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减少了人们的自由时间 你珠海赞同科技有限公司吗 解释其原因

《人类简史》为何是一部糟糕的历史学作品_网易科技
《人类简史》为何是一部糟糕的历史学作品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人类简史》为何是一部糟糕的历史学作品)
《人类简史》自出版以来红遍全球。作者赫拉利借用当代人类学、心理学、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强调:人类的行为,是由其生物属性所决定的,并不断与其创造的文化发生冲突。同时,赫拉利又不断对人类的过去和未来发出先知般的评价和语言,对人类生存状态进行哲学思考。本书的生物学决定论,与作者对历史的道德解读之间,产生了强烈的逻辑冲突,削弱了本书的思想力度。本书大量借鉴戴蒙德1997年《枪炮、病菌、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以下简称《枪炮》)中的原创观点,进行了缩写。两书许多论题重复。鉴于题材和观点的近似度,对《简史》的评价,须与《枪炮》一书相参照。(一)“认知革命”概念的随意性本书将人类历史概括为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三个阶段。英文中“认知革命Cognitive Revolution”原指二战后心理学围绕认知行为的方法论革命。赫拉利重新定义“认知革命”概念,似乎是为了和之后的两次“革命”统一起来,造成“不断革命”的感觉。按赫拉利的说法,七万年前产生了语言和想象,让人类处理并传播大量信息,虚构不存在的事物。可是,史前人类只留下了骨骸和遗迹,难以追溯他们的思维世界;我们如何得知这些都是七万年前开始的?这个推断也与其他研究不符。据戴蒙德在《枪炮》中的综述,人类思维和语言的进化,并非突变,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四万年前开始,人类物质文化开始突飞猛进,逐渐发明了弓箭、针线、衣服、舟船、器皿,延续至数千年前。戴蒙德称之为“大跃进”。赫拉利似乎受此启发,但将这场“革命”推至七万年前。且不论年代如何确定,读者不禁要问:七万年前逐渐开始的变化,在此后数万年中不断被各种发明所丰富,如此漫长的历史过程,还能称作“革命”吗?与《枪炮》一样,《简史》认为:人类在过去十几万年迁徙到全球的过程中,造成了环境的急剧变化和其他物种的迅速消失。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东亚直立人,以及印尼岛上的小矮人——这些智人的近亲,都在智人到来后因生存竞争而灭绝。同时灭绝的还有非洲之外各大洲的巨型动物——这也是《枪炮》的主题之一。尽管人类的出现是生态的灾难,但是赫拉利认为,在采集狩猎阶段,人类生活得和谐幸福:他们几天才出去打一次猎;营养均衡,没事八八卦,不受传染病侵扰。一幅美好的伊甸园图景!(二)农业革命与反文明第二部分农业革命的故事是:大约一万年前,人类发现了可以驯化的作物,开始定居生活。《简史》基本借鉴了《枪炮》中关于农业起源的假设和判断,没有太多创新。但是,《枪炮》中地理环境如何影响不同地区农业起源的讨论消失了。在赫拉利的叙述中,我们不知道农业为何只在某些地方出现,如何传播,为何某些地区不曾发明农业。缺少了对地理生态环境的讨论,农业的发生在《简史》中成了一个谜。不过,《简史》基本继承了《枪炮》对农业的历史评价:第一,农业刺激了人口的急速增长,却没有增进人类的幸福,也没有增加个人的知识。农业让人类生活变得痛苦。人类的身体,在之前十几万年中,进化出了最适合采集狩猎生活的体质,更适于长期行走并奔跑,追踪动物,更适于攀爬树木岩石,采集果实。但农业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人们被迫终日在田里弯腰劳作,造成了多种身体病痛。第二,在漫长的采集狩猎阶段,人类的身体已经适应了多样化的食物来源。在农业产生以后,人类的食物来源变得过分单一,只依赖一两种谷物,损害了健康。第三:被驯化了动物将细菌和疾病传染给人类。同时,定居人口密集居住,增加了传染病爆发的几率。欧亚大陆的人类,用数千年时间,进化出了一定免疫能力,发明了免疫方法。但是,新大陆的人类没有这种优势。这在地理大发现之后,造成了大量土著人口的死亡。这里,《简史》基本照抄了《枪炮》一书,只是进行了缩写。但是忽略了《枪炮》中对地理生态环境因素的强调。《枪炮》认为:新大陆缺乏可驯化的大型动物,土著不能在与家畜的接近中产生抗体,这是后来大量本土人口死亡的终极原因。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此论题在《简史》中完全缺席。赫拉利认为,农业不仅让人类痛苦,也让被驯化的动物跟人类一起受罪。家畜从此不能在野外奔跑、自由的交配;忍受食物的缺乏、圈栏的狭小,和人类的宰割。可是,驯化的过程也意味着基因的改造;所以,家畜是否能感受到野生动物初次被驯服的痛苦,并不得而知。另外,按照《枪炮》的看法,牛羊马被人类驯化,造成了这些物种的胜利,未必是物种的灾难。总之,农业革命是人类为自己挖的一个大坑。看起来是人类驯服小麦,其实是人被小麦驯服;人成了农作物的奴隶,成天伺候农作物,因为担忧天灾人祸而饱受精神折磨。单一的食物让人营养不均衡,终日的劳作带来腰椎颈椎的病痛,被驯化的动物带来各种传染病——从此,虽然文明在发展、人口在增长,个人的幸福却下降了。人类成为了文明的奴隶。这不是什么新的历史观念。从庄子到卢梭,从马克思到弗洛伊德,古今中外,批判文明损害人类幸福的哲学思辨,一直络绎不绝。我国前秦的老庄道家对人类文明有类似的批判。庄子描绘不曾为文明玷污的理想生活:“民居不知所为,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庄子·马蹄》)这几乎就是赫拉利笔下在树下乘凉、聊着八卦,整天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采集狩猎者。不过,与庄子不同的是,赫拉利所发现的人的“自然”属性,有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的依据:人类有长达二十万年采集狩猎的进化史,可农业文明产生至今不过一万年,所以我们的身体和基因,还没有进化到足以适应现代文明的程度。为采集狩猎打造的身体,在农田、工厂、办公室里,出现了各种病痛、肥胖、精神压抑。文明来得太快,进化走得太慢。(三)科学革命与人文主义的消退在“人类的统一”和“科学革命”两部分中,赫拉利进一步探讨了人类的“想象”:“想象”是谈论不存在的东西的能力。货币、帝国、资本、宗教、法律、公司、政府、民族、道德,科学等等,都是人类想象的产物,只存在于主观世界中。作者特别对人文主义进行了批判。欧洲人文主义和启蒙运动造就了“大写的人”的观念;中世纪的神权被推翻,人获得了上帝一样的神圣性。“人既是手段,也是目的。”人类福利的进步,知识的积累,平等的实现,自由的拓展,都被视作“进步”的象征。上述人文主义史观在《简史》中遭到了激烈的批驳。宗教、自由主义、启蒙主义、社会主义、进步等理念,被赫拉利一视同仁当作“想象”,没有区别。他声称:《独立宣言》里关于人类平等的理念,未必比《汉莫拉比法典》中人生来不平等的说法更加靠谱。他认为,从生物学的角度看,人类的出现和发展,是无法进行价值判断的自然过程,无所谓进步倒退——因为价值本身,是一种虚构。人类和其他物种一样,可以从生物学、分子化学、脑科学的角度进行解构和理解。人,毫无神圣之处。再一次,赫拉利回到了道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观念。生物学只能证明人被生物本能驱动,无法解释人文主义观念的“想象”。可是,这想象又是哪里来的呢,人类为何要进行这样的“想象”呢?这些“想象”对历史又产生了怎样的作用?不同的想象又导致了什么不同的结果呢?《简史》对此没有提供答案。这让这部“科学”报告缺乏解释力度,看起来只是一系列不可思议的历史巧合的流水帐。(四)生物决定论与文化价值的冲突这正是本书的缺陷所在。赫拉利认为:“所有我们可以称为‘不自然’的人类行为,都是由于人类的文化规则,而不是由于其生物性。”他声称:“研究生物体的科学家……越来越发现人类的行为是由荷尔蒙、基因、和脑神经元突触决定的,而不是由自由意志决定的。”“自由人文主义和生命科学的最新发现之间的鸿沟,正在扩大,我们不能再忽视这种鸿沟了。”就是说,人权、自由、平等、公正、国家这些概念,都是与最新的“科学”发现相冲突的,都是人们“想象出的秩序(imaginary orders)”。只有人的生物性,才是人真正的自然属性,才不是“想象”。“自然”被简化成了一种纯粹的生物性。然而,如果历史只是基因自我复制的“自然”过程,那么对其好坏对错的评价,都显得荒谬了。赫拉利本可坚持如此立论,让本书逻辑自洽。但是,他在推翻人文主义圣像的同时,却不断对人类的行为进行道德评价和价值判断。当赫拉利担忧人类未来、批评对环境的破坏、谴责历史上的暴行(比如宗教战争)、同情弱小动物的时候,他不自觉的回到他所批判的人文主义假设中,与他主张的生物决定论矛盾起来。赫拉利说:“如果我们知道我们已经毁灭了多少物种,我们可能会有动力去保护那些幸存的物种”,“现代工业化的农业,可能是历史最大的犯罪”。可是,如果人类互相的伤害和对其他物种的毁灭,只是被基因推动的生物属性,如何谈得上好坏呢?同样,一旦提到动物权利,赫拉利的“科学”价值相对论,就会突然消失。他愤慨于人类把鸡终生关在小笼子里,在传送带上用机器杀死,让猪生活在自己的粪便中,对牛羊任意宰割。可是:如果从纯生物学的观点来看,这种“残忍”行径无非出于人类复制基因的本能,与草原上捕杀斑马的狮子一样,纯属“自然”过程,有什么好指摘的呢?当赫拉利告诫“人所不欲,勿施于鸡”的时候,他悄悄回到了他所批判的人道主义价值观。这是因为,没有人文主义观念,我们很难对历史现象和人类行为做出批评。如果从物种的生物属性和本能出发,欧洲殖民者对美洲土著的灭绝,就像人类灭绝传送带上发育不良的小鸡一样,只是生物学的“自然”现象而已,没什么两样。但是,赫拉利又不能赞同这样的观点。在本书结尾,赫拉利提醒人们,如果智人不负责任地追求私利,科技的发展可能导致人类的毁灭。这种心灵鸡汤式的警告,和他之前对人类自由意志的否定,再次发生逻辑冲突。就在几章之前,他还宣称:“研究生物体的科学家……越来越发现人类的行为是由荷尔蒙、基因、和脑神经元突触决定的,而不是由自由意志决定的。”如果人只是其生物性的奴隶,在基因的牢笼中无法自拔,那么这个物种的毁灭,只是咎由自取。如果“自由意志”是虚妄的想象,如果我们永远不能做出选择改变自身命运,那么赫拉利的警告不是对牛弹琴吗?(五)人文主义废墟上的自然之人?《人类简史》因为其“简”而成功,也因为其“简”而失败。复杂的人类学和历史问题,被过于简约地概括,导致不严谨的结论。几个例子:赫拉利认为原始采集狩猎者生活在黄金年代。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聊八卦,谈恋爱,和平、悠闲、自在;他们营养均衡,不受传染病侵扰,长寿而快乐。但是,近年来人类学研究发现,采集狩猎者的生活方式受到所在地理生态环境的强烈影响,相互间有着极大的差异。在环境恶劣、食物短缺的地方,生活可能极为艰苦(William L. Balée.&Advances in Historical Ecology. 2002) 。采集狩猎人群之间争夺资源的暴力冲突,比以前认为的要更加残酷频繁。“和平的采集狩猎者是个神话”。“史前时代的人类战争是普遍、持久、致命的”(Mark W. Allen.&Violence and Warfare among Hunter-Gatherers. 2015)。原始人群的生活,绝非如赫拉利“想象”中一般浪漫而温馨。《简史》虽然大量借鉴了《枪炮》一书中的原创论点,却抛弃了《枪炮》中对人类发展不平衡的复杂论证;《简史》忽略地理环境,生态气候等因素对历史的影响,也绝不讨论个人或者人类群体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反应。我们看不到环境,文化,习俗,经济制度导致的人类行为差异;看不到气候、生态、疾病、灾害、经济规律、政治组织、文化传统、个人决定对历史的任何影响。这让《简史》缺乏对历史发展深层原因的解释。本书最大的缺陷,是生物决定论和人对自我命运把握之间的逻辑矛盾。赫拉利认为,科学的“新发现”摧毁了人文主义的正当性,让人从神圣的位置上跌落,降格成了和其他物种一样的动物;人被基因、荷尔蒙、和脑神经元驱动,以机械的、纯粹生物学的方式存活。他的文化成果只是“想象”,他创造的历史是一个圈套,他的未来,是走向科技的牢笼,变成弗兰肯斯坦式的怪物——Cyborgs——迈向自我毁灭。《汉莫拉比法典》奴隶的解放,法律面前的平等,女性的投票权,工作和教育机会的均等这些历史事件,不再有进步的价值。援助饥饿的非洲儿童和屠杀美洲的印第安人之间,界限模糊。林肯废除奴隶制与宣扬君权神授的《汉莫拉比法典》之间,也无所谓好坏;人文主义废墟上的“自然”之人,茫然四顾,发现历史只是由“荷尔蒙、基因、和脑神经元突触”推动的冰冷生存故事,无法评价,没有意义。
