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剂空调内销市场均价历史均价是什么软件

中国外汇市场的发展历史中国外汇市场的发展历史楚光百家号我国自建国后,外汇市场的形成与国内经济体制演变保持高度一致性。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外汇市场基本处于初始阶段。年我国外汇多为“侨汇”。侨汇指海外华侨寄回国内赡养家属的汇款,是我国初期外汇汇率的主要工具。在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统一的货币人民币之初,由于人民币没有规定含金量,人民币汇率的确定基本按照“物价对比法”来确定,直到日,随着经济秩序的逐步恢复和全国财经统一制度的建立,人民币才开始实行全国统一汇率,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公布。在当时国际环境下,由于国际上的市场封锁,侨汇是当时我国外汇的主要来源。据中国银行统计,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这一阶段,虽然受到种种限制,侨汇收入仍达到1亿美元左右,而1951年我国的外汇储备仅为0.45亿美元。因此,在当时的汇率政策中也就一直存在着“鼓励侨汇”这一条。这一局面到了1953年后才有了转变,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外贸易由国营对外贸易公司专管,外汇业务由中国银行统一经营。与之相适应,当时人民币汇率是官方制定的固定汇率,只是作为编制计划和经济核算的标准,保持了稳定的方针,只在外国货币贬值或升值时作相应调整,人民币汇率与对外贸易联系并不密切。为此,人民币汇率主要用于非贸易外汇兑换的结算上,也就不存在浮动的需要。从l955年3月起新币代替旧币,直到1971年11月,人民币汇率在近16年时间里基本保持为2.4618人民币/美元的水平。到了1973年3月,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解体,西方国家普遍实行了浮动汇率制。为了避免西方国家通货膨胀及汇率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我国也开始改变过去固定汇率的做法,在计算人民币汇价时,采用了盯住加权的“一篮子”货币的办法,主要选用与我国外贸有密切关系的国家和地区的货币组成“货币篮子”,并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加以变动。在当时美元危机不断发生且汇率持续下浮的状况下,人民币汇率呈现快速升值态势。在1972年人民币汇率偏离2.46人民币/美元后,并于l980年达到1.5元人民币/美元的历史高点。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汇市场进入正式发展阶段,并形成了以银行间市场为核心的外汇交易体系。我国现代外汇市场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日,我国取消双重汇率制,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轨,实行以外汇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正式运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成立。初期,银行间外汇市场仅有外汇即期交易业务。2005年8月,银行间外汇市场正式推出了人民币外汇远期,2006年4月推出了人民币外汇掉期,2007年8月上线了货币互换,2011年4月上线了外汇期权,至此,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已形成了由远期、掉期、货币互换以及期权四类产品组成的结构体系。改革开放以来的外汇市场主要经历了外汇调剂市场阶段、银行间市场初级阶段、银行间市场发展阶段三个阶段,目前正处于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的发展新阶段。改革开放后的外汇市场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第一阶段():外汇调剂市场阶段改革开放后,我国从1979年起实施外汇留成制度。外汇留成制度是指,创汇企业在出口创汇后被强制结汇,除外资企业和部分国内企业外,企业和居民的经常账户所得的外汇收入必须售给指定银行,企业按一定的比例留存外汇,其余外汇归属国家。外汇留成制度是计划经济的手段,是在为扩大我国出口创汇、支持国家集中使用现汇资金、缓解外汇资金短缺困难的历史背景下的产物。从银行层面看,当时银行结售汇头寸受监管部门管制,当日盈余或不足部分必须及时抛补,不能超限。为了实现头寸调剂,1980年起开办银行间的外汇额度调剂,允许银行之间以一定价格抛补头寸,并对调剂价格设定波幅限制。为实现外汇调剂,1985年深圳设立首个外汇交易所,1988年上海创办首家外汇调剂公开市场,这些外汇调剂市场并称为外汇调剂中心,至1993年底,全国外汇调剂中心多达108家。但由于各家外汇调剂中心并不联网,当时的外汇市场面临着市场分割、价格差异化等问题,市面上存在多重汇率,阻碍了市场的正常发展。在外汇调剂市场阶段,外汇交易市场化程度相当有限,企业、银行的行为对外汇供求关系均影响不大,当时并不存在真正的外汇市场。(二)第二阶段():银行间市场初级阶段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外汇留成制度取消,转而实行结售汇制度。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并轨,官方汇率由日的5.80人民币/美元大幅贬值至目的8.70人民币/美元,并实行单一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改变了以行政决定或调节汇率的做法,利用市场机制对汇率进行调节。对企业而言,其经常项目下的收入及用汇需求的审批被放松,但对资本项目下的外汇收支仍然严格管制。企业有了一定的保留现汇的自主权。银行层面,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正式建立,通过交易所集中竞价的交易方式,为各外汇指定银行相互调剂余缺和清算服务。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国家外汇管理局对市场进行监督管理,所有头寸调剂都必须通过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不允许场外交易。定价方面,银行以中国人民银行每日公布的人民币对美元及其他主要货币的汇率为依据,在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浮动幅度之内自行挂牌公布汇率。此举形成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汇率形成机制,规范了银行之间结售汇头寸的调剂,外汇市场因此成为单一的集中竞价交易市场,其深度和广度均得以拓展。此后,我国又关闭了外汇调剂中心,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买卖全部纳入银行结售汇体系;并对境内居民个人因私用汇大幅度提高供汇标准,扩大供汇范围,超限额货超范围用汇。其间,人民币汇率小幅升值为8.3兑1美元。在此之后,汇价固定在8.28兑1美元,上下浮动的幅度很小。即使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人民币汇率也顶住压力,保持了货币稳定的态势。(三)第三阶段():银行间市场发展阶段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根据《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对企业而言,其买卖外汇的自由度进一步提升,随着监管当局不断放宽条件,企业和个人拥有更多保留和使用外汇资金的自由,结售汇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市场预期和需求。2008年4月,强制结售汇制度取消,企业账户限额和个人购汇额度扩大。