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一个志改一次过方太又不用改孔燃气灶吗立一个志立一个志,写什么好

茅忠群:我的家庭幸福观
茅忠群,CCG资深副主席,方太集团董事长。
6月20日,2018方太年度发布会以百亿为新起点,聚焦新时代需求下的方太全新企业使命——为了亿万家庭的幸福,发布了方太在科技和文化领域的全新突破。
“幸福”成为了贯穿全程的最重要的主题词。除了全新的企业使命“为了亿万家庭的幸福”,以及“创新的目标是幸福”的创新观之外,方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茅忠群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家庭幸福观”,这也是方太发布的第一款文化产品,它蕴含着方太的新使命和社会责任。
在45分钟的发言里,方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茅忠群将方太的产品与文化共振创新理念传递给了发布会现场的上千名观众,以及场外上千万名收看发布会直播的观众,借以通过优秀的产品与文化,带动更多家庭、更多企业,共同推动建成一个充满幸福感的社会。
以下是茅忠群在2018年度发布会上的发言原文:
方太新使命:为了亿万家庭的幸福
今年年初,方太宣布了全新的企业使命——“为了亿万家庭的幸福”。原来的使命“让家的感觉更好”我们用了近20年,非常熟悉,也非常温暖,那为什么要修改呢?我们知道企业使命反映一个企业存在的目的和意义,不同层次的使命反映不同层次的企业目的。“让家的感觉更好”主要是在产品体验层次,是通过提供高品质的产品让顾客家的感觉更好。这个层次对应的企业目的是提供好产品,成为一家优秀的企业。然而方太在三年前提出了新的愿景“成为一家伟大的企业”,伟大的企业不仅是一个经济组织,要满足并创造顾客需求;而且是一个社会组织,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不断导人向善,促进人类社会的真善美。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仅仅提供好产品已经不够了,我们需要提出与伟大企业相一致的新使命,这个新使命就是“为了亿万家庭的幸福”。
何为幸福?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幸福是一种源自内心的感受;幸福是物质与精神双丰收、是事业与生命双成长。由此可见,我们不仅要有高品质的产品,更要创造有意义的美善产品,如保护家人美丽和健康的不跑烟油烟机,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的星魔方,把健康和陪伴留给家人的水槽洗碗机,让家人用磁化水洗澡的热水器,让家人获得更多方便和愉悦的FIKS智能生活家系统,等等。这还不够,我们还要提供有意义的幸福服务:就是能让亿万家庭真正幸福安心的服务。比如跟产品安装维护相关的幸福服务,跟健康美食与烹饪相关的幸福服务,跟健康养生相关的幸福服务,乃至跟幸福家庭和幸福社区相关的幸福服务,等等。
这里的家庭不仅仅是指方太顾客的家庭,还包括方太员工的家庭,方太合作伙伴的家庭,方太大家庭,祖国大家庭,乃至人类大家庭。所以,我们不仅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给所有方太人和合作伙伴,还要传播给广大的方太顾客以及更多的人。这就是新使命给我们提出的新任务。
创新的目标是幸福
在过去两年的发布会上,方太分别提出了关于创新的两个观点:创新的源泉是仁爱;创新的原则是有度。
创新的源泉是仁爱。一则《厨房油烟加剧家庭主妇肺癌风险》的新闻报道,让方太将吸油烟机研发方向从关注量化指标调整为“最佳吸油烟效果”和“不跑烟”等定性指标。2013年推出的风魔方,以前所未见的吸油烟效果,保护了家人的美丽和健康。为了解决中国人的洗碗烦恼,方太发明了全球首台三合一水槽洗碗机,开创性地将水槽、果蔬净化和洗碗这三大功能融合于一身,解决了中国人的洗碗难题,把健康和陪伴留给了家人。
创新的原则是有度。我们力图为用户创造“恰到好处”的智能厨电体验,让产品与用户相处有度、与空间相融有度、与自然相谐有度,达到相互间的和谐统一。去年推出的智能升降油烟机,更是实现了随油烟大小智能升降,将油烟机一举带入“无人驾驶”时代,为用户带来了“恰到好处”的智能体验。
今年,方太要提出关于创新的第三个观点:创新的目标是幸福!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没有创新企业就难以发展甚至难以生存,所以全世界的企业都很重视创新。然而综观创新的现状存在诸多问题:如急功近利、危害健康、搅乱是非、丧失底线、严重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究其根源,就是很多人把“贪欲”作为创新的源泉、把“无度”作为创新的原则、把“市场或流量”作为创新的唯一目标。所以我们提出了“创新的源泉是仁爱”“创新的原则是有度”,今天进一步提出“创新的目标是幸福”。由此可见,方太创新的目标与方太的使命是完全统一的,方太所有的创新都是要去实现“为了亿万家庭的幸福”这一使命。今天就想重点阐述一下“家庭幸福”这个与我们密切相关的课题。
家庭幸福观
提到家庭幸福,我们首先会有一个问题:尽管每个人对幸福的感受不同,难有一个量化的客观标准,但有没有一个基本公认的幸福观呢?答案是肯定的。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五福”,最早出自《尚书·洪范》:“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也就是后来的: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提出新时代的“家庭幸福观”是:“衣食无忧、身心康宁、相处和睦、传家有道”。这四个方面为什么都跟家庭幸福息息相关?又如何实现?下面一一详细阐述:
衣食无忧:我们应当承认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如果还在为一家人的一日三餐、避风驱寒、体面生活而烦恼担忧,那么也是很难有幸福感的。毕竟像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样境界的人在世间是不多的。所以,孔子周游列国到卫国时,给出的为政思路是“先富之、后教之”。而我们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目标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以拥有能让我们衣食无忧的一定的物质财富对家庭幸福而言是必要的。
那么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如何才能实现“衣食无忧”?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早已给了我们答案,那就是“劳动”或者叫“奋斗”。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这方面孔子早就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我记得有一首《幸福在哪里》的歌第一段歌词是这样写的:“幸福在哪里,朋友我告诉你,它不在柳荫下,也不在温室里,它在辛勤的工作中,他在艰苦的劳动里,啊!幸福就在你晶莹的汗水里。”这首歌确实道出了中华文化关于幸福的真谛。习总书记也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崇尚劳动,造福劳动者,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习总书记在今年的新年贺辞中进一步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由此可见,要实现衣食无忧,必须的途径就是全家人一起劳动,一起奋斗。
身心康宁: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一人生病住院,全家难得安宁。没有健康,谈何家庭幸福啊!2016年习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实现身心康宁?5000年的中华文化再次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宝藏。《黄帝内经》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决定我们健康的还有一个关键要素就是个人和家庭所累积的福德。我们每个人或家庭都有两个银行账户:资金账户和福德账户;福德账户的规律是:越自私享受福德越少,越利他付出福德越多。平时我们应当多多积福,才能保障长久的身心康宁。
相处和睦: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人之间要相处和睦,需要遵循四项原则:各尽本分: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责任,应当合理分工,各尽本分,不能片面强调单方的责任。互相包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任何人都会有过错,如果抓住不放,就不可能和睦。退一步海阔天空、进一步翻江倒海。每个人都需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互相包容,互相忍让。真情相待:俗话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普通人因为有私欲所以争理永远争不清。家是讲情而不是争理的地方,要注重增进感情,互相以真情相待,避免争理伤感情。无私奉献:家是一家人共同的家,可能会有家人没有尽好本分,但不能让这成为自己也不尽本分的借口,作为其中的一员,都应当为家庭无私奉献。
传家有道:俗话说:富不过三代。道出了传家之难。家族企业也是如此,据美国布鲁克林家族企业学院跟踪统计,欧美家族企业只有30%能传到第二代,12%能传到第三代,只有3%左右能传到第四代。就家族传承而言,历史上仍然有极少数家族能够传续数百年乃至数千年。如孔氏家族,即孔子后代,仅家谱记载总人数超200万,被称为天下第一家族;民族英雄岳飞后代目前据称达180万;北宋名相范仲淹后代800多年长盛不衰;再如颜子家族、曾子家族、孟子家族也都历经2000多年而不衰,并且家谱保留完整,未曾中断。这前后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为什么绝大多数家族逃不脱“富不过三代”的魔咒?而仍然有极少数家族能数百年乃至数千年而长盛不衰?这背后是否有什么传家之道?答案是肯定的。
那如何才能逃脱“富不过三代”的魔咒?真正的传家之道是什么?古人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而这个思想源自孟子的“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些话已经道出了能历十代以上而不衰的传家之道。总结过去几千年的家族传承之道,一言以蔽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其核心就是:行善积福。这里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圣贤之善往往与世俗之善相反。《了凡四训》讲到善有真假、端曲、阴阳、是非、大小等,都应当仔细辨别。而辨别的总原则是“有益于人为善”。具体而言:不看行为本身,而看行为所造成的影响;不看当下成果,而看长远效果;不看个人得失,而看国家天下。
亿万家庭幸福倡议
今天主要发布了“为了亿万家庭的幸福”这一方太新使命,并在过去关于创新的两个观点“创新的源泉是仁爱”“创新的原则是有度”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创新的第三个观点:“创新的目标是幸福”。然后重点提出了新时代的“家庭幸福观”:衣食无忧、身心康宁、相处和睦、传家有道。并进一步从这四个方面阐述了与家庭幸福的关系和提升幸福的方法途径。可见,对我们每个家庭而言,家庭幸福并非遥不可及,乃可学而至,但需要我们学而时习,立志笃行。为了进一步方便广大家庭学习践行,下面从不同层次再介绍三种方法:
幸福从常说“五句话”开始。对亿万家庭而言,有没有一种简单快捷的方法便能获得初级的幸福?当然有。家庭矛盾的一个普遍的根源是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对方不对,都等着对方认错,让对方改变,否则就不罢休,这样就陷入了一个解不开的死结。其实是我们不明白一个真理:我是一切的根源,只有自己改变了,才有可能改变他人。所以这个方法叫“超级简单‘五句话’幸福法”:“我错了!”“我也错了!”“我帮你!”“谢谢你!”“我爱你!”。只要家庭成员抓住一切机会每天常说这五句充满能量的话,很快就会发现幸福已悄悄来到我们的身边。这个方法只有一个关键:每个人要主动、勇敢并且真诚地说出“我错了!”“我也错了!”“我帮你!”“谢谢你!”“我爱你!”。
如果有的家庭已经不满足于“超级简单‘五句话’幸福法”,想要追求更大的幸福,那这个方法就是“提升能量‘五个一’幸福法”:立一个志、读一本经、改一个过、行一次孝、日行一善。方太人的实践已经证明了“五个一”的非凡效果。立一个志:可细分为三,成人之志、成事之志、健身之志;成人之志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如脚踏实地、忠于职责的士人,德才兼备、志存高远的能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君子,自利利他、胸怀天下的贤人,无我利他、化育天下的圣人;成事之志可以是家庭目标或工作目标等;健身之志可以是健身目标;读一本经:经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大学》《中庸》《道德经》《了凡四训》《六祖坛经》等;改一个过:过指错误的知见、不善的念头、过激的情绪、偏私的行为等;行一次孝:指做一件让父母公婆高兴乃至感动的事情;日行一善:尽好本分是首善;每天尽好本分以及至少做一件举手之劳的小善,可以是作一次改善、做一件善事、说一句善言、起一个善念。就周期而言,立一个志可以年或季为单位或视具体内容而定,读一本经、改一个过、行一次孝可以季或月为单位,日行一善以天为单位。实践证明,只要认真践行“五个一”半年,就会发现自己和家庭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同时被浓浓的幸福所包围。
更高层次的追求必须明心重道。如果您是企业家,有着更高的追求:不仅要成就自己的家庭幸福,还要成就一家伟大的企业,让顾客得安心、员工得成长、社会得正气、经营可持续,成就更多人的家庭幸福。那么欢迎您来方太,我们将会把自己长期以来对传统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体悟与您分享,体悟其中的精髓,成就伟大企业,成就更多家庭的幸福,同时实现幸福圆满、觉悟自在的人生。
“亿万家庭的幸福”是一个巨大而长期的工程,我们欢迎更多志同道合的企业家共同学习践行中华文化,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为亿万家庭的幸福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后祝大家家庭幸福!
谢谢大家!
哎哟,视频不错!