这幅阴冷图景中所缺乏的,是人类的自由意志和以文化来改造自身的能力。如果我们只是基因的囚徒,生物性的奴隶,我们如何才能改变自我毁灭的命运?生物决定论无法回答赫拉利提出的问题——只有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关怀,对人的价值和目的的探讨,才能让我们评价科学的发现,赋予数据以意义,走出基因的牢笼。为了回应赫拉利对人类未来的警告,我们需要一种被他否定的东西。人类的文化价值确实是“想象”;但各种“想象”之间的竞争,绝非混乱而无意义,而是有关人类命运的重大抉择。有些“想象”比其他的“想象”要更加合理。正如和平比战争美好,公平比腐败合理,善良比自私珍贵,平等比压迫更值得渴望。正如人们天然地更愿意成为《人权宣言》中描述的自由公民,而不是《汉莫拉比法典》中被合法奴役的奴隶。因为,促进人类整体的幸福,是一件最必要的人文主义“想象”。
本文来源:澎湃新闻网
责任编辑:白鑫_NT4464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我们的未来(2015版) | 未来事务管理局小组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8984人加入此小组
副标题及曾用名《未来三十年》序言:本文是一篇未来学相关文章,旨在探讨一些未来学相关的内容。这篇文章是我将自己看到的一些未来学以及与之相关的文章、报道等进行汇总整理之后创作的成果。本文的立意是以现状为基础,尽量用合理的理论和严密的逻辑推导出一个可能出现的未来。未来学是什么呢?顾名思义,未来学就是研究如何预测未来的学问。未来学是一个相当年轻的学科,它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始于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则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从西方引进了未来学。当然在此之前人们也是会预测未来的,只不过并没有提出一个专门的学科。预测未来,是人类的天性和本能之一,也是所有生命与生俱来的能力。无法正确的预测未来,就无法生存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所以经历了几十亿年进化的生命都具有一定的预测本能。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后,尤其是现代科学诞生之后,我们对世界的了解不断深入,预测的能力不断加强,人们逐渐的开始习惯于用科学来预测未来。终于在上世纪诞生了专门研究预测未来的未来学,未来学是现代科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是研究预测人类社会的发展。 PS:发到果壳微科幻小组没人回复,于是重新在这再发一遍。
目录第一章:预测未来 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是介绍预测未来的可能性以及方式方法,还有预测的局限性第二章:技术奇点——巨变的时代 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是介绍最近几年比较有影响力的一个未来学观点:技术奇点以及它带来的各种影响。第三章:新科技与新经济 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在新技术和技术奇点的影响下,未来十几年内将发生的经济巨变。第四章:新科技与新政治 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在新技术的影响下,未来十几年内将发生的政治巨变。第五章:新科技与新生活 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在新技术的影响下,未来十几年内将发生的社会生活生活的巨大变化第六章:后人类时代
第一章:预测未来为什么人们会对预测未来感兴趣呢?第一个原因,序言里说过:这是我们的本能之一。因为能够正确认知世界并正确预测未来的生物能够更好的生存;而那些对预测未来没兴趣,或者不能正确预测未来的生命,面对复杂的环境和生存竞争的时候,大约能活多久呢?估计活到顺利繁殖下一代的可能性不大,所以,那些预测能力差的生命经历无数年的进化,早就绝种了。剩下来的这些,对于预测的兴趣早已深入我们的基因,成为本能。第二个原因,是因为我们都知道,谁能正确的预测未来,谁就能把握先机,让自己活得更好。我们可以回顾各种影视文艺作品中,先知是什么地位?基本上都是号称最接近神的人,跟先知作对的基本没有好下场。我们看到的各种伟人传记,成功经验之类的书上也往往会说某人高瞻远瞩,提前占位布局从而获得成功什么的。在各种文化中,准确的预测都是成功的第一步。从古自今,所有的人们都对预测充满了向往,先知从来都是一个伟大的职业,各种预测的理论更是层出不穷。既然我们的话题是预测未来,那么就得有一个前提:未来是可以预测的。那么未来能预测么?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未来才是可以预测的呢?首先这个世界得有规律,一个毫无规律可言的世界,自然是不可能预测的。再者,这个世界的规律是稳定的,不会随着外力或者某人的意志而改变。我们可以想一下,假设世界的规律会随着外力(也就是我们普遍意义上说的神的力量)而随意改变,或者如果世界的规律随着这个世界上某人意志而改变,那我们看到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最终看到的世界其实跟无规律的世界一样,在这样的世界里我们跟本不可能总结出一个可用于预测的规律来。对于我们来说,我们生活的世界得是一个有规律的且自行运转不受干扰的世界,预测才是可行的。那么我们生活的世界是这样的世界么?万分庆幸,目前的科学研究表明我们的世界正好就是这样一个世界。好了,现在我们终于知道我们可以预测未来了。不过新的问题又来了,我们该怎么预测呢?首先我们需要发现规律,规律是一切预测的前提,而且得是正确的规律,运用错误的规律就算偶尔蒙对了几次,那也是瞎猫碰上死耗子,不可能回回这么好运气,用得多了肯定会出问题。怎么发现正确的规律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人类有史以来最NB的思想工具:科学。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的说一下,为什么要用科学。说起科学这个词,想必所有人都不陌生。我们生活在一个被科学包围的时代,这个词我们每天都在听,天天都在说。但科学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其实科学这个词,目前没有广泛认同而严谨合理的定义。听到这个答案,你是不是很惊讶?居然没有统一的定义。为什么?要想回答这个问题的话,恐怕得单独写一本书,而且确实有这样的书。鉴于本文不是为了讨论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就简单点,根据本文的探讨范围,我们暂且如此简单地定义“科学”一词:科学即反映人们对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虽然定义不好讨论,但是我们可以说一些科学的具体特征,来了解一下它。其实,不管什么理论,不管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靠谱的还是离谱的,其目的都是为了解释现实,为了解释我们观察到的这个世界,科学也不例外。所以,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关于前提的问题,无数的先哲通过不断的思考和研究证明,我们必须在这个世界有规律且规律可以被人类认知的前提假设基础上,才能够讨论世界的规律。如果世界没有规律或者规律无法被人类认知,那显然我们是没有办法研究宇宙的规律的。但是请注意这句话的一个重要的用词:前提假设。没错,这只是一个假设,不是真理。科学这个东西不同于其他类型信仰或者学说的一个特点就在这里。其他的各种信仰和学说,尤其是各种宗教信仰,往往宣称自己的教典是真理,不容质疑的真理,是绝对正确,不可能有错,总之一句话:说我错的都是SB(智商不足,下地狱,该死)。所以,如果你看到某学说宣称自己是不容置疑的真理,那它一定是不科学的。真正的科学则与此恰恰相反,几乎从不宣称自己是真理,而是往往称作假说,假设之类的。就连科学研究的基础:这个世界是有规律的,且这种规律可被人类认知,这一条也是以假设的形式来说的。是假设就可能被推翻,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这一条目前尚未被推翻,所以我们NB的科学君目前还坚强的活着呢。
那么,在这个前提假设的基础之上,我们应该怎样寻找这种规律呢?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而且,这也正是现代科学兴起的奥秘之所在,那就是——实验。一个正确的科学的规律,应该是能够被反复检验,并永远正确的规律,一旦出现错误,就要被推翻。并且一个科学的理论必须足够精确,是可以证明或者证伪的,必须可以用实验验证。这些在我们今天看来非常简单的常识,在现代科学兴起之前是不存在。在此之前的各种学说,没有一个要求必须符合实际,必须进行严格的实验验证的。在现代科学诞生之前,学术研究基本上都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总结一些经验,然后想当然的总结或者推理一番就出来一个学说,只要有人敢信,就算是成功了。顶多就是再跟其他的学派的学者们开个PATTY大家坐在一起辩论一番,然后谁最能说谁就赢了。这基本上就是现代科学诞生之前的学者们研究学问的态度了。这段描述看上去似乎是在污蔑古代的学者,不过你要是仔细的翻翻历史书,就能知道我还真不是在胡说。除了极少数的学者之外,大部分都喜欢“坐而论道”,在现代科学诞生之前,全世界学者们大部分都是这个样子。
