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评价怎么写怎么测量

浙江:新高考三位一体 综合素质怎么测
[摘要]浙江高考改革新政颁布后,三位一体招生更加为社会关注。11月20日,北大、复旦、中科大、浙大等4所高校的招生负责人及我省52所重点高中的校长们共同探讨名校三位一体选拔。浙江日报讯(记者石天星 通讯员童雅平)浙江()改革新政颁布后,三位一体招生更加为社会关注。11月20日,由浙江睿达教育承办的“浙江省9+1高中联盟扩大会议”在台州中学举行,北大、复旦、中科大、浙大等4所高校的招生负责人及我省52所重点高中的校长们共同探讨名校三位一体选拔。三位一体指的是高校将考生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测试和高考成绩以一定比例合成综合成绩,并择优录取,而综合素质测试主要由高校制定方案。目前,一共有6所部属高校和省外高校参与我省的三位一体招生试点,今后会不会有更多著名高校加入?高校的综合素质测试有哪些趋势?记者从会上获得了权威解答。优秀生“洋高考”,倒逼更多顶尖高校三位一体招生杭二中校长叶翠微代表中学校长首先表示:“三位一体是一种比单纯的凭分录取更高明的选拔方式,让中学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发展,从而基于学生特质做些实实在在的培养。”期待三位一体试点高校再扩军,尤其是能有更多的一流大学和985高校加入。叶翠微说,今年杭二中高三已有73名学生准备出国(),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外名校开始认可中国的高考成绩,北京也出现了不少优秀学生放弃填报高考志愿,专等国外高校录取通知书的现象,这已经倒逼国内一流高校、一流学科走出更成系统、更有说服力的招生新路径。浙大招生办公室主任王东指出,新高考选考是相对赋分,有助于解决过去一直存在的“刷题”现象。“依据赋分制,前1%的考生等第相同,他们都是顶尖的。评估他们的发展潜力不再看那些细微的分数差别,而是要看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职业规划,看他们的志向是否符合国家需要和人类命运。”王东还提前透露:“浙大2016年三位一体的招生专业将扩大到所有院系,既满足学院的需求,也让考生有更多选择的机会。”教务长办公室主任、浙江招生组组长李祎也表示,虽然北大尚未确定2016年是否加入三位一体招生,但可以肯定的是,2017年一定会加入。高校招生“小尺子”,综合素质评价测试形式多样在中科大招生就业处处长傅尧眼中,高考是一把“大尺子”,而三位一体招生中的综合素质评价是一把“小尺子”。“中科大更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知识是没有边界的,想象力的边界在哪里,知识的边界就在哪里。”傅尧介绍,中科大的笔试只考数学和物理,因为这两门学科是自然科学的基本语言和方法论,另一项是以专家面试的方式测试学生的学习能力。“由一位知名教授上一堂课,全部是中学生没有学过的大学知识点,看听课学生的学习、掌握、理解能力。”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文东茅教授是教育部重大委托课题“高考改革试点方案跟踪与评估研究”项目组的负责人,在调研后,他将高校的综合素质测试归类为两种考察——一般性能力素质和专项能力素质。一般性能力素质是指一个人的语言、思维、形象气质、礼节、特长等,这些素质可以做准备,表面的东西也能很快学会,但考官也能“辨”;专项能力素质则更深入,比如浙大医学院会考察学生对医学的兴趣,是否具备成为一位好医生的责任感、同情心和细心,西交利物浦大学很注重学生的()能力,上午的()笔试就会刷掉90%的考生,剩下的10%再参加下午的面试……高校综合素质测试的形式多样:有的高校会重新组织一场考试,如浙大;有的高校是上一节新课然后测试,如中科大;最常见的是进行结构性面试、无领导小组面试;还有一些医科类大学是体验式测试,比如,会让学生观摩医生给病人插管的全过程,然后以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学有余力的学生即使在高二时已经考完了选考科目,也要继续该科目的学习,为将来的专项能力素质测试做准备。”文东茅说。李祎也强调,对于最拔尖的学生,千万不要用“选考什么科目可以利益最大化”去束缚他们的选择,而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这些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决定他们未来能飞多高、走多远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多元化招生,倒逼高中关注学生全面素质招生办公室主任丁光宏介绍,去年底,复旦和上海交大都开始了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方面的探索,具体做法是“两依据、一参考”。