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申论多少字的时候实在压缩不了,超字了怎么办

原标题:申论答题,千万不要这样作,写着写着就没分了

申论在公务员考试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关于申论你到底知道多少,从备考开始,也许你就陷入了一个陷阱,这篇文章一样很长,但是也很有用。

百度百科对申论的定义为“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中,考生根据指定的材料进行分析,提出见解,并加以论证。申论主要考查应考人员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应考人员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申论考试是具有模拟公务员日常工作性质的能力测试。”

以我的理解,申论就是:围绕一个中心(热点),给出若干材料,设置若干类型的问题,考察考生文字处理能力。

为什么要设置申论这门考试?

公务员考试,无论是行测还是申论,都是在考察考生是否具有成为合格公务员的素质,这是与高考这类选拔性考试的一大区别。因为高考的目的不是为了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高中教育所应具备的知识,而是要从众多符合高中毕业条件的学生中,选择最优秀的进入高等学府深造。基于这个目的,高考的题目设置是拔高的,高中生不经过艰苦的、长期的学习,考到高分非常困难;即便是清华北大的大学生,参加高考也未必能考的过一名高中生,因为高考的大多数知识,在大学是用不上的。公务员考试不同,公考其实是是测试一个人的素质和公务员岗位需求是否一致,比如行测考的就是基本的常识储备、言语理解能力、计算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其试题是大多数普通人不经过练习也会做的,等等。而这些能力,对于一名公务人员来讲是不可或缺的。

但是光有行测还不够,因为行测更偏向于考察人的智商,这其实是任何管理岗位都需要的,而公务员工作有其特殊性,也就是“文”。公务员是文官,公务员的工作离不开文,上级指导下级,下级向上汇报,时时刻刻离不开各类公文材料,因此对文字的处理能力是必备的,包括阅读理解、分析判断,乃至撰写各类材料,等等。申论的设置很好的满足了这个考察需要。很多人在公务员岗位上工作了一年多之后,再来看申论,就觉得和当初备考时候相比,似乎没那么难了,说明申论确实是考察公务员潜质的一门科学测试,对有过公务员经历,特别从事文字工作的人,申论是不算难的。

所以,公考是考察而不是选拔,适合做公务员的人,即便裸考也能得高分。

按照考察方向,申论题型分为归纳概括、综合分析、贯彻执行、提出对策和论述五类。

按照答案设置,申论题型可以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类,一般除了最后的论述题是开放性题目,前面的几道题都是客观题。

在正式介绍申论的备考方法之前,我们先来弄清几个问题。

1、申论就是简单化的公文

申论从根本上讲,其实就是在考公文,申论就是基础的公文能力测试。

有些人可能疑问:申论考试中的材料很多都并不是公文啊,确实,申论的材料,其实绝大部分都是新闻性的材料,有调查报告、有采访、有专家评论、有科普,等等。但是,我说的是申论题目所考察的,都是公文的内容。

先来看看什么是公文,一篇公文,或者一篇文稿,不论是报告、讲话、通知等等,抛开这些题材分类不谈,都是在围绕一个中心谈问题。也就是说,不管什么形式,内在逻辑都是一致的,比如,工作报告,核心就是汇报工作,那么要谈的就是工作成绩、工作问题、下一步打算,依据这个结构,也就是先归纳概括成绩和问题,阐述积极后果、消极后果,然后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下一步对策和具体措施,其他的主题的公文,其结构也都是这样,这种结构,和申论考察的完全一致。也就是说,申论绝不是让你写一篇和所提供材料相似的新闻,而仍然是公文、公文、公文。

那为什么说申论是简单化的、基础入门级别的公文?这是题目设置的缘故,申论里面的前几道题,其实是把一篇公文拆开来考试了。比如第一题,要求根据材料,归纳概括出一个问题等,第二题,问这个问题发生的原因;第三题,问对策;第四题,根据一个中心综合论述。题目的设置就是一个整理、引导考生思路的过程,否则,直接让你根据写一篇公文出来,很多没接触过公文的考生可能连方向都摸不着,不知从何写起。