正是以实验为主体的严密的实证主义,让现代科学打出了一片大大的天地,短短两百多年的时间横扫全球,将之前的各家学说统统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成了非主流,落后,封建迷信,伪科学等。严格验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实证主义,正是科学的预测与市面上流行的诸如八字,周易,星座之类的传统算命预测方法的主要区别。那些八字,周易,星座之类的算命预测方法,都有两个非常大的特点,第一就是模糊,它的预测结果往往是非常模糊的,第二就是预测结果并没有通过统计学的验证。我从新浪星座复制了一段过来,大家看看:日,水瓶座今日运势:是创意的想法还是疯狂的主意似乎就在那一线间,也将随著你的灵感而左右。当灵感是确实且正面的,那麽就是突破性的创意,但如果超乎现实太过天马行空恐怕就会被认为是狂想了。因此以不偏颇的灵感去发挥你的创意,将有受到众人赞扬的机会,但是如果走偏了,结果就完全相反了。大家把前边那句:日,水瓶座今日运势去掉,再去看这句话,就会发现其实这段话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哲学指导,普遍的适用于每一个人的每一天,也就是说这种话根本不能算是预测,因为它根本就是一个无法和常规情况有所区分的情况,即没有描述今天是好是坏,也没有就好坏程度作出一个有足够精确程度可验证可以与其他情况鉴别开的预测结果。这就是相当于在说:今天1+1等于2,实际上是一句屁话,哪天1+1不等于2了?这种模糊到普适程度的所谓预测,根本就没有办法证伪,其他的那些诸如周易,八字,紫微斗数之类的所谓预测也都是具备这个特征,一个所谓预测结果可以有N种解释,怎么说都对,实际上就是一句废话。当然也有人试图作出精确到可证伪的预测,然而这些预测都没有通过统计学的验证,也就是说,精确的预测准确率极低,这么低的准确率足以证明以这个理论作出的预言跟瞎蒙没区别。其实我们可以反过来想,如果那些所谓的算命真的有那么神的话,那科学家干嘛放着这么好用的东西不用还要费劲的去给自己找麻烦呢?所有的科学家都喜欢自虐么?实际上,那些传统预测方法,要么不可证伪,要么验证没通过,早已全军覆没,为啥还能有市场?这就需要说到心理学了,它实际上是利用了人的一些心理漏洞,不过那已经超出了本文讨论的范围,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了解下,这里就不多说了。
出于科学精神严格实证的要求,一个理论必须要具有可证伪的特性,才能叫符合科学规范的理论。一个可证伪的理论被实验验证通过了,才能叫正确的科学理论。什么叫可证伪?就是你的理论必须是能够通过严格的可重复的实验来验证其正确与否,具体要求包括足够精确,可重复,排除其他因素干扰等。我们选择科学来研究世界,预测未来,主要是因为其实证主义和可证伪的特点。目前只有科学是有这个要求(至少据我所知是这样),其他的各种哲学神学,传统学说什么的都没有这一条要求,它们主要是靠脑补。对于目前的人类来说,科学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最好的工具。
研究预测,我们需要科学。那是不是只要有了它,我们就肯定能准确的预测呢?
是在是郁闷,老说有敏感词,我不知道到底是哪个词敏感,截个图凑合着看吧。不行看原帖。
如此看来,这似乎也是模糊预测。但它跟前边说的利用心理漏洞进行的算命骗局有本质区别:它会告诉你具体的阈值区间,各个可能性的概率大小,以使得其具备可证伪性。不过,就算具备了可证伪性,也只是成了科学预测,最后到底对不对,能不能成为正确的科学预测,那还得等待时间的验证。从下一章开始,本文将开始探讨具体的预测内容。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未来学: 百度百科,科学: 维基百科,科学: 《哲学家都干了什么》作者:林欣浩 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ISBN:5 网易公开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开课:科学简史·科学革命篇: 另外:我用2015版这个标题的意思是:我上一版叫2014版.......
第二章 技术奇点——巨变的时代本章节主要内容是介绍技术奇点的概念及其影响。技术奇点是什么?简单的来说,就是认为人类的科学技术是加速发展的,而且越到后来发展速度就越快,未来总是快于过去,这种不断的加速使得我们的发展速度会在某一天快到突破天际了,以至于在这种速度下,在未来某一天我们一夜之间就能发展到科学技术的顶点。这看上去是一个非常不可思议的结论和观点,乍一听简直是天方夜谭。下面,我们就来仔细的说一下,为什么看上去这么扯淡的结论居然是非常有可能的。技术奇点的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应该是弗诺·文奇(美国数学家和计算机专家,科幻作家,目前为圣迭戈州立大学的退休教授)1982年在美国人工智能协会年会上首次提出。然后1993年弗诺·文奇又发表了一篇《技术奇点即将来临:后人类时代生存指南》《The Coming Technological Singularity》的论文,再次简述了这个观点,并认为技术奇点有可能在未来50年左右就会出现。200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瑞·库茨维尔发表了一本500多页的书《奇点临近》,书中,他提出摩尔定律的扩展定理,即库茨维尔定理(Kurzweil's Law of Accelerated Return)。该定理指出,人类出现以来所有技术发展都是以指数增长。也就是说,一开始技术发展是小的,但是一旦信息和经验积累到一定的基础,发展开始快速增长,以指数的形式,然后是以指数的指数形式增长。瑞·库茨维尔将同样的概念引入到生物进化和宇宙诞生以来的变化里,并导出了同样的指数增长的公式。根据数学模型,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内,技术发展将接近于无限大。这本书还系统的介绍了这个概念的数学模型、基因工程的发展、纳米技术的展望和超越光速的可能性,该书成为美国网络书店亚马逊上2005年科普十大畅销书之一,同时成为网上博客热谈的一个话题之一。《奇点临近》这本书已经于2011年由机械工业出版社翻译成了中文版。我第一次接触到技术奇点这个概念是看的维基百科关于技术奇点的词条,然后就买了《奇点临近》中文版。那大概是2012年年末的时候,当时看完了之后简直激动的无以言表,从那开始,就喜欢上了这个观点。然后2013年一整年的时间,我都在网上宣传和与人争论技术奇点的相关东西。这个争论的过程基本上就是本文诞生的过程。技术奇点这个概念,目前在中国还属于很小众的东西,2013年年末的时候我搜了下百度贴吧关于技术奇点的讨论帖,居然有一小半是我发的。技术奇点这个概念主要是通过总结历史的数据发现的,据说库兹韦尔收集了一车库的统计数据和图表(引自《科技想要什么》),是不是真的咱不知道,不过仅仅是我看《奇点临近》上列举出来的图表就显示有15个科技领域是像摩尔定律一样呈现指数级发展的。指数级增长是什么意思呢?上过高中的都知道,就是等比增长,比如著名的摩尔定律: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换言之,每一千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个月翻一倍以上。指数级增长,在初期基数比较小的时候,看上去貌似很慢,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这个模型的威力就会逐渐显现出来。在印度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舍罕王打算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人——宰相西萨·班·达依尔。国王问他想要什么,他对国王说:“陛下,请您在这张棋盘的第1个小格里,赏给我1粒麦子,在第2个小格里给2粒,第3小格给4粒,以后每一小格都比前一小格加一倍。请您把这样摆满棋盘上所有的64格的麦粒,都赏给您的仆人吧!”国王觉得这要求太容易满足了,就命令给他这些麦粒。当人们把一袋一袋的麦子搬来开始计数时,国王才发现:就是把全印度甚至全世界的麦粒全拿来,也满足不了那位宰相的要求。 那么,宰相要求得到的麦粒到底有多少呢?总数为:2的64次方-1 = (粒)人们估计全世界两千年也产不出这么多麦子。自从1946年计算机诞生以来,其性能的增长就一直符合摩尔定律,每18个月翻一番。那么按照这个算法,假设摩尔定律一直成立,到2042年时,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就会到达1946年刚诞生时的2的64次方倍,就是上边那个20位的数字。这就是指数级增长的威力,越到后来增长就越快。越到后来增长就越快,这么奇葩?没错,就是这样。这是一个很反直觉的结论,以往我们预测未来的时候往往下意识的认为,发展是线性的,偶尔可能会有个小爆发,所以各种科幻作品上描述的几十年后的近期未来往往与现在差异不太大。然而我们如果仔细想想的话,是这样么?我们现在的生活与10年前差距多大,20年前呢?30年前呢?那么30年后的生活可能与现在差距不大吗?基本不可能,别忘了指数级增长的特点就是越到后来越快,未来30年的变化只能是比这三十年的变化更大。直觉预测为什么会出错呢?其实主要是因为应用错误,因为我们的直觉诞生出来主要是应用于紧急情况下的反应,比如战斗,搏杀,逃跑等,是为了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下更好的生存而诞生,当我们将不经过思考的直觉应用于需要经过思考的长期预测领域的时候,就像是做题用错了公式,自然是错漏百出。更疯狂的是,库兹韦尔认为,人类的科技加速不是简单的等比指数增长,而是增长比例也在不断增长的双指数曲线增长。 因为技术发展是成指数模型,而且,现在的统计数据表明我们已经进入了基数足够高的爆发阶段,所以,这么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在21世纪中期,人类的科技能力将达到无限大,这个技术能力无限大的点就叫做技术奇点。
