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生的书画成书画毡什么样的好了?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山海经异兽图》中的异兽刚刚看完了搜索出的异兽图,当中所描绘的是现代人的图画观点呢,还是古人一开始就画成了那个样子?谁能找到原始的《山海经》异兽的图片啊,就像鲁迅先生提到的那个样子的,期待中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有的是古人一开始就画成还有一部分是现代人画的古人的少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现代书画几十年后将“粉身碎骨”?(组图)_网易新闻
现代书画几十年后将“粉身碎骨”?(组图)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安徽泾县宣纸厂精选四尺洒银特制宣纸一组精选洁白特制宣纸一组约700张  一张宋纸贵过名家书画,但是物有所值—
文、图/记者 郭晓昊
一张老纸的价值近30万元!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嘉德春拍上,一张宋代“金粟山藏经纸”以29.9万元成交,甚至比许多艺术家的书画作品还要贵。
这些老纸的收藏价值究竟体现在哪儿呢?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部分厂商及纸张研究者,他们从各自的专业领域,与广大藏家分析了古纸的价值,并分享了收藏经验。
书画纸作画因小失大
“不朽的作品一定是在好的材料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发挥,但现在很多艺术家却完全不懂纸、墨、笔。”一得阁董事长孟繁韶表示,当一个艺术家的技艺达到一定的水准时,好的材料可以为其作品“加分”,“这也是为什么南唐李后主要花那么大的心思去研究纸张。”他进而介绍,很多画了几十年画的画家也不知道,他们一直使用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宣纸,现在市面上的100张纸中,不到20张是宣纸,其余80张只能叫书画纸。“什么是书画纸?就是在纸浆里加一点点稻草和其他东西制作出来的。那些一刀价格低于900元的,绝大多数就是书画纸。书画纸最大的缺陷是不晕墨。要知道,墨和纸之间是有感情的,墨被画在纸上后,还要在纸里生长,所以古人写字、画画往往可以做到墨分五色,而现在却难以达到这个境界。我甚至看到有的人写字、画画,每一笔下去都要用餐巾纸蘸一下,这种做法让人啼笑皆非。”而在剩下的两成宣纸中,还有至少一半只能算是“化工宣纸”—虽然其材料可能与宣纸一样,但漂白、加工都用了化学材料。“以前的宣纸采用日光自然漂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制成,而现在都用高锰酸钾漂白,一天半就能完成。”
书画家不注重纸张的质量,表面上看起来是节省了一点成本费,实际上却可能因小失大。“有的人认为买一刀100多元的纸就足够了,其实他们哪里知道,这种纸存放五六十年就会粉碎,既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买家、藏家。”而很多收藏者对纸张也缺乏必要的研究和了解,如果真想把艺术家的作品当“传家宝”,若遇上了纸张不够好的情况,可能无论怎么精心收藏,作品过了几十年都会面临“粉身碎骨”的风险。
纸张质量直接
影响书画效果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嘉德春拍上,除了宋代“金粟山藏经纸”以29.9万元成交外,10张一卷的安徽省泾县小岑宣纸厂生产的红旗宣纸也拍出了2.76万元。
事实上,近些年老纸的价格涨幅惊人。据悉,2001年7月在北京瀚海拍出的另一张宋代“金粟山藏经纸”,估价元,成交价才5500元,十几年后竟然贵了50多倍。
为何老纸收藏行情节节高?最直接的原因是,纸张的质量与书画效果息息相关。
历代文人雅士、达官贵人,对文房四宝特别是纸张都非常讲究,西汉末年造纸术的发明也正是这种需求的产物。欧阳询、颜真卿、张旭、李煜等都对宣纸爱不释手,甚至有属于自己的定制品。“纸张对写字、画画非常重要,其质感、吸水性直接影响书画创作的效果。”从事古纸研究的易先生告诉记者,在书法上,写不同的字体,对纸张吸水速度有不同的要求。“譬如隶书、篆书,这类字体一般圆润没有棱角,就要用吸水快一些的纸张,也就是常说的偏生的纸张。而写一些棱角锋利的字体,譬如欧体或者小楷,则应用偏熟一点的纸。再者,不同的纸张,墨涂上去显示的颜色是有细微差别的,这就是墨色—同样的墨,写在好的纸上油光黑亮;写在差的纸上发灰发暗,作品也没有神采。此外,不同的纸润墨性也不同,中国画讲究墨分五色,尤其是泼墨写意,经水稀释的墨画在纸上,会迅速向周围散开,在好的纸上,水走而墨留,能够分出由浓到淡的层次。”因此,不同材料、种类、品牌,甚至同一家生产的但是年份批次不同的纸张,在上述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差距。
行家蔡先生也介绍道,古人对纸张确实很讲究,主要用麻纸、藤纸、皮纸、竹纸等,宣纸也是皮纸的一种。“之所以有这么多品种,是因为要不断发掘出新的更有利于加工成纸浆的原料,仅仅固定为一种原料,肯定满足不了纸张的供应需求。比如唐代很有名的‘剡溪藤纸’,就因为过度采伐,导致原料绝迹并终致纸种消失。”
此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行家则告诉记者,老纸收藏行情高涨还因为有部分人利用老纸仿造古代书画大家的作品,然后拿到市场上流通,牟取暴利。
原料稀缺以及工艺不精
令古法造纸技术失传
“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宣纸闻名于唐代,因地制宜,采用皖南地区特有的青檀树皮、沙田长秆籼稻草、杨桃藤等原料,经过浸泡、灰掩、蒸煮、漂白、制浆、水捞、加胶、贴洪等十八道工序,从材料生长,到纸张制成,历经五年时间。传统材料与技法制成的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并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成为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所以广受欢迎,使用最为广泛。
但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造纸术进行了技术变革与创新,开始大规模的现代工业化生产,采用烧碱、漂白液对宣纸的材料进行漂白,严重降低了宣纸的寿命,做出来的宣纸,若不经特殊包装,保存时间很难超过百年,即使是某些知名企业的产品,与古代的宣纸相比,无论是用材还是工艺,都不可同日而语,收藏价值存疑。
