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三种人不可交“无友不如己者”。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请陈述理由180字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有理有据地阐明观点--《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1999年10期
有理有据地阐明观点
【摘要】:正 中学语文教学经过多年的教改实践和争鸣,其大方向已渐趋明朗。返朴归真,强调对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已基本成为共识。议论文写作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写好议论文,涉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思想方法、个人阅历等多方面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笔者认为,不妨借鉴武术训练的做法;先练“套
【分类号】:G634.3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恒哲;;[J];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学研版);2011年02期
孙婷婷;;[J];数学之友;2011年03期
钟燕芳;;[J];中学教学参考;2011年20期
胡启梅;吴光宇;;[J];初中数学教与学;2011年17期
马瑞卿;;[J];青苹果;2009年01期
马永华;;[J];福建中学数学;2011年08期
郑泉水;;[J];中学生数学;2011年14期
刘晓敏;;[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06期
印卫英;;[J];教师;2011年21期
卢海林;;[J];数学大世界(初中生适用);2009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阔心;;[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田辉;张冬云;;[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二)[C];2009年
田辉;张冬云;;[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北京卷)[C];2010年
周向军;;[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李正坤;;[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景艳华;;[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郑建华;;[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吴锦安;;[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福建卷)[C];2010年
余闯;;[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4年
杨士祥;;[A];天津市继续教育优秀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赣榆县门河中学
仲伟艳;[N];学知报;2011年
练娇璇;[N];江苏教育报;2009年
旺苍县实验学校 苟德堂;[N];广元日报;2009年
张显朋;[N];济宁日报;2009年
莱芜市实验中学
隋东兰;[N];莱芜日报;2007年
;[N];青岛日报;2007年
陈惠芳;[N];中国教育报;2005年
山东省潍坊广文中学
王秀丽;[N];中国教师报;2008年
本报通讯员
施教 本报记者
钱红艳;[N];南京日报;2010年
河北省磁县一中
郝锦霞;[N];今日信息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祥兆;[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景敏;[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刘磊;[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何强生;[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苏洪雨;[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姜丽华;[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李清;[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刘丹;[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周超;[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孙延洲;[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贾玉香;[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王宽明;[D];西南大学;2008年
郭虎妹;[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殷冠军;[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罗玉华;[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许梅;[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刘云;[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原亮;[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沈光先;[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王丽娜;[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010-
今日:1530套总数:5885151套专访:3372部会员:401265位
当前位置:
&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练:专题十三 传记 选考(新人教版含解析)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练:专题十三 传记 选考(新人教版含解析)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通用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61次
资料类型:同步检测
文档大小:584KB
所属点数: 0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专题十三 传记(选考)
[考情把脉]
考点 阅读鉴赏中外实用类文本之传记。
范围 传记类文本记述的人物多为潜心钻研的学者,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追求卓越的科学家,体现时代精神、充满爱国情怀的人物或集体。
要点 探究题仍将是命题的重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仍将是重中之重。课标全国卷将以传记为首选体裁。
题型 客观选择题,主观简答题。
[真题体验]
[2014·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科学巨人玻尔
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物理学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激烈的辩论很快就变成了一场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的“决斗”。这场辩论在三年后的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上战火再续,玻尔获得胜利,他所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因此获得了大多数物理学家的认同,他们对量子力学的解释也被奉为正统解释。这次辩论就是著名的“爱因斯坦—玻尔论战”,有人称之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
爱因斯坦和玻尔这两位科学巨人的背后,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他们的争论旷日持久,几乎所有理论物理学家都被吸引并参与进来,乐此不疲。尽管两人的科学理论和思想观点始终没能调和,但他们却结下了长达数十年的友谊。玻尔高度评价他与爱因斯坦的学术之争,认为它是自己“许多新思想产生的源泉”。爱因斯坦也称赞说:“很少有谁像玻尔那样,对隐秘的事物具有如此敏锐的直觉,同时又兼有如此强有力的批判能力。他是我们时代科学领域伟大的发现者之一。”
与爱因斯坦更个性化的独自研究不同,玻尔周围聚集着许多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不但有革新的勇气,更是一位伟大的伯乐。他为量子物理学培养和组织了一支创新发展的队伍,人们称之为“哥本哈根学派”。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玻恩、海森伯、泡利以及狄拉克等都曾是其主要成员。
哥本哈根学派活动的大本营就是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该所是玻尔在1917年申请,并于1921年正式成立的。他以著名科学家的身份为研究所作担保,筹集了大量资金。在任所长的40年间,他以特有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青年才俊,使研究所成为当时全世界最重要、最活跃的量子力学研究中心。这里先后培养了600多名物理学家。玻尔使这个科学家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形成了以集体讨论和自由探索为特征的研究风格。他还经常在此举办非公开的小型年会,邀请各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出席,相互学习,启发交流。这里没有论资排辈,只有挑战与争鸣,形成了富有激情和活力、不断进取的学术精神,人们誉之为“哥本哈根精神”,这种精神至今仍在科学研究领域受到推崇。量子力学每前进一步,或多或少都与这个学派科学家的合作研究有关。可以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
希特勒上台后,玻尔以访问德国为名,暗地调查德国科学家的安全情况,然后设法把可能受到迫害的犹太科学家转移到安全地方。他还积极创立和参加丹麦救援组织,尽力帮助逃到哥本哈根的科学家与其他难民。
德国纳粹控制丹麦后,玻尔起初留在国内,与抗敌组织保持密切联系。他一贯的不合作态度,令纳粹非常恼火。1943年玻尔受到纳粹分子的威胁,他冒险出逃,历尽艰险,辗转到达美国。在美期间,为抗击法西斯,他曾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在研制过程中,他就考虑到这一研究成果对未来世界的影响,并曾多次接触英美首脑,建议他们及早与苏联达成控制原子武器的协议,但没有成功。
二战后,玻尔积极倡导和实施国际间的科学合作。1957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将第一届“原子为了和平”奖授予玻尔,以表彰他“在全世界迫切需要的原则上,以友好的精神进行科学探索,在和平利用原子能以满足人类需要方面作出了榜样”。
(摘编自邹丽焱《玻尔传》)