(建议在wifi环境下收看)
文章选自FOTILE方太,日
文章选自,2018年6月日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搜作品集&&&&
欽定四庫全書
 陜西通志巻六十四
  人物十
漢陰丈人者楚人也子貢適楚過漢陰見丈人方將為
 圃畦鑿隧而入井抱甕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
 見功寡子貢曰有械於此挈水若抽其名為橰用力
 甚寡而見功多丈人作色而笑曰聞之吾師有機械
 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於胷中則
 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
 所不載也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子貢瞞然慚俯而
 不對莊/子
段干木晉人也少貧且賤乃治清節游西河師事卜子
 夏與田子方干木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見就造其門
 干木踰牆而避文侯文侯以客禮待之出過其廬而
 式其僕問曰干木布衣也式其廬不已甚乎文侯曰
 干木賢者也不移勢利懷君子之道隱居窮巷聲馳
 千里吾敢不式乎干木先乎德寡人先乎勢干木富
 乎義寡人富乎財勢不如德貴財不若義高又請為
 相不肯後卑已固請見與語文侯立倦不敢息文侯
 名過齊桓公者蓋能尊段干木敬卜子夏遊田子方
 故也高士/傳
楊碩華陰人隱居華山仙谷交結名士洞習天文知秦
 將亡漢當興生八子俱從高祖征伐第八子喜擊殺
 項羽有功封赤泉亭侯餘皆將軍乃賜碩太史公馬/志
邵平者故秦東陵侯秦破為布衣貧種瓜長安城東瓜
 美故時俗謂之東陵瓜從邵平以為名也史記蕭相/國世家
四皓者皆河内軹人也修道潔已非義不動秦始皇時
 見秦政虐乃共入商洛隱地肺山以待天下定漢高
 聞而徵之不至高士/傳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
 如意吕后恐乃使建成侯吕澤刼畱侯曰為我畫計
 畱侯曰此難以口舌爭也顧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
 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
 義不為漢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誠能無愛金玉璧
 帛令太子為書卑辭安車因使辨士固請宜來來以
 為客時時從入朝令上見之上知此四人賢則一助
 也於是吕后令吕澤卑辭厚禮迎此四人四人至客
 建成侯所黥布反上病欲使太子將往擊之四人相
 謂曰凡來者將以存太子太子將兵事危矣乃說建
 成侯曰君何不急請吕后承間為上泣言吕澤夜見
 吕后吕后為上涕泣而言如四人意上擊布還愈欲
 易太子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從太子年皆八十有
 餘鬚眉皓然衣冠甚偉上問曰彼何為者四人前對
 各言姓名曰東園公用里先生綺里季夏黄公上大
 驚曰吾求公數嵗公避逃我今公何自從吾兒遊乎
 四人皆曰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竊聞太子
 仁孝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延頸願為太子死者故臣
 等來耳上曰煩公幸卒調?太子四人為壽畢趨去
 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
 已成難動矣吕后真而主矣史記畱/侯世家吕后德之將官
 爵之四人復入商山吕氏不能畱商隱/說東園公姓唐
 名秉字宣明綺里季姓呉名實字子景夏黄公姓崔
 名廣字少通甪里先生姓周名術字元道號稱四皓
摯峻字伯陵長安人少治清節與太史遷交好峻獨退
 身修德隱於岍山遷既親貴乃以書勸峻曰遷聞君
 子所貴乎道者三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伏
 惟伯陵材能絶人高尚其志以善厥身氷清玉潔不
 以細行荷累其名固已貴矣然未盡太上之所由也
 願先生少致意焉峻報書曰峻聞古之君子料能而
 行度德而處故悔恡去於身利不可以虚受名不可
 以茍得漢興以來帝王之道於斯始顯能者見利不
 肖者自屏亦其時也周易大君有命小人勿用徒欲
 偃仰從容以遊餘齒耳峻之守節不移如此遷為李
 陵遊說下腐刑果以悔恡被辱峻高尚不仕卒於岍
 岍人立祠號曰岍居士世奉祀之不絶高士/傳
楊王孫城固人學黄老之術家累千金厚自奉養生無
 所不致病且死令其子曰吾欲躶葬以反吾真必無
 易吾意死則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從足引脫
 其囊以身親土其子不忍往見王孫友人祁侯祁侯
 與王孫書王孫曰夫厚葬誠無益於死者而俗人競
 以相高靡財單幣腐之地下或乃今日入而明日發
 此真與暴骸於中埜何異且裹以幣帛隔以棺槨支
 體絡束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鬱為枯腊千載之後棺
 槨腐朽乃得歸土就其真宅由是言之焉用久客曰
 善遂躶葬漢書/本傳
成公成帝時人自隱姓名常誦經不交世利時人號曰
 成公成帝出遊問之成公不屈節上曰朕能富貴人
 能殺人子何逆朕成公曰陛下能貴人臣能不受陛
 下之官陛下能富人臣能不受陛下之祿陛下能殺
 人臣能不犯陛下之法上不能折使郎二人就受政
 事十二篇高士/傳
安丘望之長陵人少治老子恬靜不求進宦號曰安丘
 丈人成帝聞欲見之望之辭不肯見上以其道德深
 重常宗師焉望之不以見敬為高愈自退損為巫醫
 於民間著老子章句扶風耿况王汲等皆師事之從
 受老子終身不仕道家宗焉高士/傳
張仲蔚者平陵人與同郡魏景卿俱修道德隱身不仕
 明天官博物善屬文好詩賦常居窮素所處蓬蒿没
 人閉門養性不治榮名時人莫識唯劉龔知之高士/傳
鄭朴字子真谷口人修道靜黙世服其清高成帝時大
 將軍王鳯以禮聘之不屈揚雄盛稱其德曰谷口子
 真耕於巖石之下名震京師馮翊人刻石祠之至今
 不絶高士/傳時人因子真所居名為鄭泉雲陽/宫記
衞衡字伯梁南鄭人少師隱士同郡樊季齊以高行聞
 郡九察孝亷公府州十辟公車三徵不應董扶任安
 從洛還過見之曰京師天下之市朝也足下猶之人
 耳何其在遠以虚名屢動徵書若至中國則價盡矣
 衡笑曰時有險易道有汙隆若樊季齊楊仲桓雖應
 徵聘何益於時乎茍無所則尼軻恓恓是以君平子
 真不屈其志其子之徒也哉吾何虚假之有安扶服
 之敬其言也漢中士/女志
安陵清者有項仲山飲馬渭水日與三錢以償之三輔/決錄
蔣詡杜陵人為兖州刺史以亷直為名王莽居攝詡以
 病免官歸鄉里卧不出戸卒於家漢書鮑/宣傳詡歸鄉里
 荆棘塞門舍中有三徑不出惟求仲羊仲從之遊二
 人不知何許人皆治車為業時人謂之二仲三輔/決錄
楊寳震父華/陰人習歐陽尚書哀平之世隱居教授居攝二
 年與兩龔蔣詡俱徵遂逃遁不知所處光武高其節
 建武中公車特徵老病不到卒於家後漢書/楊震傳
井丹字大春郿人少受業太學通五經善談論京師為
 之語曰五經紛綸井大春性清高未嘗修刺候人建
 武末沛王輔等五王居北宫皆好賔客更遣請丹不
 能致信楊侯陰就以外戚貴盛乃詭說五王求錢千
 萬約能致丹而别使人要刼之丹既至就故為設麥
 飯葱葉之食丹推去之曰以君侯能供甘?故來相
 過何其薄乎更致盛饌乃食及就左右進輦丹笑曰
 吾聞桀駕人車豈此邪坐中皆失色就不得已令去
 輦自是隱閉不闗人事後漢書/本傳
高恢字伯達京兆人少治老子恬虚不營世務與梁鴻
 善隱於華隂山中及鴻東游思恢作詩曰鳥嚶嚶兮
 友之期念高子兮僕懷思想念恢兮爰集兹二人遂
 不復相見恢髙抗匿耀終身不仕焉高士/傳
梁鴻字伯鸞平陵人受業大學家貧尚節介博覽無不
 通而不為章句牧豕於上林苑中曽誤遺火延及他
 舍鴻乃尋訪燒者問所失悉以豕償之其主猶以為
 少鴻願以身居作主人許之因為執勤不懈鄰家耆
 老見非恒人乃共讓責主人而稱鴻長者悉還其豕鴻不受而
 去歸鄉里勢家慕其高節多欲女之鴻並絶不娶同
 縣孟氏女擇對不嫁鴻聘之有頃共入霸陵山中以
 耕織為業詠詩彈琴以自娯仰慕前世高士為四皓
 以來二十四人作頌因東出闗作五噫之歌與妻子
 居齊魯之間又去適呉依大家臯伯通居廡下為人
 賃舂每歸妻為具食舉案齊眉伯通異之舍於家鴻
 潛閉著書十餘篇疾且困告主人曰慎勿令我子持
 喪歸去及卒伯通等為求葬地於要離冢咸曰要離
 烈士伯鸞清高可令相近葬畢妻子歸扶風後漢書/本傳
張楷字公超司?舉茂才除長陵令不至官隱居?農
 山中學者隨之所居成市後華隂山南遂有公超市
 五府連辟舉賢良方正不就順帝特下詔曰張楷行
 慕原憲操擬夷齊前此徵命未至將主者翫習於常
 優賢不足使其難進歟郡時以禮發遣復告疾不到
 性好道術能作五里霧時闗西人裴優亦能為三里
 霧自以為不如楷從學之楷避不肯見桓帝即位優
 行霧作賊事覺被考引楷楷坐繫廷尉詔獄積二年
 恒諷誦經籍作尚書注後事無驗見原還家後漢書/張霸傳
韓康字伯休霸陵人常遊名山採藥賣長安市中口不
 二價者三十餘年有女子從康買藥康守價不移女
 子怒曰公是韓伯休邪乃不二價乎康歎曰我欲避
 名乃小女子皆知有我何用藥為遂遯入霸陵山中
 博士公車連徵不至桓帝時乃備?纁安車以聘之
 使者奉詔造康康不得已乃許諾辭安車自乘柴車
 冒晨先發至亭亭長以韓徵君當過發人修道橋見
 康柴車幅巾以為田叟也使奪其牛康即釋駕與之
 有頃使者至奪牛翁乃徵君也使者欲奏殺亭長康
 曰此自老子與之亭長何罪乃止康因中路逃遁以
 壽終後漢書/本傳
丘訢字季春扶風人少有大才自謂無伍傲世不與俗
 人為羣郡守始召見曰明府欲臣訢邪友訢邪師訢
 邪明府所以尊寵人者極於功曹所以榮祿人者已
 於孝亷一極一已皆訢所不用也郡守異之遂不敢
 屈高士/傳
馬瑶茂陵人隱於汧山以兔罝為事所居俗化百姓美
 之號馬牧先生後漢書/矯慎傳
法真字高鄉扶風郿人學無常家博通内外圖典闗西
 號為大儒弟子負笈嘗數百人性恬靜寡欲不涉人
 間事太守請見之真乃幅巾請謁太守欲以功曹相
 屈真曰以明府見待有禮故敢自同賔末若欲吏之
 真將在北山之北南山之南矣太守不敢復言凡辟
 公府賢良皆不就同郡田羽薦真?順帝西巡羽又
 薦之帝虚心欲致前後四徵真曰吾既不能遯形遠
 世豈飲洗耳之水哉遂深自隱絶友人郭正稱之曰
 法真名可得而聞身不可得而見逃名而名我隨避
 名而名我追可謂百世之師者矣共刋石頌之號曰
 ?德先生年八十九以壽終高士/傳
樊志張南鄭人博學多通隱身不仕嘗遊隴西時破羌
 將軍段熲出征西羌請見志張其夕熲軍為羌所圍
 因畱軍中三日不得去夜謂熲曰東南角無羌宜乘
 虚引出住百里還師攻之可以全勝熲從之果以破
 賊於是以狀表聞又說其人既有梓慎焦董之識宜
