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说课把例题放到巩固练习里行吗

★一年级数学题-小学一年级数学题库
> 一年级数学题-小学一年级数学题库
一年级数学题网站免费提供一年级数学题,小学一年级数学题库等最新信息,欢迎访问栏目获取更多一年级数学题信息。一年级数学题更新时间:(10人评价)
2490人阅读
评价文档:
相关文档推荐
小学数学审核员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
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
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教材的特点,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为: 1、在测量活动中,
明确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表象。
2、在观察、猜想、验证等实践活动中掌握1米=10分
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进率。 3、逐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成功的乐趣。
3. 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理解长度单位剪的十进关系并进行简单的换算。
三、说教学和学法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
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
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
四、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来具体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整个教学流程设计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实践操作,以旧引新。这里我安排两个环节:1、复习长度单位米和厘米。2、请学生用这1米长的绳子测
量铅笔的长度,觉得怎样?因为旧知是新知的基础,新知是旧知的延伸与发展。这样设计,旧知为新知的学习创造了条
件,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新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再说第二层次,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先安排让学生简单的认识一下刻度尺,找到0刻度,为接下来学习厘米等
单位做好准备。然后就是厘米的认识。我打算先让学生着重建立1厘米的具体观念,再认识几厘米,在认识厘米的基础
上,学习简单的测量。具体我是这样做的:
1、认识厘米。先让学生知道1厘米,再找一找直尺上的1厘米,接着通
过闭眼想1厘米,找自己身上的1厘米等手段建立并强化1厘米的具体观念。我想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例子,一定会让学
生印象深刻。
2、认识几厘米。充分发挥学生手中尺子的作用,让学生数从哪里到哪里是2厘米、4厘米,数数尺上共有几厘米。着重
认识几厘米,可以为下面学习分米打下基础。(从认识1厘米,到认识几厘米,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3、学习用厘米测量。这一环节的设计,我将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先让学生量纸条的长度,然后交流,说说到底是
怎样进行操作的,让学生各抒己见后再归纳测量的方法。  (对于用直尺测量的方法,在传统教学上,
是一定要让学生测量物体对准0刻度后进行操作,而现实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因此,对从任意刻度开始的测量方法绝
对不能加以否定。测量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怎样量,而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学生间的不同差异,
先让学生尝试,再反馈,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来掌握测量的方法。)
探索新知的第三方面我将一改以往先教分米的做法。在学生学会量之后再去测量,往往兴趣很高,但在量的过程中发现
所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难以准确表达,出现了新的认知冲突,以此为突破口激起学生学习新的长度单位“毫米”的
  先数直尺上的小格,引出1毫米,1厘米=10毫米,然后问周围有哪些事物的长度是1毫米,用剪刀剪下1毫米,
用1分硬币比划一下1毫米,说说量哪些东西的长度和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等等。(这里我将课前准备的大量的感性
材料提供给学生,因为“毫米”这个概念对于低段学生来说比“厘米”更难以建立,教学中通过比划、找实物和观察老
师提供的1分硬币的厚度来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一定会学得很愉快。)
  接下去请学生用1米、1厘米、1毫米的绳子去测量一下课桌边的长度,试一试有没有困难,引出分米的教学。教学时
直接让学生能够剪出10厘米长的绳子,直观的感受1分米的具体观念,在尺子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用手比划1分米
的实际长度,找1分米的实物。虽然在整节课中这是一个弱化的环节,但因为学生已掌握了厘米和毫米的学习方法,分
米的教学会来得轻松些。
  最后,用1米、1分米、1厘米的绳子去比一比、量一量,也可以同桌讨论,计算,从而自己得出三者之间的关系。让
学生动手做数学,比空洞的说教与死记硬背更好。
(整个探索新知的过程,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不断的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通过学具,给
学生提供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的源泉,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
识有个“再发现”。)
说说第三层次,总结全课,回顾整理。问问学生有什么收获?简简单单的一个问题,能对全课
的知识进行一次梳理。
  最后说说第四层次,综合运用,深化巩固。这里安排了三个综合练习。1、手指游戏:老师说长度,学生用手来比
划。2、帮小红填上合适的单位。3、小明的日记。(改错题)特别是后两个练习,我一改以往枯燥的样式,把填单位
和改错题放到具体的故事情境中,即生活中,因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很多,将所获得的知识马上进行检验并用于解决问
题,这也是我们学习知识的最为根本的用意,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最后安排了一个课外练习,和爸爸妈妈合作,制作
一份调查表,身边的常识量一量我知道。将课内的知识进行了延伸与应用,又增进了与爸爸妈妈的感情。四、教学效果
预测与反思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难、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设计板
书时注意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
总之,整节课的教学我关注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爱数学、用数
学的热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学内容
《千米的认识》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内容,这一单元的教学是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
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
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因此,学生还是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的。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
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接着,展
示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场400米跑道上运动的场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创设生活中的情境,
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谈到:“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
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
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依据课标要求和具体的教学内容,体现“三维”目标的整体落实,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
1、认识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3、认识千米
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估算能力和实际测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一定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发展学生空间想
学生学习重难点是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而整个学习活动也都是围绕这个重点展开的。
二、说教学和学法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千
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
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
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自主探究、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
三说教学过程
在具体的教学中主要以“情境感知、设疑导入——三次体验、自主探究——巩固应用、自我检验”为主线展开的,分三
个环节进行的。
第一个环节:情境感知、设疑导入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
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我执教本节课一开始便与学生平等对话“说说
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能不能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出来?你们能用手比一比1米有多长吗?1厘米、1毫米呢?如果测
量铅笔的长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测量教室的长度呢?”
