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有价,而楼高无际,有没有贴切的成语或词语可以形容这一句的?

形容高楼大厦很多的词语有哪些?_百度知道
形容高楼大厦很多的词语有哪些?
形容高楼大厦很多的词语有雕梁画栋 、富丽堂皇 、古色古香 、别有洞天 、鳞次栉比 、金碧辉煌【成语】: 雕梁画栋【拼音】: diāo liáng huà dòng【解释】: 指有彩绘装饰的十分华丽的房屋。【出处】: 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二折:“光闪闪贝阙珠宫,齐臻臻碧瓦朱甍,宽绰绰罗帏绣成栊,郁巍巍画梁雕栋。”【举例造句】: 正面五间上房,皆是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鹉画眉等雀儿。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拼音代码】: dlhd【近义词】:&雕栏玉砌、琼楼玉宇【反义词】:&蓬门荜户【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建筑物很华丽【英文】: a richly ornamented building
采纳率:99%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新编汉英翻译教程 陈宏薇)第 3 章 词语英译 文章创作的程式是“积字为句、积句为段、积段为篇” ,汉英翻译的过程也可相应地分 为选词、构句和谋篇这三个部分。 Peter Newmark 指出, 在翻译实践中,篇章是最终的考 量单位,句子是基本的操作单位,而大部分的难题都集中在词汇单位(1981) 。汉译英的单 位虽然是句子,但译者对词语的理解和表达是篇章翻译的基础。一词虽小,却能体现译者对 原文整体的、宏观的理解与把握。因此,学习正确理解并妥帖表达词语的意义是学习汉译英 的基础。 3.1 词语指称意义与蕴涵意义的确定 从前面我们了解了词的定义,即可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也是最小的语法单位。作 为 最基本的语言单位,词语意义 的确定在翻译过程中十分重要 。 “辨义乃翻译之本” ,不 明辨词义,就难以准确地表达原意。 现代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对词义进行过探索, 词义体系的复杂性导致了多种多样的词义 分类方式。为了便于讲解和操作,使初学者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本书将从指称意义和蕴涵意 义这两个层面来探讨词语的翻译。 3.1.1 指称意义的理解与表达 指称意义是“词的确切和字面的意义” (陆国强, 《现代英语词汇学(新版): 117 》, 》 ) 是语言交际中出现最早、 使用频率最高的意义, 也是人们进行语言交际时所表达的最基本的 意义。 如何理解并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指称意义是译者的首要任务。 尽管不同民族所使用的 语言千差万别, 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事物有着大体相同的认知, 因此原语的指称意义多数能 在译语中得到基本对等的表达。例如汉语中的“月亮”和英语中的 moon 都反映了相同的 客观事物, 其指称意义完全对等。 两种语言之间的可译性正是由指称意义的基本对等决定的。 词语的指称意义往往具有多重性, 即一个词语具有几种不同的指称意义。 这种一词多义 的现象在语言中广泛存在。例如“包袱”一词, 既可以指用布包起来装东西的包,又可以 指相声等曲艺节目中的笑料。又如“青衣”一词,既可指地位卑贱者如婢仆、差役,又可指 戏剧中的中年妇女角色。尽管这种 一词多义的现象在汉语中普遍存在,但它通常不会影响 我们对词语指称意义的理解和判断, 因为处在特定搭配关系中的多义词, 其义项往往会变得 单一化、明朗化。因此,词语的搭配关系是辨析词语多重义项的依据之一,也是翻译中理解 词义的重要手段。要想在 具体翻译时对词语的指称意义作出正确的理解和表达,就应结合 词语出现的具体搭配关系和语言环境进行全面、周密的分析。 请看以下译例: 1、英军胜利地登上了小岛。 a. The British army climbed onto the island successfully. b. The British army landed on the island successfully. 析: “登”一词既有“爬、攀登”之意,又可理解为“登陆” 。从本句的上下文来看, “登” 这一动作的施动者是军队,对象是小岛而非高山, “登上”意为“登陆、上岸” ,应译作 land on ,而非 climb onto 。 2、他对事情的进展情况也还满意。 He is quite satisfied with the way things went. 析: “也”在句中是表示程度的副词,不可作“同样”解,不应译为 also 或 as well 。 3、 他是我父亲。 He is my father. 这姑娘是漂亮。 This is girl is really beautiful. 此人是书就读。 This man reads every book he can reach . 是可忍,孰不可忍? If this can be tolerated, what cannot? 是古非今 Praise the past to condemn the present 析: “是”在以上各句中的指称意义各不相同。第一句的“是”表示判断,第二句中的 “是”必须重读,表示“的确、实在” ,第三句中的“是”表示凡是,第四句的“是”意为 “这” ,仅用于书面语中, “是”的这一用法已带有蕴涵意义了。第五句的“是”意为“认为 正确” ,作动词用,也是书面语。所以,译文的表达也相应地有所不同。 4、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When you know a thing, to hold that you know it, and when you do not know a thing, to allow that you do not know it----this is knowledge . (孔子《论语》 James Legge 译) , 析:句中一连出现了五个“知”字,前四个“知”的词性与指称意义相同,都作动词“知 道”解。在这种情况下,译者稍有大意就会将“是知也”中的“知”也理解为“知道” 。然 而这一理解在此句中无法自圆其说,因为“知之”也好, “不知”也罢,最后都“是知也” , 这岂非有悖逻辑?因此, “是知也”中的“知”应作“学识修养”解。 5、 南京的风俗:但凡新媳妇进门,三日就要到厨下 收拾 一样菜,发个利市。这菜 一定是鱼,取“富贵有余”的意思。 The custom in Nanjing is for all brides to invite good luck by going to the kitchen on the third day and cooking a fish, which stands for fortune. (吴敬梓《儒林外史》 ,杨宪益、戴乃迭译) 析: “收拾”在《汉英词典》 (外研社 1995 年修订版)中相对应的译法有四种: 1 ) ( clear away ( 2 ) pack ( 3 ) mend ( 4 ) punish ,其中任何一种解释都难以准确地表达“收拾”在此文中的意义,即“烹制、 制作”“收拾”的这一指称意义虽未被字典收录,但常常在口语中出现,细心的译者应该可 。 以从“收拾”与“一样菜”的搭配关系以及上下文中找到线索,正确地理解并妥帖地表达它 在此句中的意义。 3.1.2 蕴涵意义的理解与表达 然而,仅仅懂得词语的指称意义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全面理解并忠实传达词义,还必须 了解词语的蕴涵意义。 某一具体语言环境中出现的词语往往不仅具备基本的指称意义, 还包含由指称意义衍生 出的蕴涵意义。根据《牛津简明英语语言词典》的解释,蕴涵意义指词语内含的情感和联想 意义,是词语的隐含意义。 词语的蕴涵意义反映了该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 正因为如此, 同一词语在不 同语言中所具有的蕴涵意义往往有天壤之别, 甚至同一语言体系中指称意义相近的词所具有 的蕴涵意义也往往不尽相同。例如“月球”与“月亮”的指称意义相同,但后者在汉语语言 文化中被赋予了许多美好的蕴涵意义。一提到月亮,中国人就会联想到团圆、爱情、故乡。 英语中的 moon 一词虽具有与“月亮”相同的指称意义,但两者的蕴涵意义却大不相同。对 英美人士而言,月亮让他们联想到的是反复无常的性格、阴森的气氛,甚至是在月圆之夜现 身的狼人。又如“玉”这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具有截然相反的蕴涵意义。玉在中国 文化中象征着珍贵高洁的品质,端庄秀丽的容貌,因此女性的名字常常包含“玉”或是其他 意为“美玉”的字眼。然而 jade 一词在英语中如果指女性,其比喻意义是“不名誉的女子、 荡妇” 。由此可见,语言的魅力和表现力得益于词语丰富的蕴涵意义,而不同的社会文化环 境导致了相同词语各具特色的蕴涵意义。 译者不应满足于对原文指称意义的传达, 真正做到 达意传神。 词语的蕴涵意义是词语内含的情感和联想意义, 主要体现在词语的修辞色彩、 文体特征、 文化内涵等方面。 汉语词语的语言形式往往具有浓厚的修辞色彩, 折射出中国人独特的思维 模式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给人以极大的审美享受。 这一特点集中地体现在汉语的国俗词语中, 如俗语、成语、歇后语等等。翻译此类词语时,译者应在不影响指称意义传达的前提之下尽 可能在译文中反映出原文独特的文化信息和审美价值。 (6)他是个纸老虎。 He is a paper tiger. (7)咱们俩的事,一条绳上拴着两只蚂蚱——谁也跑不了! (老舍《骆驼祥子》 ) We're like two grasshoppers tied to one cord, neither can get away! (8)去设埋伏我们都没有信心,想他一定在昨天晚上就早溜了,今天去也是瞎子点灯 白费蜡。 (曲波《林海雪原》 ) We had no confidence in today's ambush because we were sure he had escaped last night. It seemed as useless as a blind man lighting a candle. 译者在处理以上各句中汉语独有的、 生动形象的词语时都采用了直译法, 使得原文的指 称和蕴涵意义在译文中都得到了体现。 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独具文化特色的语言形式不仅不会 影响信息的交流,还能促进文化和思想的交流,给译文读者以相似的审美享受,因为原文中 那些惟妙惟肖的比喻是人类共性思维的产物, 完全可以跨越语言的障碍为操其他语言的读者 所理解接受。 (9) ……只因生得妩媚风流, 满学中都送了两个外号: 一个叫 “香怜” 一个叫 , “玉爱” 。 (曹雪芹《红楼梦》 ) But on account of their good looks and charm they were nicknamed Sweetie and Lovely. (杨宪益、戴乃迭译) ... Because of their glamorous looks and affected manners, were universally known by the nickname of Darling and Precious. (David Hawkes 译) “香怜”和“玉爱”这两个名字的蕴涵意义在原文环境中相当关键,因此杨宪益夫妇 和 Hawkes 都不约而同地放弃音译, 用诙谐而地道的英文昵称将其译出, 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词语的蕴涵意义还体现为词语的文体特征。两个指称意义相同的词在文体上常有庄谐、 雅俗之分,如果拿捏不当,译文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例如《红楼梦》中频繁出现的两个 称呼“某某夫人”和“某某家的” ,其指称意义基本相同,都是指“某某”的妻子,但文体 特征却大有不同。 “夫人”一词起初专指诸侯之妻,后引申为对贵妇的尊称。而“某某家的” 就是俗语中对某人老婆的称呼。 “夫人”在杨宪益夫妇的笔下被译为 Lady ××,如“王夫 人”译为 Lady Wang, “某某家的”则被译成 Mrs. ××,如“周瑞家的”译为 Mrs. Zhou。 前者准确地再现了原文的文体特征, 而后者却值得商榷。 试想豪门大院里的老爷小姐们使唤 一位仆妇时,他们怎么可能称呼她为“Mrs. ”?在 David Hawkes 的译本里, “某某家的” 被译为××'s wife,这一译法显然更切合人物的身份,也忠实地传递了该称谓的蕴涵意义。 又如: (10)克明:觉新哪,你听着! Keming: Juexin, I want you to pay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is. (巴金原著、曹禺改编的话剧《家》 ,英若诚译) “你听着” 这一词组在汉语中往往被用作长辈教育晚辈时的开场白, 具有鲜明的文体特 色。 