镳狻一词在古代诗词中有何说

【文学】中国关于恶魔的诗词_恶魔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9,442贴子:
【文学】中国关于恶魔的诗词
恶魔主要是西方的概念吧,与天使相对。有地狱七魔王之说。中国古代主要是说鬼神。这里我来发一些中国有关恶魔的诗词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说文》 以祀天神。——《周礼·大司乐》。注:“谓五帝及日月星辰也。” 阳之精气曰神。——《大戴礼记·曾子天圆》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易·说卦》 百神受职焉。——《礼记·礼运》 山陵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皆曰神。——《礼记·祭法》 谷神不死。——《老子》。注:“五藏之神也。” 圣而不可知之谓神。——《孟子》 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易·系辞上》 百神尔主矣。——《诗·大雅·卷阿》 神,灵也。——《广韵》 另外:屈原的诗歌中多是鬼神,比如《九歌》
这是楚文化区敬奉的鬼神。《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悯恻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人李贺被称作“诗鬼”,其诗歌多鬼神
【绿章封事(为吴道士夜醮作)】
李贺 青霓扣额呼宫神,鸿龙玉狗开天门。 石榴花发满溪津,溪女洗花染白云。 绿章封事谘元父,六街马蹄浩无主。 虚空风气不清泠,短衣小冠作尘土。 金家香巷千轮鸣,扬雄秋室无俗声。 愿携汉戟招书鬼,休令恨骨填蒿里。
【王浚墓下作】
李贺 人间无阿童,犹唱水中龙。 白草侵烟死,秋梨绕地红。 古书平黑石,袖剑断青铜。 耕势鱼鳞起,坟科马鬣封。 菊花垂湿露,棘径卧干蓬。 松柏愁香涩,南原几夜风。
【铜驼悲】
李贺 落魄三月罢,寻花去东家。 谁作送春曲,洛岸悲铜驼。 桥南多马客,北山饶古人。 客饮杯中酒,驼悲千万春。 生世莫徒劳,风吹盘上烛。 厌见桃株笑,铜驼夜来哭。
【巫山高】李贺 碧丛丛,高插天,大江翻澜神曳烟。 楚魂寻梦风飔然,晓风飞雨生苔钱。 瑶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猿。 古祠近月蟾桂寒,椒花坠红湿云间。
【公无出门】李贺 天迷迷,地密密。 熊虺食人魂,雪霜断人骨。 嗾犬狺狺相索索,舐掌偏宜佩兰客。 帝遣乘轩灾自息,玉星点剑黄金轭。 我虽跨马不得还,历阳湖波大如山。 毒虬相视振金环,狻猊猰貐吐馋涎。 鲍焦一世披草眠,颜回廿九鬓毛斑。 颜回非血衰,鲍焦不违天。 天畏遭衔啮,所以致之然。 分明犹惧公不信,公看呵壁书问天。
【长平箭头歌】李贺 漆灰骨末丹水沙,凄凄古血生铜花。 白翎金簳雨中尽,直馀三脊残狼牙。 我寻平原乘两马,驿东石田蒿坞下。 风长日短星萧萧,黑旗云湿悬空夜。 左魂右魄啼肌瘦,酪瓶倒尽将羊炙。 虫栖雁病芦笋红,回风送客吹阴火。 访古丸澜收断镞,折锋赤璺曾刲肉。 南陌东城马上儿,劝我将金换簝竹。
【神弦】李贺 女巫浇酒云满空,玉炉炭火香冬冬。 海神山鬼来座中,纸钱窸窣鸣旋风。 相思木帖金舞鸾,攒蛾一啑重一弹。 呼星召鬼歆杯盘,山魅食时人森寒。 终南日色低平湾,神兮长在有无间。 神嗔神喜师更颜,送神万骑还青山
貌似白居易还有个凶宅来着。。。。嗯哼哼哼哼~~顶个~
大家了解的也可以发一句也好。一首更好~~~~~
《凶宅》白居易长安多大宅,列在街西东。往往朱门内,房廊相对空。枭鸣松桂树,狐藏兰菊丛。苍苔黄叶地,日暮多旋风。前主为将相,得罪窜巴庸。后主为公卿,寝疾殁其中。连延四五主,殃祸继相锺。自从十年来,不利主人翁。风雨坏檐隙,蛇鼠穿墙墉。人疑不敢买,日毁土木功。嗟嗟俗人心,甚矣其愚蒙。但恐灾将至,不思祸所从。我今题此诗,欲悟迷者胸。凡为大官人,年禄多高崇。权重持难久,位高势易穷。骄者物之盈,老者数之终。四者如寇盗,日夜来相攻。假使居吉土,孰能保其躬。因小以明大,借家可喻邦。
结果这里没人对这些感兴趣么,蹲墙角。。。。(我果然不是这个世界的人。。)
天使在左,而我在右
诶呀,吗吗咔,这完全看不懂呀。
看不懂。。。。。。
小陌~喵~看的不是很懂……好高深的样子…
貌似知道一首,回家查下,喵~
好有爱,很美~收下了~~
永远鲜红的幼月…
中国的特神秘诡异
金缕曲狼子垂涎久。熏心、频伸污爪,频逞贪。甲午铁船声犹听,台岛终陷其手。柳湖路、硝烟来骤。晓月卢沟桥下,八年间、鲜曾深透。书不尽,心中镂。而今浊滔天又。难移,篡书掩耳,于它无咎。“鬼社”魂掀风起,遮掩朗朗清宙。若犯我、长缨必候。旧恨新雠终须报,看长城、铁骨新浇就。尔不过,跳梁丑
用妈妈的手机求顶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1262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911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833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1791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05-1502-1602-1602-1602-1602-1602-1602-1602-1602-16最新范文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婉约柔媚”这一风格的认识。
    四、课堂检测
    1、词,又称( )( )等,滥觞于( ),兴盛于( ),主要有( )和( )两个大的流派。 2、温庭筠,字( ),(
)派之开山鼻祖,与( )并称“温李”。
    五、拓展阅读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ruó)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1) 试分析“皱”字的好处。
    (2)试比较本词与温词《菩萨蛮》的异同。
    推荐作品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 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 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 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 海鸥何事更相疑?