千年古宣宣纸厂董事长卢一葵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严格遵从古法做宣纸的厂家如今已是凤毛麟角:“古法制造宣纸,原料就得两年才能做出来,而如今工业化的只需要一天时间就可以了,两种纸的价值差距是显而易见的。”而现在不少厂家都自称用的是原始工艺,实际上也多是冒充。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有不少收藏家专门前往安徽调研,开始了解宣纸的“前世今生”。“我一直希望他们能够达成某种共识,比如不是用古法宣纸创作的作品,以后都不能进拍卖行上拍,不然好好的画放个几十年就眼睁睁看它变废品,钱等于都白花了。当然,现在也有比较懂行的收藏家,事先会要求画家用好纸创作,不然画得再好也不买,甚至自掏腰包买好纸给画家用,还在上面做好记号,以防被掉包。”卢一葵介绍道。
除了宣纸,孟繁韶告诉记者,文房四宝都存在失传、失真的情况。失传是因为制作者条件艰苦,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而改行。失真就是学不来完整的手艺。在传承过程中,很多东西丢失掉了,或者因为制作者不对传承的工艺进行体验、体会,不去琢磨,导致有些东西摸不透。“还有原材料稀缺的原因,某些种类的原材料被大量使用,消耗速度超过生产速度,要么就是成本太高,厂商不愿意花那么高的成本去收购上好原材料制作产品。另外市场化程度还是不够,跟其他品类相比,老宣纸的价值还是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孟繁韶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人在喜爱书画艺术品之余,也能慢慢了解、关注宣纸的收藏。“至于收藏的标准,就是‘好料、好工、大师’,即使用好的材料加上传统工艺,再加上出自有名气的高水平艺人之手,这样的宣纸,收藏价值最高。”
宋代“金粟山藏经纸”
中国嘉德春拍上的这张宋代“金粟山藏经纸”表面暗黄,背面钤盖朱文“金粟山藏经纸”印鉴。纸质脆硬、较薄,可以看出是被揭开后的单层纸。行家张先生介绍,“这算是宋代的一个著名纸品。”金粟山在今天浙江省海盐县西南,山下有金粟寺,寺中藏有北宋时抄写的大藏经。明代董榖《续澉水志》中说:“大悲阁内贮大藏经两函,万余卷也。其字卷卷相同,殆类一手所书,其纸幅幅有小红印曰‘金粟山藏经纸’。”现代科技检验的结果表明,“金粟山大藏经”系用不同的原料纸结合而成,其中有麻纸,也有桑皮纸,以皮纸居多,纸呈黄色或浅黄色,表面施加腊质,再经砑光处理,因此帘纹不显,纸质发硬,黄药濡染后发黄,具有防虫功能。“金粟山藏经纸”纸质厚重,纹理粗,精细莹滑,久存不朽,甚为名贵。到了明、清时期,文人雅士们常以用“金粟山藏经纸”作书画的引首为荣。清代宫廷中原收藏有少许此种纸品,乾隆皇帝也颇喜拿它来书写诗文, 并用它来作书画的装潢或引首。
本文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探索教育:初中新课改中的美术课,知识创新探索教育:初中新课改中的美术课,知识创新巧巧大作战百家号一、说——趣味性的发现 新课程的改革目的是要把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关键是要营造一个平等、活跃的课堂环境,教师要精心设计好问题思路,激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欣赏的热情。   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以往是教师介绍式的讲述,学生面对课本上的图片,似懂非懂,一晃而过。现在我先打出一串问题“这幅画描绘的是怎样的场景?画面有些什么人?人们都在干什么?他们的衣着有什么时代特点?他们的交通工具是什么?画面通过什么营造气氛的?……”学生带着问题看图片,争着找,抢着说,连平时对美术不感兴趣的同学,这时也被课堂上热闹的气氛感染了,迫不及待地跟着大家一起找答案,这样,所有学生的兴趣都被调动起来了,你一言我一句,说得很全面,可以看出他们对这幅古老的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只有激发他们有兴趣地说,进而才能引导他们向纵深分析。由表及里地产生联想和想象,进而让学生明白,绘画即生活,没有丰富生活素材作基础,再天才的画家也绘不出传世佳作,要求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生活,留心周围发生的一切,我用我手画我心。张择端如没有丰富的生活作基础,怎能留下这样不朽作品。接下来,再让他们说说我们现在的生活模式,并让他们把二者放在一起对比,有哪些地方是不同的?我们在哪些方面是先进的?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热爱今天的美好生活。  二、议——感悟式的交流 欣赏的过程就是艺术再创造的过程。面对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性格爱好和知识有差异。所以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我们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议,只有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见解和感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体现美术欣赏课的意义,教师千万不能一言堂,那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遏制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所谓的议,就是让学生独立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可以把两幅在某一方面有联系的不同作品放在一起对比来议,教师适时点拨,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分析美术作品中得到感悟式的交流。比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一幅现代主义立体派绘画,许多同学刚一见到此画看不懂,觉得它“乱”,象甲骨文一样晦涩难懂,我让学生分成对立的两面,去议画面的形象、色调及内涵,他们由一开始的激烈争论到最后达成共识,终于认识到这幅画上的许多形象都是从不同视点来表现的,它们在交叠、错落和切割中,似乎没有一个完整的形体,也不适合于我们已往的视觉经验与形象辨识,然而却使人感觉到一种混乱的战祸场面和惊心动魄的悲剧情境。学生通过争论得到的认识比教师的硬性讲解要有说服力。 三、做——创造性的参与   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真说真练真功夫。尝试一下创作的乐趣,使他们更能深入体会优秀美术作品的美感及意蕴。中国的陶塑艺术历史悠久、品类繁多,学生在欣赏此类作品时,无不流露出惊叹喜爱之情,尤其在看到东汉墓出土的《说唱俑》图片时,更是对说唱俑那古拙的造型、夸张的动态、传神的表情、生动的形象忍俊不禁,但似乎只看不过瘾,如能拿在手中把玩一下更有趣,于是我安排他们课后自己找泥巴捏泥人,并让他们谈谈创作过程及感受,结果他们真的捏出好多憨态可掬、滑稽可笑的泥人来,维妙维肖,效果极好。通过这一做,学生们不仅尝试了创作的乐趣,而且他们的想象力得到了发挥,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审美情趣得到了培养。有的学生还把他的泥人送给同学或老师。