 輔翼聖朝咨詢竒異於是有詔特徵?病終後漢書/本傳
扈累字伯重京兆人初平中山東人有青牛先生字方
 正客三輔曉知星歴風角鳥情累隨方正遊學人謂
 之得其術有婦無子三輔亂隨方正入漢中漢中壞
 隨徙民詣鄴喪其婦至黄初元年又徙詣洛陽遂不
 復娶婦獨居道側以?甎為障施一?牀食宿其中
 晝日潛思夜起仰視星宿吟咏内書人或問之閉口
 不肯言至嘉平中年八九十纔若四五十者縣官以
 其孤老給廩日五升不足食頗行傭以禆糧人與不
 取食不求美衣敝縕服後病亡魏/畧
劉仲始者長安市儈一為市吏所辱乃感激遂行學問
 經明行修流名海内後以有道徵不就人歸其高三/國
 魏志裴/潛傳注
楊軻天水人少好易長而不娶學業精微常食粗飲水
 衣褐縕袍人不堪其憂而軻悠然自得劉曜僭號徵
 拜太常軻固辭曜亦敬而不逼遂隱於隴山曜後為
 石勒所擒秦人東徙軻畱長安石季龍徵之軻以疾
 辭迫之乃發後歸秦州晉書/本傳今隴州山中有軻遺跡
韋元避吏隱長安南山武帝入關以太尉掾徵不至南/史
馬樞字要理扶風郿人六嵗能讀孝經論語老子及長
 博極經史尤善佛經及周易老子義梁邵陵王綸為
 南徐州刺史引為學士綸時自講大品經命樞講維
 摩老子周易同日發題道俗聽者二千人樞依次剖
 判開其宗?然後支分流别轉變無窮綸甚嘉之將
 引薦於朝廷尋遇侯景之亂綸舉兵援臺乃畱書二
 萬巻以付樞樞肆志尋覽殆將周遍乃喟然歎曰吾
 聞貴爵位者以巢由為桎梏愛山林者以伊吕為管
 庫束名實則蒭芥柱下之言翫清虚則粃糠席上之
 說稽之篤論亦各從其好也乃隱於茅山有終焉之
 志元嘉元年文帝徵為度支尚書辭不應命及鄱陽
 王為南徐州刺史欽其高尚卑辭厚意令使者邀之
 前後數反樞不得已乃行王築别館以處之樞惡其
 崇麗乃於竹林間自營茅茨而居每王公餽餉辭不
 獲己者率十分受一樞少屬亂離每所居之處盜賊
 不入依託者常數百家目精洞黄能視闇中物嘗有
 白鷰一雙巢其庭樹馴狎欄廡時集几案春來秋去
 幾三十年太建十三年卒時年六十撰道覺論二十
 巻行於世陳書/本傳
魯祈扶風人遭赫連屈丐暴虐避地寒山教授弟子數
 百人好方術少嗜慾魏書釋/老志
杜景字宣明京兆人學通經史州府交辟不就子裕字
 慶延文學相傳仕齊位止樂陵令齊亡退居教授終
 於家北史杜/銓傳
鄭修北海人少隱於岐南几谷中依巗結宇獨處淡然
 屏跡人事不交世俗耕食水飲皮冠草服雅好經史
 專意?門前後州將每徵不至岐州刺史魏蘭根頻
 遣使致命修暫出見尋還山舍魏書/本傳
韋夐字敬遠杜陵人志尚夷簡淡於榮利弱冠被召拜
 雍州從事謝疾去前後十見徵辟皆不應明帝即位
 禮敬愈厚且為詩以貽之夐答詩願謁帝大悅勅有
 司給河東酒一斗號曰逍遥公時晉公?廣營第宅
 召夐訪以政事夐仰視其堂歎曰甘酒嗜音峻宇雕
 牆有一於此未或不亡?不悅識者以為知言武帝
 嘗與夐夜宴大賜縑帛夐惟取一疋帝以此益重之
 孝寛為延州刺史夐至州寛以所乘馬及轡勒與夐
 夐以其華飾笑謂曰舍舊錄新非吾志也乘舊馬以
 歸宣帝在東宫遺夐書問以立身之道夐對曰儉為
 德之恭侈為惡之大願殿下察之夐少畱情著述手
 自抄錄數十巻晚年虚靜惟以體道?真為務宣政
 元年卒於家武帝遣使祭贈有加周書/本傳
司馬郊字子都隱居華山五十年禽獸日遊目前有如
 家馴毎灌園不食菜心以其傷生意及四時山果熟
 果大大鳥銜果小小鳥銜俱送郊齋中郊歎曰禽鳥
 送果甚多但可日料三十顆異日如戒及郊卒百禽
 聚於庭悲鳴累日而去獨異/志
孫思邈華原人通百家說善言老莊獨孤信見其少異
 之曰聖童也顧器大難為用耳及長居太白山隋文
 帝輔政以國子博士召不拜宻語人曰後五十年有
 聖人出吾且助之太宗初召詣京師年已老而聽視
 聰瞭帝歎曰有道者欲官之不受顯慶初復召見拜
 諫議大夫固辭上元元年稱疾還山思邈於陰陽推
 步醫藥無不善孟詵盧照鄰等師事之永淳初卒唐/書
田游巖三原人永徽時補太學生罷歸入太白山母及
 妻皆有方外志與共棲遲山水間自蜀歴荆楚愛夷
 陵青溪止廬其側長史李安期表其才召赴京師行
 及汝辭疾入箕山居許由祠旁自號由東鄰頻召不
 出高宗幸嵩山遣中書侍郎薛元超就問其母賜藥
 物絮帛帝親至其門游巖野服出拜儀止謹朴帝令
 左右扶止謂曰先生比佳否曰臣所謂泉石膏盲烟
 霞痼疾者帝悅因勅游巖將家屬乘傳赴都拜崇文
 館學士進太子洗馬裴炎死坐素厚善放還山蠶衣
 耕食不交當世惟與韓法昭宋之問為方外友云唐/書
武攸緒則天兄惟良子也恬淡寡欲好易莊周書少變
 姓名賣卜長安市得錢輙委去唐書/本傳
高太素商山隱士累徵不起在山中構道院二十餘間
 太素起居清心亭下皆茂林秀竹竒花異卉每至一
 時即有猿一枚詣亭前鞠躬而啼不易其候太素因
 目之為報時猿其性度有如此開天/遺事
王休居太白山下日與僧道異人往還每至冬時取溪
 氷敲其精瑩者煮建茗共賔客飲之開天/遺事
郭休字退夫太白山隱士有運氣絶粒之術於山中建
 茅屋百餘間有白雲亭鍊丹洞注易亭修真亭朝元
 壇集神閣每於白雲亭與賔客看山禽野獸即以槌
 擊一鐵片子其聲清響山中鳥獸聞之集於亭下呼
 為唤鐵開天/遺事
呉筠字貞節華州華陰人通經誼美文詞舉進士不中
 性高鯁不耐沈浮於世去居南陽倚帝山天寳初召
 至京師請?道士籍乃入嵩山依潘師正究其術南
 游天台觀滄海與其名士相娯樂文辭傳京師?宗
 遣使召見大同殿與語甚悅勅待詔翰林獻?綱三
 篇帝嘗問道對曰深於道者無如老子五千文其餘
 徒喪紙札耳復問神仙冶鍊法對曰此野人事非人
 主宜畱意筠每開陳皆名教世務以微言諷天子天
 子重之羣沙門嫉其見遇而高力士素事浮屠共短
 筠於帝筠亦懇求還嵩山詔為立道館安祿山欲稱
 兵乃還茅山因東入?稽剡山大厯十三年卒弟子
 私諡為宗?先生唐書/本傳
韋況斌子萬/年人少隱王屋山孔述睿以諌議大夫召薦況
 為右拾遺不拜未幾以起居郎召半嵗輒棄官去徙
 家龍門除司封員外郎稱疾固辭元和初授諫議大
 夫勉諭到職數月乞骸骨以太子左庶子致仕卒况
 雖世貴而志沖遠不為聲利所遷當時重其風操唐/書
 韋安/石傳
崔覲城固人以儒自業身耕耨取給老無子乃以田宅
 貲財分給奴婢各為業而身與妻隱南山夫婦嘯詠
 相視為娯文宗時左補闕王直方薦覲高行詔以起
 居郎召辭疾不至唐書/本傳
鄭元素華原人少習詩禮避亂南遊居廬山青牛谷高
 卧四十餘年採薇食蕨絃歌自若構椽剪茅於舍後
 ?集古書至千餘巻南唐/書
鄭雲叟本名遨棄家入少室山聞西岳有五粒松脂淪
 入地千歳化為藥能去三尸因居華陰與李道殷羅
 隱之友善道殷有釣魚之術釣而不餌又能化石為
 金雲叟目擊其事而不求續世/說碧雲洞在岳之東乃
 鄭雲叟羅隱之翟士端隱居之所鄭遨南燕人天成
 中以拾遺詔不起賜號逍遥先生羅隱之新淦縣玉
 笥山玉梁觀道士來居華山一觴一咏高情自適天
 福中賜號希夷先生翟士端字表正齊人博通九經
 祥符中真宗幸汾陰詔不起無疾而逝七日肢體猶
 溫鄭隱字明處兖之奉符人左臂有黑黶子如北斗
 狀常居王刁三洞自冬涉春不出人咸異之祥符中
 真宗祀后土還駐驆驛下賜號貞晦先生又賜歸山
 歌華岳/全集真宗祀汾陰時召華山隱士鄭隱敷水隱士
 李寧隱以經術為業遇道士傳辟穀鍊氣之法修習
 頗驗居華山王刁巖踰二十年冬夏常衣皮裘寧精
 於藥術老而不衰常以藥施人人以金帛為報輒拒
 之大中祥符四年賜號貞晦先生上並作詩以賜贈
 以茶藥繒帛獨隱辭賜物不受宋史方/技傳
王子華同州人博學能文尤工詩景德中與華山隱者
 齊人翟士端兗人鄭隱南燕人鄭遨臨江羅隱之等
 號五高士為一時名流所推重賈/志
陳摶字圖南亳州真源人不求祿仕以山水為樂居華
 山雲臺觀又止少華石室每寢處多百餘日不起因
 世宗好黄白術有以摶名聞者命華州送至闕下從
 容問其術對曰陛下當以致治為念奈何畱意黄白
 之事乎世宗不之責命為諫議大夫不受太平興國
 中來朝太宗待之甚厚九年復來朝上益加禮重宋
 琪等從容問曰先生得?黙修養之道可以教人乎
 對曰摶山野之人非有方術可傳今聖上龍顔秀異
 正君臣協心同德興化致治之秋勤作修煉無過於
 此琪等以其語白上上益重之賜號希夷先生端拱
 初忽謂其弟子賈德昇曰汝可於張超谷鑿石為室
 吾將憩焉二年七月石室成摶手書表曰臣摶大數
 已終已於今月二十二日化形張超谷中如期而卒
 七日肢體猶溫有五色雲蔽塞洞口彌日不散摶好
 讀易手不釋巻能逆知人意人咸異之宋史/本傳華山陳
 真人隱於睡馮翊寇朝一常事真人得睡之崖畧後
 還鄉惟睡而已郡南劉垂範往謁其從者以睡告垂
 範坐寢外聞鼾之聲雄美可聽退而告人曰冦先
 生睡中有樂乃華胥調雙門曲也或曰未審譜記何
 如垂範以濃墨塗紙滿幅題曰混沌譜云即此是也
种放字明逸洛陽人沈黙好學父嘗令舉進士放辭以
 業未成父卒與母隱居終南山豹林谷之東明峯以
 講習為業淳化三年陜西轉運使宋惟幹言其才詔
 召之放稱疾不起轉居窮僻人跡罕至太宗嘉其節
 賜以緡錢使養母咸平元年母卒放水漿不入口三
 日廬於墓側詔賜錢帛米助其喪四年兵部尚書張
 齊賢言放孝行純至簡朴退靜詔赴闕放辭不起明
 年齊賢守京兆復請加旌賁即遣供奉官周旺齎詔
 赴闕九月放至對崇政殿詢以民政邊事放曰明王
 之治愛民而已餘皆謙讓不對即日授左司諫直昭
 文館六年春表暫歸山詔許其請將行遷起居舍人
 十月遣使撫問圖其林泉居處以獻景德元年十月
 來朝二年擢為右諫議大夫上表乞嵩少養疾許之
 大中祥符元年判集賢院拜給事中二年四月歸山
 四年正月復來朝拜工部侍郎放屢至闕下俄復還
 山人貽書嘲其出處之跡放不答王嗣宗守京兆放
 乘醉慢罵之嗣宗屢遣人責放不法仍條上其事放
 遂徙居嵩山八年十一月乙丑忽取前章疏稿悉焚
 之召諸生?飲酒數行而卒上甚痛悼親製文遣内
 侍往致祭歸葬終南宋史/本傳
宋澥長安人有清節不仕與种放魏野遊多篇什酬唱
 宋史/本傳
高懌字文悅荆南高季興四世孫幼養於外家通經史
 百家之書聞种放隱終南山乃築室豹林谷從放受
 業放竒之不敢處以弟子行與同時張嶤許勃號南
 山三友?詔舉沈淪知長安?準薦之辭不起景祐
 中錄國初侯王後懌推其弟欣得官及范雍建京兆
 府學召懌講授諸生席間嘗數十百人杜衍嘗請賜
 處士號乃命為大理評事懌固辭仁宗嘉其守號安
 素處士賜良田五百畝文彦博表其經術該通有高
 世之行可以勵風俗詔賜第一區嘉祐中除光祿寺
 丞復固辭夢道士持素書聘為白鹿洞主卒宋史/本傳
李植字化光京兆人觀察使士衡之孫自幼好道不樂
 婚宦工畫山水劉原父嘗贊之圖繪/寳鑑
楊沖遠興元人元符中張浚試吏興元與楊用中别問
 公往來梁洋其人士有可與遊者乎用中曰楊沖遠
 可與為師浚至遂與交漢中/府志
安世通青城山道人本西人其父有謀策為武官數以
 言干當路不用遂自沈於酒而終世通隱居青城山
 中不出呉曦反乃獻書於成都帥楊輔曰世通雖方
 外人竊以為公得曦檄即當還書誦其家世激以忠
 義因而散金發粟興仗義之師以順討逆誰不願從
 今悠悠不決所謂婦人女子之悲停囚長智吾恐朝
 廷之大失望也輔不能從遂東如江陵請呉獵舉兵
 討曦未幾曦敗獵使蜀薦士以世通為首云宋史本/傳
 四川通志云安/世通本陜西人
岳行甫字仁老鄜州洛川人在闗中最有詩名泰和初
 有以仁老時病詩達之道陵者道陵大加賞異授以
 官不就士論高之詩百餘篇佳句甚多中州/集
楊恭懿字元甫奉元人力學强記尤深於易禮春秋父
 殁水漿不入口者五日居喪盡禮宣撫司以掌書記
 辟不就至元七年與許衡俱被召恭懿不至衡日稱
 譽恭懿之賢詔遣使召之以疾不起十一年太子下