在剧中觉新就要拜堂成亲之前, 其父高克明借机向他宣讲了一大段封建礼教和处世之道。 如果简单地将该句直译为“Listen, Juexin” ,则译文变成了英语中吸引听者注意力时常说的 口语词组, 完全体现不出高老爷长篇大论地训导觉新时严肃的语气。 译者在翻译时的灵活处 理准确地把握了剧中人物的语气和情感,译文既达其意、又摹其神。 (11)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Behind the wall of my backyard you can see two trees. One is a date tree, the other is also a date tree. (鲁迅《秋夜》 ,杨宪益、戴乃迭译) 这一句乍一看好像有些啰嗦重复, 其实文风一向简练犀利的鲁迅先生是想通过有意的重 复来达到一种特殊的文体效果。因此,原文中的“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不仅具 有“有两株枣树”这一指称意义,还含有单调、寂寞的意味,为全篇散文的气氛定了基调。 这便是该句的蕴涵意义。 杨氏夫妇没有将句子译为 Over the wall from my back garden you can see two date trees, 而是特地将译文拆成两句, 通过 One is a date tree, the other is also a date tree 这一强调成分成功地再现了原文的蕴涵意义和文体特征。 汉语中的颜色词、叠词、数词等词汇往往具有丰富的蕴涵意义,译者在翻译这类词语时 应充分考虑到它们在汉语语言文化中的特殊内涵,注重其蕴涵意义在译文中的再现。 人类生存的世界是丰富多彩、 五颜六色的, 在各种语言中也相应地出现了大量的颜色词。 颜色词除各自具有与现实中的颜色相对应的指称意义之外, 还具有丰富的联想意义、 象征意 义和感情色彩。 因此, 颜色词在语言中的运用不仅可以贴切逼真地描摹出客观物质世界的绚 丽景象,还能恰到好处地反映出语言使用者的内心情感世界,给读者以审美享受。请看以下 译例: (12)客人一走进大门,扑鼻的是一阵幽香,入目的是绿蜡似的叶子和红霞或白雪似的 花朵…… As guests entered the gate, they would first smell a sweet fragrance and then see the waxy green leaves and the rainbow red or snow-white flowers. (季羡林《夹竹桃》 ,张梦井、杜耀文译) 原文中的“绿蜡”“红霞”和“白雪”将鲜艳的颜色与美好的联想结合在一起,丰富了 、 语言的色彩和表现力。 译文则相应地运用一组合成词, 再现了原文中的颜色词及其联想意义。 (13)晚霞如同一片赤红的落叶坠到铺着黄尘的地上,斜阳之下的山冈变成了暗紫,好 像是云海之中的礁石。 The evening glow there is like a patch of red leaves fallen on the ground covered with golden dust. Under the sloping sunrays the hills become dark brown, as if they were rocks among a sea of clouds. (丽尼《鹰之歌》 ,张梦井、杜耀文译) 译者没有简单地将“黄尘”译为 yellow dust,而是用了 golden 一词,更符合大地在夕 照之下泛着金光这一景象。 “暗紫”译作 dark brown,词语的指称意义虽变为“深棕” ,但与 山冈和海中礁石这两个意象结合在一起,也不失贴切。译者将“赤红”译为 red 略有不妥, 建议改为 scarlet。根据《美国传统辞典》的解释,scarlet 意为 strong to vivid red or reddish orange,能更准确地表现出晚霞深红与橙黄相混杂的颜色。 由于中国人特别重视均衡美, 这一审美心理在语言中的反映是汉语很讲求音节的均衡对 称,有大量的叠词。叠词的蕴涵意义十分丰富,除具备基本的信息功能外,还具备表情功能 与美感功能。 叠词的使用能使语言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叠词中音节的重叠使词语生动活泼, 具有强烈的节奏感。例如: (14) 水是怎样的开心呵, 她将那可怜的失路的小红叶儿, 推推挤挤的推到一个漩涡里, 使他滴滴溜溜的打圆转儿;那叶向前不得,向后不得,急得几乎哭出来;水笑嘻嘻的将手一 松,他才一溜烟的逃走了。 How happy the water is! At first she pushes and elbows the pitiful misled maple leaf into a water whirl, making it rapidly swirl in circle. There the leaf can neither move forward nor backward. Being too worried, it nearly bursts out crying. It is only when the water loses her grip grinningly that the little maple leaf gets swiftly away. (苏雪林《溪水》 ,张梦井、杜耀文译) 原文作者通过拟人手法和叠词的成功运用,生动地描写出一片红叶在溪水中漂荡的情 景。用 pushes and elbows 译“推推挤挤” ,既准确地传递了词语的指称意义,又因含有 4 个 音节,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推推挤挤”这一 AABB 式的叠词特有的音韵特色; “滴滴溜溜” 意为“快速地转动” ,即 rapidly swirl; “笑嘻嘻”如果译为 smilingly,虽传达了词语的指称 意义,却未能体现出作者笔下拟人化的水活泼调皮的一面。与 smile 这一泛泛地表示“笑” 的上义词不同,grin 更加具体形象地表现出一种开心、活泼的笑,即 smile broadly, so as to show the teeth, expressing amusement (OALED)。译者用 grinningly 来译“笑嘻嘻” ,可谓达意 传神。 (15)最耐寻味是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淡淡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 扰攘,不再有动于衷。……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外,而只愿做一个闲 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及的,秋。 The thing which gives man most food for thought is the leisure in autumn clouds. As they drift sway from the human world, they are so pale, so calm and silent, so indifferent to the worldly sadness and happy outcries ... It sets all the praise and love outside its own pale sense and is willing to be in peacefulness and quietness, which can neither be held nor possessed ... Autumn. (罗兰《秋颂》 ,张梦井、杜耀文译) 原文文风恬淡清幽,一系列叠词的运用勾画出秋日的闲适、悠远。译文选词恰如原文一 般清淡悠然,如 drift away、pale、calm、silent、peacefulness、quietness 等,贴切地再现了 原文的神采风韵。 数词也是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词汇现象。 数词首先具有指称意义, 与物体的数量相对 应,在翻译时可直接用直译法对应译出。除此之外,数词往往还具有丰富的蕴涵意义,在译 文中也应予以传达。例如: (16)……三十六家花酒店,七十二座管弦楼。 ...the countless taverns and music halls. (吴敬梓《儒林外史》 ,杨宪益、戴乃迭译) 汉语中的许多数字都具有极言其多或是极言其少的蕴涵意义。数字“一”和“二”常指 太少,如“一毛不拔”“就只剩这两个了”等。满数“十”“百”“千” 、 、 、 ,常指很多,如“将 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万水千山”“百万雄狮”等。除此之外, 、 、 “三”以及“三”的倍 数也可以表示很多。清代学者王中就在《述学释三九》中指出, “凡一二不能尽者,则约之 以三以见其多;三之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九以见其极多” ,例如“望君三思”“九死一生” 、 、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十八层地狱”“七十二变”等。此例中的“三十六”和“七 、 、 十二”都具有极言其多的意味,countless 恰到好处地反映了这一蕴义,倘若照直翻译其指称 意义“三十六”和“七十二”反而会误导读者。从此例不难看出,我们在做翻译时应留意辨 析汉语数词的蕴涵意义,以免犯下貌似忠实、实为误译的错误。 (17)它用竹子做骨架,金字屋顶上,覆盖着蓑衣或松树皮,临河四周也是松树皮编成 的女墙,可凭栏品茗,八面来风,即便三伏天,这茶居也是一片清凉的世界。 It is built with bamboo as the frame. Its A-typed roof is covered with the straw or pine bark and all the three sides near the river are parapet walls woven with the pine bark. Here you can sip tea with the pleasant breeze from all directions. Even in the hottest days of the year, the tea stall is still a place for refreshment. (杨羽仪《水乡茶居》 ,张梦井、杜耀文译) “临河四周”其实是指靠近河边的三面,因此译者用 all the three sides near the river 来 表达,指称意义传达准确; “八面来风”和“三伏天”则着重译其蕴涵意义,不宜死板地将 数词的指称意义译出。 (18)……两块肩胛骨高高凸出,印成一个阳文的“八”字。 ...and his shoulder blades stuck out so sharply, an inverted V seemed stamped there. (鲁迅《药》 ,杨宪益、戴乃迭等) 鲁迅先生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一个病入膏肓的人物形象。 “阳文”指的是印章或某些器物 上所刻或所铸的凸出的文字或花纹, “阴文”则指凹下的文字或花纹。如果不深入分析原文 的指称意义,将“阳文的‘八’字”译为 character &eight& cut in relief,虽然译出了原文的指 称意义,却无法再现鲁迅先生对形容枯槁的小栓形象生动的描摹。杨氏夫妇采用变通手法, 用英语中的字母 V 生动地传递了原文的蕴涵意义,再现了原文作者笔下真实细致的形象。 以上分析了词语指称意义与蕴涵意义的理解与表达。 我们在翻译时应从悉心分析词语的 指称与蕴涵意义着手, 借助词语在原文中的上下文来准确理解词义, 结合词语在译文中出现 的环境来选择器最佳表达方式,并最终得出与原文“意义相符,功能相似”的译文。 3.2 词语翻译与语言语境 词义与语境关系密切。 “每个词在一个新的语境中就是一个新词”(Each word when used in a new context is a new word)(Firth, 1957), “没有语境,词就没有意义”(Malinowski, 1923)。 正因为词义对语境有很强的依赖性,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 “在所有的翻译过 程中, 语境都是凌驾于一切的因素, 而且优先于任何的规则、 理论或是基本意义” (Newmark, )。因此,我们在做汉译英时绝不能死扣词典、 “就词论词” ,而应结合具体的语境 对词语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如此方能恰如其分地理解和表达词义。 在王宗炎先生编写的《英汉应用语言学词典》 (1988)中将语言环境定义为上下文,即 词、短语、语句或篇章的前后关系。具体而言,词与词之间固定的或是临时的搭配关系以及 词语在语句、篇章中所处的位置都是语言环境的具体体现。 一个词的准确意义必须由它所处的语言环境加以限定才能明确, 而一个词的表达是否得 当也取决于它在译文语境中与其他语言成分的搭配是否恰当。 