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单词表3000及读法中的汉字词是怎么来的?为何俄语单词表3000及读法汉字词不写汉字?比如俄语单词表3000及读法中国写作契丹日本写作日本俄罗斯写作露西亚

您的位置: &
契丹语数词及契丹小字拼读法
优质期刊推荐【跟谁学社区】-学习论坛_学习小组_兴趣小组
话题小组123帮你解决孩子教育和妈妈成长问题NEW「职说Talk」,专属职场人学习的平台。NEW领先的高考状元培养社群。NEW外教爸爸双语宝宝让0-12岁儿童爱上英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家庭教育至关重要!这里有你想要的咨询,快来加入吧!嗨!We are 伐木累!一起打造嗨皮高中生活~~来找到与你相知的那一群人!情调的生活,钱多多的职场,都是我们的!张开梦想的翅膀,我们飞向新世界!粉丝互动、建议反馈,嗨起来~中国爱乐乐团第一小提琴手高中小海量资料,坚持看一年,英语会改变30年成就3000万人魅力表达、身心富足瑜伽,让你遇到最美丽的自己!解析高考招生政策,介绍大学和专业最简单方法。分数+ 能力,语言+ 逻辑。三分长相 七分打扮 会打扮的女人最好命!既然选择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关于日语、关于日本,一起聊聊吧每天都离法国更近一点在喧嚣的世界中打造一片心灵的净土!爱美术,爱生活每日变换自己的装束,分享你的美!蹦沙卡拉卡~帅哥美女看这里~大千世界,总有你不知道的事~热门帖子1839163223142612021112210341340001011110411000031010111...hi,欢迎来到跟谁学社区登录
联系我们新手指南契丹大字“寅虎”读音考--《学行堂语言文字论丛》2012年00期
契丹大字“寅虎”读音考
【摘要】:本文结合多人整理的相应汉字记音材料,对认定已久的契丹大字"虎(寅)"给出了一个合乎逻辑的拟音;并在结合字形类似的女真字读音基础上,给出了这个契丹大字的可能源流。同时表明,契丹大小字记录的契丹语词未必一一对应,在解读契丹文字时需要甄别处理。
【作者单位】:
【基金】:
【分类号】:H211.5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阎万章;;[J];考古学报;1957年02期
即实;;[J];民族语文;1982年03期
,池建学;[J];民族语文;2005年04期
齐木德道尔吉;[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秀莲;姚玉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6期
即实;[J];黑龙江文物丛刊;1984年02期
于庆东;;[J];北方文物;2008年01期
张少珊;曲轶莉;;[J];北方文物;2009年02期
勾海燕;;[J];北方文物;2009年04期
李怀瑶;[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8年01期
彭慧萍;[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年02期
吴宗泽;金宝森;;[J];机械技术史;1998年00期
阎万章;[J];辽海文物学刊;1997年02期
戴克良;;[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9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斯钦朝克图;;[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刘凤翥;;[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二辑)[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荣;[D];兰州大学;2011年
格根哈斯;[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陈永志;[D];内蒙古大学;2004年
任爱军;[D];内蒙古大学;2005年
包萨仁;[D];北京大学;2006年
长山;[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龙小松;[D];浙江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佟菲菲;[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伊日贵;[D];内蒙古大学;2011年
庞志宇;[D];黑龙江大学;2011年
张松;[D];黑龙江大学;2006年
曲娟;[D];吉林大学;2008年
黄新亮;[D];黑龙江大学;2008年
王春磊;[D];扬州大学;2009年
张杰;[D];黑龙江大学;2010年
柴彦芳;[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Adam Joel Ensign(安义宣);[D];北京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文信;;[J];考古学报;1954年02期
赵志伟,包瑞军;[J];民族语文;2001年03期
清格勒,刘凤翥;[J];民族语文;2003年05期
刘凤翥;[J];民族语文;1996年04期
亦邻真;[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Z2期
梁万龙;[J];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94年01期
刘凤翥;马俊山;;[J];文物;1983年09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即实;;[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齐木德道尔吉;[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池建学;[J];民族语文;2005年04期
孙伯君;聂鸿音;;[J];满语研究;2005年02期
清格尔泰;[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孟盛彬;;[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吉日嘎拉;;[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商伟凡;;[J];修辞学习;2006年03期
金文明;;[J];咬文嚼字;2008年03期
陈增杰;;[J];咬文嚼字;2008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顺利;;[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三辑)[C];2003年
纪荣贵;金永田;;[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五辑)[C];2003年
王永军;李国辉;;[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三辑)[C];2003年
易孙允;;[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四辑)[C];2003年
纪荣贵;;[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三辑)[C];2003年
苏庆红;;[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张永太;侯幸赟;修彦凤;;[A];中华中医药学会四大怀药与地道药材研究论坛暨中药炮制分会第二届第五次学术会与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7年
刘凤翥;;[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二辑)[C];2003年
