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技击视频的技击方法是怎样的

太极拳的技击方法是怎样的
我的图书馆
太极拳的技击方法是怎样的
&&太极拳的打法是引进落空、沾粘连随、合力发人,是以柔克刚。什么意思呢?就是不管对方的劲有多大、速度有多快,我的思想是不抵抗、不躲避,而是积极主动地帮着他,让他按照他自己的运行速度往前走,我再把我的劲加在他身上,超过他预想的进攻速度,让他失去控制。&& 物体运动的规律是,在没有阻力的情况下作直线运动,有了阻力就往旁边走了。一般拳术的打法是,你来了,我就把你架开、搪开。太极拳不是这样打,你想在这条道上往前走,那好,我把路上给你扫干净了,甚至还给你洒上点油,然后你过来时我再从你背后推你一下,帮着你加快向前的速度,是两个人的力加在他一个人身上。这也好比是落井下石,你不是想跳井吗?在你往下跳的时候,我再往你身上扔一块石头。人一生下来从吃奶就开始用力,一生无论做什么事情大都需要用力。所以大多数人都喜欢练力量,不注重练神意;只习惯练顶劲,不习惯练顺劲;只习惯练实劲,不习惯练空劲;只习惯练分力,不习惯练合力。太极拳的打法是反先天的,是出其不意的。使用这种打法,必须有名师指导,还要有很扎实的基本功,很灵敏的反应能力。这要经过较长时间的与不同对象的实战锻炼,再加上认真的体悟研究,才能渐入佳境。太极拳有十年不出门之说,就是说太极拳内外兼修的功夫要求太高,练者如牛毛,成者如牛角。太极拳的技击要求做到中、松、旋、空、合、沉、稳、活、灵、畅。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太极拳理论】论太极拳之技击
查看: 3966|
评论: |原作者: 谢远基
摘要: 技击是太极拳的本质属性,研究太极拳技击的特点、原理以及如何提高太极拳技击水平,对充分促进太极拳的发展,弘扬中华武术,意义深远。一、技击是太极拳的本质属性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太极拳作为武术的一 ...
& & 技击是的本质属性,研究太极拳技击的特点、原理以及如何提高太极拳技击水平,对充分促进太极拳的发展,弘扬中华武术,意义深远。一、技击是太极拳的本质属性& &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太极拳作为武术的一个拳种,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技击是太极拳的本质属性,是其灵魂。这是因为:其一、从历史而言,太极拳是因为技击需要而产生的。自明末清初陈王廷等武术家创造太极拳以来,已经有数百多年的历史了。它之所以一代一代得以延续和发展,并且繁衍出杨式、吴式、武式、孙式及其他流派的太极拳,不是靠外部力量的推动,而是因为其本身自有的内在动力,即技击功能。从太极拳产生的那一天起、陈王廷、王宗岳、陈长兴、杨禄禅、武禹襄、李亦畲、孙禄堂、杨澄甫等等、一代又一代的太极大家,就对它的技击内含进行着不懈地追求、寻觅、研究,从而推动太极拳不断向前发展。其二,武术是应用于战场上搏杀的工具,太极拳也不例外,每招每式都蕴含着技击的涵义。陈、杨、吴、武、孙等传统太极拳,不管其套路中招式多少,技击性都是套路中每一个动作的灵魂,只有符合技击概念的动作,才是正确的套路动作。失去了技击性,非但谈不上太极拳功夫,也谈不上套路动作的造型美。比如金刚捣碓和单鞭,这两招每一招的用法都不小于30种。其三,当前武术界都认为,判断太极拳还是太极操的标准、就是动作是否有技击含义。没有技击含义,就是操;有了技击含义、就是拳。太极拳的动作,本质上都是符合技击原理的,并不是为了好看。明确了这个标准原则,就区别了是操和还是拳。比如手挥琵琶,手如果伸得太远,虽然好看、却没有实战意识,就变成操了。传统太极拳按技击要求强调:“以腰使手,以脚使手,手打三分、脚打七分。”如果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就是操。讲究技击含义和内气,就能把太极操变成了太极拳。当然,我们不否认太极操也是有很强的健身和养生作用的。二、太极拳技击的主要特点(一)从战形上看,太极拳技击具有刚柔相济性& & 从战形上看,太极拳是刚柔相济、以柔为主的技击,与其他武术的技击相比、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太极拳讲究松柔、技击和走架子一样,具有一定程度的松、柔、圆、缓的特点。