学生作品虽然幼稚但也很可爱,都是大家亲手做的,所以倍加珍惜。学生用自己的双手美化了生活。四、写——审美性的延伸“说”“议”“做”其实是一个准备的过程,只是一个铺垫,气氛创设好以后,“写”这个主角,才能闪亮登场,在此基础上,必然产生自己的看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写一点感受和体会,形成本课结论性的认识,让学生把头脑中的思想重新整理和系统归纳,从而训练了学生对作品的解读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现在,让我们欣赏了可口可乐饮料瓶及商标,学生赏析了商标,在鲜红的底色上,映衬着白色的“可口可乐”流线型字样和一条弧带形的白线,以个性鲜明的视觉形象吸引着消费者的目光。课后我布置学生写一篇小评论,谈谈对这一商标设计的美感认识,并要求他们到生活中去寻找各种现代设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美感,再写一篇感想。同学们的文章交上来后,我发现他们的眼睛被擦亮了,他们从平时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并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事。可见,学生通过总结,继而把审美意识延伸到课后,甚至延伸到生活中。   美术欣赏课的目的就在于通过欣赏优秀作品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就是让学生在欣赏中认识美、感受美,从而创造美。我在教学中尝试了以上的教学方法,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课堂气氛活跃;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使学生贴近生活,感受生活赋予我们的美,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巧巧大作战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巧巧大作战,用心发现美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小学生现代建筑物图画
此时有人在和您一起浏览筑龙优搜库
小学生现代建筑物图画相关专题推荐日本的近现代书法_书法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561,663贴子:
日本的近现代书法收藏
主讲人:高木圣雨地点:北大书法艺术研究所 初次见面,大家好,我叫高木圣雨。
上午西岛先生给我们介绍了日本的中国书法接收史。从我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很好介绍的课题,因为给我的课题是日本的近现代书法,有那么多的先辈都还活着,在这种情况下,我要对他们进行批判就很困难了。给大家发的材料是主要是中日书法双方交流的历史。通过这个材料我想说明的是,日中之间,从近现代到现在为止,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
其实,对于我个人来说,我更喜欢中国的近现代书法。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一直喜欢清代的吴昌硕、赵之谦、杨见山,包括清中期的一些有名的书法家。尤其是我曾经编写过一本《杨见山书法》,在日本出版了。这本书是中日两国之间第一本杨见山书法专集。如果讲中国近代书法,我可能会更专长一些。
现在我先从我熟悉的书法家做个开场。我35年前跟随青山杉雨先生学书法,青山先生去世已经十年了。我现在主要从事书法创作和研究。在此我先介绍一下我的老师青山杉雨先生。一、青山杉雨的中国缘
上午,西岛先生给大家作了一点介绍,关于表现主义和教养主义,青山先生的书法是以表现主义为主,他追求完美。在他的一生当中创作了非常多的作品,而且尽可能地不要重复,不要一样,这是他的主张,也是他的追求。我的老师青山先生非常严格,当我做他的弟子的时候,我是管他们家庭院的。我是有工作的,我每个星期要五天工作。但是,即使我有工作,他也会打电话说,你赶紧来吧。我也会放下工作马上赶到我的老师家。到了老师家,老师说,今天看了这个枝头有点翘,那你给我剪下来吧。我于是就拿起剪刀把那根枝头给剪下来了。剪下来之后,我的老师说,你今天辛苦了,你回去吧。我的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完美主义者。从这一个侧面可以说,我的老师对书法的追求也是完美无缺。大家可能不清楚日本书法的师徒关系,后面还要讲这一点。在日本,如果你拜某位老师为师,那么你一定要终生随他,一直到他去世,你还是他的学生,你不能改拜别人为老师,这是日本的书法制度。我们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老师的严格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他不允许你有任何粗心大意,不允许你有任何马虎,这些学生在日本书法界都有相当的成就。
我的老师非常爱中国,他每年都要带我们到江南进行考察,对江南人文和文化的考察。他写了一本书叫《江南游》,这本书在日本发行带来了不小的旅游上的效果,曾经成为日本旅游必读之物。
由于青山先生跟中国的缘分非常的深,所以在五年前,在林散之的纪念馆举办了“林散之青山杉雨联展”。在三年前在杭州举办过“沙孟海青山杉雨纪念展”。在那个时候,为了那个展览,我们带来了一百件吴昌硕的作品,主要是青山杉雨先生收藏的,拿到杭州作了一个吴昌硕作品展。这次我在这里讲课,明天我就要到杭州,西泠印社举办吴昌硕诞辰160周年纪念展,我带来了60件吴昌硕的精品。正是由于青山先生同中国的缘分,同中国有很广泛的交流,这是青山先生开创的一个良好的传统。作为他的弟子,我有责任接续这个传统。二、两种书法家与两种字
日本的近现代,主要是从现代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话大家可能会更有一些印象。这里我先讲一个由我策划的书法展览,这个展览给我的感觉很特殊,使我认识到了书法家和书法的不同类型。
2001年在西安举办过“日中书法展”,这个展览全部是由我来策划的。这个展览的运营得到日本的航空公司的赞助。在日方,我们选择现代最有名的一百位书法家,我们也请中国的中国书法家协会选择了一百位中方书法家,举办这次展览。日本的一百位书法家的选择根据是什么呢?根据“日展”,“日展”是日本的最权威的书法家展。从日本的情况看,正好是评委以上的干部,大概有一百位,以这个为基础选择了日本的作品。这一百人是靠书法吃饭的,所谓靠书法吃饭是指他们教学生、靠卖字、靠写字,或者是与书法有关的活动赚来的钱养活自己,可以说他们是专业书法家。
我看一下中方的一百人的名簿,像赵朴初先生,他是政协副主席,启功先生是政协常委,像饶宗颐先生、邵华泽先生,邵华泽先生原来是新华社社长,他们都是政治家,或者说是大学的教授,或者某方面的领导。当时有一个印象,中方的这些作品除了专业的技法以外,还有很多的精神方面的创造,比如说作品的精神性表现,这个是给我印象非常深刻的。
我的老师青山杉雨先生曾经给我说过,写好字和写有味道的字。我从这里面比较看,好字和有味道的字的不同。那我们举一个比较,像王铎和傅山。王铎大家都可以说这个字写得非常好,没有人说王铎的字不好。傅山,你可以说他写的字不一定好,但你觉得他的字有味道。如果我们来分一下类的话,我们发现,中国的书法有两种倾向,或者说两种类型。