①玻尔(),丹麦物理学家。在普朗克量子假说和卢瑟福原子行星模型的基础上,于1913年提出氢原子结构和氢光谱的初步理论。稍后,又提出“对应原理”。对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1927年又提出互补原理。在原子核反应理论、解释重核裂变现象等方面,也有重要贡献。获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1918年,玻尔的老师卢瑟福邀请他赴英国工作,他在回信中说:“虽然哥本哈根大学在财力、人员、能力和实验室管理上,都达不到英国的水平,但我立志尽力帮助丹麦发展自己的物理学研究工作……我的职责是在这里尽我的全部力量。”
(摘自戈革《玻尔集》)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爱因斯坦与玻尔在争鸣中惺惺相惜,爱因斯坦高度评价玻尔的贡献,玻尔也感念爱因斯坦的支持,他们之间建立了长久的友谊。
B.玻尔以自己创办的研究所为平台,通过邀请各国科学家前来交流学习,使团队的成员能有机会博采众长,不断发展量子力学理论。
C.玻尔敏锐察觉到纳粹将要对犹太人实施迫害,及时转移了大批犹太科学家,后来还亲自参加了丹麦的抗敌组织,反对纳粹暴行。
D.玻尔不但有科学家的直觉,也不乏政治家的远见。他预感到核武器的危害,试图尽力说服各大国首脑达成禁止使用核武器的协议。
E.玻尔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为科学技术的国际间合作及和平利用原子能作出了卓越贡献,并获得了“原子为了和平”奖。
答案 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
解析 A项,“玻尔也感念爱因斯坦的支持”在选文中并无明显的表述。C项,“玻尔敏锐察觉到纳粹将要对犹太人实施迫害,及时转移了大批犹太科学家”与原文不符;“参加了丹麦的抗敌组织”错误,原文为“他还积极创立和参加丹麦救援组织”“与抗敌组织保持密切联系”。D项,“试图尽力说服各大国首脑达成禁止使用核武器的协议”中的“禁止使用”应为“控制”;另外,“各大国”的表述也欠准确。
2.为什么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论战被称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从成员上看,论战双方都是当时物理学界的代表人物;②从内容上看,辩论涉及现代物理学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③从影响上看,辩论带动了整个理论物理界的学术争鸣。
解析 这道简答题可以从选文的第一和第二自然段中去寻找:①巅峰对决的双方;②辩论涉及的内容;③对决造成的影响。
3.文中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哥本哈根学派有哪些“优秀特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拥有站在学术前沿的核心领导人物;②有堪称骨干的科学家群体;③创造了独特的学术精神。
解析 可从选文的第三、四自然段中概括总结:①什么样的领导人物;②学派的水平;③学派的宗旨。
4.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追求真理,在学术之争中胸怀坦荡,不掺杂个人恩怨;②以赤子之心帮助祖国发展物理学研究;③慧眼识才,吸引了大批青年科学家,并为他们提供发展的平台;④有人道主义关怀,积极营救受纳粹迫害的科学家。
解析 概括玻尔的人格魅力,要从全文着眼,筛选所有评述玻尔的内容,提炼出适合题目要求的内容,并将它条理化,言简意赅地表达出来。
第5部分 专题十三 传记(选考)
学案一分析综合
学习目标:①熟知实用类文本中分析综合有哪些内容;②明确实用类文本中分析综合的设题模式及答题步骤。
自主学习 传记作为写人的艺术,是为了更好地展现传主的优秀品质和卓越成就,从而对读者产生积极正面的引导和激励。分析综合能力为实用类文本考查的重点之一,在具体考查中,此考点常常与传主的功绩、传主的人生经历以及思想转变结合在一起;以功绩取得的原因,性格在工作、生活中的展现等为依托进行考查;有时直接考查对文段文意的概括或某种表现手法的运用。
考向一 筛选并整合信息
所谓“信息”是就高考实用类文本而言,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信息,而是表现为文中现成的词语,或者是藏在语句里面的深层含意,或者是闪烁在字里行间的隐含的意义。所谓“筛选”即确定对象,针对题干的要求及其提供的信息,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阅读,查找题干信息与语言材料信息对应的信息源。所谓“整合”即调整组合所选信息,把筛选出的有用材料按要求分类,用准确的语言把加工过的信息进行总结概述。
[设问方式]
(1)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2)结合全文,概括×××的主要原因。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请分条概括。
(4)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且做且思QIEZUOQIESI
例1  [2015·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将军赋采薇
戴安澜任第73旅旅长后,回顾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认定要取得胜利必须依靠部属努力,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情。他特意抄录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
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自由报》记者宗祺仁前来采访,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这时有人提醒戴安澜,说宗是共产党,须多加提防。他坦然答道:“现在是国共合作抗战,何防之有?宗是否共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我们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几天后,他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给宗祺仁修改并题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当命令到达时,已升任第200师师长的戴安澜高唱《满江红》,并向官兵宣讲诸葛亮远征的事迹,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激励官兵。赴缅途中,他激情满怀,赋《远征》二首以明志。其一云:“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其二云:“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
入缅不久,日军主力迫近东瓜,军长杜聿明决定集中主力击溃日军。戴安澜立下誓言:“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国威之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这时,英军突然撤走,我方援军未至,形势危急,戴安澜决心以身报国。他宣布:“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他给夫人王荷馨写了绝命家书:“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为国家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面对日军发动步兵、炮兵和空军联合进攻,狂轰滥炸,施放毒气,戴安澜率部同仇敌忾,顽强战斗,抗击四倍于己的日军长达十余日。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史迪威表示:“近代立功异域,扬中华声威者,以戴将军为第一人。”日本人战后回忆时也承认:“该部队自始至终战斗意志旺盛……虽是敌军,但令人佩服!自司令官饭田中将以下各将官无不赞叹其勇气。”
东瓜保卫战虽然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但因盟军失利,缅北战局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远征军被迫突围。这时,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戴安澜发誓:“我戴某人宁愿与日寇战死,绝不苟且偷生。”于是率部进入缅北野人山,向祖国方向艰难跋涉。就在部队到达离祖国最近的一条公路时,突遭日军伏击,他立即命令分散突围。激战中,戴安澜胸腹中弹。时值缅甸雨季,大雨滂沱,部队既要突破日军堵击,还需忍饥挨饿,穿越荒山密林。日,他们行至缅北茅邦村,戴安澜伤势恶化,以身殉国,年仅38岁。弥留之际,参谋长问他下一步的行动路线,这时他已不能说话,手指地图,示意部队从莫洛过瑞丽江向北回国,又让人扶着他面向祖国注视许久,安然而逝。
戴安澜牺牲后,遗体由官兵抬回国内。渡过瑞丽江后,乃将遗体火化,骨灰装入小木箱,以马驮载。这一情景感动了沿途民众,一位老华侨痛心地说:“寿材这么小,怎能配得上将军的英名与地位?”随即捐出自备的楠木寿材。腾冲县长率全县父老乡亲20万人,沿街跪迎将军灵车。随后,国民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美国总统罗斯福追授戴安澜懋绩勋章。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举行安葬仪式,中共领袖毛泽东派人送来挽诗:“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朱德等也敬献挽词、挽联。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并以毛泽东主席的名义向遗属颁发“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摘编自茅海建主编《国民党抗战殉国将领》等)
①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破,破则不惧。人能不忮不求不惧,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矣。(戴安澜赠部属各官长题词)
ziyuanku.com
②军人一般以彪悍为荣,但是戴安澜与众不同,他多才多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如果不是因为战乱和外敌入侵,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儒雅名士,但国家危难却把他的命运引上另外一条路。
(戴复东等《我们的父亲戴安澜》)
有人说《自由报》记者宗祺仁是共产党,提醒戴安澜多加提防,他却回答“何防之有”,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戴安澜这样回答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国难当头,应以民族大义为重,戮力同心,共赴国难;②宗的见解卓越,报道真实感人,是少有的爱国志士;③作为莫逆之交,只应相互敬重,不能彼此防备。
[解析] 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做好这类试题要注意找准区位,选取关键的词句分条作答。本题答题区间在文章的第二段,介绍了戴安澜与记者宗祺仁的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二人共同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事情,而当别人提醒他宗祺仁为共产党时,他说宗祺仁对抗日有卓越的见解,是正缺少的爱国志士。考生明确这些后,即可得出答案。
技法探究JIFATANJIU
信息筛选题审题答题技巧
(1)审准题干中的信息,筛选准确,这是做题的前提。
(2)审准筛选范围(区间)。把命题所涉及的内容放入原文中,找准相关的信息区间,认真探究相关信息区间的前后文,看清是否有与其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的语句、段落。如[例1]的答题区间在文章的第二段,介绍了戴安澜与记者宗祺仁的交往。