银行层面,央行对各银行的结售汇周转头寸管理改为综合头寸管理,结售汇综合头寸限额的管理区间变成下限为零、上限为外汇局核定的限额,银行体系的结售汇综合头寸总限额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而在银行间市场上,询价交易模式诞生,并代替竞价交易,成为市场主导。2006年,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颁布的有关规定,正式引入做市商制度。我国外汇市场同时具备了指令驱动和报价驱动两大模式。此后银行间外汇市场参与主体范围不断扩大,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银行逐步进入,外汇市场的竞争新格局开始形成。此外,外汇市场技术层面也获得进展,电子网络和信息科技加强了市场配套设施建设,外汇市场电子交易系统成功上线,为日常交易、信息传递、监管监控等提供了便利。但外汇市场运行情况依然不够理想。首先,外汇市场的活跃程度不强,外汇交易中心的日均外汇交易额较低,低于国际一般水平。其次,外汇市场对汇率的形成作用不大,汇率的市场化程度不高。第三阶段的外汇市场仍在发展进程中,在制度性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市场活跃程度和定价方面仍有不足。自2005年汇改以来,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持续进行产品创新。其中,2005年推出人民币外汇远期交易、2006年推出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2007年推出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交易、2011年推出人民币外汇期权交易。目前银行间外汇市场已具有即期、远期、掉期、货币掉期和期权等衍生产品。从交易情况看,银行间外汇市场的结构也趋于优化,汇率衍生品交易量在人民币外汇市场中的占比连续五年保持上升势头。2015年上半年,以掉期为主的外汇衍生品交易约为3.72万亿美元,占银行间外汇市场成交量的50.7%。(四)第四阶段(2015-):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的发展新阶段第四阶段的外汇市场发展在人民币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展开。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努力自2007年6月首支人民币债券登陆香港后便持续进行,近年来呈加速态势。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是使人民币成为能够跨越国界、为国际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的世界货币。进一步完善、健全我国外汇市场,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有重要意义。2015年8月,中国央行启动新一轮汇率改革。8月11日,中国央行宣布,即日起将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中间价将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这意味着人民币汇率将相当程度上与美元脱钩,汇率决定的市场化程度提高。日,人民币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成为继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之后的又一个国际储备货币,并成为其中唯一的新兴经济体货币。人民币正式入篮也被各方视为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和金融改革的新起点。从目前的政策指向概括并推测,未来我国外汇市场的发展方向包括:进一步完善汇率决定机制,人民币在未来几年实现自由浮动;简政放权,继续放松对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管理限制,例如加快资本账户的开放等;为跨境资金流动提供制度安排及保障等。人民币国际化事关国家战略,作为相关产业,外汇市场的市场化水平也将有质的飞跃,市场参与主体进一步扩容,市场活跃程度有望继续提高。我国外汇市场的发展将迎来新阶段。我国外汇市场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银行与客户之间的零售市场,企业和个人客户在该市场办理结售汇业务;第二个层次是银行间的外汇批发市场,各银行通过外汇交易中心的平台进行外汇交易,平衡外汇资金头寸。从市场规模来看,银行间外汇市场的规模更大,约为零售市场交易量的两倍多。根据国家外汇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上半年,银行间市场交易量为零售市场交易量2.59倍。目前,银行间外汇市场参与者包括银行、财务公司、基金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及企业集团。银行包括大型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境外银行(境外清算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农村信用联社以及村镇银行。截至2015年6月底,银行间外汇市场共有人民币外汇会员488家,外币对会员132家,外币拆借会员248家。其中,人民币外汇即期做市商30家、远期和掉期做市商27家,外币对做市商16家。根据2015年上半年的交易数据,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即期交易主要集中在美元对人民币交易,占比93.71%;在非美元交易中,主要是欧元、日元、新加坡元和港币,占比分别为1.79%、1.35%、1.55%和0.65%。在远期和掉期市场,绝大部分均是人民币美元交易。在外币对交易中,USD/HKD以及EUR/USD占比最多,分别占比56%以及30%。目前,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已推出九个货币对的直接交易,但受客盘需求和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市场上的交易币种集中度仍较高。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楚光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娱乐媒体发布!搞笑视频笑话!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图片】食物的历史----转【中国历史探究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192贴子:
食物的历史----转
图片来自:图片来自:首发小米为什么把小米作为第一个呢,因为党教育我们,我们是靠小米加步枪取得胜利的。再一个它养育了中华文明,为了纪念故首发。小米,书面的说法叫粟,古代也称禾(可不只是稻谷,我们常说的拔禾助长是指小米)属于长说的五谷(粟、麦、稻、黍、菽)之一。小米最大特点就是耐旱,耐贫瘠的土地。最早在半坡新石器时代就有它的发现。黄河流域的早期文化是典型的旱农耕作文化也就是小米、糜子文化。女人掌权原始社会,人们没有什么水利设施去伺候小麦等作物(而且中国没有发现小麦在那时被栽培证据,广泛说法小麦是从西亚传过来的)。小米祖宗是谁,大家可以去野地去看下去,狗尾巴草那就是小米祖宗,小米就是从狗尾巴草驯化过来的。那时候纣王和妲己也吃的小米(当然肉食居多,否则怎么有酒肉成林),一直到春秋战国时候小米都是首要的粮食作物,汉书中提到董仲舒上书说:“《春秋》它谷不书,至于麦禾不成则书之,以此见圣人于五谷最重麦与禾也。今关中俗不好种麦,是岁失《春秋》之所重”(参见汉书卷24食货志)。可见小米被放到重要地位里。直到隋唐水利设施发展才使水稻,小麦发展起来,但是小米仍是北方人主要口粮。在**战争和解放时代,小米更是大放光彩,“小米加步枪”不单是生活加战争,更成了一种意识。到了建国初期人们工资都要折换成小米计算,几级职位折换成多少斤小米。大家看看这一份小米工资单:字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化接管委员会(主任周扬、副主任陈微明)下发了“北平专科以上学校教职员工警薪给暂行标准(草案)”,对于薪给数额(为每月多少斤小米)作出规定。大学校长:月薪小米1300斤至1500斤; 专科学校校长或独立学院院长:月薪小米1000斤至1300斤。教授、副教授:月薪小米800至1300斤;讲师、教员、助教,月薪小米400至850斤;职员:月薪小米250至750斤,工警180至450斤,学徒工120至180斤。(注:每斤小米约合今人民币1元5角左右。此单见于华夏出版社《知识分子与人民币时代》)直到1953年普遍实行工资制后才废除。到了六七年代以后,由于水利建设大量普及,小米在北方已经很少种植了。没有去壳的小米往往作为家禽的饲料使用,它的地位也就大大下降了。它只是作为调剂伙食的一种方式,现在是品而不是食了,一小碗熬到火候的小米粥(什么也不放),加上几碟小菜,一小口一小口,一股清香,别有一番风味。(现在大饭店小米粥贵得吓人啊。另外小米也用来酿酒。