日本这一百人都是专业书法家,专业书法家每天都要写字,没有一天不写字的。因为他要靠这个吃饭、挣钱、教学生,这些人每天写字,他们创作的字从某种程度上说写得都很好,应该说是好字。三、碑学对日本传统书法的冲击
前面是一个开场,下面我们进入对日本近现代书法的讲述。讲述日本书法不能绕过中国书法。因为日本书法受到中国书法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也是中国书法促进了日本近现代书法的转变。
这是日本7世纪到8世纪左右的作品,《多胡碑》(图1),可以看出同郑道昭有相近似的地方。大家认为,从北魏的郑道昭的作品传到了日本,从时间上来说,大概从5世纪到7世纪,大概有100多年的历史,正好是中国文化流传到日本的一个时间,当时中国文化需要一百年或者一百多年才能传到日本。但到日本遣隋使、遣唐使来中国学习的时候,直接接触到了中国的书法,直接从中国学到了书法,不是需要一百年,而是一下子就学到了。
日本人到中国学书法,以后回到日本去,这样把中国的文化带到日本,一直到明治维新为止。原来日本的书法和中国的书法情况很相近,没有这种专业的书法家。后来杨守敬()到了日本,带到日本很多拓片,给日本很大的冲击。之后,日本有机会也有更多的人有机会学到中国的书法。杨守敬当时随清朝的驻日公使何如璋前往日本,带去的东西很多的,里面有很多北魏的书法的拓片。
当时的日本书法情况大概有两大类,一类是纯粹学王羲之,以王羲之、王献之为中心的中国传统书法,还有一类是明末清初的张瑞图图1 (),还有一位在日本非常有名的书法家许友,可能国内并不太熟悉。当时跟王铎的书风也非常相近,跟王铎同时代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在日本影响非常大。学张瑞图、许友书法的这些人在当时也是一个流派。可是在这两个主流书法界里面,还没有人知道北魏书法。当时明末清初的一些作品是禅宗的一些人从中国带过去的。杨守敬带去的北魏书法对日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这些书法拓片是日本从来没有见到过的。
下面介绍一下当时日本书法受扬守敬带去的北魏书法影响下涌现的日本书法巨匠。这个是日下部鸣鹤()(图2),当时跟杨守敬进行过笔谈。下一个是岩谷一六()(图3),下一个是松田雪柯()。最早杨守敬带到日本之后,把这些资料给日本人一起看的时候,有记录的就是他们三个人。他们三个人跟杨守敬进行过笔谈。其中松田雪柯(图4)是贯名菘翁()的一个学生,是一个非常传统写王羲之的书法家。当他们三个人同杨守敬进行交流之后,他们的书风改变了。对后来整个日本现代书法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他们三个人是当时日本的著名的书法家。为什么日本受到的冲击有这么大,就是因为,日本的师承关系非常严重。老师说什么,弟子就说什么,不像现在大家有各自的意见、各自图3的想法。那个时候,谁的权力大,谁的势力大,谁的影响就广泛。其中,日下部鸣鹤等都是当时的头面人物。他们的影响非常非常大。在他们的影响下,有很多人重新发现中国,有些人直接到中图2国来取经、学习,还有些人拜中国人为老师学习书法。当时日本书法受到乾隆金石学书法家的影响,开始开阔了眼界。当然,他们不停留在杨守敬本人。所以,他们到中国,把注意力集中在吴让之,有的人注意赵之谦,也有人直接拜倒在徐三庚的门下。
我们可以再举些资料给大家看一下。
有一个人叫中林梧竹(图5),他到北京来求学,当时跟潘存学习北魏书法。潘存的字国内见得很少,实际上我见到的潘存的字实际上是非常典型的六朝书风。中林梧竹在北京学了两年之后,带了很多六朝的碑帖回到日本。
日下部鸣鹤是明治二十四年,也就是1891年,到了图5江南,和俞樾、吴大澄、杨见山等做过一些交流。日下部鸣鹤在中国的时候,吴昌硕曾经为他刻过章。吴昌硕当时还不到五十岁。吴昌硕是杨见山的弟子,所以双方有一些交流。大家都知道吴大澂是大收藏家,除了是书法家之外,他们家的金石的东西很多,日下部鸣鹤到他家看了很多的藏品之后,又产生了危机感。
在日本的金泽这个地区有一个叫北方心泉的,是一个和尚,他也曾经到了中国来。他当时来中国并不是为了来学书法的,他是和尚,他是来学经的,到了中国之后跟俞樾等人有一些交流。他一方面学文学,同时他又拜在徐三庚门下学书法。他回到日本之后,当时被认为是日本书法界学北魏的第一人。
当时的日本书法是锁国的,不是很开放,但是当他们接触到了北魏的书法之后,尤其是他们到了中国,跟徐三庚、潘存学了中国的北魏书法之后,日本的精神得到了解放,一下子改变了自己的面貌,进入到一个新时代。
当时也不完全都是去学北魏书法,同时也有一些书法家保持原来书风的,比如像长三洲,还有成濑大域、金井金洞等坚持原来的书风,比较传统,保持中国原来的王羲之的书法传统。他们以王羲之为中心,略微加进去了颜真卿的用笔方法。这些是坚持阵地的书法家。我个人认为日本书法像樱花,就是一夜之间全开遍了,过了两天全谢了,热的非常快。碑学的作品流传到了日本之后,马上在日本形成了一个气候。这可能是我们不大容易想象到的一个情况。
那个时代日本的情况跟中国没有特别的变化,和中国有相当相近的地方。所以,我刚才说的,中国的书法家还不是以职业书图6法家为主体,那个时候的日本书法家也一样。比如伊藤博文,他是日本明治维新的第一任总理,还有副岛苍海(图6),他们的字写得比较有个性。他们都是很有名的政治家,那个时候的书法家以他们为主。还有像当时日本文人的书法家,他们是汉学者,中国文化学者,比如山中信天翁(图7)、江马天江、小野湖山。我在日本见到很多中国传到日本的作品,铜盒里面都一些题跋,这些题跋大部分是这些人写的。他们是文人,所以书法风格有点接近于中国明清之际文人的书法。在日本,大概这个时候,明治维新之后,开始逐渐形成两个体系。一些学者、政治家、文人形成一个体系,同时开始专门从事书法教育和书法创作的人也开始形成自己的体系。进而,有些人开始重视书法的艺术性,有的开始重视学者的知识性。
中国辛亥革命之后,有一些清朝的遗臣,很多人到了日本去避难,或者通过某种途径去日本,其中最重要的像罗振玉,他们不仅仅是书法家,也是收藏家,或者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政治家,因为他们想挽救清政府。他们把很多的中国的书画到了日本,之后日本出现了一股中国书画的收藏热。因为要收藏,同时出现了很多考证学图7者,还有一些专门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其中对中国、汉学比较了解的,而且对书画的鉴定非常有眼力的有内藤湖南,长尾雨山(),也就是长尾甲(图8)。长尾甲是吴昌硕的好朋友,曾经在上海呆过很多年。当时的商务印书馆,他是任骨干、主笔。以收藏方面的考证学为基础的书法,原来日本是没有的。他们在日本创造了一个新的时代,对后来日本的书法影响非常的重大。四、日本书法的多元化趋势
当时的日本有三个比较著名的书法家,他们主要是以写字为职业的书法家。一个是日下部鸣鹤,还有一个是西川春洞,是西川宁的父亲,还有一个是刚才介绍过的中林梧竹。这三位书法家是日本近代书法的先驱者,或者说先行者。从他们的书风来看的话,大家可以看到,日下部鸣鹤后来走向了北魏书,西川春洞后来受徐三庚的影响,倾向于中国的篆书、隶书,中林梧竹也在篆隶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同时也学了很多北魏书。中林梧竹是以北魏书为基础的,追求金石气,他的