(1)遵循答题步骤
第一步,浏览筛选。根据题目要求,浏览全文,搜索相关信息;要依据筛选标准,感知全文,筛选重要信息。
第二步,比较辨别。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要进行比较辨别,要比出有关与无关,较出事实与结论;要分出主要与次要,辨出现象与本质。通过比较辨别,选取出重要信息,提取出关键信息。
第三步,调整组合。对提取的重要信息进行调整组合。要依据题干要求,将重要信息进行分类,调整顺序;要按题目要求,用准确的语言进行加工。
(2)有效组织答案
①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使“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
②善于利用文中的关键词句。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考生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和标准答案比较贴近。如果弃文中的重要词句不用,完全用自己的话去回答,绝对是不明智的做法。
③整合概括。需要高度概括的题目,组织答案时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它们转换为抽象的、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④因分赋点,列点分条陈述
要特别防止过度答题,即考生因怕漏掉答题要点而信奉“多答比少答好”的原则,过度答题,以致出现写出的答案让阅卷老师“二次筛选”的情况。
  常见的问题类型及应对方法:
问题类型 应对方法
概括传主的人生阶段 紧扣传主的身份特点,留主删次,切分人生阶段进行作答
概括传主的性格特点 抓住传记叙写的事件和文中的细节描写
传主成为知名人物的原因 找准答题区间,分层概括
文中从哪些角度体现了传主的个性特点 把握文章写作层次并逐层概括
边学边练BIANXUEBIANLIAN
[2014·辽宁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侯仁之:城市的知音
①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以失败告终,20岁的侯仁之在苦闷中彷徨。弟弟侯硕之的一句话,让他下定决心放弃曾想从事的医学,投考历史专业。弟弟的那句话是:“学医,只能给个人看病。学历史,可给社会治病!”这一年,侯仁之考取燕京大学历史专业。
②1937年抗战爆发后北平沦陷,燕京大学成为沟通沦陷区、解放区和大后方的秘密通道。当时正在读研究生的侯仁之承担了将爱国学生送往解放区或大后方的工作。抗战胜利一年后,侯仁之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求学。
③在英国期间,侯仁之逐渐接受了历史地理学的理念。他意识到,沿革地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1949年,侯仁之学成归国,并将历史地理学引入中国。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学科逐步建立起来,侯仁之成为公认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一人”。
④要搞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大量的实地调查必不可少。在张家口考察期间,侯仁之发现一段长城与众不同。深感疑惑的侯仁之回来后立刻查资料,最终确认这是明后期沿着长城开设的“马市”。如今这种贸易已消失在历史中,但却由遗留的建筑记录下来。从此,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地理”,而野外考察和考古研究,也成为贯穿他学术生涯的重要内容。
⑤1958年,侯仁之开始了沙漠研究。当时有人认为,沙漠地区不仅文献资料少,而且调查访问都很困难,难以开展历史地理研究。侯仁之反驳道:“必须勇敢打破旧传统,坚决走出小书房,跳出旧书堆。”此后数年,侯仁之多次奔赴西北沙漠进行考察。
⑥1964年夏天,侯仁之在陕北榆林附近的沙漠中考察统万城。统万城是5世纪一个少数民族小王朝的都城,已在沙漠中沉寂了千年。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侯仁之得出结论,统万城的沙化,是人类不合理活动的结果。那时,人们普遍认为西北沙漠中很多古城被废弃是“大漠流沙”造成的。而侯仁之却证明,这是“肤浅的广为流传的错误观点”,人类活动才是造成沙化的主要原因。这直接为后来人们治理沙漠打下了认识基础,侯仁之也因此成为“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先驱”。
⑦在这次考察中,侯仁之还纠正了一个普遍的说法:榆林三迁,即榆林因流沙侵袭而被迫三次南迁。侯仁之证实,榆林不仅没有三迁,反而在原址五次扩展。古城榆林终于明晰了自己的“身世”。
⑧在学术生涯中,侯仁之梳理过脉络的城市有很多。承德、临淄、邯郸、芜湖、敦煌……在侯仁之的慧眼下,一个个城市的前世今生或者得以浮现,或者更加丰满。他对许多城市做了深入的研究,充满着热爱。对他而言,北京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侯仁之曾说:“我对北京,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
⑨侯仁之在北京定居60年,为北京倾注了大量心血。比如有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在20世纪80年代还是进京要道。卡车、拖拉机往来穿梭,卢沟桥受损严重。侯仁之对此心急如焚。他写了《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一文,发表在《北京日报》上。6天后,北京市政府决定,卢沟桥禁止机动车与兽力车通行。如今,经过多次整修的卢沟桥已经得到妥善保护。侯仁之最为人所知的壮举是保护莲花池。正是因为他的积极奔走,原本要建在莲花池上的北京西客站主楼东移了100米。“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北京城的血脉得以保留。
⑩当然,与他的研究相比,这些事还只能算作“信手为之”。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里,他以历史地理学的眼光,解决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侯仁之,人们可能无法充分解读北京的厚重和韵味。
(摘编自高毅哲《侯仁之:城市的知音》)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记述了侯仁之的求学经历、科研历程、丰富的学术成果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展现了一位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的爱国情怀和学者本色。
B.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抗战期间,侯仁之身处沦陷区,利用燕京大学学生的身份,将爱国学生输送到解放区或大后方,为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
C.在对张家口长城的考察研究中,侯仁之切实认识到野外考察在历史地理学中的重要价值。这次考察使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了“地理”。
D.侯仁之主张沙漠研究要走出小书房,走进现场,不要依靠旧书堆中的文献资料。他在陕北榆林附近沙漠的考察研究纠正了人们的错误认识。
E.侯仁之发现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受损严重,便强烈呼吁保护卢沟桥,禁止机动车和兽力车通行,最终使卢沟桥得到了妥善保护。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B项,“侯仁之……利用燕京大学学生的身份”不准确,当时侯仁之“正在读研究生”;同时,“巨大贡献”的说法也不够准确。D项,“不要依靠旧书堆中的文献资料”错,而是“跳出旧书堆”。E项,“禁止机动车和兽力车通行”是北京市政府的决定,而不是侯仁之。
2.侯仁之被称为“城市的知音”,这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作为一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对北京等城市充满热爱;②侯仁之对榆林、承德、北京等许多城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它们被埋没的历史;③侯仁之积极参与城市保护工作。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纵观全文,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信息区域(本题的答案区域在第⑥段之后);另外要注意选取文本中的关键词句来组织答案,例如“他对许多城市做了深入的研究,充满着热爱”“为北京倾注了大量心血”等。
3.本文第一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交代侯仁之选择历史专业的原因;②写出了侯仁之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③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④为下文介绍侯仁之的学术研究及成就做铺垫。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写作特点的能力。回答某段的作用,一般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进行分析。从结构上来看,第一段主要有总领全文或引出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看,第一段主要有确立感情基调、表现人物形象、揭示文本主题、展示行文线索等作用。分析时,要注意结合传记的文体特点进行分析。
4.请结合全文分析侯仁之取得成就的自身因素主要有哪些,并就其中一个方面联系现实谈谈对你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对国家民族深沉的爱;②富有创新精神,有打破旧传统的勇气;③注重实地考察的研究方法;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关注现实的精神。(启示略)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题目共有两问,第一问是要求分析侯仁之取得成就的自身因素,需要考生从文章中寻找信息并整合。第二问是联系现实谈启示,考生可以选取自己体会最深的某一点来谈。如可以结合侯仁之的创新精神,谈创新精神对个人的影响,对民族、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促进作用。
考向二 传主形象分析概括
人物传记中都有个主要人物,这个人物就是传主。传主形象的考查,是传记类文本命题的必考点。可以说,只要考查传记,就要涉及对传主品质及性格特点的考查。
[设问方式]
(1)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一人物形象。
(2)作品中的“×××”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这篇文章表现了“×××”哪些优秀思想品质?
(4)从文中看,“×××”的主要事迹(功绩)是什么?请简要论述。
(5)通过×××事件,反映出传主怎样的性格?
且做且思QIEZUOQIESI
例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蔡元培的北大时代
①北大因蔡元培,从此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而蔡元培也因北大,成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