研究资料显示:在知识更迭日益加快的今天,一个本科生走出校门两年内,一个硕士研究生毕业三年内,一个博士生毕业四年内,如果不及时补充新知识,其所学的专业知识将全部老化。按照知识折旧定律:如果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知识就会折旧80%。其实,就一个人一生所学的知识来说,在校求学阶段所获得的知识充其量不过是他一生所需的10%,而另外90%以上的知识都必须在以后的自学中不断获取。我来给大家通俗形象的解释下,方便理解。比如我们现在的科技发展速度,我查了下,美国2012年的授权专利数是253155项(这数据来源于一个新闻报道)那个时候,人类社会一天的发展就相当于我们从南方古猿发展到现在这个模样。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完全无法预测明天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因为明天实在是太遥远了,就像猴子不能想象我们现在的社会,我们不能想象几百万年之后的世界一样。在这种疯狂的速度下,我们很快就会触摸到科技技术的顶点(如果有顶点的话)。可能会有人不太明白,为什么会在极短的时间内会触及顶点,我们完全不知道顶点在哪里啊。这个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疯狂的加速,比如我们假设以我们现在的科技发展速度距离达到科技顶点需要一亿年(了解一下我们现在的科技发展速度,你就能感受到这已经是一个高的不可思议的假设数值了),依然按照前边的十几年后每秒一种新技术的速度算,十几年后,我们距离顶点就只需要160多万年,当加速到每毫秒诞生一项新技术的时候(二十几年后),我们距离顶点就只需要1万6千多年,当加速到每微秒诞生一项新技术的时候(三十多年后),我们距离顶点就只需要一百多年,那么四十多年后呢?也许早已到达顶点了吧。这里插几句,说说关于技术发展的速度的数据统计的问题,在这么长时间的讨论中,一种经常被人提到说法就是现在的技术爆炸是虚假的爆炸,实际上只有IT技术在飞速发展,其他技术几乎趋于停滞,经常被人提到的就是航天科技,航天科技被说成几乎没有发展的典型。我想说,这纯属个人感觉,缺乏数据支持不说,而且这种说法隐含的观点是以技术的重要性类衡量技术发展,就以航天科技为例,被人说几十年来几乎停滞的主要原因就是人类登月之后,一直没有登陆火星。以某项技术的重要性来衡量技术发展速度的观点,有一个极大的缺陷就是重要性是一个相当主观的衡量方式,每个人眼中重要的技术都不相同,比如前几年英国一家报纸就做过一项调查,投票选人类有史以来最重要的技术发明,最终获此殊荣的居然是抽水马桶。真正用来衡量技术发展速度的,应该是以技术的复杂度为基础的,比如我们可以规定当某项技术的工艺流程步骤达到规定的限制,或者某技术需要的基础知识达到规定的量级,则认为该技术的复杂度达到标准,纳入统计数据,然后将每年的统计数据对比,来衡量技术的发展速度。用这个方法,我们就能比较客观的看待我们的科技发展速度,比如我们可以规定,发明黑火药的技术复杂度为1,超过这个复杂度的技术发明或发现才能纳入统计数据。这样可以避免将四大发明看做重要进步,用来衡量技术发展,却将某公司发明一种减肥的新药物视为不重要而予以忽略,却不考虑减肥药比黑火药的技术更难以发明的,后者所需科技基础比前者高出N倍的实际情况。好了,我们拉回来继续说,按照上述这个双指数模型计算,你会发现,无论把顶点设置的多高,只要是一个具体的固定数字,我们就肯定会在这种疯狂的加速下在未来几十年内到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技术奇点的意思就是说,技术的加速发展会将我们的未来完全压缩到了几十年内。就像是一部不断加速快放的影片,不论有多长,都给你几十年内放完。这是不是意味着,二十一世纪是我们最后的世纪呢?要我说的话,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在本文以前的版本中一直将技术奇点称之为最疯狂的未来学观点。比较理性的人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只是一个理想的数学模型而已,现实总是充满了各种意外的,用数学模型去预测,过于理想化了。我虽然非常喜欢这个观点,但是作为一个理性主义者,我也明白技术奇点并非是一定能实现的。这个模型说的是人类的发展,假设发展途中人类突然灭绝了,那模型的基础都不存在了,技术奇点自然也就不可能实现了。还有,这个模型是建立在人类发展可以无限加速的前提下的,那么,人类的发展有可能无限加速么?中间会不会有什么障碍导致减速,甚至不可跨越的障碍导致完全停滞呢?这就要从技术加速的原因开始慢慢说起了。
技术加速的原因基本可以归结为“有序的复杂性”和计算能力的不断增加。我简单的举例说明下。比如,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从简单的多细胞生物,到复杂的多细胞生物,再到人类,都是“有序的复杂性”的增加,同时计算能力也在不断增加。比如从古老的机械计算机到二极管计算机,再到现在的电子计算机,都是计算能力的不断增强,同时运算的程序,也就是“有序的复杂性”也在不断增加。有序的复杂性,涵盖了自然的规律,生物的规律,人类的思维,计算机的软件程序等。计算能力则代表了在某种规则下的信息处理速度极限。基本上可以说,“有序的复杂性”决定了我们的信息接收范围。我依然用举例说明的方式,方便大家理解。比如动物的神经感受器都有一个感受信息的阈值,低于阈值的刺激(术语,意思是外部信息)无法使我们的神经感受器发出信号。举个例子,就像是我们痛觉感受器感受不到一粒空气中的灰尘的压力(痛觉感受器感受的是压力),同时,作为一种压力感受器,它无法感受除压力之外的信息,我们眼睛里的感光细胞同样无法接受可见光之外的波段,同时可见光太暗或者太亮也不行。同时,神经感受器的工作机制之中,还有时间上的限制,在神经感受器接受到一个刺激产生信号之后,会有一个称之为绝对不应期的阶段,在这个时间内,无论多大的刺激,都无法使感受器发出信号,也就是说这个刺激会被遮盖被忽略。这些复杂的神经感受机制,从各个方面限制了我们感受信息的范围和量。对我们产生了种种限制的同时也保护了我们,使的我们不会被自然界无限的信息冲击而崩溃。各种生物从自然界接受信息的原理基本相同,我们人类发明的各种测量仪器,各种工具,各种机器也遵循同样的原则,有目的的选取有用的信息。计算能力就不用我多说了,大家都天天玩电脑的,肯定明白。“有序的复杂性”和计算能力这两项对应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计算能力的表现主要是速度,计算机的计算速度,生物的反应速度等。而“有序的复杂性”的就比较广了,主要是表现为各种自然规律,科学知识等,“有序的复杂性”的提高对应于生物,就是进化,对应于人类社会主要表现为科学知识的获取和应用。“有序的复杂性”越高我们获取信息的范围就越广,获得的有用信息就越多,我们就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找提升计算能力的途径。计算能力越强,处理信息的速度就越快,就能更快的提高自己的“有序的复杂性”。这是一个互相推进的正反馈过程。正是因为这是一个正反馈的过程,所以我们才会发现,生物进化和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总是在加速前进。回望人类的发展史,语言的出现,是增加了“有序的复杂性”,它使得我们交流(处理信息)的速度大大加快,然后语言不断的的发展,变得更加复杂,我们的交流也越来越高效,同时可以准确交流的信息也不断变的更加广泛,最终随着文字的诞生,抽象的东西开始广泛的交流和发展。文字的诞生使得我们不再只能通过观察自然和与他人交流获取信息,而是可以通过更多的渠道获取更加广泛的信息,然后,以文字为基础,抽象的数学(代数,几何)开始了不断的发展,并出现了以数学为基础的完全抽象的概念。同时数学的发展大大加强了人类的计算能力,不过这不是真正因为硬件改变计算能力的提升,而是相当于用数学这个优秀的软件重新编译和升级了我们思维,发挥出了计算潜力。数学带来的计算能力,使得我们开始大量的发明各种工具,这些工具从各个方面提升了我们的“有序的复杂性”。比如车船等交通工具,使得我们能够去向更远的地方,扩大了信息收集的范围;从古代的尺,规,日晷,钟表,秤,天平,升,斗等原始的测量工具,到现在的望远镜,显微镜,盖革计数器,化验机,温度计,风速计,原子钟等等各种测量工具都在不断的扩大我们接收信息的范围。同时这些工具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从硬件上提升了我们的计算能力,现在最广为人知的原始外置计算工具应该说是算盘。在电子计算机发明之前,人类文明的发展主要是依靠提高“有序的复杂性”,硬件带来的计算能力的提升主要是依靠增加人口。最近几十年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电子计算机计算能力的指数级增长。到了我们当下的这个时代,计算能力的提升主要是依靠研发和制造计算机,还有人口的增加和让更多的人参与创造性活动(主要是科研),人脑也是非常优秀的计算硬件,并且有相当大一部分计算目前只能靠我们的大脑来完成。“有序的复杂性”的提高,主要是依靠各种创新以及不断的推广各种创新产品,创新包括各种科研创新和社会体制创新等。“有序的复杂性”的提高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和优化的过程,科研创新可以探索,扩大信息收集范围,同时优化现有的机制体制(包括机器和相应的社会制度),而社会制度调整和体制创新主要负责优化(主要是社会制度),将已有而未发挥的潜力开发出来。所以,科学研究的趋势是探索的更多更远更广,比如深空探测,哈勃望远镜,探月,深海探测,覆盖全世界的气象探测装置,精密度越来越高的各种光学,声学,电磁,化学探测器,欧洲的大型粒子对撞机,中国正在建造的直径几百米的射电望远镜等等等等。从时间,空间,数量,类别等等等等所有的角度扩展我们的信息收集范围。而体制调整的主要目的是不断的改进社会制度这个软件,释放现有的计算潜力,以最高效的方式利用现有的计算能力,从而提高“有序的复杂性”和计算能力。因为从古至今,直到今天为止,人脑的作用依然是不可替代的,是最优秀的计算工具,所以,社会制度发展的整体趋势就是不断的释放和优化人脑的计算能力和创造能力,具体的表现就是:只要情况不是特别糟糕,就会始终保持一部分人专门从事脑力劳动,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提高脑力劳动者的比例,比如现在自动化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创造性劳动领域,脑力劳动者的比例不断的提高,同时社会的整体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以此优化每一个人的大脑计算能力。这个发展趋势的理想状态应该是所有人都能享受最好的教育,所有人都从事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也就是思考和研究创新,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说了这么多,大家应该基本明白技术加速的原因了吧。