图8 书法的风格也比较怪。后来喜欢他们的字的人越来越多,到他们那里学字的人越来越多,逐渐就形成了一些流派,主要有三大流派。这三大流派奠定了现代日本书法的师承关系的基础。
我们现在看一下日本书法界的传承关系,大概发给大家的材料里面有。从他们开始,日本越来越强调了组织体系、组织门派。跟他们学的学生多了,他们的流派就逐渐壮大,形成了流派。1907年,“日本书道会”成立,表明日本书法开始走向团体化。同年,日下部鸣鹤、河井荃芦()由他们作为主导的“谈书会”成立,相当于沙龙性质的,由于他们老师的见识、水平比较高,影响比较大。 这是日下部鸣鹤手下的几员大将,比田井天来、近藤雪竹、渡边沙鸥(图9)。现代书法寻根寻祖的话全都寻到这几个人,日本现代书法的源头就在这里,他们都是日下部鸣鹤的手下。比田井天来(图10)(),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比田井天来有组织才能或者说教育才能,在他的门下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组织。现代的书法相当部分的组织都是通过他的教育而出来的,或者说都是他的门生,尤其是现代派。现代派的大部分作家都是他的学生。西川春洞的门下虽然没有那图9么多有才能的人,但是在他的手下也有一些杰出的人士,笔如说丰道春海(图11)。
在当时日本,如果习字的话一般都是向老师学习,可是丰道春海提出来,不能学老师的字,应该有自己的个性,所以他的字根他的老师不一样。
1963年,日本书法代表团第一次来中国,举办过书法表演。当时一个书法家拿了一个巨大的笔写了一个巨大的字,给中国震撼很大,因为那时中国还没有人写这么大的字,那样拿大扫把写字的人。这个人就是图11丰道春海。当时端墨的是我的老师青山杉雨。
虽然刚才说了建立日本近现代书法的有三位,其实真正对日本现代书法有影响的就两位,一位就是日下部鸣鹤,一位是西川春洞(图12),而中林梧竹比较都往独来,是不图10收学生的一个人,在他之后几乎就没有传承的人。传承下来的主要是日下部鸣鹤和西川春洞这两个大的体系。以这两大门派为基础形成了日本的书法体系。
流派的建立也产生了一个问题。对现代的日本书法,有人提出来,看了老师的字就不用看学生的字了。一个展览,只要去看老师是什么字,那弟子们也是什么字。这个问题就很突出,当然也是有原因的,由于日本的展览比较多,比如一个展览,评委一看这是谁谁的学生,于是就入选了。如果你写的字跟老师不一样,谁知道你是谁的学生?凭什么让你入选呢?所以这是一个弊端,大家都知道是一个弊端,大家都说,这个千万要废止,千万不要这样做。但是,一旦写字,一旦参展,人们还是照样写老师的字,这就是门派的弊端。由于不喜欢这些门派,于是出现了很多反对门派的一些人。还有一些人卷不进去,或者说不想卷进去,他们也比较热心于书法教育的,他们也建立起自己书法教育的体系。所以在当时的日本,有两大门派的弟子,有书法教育体系的弟子们,还有一些反体系的人。实际上,脱离了体系之后自己还是一个体系。
今天上午还有人说其它的体系,比如假名体系。假名的书法其实也是非常发达,在这里不多说了。但是一个人不能图12不提,日本的篆刻家河井荃芦。他非常用心致力于宣传中国文化,也把中国文化带到日本,包括把吴昌硕的艺术带到日本。顺便说一下,他跟吴昌硕学篆刻之外,他还有一个爱好就是收藏,主要是收藏赵之谦。他非常喜欢赵之谦,刻章也受到赵之谦的影响,据说吴昌硕对他说过,也就是只有你能刻赵之谦,我刻不了赵之谦。这是一种传说。可是,1945年大家都避开东京大空袭的情况,他没有离开,最后他跟赵之谦的作品一起殉难了。跟赵之谦的作品一起殉难的结果就是现在赵之谦的作品非常珍贵,就是因为少。现在赵之谦的作品价格暴涨也在于作品少有关系。
在大正十一年,也就是1922年,日下部鸣鹤去世之后,成立“日本书道作证会”。这个会成立的时候,比较有意识地追求展览的效果,考虑到大家看展览的人和作品的美术或者说美意识的效果。从这个会的成立,真正意味着现代书法的产生。
这个时候出现了很多比较有意思的文人书法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川村骥山(图13)。这个人喜欢喝酒,喝得烂图13醉的时候写书法,醒了之后不认识自己的书法。这是当时文人的倾向和嗜好,以他为代表的一批人相当是这样。
这个时代逐渐逐渐推向了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追随他的老师,后来会出现很多问题,是不是必须按照老师的路子来走。还有一个极端是像川村这样走自己的个性,表现主义或者是后来形成的日本现代书法这些体系,很多人都受这些人的影响。这些人的作品一会再跟大家作详细的介绍。在这个时候,日本出现了一些有个性、有特点的书法家,包括松本芳翠,辻本史邑,他是关西人。他们对日本现代书法的组织和体系的形成起了最重要的作用。五、日本的书法的展览体系
下面的一个课题是日本最关键的,也是你们最关心的一些问题。我们将转入日本书法的展览体系。
书法兴趣班选&一格&,学习国学经典知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让您的孩子从此与众不同
(一)“日展”
在1948年,在日本近代书法上,出现了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其实这个事件就是,原来日本的“帝国展美术展”(现在我们说“日展”,当时叫“帝国美术展”,就是国家美术展,带有国家性质的美术展)加入了第五科,就是书法,这是划时代的。到1948年为止,一共有四个部门,日本画、洋画、雕刻、工艺。1948年经过丰道春海的不懈努力,书法终于成为日本美术展的一个部分,设立了第五个部分,第五科。
日展的追求和一般的个性不同,展览本身就比较中庸,讲究的就是不偏不倚,不要太过激,也不要太没有个性,就是说比较中庸的路线。最开始的基本情况是,以传统书法为基础,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包括明清,后来包括北魏的书法,这些书法是日展的主体,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反对这样的,开始强调个性,追求自己的风格。这种动向开始比较明显起来。
因为是美术展,所以重视它的美术性,成图14为一个富有争议的主题。这个主题最主要的就是,当时创作的观念和风格是不是要守传统,是不是要有新的东西。这个是最主要的。在这种思潮的变动中,出现了一件大事。参加日展之后的第三年,1951年,上田桑鸠参加了日展,他的作品是写了三个口字(图14)。他的题目是“爱”,他说这不是品字,而是爱字。大家说怎么看也是品字,怎么能是爱字呢?他是当时很有名的评委,是他比田井天来的学生,因为他已经是评委了,用不着参加别人的审查,但是拿去以后,被日展一致给拒绝掉了,就是不让他参加这个日展。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你的作品,书法的作品要不要以文字本身为载体。当时产生了一些思想非常活跃的书法家们,日本的主要书法家大概形成了几个大的体系,一个以上田桑鸠为主的前卫书法家,还有手岛右卿的少字数书法,还有像其他近代诗文书。
你看这字,上田桑鸠的字,从内容上来讲是“开窗青山近”(图15),已经是造型艺术了。这个时候就涉及到了一个问题,就是书法应该走向何处,涉及到一个我们的书法应该站在什么样的角度,传统书法和现代书法的观念就产生了巨大的分歧。(二)“每日书道展”与“读卖书法会”
