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和传承红色基因征文800有关吗?

传承红色基因 他们用这样的方式……
回首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创造了今天美好的生活。为了纪念革命先烈,清明节期间,大坪镇联合市老促会、市教育局、团市委等部门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等形式,缅怀革命烈士,传承红色基因,打造红色校园。
在大坪镇药王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大坪镇中心小学的少先队员们向革命烈士敬献了花篮,并重温了入队誓词。
据了解,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坪镇是中央苏区地之一,先后涌现了罗屏汉、张瑾瑜、蔡梅祥、黄文杰等一批著名的革命烈士。他们自幼追寻革命,从大坪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工农革命运动,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我应该学习他们不怕牺牲的精神,他们为国家奉献了很多,包括自己的生命。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社会贡献力量,争做四有新人。
革命烈士的精神感动了我们,使我懂得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所以我要更加珍惜,好好学习。
大坪镇中心小学校长:张志杰
大坪是革命苏区,所以我们充分利用好,介绍一个我们大坪或者是一些革命先烈的一些事迹。每年一次的红色传统教育的演讲活动,还有每周一次的红歌演唱,每年搞一次红色征文比赛等,让孩子们真的能够理解我们的今天来之不易,而且让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此次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旨在推动红色故事进校园、进课堂,教育引导广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先烈精神,争做时代新人,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学习,唱响爱党、爱国、爱社会的时代主旋律。
【小编的话】在清明之际缅怀先烈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相信通过活动,学生们一定能认识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更加懂得珍惜和感恩!
本台记者:玉龙 陈伟报道
大家都在看
祭祀无烟火,让清明更“清明”!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从旧发报机感受当年革命先烈报国信念 大学生用画笔传承红色基因
  22日,湖北美术学院的大学生们在江岸区革命旧址写生。记者陈卓 摄
  江汉大学的大学生们在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参观学习。记者郭良朔 摄
  刚过去的一周,江汉大学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动画学院60多位学生,在江岸区开展了一堂特殊的“班会”,他们兵分多路,探访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等十余处革命旧址,通过写生、摄影等方式,传承红色基因。
  20日上午9时,江汉大学30余名大学生身背画板和颜料,踏进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在知名党史、文博专家赵晓琳的带领下,学生们参观了纪念馆并上了一堂党史课。
  “以前只在革命题材电视剧里看到过发报机,今天有幸近距离观察,瞬间就把我拉回到那段历史。”公共艺术系的大二学生王佳美,第一次到纪念馆参观,就被展馆里陈列的老照片、老物件打动,“不管是这座百年老建筑,还是其中陈列的老物件,都承载着当年革命先烈热血报国的信念。学美术的我,觉得用画才能表达自己的感情。”
  室内参观学习结束,学生们分组奔赴江岸区各革命旧址采风。江汉大学国画专业大二学生李会,蹲在黎黄陂路街头顶着烈日,双手不停比划着。李会说:“我想将黎黄陂路街头的百年老建筑和珞园这边新修的围墙构图呈现在一张画面里,希望通过新旧对比和映衬,展现出历史的厚重感。”
  同样冒着酷暑也不愿放下画笔的还有湖北美术学院动画专业的学生。22日上午,湖北美术学院学生杜钊燃和同学们一起走访江岸13处革命旧址,在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前,他说自己很多次路过,但通过这次班会活动才真正走进它、了解它,知道了它的故事并意识到它的美丽与伟大。
  为让更多青年大学生走进红色场馆,学习革命历史,传承红色精神,即日起,有意参加大学生红色主题班会活动的院校可通过电话或QQ群报名。联系电话:15102736559,联系人王彬彬,QQ群:362260175。(记者李婷 通讯员祝丽芳)
(责任编辑: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
分享至手机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习近平回信勉励陕西照金北梁红军小学学生
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做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习近平给陕西照金北梁红军小学学生的回信
日08:51&&来源:
照金北梁红军小学的同学们:
你们好!你们的来信我收到了,看了以后感到很高兴。
你们在信中说,村里的老人常给你们讲照金的革命历史,这片红色的土地让你们骄傲和自豪。希望你们多了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知识,多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
我去过你们的家乡照金。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关心下,北梁小学即将恢复为完全小学,同学们上高年级不用跑远路了,在学校能喝上直饮水、洗上热水澡。你们说,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话讲得很好。希望你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将来做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一”国际儿童节马上就要到了,我祝你们、祝全国各族少年儿童节日快乐!
