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酶高温破坏酶的空间结构还是分子结构?

> 【答案带解析】下列关于生物体内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低温能破坏酶的分子结构从而抑制酶的活性 B...
下列关于生物体内酶的叙述正确的是A.低温能破坏酶的分子结构从而抑制酶的活性B.酶的合成过程有可能与转录直接相关C.同一个体各种体细胞酶的种类相同、数量不同,代谢不同D.对于一个细胞来说,酶的总类和数量不会发生变化 
【解析】低温不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A错误;酶的合成过程有可能与转录直接相关,B正确;同一个体各种体细胞酶的种类不同,C错误;对于一个细胞来说,酶的总类和数量时刻在变化,D错误。
【考点定位】酶
考点分析:
考点1:酶和ATP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关于细胞器的叙述正确的是A.叶绿体是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的场所B.高尔基体是肽链合成和加工的场所C.线粒体将葡萄糖氧化分解成CO2和H2OD.溶酶体合成和分泌多种酸性水解酶 
下列四组生物中,都属于真核生物的是A.噬菌体和变形虫
B.细菌和草履虫C.念珠藻和酵母菌
D.衣藻和根霉菌 
刚挤出的鲜牛奶中有两种分子式分别为C12 H22O11和C1864H2012 N168O221的化学物质,这两种物质分别是A.脂肪和核酸
B.乳糖和蛋白质C.乳糖和核酸
D.蔗糖和蛋白质 
下图是获得人乳铁蛋白的技术路线。(图中tetR表示四环素抗性基因,ampR表示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BamHI、HindⅢ、SmaI三种限制酶的酶切位点如图所示)据图回答:(1)已知人乳铁蛋白基因的全部序列,可通过人工合成法或
技术获得人乳铁蛋白基因。据图分析,过程①表示____
.,该过程需要的限制酶是___
_。筛选含有重组载体的大肠杆菌,培养基中应另添加____
。(2)图中过程②最常用的方法是__
__。体外培养受精卵时,需将其置于含95%空气加5% CO2的混合气体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C02的主要作用是
。(3)图中过程___
_(填序号)表示胚胎移植,在胚胎移植前要对代孕牛进行___
_处理。(4)为检测人乳铁蛋白基因是否成功表达,可采用
技术。 
某二倍体植物的花色受独立遗传的三对基因(A、a;D、d;R、r)控制。研究发现,体细胞中r基因数多于R时,R基因的表达减弱而形成粉红花突变体。图甲表示基因控制花色色素合成的途径,图乙表示粉红花突变体体细胞中基因与染色体的组成(其它基因数量与染色体均正常)。(1)图甲体现出基因对性状控制的方式是____
,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2)基因型为aaDdRr的花芽中,出现基因型为aaDdr的一部分细胞,其发育形成的花色与原花色不同,该变异是由于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____
的结果。(3)某正常红花植株自交后代出现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为3:1,则该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
。(4)将基因型为aaDdRrr的突变体植株与纯种正常红花植株进行杂交实验,以确定该突变体属于图乙中的哪种突变体。假设实验过程中不存在突变与染色体互换,各种配子活力相同。(提示:突变体②减数分裂时,配对的三条染色体中,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时,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任一极)实验方案:让该突变体与基因型为___
_的红花植株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现型与比例。预期结果和结论:I若子代中
,则其为突变体①;Ⅱ若子代中
,则其为突变体②;Ⅲ若子代中
,则其为突变体③。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中等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高中生物笔记+易错点_高中生物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66,218贴子:
高中生物笔记+易错点收藏
一、生物的基本特征1、以细胞为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构成的。因此,生物体都有共同的机构单位。病毒必须在细胞中培养,而不是营养基。病毒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噬菌体2、相同的化学成份3、都有新陈代谢4、稳态5、应激性应激性:一切生物对外界各种刺激发生的反应。反射:高等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刺激发生反应。(反射属于应激性)适应性:生物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与环境相适应。6、生殖与遗传7、进化
只有遗传物质才能决定、控制。孟德尔定律只符合真核细胞动物(细菌不符合)。
高中生物课程,学习成绩差?学习没目标?满分学霸做榜样,历届考点全掌握,高中生物课程,40000精英老师1对1针对性教学,查缺补漏,快速提分!
一、元素、分子、离子
1、组成人体的主要元素O占65%,C占18%, 但C是所有生命体系中的核心元素,构成有机物时,既可成环,又可成链
(1)一种元素可能有一种原子组成,也可能有一种以上原子组成,例如,12C、13C、14C
(2)由原子组成分子,分子是组成物质的单位
(3)细胞是由多种多样的分子组成
离子或离子团由于得失电子而形成的带电微粒二、离子链、共价键
1、离子键的形成:因得失电子而形成
2、共价键:因共同电子而形成第二节 无机物一、无机物的概念
指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也包括CO、CO2,碳酸盐等简单含C化合物二、细胞内无机物种类
1、含量:60%--90%
2、水分子特点
(1)水是极性分子
(2)水分子之间形成氢键 –--&分子间作用力
自由水:液态水
结合水:水结合成化合物3、水分子的功能
(1)水作为溶剂,运输物质的介质
(2)水具有调节温度的作用
(3)参与反应
(二)无机盐
1、含量的1%--1.5%
2、存在:大多数以离子形成存在于细胞中 3、功能:(1)维持生物体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2)有些无机盐是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缺钙 ---- 抽搐、软骨病
缺碘 ---- (地方性)甲状腺肿、
缺铁 ---- 缺铁性贫血 (血红蛋白是血细胞的成份,主要由Fe2+组成)
大量出汗后喝适量盐水(生理盐水),观察细胞
Mg à 叶绿素
一、有机化合物
1、概念:指除CO、CO2、碳酸盐等以外的几乎所有含碳化合物
2、生物大分子二、生物体内四大有机化合物
(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其中:糖类、蛋白质、核酸是生物大分子
(一)糖类
1、组成元素:C、H、O
分子通式:Cn(H2O)m2、分类 (要求分清哪些糖是单/二/多糖) 根据糖类是否能水解及水解后的产物,把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多糖
不能水解成更简单的糖,是糖类的结构单元
种类:葡萄糖(6C)和果糖(6C)、核糖(5C)
葡萄糖是还原糖
两个单糖可以形成二糖
种类:蔗糖、麦芽糖、乳糖(动物乳汁中)
蔗糖:葡+果麦芽糖(2*葡)是还原糖
许多葡萄糖分子连在一起形成多糖
种类:淀粉、纤维素(植物体中)、糖元(储藏在动物肝脏和肌肉中)
功能:淀粉和糖元是生物体内重要的储能物质3、功能:
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资。
糖不一定是甜的(如淀粉)(二)脂质
1、组成元素: C、H、O
①特点:甘油三脂(构成见图)。与水不亲合(疏水性),常温下,植物油脂常呈固态,称为油;动物油脂通常呈固态,称为脂肪。甘油三脂构成:
生物体内储存能量的物质。此外,高等动物和人体内的脂肪还有减少热量散失、维持体温恒定,减少内部器官之间的摩擦和缓冲外界压力的作用。 (2)磷脂: 细胞内各种膜结构的重要成份
(3)植物脂:对植物细胞起保护作用
(4)固醇类:人体所必需的。对于维持生物体内正常新陈代谢和生殖过程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但血液中胆固醇果多,可能引起心脑血管疾病。
(性激素、维生素D)
(三)蛋白质 (大分子有机物)1、组成元素:C、H、O、N。很多重要的蛋白质还含有P、S,也有的含有Fe、Cu、Mn、I、Zn。
2、相对分子质量
几万一直到几千万以上
例如,牛胰岛素:5700,人的血红蛋白:64500,乳球蛋白:C2N420S18,366843、基本组成单位 –氨基酸结构通式:
R—C—COOH
一个中央碳原子上连接着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一个H,和一个R基团(根据R基的不同,将氨基酸分为不同种类)共20种左右氨基酸4、分子结构:
肽键:连接氨基酸的键(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为多肽)多肽多呈肽链,偶尔成环二肽:有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
注意:蛋白质空间结构不稳定,会随着温度升高发生改变,并且空间结构一旦改变,并失去生物活性,着就是蛋白质的热变性。在温度超过40-50度时生物活性会完全丧失。5、蛋白质的多样性
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都不同。6、蛋白质的功能
(1)有些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 如:肌肉
(2)有些蛋白质有催化作用。
(3)有些蛋白质有运输作用。
如:血红蛋白、载体
(血红蛋白在红细胞中运输O2)
(4)有些蛋白质有调节作用。
如: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等)
(植物生长素为吲哚乙酸)
(5)有些蛋白质有免疫作用。
7、关于氨基酸、肽键、失水数的计算
钛键数 = 失水数 = 氨基酸数 – 钛键数
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 = 氨基酸数 * 氨基酸平均分子量 – 失水数 * 18
氨(羧)基数 = R基团中氨(羧)基数 + 1
DNA碱基60 à mRNA30 à 氨基酸10 - 1 = 9 (终止密码不对应氨基酸)
四、 核酸1、组成元素:必有C、H、O、N、P。
遗传物质:每个细胞的DNA相同,RNA不同(基因选择性表达)
病毒DNA:RNA中的一种
2、相对分子质量
几万到几百万3、种类、功能
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 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两条链) 细胞核内叶绿体核线粒体中 储存着遗传信息,控制着细胞的多种活动,并决定细胞核整个生物体的遗传特性
核糖核酸,简称RNA(单链) 细胞质内 在合成蛋白质时必需
线粒体中的DNA没有形成染色体,不符合孟德尔定律4、核酸的基本单位
┌分子磷酸
┌腺嘌呤(A)
┌|-- 脱氧核苷酸------├分子脱氧核酸
├鸟嘌呤(G)
│(多个组成DNA)
└分子含N碱基-----------├胞嘧啶(C)核苷酸 --│
└胸腺嘧啶(T)
└--核糖核苷酸--------┌分子磷酸
(多个组成RNA)
├分子核糖
┌腺嘌呤(A)
└|分子含N碱基------------├鸟嘌呤(G)
├胞嘧啶(C)
└尿嘧啶(U)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 à紫色(络和物)先加A液(NaOH变白),再加B液(CuSO4变紫),不能多加,不然生成 Cu(OH)2还原糖 + 本尼迪特 ----(热水浴)à砖红沉淀 (原料需是浅色的,如西红柿看不到砖红色沉淀)淀粉 + 碘 碘化钾溶液 à 蓝色(非沉淀)油脂 + 苏丹Ⅲ à 橙黄色
(用显微镜观察)
(加酒精洗去浮色)DNA + 甲基绿
----30度水浴
à 蓝绿色RNA + 派洛宁 (吡罗红) ----30度水浴
à 红色DNA + 二苯胺
第二节 细胞概述一、细胞膜
1、细胞膜有选择透性
细胞膜又称质膜。质膜有允许某种物质透过的特性,称为质膜对物质的选择透性。
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
2、质膜的结构模型
-- 流动镶嵌模型
(1)脂双层
注:由脂双层组成的膜称为单位膜。
细胞内所有膜结构均由单位膜构成。
极性头部(磷酸基团)à 亲水
非极性尾部(脂肪酸)à 疏水
(2)膜蛋白
质膜中含蛋白质,有水溶性部分和脂溶性部分。故,有的蛋白质分子整个贯穿在膜中。有的一部分插在膜中,一部分露在外面。
3、质膜结构特点
质膜具有一定流动性,又比较坚实。
(1)组成质膜的脂肪酸分子尾部可摇摆,使磷脂分子侧向滑动
(2)组成质膜的膜蛋白可移动
(3)质膜中夹杂刚性胆固醇,属于脂溶性,但无长长的尾部,磷脂尾部与胆固醇一起存在于质双层内部,使质膜比较坚实。
4、膜中各种组分的作用
细胞膜于细胞的物质交换、细胞识别(主要因为蛋白质)、免疫等有密切关系。即在细胞控制(控制物质出入细胞)和细胞通讯(信息传递)方面都有重要作用。二、细胞壁(植物细胞和藻类细胞具有)1、成份:纤维素和果胶2、特性:细胞壁是全透性的,不是原生质的成份3、功能:保护细胞,支持植物体细菌(肽聚糖)/ 真菌(壳多糖,又叫几丁质)原生质: 细胞有生命的部分第三节 细胞质细胞质:细胞膜包被的细胞内的大部分物质        ┌细胞器┌内质网、核糖体、线粒体、质体、高尔基体、│   └溶酶体、液泡、中心体等┌细胞质———┼细胞骨架│      └细胞溶液:透明、黏糊、流动的液体││└细胞核一、液泡存在:植物细胞
形态结构:是细胞中一种充满水溶液(细胞液)的,由单位膜包被主要功能:细胞液中含有无机盐、糖类、氨基酸色素等,液泡中的各种色素,使得植物的花、果实和叶有各种颜色二、质体 ---- 叶绿体结构:内、外膜、基粒(叠起来的类囊组成)和基质,所有类囊体连成一体,组成类囊体的膜,就是光合膜,叶绿素等色素在膜上。功能:光合作用场所干种子和植物分生区的细胞(分裂旺盛)没有液泡三、线粒体1、形态、结构(如图)
注意:①这两曾膜的结构基础
均为膜双层
②线粒体内含少量的DNA、RNA(核糖体)(叶绿体同)
2、功能:是细胞呼吸和能量代谢的中心,能合成一部分自身需要的蛋白质洋葱内外表皮,植物根细胞等等没有叶绿体质体、线粒体均有少量DNA、RNA 四、内质网
1、形态结构:由一系列单位膜构成的囊腔和细管组成的细胞器
2、类型:分:粗面型内质网、光面型内质网
3、功能:粗面型内质网上的核糖体所合成的蛋白质通过网中的细管运送到高尔基体及细胞其他部位;光面型内质网的功能较独特,如:人肝脏细胞中的内质网上有氧化酒精的酶,有些还含有合成磷脂的酶。五、核糖体分布:一部分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一部分连接在粗面内质网上
(也有的在细胞溶液、线粒体中)组成:由RNA和蛋白质组成主要功能: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六、高尔基体1、形态结构:一系列单位膜构成的扁平小囊和由这些小囊产生的小泡组成2、主要功能:真核细胞中的物质运转系统,承担着物质的运输任务植物细胞中,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核糖体à内质网à高尔基体(线粒体提供能量)七、溶酶体1、存在:动物、真菌、某些植物2、形成:由单位膜包被的小泡,是高尔基体断裂后形成的。里面含有60种以上水解酶。3、功能:消化细胞从外界吞入的颗粒和细胞自身产生的碎渣。
细胞从外界吞食物质后,生成吞食泡,吞食泡与溶解酶融合,于是溶解体种水解酶便将吞食泡中的物质降解。4、存在意义:说明细胞中的一些分解反应,局限在某种膜包围的结构中进行,这对保证细胞中其它结构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八、中心体1、分布:大部分在真核细胞中,高等植物细胞中没有2、结构:由两个中心粒组成,每个中心粒是由一组微管组成的筒装结构3、功能:在动物细胞增殖过程中起作用,两个中心粒相互垂直,细胞分裂时,分别移向两端,并各形成一对新的中心体。九、细胞骨架
1、什么是细胞骨架?
由蛋白质纤维构成的支架,给细胞提供一个框架,决定细胞形状。
⑴微丝:肌动蛋白组成,支持作用,在细胞运动(胞质环流)中也起作用。
⑵微管:较微丝长、粗,从靠近核的细胞中央一直延伸到细胞膜处,
有助于某些细胞器在细胞内的移动。如有些囊泡核线粒体。十、细胞溶胶(细胞质基质)
1、什么是细胞溶胶?