前面已经讲了,申论是由客观题和主观题构成,客观题一般占60%,主观题40%。客观题得答案是统一、标准的,按点给分,答对了关键词和点就得分,和文采无关;主观题的要求一般是“观点鲜明、见解深刻、结构完整、思路明晰、语言流畅”,也就是说真正考察的还是你的思想深度和广度,语言上“流畅”即可,出题人也知道,在短短几十分钟时间内,写出语言优美的公文类文章是不大可能的,我们看看领导人的发言或者文章,无一不是进过千锤百炼、反复修改才写出来的,哪有一蹴而就的道理,所以“流畅”就行了。

那么申论语言的要求是什么?对客观题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凝练、准确、简明,避免过分口语化、随意化,这是因为客观题字数有限,按点给分,所以要尽可能多的找点,压缩文字,多余的不必要的表述,要统统砍掉,节约空间多回答几个点,可能就多得一分,至于文采,根本不用考虑,切忌用什么比喻、类比、形容词,等等。对主观题来说,如果能达到层次清楚,逻辑分明,语言精练,内容深刻,文采斐然,这就是一类文的水平。因此,对于一些精彩的、简练的、生动的、有感染力的、说服力强的出彩的句子,如领导人语录、名言警句、俗语等等,又恰好贴合论述主题和观点,那是可以用的,但是要注意,前提一定是和你的文章主题相符,而不要想起一句是一句,不管三七二一就往上套。

3、如果看过或者了解过这类材料,会有很大优势。未必。

申论考试,要求考生具备一定常识,但不会对某种专业知识特别倾斜,这是公平性的体现。由于考生来自各个方面,所学专业很不相同,所以申论考试中让考生处理加工的材料大都具有普遍性、非专业性。有些看似专业的题目,如教育、法律、科技类,其实问题的解答专业知识水平高低并无关系,申论考试的试题,对学哪个专业的考生都是平等的。

同时,如果提前看过这方面的报道,那做起题目来,除了比别人多掌握一些背景常识以外,其实也并没有什么很大优势,因为申论考的就是分析概括判断等等能力,而不是知识,绝大部分问题的答案都在材料中可以找到,并不需要了解很多额外知识。除非你真是撞上大运了,碰巧对这个课题做过专门的分析研究,了解他的前因后果、问题困难、弊端意义、对策处理等等,碰巧还考了,那只能说运气爆棚。否则,一般性的了解对做题的帮助是微弱的,关键还是要提升做题能力,这也是我觉得申论没有太大必要押题的原因。

当然,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多看看也没坏处。

非也,做申论,核心是“借鉴”而不是“抄”。

其实,“抄”看似正确,却容易给人误导,申论的关键是在于“借鉴”。这并不是玩文字游戏。抄和借鉴虽然听起来相似,其内核却是不同的,借鉴是思考下的“抄”,找到符合思路的句子、观点,整合排序之后,为我所用;抄是放弃了独立思考,生搬硬套挪过来。借鉴是深度的抄,抄是浅尝辄止的借鉴。两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是否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思路。

申论需要借鉴,而且从出题的角度看,也是鼓励借鉴的。

申论客观题的答案,都蕴含在材料之中,主观题的思路、观点和角度,也要从材料中提炼,因此,依靠材料是必不可少的,离开材料做题就是无源之水。但是,做申论又不能不去思考,无论是概括总结、还是综合分析、对策提出,都是要在考生自己充分思索、形成思路的情况下,从材料中寻找答案的。有些考生做题,看到觉得题目有关的句子,就抄到答卷上,既不总结归纳,也不整合排序,这样做,一是浪费答卷空间,本来每题的字数就有限制,原文材料的话可能很繁琐,照抄上去,挤占了多余的格子,可能有些答题点就不够写了;二是显得混乱无序,可能意思是对的,但是东一块,西一块,很分散,不容易让阅卷人发现,造成丢分。