 教中書俾如漢聘四皓者以聘恭懿丞相為書致命
 乃至京師既入見世祖勞其遠來又親詢其鄉里氏
 族無不周悉十二年侍讀學士圖克坦公履請設取士
 科詔與恭懿議之恭懿言今欲取士宜勅有司舉有
 行檢通經史之士試以經藝論策帝善之?北征恭
 懿遂歸田里十六年詔安西王相敦請赴闕入見詔
 與太史院改厯十七年進奏曰臣等更造新厯一依
 前賢定論是日方跪帝命許衡及恭懿起曰無自勞
 也授集賢學士兼太子院事十八年辭歸二十年以
 太子賔客召二十二年以昭文館學士召二十九年
 以議中書省事召皆不行三十一年卒年七十元史/本傳
員炎字善卿同州人負竒氣不事生産大德二年故人
 楊紫陽憫其窶用監嵩州酒炎薄之長揖而去嘗遊
 河朔以詩名詩稿酒瓢外無長物賈/志
駱天驤字飛卿長安人博涉羣書遊心翰墨樂道丘園
 不求聞達馬/志
張仝字之美涇陽人自幼好讀書不求聞達以山水文
 籍自娯雖在布衣邑人待之如公輔馬/志
第五勝愚字仲學富平人元末不悅仕進鑿洞山中甘
 貧樂道日與同志優游於山水間學者稱為第五夫
楊儼字敬夫涉獵經史元末隱陳倉谷中淡然無宦情
 明初累徵不起賈/志
閻正叔侯伯正俱渭南人泰定中同舉進士正叔授五
 經博士伯正授太常博士後以世亂棄官隱居田里
 洪武初並被徵至京深衣幅巾入見以年高辭不願
 仕明太祖見其鬚眉皓然禮之使歸俱以壽終於家
黄奮字熙載華陰人洪武初為博士教世子旋歸常乘
 牛車賦詩飲酒郭司馬良師事之賈/志
侯文禮白水人為人質直長厚言動不茍鄉里無少長
 皆敬憚之有相競輙就質平無不傾服洪武初累薦
 不起賈/志
折鼎獨神木人洪武初以人材薦辟授河南按察司僉
 事過中部喜曰此地可居乃卜築於縣西之村晦跡
 高蹈婆娑泉石居人亦莫之知一日官府徵夫役曰
 往役義也從之役愆期當罰度不能免乃曰君無笞
 我我河南按察司僉事也尹驚詫禮而歸之自是人
 莫知其終延安/府志
李琛寧羌衞人性恬靜樂道工詩文不求聞達年八十
 餘終馬/志
郭琦漢中人?治中領鄉薦任河南訓導陞解州學正
 持身清苦教士有方逆瑾聞其名召之琦托疾不應
 後瑾誅諸應聘者坐累琦不與焉人服其先見馬/志
劉价中部人性甘淡泊恬素自守卜隱東莊引水灌竹
 著書自娯縣令胡熹三造其廬閉戸不納尋逃入西
 山年至八十卒賈/志
王生逸其名咸寧雍端惠公泰幼與生同學泰既貴過
 家往訪之時生已棄學業農矣遇諸塗謂曰雍泰猶
 念貧賤之交乎如不棄予當約期過汝泰敬諾至期
 肅冠帶以俟生布衣?背隻雞持瓢酒而至據席
 正坐泰以兄事之酌飲必跪生受之亦不辭續文獻/通考
孟彦施綸倪玳俱咸寧人同舉正德八年鄉試時劉瑾
 以秦人横作威福彦等皆一上春宫不復再試隱居
 讀書以終其身賈/志
高延俊米脂人賦性高邁博學能文以明經選沔縣訓
 導力辭不赴卜居圁東山谷四圍種鞠讀書彈琴著
 述甚富米脂/志
王維藩鄠人神姿清異家苦貧無書從人借讀後竟淹
 貫嘉靖甲子舉於鄉或勉以就職藩曰入官以行道
 也其次為祿養親今道既未成而親又不吾待五斗
 祿將焉用之聞者歎服敎授里中為子弟講孝弟之
 學遇人急難必竭力赴之曰吾非好名實惡夫世之
 以死生貴賤二其心者後以壽終賈/志
黄如籥咸寧人高才能文章善聲律隱於終南山自謂
 太乙逸叟又同里趙時中事父母至孝世味淡泊結
 廬種竹自號翠微生賈/志
孫太初年十八入終南山繼入太白山嚼草木居息石
 崖下時有所得走山最高峰持古松根扣巨竒石以
 歌慎?山/棲志太白山人莫知其所自來人問其姓名曰
 我姓孫一元名問其字曰我字太初問何以稱太白
 山人曰我秦人也嘗棲太白山之巔於是稱太白山
 人山人善詩有超逸才嘗出秦四遊南走吳越呉?
 人爭禮敬山人山人固善說清虚又渥顔飄鬚望之
 如神仙中人於是愈禮敬山人一日病且革屬其友
 曰死葬我佳山幸題墓曰明詩人孫一元之墓已而
 山人甦起而憤曰幾負我志而呉越人以是覘知山
 人初無羽化術稍稍疑避而山人顧益說世務用世
 之士益喜之舉人施侃者雅喜山人而病其放說之
 居山人然之買田苕溪之傍又說之婚則婚侃妻妹
 張氏是時建業劉麟霓與呉充陸崐暨山人結社遊
 號苕溪五隱山人始講吾儒性命之學無何病卒年
 三十七李夢陽太/白山人傳
王汝霖字九谷華陰人性孝友博學有文名避跡華陰
 山之麓以詩賦自娯嘉靖登極詔求隱逸有司累薦
 不起台府高其節贈匾旌廬著有松隱漫槁草木靈
 異錄賈/志
馬天章字季襄三原人少從學於溫恭毅立志端亮孝
 事孀母善詩賦尤工篆?栖遲衡門不求聞達人謂
 烟姿霞韻既有田遊巖復有馬季襄實先後輝映云
梁文映三原人明經溫恭毅居總憲欲薦於朝文映固
 辭酣歌退隱人高其節三原/志
董旭兆長安人讀書彈琴淡於世味草書得二王遺意
 以布衣終賈/志
王之翰字宗卿華陰人少司馬之良之兄也之良官南
 贛巡撫治績卓然之翰獨淡於榮利教授生徒有貧
 者輙資給之笑傲林泉不治生産時人擬之韋敬遠
 云子?睿戊午舉人不樂仕進築潄園華麓優游其
 間以詩文自娯賈/志
劉鉦冦永清俱中部人鉦萬厯戊午舉人官保定通判
 永清天啟辛酉恩選官汾州同知皆以清介耿直不
 能俯仰隨時掛冠歸里鉦卜居於煖泉谷永清隱於
 邑東龍灣之陽布衣糲飯彈琴著書以自娯足跡不
 入城市人並美之鉦子世諫舉明經亦高節不仕賈/志
張鑛張鑣中部人俱舉明經鑛任武邑縣知縣不樂為
 吏即解印歸屏跡自晦終身不出鑣授通判不就官
 卜居北原貧窘蔬食毫無慍色時稱為兩逸士賈/志
楊清張暨辰俱宜君人清以恩選赴廷對時魏璫方煽
 清拂袖西歸隱身不出植花種竹飄飄然有遺世之
 思暨辰嘗從馮少墟講學見朝政日紊乃杜門晦迹
 嵗當舉明經不應布袍蔬食窮約終身賈/志
惠及岐清澗人閉戸讀書不計功名或手持一巻笑傲
 山水間自謂羲皇上人尤喜施予弗事産業及貢期
 不就廷對林泉自適隱居終身清澗/志
師功凱字雲菴清澗人天性孝友有隱志不求聞達少
 慕黄老之術居華山以醫活人弗責報夢帝錫以佳
 嗣果生子遂謝絶人世遍遊名山不返清澗/志
張曰炳字晦叔同州人知府守訓季子性醇篤好學凡
 圖緯書數至稗官醫卜靡不綜獵恬於勢利不就有
 司試或諷之傲然不屑與馬林友善日夕揚扢古文
 辭郡中風雅一振為文典古華贍卓有矩矱著張晦
 叔詩集八巻武成考一巻同州/志
費甲鑄字子范咸寧人為人曠逸不覊植竹築圃以丘
 壑自怡賔客往來接談忘倦獨不喜談世務事兄甲
 鏸尤盡禮好吟詠工書畫所著有西湖草行於世賈/志
于養麟興平嵗貢李景貞洋縣進士闖逆?長安皆棄
 家遠遁賈/志
晉國柱字擎衡長安人少受講於馮恭定以闖變高隱
 卒之日門人諡曰貞孝先生時同時高隱身不仕者
 郃陽訓導党國柱扶風人代州知州党珫城固人華
 陰王?學潼闗楊賔楊嘗有辭貢文當事者高其義
魏淵淵字空空隱居華嶽性朴誠恬靜甘淡泊絶口不
 言世務足不出山者三十餘年後其子以淵淵老三
 至嶽頂欲迎還就養淵淵決志不歸其子泣請移綿
 山乃許之終不至家後無疾而卒賈/志
劉綖中部人力行篤學苦志清修舉明經不仕家貧自
 甘不受餽遺為廬於沮水之旁教受生徒學者稱為
 滸西先生中部/志
太師疵少師疆武王東觀兵歸居二年太師疵少師疆
 抱其樂器而奔周史記周/本紀
寗戚衛人居約時客遊於秦郿有遺跡賈/志郿東南有村
 曰甯曲土厚泉深有流水繞於門庭之間僉曰此齊
 相甯戚所導水也故宅遺址猶有存者金高褒食水/碑記
 戚飯牛歌全是倦游歸來語意則流寓秦邦亦當日/應有之事今郿縣以堡名甯曲非無自也至縣志云
 甯戚有相牛經一巻傳之百里奚後/奚得此以要秦穆公則近於荒誕矣
夷吾晉侯使賈華伐屈夷吾不能守盟而行將奔狄郤
 芮曰不如之梁梁近秦而幸焉乃之梁左/傳
晉太子圉為質於秦秦妻之子圉將逃歸謂嬴氏曰與
 子歸乎對曰子晉太子而辱於秦子之欲歸不亦宜
 乎寡君之使婢子侍執巾櫛以固子也從子而歸棄
 君命也不敢從亦不敢言遂逃歸左/傳
晉公子重耳之及於難也晉人伐諸蒲城蒲城人欲戰
 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祿於是乎得人
 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從者狐偃趙
 衰顛頡魏武子司空季子狄人伐廧咎如獲其二女
 叔隗季隗納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儵叔劉以叔
 隗妻趙衰生盾處狄十二年而行及楚楚子乃送諸
 秦秦伯納女五人懷嬴與焉奉匜沃盥既而揮之怒
 曰秦晉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懼降服而囚他日公享
 之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請使衰從公子賦河水
 公賦六月趙衰曰重耳拜賜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
 級而辭焉衰曰君稱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
 不拜左傳記按重耳從亡五/人史
有先軫無顛頡
由余戎王使由余於秦由余其先晉人也亡入戎聞繆
 公賢故使由余觀秦繆公問内使廖曰鄰國有聖人
 敵國之憂也由余賢奈何廖曰君為由余請以疏其
 間畱而莫遣以失其期戎王怪之必疑由余君臣有
 間乃可虜也繆公因與由余曲席而坐傳器而食問
 其地形與其兵勢終年乃歸由余史記秦/本紀
晉先蔑奔秦春/秋晉襄公卒靈公少晉人以難故欲立長
 君晉人使先蔑士?如秦逆公子雍秦康公送公子
 雍於晉多與之徒衞穆嬴日抱太子以啼於朝宣子
 與諸大夫皆患穆嬴且畏偪乃背先蔑而立靈公敗
 秦師於令狐先蔑奔秦士?從之先蔑之使也荀林
 父止之弗聽及亡荀伯盡送其帑及其器用財賄於
 秦曰為同寮故也士?在秦三年不見士伯其人曰
 能亡人於國不能見於此焉用之士季曰吾與之同
 罪非義之也將何見焉及歸遂不見晉人患秦之用
 士?也使魏壽餘偽以魏叛者以誘士?執其帑於
 晉使夜逸請自歸於秦秦伯許之履士?之足於朝
 秦伯師於河西魏人在東壽餘曰請東人之能與夫
 二三有司言者吾與之先使士?士?辭曰晉人虎
 狼也若背其言臣死妻子為戮無益於君不可悔也
 秦伯曰若背其言所不歸爾帑者有如河乃行繞朝
 贈之以?曰子無謂秦無人吾謀適不用也既濟魏
 人譟而還秦人歸其帑其處者為劉氏左/傳
四飯缺適秦播鼗武入於漢論語中按朱註云漢漢中/此漢
在興漢之間即禹
 貢嶓冢導漾東流為漢處也春秋之末地應屬楚然/武避地而去萍踪無定云入漢者亦猶詩咏伊人在
 水一方之意未知其稅駕何所安知不/為褒沔之遊故與入秦之缺並載之
卜商字子夏衞人少孔子四十四歲孔子既没子夏居
 西河教授為魏文侯師史記仲尼/弟子本傳所居石室在飛浮
 山當河之中隨水消長為高下賈/志
扁鵲勃海郡鄭人也姓秦氏名越人視病盡見五藏癥
 結名聞天下來入咸陽聞秦人愛小兒即為小兒醫
 隨俗為變秦太醫令李?自知伎不如扁鵲使人刺
 殺之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鵲也史記/本傳
蘇秦者東周洛陽人也西至秦秦孝公卒惠王方誅商
 鞅疾辨士弗用史記/本傳蘇秦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
 黑貂之裘敝黄金百鎰盡資用乏絶去秦而歸戰國/?