在学生回答后,放了一段有关高速公路的录像,从公路路标的实际情境引入,问:“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什么?你能
说一说“路标表示什么意思吗?”为什么在高速公路上路标用“千米”作单位,而不用其他长度单位呢?通过学生的语
言描述,使学生明白路标的具体含义。接着揭示课题:“千米的认识”,并问学生:“对于这个新朋友,你们最想了解
它的什么呢?”学生提出:“千米是用来测量什么的?1千米到底有多长?千米与其它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等问
题。这样本节课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已经由学生提出来了,“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旅途吧!”一句这
样的话语就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新知的欲望,也轻松的进入了学习。
第二个环节:三次体验、自主探究
有一句话说:“做过了,你就理解了,确实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都不如亲身经历的来得直接,深刻,要使孩子们体
会1千米有多长,任凭老师如何加以解释,加以转换,也不如孩子自己亲身去走一走,去感觉来得正确,因此,在本节课
的教学中,采取在学生实践和身边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走一走,数一数,算一算,估一估,体验、感悟“千米”的
概念后,回归生活,了解千米的应用。其中在这一环节中又巧妙的安排了三次估算,一次比一次估算的难度大,同时也
力求一次比一次估算准确,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1、第一次估测:
1千米有多长?提供米尺,学校的操场,教室门口的走廊,问:米尺量多少次大约是1千米,操场跑几圈大约是1千米,教
室门口的走廊来回走多少次大约是1千米,请你大胆估测一下。课前有目的的带领部分学生在学校操场走了8圈即1000米,
耗时10分钟左右,也带领部分学生在教室走廊来回跑20趟,也就是1000米,学生感到筋疲力尽,在学生的经验中,知道
1千米很长,但到底有多长,却没有这个概念,因此第一次估测绝大多数学生都是五花八门,不能较为准确的估计。通过
电脑课件演示,学生在了解了米尺连续量1000次就是1000米,在125米的跑道上走8圈,耗时10分钟,大约就是1千米,在
50米的教学楼走廊来回跑20趟也是1000米,进而得到1千米=1000米。有些学生会为自己的准确估测感到高兴,对于估测
不准的学生实际上也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对比,感受到自己的估测与实际距离的差距,水到渠成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感受
到1千米的长度。
2、第二次估测:再来估测,学校到家的路上走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学生天天放学走这条路,再熟悉不过了,可能谁都
没意识到今天所学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于是各个争先恐后,根据第一次估测的经验,抢着汇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此刻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电脑课件显示从学校出发
的三条路线各走1千米后的终点,学生看着如此熟悉的画面,忘记了这是课堂,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学生的学习热情也
达到极点。此次估测的结果没有像第一次那样离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
3、第三次估测: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也相隔1千米呢?对距离的感受、对时间长短的感受、对走路步数的感受、对身体疲
劳程度的感受等多种方式来体验1千米的长度之后,学生已逐步建立了1千米的长度观念,因此估计的地点也比较准确了。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又问:“从学校出发乘24路公汽,到哪一站下大约是10千米?你估测的理由是什么?”这是学生学习的再一次升华,学
生根据掌握的估测方法各抒几见,千米这个抽象的概念学生在学生自信的回答中显得那么容易。我再次感悟到,我们的
教学改革带来的真正意义,就如《数学课程标准》谈到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
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
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通过3次估测,学生
已牢固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学生在理解1千米的长度之后告诉学生一些常见的交通工具的速度,使学生能初步感知这
些交通工具的速度的快慢。
第三个环节:巩固应用、自我检验
为进一步强化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感受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我把练习安排成争夺智慧星的形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好
奇心和好胜心。在研究千米和米的关系的时候,由学生自己组成学习小组分析讨论。开放题练习时,更是把学生推到了
前台,让他们结合实际独立运用。还有意识的安排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如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2千米500米=(
并且讨论你是怎么想的?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我讲了下面一段话:同学们,10月12日是令中国人难忘的日子,你们知道
是什么日子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其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吧。出示画面让学生观看
:问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均言千米
是我们目前认识的最大的长度单位,老师及时肯定学生,并请学生自己交流他们认识的有关千米的数据,如长江全长
6300千米;黄河全长5464千米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
我国的古建筑长城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城,全长约6700千
米……这样学生再一次意识到“一些比较长的路程用千米做单位”。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通过大量事实事例领会其丰
富的内涵,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四、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难、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设计板
书时注意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
总之,整节课的教学我关注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爱数学、用
数学的热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吨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
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
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教材的特点,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为: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某些1吨重物体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区分质量单位,灵活选用质量单位,会进行吨与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力。
 4、加强数感训练,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吨的重量观念,这也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1.加大主体参与的力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学到知识,尽可能创设学生参与的情境,强化学生
的主体地位。
 2.帮助组建认知结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教学中,通过讨论交流、上网查找、亲身体验、尝试练习、向学生展示
了一个有序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组建起关于重量单位及其换算的认知结构。
   三、说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课前放动画片《曹冲称象》,学生兴趣一下子高涨,结合课前上网查找的资料,学生简单介绍了大象的有关知识,
征对学生谈到象的体重,引出单位“吨”。教师提问:关于这个陌生的单位名称,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积极发言,
从而产生认知冲突,由此引出本课课题《吨的认识》,过渡自然,为学习新知作好了铺垫孕伏,学生在充满兴趣与求知
欲的前提下进入学习,便于接受新知、掌握新知。
  (二)探究新知
  我安排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体会1吨的概念。
  (1)结合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将吨拟人化,利用课件出示吨的自我介绍,让学生与吨交朋友,出示吨的展示图:课
件演示100千克一袋的水泥10袋、50千克一袋的大米20袋,25千克一袋的面粉40袋。让学生形象直观感知1000千克就是
1吨的概念。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2)然后,安排学生讨论交流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吨作单位,体现合作学习同伴互助的教育思想。如有的学生回答到
家里每月的用水量是用吨作单位,教师适时进行节约水的教育。然后课件归纳,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就在我
们生活之中。
  第二环节,感知1吨的重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迫切需要提倡“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在
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拎一拎10千克水的重量、抱一抱25千克大米的重量以及全体学生跳一跳等实际活动,从抽象到表象,
帮助学生建立1吨重的观念,体会到吨是很大的质量单位。体验学习的过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如,学生一起搬米时,教师点拨,让学生体会团结就是力量的合作精神,体验合作的乐趣。
  第三环节,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教学例题。
  学生在前面千克和克的换算中已有了一定基础,因此,在教学这一例题时,避免教师太多的讲解,而是把学生放在
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思维的培养,采用启发式教学,如3吨=()千克,学生可能会想到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就是
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教师问:你有其它的思考方法吗?学生答到: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用进率1000去乘。
从而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体现方法的多样性。
  (2)完成“试一试”。
  这个过程让学生试着独立完成,给学生动脑、动口的机会,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第四环节,拓展认识时空。
  借助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图片与文字,如,恐龙图、大象图、不同时期的计算机图,既开阔了眼界,也增长了知识。
以此设计了三道题目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考考自己的伙伴,学生在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拓展了认识,然
后留有几分钟时间,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点击网页查找资料进行知识的延伸,加深了印象,充分体现网络学习模
  (三)巩固练习
  练习题的形式多样化,有趣味性,并联系生活,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选择题:配有形象的图片,选择正确的重量填在括号里,加强数感训练,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
  (2)、改错题:联系生活实际,带有浓厚的趣味性,让学生找出日记里错误的单位名称,对所学的长度单位、时间
单位和质量单位是一个整合,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单位名称的印象,正确灵活选用单位名称。让学生能够感觉到生活中有
数学。学生通过在电脑上答题,然后遥控辅导,体现网络教学的思想。(四)拓展训练
  课件出示,动物过桥的图片,以故事引入并产生问题:动物们能同时过桥吗?为什么?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你认
为有哪些过桥的方法?学生讨论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展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然后汇报,体现团结合作精神。
  (五)全课小结
  师问:孩子们今天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回顾知识,并让学课后有什么想与王老师交流的,可以通过网络发
电子邮件,也可以进入论坛天地,去自由翱翔,把自已所学、所获、所思、写成数学日记。在不久的将来,数学之星一
定会从你们中间冉冉升起。
  然后点击轻松一刻,电脑里放出mtv儿歌,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歌声中结束40分钟的学习,体现了愉快教学、成功教学
四、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难、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设计板
书时注意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
总之,整节课的教学我关注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爱数学、用
数学的热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笔算不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估算的计算教学。是在学生熟练掌握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的笔算以及认识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的进一步深化,是后面学习三位数
连续进位、退位加减法及相关的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小学较复杂的计算教学中的一项不可确