太极名家吴图南对此曾云:“太极拳以柔克刚、也就是柔柔韧韧地不用力,就能战胜力气很大的对方;太极拳能以弱胜强,在年岁体质相差很悬殊的状况下、弱者可以战胜强者。”但是,松柔只是修炼太极拳的手段,是运用中正安舒,轻松柔和的动作促使内气无微不至地运行、进而达到运用意念主导吞化和发放的技击目的。其实质上则是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复归柔、刚柔相济、外柔内刚、刚柔互用。正如拳经云:“柔里有刚攻不破,刚中无柔不为坚。”陈长兴在《太极拳十大要论》中说:“用刚不可无柔,无柔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催迫不捷。”太极拳技击的力量“柔化”,一是能麻痹敌方,促使敌方造成错觉,率先行动,过早地暴露重心和弱点;二是更好地柔化身体,使内气在体内通畅、积聚内劲;三是更好地“引进落空”,引动对方的重心,使其失去平衡,为我的取胜创造条件。太极拳这个显著的技击特点,实质上就是将先柔化全身之劲、然后聚于一点刹那间如迅雷爆发出来,是无坚不摧的力量。只有具备了这种先柔化,后疾用骤发、迅猛刚实的力量,才会掌握技击格斗的主动权,给对方以重创,稳操胜券。(二)从战速上看,太极拳技击具有形慢实快性& & 速度是技击能否取胜的一个关键因素。没有哪一种拳术在实战中能以慢取胜,太极拳也不例外。太极拳表面看上去是慢悠悠的、其实际上则是形慢实快。正如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指出:“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陈长兴所著的《用武要言》也说“起手如闪电、电闪不及合眸。击敌如迅雷、雷发不及掩耳”“发手要快,不快则迟误”。李亦畲又云:“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从这些话中也可看出,没有速度、不讲究快的太极拳是不可能用于技击的。那为什么太极拳在练习时要追求慢呢?20世纪80年代马岳梁曾说:“太极拳是以快拳而成名,以慢拳普及。近百年来,文人们千方百计试图用慢架子的练法解决技击上克敌致胜,其做法是徒劳的。”车星辰在《可悲的太极拳现状》也说:“传统的太极拳,据资料记载和一些民间太极拳的继承者说,都是快慢相间,刚柔并济、忽隐忽现、轻沉兼备的。反观现在的太极拳,除极个别的传统老拳外,几乎都是松软缓慢、一柔到底的软拳与慢拳。甚至好多练习者(包括一些所谓著名的太极拳家)认为、太极拳越慢越出功夫,越松越出功夫,越软越出功夫。殊不知太极即阴阳,阴阳即刚柔、缓急、虚实、隐现等等对立统一的矛盾体,纯阴(软、缓、虚、隐、曲等)与纯阳(刚、快、实、现、直等)皆非真正意义上的太极拳、都是病拳与错拳。”与力一样,在初学阶段是为了换劲的需要和追求理法、技法的熟练、规矩、力求达到动作协调,劲力顺畅,内力充足,技法熟练灵活、因此太极拳所要求的慢仅仅体现在学拳的熟悉和提高阶段上。当具备了以上条件后,为了技击需要(只追求养生的例外),就必须追求速度,由慢转快,每个式子都要越快越好。毕竟、柔是太极刚的前提,慢是太极快的开始,在达到“真柔”“真慢”后,必须强调刚和快的训练,特别要进行“忽快忽慢、忽刚忽柔、蹿蹦跳跃、式快劲刚”的拳架训练,这才能达到太极技击的高超境界。太极拳要求的“以静制动”也是一种避其锋芒的应战技巧。“静”是等待最好的时机,“动”则是快速反击、慢了则错过发劲的良机。“静”最终要过渡到快速的“动”。“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都说明了“快”的重要性。因此,真正太极拳技击,其强调的还是速度要快、要“后发先至”,这才是武艺。(三)从战力上看,太极拳技击具有内外合劲性& & 太极拳的技击战力、从系统论的角度来分析、比其他武术更强调做到“内三合”和“外三合”的高度统一讲求的是身体系统整体发劲。“外三合”指的是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是肢体外表的要求、其运用要以腰为主宰,上与两肩两膊相系、下与两腿两胯相随、上中下三节相适应。其锻炼目的是全身协调配合发出整力,“一动无有不动”,所修炼的是明劲即外劲。