文学的趣味性是什么文体

无标题文档
您现在位置: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
学生层次:专升本
适用专业:所有专业
课程的性质(或课程简介)
大学语文是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而开设的一门公共文化基础课。它具有较为广泛的知识内容,较强的思想性、实践性和工具性,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二、学习目标
本课程通过对文学史上名家名篇的学习,旨在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学生的文字阅读能力、文学欣赏能力和写作水平。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特点与欣赏方法,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准确地阅读理解古今一般文章、文学作品,比较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从而能够对作品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三、学习要求
学生应熟悉"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根据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要求,以课件重点讲授内容为主,结合教材自学,辅以题库习题练习,以掌握相关知识并加以运用。
通过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提高阅读、鉴赏和理解能力;掌握与课文相关的一定的作家作品知识、语言知识和文体知识,提高文化素养;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和现当代优秀作品,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
在学习范文的同时,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可以有意识地借鉴范文的写作方法和语言风格等,进行相应的写作训练。
四、学习建议
学生学习时,应结合课件所讲授的内容,精读各篇课文,每篇文章学习之后要结合"本文要点"思考、练习。同时通过作业练习,掌握相应的知识点。课程学完之后,要总结复习,以全面掌握本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阅读和分析文章。
课件讲授与课外自学相结合,课下自学全文,课件讲授重点掌握内容,课后做思考与练习。课内外学时比例为1:3。
五、课时分配
先秦诸子散文
孔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孟子《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庄子《秋水》
韩非子《和氏》
先秦历史散文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战国策《燕昭王求士》
李斯《谏逐客书》
韩愈《答李翊书》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归有光《先妣事略》
宗臣《报刘一丈书》
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
方苞《狱中杂记》
蒲松龄《婴宁》
曹雪芹《宝玉挨打》
鲁迅《灯下漫笔》
胡适《追悼志摩》
朱自清《论气节》
朱光潜《文学的趣味》
巴金《爱尔克的灯光》
六、教学内容安排与知识点
总体教学内容与知识点:
识记每篇课文的作者及其所属时代或国别;
识记每篇课文所属文体类别,联系课文的内容和基本表现方法,了解其主要文体特征;
理解并概括课文的主旨,认识其思想意义;
把握课文的结构特点;正确划分课文的段落层次,并概括其大意;
理解课文的主要创作特色,能联系课文作简要分析;
识别并理解课文中常见的修辞格,能联系课文说明其修辞作用;
熟记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和富于表现力的精彩词句,理解其含义和表情达意作用。
具体教学内容安排与知识点:
(1)、孔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学时)
1.四位弟子所言的"志"的意思。
2.孔子对四位弟子所申述的不同志向的评价和感情。
3.本文成功运用语言和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孟子《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2学时)
1.农家学说的主要观点。
2.本文驳中有立的特色,知晓孟子通过批驳对方的观点得出的正面结论。
3.体会文章步步追逼、引君入彀的说理方法。
(3)、庄子《秋水》(1学时)
1.本文的主旨及其客观上对我们的启迪。
2、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体会庄子善用比喻说理的特点。
4、本文运用寓言形式进行说理的整体构思方法。
(4)、韩非子《和氏》(1学时)
1. 和氏璧的故事对引发全文起到的作用。
2. 本文论述的观点及其体现了韩非怎样的治国思想。
3. 作者引商鞅、吴起的历史事实所说明的问题。
(5)、左传《郑伯克段于鄢》(2学时)
1. 本文叙述的历史事件及表现的中心思想。
2. 情节发展的主要环节。
3. 本文的详略安排。
4. 郑庄公的性格特征及其刻画手法。
5. 本文的细节描写并说明其作用。
(6)、战国策《燕昭王求士》(1学时)
1. 郭隗是如何描述和比较古代各种"服道致士之法"的。
2. "千金市马"的寓言故事在文中的作用。
3. 本文在记叙中详略的安排。
(7)、李斯《谏逐客书》(2学时)
1. 本文的中心论点。
2. 文章列举秦国四位君王"以客之功"的历史事实所说明的问题。
3. 文章铺陈秦王的喜好所说明的道理。
4. 本文采用了正反对比、利害对举的说理方法,试举例说明。
5. 本文说服力的表现方面。
6. 说服秦王最终收回成命的根本原因。
(8)、韩愈《答李翊书》(2学时)
1.韩愈在文中提出的文学主张。
2.文中的比喻句及其喻义。
3.思考从韩愈为学作文的经验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9)、韩愈《张中丞传后叙》(1学时)
1.说明本文叙事与议论并重的特色。
2.本文为许远立传时采用了什么方法?了解其批驳的谬论。
3.概述南霁云的性格特征,说明作者塑造人物的表现手法。
4.文中补叙了张巡哪些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5.本文采用的叙述方法。
(10)、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1学时)
1.理解本文的铺垫反托手法,并简析其表达效果。
2.分析文中登临西山一段的写景层次和侧面烘托手法。
3. 说明题目中"始得"二字的含义及其贯穿全文的作用。
(11)、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1学时)
1.本文阐发了哪些创作思想?理解其深刻涵义。
2.本文记叙了文与可哪些逸事?表现了文与可怎样的性格特点?