少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也是非常重要、必要。因此本课在本单元乃至本册教材的教学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本节课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⑴认知目标:学生能够按正确的计算顺序计算不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应用
正确的计算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⑵能力目标:学生能激发起学习热情和求知欲,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能得
⑶情感目标:学生能主动感受和体会数学美的魅力;提高“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并适时
地得到思想教育。
5、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教学重点是:1、笔算要求。2、计算顺序。3、约等号的写法及意义。
教学难点是:1、相同的数位对齐。2、估算的意识。
二、灵活多样说学法、教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在教育方式上,
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我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教学、互动
、研究式探索、反馈式练习等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改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
学习方式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因此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让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的方法。突出
书本让学生学习;(2)问题让学生提出;(3)规律让学生发现;
(4)疑难让学生研讨;(5)评价让学生参
与的特色:这既符合了新课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本节课的特点。
三、说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主要安排了以下的几个教学环节。
㈠紧扣新课,简要复习
1、口算(课件出示)复习旧知:
250 是由(
)个百、(
)个十组成的。
3个千和4个百合起来是(
)个百和(
)个百合起来是680。
3、笔算。35+17=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两个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师生共同讲评,复习笔算的运算顺序、规则,怎样进位加、退位减。
(相同的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信息框,引出新授课。勤劳的小蜜蜂要出去工作了,
针对这幅图你们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
(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们想到的问题,选取两个重点的新知识,引出新授课。)
1、向西飞和向北飞的小蜜蜂一共有多少只?
2、向南飞的和向东飞的小蜜蜂一共大约有多少只?
(选取这样的复习方式,一方面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最近的连接点,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路架桥的工作;另一方面创
设好教学情境,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㈡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结构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为了分散难点,我安排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为了让学生更明确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我不失时机的在复习后,紧接着说:同学们,我们已经熟练掌握了两
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但是像这样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的计算我们还不能解决,但是通过我们思考、研究,我们一定
可以学会的。那同学们告诉我:你们在这节课里想了解什么?想学会什么?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自己说出一节课里想知道什么,想学会什么,一方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让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另一方面让学生带有目的参与学习,能减低学生学习的盲目性)
第二层:讨论归纳、总结方法
1、讨论笔算。在复习过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知识,让学生形成“一切的新
知都藏在旧知里”的思维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有很多共通之处。
不管是几位数相加减,列竖式笔算时都要相同的数位对齐,哪一位上算得的数就要写在那一位的下面。师生共同板演:
深化计算:如果向西飞的有536只,向北飞的有318只,你会计算吗?
(适时进行知识的深化,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突破难点,完成学习任务。)
师生共同板演,以便学生头脑中有一个正确的表象。
利用这两个条件,你会说一道减法的题吗?(引出退位减法)
师生共同板书:
2、讨论估算。学生讨论什么是估算,你在生活中用过吗?学生回忆,说出自己经历过的估算:自己去买文具时,估计一
共要花9元多,那就会带10元钱。妈妈去交电费,是九十多,妈妈要带100元去。学生理解估算的意思后,回到课堂,
286+103大约是多少?讨论思考后总结出:分别看这两个数接近哪个整百,想好后再把这两个整百数相加。286接近300,
103接近100,
300+100=400,大约就是400。讨论约等号的写法,自编歌谣记忆“上山下山又上山”。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因此我采用了互动式讨论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根据我们刚才提出的几个问题,自己思考,
遇到问题小组合作,再根据他们得出的结论采用全班集体讨论的方式,归纳出规律,总结出方法,从而掌握今天的重点
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时走进学生讨论的小组中,了解学生的情况,为下面的交流互动活动做好准备。并且适度的利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用多媒体展示同学们的交流成果,对他们的成绩及时作出肯定和表扬,保护他们的课堂积极性和学习热情。通过这种全
班学生互动式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钻
研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第三层:掌握方法,学会应用
学生刚刚学会新知识,急于想证明自己,老师利用孩子的这一心理。让学生尝试完成下列题目:
计算正确后,再估算出大约等于几?
2、订正后,让学生轮流出题,其他孩子计算。这是一个活动的高潮。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个练习环节。(对于孩子出的
题,其他孩子的好胜心促使他们会更心细更有兴趣的去完成。)
(在这一层,主要是让学生尝试解答问题。通过前两个层次学生的反映情况,根据他们的掌握程度,找个别学生板书。
并让学生进行互评,使他们自己发现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尝试作出改正。之所以采用这种让学生参与评价的
方法,是因为这样能够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习的知识,并且能够很好地避免以后出现类似的问题。从而突破今天的难
点内容。)
㈢巩固反馈,灵活运用
本着练习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趣味性的原则,我从教材练习题中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题目,有条理、
有层次地按照“巩固——变式——发展”“的恰当坡度进行练习,使新知识得到及时巩固,也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有效
1、巩固练习:通过这个阶段的练习,学生能够达到熟练应用所学知识的程度。
完成课本36页自主练习1、2、3题。
2、变式练习:通过这个练习,学生们不仅巩固了数学知识,还感悟到了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益于学生理解数
学,热爱数学。提高了学生从实践中提炼数学知识,并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本36---37页4、5、6、7题。
3、发展练习:开展小组学习,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由提出问题考一考其他小组的学生,看哪个小组回答的又对
又快,并及时给出奖励。通过这种竞赛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分层次,有针对性的练习,不仅使新知识得到了及时的巩固;而且学生在这样的思维引导下完成相应的练习,体验到
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㈣小结质疑,深化知识
练习结束,我反问学生:这节课,你觉得自已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太理解?然后让学生发表意见,自己梳理一
下今天所学习的知识。多找几个学生说一说,给他们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
四、布置作业:
必做题:《随堂检测》第一课时。选做题:
(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给他们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充分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数学理念”
,并为以后较深入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画龙点睛说板书
板书主要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点明课题,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板书算式,为学生提供一个正确的计算流程。
便于学生掌握知识。
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例2例3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学习并掌握了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主要解决的
问题是“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有0”时,该怎样退位?这是减法中的一个难点。课标上规定加减法一般以二三位加减二三位
为主,教材没有了多位数减多位数的计算教学,但是在今后生活中会遇到多位数加减多位数,因此学生要掌握好本课,
正迁移到多位数减多位数,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利。
(二)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1、探索被除数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问题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3、形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探索被减数中间是0或末尾是0的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难点是理解连续退位减法
的算理,养成仔细正确计算的习惯。
二、说教法: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教学。“迁移”是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在数学
教学中,运用迁移,使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在本单元教学前学生已经学过
了用竖式计算加、减法,基本掌握了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在此基础上,本课教学采用尝试、讨论等方式学习新的内容,
充分发挥知识的迁移效力,又可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本课教学中通过创设学校图书馆里的一个情境,充分发挥学
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一开始就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尝试计算,再讨论,把学生推到主动的地位;尝试
练习中遇到困难,学生便会主动地自学课本或寻求教师的帮助,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从教学论角度讲,尝试教学
法符合现代教学论思想的要求,改变了传统的注入式教法,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统一起来,有利于学生发展。
三、1、说教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
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我主要采用了启
发式教学、互动式讨论
、研究式探索、反馈式练习等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2、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改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
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因此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让学生自主探索、
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的方法。突出了(1)
书本让学生学习;(2)问题让学生提出;(3)规律让学生发现;
难让学生研讨;(5)评价让学生参与的特色:这既符合了新课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本节课的特点。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图书馆里有许多图书。
(课件出示)
903 685 800
你知道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儿童小数比童话多多少本?科普作品比童话多多少本?童话比儿童小说少多少本?等问题。
【以学生熟悉的图书馆里的各类图书为教学素材,让学生根据获得的信息尽可能多的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
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在提问题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有序思维,培
养学生有序思维的习惯。】
二、尝试探究,体会领悟。
探索计算方法。1、列出算式
现在我们先来解决“儿童小说比童话多多少本”,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生说算式师板书:903-685=
2、尝试估算。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估算的结果。
预设:把903看作900,685看做700,结果是200;把903看作900,685看作690,估算结果是210.