2018年在职历史学考研有什么要求有什么?1.大专及以上需要五年工作经验;2.本科及以上需要三年工作经验……管理类硕士报考条件变动,历史学考研有什么要求点击查询.
民以食为天,问什么吃的最重要,当然是稻米。世界上公认稻米的原产地是哪里,就是中国。最早稻米遗址见于浙江河姆渡遗址(参见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稻作学》)已经有7千多年历史,主要发现遗址还是分布在南方,北方虽然也有发现,但没有连续性(主要和气候有关,7000年前北方气候比较湿润温暖,从半坡遗址可以发现那时一些只有在温暖、湿润环境下生存的动植物,后来气候变得干燥、寒冷当然不行了)。可以说魏晋南北朝以前是粟文化(因为以前是经济文化中心),但随着经济中心南移,和北方人口大量涌入,也就使水稻取代其他农作物成为老大。唐朝韩愈说过,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没有江南稻米,唐王朝就活不下去。安史之乱唐王朝之所以能存活下去,就是因为它的生命线,江南税赋没被切断。唐王朝晚期由于庞勋、黄巢起义折腾的江南民不聊声,切断了它的大动脉,加速了它的灭亡。甚至民间也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既然稻米关系到民之生存,那么稻米就与唐以后的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唐朝长安,北宋汴梁,明清朝北京,乃至中原都要从南方输入大量稻米。如果没有粮食怎么办,从历史上没有粮食的时候看一下吧。拉近一点,明朝的:崇祯五年,淮、扬诸府饥,流殍载道。六年,陕西、山西大饥。淮、扬洊饥,有夫妻雉经于树及投河者。盐城教官王明佐至自缢于官署。七年,京师饥,御史龚廷献绘《饥民图》以进。太原大饥,人相食。九年,南阳大饥,有母烹其女者。江西亦饥。十年,浙江大饥,父子、兄弟、夫妻相食。十二年,两畿、山东、山西、陕西、江西饥。河南大饥,人相食,卢氏、嵩、伊阳三县尤甚。十三年,北畿、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浙江、三吴皆饥。自淮而北至畿南,树皮食尽,发瘗胔以食。十四年,南畿饥。金坛民于延庆寺近山见人云,此地深入尺余,其土可食。如言取之,淘磨为粉粥而食,取者日众。又长山十里亦出土,堪食,其色青白类茯苓。又石子涧土黄赤,状如猪肝,俗呼“观音粉”,食之多腹痛陨坠,卒枕藉以死。是岁,畿南、山东洊饥。德州斗米千钱,父子相食,行人断绝。大盗滋矣(明史五行志)“母烹其女者”,母亲吃自己女儿,“父子、兄弟、夫妻相食”,南畿、金坛是南京吧,算是鱼米之乡,它都不保,人民靠吃观音土为生,明朝灭亡,稻米也算一条原因吧。因此粮食生产和调度是历代重中之重。说到这,我说一下稻米两大类型,一个是籼米和粳米,籼米以泰国香米为代表,米粒较长,煮饭粘性较弱,膨胀性大。主要生长在湿润温度较高地区,粳米短而厚,煮饭粘性较大,膨胀性小,主要在太湖和淮河以北流域。个人有各个爱好,我不做评价。还有一种分法,糯米和非糯米(顺便说一句,糯米在鬼片里往往可以克制僵尸,游戏仙剑奇侠传中就可以解尸毒),这个区别我就不说了,哈哈。糯米只适合偶尔吃一下,太粘了不太好消化。:)米刚收上来,不能直接吃的(灾荒年除外),得要去谷壳,去皮层(糠壳),也就是大家长说的舂米。不过现在机器碾的大米,遍数太多,把米大部分维生素和矿物质都破坏了。现在提醒大家要多吃粗粮,不要太细了。现在还出现一种涂层大米,也就是给外表涂上葡萄糖液和植物油,以增加光泽,看起来很好看。但更要注意的好多商人用的矿物油而不只是植物油,有毒啊。黍,也就是北方人说的糜子,可能有些南方人没有见过,但要问陕北人,那基本都知道,因为有个特色食品,糜子面糕。贺敬之的《回延安》曾经提到糜子面糕,这首诗歌还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糜子在中国种植历史也很悠久,有近六千年种植历史,在汉代以前,地位仅次于小米,排在小麦之上。还是和小米同原因,好伺候。喜高温,耐旱。糜子按黏性像稻米一样分为两种,普通糜子和糯糜子。以前北方没有糯米,吃粘食物就吃粘糜子。过去北方人年糕就是用粘糜子做的。陕北糜子面糕就很好吃,可以像糯米年糕一样炸着吃,也可以不炸,蘸糖吃。再有过去北方黄酒有很大部分就是用糯糜子做的。估计李白就好这一口,过去酒可都是低度酒,也就是现在常见的黄酒、稠酒。滤去酒渣倒在碗里大口大口喝。记得以前有人发帖子,说某某谁喝酒能喝几斗。那可不是白酒。如是白酒那就呜呼哀哉了。用糯糜子做成黄酒往往皇家也情有独钟。这里提一下李约瑟,他凭毕生之力写了中国科技史,就有一个重大失误,就是他理解典籍有误,认为中国晋代就有了白酒(蒸馏酒)了,其实公认白酒发明是在元代。黍的名字,古名至今仍在使用。黍一般按糯与非糯为两种,其粘的称为黍子或粘糜子,不粘的称为糜子,籽粒去皮后叫黄米或者黄糜子。河北承德地区盛产粘黍子性粘。“驴打滚”就是用黍子做成的一种小吃,据说在承德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驴打滚”是用糜子夹馅卷成的长卷,因卷下铺黄豆面,吃时将长卷滚上豆面,样子颇似驴儿打滚,因此得名。说到此想起来一个笑话,黍是中国北方一般的谷类,南宋大经学家、理学家朱熹是今天江西的婺源人,他给诗经《王风~黍离》中对“黍”作的注曰:“黍,谷名,苗似芦,高丈余,穗黑色,实圆重。”我的天啊,那可是高粱啊。糜子可没有丈把高。朱大学者他是南方人,不认识北方作物。正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九月九,酿新酒。好酒出在咱的手。。。。。。姜文一泡好尿成就一坛好高粱酒,看过老谋子的红高粱对此记忆犹深。现在我们就说下这个高粱高粱被中国的人工种植历史不算很悠久,现有考古发掘实物证据最早在西周。最早见书本是公元3世纪处东汉末年的博物志,它纪录高粱古名,蜀黍。高粱广泛普及和使用是明朝以后,很重要一条用它可以酿酒。长城以北的人多用高粱碾成米,用来煮饭或熬粥,而长城以南的人大多把它磨成面粉用来做面条、馒头、糕。由于高粱含有单宁,含量高的口感有些涩味,所以用做面食不是很多了。现在一些改良的高粱米在东北有一定销量,但是价格不便宜。高粱还有一种甜高粱,杆里含糖可以达到10%,可以榨糖。北方有的地方把它当作甘蔗吃。我们陕西把这种高粱叫涛数(就是这个音,但文字如何写我没有查到)。不知道诸位是否吃过甜高粱,小时候我们那街上就有,5分一大根,嘎吱嘎吱可以嚼老半天。高粱重要一个用处,大家可能都知道,做扫把,大家都用过。现在给大家说高粱两个重大用处酿酒和做醋。山西有名的汾酒和老陈醋就是用高粱酿造,国酒茅台也用到了高粱,五粮液更不要说。东北汉子就喜欢喝高粱酒,度数大够劲。至于酿酒和作醋过程,我不太清楚,一知半解一点。就算都知道说也有泄露厂家之秘密之嫌。顺便提一句有一种糖叫高粱饴,用高粱做的,大家可能都吃过。图片来自:
玉米祖先在美洲,1492年哥伦布从古巴带回玉米,这种在当时算很稀奇的植物。中国本不产此物,某些电视剧让唐代、宋代人家院子里挂上玉米棒子,那是胡扯。玉米据说是1512年传入中国。(我在后面会专门讲述)。有一种推断说是,中国最早发现了美洲,证据就古代史书中记载扶桑国。扶桑就是玉米。现在我把记述扶桑国纪录附上梁书卷54扶桑国者,齐永元元年,其国有沙门慧深来至荆州,说云:“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扶桑叶似桐,而初生如笋,国人食之,实如梨而赤,绩其皮为布以为衣,亦以为绵。作板屋,无城郭。有文字,以扶桑皮为纸。无兵甲,不攻战。其国法,有南北狱。若犯轻者入南狱,重罪者入北狱。有赦则赦南狱,不赦北狱。在北狱者,男女相配,生男八岁为奴,生女九岁为婢。犯罪之身,至死不出。我不知道专家是怎么推断的,“扶桑叶似桐”,玉米叶和桐叶有什么相同之处,我不得而知。说它初生如笋倒有一定道理。但以此认为扶桑就是玉米,有些专家未免有些武断。有人认为扶桑国就是日本,(后来很多时候以扶桑指代日本)但是日本也没有两万余里,唐代日本派遣遣唐使,坐船走南线,快着三日可达中国。两万余里,这么远就有人认为是美洲。还有的人说郑和下西洋到达美洲,这更叫人匪夷所思。我认为这不大可能是美洲,首先扶桑这种植物不可能是玉米,再一个当时美洲没有成熟文字体系,印第安人没有文字,玛雅人的文字是天书没几个人懂。哥伦布把玉米带回西班牙,西班牙把玉米带到全世界。西班牙占据吕宋(菲律宾),很可能玉米是从吕宋传到中国。资料里说中国最早对玉米记述是嘉靖39年(1552年)《平凉县志》里,当时叫它番麦(和番茄名字有异曲同工之妙)。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有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甚罕,说明当时种植人很少。因为是新引进品种,所以每到一个地方推广就有一个新名字,除了番麦、玉蜀黍、西天麦(好笑,像是唐僧带过来一样),还有包谷、苞谷、六谷、腰芦等名字,(至于其它叫法大家可以贡献几个)。当时引进来多用做副食品。后来由于它适应性强,且容易栽培,春玉米又比其它春播植物成熟早,易于填补青黄不接时候空白,因此很快成为山区农民的口粮,后来逐渐扩散到平原地区。20世纪50年代后玉米栽培大为发展,超过粟成为第三大粮食作物(前两位稻、麦)。玉米现在多作为饲料使用,当然也开发甜玉米等新品种食用玉米。请问世界上玉米吃法最多地方是哪儿,是墨西哥(不愧为玉米的故乡)。玉米还有重要一条做爆米花,三十年代的美国就是爆米花加电影的时代,看电影吃爆米花是当时的一种时尚。当然玉米也可以酿酒,山区很多地方就以玉米酿酒。湖北西部有些地方玉米酒就很不错。上面有的人提到吃玉米面的时代,那个时代谁没吃过玉米面,那时有的地方是60%粗粮,40%杂粮。玉米对那个时代人产生了深刻影响。窝窝头也称窝头,是过去劳动人民的主食,用玉米面加少量“起子”(即小苏打)或食碱蒸成,因底部有凹窝得名。加枣儿蒸制叫枣窝头,调入红糖的称糖窝头,加入葱和盐的称咸窝头。过去一般百姓只有年节待客或收获小麦季节才能吃上几顿白面馒头,平常都得吃窝头。当然现在有些人为了调换口味,偶尔也吃些窝头,现在超市也卖玉米窝头,严格来说不叫窝头,因为它没有窝,它加入麦面吃起来就没有以前那么粗糙。过去窝头可是比较粗糙,越嚼越多让人难以下咽。老舍先生就是吃窝头长大,所以他的作品就贴近民众带给我们平淡、现实、生活。爱情是什么,爱情虽然是风花雪月浪漫无边,但朴素真实的爱才是长久。对,柴米油盐就是爱情的一部分。当代年轻人太现代化,走向爱情容易,走向生活却很困难。记住要爱情长久,首先就要学会生活----柴米油盐。61,62年粮食困难的时候,我们老家人用麸子(麦子磨面后剩下皮,现在一般用来喂猪)和萝卜在一起蒸窝头,由于没有黏性只得捏成一团一团的。就是这都是好东西,那时我们那里人什么都吃了,树皮,草根,玉米叶...就差没吃人了。那个时候奶奶总是把仅剩的食物给爷爷、父亲、叔叔。自己则靠树皮、草根过日子。爷爷和奶奶的爱情,他们不会用你爱我、我爱你来表达。他们相濡以沫一辈子,互相关爱着对方,因为他们知道什么叫生活。图片来自:
荞麦也是中国土生土长品种,不过历来种植面积不大。大约1世纪左右从亚洲传到欧洲。荞麦喜凉好湿润,所以分布区域不是很广,主要在北方和西南高寒山区。荞麦生长期很短,也就是两三个月时间,是种田闲的好作物。荞麦花比较大,玫瑰色或粉红色,荞麦开花时候,满野玫瑰红真是好看,是蜜蜂采蜜的好蜜源。而且荞麦花蜜香气扑鼻。别有一番风味。荞麦在北方,特别是陕西吃法很多,重要一个就是荞面饸饹,古称“河漏”。元代农学家王祯《农书,荞麦》:“北方山后,诸郡多种,治去皮壳,磨而成面或作汤饼。”汤饼可不是烩饼(古时称汤面为汤饼),而是用一种特制的箔饸饹床子,将荞面压成细而长的圆状条面,捞入碗中,再泼入多味调料,加上辣椒、虾皮、香菜、香油等调味品。也可以加上羊肉汤称羊肉饸饹在陕西韩城那一带比较流行。也可以凉吃,再加入油辣、蒜泥、芥茉等调味,成为凉饸饹,食时不仅带有特异的香味,且对身体大有补益。土豆(马铃薯)中国本身也没有,它的故乡也在美洲。最早是由西班牙人从哥伦比亚带回欧洲,时间大概在16世纪初,很快在欧洲就普及开来,曾经作过欧洲人主要口粮。至于如何流传到中国,我查一下资料,上面说大概是在十六世纪中期或更晚,从西北或华南传入中国。由于产量大(每亩可以达到两千斤),既可以做粮食也可以做蔬菜,很快在中国普及开来。在一些介绍度荒的书里,把它作为度荒作物之一。曾经有的地方把它蒸熟捣成泥,用来筑家里院墙。灾荒的时候,人们可以吃墙度日。土豆在西方消费量很大,从肯德基的炸薯条,法式冻炸片,俄罗斯的土豆烧牛肉,花样繁多的糕点,蛋卷。消费特别大的煎牛排、猪排都用到了土豆。土豆已是西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国土豆的消费量很大,吃法和做法也非常得多,有意思的有一道寺院菜叫桃园三结义,那三个是冬笋、熟面筋、土豆。现在我临时在的湖北西部,当地人就喜欢把米饭和土豆在一起蒸吃。洋芋(马铃薯、土豆),陕北人、山西人多称它“山药蛋”,这个名称便成了文学流派名称。土里土气,土得掉渣,土得朴素怡然。平淡中体现生活。赵树理、马烽等山西作家成就了山药蛋派,他们的作品演绎了一群鲜活的农民。陕西的贾平凹、陈忠实、路遥等等,他们也继承山药蛋的特点——土,贾平凹的废都虽然写现代事情,但性欲,金钱,贪婪伴随主人公,人类原始回归。陈忠实的《白鹿原》第一句话就是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路遥《平凡的世界》以平凡人生活记述平凡世界。就是土的表现,朴素的表现,现实的表现。这就是“山药蛋”,土得掉渣的山药蛋。
为什么把小麦放在后面,因为小麦是当今世界粮食产量的老大,也是最大粮食交易品(玉米为产量第二,稻米第三)。小麦与人类发展进步依依相关。世界上1/3以上人口用小麦作为主要食粮。面包、黄油已是西方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物。小麦原产地在西亚,中国最早发现小麦遗址是在新疆的孔雀河流域,也就是我们长说的楼兰,在楼兰的小河墓地发现了四千年前的炭化小麦。四千年前的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下游一带的沙漠绿洲中,有着较充沛的水资源和高达40%的植被覆盖率。那时水中有游荡的鱼儿,林中有飞奔的动物,翠绿的草地可以放牧,土地适于耕种。在小环境里有着相当不错的生存土壤。但是唯一的问题也是最关键的问题,便是沙漠绿洲生态的脆弱性,一点点改变就会给生命造成意想不到的灾难。而现在只有望不到边际茫茫的黄沙,罗布泊70年代就已干涸。只有残破古塔和千年不倒胡杨(有句话这样说,胡杨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在倾诉辉煌的岁月。这里死去了两名重要人物就是彭加木和旅行家余纯顺。这里也躺着让人遐想联篇的楼兰美女,发掘于楼兰小河墓地的年轻女子,头戴毛毡帽,脚蹬一双牛皮筒靴,身裹毛织斗篷并别以木质别针,以一种朴素而又美丽的装扮在沙海之中的“沉睡”。我们可以称她公主,小河公主。(资料来源于中央电视台纪录片《新丝绸之路》),也许我们不该打搅她,让他继续躺下去。内地发现出土的小麦,最早在三千多年前,也就是商中期和晚期左右,但不是很普遍。小麦普及还是汉代以后事情了,关键一点就是战国时期发明石转盘在汉代得到推广(材料来源于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得以使小麦可以磨成面粉。小麦主要在北方种植,在南方种植发展还是得益于南宋时期北方人大量南迁,南方对麦需求大量增加而造成的。到明代小麦种植已经遍布全国,但分布很不平衡,《天工开物》记载北方“齐、鲁、燕、秦、晋,民粒食小麦居半,而南方闽、浙、吴、楚之地种小麦者二十分而一。麦我们长说就是小麦,当然了还有其他麦类,比如说大麦、燕麦。古代欧洲人吃麦主要还是吃大麦,只到16世纪后被小麦代替。现在大麦在世界上主要做啤酒,这种世界级别饮料。世界大麦80%产量被化为啤酒,灌进人们肚子里。1斤大麦大概可以做4到5斤啤酒。啤酒的独特苦味是加入啤酒花所造成的,它使啤酒带有特殊芳味和爽快的苦味。在这个炎热夏季几位朋友在一起,几瓶冰镇的啤酒,几碟小菜,是一种非常舒坦事情。另外藏族人吃的青稞也是大麦的一种,藏族人主要用它做糌粑。大家可能没吃过吧。欧洲人的面包西人主食当然是面包,但是面包的主要成分却不一定是小麦。在整个中世纪,西欧经常处于粮荒中(饿死人事情不少见,人吃人也有),危机的原因来自各个方面(战争\统治阶级残酷),但是一个主要点就是农业的低产。知道一点农业知识的人应该知道,小麦的单位产量在三大主要粮食作物(小麦、水稻、玉米)中是最低的,加上当时农业水平的低下,另外欧洲人那时主要还是种植大麦多些。