②1916年时的北大,虽然已经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其作为“皇家大学”的官僚气与衙门气依然浓厚。在教员中,有不少是北洋政府的官僚,这些教师即使不学无术,也受到学生巴结,巴结是为了日后自己仕途的方便。陶希圣先生对那时的北大曾有这样的回忆:“民国初年,贵族子弟仍然不少。……两院一堂是八大胡同受欢迎的重要的顾客。一堂就是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北大的这种腐败名声,蔡元培早有所闻,朋友们也劝他不要去,担心他“进去了,若不能整顿,反于自己的名声有碍”,然而,蔡元培内心里已经下定决心。实际上,“教育救国”的理念,是蔡元培自戊戌变法失败后一直坚信不移的信念。
③日,蔡元培接受了北洋政府大总统黎元洪的北大校长委任状。日,蔡元培赴北大上任。据当时正在北大上学的顾颉刚的回忆,到任那天,校工们在门口恭恭敬敬排队向他行礼,蔡元培“脱下礼帽,郑重其事地向校工们回鞠了一个躬,这就使校工和学生们大为惊讶”。实际上,蔡元培从来也没有把北大校长一职看作是一官职,他不做官,也要求学生们不做官。
④蔡元培1月4日到北大上任,1月11日就呈请教育部聘任陈独秀任文科学长。蔡元培与陈独秀个性完全不同,但是蔡元培看中陈独秀的,是他的新锐和毅力。一旦下定决心,就一趟趟“亲顾茅庐”。他去陈独秀的住处拜访陈时,因陈独秀习惯晚睡晚起,他就耐心地坐在门口的一只小板凳上,等待着年龄小他一轮的陈独秀醒来。
⑤在蔡元培引进了陈独秀后,又引进了胡适进北大当教师。而胡适当时不过是个连博士学位还没拿到的毛头小伙——后来,胡适在他的纪念文章里曾提到,如果没有蔡元培,他的一生很可能会在一家二三流的报刊编辑生涯中度过。
⑥引进陈独秀与胡适,是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著名八字方针下的两段佳话。蔡元培决心以这八个字来塑造北大。这是他在欧洲留学期间就已埋下的心愿。在这种精神指导下,北大吸引了中国的各路学术精英。大师云集,各种文化社团风起云涌。而那种“师生间问难质疑,坐而论道的学风”,那种民主自由的风气,从那时开始形成,成为北大异于其他大学、吸引后来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独特传统。
⑦实行教授治校,也是蔡元培在国外留学期间感悟到的。在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建立起教授会、评议会,各科学长由教授会公举等举措,都是对德国大学管理方法的仿效。据时任北大教授的沈尹默的回忆,当时的评议会,由全体教授推举,约五人中选一人。凡校中章程规律,都要经评议会同意。
⑧讲到蔡元培与北京大学,就必然讲到“五四运动”。在蔡元培的支持下,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孕育了丰厚的文化背景,而“五四运动”本身,也直接与蔡元培相关。日。在游行队伍从红楼出发之前,蔡元培曾在出口处挡了一下。他表示大家有什么要求,他可以代表同学们向政府提出来。但在激愤之下,学生们不肯。
⑨日当晚,蔡元培对学生们说:“你们今天所做的事情我全知道了,我寄以相当的同情。”话一出,全场欢声雷动。蔡又说:“我是全校之主,我自当尽营救学生之责……我保证在三天之内,把被捕同学营救回来。”……
⑩在社会的强大舆论压力下,被捕学生于5月7日被保释出狱,而蔡元培却在5月8日向政府提出辞呈。第二天,就悄然去了天津,后来回了浙江老家。
1923年之后的蔡元培,人或在海外,或在国内办大学院和中央研究院等,已不再管理北大校务,但是,北大却从此确立了现代传统和校格,而蔡元培也因北大成为伟大的教育家。
毛泽东曾赞誉蔡元培先生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重庆《新华日报》日)
依据本文内容,分析本文哪些方面体现了蔡元培的“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特征,请简要论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他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如他不做官,也要求学生们不做官;愤然辞职,不与腐朽的统治者同流合污等。(2)他尊重学术,尊重人才,胸襟博大。如引进陈独秀与胡适等不同风格的人才。(3)他热爱学生。如想方设法营救被捕的学生,对学生一片赤子之心等。(4)他博学,学贯中西,善于借他山之石,来塑造北大。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的能力。我们可以从主要事件中概括:从他不做官,也要求学生们不做官;愤然辞职,不与腐朽的统治者同流合污等事件看出“他有人格魅力,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从他引进陈独秀与胡适等不同风格的人才看出他“尊重学术,尊重人才”,写引进陈独秀主要通过对蔡元培细节性的行为描写来体现的,如“他去陈的住处拜访陈时,因陈习惯晚睡晚起,他就耐心地坐在门口的一只小板凳上,等待着年龄小他一轮的陈独秀醒来”表现了蔡元培求贤若渴的诚意;从他想方设法营救被捕的学生,对学生一片赤子之心等看出他“热爱学生,对学生负责任”;从实行教授治校,看出他“善于借他山之石,来塑造北大”。
技法探究JIFATANJIU
理解传主形象要“三把握”“一分析”
1.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尤其是细节描写)来把握其形象
阅读传记时要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事件、细节加以仔细思考。看事件在传主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同时又要注意细节描写。
2.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形象
“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的经纬。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根据作品所陈述的与社会进程以及传主个人成长相关的重要事实,把握传主形象。
3.从作品中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和评价把握传主形象
作者在写作时,在尊重事实、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会对人物的好坏、功过等进行评价,所以对传主形象的把握需分析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的态度和评价。如果是评传,要区分传记中的叙与评,把握事件与观点的关系。
4.从作者的创作意图来分析传主的精神品质
作者为某一人物作书立传,其目的无非就是弘扬某种精神,凸显某种品质。因此要全面了解传主的精神品质,必须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如[例2],解答本题需要从主要事件中概括,文章写了从不做官,也要求学生不做官;引进陈独秀与胡适等不同风格的人才;想方设法营救被捕的学生等几件事,从这些事件中概括出蔡元培“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特征。
总分: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做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做定量分析。
分总:先从几个方面做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边学边练BIANXUEBIANLIAN
[2015·保定重点中学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百年杨绛亦芳华
100年前,诞生了多位大师级人物。作为其中唯一的女性,杨绛先生以其博学、才情、恬淡、低调被称为是“这凡俗人间的一丝光亮”。杨绛先生的曾祖父、祖父秉性正直,父亲杨荫杭是晚清留日学生,曾做过胡适的老师。杨绛5岁开蒙,1919年其父辞职南归。1928年夏,杨绛考入苏州的东吴大学,是班上的“笔杆子”,中英文俱佳。后来她考上了清华研究院。
当时清华大学研究院还鼓励研究生跨系选修课程。杨绛出于文学创作的需要,选修了中文系的写作课,授课老师是朱自清教授,杨绛的文学创作是从朱自清的课上开始的。写于1933年的《收脚印》是杨绛的处女作,这篇作品收录于1994年出版的《杨绛散文》集中,杨绛在其《附记》中写道:“这是我在朱自清先生班上的第一篇课卷,承朱先生称许,送给《大公报·文艺副刊》,成为我第一篇发表的写作。留志感念。”
1935年,新婚的杨绛随丈夫钱钟书远赴英国,到牛津求学。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杨先生和钱先生“为国家为家,都十分着急”,1938年回国。钱先生只身赴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杨绛则带着女儿回到上海,住在被日军包围“孤岛”一样上海的租界里。功底深厚,出手不凡,创作第一部话剧《称心如意》于1943年春天正式公演。随着《称心如意》的成功,杨绛一鼓作气接连创作了喜剧《弄真成假》《游戏人间》,悲剧《风絮》。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杨绛、钱钟书和许多爱国的知识分子一样,拒绝了国民党的拉拢,不去台湾。当年5月上海解放,杨绛、钱钟书已接到清华大学的聘函,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之后便经历了种种斗争,历尽劫难。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动荡年月,杨绛也没有放弃学术研究,通晓英、法两国语言的杨绛,近60岁时,从零开始学习西班牙语,并翻译了《堂·吉诃德》。
从《洗澡》《干校六记》,到2003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96岁成书《走到人生边上》,杨绛的作品日益受到读者的喜爱。而历经百年沧桑,杨先生的近照却依然如三联书店出的那套《钱钟书集》中夫妇二人的合照一般素雅恬淡。
杨绛与钱钟书相识在1932年春天,丁香、紫藤盛开的清华园古月堂前。刚入读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文学专业的杨绛虽然个头不高,但面容白皙清秀,身材窈窕,性格温婉和蔼,人又聪明大方,自然深受男生的爱慕。很多当时清华的人都说:“杨绛进入清华大学时,才貌冠群芳,男生欲求之当偶者70余人,谑者戏称为七十二煞。”
或许是天意,她在等待一个人——钱钟书。
据杨绛回忆,初见钱钟书时,他穿着一件青布大褂,一双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大眼镜,机智幽默,侃侃而谈。两人一见如故,发现相互之间有着说不完的话题。文学上的共同爱好和追求,性格上的互相吸引,心灵的默契交融,这一切使他们一见钟情。钱钟书与杨绛相爱了,并从此相携走过风风雨雨的一生。
杨绛甘做“灶下婢”,辅佐夫君全力创作《围城》,是上世纪40年代文坛的一则佳话。“女佣因家乡生活好转要回去。我不勉强她,也不另觅女佣,只把她的工作自己兼任了。劈柴生火烧饭洗衣等等我是外行,经常给煤烟染成花脸,或熏得满眼是泪,或给滚油烫出泡来,或切破手指。可是我急切要看钟书写《围城》(他已把题目和主要内容和我讲过),做灶下婢也心甘情愿。”
《围城》是1944年动笔,1946年完成的。钱钟书在《围城》序言中说:“这本书整整写了两年。两年里忧世伤生,屡想中止。由于杨绛女士不断的督促,替我挡了许多事,省出时间来,得以锱铢积累地写完。照例这本书该献给她。”
经历了这样的姻缘,杨绛对现代人的婚姻有着自己的看法:“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我以为,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该是能做得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杨绛先生富有“老派”中国知识分子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在历经风风雨雨后,她仍然温柔敦厚、哀而不伤。
“我觉得在艰难忧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质,是肯吃苦。因为艰苦孕育智慧;没有经过艰难困苦,不知道人生的道路多么坎坷。有了亲身经验,才能变得聪明能干。”走过一个世纪沧桑的杨绛近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的