无论是在翻译的理解还是表达 阶段, 译者都需要从一组义项或是一组近义词中做出最恰当的选择, 而这一选择过程离不开 对词语所处语言环境的分析。许多翻译初学者错误地认为,只要手头有几本权威性的词典, 选词就轻而易举。 事实上, 在很多情况下词典并不能解决问题。 在选词过程中过分依赖词典, 拘泥于词典提供的释义,往往导致理解偏差,表达失妥。这是因为真实语言交际中的词义因 使用环境的不同而变化,而词典中的释义是脱离语言环境、未经组合搭配的解释。词典中的 词义是通用的、客观孤立的,也是死板的、缺乏生机的。真实语境中的词语绝非词典中孤立 的个体,而是与其所处的句、段、篇,乃至更宽泛的非语言环境如情感、文化、社会等因素 密切相连。 3.2.1 根据语言语境确定原文词义 搭配(collocation)指的是语言系统内各个语言成分的同现和组合,是语言环境的重要 组成部分。根据词语的搭配关系确定词义是在翻译的理解阶段辨析词义时经常采用的手段。 正如 Firth 所言, “You shall know a word by the company it keeps” 。他所说的 company 指的就 是与某一词语同现的搭配词语。 词语与其所处的语言环境中其他语言成分的搭配关系能帮助我们辨析多义词的义项, 因 为处在特定搭配关系中的多义词,其义项往往会变得单一化、明朗化。例如“红包”一词, 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含义:过年、婚庆、生日等场合所送的红包指的是“礼金” ,应 译成 gift money;单位在节假日时发的红包指的是“奖金” ,应译作 bonus;而行贿时所送的 现金也称作“红包” ,这时应用 bribes 一词反映出“红包”的真实所指。 (1)……路上浮尘早已刮净,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来,车夫也跑得更快。 By now the loose dust had all been blown away, leaving the roadway clean, and the rickshaw quickened his pace. (鲁迅《一件小事》 ,杨宪益、戴乃迭译) “洁白”的常见义项包括“纯白色” (例如:洁白的雪)以及“纯洁、未受玷污” (例如: 洁白的心灵) 。但无论将此句中“洁白的大道”译为 white roadway 还是 pure roadway 都属搭 配不当,因为没有人会用“纯洁”来形容一条马路,车辆行人熙来攘往的大道也不大可能是 纯白色的。分析此句的语言环境可以看出, “洁白”应该指“干净、洁净” 。译者选择 clean 一词,符合“洁白”一词与上文“路上浮尘早已刮净”的逻辑搭配。 (2)据传说,五十年代中期,渠那边庄子有一个黄花闺女,为了抗拒父母包办的婚姻, 大白天就跑过斗渠到这屋里来上吊。这是个上吊的好地方,屋顶上没有顶棚,弯弯扭扭的木 头椽子露在外面,随便哪根椽子都可以搭上绳子。 As a story goes in the mid 1950s there lived in a hamlet over the other side of the gully a maiden who was in protest against her parents' dictatorially arranged marriage escaped in broad daylight across the gully, slipped into this hut -- and hanged herself! There was no ceiling, only crooked, bare rafters overhead, conveniently accessible for a rope to hang from. A most suitable place, indeed, for such a purpose. (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许孟雄译) “好地方”原本是一个褒义词,流露出说话人自豪、赞扬的感情色彩,如歌曲名《咱 们新疆好地方》 。然而,当“好地方”与“上吊”搭配在一起时, “好地方”褒义的感情色彩 消失, 因此绝不能译作 a good place 或是 a perfect place, 否则岂不成了幸灾乐祸?译者将 “好 地方”用中性词组 a most suitable place 来表达,恰如其分地反映出作者隐藏在平静的叙述背 后的惋惜和愤懑。 (3)我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有所谓“强迫运动” ,我踢破过几双球鞋,打断过几只球拍。 因此侥幸维持下来最低限度的体力。 In my school days, in response to the so-called &compulsory physical exercises&, i went in for many sports at the expense of many pairs of sneakers and rackets, thus luckily building up a minimum of good physique. (梁实秋《时间即生命》 ,张培基译) forced 和 coercive 都是汉英词典中队“强迫”一词给出的常见译法,但在翻译此例时不 可机械地套用字典是这两个现成的译法。根据《朗文当代英语词典》(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1995 年修订版, 以下简称 LDCE)的解释, forced 指 done unwillingly and with effort, not because of any sincere felling,而 coercive 意为 using threats or orders to make someone do something they do not want to do。从词典的释义可以看出,forced 和 coercive 都 含有“受到威胁而被迫所作”之意。在原文的语言环境中, “强迫”一词加上了引号,且与 “学校”“运动”和“所谓”等词同时出现,而上下文中又提到作者积极参与其中,还用坏 、 了许多体育用品。结合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不难看出“强迫”在原文中显然并不具有“受 到胁迫”这一本意,而是指学校规定的、要求学生参加的、为增强学生体质而开展的体育运 动。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盲从词典的害处。词典不可不用,但也绝不可生搬硬套,否则译文 难免与原文意旨相讹。 3.2.2 根据语言语境选择译文用词 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近义词。 这些意义和用法相近的词汇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形式, 但其 差别之细微也给语言的正确使用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在翻译的表达阶段, 译者常常需要根据 译语的语言语境来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使译文用词负荷译语的规范。 Peter Newmark ()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外语写作或翻译最容易出毛病的地方不是 语法, 也不是词汇, 而是词语的搭配(He [one who writes or speaks in a foreign language] will be &caught& out every time, not by his grammar ... not by his vocabulary ... But by his unacceptable or improbable collocations)。要想译出用词地道、搭配得当的译文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处处留 心,日积月累,培养良好的英语语感,逐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请看以下各例: (4)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 Keep fit, study well and work hard. 此句中的“好”不能统统译成 good 或 well,而应根据 keep、study 和 work 这三个动词 在英语中地道的搭配关系来选词。 (5)阿 Q 将衣服摔在地上,吐一口唾沫,说: “这毛虫! ” Ah Q flung his jacket on the ground, spat, and swore, &Hairy worm!& (鲁迅《阿 Q 正传》 ,杨宪益、戴乃迭译) (6)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毛泽东选 ( 集》 ) The old saying, &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would equal Zhuge Liang the master mind,& simply means the masses have great creative power. (7)贾珍感谢不尽,说: “侍服满,亲带小犬到府叩谢。 ”于是作别。 Chia Chen thanked him warmly and promised, &When the mourning is over I shall bring my worthless son to your honourable mansion to kowtow his thanks.& And so they parted. (曹雪芹《红楼梦》 ,杨宪益、戴乃迭译) 汉语中许多简单的词汇,如“笑”“说”“看”等,其英译往往需要根据英语的语言习 、 、 惯和固定搭配而确定。以上三例中的“说”在各自语言环境中的搭配关系有所不同,其含义 也不尽相同,分别表示咒骂、解释和允诺,因此翻译时不应不加辨别地一概译为 say,而应 在译文各自的语言环境中选择恰当的表达方法。 (8)鲁贵:他妈的! (兴奋地问着)你们想,你们哪一个对得起我?(向四凤同大海) 你们哪一个不是我辛辛苦苦养大的?可是你们哪一件事做的对得起我? (对大海) 你说? (对 四凤) 你说? (对侍萍) 你也说说, 这都是你的好孩子啊?……我跟你们一块饿着肚子等死。 你们想想,你们是哪一件事对得起我?(对大海)……我要是饿死,你是哪一点对得起我? 我问问你,我要是这样死了? Lu Gui: God almighty! (Heatedly) Just look at you. There's not one of you who can look me in the face! I've worked my fingers to the bone to bring you two up, both of you, but what have either of you ever done to show your gratitude? (To Ta-Hai) Eh? (To Si-Feng) Answer me that! (To Lu-Ma) Or perhaps you can tell me saying that they're your precious children? ... I've just got to say here and starve to death with you! Now just ask yourselves: What have you ever done for me that you can be proud of? ... If I did die, you'd have it on your conscience, now wouldn't you? Eh, if I did die like this? (曹禺《雷雨》 ,王佐良译) 汉语中的词语重复现象比英语多。当作者有意使用重复手段时,便形成一种修辞格,称 为“反复”“反复”可加强语气。此例中,鲁贵一口气说了四个“对得起我” 。 ,表达了强烈 的感情。 王佐良先生遵照英美人倾向于以变化的方式表达同一概念的习惯, 在充分领会它们 之间细微差别的前提下, 用不同的译法传达出鲁贵不同的语气和强调重点: There's not one of you who can look me in the face!(你们谁能坦然地面对我,问心无愧?) ;what have either of you ever done to show your gratitude?(你们拿什么来报答我?) ;what have you ever done for me that you can be proud of?(你们什么时候给我争光长脸啦?)If I did die, you'd have it on your conscience(我要是饿死了,你们良心上怎么过得去?) 。出于同样的考虑,译者还将三 个“你说”用不同的句式灵活地予以处理,充分表现了鲁贵在面对儿子、女儿和妻子时在态 度、语气和情感上的细微差别。 