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青年如何消除强烈的孤独感对抗孤独感

“空巢青年”也成了社会关注的群体。

指的是与父母及亲人分居、单身且独自租房的的年轻人。

他们远离故乡、亲人,一个人独居,缺乏情感寄托,缺少家庭的日常生活,为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而独自在大城市奋斗打拼,但大城市的生存压力也常让他们倍感孤独。

脉脉数据研究院曾对上万名职场人进行“孤独感”调查,显示有近61.47%的人平时会感觉孤独。而为了对抗孤独,有57.69%会产生消费,月花费元的占了最多。

“空巢青年”现象也因此让一些商家嗅到了商机,并由此衍生出了“孤独经济”,如一人食、迷你KTV、单身公寓甚至人工智能等等。

有学者认为,实际上这并非只是一种经济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更是人类学现象。“孤独经济”也并不能完全代表人的状态“孤独”,而更大程度反映了消费观念的变化。随着消费升级,需求多元化,这种“一人式”的消费和体验将渐成趋势。

信息时报记者采访中发现,追星和游戏可谓是空巢青年们消遣中最花时间和金钱的。

“追星就是一种精神寄托,是一个人的狂欢,也是一群人的孤独。”今年28岁,在广州一家律师事务所上班的徐小姐告诉记者,自走出校园后,朋友就慢慢走散了,跟同事也不会走得太近。“身边的朋友一个个都有了对象,甚至结婚了,大家的共同话题渐渐也少了。追星是排解内心孤独的方式之一。”

工作之余,她喜欢看电视看综艺,也就迷上了追星。“上班心累了,看一眼偶像就满血复活。”据了解,徐小姐的消费主要是在买各种周边、看演唱会、买代言产品等方面。今年年初,她迷上了一个偶像团体,还请了年假去追行程、看演唱会,再加上机票、住宿等花了快2万元。对此,徐小姐向记者表示:“千金难买我开心,只要不超过自己的承受范围就好了。”

“追星某种程度来说很像精神恋爱,是孤独者的慰藉。”今年25岁,在深圳从事英语培训的孙小姐也向记者表示,偶像虽然遥不可及,也不会对粉丝的喜欢有回应。但它却是最能让自己感到快乐的孤独游戏之一。对她来说,偶像也是一种心灵寄托,孤独的时候有个人可以想念,可以成为动力。“这种不知从何而来、真实、澎湃、孤独却让人忍不住窃喜的情感,很让人上瘾。”

近两年来,她除了看演唱会、签售、音乐剧等外,还会去练习室看偶像排练。这其中的开销也不小,“没怎么认真算,但一年至少要花5万~6万元。”孙小姐说。

除了追星外,还有人则热衷于打游戏。“现实中的孤独很难找到懂的人诉说,游戏中能遇到一帮有同样喜好的人。”来自成都的商小姐告诉记者,自己在游戏上认识了天南地北的好朋友,无话不谈,有的在线下也成了好友,所以就算玩游戏花时间还氪金(为游戏充值),自己也从来没后悔过。

据了解,她自开始玩游戏后,花得最多的是《天下3》,主号花了20多万,其他号加起来也有7万~8万。“前期都是端游,手游玩得少一点,花了不到2万块。”商小姐认为,“有人喜欢看书画画,有人喜欢动漫,而我喜欢打游戏,本质都是为了排解孤独获得快乐。”

在采访中,信息时报记者了解到,养宠物很大程度上也能缓解“空巢青年”的孤独感。“不开心的时候,孤单的时候,失落的时候,都是猫咪陪我度过的。它虽然不会说话,但一举一动都在治愈人类不安定的内心。”王小姐是在浙江工作的一名90后“独居青年”,从事互联网行业。2016年9月开始,她就养了一只英国短毛猫。当被问起为何养猫时,她表示当时一个人的状态比较糟糕,就拿了笔能支配的钱去买了只猫。

王小姐告诉记者,自家的猫吃得比较普通,开销并不算大。“法国皇冠猫粮、普通猫罐头和猫砂,一个月开销在200元左右。”再加上些猫玩具,每年定期打针驱虫等,一年在3000元~4000元之间。但养猫却能给她带来开心,“就是有个小动物等你回家,虽然它不会说话,不过家里因此而有了生机,就不会胡思乱想。”

与其类似,四川人杨小姐是85后,从事电商行业。她在2017年底开始养猫,如今已养了两只中华田园猫,每月需要消费三四百元,主要是在驱虫药和猫粮上,而一些每年固定的疫苗费用和猫厕所、玩具等还没算在内。“7月支出了1418.77元,大部分都用在了猫身上。”

在她看来,养猫就跟养小孩一样。“我喜欢抱它们,跟它们讲话。一回家,猫咪就会喵喵喵地迎接我,会很满足,感觉自己不孤单,也更有责任感。”