细胞质中除细胞器以外的液体部分称为细胞溶胶。
(1)细胞骨架位于细胞溶胶中
(2)细胞中蛋白质有25%-50%存在于细胞溶胶中
(3)细胞溶胶中的多种酶是多种代谢活动场所小结:
1、动植物都有的细胞器:③⑥④⑤、细胞核2、有遗传物质的细胞器:③②、细胞核3、与能量交换有关的细胞器:③②4、具有单质膜的细胞器:②⑥①④具有双质膜的细胞器:②③(细胞核)没有膜结构的细胞器:⑤⑧5、代谢中能产生水的细胞器:②③⑤
光合作用产物有水。③把葡萄糖分解为水核能量?⑤脱水缩合
好强大。。。
一、细胞核的结构、功能
1、结构(1)核被膜(核膜)
双层膜,外层与内质网相连,核膜上有核孔复合体。大分子物质(mRNA)可以通过核孔而进出细胞核。(2)染色质
染色质、染色体为同一中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状态
染色质à细胞分裂时期染色质高度旋转à染色体
染色体à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分期?成网状à染色体
一个染色体有一个DNA分子和蛋白质组成。
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着丝粒不被染色)
人体内共有23对染色体。(3)核仁
是由某些染色体的片断组成,资本质中的核糖体就来源于核仁(有核孔进入细胞质)(4)核基质
以蛋白质成份为主的网架结构体系,网孔中充满液体。
2、主要功能:
细胞核是细胞中最大的细胞器,是遗传物质存储核复制的场所,是细胞的控制中心。二、列表比较动植物细胞区别三、生物膜系统细胞膜、核膜及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质体等由膜围绕而成的细胞器,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它们形成的结构体系,叫做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原核细胞一、大小
体积小,一般2-8微米二、结构
1、细胞壁:糖与蛋白质合成的化合物
3、细胞质:只有核糖体
4、拟?核:没有核膜。DNA分子上没有蛋白质,所以没有染色体,DNA与
周围的核糖体直接接触,并通过RNA传递遗传信息,由核糖体合成
所需的多肽。三、原核细胞的代谢活动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质膜就是进行有氧呼吸的场所,蓝细菌,质膜向内折叠成好几层,并且质膜上含有光合作用的色素,这些膜是蓝细菌的光合膜。只有核糖体,无核膜,在质膜上有氧呼吸,光合作用四、原核细胞构成的原核生物原核生物:细菌(古细菌、真细菌)、蓝藻、放线菌、支原体五、原核细胞合真核细菌异同点(记住有无核膜就行)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一、被动转运
物质由浓度高的一侧转运到低的一侧,称为被动转运。
1、扩散和渗透
(1)扩散(单纯扩散):扩散是分子从高浓度处向低处运动的现象。
特点:扩散使该分子分布均匀,直到平衡。
例:O2、CO2、甘油等。
(2)渗透:水分子通过膜的扩散。
渗透作用方向是从分子数目相对较多的一侧进入水分子数目相对较少的一侧,也就是溶液中水分子从溶液浓度低的一侧进入高的一侧。
质壁分离:细胞壁与原生质层分离。
2、协助扩散
(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将物质由高浓度运往低浓度,不需要能量,但需要载体蛋白的帮助。
红细胞膜上就有运载葡萄糖的载体蛋白。 特点:扩散速率大 二、主动转运1、概念:细胞把离子、分子从低浓度运到高处,需要消耗能量(ATP),必须载体蛋白参与。主动转运是细胞最重要的吸收/排出物质的方式。大部分是离子、葡萄糖、氨基酸 2、主动和被动的区别
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
浓度 高到低 低到高 (大多数)?
能量 不需 需要
三、胞吞和胞吐
大分子物质
原理:膜的流动性
1、概念:物质被一部分质膜包起来,然后这部分质膜与整个脱离,裹着该物质运到细胞内侧(胞吞)或外侧(胞吐)。
2、实例:变形虫摄食过程 -- 胞吞
消化酶的分泌 --胞吐
高中生物学习过程全记录,海风课程全录音,电子版录屏,完整记录个性化学习轨迹.
第三节 酶(新陈代谢:活细胞内发生的全部有序的化学反应总称)一、酶的发现二、酶是生物催化剂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化学本质多数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产生),少数是RNA(核酶)。
反应前后不变。以胞吐方式出细胞。细胞内:呼吸酶; 细胞外:唾液蛋白酶。三、酶的特性
1、酶的催化性极高(高效性)
由于酶通过与底物分子结合,使之发生化学反应极易进行,所以效率极高。2、酶具有专一性3、酶的作用受许多因素影响
(1)PH对酶作用的影响
酶通常在一定的PH范围内才起啊,而且在某一PH值下作用最强
(2)温度使酶促反应速率影响的最重要因素
酶促反应都有一个最适温度,在此温度以上或以下酶活性均要下降
①酶所催化的反应都是化学反应。温度?。。。。。。②酶分子本身会随温度上升而发生热变性(高温破坏酶的空间结构)
(3)各种化合物对酶的影响第四节 细胞呼吸
2、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二、细胞呼吸的类型细胞呼吸分为:需氧呼吸、厌氧呼吸(一)需氧呼吸
生成30个ATP
C6H12O6 + 6O2 → 6CO2 + 6H2O + 能量
1、需氧呼吸的场所、类型:线粒体和细胞溶液
2、过程:(物质、能量变化)
第一阶段:糖酵解→细胞溶胶
1分子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丙酮酸,同时产生[H],形成少量2个ATP
第二阶段:柠檬酸循环→线粒体内膜
2分子丙酮酸被氧化分解为6 CO2,释放少量能量(一部分用于合成ATP),同时产生[H]
第三阶段:电子(线粒体)传递链: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与O2结合成H2O,释放大量ATP (二)厌氧呼吸
生成2个ATP(乳酸酒精中含有部分)
1、场所、过程
乳酸:C6H12O6 + 2ADP + 2Pi → 2CH3CHOHCOOH + 2ATP
乙酸:C6H12O6 + 6O2 (酶) →2CH5OH + 2CO2
3、厌氧呼吸的意义
葡萄糖→丙酮酸 无O2 → 酒精+ CO2
或 乳酸 ?三、细胞呼吸的意义
1、提供能量
产生能源物质 ATP
→ 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光合作用自给自还)
2、提供碳骨架
如葡萄糖分解的中间产物丙酮酸是合成丙氨酸的原料四、呼吸作用原理与生产实践中应用
1、中耕松土
促进呼吸作用
2、蔬菜水果的保鲜条件
---抑制细菌呼吸
低温、低氧、低湿,防治虫害,消毒灭菌,保鲜保质
病毒所需要的能量、物质均来自宿主细胞,不进行呼吸酵母菌可有氧呼吸,也可厌氧呼吸,是真核生物乳酸菌只能厌氧呼吸。第五节 光合作用一、光合作用的概念
1、什么是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CO2 和H2O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O2的过程。
2、光合作用反应式
6CO2 + 12H2O →C6H12O6 + 6H2O + 6O2 3、光合作用场所:叶绿体二、光合作用的过程过程:1、物质变化:
(1)水分解,产生H2和NADPH
(2)形成ATP
2、能量变化
叶绿素吸收的光能 →(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ATP和NADPH中)
(一)光反应阶段
1、场所:叶绿体内的类囊体薄膜内(有争议)进行。
2、条件:必须有光
植物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1)光反应中物质变化:
H2O (酶)→ 1/2 O2 + 2H+ + 2e-
NADP+ + 2e- + H+ (酶)→ HADPH
ADP + Pi + 能量 (酶)→ ATP
(2)光反应中能量变化:
光能 → 化学能(储存在ATP和NADPH中) (二)碳反应
1、场所:叶绿体基质中
2、条件:有光无光都能进行(若无光则过一会就会停止)
3、过程:卡尔文循环
(1)物质变化:
① CO2的固定 ---- 形成2个C3(3- 磷酸甘油酸)
CO2与5碳糖结合② C3的还原 ----
在ATP,NADPH及酶的作用下还原为C3糖
---- 形成(CH2O)等有机物③ C5的的再生
(C3可以进一步形成淀粉,蛋白质、脂类)
突然停止光照,C3变多,C5变少
(2)能量变化:ATP中,NADPH中的化学能量转变为有机物中化学能三、关于叶绿体中的色素
色素 颜色 吸收光 作用
叶绿素a 蓝绿色 红、蓝紫 光合作用
叶绿素b 黄绿色 红、蓝紫 光合作用
类胡罗卜素
叶黄素 黄色 蓝紫 光合作用
胡罗卜素 橙黄色 蓝紫 光合作用
分离提取功能:吸收传递光能,大多数a;b、叶、胡吸收光能,释放电子,极少数a 四、关于叶绿体中的色素
1、物质变化
光合作用式一个氧化还原反应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正好相反,是将CO2还原为糖,将水中的氧氧化为氧气。
2、能量变化
---- 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糖类分子等有机物中五、光合作用的意义
1、光合作用制造了大量有机物
2、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储存在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中