    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旧唐书•王维传》记载:“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首联写田家生活,是诗人山上静观所见:正是连雨时节,天阴地湿,空气潮润,静谧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来,山下农家正烧火做饭呢。女人家蒸藜炊黍,把饭菜准备好,便提携着送往东菑──东面田
  头,男人们一清早就去那里劳作了。诗人视野所及,先写空林烟火,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再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使人想见农妇田夫那怡然自乐的心情。
    颔联写自然景色,同样是诗人静观所得:“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看吧,广漠空蒙、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翩翩起飞,意态是那样闲静潇洒;听啊,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快活。辋川之夏,百鸟飞鸣,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联系着它们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绘: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
    唐人李肇因见李嘉祐集中有“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的诗句,便讥笑王维“好取人文章嘉句”(《国史补》卷上);明人胡应麟力辟其说:“摩诘盛唐,嘉祐中唐,安得前人预偷来者?此正嘉祐用摩诘诗。”(《诗薮•内编》卷五)按,嘉祐与摩诘同时而稍晚,谁袭用谁的诗句,这很难说;然而,从艺术上看,两人诗句还是有高下的。宋人叶梦得说:“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此乃摩诘为嘉祐点化,以自见其妙。如李光弼将郭子仪军,一号令之,精采数倍。”(《石林诗话》卷上)“漠漠”有广阔意,“阴阴”有幽深意,“漠漠水田”“阴阴夏木”比之“水田”和“夏木”,画面就显得开阔而深邃,富有境界感,渲染了积雨天气空蒙迷茫的色调和气氛。
    如果说,首联所写农家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已引起诗人的浓厚兴趣和欣羡之情,那么,面对这黄鹂、白鹭的自由自在的飞鸣,诗人自会更加陶醉不已。而且这两联中,人物活动也好,自然景色也好,并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摹拟,而是经过诗人心灵的感应和过滤,染上了鲜明的主观色彩,体现了诗人的个性。对于“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王维来说,置身于这世外桃源般的辋川山庄,真可谓得其所哉了,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无穷的乐趣。下面两联就是抒写诗人隐居山林的禅寂生活之乐的。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这情调,在一般世人看来,未免过分孤寂寡淡了吧?然而早已厌倦尘世喧嚣的诗人,却从中领略到极大的兴味,比起那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名利场,何啻天壤云泥!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野老是诗人自谓。诗人快慰地宣称: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任遇,于人无碍,与世无争了,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庶几乎可以免除尘世烦恼,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了。《庄子•杂篇•寓言》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列子•黄帝篇》载: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这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两相结合,抒写诗人澹泊自然的心境,而这种心境,正是上联所写“清斋”“习静”的结果。
    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是王维田园诗的一首代表作。从前有人把它推为全唐七律的压卷,说成“空古准今”的极至,固然是出于封建士大夫的偏嗜;而有人认为“淡雅幽寂,莫过右丞《积雨》”,赞赏这首诗的深邃意境和超迈风格,艺术见解还是不错的。(参看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卷十)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一、背景分析: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二、诵读提示:
    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先看一遍,整体感知后,让学生指出。——缓慢、低沉的
    分析原因:“旅夜”书“怀”,有感而生。快感乎?否!从哪里可以看出?让学生再细作分析。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后一层直抒胸臆,飘泊四方,居无定所,要读出压抑感。
    三、诗歌内容分析:
    1、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如何来描写的诗人的旅夜处境和感受?
    写“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2、 后四句书怎样的“怀”?
    “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
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
    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语意相同。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4、 艺术特色。A、寓情于景 B、直抒胸臆。
    全诗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表现出诗人“老来渐于诗律细”的艺术成就。
    三、名句赏析:“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这两句写景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无垠的星空,平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样的雄浑阔大,让人心旷神怡,难怪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开襟阔远”(浦起龙《读杜心解》),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作者“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其实只要联系本诗写作背景和全诗的意境不难看出,这
  头,男人们一清早就去那里劳作了。诗人视野所及,先写空林烟火,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再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使人想见农妇田夫那怡然自乐的心情。
    颔联写自然景色,同样是诗人静观所得:“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看吧,广漠空蒙、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翩翩起飞,意态是那样闲静潇洒;听啊,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快活。辋川之夏,百鸟飞鸣,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联系着它们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绘: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
    唐人李肇因见李嘉祐集中有“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的诗句,便讥笑王维“好取人文章嘉句”(《国史补》卷上);明人胡应麟力辟其说:“摩诘盛唐,嘉祐中唐,安得前人预偷来者?此正嘉祐用摩诘诗。”(《诗薮•内编》卷五)按,嘉祐与摩诘同时而稍晚,谁袭用谁的诗句,这很难说;然而,从艺术上看,两人诗句还是有高下的。宋人叶梦得说:“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此乃摩诘为嘉祐点化,以自见其妙。如李光弼将郭子仪军,一号令之,精采数倍。”(《石林诗话》卷上)“漠漠”有广阔意,“阴阴”有幽深意,“漠漠水田”“阴阴夏木”比之“水田”和“夏木”,画面就显得开阔而深邃,富有境界感,渲染了积雨天气空蒙迷茫的色调和气氛。
    如果说,首联所写农家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已引起诗人的浓厚兴趣和欣羡之情,那么,面对这黄鹂、白鹭的自由自在的飞鸣,诗人自会更加陶醉不已。而且这两联中,人物活动也好,自然景色也好,并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摹拟,而是经过诗人心灵的感应和过滤,染上了鲜明的主观色彩,体现了诗人的个性。对于“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王维来说,置身于这世外桃源般的辋川山庄,真可谓得其所哉了,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无穷的乐趣。下面两联就是抒写诗人隐居山林的禅寂生活之乐的。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这情调,在一般世人看来,未免过分孤寂寡淡了吧?然而早已厌倦尘世喧嚣的诗人,却从中领略到极大的兴味,比起那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名利场,何啻天壤云泥!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野老是诗人自谓。诗人快慰地宣称: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任遇,于人无碍,与世无争了,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庶几乎可以免除尘世烦恼,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了。《庄子•杂篇•寓言》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列子•黄帝篇》载: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这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两相结合,抒写诗人澹泊自然的心境,而这种心境,正是上联所写“清斋”“习静”的结果。
    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是王维田园诗的一首代表作。从前有人把它推为全唐七律的压卷,说成“空古准今”的极至,固然是出于封建士大夫的偏嗜;而有人认为“淡雅幽寂,莫过右丞《积雨》”,赞赏这首诗的深邃意境和超迈风格,艺术见解还是不错的。(参看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卷十)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一、背景分析: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二、诵读提示:
    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先看一遍,整体感知后,让学生指出。——缓慢、低沉的
    分析原因:“旅夜”书“怀”,有感而生。快感乎?否!从哪里可以看出?让学生再细作分析。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后一层直抒胸臆,飘泊四方,居无定所,要读出压抑感。
    三、诗歌内容分析:
    1、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如何来描写的诗人的旅夜处境和感受?
    写“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2、 后四句书怎样的“怀”?
    “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
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
    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语意相同。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4、 艺术特色。A、寓情于景 B、直抒胸臆。
    全诗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表现出诗人“老来渐于诗律细”的艺术成就。
    三、名句赏析:“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这两句写景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无垠的星空,平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样的雄浑阔大,让人心旷神怡,难怪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开襟阔远”(浦起龙《读杜心解》),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作者“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其实只要联系本诗写作背景和全诗的意境不难看出,这
  两句诗是在以乐景写哀情,作者正是以自然的辽阔无边反衬一叶可怜小舟的孤单与渺小,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去,望望无光的未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怎不悲从中来?
    四、练习提升.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前两联对仗工整,由远及近,由下及上,描绘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广阔立体的月夜画面。
    B.此诗写了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景的雄浑阔大衬出了诗人的孤苦怜仃。
    C.后两联含蓄地写出诗人的不幸与当时的处境,吐露出诗人不得志的牢骚与失意悲凉之情。
    D.尾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处境: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四处漂泊。
    (答案A. 应是“由近及远,由上及下”。首联与颔联之间是由近及远。颔联的上联与下联之间是由上及下。)
    五、对比拓展
    对比赏析:杜甫的《旅夜书怀》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 旅夜书怀
    李白 杜甫
    渡远荆门外, 细草微风岸,
    来从楚国游。 危樯独夜舟。
    山随平野尽, 星垂平野阔,
    江入大荒流。 月涌大江流。
    月下飞天镜, 名岂文章著?
    云生结海楼。 官应老病休。
    仍怜故乡水, 飘飘何所以,
    万里送行舟。 天地一沙鸥。
    这两首诗的共同点有哪些?