3.分析本文的结构线索。
4.理解文中所用典故的涵义。
(12)、归有光《先妣事略》(1学时)
1.了解作者对母亲的描写,归纳母亲的性格特征。
2.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3.体会本文的叙事特点和艺术效果。
(13)、宗臣《报刘一丈书》(1学时)
1.本文的主旨及认识意义。
2.简要分析权贵者、干谒者、守门人、闻者等各有哪些性格特征。
3.找出文中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描写。
4.了解文中所运用的对比手法。
(14)、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1学时)
1.在治学态度和处事方法上,孔孟等儒学圣人与"今之君子"有怎样的不同。
2.顾炎武提出的圣人之道。"博学于文"和"行已有耻"的内容。
3.本文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进行论证。
4.理解这篇论学书的主题及现实意义。
(15)、方苞《狱中杂记》(2学时)
1.了解文章的层次结构,概括各部分大意。
2.文章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3.作者对造成监狱黑暗现象的原因做了怎样的归结。如何看待"术不可不慎"。
4.本文从狱中瘟疫流行写起,写到行刑者的敲诈勒索,胥吏的贪赃枉法,主审的明哲保身,狱卒与奸民的内外勾结,这些环节之间的必然联系。
(16)、蒲松龄《婴宁》(2学时)
1.了解婴宁的性格转化过程,理解小说所展示的社会人生内涵,体会作者的创作心态。
2.这篇小说在整体建构上的特点。
3.环境描写与婴宁性格的关系。
4.小说中"花"的意味。
5.理解异史氏曰:"我婴宁殆隐于笑者矣!"
(17)、曹雪芹《宝玉挨打》(2学时)
1.宝玉挨打的导火线,这些事件在宝玉挨打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结合本节中的具体描写,详细分析贾政的性格特征。
3.比较分析贾政、王夫人、贾母三人对待宝玉的态度和心理特点。
4.比较宝钗、黛玉的言行、情态,体会两人不同的心理和性格特点。
(18)、鲁迅《灯下漫笔》(2学时)
1.理解文中鲁迅针对当时现实所提出的主要观点。
2.鲁迅在文章中提出的三种时代。
3.文中两次提到"现在的青年的使命",理解其具体内容。
4.了解文章两部分各自的论述角度、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5. 文章中运用的反语和暗示手法。
(19)、胡适《追悼志摩》(1学时)
1.徐志摩的人生理想。
2.作者是如何理解徐志摩的失败的。这一失败与徐志摩的人生理想有什么关联。
3.分析文中引用的三封信所说明的问题,认知本文在议论中抒情的特色。
4.文中大量引用徐志摩的诗句来抒情,结合课文内容,分别辨析说明这些诗句的寓意。
5.如何看待胡适对徐志摩的评价。
(20)、朱自清《论气节》(1学时)
1.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2."气"与"节"各有什么特点。
3.了解文中所举事例与"气"或"节"的对应关系。
4.了解本文具有对应关系的词语,体会作者对此类词语分析的意义。
5.作者提倡怎样的气节观。
(21)、朱光潜《文学的趣味》(1学时)
1.为什么说"趣味"是一件极难的事?