“‘两依据’就是依据高考成绩和学业水平测试,‘一参考’就是参考高中三年的综合素质评价报告。综合素质评价报告是放在网上的,由高中负责记录,上海第一批已经有5万多名学生进行了网上登录。多位高校招生负责人表示,除高中进行的综合素质评价外,考生想在高校组织的综合素质测试中有更加优异的表现,可以通过大学先修课、网上慕课、校本选修课、学科竞赛等多种途径加深选考科目的学习。在提供学习资源方面,高中可以积极推动政府以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为中学引入更多的网络课程。解决选科冷热不均所带来的教师“潮汐”现象,可以通过教师走校上课实现资源共享;想更早了解学生的选考科目在大群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可以通过多校联考……杭州高级中学校长尚可说,高校的综合素质测试既不同于高考,也不同于学科竞赛,但这种小数量的招生模式已经撬动了中学育人模式的重构。“高考改革释放出的多元化招生的信号,已经倒逼和引领高中去关注学生高考之外的素养,比如学生的学术素养,以及专业素养的广度、深度、灵活度和储存度。”2011年,我省率先试行三位一体招生,到2015年,已有52所院校参与试点,其中中央部属高校和省外高校有6所,分别是浙大、上海交大、中科大、复旦大学、中科院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9+1”高中联盟中的“9”是指省内9所重点高中——慈溪中学、长兴中学、富阳中学、衢州二中、台州中学、桐乡高级中学、新昌中学、义乌中学、舟山中学,“1”是指淳安县的睿达实验学校。联盟内9所高中约占北大、清华每年在浙招生计划的三分之一。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腾讯教育官方微信
扫描左侧二维码或添加qq_edu
总有一种力量推动教育前行
校园好时光
扫描左侧二维码添加“小园同学”
交朋友长知识收礼物
[责任编辑:adopezhang]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日语中"你好"的发音是?
课程提供:
恭喜您,答对了!看一下您是不是和老师们的思路一样
每位回答正确的答题者,都将进入本期抽奖池。每期抽取1名幸运答题者,奖励10Q币。
上期答题获奖者:QQ
很遗憾,答案错误。赶快看看正确答案和思路是怎么样的吧
每位回答正确的答题者,都将进入本期抽奖池。每期抽取1名幸运答题者,奖励10Q币。
上期答题获奖者:QQ
答对啦,看看老师的思路吧!
有问有答&&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传播素质的概念界定与测量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样本的随机抽样调查,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对传播素质概念的假设模型进行验证,得到一个对数据拟合较好的模型:传播素质包括人际沟通能力和媒介传播能力两个维度,人际沟通能力维度包括“尊重”、“双向沟通”、“言语表达”、“同理心”、“沟通风格”、“非言语表达”和“亲和力”七个因子。媒介传播能力维度包括“媒介接近”和“媒介内容制作”两个因子。 中国论文网 /1/view-225450.htm  【关键词】传播素质 人际沟通能力 媒介传播能力 测量   【基金项目】湖北省重点文科研究基地媒介技术与传播发展研究中l心重大项目“从信息整合到关系建构:传播素质论”之子课题      “传播素质”的概念最早是由吴廷俊和舒咏平在2003年中国传播学论坛上率先提出来的,在这篇名为《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中国传播教育发展新思路》的会议论文中,他们将传播素质定义为:“在信息时代,一个人能以受众为出发点,以双向互动为取向,熟练运用各种传播方式手段,从而卓有成效地进行传播信息与沟通心灵的现代素质。它包含良好的传播心理、宽广的传播胸怀、恰当的传播方式和纯熟的传播艺术。”2005年7月,吴廷俊教授与其博士生张振亭将之前的传播素质的定义进行了简化,认为“传播素质是在媒介发达时代,人与人的交往和沟通能力”。2007年,吴廷俊教授获得了湖北省重点文科基地“媒介技术与传播发展研究中心”的重大课题“从信息传播到关系建构一传播素质论”。本课题组承担了其中的传播素质的概念界定和测量,这就是本研究的由来。      一、关于传播素质概念的再思考      任何一个概念要想具有学术使用价值,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有其相对明确的内涵和外延。