    1、都在长江上扬帆而下,只不过李白是在出蜀之后,于湖北省宜都县西北作的这首诗。杜甫是在今重庆市忠县至云阳县途中作的这首诗;(2)都为五律,不仅韵律相同,而且在短短的仅四十余字的一首诗里,相同的词字竟有“平野”、“江”、“月”、“流”;(3)这两首诗的气象都十分开阔,艺术表现手法较为自然。两诗的前后结构浑然一体,一气呵成。由近展远,由狭而阔,大江,大地,星月,繁复的立体空间景象,映入胸怀。两诗的结句虽以“低调”和“收束”而止,但仍展现出辽远时空,令人作无穷无尽的遐想。
    2、这两首诗的不同点在哪里?
    (1)李白写《渡荆门送别》是青年时代,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游历时而作。《旅夜书怀》是杜甫晚年
,即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杜甫辞去了幕僚的职务,带家眷离开成都,经渝州(今重庆)乘船到云阳县云安镇途中而作。两诗相差的年代刚好40年;(2)心境不一样,李白第一次走出蜀地的大山,天地开阔,,神荡胸襟,豁然开朗,兴奋喜悦之情,言于溢表。举目从没有看到的茫茫大江,山在大江和蓝天之间,成了渺渺的一线。李白的诗里,只有对壮阔山河的感叹和思乡的情怀,而没有人生风雨历程的伤愁。杜甫的心境和李白大不一样,蹇途人生,时运不济,颠沛流离,穷困缠身。恰又辞官飘泊,那心境肯定是格外苍凉。在静静的夜里,在凄凄的江上,杜甫独自一人守着孤舟,多么悲凉和孤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这开阔的场景更衬托了杜甫的这种悲凉和孤独。李白诗的画面固然是一种令人遥想的大画面,是很美的,但杜甫这首诗却能深入到欣赏者的情感的内部,刺激欣赏者的心灵,一种对杜甫生活处境的同情和感叹油然而生。
    李杜之间的情宜甚深,特别是杜甫,多次做诗怀念李白。对李白的诗,杜甫更是称颂,说“白也诗无敌”。李白的诗在前,杜甫的诗在后,两诗的画面又这样接近。在艺术上,杜甫的《旅夜书怀》是否受到了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的影响呢?或者说《旅夜书怀》模仿了《渡荆门送别》呢?
    《新城道中(其一)》
    [文本扫描] 神宗熙宁六年(1073
)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念奴娇 赤壁怀古》」他写的绝句《题西林壁》也以富与理趣着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总之,苏轼的诗今存 2700
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岁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问题导引]
    1.“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作者为什么不直道天气的由阴转晴,却要说吹断了檐间连绵雨声呢?
    提示:诗人正打算到山里去,阴雨连绵的天气就突然放晴了。“东风”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己,“我”要进山,东风马上吹散阴霾,为进山创造了条件,使“我”心想事成。一方面是有隐曲委婉表达之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人准备进山,急切期盼天晴。所以对檐间没完没了的“积雨”声特别厌烦,特别敏感。所以,雨一停,他首先感到的是檐间滴雨声被“吹断”了。
    2.试着描绘此诗句“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的意境。
    提示:岭上积聚了晴云,好象披上了絮帽;树头初升起了太阳,好象挂上了铜钲。
    3.第二、第三两联写景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提示:比喻,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拟人,在沐浴了一场春雨之后,“野桃”向着朝阳笑脸迎人,“溪柳”在春风里翩翩起舞。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穿山越岭,再往前行,
    才看到了桃花、竹篱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第二联写野外远景,第三联写农家近景。(意思相近即可)
    导读:
    第一首主要写景,景中含情。清晨,诗人准备启程了。东风多情,雨声有意。为了诗人旅途顺利,和煦的东风赶来送行,吹散了阴云;淅沥的雨声及时收敛,
  天空放晴。“檐间积雨”,说明这场春雨下了多日,正当诗人“欲山行”之际,东风吹来,雨过天晴,诗人心中的阴影也一扫而光,难怪他要把东风视为通达人情的老朋友一般。出远门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自然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
    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雨后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丽,使得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有增无减。因此,从他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带上了主观色彩,充满着欢乐和生意。野桃会“含笑”点头,“溪柳”会摇摆起舞,好不快活自在!而诗人想象中的“西崦人家”更是其乐无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田间小憩.妇童饷耕;春种秋收,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写是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基础达标]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铜钲 竹篱 西崦 饷 絮帽
    剖析:此题考查对字音的掌握情况。答案:zhēng lí yān xiǎng xù
    2.解释下列字词。
    东风 积雨 铜钲 饷
    剖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是理解文章的基础。
    答案:春风;连绵不断、下了很久的雨;古代一种铜制的乐器,形状像钟,打击发声;用食物款待别人。
    3.填空。
苏轼:字_____,号_____,北宋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创作三方面都表现出非凡的才能。
剖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这已列入高考考试范围。 答案:子瞻;东坡居士; 文学家、书画家;诗、词、散文。
    4.谈谈本诗中所描绘的美丽画面。
    剖析:此诗作者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结合诗的意境来描绘美丽画面。
    答案: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
    [句段剖析]
    阅读苏轼的《新城道中(其一)》,回答下面的问题。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1. 首联“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整体来看起到什么用?
    剖析:清晨,诗人准备启程了。东风多情,雨声有意。为了诗人旅途顺利,和煦的东风赶来送行,吹散了阴云;淅沥的雨声及时收敛,天空放晴。“檐间积雨”,说明这场春雨下了多日,正当诗人“欲山行”之际,东风吹来,雨过天晴。开篇即写景,从诗句中可看出诗人的心情。其作用也就可想而知了。
    参考答案:自然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抒发了乐观豁达的情怀。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饶有诗意。有领起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物、山人生活的作用,也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2. 尾联“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又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剖析:正是在作者愉悦的心情下想象到“西崦人家”
是怎样的场景。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
    参考答案:西山人家煮葵烧笋嬉闹春耕,一片繁忙景象。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馨香、生活的气息。是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拓展运用】
    1.课外阅读。
    (一)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
    红 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拭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剖析:C项中“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孤傲,没有透露出一丝无奈。
    答案:C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剖析:A项中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自己不愿与桃杏—起装点春天的愿望,自成一片春光,保持孤傲、高洁的梅格。其实这两处错误容易看出,因为这与整首诗的风格不和谐,也与苏轼的操守迥异。
    答案:A