所以在整个中世纪小麦的产量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之下。穷人长期以来食用成分复杂的面包(各式各样的代用品包括大麦、燕麦、黑麦的谷物,有时用栗子和豆子磨粉来做面包),也就是又黑又硬面包,由于成分复杂,特别不容易发酵,所以吃起来也比较硬,可以当&凶器&使用,另外这种面包不会放糖、牛奶一类东西,这就是西方小说常说的黑面包。白面包则属于富人、贵族和教会特权者享用。当时的有一种加入牛奶并且用啤酒酵母来代替普通发面的精白小面包,叫做皇后面包。按照**家的说法,这体现了教会和王权一体的丑恶。一句话西洋鬼子吃不饱时候也多了。蚕豆又名胡豆、佛豆、川豆、倭豆、罗汉豆。中国本不产蚕豆,相传是张骞从西域带回蚕豆。一般认为蚕豆起源于亚洲西南和非洲北部,现存最早发现是现在巴勒斯坦的杰利科古城,里面发现了六千年前的蚕豆残存物。让蚕豆出名的有一点不能忽略,那就是郫县豆瓣,在四川成都郫县生产的一种豆瓣。我们平时吃的水煮牛肉、麻婆豆腐、火锅锅底等等很多川菜里不可缺少的一种调料。由于四川人对蚕豆的喜爱,蚕豆在四川的产量也就最高。蚕豆当然也可以做酱油,也可以做好多不同类型的小吃比如说兰花豆、怪味胡豆等等。有的人不能吃蚕豆,因为有的人身上缺少一种酶,蚕豆里的蚕豆毒素会破坏人的血红蛋白造成贫血。俗称蚕豆病。绿豆,大部分专家认为它产之印度缅甸,但也有学者认为中国是它的原产地。古代叫它菉(LU)豆。西汉司马相如的赋里就提过菉豆(《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绿豆生长期很短,90天就可以成熟,因此多作为补种作物。它也是救荒作物之一。旧五代史后唐庄宗本纪就记载:“二月甲子朔,诏:兴唐府管内有百姓随丝盐钱,每两与减五十文。逐年所表蚕盐,每斗与减五十文。小菉豆税,每亩与减放三升。都城内所征税丝,永与除放。”唐庄宗专门下旨意,减免种绿豆的税,每亩减三升。原因就是绿豆是救荒补种之物,减免绿豆税对老百姓是件好事情。绿豆清热解毒,在中国古代很多时候把绿豆当作药用。中国发明最早的豆芽,中国早期豆芽不是黄豆芽而是绿豆芽,豆芽那时在中国是补充蔬菜之一。在大航海时代,欧洲人最怕的一种病就是坏血病,这种病就是缺乏维生素C所导致,在大海中飘荡越久,得病率就越高,(一靠岸就好,因为能补充新鲜蔬菜),得了坏血病的水手会像臭虫一样一个个死去,对于那时候的人来说坏血病是一种噩梦。而中国郑和出航的船队却没有水手得坏血病,原因就是郑和载有不少豆子用来发豆芽。绿豆本身几乎不含维生素C,但是发芽后维生素C会变得很高。这一点是西方船队无法做到的。绿豆味甘性寒,可清暑利湿、清热解毒,且对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古代人就用新鲜绿豆捣烂外包伤口。夏天熬绿豆汤,可以去热烦渴、去疮肿丹毒;如果口上生疮,咽喉肿痛就可以喝绿豆汤。据传绿豆有解毒之功,可用於砒石中毒、农药中毒、酒精中毒或铅中毒等,这种说法虽然有些过,但是绿豆确实有解毒的效果。绿豆在五六十年代,曾经是主要秋粮之一。人们把绿豆磨成面,蒸成馒头。不过人们都不喜欢吃,绿豆面馒头很硬。曾经有人用它打架效果特别好,和板砖有一拼,且不易被人发现。而且绿豆面馒头吃起来有一种怪味道,人都不太不习惯,吃起来还越嚼越多。58年在渭河流域大炼钢铁的时候,所谓的工地满地扔的都是绿豆馒头。端午节快到了,给大家提一下绿豆糕。我们陕西端午有吃绿豆糕的习惯,它在小食中属于糕点类。清香爽甜,过去在民间曾是一款很受欢迎的糕点,是过去亲戚朋友之间交往的常见礼物。绿豆糕做法顺便告诉大家一下。取绿豆浸洗干净,蒸熟、晒干,再用小磨磨成粉待用;取白糖下锅加水,用小火制成返沙糖粉,面粉上笼蒸熟后,用密筛筛过。放入白砂糖,少量面粉,绿豆粉,加入熟花生油。用力搓揉,之后用特制木印来印,印出来后放炯炉略焗即可食用。喜欢吃豆沙也可以放进豆沙。呵呵。。。再提一下,绿豆做龙口粉丝就不错啊。
小豆又名红豆、红小豆、赤小豆、赤豆。也就是我们常见豆沙、红豆稀饭所用豆子。小豆起源于中国,至少已有两千多年栽培历史。古代叫做小菽、赤菽。韩非子就记载了吴起用赤豆立信的故事。魏武侯时候吴起为西河(在陕西蒲城韩城一带)守卫大将。秦有小亭(小型军事建筑)修建在魏国边境上,吴起想攻打。因为若不攻打会对边境农业生产造成威胁,但是去攻打却又征不了足够兵。于是吴起置一车辕于北门外。他说:“有人能把这车辕从北门移到南门外,就赐给良田美宅。”一开始没有人敢移动。等到有人搬动时,吴起立即赐给良田美宅。很快他又放一石红豆在东门之外,说:“有人能把它搬到西门外,照样赏给良田美宅。”人们争去搬动。吴起这时宣布:“明日攻打小亭,有能先上登城楼的,给予大夫爵位,并赐之上田宅。”老百姓争着抢着去。第二天攻打小亭,一天就攻打下来了。和商鞅变法有些类似,吴起是伟大军事学家,他先后在魏国和楚国变法,使他们强盛一时,并且把秦国打得哭爹喊妈。不过他出道时候杀妻拜将有些太残忍了,到底是结发多年的妻子,却为实现自己梦想把它作为统帅军队的砝码。(史记吴起列传: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於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於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红小豆被誉为粮食中的“红珍珠”,既是调剂人民生活的营养佳品,又是食品、饮料加工业的重要原料之一。中国人民自古以来一年四季,尤其是盛夏是人们的珍爱,红小豆汤不仅解渴,还有清热解暑的功效。小时候吃上五分钱一根的豆沙冰棍是一中特别的享受。用红小豆还可以和大米、小米、高粱米等煮粥作饭。红豆稀饭加小菜是我早上最常吃的东西之一。不过街上卖的小豆稀饭罐头我不喜欢,因为太甜,还失去小豆清香。我喜欢吃老婆熬的,火候够,味道好。红小豆做的豆沙也是我所爱,经常用做豆沙包子、粽子吃。小豆加工为豆沙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将干燥的小豆磨成豆粉,筛去种皮,余下的即细干豆沙。这种豆沙颜色比较深。二为湿加工法,先将小豆浸泡,并用水煮软,再将煮软的小豆粒碾碎、放入冷水中使种皮与豆分离,用不同筛目的筛子或其它方法除去豆皮,最后将所得豆沙(豆泥)干燥保存,可制作各种食品。因红小豆种皮易溶于水,换水两次,所得豆沙为浅红色。豌豆又叫寒豆、麦豆。古代原产在地中海沿岸和亚洲西岸。豌豆这一名词最先见于张揖《广雅》(三世纪),又名豍(bēi)豆。豍豆在东汉崔豍《四民月令》(二世纪)中已有记载,可见最迟在汉代就已传入我国。元代农书中强调豌豆收获多,一岁之中成熟最早,接近城市的还可以摘豆角卖,鼓励多种;并说用豌豆掺上少量的麦混合磨成面,做成饼,不问凶年丰年,都可食用,可以用做救济饥荒之物。提起豌豆我想起了关汉卿,他说道:“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好有个性。关汉卿一生写杂剧不少,流传下来的只有《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等很少几部杂剧,但其人性格刚强和对弱者同情及对黑暗的控诉让我不得不佩服。豌豆吃法很多,北京有特色小吃叫豌豆黄,曾同芸豆卷一起传入清宫,成为御膳名品。豌豆黄颜色浅黄,细腻凉甜,入口即化,是夏季消暑佳品。豌豆黄在北方流传很广,想必大家都吃过吧。南方的朋友我给介绍,豌豆黄就是将豌豆磨碎、去皮、洗净、煮烂、糖炒、凝结、切块而成。传统做法还要嵌以红枣肉或加红枣汁。民间的糙豌豆黄是典型的春令食品,常见于春季庙会上。在这个乍暖还寒的日子,小贩们一声&嗳这小枣儿豌豆黄儿,大块的来了!&好像是给人们报出了春讯,带来了丝丝暖意。(可惜现在见不到了,偶尔再见到,买来却没有以前味道)。豌豆粉也可以做凉粉,颜色黄亮,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现在作为蔬菜使用,青豌豆市场比较常见,是大家经常吃蔬菜之一,在西方豌豆也是常见蔬菜之一,吃过一次国外带来青豌豆罐头,它把肉香融入豌豆,再加上柔绵的口感,感觉特别好。白菜是一种南方、北方很普及的蔬菜。其叶如淡翡翠,茎如纯白玉。故名为白菜,故宫里就有翡翠雕刻的翡翠白菜。由于它产量高,耐储存,长久以来是北方冬季和早春主要蔬菜(三大样:白菜、土豆、萝卜)。大白菜问题往往是那个时候政府官员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那些年北京市政府每年花在大白菜补贴的钱就有两三千万元,按当时的话可以盖两座立交桥。80年代中期以前每到深秋季节人们就大量采购白菜,把它堆放在院子里,楼道里,筒子楼里,在那个季节城市里到处游荡着白菜气息。白菜也是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一种标志。