3.2.3 根据语言语境消除歧义 语言和思维都具有模糊性的特点, 因此歧义现象在语言中普遍存在。 歧义往往源于词语 本事的多义性以及语境中各语言成分之间不同搭配关系所带来的变化。例如: “火车走了两 小时” (到底是火车“离开了”还是“运行了”两小时?)“这个人谁都敢打” ; (是“大家都 敢打这个人” “这个人敢去打任何人” ; 还是 ?) “他借我两本书” (到底是谁借给谁两本书?) ; “他不会说话” (是指他“是个哑巴”还是“说话没分寸”?)“他来我就走” ; (是指“他要 是来了我就走掉”还是“他没来之前我是不会走的”?)“打死人” ; (是“把人打死了”还 是“在尸体是打了几下”?)等等。在口语中人们可以根据句子的重音、断句以及说话人的 手势、表情来判断语句的意义,而在书面语中,消除歧义主要依靠语言语境(即上下文)进 行详尽的分析。将词或词组作为孤立的个体进行分析时,它们的意义往往模棱两可,难以判 断。而在特定的语境中,词与词、句、段之间的逻辑关系一经理顺,意义就会变得具体而明 确,例如: (9) “你们算了! ”老师笑着说, “算了!算了! ” “我们算了!我们算了,我们算出来了! ” “你们算啦,好啦好啦,我是说你们算了吧,白费这个力气做什么?你们这些卷子我们 是看也不会看的,用不着看的,那么容易吗?……”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 在第一句中老师笑着所说的“算了”一词可能有两种解释:一是老师激动地发现学生们 正在验算哥德巴赫猜想,意为“已经演算了” ,二是老师劝学生们不要再尝试去证明哥德巴 赫猜想, “不要再尝试了” 如果单独看前面两句话, 意为 。 译者很难判断 “算了” 应译为&Forget about it&还是&You did it&。但当进一步读到下文中老师说的“白费这个力气做什么?……” 时, “算了”一词的确切含义不言自明,译者通过宏观的语言语境就能排除歧义,做出正确 的选择。 (10)庵和春节时节一样静,白的墙和漆黑的门。 The convent was as peaceful as it had been that spring, with its white wall and shining black gate. (鲁迅《阿 Q 正传》 ,杨宪益、戴乃迭译) 这一句出现在书中第七章“革命”中,是一个结构歧义句。译者既可将其理解为“静修 庵好像春光一样静谧” ,也可理解为“此时的静修庵跟春天时的静修庵一样宁静” 。如何作出 正确的判断?当然必须结合上下文来排除歧义。 当在与其相邻的句子甚至段落中都找不到任 何线索时,译者就应该将整个篇章纳入视野,也就是将整本小说作为该句的上下文。在小说 第五章“生计问题”中,阿 Q 曾去静修庵偷萝卜,当时“微风拂拂的颇有些夏意了” ,静修 庵的 “粉墙突出在新绿里” 。而在第七章阿 Q 去庵里 “革命” 时, 是“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 , 已经是秋天了。综合以上这些背景信息,不难消除句中的歧义。杨宪益夫妇正是在语境分析 的基础上得出了准确的译文。 (11)但我相信,那种哀怨的无声的诉说,一定是一种生命的绝唱! Yet I believe those plaintive silent words must be a masterpiece singing the praises of life! (赵红波《怀想那片青草地》 ,高嘉正译) “绝唱”是一个多义词,容易引起歧义。在《现汉》中, “绝唱”这一词条有两种截然 不同的义项: (1)指诗文创作的最高造诣,例如“千古绝唱”(2)死前最后的歌唱,例如 ; “明星已经去世,这盒录音带成了她的绝唱” 。如果译者仅仅依据“绝唱”出现的最小范围 的语境(即“绝唱”与“生命”的搭配关系)来理解的话,似乎应解释为“死前最后的歌唱” , 但译者对语境进行的分析切不可到此为止。仔细分析原句就会发现,句中的“但我相信”表 达出对下文“哀怨的无声的诉说”的转折,且“生命的绝唱”在原文中与“一定是”以及句 末的感叹号搭配在一起,反映出强烈的感情色彩,是作者对“生命的绝唱”的赞扬和讴歌。 在这一语言语境之下,如果将“绝唱”理解为“死前最后的歌唱” ,显然是对作者本意的曲 解,难以令人信服。如果译者进而将整篇散文作为该句的宏观语言语境纳入研究视野,就不 难排除歧义,确定原意。小草在这篇散文中是作者讴歌的对象,是生命的象征。平凡弱小的 青草历经了摧残和践踏, 却仍然繁衍不息, 用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机为世界带来希 望。结合文章的这一主题思想来理解“绝唱” ,我们就可以最终得出“生命的绝唱”意为“生 命最美的赞歌”这一正确的解释。 3.2.4 语言语境与词语感情色彩的传达 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往往会扩展信息容量, 染上独特的感情色彩, 成为词语使用者 文采、 风格和创造性的集中体现。 一些极其寻常的词语在特殊的搭配关系中会显得别具一格 的情趣,变得十分生动、形象。例如《红楼梦》第十四回中写道: “宝玉听说,便猴向凤姐 身上立刻要牌。“猴”在此句中由名词转换成动词,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宝玉像淘气的猴子一 ” 样缠着凤姐要牌的样子。又如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中的一段话: “当三个女子从容 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攒射中的时候, 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 中国军人 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伟绩”和 ” “武功” 两个词原本具有褒义, 但它们的感情色彩在原文特定的搭配关系中已由褒义变为了 贬义, 表达了作者面对这种令人发指的行为时强烈而辛辣的愤慨和巨大的悲痛。 正是这种感 情色彩的变异与反差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语言和人格的伟大。 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感情色彩能为原文增色, 而这一感情色彩的成功传达也需要译 者的匠心独运。 译者应充分发挥翻译中的创造性和思维灵感, 使译文词语的神采和意蕴不输 于原文。请看以下译例: (12)沈氏:才倒是瞧见大少爷的。也,也许又一个人到梅树林子里去了。 克明:怪事!怪事!眼看就要接亲的人,还这么小孩子脾气! Shen:I saw him a moment ago. By now he's probably moping around the plum grove again. Keming: This is ridiculous! Ridiculous! For someone on the threshold of manhood, he is behaving like a child. (巴金原著、曹禺改编的话剧《家》 ,英若诚译) 根据 OALED 的解释,mope around 意为 wander about (a place) in an unhappy or listless mood,是指“没精打采地东游西荡” ,正符合觉新在即将与自己不爱的人成亲之前彷徨无助 的心情。如果简单地将“又一个人到梅树林子里去了”译成 go to the plum alone again 则不 能真实地反映人物的内心情感,也不能解释克明听到后为何生气。 (13)……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子。 ... no doubt the elastic fat gentleman had expanded his right side into the space I vacated. (鲁迅《社戏》 ,杨宪益、戴乃迭译) “胖” 是日常用语中十分普遍的词, 在鲁迅先生的生花妙笔之下却显得格外形象、 幽默。 在此句中“胖”由形容词转为动词,既形容了胖绅士硕大丰肥的体形,又惟妙惟肖地再现出 他用肥胖的身躯挤入人群时的动作。 “胖”既是静态的描摹,又是动态的刻画,译作 expand, 虽难尽显其秒,却也不失形象生动。 (14)西风,秋水,雁阵,衔着落日的远山,交融在一起,更增添打猎者的无限兴致。 (徐光兴《枪口》 ) a. The joy of hunters was enhanced by the west wind, the autumn stream and the wild geese mingled with the distant mountains that held the sinking sun. b. An autumn stream ruffled by the west wind, and the lines of wild geese set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distant mountains embracing the sinking sun, harmoniously merged to enhance the joy of hunters. (琥珀译) 原文文笔优美, 极富感情色彩。 “衔” 文中 字的特殊搭配应该源自范仲淹的千古名篇 《岳 阳楼记》中“衔远山、吞长江”一句,真可谓一个“衔”字,尽得风流。此外,作者还通过 “西风”“秋水”“雁阵”“落日”和“远山”这一连串意象的运用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充 、 、 、 分体现了中国人的具象思维以及注重整体效果的审美心态。 译文 a 基本采用直译法, 在译文 中按照原文的行文方式罗列了“西风”“秋水”“雁阵”“落日”和“远山”等意象,但译 、 、 、 文的文采与原文大相径庭,未能体现原文的精妙。这是因为英语是理性的语言,语言成分之 间必须使用适当的衔接成分以使其逻辑关系清晰明了。 汉语则较少运用表示逻辑关系的衔接 成分,行文中注重的是综合效果和整体意境的营造。因此,在翻译这一具有典型汉语思维和 行文特征的句子时, 译者应细致地对原文的观察顺序进行分析, 找出意象间隐含的逻辑关系, 使译文的表达方式合乎英美读者的思维习惯, 让他们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审美感受。 有鉴 于此,译文 b 的译者对原文的整体意境进行了拆解,还原了作者观察景物的时空顺序。译者 首先用动词 ruffle 形象地描摹出西风吹皱一池秋水的景色,然后用 lines of wild geese 和 set against 勾勒出一排排大雁在秋日的天空中飞过的情景, 接下来用 embrace 描绘出落日低悬在 远山之上的景象,用拟人化的手法成功地再现了“衔”字的意趣。译文 b 的成功正是得益于 译者对汉英行文模式、 思维方法和审美心态的充分了解, 并在两者之间进行了巧妙而合理的 转换。 (15)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但又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 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鲁迅《故乡》 ) There were so many things then to talk about that I wanted to spew them out like a string of beads ... But something seemed to hold me back. Everything just swirled around in my head and I couldn't get the words out. (杨宪益、戴乃迭 1956 年译) After this there were so many things I wanted to talk about, they should have poured out like a string of beads ... But I was tongue-tied, unable to put all I was thinking into words. (杨宪益、戴乃迭 1980 年译) 杨氏夫妇曾于 1956 年翻译了鲁迅先生的《故乡》 ,在 1980 年又出版了修订的译本。此 处所选片断出现在小说中的“我”与童年时代的好友闰土在时隔二十余年后再次相见之时。 在 1956 年的译本中杨氏夫妇将“但又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直译为 But something seemed to hold me back。这样一来给读者的印象是“我”觉得自己现在与闰土身份悬殊,潜意识里想 与他保持距离。这无疑是对书中人物情感的一种不当阐释,因为此句的上文中曾交待过,闰 土要来的消息让“我”兴奋不已,一下子勾起对童年和故乡美好的回忆。这里的“被什么挡 着似的” 指的是 “我” 多年后再见到闰土时有太多的话想说, 一时却又不知该说些什么才好。 在修订本中,杨氏夫妇在更深入理解原意的基础之上用 tongue-tied 一词,生动贴切地表达 了人物真实的情感。