上田桑鸠被拒绝参加日展之后,书法的观念和体系产生了分歧。这个时候以每日新闻社为后盾创办了一个展览,叫“每日书道展”,这个把前卫、少字数、近代诗文书都放到了一块。图15这个展览持续了几十年,大概在二十年前,很多人是在忍受不了这种书法的创作和观念的分歧。首先从组织上开始分离,一些人从每日书道展脱离出来。这个时候以我的老师青山杉雨先生为主,这些传统书法家们,经过和读卖新闻社达成协议,由读卖新闻社创办“读卖书法会”。从那个时候开始,每日书道展和读卖书法展分离。这样的话,每日书道展代表前卫和现代,读卖书法展代表传统。日本书法体系开始分离,而且非常明确。
金子鸥亭,他是近代诗文书法的代表。金子鸥亭也是比田井天来的弟子。
手岛右卿,这是少字数书法(图16)。手岛右卿也是比田井天来的弟子。
松井如流,这也是少字数书法,大概就是一个字、两个字或三个字的作品。
前卫的话,就是以上田桑鸠为主体的,主要有宇野雪村,他是上田桑鸠的弟子。他们最后否定了作为文字载体的书法,强调非文字性。
传统的书法家们以什么样为主题呢,这是西川宁的书法。西川宁先生是我老师的老师。西川宁曾经说过,他喜欢赵之谦,做梦也是赵之谦,白天也是赵之谦。天天都是赵之谦,家里的所有的东西都是赵之谦。他想刻一个章,叫“赵图16家之狗”,这个章没有刻,可以看出西川宁对赵之谦喜欢到了疯狂的地步。
这是我的老师青山杉雨,这是他早年的书法。他早期和后期的书法有很大的差别。这是“青铜时代”,这是行草书。
这是川西的头面人物,村上三岛,他跟青山杉雨是同年龄的,现在是目前日本书法的第一号人物。他基本上学王铎的。
这个是同青山杉雨同时代的,叫殿村蓝田。
放这么多作品,其实它们都不一样,每一个作品一个面貌。我的老师非常强调“一作一面貌”。所以读卖书法会的传统书法家们基本上是以一作一面貌,或者以多面貌的原则来创作的。 这个叫木村知石,也是关西的有名的书法家。
小坂奇石,大家可能比较熟悉,这也是关西的书法家,与木村知石是师兄弟。 这是上条信山(作品《高风》、《汲古》)(图17、18),他的老师曾经到中国来学过。
介绍的这些都是日本最杰出的传统书法家创作的作品,除了这个之外,篆刻有两位比较重要的人物,一个是小林斗庵,一个是梅舒适,他们也参与了传统书法的体系。
当时书法体系图17分离的时候,每日书道会的展品非常壮观,那个时候,22年前,在全国搞一个展览,展品3万件,现在每日书道会也许还有3万件。当时的读卖书法会刚刚成立的时候展品不是很多,后来逐渐逐渐增加,到现在为止,读卖书法会每年也有3万件以上。现在分离了之后,总图18共有6万件作品。(三)“朝日二十人展”
在“每日书道会”和“读卖书法会”之外,还有一个展览,可能大家都熟悉的,就是“朝日二十人展”。这个每年要举办一次,选择日本最顶端的二十个人参展。
日本跟中国不太一样的地方是,日本需要新闻做媒体。日本的三大新闻社,一个是读卖新闻社,一个是朝日新闻社,一个每日新闻社。这三大新闻社各自占据一个领域,支持书法。分别有三个书法展,每日展、读卖展和二十人展。
当时,创设二十人展的主旨就是尽量要扶植最有实力的书法中坚力量。所以,第一届创办的时候把当时的长老——丰道春海给拿下去了,不让他参加。然后选了一些当时年轻的中坚力量,都是四十多一点,四十岁前后的一些人,有青山杉雨、赤雨云庭(作品《青山巍峨》)(图19)他们几个,这几个人是当时最年轻的最有希望的。还有一些长老们参与了,包括铃木翠轩,松本芳翠,他们都是当时的长老。在二十人展最开始,他们也是参与的。
现在正好日展在做评审,我的学生也拿出作品来参展了。日展的参展数目,一般人觉得水平差的就不参加了,参加的大概有9000人,经过评选后,最后确定入选的大概有700名。被选入二十人展的这些人,我们知道,通常的展览一般是一个人拿一件作品,二十人展不是这样的,给你5米的墙面,要求的大概是三到五件作品。这个就是说让你精心创作,五件作品不要都是一个面貌,如果是五件或四件都是一个面貌的话,第二年二十人展就不展你了,就取消了。所以,被选入二十人展的书法家肯定是最用心创作的。五、日本书法的现状
刚才说了日本书法的组织体系,虽然以日展为中心的书法体系,但平时的运营是由三大新闻社来主持,主要是读卖和每日两大阵营,同时再加上二十人展,由每年选出的二十名杰出书法家来创作。日本由于这个特点,书法的学生人口非常普及。因为作品展览的数目非常大,每日展有3万件,读卖展也有3万件,这样的展览体系就要求有很多人来参加。实际上,书法人口在日本估计有1000万,大约十分之一是书法人。
所以现在的日本书法界可以说是人口最众多的,最盛行书法的一个时代。当然,我们也逐渐感觉到危机,就是书法人口在下降。虽然书法人口很多,但是不学书法的人更多。情况是这样,大概中国也是这样。在我们大东大学留学的有一位中国学生,他正好上我的课,他来上我的课,我看他的写字,书法,我看他的书法水平实在太差。我说,你是来自书法的母国,为什么这么差?他说,我从小长到这么大,还没写过字。没有写过书法,也就是说还是不重视书法的人太多。日本情况也是这样,学生写书法的人口在减少。同时,日本的“少子化”情况比较严重,大家都不生孩子。政府鼓励生育,但是每年人口都在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学书法的人也越来越少,虽然我们不断地在做各种各样的努力,但我们的确感到了这种危机。 其实,这样说起来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书法教育的重要性。我们长大了之后,我们回忆小的时候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如果小时候学过书法的话,就会有一种自豪感,而有的人从小就没有学过书法,他就会有一种失落感。那么我想,在座的里面有很多从事书法教育的,我这里也希望大家如果有机会的话,使中国的孩子能够从小就能接触书法、学习书法,等他们长大了之后,他们也会有一种自豪感,他们对书法的发展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现在给大家讲课,我看到大家那么认真地听课,那么认真地学习书法,我觉得中国非常有希望,觉得中国书法的前景非常的光明。
由于时间的关系,有一些作品我们没有看,也没有作说明。这样的话,日本的近现代书法的简况就介绍到这里为止。以后我想也会有机会,我再给大家讲课的时候,我会讲详细点,说明详细一点,先到这里为止。谢谢大家。下面是一些书法作品的展示,可能会让大家对日本近现代书法有更直接的认识。六、书法作品展示
这是日下部鸣鹤,从前没有写过六朝书的日本书法家,能够写到这样的水平,可以说他受杨守敬的影响有多大。(作品释文:“位大久保公神道二级贞爱亲王篆动一等大久保公”(图20))这是他73岁写的,这是一块碑,这块碑有2900多个字,确实写得非常好。这个(日下部鸣鹤的行书作品)可以看出来,基本的造型是比较传统的,单用笔的方法受到北碑的影响。
岩谷一六(作品释文“稼穑是宝” 见图3)。这个人原来是学赵孟頫的,因为和杨守敬接触之后开始转向碑,大家看改变有多大。这个不用我说明,就可以看出六朝书法对日本影响有多大。这种楷书的话,北碑的味道还是比图20较强的。这个是五十多岁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出他受影响的程度。 中林梧竹曾到北京跟潘存学过字,所以他的风格比较多变。除了跟潘存学书之外,他在长崎的时候,因为那时候长崎有很多中国人,他跟中国人也学过很多书法,在他一生中书法风格变化不定。这是《十七帖》里的一段(图21),离《十七帖》已经很远了。这个在当时来说是非常新颖的一种的写字方式,实际上仔细看的话是用楷书的方法写隶书。这个从字的造型和用笔来说的话,北碑的味图21道也非常强。这个写的是汉经文,当时写的时候,写汉经文的,在日本几乎是没有的。从这个作品可以看出,当时日本人对中国书法的追求和兴趣是非常广泛的。