2.个体趣味之间的不同,原因何在。
3.趣味之欠缺的原因何在,其表现方面。
4.如何看待个人趣味。
(22)、巴金《爱尔克的灯光》(1学时)
1."长宜子孙"的含义,文中展示的不同的人生道路。
2.本文的叙事抒情线索。
3.文中出现三种灯光的象征意蕴。
4.姐姐的回忆是什么叙述方式?与中心思想的关系。
七、学习考核
本课程的考核形式为闭卷,基本考核要求以及考试题型如下:
试卷总分:100分
试卷题型比例:
单项选择题约30%
多项选择题约10%
判断题约20%
简答题约10%
作文约30%
八、教材和参考书目
本课程的教材为《新编大学语文》(王维燕主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版)。本课程精选了该教材中的22篇范文。每篇课文均包括作者作品简介、正文、注释;文后还有阅读提示、思考与练习、拓展阅读三部分,比较适合学生自学和进一步深入学习。
教材附录部分,附有概说两篇,对中国古代和近代、现代和当代文章发展的历程进行了精当的介绍,以补充一些同学相关历史文化背景与知识的欠缺。
九、推荐阅读材料以及其他拓展资源
除课件中的精讲课文外,教材中还有大量优秀文章,因学时所限不能由教师讲授,推荐同学课外阅读。
同时,教材中每篇课文之后均有拓展阅读篇目,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兴趣有选择地进行自主阅读。如何看待通俗文学的趣味性? - 知乎有问题,上知乎。知乎作为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以「知识连接一切」为愿景,致力于构建一个人人都可以便捷接入的知识分享网络,让人们便捷地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发现更大的世界。2被浏览117分享邀请回答赞同 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浅谈文学趣味与写作
朱光潜的文学教育观,就是要使文学教育回归到人的基本修养上来,回归到审美趣味的养成上来,回归到语文教育实践中来,这在今天仍可以给我们以深刻启示。
“趣味”一词,是朱光潜文学教育的核心概念,他谈文学,谈的就是“趣味”二字,培养文学的“趣味”,文学的修养主要是“趣味”的修养,这是朱光潜谈文学教育的基本观点。“我认为文学教育第一件要事是养成高尚纯正的趣味……”“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
“文学作品在艺术价值上有高低的分别,鉴别出这高低而特有所好,特有所恶,这就是普通所谓趣味。辨别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评判,玩索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欣赏,把自己在人生自然或艺术中所领略得的趣味表现出来就是创造。趣味对于文学的重要于此可知。文学的修养可以说就是趣味的修养。”一一这些都与文学写作技能训练无关。&&
他还进一步将文学修养落实在“趣味”的养成上:首先要做的就是辨别文学上的低级趣味。他认为文学本身的最大毛病是低级趣味。所谓低级趣味,就是当爱好的东西不会爱好,不当爱好的东西偏特别爱好。文学的创作和欣赏都要*极敏锐的美丑鉴别力,没有这种鉴别力就会有低级趣味,把坏的看成好的。这是一极严重的毛病。只有祛除低级趣味,才能养成高尚纯正的趣味。
&&他从“作品内容”和“作者态度”两个方面列举了十种低级趣味。关于作品内容方面:第一是侦探故事;其次是色情的描写;第三是黑幕的描写;四是风花雪月的滥调;第五是口号教条。关于作者态度方面:第一是无病呻吟,装腔作势;其次是憨皮臭脸,油腔滑调;第三是摇旗呐喊,党同伐异;第四是道学冬烘,说教劝善;第五是涂脂抹粉,卖弄风姿。作者态度的五个方面,在今天都还适用。作品内容的五个方面,由于时过境迁,有的不一定适用。比如,侦探故事、黑幕的描写,只要写得有情趣、有深度、有个性,也未尝不可。他不是绝对地反对,而是认为这些小说大多达不到文学的要求。他所反对的这些低级趣味,有的也许近乎苛刻,但是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位严肃学者审美尺度的严格,