关瑞明;陈力;;[A];首届海峡两岸土木建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陈源源;;[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语言文字报》原主编
杜永道;[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张巨龄 光明日报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王一民;[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黄川模;[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语言文字报》原主编
杜永道;[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施大光 民盟;[N];联合时报;2009年
涿州市第二中学
杜建强;[N];学知报;2010年
张永祥 李永忠
特约通讯员
张枥;[N];四川日报;2009年
涿州市第二中学
杜建强;[N];学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巧兰;[D];山东大学;2007年
郑焱霞;[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王琼;[D];北京大学;2012年
杜凤梅;[D];南开大学;2010年
吴媛;[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贡贵训;[D];河北大学;2011年
芦兰花;[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曾德万;[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淑琴;[D];内蒙古大学;2010年
余跃龙;[D];山西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利琦;[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伊日贵;[D];内蒙古大学;2011年
赵伟国;[D];河北大学;2006年
王敏;[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陈碧卿;[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岳彩虹;[D];山西大学;2007年
刘薇;[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朱婷婷;[D];温州大学;2011年
崔文博;[D];大连海事大学;2006年
刘蓉芳;[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陆锡兴:论汉字史研究阅读//5b.cdn.sohucs.com/images/47a5cf51d47deb02b1d.jpeg论汉字史研究
(《中国文字研究》第26辑)
提 要 汉字史是中国文字学的核心,具有极其优越的条件。从民国以来的积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飞速发展,有必要也有条件完善汉字学的建设,设立汉字史,与哲学史、文学史等并列于学林。本文总结了汉字史的发展历程,建立汉字史条件已经成熟。同时明确了汉字史的范围、方法以及不足。
关键词大汉字史;汉字形体史;汉字传播史;汉字民俗史
一、汉字史是一门基础性学问
汉字史是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是一个综合研究门类。汉字史是广义的汉字历史研究,一切汉字的历史现象都可以纳入汉字史的范围。
汉字形体历史上秦八体记载最早: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就此而言,字体的记载至少有2000余年的历史了。秦汉字体不同,新莽有六书:古文、奇字、篆书、左书、缪篆、鸟虫书。后汉魏晋以来,字体的发展进入百花齐放的繁荣时期,个体变化无穷,名目越来越多。北朝王愔又记录了古书三十六种字体,提出了诸如行书、楷书以及垂露、飞白等以前从未记载的字体。北齐王融记录古今杂体六十四书,南朝梁韦仲定为九十一种,谢善勋增加九体,合称百体。唐代韦续集秦八体、后汉徐安于十二时书,再搜罗二十三体,凡五十六体。以后字体还在陆续增加,到明清时期,仅篆书有三十二种,更有集大成的圣贤百体。草书在汉代是汉字形体发展的一个关键,它的发生和发展,牵动了整个汉字的命运,由草而生隶、生章草,由草法而激发出区别于图案美的汉字书法艺术。许慎首先提出草书的起源,为草书研究先导,此后东汉赵壹的《非草书》、西晋索靖的《草书势》、南朝梁武帝萧衍的《草书状》,都是有关草书论述。隶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字体,对篆书而言是一个新体,对楷书而言是旧体,是过渡性的字体,西晋成公绥《隶书体》是论述隶书的重要文章。对字体作全面性研究,始终是文字学的中心,历代学者于此用力甚勤。西晋卫恒《四体书势》就古文、篆、隶、草,各叙源流,唐张怀瓘《六体书论》总论大篆、小篆、八分、隶书、行书、草书,皆是总括字体演变,为形体史重要的古代专论。字体事关文字大计,历代续作不断,见于笔记零星见解,不可胜数。
汉字史是一门基础知识,新式教学之始,在高等学校中是必修课程,有关汉字学以“史”为题或类似题目的通识性读物不断问世。民国以来可能不至几十种,内容大同小异[1]。
在一些文字学通论性的著作,都有文字史的章节[2]。
专门论述形体演变的著作深度和广度不是一般文字学书籍可以比拟的,在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出版的著作,影响较大,且容易找到的有以下两种。
蒋善国《汉字形体学》(文字改革出版社,1959年)虽然书名不称“汉字史”或者“汉字形体史”,内容正是汉字形体演变的历史。该书以隶变为转折点,论述了甲骨文、金文、古文、小篆到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变化过程,介绍了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籀文、古文、小篆、古隶、隶变、今隶、真书、草书、行书、简体字各个概念。以传统文献为依托,利用敦煌、楚简、汗简、石刻各种文字资料,条理清晰,分析深入,它是至今为止,最深入、最系统的形体史的权威著作。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初版,2013年新版)有“形体的演变”专章。古文字阶段的汉字有 :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六国文字、秦系文字、隶书的形成;隶楷阶段的汉字有:汉代隶书的发展、隶书对篆文字形的改造、汉代的草书、新隶体和早期行书。全面、详细论述了各个时期文字形体,并首创了“新隶体”概念。蒋、裘两书皆有深入的讨论,对汉字形体史研究具有深远影响。
[1]胡朴安:《文字学ABC》,世界书局,1929年。上编“文字源流”:1,文字通论;1,字音的原起;3,字义的原始;4,字形的原起;5,甲文;6,古文;7,篆文;8,隶书;9,文字废弃;文字增加。中篇,六书条例;吴贯因:《中国文字之起源及变迁》,山西人民出版社(据1936年前版本重印),2014年;童振华:《中国文字的演变》,上海生活书店,1937年,把汉字学常识和汉字改革理论结合起来,给以系统的说明;高元白:《汉字的起源发展与改革》(原名:汉字形体的源流),五十年代出版社,1954年,溯源、明形辨体顺流;黄约斋:《汉字字体变迁简史》,文字改革出版社,1956年,从甲骨文谈到简化字,有力证明汉字简化的必然性;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年;董琨:《汉字发展史话》,商务印书馆,1991年;董琨:《中国汉字源流 》,商务印书馆,1998年;王辉:《汉字的起源及其演变》,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李孝定:《汉字史话》,海豚出版社,2011年;曹伯韩:《中国文字的演变》,漓江出版社,2012年;王士菁:《中国字体演变史简编》,文物出版社,2006年;吕思勉:《中国文字变迁考》,商务印书馆,1926年;蒋善国:《中国文字之原始及其构造》,商务印书馆,1930年;贺凯:《中国文字学概要》,北平文化学社,1932年;王士菁:《中国字体演变史简编》,文物出版社,2006年;魏建功:《汉字形体变迁史》,商务印书馆,2013年;曾宪通、林志强:《汉字源流》,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年,通论中汉字起源探索、汉字形体的变迁,“汉字偏旁分析”中偏旁的演进与流变,隶变对汉字偏旁的影响“汉字源流研究的拓展”中关于汉字的行废现象。字组、字族、行废。