3、光合作用维持大气中的O2 和CO2含量的稳定
4、促进了生物的进化实验:证明场所在叶绿体:耗氧型细菌集中到叶绿体证明需要光:叶片遮光,用碘液检验证明需要CO2:用NaOH将CO2全吸收证明产物为淀粉、O2: (如右图)证明O2来自水:同位素标记六、环境因素影响光合速率
光合速率(光合强度):
一定量的植物(如一定的叶面积)在单位时间内进行多少光合作用(如释放多少O2,消耗多少CO2,也可测干重—失去水分后的重量) 有机物+重量
注意:表观光合速率 与 真正光合速率
表观光合速率 + 呼吸 =
真正光合速率
考点:光合、呼吸的关系
提高农作物的光能利用率:
1、光强度 (对光能的利用)(1)光照强弱控制
(2)套种:一年两收,先种小麦,小麦收割后种玉米,充分利用光
(3)合理密植:增加光合作用面积
(4)间种:(间作)如:果园中种蔬菜
(5)温室补充人工光照
2、温度:增加昼夜温差(便于有机物积累)
3、CO2浓度
(1)控制栽培密度,使后期保持良好通风
(2)增施有机肥(或深施碳酸氢铵肥料),补充CO2
(3)温室中使用CO2发生器
是默默看着
抱歉插楼。只为马克。
第一节 细胞的增殖一、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丝分裂(人、植物)无丝分裂(青蛙、红细胞)减数分裂(生殖细胞特殊分裂)细菌:二分裂注意:分裂与特点二、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一次分裂结束(=完成时),到下一次分裂结束包括:一 分裂间期:G1:合成酶S: 复制DNA(可发生基因突变)G2:合成蛋白质二 M:有丝分裂期: 前、中、后、末 (见书)
1、分裂间期
组成染色体的DNA复制蛋白质合成
查染色体在中期,“赤道板”不存在
n个着丝粒 → n个DNA
2、有丝分裂
以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为例:
细胞核的分裂
细胞质的分裂
3、动植物有丝分裂异同点
前期:纺锤体形成不同(由中心提发出[在间期复制成两个],从两极直接发出纺锤丝)
末期:细胞质分裂方式不同(形成环构,细胞板)
在细胞周期的细胞:
动物:红骨髓,皮肤生发层细胞
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芽的顶端分生组织形成层细胞
没有在细胞周期的细胞:已经分化的细胞(如:红细胞),神经细胞
干细胞:不对称分裂三、意义
亲代染色体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使子细胞与母细胞的染色体数核DNA数保持一致,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形状的稳定性。
染色体为单数 → 减 Ⅱ四、细胞周期中染色体数、染色单数、DNA数的变化
间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染色体(一个细胞中) 2n 2n 2n 4n 4n-2n
DNA 2n-4n 4n 4n 4n 4n-2n
染色单体 0→4n 4n 4n 0 0
无丝分裂 1、过程: 2、特点:(1)(2)(3)代谢旺盛(4)消耗能量少第二节 细胞的分化一、细胞的分化
1、什么是细胞的分化:
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分裂以后分化
2、细胞的分化的特征
持久性:细胞的分化发生在整个生命进程中,胚胎时期达到最大极限稳定性:不可逆性:(离开动植物且给予一定外界条件才可逆)
分裂与分化的相同和差异:
相同点:遗传信息都不变,基因选择性表达
联系:共同完成生物个体发育过程二、细胞的癌变
(在致癌因素作用下,有的细胞会变得不受控制而无限增殖,叫做癌细胞)
(1)能够无限增殖
(2)能够转移3、细胞癌变原因
正常细胞发生突变而成为癌细胞的过程称为癌变。
外因:致癌因素:物理致癌因子;各种射线
化学致癌因子;许多化合物
病毒致癌因子
内因:细胞的改变三、细胞的全能性
(不同与多能性)
1、什么是细胞的全能性?
受精卵细胞具有分化出各种细胞的潜能。
(1)植物细胞高度分化的组织细胞,仍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全能性
(2)高等动物受精卵第一次分裂成两个卵细胞具有全能性,进一步分裂
就逐渐失去此特性
动物细胞核有该物种全套机心,故其具有全能性当植物细胞脱离了原生物体,在一定营养物质、激素和其他外界条件作用下,发育成整个植株。四、干细胞1、什么是干细胞?
干细胞是一类可以分化成为各种细胞的未分化细胞。
(1)全能干细胞:产生所有类型细胞,如受精卵
(2)多能干细胞:发育成除部分胚胎以外的所有成件组,如:早期胚胎的干细胞
(3)专能干细胞2、特点
进行不对称分裂,即分裂产生2个细胞,一个是干细胞,另一个经过分化形成多种体细胞。3、分类
根据来源:(1)胚胎干细胞:全/多能
(2)成体干细胞:多/专能4、应用
(1)细胞移植(让胚胎干细胞在体外分化成所需要的细胞,就可以给患者进行移植)
(2)成体干细胞的培养再造组织器官,移植到体内第三节 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一、细胞衰老1、细胞衰老:细胞生命活动的必然规律,具有积极意义2、特点:
(1)酶活性降低
(2)呼吸变慢
(3)形态结构发生许多改变,如线粒体的数量下降,体积上升,核体积上升,核膜不断向内折叠二、细胞凋亡 (编程性细胞死亡)
细胞发育过程的必然步骤,是由某种基因引发的,是不可避免的,它不同于病变或者伤害导致的死亡。如蝌蚪再发育过程中,尾和鳃都在一定时期消失。
第二章 染色体与遗传第一节 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一、染色体
在细胞周期中染色体在形态和结构方面所表现出的一系列有规律的变化。它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有重要作用。
3、同源染色体:一个来自父方,另一个来自母方。其形态大小性同的一对染色体。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
1、动物精子形成过程
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的生物的原始生殖细胞(动物的精原细胞及卵细胞)称为成熟生殖细胞(精、卵细胞即配子)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它的特点是细胞经过两次连续的分裂,但染色体只复制一次,因此生殖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尾体细胞的一半。
动物精子形成过程:
染色体 2n 2n n →着丝粒分裂时2n n 4n-2n
DNA 4n 4n 2n n 4n-2n
染色单体 0 4n 2n 0 0
同源染色体:分别来自父母方,大小形态相同的染色体(同志生物形状的基因位于其上)。四分体:
一对同源染色体(有四个染色单体),仅限减数分裂时出现。
2、动物卵细胞形成过程 3、 4、有丝分裂于减数分离对比
有丝分裂 减数分列
产生细胞 体细胞 有性生殖细胞
同源染色体 无联会、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等染色体行为 有性生殖细胞
子细胞染色体数 保持恒定 减半
细胞分裂次数 1 2
有丝分裂于减数分离在图象上的区别
无------减Ⅱ同源染色体—│
┌ 同源染色体配对或配对后彼此分开,能分别到两个│  │  细胞中去 --- 减Ⅰ
└ 无上述 ---
染色体为单数
一定是减Ⅱ 三、受精作用
精子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四、减数分裂的意义1、保持生物体染色体数目的恒定2、为生物的变异提供了可能第一章 孟德尔定律第一节 分离定律一、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1、实验过程
2、几个重要的概念
(1)性状,相对性状(见书)
(2)显性性状、隐性性状(见书)
3、性状分离
结果:① F1全为显性性状(紫)② F2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例为3:1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假设: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基因)决定
2、基因在体细胞是对存在的(CC紫花,cc白花)
3、在形成配子即生殖细胞时,成对基因彼此分离4、受精时,雌雄配子结合是随机的
C CC 紫 Cc
2、几个重要的概念
(4)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等位基因
(5)纯合子、杂合子
(6)基因型、表现型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结果:
F1 一种基因型,一种表现型
F2 三种基因型,cC : Cc : cc = 1:2:1
二种表现型,紫花:白花 = 3:1 三、对分离假设的验证
让F1隐性合子杂交,这个方法可以用来测定F1基因组合 四、分离定律
在杂合体的细胞种,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是进入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五、显性的相对性
1、完全显性:
具有相对性状的2亲本杂交,所得F1与显性亲本的表现完全一致的现象。
2、不完全显性:
具有相对性状的2亲本杂交,所得F1表现为双亲的中间类型的现象。
3、共显性:
具有相对性的2亲本杂交,所得F1??