Oliver是一名95后,从事新媒体行业,在养宠物方面的消费略高。她告诉记者,自己养了一条德牧叫“Every”,买狗狗的时候就花了2000元,之后狗狗又得了急性肾衰竭,前前后后为它花了近两万块。“后期因为它肠胃不好,喂的狗粮都是皇家德牧粮,每个月花费大约1000元左右,包括狗粮、日常保健品及驱虫等。”Oliver表示,狗狗还要三个月进行一次内驱,花费在500元左右,还要补充卵磷脂、钙片、微量元素等。“一年算下来,光狗狗吃喝就要上万元。”至于养宠物,她表示,“很多感觉都说不出来,但是它能够给我一种支撑感。就是能让我感受到,始终有那么一个小生命用它的全部在爱我。”

除了吃喝玩乐等休闲娱乐外,自我提升更是一个人时光里的重要部分。运动健身、看书看电影、报班学习等都是深受这一群体喜欢的选择,既“打发”了时间,也能让自己变得更好。

今年23岁的李双,从事IT行业,压力大时会选择一个人去打篮球,闲暇时也会选择健身。“健身可以锻炼自己的身材、形体,让外形更好看,更有精神,而且支出也不大,办一张年卡就行。”在健身房里,他可以一个人专注练习,也可以跟教练或其他健身者一起交流分享。“健身之后,除了学会管理身体外,跟朋友聊天时也多了一个话题,可以分享健身经验,自己也会很开心。”李双说。

因为单身且独居,属于一个人的时间很充裕。在珠海某房地产公司上班的小雅告诉记者,她一周会去3~4次健身房,每次近两小时。“一张年卡1400元,然后加上健康饮食的支出,一个月大概花费200块左右。”小雅觉得,运动健身让自己走进了人群,也减少了孤独、抑郁等情绪的侵袭。

运动健身、看书看电影是“空巢青年”喜欢的选择。 受访者供图

而看书、旅行更是很多空巢青年的选择。珊珊今年27岁,是中山某眼科医院的一名眼科护士。对她来说,逛街是一种负担,衣服直接在网上购买,吃饭点外卖或去就近餐馆。“一个人的时候,喜欢看电影、看书和听音乐,这些都是比较花时间的事情,一旦开始了就会发觉时间根本不够用,也就不会有时间陷入孤独了。”据了解,她每月会花300~500元在这些上面。早前,她还花上万元报了成人教育课程,每周末都要去上课。“闲着也是闲着,还不如去提升自己的学历与知识。”

“空巢青年”现象催生“孤独经济”

“一人式”消费渐成趋势

“有一部分人,他们不喜欢在购物、吃饭、娱乐等日常活动中与人交流,他们更喜欢一个人完成这件事,最好连服务员或店员说话的机会都没有。”据脉脉数据研究院给出的定义,面向这一部分人群衍生出来的经济产业链就可称为是“孤独经济”。

而在2011年左右,日本经济学家大前研一在《一个人的经济:成熟市场也有大金矿》一书中,就曾提出过“一个人的经济”的类似概念。他认为除了狭义的单身消费外,还有包括一个人独立消费的行为,即一人独自消费和体验。

不管是“一人经济”,还是“孤独经济”,背后的人群偏好的都是“一人式”的消费和体验。面对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一些行业和品牌也迅速提供了“一人式”的消费体验和服务,其中表现明显的一人食、迷你KTV、单身公寓、迷你家居及人工智能等,都不甘示弱地抢占着市场,为人类的“孤独”提供出口。

“一人食”与迷你KTV

“想吃就吃,想唱就唱”

网络上此前曾流传着一张“国际孤独等级”表。在十级等级中,一个人吃火锅与一个人唱K分别为列第五和第六。记者走访中了解到,如今市面上也涌现了可以“一人食”的火锅和可以“一人唱”的迷你KTV,喜欢独自消费和体验的人群不用搭伴就能自己来吃火锅或唱K,更方便且自在。

记者在广州太阳新天地就看到一家可以“一人食”的火锅店“汤响”,他们用吧台取代了桌椅,用小锅代替了大锅,并且是“一人一锅”的形式,相邻的食客可能并不相识,但也不会感到尴尬。据了解,这种小火锅最早流行于日本。

因常年一个人吃饭,外卖也成了“单人消费”的常见选择。白领小陈告诉记者,她最近在点“逗蛙”外卖时就发现,该商家已推出了单人套餐,分量和价格都是双人套餐的一半。截至日前,记者在美团外卖输入“单人套餐”,发现有约270条结果。