其实我们仔细思考的话,你还会发现,摩尔定律并不是科技指数发展的原因,而是造成它双指数发展的原因。这就像是一个人扔一个六面的骰子,一次扔出6点概率是六分之一,然而我们如果让6个人或者更多人同时扔的话,如此多的结果中出现一个6点的概率就会随着人数的增加越来越接近100%。举这个例子的意思就是要说明,增加计算能力可以通过增加计算机的数量来实现,摩尔定律并非技术加速成立的必要条件。不过这种通过增加数量实现的增长,有一个自然极限,毕竟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仅仅是计算机(或人脑)数量的增长就足以支撑科技指数发展,比如我们现在的社会,就算我们假设摩尔定律今天失效了,那么仅仅通过制造更多的计算机和培养更多的科学家我们的科技发展速度依然会远远快于100年前。而计算能力指数增长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不断的增加人类计算能力的总上限,第二个就是造成指数发展模式的底数不断增长的双指数加速。现在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每十八个月翻一倍,存储能力每十八个月翻一倍,互联网的带宽每9个月翻一倍,而目前我们互联网上的数据总量才每两年翻一倍。现状是计算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的增长远远超过信息总量的增长,并且不断的拉开差距。这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怪现象,明明我们收集的信息总量在不断增长,按照我们的惯性思维,我们处理这些信息需要的时间应该更长,但是因为计算能力的疯狂增长,我们反而发现处理这疯狂增长的巨量信息所需的时间在不短缩短。而科技发展就是对有用信息的处理和应用。这就造成了很多人觉得随着系统工程越来越大,复杂度不断增高,我们的科技发展应该会减速,而现实却是不断加速的奇怪的不符合直觉和常理的现象。现在我们的状态是摩尔定律导致的计算能力双指数增长正在造成科技发展的双指数增长。即使摩尔定律早某一天失效了,因为计算能力增长速度超过信息增长造成的计算能力富余,我们的科技发展也会经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继续双指数增长,才会逐渐减速进而停滞。
计算能力的浪费只要家里有电脑的基本都能体会到,我们家里的电脑和智能手机每天开机几小时?我们每次用的时候又用了其中多大的计算能力?说我们90%以上的计算能力都在闲置浪费,我觉得并不为过。计算机摩尔定律是造成我们这个时代科技大爆炸的主要原因之一,只要摩尔定律不失效,科技发展的双指数加速基本上就不会停。摩尔定律什么时候失效?这就不好说了,不过就目前的状态来看,随着生物计算机,纳米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等技术的发展,有人预测摩尔定律在二十年之内应该是不会失效的,至于以后会不会有新的理论和技术导致摩尔定律继续成立,还是失效,那我们就不知道了。技术奇点的关键就是加速发展。现在我们再来说说另一个预言:在某一天技术能力达到无限大。我觉得这个说法不太严格,因为无限的概念在数学上是一个变量,它的意思是表明一个量具有不断增长的特性,使得这个数大于任何一个确定的数。其实这个预言的成立是需要前提条件的,那就是技术的发展不存在上限,可以无限的发展。这有点超乎想象,我也不知道这会是什么样的一个宇宙,不过在这个模型下,我们将会可以超越时间的限制,跳到时间之外,这种状态下,我们也可以说文明的“时间”将在二十一世纪结束。另外一种符合大众想象的模型是,存在一个发展上限。这种模型下,我们会在疯狂的加速下,在二十一世纪发展到接近顶点,然后如果因为顶点的限制,我们未能跳出时间的限制,那么虽然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十分清楚的知道文明的终点是什么样子,但是真正的完全走到那个终点可能需要极其久远的时间。甚至在宇宙毁灭的时候都到不了那个理论极限。当然也有可能在二十一世纪就完全到达顶点。如果在有上限的模型下,我们跳出了时间的限制,那么我们的文明的“时间”也会在二十一世纪结束,至于之后会是什么样,我们无法想象。所以技术奇点的加速发展模型表明,在某种意义上二十一世纪就是人类文明的终点,也许是时间上的,也许是技术上的。也就是说对于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我们将会有可能在有生之年看到长篇连续剧《人类文明》的大结局。这简直是太疯狂了有木有。很多反对技术奇点的人说,也许制造强人工智能,解读人类思维或者XXX技术是永远不可能的,所以技术奇点也是永远不可能的。其实这种说法是打错了地方,此类说法的含义只是相当于说存在不可逾越的极限,也就是发展极限很低,甚至我们已经看到极限了,并没有驳倒技术奇点思想的根基:技术加速。虽然我们还不能100%肯定的说,我们的文明一定会在本世纪达到终点,但是我们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至少未来二十年几内技术发展是加速的。至于几十年以后的事情,那就只能到时候再根据当时的情况再说了。从技术加速的原因我们可以知道,实际上技术奇点最耸人听闻的结论:技术达到无限大,是有条件的,它只是一个可能的结果而不是必然的结果。技术奇点派的观点更严格的说应该叫发展加速理论,不过大家都这么叫,我也叫习惯了,所以我们下面还会继续用这个词。不过要请大家注意的是,本文中提到技术奇点派观点的主要含义是发展加速理论,而不是单指技术无限大这个结论。广义的技术奇点就是指技术无限大的那个状态,不过因为以我们现在的实际情况来说,我们根本没办法严肃的讨论它,以我们有限的智商和知识去严肃讨论无限的智商和知识状态会是什么样,纯属自虐,所以我们技术奇点派的信奉者们关注的最多的,是人类智慧的提升,我喜欢将其称之为狭义的技术奇点,虽然这个叫法一点都不严格。为什么经常关注这个东西,因为这是一个关系我们未来继续发展的一个关键点。如果我们成功的证明我们可以解读并提升自己的智慧,就像升级计算机那样。那么只要我们第一次提升成功,我们就可以利用我们升级之后更聪明的脑袋在更短的时间内再次升级自己的智慧,然后不断的重复这个过程,形成一个正反馈,造成我们智慧的大爆炸,将摩尔定律带来的加速发展延续到更远的地方,并且,只有证明我们的智慧是可以升级的,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到达广义的技术奇点(此处指技术无限大)。如果我们最终证明智慧的提升是不可能的,那就是证明了发展是存在上限的,并且这个上限还相当低,这种状态下,我们在未来三十年内就极有可能进入发展几乎停滞的状态,成为一个文明的活化石,直到彻底灭亡的那一天。各种科幻小说中那种存在了数万年数十万年统治整个银河系的庞大政体,基本上就是这个水平。在这里,技术奇点的信奉者和其他人看法不同之处可以说尽显出来,在普通大众眼里,这样一个统治银河系的古老帝国可以说是一个辉煌无比的庞然大物,但是在技术奇点主义者眼里,这只是一个已经“死亡”的化石文明。不过,最终的结论到底是能不能成呢?我们还不知道,只能说目前看到了一些成功的曙光。比如2013年的研究已经实现了最简单的人脑与人脑之间通过机器进行交流,发明了不会被大脑排斥的植入式无线电装置,出现了用思维直接操作的电脑系统系统雏形。这些研究表明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人类的思维,这些研究为那些目前只能在科幻小说中看到的下载式学习,人与人之间直接的思维交流,直接用思维操控外物,记忆的上传下载,甚至意识的上传下载等技术提供了最初步的技术基础。我们虽然不知道最终的结果是什么样,但是我们知道随着发展的不断加速,我们在十几年之内就能知道结果。2013年美国和欧盟各自出资数亿美元规划了自己的大脑开发计划,用以在十年内解开人脑和思维的秘密。忽然发现我扯得有点远了,我们继续拉回来说技术加速发展的问题,上边已经说过了,技术加速发展是因为“有序的复杂性”和计算能力互相递推造成的,我们已经知道随着摩尔定律的延续,计算能力的继续增长基本无压力,那么有“有序的复杂性”呢?下面我们将“有序的复杂性”粗略的划分为科学技术和社会制度两大方面,分开说一下。
我们先从科学技术开始说起吧。科学研究基本上就是一个总结经验,归纳规律,实验验证,错了,然后重新再来这样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所以我们可能会面对很多未知的东西,面临意想不到的问题,使得科学技术的发展往往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我们做一个可能不太恰当的比喻,科技的发展,就像是我们面对一个不知道有多大的迷宫,我们的目的就是找到藏在其中的财宝,并找到出口。一开始的时候,探索者只有一个人,只能自己用脚走,后来,这个人找到了稳定的食物来源,于是,就可以有更多的人跟他一起到处走,随着不断的探索,更多更稳定的食物保证了探索者的数量总是在不断增多,探索的速度不断加快,有一天,其中一个探索者找到了交通工具的制造方法,于是,探索者们走的更快了,随着不断有新的更快的交通工具被发现,探索的速度不断加速,有一天,远程的通讯工具被发现了,于是探索者们之间可以更快的交流,更快的知道别人在哪里,更加快速知道哪些地方别人已经走过,避免无用的重复使得探索再次加速,随着通讯工具的信息速度和范围不断增加,探索的速度不断加快。就像前文说过的,随着人类的发展,科技不断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进入科研行列,科研人员数量的增加,使得科技发展成加速的态势,但是,我们还要面临发展瓶颈的问题,因为我们并不知道下一个发现发明在哪里,所以常常会出现长时间的发展瓶颈,科技发展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进步微小。科技的加速发展并不能解决发展存在瓶颈的问题,但是发展加速可以缩短瓶颈期。比如在过去某个领域每年诞生一项科技成果的时候,十年的瓶颈期并不算太稀奇,也许会出现百年的瓶颈期,但是到了现在每分钟诞生一项科技成果时,一百分钟的瓶颈期算是瓶颈期么?作为一个外行你会察觉到么?假设在现在出现了一年(相当于过去每年诞生一项成果时525600年)年都毫无进步的瓶颈期,明显到所有人都能察觉到了,但是你觉得一年真的很长么?随着发展的加速,出成果的时间缩短,瓶颈期也会相应缩短,所以实际上基本不会出现某些人想的那种在现在或者未来依然出现几十年毫无进步的瓶颈期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那是已经到顶点了,不是瓶颈。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科技普及的问题,就像有人说的,那么多科技成果,普及不到我们身上,也是白瞎,看了只能白看,还不如不看。科技的普及的确不同于研发,因为它还要受到一些成本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并且不管怎么说普及总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无可否认科技的普及应用要落后于研发。但是,科技的普及速度也是在不断加速的。随着科技的进步,因为交通,通信变得越来越便利,技术普及的速度正在越来越快。农业时代,技术的普及靠口口相传,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其普及速度之慢可想而知。到了工业时代,有了明显的进步,交通有汽车火车了,通信先是有了报纸杂志,后来有了无线电,通信速度(也就是新信息的普及速度)在不断的向光速靠拢,交通速度正在不断的向音速靠拢。于是新知识和新科技才得以快速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普及。到了现在这个信息时代,信息的传递速度已经达到了接近光速,新的理论性的科学技术相关知识,每天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在互联网上传播。交通的速度已经达到了音速(飞机),并继续提速,向光速靠拢。建造性新科技的普及(也就是传统意义上靠交通来普及的新科技)也在向光速靠拢的一个表现,就是3D打印机。3D打印机的出现,使得我们可以实现即时生产,有人将设计好的打印软件程序发布到网上,然后其他人下载到自己的3D打印机,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3D打印机的能力不断增强,很快我们就可以实现新科技产品的光速普及。我们可以看到,文明程度越高,我们改造世界的能力越强,科技进步的速度越快,而且科技普及的速度也越快。这是因为新科技普及的速度也是影响科技加速的因素之一,只有不断加速的科技普及速度才能保证科技的进步不断加速。就像那个比喻中说的,更开放的信息交流和更快的信息交流速度,能够避免重复的做无用功,所以更加开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对于科技发展来说,最怕的还是无法绕过又不可逾越的障碍,也就是看到发展极限,如果发展极限相当的低,则我们有可能在三十年内就进入发展近乎停滞的状态,继续加速自然成了错误。