白菜分两大种,一者 结球白菜,也就是咱们平常说的大白菜。二者 不结球白菜,就是咱们平常见的小白菜(青菜)。说起“小白菜”提一下,有一首河北民歌叫小白菜,歌词是这样唱的:小白菜呀,地里黄呀……后来被改编成歌剧白毛女的开首曲《北风吹》——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 雪花那个飘飘……白菜古代叫菘,这个名字很独特,蕴涵着白菜像松柏一样凌冬不雕,四时长有。白菜原产于中国南方,由于在隋唐宋元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在北方,所以在汉代以前似无记载,只是到了三国以后,白菜才见于记录,如,《吴录》载:“陆逊催人种豆、菘”。但是隋唐之前白菜种植还是不很普及。隋唐之后白菜大量推广开来。和萝卜一起成为人们的主要蔬菜。白菜之词最早见于杨万里的《进贤初食白菜因名之以水精菜》(诗云新春云子滑流匙,更嚼冰蔬与雪虀,灵隐山前水精菜,近来种子到江西。虀,捣碎的菜),不过杨大才子把白菜夸得过分,他只不过把白菜放进白水里煮而已,并且白菜还剁成渣子,顶多加点盐。他就称为水晶菜。古代人吃的蔬菜品种少,当然对此十分推崇。其实古人也很苦,一年四季吃的很单调,能吃到白菜已经不容易了。南北朝南齐有个人叫周颙,文惠太子问周颙什么蔬菜味道最好,周颙回答:“初春的韭菜,秋末的白菜。(南齐书卷22)。{”白菜现在早已失去尊贵的面容了,已经变得很普通了,去年冬天北京的白菜就大量滞销,其中很重要原因就是就是因为现在经济发展了。大棚菜的出现让人再不用去购买大量蔬菜了。韩国人就喜欢吃大白菜,尤其用它做的泡菜,韩国甚至有句话,一个家庭的食物口味可从他们家的韩国泡菜知道。那些年冬天我们家天天离不开白菜,炒的,炖的,泡的,晒的……几乎所有吃法都吃过了,虽然如此新鲜白菜到来,我还是要去菜场好好看看。只要是翡翠色白玉色,就买一颗。不是为了品尝,而是为了一种回味。
番茄,地球人都知道叫西红柿(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把番茄称为“洋柿子”)。它的老祖宗在美洲,在南美洲安第斯山地区的广泛分布着野生番茄,但个头较小,类似现在的圣女果(这个名字太奇特了,圣女?这和贞德没有任何关系啊,贞德尽现巾帼本色的时候欧洲人还没有发现美洲啊,还在城堡里殴架那)。现在西红柿已经变得很大,欧洲人发现它的时候它的个头已经不小,说明它经过长时间的驯化,专家考证最早的驯化是墨西哥和中美地区(也是玉米、烟草、可可豆、咖啡豆的故乡)。美洲原住民看到番茄的果实一串串十分鲜红非常好看就把它移植栽培,但是怀疑有剧毒,于是取名为“狼桃”,欧洲人也觉得它红艳似火,煞是好看,于是把它当观赏植物移植到欧洲。据说十六世纪,英国有位公爵去美洲,看见这种果子就爱上了它,于是将番茄带回英国献给他心目中的爱人伊丽莎白女王。注:大家记住有两个伊丽莎白女王,一个是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出生在1533年出生在英国的格林威治,母亲安娜在其幼年时就被斩首,给幼小心灵抹下不可磨灭的阴影,后来一辈子没有结婚,是把英国带入强大的伟大君主,伊丽莎白在位的45年——从年——被认为是英国的黄金时代。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就产生在这个时代。莎翁的成就也有她的一份功劳,她不顾伦敦地方当局的反对,大力支持莎士比亚和其剧院;莎翁在当时也够反动的,抨击王权,主人公弑君,自由恋爱等等当时统治者无法容忍的行为,要放在当时明朝政府足够凌迟好几次了,当时英国打败了海上霸主西班牙,成为新的海上霸主。另外一个叫伊丽莎白二世是当今英国女王,黛安娜的婆婆,查尔斯的母亲,接替那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温莎(爱上一位寡妇,按规矩如果要和其结婚,将不保王位,他选择了放弃王位)。欧洲人称它为“爱情的苹果”。可惜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女王,爱情这两个字永远埋在心里。番茄传入我国是在明末,明朝万历进士王象晋在17世纪初著书《群芳谱》中记载番茄“火伞火珠最甚观”,也是作为观赏植物。美国1781年开始有食用番茄的记载;传说一位一位法国画家被番茄的美丽深深吸引,冒着可能被毒死的危险,吃了几个番茄,觉得味道可口,经过他的宣传后,吃番茄的人才多起来。”但这必定是传说而已,早在欧洲人踏入美洲的时候,由于他们粮食极度缺乏,不管三七二十一都已经品尝了番茄,不过他们没有宣传而已,也许印第安人也早就品尝的了。中国的食用番茄传入的时间可能在鸦片战争前后,但作为蔬菜栽培的历史也仅有百年左右。 说大番茄给大家提一下著名的扔西红柿大战,它在西班牙巴伦西亚地区的布尼奥尔小镇,“参战”和“观战”的人数达4万多人。每年8月最后一个星期三番茄大战,在布尼奥尔镇中心人民广场开始。“开战”前,市政府将西红柿用数十量卡车运送到街道两侧,当作“大战”用的“弹药”。随着指挥者一声令下,成千上万的“战士”手抓熟透了的又大又红的西红柿,向身旁素不相识的“敌人”的头上或者身上其他部位投掷、搓揉,不一会儿就个个浑身上下都是红糊糊的西红柿汁,整个街道也成了一条“番茄河”。随着从一个阳台上发出的火箭信号,“番茄大战”宣告结束。此时,布尼奥尔小城市民和成千上万的志愿者纷纷投入另一场战斗--打扫街道。约1个小时后,整个广场和街道被打扫得干净如初,布尼奥尔城又恢复了往常的宁静,人们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尽情放松压抑的心情,宣泄心中郁闷。并重新找到童年的感觉(打群架,扔雪球,斗鸡-用膝盖互相顶等等),因此这个奇特的节日在西班牙正变得越来越盛行。除了黄金外,哥伦布及后继者发现了很多新奇植物。哥伦布一行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追寻香料,虽然他没有发现香料但是却发现一种辣中带有辛香的植物——辣椒。哥伦布在1493年把辣椒带回西班牙,随船的医生在1494年论说它的药用效果。后来才被人们食用。此时西班牙已将墨西哥收归为殖民地,辣椒也随着西班牙的贸易船队流入其亚洲的殖民地吕宋(菲律宾),辣椒再流入中国。“辣”这个字,古代是用来形容辛辣的食物给舌头的刺激感觉,它用来说明姜、蒜、葱、芥末、胡椒这些调味品给人的感觉。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蜀志》里谈到蜀中人嗜“辛香”,大约指的是芥末、姜、蒜一类(呵呵川人食辣历史悠久啊,那时也没有胡椒,我查资料大概胡椒传入大概是在宋代),按常理说应该是先传入地区先接受吧,辣椒飘扬过海来到中国,最先接受应该是广东、福建和浙江,可惜闽广这一带人拒绝向辣椒屈服,浙江人也敬而远之,倒是有辛辣传统的蜀中人接受了它,至此四川与湖南人对辣椒钟爱已达到不可食无辣的地步。作为湖南人的毛主席尤甚,在延安有一次毛主席请斯诺吃饭,他一边吃辣椒和小米饭,一边风趣地对斯诺说:吃辣椒多少能反映一个人的斗争精神,**者都爱吃辣椒……湖南就出了不少**家,如黄兴、陈天华以及红军队伍中的彭德怀、罗荣桓、王震、贺龙等。而在世界上爱吃辛辣食物的国家,往往盛产**者,如法国、西班牙、墨西哥、俄国……毛主席很高兴,他还唱了一支《红辣椒》歌曲。还有一次斯大林的特使来到西柏坡,提议和毛比赛喝酒,而毛提议比吃辣椒,把特使辣得都要哭出来。主席性格也许和这辣椒一样红艳似火,且辣味十足。 说起来辣椒本人能吃点,但不能多,吃多胃里不好受.和川人接触一段时间后曾经对辣椒产生了恐怖。川人喜欢吃泡辣椒,我所见过的几乎家家都有泡菜坛,坛中有泡辣椒,青色朝天辣个头不大,却威力十足,一次朋友端上他泡制的辣椒,我尝的一口,这下子完了,一股火从口里烧到鼻子直到耳朵,耳朵同时开始嗡嗡做响,耳朵到嘴巴抽到发麻,眼泪从眼眶涌出。对面mm清秀可人,但却一个一个往嘴里填着辣椒,我对这个mm不由敬仰万分。这位mm还用不屑眼神看着我吃辣椒后丑相,她说话语速快,犹如油爆豆子似的,就和那辣椒一样。我想起了一句话:“做男人不要学江浙,做女人不要学川妹子”。茄子,首先让我想到的是《红楼梦》里的茄子,贾母让凤辣子喂刘姥姥茄鲞,刘姥姥言道:“别哄我了,茄子跑出这个味儿来了,我们也不用种粮食,只种茄子了。”大家都说那是茄子,刘姥姥诧异道:“真是茄子?我白吃了半日。姑奶奶再喂我些,这一口细嚼嚼。”凤姐果又搛了些放入其口内。刘姥姥细嚼了半日,笑道:“虽有一点茄子香,只是还不像是茄子。告诉我是个什么法子弄的,我也弄着吃去。”