    此词是作者贬谪黄州期间,因读北宋诗人石延年《红梅》一诗有感而作。这首词紧扣红梅既艳如桃杏又冷若冰霜、傲然挺立的独特品格,抒发了自己达观超脱的襟怀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傲骨。全词托物咏志,物我交融,浑然无迹,清旷灵隽,含蓄蕴籍,堪称咏物词中之佳作。
    苏轼词作鉴赏:词开篇便出以拟人手法,花似美人,美人似花,饶有情致。“好睡慵开莫厌迟”,“慵开”指花,“好睡”拟人,“莫厌迟”,绾合花与人
  而情意宛转。此句既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梅花的玉洁冰清、不流时俗,又暗示了梅花的孤寂、艰难处境,赋予红梅以生命和情感。
    “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这三句是“词眼”,绘形绘神,正面画出红梅的美姿丰神。“小红桃杏色”,说她色如桃杏,鲜艳娇丽,切红梅的一个“红”字。“孤瘦雪霜姿”,说她斗雪凌霜,归结到梅花孤傲瘦劲的本性。“偶作”一词上下关连,天生妙语。不说红梅天生红色,却说美人因“自怜冰脸不时宜”,才“偶作”红色以趋时风。但以下之意立转,虽偶露红妆,光采照人,却仍保留雪霜之姿质,依然还她“冰脸”本色。形神兼备,尤贵于神,这才是真正的“梅格”!过片三句续对红梅作渲染,笔转而意仍承。“休把闲心随物态”,承“尚余孤瘦雪霜姿”;“酒生微晕沁瑶肌”,承“偶作小红桃杏色”。“闲心”、“瑶肌”,仍以美人喻花,言心性本是闲淡雅致,不应随世态而转移;肌肤本是洁白如玉,何以酒晕生红?“休把”二字一责,“何事”二字一诘,其辞若有憾焉,其意仍为红梅作回护。“物态”,指桃杏娇柔媚人的春态。红梅本具雪霜之质,不随俗作态媚人,虽呈红色,形类桃杏,乃是如美人不胜酒力所致,未曾堕其孤洁之本性。石氏《红梅》诗云“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其意昭然。这里是词体,故笔意婉转,不象做诗那样明白说出罢了。下面“诗老不知梅格在”,补笔点明,一纵一收,回到本意。红梅之所以不同于桃杏者,岂在于青枝绿叶之有无哉!这正是东坡咏红梅之慧眼独具、匠心独运处,也是他超越石延年《红梅》诗的真谛所在。此词着意刻绘的红梅,与词人另一首词中“拣尽寒枝不肯栖”的缥缈孤鸿一样,是苏轼身处穷厄而不苟于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的写照。花格、人格的契合,造就了作品超绝尘俗、冰清玉洁的词格。此词的突出特点是融状物、抒情、议论于一炉,并通过意境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词中红梅的独特风流标格,正是词人超尘拔俗的人品的绝妙写照。
    (二)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色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 诗人为什么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请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
    剖析:“东栏一株雪”表明梨花盛开,这是春末夏初之景,已暗含伤春之感;“人生看得几清明”便是直接感叹人生短促。
    答案: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梨花盛开、柳色深青远是春末夏初之景,已暗含伤春之感;“人生看得几清明”便是直接感叹人生短促)
    (2)有人认为“梨花淡白”与“一株雪”相重复,主张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熳”。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
    剖析:从题目来看,是写梨花。但是诗句中如果出现桃花,不能紧扣诗题了。否则,题目与内容严重脱节。
    答案:不能改为“桃光烂熳”,因为“梨花淡白”是紧扣诗题写景,如果改为“桃花烂熳”本诗就变成写桃花了。“花满城”就当属桃花,那么一,二句即咏桃花,不仅与题目无关,而且与咏梨花的“惆怅东栏一株雪“相互割裂.
    翻译:如雪偶般又轻又薄的梨花瓣烦刻间已飘飞满地。这一刹那的景象使我们顿悟了人生,最美的时刻也就是开始领悟到人生凄然的时刻。清明时节,草熏风暖,梨花如雪,已是募春繁华过眼即空,但是这一刻仍是一年当中最美的,人生能有几度清明?
    赏析
    苏东坡最为得心应手且作得最好的诗体,自然七言古诗,然而苏诗另有一绝,在宋朝诗坛堪称独步的,那就是七言绝句。比起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七古,这些清新绝俗的小品诗或许更有它令人喜爱的特色。
    苏东坡的七绝纯粹是性灵的流露、天才的横溢,不假修饰,不用典故,几乎全是白话的作品,这些全是苏轼这位伟大的诗人,伟岸的心灵在闲暇时偶发的,对人生明澈观照。有的如晶莹浑圆的明珠,有的如清晨,有的如朝露,有的如儿童的嬉笑......总之这些作品是我们一读就会喜欢的而且百读不厌的。
「东栏梨花」就是其中最有名的其中一首。
    「东栏梨花」,看似很平淡,好像人人都写得出这样的诗,但古今以来却只有这一首写梨花的诗篇,传诵千古,至今仍脍炙人口。何故呢?要说出个所以然来,实在不容易,只觉得他所描写的景物很美,又很亲切,真是近在眼前。
    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再加上第二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真是「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春意之浓,春愁之深,更加烘托出来。
    柳絮飘飞,梨花亦开遍了一城的雪白这里更加强调的是白色-----春色之美原在万紫千红,花团锦簇,如锦绣般的大地-----但是这里单只描写雪白的梨花(柳絮只是陪衬),更着眼于自己家门口东栏边的一株梨花-----它愈开得热闹,愈引人惆怅-----到这里,此诗的获烈特色完全显现出来了,一株如雪的梨花,一味强烈的白色这引起人共鸣的主要关键所在,任何人面对如此一幅画面,也会稍然为之动容:
    东坡此诗似伤春而实未伤春,一点也没有颓废衰飒的调子,只是纯美的欣赏与人生哲理的透视。
    3. 表达交流。
    青春,是多么美丽的字眼!中学生正处在充满青春活力、具有向上发展趋势的黄金时代,多么富有激情与魅力!但是,一个人的青春可以平庸无奇,也可放射出英雄的火光;可以因虚度而懊悔,也可以用结结实实的步子,走向辉煌壮丽的未来。
    请以“青春的旋律”为话题,把你想说的话、想讲的故事,想表达的愿望及想抒发的情感写下来。
    要求:(1)文题不限。(2)自拟题目。 (3) 不少于800字。
提示:这是个大题目,若只从歌唱赞美青春入手,散文,尤其是抒情散文还是可以写的。但容易写的宽泛散漫。因此,不妨试试“以小见大”的笔法。写作时可从自身及周围生活如手,写出当代青年人的朝气,写出青春的激情与活力,如见义勇为、舍己为人、不畏困难、科研创新、师生情谊、同学情谊等等。
    【课堂链接】
    苏轼轶事:
    1. 文惊欧公
    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议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一头地。”闻者始哗而厌,久乃信服。(《宋史•苏轼列传》)
    2. 何须出处
  东坡《刑赏忠厚之至论》用“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梅圣俞为小试官,以示欧公,公曰:“此出何书?”圣俞曰:“何须出处!”及揭榜,见东坡姓名,欧公曰:“此郎必有所据。”及谒谢,首问之,东坡亦对曰:“何须出处!”与圣俞语合。公赏其豪迈。(《宋人轶事汇编》)
    3. 名慑举子
    (东坡)初赴制举之召到都下,是时同召试者甚多。相国韩魏公语客曰:“二苏在此,而诸人亦敢与之较试,何也?”此语既传,于是不试而去者,十盖八九矣。(《宋人轶事汇编》)
    4. 老兵有鉴识
    东坡在玉堂,一日,读杜牧之《阿房宫赋》凡数遍,每读彻一遍,即咨嗟叹息,至夜分犹不寐。有二老兵皆陕人,给事左右,坐久甚苦之。一人长叹操西音曰:“知他有甚好处,夜久寒甚不肯睡。”连作冤苦声,其一曰:“也有两句好。”其人大怒曰:“你又理会得甚底?”对曰:“我爱他道‘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叔党卧而闻之,明日以告。’”东坡大笑曰:“这汉子也有鉴识。”(《宋人轶事汇编》)
    5. 作文先有意
    有问作文之法于东坡,坡曰:“譬如城市中种物,欲致为我用,有一物焉,曰钱,得钱则物皆为用。作文先有意,则经史皆为我用。”(《宋人轶事汇编》)
    《扬州慢》
    [教学构想]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语)一语中的地揭示了“读”与“思”(赏)之间的有机关系,然现在学生大多忽视文学作品的赏读,他们的读往往带有较大的功利性。或为完成背诵而有口无心地速读,或为对作品有所了解而一目十行地默读,这极大程度地抹杀了作品的内涵和意蕴。本节课我即意在倡导或强化学生的赏读意识。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阅读所发材料
    2阅读课文,把握音节的停顿及语气等,并根据课文注释了解词作的大意。
    一.诵读
    这是习词的第一步,通过直觉的感应去体验词的内涵。这是古人传给我们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新的《教学大纲》对诗词教学的要求。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指名朗读〔注意两个层面:字正句顺;语感(语气、语速、节奏)〕
    [补充] 诵读的要领:平仄和押韵服从乐律的需要。词牌不同,则平仄和押韵的规定不同。
    ①词的节拍不像诗那样整齐划一,诵读时要注意音节的停顿。如“犹/厌言兵”、“算而今/重到须惊”、“年年知/为谁生”等。………………节奏
    ②词里的特殊句式,开头用一字领起,稍作停顿,其义直贯本句及下句,称“一字逗”,要读出提示语气。如“过春风十里”的“过”;“尽荠麦青青”的“尽”;“自胡窥江去后,……”的“自”;“纵豆蔻词工,……”的“纵”;“念桥边红药,……”的“念”等。………………语气
    ③《扬州慢》的韵脚依次是程、青、兵、城、惊、情、声、生;这些字要读得短促而又清晰。………………轻重
    2、学生再读.(语速要缓慢、绵长,语调要低沉、悲吟)
    3、教师配乐范读.