“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锻炼的是意念和内气的整合、一触即发,“势势揆心须用意”、“意气君来骨肉臣”,其所修炼的是暗劲即内劲。人体的一切运动和一切形式的发劲,都是筋骨运转和肌肉收缩的结果,是在神经系统(意念)的支配下由多个或多组筋骨运转和肌肉收缩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正如李亦畲云:“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躯使。”太极拳整体劲的发放就是内劲和外劲有机结合的结果,是以内劲为主导,牵动关节、骨骼产生人体各部位间的相对运动。由于各环节的相对运动作用于地面或其他对象,而获得外界环境给予的反作用力也即外劲,从而引起整个人体的相对运动,发放出同时包含有内劲和外劲的整体劲。因此,在太极拳的技击中,“外三合”通过“内三合”驱使,形成意念主导下调动人体206块骨头和500余块肌肉形成的“力从足起、主宰于腰,发至手”、“肩催肘、肘催手”等全身用力(腿、腰、肩膀、手臂)的强大整劲。需要指出的是,在太极拳技击中、这个强大整劲,还包括借助的天地之力,即地球重力的反作用力、以及对手作用于我的力量。(四)从战势上看,太极拳技击具有尊化贵舍性& & 尊化、就是强调在对方向我攻击时,我以化解的方法,使对方的攻击力量不能作用在我身上,我的化劲分散和削弱了对方的攻击力,使之对我构不成重大威胁。化功是一种高级的技击防卫法。太极拳的化劲方法、主要是在接触发劲的一瞬间,及时依自身(身法)极小的运动,把对方的进攻力量消耗掉。尊化,要做到不丢不顶,并非一味地化解。太极拳化解的方法,主要是半圈化半圈发,即化即发。化而不发,还是会受对方的牵制而导致失败。太极之化、即是化解敌之攻击、使其失去效应。敌出手来击我,我不硬抗击、而是出手引敌进来而化开来招、顺而还击一战可胜。立化立打、蓄而立发。& & 贵舍,就是强调舍己从人,即因对手之变化而变,使我顺人背。太极拳世代流传着一句口头语,即“要啥给啥”。在技击中,对方加力于我身之某处,我就把这处让给对方,把这处受力走化掉、丝毫不加抵抗,让对方的劲在我身上毫无作用,瞬间化为乌有,使对方落空。紧接着以我的整劲击败对手,即以听、化、拿、发的手段、使之引进落空合即出。舍己从人,要啥给啥,也是攻与守的竞技过程。舍己从人、是给对方一个错误的感觉、让对方进得来出不去。舍己从人是太极拳技击的一种战术和策略。舍己是诱敌入设好的圈套,等待机会击发制胜。具有实战经验者,必然舍己从人,处处谨慎小心,不轻易进攻,所谓抑制其长,攻击其短。一旦掌握对方的劲路、破绽,或是敌强我弱,为了尽量减少失误,采用避实就虚,或用偶角的打法、从侧面击打、“攻其所必救,守其所不攻”。只要对方进攻、我即舍己从人,用粘连黏随之法牵制着对手,当其有破绽出现时,即攻其实点:或者在击其第一个破绽时,对方必然因吃劲而出现相应的相援、我即攻其救援之处,在其要害处一击、使其根本无法逃脱。因此、从战势上看,尊化贵舍是太极拳技击的一个显著特征。(五)从战机上看,太极拳技击具有攻防合一性& & 攻防合一是太极拳的显著特点。一般武术是把攻与防分别来讲,攻则踢、打、摔、拿:防则格挡、躲闪等等。而太极拳则往往是把攻与防、化与打、引与进包含在一个螺旋式的动作之中、从而化打结合,化中有打,打中有化,攻中有防,防中有攻、对立统一、阴阳相济。在技击中边化边打、化打同时,往往敌人刚一进手即被击出一丈开外,而不知其原因。而打人者,也不知自己如何用招的、这叫攻防合一,意动神随人已倒、敌我双方两不知。特别是高人交手比技,出手极快,防即是攻,攻又是防,打人于无形之中、达到了“犯者应手即仆”的上乘境界。正如《用武要言》所云:“何为闪?何为进?进即闪、闪即进,不必远求。何为打?何为顾?顾即打,打即顾,发手便是。”同时,太极拳技法中的顺势借力、造势借力,从反面入手,劲走三节、打空打回、特别是其顺逆缠丝、螺旋进击、松活弹抖等等都是太极拳固有的攻防合一的独具特色技击法、是我们应该认真继承发扬的。(六)从战术上看,太极拳技击具有灵活机动性& & 从战术上看、轻灵而圆活、是太极拳实战技击的重要特点。太极拳套路是由招式组成的,每招每式都有具体攻防含意、可以说招招管用,式式都是制人之法,但这些招法却因敌变化去用,因敌变化而用,尤其是技击对抗中你来我往,拳脚相加,容不得你用理想的招式去攻防。