由此可见,要想使译文从内容和情感上真正做到忠实,必须充分考虑语 境的因素,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妥帖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与功能。 3.3 词语英译与文化语境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译者除了要对语言语境进行分析之外,还必须 密切留意非语言语境的因素。 非语言环境,即文化语境,指的是那些对语义有着制约作用的、语言之外的因素,包括 使用语言的具体情景(话题、时间、地点、场合、对象) 、话语使用者的主观因素(心理、 情感、性格、意图)以及宏观的社会背景(时代、阶级、民族、政治、文化、经济)等多种 因素。由于汉英两种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别,文化语境对汉英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 译者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发展能促进语言的发展,而文化要靠语言 来传播和继承。 文化语境指的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文化传统和风俗 习惯。作为记录人类思想和历史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而 翻译就担负着在语言和文化中进行转换、促进交流的重任。正如刘宓庆()所说, “语言中几乎处处有所谓‘文化符号’ ,留待译者‘解码’(decoding)” 。在汉英翻译中,译 者首先要对汉语原文中的文化符号进行解码。 这项文化符号源自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 只有 悉心分析、敏锐观察才不会有所错漏。在解码之后,译者还需用译语将原文中的文化信息重 新编码。 这一过程较之解码而言更为不易, 要求译者对译语语言和文化有精深通透的了解和 把握。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言,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1989:34) 。 离开文化语境去翻译,不可能达到两种语言之间的真正交流。请看译例: (1)布衣疏食 a. wear clothes of cotton and eat vegetables b. wear coarse clothes and eat simple food “布衣疏食”这个成语常用来表示节俭朴素之意,将其英译时,译者应充分考虑到译语 的文化语境,避免引起误解。现代西方人士普遍认为蔬果是营养健康的食品,棉麻是时尚而 健康的布料, 它们的价格往往高于鱼、 肉和化纤制品。 如果将 “布衣疏食” 直译为 wear clothes of cotton and eat vegetables,西方读者不可能意识到这是在形容一种节约简朴的生活方式。 在充分进行语境分析的前提下,不妨将这一成语译为 wear coarse clothes and eat simple food, 以避免在译语文化中可能导致的对蕴涵意义的误解。 (2) 《狼牙山上五壮士》 (某油画名) Five Heroic Armymen on Mt. Langya 将“狼牙山上五壮士”直译为 Five Heroic Armymen on Mt. Langya 本无可厚非,但倘若 结合该历史事件的文化背景来看, 其英译则有欠妥之处。 对于不熟悉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的西 方人士而言, 该画的译名是他们了解画作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的关键。 然而这一直译的译 名不仅没有为译语读者提供所需的关键文化信息, 反而容易引起误解。 不熟悉五壮士英雄事 迹的人仅看这个译名, 会以为该画表现的是五位英勇的士兵刚刚攻下了一座山头, 或是五位 士兵在狼牙山上欢聚一堂。为了避免误解,译者可在译名中补充关键性的文化信息,将其译 为“Five Death-defying Armymen Resisting Japanese Aggressors on Mt. Langya”. (3)一大半人的嘴不自觉地张开,不时还漏出“啧!啧! ”的赞叹声。 (叶圣陶《倪焕之》 ) Many people's mouths gaped open without their being aware of it, and all the while there were clucks of admiration from the crowd. “啧啧”在英语中对等的象声词是 tut,但此句中的“啧啧”不能用 tut 来翻译。tut 一 词的意思是 sound made by touching the top of one's mouth with the tongue to express disapproval, annoyance, etc. (OALED)。在西方文化中,发出这种声音时所引起的联想意义是 “不赞成、不耐烦、轻视、不满” ,与此句中“表示赞叹”的蕴涵意义截然相反。正是出于 对译语文化语境缜密的分析,译者选择用 clucks of admiration 来表达“啧啧”声在句中的所 指,避免了误解。 (4)孔子谓: “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Master Kung said of the head of the Chi family when he had eight teams of dancers performing in his courtyard. If this man can be endured, who cannot be endured! (孔子《论语》 ,Arthur Waley 译) Arthur Waley 将句中的“忍”理解为“忍耐” ,即 endure。LDCE 对 endure 一词的解释 为 suffer something painful or deal with a very unpleasant situation for a long time with strength and patience。结合原文的文化语境来看,这一理解有失妥当。孔子一向推行“君臣父子”的 封建礼教, 对于季氏擅用天子之礼仪这一严重违背礼教的行为, 孔子理应感到十分愤怒才是, 而不仅仅是“无法耐心地忍受下去” 。结合对文化语境进行的分析不难看出,此句中的“忍” 应理解为“容忍” ,用 tolerate 一词来表达更为贴切,意为 allow people to do, say, or believe something without criticizing or punishing them (LDCE)。 汉语中有许多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浓缩词语,如各种简称、行话、俗语、新词等。在这 些精简的语言形式背后隐藏了大量被省略的信息, 而这些被省略的信息往往与中国独特的社 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 如果不在译语中补足这些省略成分, 英美读者就很难理解这些具有浓 厚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例如: (5)三乱 indiscriminate fines, charges and assessments 传、帮、带 pass on experience, give help and set an example in training new hands 抓大放小 to invigorate large enterprises while releasing control over small ones 老少边穷地区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frontier areas, poverty-stricken areas and areas inhabited by national minorities 为确保信息的传达,译者应灵活采用解释、加注等方法将原语中被省略的、对理解原意 至关重要的文化背景信息予以补充还原。 如果只译词语字面意义, “传、 带” “pass, 将 帮、 译为 help and guide” ,将“抓大放小”译作“grasp the big one and put aside the small one” ,西方读 者定会不解其意,不知所云。 (6)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 ,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鲁迅《祝福》 ) When we met, after exchanging a few polite remarks he said I was fatter, and after saying that immediately started a violent attack on the revolutionaries. (外文出版社 1972 年版英译本) 在《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一书中,包惠南对这一译例进行了分析,认为译文未能体现 原文中的文化内涵,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胖”代表有福气,说人胖了是一种恭维,而 如此直白地告诉对方他长胖了在西方文化中是不礼貌的, 容易使对方不快。 译文仅仅表达出 “胖了” 的指称意义, 没有增译出它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蕴涵意义, 容易引起西方读者的误解。 因此,包惠南将译文改为: After exchanging a few polite remarks when we met, he observed that I looked &fat&, and having made that complimentary remark he started a violent attack on the revolutionaries. 在修改后的译文中, “胖了”一词的指称意义和蕴涵意义都得到了体现,使西方读者既 读懂了原意,又对中国文化多了一分认识和了解。 在翻译时译者应尽量保存原文中的文化内涵, 但由于汉英两种语言的社会、 历史及文化 背景相差很远, 两者之间文化的空缺和冲突多于重叠和互通, 有时词语的文化内涵在翻译中 难以得到保全。出于以下几种考虑,译者往往选择舍弃原文的文化信息:一、词语的文化内 涵在原文环境中不属于重要信息,没有翻译的必要,且译出后反而使译文芜杂生涩,影响词 语主要意义的传达; 由于篇幅或是体裁的局限性导致译文中难以增补出词语的文化内涵; 二、 三、 词语的文化内涵与其植根的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即使勉强译出也难以为读者所理解 接受,译犹不译。请看以下例子: (7)毛主席问陈妻“你们俩感情好不好?”陈妻答: “好。 ”主席听了非常高兴。 Then Chairman Mao talked with Chen's wife. He was pleased to know that they had a happy home life.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 ) 西方文化比较注重对个人隐私的保护, 设计个人私生活如婚姻、 家庭、 宗教信仰、 收入、 年龄等的话题,除非对方主动谈及,否则最好不要提及,这一观念现今已为许多中国人,尤 其是年轻人所接受。然而,传统的中国文化并无此类禁忌,对这些私人话题的谈论甚至被视 为是长辈或领导对晚辈或是属下表示关心的一种方式。 这一文化内涵在原文中并不是重要的 信息,无须花费笔墨加以注释,因此译文避实译虚,舍弃了文化内涵,保证了关键信息的传 递。 (8)你别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我是好心好意劝你,倒粘到我身上来了。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 Don't snap and snarl at me when I'm trying to do my best for you. I give you my advice with the best will in the world and you turn round and lay the blame on me. 此例中的歇后语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涉及到一个中国神话传说中特有的人物。 如果出于保留原文文化信息的目的将其直译, 则不仅要加注说明吕洞宾是谁, 还得向西方读 者解释吕洞宾如何对狗好心, 狗又为何要咬吕洞宾。 其实这句歇后语的故事缘由在此语境中 并不重要。与其煞费苦心将之译出,弄得读者似懂非懂、糊里糊涂,还不如舍弃这一文化背 景知识,直接译出“不识好人心” ,既确保了关键信息的有效传递,又使译文读来简洁流畅。 