四种血型的基因型:
AB:IAIB 六、分离定律的应用1、杂交育种
植物育种:
(1)隐性性状:直接可以保留
(2)显性纯合体:连续自交
(3)显性杂合体:进行测交
动物育种:可以进行测交
医学上:对遗传病的基因型和发病概率做出科学推断
七、关于基因分离规律的解题思路1、判断显性、隐性遗传无中生有 ------ 为隐性(aa)无为(Aa)有中生无 ------ 有为显性一无一有 ------ 无法判断,从题给已知中找代代有病不分男女 ------ 很可能显性代代男性有病 ------ 可能伴Y2、确定常/X/Y
隐:找有病女性,假设伴X,如矛盾,则是常 -- 看其父和儿
显:找正常女性,假设伴X,如矛盾,则是常 -- 看其父和儿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1二、基因自由组合现象发解释A:为什么出现性状分离?假设:1、两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黄绿(Y-y),圆皱(R-r)
2、在F1形成配子时,成对基因分离,不同对的基因自由组合
黄圆○YYRR
绿皱@yyrr
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
黄圆○Y yR r
减数↓分裂
yyrr绿皱三、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结果1、F1:表现型全部为黄圆,基因型YyRr2、F2:基因型9种;表现型4种各占1/16:
yyrr各占2/16:
YYRr各占4/16:
1四、测交 亲代、子代基因型、表现型旁边注明亲代、配子、子代五、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基因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饿皮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基因彼此分离(减数分裂时),决定不同性状的基因(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六、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种的应用1、育种:用杂交的方法,有目的地使生物不同品种间的基因重新组合。创造对人类有益的新品种。2、医学:对遗传病的基因型和发病概率做出科学推断。
植物:隐性:直接保留
显纯:连续自交
显本:显许测交
动物:直接测交七、有关自由组合定律的解题思路
1、判断每一对显隐性
2、写出相关的基因型
3、熟练掌握基因稀有组合定律的自交比、测交比
4、如:计算2亲代杂交,产生?第三节 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一、染色体组型(核型)将某种生物体细胞内的全部染色体,按大小和形态特征进行配过?、分组和排列所构成的图像。它表现了该生物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特征的全貌。二、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
1、人类的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
2、性被决定:
(1)XY型性别决定
(多数哺乳动物)
如:人哺乳类、某些两栖类,许多昆虫(2)ZW型性别决定
如:家蚕、鸟类、某些两栖类和爬行类三、伴性遗传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现状表现出与性别相关系的遗传方式
1、摩尔根用果蝇进行杂交
(1)白眼基因是隐性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2)Y染色体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
解释: (遗传图解)遗传系谱图:(不写基因型)□正常男
●患病女Ⅰ
□—┬—○Ⅱ
  ○—┬—□      ┌—┴—┐Ⅲ
   ●   □ 2、人类的伴性遗传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如:色盲遗传: 男性基因型 男女婚配方式
XBY 正常 XBXB ×XBY
XbY 色盲 XBXb ×XBY
女性基因型 XbXb ×XBY
XBXB 正常 XBXB ×XbY
XBXb 携带者(正常) XBXb ×XbY
XbXb 色盲 XbXb ×XbY
特点:① 男性患者多于女性
② 交叉遗传
男性患者的致病基因通过他的女儿传给外孙。 (2)X染色体显性遗传 --- 抗维生素D佝偻病
特点:女性多于男性(3)Y染色体上的遗传
---外耳道多毛症
特点:只遗传给男性 3、相关计算
确定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上基因遗传隐性遗传:
找有病女性,假设伴X,如推出矛盾,说明是常染色体遗传。
(重点看她父亲/儿子)显性遗传:
找正常女性,假设伴X,如推出矛盾,说明是常染色体遗传。
(重点看她父亲/儿子)受精卵 → 胚 → 个体受精极核 → 胚乳
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一、什么是人类遗传病?
凡是由于生殖细胞或受精卵例的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
1、单基因病(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指或并指遗传高胆固醇血症软骨发育不全症(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白化病先天性聋哑苯丙酮尿症糖无沉积病Ⅰ型(3)伴X显性遗传抗维生素D佝偻病果蝇红白眼:伴X
XAXa(4)伴Y隐性遗传红绿色盲血友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5)伴Y染色体(全男性)外耳道多毛病睾丸发育不全
2、多基因遗传病
由多对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常见的有:唇裂、腭裂、先天性心脏病、精神分裂症、青年型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由于染色体数目、形态或结构异常引起的疾病。常见的有:
先天型(21三提?综合症)特纳氏综合症(45,XO)→ 女性,无生育能力,先天性心脏病葛莱弗德氏综合症(47,XXY) → 不育男性睾丸发育不全,猫叫综合症(5号染色体少一半,哭时像猫叫)XXY(男,减Ⅱ时着丝粒分开后进入同一配子)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一、染色体的化学组成
染色体由DNA、蛋白质、RNA组成,DNA和蛋白质是主要的组成成份。
在染色体行使功能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二、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见书P49)
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
搅拌/离心:
搅拌:附着的蛋白质外壳脱离细菌
离心:分上下层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书P50)
结论: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3、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 (书P51)
----R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HSN1,H1N1,均为RNA,单链,易变形)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少量)三、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在含有DNA的生物中,DNA是遗传物质,在不含有DNA而只含有RNA的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四、基因:一段有功能的核酸大多数生物是DNA,而在RNA病毒中则是一段RNA。第二节 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一、DNA的分子结构DNA的分子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 氢键DNA是脱氧核苷酸的多聚体。
双螺旋结构。 CHONP,通常标记P脱氧核糖核苷酸(由磷酸二脂键连接),共四种(分别含AGCT):图暂略
脱氧核糖核苷酸—分子磷酸
脱氧核糖核苷酸—分子脱氧核酸
脱氧核糖核苷酸—分子碱基
反向平行,
DNA分子:多样性、特异性二、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图暂略1、见书P55
注意:有2个游离的磷酸,2个游离的脱氧核酸。2、见书P563、见书P56DNA 分子的稳定性:①劫后确定,有规律 ②双螺旋螺距相等三、DNA结构的相关计算 1、掌握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 2、DNA分子中A=T;C=G,嘌呤和嘧啶各占50%。
激素→调节
基因—控制生物。。。的根本原因
其他→影响3、在整个DNA分子中,(A+T)或(C+G)占整个DNA的比例,与占一条链上碱基比例相同。第三节 遗传信息的传递一、DNA分子的复制1、复制时期: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和减Ⅰ间期,在细胞核内进行-----基因突变叶发生在此时期2、探究DNA分子的复制过程
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半保留复制。3、DNA分子的条件
模板链(母链)、能量、原料(4种脱氧核苷酸)、酶(解旋~、聚合~)4、DNA复制的意义二、关于DNA复制的计算规律:
1、DNA复制后代个体数:
2、若一个DNA分子标记后,放在无放射性元素标记的环境中,若干代后,依旧是只有这两条链有标记,而新生成的DNA都没有。第四节 遗传信息的表达----DNA核蛋白质的合成一、DNA(基因)的功能 1、传递(携带)遗传信息 --- DNA的半保留复制,保持遗传信息稳定性 2、表达遗传信息 ---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3、转录 --- 分别以DNA分子的模板链、编码链为模板合成RNA(AUCG)
转录场所:细胞核内,模板:DNA分子的模板链、编码链,条件:RNA聚合酶,解旋酶,产物:mRNA
RNA与DNA区别:链数、U/T、名称
mRNA通过核孔出细胞核4、翻译 --- 以信使RNA(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
场所:核糖体
模板:mRNA
工具:tRNA
产物:多肽
一个核糖体只能容纳2个tRNA,一个mRNA可以同时进行多次翻译。二、基因对性状的控制1、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如:白化病)2、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三、遗传密码(密码子)
遗传学上把信使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叫~。
DNA模板链上:反密码子
64个密码子,61个能翻译氨基酸(终止密码子不翻译)四、中心法则
---- 遗传信息的转移规律
DNA(复制)转录→(←逆转录)RNA(复制) 翻译→ 蛋白质
①类复制RNA②类RNA逆转录为DNA → 转录为RNA →翻译第四章 生物的变异①不遗传的变异: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②遗传的变异:基因重组(转基因)、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一、基因重组
产生新基因型
具有不同遗传性状的雌雄个体进行有性生殖时,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导致后代不同于亲本类型的现象或过程。
2、主要类型
(1)随机重组:源于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2)同源重组:源于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体的局部交换(交叉互换)
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中位置不变
(3)基因工程:外来基因于生物体基因组合到一起
(1)基因重组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2)基因重组为动植物育种核生物进化提供丰富物质基础
4、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杂交育种:
原理:基因重组。从子二代开始筛选,因为子二代发生性状分离。二、基因突变
(产生新基因。 一个基因某n个碱基对改变)
由于基因内部的核酸分子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发生改变的现象。DNA分子上的碱基的缺失、增加、或者替换都可以引起核苷酸序列的变化,因而引起基因机构改变。2、时期