[2]姜亮夫:《古文字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一章汉字字形源流:原始文字、绘图文字、甲骨金文(结构)、小篆为转折点、楷书;杨树达:《中国文字学概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一章文字史:结绳、古文、籀文、小篆(统一文字)、隶书、草书、说文、金文、龟甲文、文字表;陈梦家:《中国文字学》,中华书局,2006年,文字起源、六书、字体变异、历史上的字体(大篆、小篆、隶书、古文、奇字、刻符、虫书——鸟虫书、摹印——缪篆、殳书、署书、《说文》中所有字体、秦文);唐兰:《中国文字学》,文字的发生、文字的构成(图画文字、象形文字、象意文字等)、文字的演化、文字的变革(古文字、大篆、小篆、八体、六书、杂体篆;楷书、楷法、八分、飞白、行书、正书;经生书;新文字);高亨:《文字形义学概论》,齐鲁书社,1981年,文字起源之传说,文字之变迁,下有:《说文》古文、籀文、篆文、金石文、甲骨文以及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二、新世纪的新进展
文字学经过20多年的恢复和调整,在新世纪进展迅猛,在汉字史研究方面进步尤为明显。汉字史的研究从不平衡逐步走向平衡,各个时期的研究都得到不同程度发展。
汉字演变是一个历史过程,有多种历史分期,有的字体分,有的从时间古今分,有的从文字类型分,有的从文字发展阶段分。裘锡圭把汉字形体演变分成两个阶段,商代到秦代为古文字阶段,汉代到现代是隶、楷阶段[1]。我认为汉字史分为古今两大块始合理的,以秦汉为分界,商代到秦(含秦代)为上古,汉(含汉)到元为中古,明清为近代,民国以来为现代。
汉字史是一个从古到今完整的历史过程。参照历史学界的历史分期,我的分期是:商周到秦为古文字阶段,两汉到清末为今文字阶段。20世纪以来为现代期,即汉字危机和改革阶段。把捉摸不清的起源阶段和现代汉字排除在外,汉字史的分期如下:
如果进一步细分,又可分为不同阶段。秦(含秦)以前为上古期,内分殷商、西周和秦。西汉到元为中古期,内分两汉、魏晋到唐、宋元。明清为近代期,它衔接现代。所谓近代,近于现代之意。文字史“近代”不同于历史科学的划分,不以鸦片战争为起点;也不与语言学界的近代汉语匹配,它是文字发展的历史时间阶段。
史前史就是汉字的起源,要用可靠的事实证明商代以前汉字的存在,十分困难。目前只能利用各地考古发现,只有类似文字的现象,希望有新的发现,取得突破。从宋代金石学的钟鼎文开始,商周金文已经纳入研究范围,到清代已经大有收获,颇具规模。近现代商周金文不断出土,从考释到整理,研究比较成熟。20世纪初殷墟发现甲骨,早在民国时代,甲骨文渐为成专学,20世纪50年代之后甲骨学大有进展,与金文研究比翼双飞。20世纪下半叶,侯马盟书、温县盟书相继发现,且很快整理出版,人们直接观察战国早期的手书字形。20世纪以来发现的长沙楚墓帛书、仰天湖、长台关楚墓竹简,可惜未及时整理发表,学界不能窥其全豹。青川、睡虎地、龙岗秦简发现,曾侯乙墓与郭店等战国楚简连续出土,使得王国维的东西土文字学说的到证实,战国文字研究蔚为大观。这样商周、战国文字连成一片,学者从考释文字中领悟,归纳出先秦文字特点和发展规律,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古文字学。以前古文字学著作很少,通论性著作仅有少数几种,如唐兰《古文字学导论》(齐鲁书社影印本,1981年)是20世纪30年手稿本。现在已经出版多种古文字学著作,通论性质的著作有:李圃《甲骨文文字学》(学林出版社,1995年)、赵诚《甲骨文字学纲要》(中华书局,2005年)、袁仲一《秦代陶文》(三秦出版社,1987年)、姜亮夫《古文字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先在《文字知识》连载,后结集出版,中华书局1985年)、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陈炜湛、唐钰明《古文字学纲要》(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陈世辉、汤余惠《古文字学概要》(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美)夏含夷《中国古文字学导论》(中西书局,2013年)、黄德宽《古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断代研究有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中华书局,1989年初版;《战国文字通论(订补)》苏教育出版社 2003年),论述了战国文字的发现和研究、战国文字与传钞古文、战国文字分域概述、战国文字形体演变以及战国文字释读方法等。张晓明《春秋战国金文字体演变研究》(齐鲁书社,2006年)是一种断代、特定字体演变研究。通过分析春秋战国金文的体势、结体、笔画的变化,探求字体演变的脉络。与甲骨文、战国楚簡、秦篆等字体比较,说明春秋战国金文字体演变的特点。应该说古文字研究依托大量的考古发现,取得很大成果,为研究上古文字历史打下坚实的基础。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字形差异巨大,从来就有收集古字字形之举,既可为识字辩体之用,也可充书法篆刻创作之资。1.甲骨文方面:民国时期有少量问世:朱芳圃《甲骨学文字编》民国23年(193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孙海波编纂的《甲骨文编》民国23年(1934年)由哈佛燕京学社石印出版。1956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委托孙海波根据新资料、新的研究成果,修订出版《甲骨文编》(科学出版社),列为考古学专刊乙种第14号。近年新有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2014年),刘钊、洪扬、张新俊《新甲骨文编》(2009年由福建人民出版。2009年, 2014年出版增订本),李宗焜《甲骨文字编》四册(中华书局2012年)。
2.金文方面:
吴大澂《说文古籀补》光绪九年(1883)有初刻本,以金文为主,兼收石刻铭文,近年出版《说文古籀补三种》(中华书局,2011年),此为编纂古文字字编之前驱。容庚《金文编》1925年初版,1959年印行校补本(科学出版社),张振林、马国权摹补修订本1985年(中华书局)修订出版。容庚《金文续编》1935年印行,2012年(中华书局)重印。
董莲池:《新金文编》(作家出版社,2011年),规模空前,内容更加丰富。
战国文字是早已是热点,综合类仅见二种:
汤馀惠:《战国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修订本2015年);
孙刚:《齐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
战国文字字编向专门方向发展,有铜器类、陶文类、简牍类等,门类完整。
(1)铜器类:张颔《中山王器文字编》(中华书局,1981年)是战国中山国铜器铭文专门字编。
(2)陶文类:
高明:《古陶文汇编》(中华书局,1990年);
高明、葛英会:《古陶文字征》(中华书局,1991年);
王恩田:《陶文字典》(齐鲁书社2007年);
高明,涂白奎:《古陶字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3)古币文字类
张颔:《古币文编》中华书局,2004年重印。
(4)印玺类:
罗福颐:《古玺文编》(中华书局,1981年);