    4、全班齐读。
    二.整体感知
    1.提问: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指名或集体回答)
    ——悲(悲凉、凄凉、凄冷等)
    2.提问:我请一个同学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的?
    ——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二十四桥……为谁生”等。
    3提问:刚才你所撷取的这些词语,诗人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用一个字概括)
    ——景(色)、声
    4.提问: 如果用词作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作者此时所见的扬州城,它应该是?(指名或集体回答)
    ——空城(废池)
    5.这两个词哪一个更形象?
    ——(略)(以上学生边回答边板书)
    青青荠麦 废池乔木 景 二十四桥 空城 无声冷月 眼前之景
    寂寞红药
    声―― 清角吹寒
    5.提问:诗人为何“解鞍少驻初程”?他心目中的扬州又是怎样的景象呢?(用词中词句回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6. 扬州城自古以繁华富庶而闻名,你能从词中找出杜牧盛赞扬州的句子吗?
    ——(出示摘录的杜牧及历代文人盛赞扬州的句子)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唐•杜牧《赠别》)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唐•张祜《纵游淮南》)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唐•王建《夜看扬州市》)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唐•徐凝《忆扬州》)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唐•罗隐《炀帝陵》)
    尽管这些诗句细究起来有断章取义、移花接木之嫌,但它所透射出的扬州城的繁华兴盛应是不争的事实。
    6. 词的过片(下片的首句)“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牧为何而惊?该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因“空”而“惊
”,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
    连缀全词,由上片的纪行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姜夔目睹劫后扬州的残破景象,缅怀往昔的繁华,立即想到晚唐风流俊逸的著名诗人杜牧。当时杜牧应牛僧孺之召,任职于淮南节度府,和判官韩绰一起寻佳访丽,征歌逐舞,写下不少风流艳句。如脍炙人口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等。从这些诗句的表层意思看,它表现了当时文士狎妓的轻薄行为。妓女,在我们看来是病态社会的畸形儿;但在唐宋文人心目中,则是都市繁华的象征。词人欲以“豆蔻词”“青楼梦”这些象征扬州繁华的艳句,在设想杜牧“重到须惊”“难赋深情”的衬托下,使劫后扬州的荒凉更加突出,当然说它带有自况的意味也未尝不可。衬托,有时比直抒胸臆感时伤乱,更为含蓄有致。
    7.仿照“眼前之景”句式,你能用一短语概括出诗人的“心中之景”吗?
    ——(分小组讨论推荐,教师点评板书)
    8. 是什么原因使昔日繁华的扬州城变成了一座“空城”的呢?
    ——“胡马窥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1129)、绍兴四十年(1160)、四十一年(1161)和孝宗隆兴二年(1164)金兵屡次南侵之事。尤其是绍兴四十一年(1161)那一回。金主完颜亮亲率金兵攻占扬州,在瓜洲望江亭对其下属说:“朕不久入浙,誓不返国”,并改亭名为“不归亭”。
    9. 古代战乱频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你能从读过的诗词中再举几个例子吗?
    ——君不闻曹操的悲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君不闻杜甫的哀叹“武皇开边意未已,边廷流血成海水”。
    10.归纳主旨
    揭露鞭挞了金人南侵的罪恶以及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恢复失土的错误政策。
    三.鉴赏(和前面分析同步进行)
    [补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
  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①青青荠麦――对比(名都、佳处、春风十里)-→萧条冷落,昔盛今衰
    [补充]
“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荠麦,一片荒凉景象。造成了强烈反差。
    ②废池乔木――拟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痛恨战争
    [补充]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本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他们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姜把扬州的残破完全归咎为“胡马窥江”,如此选材是为了极表他的“黍离之悲”。
    ③二十四桥/无声冷月――移就-→“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凄清冷落
    [补充]
“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④寂寞红药――直抒胸臆-→“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感时伤乱
    [补充]
姜夔游扬州时值隆冬,芍药并未抽蕊开花,但扬州芍药向来以“甲天下”著称,作者不禁想象到将来芍药盛开,而名都已成空城,更何况国难未息,还有谁来赏花采摘呢?全词至此一声长叹,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先高潮。也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和回味。
    ⑤“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补充]暮色降临后,军营中传出阵阵凄厉的号角声,在空城的上空回荡。唐朝,扬州有内城和外城,商业繁华、景致优美,杜牧曾赞美道:“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而今仅剩一座空城,满目疮痍,军号凄厉,不由人不生感慨。
    四.点拨归结
    姜夔的词,是由凄清的境界和幽冷的色调及作者“少年情事老来悲”的惆怅心情所形成的“清冷”风格.“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让我们思接千载,再次走进诗人深沉幽怨的意境之中,去体味他那“此恨绵绵无绝期”的《黍离》之悲吧!
    五.全班齐背
    六.课堂练习
    赏读姜夔的另一首词:
    淡黄柳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摧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释】
    榆关:山海关的别称。那畔:那边。指关外。帐:指护卫皇帝军队的营帐。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聒碎:搅碎。聒,嘈杂。
    一、教学目标(字幕)
    1、 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
    2、 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 领会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二、导入(字幕配图)
    王国维曰: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澄江静如练、山气日夕佳、落日大旗中、中天悬明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奇观。求之于词,则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夜深千帐灯”……差近之。(配图)
    三、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配图)
    四、配画面朗读
    山水、山海关、风雪、千帐灯、故园。(配图五六幅)
    五、预习指导
    1、 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你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
    2、 体会出这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六、感知理解(字幕)
    纳兰性德推崇南唐李煜,词风清丽自然, 缠绵悱恻, 反映到这首《长相思》上,虽然 写旅途思乡,也写得悠长动情。
    词的上片从“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下片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作者此时孤寂情怀。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详和,作者于清丽哀婉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就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七、赏析加点字(字幕)
    1、“一”字赏析: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2、“身”字赏析: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
    八、知识归纳(字幕)
    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九、拓展练习(字幕配图)
    长相思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 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李白此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调与纳兰词有何不同?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赏析示例 《将进酒》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二、背景简介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应邀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三、解题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 “将进酒”意即“劝酒歌”,
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四、整体感知
    (一)、大家先听录音,听的过程中注意体会诗歌中的:节奏变化,韵律变化以及情感变化。并在课本上作适当的标记。
    (二)、1.学生自己读(2遍) 大声读、旁若无人的读
    2、齐读
    (三)、请同学们依据诗歌的内容作一个大胆的推测:宴饮后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激动的(找出对应诗句:) 豪放的(找出对应诗句:) 悲壮的(找出对应诗句:) 自信的(找出对应诗句:)
愤慨的(找出对应诗句:) 狂放的(找出对应诗句:) 愁苦的(找出对应诗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同学们,当大家看到这么气势磅礴的黄河的时候会感到心情怎么样?