来自信仰,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总之,有信念,就像老百姓说的:有念想。”
在许多朋友眼里,杨绛生活异常俭朴、为人低调。她的寓所没有进行过任何装修,水泥地面,非常过时的柜子、桌子,老旧的样式,始终安之若素,室内没有昂贵的摆设,只是浓浓的书卷气。杨绛说:“我家没有书房,只有一间起居室兼工作室,也充客厅,但每间屋子里有书柜,有书桌,所以随处都是书房。”
如今,杨绛已是期颐之年,却仍笔耕不辍,每天伏案工作。杨绛一直非常低调,有一年新著出版,出版社有意请她“出山”,召开作品研讨会,宣传一下作品。对此,杨绛谢绝出席。
闭门谢客的杨绛过着一个普通老人的生活,耳朵有些背,视力也下降了。她曾对记者说:“最大的问题就是打扰特别多,尤其是电话太多,我真担心自己的时间是不是就这样被消耗掉。还是请大家给我留些时间吧,那样我写些文章出来,大家看到后就权当写给大家的一封信吧。”
①杨绛,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
②她坚忍于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操守,她坚贞于伟大女性的关怀与慈爱,她固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泊与坚韧,杨绛的内心是坚硬的,又是柔软的。(搜狐网)
③“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赠予杨季康(杨绛本名),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钱钟书评)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钱钟书先生风流倜傥,机智幽默,侃侃而谈,又是一表人才,杨绛先生一见钟情。
B.文章写到他们相识是在1932年的春天,丁香、紫藤盛开的清华园古月堂前,暗示他们的爱情婚姻会长相厮守。
C.杨绛先生是钱钟书先生的贤内助,夫唱妇随,夫妇二人一同出国求学,一起度过风雨一生。
D.文章中写到钱钟书先生的很多内容,是为了从侧面来表现出杨绛先生的精神人格。
E.杨绛先生所具有的中华民族传统的沉静之美、内秀之美,主要来源于她具有的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文学功底。
答案 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E项给1分;答A、B不给分。
解析 A项,原文“之间有着说不完的话题。文学上的共同爱好和追求,性格上的互相吸引,心灵的默契交融,这一切使他们一见钟情”。B项,“丁香、紫藤盛开”只是自然环境,“暗示他们的爱情婚姻会长相厮守”无中生有。E项,“来源于她具有的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只是一个方面,家庭渊源也是重要的一方面。
2.结合全文,请概括杨绛先生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博学有才,文学功底浑厚。出身书香门第,家庭熏陶,名师指教;5岁启蒙,不断上进求学;出手不凡,发表多篇极有影响的作品,如《收脚印》《称心如意》《走在人生边缘上》等。②淡泊功名,生活低调俭朴。婚姻只求相知,不求富贵;拒绝出席作品研讨会,为自己吹嘘;闭门谢客,包括记者采访;生活简单朴素,只愿过普通人的生活。③意志坚强、感情忠贞,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富有“老派”中国知识分子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抗战爆发,毅然回国;拒绝国民党的拉拢,留在大陆;历尽风雨,仍然温柔敦厚、哀而不伤。期颐之年,仍笔耕不辍。(答到了爱情方面,酌情给分)
解析 此题考查对传主性格特点的分析,注意抓住传主的典型事例分析,分条回答。此题可以从杨绛的生活为人、工作成就、爱国情感等方面结合文本分析。博学有才,文学功底浑厚。淡泊功名,生活低调俭朴。意志坚强、感情忠贞,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富有“老派”中国知识分子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
3.杨绛先生说她的“
来自信仰”,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在知识、文化、学术(创作)上,孜孜不倦地追求。早年时期,不断求学,甚至到外国求学;抗战时期,仍然不断创作;动荡时期,仍学习西班牙语,翻译《堂·吉诃德》;晚年时期,仍然笔耕不辍。②面对命运上的困难挫折,不会低沉。抗战时期,先国家之急,后家庭生活,夫妻分居两地,为国家作贡献;动荡时期,历尽劫难,仍然积极学习、不停创作。③生活上,能吃苦,低调俭朴。包下所有家务劳动,她的寓所简陋,家具陈旧,只愿过平静的、普通人的生活。(只讲实例,不给分)
解析 此题属于概括内容要点,筛选杨绛的典型事件分析,回答时要先概括再结合文中事件进行具体分析。比如:早年时期,不断求学,甚至到外国求学;抗战时期,仍然不断创作;动荡时期,仍学习西班牙语,翻译《堂·吉诃德》;晚年时期,仍然笔耕不辍。可以说这是一个在知识、文化、学术(创作)上,孜孜不倦地追求的人。面对命运上的困难挫折,不会低沉。生活上,能吃苦,低调俭朴。
4.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被人们称为“世纪佳缘”,她在爱情婚姻方面有哪些值得现代人学习借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男女双方看重志趣投合。杨先生温婉和蔼,又聪明大方,面对七十二煞求婚,芳心未动,却钟情于钱先生,两人文学上有共同爱好和追求,性格上互相吸引,心灵上默契交融。②甘心做丈夫的贤内助,乐于奉献。为让丈夫潜心创作,包下所有家务劳动,并且督促丈夫完成《围城》的创作。③能同丈夫风雨同舟,荣辱与共。青年时期,同丈夫出国求学;抗战时,一同毅然回国奔赴国难,丈夫奔赴昆明,自己生活在形同孤岛的上海租界;动荡时期历尽劫难,始终不离不弃。④对爱情婚姻有深刻的认识。男女结合最重要的是感情,要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的东西不重要,要使夫妻能成为知心朋友,至少成为相互尊重的伴侣。(内容简单、只讲事例,酌情扣分)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中某些问题的探究。答题步骤:①亮出明确的观点;②分点列出事实依据;③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④注意语言通顺流畅,表述规范。此外,答题不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够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比如:男女双方看重志趣投合。杨先生温婉和蔼,又聪明大方,面对七十二煞求婚,芳心未动,却钟情于钱先生,两人文学上有共同爱好和追求,性格上互相吸引,心灵上默契交融。
考向三 原因分析概括
传主的成功和优秀品质的形成都不是偶然的,它与个人的天赋、良好的性格、环境的影响、后天的努力等因素是分不开的,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我们分析他们成功的原因,从而汲取自己成长的营养,是我们学习传记的主要目标,也是高考考查的主要命题方向。
[设问方式]
(1)从全文看,×××为什么会坚持××××?
(2)是什么原因让传主走上了×××道路?
(3)结合全文,分析×××成为×××的原因。
(4)×××的人格魅力是他至今仍被怀念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且做且思QIEZUOQIESI
例3  [2014·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1923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同时去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匙证章。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
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样一样地采集,逐一鉴定,定名分类。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分隶于数百个属,其中首次发现的新属5个,新种121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菌学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人。
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他们冒风雨,顶烈日,忍饥寒,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绘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了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三者并重。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1948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或去美国。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事共同抵制。他对家人说:“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奋斗终生。我绝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国。”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后来,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动员他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林科大学的教材纲要。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校任务。
邓叔群生活简朴,不图物质享受。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朝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1960年,他受林业部委托,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数十名专业技术骨干。培训结束后,他谢绝巨额酬金,只留一张结业合影作纪念。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报国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真菌学先驱——邓叔群院士》)
①邓叔群(),中国真菌学家。福建福州人。曾任岭南大学、金陵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农学院和东北农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主要著作有《中国的高等真菌》《中国的真菌》等。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自幼被外祖母严氏收养。她教我劳动,晓我勤俭,并以民族英雄岳飞、戚继光、林则徐等人的事迹勉励我;教我做人要坚贞不屈、清正廉洁、光明磊落,这一切促使我从小就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奋斗终生。
(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邓叔群》)
邓叔群不愿意去台湾,也不去美国,而欣然接受邀请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这样做,既有现实因素,又有思想基础。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现实因素:①国民党腐败统治的现实使他深感失望;②东北解放区领导尊重人才的诚意使他深受感动。