因此,做题时一定要把握好,养成独立思索的习惯,分析出题目目的,得出结论,再从资料中寻找搜索相关信息,形成答案。

申论考试,看材料,很重要

申论考试材料部分有六七千字,写作内容大概两千字,时间两个半小时,阅读量大,写作内容多,很多考生会觉得时间紧张不够用,因此,为了保证有时间答题,往往会压缩阅读材料的时间,粗看一遍就开始卷子,但这样做不一定会有好的效果。

做申论就好像炒菜,想要做得美味,必须按程序一步一步做好,阅读材料是第一步,相当于将这道菜所需要的食材洗净、切块、码放整齐,备好调料,接下来才是下锅煎炒烹炸,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原料没有备足,或者“拖泥带水”没分捡干净,那做出来的菜一定会走样。所以对材料的阅读以及内容的提炼、加工是做好申论的前提和基础,必不可少,也决不能省。

怎样才能算是将材料阅读到位?美剧《越狱》里面,有一段关于男主角所患抑郁症的描写很精辟:“…这种病人看到的东西跟我们不一样。举个例子,比如这盏灯,我们眼中只能看到灯的形象,他们能看到一切。管子,灯泡,螺钉,甚至里面的垫圈。他们的脑子对周围事务的信息更开放,其他人的脑子--像你和我--则把这些信息关在外面…如果患者有足够高的智商,结果通常是极具创造性的天才。”这是对阅读要求极其到位的描述,想要申论高分,那在看材料的时候,就不能仅仅只看到材料的外壳,而是要了解“一切”,看到材料堆砌的文字中真正的含义,男主角那样,将材料内容庖丁解牛、大卸八块。,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本文的目的不是谈读题顺序或者技巧问题,而是探讨在阅读时,应该注意把握资料或题目的哪些要素,帮助考生在考试时,能够短时间内抓住阅读对象的重点。

申论分两块,一是给定资料,二是作答要求,下面分开阐述。

一、如何阅读给定资料---精确归纳概括

给定资料一般围绕一个主题,给出若干段不同的话,每段前面会有数字序号,如给定资料1、2、3等。从中心思想看,从给定资料1,到给定资料1的第一段,到第一段中的每一层,可能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来写的,这有点类似于套娃,每个娃娃是一个中心,大娃娃套着小娃娃,就是大的主题包含了若干小主题,小主题下面可能又细分成更小的主题。所以,给定资料,也就是总—分—分—分结构,总主题下面是分主题,然后再细分,再细分。从形式上看,每段话长短不一,且体裁不一定相同,有的是新闻报道、有的是评论、有的是采访、有的是介绍,等等。从内容上看,有的偏叙事、有的偏议论,深浅不一,没有统一标准,但是,每一段话都是有用的,不存在迷惑的无效资料。正因如此,阅读的时候,我们应该按给定资料顺序进行通读,没有必要跳读。

阅读给定资料,唯一要做的就是精确归纳概括。我们平时阅读一段话可以有很多侧重点,比如从中有所感悟和启发,比如看到精彩词句,比如分析段落结构遣词用语,比如学到什么知识了解什么新闻,等等,要注意,这些分析在申论考试中纯属浪费时间。申论阅读,唯一的目的就是归纳概括,不要带有任何主观色彩和其他想法。不要去想关于黄河的叙述多么写实,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多么让人同情,关于公共安全的防范多么迫在眉睫,要摒弃一切这种多余的思维,集中精力去归纳、概括!