尽管“狗咬吕洞宾”这一文化典故未能在此句的译文中得到体现,但译者运用 snap 和 snarl 这两个动词形象地描绘出狗狂咬乱叫的样子, 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原文中运用歇后语所达到 的生动、形象的修辞效果。 (9)克定:还有闹新房呢,那可说什么也不能错过,…… Keding: And we must tease the bride. Wouldn't miss that for the world! (巴金原著、曹禺改编的话剧《家》 ,英若诚译) 戏剧艺术是听说传播的艺术, 因此译者在翻译剧本时要充分考虑到听说传播模式的特殊 性, 使翻译后的剧本同样适合于舞台演出。 剧中提到的 “闹新房” 属于中国独特的婚俗文化, 在英语语言文化中空缺。要想在译文中再现这一文化信息,译者只有采取添加注释的手法, 但加注在戏剧现场演出中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译者除了以 tease the bride 译出“闹新房” 这一风俗的基本含义, 无法对这一文化信息作出更具体的解释。 这样的处理虽然不免让不了 解中国文化的西方观众略感疑惑,却也不失为折中之策。 (10)至于才子佳人等书……,更有一种风月笔墨…… (曹雪芹《红楼梦》 ) As for books of the beauty-and-talented type ... Even worse are those writers of the breeze-and-moonlight school. (杨宪益、戴乃迭译) And the &boudoir romance& ... Still worse is the &erotic novel& ... (David Hawkes 译) 原文中的“风月”二字本意指清风明月,喻指男欢女爱,在诗词曲赋中频繁出现,是极 富中国文化特色的符号。与“杨柳”“江南”等典型的中国文化意象一样, 、 “风月”一词附 着了厚重的文化积淀, 无论是直译还是加注都只能译其皮毛, 译犹不译, 莫若像 David Hawkes 那样剔除文化信息,用解释的方法译出其蕴涵意义,虽属无奈之举,却也达意。 3.4 “假朋友”的识别 由于人类的生存环境和思维结构具有宏观相似性, “一种语言能说的话在另一种语言中 也能相对精确地表达出来。(Nida,1975:xiii)即使在汉语和英语这两种差异较大的语言之 ” 间,也存在着大量词义相符的词语,如:太阳——sun、草——grass、头——head、心—— heart、院子——yard、箱子——box、桌子——table、腿——leg、腰——waist 等。汉语和英 语的一些合成词在其结构和意义方面也十分相似,如:阳光——sunlight、青草——green grass、头痛——headache、心形——heart-shaped、后院——backyard、信箱——mailbox、桌 腿——the leg of the table、腰带——waistband、耳环——earrings、底价——base price、电话 簿——phone book、双人房——double room、隔墙有耳——Walls have ears、眼见为实—— Seeing is believing 等。然而,除了这一部分词义相符的词语之外,汉英两种语言之间还存在 许多“假朋友”(false friend),即“看似相同,实则有别”的假词义相符词语。翻译实践中 许多词语误译的现象往往由这些“假朋友”所导致。 假词义相符词语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一、字面意义机械对应所产生的“假朋友” ; 二、字面意义相同,但指称意义有别的“假朋友” ;三、指称意义相同,但蕴涵意义有别的 “假朋友” 四、 ; 词语搭配不当所产生的 “假朋友” 五、 ; 未透彻理解原意所产生的 “假朋友” 。 只有准确地识别这些假词义相符词语,才能尽可能地避免误译,确保词语意义的准确传递。 许多初学翻译的人将词语的指称意义与字面意义混为一谈, 在翻译词语时机械地字字对 译,闹出不少笑话。例如有人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译为 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 将“我看了他一眼”译作 I look him an eye,还有人将“给你点颜色看看”译为 give you some color to see see,简直让人不忍猝读。事实上,相同的指称意义在不同的语言中往往以不同 的语言形式出现。 如果全然不顾该指称意义在译语中地道的表达形式而望文生义, 逐字死译, 其英译文是不足取的。 (1)密码(误)secret code(正)password 口水(误)mouth water(正)saliva 手机(误)hand phone(正)mobile phone 救火(误)to save a fire(正)to fight a fire 洗牌(误)to wash the playing cards(正)to shuffle the playing cards 大片(误)big movie(正)blockbuster 早恋(误)early love(正)puppy love 青春痘(误)youth spot(正)acne 蝴蝶结(误)butterfly knot(正)bow 长镜头(误)long lens(正)zoom lens 方便面(误)convenient noodles(正)instant noodles 牛仔裤(误)cowboy trousers(正)jeans 不冻港(误)non-freezing port(正)ice-free port 隐形眼镜(误)invisible glasses(正)contact lenses 课堂测验(误)classroom exam(正)pop-quiz 流动资金(误)circulating funds(正)working capital 拳头产品(误)fist product(正)knockout product 新闻自由(误)freedom of News(正)freedom of Press 买一赠一(误)Buy one, present one.(正)Buy one, get one free. 从以上各例可以看出,为了确保指称意义的正确传达,避免误译,译者应摆脱词语语言 形式的束缚, 避免先入为主的思维模式, 了解和掌握译语中十分存在对相应概念的特定表达 方式,或“细察原意,熔铸新词” ,在译入语中找到地道贴切的表达方式。 (2)酸奶 sour milk 绿豆 green bean 卧室 living room 试穿 to have a fit 食言 eat one's words 鞋展 boot fair 靴筒 bootleg 番茄酱 tomato sauce 向外看 look out 高等学校 high school 戴绿帽子 have/wear a green bonnet 黄色书籍 yellow book 翻天覆地 to move heaven and earth 街上的行人 street people 万福大酒店 Wanfu Wine Shop 以上几组词语的字面意义在汉语和英语中十分相似。 译者如果不加深究, 草率地将之对 译,轻则影响词语意义的准确表达,重则闹出大笑话。sour milk 是指变质发酸的牛奶, “酸 奶”应为 yoghurt;green bean 其实是四季豆, “绿豆”应该是 mung bean;living room 是客 厅, “卧室”应我 bedroom; “试穿”是 try something on, to have a fit 的意思是“勃然大怒” ; “食言”和 eat one's words 看似对应,其实意思大不相同,eat one's words 意为“承认自己说 错话” , “食言” 可以翻译为 go back on one's word 或是 break a promise; boot fair 不是指鞋展, 而是卖二手货、廉价货的市场;bootleg 也不是指靴筒,而是指制造或贩卖非法商品;tomato sauce 确有其物,但指的并非番茄酱;而是另一种吃意大利面或是比萨饼时使用的调味酱, 番茄酱地道的说法应该是 ketchup;look out 意为“当心、留神” ;而 high school 不是“高等 学校” ,是指美国的中学;have/wear a green bonnet 并不是汉语中所谓的“戴绿帽子” ,而是 指“破产” ;yellow book 是指分类广告电话簿, “黄色书籍”是 pornography book,在口语中 也可以说 dirty book 或 adult book;to move heaven and earth 意为“不遗余力、千方百计” ; 而 street people 其实是指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英语中的 wine shop 是指售卖酒类的商店,而 汉语中的“酒店”多指那些有餐饮和住宿服务的宾馆,有时也指仅提供酒水和餐饮服务的饭 店,如果是前者,应译为 hotel,而后者则可译作 restaurant。 还有一些 “假朋友” 在形式和指称意义上非常相似, 但其蕴涵意义和感情色彩存在差别。 这类假词义相符词语具有极强的迷惑性, 容易使我们不知不觉掉进误译的陷阱, 在翻译时务 必要留心识别。例如: (3)农民 peasant 宣传 propaganda 价廉物美 cheap and good “农民”在汉语中是一个中性词语,而 peasant 在英语中具有贬义,喻指举止粗鲁或无 教养的人,因此将“农民”译为同样是中性词的 farmer 更为恰当;汉语中“宣传”的意思 是向大众讲解说明、进行教育,而英语中看似对应的 propaganda 一词具有“欺骗性的宣传” 这一贬义;为了避免造成误解,用 popularize 来翻译“宣传”更为贴切;同样是指“便宜、 价格低廉” ,cheap 一词常使人联想到价格低廉的劣质产品,而 economical 则具有“实惠、 划算”的联想意义,因此“价廉物美”这一褒义词应改译为 economical and good 或 nice and inexpensive。 (4)个人主义 individualism 唯心主义 idealism 自由主义 liberalism 由于心理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差异,汉语中的“个人主义”“唯心主义”和“自由主义” 、 都具有较强的贬义色彩, 而在英美文化中, 其相对应的 individualism、 idealism 以及 liberalism 并不具有贬义,liberalism 甚至带有明显的褒义。在翻译这类词语时,译者应灵活地借助加 注法、增译法等翻译技巧,将原词中的褒贬义准确地传递到译文中去。 (5)你红光满面。Your face is very red. 他是个“气管炎” 。He suffers from tracheitis. “红光满面”中的红色具有“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蕴涵意义,而在英语中如果形容 一个人的脸很红,其蕴涵意义是“不好意思、处于窘境” 。为避免由于蕴涵意义不同而带来 的误解,此句可改译为 You look so healthy and full of pep; “气管炎”这种疾病在英语中对应 的词语是 tracheitis, 但例句中的 “气管炎” 实际上是汉语中的一句俏皮话, 其蕴涵意义是 “怕 老婆的男人” 。要忠实地传递出原句的真实含义,可将其改译为 He is a hen-pecked man。 在汉英翻译中,由于词语的搭配不当也会产生大量的“假朋友” 。译者只有真正掌握汉 英两种语言, 熟悉其固定的词语搭配模式和地道的表达习惯, 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因搭配不 当导致的误译。请看以下译例: (6)假花 artificial flower 假牙 false tooth 假唱 lip-synch 假钞 counterfeit money 假酒 adulterated wine 假新闻 pseudo-event (7)大雨 heavy rain 大风 strong wind 大雾 thick fog 自我意识 self-consciousness 竞争意识 competitive spirit 恶性循环 vicious circle 恶性肿瘤 malignant tumor 恶性通货膨胀 galloping inflation 一次性拖鞋 disposable slippers 一次性付款 lump-sum payment “假”在以上例 6 各词中都具有“不真实”之意,是“真”的反义词。但在翻译时如果 一律用 fake 或是 false 来对译,就不符合英语的搭配习惯。因此,译者遵循了英语的习惯用 法,确保译文的准确地道。出于同样的考虑,例 7 中的词语在译成英语时也遵照英语的搭配 方式,忠实准确地传达了原意。 还有一类“假朋友”是由于译者对原文词义缺乏正确透彻的理解而产生的。许多词语的 意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变化, 与词语的常用意义或是词典中的释义不尽相同。 如果 译者过分依赖词典,就会导致理解有偏差,表达欠妥当。此时译者应跳出词语字面意义的窠 臼,结合词语出现的上下文环境仔细拆模词义,方能恰如其分地理解和表达词义。例如: (8)就在这一年,也许是第二年吧,福州有了电灯公司。