太子完頃襄王使太子完入質於秦秦畱之數年王病
 太子不得歸史記春/申君傳楚王子質於秦不得歸作思歸
 歌曰去千乘之家國作咸陽之布衣怨/錄
燕太子丹者故嘗質於趙而秦王政生於趙其少時與
 丹驩及政立為秦王而丹質於秦秦王遇燕太子丹
 不善故丹怨而亡歸史記刺/客傳燕太子丹質於秦秦遇
 之無禮不得意欲歸秦王不聽謬言曰令烏頭白馬
 生角乃可丹仰天歎烏即白頭馬為生角秦王不得
 已而遣之冊府/元龜
陸賈楚人以客從高祖定天下有口辯常使諸侯孝惠
 帝時吕太后用事陸生自度不能爭乃病免以好畤
 田地善可家焉有五男乃出所使越得槖中裝賣千
 金分其子子二百金令為生産陸生常安車駟馬從
 歌舞鼓琴瑟侍者十人寳劍直百金謂其子曰與汝
 約過汝汝給吾人馬酒食極飲十日而更所死家得
 寳劍車騎侍從者一歲中往來過他客率不過再三
 過數見不鮮無久慁公為也竟以壽終史記/本傳
司馬季主楚人卜於長安東市宋忠賈誼同輿之市游
 卜肆中司馬季主閒坐弟子三四人侍方辯天地之
 道日月之運陰陽吉凶之本二大夫再拜謁司馬季
 主使弟子延之坐坐定司馬季主復理前語數千言
 宋忠賈誼瞿然而悟獵纓正襟危坐曰先生何行之
 汚司馬季主曰騏驥不與罷驢為駟鳯凰不與燕雀
 為羣賢者亦不與不肖者同列公等喁喁何知長者
 之道乎於是再拜而辭史記日/者列傳
灌夫字仲孺潁陰人為中郎將數月坐法去後家居長
 安長安中諸公莫弗稱之史記灌/夫列傳
李廣者隴西成紀人為將軍下吏當斬贖為庶人家居
 數嵗廣家與故潁陰侯孫屏野居藍田南山中射獵
 嘗夜從一騎出從人田間飲還至霸陵亭霸陵尉醉
 呵止廣廣騎曰故李將軍尉曰今將軍尚不得夜行
 何乃故也止廣宿亭下史記/本傳
司馬相如者蜀郡人也字長卿口吃而善著書常有消
 渇疾與卓氏婚饒於財其進仕宦未嘗肯與公卿國
 家之事稱病閒居不慕官爵既病免家居茂陵天子
 曰相如病甚可往從悉取其書若不然後失之矣使
 所忠往而相如已死史記/本傳相如將聘茂陵人女為妾
 卓文君作白頭吟以自絶相如乃止西京/雜記
朱買臣字翁子呉人家貧隨上計吏為卒將重車至長
 安詣闕上書書久不報待詔公車糧用乏上計吏卒
 更乞匄之邑子嚴助貴幸薦買臣拜中大夫坐事免
 久之召待詔拜?稽太守初買臣免待詔常從?稽
 守邸者寄居飯食拜為太守買臣衣故衣懷其印綬
 步歸郡邸直上計時?稽吏方相與羣飲買臣入室
 中守邸與共食食且飽有頃長安廐吏乘駟馬車來
 迎買臣遂乘傳去漢書/本傳
任安滎陽人少孤貧困為人將車之長安畱求事為小
 吏未有因因占著名數家於武功武功扶風西界小
 邑也谷口蜀剗道近山安以為武功小邑無豪易高
 也安畱代人為求盜亭父後為亭長邑中人出獵安
 為分麋鹿雉兔部署老小當壯劇易處衆人皆喜曰
 任少卿分别平有智畧明日復合??者數百人任
 少卿曰某子甲何為不來乎諸人皆怪其見之疾也
 後乃為衞將軍舍人史記田/叔傳
王吉字子陽琅邪臯虞人少時學問居長安東家有大
 棗樹垂吉庭中吉婦取棗以啖吉吉後知之乃去婦
 東家聞而欲伐其樹鄰里共止之因固請吉令還婦
 里人為之語曰東家有樹王陽婦去東家棗完去婦
 復還其厲志如此漢書/本傳
樓?字君卿齊人父世醫也?少隨父為醫長安出入
 貴戚家?誦醫經本草方術數十萬言長者咸愛重
 之共謂曰以君卿之材何不宦學乎繇是辭其父學
 經傳為京兆吏數年甚得名譽?為人短小精辯議
 論常依名節聽之者皆竦與谷永俱為五侯上客母
 死送葬者致車二三千兩閭里歌之曰五侯治喪樓
 君卿舉方正為諫大夫擢天水太守復為廣漢太守
 漢書/本傳
蔡順字君仲汝南人少孤事母至孝王莽末中原大亂
 順奉母西入闗遯居華西廣鄉原即今渭南東原也
 ?歲饑順採桑椹供養赤眉賊向闗中順遭之賊衆
 見其桑椹黒赤異器問故順曰黑者供母赤者自食
 賊驚曰孝子也乃遺米三斗牛一蹄禮之使歸食母
 西安/府志
承宫字少子琅邪姑幕人少孤勤學不倦遭天下喪亂
 遂將諸生避地漢中後漢書/本傳
孔季彦魯人父臨晉令禧卒於官遂畱華陰有答張太
 常備德君子及楊太尉震大儒之問西安/府志
蔡邕字伯喈陳畱人初邕與司徒劉郃素不相平叔父
 衞尉質又與將作大匠楊球有隙球即中常侍程璜
 女夫也璜使人飛章言邕質數以私事請託於郃郃
 不聽於是詔下邕質於洛陽獄劾棄市事奏中常侍
 吕强愍邕無罪請之帝有詔減死一等與家屬髠鉗
 徙朔方楊球使客追路刺邕客感其義皆莫為用又
 賂其部主使加毒害所賂者反以其情戒邕故每得
 免居五原安陽縣邕前在東觀與盧植韓說等撰補
 後漢記因上書自陳奏其所著十意帝嘉其才高?
 明年大赦乃宥邕還本郡邕自徙及歸凡九月焉後/漢
丁蘭河内人寓居平陵後人名其居地曰孝子門馬/志
李堅曹植鼙舞詩序云漢靈帝鼔吹有李堅者能鼙舞
 遭世荒亂播越闗西隨將軍段煨先帝聞其舊伎下
 書召堅堅年踰七十云晉書/樂志
王粲字仲宣山陽高平人曾祖襲祖暢皆為漢三公獻
 帝西遷粲徙長安左中郎將蔡邕見而竒之時邕才
 學顯著貴重朝廷常車騎填巷賔客盈坐聞粲在門
 倒屣迎之粲年即幼弱容狀短小一坐盡驚邕曰此
 王公孫有異才吾不如也吾家書籍文章盡當與之
 年十七司徒辟詔除黄門侍郎以西京擾亂皆不就
 三國魏/志本傳
青牛先生初平中山東人有青牛先生字正方客三輔
 曉知星厯風角鳥情常食青葙芫華年似五六十者
 人或親識之謂已百餘歲矣建安十六年三輔亂南
 入漢中漢中壞入蜀三國志管/志傳注
寒貧者本姓石字德林安定人建安初客三輔是時長
 安有宿儒欒文博者門徒數千德林亦就學始精詩
 書後好内事於衆輩中最?黙十六年闗中亂南入
 漢中不治産業不畜妻孥嘗讀老子五千文及諸内
 書晝夜吟咏二十五年漢中破隨衆還長安遂癡愚
 不復識人食不求味冬夏衣敝布衣體如無所勝目如無
 所見獨居窮巷小屋無親里人與之衣食不肯取郡
 縣以其鰥窮給廩日五升食不足頗行乞乞不取多
 人問其姓字不肯言因號之曰寒貧或素有與相知
 者往存恤之輙拜跪由是人謂其不癡魏/畧
周虓字孟威少有節操歴梓潼太守寧康初符堅將楊
 安冦梓潼虓遣送母妻為堅將邀而?之虓遂降於
 安堅欲以為尚書郎虓曰?國厚恩以至今日老母
 見獲失節於此母子獲全秦之惠也雖公侯之貴不
 以為榮况郎任乎堅乃止太元三年虓潛至漢中堅
 追得之後徙於太原晉書/本傳
賀狄干代人登國初道武遣狄干致馬千匹結婚於姚
 萇?萇死興立止狄干而絶婚干在長安因習讀書
 史通論語尚書諸經舉止風流有似儒者北史/本傳
?讚字奉國上谷人因難徙居馮翊萬年姚泓滅秦雍
 人千有餘家推讚為主歸順拜魏郡太守魏書/本傳
胡叟字倫許安定臨涇人少聰慧好屬文以姚氏將衰
 遂入長安觀風化隱匿名行懼人見知時京兆韋祖
 思少閱典墳多蔑時彦待叟不足叟拂衣而出祖固
 畱之遂歸主人賦韋杜二族一宿而成時年十八人
 皆竒其才畏其筆叟孤飄坎?未有仕路遂入漢中
 刺史馮翊吉翰頗相禮接授末佐不稱懷未幾入蜀
 北史/本傳
游明根字志遠雅從祖弟廣平任人幼年遭亂為櫟陽
 王氏奴主使牧羊明根以壺漿倩人書字路邊書地
 學之長安鎮將竇瑾見之呼問知其姓名乃告雅雅
 贖之北史游/雅傳
馮熙信都人生於長安為姚氐魏母所養以叔父樂陵
 公邈因戰入蠕蠕魏母攜熙逃避至氐羌中撫育年
 十二好弓馬有勇幹氐羌皆歸附之魏母見其如此
 將還長安始就學問從師受孝經論語好陰陽兵法
 及長遊華陰河東二郡間性汎愛不拘小節人無士
 庶來則納之後至侍中太師魏書外/戚傳
李預字元凱太和初歴馮翊太守解郡遂居長安羨古
 人飱玉法乃採訪藍田躬往攻掘得若環璧雜器形
 者大小百餘頗有麄黑者亦篋盛以還至而觀之皆
 光潤可玩乃椎七十枚為屑食之經年云有效驗而
 世事寢食皆不節又好酒損志及病篤謂妻子曰吾
 尸體必當有異勿速殯令後人知飱服之妙時七月
 中旬長安毒熱預停尸四宿而體色不變妻常氏以
 玉珠二枚唅之因嘘其口都無氣舉斂於棺堅直
 不傾北史李/先傳
薛拔辯孫汾/陰人尚文成女西河長公主拔弟子驎駒舉秀
 才除中書博士始拔尚主有賜田在馮翊驎駒徙居
 之遂家於馮翊之夏陽北史/本傳
李昶頓丘臨黄人父遊有才行屬亂奔江左昶於太祖
 世已當樞要及晉公?執政委任如舊昶以父在江
 南身寓闗右自少及終不飲酒聽樂時論以此稱焉
 周書/本傳
檀翥字鳯翔高平人好讀書善屬文能鼔瑟司州牧城
 陽王元徽以翥為從事非其好也尋謝病客遊三輔
 周書李/昶傳
蕭大圜梁簡文帝子也大寳元年封樂梁郡王元帝改
 封晉熙郡王于謹軍至元帝令大圜兄大封充使請
 和大圜副焉其實質也出至軍所信宿元帝降魏恭
 帝二年客長安太祖以客禮待之并賜田宅奴婢牛
 馬粟帛等俄而開麟趾殿招集學士大圜預焉周書/本傳
王褒字子淵琅琊臨沂人有重名於江左大軍征江陵
 元帝出降褒出見柱國于謹謹甚禮之褒曽作燕歌
 行妙盡闗塞寒苦之狀元帝及諸文士並和之競為
 凄切之詞至此方驗褒與王克劉?宗懍等數十人
 俱至長安太祖喜曰昔平呉之利二陸而已今羣賢
 畢至可謂過之又謂褒及王克曰吾王氏甥也卿等
 並吾之舅氏當以親戚為情弗以去鄉介意於是授
 褒克等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資餼甚厚褒等亦並
 荷恩眄忘其覊旅初褒與梁處士汝南周?讓相善
 及?讓兄?正自陳來聘高祖許褒等通親知音問
 褒贈?讓詩并致書周書/本傳
庾信字子山南陽新野人梁元帝即位加散騎常侍來
 聘於我屬大軍南討遂畱長安江陵平陳氏與朝廷
 通好南北流寓之士各許還其舊國陳氏請信等十
 數人高祖惟放王克殷不害等信及褒並畱不遣世
 宗高祖雅好文學特?恩禮信雖位望通顯常有鄉
 闗之思乃作哀江南賦以致其意周書/本傳
殷不害字長卿陳郡長平人江陵陷與王褒庾信俱入
 長安自是蔬食布衣枯槁骨立見者哀之大建七年
 自周還朝其還也周畱其長子僧首因居闗中禎明
 三年京城陷僧首來迎不害道病卒陳書/本傳
姚察呉興武康人父上開府僧垣知名察於大建初除
 散騎侍郎左通直報聘於周初梁季淪没僧垣入於
 長安至是得與僧垣相見將别之際絶而復蘇見者
 莫不欷歔陳書姚/察傳
徐文遠偃師人父徹梁秘書郎尚元帝女安昌公主而
 生文遠屬江陵?被虜於長安安貧無以自給其兄
 休鬻書為業文遠日閱書於肆博覽五經尤精春秋