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5月30日给陕西照金北梁红军小学的学生回信,祝他们和全国各族少年儿童节日快乐。
习近平在回信中说,你们的来信我收到了,看了以后感到很高兴。你们在信中说,村里的老人常给你们讲照金的革命历史,这片红色的土地让你们骄傲和自豪。希望你们多了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知识,多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
习近平表示,我去过你们的家乡照金。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关心下,北梁小学即将恢复为完全小学,同学们上高年级不用跑远路了,在学校能喝上直饮水、洗上热水澡。你们说,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话讲得很好。希望你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将来做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回信全文另发)
照金镇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中心。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曾到照金考察,看望慰问老区干部群众。照金北梁红军小学曾是一所完全小学,2008年教育布局调整中只保留了一至三年级,今年9月将恢复为完全小学。近日,该校二年级和三年级的51名小学生给习总书记写信,汇报了学习革命历史的体会和学校发展变化的情况,表达了感恩奋进、早日成才的决心。
《 人民日报 》( 日 01 版)
(责编:张丽玮、吴楠)第05版:中国故事
人民日报海外版
往期回顾 &
红色吕梁的绿色新生
人民日报海外版
  图为被誉为“天下黄河第一湾”的吕梁市石楼县牛头湾。  本报记者 杨俊峰摄
  在山西,有一个地方,依山而建,因山得名。  黄河从这里绕行而过。千万年来黄河水的切割和沉积,赋予它峡谷峭壁和沉积沙滩的独特自然景观。这座城市最早建市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千百年来,它在历史长河中起起伏伏,历尽沧桑。  革命年代,它留下了轰轰烈烈的一笔。这里不仅诞生了山西第一支工农武装、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更是以“养兵十万、牺牲一万”的不屈精神献身革命,为后代留下了可歌可泣的红色精神。  而现在,它正努力脱掉黄色的外套,重新披上绿色的绸缎。在赢得新生之际,带着自己的父老乡亲,脱贫致富,迎来更好的生活。  这里就是吕梁,是正在经历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吕梁,是正在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吕梁,是正在努力与深度贫困斗争的吕梁。红色基因在这里传承,绿色希望在这里新生。这里是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的第一站,是一个历经风雨而后涅槃重生的革命老区,有代表意义的中国新城。    历久弥新的红色基因  “把红色资源利用好,  把红色传统发扬好,  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红色革命精神的经典论述。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到山西考察调研。从北京直飞吕梁,随后驱车1个半小时来到兴县,参观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习近平说,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7月10日,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生态中国频道、生态中国公益基金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美丽中国梦,生态中国行——走进红色吕梁”大型采风活动在吕梁市举办。记者跟随活动来到吕梁,沿着红色血脉和红色足迹,一路探寻。  吕梁在红色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晋西游击队西渡的故事。1931年春,阎红彦、吴岱峰等人创建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队,随后率部西渡黄河来到陕甘。晋西游击队西渡后,发展到300多人,在与刘志丹、谢子长汇合后,游击队的指挥权转交给了刘志丹和谢子长,由此形成了陕北游击队和中国工农红军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基础。  总书记调研后,吕梁一本浅黄色封面的小册子火了。这本小册子名为《吕梁市党员干部教育基地简介》。习近平总书记看过,并为之点赞。