3、尝试计算。
你们能计算出这道算式的结果吗?请同学们独立思考。
小组合作尝试算一算。指生板演
4、交流讨论。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做法和想法,再让板演的学生向全班展示。
重点讨论:怎样列竖式?为什么要将相同数位对齐?列出竖式后按怎样的顺序计算?903-685,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
1,十位上是0,应该怎么办呢?指黑板上哪一种是正确的呢?
【我感得书上把517-348中的517改为507步子较小,象上面,的教学给学生更大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
尝试计算、合作交流,自主探索计算方法。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件演示,交流算法。
(1)让学生说一说:笔算时,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就必须从百位借1。百位退1当做10个十,再从十位退
1当做10个一,10和3合起来就是13,13减5等于8.
(2)解决第二个难点;理解被减数十位上是几.。
小结:百位上退1是10个十,十位上有10个十,退给个位1个十,还剩9个十,十位上现在是9,9减8得1.
(3)被减数百位上现在是几?
2、反思问题,巩固方法。
3、这个算式与我们上一节学过的减法算式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课件演示,便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小组讨论交流,经历比较深刻的数学化过程,很自然地得出了笔算的算理,
较好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五、尝试练习,内化提升
生独立计算练习六第4题的前3个小题,然后小组内交流。请3名学生上台板演,并向全班学生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让学生自己做一做、说一说,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再让学生面向全班说,
这样的形式能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利用迁移,学习新知
如果要求“科普作品比童话多多少本”,又应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一是通过比较和概括,有利于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重新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二是算法多样化,有利于
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巩固深化,形成技能。
1、课本练习六第1题,。做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在减得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2、说一说,比一比
305-187 ,说说这两道算式的计算过程有什么不同。
3、课本练习六的第2、3题。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计算方法,形成计算技能。通过比较,让学生加深理解不连续退位与连续退位的联系与区别,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进一步拓展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八、全课总结,升华情感
这节课学习了那些知识?
五、画龙点睛说板书
板书主要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点明课题,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板书算式,为学生提供一个正确的计算流程。
便于学生掌握知识。
加法的验算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学习并掌握了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
位减法、及学生在以往学习加、减法计算中已经初步感受到加、减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以往加、减法的验算
是放在加法和减法的计算中分别学习的,现在采用加、减法验算集中编排,加法和减法的几种验算方法集中出现,以利
于学生通过加、减法的互逆关系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体现方法多样化。
(二)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交流加法验算的方法,体
会验算方法的多样化,学会用减法验算加法。2、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渗透加法交换律以及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掌
握用多种方法验算加法。3、养成自觉验算的意识和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验算能有效纠正计算中的错误,是计算教学中不可或者的内容,因此我确定教学重点是探索并掌握
三位数加法的验算方法,能正确进行验算。由于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缺乏验算检查的习惯,再说习惯也不是一促就
会的事,因此,我确定教学难点是养成自觉检查验算的习惯。
二、说教法:本节课中我将采用尝试教学法和讨论法。本课通过创设买运动服的情境,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证明计算是否有误。尝试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进行
尝试验算,再讨论,把学生推到主动的地位;尝试练习中遇到困难,学生便会主动地自学课本或寻求教师的帮助,学习
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同时,本课也较适宜用谈话法来组织教学,由于学生都有一些生活经验支撑他们的验算活动,在
交流方法时,学生有话可讲。在交流中发表自己意见,学习他人意见,相互促进,用谈话法教学是既简单又有实效。
三、说学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
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
过程。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下列能力。1.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主体具有主动探索的意愿
时,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活动。本课给学生创设生动情镜,让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笔算退位减法的知识,独立尝试验算三
位数加三位数的方法,体验和感悟用数学的成功,从而激发进一步探索的愿望。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对培养思维能力具有特殊作用。本课放手让学生去尝试验算三位数加
三位数,然后讨论交流方法,在交流汇报中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是在互动中,冲击成见、已有知识和思考习惯,从而产生新知识的。本课中,可让学
生小组内说自己的验算方法,再组织汇报交流,相互纠错,突破难点。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不仅得到知识,还有智慧的
交流、情感的交融。
四、说教学设计
一、准备铺垫
计算并观察,说说有什么发现。
101-45=   36+58=   94-58=
 58+36=   94-36=
交流: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这样的复习,渗透加法交换律和加减法的关系,在思路上为新课作铺垫,达到隐而不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小明要参加学校运动会,妈妈带他去商店买运动服和运动鞋。课件出示第27页情境图。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①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多少元?……
估算一共要多少钱:135+48≈140+50=190元。
2、选择问题,独立解决。
笔算:实际上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多少元?
3、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通过估算,我们感觉这次计算很可能对,到底对不对呢?有什么办法来证明刚才的计算是对或者错了呢。这就是今天学
习的加法的验算方法。(板书:加法的验算)
三、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请同学们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刚才的计算结果?