有丝分裂间期:体细胞突变:遗传给后代的可能性小
减数分裂间期:生殖体细胞突变:遗传给后代的可能性大3、类型
(1)形态改变
(控制蛋白质)
影响生物的形态结构(2)生化突变
(控制酶)
影响生物的代谢过程 (苯丙氨酸羧化酶)
(酪氨酸酶)苯丙氨酸
→→→→→→→ 酪氨酸→→→→→ 黑色素(不正常途径)苯丙氨酸
→→→→→→→苯丙酮酸苯丙酮酸:积累过多会对婴儿神经系统造成不同程度损害(3)致死突变
导致生活能力下降,甚至死亡。(如: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⑴普遍性:普遍存在⑵多方向性⑶稀有性:变异频率低⑷可逆性:A 可→ a; a 可→A⑸有害性:大多数有害⑹随即性
5、诱发因素
⑴物理因素:各种射线的照射、温度剧变等
⑵化学因素:各种能改变DNA碱基排序的化合物(如:亚硝酸、碱基类似物:5溴尿嘧啶)⑶生物因素:如:麻疹病毒等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A/T → T/A
⑴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⑵基因突变对生物进化和选育新品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8、农业生产上的应用⑴人工诱变的方法①射线辐射
X、γ射线、紫外线、增加DNA分子上的碱基发生变化的几率②化学诱变
许多化学药剂能引起DNA分子中碱基的缺失、替换等变化
温度剧变⑵主要特点
(盲目性大,需处理大量材料)①提高变异频率(比自发突变率高100-1000倍)②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地改变③改良作物品系,增强抗逆性⑶育种实例①植物育种 (见书P83)②微生物
三、染色体畸变
(一)结构变异
如:猫叫综合症(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
应用:动物诱变育种。
如:家蚕的选育(二)数目变异
指生物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增加/减少。
1、非整倍体变异
体细胞中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 如:21三体综合症(书P81)
2、整倍体变异
体细胞的染色体数是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增加或减少。
(1)染色体组
真核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功能上各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它们相互协
调、共同控制生物正常的生命活动。(2)二倍体
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叫做二倍体,在自然界中,几乎全部动物和多数嘎噔植物均为二倍体。(3)多倍体
(基杆粗壮,叶果大,糖分蛋白质高。。。)
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具有3个或3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②常见的多倍体植物
香蕉(3)、花生、大豆、马铃薯等(4)、小麦、燕麦(6)③特点
细胞内有机物含量高,抗逆性强④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多倍体育种(染色体变异,缺点:无法用于动物)Ⅰ、方法
利用秋水仙素处理
控制细胞分裂纺锤体的形成,引起染色体加倍
作用于正在(前期)分裂的细胞Ⅱ、人工培育多倍体的实例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养(原2)
普2→4→2\
3无籽普2→1/八倍体小黑麦的培养
→ 4→8小黑黑2→1/(4)单倍体
(由某些卵细胞发育成个体)①概念:通常含有本物种配子中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如:雄蜂(16)、雄蚁、植物中较为多见②特点:单倍体植物瘦小,高度不育(程度深)、没有经济价值,但有科学研究价值③自然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单倍体育种 (原理染色体变异)
花药离体培养
秋水仙素染色体加倍F1花药(~中有花粉)→→→→→→→单陪体→→→→→→纯系→选择所需性状个体培育④优点: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获得纯合子,排除显隐性干扰,提高效率缺点:操作复杂P:
AaBb黄圆↓配子:
ab花药离体培养↓
ab一定浓度秋水仙素处理↓
↓(处理幼苗,而不是花粉/种子)AABB Aabb aaBB aabb
花粉:一个细胞
花药:一堆细胞(5)一倍体
只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或者体细胞中含有单个染色体的个体。四、转基因技术
(原理基因重组)1、概念:
2、实施过程
① 获得人类所需要的目的基因②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使其整合到染色体上③ 外源基因随细胞的分裂而增殖,并在体内得以表达,遗传给后代。
3、优点:① 实现了种间遗传物质的交换② 定向改造了生物性状
4、常见变异:
青霉素提取:突变
抗虫棉:重组
无籽西瓜:染色体变异
无籽蕃茄:环境引起的变异,不遗传
第五章 生物的进化一、现代进化理论的由来
1、拉马克的进化观点
用进废退√× ; 获得性遗传×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
例如:长颈鹿的进化
(2)评价自然选择学说科学阐释生物进化原因(书P95-97)解释了生物统一性、多样性(书P90-92)不足:① 没有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性质,以及自然选择作用的机制②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而且是个体的表现型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达尔文:个体是生物进化基本单位)
是指生活中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个体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遗传给后代。
(2)基因库
种群内体格含有的全部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
(3)基因频率
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进化实质:基因频率的改变
(4)用数学计算讨论种群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变化
基因频率 (见P99)
计算:①子一代、子二代、子三代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5)遗传平衡(哈维)定律: (见书P101)
打破平衡的因素:
① 突变② 基因迁移:个体单向的迁出/迁入③ 遗传漂变:在一个比较小的种群中,偶然的事件,往往引起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较大变化④ 非随机交配:豌豆严格的自花授粉,白菜等自字?花科植物严格异花授粉⑤ 自然选择
分析:    ┌基因突变┌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⑴ 突变特点:突变数很大、不定向⑵ 种群基因重组:产生更多变异,不定向
结论:可遗传变异提供进化原材料。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选择材料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是进化的动力
(二)隔离与物种形成
1、物种概念:
能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2、异地物种的形成 –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隔离:同一种物种不同种群见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
3、同地物种的形成
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产生不育的三倍体;四倍体、三倍体都是新物种。
(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共同进化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新物种形成的3个条件:
2、共同进化的种类(书P112-115)
协同进化:
趋异进化:
趋同进化:
平行进化:
3、物种多样性的形成:(书P106-115探索生物进化历史,P92多样性形成的解释)物种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第一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 植物激素调节一、生长素的发现 (使用金丝雀yi草)具体见书
1、1880年达尔文:植物向光性实验的研究
2、1913年,丹麦科学家詹森
3、1926年,荷兰温特
4、1934年,荷兰郭葛:植物生长素吲哚乙酸
小结: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在尖端,而弯曲的部分在尖端的下面单侧光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一侧多,向光一侧少(尖端生长素分泌总是均匀的)生长素促进的是细胞生长(不是分裂)生长素在尖端横向运输,然后向下“单侧光”的对照组为“多侧光”或“从上光照”(不是“黑暗”)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促进茎伸长,使植物产生向光性
物产生向光性生长素的双重性(在一定范围内)低浓度促进生长,超过一定浓度一直生长(图略)« 顶端优势:顶端优先生长,« 侧芽受抑制(因为生长素积累过多)同« 种植« 物,« 不同« 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 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分布: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尖端,芽和根尖的分生组织,子房或幼嫩的种子)-适量/等量的生长素,适宜的环境促进果实的发育发育的种子中有生长素防止落花落果合成:奈乙酸 -- 促进瓜类单性结实产生无籽果实,促进生根,防止落果
-- 高浓度抑制双子叶植物生长,至杀死,除草剂三、生长素的运输
生长素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 →形态学下端 (图略)四、调节植物生长素的其它类激素
细胞分裂素
---- 促进细胞分裂 (农产品储藏保鲜)
(引起无籽葡萄的形成)
促进果实成熟
应用:平衡与协调的作用:大多数情况下植物激素不是单独一种作用。激素的产生指在某一部位产生,然后运输到另一部分起作用植物激素的作用特点双重性五、植物激素的应用
植物激素生长物质:植物激素 – 天然植物生长调节剂 – 人工合成第三节 其它调节环境信号的涵义环境中各种因素(如光、温度等的变化对生物都是一种信号,植物对这些信号会产生各种反应)植物对环境信号的响应向性运动①向光性
②向重力性植物对温度的响应春化处理, 如:冬小麦、郁金香植物对光周期的响应光周期植物类型:1 长日照:14-17H以上2 中性:不3 低于8H4 短日照:与日光无关
---- 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体液体液分: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 细胞外液:①血浆:血清 + 纤维蛋白质②组织液③淋巴④其他(所占比例较少)(脑脊液)唾液和消化道液不是内环境。血浆、淋巴中无细胞!淋巴管壁:“瓦状细胞”内环境内环境之间的关系
(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受体(细胞膜上)、ATP(细胞中)、血红蛋白(红细胞中)、酶(有的在有的不在)代谢活动均在细胞中进行,故细胞中CO2浓度高血浆蛋白、递质、抗体、激素(血液中)、尿素、维生素在内环境中稳态概念通过调节反应形成的动物机体内部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为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调节反应:神经调节(主要)、体液(激素)调节如:人血浆PH7.35 – 7.45
体液温度:37.5左右
血浆渗透压(无机盐浓度)在37度时约为770kpm,相当于生理盐渗透压血糖80 –120 mg/dl意义细胞的代谢活动基本上是多种多样的酶所促成的反应,这些反应要求有一定的温度、PH、离子浓度,失去这些条件,代谢活动就不能正常进行,细胞生存就会出现危机。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神经系统的重要作用 (见书P17)神经系统的结构组成