在这本书里,收录了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红军东征纪念馆、四·八烈士纪念馆、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刘胡兰纪念馆等11处红色纪念馆,并将它们集中命名为吕梁市党员干部教育基地。  10日下午,记者随活动考察团来到位于石楼县东征大街的红军东征纪念馆,了解革命年代红军为抗日而东征的英雄事迹。红军东征纪念馆是为了纪念1936年毛泽东率红一方面军东渡黄河,建立抗日山西根据地的历史业绩而立。院中,一座毛主席的大理石雕像耸立,映衬着蓝天白云,熠熠生辉。厅内由序厅和四个展室组成,分别陈列有革命文物75件、史料70余份、历史图片190多张,完整地再现了当年红军东征的历史壮举。展厅中一幅巨大的红军东征电动沙盘模型,运用声、光、电科技手段直观地再现了红军东征战斗的全过程。左右两厅陈列有老红军的题词30余幅。  红军东征从日晚8时开始。东渡黄河后,红军转战山西50余个县,中共中央在吕梁地区召开了“晋西会议”。到5月5日回师陕北,此次东征共历时75天。这次军事行动扩大了共产党和红军的影响,在山西播下了抗日的火种,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山西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创造了有利的契机和条件。  如火如荼的脱贫行动  吕梁曾经是中国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之一。  在吕梁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强调要采取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效的举措、更加有力的工作,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的硬仗,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如期迈进全面小康的新时代。  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对于吕梁而言,一个全新的时代开始了。  “吕梁山上鱼米香,不信你来看青塘。要问青塘啥最好,芦苇海眼粽飘香。”今年的端午节,这段朋友圈里的“广告词”,从吕梁传到了太原及周边地区。这段广告词,出自吕梁市委书记李正印。  吕梁市临县安业乡的前青塘村,村中水量充足,涵养了成片的苇子、百亩的鱼塘。但是,多年前青塘村却“抱着金饭碗,穷得讨饭吃”。2015年,吕梁按照“文化引领奔小康、打造美丽前青塘”的帮扶新思路,在前青塘村的芦苇上做起了文章:他们培训贫困人员用芦苇的叶子做粽叶、用芦苇秆做工艺品……在帮扶下学会了手艺的王维平,带动100多个贫困户及周边群众从事芦苇秆工艺品加工,共同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大道。他们创作的一幅《雄狮下山》的手工艺品,就被游客以1万元买走收藏。  如今,前青塘村知名度高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开农家乐的村民刘云云高兴地告诉记者:“平时日收入600来元,举办文化活动能达到5000元。”  这样的巨大变化让李正印高兴不已:“为了让乡亲们尽快脱贫致富,我愿意为你们做广告!”李正印认为,贫困不拒绝文化,脱贫离不开文化,而文化恰是吕梁精准扶贫的关键之一。基于此,吕梁市出台了《吕梁市文化和信息扶贫行动方案》《吕梁市2017年文化和信息扶贫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文化扶贫举措,打出文化扶贫“组合拳”,让精准扶贫散发出浓郁“文化气息”。  归化村的变化是吕梁文化扶贫的另一个缩影。  在吕梁市离石区的归化村,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业成为大家脱贫致富的主要手段。2016年,归化村推出“赏吕梁山风光文化旅游季”活动,游客明显增多,收入大幅提高;村里每周六、日上演的农耕实景剧《沟梁上的土疙瘩》,更让群众受益。该村100多人固定参加演出当群众演员,每演一场每人能挣80元,而该村总共才836人。“演演节目就能挣钱,过去想都不敢想。没搞文化活动前,村民人均收入大约2600元,现在人均达到8000元。”归化村村支书王治平说。  如今,吕梁的扶贫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展开,许多贫困地区的老百姓,日子有了盼头。  朝气蓬勃的绿色新生  吕梁石楼县牛头湾,是黄河最大的转弯处,被誉为“天下黄河第一湾”。  7月10日,“保护母亲河&生态环保行”大型环保倡议公益工程在这里启动。这是一项对“母亲河”生态环保建设先进典型案例的系统性宣传报道工程,旨在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构建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社会行动体系,推动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社会共治局面。  