吴振武《&古玺文编&校订》,(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
(5)出土楚简数量庞大,此类字编多以专题出版:
曾宪通:《长沙楚帛书文字编》(中华书局1993年);
郭若愚:《战国楚简文字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按,收录仰天湖、長臺關二中楚簡。
程燕:《望山楚简文字编》(中华书局2007);
张守中:《包山楚简文字编》(文物出版社,1996年)按: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简》(文物出版社,1991年)一书内附有“字表”,可视作专书字编。
张守中、张小沧、郝建文:《郭店楚简文字编》(文物出版社,2000年);
李守奎、贾连翔、马楠:《包山楚墓文字全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李守奎,曲冰,孙伟龙《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文字编》(作家出版社2007年)。
(6)楚简全编类:
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增订本2008年);
李守奎《楚文字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为了辨别浙江大学楚简的真伪,西南大学研究生陈燕编了《浙大简与楚简帛字形对照表》(载《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巴蜀书社,2014年),对浙大楚简做了穷尽性整理,把浙大简与望山、信阳(长台关)、望山、郭店、曾侯乙墓、九店、包山、葛岭、上博、清华简文以表列出,以资比较,形成一个楚简字表。
汉代以来整理的战国手写古文字,以及后人自造“古文字”的混合体,组成传抄古文字,
徐在国《传抄古文字编》(线装书局2006年)是现今仅见的传本古文字编。
秦代文字方面的专门著作有郝茂《秦简文字系统之研究》(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年),赵平安《&说文&小篆研究》(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王辉、陈昭容、王伟:《秦文字通论》(中华书局2016年)。
字编已经具备相当规模,有的内容虽相同,但采取技术不同,各有千秋。
张守中:《睡虎地秦简文字编》(文物出版社,1994年);
陈振裕,刘信芳:《睡虎地秦简文字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
方勇:《秦简牍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
刘仲一、刘钰:《秦文字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王辉:《秦文字编》(中华书局,2015年);
许志雄、谷松章:《秦印文字汇编》(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按,内有汉篆印。
古文字字形历来为学界重视,拨乱反正后,南北各编纂了综合性上古文字的字编。一种是高明《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0年)以及高明,涂白奎《古文字类编》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另一种是徐中舒主编的“《汉语大字典》汉语古文字字形表编写组”《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内容几乎相同,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古文字形,是古文字学起步时代重要字形参考资料。
这样从殷到秦代的字形材料,中间已经没有缺环。
朱德熙认为甲骨文到小篆是一个阶段,小篆属于古文字阶段[2]。古文字界有些人不承认秦文字属于古文字范畴,因此关注不足。传统文字学界不善利用出土材料,缺乏现代文字研究的手段。其实文字史中秦汉时代是条件最好的,史籍中有大量的文字历史记载。《说文解字》保存小篆、古文、籀文的形体、字形结构分析,记录了秦八体、汉六体的名称,是不可多的的宝库。重要的是记录了古代文字造字、用字的六书,这是包含了先秦和秦汉汉字法则。更为可贵是关于汉字史的记叙:从汉字形成、伏羲氏造字、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秦始皇统一文字、汉代俗字,直至识字教学、识字课本等等。可以说《说文·序》字字珠玑,为探古识今,是研究汉字史珍贵的材料。但是汉代文字史研究并不理想,要么停留在数据统计、字形排比之上,要么离开出土金石简牍文献而固守旧说。
古文字的字形在于难认、难写的结构,所以人们编纂文字编的不太关心点画动态等书法问题。而汉代以来的手书字形如果只有结构是不够的,如果字形态势失真,不仅十分难看,而且容易形体讹误。《汉语大字典》字形组编纂的《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年),这部字形表是《汉语古文字字形表》的续编。《汉语大字典》要求尽可能历史地、正确地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在字形方面,它在楷书单字的条目下,收录了各种字形,反映形体演变。在20世纪70到80年代,复制技术还不成熟,倘若编写者不娴熟书法,摹绘就痕困难,因而《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的汉代简牍字形不甚理想。臧克和主编《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字形表》(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年)依托庞大的数据库,采用计算机撷取字形,保证了形体正确无误,可惜字形略小,清晰度稍逊。这两种字编可以接续古文字的大型字编。这两种字编有了根本性的改进,填补了中古汉字综合性字形编的缺憾。
古代曾有汉代八分字编,最著名的清代顾蔼吉《隶辨》,经过作者加工,形体规整,,结构正确,但是与原字形态有一定距离。此书名为“隶”,实际上只是东汉后期的八分书,并不能代表汉隶的完整面貌。
汉代的隶书研究近年也有不小进步,已经面世了几种专著:
任平《说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
王贵元《马王堆帛书汉字构型系统研究》(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邱龙升《两汉镜铭文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李洪智《汉代草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汉代字形编中简牍字形占有重要的地位,:
陆锡兴《汉代简牍草字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年);
陈松长《马王堆简帛文字编》(文物出版社,2001年);
骈宇骞《银雀山汉简文字编》(文物出版社,2001 年);
张守中《张家山汉简文字编》(文物出版社,2012年);商承祚《石刻篆文编》(以汉代为主,中华书局,1996年);徐正考《汉代铜器铭文文字编》(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年)
孙慰祖、徐谷甫:《秦汉金文汇编》(上海书店,1997年)前部分为秦汉金文拓片,后部分为字编。
两汉魏晋至隋唐的简牍、敦煌吐鲁番纸质文书,层出不穷,石刻墓志存量庞大,文字整理蔚为大观,大部头著作迭出。在异体字、正俗字、字样学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现在有些学者习惯拿来近代汉语的分期来匹配,把近代汉字作为这段历史的名称。