那么,归纳概括具体是指什么?要注意,归纳和概括并非同语反复,而是两个意思。归纳,是将某段话的中心贴上“标签”进行分类,申论有一个大主题,比如农业耕地、比如黄河精神、比如科技与人文,那么,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把这个大主题找出来。概括,就是根据归纳的分类,将文中的中心含义简练准确的描述出来。

归纳概括的原则是“先归纳,后概括;从小到大,层层分类;由表及里,抓住核心”。这里讲了三层意思,“先归纳,后概括”,是说两者有一个先后顺序,先贴标签,然后再描述,这就类似于对物种的分类,先判断某种生物的界门纲目,然后再下定义。“从小到大,层层分类”是依据阅读习惯决定的,我们的阅读顺序都是字词句段篇章,因此,按照这个顺序,在读一句话、一段话的时候,我们就要自觉的对这句话这段话的中心作出判断,进行小的归纳,资料1读完了,进行资料1的归纳,所有资料读完了,再进行总的归纳,这样层层递进。“由表及里,抓住核心”是指概括的时候,要准确、深刻,对对象的内涵作出最符合文义的叙述。

如何归纳?归纳就是贴标签,要时刻记住,申论是简化的公文,所以这里的“标签”,就是以公文结构为分类依据,可以分为:现象、影响、问题、意义、原因、后果、对策、目的、可行性、效果,等等。这几部分并非一定同时具备,根据材料侧重点不同,可能有些重点写原因,有些重点写问题和影响,有些重点写对策和效果,但是内容上,脱不出这些范围。这是从第一层次来说,那么还能不能细分呢?是可以的,下一篇我会结合例子进行解释。

如何概括?在贴完标签之后,接下来就是概括,方法和申论考试题目中的概括题是类似的,比如分类是原因,那就概括原因,是问题,就概括问题,如此即可。

二、如何阅读作答要求---抓关键词

相比起材料来,阅读作答要求要容易得多,可是正因如此,一些人过于轻视要求,只看问题,不注意阅读要求,导致答题时出现偏差。其实,作答要求是很有讲究的,不同类型的题目,有不同的要求,而不同的要求,可以挖出很多有用的信息,帮助考生更好的找准得分点。

下面,对于作答要求中常见的一些关键词语,做一个简单解释。

全面、完整:常见于概括题,说明答案都在材料中,要完整的总结概括出来,不要遗漏。

分条归纳(表述):常见于概括题中,通常和完整放一起,提示这是按点给分,作答时注意一条一个点,方便阅卷人批阅。

条理清楚、层次清楚、层次分明:一般的客观题都是分条作答,如果强调要求“条理清楚”,那说明很可能这一题是有形式分的。这要求不光是要分条作答,同时在分条的时候要讲究逻辑性,要在分条的基础之上再“分类”,比如答案总结出来十条,这十条可能五条是客观因素,五条是主观因素,或者五条是技术因素,五条是制度因素,等等,要注意再次加以总结提炼,而不是简单并列。让阅卷人一看就感觉答案逻辑很清晰,分类很准确。

结构完整:这可能见于一些建议函、公开信等要求格式的题目中,如果这样规定了,就说明有格式分,那么就该注意要写上抬头、结尾、落款、日期等等。

准确、精炼、简明、简洁有力:突出一个“准”和“精”,“准”就是抓住实质核心,要求答到点上;“精”就是扼要,不仅要答对,而且用语要简洁,这很有可能就是指答案是按关键句、词、字给分的,所以这种问题,一定要找最合适的字词作答,而不是仅仅把意思答出来就行,很可能同一个意思,换个冗杂的句子或词语表述,就没有分。

内容具体(充实)、符合实际、通俗易懂:具体就是不要空洞,不要过于概括和理论化,接地气一些,这常见于讲话、倡议书等形式的公文中,作答的时候要有实例、有细节、有依据,而不是空对空,只讲理论。

语言生动、有感染力:这里常见于讲话,因为讲话是人对人、面对面的说话,和书面公文不同,要多一些口语化的东西,少一些书面化的表述,因此,在作答中,要注意通过一些生动的表述来提升公文的感染力,想象自己就是讲话者本人,讲话用语就不能太生硬,比如讲要加强团结,可以说“相互补台,好戏连台;相互拆台,一起垮台”,等等。这里对语言精炼的要求不高,更强调生动形象,要有讲话的感觉。