副岛苍海(作品见图22)是日本著名的政治家,从这个字来看的话,是不是可以说是表现主义者的先驱呀。这个字挂在日本非常有名的温泉的一个地方,一个旅馆里面。我曾经做过一个展览,为了这个展览,去搜集这些作品,到过这个温泉,我曾在这个房间里去住,看了这个作品之后,睡不着,睡不着的原因就是说总是给人以非常揪心的感觉,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恐怖感。
这个作品也是挂在旅馆里面,老是看着这样的作品,这样的作品你看,你不知道该怎样去理解它,是篆书、隶书还是行书?线条的粗细变化非常强烈,让人有睡不着觉的感觉。这些作品对后来日本表现主义书法的创作有相当大的影响。
北方心泉曾经到中国来跟徐三庚学书法,学完书法之后,徐给北方心泉写了很多样板。他回去之后,西川春洞看了这些样品,受到了感染,创作了这些作品。
当时因为西川没有直接看中国人写字,所以他通过看作品创作出了这样的风格。这个大概是清末时候的篆书,历史上的篆书很多,他也是跟着清图22末时代的书法来创作的。从一些用笔以及其他的造型仔细看的话,都能看出徐三庚的一些迹象。
金门雪徒是日下部鸣鹤的大弟子,是最受他宠爱的弟子。当时写隶书,也是一部分学徐三庚,这件作品是学杨见山,在日本,学杨见山的作品是从他开始的。
比田井天来也是日下部鸣鹤的学生。但是,他形成了自己的一个体系。后来的一些书法家,很多像近代诗文、金子鸥亭、手岛右卿、上田桑鸠前卫派的,近现代的这些派系都是他的弟子。
川村你看他写的内容也是很好玩,“一、二、三、四、五、六、七。”(图23)我们说它也是一个禅语。川村有一个理论说书法不是做出来的,是流露出来的,所以他经常喝酒,喝完之后就自然写出来了。
你想“一二三四五六七”本身,他当时写字的时候也没有去想,也没有去安排,可能是顺手写下来的,这个是他自然的一种流露,可能是贯彻他一生的创作。虽然他说他喝酒醉了,喝完之后想也没有想就写下来这幅作品,但是,恐怕也不是所有的人喝醉酒之后就能写出狂草的,关键还是他平时的训练的相当刻苦。
这件作品刚才已经拿出来大家看过了。大家知道这个“品”题目叫“品”,实际上是一个“品”字,从这个时候,日本真正产生了“现代派”,或者说产生了“前卫创作”。这些作品是对古代的一种反思,或者说讨厌古典,或者吸收西方思想之后创作出来的一些新的作品。 当时这幅作品出现的时候,就有一个很有名的书法家做出预言,说:“不会图23出50年,这样的作品肯定就会失落。”当然,我们在这里面说谁谁谁有过什么样的说法,或者做过是什么样的事情,容易得罪人,就不用去说是谁说的了,但是这个预言实际上很中的。但是这种作品,这种创作现在是难以找到的。这样作品的创作,大概产生于50年前,我想说明一个什么呢?也许我这样说不合适,但我感觉到韩国,包括中国现代书法走这样路的人非常多,而且觉得很有市场,目前属于如日中天这样的。
这件作品,谁能说出它是一个什么字吗?“尤”字。你能看出是“尤”字吗?这件作品你知道他的题目是什么吗?说是“去”。不是“尤”,写的是去,好像他的创作精神就是这样,写一个字,创作一个字,然后他起另外一个名。我在这里说这个东西也许会对搞现代书法的人有一些刺激。我在这些内容里面没有放进井上有一,因为在日本现在的书法界,可能不会有人在乎他了。但是学习井上有一,而且追求井上有一的人,在中国据说大有人在。
有一位中国的书法家,他到我们那边去访问的时候,他说,想看一下是怎么创作的吗?我说:“就简单写一个山字吧。”然后他在我的画室创作了“山”字的作品,写字的笔顺就像我刚才写的一样。上田桑鸠其实也不是不会写字的人,像这样的作品,我个人认为非常的活,他能够写这样的作品,他为什么会写这个屈字?品字?爱字呢?有点不可思议。这回是我跟他说的:“你平时写字写得这么好,干嘛要这么些啊?你又不是不会写字,你会写字啊,而且你字写得挺好的,你干嘛跟人家过不去的样子。” 金子鸥亭也是日本最伟大的书法家之一,他创造了近代诗文书,当然他的汉字书法其实是非常优秀的,功底非常好。他在传统的基础之上,又进行了一些新的追求,就是说他创新了很多新面目的一些作品。其实他的一生中,除了近代诗文书以外,他也创作出了很多传统书法的东西。
这件作品,我就不好理解了。他的儿子跟我是好朋友,所以也许我稍微说一点,也可能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你想刚才这么好的传统书法,写字写得好的人,突然会写这样的字,不好理解。
如果看这件作品,你们觉得怎么样?这件应该说是很传统,非常好的作品。他(金子鸥亭)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书法家啊!你们觉得怎么样,他突变的状况你认为怎么样,就是这样的一个书法家。他想追求新的创作和创新,可是这个时候,往往让我们不好理解,不可思议。 这个是手岛右卿的作品《崩坏》,可以说是确立他少字书流派的一个典范。这件东西,怎么看也是觉得要“倒下去”,(图16)问过七八个人,七八个不认识的人,也都说要倒下去。所以,这些东西在欧洲发表的时候,问过很多欧洲人,说:“你不会汉字,你也没有见过汉字,书法,你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字,但是给你的感受是什么?”欧洲人回答基本上是说:“要倒塌,有一种感觉,好像觉得会突然倒下。”我想请问一下大家,比如说给你两个字,你们写这两个字的时候,是根据这两个字的意思来写你们的作品呢?还是根据你们平时积累的书法工笔,或者说你们平时的创作,平时习惯的这种写字,来写这两个字的作品?举一个例子,比如说“火山”那个“山”字,这个地方是会火山爆发吗?是不是你们写字的时候,会把火山爆发的那个地方,弄一些墨在里面?我们现在说的主要是说什么呢?就是有一个我们允许的限度,比方说这两个字大家都看得懂,确实不错,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这两个字都是很好,但是就像刚才说了,就是那个“火山”,要在“火山口”上,像火山喷发似了,啪,甩一下墨汁,这个好像是有点不可忍受的感觉,就是过了这个法则。书法必须有法则,超过了这种极限的话,让人觉得有点不好接受。
这是上午西岛先生谈的两个主义——西岛先生曾经说,西川宁是介于教养主义和表现主义之间,不管是倾向于哪个主义,终归有一定法则在里面。一旦过了这个法则的限度,那么,这个法则是脱离了你想要的东西,这个恐怕不容易被人接受。给大家看一下这个,也许会有一些影响。这个是在学赵之谦、学北碑的基础上创作的作品,他还没有脱离它的法则。
这个是西川宁的创作作品(图24)中,如果我们画一个方框就是法则的话,找好法则,角那个地方,如果再过一点,是不是就出去了?西川宁当时也很关心西方的美术,毕加索曾经创作过汉字的作品,他不知道这个汉字的意思,我看过他的作品,是一件“瘦”还是什么样的字,但是是他的创作作品,这些作品对于西川宁来讲的话,可能是出口转内销。出口的时候又回来了,他受毕加索的影响重新创作了这样的作品。这是一个“寕”字,看不见什么东西了,西川宁的“寕”字。
这两件都是楚帛书发现以后,受其影响然后进行创作的作品。西川宁是一个大文豪,他很快地接受了这些东西,然后进行了创作,恐怕在日本也是最先接受新的出土资料的人。
我曾经说过西川宁非常喜欢赵之谦,这个是他早年的作品。从这件作品可以看出他喜欢赵之谦的程度。他把赵之谦的“赵徽书”这个“书”字,取了这个字作为他的名字,“安书”,是什么呢?