    ——激动 ……..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作者为什么从江水想到了人生?
    这一句中有一个字明确的表达了作者的感情,那就是——悲。
    古人有一个词评说的好——悲而不伤,悲而愈壮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读完这一句,我们会发现作者用其中两个字明确的表达了他的感情:
    “欢”和“乐”。
    在这里有一种心态让诗人感到欢乐这种心态是——自信。
    哪一句?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这就是本诗的第一次感情变化,由原来的悲壮转成了欢快。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他不仅自己喝,还劝他的朋友喝。这里也就点明了“将进酒”的这个题目的意思,劝酒歌。
    另外,同学们感受一下,在这里作者连续用了四个“三字句”,那么这四个三字句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这就是诗歌中的第二次感情变化:由欢快转为狂放。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这分明是得不到重用的一种——愤慨。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既是对陈王昔时宴饮的倾慕,更是对现实遭遇的愤恨与控诉。
    这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三次感情变化:由狂放转为愤恨。
    然而愤恨之情刚刚显露,诗人又回到了酒中。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这些很多人苦苦追求的东西到了李白这里却抵不过一碗美酒,在李白的眼中充满着鄙视之情。
    “呼儿将出换美酒”正是诗人豪放之情的再一次彰显。
    这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四次感情变化:由愤恨再转回到狂放,而这种狂放比刚才的还要狂,是一种癫狂。
    然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所以他在诗歌的最后一句写道“与尔同销万古愁”。这种“愁”不再是一时一刻的,而是“万古愁”。
    这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五次感情变化:由癫狂转回到愁苦。
    五、总结: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壮——欢乐——狂放——愤恨——癫狂——愁苦,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
    六、作业:
    这万古的愁从何而来呢?请同学们结合背景,结合你所了解的李白
    提示:
    1.政治遭遇;
    2.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
    3. 对绝对自由的向往与现实性的矛盾 。
    自主赏析《阁夜》
    基础知识:
    《阁夜》是杜甫在大历元年冬离蜀寓居夔州西阁的作品.
    《阁夜》的作者:杜甫,字子美,他授检校工部员外郎,故称杜工部,又授左拾遗(谏官),故又称杜拾遗.他的诗反映唐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故有’诗史’之称.他的诗表达悲天悯人情怀,济世安民思想,以及其高尚人格和完美技巧,故又有’诗圣’之称,并被推崇为现实主义诗派的代表,他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他更被宗代江西派奉为鼻祖,著有《杜工部集》.
    《阁夜》的体裁:从诗体看,属七言律诗,从内容看,是一首抒情诗.律诗属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
    《阁夜》的主旨:写诗人在夔州西阁中独对长夜之所见,所闻和所感,表达诗人懮国伤时的情怀.
    《阁夜》的写作特点:
    善用典故:’星河影动’;’卧龙跃马’.
    活用对比:以’野哭’的萧杀死气,对比’夷歌’的田野生气;以’诸葛亮’对’公孙述’,一贤一愚,两相对举.
    对仗工切:四联均对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基本词汇:
    阴阳:阴晴.
    短景:景通影.冬天日照短,故称短景.
    渔樵:渔夫和樵夫.
    漫寂寥:任它去寂寞无闻吧.
    修辞手法:
    对偶: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反问:野哭几家闻战伐.
    双联:三峡星河影动摇.
    拟人:岁暮阴阳催短景.
    特殊句式:
    1. 野哭几家闻战伐 (倒装)
    2. 夷歌数处起渔樵 (倒装)
    应用练习:
    〈二〉详见练习〈四〉
    阁 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 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 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 人事音书漫寂寥。
    这是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適等,都先后死去。感时忆旧,他写了这首诗,表现出异常沉重的心情。
    开首二句点明时间。首句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序逼人。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意。当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此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
    “五更”二句,承次句“寒宵”,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上句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声。晴朗的夜空,鼓角声分外响亮,值五更欲曙之时,愁人不寐,那声音更显得悲壮感人。这就从侧面烘托出夔州一带也不太平,黎明前军队已在加紧活动。诗人用“鼓角”二字点示,再和“五更”、“声悲壮”等词语结合,兵革未息、战争频仍的气氛就自然地传达出来了。下句说雨后玉宇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景色是够美的。前人赞扬此联写得“
  “伟丽”。它的妙处在于:通过对句,诗人把他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诗句气势苍凉恢廓,音调铿锵悦耳,辞采清丽夺目,“伟丽”中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野哭”二句,写拂晓前所闻。一闻战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彻四野,其景多么凄惨!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夔州是民族杂居之地。杜甫客寓此间,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夷歌”之声。“数处”言不只一起。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卧龙”二句,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东南的白帝庙,而引出无限感慨。卧龙,指诸葛亮。跃马,化用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句,意指公孙述在西汉末乘乱据蜀称帝。杜甫曾屡次咏到他:“公孙初据险,跃马意何长?”(《白帝城》)“勇略今何在?当年亦壮哉!”(《上白帝城二首》)一世之雄,而今安在?他们不都成了黄土中的枯骨吗!“人事音书”,词意平列。漫,任便。这句说,人事与音书,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结尾二句,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沈德潜说:“结言贤愚同尽,则目前人事,远地音书,亦付之寂寥而已。”(《唐诗别裁》)象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他是贤是愚,都同归于尽了。现实生活中,征戍、诛掠更造成广大人民天天都在死亡,我眼前这点寂寥孤独,又算得了什么呢?这话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古柏行》)“英雄余事业,衰迈久风尘。”(《上白帝城二首》)这些诗句正好传达出诗中某些未尽之意。卢世?认为此诗“意中言外,怆然有无穷之思”,是颇有见地的。
    此诗向来被誉为杜律中的典范性作品。诗人围绕题目,从几个重要侧面抒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气象雄阔,仿佛把宇宙宠入毫端,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胡应麟称赞此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并说它是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是很有道理的。