目的明确、扣紧材料、切合主题:这是提示不要跑题,一般见于一些自由度比较高的文体,如评论等,注意这里要按题目给的范围或者主题作答,切忌天马行空。

用语得体:注意自己在题目设置中的身份,是面对下级、上级还是平级,亦或是群众、媒体,扮演好角色。

有逻辑性:常见于综合分析或者最后的论述,要求写一篇比较完整文字时候会出现这样的规定。因为公文有其自己的逻辑,比如最常见的现象-问题-影响-原因-对策,这就是逻辑,只要是完整的文字,都应该有完整的构架,少了一块,就是缺乏逻辑了。

观点明确,简明深刻,见解深刻,有思想高度:不论是有“深度”还是有“高度”,意思都是一样的,即不能太“浅”、太“低”,太“通俗”,而是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看到深层次的东西,而不是停留在材料给出的案例事例表面。比如2013年河南省考申论,讲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很多问题,农业科技创新乏力、粮食供应增长慢、土地流失、土地撂荒,这些问题的出现又会产生严重的后果,而归根到底,农业生产的问题很严重,又是由于农业这个第一产业的基础性地位决定的,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农业地位重要—农业生产有困境—后果严重—原因多元—亟需解决—多措并举,这构成了文章的主线,在作答题目的时候,如果把这条主线挖出来,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农业问题,那么就能达到“深刻”“有高度”的要求。

语言流畅:多见于论述题。我曾经说过,申论对于文采的要求很基础,因为考生又不都是王勃这样的天才,短短几十分钟时间,要求在说理深刻的基础上文采斐然有点过于挑剔了。所以,绝大多数的要求都是降一档次,“流畅”即可。流畅的意思就是用语规范,不生编硬造、分寸适度;用语准确,不以偏概全,不偏激;用语连贯有逻辑,中心要明确,上下文要通顺,主题要突出;用语得体,答题要符合身份,从公务人员的角度作答,不要开启“上帝模式”天马行空(这常见于对策题中,乱提一些不可能的对策)。

关于申论,小编给你的就是这么多了,如果你有所收获,记得转给需要的小伙伴。

如果你还是搞不懂,仕途帮的免费课会有更加详细的讲解。

公考是条坚持路,加油!

仕途帮的6天课程还在继续

当然我们有更多的好课给你

看下一条 视频试听课~

}
请问: 2018国考申论有什么作答方法或者技巧吗?

心竺公考,你的专属智能老师

废话不说,直接上视频干货,直观有效

这是作答方法第一篇内容,还有其他完整内容和申论全套视频的,关注头条,私聊要哦。

很多刚开始接触申论的同学,在作答申论题目时往往会陷入一些误区,最典型的有两种,一种是认为申论作答就是简单地抄材料;另一种是答题时完全用自己的话去组织答案,没有立足于材料。这是两种非常危险的认知,因为经过大量的做题练习,我们会总结出一个规律,那就是申论考试其实是通过“主观形式考查客观题目”,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我们申论题目的答案在材料中都有迹可循,小题目的答案要点几乎全部可以从材料中找到,作文的总分论点必须依据材料得出,所以说如何去阅读、处理“给定资料”对于我们能否拿到高分那么今天中公教育专家就给大家讲一下申论《材料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内容方面:通过对重点词的把握,能够帮助大家快速阅读材料,准确提炼答案要点。申论材料中常见的重点词有以下几种:一是关键词: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关键词来锁定答题内容,比如说问题词、原因词、影响词、对策词,如果题目中让我们归纳概括原因、影响等,我们通过对这些关键词的把握就能够又快又准地锁定我们的作答区域,只要将内容稍加提炼就可以形成答案要点。二是高频词:某段材料中反复出现,出现频率很高的词一定是命题人想要着重表达的意思,也可能是我们的答案要点。三是权威词:也叫做“高档次”,就是一些高大上的表述,比如领导人的讲话,专家、学者的观点以及一些政策文件、法律条文的表述,都可能是命题人观点的一些体现,也可能是我们作文总分论点的出处,所以我们做题过程中要格外注意这类词。