【在合作交流之前,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能在独立思考中解决问题,同时也为合作交流作好思想
准备,这样的合作学习才不会流于形式。】
2、小组合作,交流思考。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你的想法,共同研究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用不同方法验算的同学要让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听懂
你的方法。
【合作学习可以优势互补,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验算方法,能够体现解决问题方
法的多样性。】
3、全班交流,反馈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验算方法和结果,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验算,并说明理由。
预设:①用183-135看得数是不是48.②还可以用183-48看得数是不是135.③用48+135看得数是不是183.
师指①问:为什么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检验呢?如果183-135的结果不是48,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明白要么验算时出错,
要么当时的计算出错。)如果是48,说明什么?(如果验算没出错,一般认为刚才的计算正确。)
师指③问:为什么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检验?如果检验没有出错,计算出的结果不是183说明什么?(说明刚才计算有误,
需要重新做呢)
【若有学生提出重新算一遍,这在实际生活中也是一种检验方法,教师要给予肯定。】
4、学习教材,并练习。
翻开课本第27页,看看这些小朋友想出了哪些验算方法?你最喜欢哪种验算方法?出示练习题:检验下列计算有没有出
错?(把做一做改编成计算出错的题,让学生去验算)。
师:引导学生说说验算时注意什么?提醒学生要注意验算时也仔细,别抄另一个数。(这样有效防止学生抄结果,而不
5、引导小结,归纳方法。
讨论,加法的验算有几种方法?
将三种验算方法归纳为两种情况:①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看和是不是相同;②用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看差是不
是等于另一个加数。
(整个教学过程,采用放手让学生尝试交流的教学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不仅学会验算,而且还用估算等已学
的知识来帮助检验结果是否明显出错,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教学中,老师
在关键处提示验算的注意点,既简单又有实效。)
四、巩固练习,提高技能。
1、做一做,计算下面各题,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算。
你用什么方法验算的?通过验算看出你的计算结果正确吗?
校对后,老师补充:如果一位同学计算512+394=806,你也用列竖式去验算它是不是有错吗?(引导学生估算结果比
800要大得多,明显出错)如果512+394=905呢,从哪看明显出错(引导发现从个位是6这题是5明显错了)
【这是几道基础题,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巩固、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补充估算、特殊位上数来判断是否出错,花
时少,效果好,启迪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掌握检验的方法,养成自觉检验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能力。】
1、练习七第2题两道加法题。用验算的方法进行检验。【让学生用验算的方法判断计算是否正确,进一步巩固加法的验
算方法。】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呢?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收获的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完善知识结构,并及时对所学的知
识进行巩固。】
五、画龙点睛说板书
板书主要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点明课题,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板书算式,为学生提供一个正确的计算流程。
便于学生掌握知识。
减法的验算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学习并掌握了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法及加法验
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设计了两幅有联系的买东西的情境图:①妈妈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付出200元。
②售货员找给妈妈17元。本节课是第二课时,集中教学“减法的验算”,针对“应该找给妈妈多少钱?”的计算结果提
出:“找的钱对不对呢?”提出检验计算结果的问题,以交流的形式,提出两种方法:(1)被减数减去差是不是等于减
数。(2)差加减数是不是等于被减数。验算能有效纠正错误,提高计算正确度,因此比较重要
(二)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交流减法验算方法,体会
验算方法的多样化,学会减法的验算。2、理解验算的意义所在养成自觉验算的习惯,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用所学到得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减法验算能有效纠正减法计算中的错误,是减法计算教学中不可或者的内容,因此我确定教学重点
是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验算方法,能正确进行验算。由于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缺乏验算检查的习惯,再说习惯
也不是一促就会的事,因此,我确定教学难点是养成自觉检查验算的习惯。
二、说教法:本节课中我将采用尝试教学法和讨论法。从哲学角度看,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要求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
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尝试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本节课中
让学生自主探索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关系,通过创设营业员阿姨找的钱究竟对不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经历发
现验算方法的过程,把学生推到主动的地位;通过合作交流学习,得出减法的验算方法。同时,本课也较适宜用谈话法
来组织教学,由于学生都有一些生活经验支撑他们的减法验算活动,在交流方法时,学生有话可讲。在交流中发表自己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意见,学习他人意见,相互促进,用谈话法教学是既简单又有实效。
三、说学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
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
过程。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下列能力。
1.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主体具有主动探索的意愿
时,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活动。本课给学生创设生动情镜,让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笔算退位减法的知识,独立尝试验算三
位数减三位数的方法,体验和感悟用数学的成功,从而激发进一步探索的愿望。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口头表达
能力的训练对培养思维能力具有特殊作用。本课放手让学生去尝试验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然后讨论交流方法,在交流汇
报中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是在互动中,冲击成见、已有知识和思考习惯,从而产生新知识的。本课中,可让学
生小组内说自己的验算方法,再组织汇报交流,相互纠错,突破难点。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不仅得到知识,还有智慧的
交流、情感的交融。
四、说教学设计
一、准备练习
1.让学生用840、360、480三个数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
预计学生不难写出360+480=840、480+360=840,840-360=480,840-480=360
师: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2.根据350+123=473写出另外的三条算式。
(这样的复习,渗透加减法的关系,在思路上为新课作铺垫,达到隐而不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帮小明的妈妈计算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并用多种方法眼算了加法的计算结果。
如果妈妈付给营业员阿姨200元,营业员阿姨找回了17元,营业员阿姨找的钱究竟对不对呢?
2、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要知道营业员阿姨找的钱究竟对不对,应该怎么办?
让学生充分说一说后,教师揭示并板书课题:减法的验算。
【承接上一节课的现实情境,体现“加法”与“减法”知识的相互联系,同时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出发,有利于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提出问题。
师:营业员阿姨应找回妈妈多少钱?该怎么列式?
板书:200-183=17元
师:你能不能用估算的方法,说说这个答案对不对?引导得到把183看作180,估算是找回20元左右,并且比20小,所以
这个答案很可能对。
师:那么要知道找回17元究竟对不对,你认为可以怎样检验?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再把你的想法和小组成员交流。
2、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验算方法和结果。预设:由于学生已学习了加法验算,知道了什么是验算,所以这里让学生
自主探索,结合具体问题提出验算的方法。可能有以下几种方法:①用200-17看得数是不是183.这样验算的依据是什么?
引导说出“被减数-差=减数”这里就是利用这条性质来进行验算的。
②用183+17和17+183看结果是不是等于200. 这样验算的依据是什么?引导说出“差+减数=被减数”
(教师对这各种验算方法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教学过程中只是提问一下,这么做的依据是什么?出现各种结果时说明
了什么问题?来提升学生对减法验算的认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3、做一做,把做一做改成学生已做的结果形式出现,一正确一错误,让学生去验算,计算是否正确?