魏晋以来俗体字泛起,遭受历代诟病,后人识别俗体、别构视为文字之学,而书法家常常以此炫耀博学,标榜立异。光绪十一年(1885年),罗振鋆编《碑别字》五卷,按照平水韵排次,前列别构、异体,后说明正体,皆注明出处。此书搜集汉魏、南北朝、隋唐之石刻中别构、异体之字,罗振玉再增补成《碑别字补》,以后罗振玉将两书合为《增订碑别字》五卷。20世纪80年代,秦公的《碑别字新编》(文物出版社,1985年),以及几年后秦公、刘大新推出《广碑别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皆步罗振玉之后尘者。
新世纪以来整理碑别字之风飙起,佳作迭出,目不暇接。从石刻文献方面总结的文章:欧昌俊、李海霞《六朝唐五代石刻俗字研究》(巴蜀书社,2004年)对这段时间的石刻俗字作全面研究,于俗字类型、特点,产生原因有新的认识。大型著作出于毛远明之手,他同时出版两大种,一种是研究篇:《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研究》(商务印书馆,2012年),一种是字典:《汉魏六朝异体字典》(中华书局,2014年)。两书体例严谨,条分缕析,空前绝后。魏晋以来的研究著作:陆明君《魏晋南北朝碑别字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和郭瑞《魏晋南北朝石刻文字》(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社,2010年)。研究隋唐文字的著作有:曾良《隋唐出土墓志文字研究及整理》(齐鲁书社,2007年),刘元春《隋唐石刻与唐代字样》(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社,2010年),李海燕《隋唐五代石刻文字》(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社,2011年)。吴钢、吴大敏所编的《唐碑俗字录》(三秦出版社,2004年)为一小册子,仅录唐代碑志俗体,别具一格。
从敦煌文献方面着手整理俗别字,海外早成气候。大陆稍晚一步,均为杭州大学(今浙大)敦煌学人一脉:张涌泉《敦煌俗字研究》(岳麓书社,1995年)、黄征《敦煌俗字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赵虹《敦煌写本汉字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此外,朱葆华《原本玉篇文字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刘中富《干禄字书字类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则为六朝、唐之间的正字研究。
传本古文是汉代以来收集的战国文字字形,唐代以来自造的古文不断加入,已庞杂不堪。传本古文保存在《说文》、三国魏三体石经唐宋以来文献、石刻中,它有两种形式流传,一种的古文形体,属于类古文字,它不同于出土古文字,另一种隸古定古文,对后世的文字影响很大。所以收集研究传本古文非常有意义。当代研究者不满足传本文献考证,而把出土古文字与传世古文比对,、取得更加透彻的认识。1990年黄锡全《汗简注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之后,徐在国《隶定"古文"疏证》(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赵立伟《魏三体石经古文辑证》(人民出版社,2007年)、林志强《古本&尚书&文字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三种著作接续问世,形成一个系列。
文字史研究,总的来说,古文字强于中古文字。朱德熙认为,汉字有悠久的历史,“过去太重于古文字的研究,总认为后代文字变化不大,没有什么好研究的。”指出,“我们应花足够的力量去研究近代文字的历史”[3]。(陆按:朱德熙近代文字概念是“汉隶以下直到今天。”)。近年六朝、隋唐的石刻、敦煌文献中异体字,成为关注的热点,唐代的字样学也普为人知,独唯宋代以来的文字历史关很少,只有少量关于宋体字的文章出现,却当作美术史的研究命题。宋代以后文字史关注程度较低,原因不是材料少,而是太多,如何下手,颇费思量。明清文字是汉字史的后期,这是汉字史中古与近代文字交替阶段,文字变革的关键时期,可以与现代字形规范史相衔接。改革开放以来略有起色,可是过于注重简化字的源流,把正俗字的复杂关系忽略了。从20世纪开始是当代汉字史的阶段,至今尚有少量专门研究,如陈永舜《汉字改革史纲》(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年),这是文字改革热潮的总结,内容涉及是汉字简化、还有切音字、拉丁化运动。
文字史是综合性研究,如果只专注其中一方面内容,就属于专题研究,如简化字研究就是其中之一,由张书岩、王铁昆、力青梅、安宁写的《简化字溯源》(语文出版社,1997年),就是这方面的著作。汉字学术史是汉字史中的古代理论部分,古人学术思想往往影响了当时文字历史面貌,因此汉字学术史在汉字史研究中其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民国时期有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上海书店1984年影印版),在60年之后,汉字学史陆续有多种面世:黄德宽、陈秉新《汉语文字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2006年出版增订本),张其昀《中国文字学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也有断代汉字学史内容,该书上编“古文字学基础”有汉字研究的历史梗概,不失为简要的文字学史。党怀兴《宋元明六书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则是第一部中古时代的汉字学术史,文字学界对这个时期的关注最少,是一个薄弱点。
汉字史是众目所归的研究课题,文字学界长期关注它的进展,现在以字编、大量的论文为先导,终于出现了汉字发展史的专门著作,其中有老一辈的专家,也有中年中坚力量以及青年学者,有俯瞰式宏观研究、理论阐述和断代史研究。
2000年以后出版的汉字史著作如下:
刘又辛、方有国《汉字发展史纲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这是第一本以“汉字发展历史”为名的著作,同类著作有黄德宽:《古汉字发展论》(中华书局,2014年)。2015年出现一组“中国文字发展史”的专门著作,这是研究断代文字史的尝试。这套丛书有:刘志基《中国文字发展史·商周文字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朱葆华《中国文字发展史·秦汉文字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王平、郭瑞《中国文字发展史·魏晋南北朝文字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臧克和《中国文字发展史· 隋唐五代文字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王元鹿、朱建军、邓章应《中国文字发展史· 民族文字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可惜缺少五代以后的历史。
这样汉字史可以作为汉字学的一个门类正式立于学林。
[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刷馆,2015年,第35页。
[2]朱德熙:《在“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的发言》,《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语文出版社,1986年,第15页。
[3]同注释3。
三、汉字史领域的拓展
传统文字学把汉字发展史称为为中国文字史。
中国文字史是古今众多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几十种少数民族文字都在各自不同的历史阶段发挥了各自的作用,它们的历史不应当被人忽略。过去不甚了解古代民族文字的状况,因此常把汉字叫做中国文字,其实中国文字包括汉字在内的所有民族文字。