在社会科学中,一个概念的提出和运用,首要的任务是给出其概念性定义(coneeptual definition)。本研究在吴廷俊提出的“传播素质是在媒介发达时代。人与人的交往和沟通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把传播素质定义为“人与人之间直接或通过媒介进行有效而适当的传播的能力”。与前一概念相比。这一概念将“媒介发达时代”这一背景具体化,使之更具有可操作性。即将媒介发达时代的传播能力分成两个层面,一个是面对面的人际沟通能力,一个是以媒体为中介的传播能力。   另外,这个概念将“适当性”和“有效性”作为衡量传播素质高低的两个标准。Spitzberg在1994年总结各家之言。认为许多沟通理论把适当性和有效性作为概括的、正确而有用的标准。有效性是指人们完成沟通目的和目标的能力。适当性是指与情境和关系限制保持一致的沟通能力(有人把对情境的适应性叫做灵活性)。这两个标准为沟通能力提供了最理想的、有效的和交互作用的内涵,成为衡量传播素质的两个标准。   修正后的传播素质概念,是一个可观察、可测量或可操作的定义,这种可操作性定义告诉我们测量传播素质要做什么。在这里,我们认为测量传播素质就是测量“人们在人际沟通和媒介传播上的表现”。下面主要从人际沟通和媒介传播两个方面进行理论分析和探讨。   什么是沟通能力?美国学者特伦霍姆和延森所下的定义是:“一个人以有效而得体相宜的方式进行传播的能力”(Sarah Trenholm,2000)。   ――有效。是指传播者知道在行动时自己要做什么,对眼前的事物有能力辨别和判断,预测后果,妥善处理问题。得体。是指以适当的方式传播,符合一般的社会行为规范,懂得人心之道(陈力丹。2006)。   在过去二十年代里,人们对沟通能力本质的看法一直有很多争议。在沟通能力研究上存在着四种理论:特质论、情境论和情境一关系论、过程论、表现论。   特质论认为。沟通能力是一种特质。这种特质具有跨情景、跨内容的稳定性,即不同刺激能导致相似的沟通行为。情境论和情境一关系论认为沟通能力不是有或缺乏的问题,而是在给定的关系、情境下沟通行为更能或更少胜任(competence)的问题。过程论的代表人物Sarah Trenholm认为想要成为有沟通能力的人必须知道怎样去微以下五件事:(1)对周围环境指定意义;(2)策略地设定目标;(3)恰当地扮演社会角色;(4)向外界展现有价值的形象;(5)产生易理解的信息。表现论则主要采用文献搜索、问卷调查和等级评定法。从活动领域人手。采用自下而上的研究范式研究不同活动领域中所需要的沟通能力。   关于人际沟通能力构结构,Spano(1992)和Pdehard L,Wiseman(2001)在研究中把沟通能力划分为知识、技能和动机,在Richard的研究里,知识要素被视为进行适当有效互动所需的信息和获得这样信息所需的认知倾向。动机指一系列感情、目的、需要以及参与或从事跨文化沟通的驱力。技能被认为是在沟通情境中有效和适当的行为的实际表现。《零点中国居民沟通指数2005年度报告》是国内最早的研究居民沟通能力的商业报告,它主要从沟通的主观意愿、实际具备的能力条件、具体的行为特征以及获得的收益四个方面对中国城乡居民进行自我量化评估。陈力丹(2006)认为人际传播能力可以分为三个因素,语言表达、非语言表达以及倾听。由Donaldson&Kurtz的人际沟通模型为基础发展而成的《沟通能力360度测评》的七因素结构将人际沟通能力分为:有效表达、非言语沟通、积极倾听、同理、冲突处理、双向沟通、沟通风格。   除了人际沟通能力之外,媒介传播能力是构成传播素质的另一个重要维度。如果说一般意义上的人际沟通或人际传播是在“人一人”的框架下开展的,那么,传播素质就是在“人一媒介一人”的框架下展开。在这里,“媒介”是一切可以承载信息传播的媒介,包括了像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这样的大众媒介。也包括了像互联网这样的新媒体。   在大众媒介时代,对于人们接触和使用媒介的研究,其成果主要集中在“媒介素养上”,因此,我们探讨大众媒介时代的传播素质有必要研究“媒介素养”。   1992年美国召开了著名的“媒体素养领袖会议”(The National Leadership Conference on Media Literacy),与会学者们达成共识,将媒介素养视为每位公民皆应具备的能力,媒介素养包括了阅听人有能力去接触(access)、分析(analysis)、评估(ev~uate)媒介讯息的能力,且强调公民的媒体素养能力不仅涵盖了传统的印刷媒体,同时也包括了各类新兴的电子媒体如电视、网络等。同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做出如下定义: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ability to choose)、理解能力(ability to understand)、质