国务院参事忽培元在开幕式上对吕梁市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生态建设所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他说,我生在延安、长在延安,延安和吕梁山水相连,山形地貌非常相近,来到吕梁感到非常亲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吕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可喜成绩。希望吕梁红色、绿色相伴而行,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做好旅游这篇大文章。  今年以来,吕梁围绕“山上治本、身边增绿、产业富民、林业增效”的造林绿化思路,推进退耕奖补、造林务工、管护就业、经济林产业增收4项工程,通过创新机制保护修复生态,大力推进红枣、核桃等特色经济林,组建扶贫造林护林合作社,积极发展“林药菌禽蜂”等特色功能性产品,大力实施生态旅游扶贫等重点工程,推动荒山增绿,农民增收。  其中,“绿色扶贫”是吕梁在绿化和扶贫之路上走出的吕梁模式。  以位于吕梁山北段、汾河上游的岚县为例,这里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县,贫困村数量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53.9%,森林覆盖率只有21.9%,辖区荒山面积很大,沟壑纵横一片荒芜,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任务非常艰巨。  为了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吕梁市决定在这里试点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村集体组织+退耕农户”的合作方式,通过退耕地经营权流转,由岚县一家绿化公司做龙头,岚县扶贫攻坚造林合作社组织实施,贫困户负责种植,分工明确,栽种沙棘等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物,不仅改善了环境,还提高了贫困户的收入,可谓一举两得。  记者在吕梁采访期间,正值山西省的大型形象宣传节目《人说山西好风光第二季》拍摄进入高潮环节,李正印对记者骄傲地表示,作为市委书记,自己要代表吕梁上节目,要亲自为吕梁的旅游做宣传,“人说山西好风光,吕梁风光这边独好”。  吕梁市委书记的自信是有底气的。在全面展开的扶贫工作和生态建设工作中,吕梁的面貌正在发生变化,红色革命老区正在焕发新的绿色生机。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岁月的记忆》读后感
导读:《岁月的记忆》这本书,真实地记载了一个革命家庭的好家风,好传统;是一部公正朴实、审慎认真、勇于进取、廉洁奉公的好作品。
湖南省军区原副政委、少将黄祖示
今天,我很高兴地出席这次论谈会,这次论谈会的主题是:中国好家风与廉洁文化节建设,我联想到前天我参加由湖南师大文学院,大公网湖南频道主办《岁月的记忆》座谈会,作者袁发纯大姐创作《岁月的记忆》,这本书三十多万字。可堪称是好家风,好传统,好家庭的精品力作,从第一章“我的人之初”到结尾十一章“走近夕阳”共五十八节,每章、每节都连着一条生命的主线,这条主线,就是描写一颗红色的种子的诞生、成长到参加革命队伍的全过程。
发纯大姐是红军的后代,这一颗红色种子——发纯大姐还怀在革命好妈妈的肚子里……。后来,又后来到今天,时空横跨近百年,从大革命时期,反动军队围剿,红军走上万里长征,红军从指挥员到战斗员,为着民族的解放,为了实现理想,为着中华民族生存,实现祖祖辈辈向往的美好生活,党领导的红军队伍,他们忍痛割爱离别革命根据地井风山,告别老区父老乡亲,告别了父母妻室儿女……
《岁月的记忆》作者袁发纯签名赠书
《岁月的记忆》第一句开头话“我诞生在动荡不安的年代,历经过颠沛流离的生活”。在第一章“童年如梦,韵味无穷,”这个红军的种子发芽生根成长,从寄人篱下,顾影自怜,全家老少改名换姓,流离失所,为了跳出白鬼子对红军家室斩尽杀绝,断子断孙,斩草除根,老区的父老乡亲在白鬼子一进村,血流成河,尸横遍野……那个时候啊,使人太多的联想。
我也是老区的,老一辈投身革命,跟着毛主席,彭公达、林蔚发动“秋收起义”,后来一家人及全村参加过农民协会的人,参加过攻打长沙的人,走过一条沉浸人世沧桑的路,牺牲了,离家了,为了革命,为了人民有千千万万个象发纯大姐这样的家。《岁月的记忆》它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沧桑变化,记载了共产党的光荣伟大奋斗历史,铭刻了一代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凯歌,呕歌了人民群众无限的创造力,表达了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同时,通过发纯大姐,王驰老革命半个多世纪的奋斗过程经历的事件,以讲故事的方法,反映了我们党所做的工作,是为着人民的美好生活,也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看到了我们党始终在为着中华民族奋斗中的辉煌的成就。也发生过这样那样的问题,有时困难重重,步履艰难。《岁月的记忆》最有生命力的,袁大姐、王驰老革命和他们的一家人,几代人,他笔端上记下的领导和朋友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荣传统,充满着艰苦奋斗,清政廉洁好风气,字里行间,每一年,每一月,一时一刻,大事件小行为,从幼年到老年,他们把党的温暖培育,牢记心中,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理论联系实际,用一种最实事求是的心态,刻画了我们党在八千多万共产党员中,三千多万勤务员中有许许多多的楷模。看到了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大形象,看到了党的希望。他们心胸宽广,追求进步,无限信仰和明确的奋斗目标,他们有强大的动力,拼命工作,他们一辈子,一家人几代人爱学习,爱工作,爱党爱国爱人民,爱朋友,爱儿女,爱子孙。袁大姐老革命他们全家拥抱着一个充满最美的世界,最安全的港湾和最和谐最幸福的家园。