发展极限相当低并非不可能,有人可能听说过比较有名的一个关于外星人的费米悖论,按照我们现在的观测和测算来说,如此广袤的宇宙中,大部分科学家都觉得只出现人类一种智慧生命的几率微乎其微,最可能的是宇宙中存在大量的智慧文明,然而,我们一个都没有见过,这是为什么?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发展的极限相当低,这个极限使得所有的文明都无法走出诞生它的恒星系。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可能,那就是发展不存在极限或者极限相当高,使得文明不需要经历殖民外星系的过程,就在本恒星系内在完成了跃升,跳出了我们观察到的四维宇宙时空。对于那些生命体,我们完全无法理解他们的存在状态,所以也无从找起。另外还有一个可能性,既然发展是不断加速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反推,越早期发展就越慢,也许诞生第一个智慧文明所需的时间就是非常长,我们人类真的就是第一个智慧文明。当然关于费米悖论还有很多其他的猜测,上面列举的只是技术奇点状态下的三种可能。对于科技发展来说,除了发展极限相当低造成完全停滞之外,还有一种可能造成发展减速的原因,那就是大灭绝,比如战争,天灾,瘟疫,意外事故等,造成全球人口一年之内死掉了50%以上。因为在我们完全解读自己的思维之前,人脑的核心计算能力是不可替代的,并且我们只能通过生殖来增加这种计算能力,如果发生了此类大灭绝事件造成的核心计算能力的大退步,就会使得社会的发展出现非常明显的停滞甚至退步。甚至如果更夸张一些,在我们解读自己的思维之前,人类突然全灭了,那么因为我们没有留下文明的继承者,所以文明终结,技术奇点自然也就不可能了。如果我们在解读了自己的思维创造出强人工智能之后全灭了,那么还有可能由它们作为我们文明的继承者继续发展从而实现技术奇点。不过这两种情况都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想要的是通过人类进化和自我提升实现以人类为核心的技术奇点。不过世界毕竟不是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的维护人类的生存,保证尽可能多的人都生存到奇点来临。万一真的没挺过去灭了,那也没办法,我们也只能感叹天意如此。说了科学技术我们再来说下社会制度。首先要说一下这里所说的社会制度并不是单指政治制度,而是包括法律,道德,政策,民间组织,公司,家庭,宗教,党派等等很多很多制度,是指人与人之间相处而形成的各种组织方式。前文已经说过,社会制度发展的趋势就是让更多的人进入创造性劳动领域,充分的利用人脑这个无法替代的核心计算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更多的人从事以思考为主的创造性活动。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让所有的人都从事创造性活动。从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创造性劳动,封建时代,90%以上的人口都在从事农业,工业化时代,从事工业的人口超过了农业,带了现代社会,在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人口已经超过了工业和农业人口的总和,我国2011年时第三产业的人口已经达到40%左右。现在随着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研究带来的自动化将越来越多的人挤出非创造性劳动领域,我们正在走向发展的下一个阶段,那就是从事创造性劳动的人口即将超过从事非创造性劳动的人口。所谓创造性劳动就是能够创造新知识的劳动,也就是能够有效的增加“有序的复杂性”的劳动。它包含的范围非常广阔,比如科研(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文艺创作(文学创作,艺术创作等),设计(工业设计,艺术设计,制度设计等)等等。产业格局的变动带来的社会变化新情况,将导致一系列的社会变化,从经济到政治再到生活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社会制度改革如果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不一定会阻止奇点的到来,但是却会大大的阻碍科技发展的加速,使得技术奇点的加速模型出现错误。因为后文我计划用两章的篇幅来详细说明这些变化,所以在这里就不多说了。让我卖个关子,好奇心重的就先憋一会。不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技术加速发展的模型确实就像反对者说的那样,并非100%成立的正确模型,但是它却是最有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况。社会发展作为一个多因素作用的系统,出现多种可能性是很正常的,而技术奇点(加速发展模型)作为其中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概率最大的结果,难道我们不应当将其放到核心的位置,给予最大的重视么?然而现在的情况是,技术奇点理论在国内是一个相当小众的东西,绝大部分的人没听说过,听说过的人当中,又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这是纯属扯淡。讨论技术奇点带来的社会影响的文章非常少,其中有用的就更少了。(我不会告诉你我2014年年初网上搜索的时候发现在这方面本文已经快要珍稀到国内独一份的程度了)所以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技术奇点以及它所带来的各种影响。下面就让我们来说说技术奇点带来的众多社会影响。技术奇点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光是人类文明大结局这一点就足够毁掉无数人的三观了。如果你以为这就是全部了,那就大错特错了。技术奇点的主要影响还是跟加速发展有关。不断加速的发展,会使得我们的社会变化越来越快,除了会出现越来越多令人惊奇的科技产品之外,还会导致很多意想不到的影响。那加速的发展会带来哪些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呢?
正面的影响有不少,主要还是科技的快速进步带来的各种革新,使得我们会在短时间内不断的看到完全超乎以前想象的科技产品和科研成果。前文已经说过技术加速使得我们的发展会在21世纪终结,此中的含义非常深远,这意味着只要是可能出现(顶点允许)的科技,都会在未来几十年内出现。比如长生不老,星际移民,意识上传,空间跳跃,甚至更夸张的制造小宇宙,进化到跳出四维时空等。总之,各种幻想小说上描述的先进科技,奇幻魔法,只要是科技发展允许出现的东西都会在未来几十年内出现。从现在开始,科技发展已经开始超越科幻了,我们正在逐步走进一个完全超越前人甚至我们自己的想象的时代。你可以试着想象一下,一个拥有几乎无限的技术力量,几乎无所不能的终极文明是什么样子的,那就是我们几十年后的模样。(想象力比较匮乏的同学可以参考《三体》三部曲和《希灵帝国》这两部科幻小说,看看科幻作家们的想象中终极文明具有怎样的技术力量)好了,正面影响就说这么多吧。虽然我说的非常简略,但并非因为正面的影响很少,恰恰相反,是因为影响实在太大太广泛,我根本说不过来,所以才如此简略。
下面我们说说那些负面的影响。负面影响主要是不断的加速的发展和变化带来的心理冲击,另外不断加速的发展还会使得我们能够预测的未来越来越短,使得我们根本没有办法想象远期未来的景象。我们为什么没有办法直观的想象加速发展状态下远期未来的景象。那是因为那时的科技水平高的完全超乎我们的想象,举个例子,牛顿力学出现之前的人们根本无法想象遍布人造卫星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因为人造卫星的发射需要以牛顿力学甚至相对论为基础。现在新的物理学理论还没有建立起来,所以我们完全无法想象新的物理学会导致什么样的宇宙观,又会导致什么样的新技术。而新出现的物理学会是终极理论么?有没有可能随着技术的高速发展再次在短时间内被淘汰呢?有可能。也就是说有可能30年后的物理学已经超越我们的想象至少两代的距离了。我们如何去想象那时候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这还只是物理学上的更新导致的,还有很多其他学科的更新,比如心理学,一旦大规模更新,彻底毁掉我们的三观是必然的。还有生物学,社会学,人工智能,等等等等。我们完全可以预计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基础理论的更新也几乎必然出现。大规模的知识更新将导致我们对于远期未来的预测能力完全丧失。同样也是因为大规模快速的知识更新,将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心理冲击和心理压力。我们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建立在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的。知识的更新,尤其是理论科学知识的更新,往往会带来思想观念的极大变化,这往往意味着,我们需要抛弃旧的观念,接受新的观念。观念的冲击带来的思想崩溃与重建可不是一个好受的过程,同样也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你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奉为信仰的东西某一天被推翻,你会怎么样?如果你现在所相信的所有一切都是错的,你会怎么样?你仔细的想象一下这种情况,就能明白这种冲击会带来怎样可怕的心理冲击和心理压力了。知识的快速更新意味着三观的快速刷新,“毁三观”这件事对于每个人都将在未来不断的发生,这种事情会发生多少次呢?我们不知道,也许只是十几次,也许是无数次。也就是说,未来三十年内我们的三观,我们的思维模式可能要被毁掉无数次,你顶得住么?如果处理不当的话,我们到不了全人类都疯掉的时刻,遍布世界的精神崩溃的疯子就会毁掉全世界了。