我们这所大房子里也安上电 灯,这在福州也是一件新鲜事,我们这班孩子跟着安装的工人们满房子跑,非常兴奋欢喜。 That year, or the year after, Fuzhou began to have its own power company and electric lights were to be installed in our big house too. That was something new in our hometown. We kids, wild with excitement and joy, ran here and there in the house at the heels of the electricians. (冰心《祖父和灯火管制》 ,张培基译) 原文中“电灯”一词出现了两次。当“电灯”一词作为“安”这一动作的宾语时,它所 具有的最基本的指称意义,即 electric lights。而当“电灯”与“公司”搭配在一起时,再将 其理解为 electric lights 就不合逻辑了, 因为鲜有专门售卖电灯的公司。 从上下文中可以看出, 在此之前福州是没有通电的,因此文中的“电灯公司”其实是小孩子对“电力公司”的一种 简单而形象的叫法。 (9)现今 180 万温哥华居民中,有一半不是在本地出生的,每 4 个居民中就有一个是 亚洲人。25 万华人对温哥华的经济转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Of the present 1.8 million residents in Vancouver, half are not native, and one in every four is of Asian origin. The 250,000 Chinese Canadians have been playing a decisive role in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of Vancouver. 这是全国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中的一道翻译题,许多考生一见到“亚洲人”“华人”就不 、 假思索地翻译成 Asians 和 Chinese people,却忽略了这两个词出现的具体语言环境。上文已 经提到“180 万温哥华居民中,有一半不是在本地出生的” 。从这一线索不难看出“亚洲人” 在此句中实际上是指“亚裔” ,而“华人”指的是“加拿大籍华人” 。 3.5 词义空缺与英译策略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中的词汇是文化信息的积淀, 反映出该民族的文化观和价值观。 词汇意义往往带有独特的民族性, “不同的文化用不同的语义范畴分解和描述世界。因此, 一种文化里有的语义在另一种语言里可能就不存在” (Lado, 1957:78) ,这种现象被称为词义 空缺。由于中西方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汉语与英语的词 汇体系中存在许多词义空缺的现象, 反映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在英语中几乎找不到对应或相 近的表达方式。例如道家学说的核心理念“道”具有丰富的内涵,将它译为 the way 很难反 映其深厚的哲学和文化底蕴。又如“阴”和“阳”这一对哲学概念,既是对矛盾运动中万事 万物的高度概括,又说明了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在英语中很难找到与之对应的概念。 然而,我们对词义空缺这一现象绝非无计可施。尽管词义空缺这一现象客观存在,但通 过适当的翻译策略, 绝大部分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都能在译文中得到表达。 也正是这些 文化词语在翻译中的再现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体现了翻译作为一种有效的跨文化 交流手段的价值和意义。 针对词义空缺这一现象, 我们可以灵活地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巧妙运用英语词汇表达 汉语文化词汇的含义,常用的翻译方法包括音译法、意译法、直译法以及加注法。 当汉语文化中特有的事物在英语文化中完全空缺时, 可采用音译法将这些具有特殊文化 内涵的词语 “移植” 到英语文化中去。例如: “气功”qigong、 “功夫”kong fu、 “太极”tai chi、 “风水”feng shui、 “阴阳”yinyang、 “磕头”kowtow、 “旗袍(长衫) ”cheongsam、 “馄饨” wonton、 “豆腐”tofu、 “杂碎”chop suey、 “饺子”jiaozi、 “荔枝”litchi、 “乌龙茶”oolong 等等。许多采用音译法翻译的词语已成为英语中的外来词,被西方大众广泛接受。 意译法是翻译具有文化特色的词语时经常采用的翻译策略。 意译法舍弃了词语的语言形 式和字面意义,着眼于传达词语的文化信息。例如: “皮蛋”preserved egg、 “元宵”sweet dumplings made of glutinous rice flour、 “粽子”a pyramid-shaped dumpling made of 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bamboo or reed leaves、 “探花”title conferred on the one who won third place in the highest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拜堂”perform the marriage ceremony、 “华表”an ornamental stone column used to decorate important buildings or public places / ornamental column / cloud pillar、 “盲流”jobless migrants from rural areas to cities、 “拔 火罐”cupping 等等。意译法的优点在于能很好地传递词语的文化内涵,而不足之处在于语 言形式不够简洁,不利于该文化概念在译语文化中的传播。 直译法也是填补词义空缺的一种常用方法。 它既可使译文简洁明快, 又能保留汉语文化 词语的原汁原味。 例如: “易经” Book of Changes、 “号脉” the pulse、 feel “京剧” Beijing Opera、 “龙舟” dragon boat、 春节” “ Spring Festival、 春卷” “ spring roll、 八宝菜” “ eight-treasure pickles、 “纸老虎”paper tiger、 “北大荒”the Great Northern Wilderness、 “灯影牛肉”Shadow Beef、 “希望工程”Hope Project、 “思想改造”ideological remoulding、 “一国两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 “八宝莲子粥” Eight-Treasure Lotus Seed Porridge、 “文化大革命” Cultural Revolution、 “毛泽东思想”Mao Tse-tung Thought、 “四个现代化”four modernizations。应该注意的是这 种翻译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译文读者了解的仅仅是词语的字面意义, 很难深入理解这些 词汇的文化内涵。在必要的时候,译者可将直译法与加注法结合起来,使词语的文化内涵在 翻译中得到更好的传达。 加注法就是通过注释的形式在译文中补充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弥补汉英文化的差 异,帮助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具有特殊文化色彩的词语。例如《汉英大词典》中的“八 卦”这一词条,在直译为 the Eight Trigrams 之后,还加上了适当的注解:eight combinations of three lines – all solid, all broken, or a combination of solid and broken lines – joined in pairs to form 64 hexagrams, formerly used in divination。加上这一注释之后, “八卦”的文化内 涵一清二楚,确保了译文读者对词语的透彻理解。又如“八股文”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 事物也可用直译加注法译为 eight-part essay (a literary composition prescribed for the imperial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known for its rigidity of form and poverty of ideas), “满月酒” 可译为 One-Month-Old Birthday Feast (a special ceremony held after a baby has been one month old), “龙虎斗” 可译为 Dragon and Tiger Fight (a traditional dish in Canton cuisine including meat of snake, resembling dragon, and cat or leopard, resembling tiger, well-known for its medical function of relieving rheumatism,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repelling ailment, and reinforcing body fluid)“西岳”可译为 the Western Mountain (another name for Mount Huashan in Shaanxi , Province), “白军” 可译为 the White Army (the reactionary bourgeois troops, in China referring to the Kuomintang army during the Second Revolutionary Civil War, ), “红案”可译为 red board (cooking that deals with dishes, both meat and vegetable)。 除了与直译法相结合外,加注法还可作为音译法、意译法的补充,为译文读者提供更为 详尽的词语文化内涵,促进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例如: “围棋”weiqi (a game played with black and white pieces on a board of 361 crosses)、 “散手”Sanshou (Chinese boxing)、 “西施” Xishi (a famous beauty in the lat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碑帖”a rubbing from a stone inscription (usually as a model for calligraphy)、 “表妹”younger female cousin (the daughter of one's father's sister or of one's mother's brother or sister)、 “抓周” grabbing test on the occasion the of a baby's first birthday (in which various articles -- e. g. a book, a writing brush, an inkstone, workman's tools, playthings and eatables, cosmetics and many an unexpected gadget -- are assembled and spread out before the baby and the one particular article he picks up is supposed to give a general idea of his future character and pattern of life, his career and behaviour, his habits and hobbies)、 “元宵节”the Lantern Festival (the 15th of the 1st lunar month)等等。除了以括号 或注释的形式加注之外,文内加注也可以对词语的文化意义进行补充说明。