疑能力(ability to question)、评估能力(ability to evaluate)、创造和生产能力(ability to create and produce)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ability to respond thoughffully)(张玲,2004)。   很长一段时间媒介素养的基本结构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即接近(access)、分析(analysis)、评估(evaluate)。但正如英国媒介素养专家Livingstone在一篇《什么是媒介素养》的文章里说的那样,“虽然不是所有的对于媒介素养的定义都包括了创造和生产内容,但是人们可以通过直接体验内容生产的过程更好地了解专业生产的规则(conventions)和优点(merils)”。“将它排除在媒介素养的定义之外,将会导致对公众对互联网的潜能韵利用不足。”因此,目前很多关于媒介素养的定义和模型都将创造和生产内容作为媒介素养的一部分。   李艳华(2006)认为“如果传播素质的研究领域是一个圆,媒介就是圆心、以媒介为中心展开的泛化的人的群体研究。媒介素养是以大众媒介为中心的泛化的人的研究。在程度上,传播素质这个圆涵盖了媒介素养的场域,传播素质包含了媒介素养”。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传播素质的两个构成维度和两个衡量标准:“人际沟通能力”和“媒介素养”两个维度和“适当性”、“有效性”两个标准。以此为起点,我们将进一步来建构传播素质的结构维度和测量指标。      二、传播素质构成结构设想      根据《沟通能力360测评》中的7个因素模型和Livingstone的媒介素养四因素模型,本研究提出了一个传播素质的结构模型。鉴于《沟通能力360测评》中的“有效表达”过于笼统,它至少可以分为“有效的言语表达”和“有效的非言语表达”两个部分,因此,本研究参考陈力丹的三因素理论,把这个因子替换成“言语表达”。   人际沟通能力7要素包括:言语表达:在说和写的过程中对语言的运用。良好的言语表达应该是思路清晰、用词准确、表述连贯。非言语表达:在沟通过程中对副语言、表情、肢体动作的运用。积极倾听:积极倾听是一种沟通技巧,良好的倾听鼓励倾诉。增进理解。同理心:同理心就是站在对方立场思考的一种方式。同理心要求人们在沟通中试着去理解他人所说的话以及话后面潜在的情绪与事实。冲突处理:在沟通的过程中,对于不一致或不协调现象的处理,冲突处理要求人们建设性的处理冲突。双向沟通:有效而适当的沟通要求沟通双方进行互动,双向沟通是一种对话式的沟通。沟通风格:每个人与他人沟通时相对稳定的方式与风格,如“自信”,“自负”,或者“自卑”。   媒介素养4要素包括:媒介接近:利用媒介为我服务的能力,如参与媒介内容生产或者媒介发起的社会活动,在媒介上发表意见和观点等。媒介分析:指拆分探析媒介的结构能力,包括对机构、类型、技术、语言、受众和表达的分析,不涉及真善美的价值评判。媒介评估:指依据内在和外在的主客观标准对媒介进行评判,如媒介的真实准确、权威性、负面作用、媒介暴力、媒介文化这个标准也许是个人的、社会的、文化上的。媒介内容制作:指为大众媒介提供媒介内容。或利用开放的网络资源和平台进行内容生产的能力。如发布多媒体原创内容:参与多人协作的内容制作项目等。      三、传播素质构成结构验证      本研究以华中科技大学在校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样本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24份。根据80年代末。安德森(Anderson)建议,在理论建立与发展过程中,应通过探索性分析建立模型,再用验证性分析来检验模型。为避免公共方法方差(comillon method variance),应使用不同的样本来分别进行量表发展和效度评估。在具体操作上,将一次抽样得到的样本分成两份,一半用于探索性因子分析,另一半用于验证性因子分析。   在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对传播素质的构成结构进行验证之前,首先对问卷各题项的鉴别度和信度进行检验。对于鉴别度的检验主要采用极端组检验法,检测方法如下:统计每一个样本在各题项上的累积得分,然后取得分位于前27%的作为高分组,取得分位于后27%的作为低分组,然后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来检验两个组的得分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具有较高鉴别度的题目,在两个极端组的得分应具有显著差异。   信度检验主要使用信度系数,本文使用克朗巴哈值(Cronbach's Alpha)值作为信度检验指标,一般认为系数值介于0.8至0.9之间表明信度较高。