中国境内各民族使用的文字,来源于东方汉字和古代西方苏美尔文字的阿拉米系统,以及近代的拉丁文字。中国古代文字,至少是巴蜀文字、突厥文字、西夏、契丹、女真、回鹘文字、满文、维吾尔文字、吐蕃文字、古傣文、白文、古壮文、古彝文、水书等等组成。如果把曾在中国境内流行的所有外来文字,如佉卢文、婆罗米文、阿拉伯文、拉丁文字等,那就更多了。所以中国文字或中国文字史,其内容复杂,至少在目前任何单位和个人所难以完成这项研究,一些冠以“中国文字”的书籍充其量是介绍了一些常识。传统文字学常把汉字称为中国文字,如民国时期出版的《中国文字变迁考》、《中国文字学》、《中国文字变迁考》、《中国文字之原始及其构造》,新世纪出版的王士菁《中国字体演变史简编》,实际都是汉字内容。所以聂鸿音说:“我们却发现‘中国文字’这个概念几乎始终都被‘汉文字’取代了。[1]”
《中国文字发展史》丛书视野中照顾到汉字以外的民族文字,并有专门《民族文字卷》,这是继聂鸿音《中国文字概略》(语文出版社,1998年)以来,力图全面介绍中国文字的著作。因为客观原因,所涉文字种类有限,难以覆盖中国境内民族古文字。
汉字史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是整体的汉字历史,范围远远大于传统的汉字发展史。而从古到今,大部分汉字学者都把汉字形体演变等同于汉字历史。我们撇开古人的说法,看看今人文字学专书表述:
中国文字变迁考
文字变迁之理、文字之始、古文篆籀、隶书八分正书、草书行书
中国文字学概要
起源、古文、大小篆、真书、杂书等,通假、读音变迁及反切
中国文字的演变
造字、形义。读音变迁、造字与造字、汉字特征与语言关系
汉字的起源发展与改革
汉字起源、六书、形体变化、改革
汉字字体变迁简史
图画到文字,古文到小篆、到隶书、到行书、历代正字,汉字简化
文字形义学概论
文字起源、变迁(《说文》古文、籀文、篆文)
汉字发展史话
汉字的起源、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的古文字阶段,直至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而基本定型,简要介绍上述书体的来源与特征。
汉字的起源及其演变
起源,发展演变(商周:甲骨文、金文,六国:金文、壐印、货币、陶文、简帛。秦系:石刻、印章、陶文、简帛。隶书:古隶、汉隶、章草、楷书、行书)六书,简化、拼音
文字发生、早期汉字结构及演变规律(早期陶文、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淘汰
中国字体演变史简编
《说文》、起源、六书、变迁规律、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真书、简化
汉字形体变迁史
演变方式、周汉所传字体、汉隶、魏晋书法影响、隶古定、简体字、字母
从上表可见,名为文字发展史或汉字发展史,只是形体演变史。汉字形体是实体,形体演变史只是汉字史的部分内容,尽管是主要内容。
汉字史除了形体史之外,还应该包括其它内容。传统文字学是从经学中发展而来,分析文字是解经的手段,《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本人是经学无双的大师。传统文字学历来排斥经典以外的文字现象,研究范围在字形分析、字义考释,解读文献之内。古文字学兴起,文字研究范围扩大、考释对象转移,但其基本状态依然如此。我可以给它一个名称叫经典文字学,或者传统文字学。而汉字文化是一个过于广泛的概念,汉字史的学术概念应该对此有所澄清。
20世纪后期兴起的汉字文化研究有其贡献,但并不属于汉字史的范围。
汉字文化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研究方向,分析字形,探究古代文化内容,这就是上世纪后期的汉字文化学。《说文解字》的字形分析法作为汉字字义的理论依据,甲骨文、金文考释也采用这种方法,从古代社会各个细节理解字形结构,可以说汉字文化字形分析法实际是传统字形分析法的延伸,它已经在传统文字研究的范围之内。
汉字文化概念是从国外引进的,它是汉字外围知识的介绍和研究,这是另一种汉字文化做法。
[日]藤枝晃《汉字の文化史》1971年由日本波岩书店出版,翌年法国学士院授予“朱瑞安奖”,此后一版再版。不久此书引进中国,1991年翟德芳、孙晓林译本《汉字的文化史》(知识版)在知识出版社出版,2005年李运博译本《汉字的文化史》(新星版)由(香港)中华书局以及新星出版社同时出版。
《汉字的文化史》正如书名所表示的,以散点法、用生动语言叙述了有关汉字和它的有关知识。周一良《序言》(知识版)说,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在叙述文字及书法的发展变化过程的同时,联系用以书写(或篆刻)文字的工具和材料。又说,此书的另一特点,是围绕文字谈到古文书、书册形制、汉字周围的文字,以至印刷术等,涉及各个层面,虽然都是常识性叙述,却帮助读者了解与汉字密切关联的种种文化史现象,从而丰富和加深了对汉字的认识。“不是单纯的书法史,而是有关汉字的文化史。”饶宗颐《序》(新星版)说:“他这部著作从文化史角度来处理汉字发展的里程的研究。图文兼美,足以开拓学人的心胸。”藤枝晃在《后记》(知识版)说:“我们能否认为非书法史的书学历史,实际是不仅仅偏于字形的文字的历史呢?”“在一般的书法史与历史、文学、哲学及书学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当广大的领域。但这领域哪个专业都未能涉及,因而被抛在一边,无人问津。”无论作者自己,还是中国作序者,都认为此书为正统的汉字史外的汉字文化史。当然它并不是学术著作,也不是采用的学术语言,有内容扯得太远,其意义在于提出了汉字文化史的观念。
达世平的《汉字春秋》(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是类似文化史的著作,用多个知识点穿起,在较少篇幅介绍汉字发展,同时比较世界文字,有介绍了契丹、西夏、日文、韩文知识。作者《前言》说:“采用通俗笔法,在介绍汉字一般知识的同时,阐述一些汉字发展演变的理论,并尽可能同世界各国古今文字做些比较。”汉字史与汉字文化的区别在于前者注重汉字历史发展给其它民族的影响,后者是一般的比较,不在乎两者有无渊源关系。
陶霞波、劉志基《汉字艺术》(大象出版社,2007年)是散文式、多视点的汉字文化作品,所涉范围更加广泛。
汉字史的新领域是汉字系统内,通用文字外,还有其它各种用途和由此变化出来的新形体。因为这些内容的特殊性和隐秘性,很少受到汉字研究者的关注。
汉字是世界文字史上少有的独立发生发展的文字。早期的商代文字到西周、战国、秦汉,汉字的形体、意义一脉相传,变化轨迹历历可见,没有事实可以证明域外文字的因素渗透到汉字中来,影响汉字的发展。西亚两河流域苏美尔文字早在6000年就产生,由此演变出多种民族文字。向西衍生出拉丁文字,流行于西方各民族。向东衍生出阿拉玛文字,由阿拉玛文字再产生出佉卢文、婆罗米文字等。汉代以来,中国人走出去,西土民族走进来,汉字与多种文字发生接触。学术界一向认为在近代以前,汉字没有受到外来文字的侵扰。实际上外来文字中的梵文和拉丁文字,都有过或多或少的影响了汉字[2]。不过这些影响微不足道,对于完善体系的汉字来说,可以忽略不计。
汉字传播是汉字交流史的主流,民国以来的文字学者已经关注到这点。
吴贯因《中国文字之起源及变迁》中说“日本之假名五十音者,亦由汉字蜕变而来。”并立表说明假名与汉字偏旁关系。如ク为久字上半,ケ竹字左旁,コ古字下面大半[3]。魏建功《汉字形体变迁史》(商务印书馆,2013年)在目录的中有“域外汉字生长的状况”、“外来语文给汉字的影响”可惜为“存目”,说明他把这部分内容列入汉字变迁史的范围。这部分内容并不在传统的文字学内,无论收集资料或者研究,难度都比较高,这个领域长期以来没有推进。
20世纪80年代初,陆锡兴设计了基本框架,一边收集资料一边分析研究,在2002年推出《汉字传播史》(语文出版社,2002年)。此后汉字来源的南方民族文字研究进入热潮,纷纷把汉字与民族文字关系列为研究课题。民族文字有各种来源,只有汉字来源才属于汉字史研究对象,通过比较的办法,理清两者的关系,最终找出规则。研究汉字系统民族文字,对汉字史意义很大,它是汉字历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其他民族在利用汉字、改造汉字,创造民族文字过程中,产生了及其复杂文字体制,也发展了汉字的效用和机制,对汉字产生了积极作用。