思想基础:①从小受外祖母影响,以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为榜样;②不忘自己是中国人,愿为中华民族富强奋斗终生。
[解析] 首先要把握全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然后根据题干找到答题区间,筛选出关键信息。首先联系主要人物与他人的关系。这可以从文章的第五段进行筛选,可找出其“现实因素”。从“我绝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可以看出,他对国民党腐败统治的现实深感失望;从“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动员他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可以看出,东北解放区领导尊重人才的诚意使他深受感动。据此可以得出现实因素。再就是联系人物的成长经历并进而感悟人物的心路历程。本题可以从文章第五段中的“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奋斗终生”和相关链接②中外祖母对他的影响概括出思想基础。
技法探究JIFATANJIU
传主性格成因“三联系”
分析概括传主作出贡献、成就的原因或者其个性品质形成的原因,需要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方面入手作答:主观原因多从个人的成长环境、天赋、努力程度等角度考虑;客观原因多从社会时代特点和别人的帮助等角度考虑。具体思考时应注意“三联系”:
(1)联系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了解这些重要事实可以使我们对人物成长的各种因素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以便更立体地了解人物。
(2)联系人物的成长经历并进而感悟人物的心路历程
深刻地认识人物的成长经历并感悟其心路历程,注重分析人物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志向和命运、奋斗和机遇、挫折和成功、事业和爱情等诸多因素对其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3)联系主要人物与他人的关系
主要人物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主要人物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其个性品质及成因,是阅读答题的一条通道。如[例3]概括邓叔群这样做的原因,首先联系主要人物和他人的关系。这可以从文章的第五段进行筛选,找出其现实因素。其次应该联系人物成长经历并进而感悟人物的心路历程。这可以从第五段中的“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奋斗终生”和相关链接中外祖母对他的影响,概括出思想基础。
边学边练BIANXUEBIANLIAN
[2015·沧州一中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翻译奇人许渊冲
“杨振宁1957年获诺贝尔奖,王希季是70年代长征一号火箭首射成功。我是2014年才得奖,比振宁晚了五十(多)年啊!”93岁的许渊冲鹤发白眉,声如洪钟,中气十足,讲到畅快处,还会把袖口往上撸。8月22日,中国翻译协会在外文局礼堂为获得国际翻译家联盟最高荣誉“北极光奖”的他举行了盛大的授奖仪式。作为和傅雷、钱钟书同时代的资深翻译家,许渊冲已出版了120多本译作,翻译了《楚辞》《诗经》《西厢记》《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经典,被誉为“20世纪下半叶中国典籍翻译历史上的丰碑”。与他相伴了半个世纪的夫人照君则对我说:“许先生,是一个奇人啊。”
许渊冲是翻译界的“少数派”。多年来,翻译界强调译文要忠实原文。他的翻译却不拘泥于原作,讲求再创造。他认为翻译“要发挥译语优势”。这种“优势论”也成为了他在翻译界备受质疑和诟病的一点。陆谷孙、王佐良、许钧等翻译家都曾公开和他唱反调。
率性、张扬的个性,让他在崇尚低调的翻译圈子里“独树一帜”。不少人读许渊冲的回忆录《逝水年华》,既觉得痛快,又感叹此人毫不自谦。他重视感情,又难说谙熟“人情”。可谓在“狂作文章信手书,一章一句真性情”。
虽然在学术界备受争议,但在中国诗词的翻译成就上,许渊冲早已得到国内外公认。自1980年起,他开始致力于把唐诗、宋词、元曲译为英法韵文。已故宾州大学教授顾毓“历代诗、词、曲译成英文,且能押韵自然,功力过人,实为有史以来第一。”但他的成功,却是从挨批斗开始的。1958年,许渊冲被打成右派。
一次在烈日下挨斗,又热又累。他忽然想起毛泽东《沁园春·雪》,就默默在心里试着将其译成英文。“说来也怪,我一译诗,什么热、累、批、斗全都没了,眼里看到的仿佛只有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心里想到的只是
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等我把词译完,批斗会也结束了。”
在回忆录中,许渊冲更是不吝笔墨地描述母校西南联大。那时候的联大可谓大师云集。闻一多讲《诗经》,刘文典讲《史通》,罗庸讲唐诗,蒲江青讲宋词,萧乾谈“创作与译诗”,卞之琳谈“写诗与译诗”……这些都奠定了许渊冲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洋文化的根基。而他毕生追求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翻译准则,则来自于朱光潜和钱钟书的影响。受朱光潜的熏陶,他奠定了诗译的理论基础:不但要写景,还要传情;不仅存义,而且存音。他屡次写信向钱钟书请教诗词翻译中的问题,后者都不吝回信点拨,给了许渊冲无穷的动力。
北大畅春园的许家,一套70平米的简陋居室。其中最惹眼的陈设,莫过于满满当当的书架。那座透明的“北极光”奖杯即被搁在书架的最上层,不踮着脚,几乎意识不到它的存在。比起奖杯,许渊冲更亲近的是书桌上的绿格白底稿纸、放大镜,和一台看不出年代的长城台式电脑。“翻译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他在我心中就像是普罗米修斯,永远进行着自己的事业。”和许渊冲相交甚笃的翻译家许钧说。
如今他的作息如钟表一样规律:早9点到阳台做操,早饭后翻译《莎士比亚集》,午睡后看看报纸,晚7点收看《新闻联播》,饭后接着翻译,直到深夜。有时他会半夜里坐起,打开电灯,把梦里想到的东西写下,生怕第二天忘记了。
晚年的许渊冲爱读《参考消息》,常看《海峡两岸》。早年在西南联大受到的自由民主思想熏陶,现在被包裹在一颗浓烈的爱国心里。他心里时刻怀揣着让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明主流的愿望。他引用杨振宁的话:“
我一生最重要的成就是帮助克服了中国人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
英文和法文是英美人和法国人的最强项,中国人的英法文居然可以和英法作家比美,这也可以长自己的志气,灭他人的威风了。”许渊冲已年过九旬,但精神矍铄,正如朱自清的旧诗所云:“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节选自2014年第9期《人物周刊》,有删改)
①许渊冲,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1999年被提名为诺贝尔奖候选人。2010年,中国翻译协会授予他“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日荣获国际译联最高荣誉“北极光奖”,系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
②杨振宁、王希季都是许渊冲西南联大时期的同窗。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许渊冲的“优势论”在翻译界备受质疑和诟病,这也使得他的翻译成就直到2014年获“北极光奖”才被认可,可谓大器晚成的代表。
B.许渊冲引用杨振宁的话“我一生最重要的成就是帮助克服了中国人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既表明了对杨振宁观点的赞同,也表现了他自己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C.许渊冲把“北极光”奖杯搁在书架的最上层,不踮着脚,几乎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可见,许渊冲并不在乎这个奖,更关心他的翻译事业。
D.许渊冲翻译成就的取得,离不开西南联大老师们的影响。他曾屡次向钱钟书当面请教翻译问题,后者更是悉心点拨,给了他无穷的动力。
E.“翻译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他在我心中就像是普罗米修斯,永远进行着自己的事业。”翻译家许钧的话说明他虽公开和许渊冲唱过反调,但并不影响他对许渊冲的认可。
答案 答B得3分,答E得2分,答C得1分;答A、D不得分。
解析 C项,“并不在乎”说法不严谨;A项,早已得到公认;D项,是“写信”请教。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因此解答时要认真阅读文章,把握主旨,理清结构,研究技法。
2.与他相伴了半个世纪的夫人照君则对我说:
“许先生,是一个奇人啊。”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许渊冲“奇”在何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他是翻译界的“少数派”。坚持翻译“优势论”,不拘于原作,讲求再创造。
②他在翻译圈里“独树一帜”。他个性率性、张扬,重视感情,又难谙人情。
③虽在学术界备受争议,但他在中国诗词翻译的成就得到国内外公认。诗词曲译成英文,实为第一,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④他的成功,居然是从挨批斗开始的。
解析 此类题目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筛选出相关信息,然后归纳概括。本题可从原文中筛选出如下信息:“许渊冲是翻译界的
。多年来,翻译界强调译文要忠实原文。他的翻译却不拘泥于原作,讲求再创造。”“率性、张扬的个性,让他在崇尚低调的翻译圈子里
。”“虽然在学术界备受争议,但在中国诗词的翻译成就上,许渊冲早已得到国内外公认”。“历代诗、词、曲译成英文……
实为有史以来第一
”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但他的成功,却是从挨批斗开始的”。根据这些信息,考生稍作整理可得到答案。
3.许渊冲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他成功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有忘我的精神,专注而执着。(挨批斗时,再苦再累,一译诗,眼里只有翻译。)
②良好教育和大师教导,奠定他的文化根基和翻译准则。(西南联大的求学经历和受到朱光潜、钱钟书的影响。)
③淡泊名利,热爱并执着于自己的翻译事业。(“北极光”奖杯束之高阁。)
④工作投入而有规律。作息像钟表一样。
⑤有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责任感。(关注《参考消息》和《海峡两岸》,时刻怀揣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明主流的焦虑。)
解析 这类题目可从人物性格、精神品质、所受教育、家庭影响等角度来分析。从原文看,“说来也怪,我一译诗,什么热、累、批、斗全都没了……”表现出许渊冲做翻译专心致志,执着忘我;“母校西南联大。那时候的联大可谓大师云集……”说明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及熏陶;“许家,一套70平米的简陋居室”“比起奖杯,许渊冲更亲近的是书桌上的绿格白底稿纸、放大镜,和一台看不出年代的长城台式电脑”表明许渊冲淡泊名利;“如今他的作息如钟表一样规律”表明他工作有规律;“晚年的许渊冲爱读《参考消息》,……包裹在一颗浓烈的爱国心里”,表明许渊冲有一颗爱国心。