凤姐儿笑道:“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签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都切成钉子,拿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刘姥姥听了,摇头吐舌说道:“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他,怪道这个味儿!”呵呵,茄子这样处理颇有些皇家风范,宫廷里处理萝卜也是用各种汤(珍馐)去喂。刘姥姥在乡下也算大户人家,有不少的田地,还有自己的仆人也算个土财主,见贾府的茄子都如此,何况当时其他平民。曹氏两世三人连任江南织造,江南织造是富甲天下美差事,曹雪芹见过吃过当然就不同凡响了,可惜晚年贫困交加,又好饮酒,过世在潦倒中。无怪传说中妻子言出 “不怨糟糠,怨杜康”的话来。他虽出生在金陵(南京),但一生大多在京城(北京),曹雪芹一直将金陵视为他的旧家。江南是他的故里。他困居北京西山写《红楼》时,他至朋友敦诚的信就写到“秦淮残梦怀繁华”,这种留恋思想就不由地从他笔底流漏出来。我觉得那是他对夕往繁华生活的一种追忆,如果在金陵时候他是个贫民,他就没有那么多追忆,他这种思想就如同南唐后主李煜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样,追寻着往日的深情。(自己观点,红谜别拍)茄子原产东南亚,学术上认为公元4~5世纪左右传入中国(也有说是在西汉就传入,两晋广泛种植但证据不足)。茄子的品种很多,从形状分长茄、圆茄,颜色可分白茄、青茄、紫茄,开始只是长茄子,圆茄是后来培育成功的。茄子的吃法,荤素都可以。可烧、炒、蒸、煮,也可油炸、凉拌、做汤,能做出各种美味佳肴来。吃茄子最好不要去皮,它的营养就在紫色皮里,茄子皮里面含有维生素B。注:鲞念xiǎng本意指剖开晾干的鱼泛指腌腊食品,比如说《红楼梦》刘姥姥吃的茄鲞.这就是盛在瓷罐子里封严的茄子制品
甘蓝就是我们常说的包菜,有的地方叫洋白菜、卷心菜、莲花白。是一种很普遍的蔬菜,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它是仅次于白菜的第二大蔬菜。它和白菜一样有个特点:耐储存。甘蓝按照叶片来分有三种普通甘蓝、绉叶甘蓝、紫甘蓝,普通甘蓝就是最常见的,叶子包得比较紧,颜色为浅绿,叶子上皱纹较少,生吃辣味比较重些。绉叶甘蓝风味独特,菜叶褶皱比较多、色泽为暗绿,口味温和些,比普通甘蓝生吃感到甜一些。紫甘蓝顾名思义,菜叶呈紫色,有的地方叫它红甘蓝或者赤甘蓝,它比普通甘蓝营养物质高一些,但是紫色甘蓝炒菜呈紫黑色,端上桌面有些煞风景,没有普通甘蓝绿油油好看,所以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广泛传播。这几年由于和洋鬼子(洋鬼子多用紫甘蓝切丝拌色拉酱)打交道多了,和国际接轨,紫色甘蓝才广泛流传开来。甘蓝利用和种植历史比较长,早在四千多年前东南欧地区就把某些野生甘蓝利用,也许传说的美女海伦也吃过甘蓝。那时希腊还在特洛伊时期,考古发现克里特岛上有古代城池遗址,证明了特洛伊城的存在。为了那倾国倾城的海伦,希腊人打了十年战争。战争缘由还不是那埃里斯造出来的金苹果,人家结婚宴请诸神,就是没请争执女神埃里斯(这不是没事找抽吗,不想多活了吗)。争执女神埃里斯自己屁颠屁颠跑过来,她想到一个复仇计划,拿出一个刻着“献给最美丽的女神”的金苹果说要给最美丽女神,当时三位重量级女神仙站出来说自己是最美丽的。这三位,一个是诸神之神宙斯的老婆赫拉,一个是智慧女神雅典娜(日本有部保卫她为主题的老长动画片,不过上面女孩有些太温柔了,真正的雅典娜是冷血的),再一个是爱神阿芙洛迪特(主管爱情的神,罗马叫维纳斯,后世多她的裸体画,有个传世雕塑名作米洛的维纳斯就是那断臂美神),这三位出来,诸位神仙都不敢吭气,哪个都不好惹。赫拉在宙斯私生子大力神还是婴儿的时候,就放条蛇进去。雅典娜连海王波塞冬都让着她。主管爱情的阿芙洛迪特也没人敢惹,大家可不想平白无故和自己老婆离婚。于是宴会诸位神仙装聋作哑。狡猾无比的老大宙斯说:“这个判断只能交给无关人去做。”于是这个烫手的山芋扔给在山上放羊的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王子虽然英俊潇洒,风流倜傥但是由于被预言会导致国家毁灭,被父兄赶到山上当羊倌。羊倌正在放羊了,三位神仙驾凌,让王子帕里斯决定金苹果给谁,古代都有受贿手法。天后赫拉承诺给予他的无上权力,统治现在世界人间王。智慧女神雅典娜承诺给予的是智慧,让他变成最聪明的人,只要有智慧不怕没有权利和财富。爱神阿芙洛迪特以色为诱惑,许诺给予他世界上最美丽女人,这羊倌应了孔老夫子所说“食色性也”这句话,端直把苹果给爱神。这下激怒了赫拉和雅典娜,决定引发战争毁灭特洛伊。后来爱神帮羊倌帕里斯拐走了斯巴达国王门内劳斯的王后海伦。于是斯巴达联合许多城邦用当年守护海伦的誓言发动了特洛伊战争。于是十年之久特洛伊战争开始了。(故事太长有些跑题了)甘蓝流传到我国时间并不长,最早见于书本是1848年,当时称其为葵花白菜(这名字有意思)。其后又称为回子白菜,大概这种叫法缘由是从其丝绸之路的路线传播过来。甘蓝以球状叶子为食,可炒、煮、凉拌,也可腌制成泡菜、制成干菜。我们家里用其凉拌的多,把其切成丝和红萝卜丝,粉丝等佐以葱、醋、芥末油、红油,是一道不错的凉菜。花椰菜是甘蓝一个变种,我们俗称花菜。花菜又可分两种一种是普通的花椰菜为淡黄色,一种是青绿色是我们长说的西兰花或者绿菜花、青菜花。两者区别除了颜色外,普通花椰菜的花蕾比较紧密,西兰花花蕾则比较分化(青菜花的在西方栽培历史比普通花椰菜更长)。花椰菜传入中国比甘蓝(包菜)更晚,在20世纪初才在广东、福建等地有少量种植。建国后发展比较快,现已在中国广泛种植。青菜花的传播还是近十几年的事情。有些喜欢把花椰菜焯水,这不可取,花椰菜富含抗癌物质,煮花椰菜,会把其中的抗癌成分损失达70%,所有研究报告建议,烹调花椰菜最好用蒸的,用炒的,或者微波,就是别用水煮的。韭菜“六月韭,驴都不看”这是一句我们那俗话,意思是六月(农历)韭菜由于太老,口感差,连驴都不会看。(当然现在培育的韭菜六月味道也不错,但韭菜味道自认为就如南齐周颙所说的那样初春的韭菜最好吃)。韭菜的原产地在中国,现在南北山区都有野生韭菜。韭菜是中国最古老蔬菜之一,几乎裸体打仗传说中黄帝时代人们都已经吃到韭菜,孔老夫子编纂的诗经就多次提到韭菜,那个时候蔬菜品种少,无论窈窕淑女,还是君子好逑的君子的长吃蔬菜就有韭菜,那是白菜、胡萝卜、芹菜、菠菜、。。统统没有。(逑意思是配偶,君子好逑就是年轻男人追求淑女为配偶,可惜他追求不到,只能是晚上睡不着觉,单相思,这就是君子的“悠哉悠哉,辗转反侧”,那时候人们婚姻相对自由些,淑女看不上君子是自由体现)韭菜在古代占地位比较重要,史记就记载,龚遂见山东地方人奢靡,喜欢做旁支末节的事情(如玩刀枪,自古有彪悍之风),不喜欢种田。就以身做责 自己首先节俭,同时叫农民好好种田,种什么那,种榆树,种葱,种韭菜,再养猪、鸡。还有农民你有玩刀剑的,那太危险,为你的安全,把剑卖了换牛,把刀卖了换牛犊。(史记循吏传第五十九)。古代还有一些政令就明确规定,叫老百姓必须种韭菜,种好韭菜。呵呵韭菜都提到上纲上线的地步来了。韭菜还有个别名叫起阳草(名字有些叫人联想,这个名字只要由于它有补肾助阳、固精等功效),。韭菜大家食用的比较多了,食法我就不多说了。韭菜除了初春的韭菜好吃外,冬天捂出来了韭黄也比较好吃。韭黄由于见不到太阳,缺少叶绿素,品质柔嫩多汁且鲜美。有些肠胃不好,平时吃不得韭菜的人,可以吃韭黄。咱们长吃还有韭薹,韭薹和蒜薹一样都是花轴,嫩的时候可以炒菜吃。韭菜开的花叫韭花,可以用调味,也可腌制做韭花酱。吃小飞羊火锅时候,韭黄往往是少不了调味品。说起来韭花来提一下杨凝式,他是五代时候重要人物,侍奉了五代的君主(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他和我是老乡都是陕西人。他比较狂妄且疯癫,人称“杨风子”(也有记载他为避祸才如此)。他是著名书法家,师从欧阳询与颜真卿。在一个秋天,杨凝式在午后睡醒来,。杨凝式觉得饿了,恰在此时,宫中给他送来了一盘韭花,也许是饿了那盘韭花吃起来十分鲜美美,让人难以忘怀。为表达感激皇帝赏赐韭花之情,杨凝式立即写了一封感谢奏折,然后派人送往宫中。杨凝式写这篇奏折自己也未在意,那想到成为传世之宝,这就是《韭花帖》。同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苏轼《黄州寒食诗帖》、王徇《伯远帖》并称为“天下五大行书”。这些行书都有共同特点就是作者怀着一种情绪去写的,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在众人喝酒时候的尽兴之作,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是侄子战死沙场,满怀悲愤所写,悲愤之情犹在纸上。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是在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苏轼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满篇充满惆怅孤独而《韭花帖》是认为吃了最好吃东西后写的(以前从来没如此美味的韭黄啊)。平和心态也许写不出伟大作品,只有在作者在极喜,极怒,极忧情况下才有更大发挥。这个乱世出英雄道理有些相似把。(完了,又扯远 ,赶快收手)