例如“下海” , 直译为 jumping into the sea 容易引起误解, 可在词语中添加 “商海” 这一注解, 改译为 jumping into the sea of business,既可传达了词义,又保留了汉语原词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无论采用以上哪种方法, 我们的目的都是要忠实准确地传达汉语词语的文化内涵, 促进 汉英文化之间的交流。尽管汉英两种文化间存在较大差异,只要我们目的明确、方法得当, 就能克服文化差异的障碍,在两种文化间搭起沟通的桥梁。 3.6 成语与四字格的翻译 成语是人们长期沿袭使用的、结构基本固定的短语或短句。成语结构紧密、意义精辟, 是从语言中提炼出来的特殊成分, 也是该语言修辞手段和文化积淀的集中体现。 汉语作为一 种历史悠久的语言拥有大量的成语, 这些成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并折射出东方民族独 特的思维方式。西方人擅长抽象思维,东方人偏好形象思维。中国人十分注重对事物的直观 把握,语言表达具体生动,因此在汉语成语中有许多鲜明直观的形象,例如“哀鸿遍野” 、 “笨鸟先飞”“敝帚自珍”“遍体鳞伤”“滴水不漏”“风刀霜剑”“见风使舵”“顺水推 、 、 、 、 、 、 舟”“芒刺在背”“趋之若鹜”等。中国人尊重历史,看重对前人思想和文化的代代传承, 、 、 因此在汉语成语中有大量的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 “司空见惯” 如 、 “问鼎中原” 、 “单刀赴会” 、 “塞翁失马”“伯乐相马”“邯郸学步”“沉鱼落雁”“一枕黄粱”“此地无银三百两” 、 、 、 、 、 、 “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等。此外,中国人以和谐、对称为美,许多汉语 、 成语结构对称、音韵协调,如“春花秋月”“山明水秀”“龙腾虎跃”“欢天喜地”“丰衣 、 、 、 、 足食”“日积月累”“风风雨雨”“三三两两”“熙熙攘攘”“双宿双飞”“平起平坐” 、 、 、 、 、 、 、 “一心一意”“心服口服”“云里雾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等。 、 、 、 四字格又称四字结构,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词汇现象。顾名思义,四字格就是由四个汉 字组成的词语, 在汉语表达中具有极高的使用频率。 例如一则推销房屋对讲系统的广告这样 写道: “本系统多次获奖,品种齐全,性能可靠,功能完善,配置灵活,调试简单,外观新 潮,价格公道。 ”在这句话中,除了句首的主位“本系统”是三个字之外,述位部分全由四 字结构组成。短短一句话中运用了 8 个四字结构,既将该产品的优点介绍得清楚全面,又达 到了一种掷地有声的修辞效果。 由于四字格是一种固定的四字结构, 其词语内部的组合关系 也相对稳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主谓关系,如“波涛汹涌”“群众评议”“经济复苏” 、 、 、 “民族自治” ;动宾关系,如“实行三包”“搞活经济”“联系群众”“抓住机遇”“扩大 、 、 、 、 影响”“创造条件” 、 ;动补关系,如“饱览无余”“办事高效”“运转协调”“搭配不当” 、 、 、 、 “合作顺利” ;并列关系,如“求真务实”“抓大放小”“仁人志士”“扶优扶强”“继往 、 、 、 、 开来”“走南闯北” 、 ;限定关系,如“计划生育”“社会力量”“民办教师”“分外高兴” 、 、 、 、 “认真对待”“工艺精湛”“信誉至上” 、 、 。 四字格与成语这两个概念虽有所不同, 但人们往往将它们相提并论, 这是因为四字格和 成语的涵盖范围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叠的。 四字格包括汉语中所有四个字组成的词语结构, 其 中就有大量的四字成语;成语中尽管也有三字成语和多字成语,但大多数成语是四字成语, 属于四字格。因此,四字格和成语的翻译方法也有不少共同之处,其宏观的翻译策略基本相 同。因此,本节首先以成语为主探讨适用于成语和四字格的翻译策略,然后单独讨论翻译四 字格时应注意的问题。 3.6.1 成语的英译策略 前文分析了汉语成语的语言特色,即形象鲜明、常用典故、音韵和谐,翻译时应尽可能 地保留这些特色。 然而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巨大差异, 汉语成语的这些特色很难全部 在译文中得以再现,此时译者必须有所舍弃,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以确保主要信息的传递。 常用的成语汉英翻译策略包括直译法、意译法、套译法、加注法和增译法。 汉语成语常用具体的描述来比喻抽象的概念, 是形象思维在语言上的集中体现。 在不违 背译文语言规范、 不引起错误联想的前提下, 译者在英译汉语成语时可以采用直译法, 例如: 如鱼得水 feel just like fish in water、临阵磨枪 sharpen one's spear only before going into battle、 狐假虎威 the fox borrows the tiger's terror、猫哭老鼠 the cat weeps over the mouse、对牛弹琴 play the harp to a bull、雨后春笋 like bamboo shoots after a spring shower、一寸光阴一寸金 an inch of time is an inch of gold、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直译法保留了 原文的表达方式, 能最大限度地在译文中再现成语中的形象和修辞色彩, 但译者必须意识到 直译法有很大的局限性。 成语的语义具有整体性, 往往不能从组成成语的单个词语意义中猜 测出来。许多汉语成语如果直译成英文,尽管译语读者能了解成语中每个字的含义,但很难 理解该成语的整体意义。例如将“胸有成竹”直译为 have a bamboo in one's stomach,译语 读者不仅难以从该成语的字面意义上领会出成语的蕴涵意义, 还容易引起错误的联想。 此时 译者应舍弃成语中的比喻和形象, 灵活采取其他翻译策略。 此时译者应舍弃成语中的比喻和 形象, 灵活采取其他翻译策略, 在译文中传达出该成语的蕴涵意义, have a well-thought-out 即 plan before doing something。 汉语成语具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在很多情况下在译语中难以用直译法再现。 为了确保译文 读者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 我们常常采用意译手段。 它虽然难以保全成语的文化特色和具体 形象,却能简洁明快第反映出成语的喻义。例如: “手忙脚乱”in a frantic rush、 “立竿见影” get instant results、 “噤若寒蝉”keep quiet、 “明火执仗”do evil things openly、 “牵肠挂肚”be full of anxiety and worry、 “快马加鞭”speed up、 “藕断丝连”have not cut off relations completely、 “五光十色”multicolored、 “归心似箭”be very anxious to return home、 “鸡毛蒜 皮”trifling、 “开门见山”come straight to the point、 “狗急跳墙”do something desperate、 “黔 驴技穷”at one's wits' end、 “单枪匹马”all by oneself、 “生龙活虎”bursting with energy、 “顺 手牵羊”walk off with something、 “守株待兔”trust to chance and stroke of luck。 套译法是指套用译语中某个与汉语成语喻义相近的成语来进行翻译的方法。 套译法可用 于下列几种情况: (1)两个成语的字面意义和蕴涵意义基本一致。例如“肉中刺”a thorn in the flesh、 “混水摸鱼”fish in troubled waters、 “趁热打铁”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眼见 为实” seeing is believing、 “隔墙有耳” walls have ears、 “自投罗网” throw oneself into the trap、 “嗤之以鼻”turn up one's nose at、 “一触即发”touch and go、 “空中楼阁”castles in the air、 “充耳不闻” turn a deaf ear to、 “熟能生巧” practice makes perfect、 “事实胜于雄辩” fact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2)两个成语的比喻形象有所差异,但比喻意义基本一致。例如: “笑掉 大牙”laugh off one's head、 “乱七八糟”at sixes and sevens、 “东张西望”look right and left、 “抛砖引玉”to throw a sprat to catch a herring、 “缘木求鱼”seek a hare in hen's nest、 “挥金 如土” spend money like water、 to “胆小如鼠” timid as a hare、 as “瓮中之鳖” a rat in a hole、 like “无风不起浪”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 “挂羊头卖狗肉”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 “有志者事竟成”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新官上任三把火”new brooms sweep clean、 “偷鸡不成蚀把米”go for wool and come back shorn、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o as you would be done by; (3)汉语成语原本是翻译的产物,因此可直接以英语成语回译之,例如: “以眼还眼”an eye for an eye、 “君子协定”a gentleman's agreement、 “武装到牙齿”armed to the teeth。 加注法是在译文中添加读者理解成语所需的文化信息和背景知识, 其特点在于既能保留 成语的比喻形象和文化蕴涵, 又能确保译文容易为译语读者所理解接受。 汉语成语中的许多 典故都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如“项庄舞剑”“三顾茅庐”“四面楚歌”等。如果采用直译 、 、 法翻译这类成语, 往往会给译语读者的理解带来困难, 而采用意译法又不能形象地再现原典 故的文化内涵,比较合适的处理方法就是采用加注法。例如: (1) “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又像颦儿来葬花不成?”因又自笑道: “若真也葬花,可 谓东施效颦了;不但不为新奇,而且更是可厌” 。 &Can this be another absurd maid come to bury flowers like Daiyu?& he wondered in some amusement. &If so, she's Dongshi immitating Xishi, (Xishi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 Dongshi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ay) which isn't original but rather tiresome&. (曹雪芹《红楼梦》 ,杨宪益、戴乃迭译) 文中的“东施效颦”采用直译加注法译出,简洁明确地交待了成语的历史文化背景,有 助于西方读者透彻地领会这一典故,并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 除了运用括号或注释提供成语的背景知识之外, 译者还可运用增译法在译文中直接增补 理解成语所需的相关信息,例如: (2)你这是在班门弄斧。 You're showing off your proficiency with an axe before L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 为了便于译文读者理解,译者首先在译文中增添了 showing off your proficiency,点明了 “班门弄斧”的喻义,又增添了理解成语所需的背景知识,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烟台高新区楼盘及房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