在学生验算后,引导学生说说验算时注意什么?提醒学生要注意验算时也仔细,别抄另一个数。特别是第二小题,提问
学生:不用去验算,从哪里你就可以看出这题一定错了。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去检验,这题从个位就看出有误8-7=
教师指出:在平时作业过程中,没有要求验算时也要自觉地运用个位等特殊位上的数、估算最大最小值,口头验算来检
验计算是否正确。 防止出现类似的明显错误。
(日常教学中常出现学生不去算,而是根据减法中的关系,直接抄写得数,设计这一对一错的题,能有效防止学生抄结
果,而不验算。)
4.小结验算方法。
请同学们说说减法的验算有几种方法?
引导学生归纳得出:(1)用被减数减去差,看看结果是不是等于减数;(2)用差加上减数,看看结果是不是等于被减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学生可能不是很完整地表达,只要学生能说清道理即可,教师应在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
(整个教学过程,采用放手让学生尝试交流的教学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并且在课中要求学生自觉地运用所学
知识,估算、或者特殊位上的数是否正确来判断计算是否正确,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有效提
高计算的正确率。教学中,老师在关键处提示验算的注意点,既简单又有实效。)
四、课堂练习,巩固应用。
1、练习七第二题两道减法题。
【要求学生用验算的方法找出错题,再改正。既巩固了验算方法,又提高了计算技能。】
2、完成教材第28页思考题。
用0、1、2、……9这十个数字组成一个加法竖式,并且验算。
【一是利用开放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二是通过选择数字组成加法竖式,加强学生对加、减法
互逆关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
五、课堂小结,情知共融。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收获的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完善知识结构,并及时对所学的知
识进行巩固。】
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难、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设计板书
时注意两点。
(1)条理清楚,层次明确。(2)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
四边形说课
一、说教材
“四边形”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
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后面学习平行四边形、平面图形的周长等知识的基础。教材安
排了从众多图形中找出四边形和给不同的四边形分类这两部分内容。例1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找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
特征,例2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分类活动进一步认识各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今天我上的就是例1和例2的教学内容。
根据新课程标准,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四个方面:1、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够区分和正确辨
认四边形。2、通过找一找、说一说、分一分、剪一剪等多种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并认识四边
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4、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
学习活动的态度,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二、说教法 、学法
四边形的认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虽不陌生,但如何去概括它的特征,利用观察它们的共同点去区分它们还不是件容易的
事。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四边形,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自学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
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感知---表象→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说一说、找一找、看一看、挑
一挑、分一分、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
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1)了解学生对四边形的认识情况,初步感知四边形
学生已经在一、二年级时学习和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并掌握了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相等,长方形、正方
形都有4个直角的特征。所以对学生来说,已经初步了解了四边形,所以在新课的依始,教师请学生来说说对四边形的了
解情况。在让学生在说了这么多的四边形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做四边形。学生自主探究四边形的特点,
再让学生交流自己概括出的特点。我再用三个图形,依次引导学生概括出四边形的三个特点。再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
生观察找出四边形的三个特点。从今天的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学生也确实能说出一些四边形。
2)创设问题情境,进一步认识四边形在学生初步感知了四边形后,创设了参观光明小学的情境,从学生熟悉的校园场景
引入,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容易让学生产生亲近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观察光明小学的校园,既培养了学生的观
察能力,也巩固了学生对四边形的认识。
3)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这一环节是学了四边形的特点,让学生观察和认识了一些不同的四边形后,对这些四边形进
行分类。本次活动采用独立思考的方法进行,给每一个学生一份材料,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自己的摆和思的过程
中分析和判断,分后,又让学生进行同桌的交流和全体学生的汇报交流,在这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这些四边形的区别与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主要采取了动手实践、小组合作、交流解法、发现知识这样的教学策略来进行教学。考虑到
动手是儿童的天性,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
其在操作中,理解新知识的来源与发展,体验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愉。此时完善板书:【由圈集合图的形式
出现】。我的这个板书设计用包含的图示法来诠释,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给表示出来了,更加深了对其图形特征的理
(三)运用知识。
1、将一个四边形剪去一个角,会变成什么图形?(预计可能出现三种情况:四边形、五边形、三角形)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生上台操作,师再用课件演示。
2、剪一刀,使长方形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四边形?(预计可能出现:两个正方形、两个长方形、两个梯形)
生上台操作,师再用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的好坏、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一一都要通过练习来检验。本节课中,依据教学的重难点分散练习,
边学边练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状况。本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结合本课的知识,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并
能充分体会到各图形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数学价值,同时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
学会欣赏自我。)
四)课堂总结。
谈谈你在本节课的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有什么想法?评评他人的表现。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表现,使学生在一节课结束后进行他评和自评,
让学生在多元的评价中得到提高。)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他们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
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的过程,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
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正如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课题中提出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
八、说板书
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板书,能使教材内容的要点及逻辑关系通过简明的文字符号形象地体现出来,使学生通过具体的表
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引发强烈的学习兴趣,强化对知识的记忆,提高数学质量。结
合本节课教学我设计了下面这个板书:四边形的认识
这个板书简明扼要,什么叫四边形一眼就明了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的《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节课是在学生已
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一些相关知识,并且在第一课时认识了四边形的特性的基础上教学的。关于平行四边形的教
学,小学阶段分两段编写,本单元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
它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即可。第二次将在第二学段出现,要求学生理解: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
行四边形。因此,我把本课时定位为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本课时的内容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感悟平行四
边形的特性,通过推拉门和做一个小实验让学生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第二层次,认识平行四边形,通过围一
围、说一说、画一画、剪一剪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根据教材特点,我制定学习目标如下:
1、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
2、.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 。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
3、.进一步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合作、探索的能力 。
4、.通过多种活动 , 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会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特性。
二、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为了让每个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学得有个性。我力求在本课中体现以下两点:
1、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数学的抽象乃属于操作性的,它的发生、发展要经过连续不断的、一系列的阶段,而最初的来源又是十分具体的行
为,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其特征。创设观察的情境,让
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获得新旧知识的链接;自己动手围一围、画一画、剪一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知
平行四边形的一些特征;说一说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图形,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养成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让学生尽情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满足,是本课教学的主旨。富有活动性的教学,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索的天地。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改变传统的“传授——接受”模式为“探索——发现”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学习中很
多知识都尽量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学习,去感悟。“为什么推拉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为什么不做成三角形
的呢?”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自主探索,进而认识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怎样让平行四边形变稳定呢?”让
学生想办法试一试,通过一个接一个的探索活动,让孩子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真正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索的天地。
三、说学习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让学生感兴趣的学
习环境。所以我先出示《我们的校园》主题图:你能从这里找出哪些四边形?复习四边形的特征。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推
拉门上的四边形:你们认识这样的四边形吗?引入平行四边形的学习。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
2、合作探究,发现新知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直观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后,第一环节,我引导学
生围绕“为什么推拉门可以伸缩”展开讨论,进而借助用硬纸条订成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和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实践,在充分探索和交流的基础上,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并且在让学生举例说一说这一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起来自然、亲切、真实有趣。第二环节,我提出问题: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
形呢?在钉子板上围围看,这样就能很直观很清楚的发现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然后
让学生说一说在哪儿见过这样的图形?引导学生回忆身边的例子,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紧接
着,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验证特征,加深理解。最后提出一个开放性的动手活动:你会剪一个平行四
边形吗?通过动手、动脑、互相交流,不但可以进一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而且能帮助理解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
联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反馈练习,巩固新知
(1)基本练习:画一画
课本39页第2题:要求在方格纸上画一个与原图同样的平行四边形,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特征
(2)巩固练习: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课本40页第4题,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提高练习:改一改课本39页第3题:要求在判别是否是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把它们分别改成平行四边形。
(4)趣味练习:拼一拼
让学生用七巧板拼摆喜欢的图形。这既可以帮助把握已学图形的特点,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
数学的兴趣。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的好坏、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一一都要通过练习来检验。本节课中,依据教学的重难
点分散练习,边学边练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状况。本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结合本课的知识,解决相关
的数学问题并能充分体会到各图形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数学价值,同时充分展示
学生的个性,学会欣赏自我。)
4、课堂总结
今天大家一起学习了什么?通过学习,你发现了什么?你们是怎么学的?这样用谈话的方式进行总结,不
仅总结了所学的知识,还体现了学法的指导,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实现了认知上的飞跃 .