4.文章结尾援引朱自清的诗句“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来评价年过九旬的许渊冲。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这句话充分表现了许渊冲虽年过九旬仍执著进取、坚持作为的积极乐观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许先生的欣赏和肯定。
①许渊冲93岁获奖,虽比同学杨振宁、王希季都晚很多年,但发言时激情澎湃,声如洪钟,中气十足,体现其老而弥坚的乐观精神。
②许渊冲晚年勤奋译著,坚持不懈。有时深夜也会坐起,把梦里想到的东西写下,体现其积极作为的进取精神。
③许渊冲晚年常看《参考消息》《海峡两岸》,关注时事。这种心系天下的爱国情怀,充分体现其耄耋之年仍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解析 此题有两问,解答时应首先指出作者引用诗句的用意,然后再结合文章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分析作者用意时应把句子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分析。从上文看,作者说“许渊冲已年过九旬,但精神矍铄”可知,作者引用诗句是赞扬许先生的进取精神,并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考生在谈自己的看法的时候,就要从原文出发,谈一谈文本中是如何体现许先生的进取精神的,相关信息主要集中在文章的倒数一、二段,考生稍加梳理即可得到答案。
课后对点集训
一、[2016·信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作为“两弹一星”元勋之一,于敏是我国自主培养的杰出的核物理学家,也是我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周光召称他“毕生奉献、学界楷模”。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防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十几项重大奖项的于敏,曾经为了我国的核武器研究而“隐身”长达三十年之久,甚至直到今天,他的事迹也鲜见于报端。
于敏出生于1926年8月,在天津耀华中学念高中时,就以门门功课第一的成绩闻名全校。1944年,于敏考进了北大工学院机电系。1946年,出于对理论研究的热爱,于敏转到理学院物理系,他在理论物理方面的天赋很快展现出来,并以惊人的记忆力和领悟力赢得教授们的欣赏。1951年于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不久,他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5岁的于敏开始了他的科研生涯。
1957年,以朝永振一郎(后获诺贝尔物理奖)为团长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的访华代表团来华访问,年轻的于敏参加了接待。他们回国后,发表文章称于敏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访华时,称赞于敏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
“这次改变决定了我的一生。”从事氢弹的研究,是于敏一生中最重大的转折。从理论到技术,氢弹都要比原子弹复杂得多。为了加快氢弹的突破,1961年1月,于敏被钱三强选派参加我国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年轻有为的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从此开始了隐姓埋名的生活。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一次次陷入困境又一次次突出重围,经历了我国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之后,于敏带领的科研队伍终于实现了氢弹原理的重大突破。朱光亚院士评价称,在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的过程中,“于敏发挥了关键作用”,被一同参与研究的同事们直接评价为氢弹的“首功”。
以我国当时的条件,想要快速突破氢弹困难重重。不过,“土专家”有他自己的办法。于敏“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去解决问题的特质得以发挥,他领导下的工作组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着,一篇又一篇的论文交到了钱三强的手里,一个又一个未知的领域被攻克。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几乎是惟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他站到世界科技的巅峰。钱三强称,于敏的工作“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日,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他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并代表获表彰科学家作了发言。他在发言中总结,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3个月,前苏联用了6年3个月,英国用了4年7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而中国人只用了2年8个月的时间。
于敏在回忆自己的“转行”心路历程时说到,“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我留下惨痛的记忆,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
于敏说,自己是一个和平主义者。正是因为怀抱着对和平的强烈渴望,才让于敏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默默无闻的核武器研发。“我当然不愿意打仗,我打心眼里赞成核武器最好都彻底销毁、完全禁止。可是,在50年代,核大国几次威胁要使用核武器来打我们,你要想不受人家欺负的话,就不能没有核武器。”于敏说,我国的核武器是属于战略防御性质,完全是为了自卫,主要防备他国干预我国内政。“我想,核武器最终会被销毁。”于敏坚信,当全球战略多极化,霸权主义没有实战余地的时候,和平与发展将真正成为现实。
(摘编自赵竹青的《“中国氢弹之父”于敏》,有删改)
于敏,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后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百度百科)
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选自《“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事迹和颁奖词》)
1.下面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因为从事核武器研究工作的保密性,于敏这位核物理学家曾“隐身”三十年之久,后来他的名字得以解禁,并获得多种奖项,他的事迹常见于报端,为众人所知。
B.出于兴趣和天赋,于敏从北大工学院机电系转到北大理学院物理系,以优异成绩毕业后被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此开始了他的氢弹预先研究生涯。
C.从氢弹开始预先研究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2年8个月,中国研究过程用时之短、速度之快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这是于敏和他的团队创造的世界纪录。
D.在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的过程中,于敏发挥了关键作用,被同事们评价为氢弹的“首功”。他被称为“中国的氢弹之父”,足见他在中国核事业方面的杰出贡献。
E.于敏热爱和平,却将自己的研究奉献给了核武器研发,他赞成禁止核武器,最好彻底销毁,但是想不受欺负就不能没有,拥有防御性质的核武器才能自卫。
解析 A项“见于报端”不对,应为“鲜见于报端”;B项“从此开始了他的氢弹预先研究生涯”不对,应该是“科研生涯”,即“理论物理研究”;C项“2年8个月”是“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的时间,不是“氢弹试开始研制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的时间。
2.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有哪些突出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在突破氢弹技术途径的过程中,于敏发挥了关键作用。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②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原子核理论是于敏自己在国内搞的,是开创性的。③带领他的团队,克服种种困难,用极短的时间完成氢弹的研制,创造了世界纪录。
解析 此题需要找准答题区间,从文本中的相关叙述,如“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一次次陷入困境又一次次突出重围,经历了我国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
之后,于敏带领的科研队伍终于实现了氢弹原理的重大突破。朱光亚院士评价称,在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的过程中,
于敏发挥了关键作用
,被一同参与研究的同事们直接评价为氢弹的
”“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几乎是惟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他站到世界科技的巅峰。钱三强称,于敏的工作
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他被授予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并代表获表彰科学家作了发言。他在发言中总结,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3个月,前苏联用了6年3个月,英国用了4年7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而中国人只用了2年8个月的时间。”等加以归纳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3.从事氢弹的研究,是于敏一生中最重大的转折。他为什么从事氢弹研究?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国家的需要:新中国举全国之力研制“两弹”,需要人才参与氢弹的预先研究,给了他展现才华的大好机会。②伯乐的慧眼:他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选派参加我国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③民族的情感: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的记忆,50年代核大国的威胁,使于敏认识到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
解析 回答此题,需要结合文本内容作一一分析。从文中的相关叙述,诸如:新中国举全国之力研制“两弹”,需要人才参与氢弹的预先研究,给了他展现才华的大好机会;他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选派参加我国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的记忆,50年代核大国的威胁,使于敏认识到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等方面加以概括。