蕹菜就是我们长说的空心菜,又叫竹叶菜、藤菜、蕻菜。此菜遇水而盛,藤蔓肆意生长。生命力顽强,割了一茬又长一茬。它食用的历史也非常悠久,晋嵇含《南方草木状》就记述它的栽培方法。由于其好存活,又生长迅速。千百年来它被人们看作是粗菜,它的别名藤藤菜,有着腾腾就长出来意思。川语把如此生命状态称为“滥贱”,一种无拘无束的繁衍。金庸先生的《连城决》(这本书往往人们都不太注意)主人公狄云别名就是空心菜,他别名就比较低贱些。他本是一个乡下不懂世事庄稼汉子,也许如果没有人纷扰,他会一辈子静静的呆在乡下。当然与他相伴的还有那从小青梅竹马的戚芳。可是人的贪欲和妄想把他带到一个不属于他的争斗去。最后自己受到冤枉,以调戏老爷小妾名义送进了大牢。受尽了各种折磨,自己所爱的人跟了别人。自己命运就如他的别名空心菜那样低贱。后来他逃出大牢,发现自己所爱戚芳依然爱他,她给自己女儿起了别名就叫空心菜。后来戚芳设法帮他逃离。戚芳虽然过上富贵的是生活,但空心菜这三个字却是她终生难以忘怀的。空心菜狄云逃出后,由于奇特遭遇被人认为是人人憎恨的淫僧。由低贱空心菜变为了毒草。富家大小姐水笙更是用马踩断腿骨,他也成了人人唾弃的对象。后来大魔头血刀老祖劫持空心菜狄云和水笙逃进雪山,众英雄追赶,在雪山发生令人惊心动魄的大战。最后直剩下空心菜狄云、富家小姐水笙、所谓正人君子花铁干。血刀老祖之恶,恶的露骨,但不失为敢作敢当的汉子。而正人君子花铁干的恶是那种埋藏在心底中恶。这种恶是最可怕的,在那种凶险环境的他的恶被表现的淋漓尽致。空心菜狄云虽然低贱,但却淳朴,心地善良。他这种淳朴最终也打动了水笙,水笙为狄云缝制了羽毛衣服,狄云却不肯接受,因为他认为自己命运太苦、太苦,他不需要这种同情。他纵声狂笑,拿着羽衣,走到石洞之前,抛在地下,在羽衣上用力踏了几脚,大声道:“我是恶和尚,怎配穿小姐缝的衣服?”这是对命运一种无奈控诉。眼泪,悲伤过渡就没有眼泪。困境更能考验感情,随着时间推移,富家小姐最终爱上空心菜狄云,因为他是一个有力臂膀有力呵护着自己那心灵。最后水笙回到雪山一直等待着狄云,她见到空心菜狄云说:“我等了你这么久!我知道你终于会回来的。”爱情是什么,爱情是关怀、爱护、心灵交流。现在过多人要以物质去换情感,但这是不能,为了物质去爱情那不叫爱情,而是一种交换,一种欲望交换。爱情离不开物质,但不等同于物质。蕹菜(空心菜)虽然被人看作粗菜,难登大雅之堂,但其营养价值十分丰富。其所含维生素B2是西红柿的8倍,钙的含量是西红柿的12倍。这真是貌似丑陋,却内涵丰富。蕹菜(空心菜)生熟都可吃,可荤可素,它可汤、炒,也可以用开水焯过后调料凉拌。它也可作泡菜。它并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南方本草》中称蕹菜(空心菜)为“南方奇蔬”,一是它与肉类同烹可使肉味不变;二是在任何地方,均可栽种;三是应时上市,补充蔬菜不足。补充一点空心菜因其性寒,脾虚泄者不宜多食莴苣杜甫居住夔州的时候,虽说有夔洲都督柏茂琳的帮助.但只是杯水车薪,对于全家长久生计不起什么作用。他不得不过自耕自收的生活。杜甫老先生喜欢吃莴苣,于是在初秋季节撒下种子。准备过段时间吃莴苣。但是他撒下种子左盼右盼就是没见莴苣长出来。他只看到野苋长满这块地。他吃莴苣的梦破灭了,于是他写一篇长诗《种莴苣》以表自己心情。他说莴苣。登于白玉盘,藉以如霞绮”,莴苣应该用白玉盘去盛,就如朝霞那样美丽。他痛恨野苋,指责它“此辈岂无秋,亦蒙寒露委”, 野苋没品没味的家伙竟然受到如此照顾。骂归骂,最后他写到“苋也无所施,胡颜入筐篚”,没长成莴苣,再没有面子,野苋也装进筐了,因为一家老小好歹也得吃点绿菜。杜甫没种成莴苣关键在于,莴苣的种子超过25℃就不能正常发芽,他选择种植的时间不对。可怜,杜甫老先生吃点莴苣都难。?宋代《东京梦华录》中记述了当时汴京(今河南开封)市井买卖莴苣的情景,据此描述莴苣可是相当珍贵的。宋代陆游的《新蔬诗》云:“黄瓜翠苣最相宜,海市登盘四月时,莫拟将军青荠句,两京名价有谁知。”莴苣在陆游眼睛里也是非常珍贵的,价格不菲。关键在于莴苣的栽培技术不过关。谈了杜甫种莴苣,我们就说下这莴苣。莴苣从两大类,一个是茎用莴苣叫莴笋、或香笋。另一个是叶用莴苣,我们通常叫它生菜,这是由于叶用莴苣经常生吃而得名。莴苣原产地在地中海沿岸和西亚一带。有的人认为莴苣是在。隋朝传入的证据是,宋代陶觳在其《清异绿》云:“呙国使者来汉,隋人求得菜种,酬之甚厚。”(呙国在现在的阿富汗、不丹地区)。但是在葛洪《肘后方》已有莴苣记载。因此莴苣传入中国年代更早莴笋荤做也素做,可生食、凉拌、炒食。将莴笋斜切成薄片,那片透明的色泽如同碧玉,加调料凉拌,加上几滴香油。不吃它,光看它色泽就足够诱惑人的。就如那小家碧玉般,无怪杜甫钟情于它。诗人如此,原有不是它的味道,而是它的色泽。生菜的嫩叶的营养高。弥漫的淡淡苦味,传送着别样清香。生吃别有一般风味。在我们家乡里生菜是下火锅的好材料。莴苣还有比较好的食疗作用,可消积食及通便作用。(见《饮膳正要》)茼蒿三月三,茼蒿下米汤。”这是一句民间的谚语。它缘由茼蒿耐寒性强,上市早。在过去是一种早令蔬菜。可惜茼蒿有一些药味(特殊的香气)和香菜(芫荽)结局一样受到有些人的反感。但也有喜欢这种气味,因人而异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去喜欢。茼蒿最早还是用于药材。唐代孙思邈(中国医圣)在《千金•食治》最早记述了茼蒿的名字(不过唐官修《本草》作同蒿)。它的叶子象菊花,且有菊之清香。所以又有个叫法“菊花菜”(它和菊花有近亲关系)。说道茼蒿我想到一个故事,宋徽宗的时候有四个有名的奸臣分别是童贯:大宦官,曾经是中央司令员二十年之久,是中国历史上军职最高的宦官。他的当政大大损害北宋的军事能力,加速了北宋的灭亡。蔡京:大奸臣,宋徽宗的宰相。极其能巴结皇上,是一条绝对的好狗。皇上爱奇山异水。他就大兴花石纲,花石纲顾名思义指的奇花怪石,花石纲害的多少人家倾家荡产、卖儿卖女。不过蔡京颇有艺术修养,书法、诗词、散文等各个艺术领域均有不俗的表现,他的书法是北宋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一。高俅:这个大家熟悉,因为大家看过水浒,开篇人物就是他。他原来叫高毬,后来那个“毬”改成“俅”。大概他觉得加毛了和野人差不多,改成单立人,也就成了人了。他靠踢球赢得未来皇上青昧,后来被入选国家队主力。平步青云当了高级军事将领。可惜把军队当成自己奴仆,为自己修房,盖花园。使得京城里兵士训练荒废。后来几十万禁军见到金兵如鸟笼散,一溃千里。这和高俅的作为有很大关系。何执中:宋徽宗的宰相之一,也是一条好狗当时东京汴梁(开封)民间流传着一个童谣是“杀了穜蒿割了菜,吃了羔儿荷叶在“。穜蒿就是现在茼蒿,杀茼蒿就是杀童贯这条阉狗。割菜就是割了蔡京的脑袋。吃了羔儿就是吃了高俅这家伙。荷叶就是指的何执中。人们对这四个痛恨之情在这篇童谣里得到尽情的表现。这里提到茼蒿,说明北宋时期已经把茼蒿当作了蔬菜之一。宋代大诗人陆游在回到故乡山阴(浙江绍兴)时候写了一首诗《初归杂咏》,诗中这样写到“小园五亩剪蓬蒿,便觉人间迹可逃“。意思是只有在收割茼蒿的时候,,自己才感到逃离人世的烦恼。这是极端愤怒产生的遁世思绪。空有一番爱国抱负,却得不到施展。临死前他写到:”此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进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充分体现他的爱国之心。陆游也提到了茼蒿,而且种的很多五亩。茼蒿作菜,古往今来对它的评价都挺高。元代王祯的《农书》指出茼蒿:“可为常食”。 清代恭宝辰说茼蒿用水焯过。凉拌放香油、醋、盐味道十分好。(见《素食说略》)。茼蒿叶柔而嫩,清爽可口。吃法多样,可炒、可凉拌,可做汤,也可作火锅的配菜,还可作饺子馅,在吃火锅的时候,茼蒿是一种不错的下锅菜。茼蒿的根、茎、叶、花都可入药。有清血、养心、降压、润肺、清痰的功效。长吃茼蒿对身体很有利。而且茼蒿具有特殊的清香气味,病虫见它避尔远之,因此它很少施用农药,是理想的绿色蔬菜。我们那里茼蒿价格就十分昂贵。茼蒿和同好谐音,愿天下有情人和多吃茼蒿,同好一辈子。:)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直通车的市场均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