据美团点评研究院《2017中国外卖发展研究报告》,2017年共有1.3亿单身人士叫过美团外卖,有393万人平均每周叫两次外卖,有8万单身人士每天叫一次外卖。

而迷你KTV也开始遍布各大商场,记者在万菱汇、时尚天河等就看到咪哒、友唱等的身影,不时有人光顾。从现场来看,这种大小约为两平方米的“玻璃盒子”,里面有一个大屏幕、操作台,两把高脚凳,两个话筒、耳机等,私密性强,可以一个人在里面唱歌。

本报资料图。信息时报记者 朱元斌 摄

据《2017年孤独经济白皮书》,目前40平左右的小户型,成为房地产商专为年轻人推出的单身公寓,主打不孤独的单身公寓,甚至有的开发商还会提出组建年轻人的公寓社区概念,在公寓里设置书吧、饮吧、食堂等,既方便年轻人生活,又创造年轻人相聚、交友的机会。

记者在“梦享社区”青年公寓白云黄边店就了解到,其单身公寓户型为1室1卫,面积在32平方米左右,有智能家居、专人管理,月租在元。梦享社区白云黄边店社区管家叶苗告诉记者,该公寓有142间房,出租率达到98%,主要住户为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创业青年等,社区内还会有共享厨房、健身设施、电影播放厅以及不定期举行聚会等。

而当外出时,“一人游”的群体也会偏向短租。“出门在外,短租的优势不仅是价格便宜,更重要的是能与房东和其他房客的交流沟通,不仅可以排解孤独,更可以感受到温暖。”小猪短租平台书面回复信息时报记者时称,在对短租用户调研中,他们发现有40%的人喜欢在出行过程当中结交不同的朋友。

“在城市化发展中,孤独经济确实在改变着整个社会群体行为的变革,带来消费行为的变化,但孤独并不代表势单力孤与世隔绝。其实,他们更期盼有志同道合或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社交,这种需求容易带来城市新的活力。”小猪短租称,人们可以以便宜30%~80%的价格入住家庭旅店,还能与当地人交流结识,成为朋友。因而在2017年国人住宿偏好调查上发现,一人出行时,愿意选择短租的占51.3%。

“虚拟”真的遇见了“现实

“一人式”消费的“孤独经济”渐成趋势,走在前沿的人工智能自然也不甘落后。早在2013年,美国电影《Her》就描述了孤独的人类男主角西奥多与女主角萨曼莎的故事。而萨曼莎只是一款先进的人工智能操作系统OS1的虚拟化身。这部影片很大程度上也折射出了人类的孤独感,人工智能的机器不仅拥有超凡的计算机能力,还可以拥有情感,能给孤独的人以慰藉。

而这并不仅仅是发生在电影中的事。记者梳理资料发现,2014年出现的一款对话式人工智能“微软小冰”就与之类似,会看图、写诗、唱歌及与人聊天,如今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对话式人工智能系统之一。据微软披露的数据,小冰在全球范围内已拥有超过6.6亿人类用户,1.2亿月活跃用户。

另外,据脉脉数据研究院调查,智能音箱正在成为当下智能家居的入口和人机交互的新方式。这些智能音箱,普遍可以通过接受人们的口令,来播放音乐、播报时间、天气、星座运势、查找快递、设置闹钟和提醒,还可以有一些简单对话。同时,集合不同的厂商还会有一些特殊性功能,如叫外卖、控制家里其他智能家电等。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市场出现的智能音箱产品有京东与科大讯飞合作的叮咚音箱、喜马拉雅的小雅音箱、小米的小爱音箱、阿里的天猫精灵X1、百度的raven H及腾讯的小Q机器人二代等,售价在200多元到3000多元不等。

解读: “孤独经济”并不只是经济现象

“所谓孤独经济,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更是一种人类学现象。”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夏学民书面回复信息时报记者采访时称,当今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世界最主要特点是碎片化,伴随而来的就是大规模“分组交换”。“孤独经济是一种新人类、新时代的新经济,是物联网世界的交流现象。”

据夏学民分析,近代社会结构以小家庭为主,城市公寓楼的建筑结构决定了小家庭与小家庭之间就算面对面也会“老死不相往来”。但随着互联网化,这种小家庭模式受到了冲击。再加上现代人结婚期推迟、离婚率上升等,这些通通都是导致“孤独经济”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的原因。

但也有人认为,“孤独经济”并不能代表“孤独”,只是有一部分人更偏爱“一人式”的消费体验而已。艾媒咨询分析师刘杰豪向本报记者表示,年轻群体在消费决策更加情绪化、感性化,对价格的敏感度较低,更为青睐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