一般而言,如果某一题项与总量表之前的相关系数低于0.3,保留该题项容易造成整个量表的信度降低,因此,在进行因子分析前删除这些题项。   经过鉴别度和信度检验后。删除掉一些没有达到要求的题项,分别对人际传播子量表余下的28道题和媒介素养子量表余下的12题采用主成份法进行因子分析,因子旋转的方法为方差最大法。   经过两次因子分析,删除因子负载不清晰的题项后,得到较为稳定的人际沟通能力因子和媒介素养因子。   因子分析后,发现第1个因子虽然杂合了多个原假设维度的题项。但都体现了对沟通对象的尊重,因此,命名为“尊重”。第2、3个因子很好地保留了原假设维度,按原假设分别给因子命名为“双向沟通”和“言语表达”。第4个因子关注换位思考和换位分析。因此命名为“同理心”。第5个因子主要是关于一个人沟通中的独特的一面,命名为“沟通风格”。第6个因子很好地保留了原假设维度。按原假设分别给因子命名为“非肓语表达”,第7个因子包括“以对方容易接受的方式提议”和“深入交流”,命名为“亲和力”。   因子分析的结果基本验证了媒介素养的四个因子:媒介接近、媒介分析、媒介评估和媒介内容制作,因此按原假设给因子命名,第1--4个因子分别命名为“内容制作”、“媒介分析”、“媒介接近”、“媒介评估”。   对于因子分析的验证,主要通过结构议程式模型(Stmctural Equation Modeling。简称SEM)来实现。结构方程式模型的一般模型包括了度量模型和模型两个部分。其中,度量模型部分。分别规定了潜在外生变量和显在外生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潜在内生变量和显在内生变量之间的关系。它可以清晰分析单项指标对总体的作用和单项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可以用于对探索性因子分析所得出的因子结构(相当于一个假设的理论模型)进行验证,看数据是否很好的拟合了所提出的因子结构,从而为所提出的
因子结构提供更多的统计依据。   对于模型的总体拟合程度有许多测量标准,观察模型是否拟合,有以下几个比较常用的判定拟合优度的参考变量:拟合优度的卡方检验统计量(X2)”;拟合优度指数(GFI)和调整的拟合优度指数(AGFI);规范拟合指数(NFI)、不规范拟合指数(NNFI)、比较拟合指数(Cn);近似误差的均方根(RMSEA)。不显著的卡方值表示有较好的拟合;拟合指数被当作模型适当(Model Adequecy)的总体指标。大小在0和1之间,一般大于0.9时,则认为模型拟合观测数据。RMSEA小于或等于0.05,表示“良好”的拟合,0.05-0.08可视为较好的拟合。0.08-0.10之间可视为“中度”拟合,大于0.1表示“不好”的拟合。   对人际沟通和媒介素养量表的11个因子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拟合优度的卡方检验统计量X2=1.473,拟合优度指数GFI=905已经达到了0.9的标准。但修正拟合优度指数AGFI没有达到0.9的标准。另外近似误差的均方根RMSEA=066,大于0.05。小于0.08,表示较好拟合。因此可以认为该模型是可接受的模型之一,但这并不能表明这个模型是最好的模型。有可能存在众多的其他拟合得更好的模型。   路径分析的结果显示,在人际沟通能力方面,基本在1.2到0.8之间浮动。7个因子对于人际沟通能力的变化都比较敏感;而在媒介素养方面,f9“媒介分析”和f11“媒介评估”对于媒介素养的变化比较不敏感。   对于度量模型的评价主要是评估指示变量对潜在变量测量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程度,它可以由观察单个观测变量的平方复相关系数(Squared Multiple Correlations,SMC)判定,SMC值在0-1之间变化。f9“媒介分析”和f11“媒介评估”的SMC值过低,分别仅为,084和,081,因此,考虑对模型进行修改。去掉f9“媒介分析”和f11“媒介评估”两个因子。重新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如下:   结果X2=731,拟合优度值GFI=,963。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值AGFI=,935,比较拟合优度CFI=1.000,均高于0.9,达到很好的拟合效果,近似误差的均方根RMSEA=0.000。修改后的模型拟合指标比修改前有明显提高,拟合情况更好。修改后的模型不仅拟合效果更好,而且更加简单,所以接受修改后的模型。修改后,媒介素养维度只剩下两个因子,“媒介接近”和“媒介内容制作”,已经偏离了原来媒介素养的概念。因此将原模型中的“媒介素养”改为“媒介传播能力”,在模型中用MCC(Media Commtmieation Competence)表示。      四、研究结论      本研究对传播素质概念的实证研究。