大家都知道,刚才我说这个“安”字,没有说完。“安”实际是取得“鲍安宏”,因为他喜欢鲍安宏,因为他喜欢鲍志诚,所以“安”图24字取自“鲍安宏”,“书”字是“赵徽书”。
先说这个字,这件作品写的是楷书,大家知道有一个故事,就是赵之谦曾经说他的朋友胡舒不干活。他说:“胡舒在的话,我不写篆书。”现在因为胡舒是死是活我不知道,所以我要教我的学生(他的学生是钱锋的儿子“钱世”),他要教我的学生,所以,我之后对付着写这个字,给我的学生骂。”
针对这件楷书作品,是不是也可以说,他后来在某种意义上放弃了赵之谦,意思是他写不过赵之谦,所以就不写了。后来最主要的是写“碑文”。西川宁隶书是汉碑和木简之间。从这个可以看出西川先生写字很随意,我一直这么认为,写字如果要是写到玩的时候的话,可能就写好字了。
这件可以看出是创作的倾向,虽然是使用了最古典的文字,但是实际上,他的作品还是比较“极简主义”。
明年的3月份,在原来的历史博物馆,就是现在的国家博物馆要举办西川宁的个展,那个时候如果大家在北京的话,请一定去看看这个展览,我在这儿隆重推荐。 这些作品都要拿来展览的,可以实际看看这些作品。
这个是青山杉雨年轻时候的作品,这个作品可以看出,还是“晋唐”风格的,后来他入了西川宁的门,风格一下子变化了。那个时候,他非常喜欢胡政(胡皮山),那个时候创作的作品,大概是清末的这样一种风格。当时他比较用心创作“浙派”。从这个时候可以看出他的风格开始转变,可以看出他在“浙派”里面的取法是比较多的。
这一幅作品是他的篆书,他原来发表的都是行草书,这个时候突然发表篆书,给日本的书法界很清新的感觉。这个是完全的表现主义者,那个时候他提出来“文字曼陀罗”,就是使用一些当时的经文。如果单独一个字、一个字拿出来的话,在经文里面都能查得到。
这个是“十二生肖曼陀罗”,“十二生肖”的作品摆在一起,这个是完全的表现主义。 这一件作品应该说是青山杉雨篆书的典型作品,可以说是他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文字是叫“万芳仙”,他曾经在篆刻方面用了非常大的功夫,不是去创作篆刻,而是从方寸世界找这个平衡。可能很多人说,通过这种字形的变化,结构创作,相反也能够影响到一些篆刻的创作。这个不是在宣纸上写的,是在画纸上写的创作作品,实际上相反是从米罗、毕加索而来,算是出口转内销的作品。
他到晚年非常喜欢傅山,所以这个时候他一直临摹创作傅山作品,都是大幅和巨幅的作品,所以每一条都是28尺的。
这个是“汉金文曼陀罗”的创作,“汉金文”有很多种。
这个是用篆书写对联,当时在日本是很少见的,也是受明清书法的影响。
这件作品对于村上三岛来讲,应该说是一个很少见的作品。因为村上三岛一直是以王铎作品为中心创作的。这件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受李亚如的影响,这个完全是王铎的风格。到了晚年,开始减少笔划,这个是他在减少笔划创作中的作品。
虽然,晚年“点线”强调的比较多,尤其是“点”的运用比较多,实际上还是以王铎为基础。这个当然也是王铎的。
这一位书法家,他追求的风格非常高,而且他也喜欢不断地变化创作的时机,被称之为“昭和三笔之一”——昭和最著名的三个书法家之一。我认为,这位书法家的技法可以说是如火纯青的。可以看出,比方说像这件是受傅山作品的影响。这件作品也有傅山的风格,但是跟刚才的作品已经是完全不同了。他曾经也喜欢过伊秉授、何绍基,大概是受那样的影响创作出这样的作品。这种作品的话,大家都是受傅山的影响。与其说是傅山,还应该说殿村蓝田的书法。 这个也是被称为“昭和三笔”之一的木村知石用笔的方法非常好,所以技法非常好。
与前两位书风相比的话,这个小板奇石创作的作品,可能更有“拙气”。
这位是上条信山,他的师傅是跟张铭清学习的。这个大概有4尺整纸那么大吧,那么大的纸写两个字,也是很难表现的,也比较有个性。
在日本以大字的创作,有相当多的作家还再继续创作。在中国小字创作比较多一点,如果从一个展览会来看的话,日本创作大字的作品要多,这方面和中国近现代书法有一点区别。
曾经有访问日本的中国书法家,向我提过一个问题说:为什么在中国几个字,两三个字这样的作品那么少?我回答说:两个字,三个字的话,文字本身表达不了思想。只有在一首唐诗或者是一句唐诗以上,或者是一首,甚至是多首唐诗才能表达这样的思想,因为有思想才能够进行创作。少数字的话,没有思想所以不能进行创作,你们怎么看这个问题?
通过我今天的讲课,我希望尽可能地让大家知道日本书法的现状,或者在世纪之交这两年是一个什么样的日本书法界。也许大家通过这个学习能够了解一个大概。但是下次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很希望给大家谈谈明清书法的一些情况。
谢谢大家。(现场翻译:邹涛;录音整理:潘爱君、时胜勋)
假如我有300万,我该在哪买房安家呢?楼下卖房的孙子,出来给爷爷介绍一下吧
看完了出了一口气,总算日本书法界也有人像我们书法界某些人一样走火入魔了!
他们的字在几楼!
拜访老弟!欣赏老弟的佳作!问好!
假如我有3000万,我该在哪买房安家呢?
狗日的,也有书法
站在院子里,不管这个院子再好再大,也总感觉外面好。
宇宙也是个院子,只是太大了!
楼主辛苦!日本那个叫什么小野道夫的等人有一本仿真版书法集,在省新华书店看过,感觉日本书法在学中国方面非常了得!
中国书法令人堪忧,可别在不远的将来孩子们学书法非要请日本教师,那将是杯具。看看现在的青年人一手一个手机••••••••
质疑的精神,批判的态度,有理有节的表达,不卑不亢的风度,单做学问来讲,很值得学习
登录百度帐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下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