 左氏傳舊唐書/儒學傳
劉行本沛人起家武陵國常侍遇蕭修以梁州北附遂
 與叔父璠同歸於周寓居京兆之新豐每以諷讀為
 事隋書/本傳
蕭允字叔佐蘭陵人後主拜光祿大夫及隋師濟江遷
 於闗右是時朝士至長安者例並授官惟允與尚書
 僕射謝伷辭以老疾隋文帝義之並厚賜錢帛尋以
 疾卒於長安陳書/本傳
孔紹安越州山陰人少與兄紹新俱以文詞知名陳亡
 入隋徙居京兆鄠縣閉門讀書誦古文集數十萬言
 外兄虞世南歎異之紹新嘗謂世南曰本朝淪陷分
 從湮滅但見此弟竊謂家族不亡矣舊唐書/文苑傳
盧照鄰范陽人拜新都尉因疾去官處太白山中以服
 餌為事舊唐書/文苑傳照鄰始去新都寓於京城鄱陽公主
 之廢府時詔徵太白山隱士孫思邈亦居此府思邈
 時年九十餘視聽不衰照鄰自傷年纔強仕而沈疾
 困憊乃作病梨樹賦冊府/元龜
員半千字榮期齊州人累封平原郡公樂山水自放開
 元九年遊堯山沮水間愛其地遂定居卒年九十四
 即葬焉唐書/本傳
王維字摩詰太原祁人得宋之問藍田别墅在輞口輞
 水周於舍下與道友裴迪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
 終日嘗聚其田園所為詩號輞川集舊唐書/本傳維母亡
 表輞川第為寺唐書/本傳摩詰少以詞學知名有高致信
 佛理藍田南置别業以水木琴書自娯善畫山水人
 物嘗於清源寺壁畫輞川圖巖岫盤鬱雲水飛動圖/畫
 見聞/志是圖蓋維平生得意畫也予觀唐史暨維集所
 謂竹館桞浪等皆可考江山雄勝草木潤秀使人徘
 徊撫巻而忘倦浩然有結廬終焉之想而不知秦之
 非吾土也物之移人觀者如是劉因輞/川圖記
杜甫字子美其先自襄陽徙河南甫舉進士不第困長
 安?祿山亂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肅宗立自鄜州
 羸服欲奔行在為賊所得至德三載亡走鳯翔謁上
 拜右拾遺時所在冦奪甫家寓鄜彌年囏窶孺弱至
 餓死因許甫自往省視從還京師出為華州司功叅
 軍闗輔饑輙棄官去唐書杜/甫傳
牛僧孺八代祖?相隋封竒章郡公贈文安侯長安南
 下杜樊鄉東文安有隋氏賜田數頃書千巻尚存公
 年十五依以為學數年業就杜樊/川集
張詢南海人不第後流寓長安以畫自適圖繪/寳鑑
張?字少逸河西燉煌人少好浮圖之說乃落髮為僧
 居長安慈恩寺黄巢犯長安?乃返初服奉父母以
 避亂邠州王行瑜辟觀察支使晉王李克用攻行瑜
 策與婢肩輿其母東歸五代史/本傳
吕蕡汲郡人為比部郎中後知巴西縣致仕因葬京兆
 藍田遂家焉河南/通志
邵雍洛陽人嘗占籍商洛結廬天柱山商守給天柱山
 戸帖與之唱和又寓居鳯州嘗登郡樓賦詩而去馬/志
 堯夫遊商愛南秦川風土卜居八年與州守宋郎中
 友善時以詩酒酬答一日州守延賞牡丹時章惇為
 商洛令議論縱横堯夫言見蓓蕾而知花之高下者
 知花之次也見根蘖而知花之高下者知花之上也
 因陳天人理數之學章愧服商州/志
吕希純河南人紹聖初以屯田員外郎分司南京後居
 金州杜門讀書不以夷險縈心馮/志
李懋不知何許人有異術正大間游京兆行省完顔哈
 達愛其術金史/本傳
李汾字長源平晉人系出雁門避亂入闗京兆尹子容
 愛其才招致門下畱二年去之涇州謁張公信甫一
 見即以上客禮之自是游道日廣闗中無一人敢與
 相軒輊者長源以詩為專門之學其所得如三輔樓
 臺失歸燕上林花木怨啼鵑等句同輩作七言詩者
 皆不及也有闗中往來詩十數首道其流離世故妻
 子凋喪道塗萬里奔走狼狽之意雖詞?危苦而耿
 耿自信者故在中州/集
毛沖蜀人原任普潤縣尹後謝政隱於岐山周公廟談
 詩論禮不求聞達鄰邑諸向道者多與之遊居數十
 年還籍岐山/志
常存字惟德開平王遇春從子累功授親軍侍衞指揮
 洪武初從遇春入闗以久在兵間思脫塵網遂謝去
 寓居蒲城之白堂山賢相鄉西安/府志
羅性字子理泰和人洪武初中鄉貢進士授德安府同
 知坐擅用棗木染軍衣為陳寧所劾謫戍西安行槖
 枵虚怡然就役既至達官貴人咸加敬禮諸生從學
 甚衆是時四方老師碩儒在西安者數十人吳中鄒
 奕獨曰合吾輩所讀書庶幾羅先生之半名山/藏
晉漢臣洪洞人愍王時為紀善慕終南之勝遂卜居江
 村後陞審理卒於王事葬村西賈/志
石無用字琴月南安人善詩尤工書往來江漢蒲團杖
 笠片雲孤鶴寓洋之酆都山五雲宫洋縣/志
俞安期字羡長呉江人寓居京兆詩名重海内著有翏
 翏閣集雍勝畧并纂唐類函諸書賈/志
祝世喬字子遷江西金谿人方襁褓時父神谷遠遊久
 未歸世喬年十五獨行尋父歴楚及秦數瀕危殆先
 是楚有楊某者德神谷療其疾思報之及見世喬亟
 欲妻以女世喬辭去之西秦西秦山高地寒值嚴冬
 皸無完膚自分必死久之乃遇父於鞏昌西和道
 中父子相抱而泣觀者咸為酸感奉父至高陵始卜
 室焉世喬雖窮途孤旅讀書不輟後以選貢授南康
 通判佐郡有聲移家?籍咸寧馮少/墟集
偃師西域人周穆王西巡將還未及中國有獻工人名
 偃師王問曰何能偃師曰臣惟命所試然臣已有所
 造願王先觀之王曰日與俱來吾與若俱觀之翼日
 偃師謁見王王曰若與偕來者何人耶對曰臣所造
 能倡者王驚視之趣步俯仰信人也巧夫領其頥則
 歌合律捧其手則舞應節千變萬化惟意所適王以
 為實人也與盛姬内御並觀之技將終倡者瞬其目
 而招王之左右侍妾王大怒立欲誅偃師偃師大懾
 立剖散倡者以示王皆傅?革木膠漆白黒丹青之
 所為王諦料之内則肝胆心肺脾腎腸胃外則筋骨
 支節皮毛齒髮皆假物也合?復如初王試廢其心
 則口不能言廢其肝則目不能視廢其腎則足不能
 步王始悅而歎曰人之巧乃可與造化同功乎詔貳
 車載之以歸列/子偃師縛草作人能為之走文苑彚/
 非秦産者不錄但偃師來自遐方入貢之後供奉周/京終老於此直省各志既無從收錄入之流寓生平
 術藝又湮没不彰故特與土著並列於篇自周/秦以迄隋唐遠人以方伎傳者凡得五人云
商南本黄帝之昆孫以地得姓周初封子男於商精數
 學周髀衍其說為算經國語曰司商賈/志
卜徒父秦太/卜僖公十五年秦伯代晉卜徒父筮之吉涉
 河侯車敗詰之對曰大吉三敗必獲晉君其卦遇蠱
 曰千乘三去三去之餘獲其雄狐夫狐蠱必其君也
 蠱之貞風也其悔山也歲云秋矣我落其實而取其
 材所以克也實落材亡不敗何待三敗及韓戰於韓
 原秦獲晉侯以歸左/傳
卜招父梁太/卜惠公之在梁也梁伯妻之梁嬴孕過期卜
 招父與其子卜之其子曰將生一男一女男為人臣
 女為人妾故名男曰圉女曰妾及子圉西質妾為宦
 女焉左/傳
伯樂善相馬秦穆公謂曰子之年長矣子姓有可使求
 馬者乎對曰臣之子皆下材也臣有所與九方臯此
 其於馬非臣之下也穆公見之使行求馬三月而反
 報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馬對曰牝而黄使
 人往取之牡而驪穆公不悅謂伯樂曰敗矣子所使
 求馬者物色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馬之能知也伯樂
 曰若臯之所觀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粗若臯之相
 馬乃有貴乎馬者也馬至果天下之良馬也列/子
醫緩秦/人成公十年晉侯疾病求醫于秦秦伯使醫緩為
 之未至公夢疾為二?子曰彼良醫也懼傷我焉逃
 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醫至曰疾不可
 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
 焉不可為也公曰良醫也厚為之禮而歸之左/傳
醫和秦/人昭公元年晉侯求醫於秦秦伯使醫和視之曰
 疾不可為也是謂近女室疾如蠱非鬼非食疾心喪
 志良臣將死天命不祐公曰女不可近乎對曰節之
 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徵為五聲淫生六疾
 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分為四時序為五節過則
 為菑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
 惑疾明淫心疾女陽物而晦時淫則生内熱惑蠱之
 疾今君不節不時能無及此乎趙孟曰誰當良臣對
 曰主是謂矣主相晉國於今八年晉國無亂諸侯無
 闕可謂良矣和聞之國之大臣榮其寵祿任其大節
 有菑祻興而無改焉必受其咎今君至於淫以生疾
 將不能圖恤社稷祻孰大焉主不能禦吾是以云也
 趙孟曰何謂蠱對曰淫溺惑亂之所生也於文皿蟲
 為蠱穀之飛亦為蠱在周易女惑男風落山謂之蠱
 皆同物也趙孟曰良醫也厚其禮而歸之左/傳
醫□者秦之良醫也為宣王割痤為惠王治痔皆愈張
 子之背腫請□治之曰背非吾背也任子治焉遂愈
裂裔始皇元年騫霄國獻刻玉善畫工名夷使含丹青
 以潄地即成魑魅及詭怪羣物之象刻玉為百獸之
 形毛髮宛若真銘其臆前記以日月工人以指畫地
 長百丈直如繩墨方寸之内畫四瀆五岳列國之圖
 又畫為龍鳯騫翥若飛皆不?睛或?之必飛走始
 皇嗟曰刻畫之形何得飛走使以淳漆各?兩玉虎
 一眼睛旬日失之不知所在明年西方獻兩白虎各
 無一目始皇發檻視之疑是先所失者乃刺殺之檢
 其胸前果元年所刻玉虎也拾遺記作按歴代/名畫記
周仁其先任城人以醫見景帝為太子時為舍人積功
 遷至大中大夫景帝初立拜仁為郎中仁為人陰重
 不泄常衣弊補衣溺袴故不為潔清以是得幸入卧
 内於後宫秘戲仁常在旁上時問人仁曰上自察之
 然亦無所毁景帝再自幸其家家陽陵上所賜甚多
 然終常讓不敢受也諸侯羣臣賂遺終無所受武帝
 立為先帝臣重之仁乃病免以二千石祿歸老於家
 子孫咸至大官漢書/本傳
棓生安陵/卜者袁盎家居多怪乃之棓生所問占漢書袁盎/傳
 盎家/安陵棓生秦時賢士善術者也袁盎/傳注
許博昌安陵人善陸博竇嬰好之常與居處其術曰方
 畔掲道張張畔掲道方張究屈元高高元屈究張三
 輔兒童皆誦之法用六箸以竹為之長六分或用二
 箸博昌又作大博經一篇西京/雜記
蓋元西域/人武帝平西域得胡人善蹴踘者蓋元便捷跳