逻辑方面:申论材料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形成的,整篇材料有一个完整严谨的逻辑主线,同时每则材料甚至每段材料也都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呈现的,而我们通过对逻辑关系的把握,也可以加深对材料的理解,成功找到我们的答题要点,逻辑关系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体现:一是关联词: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关联词来判断并提取答案要点,常见的关联词有并列、递进、转折,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除了以上三种,常见的还有因果和总分,通过对逻辑关系的掌握,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材料,从而提炼出答案要点来。二是首尾句:每一段的首尾句,每一则材料的首尾段往往会出现一些比较关键的信息,所以我们在阅读材料的时候要格外关注,这些地方往往是命题人观点最为集中的地方。

任何方法要想彻底掌握,都必须经过大量的练习和不断地总结,因此,阅读材料的方法也需要大家在实际的做题过程中多练多想多总结,长此以往,提高大家的做题速度和准确度,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归纳概括题的核心任务就是提炼要点,其方法可分为显性要点的提炼和隐性要点的提炼。

显性要点的提炼,主要是是针对材料中表述较为清晰、不需要考生进一步归纳和加工就能判定出来的要点。

对于显性要点的提炼,最直接简便的方法就是利用自己习惯使用的符号或记号,边读材料边对关键词句进行勾画和标识,必要时可把重点词汇写在草稿纸上,这样既可以清晰明了地审阅材料内容,又方便对要点进行提炼加工,从而在微观上为组织答案提供依据。

除了一些较为明显的要点之外,很多要点并非那么明显,还需要考生根据材料进行归纳,总结出要点。归纳概括题的隐性要点一般隐藏于大段的事例中,考生需要仔细阅读材料,用精炼的语言将事例的主旨准确表达出来。值得注意的是,提炼隐性要点要严格依据材料,切不可脱离材料过度引申或加入个人主观评判。

对于隐性要点的提炼,最主要的做法是概括关键词。这种方法主要是对给定资料的问题表现和措施做法等进行概括和总结,用简练的表达代替较长的篇幅叙述,方便要点的查找和整合。

加工要点,顾名思义就是对提炼出的要点按照一定方法进行加工,从而使要点内容成为符合作答要求、内容连贯、语言流畅的规范答案。

归纳概括题加工要点的方法包括:合并要点、结构加工、字数加工。

在完成对要点的基本概括后,还要对要点进行分类归纳,从而保证答案的全面和简练,避免出现要点重复表述的问题。

经过合并之后的要点,往往存在两种不同的逻辑关系,即各个要点属于同一层面,书写时可不分先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需要把答案一一罗列即可;另一种情况,就是要点与要点之间存在其他的逻辑关系,这样的要点仅罗列可能会被扣除结构分,这就需要考生按照一定的逻辑对其进行深加工。

一般来说,归纳概括题作答有三种常用结构:并列结构,总分结构和顺序结构。

归纳概括题对字数严格限制,那么在组织答案时,超出了规定的字数要求怎么办?这就需要考生对答案语言进一步压缩,将加工后的要点删繁就简,能继续合并归类的就继续合并归类,不能合并时就尽可能的将不必要或是繁冗的表述删掉,但要注意保证要点的准确和全面,从而使答案更为精准,符合要求。

 1,要点提取,首先我用的四分法,但是做题之后总结觉得有点花太多时间,最终就在试卷上画出要点标号,然后在稿纸上写简单的关键词,再合并同类项。但是这样做我的问题是容易遗漏点,然后思路不如跟老师学课程时都罗列出来那样清晰,也可能是我练习的少,可是我真的想问一下花木老师,你正式做题的时候也像课堂上讲的罗列那么清楚吗?然后其他小伙伴对此有好的方法吗?