周边民族都会自造方块字补充汉字的不足,我曾经给它一个名称,叫做方字,这个“方”并不是方言之“方”,二是周边民族所在地方,包括国内和国外。方字古代叫它土俗字,最早见于岭南地区,逐步扩大到西南地区和境外越南、日本、朝鲜半岛[4]。境外方字通过文化交流,部分方字会回流到汉语汉字中来,成为通用汉字的一部分。在上世纪末,学术界希望收集包括汉字以外的方字,合成全汉字。2005年汪耀楠主编《国际标准汉字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问世,它是依据中(C)、日(J)、韩(K)统一汉字字符集编纂的词典。词典共收入20,902 字头,除了中国汉字外,还有日本、韩国的方字。方字并非消极地利用汉字,也在创造汉字法则。在利用汉字的造字法之外,还用反切法、双声法造字,这些是六书以外的方法,汉字自身很少利用。方字的自创字更加复杂,丰富了汉字的造字规则、结构类型,充实汉字大家族。
近年来从汉字传播出发、比较汉字与和字的研究,引起了学界的兴趣,已有多部专著面世。何华珍《日本汉字和汉字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潘钧《日本汉字的确立及其历史演变》(商务印书馆,2013年)两书有一定的深度,前者偏重俗字考证,后者偏重制度,都是传播史的一个方面
汉字民俗是指汉字在风俗、宗教等意识形态中的特殊现象。汉民俗与汉字最具民族的特色,两者的结晶是汉字史中最有趣、最精彩的部分。汉字学著作中谈到汉字起源常常会提到仓颉造字,是民间传说人物,属于民俗史内容。民俗汉字从通行字来,附着于通行字,时隐时现贯穿整个汉字历史之中。汉字民俗是记录古代社会对通行汉字的主观附会,来达到某种目的,一般采用非常规的字形分析处理。汉代的“别字”就是分解字形的谶术,作为政治斗争手段,用来左右政权。汉字民俗是一个有待开发的富矿,它从古到今充实者人们的精神生活。它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智慧游戏,有严峻地政治斗争,有神秘的宗教世界。它改变通行字,创造了诡秘的专用符号和民间喜闻乐见的吉祥文字。陆锡兴《汉字民俗史》(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是仅见的专著。希望有更多汉字史研究者进入这个领域,好在现在汉字民俗的内容逐步进入了文字学概论性书籍之中。
汉字史研究范围远不止以上所述,需要不断认识,不断开发拓展。
[1]聂鸿音:《中国文字概略》,语文出版社,1998年,第1页。
[2]参见陆锡兴:《梵文对汉字的影响》,《语文建设》1993年第3期。
[3]吴贯因:《中国文字之起源及变迁》(据1936年前版本重印),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57-58页。
[4]陆锡兴:《方字论》,《90汉字应用与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华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51—267页。
四、汉字史研究方法的创新
文字学界的不懈努力,创造了汉字史研究的良好开端。进入新世纪的短短十多年里,人才辈出,优秀论著不断面世,进入了文字学的黄金时期。近年来汉字史的研究方法多样化,其中有以旧翻新,加以完善,有的则是完全新创。
1.文字谱系法
谱系研究是西方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民国时期引进汉字史研究,面目为之一新。
谱系研究是文字学的传统研究方法:“在研究汉字形体演变的时候,必须特别地指出,这个转折点,对于撰文的分化和隶书混同,都作了详细的分析和对比,同时还要证明汉字从甲金文到隶楷和简化字的谱系流变。[1]”汉字谱系指记述各个汉字的由来和演变的历史,如同族谱一样显示源流支脉。蒋善国《中国文字之原始及其构造》(商务印书馆,1930年)一书中大量图示表达汉字的源和流,展示了谱系法的优越性。在一般的文字学著作中也常常采用这种方法,展示部分源流,体现文字的演变。如刘又辛的《汉字发展史纲》一书,论述不多,主体就是文字谱系,虽然只是部分例子,足以说明问题。黄德宽、何琳仪等《古文字谱系疏证》(商务印书馆,2007年)为国家重点项目“商周秦汉汉字发展沿革谱系研究”的成果。此书集殷商、西周、春秋文字、战国文字、秦文字,整理每个汉字谱系的大型专著,揭示了古文字阶段汉字内部字际关系,构建了古代汉字的广义谱系。《前言》认为:“汉字作为一个系统,其发展沿革不仅表现个体汉字的历时态演进,而且也表现为汉字体系的整体性发展变更。”“构建古代汉字发展沿革谱系,以便更为科学地汉字的形体结构及其发展演变的若干规律和特点,为全面的汉字发展史研究奠定基础。”[2]
2.结构分析法
从《说文》开始,把汉字结构分成六种,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形声,六种类型字形不同,可以分为合体与独体。字形结构分析对了解字义、文字组织类型起到关键的作用。传统的古文字考释和研究,利用结构分析等方法,获得重大发现。蒋善国《汉字的组成和性质》(文字改革出版社,1960年)专门论述文字结构,条分缕析,说明汉字的本质、特点和构造及其演变规律。古文字学兴起,从分析字形结构寻求破解形义,结构问题得到普遍的重视。刘钊认为“利用古文字构形原则和演变规律分析考释文字成了绝大多数学者通用手段。[3]”他在写作博士论文阶段酝酿《古文字构形学》,提高和完善了古文字构形学理论。王宁从1985年开始,由局部构形系统开始,逐步发展为系统完善的汉字构形学,作为一个汉字基础理论,成功地应用到汉字史的研究中去,“用该术语系统和操作程序先后对甲骨文、西周金文、春秋金文、战国楚帛书文字、战国三晋文字、睡虎地秦代古隶、马王堆帛书文字、居延汉简文字、东汉碑刻文字、唐代碑刻文字、宋代手写文字等实际应用的共时汉字进行了认真清理,对其构形系统进行了一一描写[4]。王宁主编了带有汉字史性质的汉字构形史丛书,也就是北师大博士系列论著作,包括:王贵元《马王堆帛书汉字构型系统研究》(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郑振峰《甲骨文构形系统研究》,罗卫东《春秋金文构形系统研究》,赵学清《战国东方五国文字构形系统研究》,陈淑梅《东汉碑隶构形系统研究》,刘延玲《魏晋行书构形系统研究》,齐元涛《隋唐碑志楷书构形系统研究》,王立军《宋代雕板楷书构形系统研究》,易敏《云居寺明刻石经文字构形研究》,陆续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张素凤《汉字结构演变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将构形学理论应用到汉字结构的历史变化研究中,在部分商周文字字形与对应的秦篆比较基础上,再与现代通用汉字字形作比较,寻找字形变化的原因。构形学的对文字的结构分析以及术语标准化作用巨大,无疑促进了汉字史研究的发展。
3.数据处理法
汉字与标音文字在形体上有很大的差异,汉字形体复杂,有深厚的历史沉积,使得传统人力难以处理,故汉字历来难以统计、难以精确量化描写。改革开放以来,计算机普及与技术提高,借助机器设备对汉字符号系统处理逐步成为成熟的手段。从现代通用汉字处理发展到历史汉字处理,数据录入、分析、字频、字量统计,是新形势下的重要科学技术成果。巨量的汉字信息提供了数量庞大的古代文字原始数据,正在构成了从商代到近代的完整的数据链条。数据成果除了储存于虚拟世界之内,也出现在一些著作中,用大量的表格形式展示出来。同时计算机技术使得各种字形的收集与整理摆脱了繁重手工操作,编纂文字编变得越来越方便,各种文字编大量涌现。
文字编和数据库是阶段性的成果,有了数据保证,我们可以提升理论水平,发现规律性的因素。
[1]蒋善国:《汉字形体学·自序》,文字改革出版社,1959年,第1页。
[2]黄德宽、何琳仪:《古文字谱系疏证》,商务印书馆,2007年,“前言”第1-2页。
[3]刘钊:《古文字构形学》,福建人民出版社,第6页。
[4]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前言”第2页。
五、深化汉字史研究
汉字史研究从许慎《说文解字》算起,已经接近2000年了,近10多年来突破了长期停滞状态,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经过这段时间的理论以及材料储备,贡献完整的汉字发展史的条件已经成熟。
完整的汉字史(或者叫“汉字演变史”“汉字通史”),它应该具备那些条件?