《岁月的记忆》座谈会
《岁月的记忆》是一部红色基因光照里程的杰作,从红色种子到一颗发光的生命,从小革命到老革命,从一个人到一家人,文采辉煌,金光灿烂地走出了一条光明之道、信仰之道、奋斗之道、幸福之道、和谐之道、园梦之道。
《岁月的记忆》是一本精品力作,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出版及时,是人民喜爱的作品,内容丰富,文采辉煌,故事有根据,有历史见证,可说是有血有肉也有胫有骨也有根,充满着情感充满着爱和恨,充满着梦想,各章之间也有内心的冲突和忧伤,非常赋有感染力和生命力,读好《岁月的记忆》一定会有收获的。
它的时代性在于我们党,我们国家和人民都在“四个自信”之中、落实“四个意识”和搞好两学一做的过程中,也是在全党反腐败,扫“霧薶”,老虎苍蝇一块打之时,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的关键时刻,有着时代的意义,今天在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倡导领导干部,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尽心尽力办好每一件有益于人民的事业,不忘初心,把红色基因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对我们一代人会有警示启迪和示范作用。
我是一个五十年代入党的老同志了,家中足有一个党支部成员了,老老少少十几个党员,怎样像袁大姐,王驰老革命一样,从我做起,筑就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雄心壮志,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上有责任”,人生铸乾坤的精气神,发扬光荣传统,再走新的长城。学习学习再学习,补足补足精气神。
我对这部精品力作评价一个字就是“好”,好主题、好故事、好文采,真正是一本精品力作,我对这本书的作用是两句话“岁月的记忆,百年放光辉”。我要学习的是三个字“精气神”,在这个大目标下,本书有一个特点是精气足,气场大,有神威。
《岁月的记忆》这本杰作,有精准的人生目标,不忘初心跟党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且是红色后代,代代相传,在这个目标下,精神饱满,接受组织分配的任何工作,完成任务总是精益求精,她做的每件事,都是精耕细作,在党校在轻工研究所,还是在文联等的每一件工作精心安排,精雕细刻。
《岁月的记忆》这本杰作,充满着骨气,在任何情况下,对党忠诚不变质,两袖清风,忠心耿耿。在全书的各章节中记录了一个人,一个家,一代人,几代人有志气、有勇气、有锐气,她们是一不怕苦,二不怕难,三不怕邪气,在为国争光时,表现了气壮山河的霸气,宏儿堪称是“蓝猫之父”,“事业是山,卡通是天”,在办公室里一呆就是九年108个月,走上世界之名,这就是霸气。袁大姐在轻工研究所工作的两年七个月之中,在攻关金水陶瓷工艺时那种搞科研精神那样的工作效果,那样的工作作风,就反映出锐气十足,有一种锐不可挡,勇往直前的驾势。
《岁月的记忆》这本杰作,也充满着神奇,也有十足的神气。神奇种子红色基因从发芽生根开花结果,从姓王的红军后代找了一个姓王的爱人,孕育出一大批优秀的姓王的队伍;神奇的谈爱结婚,从银婚金婚到钻石婚,一个又一个的神奇故事使人难忘,特别是那只有四岁二年级做六年级的《流浪儿》的作文,写出了“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赶走日本鬼子,鬼子你滚蛋,还我国土……”这不就是中华民族的志气,在那么一个学校争当了第一名真叫神气十足,她宣传抗日救国的那个节目,还有很多神奇的地方……又如:王驰老革命,袁大姐都是老人了吧,叫保九争百的一对“相思鸟”,一对“神仙鹤”,一对“老马列”,身体健康,精神抖擞,还在攻读马列,研究理论难题,对中央的各项政策理解、解读、准确无误。王驰老革命已九十高龄,但多年来仍笔耕不辍,2006年出版了《留在心里的歌》、2011年出版了《一路奔波一路歌》、2013年出版了探索文集,一百三十多万字,上、中、下三册。他还积累了大量资料继续研究与写作,神奇吧。
袁发纯发言
总的一句话《岁月的记忆》这本书,真实地记载了一个革命家庭的好家风,好传统;是一部公正朴实、审慎认真、勇于进取、廉洁奉公的好作品。(日,湖南省军区原副政委、少将黄祖示在第九届华夏廉洁文化研讨会上的发言)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承红色基因的征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