继承了吴廷俊教授所提出的“传播素质是在媒介发达时代。人与人的交往和沟通能力”的定义,认为传播素质是“人与人之间直接或通过媒介进行有效而适当的传播的能力”。   本研究用实证的方法来分析传播素质的维度要索。认为传播素质包括两个方面的能力或者说两个维度,一个是人际沟通能力,它包括:尊重、双向沟通、言语表达、同理心、沟通风格、非言语表达、亲和力7个因子;一个媒介传播能力,它包括:媒介内容制作和媒介接近两个因子。传播素质的概念包含了媒介素养的部分而非全部内容,两者之者是交集关系,而非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从传播素质的模型来看,人际沟通能力与媒介传播能力的相关性并不是很高,只有0.06,呈微弱的正相关。这表明对于大学生而言,人际沟通能力强的人。媒介传播能力并不一定很强,反之亦然。   对于大学生的媒介接触的研究显示,网络是大学生接触最多的媒体(刘佳,2005)。李琼(2004)发现,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有弱化的作用。她认为网络交往挤占部分青少年学生的现实交往时间,使得部分青年学生疏远了现实的人际交往。这种疏远表现在许多青年学生表面应付现实人际交往,冷淡处理现实中的各种人际关系,鄙视现实生活中融洽的人际交往。   对于大学生来说。要提高媒介传播能力,一方面必然要更多的接触媒介,让媒介影响自己的议程、观点,甚至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接受媒介对人的社会化和人格形成的影响:另一方面更多的媒介接触又会挤占人际沟通交往的时间,有可能会削弱大学生人际沟通的能力。那么,传播素质教育如何将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和“媒介传播能力”两者有机结合进来,产生更大的协同效应,将成为传播素质教育需要解决的难题。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百度知道 - 信息提示
知道宝贝找不到问题了&_&!!
该问题可能已经失效。
秒以后自动返回综合素质测试|测试|面试|素质_新浪网
综合素质测试
综合素质测试
注意事项:(一)综合素质测试流程:体能测试→专业体检→综合面试。每环节设合格标准,若得分低于合格标准,不得进入下一选拔环节。(二)体能测试各项目不得低于最低标准。(三)面试着装要求:男生穿着短袖衬衣、西裤,女生穿着短袖、短裙(裙子长度在膝盖上3cm左右);考生不可以化浓妆,不佩戴假睫毛、美瞳等饰品,不穿着连裤袜、长筒袜;男生头发应不遮盖耳朵,女生须盘头。体能测试自备运动鞋服。综合素质测试合格标准综合面试60分体能测试180分分类项目最低标准男子100米15秒8立定跳远200厘米3000米18分钟引体向上2个女子100米17秒5立定跳远160厘米秒1分钟仰卧起坐27个注:体能测试各项目成绩按25%占比计入体能测试总分。综合素质测试合格标准体能测试各项目最低标准(四)专业体检由学院指定医院统一进行。测评由学业水平测试与综合素质测试两部分组成,满分为700分=学业水平测试折算分300分+综合素质测试400分。综合素质测试综合素质测试满分400分。学业水平测试(等第)ABCDE成绩折算(分)测试项目综合素质测试内容考试时间分值综合面试形象气质、中英文回答考官相关问题10分钟100体能测试男子:100米、立定跳远、3000米、引体向上/300女子:100米、立定跳远、1500米、1分钟仰卧起坐学业水平测试学业水平测试满分300分,学院将考生在高中时的学业水平测试(高中会考)中语文、数学、英语,自选科目三门(历史、政治、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中选择成绩最优的三门)等六门科目的等第,按照一定的标准予以折算分值。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为经浙江省教育考试院认定的高中会考成绩。综合素质测试项目分值分配测评科目等第分值折算标准·······································学院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二号大街邮政编码:310018  咨询电话:1  传真:1学院网:http://www.zjjy.com.cn  E-mail:.cn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看点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看点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素质差怎么提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