“因敌变化示神奇”,不拘招式才有希望战而胜之。太极拳实战技击时最忌用蛮力和蛮劲,遇敌来击强调的是灵活机动,不丢不顶、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只有在认真贯彻“以轻灵圆活”对敌的方法,才能在技击中身如游龙飞凤,快如闪电疾风,出手不见手,伸手就有,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而所向无敌也。在平时练拳时、做到面前无人似有人,技击时做到面前有人似无人,出奇致胜。正如拳论所云,“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挨着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又玄”,此乃太极拳技击的至高境界。当然,太极拳“轻灵圆活”的技击方法和效果、是以深厚功力为根基的、没有意动心随,我到敌倒的好功夫,是难以运用的。正如《十三势行功要解》云:“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好功夫之人、出手软如棉,上身重如铁。遇敌来攻、敌变我变,自然而然,遇敌则无所不适、克敌则无坚不摧。因此、灵活机动、即“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是太极拳实战技击重要战术的特点。三、太极拳的主要技击原理(一)万有引力原理& & 宇宙万物、都受到万有引力规律的影响。对人类来说、地球之万有引力影响最大。在各类武术中、太极拳技击最为尊重和最科学地运用地球引力作用规律、这主要体现在对重力平衡的把握上。其技击在本质上就是通过听、化、拿、发的巧妙配合,在维持自身平衡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地破坏对方的重心平衡。这个运用地球之引力达到重心平衡的问题,就是太极拳常说的“中定”这个主要矛盾。中定是立身中正的前提、更是技击化打的基础和技击对象之一。没有立身中正,身体失去平衡、行功走架东倒西歪、技击发力便无保证。太极所追求的“松沉”,就是要求百分之百地尊重地球引力的影响。地球引力垂直穿过人体重心的那根无形的线,称之为人体的重心线。直立运动的人体由两腿支撑全身的重量、并通过换步移动维持身体的平衡。当人体的双腿承受压力不均,即成为虚步时、中心线与重心线相分离,太极拳认为承受大部分重量的腿为实腿,承受少部分重量的腿为虚腿。按照万有引力作用原理、身体重量的重心若位于两脚间距离偏虚脚约三分之一强的地方、就可以双足踏地有力。实践证明:如果将自己进攻的力点直接作用到对方的重心线上是最为有效的,可破坏对方的重心线、从而破坏对方的平衡。通过周身螺旋缠丝的变化和两手的相吸相系,使对方实腿过实、虚腿更虚,众而达到使对方失去平衡倾覆跌倒的目的。在具体的攻防实战中、由于面对的是运动中的敌手、不断变化的招式和对方重心线反复灵巧的位移、我们对对方重心线的围剿和破坏也不是一件易事。这就演变出了太极推手、散手、技击技法的丰富多彩和奥妙无穷。作为攻击一方,一方面我们可以因敌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为了达到我方的目的,可以迫使对方的重心线随我方的意图而变化,这便是造势。还可以利用重心的转换,身法的协调、胸腰的折叠运化乃至步法的调整,最终达到使我方的重心线始终灵活自如地保持垂直方向的位移,使对方远离我方重心线、让对方的力点始终沿我方肢体圆弧运动的切线方向滑动。这样、就可以在不改变自我重心的前提下,始终距敌之力于我的重心线之外,从而达到保护自我重心线的目的。因此,抓住了万有引力作用原理、也就抓住了太极拳技击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二)杠杆原理& & 杠杆原理告诉我们、要使杠杆平衡,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矩(力与力臂的乘积)大小必须相等:欲使杠杆达到平衡,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太极拳的技击就讲究这个原理。从人的侧面看,整个脊椎在胯的后侧,也在腿骨的后侧、当太极拳练出松沉以后、就能感觉到身体在用腿骨骨头支撑胯骨。