&朱光潜反对写失恋、爱情满意、穷愁潦倒、恐惧、悲伤、焦虑之类,主要是出于审美上的考虑,因为这些都是人类的"缺乏性需要"。无论是作家还是学生的写作,情绪的宣泄,有时是必要的、不可避免的。但是,这些纯粹的个人性的宣泄,只能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能成为写作的主要题材,因为它属于人"基本需要"的范畴,是较为个人化的、狭隘的情感,没有多少对人生世相的深刻理解和揭示,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在初学写作者那里可以作为动机之一,适当写写,使他们感觉到写作对于平衡心理的作用,知道可以借助写作抒发排遣郁闷,知道写作对于调节心情、点染人生是有作用、有意义的。但不能作为写作的全部,真正的写作,应是建立在人的“发展需要”一一“丰富性需要”&之上的,它能使人、人生、人类变得更纯粹圣洁、庄严豪迈,是优美与崇高的统一。&
&&从主体修养的培养上说,朱光潜高屋建瓴地指出:文学是入格的流露。一个文人先须是一个人,须有学问和经验所逐渐铸就的丰富的精神生活。有了这个基础,他让所见所闻所感所触很本色地流露出来,不装腔,不作势,水到渠成,他就成就了他的独到的风格,世间也只有这种文字才算是上品文字。除了这个基点之外,如果还另有什么使文人成为文人的话,那就只有两种敏感。一种是对于人生世相的敏感。事事物物的哀乐可以变成自己的哀乐,事事物物的奥妙可以变成自己的奥妙。"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精神"。有了这种境界,自然也就有同情,有想象,有彻悟。其次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语言文字是流通到光滑污滥的货币,可是每一个字在每一个地位有它的特殊价值,丝毫增损不得,丝毫搬动不得。许多人在这上面苟且敷衍,得过且过,对于语言文字有敏感的人便觉得这是一种罪过。只有这种人才能有所谓“艺术上的良心”,也只有这种人才能真正创造文学,欣赏文学。朱光潜注重的是作者的人格养成,这关系到两点:一是丰富的精神生活、本色的流露和独到的风格;一是两种敏感,即对事物和对语言的敏感。他关注的不是技能,而是对人生世相的同情、想象、彻悟的精神境界和不苟且敷衍的艺术上的良心。总之,文学主体最需要的是对精神生活、精神生命、艺术良知的关切。
至于如何养成这种高尚纯正的趣味,朱光潜认为唯一的办法是多多玩味第一流文艺杰作,在这些作品中把第一眼看去是平淡无奇的东西玩味出隐藏的妙蕴来,然后拿“通俗”的作品作比较,自然会见出优劣。除了要读好作品外,还要读得广。因为读书的功用在于储知蓄理,开阔眼界,改变气质。读的范围愈广,知识愈丰富,审辨愈精当,胸襟也愈开阔。――"多多玩味第一流文艺杰作","还要读得广",这是提高人格品位和审美趣味的铁律。反观今天的教材和学生的课外读物,显然经典之作太少,是不足以养成高尚的人格和趣味的。
“学校不培养作家”、“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这是长期以来在文学教育观上普遍存在的短视和浅薄,致使语文教育始终与人的发展形成严重错位,使文学教育名存实亡。究竟为什么写作?因为感受到生活的多彩,因为感受到真善美,因为思想而有了灵魂苦痛和幸福……有个人的思想,有个人的人生感悟,有独特的生命体验,文章才有价值。有经验的教师在指导小学生作文时,往往只说“先把你想的事情写出来”,这正是了解少年儿童思维特点的因势利导。心灵世界丰富、热爱并关注生活的人,能在看似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与快乐,发现哲理与幸福。那些假话连篇、无病呻吟的作文,既是对读者的一种折磨,也是一种自我欺骗,更可怕的是使人丧失尊严。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做真人,是写作教学应当承担的任务。
不过在此补充一点,并非如今天语文界普遍认为的那样,只要是生活的、真实的都值得写。当今文学写作、网络文学存在着低龄化低俗化倾向,文学写作的和网络创作的兴盛,固然有利于文学的普及与发展,但是其中存在的“成人化”“功利性”倾向和“身体写作”“下半身写作”等糟柏,便包含着朱先生所批评的低级趣味,是需要剔除的。语文教学从写虚假回归到写真实、写个性,这固然是一个进步,但是也隐藏着一种危险,就是以为只要是本真的感知和体验都值得写,不论趣味如何,情意是否粗糙低劣。原生态包含一种原始的美,但是原始的感知并非都是美好的,人性、个性也是需要打磨切磋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文学的趣味-教学设计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学的趣味-教学设计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学的趣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