2,字数控制,练习了几次,发现没有打草稿的时间,我还有2次,特地数着字数作答,很花时间,但是如果大约着直接写的话,又不好控制,而且很影响表达,都是之前用Word习惯了,现在对作答很受影响。对于这个问题我深深地想请教一下大家。

3,时间把握,纸质作答几次,感觉自己速度挺慢的,主要耽误在思路和字数上,也想问一下对于时间的把握大家的建议。

可能自身作为一个申论的教学者,更多情况下,担任的是一种信息的聚拢者和传递者,就会发现,很多情况下,考生的作答是很有意思的。

有的考生为了使自己的答案更加规范,也为了显示自己是一个有礼貌、懂礼节的考生,在每一道题的开头都写一个“答”字或“解”字,其实大可不必,大家试想一下,我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写“答”或“解”字呢,隐约地,我们可以记起,大概在高中或大学作答简答题的时候我们会写个“答”;在解方程式的时候,我们也会写个“解”字,但所有的这些都属于学科语言,并不符合申论语言和规范。而且,我们再试想一下,我们写个“答”字或“解”字,就真的能比别人多得2分么?我想在简答题按点给分,大作文写作按档给分的背景下,这个“梦想”可能永远都只是一个“梦想”。

还有的同学喜欢在作答的过程中重复题干的内容,例如,题干问的是“请根据给定资料2,分析井盖吞人事件的原因”,有的同学会把题干重复一遍,然后觉得如果不重写题干,作答能够完整么?其实正如我们刚刚强调的,简答题是按点给分,只要作答区域内有这个答案要点,便能得分,如果没有给定的答案要点,就不能得分,很简单的道理。因此,重复题干的做法不仅不能多加分,还会挤占很多本可以写答案要点的格子。因此,建议大家只要写清楚“原因是:1、……;2、……;3、……”即可。

此外,还有的同学习惯性地在作答的过程中,“大肆张扬”,大画蜘蛛网,这里给大家附了几张图片,如下:

这两张图片,都是考生作答的真实情况,相信如果大家作为阅卷老师,对于这份试卷的第一印象也是不好的,因此,建议大家在作答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简答题,写几行,有几个答案要点,怎么布局要点,都是心中有数的;对于大作文,怎么开篇、如何结尾、每段怎么写,这也是需要我们提前在提纲里面列出来的,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我们的卷面清晰、整洁。

2018国考申论备考技巧:如何讲好“内行话”

如果一味地根据专业背景、知识积累、兴趣爱好,一厢情愿的提建议、想办法,就好比宰相热心的去路边劝架,不仅影响地方官员的执法,更可能误了军国大事。做答申论的对策建议题也是如此。既不能把自己当做运筹帷幄的“一把手”,也不能把自己当做置身事外的“围观群众”,而应定位为“准公务员”,时刻围绕国家利益和群众利益,从政策的决策和执行两个层面通盘考虑问题。

下面,以2016年军转干部申论第二题为例,具体解析。

“给定资料1~2”反映了一些网络乱象问题,请就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建议。(20分)

要求:问题概括准确、全面,所提建议切实可行,条理清楚。不超过350字。

题目中给出的网络乱象主要有五个:行骗猖獗、信息遭泄、不当竞争、谣言肆虐、体验糟糕。在此不再赘述,如需学习归纳概括题的答题技巧,请关注上一篇文章《别让领导打断你的汇报――像“军情急报”一样答好归纳概括题》。

作答对策建议题,通常要遵循三个原则。

一要有针对性,不能“头痛医脚”;

二要有可行性,不能“画饼充饥”;

三要有实效性,不能一味地搞“持久战”。

如何既满足上述,又切合实际答好此题。在此介绍三种方法。

材料中给出的对策建议如果是泛泛而言,就需做个“小手术”,说得更具体实际。

比如,材料中“政府应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用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向他们提供文化产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漂亮字的快写技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