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难、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设计板书
时注意两点。
(1)条理清楚,层次明确。(2)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
《认识周长》说课稿
在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准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认识周长”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平
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没有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这两个具体事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
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图形去量一量、算一算,进
一步理解周长,知道怎样可以测量并计算出周长。这样安排,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周长的概念来自于生活实际,另一方
面为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作了准备。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生年龄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课教学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2、经历观
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在学习活动中,
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后获得成功的快
乐,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
由于三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再加之本课内容是由面到边线,学习理解起来有
些困难,所以,体会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周长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教法及学法如下: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的观察,操作和测量,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
正方形的特征,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建立周长的概念,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
学会计算。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对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也不强加给学生,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
上探索获得。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
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空间观念的形成。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些开放
性的问题和习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并有目的地培养合作学
习的意识。
五、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为了让学
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基于以上想法,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创设情境,感受周长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小动物的年龄特点,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课件展示小蚂蚁作运动的场景,并让学生举起手来跟小蚂蚁一起运动,然后抽象出小蚂蚁的运动路线, 提出问题:小蚂
蚁运动的这条红色路线是树叶的什么?你知道这条路线在数学上叫什么吗?让小蚂蚁来告诉我们。(课件:我爬过的一
周是树叶的周长。)
由此激发学生认识周长的欲望。
(二)感知周长,理解概念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
数学无处不在,又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在第二环节:“感知周长,理解概念”中,分别设置了3个活
动。活动一:先是让学生指一指图上游泳池和篮球场的一周,感知这一周的长度,就是他们的周长;活动二:然后再找
一找、摸一摸生活中其他物体表面的周长,如课本封面、课桌面、板凳面、铅笔盒面等等,学生在这些具体的感知材料
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周长的概念;紧接着,活动三:描一描,我又请学生从1号信封里拿出画有各种平面图形的卡
片来,任意挑选自己喜欢的形状,描出它们的周长,通过短短几分钟描的过程, 学生的体会却在不断的加深,这种在
做中感悟,我想是我们老师用再多的语言都无法替代的。这样,对 “周长”这一概念的总结也就水到渠成了。
通过以上三个活动的操作,引导学生从“实物操作”到“形象感知”,再从“形象感知”到“抽象概念”,学生把
“周长”这一抽象概念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加深了对“周长”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
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在操作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发言,描述对周长的认识,然后教师总结并在黑板上板书: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
长度叫做周长。
(三)引导探究,计算周长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提出了“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的过程”,还强调
“引导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根据现实问题,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工具,以及利用测量进行数学探究活动。”荷兰学者弗
赖兰塔尔指出:“学习数学最好的方式就是‘做’中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动手操作、自主探
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俗话说:听十遍不如看一
遍,看十遍不如动手做一遍。学生只有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创新
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在本课的第三个教学环节:“引导探究,计算周长”中,我准备这样设计:1、设
疑激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我分别出示一个“△”和“
”,让学生估一估,哪个图形的周长长?
学生们各执己见,想法不一,师适时引导: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谁的答案正确呢?怎么办?这时学生探究的欲
望被充分调动起来,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
2、小组合作测量周长。
(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是教材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探索的过程中,总结出测量周长的一般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内化:像“△”和“
”一些直线图形的周长,要先测量出边长,再计算出所有边长的总
和,能根据周长的含义来计算简单的平面图形的周长,一些图形还可以采用“变曲为直”的方法。)
这样,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方式,学生经历由“疑问——讨论——解释——疑问”在不断地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拓展,主动探究的欲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发。他们不但能在操作中学会合作,
而且能在合作中学会操作。
(4)巩固练习。
师:咱们研究了周长的计算方法,下面的图形,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它们的周长吗?谁来口答?
(在这个环节,学生可能结合平面图形的特征,在计算时采用简便算法,从而为后续的学习作好铺垫,同时也可
以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数学理念。)
(四)课堂总结
今天大家一起学习了什么?通过学习,你发现了什么?你们是怎么学的?这样用谈话的方式进行总结,
不仅总结了所学的知识,还体现了学法的指导,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实现了认知上的飞跃 .
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难、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设计板书
时注意两点。
(1)条理清楚,层次明确。(2)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
一、说教材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是在学生认识周长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联系课桌的
的形状,从测量入手,探索、交流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在交流的基础上确认或逐步完善。对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方法,则安排在练习中让学生独立探究、计算,再通过交流发现规律、掌握方法。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生年龄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课教学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探索、交流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公式的过程。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并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索、交流等活动,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由于三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体会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计算周长
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教法及学法如下: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的观察,操作和测量,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
形的特征,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建立周长的概念,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学会
计算。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对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也不强加给学生,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
索获得。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空间观念的形成。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些开放性的
问题和习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并有目的地培养合作学习的
四、说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什么叫周长?
2.出示课件,花匠老爷爷为了养护草地,至少需要多长的绳子来围地呢?这道题就是要求这些图形的什么呢?
(学生口答交流)
二.新授:
我们的课桌都是新的,木匠叔叔如果要给桌子包一层铁皮,需要多长的铁皮呢?