首先是贯通,目前没有条件弄清的汉字史前史——形成的探索,可以暂时放一放,从商周到近代的汉字演变,要贯通起来。历史发展是连续性的,阶段与阶段之间不是断裂的,而是连贯的,前阶段的历史影响后阶段发展,后阶段的历史与前阶段、再前阶段历史都有因果关系。我曾在文字学年会上提出,文字史研究在于贯通,研究秦汉文字史就一定要懂得先秦文字史和魏晋乃至南北朝文字史,研究隶书就必须了解它前身篆书,以及它的后继真书。要理解唐代的《干禄字书》“正”“通”“俗”的含义,至少上追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中的文字观,以及隋代颜愍楚的《俗书正误》。明代中期匠体字出现,是走向形体规范的标志,而源头是隋唐楷书、宋代的版刻文字。商周文字是早期汉字,它的影响所及直到明清,有漫长的流传过程。再如战国鸟虫书,前身必然在春秋或更早,与后续秦汉、魏晋各种美术形体,其历史不可分割。当然并不是说,每事一定要写完整历史,但在处理每一阶段文字,一定要瞻前顾后,文字史如人体之四肢,血脉通畅。贯通性研究不仅必要,而且有积极的一面,我们可以检验结论是否正确,如果某段历史研究上下不通,或者相互抵触,就说明存在问题,反之,就是合理的。
重视历史文献,不能回避历史上的有关概念。
历史研究是以史料学为基础的,有文字形体史料和史籍记载的史料。前者我们已经花了很大功夫,特别是借助计算机技术,取得了无比丰硕的成果,但是对于后者尚未充分的重视。
各种字书等类似的直接史料得到重视,作了大量的研究,可是散见的史料几乎不闻不问。史料中有关字体的记载非常之多,许多文字史的史料就是书学的资料,古人常常把两者混在一起。这些记载虽然简略,每一概念就是一个知识点,一个名词可能就是一把锁,解开了就能打开一扇门。例如何为缪篆、九叠篆?何为八分?小小名词,都汉字史的大问题。到目前为止,史籍上尚有许多概念没有系统整理,有的甚至提都没有提到,而完整汉字史是必须面对的。
启功先生不以文字学称家,而是著名书法家,书画鉴定家。他的《古代字体论稿》(文物出版社,1964年)考证了汉字史的多个字体名称。书中解释了“八体”“小篆”“籀文”“大篆”“古文”“科斗书”“鸟虫书”“虫书”“隶书”“左书”“史书”“八分”“草书”“章草”,他提出一系列问题:为什么古代字体有哪些变化?例如同属于周代的文字,为什么铜器上的和书籍上的不同?随着那些字迹形体变化,各命以不同的名称,又是什么理由和根据?又如秦代的正体字为什么叫篆?汉代的正体字为什么叫隶或八分?这些古代字体名称本来应该文字学家来解释,可是这方面研究少有进展。我们需要向老一辈学者学习,认真阅读史料,从中发现问题。
通过现象探究本质和规律。
王羲之书《兰亭序》书法作品的真伪讨论,表面上是书法、书体的讨论。但是随着讨论的深入,争论的焦点落在字体演变上,实质是如何认识形体发展等一系列问题。
《兰亭》墨迹彚编的编者在《前言》中说到:“我国书法在汉魏之间起了很大变革,两汉时期通行的隶书和章草,逐渐为真书和行、草所代替了。[1]”。认为字体演变的转折点在魏晋,此时隶书已经被取代了,否定王书《兰亭序》者,就抓住了“隶书”,并且文献中找出《世说新语》《晋书》中五项证据。如《晋书·王羲之传》“及长,辩瞻,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以此证明王羲之时代通行隶书。新疆新出的晋人写本《三国志》残卷,有人说它是隶书体,也有人说是隶意。这个争论的背后是如何让认识形体变革,是突变还是渐变?变化交替的前后字体是什么关系?什么是隶书?什么是真书,判断标准是什么?
近年来魏碑体的讨论比较热烈,有人称为洛阳体、有人称为北邙体,似乎各有道理。
魏碑体有鲜明的特点,体势倾斜,形体扁方,结体紧密,方笔如截。魏碑体的形成有种种说法,有匠人凿刻改造说、少数民族骠悍的精神说,都是根据雄浑奇崛风格的表面现象作出的胡乱猜想。实际上魏碑体并非风格问题,是一种人造字体,是在真书流行后出现的一种新铭刻体,其中包含了古人的字体观念,八分与真书关系等深层次问题。讨论者都表面化了,尽管参与者不乏文字学家。
刘又辛指出:“历来的文字学著作多半着重讲述字体的演变,对于汉字本身的实质性变化,或是略而不谈,或是语焉不详,因而不能深入探讨汉字发展的历史。[2]”的确,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罗列现象,而是要深入发掘现象背后的道理,要理顺形体与形体之间、字体与字体的内在关联。
汉字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形体创造、改造、推广都是社会活动的结果。因此汉字史的研究一定要关注他的社会属性,密切掌握文字发展中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因素,有政治、民俗、宗教、文化、艺术等方面。汉字发展史并非只是文字自身决定的,不是单纯的简化、繁化规则所能支配。汉字史的研究需要视野开阔,从封闭的技术型处理走出去,站得高才能看到汉字历史的全局。
[1]《兰亭墨迹汇编》编辑委员会编:《唐褚遂良摹兰亭序》,北京出版社,1964年,《前言》第2页。
[2]刘又辛等:《汉字发展史纲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第50页。
改革开放是汉字研究的重大转机,传统文字学复兴,古文字学和现代汉字学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汉字史的研究正方兴未艾,前途光明。社科项目“汉字理论与汉字发展史研究”已经完成、重大项目“汉字发展通史”在有序进行,教育部的重大项目“汉字断代调查和汉字发展史”一次推出从商周到唐五代的断代史五种,这些都是国家级水平的学术成果。社科项目“汉字形体史”即将结题,以后还有多种汉字史著作面世。汉字史的研究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热潮,随着学界投入更大精力,相信汉字史研究将达到新的高度。
(感谢陆锡兴教授赐稿,本文据作者原稿推送,引用本文请以出版物为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俄语常用单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