    《李凭箜篌引》
    音乐王国里,乐曲广袤的欣赏空间为听众提供了不尽的想象,也为诗人们奉献出一片辽阔的描绘天地。中唐诗人李贺的名诗《李凭箜篌引》所展现的,就是一个变幻无穷而美妙夺彩的音乐世界。
    乐曲之美,要通过乐器来表现。诗中李凭所弹箜篌接近今天的竖琴,表现力相当强,适合反映各种音乐形象。其次是乐曲本身的美,这是重点。通过诗的折射可以得知:当几个音乐片段接连奏出时,音乐形象就分别呈现了;片段连贯成整体,乐曲的总体也就成形。音乐形象的丰富性使整首乐曲呈现出多姿多色。最后,当乐师通过乐器演奏乐曲时,除了娴熟的技艺外,还注入了自己一腔情感,画龙点睛地使音乐富有生命力。李凭是红极一时的宫廷乐师。箜篌能手,演出想必是声情并茂、激动人心的。
    听众听曲,必然产生联想,这是音乐赋予你的自由、理想的圣地。在这个艺术世界空灵的殿堂里,只要充分发挥想象力,那么,沧海桑田应有尽有,喜怒哀乐说来就来;人间有的这里会有,人间没有的这里也可以有。尽情宣泄自己的情感,让灵魂受到洗涤。一唱三叹则回肠荡气,余音袅袅而绕梁三日。这就是音乐的魔力。不过这还未必是听曲的最佳境界!高山流水心有灵犀,知音难觅。真正倾心于这种乐器、这首乐曲、这位乐师的有几人?一旦三者兼得又是何境界!李贺,才华横溢的诗人,巧遇李凭箜篌,令他浮想翩翩,令他梦笔生辉。最好的乐器、美妙的乐曲、一流的乐师遇到卓越的诗人,于是名家好手共同造就了《李凭箜篌引》这首千古不朽的诗篇。
    深秋,京都某处,李凭调摆好精美的箜篌,开篇直叙难以抑制的悲痛,琴声划然如长堤决口。巨大的声浪汹涌而来,叩击人们的心灵;巨大的声浪澎湃滔天,搏击苍穹,使飘散在寂寞山间的闲云都为之动容,凄然停步。“空山凝云颓不流”描写的就是这种音乐效果,这是序曲。接着,乐曲第一段开始。节奏转慢,强度转弱,旋律柔长宛转,先表现悲痛欲绝的湘妃在湘江岸边抚竹而哭,泪水滴嗒地洒向竹枝。继而是鼓瑟能手素女,不忍目睹湘妃惨状,不忍耳听湘妃悲啼,她轻拨丝弦,解说湘妃的不幸,抒发愁情;故事凄艳动人,琴声如泣如诉。弹吧,山在听,水在听,万物在听,李贺也在听。弹吧,素女在弹,李凭也在弹。此时此刻,我们的诗人恐怕已经分不出到底是谁在弹奏了。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这是乐曲的第二段。突然,弦上暴发出强音。短促的,美玉破碎般清脆;长响的,凤凰鸣叫般嘹亮。描写那些高贵的发声体,是为了衬托出乐器所发出的优雅乐声,从而表现美妙非凡的琴曲。白居易用“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滚动的音阶,美则美矣,只是不如李贺“芙蓉泣露”仪态万千。瞧,谁家丽人相思苦,泪珠莹莹如荷上露珠。泪珠滚,露珠滚,轻巧的音阶也在滚。音阶滚出了露珠的声音,为它们注入灵气,弥补有形无声的不足。而露珠和泪珠又使滚动的音阶诉诸形象,弥补有声无形的不足。两两媲美,交相辉映,这是诗与乐的最好结合。我们再看:它们滚着、滚着,化成幽香的兰花。花儿开启朱唇,仰天而笑;声声阵阵,玲珑剔透——弦音叮咚,串串不止。显然,乐声似笑声,笑声是乐声。这里,乐曲是在不知不觉中转悲为喜的,犹如含泪的笑。否则李贺就不会把“香兰笑”与“芙蓉泣露”并在一起。这个变化,为乐曲的高潮作了初步准备。这明朗欢快的箜篌声,和暖着京城里原本冷漠的寒光秋色,直入天空,感动了天皇。
    乐曲经过进一步铺垫,即要奇峰突起。“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不知何时,风云变幻。狂风、闪电、雷声一齐出现,哗啦啦,下起滂沱秋雨。莫不是女娲补好的天破了?莫不是天帝发出惊呼?其实,这是李凭接连弹出高亢激越的旋律。二十三弦齐鸣,仿佛万物齐响。轰隆之声有如排山倒海,使听众应接不暇,产生错觉。何况赏乐至此已进入其境,原本就如痴如醉。此时,高潮迭宕,惊心动魄。这里的乐曲,与韩愈《听颖师弹琴》“失势一落千丈强”有相似之处,大抵多为急速下行的音阶。大自然虽变化多端,万物终有相同点。二位诗人对音乐的感受虽不同,对大自然的这个客观规律的认识却是一致的。
    乐曲的终了,亦是诗歌的最后部分。“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眼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我们好像在迷朦中被诗人带入仙境,聆听两位箜篌能手切磋技巧。看来,李凭比他的知音成夫人还艺高一筹哩。一个“教”字,不但是对乐师的高度评价,更是对乐曲的无比赞赏,就是誉之为仙乐了。动不了的老鱼,不爱动的瘦蛟,都情不自禁地随乐起舞。也许这是段怪诞的音乐。因为,恐怕只有刻板的节奏和干涩的弦音,或者近乎紊乱的拍子和跳动无常的音阶,才能与丑陋的舞蹈者及其难看的舞姿相匹配,产生美的效果。舞蹈完成,乐曲也结束。但是,吴刚还带着玉兔,靠着桂树,长夜无眠。他们忘了寒露侵蚀,一直在倾听、倾听。由此猜测,尾声应是由快渐慢,由强转弱,断断续续,悠悠远远,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而止。听众听得入了迷,曲已终而意犹未尽。假如像白居易《琵琶行》那样,是以“四弦一声如裂帛”告终,等听众回过神来,头脑反而很清楚,唯有“此时无声胜
有声”的感慨了。不像白诗直抒胸臆,李诗仅是有所寄托,且藏而不露,所以曲终诗完,浑然一体。这更使人回味无穷,而曲终独特的美也由此显示无余。
    不难看出,李贺对李凭及其箜篌曲的喜爱,已达到何种程度!用最美好的字眼去摩写,却从来不加评论,这种溺爱在客观上使乐曲增辉添色。可以肯定,《李凭箜篌引》里的“曲子”,一定比李凭当时所弹箜篌曲更美。这是诗人的功劳。当年,当李凭箜篌和李贺彩笔相撞击时,中国文化的灿烂夜空便升起了一颗不灭的新星《李凭箜篌引》。如今,我们读李贺此诗,除能感受到诗歌之美外,仿佛也听到了一千多年前李凭箜篌发出的绝响。
    李煜词《虞美人》
    教学目标
    1、 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 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教学设想
    这首词语言比较直白,感情比较激越,让学生根据课下的注释理解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隔句相承和三度对比的手法,在理清本文思路的基础上背诵本文。
    本文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和起伏跌宕的手法,我们要重点赏析。本文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了词人悲愤相续的心理活动。我们要调动我们的情感积累去仔细领会。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课文。
    学生听徐小凤的《虞美人》歌曲,以此引入。
    二、 关于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亡国之君没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
    三、 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隔句相承,三度对比的特点,进行诵读。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是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是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
    头二句以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和人世间多少“往事”之短暂无常对比;“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永恒和“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相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和“朱颜改相对比。
    问 答 对
    何时了 又东风 应犹在 (永恒有常)
    知多少 不堪回首 朱颜改 (短暂难测)
    几多愁 江水 不言之言 (永恒和短暂达到统一)
    四、 具体研习重要的文句
    1、 提问:“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它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在词人的心里改变颜色。原来锦衣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的事物不如结束才好。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呢?
    明确:“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如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等。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用法?请同学们几个这方面的事例。
    明确: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显示出愁思就象那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无怪王国维评价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东流。”
    李白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早如青丝暮成雪。”等等。
    五、 发挥想象,试译这首诗,尽量把悲愤凄楚的感情表现出来。
    春花开落秋月圆缺年年岁岁,
    往往复复到何时才算完呢?