脊椎骨在两个胯骨之间、随着动作的不同、脊椎骨的重心或往下落在左胯,或落在右胯上。由于脊椎骨(代表整个上身的重量)在左右两胯之间游动的位置的不同、给胯部造成了向下的沉重下压力,由于腿骨又是在或左、或右上顶胯骨的,等于是腿骨在胯骨的地方往上顶起,手臂随着腿骨的上顶而抬起,而脊椎骨在胯骨的后面从上往下压、从而形成杠杆的基础。比如,由右转体抱球至左掤手、当抱球时,身体的重量压在右胯上、然后迈左腿,这时身体往左脚的方向前弓步,如此、这时的脊椎骨先往下走(等于是两胯的两边高,中间底),随着身体的重心往左腿移动,左腿向上的支撑逐渐起作用。如此,左手随着左腿这个往上的支撑,把左手给掤出去。简而言之、向左迈步后、身体往下、往前走的同时,在胯骨后面下压,而左手,随着前腿的上顶胯骨,从而把手臂给掤出去。如同跷跷板一样,以胯骨腿骨为中间的支架、身体在腿骨、胯骨后面下压,把胯骨前面的手臂给压起来,从而完成杠杆的作用。这个翘翅板、是动态的跷跷板、绝不是静态的。抱球时体现不出杠杆来,随着前弓步的进行,是逐渐显露出来的、胯后面是沉重的身体下压,随着前弓步的移动,把胯前部的手臂给掤出去。举一反三,太极拳技击时的其他动作和招法,也是符合这个杠杆原理的。(三)力学原理& & 懂得人体运动力学的基本原理,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太极拳同其他任何物体运动一样,都受到物理力学定律的支配和制约。太极拳的技击,是非常符合力学的牛顿三大定律的。习武者用拳掌击人,可使对方受到外力作用,而改变原来的位置、这符合力学运动定律。任何武术、不论刚性与柔性,只要用以击人的力,都是一种物质的力,而且在两人中间发生作用与反作用,都同样受着牛顿三大定律的支配。比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物体不受外力不改变原有状态。”我们知道物体有保持自己静止或者运动状态的特性,这种特性在力学上叫做惯性。牛顿第二定律:“运动是在外力同一方向的直线上发生变化。”“动量的变化相等于力与时间的乘积。”太极拳技击就符合这个原理。太极拳打人一旦出手,并不立即收回,而是有意在对方身上继续加力,以延长力的作用时间。使对方身体发生加速运动。那么,对方的身体自然要随着力的方向而变动原有的位置了。太极拳的出手,是在接触对方身体后,开始伸臂发劲。也是因为这个因素,作用力更大而效果更佳。牛顿的第三定律又云:“每一个作用力总是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或者说,两个物体的相互作用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太极拳出手时,不肯先用大力去打击对方,因为这样不能引起太大的反作用力用于自身。同时在与对方身体相接触后加力于对方身上时、如对方用力抵抗,自己也能自然松手,将力化开,使对方又失去平衡。这时、可利用对方重心不稳,发手击之、对方自会倒地。如对手不倒,也可以随机应变、不断向对方加力,将对方击倒。按照牛顿三大定律、太极拳技击时,凡是对方先出来向我攻击,最忌在相反的方向去用力抵抗、而是顺对方之力,加力于对方的力上、以产生更大的合力。使对方身体失去平衡,陷入不利的地位。这种击法是以“柔”“顺”为主,不是以硬抗硬的。如果对方来攻,自己以硬对抗,结果是手快打手慢、力大打力小。而太极拳技击,总是不先出手,让对方先出手,自己以静待动,先化后打、待机而打,绝不冒昧进击以图一逞。力学还告诉我们:冲量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作用时间的乘积。冲量是描述力对时间的积累效果,是过程量。即力的积累效果不只与力的大小有关,还与作用时间有关,力大效果不一定大,力小效果不一定小。太极拳一直强调“动贵短、意贵远,劲贵长”,这就符合冲量定理。“劲贵长”即含有劲力点的作用时间长,从而增加力的冲量,使其积累更大的效果,产生更强的作用。因此、太极拳高手、一出手即可找准对方弱点与重心,将人击倒或打出丈外,这都是运用力学达到炉火纯青的结果。
上一篇:下一篇:
扫码关注太极网微信平台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太极网微信平台:官方认证“太极拳”订阅号(cntaijiwang)最权威的太极拳微信公众平台!太极粉43万+,领域第一!太极拳理论、视频、资讯每日免费看!