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 神经元
神经元:①细胞体、②突起(树起、轴起)
见书P19图(上)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 ---- 反射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感受器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反射弧感受器 – 传入神经 – 神经中枢 – 传出神经 – 效应器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传入神经)神经中枢:灰体、细胞体密集处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反射弧必须完整才能完成反射!!!Ø 二元反射弧:最简单的反射弧。如:膝跳反射。
无中间神经元,神经中枢为传出神经元的胞体。Ø 三元反射弧:三个神经元组成的反射弧。1 感觉神经元的胞体在脊髓外,2 传出神经元胞体在脊髓内3
神经系统的作用机理神经冲动(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如: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刺激神经,引起肌肉收缩
无刺激时:表面电位相等
给予刺激:(指针摆动)以电信号形式传导,表面呈现负电位)(1)动作电位的产生Ø 静息电位(极化状态)→ 膜外+,Ø
膜内-Ø
(K+和大量蛋白质-)Ø 兴奋时的电位(反极化状态)→ 膜外-,Ø
(去极化状态)(Na+已进入膜内) (大量Na+、K+和蛋白质-)区分:动作电位、神经冲动、局部电流(2)动作电位的传导(3)神经冲动的传导特点
不衰减性、绝缘性、双向性绝缘性:髓梢使其它神经元不受影响双向性:从中部刺激,向两边传递信号类型:电信号方向:双向传导方式:局部电流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1)突触小体和突触(图见书P23下)
突触小体:轴突的末梢
突触分:①突触前膜②突触间膜③突触后膜
兴奋: 轴突→突触小体(电信号;双向)→突触小泡(含递质)(化学信号;单向)→(通过胞吐释放到)突触间隙→突触后膜[递质与受体(即通道蛋白)结合,Na+进入] (电信号;双向)递质去向:①酶水解②载体运回突触小泡(2)信号的传递过程« 超极化状态:过度刺激使K+涌出,« 膜外正离子更多,« 抑制兴奋(递质可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如:突然骨折时感觉不« 到疼痛« 超极化状态:仅在细胞间传递时发生(3)传递方向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反向传递。单向传递的原因:
① 神经传递只能由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释放② 突触后膜上有递质的受体受体、抗体前必须加修辞词(XX的受/抗体,相应的受/抗体)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分1、大脑的结构(1)外面:沟回、沟裂(2)里面:灰质、白质等2、大脑皮层的功能
经典试验及功能区的确定:(1)左半球:具有人体的语言中枢
语言中枢分:
① 运动性语言中枢:运动性失语症② 听觉性语言中枢:听觉性失语症③ 书写性语言中枢:书写障碍④ 视觉性语言中枢:视觉性失语症(2)刺激中央前回顶部,引起对侧下肢运动;刺激中央前回底部,引起对侧面部运动。
第三节 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一、内分泌系统
1、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P33)
人的内分泌系统包括分散在体内的一些无管腺(激素)和细胞,它们在一定刺激(神经/体液刺激)作用下分泌某种特异性物质到体液中
激素(是调节物质,不是营养物质)在体内含量很少,对生命活动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2、体液调节
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CO2),通过体液的传递,对人和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3、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比较
体液调节反应比较缓慢,作用的持续时间较长,作用范围广。二、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
(一)垂体与下丘脑1、垂体
(1)组成:神经垂体和腺垂体
(2)功能:(P35、36)
2、下丘脑功能(见书P34、35)
下丘脑与垂体功能上的联系是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联系的重要环节,
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枢纽。
促XX激素释放激素。
(二)甲状腺
1、甲状腺功能:
分泌两种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素(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
2、甲状腺激素的功能(书P37)
1)促进物质代谢与能量转换
2)促进生长发育
3)是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发育不可缺少的
3、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4、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
分泌过多: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亢(易激动)
分泌过少:甲状腺功能不足 (精神萎缩)
缺碘:地方性甲状腺肿
婴幼儿缺碘:易患呆小症
缺生长激素:易患侏儒症甲状腺激素 和 生长激素 有协同作用。
(三)胰岛组织
1、胰岛组织中的两种细胞
胰岛α细胞 ---- 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β ---- 分泌胰岛素
2、胰岛素的作用(P39)
由51个氨基酸形成的量跳肽链所组成的蛋白质,是已知唯一的能降血糖浓度的激素。
(1)促进肝细胞、肌肉细胞、脂肪细胞摄取、储存和利用葡萄糖
进入细胞,使葡萄糖变成糖元
(2)抑制氨基酸转化为葡萄糖
3、胰高(多肽)血糖素的作用
(1)促进肝糖元分解,使血糖升高,作用强烈
(2)促使脂肪分解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作用相反,叫做“拮抗作用”
4、血糖平衡的调节
(1)糖类代谢
(2)血糖的调节 胰岛素总在分泌,不过,有时多有时少。
5、胰岛素分泌异常
分泌少:糖尿病,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少)(多尿:排除糖份时带走大量水)
糖尿病原因:胰岛β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6、血糖平衡的意义
血糖浓度在80-120mg/dl,保证人体各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进而保持人体健康。
(四)性腺 —— 分泌性激素1、睾酮的作用
睾丸分泌雄性激素,其主要成分是睾酮2、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子宫外效应
卵巢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
性激素作用:
1)促进生殖细胞形成
2)促进生殖器官发育
3)引发第二性征
(五)肾上腺 1、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的作用
使血糖升高,代谢加快(在应急反应中)
2、肾上腺皮质能分泌多种激素
(1)盐皮质激素(醛固酮)
调节体内电解质和水分以维持稳态,吸钠排钾(血钠、血钾)
(2)糖皮质激素(44)
抗过敏、抗炎症时用
(六)体温调节1、产热和散热(P30-31)
产热:安静时,内脏、肌肉、脑等组织代谢增加肌肉的活动来增加产热量
(如:哆嗦)
散热:---- 皮肤 主要的散热器官
方式:传导、辐射、对流、蒸发(重要方式)
29oC时人开始排汗,35oC以上,出汗成了唯一有效的散热机制2、体温调节下脑丘 是 体温调节中枢×下脑丘存在体温调节中枢√ 第三章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第一节 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一、什么是免疫
身体对抗病原体引起疾病的抵抗能力二、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
组成 功能 类型
第一道 皮肤、黏膜 阻挡和杀灭病原体、清扫异物 屏障作用
第二道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溶解、吞噬和消灭病菌 非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抗原) 特异性免疫 后天免疫
注:溶菌酶对所有细胞起作用,如唾液中。三、免疫系统的组成① 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② 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③ 免疫活性物质:各种抗体核淋巴因子、溶菌酶 第一节 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一、抗原和抗体
凡是能够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P50)
种类:细菌本身;细菌分泌的毒素;病毒;外来细胞和组织;癌细胞
机体受抗体刺激后产生的,且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与外分泌液中。二、淋巴细胞如何识别入侵者
人体所有细胞的细胞膜上都有一种特异性糖蛋白叫做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分子标志,每个人的白细胞都认识这些自身的身份标签。三、人体的主要免疫细胞白细胞的几种:① 吞噬细胞② B淋巴细胞(可分泌抗体):成熟的B淋巴细胞合成能与特定抗原结合的受体分子(抗体),合成后移到细胞膜上,成熟的B淋巴细胞在血液中流动。③ T淋巴细胞(可分泌淋巴因子):在胸腺成熟后,进入血液循环中,每个成熟的T淋巴细胞只带有对应于一种抗原的受体。如果没有遇到对应抗原,T淋巴细胞就处于不活动状态。T淋巴细胞分为:① 辅助性T细胞:辅助T、B细胞产生免疫应答的类群,通过产生淋巴因子来起作用。② 细胞毒性T细胞:具有免疫杀伤效应(直接杀伤靶细胞)的类群③ 调节性T细胞: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类群靶细胞:被病毒侵染的细胞四、特异性免疫
1、体液免疫
2、细胞免疫过程
3、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细胞免疫作用对象: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细胞内的病毒、胞内寄生菌或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癌变的细胞等必须双重信号刺激(抗原/抗体-MHC;淋巴因子)(若破坏T细胞,如艾滋病,几乎不能免疫)
4、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
(1)相互独立
① 进入体内的细菌外菌素,需要特异性的抗毒素与它结合才能使之丧失毒性,主要靠体液免疫② 结核杆菌、麻风杆菌是细胞内的寄生菌,主要靠细胞免疫
(2)相互配合
如:病毒感染中,先体液免疫,再细胞免疫
5、免疫接种可以战胜多种传染性疾病
(1)免疫接种或预防:
以诱发机体免疫应答为目的,预防某种疾病
(2)疫苗类型:① 灭活的微生物② 分离的微生物成份或其产物③ 减毒的微生物
6、被动免疫
接种针对某种病原体的抗体(抗血清)而获得的免疫能力 ---- 注射抗毒素 第三节 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一、免疫系统的过敏反应
1、过敏反应
一些人对某些物质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书P58)
能引起过敏反应的叫做过敏原。 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分速发型和迟发型。速发型: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常见的过敏原:
1)食物性过敏
2)吸入性过敏
3)药物性过敏
过敏原 →→→ 机体 →→→ 抗体 →→→ 某些细胞二、免疫系统的功能减退
1、什么是免疫缺陷病?