其实这一点在现在就已经有相当明显的体现了。现在人普遍感觉精神压力大,很多人都说是生活节奏快,生存压力大,其实就现在的生产力水平来说,一个人就算天天出去乞讨也肯定饿不着,哪里来的什么生存压力呢。压力的根本来源还是因为的社会发展变化不断加快,使得我们也不得不不断加快自己的节奏努力的追赶这个每天不知道刷新多数次的世界,努力的适应这个每天都有无数新事物的社会。如果一个人经历了一次思想信念崩溃,他抑郁了,他花了一年的时间走出了抑郁,可是仅仅一个月之后,他再次经历信念崩溃,又抑郁了,这次,他花了六个月的时间,再次重拾生活的信心,又一个月之后,快速的知识更新再次击溃了他的精神和信仰。这个人会怎么样?如果上述过程不断重复,又会怎么样?可能的结果有以下几种,一种是,这个人经历这种事情多了,习惯了,心理承受能力,包容度,思维,眼界等都有了很大的拓展,使得他不会在出现这种事情。还有一种就是,没撑住,疯了。另外一种是,精神崩溃,自杀了。最后还有一种就是,停留在一种信仰上,拒绝接受新东西,狂热的坚持自己的信仰,拒绝一切改变,甚至试图毁灭那些与他信仰不符的人或者事物。上述第四种情况的那些人就是我们所说的极端分子。为啥现在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攀高,原因就是社会变化不断加速。而且,技术奇点的加速发展模型表明,如果我们不采取措施,这个问题只能更加严重。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极端分子,为什么各种类型的极端主义不断产生,比如极端环保主义,宗教极端分子等等。就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无法接受时代的发展与变化,当人们发现无论怎么追赶时代的脚步都追不上的时候,就会有一部分人认为他们被时代抛弃了,于是他们抛弃了时代,停下了追赶的脚步,想要建立自己理想中的小世界,想要永远生活在他们心目中美好的过去。人人都知道科技在发展,未来更美好,但是为什么人们越来越喜欢复古?因为未来否定了他们。当那些甘愿停下脚步,成为时代的遗民的人们,发现他们根本没办法不受外界的影响建立自己的理想国的时候,于是一些人成为了更加极端的毁灭分子。加速发展带来的心理冲击将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社会的一个大问题,并且会造成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出人意料的事情,因为没有人知道五花八门的疯子和变态会干出什么样的事情。避免这种心理冲击的有效办法包括大力的普及心理学知识,培养更多更好的心理医师,加强心理学的研究。另外还有普及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极为广阔的包容性能有效的帮助人们减少心理冲击带来的影响。除了限制预测能力和心理冲击之外,越来越快的发展还会使得我们面临不断出现,似乎没完没了的不断冒出来的各种问题。新技术会带来新的社会问题,同时也很可能带来新的犯罪。看上去我们似乎要面对一个充满问题的未来,不过还好,问题不断出现,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速度也会不断增加。不过一但失衡,问题诞生的速度超过了解决问题的速度,那么结果就无法预料了,反正肯定很糟糕。
章节末尾说一下技术奇点模型的验证方法,以表明其具有可证伪性,前面说过,这个模型表明在摩尔定律未失效,且社会平稳发展的状态下,科技发展肯定是加速的,如果我们发现了发展减速,唯一的可能就是我们到达发展的顶点了,所以未来我们在上述两个条件成立的情况下观察到了科技总体发展非加速的状态,那么按照技术奇点模型的预测,我们将进入不断减速的状态,并且再也不可能重返加速状态,而是开始发展速度猛降,直至发展完全停滞。按照模型来说,我们现在已经处于急速上升期,如果未来我们的统计数据表明已经出现连续三年以上的科技发展非加速状态,那就表明我们的科技发展已经接近顶点,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发现技术发展再次开始加速,那就表明技术奇点模型是错的。如果谁有志于驳倒技术奇点,建议从这方面收集数据。最后说一句,关于技术奇点是否成立的技术问题讨论,推荐大家看下《奇点临近》,本文主要是讨论技术奇点的社会影响。最最后再PS一句,我个人能力有限,目前只能想到这些问题。关于技术奇点的社会影响,我以后肯定还会继续关注和思考。如果谁对此有兴趣的话,欢迎到百度技术奇点吧来讨论。
参考资料:《奇点临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 When Humans Transcend Biology)作者: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 译者董振华,李庆诚。SBN:978-7-111-35889-3 《科技想要什么》作者:[美]凯文·凯利I S B N:3 《失控》作者:[美]凯文·凯利 译者: 东西文库副标题: 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 原作名: Out ofControl: The New Biology of Machines, Social Systems, and the Economic WorldISBN: 1 维基百科:技术奇点: 维基百科:弗诺文奇 新闻报道:人脑互联装置通过网络远程控制他人手指 新闻报道:美国2012年授权专利数了253155 新闻报道:美国“探脑”计划 百度百科:直觉 维基百科:直觉:
第三章 新科技与新经济本章节主要讨论的内容是未来十几年内,随着科技的发展,在技术奇点的影响下,我们的经济模式和制度会发生怎样巨大的变化。这一章,最初的时候叫做《人工智能与共产主义》后来我又改成了《后稀缺时代的富余社会》。不过核心思想一直没有变,那就是认为我们即将走向全面的公有制时代,私有制马上就要彻底完蛋,不复存在。这一章也一直是被人喷的最多的部分。不过我依然坚持自己的看法,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将会发现,建立全面的公有制,走向共产主义,将成为我们唯一可选的道路。下面就让我慢慢的给大家说下,为什么我会一直坚持这种看法。首先我要做一个说明,本文不是站在固定的政治立场上宣传什么政治理念,搞什么意识形态战争,我不是党员,也不是公务员,我也不仇富。我是纯粹从现状出发想要推测出一个可能的未来,然后发现了推来推去其实根本没得选,走向共产主义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必然,于是经过无数次的思考之后,我逐渐成了共产主义的坚定拥护者。话说上学那会我最讨厌的就是政治学了,就是因为讨厌政治,在分科的时候才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理科。没想到都毕业N年了,当这个社会上大部分的人都不再相信共产主义的时候,我又开始相信并到处宣传共产主义了。这件事真是太神奇了。前面第二章的时候提过,我们的社会生产正在走向一个新的转折,从事创造性劳动的人口数量在未来即将超过从事非创造性劳动的人口。下面就让我们从这一点开始说起吧。首先我们说说,这个转变是怎么发生的。这个转变的发生,主要是依靠自动化的普及,越来越聪明的机器,不断的推进自动化的加深,使得那些低技能的非创造性劳动不断的被机器接替,人们不断的被越来越自动化的机器挤到了创造性劳动的行业。从机器诞生以来,我们通过人与机器的配合,不断的提高人们的劳动效率,使得我们可以用更少的人和更少的时间生产出更多的东西。我们通过创造和改进,使得机器变得更加强大,更加多能,更加聪明,从而不断的接过人们手中低端的简单重复的工作。随着最近几十年来人工智能的研究,机器正在变得越来越聪明,就在最近几年,一个新的趋势出现,最近几年美国的经济学者和社会学者们发现,从2004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经济危机从GDP等数据上看,在2009年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可是失业率却没有降低,这是怎么回事呢?一研究才发现了一个大问题,原来经济数据的增长主要来自机器人生产。越来越聪明的机器人正在不断接替人们的工作,工人们正在与机器竞争。最近几年有不少文章都在讨论自动化带来的冲击与影响,很多人可能都看过。聪明的机器都能干点什么,比较有名的包括自动驾驶汽车,模式识别系统和3D打印机等。谷歌自动驾驶的负责人在TED上介绍过他们的自动驾驶系统,确实很好。2013年的新闻报道说各大汽车厂商都在研发自己的自动驾驶汽车,准备在5年内上市。现在最新的模式识别软件可以做一个放射科医师能做的绝大多数事情,而成本却比培养和雇佣一个医师便宜的多。2011年Lionbridge和IBM联合推出的一个叫做 GeoFluent 的技术已经可以对网络聊天信息进行非常准确的实时翻译(包括中文!)。IBM的超级计算机Watson,对人类语言知识的分析已经到了可以在传统提问游戏电视节目Jeopardy!中击败人类选手的程度。去年比较有名的一个新闻,美国的X47B自动驾驶无人机,已经能够实现完全自动驾驶的状态下成功在航母上着陆。谷歌公司曾经在TED上展示过他们最新开发的自动驾驶四翼直升机非常惊人的运动能力,看的我简直目瞪口呆。你听说过直升机能耍杂技的么?谷歌做到了。如果我们去到世界上最先进的汽车生产厂参观,我们会发现车间里基本没有工人,全是机器。富士康有一个百万机器人计划,准备在几年内用机器人替下那庞大的工人群体。虽然这个计划受到了阻碍,尚未实现,但是至今没有听说富士康打算放弃这个计划。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器正在变得越来越聪明,机器能够从人们手中接过的工作正在越来越“高端”,越来越多传统认为复杂的,机器干不了的工作,现在机器能做了。我生活在农村,我们就以北方农村最常见的农作物小麦和玉米为例,来看一下,随着新的自动化技术的普及,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现在,我们这小麦和玉米种植的流程大致是这样的,从肥料种子公司买来种子和肥料,花钱雇旋耕机来耕地,然后雇播种机将种子和肥料一起种下去,然后喷农药,生长期间还要视情况浇水几次,然后收割时再雇联合收割机收割,现在他们还负责给运到家里。到家之后,粮食刚晒干就有粮食公司的人来收购。那如果新的自动化技术,比如自动驾驶等技术普及之后会怎么样呢?那基本上就是这样:某种粮大户坐在电脑跟前跟玩游戏一样,指挥自动驾驶的旋耕机播种机耕地施肥播种,然后自动驾驶喷农药,自动灌溉浇水,自动驾驶去收割,然后自动系统烘干,然后粮食公司自动驾驶的车辆来收粮食。如果再先进一点,自动系统可以自行判断何时耕种,何时用农药,何时灌溉,何时收割,自行烘干称量。粮食公司用能够自行卸装的自动驾驶车辆将粮食运到系统判断需要粮食的地方。然后自动加工的工厂将粮食加工成各种产品运到各地的自动贩售系统,我们只需要在家里网购一下,自动驾驶就会送货上门。从生产到加工销售整个过程完全不需要人,这种看似非常科幻的事情,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不断进展的现在,并非天方夜谭。现在我们唯一能够确定机器肯定干不了的事情,就是从事创造性劳动。然而,会一直如此么?不一定,不过至少在强人工智能被研发出来之前,是如此的,强人工智能就算能出现那至少也是十几二十年之后的事情了。强人工智能诞生之后的事情我们先不讨论,我们先来看看未来十几年内随着自动化的进展,会发生什么事情。首先是产业格局的变化,现在我国从事创造性劳动的人口不到总人口数的10%,但是这个比例正在快速增加,随着发展的不断加速,可能在未来十年左右,也就是到2025年的时候,从事创造性劳动的人口就会超过从事其他类型产业的人口,也就是说从事知识生产的人将占到就业总人数的50%以上。同时,因为低端岗位和行业快速消失的同时,进入创造性劳动行业的门槛相当高,会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处于长期失业的状态,失业率很有可能长期维持在15%甚至20%以上,居高不下。我估计随着自动化的进展,从2016年开始世界发达国家如美国等就会进入这种极高失业率的状态。按照我们政治书上的阶级划法,我们不妨将这个正在不断壮大,从事创造性劳动,以知识生产为主的群体称之为“知产阶级”。(当然,我就是随便命名而已,我毕竟不是搞政治研究的,大家不必深究,这肯定是不严谨的)因为知产阶级并不生产实物,而是生产知识,所以未来十年,将发生一次明显的财富转移,财富从实物为主转变为知识为主。下面就让我们看看财富是怎么转移的。