123456789101112
Powered by太极拳基础理论、技击实战及习练方法
大家好,我是抱朴太极拳弟子,我现在力图用最通俗简单的语言来介绍太极拳最基础的功夫。
太极拳前辈们写的介绍太极拳文章中的内容高深莫测,没有太极拳功夫的人很难理解;现在人们主要将习练太极拳作为锻炼身体的方式,部分研究太极拳技击的也仅从推手、听劲懂劲等方面入手,几乎没有实战价值,以上二个原因导致真正的太极拳功夫几近失传,太极拳在世人眼中成为花架子。
首先要强调的是,太极拳是中华武术发展的巅峰,是由武术大师们在改进外家拳技击的不足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最刚猛的技击术。
下面我从外家拳的不足、太极拳对外家拳不足的改进、太极拳发展阶段、太极拳功夫的实质、太极拳习练方法及实战等方面介绍太极拳。
一,外家拳的不足
外家拳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不足。
第一是外家拳无法发出人体最大力量。外家拳靠肌肉紧张发力,在浑身各块肌肉紧张发出力量的同时,每块肌肉的紧张还牵制与阻碍其他部位肌肉发力,另外肌肉紧张的副作用就是僵硬,僵硬则阻碍发力。用科学话说就是人体神经的传导无法保证浑身每块肌肉在同一时间、同一方向上发力。
外家拳第二个不足是浑身肌肉紧张发力,就使得浑身成为一个僵硬的杠杆,任何一个地方受到外力打击,就会使整个身体全部受力,丧失技击能力。
第三是外家拳每次发力只能使用一次,然后要再次调整身体动作肌肉紧张发力,力量不连贯且僵硬。
第四个不足是外家拳虽然还强调速度、反应、技巧等因素,但是外家拳技击的本质就是二个人的较力,练拳十年打不过一个天生力大的;散打、格斗比赛要分级别,体格有差别则无法公平比赛。
以上外家拳的四个不足产生的根本原因都是源于以肌肉紧张的方式发力。
二,太极拳对外家拳不足的改进
太极拳为了克服肌肉紧张发力产生的种种弊端,干脆放弃了肌肉紧张的发力方式,代之以整个身体的上下贯通、旋转、压缩发力。所以上下贯通、旋转、压缩是太极拳的基础,基本功。太极拳的其他高层次功夫都是建立在上下贯通、旋转、压缩基础之上的。
人的力量源于脚下,将脚下之力调动到承接、打击外力的部位,比如说胳膊拳头,是最基本的技击要素。外家拳是靠肌肉紧张使身体成为一个杠杆将脚下力量传导到胳膊拳头的,这个力是死的,只能与对手硬顶并只能使用一次。太极拳则是通过身体肌肉不紧张的自然状态将脚下力量传导并集存于身体,然后通过身体的旋转、压缩源源不断地使用这个集存在体内的活力。这个将脚下力量不通过肌肉紧张的方式自然地传导并集存于身体的功夫就是上下贯通。一旦你习练到上下贯通了,你的身体就随时处于蓄积力量的状态的,随时可以发力。
当你的身体上下贯通后,脚下力量就集存于你的体内,这时你要用身体的旋转和压缩去使用这个力量。旋转就是身体横向的旋转,压缩就是身体的向下松沉堆积与向上的拉伸,是纵向的旋转,由此身体形成一个上下左右不断旋转的球,以这种球型的劲力承接外力打击对手。这个旋转和压缩要练到能贯穿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就是你身体的每个部位都以旋转和压缩承接外力。
太极拳的这种贯通、旋转、压缩发力方式就彻底改变了外家拳的不足。
首先,由于发力时肌肉不紧张不僵硬,就能把脚下力量最大限度地集存于体内,再用旋转、压缩蓄积、打出这个力量,就能发出人体的极致力量。