据广州社科院社会学与社会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员陈杰分析,这类经济的出现跟网络化、智能化时代的个体主义、消费主义密不可分,与人口转变有关联,不过它也不是今天才有的。“消费社会中的个体化倾向一直都有,80后90后乃至00后的概念在国内是随着独生子女政策兴起的,他们的个体化倾向凸显,而合群性较之前弱,因而这可以将一人经济理解为消费行为‘个体化’表现。”

GymSquare精练创始人唐欢也向记者表示,如今北上广深的青年之间的精神生活是非常丰富的,城市结构的变化也使得他们不再是群居的生活,而是一个个体的生活。他们自己独处时间会更多,也更追求独立、自由与个性化。“一人经济现在已经非常明显了,尤其是衣食住行方面,如一人火锅、外卖等。”

预测: “孤独经济”会继续壮大

未来,这种“一人式”消费和体验的“孤独经济”是否会发展壮大呢?对此,刘杰豪认为,这个现象是会发展壮大的。在刘杰豪看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许多青年独自在城市里打拼,过着独居的生活,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空巢青年。空巢青年相对于他们的父辈,成长于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社会,他们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更追求个性和独立。

“在消费上,空巢青年的消费方式,更看重产品质量和独特性。另外,在城市这个陌生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更多的是一种弱关系。”刘杰豪表示,这种经济的实质是对这个群体心理的挖掘和迎合。在一人消费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个体认同感和拥有感、价值感的实现。

“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千禧一代成为消费主体,更加强调消费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刘杰豪认为,另外会有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针对这个细分市场,进行消费场景的开拓,推出具有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未来可能会成为商家、品牌的营销热点。

唐欢也认为,与“一人经济”相关的市场会越来越大。“第一是年龄阶层,除了80后90后,新生代也会继续往大城市寻求发展机会,因此这类人群会越来越多;第二是城镇化趋势扩大,随着农村社会结构日渐离散化,个体化趋势也会日益明显。”

在陈杰看来,适合一人消费的网络经济、旅游行业、快递行业、电子游戏、购物、服装、饮食等都会得到较大的发展。“这一族群主要推崇方便至上、轻量消费、注重玩乐与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消费方式。”

请对空巢青年多一点关爱吧

专题策划 信息时报记者邹锦强

专题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张柳静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团体心理辅导对小学生孤独感的干预效果。有研究表明,童年时期的孤独感受会对其未来的生活质量和适应情况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儿童长期处在孤独状态里就会造成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根据Asher的调查,结果显示有10%~16%的小学生处在严重的孤独感水平下[1]。结合国内外关于孤独感的文献,发现大学生及空巢老人是孤独感的主要研究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研究对象的孤独感研究还相对较少,在研究方向上侧重于考察孤独感的产生因素,而忽略了对孤独感的干预与防治。因此,本研究选择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CLS儿童孤独感量表进行调查和筛选,对孤独感较高的小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旨在寻找有效改善小学生孤独感的干预方法,为小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本研究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小学生孤独感的调查研究:以呼和浩特市北垣街小学三至六年级共429名学生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使用EXCEL和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调查结果如下:1、呼和浩特市北垣街小学三至六年级的学生中存在孤独感的人数占筛查总数的40%,其中有12%的小学生的孤独感水平较高;2、小学生孤独感分数在年级、民族上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性别上男生孤独感显著高于女生。第二部分为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研究:以呼和浩特市北垣街小学三四年级学生为被试,采用CLS儿童孤独感量表进行筛选,将选出的60名孤独感较高的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与控制组,对实验组的30名学生,进行9次孤独感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控制组的30名学生不进行辅导,随班级进行正常教学。研究结果如下:1、实验组学生在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后,孤独感水平明显下降,前测分数与后测分数存在显著差异;2、实验组与控制组后测分数存在显著差异,控制组孤独感前后测分数不存在差异;3、在团体心理辅导结束后,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团体辅导效果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明显的效果;4、团体心理辅导对小学生孤独感的改善有显著地效果,可以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践指导。本研究团体心理辅导,以前人研究为基础,结合本校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等设计团体心理辅导内容,主要以改变学生不良认知、学习社交技巧、增加社会交往机会、提供社会支持等方式对小学生的孤独感进行干预,主题明确、有针对性,活动进程由浅至深。对改善小学生孤独感有显著效果。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授予年份】:2015


李雪荣,李思特;[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年03期
李雪荣;[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年05期
李咏梅,邹小兵;[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年05期
刘青杰,马芬;[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2003年06期
张焰;;[J];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5年02期
陈华;[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年06期
罗维武,林力,陈榕,程文桃,黄跃东,胡添泉,陈磁枝,杨跃丽,段荣珍,张美英,张笑英,连友华,陈静,姚兴华,黄秋明,李长远,林青,阮明;[J];上海精神医学;2000年01期
金宇;[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3年01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消除强烈的孤独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