克里斯·安德森在《免费——商业的未来》一书中说过,现在的计算机软件行业,就是一个边际成本基本为零,固定成本极高的行业。也就是说,一个软件研发制作的成本非常高,但是复制发行的成本几乎没有。假设微软的WIN7操作系统研发成本是10亿美元,假设这套系统卖了10亿份,那么即使每份定价2美元,微软依然有的赚,因为软件的复制成本几乎为零。也就是说无论怎么卖,卖多少,它的成本已经基本固定了。卖的越多就赚的越多,而且复制的越多,它的成本就越接近于零。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软件可以做到真免费的原因,因为成本是相对固定的。不像以前的实物商品一样除了研发设计还有较高的制造成本。即使他研发成本很高,但是因为成本固定,他最多也就是亏那么点。而自动化进程也是在建立这样一个体系。我们通过无数代人的努力和奋斗,建立起一个自动化体系,这个过程相当于前期固定成本,无论这个成本多高,因为后期完全自动化之后,系统自行维护,我们不再有任何成本投入,属于纯收益,而且因为整个体系供应全人类的生活,所以其生产量之大可以想象,根据同样的边际成本为零导致的结果,一旦自动化体系得以建立,我们生活中的产自自动化体系的工业产品,价格就会迅速归零。也就是一个工业产品几乎完全免费的时代。我们以前,现在和未来在自动化技术和设备,生产上所做的投入都是属于那个固定成本的行列。当实体的工业产品完全免费,不再具有价值,不再是财富的时候,财富就已经转移了。财富没有消失,虽然财富已经变得非常多,使所有人都变得富裕,但是真正的财富依然不是无限的。在未来,因为自动化,人们不再需要直接从事生产活动,我们创造了新产品之后,只需要改进我们的生产体系,或者将这些新的设计输入到系统中,就可以了。所以,我们实际上只是在创造知识。在未来完全自动化的时代,旧的产品会迅速的贬值到免费,但是新的产品,因为有大量的研发所需的固定成本,所以不一定所有的东西都是免费。那么我们看一看成本在哪里,用以研发新产品的物资都是旧技术体系生产的,所以都是免费,而研发需要很多善于思考和创造的人和这些人的时间,这些东西将成为真正的成本所在。创新产品因为有成本,所以可能不免费(也可能免费),那么这些有成本的东西就是真正的财富之所在,而这些东西几乎都是以知识的形式存在,所以财富会随着自动化的发展迅速的知识化。因为知识也是一种信息,而信息最廉价的载体就是比特信息。所以财富会很快知识化,信息化,虚拟化。财富的转移其实早就开始了。从很久以前人们就知道知识可以带来财富,但是这并不是我想说财富的转移,我所说的财富的转移是指在未来,知识就是财富,财富就是知识,并不需要我们在通过将知识转化为实物来表现财富。知识就是财富,这句话在未来将变成描述现实,而不是哲理。财富的转移,知识化这个过程会在自动化彻底完成的同时,一起完成。财富的转移将导致从经济到社会再到政治的一系列的变革,我们的工作将完全的转移到创造性活动中来,我们现在大量人员从事多的非创造性的活动将完全由机器来做。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导致这个社会上大部分的人员失业,因为教育学历经历等问题,会有很多人在极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办法参与到新时代的创造性活动中来,因为他们需要很多的时间去重新学习适应。也就是说,自动化过程将出现大规模人群长时间失业的问题,不过这在未来不是问题。工作的性质也将发生变化,工作不再是必须的,我们参加工作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心理需求,所以是我们需要工作,我们创造工作,而不是社会需要我们去工作。我们可以选择不工作,只是单纯的享受,也可以选择去工作,去满足的自己的心理需求,追逐自己的梦想。财富的转移将导致一个非常奇葩,以前完全无法想象的事情,那就是通过共享来增加自己的财富。比如,我将自己创造的知识(比如某项科技)免费公开,任何人可以随意使用,那么对于全世界的每一个人来说,他的财富(知识)都是增加了,但是我的财富并没有减少,因为这些知识我依然可以随便用。对于所有人来说知识免费公开都是迅速增加自己财富的最佳手段。正是因为知识财富这种不会因为使用而消耗减少,只增不减的永增特性,和可以无限随意复制的信息特性,使得免费共享成为迅速增加财富的最佳途径和手段。也正是因为知识财富的这个特征使得我们会在自动化完成之后迅速的进入一个完全免费,完全共享的时代,现行的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会彻底崩溃,烟消云散。要知道现在的经济体系,经济学都是建立在稀缺性的基础之上的,在传统的稀缺性经济学理念中,财富只能分割不可共享,财富不是永恒的,会随着消耗而减少,然而这两点在自动化实现,财富知识化之后,全部被推翻,现代经济学遭遇了致命打击,那么以现代稀缺性经济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现代经济体系自然也就成了错误了。传说中的共产主义就这么实现了,我们一不小心就步入共产主义了。而这在以前,甚至现在的大多数人眼中都是天方夜谭,纯属扯淡的事情。说实话我自己都觉得,事情的发展怎么这么奇葩呢?不过社会的发展就是这么超乎想象,不服不行。当然,肯定有人会问,你怎么肯定所有人都会共享自己的知识呢?别人共享,而我不共享,这样我的财富就更多了,岂不是更好?不可否认,一定会有一部分人这么做,但是这将是极少数的人,我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会断定那只是极少数?想要说明这个问题,必须要说到人的欲望,人的需求的问题。下面就让我从看似不相干的地方开始慢慢的说起。
人类的科技不断发展,机器从人们手中接过 了更多的工作,那些危险,劳动强度大的工作,我们都逐渐的交给了机器,现在科技发达的国家重体力劳动的工作岗位已经很少了。伴随这个过程,我们的社会也在变得越来越富裕,因为机器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的同时,我们也没有闲着,我们创造了更多的财富。所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的总财富是不断增加的。虽然我们在生产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消耗,并且我们的消耗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科技的发展使得生产创造的总和一直以来都是略大于消耗。所以从古至今随着历史不断向前推进,后人的财富总是多于前人。如果长此以往,会不会在未来某一天出现财富极大丰富,人人都极为富足,几乎没有什么东西是稀缺的时代呢?有人想了这个问题,并做了一些思考。然后提出了一个概念:后稀缺时代。现在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稀缺性。稀缺性的意思就是认为,社会上的总资源是有限的,并且这些资源没有丰富到可以任所有人都随意免费取用的程度。而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合理有效的分配这些有限的资源的学问。后稀缺时代的概念,则是认为在未来某一天将出现这样一个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商品、服务、信息都可以被人们无偿占有,货币也将不复存在。人们之所以能这么做,是由于在后稀缺社会里,物质、能量、信息都大量的存在,并且存在自动系统,使人们不需要付出任何劳动即可获取日常用品和其它产品。这些自动系统使得产品的生产有如软件复制般简单方便。后稀缺时代的概念和我们教科书上的共产主义非常相似。不过有一点不同,那就是共产主义其实向往的是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共同分享,而后稀缺时代的特点则是人们完全脱离生产性劳动,由自动系统供给我们生活用品。不过我会在后边说明,对于我们未来的经济制度而言,这两者其实并不是互相矛盾的,只是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其实都对。有人认为后稀缺时代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必然出现,而有的人认为,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永远不可能满足,所以后稀缺社会永远不会出现。我同意第一种观点,后稀缺社会必然出现。后稀缺社会的主要特征有两点,一是科技发达,资源非常丰富,二是有非常发达的自动化系统。前边我们已经说过了,自动化的发展非常快,完全自动化的时代距离我们其实很近了,所以,第二点在未来不是问题,除非有什么意外,否则几乎必然出现。现在我们得说说第一点了。科技发达,资源丰富。什么才算是科技发达呢?科学不断发展,未来总是比过去先进,到多发达才算是足够发达?对于我们讨论的后稀缺社会来说,科技足够发达的要点就是要能够实现完全自动化,使得所有人都能彻底脱离生产性劳动。资源丰富到什么程度就够了?就像那些认为后稀缺永远不会出现的人说的那样,有了房子想车子,有了车子想游轮,有了游轮我还想有个小岛,人的需求是无穷无尽的,资源再丰富也是不够的。果真如此么?其实这是把问题想的太简单了,人的需求远远没有这么简单。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求分为五种,并且他将五种需求进行了等级的划分,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马斯洛认为,当人的低层次需求被满足之后,会转而寻求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在古代,大部分的人都挣扎在温饱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由引导人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