其次,由于太极拳是用旋转压缩方式承接外力、发力,就不会与对手硬顶,无论对手多大劲力来,我只用旋转压缩引带(即四两拨千斤)。由于太极拳没有肌肉紧张和僵硬,所以在承接外力的瞬间就能感知对手的劲力来路方向,然后利用旋转压缩顺着外力将外力引进,对手的力量被引进后就丧失力量了(肌肉紧张形成的杠杆所致),然后再打击对手。以上就叫“听劲懂劲、引进落空”。
再次,由于身体每个部位都贯穿着旋转压缩,所以每个部位都能以旋转压缩承接外力并引进,然后将身体的旋转压缩向相反方向释放并再次形成相反方向的旋转压缩,就是一个承接外力并发力的过程(即阴阳转换)。这时身体不是一个僵硬的杠杆,而是活的,身体的每个部位都可以以旋转压缩方式随着对方的劲力连绵不断地阴阳转换。
这样,太极拳就彻底克服了外家拳无法发出最大力量、僵硬、硬顶、力量不连贯等不足。
三,太极拳发展阶段
放弃了肌肉紧张的发力方式后,太极拳的发展经历了二个阶段。第一个是大架太极拳阶段。从大架太极拳的大开大合的动作中就能看出来,大架太极拳是以腰胯为轴将外力向身外拨,就是四两拨千斤。四两拨千斤防身尚可,杀伤力有限。
小架太极拳的出现则将技击术发展到极致。小架太极拳不再将外力向身外拨,而是相反,利用身体的旋转压缩将外力向体内引带,让对手劲力落空的同时,将自身的旋转压缩蓄力达到极致,再释放出力量(阴阳转换)打击对手。
当然小架太极拳并不是放弃了四两拨千斤,只是不再将四两拨千斤作为技击目的,而是将其只当作引进外力的手段,即利用旋转压缩引进外力的过程还是四两拨千斤。
小架太极拳已经开始主动出击打人了,接手就利用旋转压缩引带对手劲力,抢占先机先势,将对手置于不利境地,或者直接打击对手。
四,太极拳功夫的实质与实战
通过我以上讲解你明白了太极拳的接力发力方式是上下贯通、旋转、压缩。但这个贯通旋转压缩并不是你想象的简单的贯通、旋转、压缩的外部动作,而是内里抽合出来的贯通旋转压缩,将贯通旋转压缩习练成人体的自然条件反射,把身体本身锻炼成为不通过大脑指挥就能够阴阳转换(旋转压缩引进为阴,转换发力为阳)的技击机器。
在技击实战中,电光火石之间你无法用大脑去指挥身体作出动作接力发力,人体总是以肌肉紧张的条件反射去承接突然到来的外力。外家拳对套路的习练目的就是将动作习练成条件反射,以便在电光火石间条件反射地作出接力发力动作打击对手。
太极拳也一样,太极拳不但要使习练者放弃以肌肉紧张接力发力的条件反射,还要使习练者练出以贯通旋转压缩方式接力发力的条件反射,只有这样才能用太极功夫实战。所以太极拳理论简单,但是很难习练出功夫。一句话,太极功夫的实质就是将贯通、旋转、压缩锻炼成条件反射。
贯通旋转压缩贯穿到身体每个部位,蕴含着身体的整劲,所以无论是四两拨千斤,还是听劲懂劲、引进落空,都是用身体整劲完成的,只不过由于肌肉不紧张,所以从外表来看,太极拳完成听劲懂劲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时身体是松的,但是其实质是至刚至猛的。所以说太极拳的松是至刚至猛的松,是表象的松,不是毫无技击力的松懈。
人体在平静状态下,比如在二人约定好特定规矩和条件的推手时,只要肌肉不紧张,任何人都能感知到对手的劲力和方向,再顺着对手劲力方向引带进来。所以听劲懂劲引进落空并非高深莫测的高难度功夫,难的是你要将其锻炼成在电光火石间就能完成的条件反射,只有如此才能实战。
但是恰恰现在习练太极拳的绝大多数人都认识不到这点,他们在没有习练出贯通旋转压缩的情况下去单纯地追求听劲懂劲引进落空,其结果就是将太极拳蕴含着贯通旋转压缩这个整劲的至刚至猛的松,篡改成无谓的松、松、松,篡改成毫无技击力的松懈。这样习练的结果是在特定条件下倒是能听劲懂劲引进落空了,但是永远不能实战,永远不能发挥出太极拳巨大的杀伤力。这也是太极拳被视为花架子的主要原因。