 躍帝好而為之羣臣不能諫彈碁/經序
徐禹長安/人武帝元封七年厯紀廢壞廼造漢太初厯元
 鳯三年太史令張壽王言黄帝調厯漢元年以來用
 之今陰陽不調更厯之過詔課諸厯疏宻長安徐禹
 治太初厯第一壽王治黃帝調厯皆疏濶又言黃帝
 至元鳯三年六千餘歲長安單安國安陵桮育治終
 始言黄帝以來三千六百二十九嵗不與壽王合故
 厯本之驗自漢厯初起盡元鳯六年三十六歲而是
 非堅定漢書律/厯志
古掾曹京兆/人學從横揣摩弄矢揺丸樗蒲之術為都掾
 史四十餘年善訑謾二千石隨以諧謔皆握其權要
 而得其歡心趙廣漢為京兆尹黜之終於家京師排
 戲皆稱古掾曹西京/雜記
毛延壽杜陵人陳敞平陵人劉白新豐人陽望下杜人
 樊育長安人並永光建昭中畫手時元帝後宫既多
 使圖其狀每披圖召見諸宫人競賂畫工錢帛獨王
 嬙貌麗意不茍求工人遂為醜狀及匈奴求漢美女
 上按圖召昭君行帝見昭君貌甚悔之而籍已定乃
 窮其事畫工皆棄市籍其家貲皆巨萬毛延壽畫人
 老少美惡皆得其正陳敞劉白並工牛馬飛鳥衆勢
 但人物不及延壽陽望樊育亦善畫尤善布色厯代/名畫
 記陽按本傳畫手共六人其一乃/洛
龔寛也以非秦産故不載
丁緩長安/巧工常為滿燈七龍五鳯雜以芙蓉蓮藕之竒又
 作卧褥香爐一名被中香爐本出房風其法後絶至
 緩始更為之為機環轉運四周而爐體常平可置之
 被褥故以為名又嘗作九層博山香爐鏤為竒禽怪
 獸窮諸靈異皆自然運動又作七輪扇連七輪大皆
 徑丈相連續一人運之滿堂寒顫西京/雜記
杜夫子杜陵/人善奕棋為天下第一人或譏其費日夫子
 曰精其理者足以大禆聖教西京/雜記
蒒翁者長安善相馬者也於邊郡求得駿馬騎以入市
 去來人不見也後勞問之因請觀焉翁曰諸卿無目
 不足示也桓譚/新論
山子道馮翊/人博物志曰漢世馮翊山子道王九真郭凱
 等善圍棋三國志魏武/帝本紀注
馬鈞扶風/人巧思絶世傅?序之曰馬先生天下之名巧
 也為博士居貧舊綾機五十綜者五十躡六十綜者
 六十躡先生患其喪功費日乃皆易以十二躡為給
 事中與常侍高堂隆驍騎將軍秦朗言及指南車明
 帝詔先生作之都内有地可為園患無水以灌之乃
 作翻車令童兒轉之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巧百倍
 於常其後人有上百戲者能設而不能動帝問可動
 否曰可動其巧可益否曰可益受詔作之以大木彫
 構使其形若輪平地施之潛以水發設為女樂舞象
 至令木人擊鼓吹簫作山嶽使木人跳丸擲劒緣絙
 倒立出入自在百官行署舂磨鬭雞變巧百端見諸
 葛亮連弩曰巧矣未盡善也作之可令加五倍又患
 發石車敵人之於樓邊懸濕牛皮中之則墮石不能
 連屬而至欲作一輪縣大石數十以機鼔輪為常則
 以斷懸石飛擊敵賊使首尾電至嘗試以車輪懸瓴
 甓數十飛數百步先生之巧雖古公輸般墨翟王爾
 近漢世張平子不能過也魏志杜/?傳注
王彫新平/人初苻堅即偽位彫陳說圖讖堅大悅以彫為
 太史令嘗言於堅曰謹按讖云古月之末亂中州洪
 水大起健西流惟有雄子定八州此即三祖陛下之
 聖諱也又曰當有草付臣又土滅東燕破白虜氐在
 中華在表案圖讖之文陛下當滅燕平六州願徙汧
 隴諸氐於京師三秦大戸置之於邊地以應圖讖之
 言堅訪之王猛猛以彫為左道惑衆勸堅誅之彫臨
 刑上疏曰臣以趙建武四年從京兆劉湛學明於圖
 記謂臣曰新平地古顓頊之墟里名曰雞閭記云此
 里應出帝王寳器其名延壽寳鼎顓頊有云河上先
 生為我隱之於咸陽西北吾之孫有草付臣又土應
 之湛又云吾嘗齋於室中夜有流星大如半月落於
 此地斯蓋是乎願陛下誌之平七州之後出於壬午
 之年至是新平人得之以獻器銘篆書文題之法一
 為天王二為王后三為三公四為諸侯五為伯子男
 六為卿大夫七為元士自此以下考載文記列帝王
 名臣自天子王后内外次序上應天文象紫宫布列
 依玉牒版辭不違帝王之數從上元人皇起至中元
 窮於下元天地一變盡三元而止堅以彫言有徵特
 贈光祿大夫晉書符/堅載記
周澹鄠人多方術尤善醫藥為太醫令太宗嘗苦風頭
 眩澹治得愈由此見寵位至特進賜爵成德侯魏書/本傳
趙胡京兆/人宣武靈皇后胡氏司徒國珍女也産之日赤
 光四照京兆山北縣有趙胡者善卜相國珍問之胡
 云賢女有大貴之表方為天地母生天地主勿過三
 人知也魏書皇/后傳
王伯達扶風/人盧淵年四十嘗詣長安將還諸相餞送者
 五十餘人别於渭北有相者扶風人王伯達曰諸君
 皆不如此盧郎雖位不副實然德聲甚盛望踰公輔
 後三十餘年當制命闗右願不相忘後淵果為安南
 將軍督闗右諸軍事相者年過八十詣軍門請見言
 敘平生未幾拜儀曹尚書魏書/本傳
韋鼎字超盛京兆杜陵人少通脫博涉經史明陰陽逆
 刺尤善相術仕梁遭父憂哀毁過禮殆將滅性侯景
 之亂兄昂卒於京城鼎負屍出寄於中興寺求棺無
 所得鼎哀憤慟哭忽見江中有物流至鼎異之往見
 乃新棺也因以充殮元帝聞之以為精誠所感侯景
 平歴中書侍郎陳武帝在南徐州鼎望氣知其當王
 遂寄孥焉因謂曰後四歲梁其代終天之厯數當歸
 舜後明公天縱神武繼絶統者無乃是乎帝大喜因
 而定?及受禪拜黄門侍郎轉廷尉卿大建中為聘
 國主使至德初鼎盡貨田宅寓居僧寺友人問其故
 答曰江東王氣盡於此矣吾與爾當葬長安期運將
 及故耳初鼎之聘周也嘗與高祖相遇鼎謂高祖曰
 觀公容貌故非常人神鑒深遠亦非羣賢所逮歲一
 周天老夫當委質願深自愛及陳平待遇甚厚高祖
 命鼎還杜陵鼎考校昭穆自楚太傅孟以下二十餘
 世作韋氏譜七巻開皇十二年除光州刺史以仁義
 教導務?清靜部内肅然咸稱其神隋書/本傳
來和字?順長安人少好相術所言皆驗高祖微時詣
 和相和謂高祖曰公當王有四海及為丞相拜儀同
 既受禪進爵為子和同郡韓則嘗詣和相和謂之曰
 後四五當得大官人初不知所謂則至開皇十五年
 五月而終人問其故和曰十五年為三五加以五月
 為四五大官槨也和言多此?著相經四十巻隋書/本傳
楊伯醜馮翊人好讀易隱於華山開皇初被徵入朝見
 公卿不為禮無貴賤皆汝之人不能測也高祖召與
 語竟無所答賜之衣服至朝堂捨之而去嘗有張永
 樂者賣卜京師伯醜每從之遊永樂為卦有不能決
 者伯醜輙為分析爻象尋幽入微永樂嗟服自以為
 非所及也伯醜亦開肆賣卜國子祭酒何妥嘗詣之
 論易聞妥言倐然而笑曰何用鄭?王弼之言乎久
 之微有辨答所說辭義皆異先儒之?而思理?妙
 論者以為天然獨得非常人所及也竟以壽終隋書/本傳
臨孝恭京兆人明天文算術高祖甚親遇之每言災祥
 之事未嘗不中上因令考定陰陽書官至上儀同隋/書
宇文愷字安樂忻弟夏/州人家世武將諸兄並以弓馬自達
 愷博覽書記解屬文多伎藝高祖踐祚詔領營新都
 副監高熲雖總大綱凡所規畫皆出於愷上建仁壽
 宫拜仁壽宫監煬帝即位遷都洛陽以愷為營東都
 副監尋遷將作大匠愷揣帝心宏侈於是東都制度
 窮極壯麗帝大悅之進位開府拜工部尚書及帝北
 巡欲誇戎狄愷為大帳其下坐數千人帝大悅又造
 觀風行殿上容侍衞者數百人離合為之下施輪軸
 推移倐忽有若神功帝彌悅前後賞賚不可勝紀卒
 諡曰康隋書/本傳
何稠字桂林國子祭酒妥之兄子父通善琢玉江陵平
 隨妥入長安開皇中累遷大府丞稠博覽古圖多識
 舊物波斯嘗獻金線綿袍組織殊麗上命稠為之稠
 錦成踰所獻者上甚悅時中國久絶琉璃作匠人無
 敢措意稠以綠瓷為之與真不異尋加員外散騎侍
 郎開皇末桂州俚李光仕為亂詔稠討之以勲授開
 府仁壽初文獻皇后崩稠與宇文愷參典山陵制度
 稠性少言善候上?由是漸見親昵大業初煬帝將
 幸揚州敕稠討閲圖籍造輿服羽儀送至江都稠於
 是營黄麾三萬六千人仗及車輿輦輅皇后鹵簿百
 官儀服依期而就送於江都帝善之以稠守太府卿
 領少府監遼東之役帝遣稠造橋二日而就初稠制
 行殿及六合城至是帝於遼左與賊相對夜中施之
 高麗望見謂若神功稍加至右光祿大夫從幸江都
 遇宇文化及亂歸於大唐授少府監卒北史/本傳
李淳風岐州雍人父播仕隋棄官為道士號黄冠子以
 論譔自見淳風幼爽秀通羣書明步天厯算貞觀初
 以將仕郎直太史局制渾天儀詆摭前世得失遷太
 史丞太宗得秘讖言唐中弱有女武代王以問淳風
 對曰其兆既成已在宫中又四十年而王夷唐子孫
 且盡帝曰我求而殺之奈何對曰天之所命不可去
 也徒使疑似之戮淫及無辜且四十年而老老則仁
 雖易姓不能絶唐若殺之復生壯者則陛下子孫無
 遺種矣帝采其言遂止淳風於占候吉凶若節契然當
 世術家意有鬼神相之非學習可致終不能測也以
 勞封樂昌縣男撰麟德厯代戊寅厯候者推最宻自
 秘閣郎中復為太史令卒唐書/本傳
閻讓字立德以字行萬年人父毗為隋殿内少監本以
 藝進故立德與弟立本皆機巧有思武德初為秦王
 府士曹叅軍遷尚衣奉御製衮冕六服腰輿傘扇咸
 有典法貞觀初歴將作少匠?治獻陵拜大匠即洪
 州造浮海大船五百艘遂從征遼攝殿中監規築土
 山破安市城師還至遼澤淖不可通立德築道為橋
 梁無畱行帝悅賜予良厚又營翠微玉華二宫擢工
 部尚書永徽五年領徒四萬治京城卒諡曰康立本
 顯慶中以將作大匠代立德為工部尚書總章元年
 拜右相初太宗與侍臣泛舟春苑池見異鳥容與波
 上悅之詔坐者賦詩而召立本侔狀閣外傳呼畫師
 閻立本時已為主爵郎中俯伏池左研吮丹粉望坐
 者羞悵流汗歸戒其子曰吾文辭不減儕輩今獨以
 畫見名與厮役等若曹慎毋習然性所好雖被屈亦
 不能罷也既輔政無宰相器時姜恪以戰功擢左相
 故時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馳譽丹青之嘲諡文
 貞立德孫知微為豹韜衛將軍武后時突厥黙啜請
 和親后遣知微攝春官尚書?送武延秀聘其女黙
 啜怒非天子子囚延秀挾知微入冦朝廷以知微賣
 國夷其族子則先以武三思壻免死?宗在藩時以
 善割?寵開元中有司奏擬供奉姚崇以為則先刑
 戮家不可畱京師詔曰朕在外日嘗驅使宜令供奉
 唐書/本傳
尉遲乙僧土火羅國胡人也貞觀初其國王以丹青巧
 妙薦之闕下今慈恩寺塔前面中間功德义凹垤花
 西面中間千手千眼菩薩精妙之極光宅寺七寳臺
 後面畫降魔象千怪萬狀實竒蹤也然其畫功德人
 物花草皆是外國之象無中華禮樂威儀之德唐畫/斷