4.于敏独特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强烈的爱国意识和崇高的使命感:为了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于敏选择服从分配,开始氢弹研究。②耐得寂寞,淡泊名利:为了氢弹研究隐姓埋名近30年,潜心钻研,不计个人利益,远离浮躁。③克服困难,锲而不舍:以我国当时的条件,于敏和他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勤奋努力,攻克了一个个难关,不断探索。④自主研究,有开创精神:于敏从未留过学,原子核理论是自己在国内搞的,是我国自主培养的杰出的核物理学家,填补了核理论的空白;善于解决科研中的问题。
解析 回答本题,需要根据文本叙述,加以归纳概括。从“为了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于敏选择服从分配,开始氢弹研究”“为了氢弹研究隐姓埋名近30年,潜心钻研,不计个人利益,远离浮躁”“以我国当时的条件,于敏和他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勤奋努力,攻克了一个个难关,不断探索。”“于敏从未留过学,原子核理论是自己在国内搞的,是我国自主培养的杰出的核物理学家,填补了核理论的空白;善于解决科研中的问题。”等概括即可。
二、[2015·唐山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台湾第一“绿巨人”郑崇华
①郑崇华创立台达电子的41年间,台达从一个田埂边的15人小工厂,进化为一个在全球拥有95个营业网点、41座生产工厂、55个研发中心、年销售额高达70亿美元的产业帝国。
②事实上,在英雄辈出的台湾商界,这段创业史算不得最令人惊叹的传奇。但若论民众口碑,郑崇华却是罕有的“人人都竖大拇指”的企业家,亦被称为“最被低估的商业教父”。比如,他给台湾的大学捐赠“绿色”建筑,设立科研基金,却只字不提自己和台达,而分别以孙运“台湾科技产业之父”的已故官员。又如,环保电影《不愿面对的真相》上映,他一口气买下几千张电影票,遍赠业界伙伴。
③郑崇华是一个实用主义者。埋头于品质与技术的苦干作风,成为台达一次次搏击产业浪潮,在各大IT品牌厂商背后低调崛起的潜在因素。
④一直以来,郑崇华始终恪守“不用回扣做生意”的底线。在唯利是图的“商业法则”下,高尚很可能成为高尚者的墓志铭。面对道德与生存的两难选择,郑崇华总能找到一种在底线之上达到目的的办法。当初,郑崇华希望打入飞利浦的供应体系。飞利浦的采购经理斯沃尔先生明确地告诉郑崇华,飞利浦与实力雄厚的日本东光公司合作已久,不可能再找其他供应商。但吃了闭门羹的郑崇华并没有放弃。他经常制造与斯沃尔巧遇的机会。最初,斯沃尔向郑崇华申明:“陪我喝咖啡聊天,非常欢迎,如果要谈生意就抱歉了。”不过郑崇华仍然没有灰心,他抱着交朋友的心态继续与其打交道。机会终于不期而至。飞利浦试产新产品时,要量产出货,可东光的零件却一直达不到标准。最后时刻,斯沃尔找到了郑崇华。郑崇华紧急召集工程师攻克了难题,并通宵赶工生产,如期将2000套高质量的零件交给了飞利浦,解决了其燃眉之急。台达也一举打入了飞利浦全球供应体系。
⑤这种“站着挣钱”的底线与办法,一直被郑崇华延续到了大陆市场。当时,“谈业务时提着一箱现金来给回扣”几乎成了一种盛行的潜规则,而郑崇华始终不这样做,这也让台达失去了不少订单。
⑥但拒绝潜规则的同时,郑崇华也有争取客户的明办法,比如邀请客户欣赏音乐会,赠送有意义的书籍给客户,把客户请到台湾参观台达总部等。而最重要的,还是充分满足客户需求。一次上海电讯展上,郑州电信局的人向郑崇华指出,台达的通讯电源质量很好,但外形难看,且没有显示电池状况的功能,里面坏了外面看不出来。得知客户的实际需求后,郑崇华立即组织研发设计团队解决问题。第二年的上海电讯展上,台达便展示出改良后的新产品,令郑州电信局的人大为惊叹,甚至向其他省市电信局的人推销台达。至2007年,台达的通讯电源销量在中国大陆及印度市场上高居第一。
⑦郑崇华的实用主义,更直接地体现在环保上。企业界对环保有着“既是道德标准又是经营成本”的普遍纠结,而郑崇华则将环保当成了台达41年来的经营主线。
⑧踏着产业浪潮打下市场后,郑崇华便沿着这条主线,开始研究产品的多元化。为此,他建立了一套根深叶茂、层层递进的产品研发体系。1999年台达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郑崇华请来老朋友李泽元博士主持研发,并通过他的学术关系网,陆续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八所国内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台达内部按产品品类实行事业部制,每个事业部都有自己的工程、销售和研发部门。其中的研发部门负责在现有产品线的基础上,着眼于短期或某类特殊客户进行衍生式开发。2003年台达成立总部研发中心,建立了一条从提出构想,到可行性分析,再到成立新事业部的产品开发流程,规定每年拿出营收的5%~6%作为研发费用。从2001年开始,台达每年定期举行全球科技会议,让各事业部针对前沿技术,提出简报并讨论交流,并邀请专家学者出席指导。这使得台达各个分支的研发资源逐渐整合起来,产生协同效应。这套强大的研发体系,为后来台达商业模式转型打下了坚实基础。
⑨经过2008年的金融海啸,2009年台达营收衰退,郑崇华及其团队决定向品牌及解决方案转型。2010年,台达开始打造全新的品牌,深耕三大业务范畴,即“电源及零组件”“能源管理”和“智能绿生活”,而其核心就是“节能环保”,这是郑崇华毕生的追求。
⑩2012年6月,76岁的郑崇华卸任董事长,让贤于专业经理人海英俊,而他打造的台达电子仍然踏着全球产业的浪潮,奔跑不息。
(摘编自《商界》,有删改)
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郑崇华创立台达电子41年,将台达电子由一个小工厂发展为跨国巨头,但经历过金融海啸之后,营收衰退的台达将如何转型,仍是留给继任者的一个难题。
B.斯沃尔尽管明确拒绝跟郑崇华谈生意,但在飞利浦试产新产品而东光公司的零件却一直不达标时,他还是想起了郑崇华,而郑崇华也及时解决了飞利浦的燃眉之急。
C.在潜规则盛行的商业世界里,台达的发展为我们展示了在底线之上“站着挣钱”的办法,台达通过高质量的产品来满足客户需求,从而实现了低调崛起。
D.台达有“不用回扣做生意”的铁规。从短期来看,这会损失触手可及的订单;但从长期着眼,这能极大地降低交易成本,甚至改善行业风气。
E.郑崇华从环保“既是道德标准又是经营成本”的纠结中挣脱出来,开始生产多元化的环保节能产品,使之成为企业主要的利润来源,从而实现道德与经营的统一。
答案 答C给3分,答B给2分,答D给1分;答A、E不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赏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能极大地降低交易成本,甚至改善行业风气”表述绝对,应该是“可能会降低交易成本,甚至改善行业风气”。A项,“营收衰退的台达将如何转型,仍是留给继任者的一个难题”错误,原文已经介绍了台达的转型方向:深耕三大业务范畴。E项,环保“既是道德标准又是经营成本”是企业界的普遍纠结,而郑崇华没有纠结于此。
6.郑崇华在“不用回扣做生意”的情况下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从他自身看,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与客户打交道真诚执着,虽吃了闭门羹,但也不放弃,而是继续努力,争取机会,并能很好地利用机会。②有埋头于品质与技术的苦干作风,因而能抓住机会,高质量地完成订单,获得新的客户。③拒绝潜规则的同时,也有争取客户的各种明办法。④虚心听取客户意见,充分满足客户需求,获得客户的认可。(答出任意三点即可,要有结合文本分析的内容。)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确定答题区域。通过分析,可以确定④⑥两段为主要答题区域。然后精读这两个段落,进一步筛选整合信息。第④段讲的是台达打入飞利浦全球供应体系的全过程,从中可以筛选整合出答案的①②两点(其中第②点的“埋头于品质与技术的苦干作风”,借用了第③段中的表述);第⑥段讲的是郑崇华在大陆是如何“不用回扣做生意”的,从中可筛选整合出答案的③④两点。另外,④⑥两段也讲到了郑崇华能取得商业成功的客观条件,如第④段说飞利浦需要零件时,供应商东光公司的零件却达不到标准,于是斯沃尔找到了郑崇华;第⑥段提到郑州电信局的人向郑崇华指出台达产品的缺陷,这促使郑崇华改进产品。但由于题干中有“从他自身看”的限制,所以要舍弃这些信息,或将其转化为符合题干的表述。
7.郑崇华建立的“产品研发体系”包括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请专家主持研发,与高校进行学术合作;②实行事业部制,各部着眼于短期或某类特殊客户进行衍生式开发;③成立总部研发中心,建立新产品开发流程,规定研发费用;④定期举行全球科技会议,交流研讨,整合研发资源。(意思对即可。不加筛选地大量抄录原文酌情扣分)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确定答题区域。本题的答题区域为第⑧段。该段一共九句话,内容较为复杂。通过逐句精读,可以确定这九句可分为如下五层: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然后逐层精读,就可以提炼出各个要点了。
8.本文主要展现了“台湾第一
”郑崇华“实用主义”的商业实践。对这种“实用主义”,你是如何认识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郑崇华的“实用主义”是一种低调务实的经营风格,一种讲究实效的哲学智慧。②郑崇华的“实用主义”是一种埋头苦干的作风。他在风云变幻的IT行业,埋头于品质与技术,踏实苦干,迎战一次次产业浪潮,在各大IT品牌厂商背后实现低调崛起。③郑崇华的“实用主义”是一种务实的经营之道。他拒绝为求一时之利用回扣做生意,而是在底线之上寻找各种有效的方法来争取客户,用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来充分满足客户需求,这些做法帮助台达获取了长远的效益。④郑崇华的“实用主义”是杜绝华而不实,讲究节能环保。他将环保作为经营主线,建立科学完备的研发体系,实现产品的多元化,使台达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并能在全球经济浪潮中奔跑不息。(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准确审题。题干问的是对郑崇华的“实用主义”是如何认识的,那么答案首先要表述的就是你对这种“实用主义”的认识,即你的观点。观点不是凭空而来的,应是从文中所展现的郑崇华的“实用主义”的商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对其商业实践的恰当评价。得出观点后,还要从文中寻找相关材料,将其作为论据,来证明观点的正确性。
学案二鉴赏评价
学习目标:①熟知实用类文本文体的基本特征及其表达技巧;②明确各种鉴赏评价的基本方法和解题步骤。
自主学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中“鉴赏评价”的要求包括以下三个层级:(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第一、二点在整合信息中有体现。而“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是该考点的重难点所在。“文本的某种特色”主要包括文本的思想情感、文本风格、语言特色、表达技巧等方面。“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首先要能指出这种特色,然后联系文章说一说为什么要营造这种特色,还要进一步指出这种特色的好处、效果或不足。
考向一 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任何形式的文体或文本都要表达一定的思想,人物传记同样要与作者本身的思想倾向及人生观、世界观、社会价值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正是“文如其人”的含意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子说三种人不可交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