你有什么办法来算呢?学生交流。学生以两人为一组计算周长。
交流:学生独立探究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学习中,更应该让数学知识与身边生活相联系,体
会数学的实际价值。,本节课,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测量并计算长方形桌面的周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
这样,他们的动脑思考、动手实践才会更有积极性,更具目的性。
④交流个性化算法。学生的算法可能有:
60+60+40+40=200(厘米);
60×2+40×2=200(厘米);
2×(60+40)=200(厘米);
师:交流,你量了几次?
用这些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都必须知道什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必需知道什么?得到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长方形的周长:2×(长+宽)
一种数学中简单明了的东西喜欢的人总是多一些,你比较喜欢那一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第一个是长方形,用刚才的方法试一试。第二个图形是什么图形?(正方形)
正方形的周长可以怎么求呢?正方形的周长=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方法,谁来说一说,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求正方形的周长又
要知道什么呢?在学生尝试计算桌面的周长后,教师将学生的多种算法一一呈现,出现三种情况:60+60+40+40=200(
厘米),2×60+2×40=200(厘米),2×(60+40)=200(厘米),让学生思考:你喜欢哪种算法?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
样性,并会选择最优化的计算方法,这也是新教材的一个教重要的要求。
我们来过三关:
第一关: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知道正方形的周长怎样求它的边长?(周长÷4=边长)
第二关:判断:(1)一个长方形长是8cm,宽是4cm,它的周长是24cm
)(2)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0cm,周长是20cm。
)(3)一个长方形游泳池,长40m,宽20m,计算周长的算式是 40+20×2
第三关:应用题:(1)一块正方形的台布,边长6分米,在它的四周锈上花边,花边长多少分米?(2)一个长方形的足球场,长
100米,宽45米,小华沿着足球场跑了两圈,他跑了多少米?(这道题必需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利用围墙的一边,用铁栏杆围出一个长方形花圃,长15 米,宽10米,要用多少米长的铁栏杆?
(分析图形,列式:10×2+15或10+10+15)
拓展:求图形的面积。(课件展示,将图形的两条线段移动,使组合图形变成长方形,根据长和宽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在练习部分,我设计了“闯三关”的练习过程,使学生灵活运用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不同程度的问题,使学生的学习
(三)课堂总结
今天大家一起学习了什么?通过学习,你发现了什么?你们是怎么学的?这样用谈话的方式进行总结,
不仅总结了所学的知识,还体现了学法的指导,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实现了认知上的飞跃 .
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难、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设计板书
时注意两点。
(1)条理清楚,层次明确。(2)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一、我对教材的理解
??生活中,我们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时常常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
,这两种情况是在实践中自然产生的。二年级学习的《表内除法》主要是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有余数的除法》
主要是研究“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
容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
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教材中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表内除法的相关知识,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然后着重对表内除法的竖式计算进行教学,这是进一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基础。例2是对有余数的除法进行教学。教材
通过一个现实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让学生着重理解余数的含义,学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教材的特点,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为:1、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
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横、竖式写法,使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2、使学生能够正
确地口算和笔算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3、进一步巩固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探究的乐趣。
??而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学会笔算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
二、说教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尝试教学法和讨论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主探
究,尝试计算,讨论交流,互相补充,互相评价,正确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的口算方法,使学生学得活泼,学
三、说学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
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
活动过程。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会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去发现规律,掌握新知,在练习中使知识得以
?四、我的教学设计
??为了能最大化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游戏导入,激发兴趣”、“操作体验,建立模型”
、“应用方法,拓展延伸”三个教学环节。
??首先,是“游戏导入,激发兴趣”环节。
??上课伊始,我拿出一排按红、黄、蓝三种颜色有规律排列并编了号的气球。对学生说:“最近,老师学了一套魔法,
不管你们说是第几号气球,我都能猜出它是什么颜色?”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就上来了,跃跃欲试,都想见识我的魔法。
通过这个游戏,学生的学习欲望空前高涨,为新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接着,进入到第二环节“操作体验,建立模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
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我根据这一理念,在这一环节教学中,充分运用直观手段分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1、引发问题,感知新知
??首先,我创设了“为班级之星颁奖”这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充当颁奖者并思考“10支铅笔”该怎样
分给两位班级之星,巩固“平均分”这一概念,再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提出问题“10支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几支”
,引出除法算式“10÷2”,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每个人分5支,正好分完,没有多余。接着,我出示竖式,学习笔算表内
除法。在学习笔算表内除法这一知识点时,我采用的是讲授法,通过让学生倾听、照样子写算式等方式来进行学习,这
样处理是因为
笔算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讲是比较陌生的,学生是第一次接触除法竖式。学生对这个
笔算过程基本上是没有认知基础的,需要教师进一步系统的讲解。在竖式中,重点
让学生说说“10-10=0”说明了什么?旨在强调,10支铅笔全部分完,没有多余,在新知的生长点上引起学生的有意注
意,为学习新知“余数”埋下了伏笔。
??2、操作演示,建立表象
??在感知了我们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正好分完”这一情况后,我问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平均分物品时是不是每
次都正好分完呢?通过反问,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索新知的欲望。随即,我抛出“如果有13支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又
能分几支?”这一问题。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后,我着重追求的是让学生充分理解算理,经历实践到认识这一过程。先
让学生用13根小棒代替铅笔,摆一摆、分一分。交流各自不同的分法,这一环节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操作、思考,教师
巡视、点拨。然后让不同分法的同学到黑板上画一画自己的分法。让学生讨论、交流,明白是因为不够分,所以这些铅
笔不能正好分完,这个剩下的“1”就叫余数。如此建立余数概念,不仅准确,而且学生印象深刻。接着,我故意说这
13支铅笔每人分5支,余3支,行吗?为什么?使学生再次明白只有分到不能再分时所剩下的那个数,才是余数。
??接着,放手让学生试着用横式写一写分的结果,试着尝试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笔算。再针对横式、竖式中的“商”
和“余数”进行针对性的提问,强化认识,并且注意一下“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这样,除了巩固对笔算除法的
理解和掌握之外,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从而使学生建立比较清晰的“余数”的表象,在操作实践中理
解“余数”的含义,整个教学过程形象化、直观化。
??3、观察比较,强化表象
??观察例1、例2,这两题最大的不同点在哪?通过观察、比较,揭示本节课的重点、关键,沟通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
法两者之间的联系。
??4、演算结合,掌握方法
??我出示“26÷4=□……□”这一道计算题,让学生尝试计算,遇到疑问时,同桌互相讨论、交流,也可以借助小棒,
寻求方法。思考、讨论后回答。这样,把摆和算统一起来,实现操作过程数学化,达到了操作和计算的有机统一,学生
的思维也经历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抽象化过程。还为下节课学习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最后一个环节是“应用方法,拓展延伸”。
??计算能力是在不断的明白算理,掌握法则,经过多次合理的练习逐步形成的。因此,我根据由易到难的原则,由简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分层次地设计了如下练习。
??1、基本练习。安排了“小博士看病”和“做一做”两道题,用于检查学生对所学基本知}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