 乙僧父跋質那時人以跋質那為大尉遲乙僧為小
 尉遲畫外國及菩薩小則用筆緊勁如屈鐵盤絲大
 則灑落有氣槩僧悰云外國鬼神竒形異貌中華罕
 見要之澄思用筆雖中華道殊然氣正跡髙可與顧
 陸為友歴代名/畫記
那羅爾娑婆中天/竺人王元榮俘中天竺王阿羅那順詣闕
 兼得術士那羅爾娑婆言壽二百歲太宗竒之館於
 金飈門内造延年藥後卒於長安酉陽/雜俎
馬祿師武功/人善相長安主簿蕭璿與縣尉李嶠李全昌
 同詣求決馬生云三人俱貴達大李少府位極人臣
 聲名振耀南省官無虚任三入中書小李少府亦有
 清資得五品以上要官位終卿監蕭主簿晚達亦大
 富貴從今後十年家有大難兄弟並流唯公與一弟
 獲全又十年之後方却得官遇大李少府在朝堂日
 當得引用小李少府入省官時為其斷割後璿離長
 安任作秘書郎則天既貴皇后王氏破滅蕭璿是其
 外姻舉家流竄嶺南唯璿與弟瑗配遼東無何有處
 置流移使出嶺南者俱死唯遼東者獲全兄弟二人
 因亡命十餘年至神龍初再?洗滌其時李嶠作相
 於街中忽逢璿使人問是蕭秘書耶因謂之曰公豈
 忘武功馬生之言乎於是擢用時小李少府作刑部
 員外判還其家蕭公竟歴中外清要定命/錄
韋善俊雒南人武后時長齋奉道法飲其藥者病即愈
 世稱為藥王賈/志
楊元禧華陰/人為尚舍奉御善醫武后所信愛唐書楊?/禮傳附
韋慈藏京兆/人甄權後以醫顯者京兆韋慈藏唐書甄/權傳附
裴知古雍州人善樂律為太樂令神龍元年正月享太
 廟樂作知古宻語萬年令元行沖曰金石諧婉將有
 大慶在唐室子孫乎是月中宗復位人有乘馬者知
 古聞其嘶曰馬鳴哀主必墜死見新婚者聞珮聲曰
 終必離訪之皆然唐書李/嗣真傳
嚴善思朝邑人父延通儒術該曉圖讖善思傳延業舉
 銷聲幽藪科及第隱居十年武后時擢監察御史方
 酷吏構大獄以善思為詳審使平活八百餘人原千
 餘姓長壽中按囚司刑寺罷疑不實者百人來俊臣
 等誣以罪謫交趾得還是時李淳風死候家皆不效
 詔善思以著作佐郎兼太史令聖厯二年熒惑入輿
 鬼后問其占對曰大臣當之是年王及善卒長安中
 熒惑入月鎮犯天闗善思曰法當亂臣伏罪而有下
 謀上之象歲餘張柬之等起兵誅二張中宗時皇后
 擅政嘗語姚崇曰韋氏禍且塗地相王所居有華蓋
 紫氣必位九五公善?之睿宗立語聞召拜右散騎
 常侍開元十六年卒唐書/本傳
韋鑒京兆/人工龍馬妙得精氣弟鑾工山水松石鑾子鶠
 工山水高僧竒蟲老松異石筆力勁健風格高舉善
 小馬牛羊山原俗人知鶠善馬不知松石更佳也咫
 尺千尋駢柯攢影烟霞翳薄風雨颼飅輪囷盡偃蓋
 之形宛轉極盤龍之狀歴代名/畫記韋偃京兆人寓止蜀
 川善畫馬韓幹之亞也故杜甫歌云韋侯别我有所
 適知我憐君畫無敵戲拈秃筆掃驊驑歘見騏驎出
 東壁好古者收得畫品錄定為妙品益州名畫錄作/按名畫記偃
 鶠取其世系清晰事迹明淨/故用之題名當以偃為正
車三華陰人善卜相進士李?宏詞及第入京注官至
 華陰縣官令車三見諸公云此是李?宏詞及第欲
 注官去看得何官車云公意欲作何官?云愛華陰
 縣車云得此官但公無此祿如何衆皆不信及至京
 畢注華陰縣尉授官相賀於曲江舟上宴?諸公令
 ?作序日晚序成史翽先起於?手取序看裴士南
 等十餘人又爭起看序其船偏遂覆没李?士南等
 並被没溺而死定命/錄
韋無忝京兆人與其弟無縱以畫稱無忝在明皇朝以
 畫馬及異獸擅名時外國有以獅子來獻者無忝一
 見落筆酷似其真百獸望而辟易明皇嘗遊獵一發
 中兩豝於?武北門命無忝傳寫之遂為一時英妙
 之極官至左衞大將軍宣和/畫譜
法明同州/僧善寫貌開元中嘗在内廷畫人物僧蓮儒/畫禪
王生宣平坊/卜者李揆以進士調集京師聞宣平坊王生善
 易筮往問之王生每以五百文決一局而來者雲集
 自辰至酉不得次揆時持一縑晨往生於几下取一
 緘書可十數紙授之曰君除拾遺可發此緘揆藏之
 至開元中詔揆試文詞其一曰紫絲盛露囊賦二曰
 答吐蕃書三曰代南越獻白孔雀表揆自午及酉而
 成翼日授左拾遺旬餘乃發王生之緘視之三篇皆
 在其中遽命駕往宣平坊訪王則竟不復見矣唐鍾/輅前
滿師西京/僧善九宫大理卿王璿嘗問之師云公某月當
 改官似是中書門下甚近玉階璿自謂黄門侍郎未
 可得也給舍又已過矣後果改為金吾將軍常侍玉
 階定命/錄
張萱京兆人善畫人物於貴公子與閨房之秀最工其
 為花蹊竹榭?綴皆極妍巧以金井梧桐秋葉黄之
 句畫長門怨甚有思致又能寫嬰兒於大小歳數間
 定其面目髫稚又貴賤氣調與骨法各别宣和/畫譜萱尤
 長於寫嬰兒其畫婦人以朱暈耳根為别圖繪/寳鑒保壽
 寺本高力士宅天寳九載捨為寺河陽從事李?性
 好竒古與僧善嘗至此寺觀庫中舊物忽於破瓮中
 得物如被幅裂汙坌觸而塵起?徐視之乃畫也因
 以州縣圖三及縑三十換之令家人裝治大十餘幅
 訪於常侍桞公權方知張萱所畫石橋圖也?宗賜
 力士因畱寺中後為鬻畫人宗牧言於右軍尋有小
 使領軍卒數十人至宅宣勅取之即日進入帝見之
 大悅命張于雲韶院酉陽/雜俎
路生長安人賣卜於市有趙自强來選就生卜焉生云
 公之官若非重日即是重口後又卜生云公官九日
 不出十二日出至九日宰相果索吏部由厯至十二
 日勅出為左拾遺拾遺字各有一口又補闕王冕訪
 卜生云九月當入省官有禮字時禮部員外陶翰在
 座乃曰公即替人九月陶病請假勅除王禮部員外
 後又令卜云必出當為倉字官果貶温州司倉賈/志
韓幹藍田人少時嘗為酒家送酒王維兄弟未遇每貰
 酒幹常徵債戲畫地為人馬維精丹青竒其意乃與
 錢二萬令幹畫十餘年今寳應寺有幹畫尤入神段/成
 式寺/塔記韓幹長安人天寳初入為供奉時陳閎畫馬榮
 遇一時明皇令師之幹不奉詔曰臣自有師今陛下
 内廐馬皆臣師也明皇益竒之後師曹霸畫馬得骨
 肉停勻法傳染入縑素弟子孔榮頗得其法圖繪/寳鑑幹
 閒居之際忽有一人朱衣?冠而至曰我鬼使也聞
 君善圖良馬願賜一匹幹立畫焚之數日因出有人
 揖而謝曰?君惠駿足亦有以酬効明日有人送素
 縑百疋不知其來幹收而用之獨異/志建中初有人牽
 馬訪醫稱馬患脚以二千求治其馬毛色骨相馬醫
 未嘗見笑曰君馬酷似韓幹所畫者真馬中固無也
 因請馬主遶市門一匝馬醫隨之忽值韓幹幹亦驚
 曰真是吾設色者乃至舍視其所畫馬本脚有一?
 黑缺方知畫通靈矣馬醫所獲錢用歴數年乃成泥
 錢酉陽/雜俎嘉祐中一貴人使江南攜韓馬一匹行及回
 渡采石磯風大作三日不可過欲過又大作於是禱
 於中元水府廟是夕夢神告畱馬當相濟翼日詣廟
 獻之風止乃渡畫史矣按幹係京兆藍田人羣書言/之詳
名畫記作大梁人并誌之以
賈昌長安宜陽里人生七歲趫捷過人能摶柱乘梁善
 應對解鳥語?宗在藩時樂民間清明節鬭雞戲及
 即位治雞坊兩宫間索長安雄雞金毫鐵距高冠昂
 尾千數養於雞坊選六軍小兒五百人使教飼民家
 傾産市雞以償雞直貧者弄假雞帝出遊見昌弄木
 雞於雲龍門道旁召入為雞坊小兒三尺童子入雞
 羣壯者弱者勇者怯者水穀之時疾病之候悉能知
 之雞畏而馴使令如人中謁者王承恩言於元宗召
 試殿庭即日為五百小兒長天子甚愛幸之金帛之
 賜日至其家當時號為神雞童八月五日千秋節大
 合樂於宫中或於洛元?與清明節率皆在驪山至
 日羣樂具舉六宫畢從昌冠雕翠金華冠錦袖繡袴
 執鐸拂導羣雞敘立廣場顧盻如神樹毛振翼礪吻
 磨距抑怒待勝進退有期低昂不失勝負既決隨昌
 雁行歸於雞坊教猱擾龍之徒歟昌席寵四十年恩
 澤不渝及亂昌變姓名依佛舎洎建元三年於長安
 東門外鎮國寺東偏構小舍居之以老陳鴻東城/父老傳
謝阿蠻新豐/人新豐進女伶謝阿蠻善舞上與妃子就按
 於清元小殿寧王吹玉笛上羯鼔妃子琵琶馬仙期
 方響李龜年觱篥張野狐箜篌賀懷智拍板自旦至
 午歡洽異常曲罷妃子命侍兒紅桃取紅粟玉臂支
 賜阿蠻後上自成都還復幸華清宫從官嬪御多非
 舊人上命阿蠻舞凌波曲舞罷上凄然垂涕太真/外傳
馬二孃長安/人天寳末長安有馬二孃者善考召兗州刺
 史蘇詵與馬氏相善初詵欲為子萊求婚盧氏謂馬
 氏曰盧氏三女未知誰佳幸為致之令其母自閱視
 馬氏乃於佛堂中結壇考召須臾三女魂悉至馬云
 大者非不佳不如次者必當為刺史婦乃娶次女天
 寳末萊至永寧令死於祿山之難其家懲馬氏失言
 後二京收復有詔贈萊懷州刺史廣異/記
楊坦楊仙喬並長安人好圖佛寺鬼神坦子爽亦善之
 歴代名/畫記
盧楞伽長安人學道於呉道元但才力未及尤善作經
 變相入蜀名益著乾元初嘗於大聖慈寺畫行道僧
 顔真卿為之題名時號二絶又嘗畫莊嚴寺三門竊
 自比道元總持壁一日道元忽見之驚歎曰此子筆
 力常時不及我今乃相類精爽盡於此矣居一月楞
 伽果卒圖繪寳鑑作按名/畫記楞伽
周昉字景元長安人寓意丹青徳宗召畫章敬寺神初
 落墨時徹去幄帟使往來縱觀之又寺接國門賢愚
 畢至或言妙處或指摘未至衆目助其得失昉隨所
 聞改定月餘是非語絶遂下筆成之無復瑕纇當時
 推為第一昉為諸像精意至於感通夢寐示現相儀
 傳諸心匠此殆非積習所能致至於傳寫婦女則為
 古今之冠其稱譽流播往往見於名士詩篇文字中
 宣和/畫譜郭汾陽壻趙縱侍郎嘗令韓幹寫真衆稱其善
 復請昉寫之二者皆有能名汾陽嘗以二畫張於坐
 側未能定其優劣一日趙夫人歸寧汾陽問此畫誰
 也云趙郎復曰何者最似云二者皆似後畫者為佳
 葢前畫者得趙郎狀貌後畫者兼得趙郎情性笑言
 之姿耳後畫者乃昉也汾陽喜曰今日乃決二子之
 勝負令送錦綵數百疋以酬之昉平生畫牆壁巻軸
 甚多貞元間新羅人以善價收置數十巻持歸本國
 圖畫見/聞誌昉傳家閥閱窮丹青之妙善畫貴遊人物作
 士女多為穠麗豐肥之態葢其所見然也圖繪/寳鑑
邊鸞京兆人攻丹青長於花鳥折枝之妙古所未有貞
 元中新羅國獻孔雀解舞德宗召於?武門寫貌一
 正一背翠彩生動金鈿遺妍若運清聲宛應繁節後
 於澤潞貌五參連根精妙之極近代折枝花居其首
終南二叟趙操相國憬孽子性疎狂不慎因盜驢私竄
 南出啟夏門俄届南山漸入深遠操繫驢山木獨行
 二十里忽遇人居有二白髮叟謂操曰汝既至可少
 畱操顧其室内妻妾孤幼不異俗世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方太又不用改孔燃气灶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