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
1)先天性免疫缺陷: 与生俱来的
2)获得性免疫缺陷:由于疾病或其他因素引起(大多数)
如:艾滋病
(1)什么是艾滋病
由艾滋病病毒(人类免疫缺陷HIV)感染所引起的疾病。
(2)HIV破坏辅助性T细胞
过程见书P60
一旦感染,终生带毒。患者丧失免疫功能并引发恶性肿瘤。
(3)传播途径
性接触,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艾滋病患者或者带病毒者的血液、唾液、**、泪液、乳汁和尿液等都含有HIV。
洁身自爱;输血要严格检查;远离毒品。三、自身免疫病机体对自身抗体发生免疫反应而且造成自身组织损伤引起的疾病。例:
酿脓链球菌表面有一种抗原决定簇,与心脏瓣膜上一种物质表面结构及其相似。如:
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一、种群的概念
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体。
种群是物质繁殖的基本单位、进化的单位是物种的具体存在单位。二、种群特征
1、出生率和死亡率(1)出生率
单位时间出生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表示(2)死亡率
单位时间死亡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表示(3)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 减去 死亡率2、年龄结构
指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
(1)增长型:年轻人口比例大,预示着人口将有一个很大发展
(2)稳定型:只要保持替补出生率(一个家庭两个孩子),人口就会保持零增长
(3)衰退型:因老年人口比例过大,预示着未来人口数量衰减
3、性比例4、种群密度
(1)概念:某个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量
(2)研究意义:
P65 (3)调查方法:
植物:样方法
动物:标志重捕法N(总个体数) = (M × n)
m图(略) 三、种群分布型
种群分布型是种群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1、集群分布: 是最常见的分布型2、均匀分布: 是种内竞争的结果3、随机分布: 是介于上两者之间的分布型四、存活曲线1、类型Ⅰ(凸型):如:人类,很多高等动物
2、类型Ⅱ(对角线型):如:水螅,一些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
3、类型Ⅲ(凹型):如:牡蛎和树蛙 第二节 种群的增长方式一、增长曲线
1、指数增长曲线 -----
J形增长曲线
(1)指数增长
在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理想条件下
起始增长慢,但随着种群基数的加大,增长会越来越快
2、逻辑斯缔增长曲线 --- S形增长曲线
(1)逻辑斯缔增长
在资源、空间有限和受到其他生物制约的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方式。
种群的逻辑斯缔增长总是受到环境容纳量(K)的限制
(2)环境容纳量(K)
指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起始呈加速增长,K/2时速度最快,此后开始减速增长,到K值时便停止增长,或在K值上下波动
增长率:如2n增长,增长率不变
种群密度越大自然阻力越大三、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1、有利于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有益生物:提高K值,控制种群数量≥K/2
2、为有害生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有害生物:降低K值,控制种群数量<K/2 第三节 种群数量一、种群数量波动1、概念
起的种群个体数量随时间的变化2、波动范围3、波动类型 (1)非周期波动
如:欧洲的灰鹭、东亚飞蝗 (2)周期波动
北极旅鼠、雪兔和猞猁二、种群数量调节因素1、外源性调节因素
气候、食物、病原物、天敌2、内源性调节因素
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
第五章 群落第一节 一、概念P82群落是一个地区中的所有生物。二、群落的物种组成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1、物种丰度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2、多度、盖度、频度
用来测定生物的相对数量和相对重要性
(1)多度: P83
(3)频度三、种间关系
1、相互关系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例:豆科植物和根瘤菌
人体肠道中的某些细菌
白蚁和鞭毛虫
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生的养分以维持生活结果:一方受益,一方受害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四、群落的优势种
P83 2、特点
个体数多,占有竞争优势,并能通过竞争来取得资源的优势地位。常在群落中占有持久的优势地位。 3、作用
具有高度生态适应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群落内部环境条件,因而对其他种类的生存和生长有很大的影响。第二节 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的结构一、植物的生长型乔木:3米以上,木本植物灌木:3米以下,木本植物藤本植物:木本攀援植物草本植物:没有多年生的木质茎。又分:乔叶草本、阔叶草本、藤类草本附生植物:完全依附在其他植物体上的植物地表植物:包括地衣、苔藓、低等植物二、群落的结构
1、垂直结构
苔藓、草本、灌木和乔木等不同生长型植物,自下而上分别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形成了群落的层次性。例如:水生生物的分层 (P86)
群落层次越明显,分层越多,群落中的动物种类也就越多
(水下) (山上)
植物的分层与阳光、温度有关,动物分层主要与食物、空间有关,其次还与不同层次的微气候条件有关。
2、水平结构
(因降雨量、温度等,从赤道到北极依次为热带雨林、温带森林、苔原等)
指群落的生物在生平方向上等配置的情况(2)特点
多数聚群分布,或表现为斑块状镶嵌
3、时间结构
群落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2)时间结构
① 物种组成的昼夜变化② 群落的季相:群落的四季变化明显第三节 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一、生态位概念
物种利用群落各种资源幅度及其他物种关系的总和。
表示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二、生态位重叠
当两个物种利用统一资源时就会发生生态位重叠1、 完全重叠竞争优势较大的物种会把另一个物种完全排除掉(竞争排斥原理)2、 部分重叠无竞争的生态位空间实现共存重叠的生态位被具有优势的物种占有第四节 群落主要类型(略) 第五节 群落的演替什么是演替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这个过程直到出现一个稳定的群落才会终止。依次取代现象。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原生演替在从未有过任何生物定居过的裸岩、沙丘和湖底开始,经历时间较长。裸岩: 地衣 → 苔藓 → 草本 → 灌木 → 森林(乔木)次生演替由于火灾、洪水和人为破坏把原有群落毁灭,在被毁灭群落基质上所进行的演替。(如:次生林)机制和环境条件较好,时间短。弃耕农田: 一年生杂草 → 多年生杂草 → 小灌木 → 灌木林 →乔木(树林)顶级群落1、什么是顶级群落
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不再进行。在这个平衡点上,群落结构最复杂也最稳定,只要没有外力干扰,它将永远保持原状。2、决定因素
北方针叶林
还有一点。。
登录百度帐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酶的分子结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