    人生短暂,转眼多少往事成空。
    小楼昨夜又东风,
    不忍回首啊,月下故国在我手中毁灭,
    宫中亭台楼阁也许还在吧,
    只是流连于那的人容貌已改,
    人生就意味着无尽的悲愁,
    若问你的愁苦有多少,
    我知道,恰如一江春水不分昼夜,滚滚东流。
    六、 总结全诗。
    这首《虞美人》充满了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这种纯真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以致他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首词就是这样的不朽之作。
《苏幕遮》
    教学目标
    1、 了解并体会四首作品中词人所呈现的内心情感。
    2、 鉴赏词人表情达意的不同手法及其巧妙之处。
    说明:
    《中国诗学史•词学卷》中写到,“北宋文人有着自己特殊的文化性格,简单概括起来,这是一种自律与自放相结合的雅儒风范。宋人缺乏唐人那样一种昂扬活跃的生命动力,长期的书斋生活又培养了他们不同寻常的领悟力与感受力。所以,他们的自放体现为深刻敏锐的人生洞察力,细致精确的审美感悟以及将生活艺术化的美感体验,以致在进行‘非正统’的词的创作时,文人一方面追求雅致清峻的审美风度,另一方面也颇敢于标榜‘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直抒其情。归根究底,词毕竟是心灵的解放与寄托,是一块较自由的空间。”因而,在学习这四首作品的时候,我们应将注意力集中在感受词人袒露的真性情以及鉴赏其细腻独到的艺术技巧上。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充分利用课本信息(文本、注释),引导学生发现这四篇作品各自的形意兼备之美。
    2、难点:让学生了解这四篇作品所表达的“感伤”主题的源头和价值,并进而初步了解词“缘情”的基本特点。
    说明:
    通过对四首作品的一番解读,我们不难发现,“感伤”一词或许可以用来形容它们共同的情感表达。事实上,“在中国文化的传统审美中有一种‘以悲为美’的倾向。诗歌史的支流便是结合这种倾向发展的。其中最早的当属《楚辞》。屈原在荆楚大地上反复吟唱自己的悲哀、愤慨、怀疑、绝望,在关注社会的同时,诗人表现了情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及至宋玉,淡化了政治激情,把‘感士不遇’作为表现母题,《悲秋赋》正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例。‘士不遇’更多的关联着诗人对于命运的个人化思考。从屈到宋,愤怒演化为忧伤,抗争代之以悲泣,至此,‘感伤诗歌’正式滥觞。”从东汉无名文人的《古诗十九首》到建安诗人群,从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到晚唐诗人的创作,“感伤诗歌由涓涓山泉汇成汩汩溪流,但诗人们在写作时往往是不自信的,因为‘缘情’之诗违背了‘言志’的诗学规范。到了宋代,词因为被人曰之为‘诗余’、‘小道’,便少了一点约束,多了一份自由。在宋代诗歌表现对象日益琐细平淡的状况下,词在文坛上的崛起有效地弥补了感性的失落。‘感伤’这一母题也找到了自己的最佳归宿。‘词缘情’作为一个传统始终没有被抛弃,即使言志的作品,其中包含的情感因子也占了很大的比重。正是‘词缘情’丰富了文人的精神生活,也平衡着他们的心理失重。在诗日益成为政治的图解、道德的诠释之后,是词保存了抒情文学的细腻多感的特性,寄托了文人敏锐悲郁的情思,并最终成为一种璀璨的文化存在。”(摘自《中国诗学史词学卷》)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讲述典故。俞文豹的《吹剑录》曾记载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细节:“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2、提问:这则掌故中涉及了哪两位词坛大家的哪两部作品?你认为幕士的回答说明了什么问题?
    3、导入新课:确实,正如苏词和柳词无法互相取代一样,是豪放词和婉约词共同成就了宋词在文学长河中的美丽与丰富。今天,就让我们先来初步认识一下北宋婉约派的四位大家和他们的代表作。
    学生活动预设:学生自由发言。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柳永《雨霖铃》;苏词和柳词一则粗犷雄浑,一则细腻灵动,可谓各擅胜场,是无从比较也无须比较的。
    二、 初步熟悉文本
    布置学生首先自行熟悉文本:积累相关作家、作品的知识;疏通作品中字、词的含义,大致了解每首词的内容。教师巡视期间可根据学生质疑随机进行启发或答疑。
    ①圈划注释中重要的文学常识。②利用注释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疏通词意。③同桌之间可即时交流、释疑。
    正音:全班朗读,教师注意聆听学生的字音准确与否并在朗读结束后予以纠正。容易读错的字:噎(yē)楫(j
í)莎(suō)
    带着对于文本一定的理解进行朗读。
    三、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布置学生:①散读四首词。②各用一个字来概括每首词的情感基调,可以从文本中挑选合适的字,也可以自己提炼。③根据词意以及注释提供的相关信息,并可结合自己所了解的词人生平,分析这种情感产生的原因。
    发言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补充的资料:
    柳永,传说他早年写过一首《鹤冲天》,末句为“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后来他考进士时,宋仁宗特予黜退,并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李清照,汴京失守后,她被迫南下。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去世,她随后陷入了四处流浪、国破家亡的困苦之中。“这种由时代及个人命运的变化所引起的性格变化,使她在南宋时所作的词充满了过去所没有的愁苦悲凉的感情”。
    秦观,在绍圣年间,因与苏轼的关系被一贬再贬,郴州只是其中的一站。在长期的颠沛流离中,性格柔弱的他尝尽凄苦况味,内心萦绕不去的是哀婉悲苦的情绪。正如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个人命运的变化所引起的性格变化,使她在南宋时所作的词充满了过去所没有的愁苦悲凉的感情”。
    秦观,在绍圣年间,因与苏轼的关系被一贬再贬,郴州只是其中的一站。在长期的颠沛流离中,性格柔弱的他尝尽凄苦况味,内心萦绕不去的是哀婉悲苦的情绪。正如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中所言:“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
    散读、思考、形成自己一定的观点后可以和读议(四人)小组的成员进行讨论,然后在班级交流的环节发言。
    (《雨霖铃》:“伤”;词人临行前与恋人难以割舍的惜别之情,同时也隐隐抒发了自己因作词触忤仁宗,致使生活潦倒、前途黯淡的感喟。
    《苏幕遮》:“怅”;词人是钱塘人氏,却久客京师,因而起了乡思归梦。词人以举重若轻的笔法细细点染,清新淡远,不著斧凿。
    《声声慢》:“愁”;这首词中的“愁”包含的情感复杂而深广,“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亡夫之痛和理想破灭的失望等等交织而成,因而“表现得非常沉痛乃至凄厉”。
    《踏莎行》:“恨”;绍圣四年,处在贬谪途中的词人在郴州写下这首哀怨凄厉之作。)
    三、 知识的延展:对于词“缘情”的特点进行解说,详见[教学重点与难点•说明]
    四、
有感情的朗读:教师认真聆听各组朗诵时情感处理的得当与否。可指导各组间进行简单的互评活动,也可以由教师直接进行朗读的相关指导。
    五、 尝试评价文本运用的艺术手法:针对每首词提问:问哪些句子属于虚写部分?它们对于情感的表达有何作用?
    ②《苏幕遮》: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称赞“叶上初阳干宿雨”三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请对这三句加以赏析。此外,它们与下片的乡思之情又是如何衔接在一起的呢?
    ③《声声慢》:前人评此词,无不叹服于开头叠字的运用,请从意蕴的角度评价这一开头的妙处。
  ④《踏莎行》:古人十分讲究炼字,请结合“驿寄梅花,鱼传尺素”两句,说说“砌”字的妙用。
    ①《雨霖铃》:这首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请问哪些句子属于虚写部分?它们对于情感的表达有何作用?
    每个大组重点思考一首词的问题。精读、思考、形成自己一定的观点后可以和读议(四人)小组的成员进行讨论,然后在班级交流的环节发言。
    (《雨霖铃》:“念去去……楚天阔”,“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稠密深沉的烟霭,其离愁之深,可以想见”;“今宵……残月”,“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中”;“此去……何人说”,叹息离别后从此茕茕孑立,天各一方的寂寞萧索,更可见钟情之深切。
    《苏幕遮》:“宿雨初收,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猗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