五,太极拳习练方法及实战
前面说了,太极拳功夫的实质是将贯通旋转压缩锻炼成身体接力发力的自然条件反射,所以你在习练太极拳时,先用大脑控制身体以肌肉紧张的方式完成外表动作(套路动作),在完成动作的同时仔细感觉体会并调整身体的运动变化,用身体自己习练出来的感觉(即心神抽合)逐步代替大脑对身体的控制指挥(即肌肉紧张),最后过度到完全抛弃大脑控制的肌肉紧张,完全用心神抽合控制身体的运行。所以打太极拳时一是要慢,二是要尽量肌肉不紧张,不使劲,目的都是为了体会身体感觉并不断调整。
太极拳的习练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认识自己的身体发力运行的过程,是一个内外相合的过程,你内心感觉到一个反应,你的功夫就上升到一个层次。
最简单的练法:自然站立,重心平均分配于两条腿上,这是无极状态,然后开始将重心向一条腿上转换,这就是有极状态(有极生太极,待习练出心神抽合就是太极状态)。重心由转换腿向支撑腿转换时,转换腿如大厦将倾卸力,身体重心向支撑腿下松沉堆积(压缩),同时顺着转换方向身体自然旋转(旋转),去体会这种自然产生的旋转和压缩,当向支撑腿方向的旋转压缩到极致时,身体重心再向另一侧腿转换,同样要去仔细感觉转换过程中的旋转压缩。不要用大脑去指挥身体做这个动作,而是要身体自然地转换,用内心去感觉这种自然的堆积压缩和旋转,也不要刻意地追求外表的旋转压缩,只是去体会感觉。当你向前迈出一步,将这种最简单的左右转换变化成前后转换,再将胳膊自然抬起,就是太极拳的走桩了。你不断地感觉体会调整身体的旋转压缩,你会最先感觉到前心这个位置与二条腿之间的感觉联系,当你加强这种感觉后,就会产生抽合,身体抽合的中心就在前心这个位置,这就是你身体的心神。不断加强心神对身体的抽合,功夫不负有心人,终究会有那么一天,你突然如醍醐灌顶般地感觉到身体沉入地下了,能感觉到地下返上来的力量了,这时你就上下贯通了,上下贯通能使你更好地抽合旋转压缩,贯通旋转压缩相辅相成,最终你身体的贯通旋转压缩均由你的心神抽合完成,慢慢地就形成条件反射了。
打套路时也一样,每个动作都要有一个贯通旋转压缩再转换的过程(承转起合),没有这个过程就直接作出动作的,其实是在做太极操。
等你抽合出心神,心神就是精气神,精气神会在你的五脏六腑、奇经八脉中游走按摩运转,这才是太极拳能够延年益寿的功效所在。
这时你懂得了太极拳套路不过是锻炼出你心神抽合的外表动作,你靠套路这个外表动作引带出内里的心神抽合,产生出太极功夫。你有了太极功夫,就是将贯通旋转压缩锻炼成条件反射了,只要接触到外力你就自然而然地顺着外力旋转压缩以引进,引进的同时也是你旋转压缩蓄积力量的过程,当你旋转压缩到极致时,对手的劲力就被你落空了,这时的对手几乎就是你手中的玩物,你将旋转压缩向另一侧释放出来再重新旋转压缩,就是阴阳转换,就是发力。对手不懂太极拳的,你引进就发力打击;对手有太极拳功夫的,你不一定能一次引进对手劲力,就需要不断的阴阳转换,找到对手落空时打击对手。但在实战中几乎不可能产生不断阴阳转换的,一交手功夫高低立见。多次的阴阳转换一般产生于同门弟子相互习练时。
由贯通旋转压缩发出来的力量是你无法想象的,这种力量打在对手的胳膊腿上,对手就不敢再次轻易出胳膊出腿了;如果打在对手身上,这力量都能贯穿到对手内脏里去,对手基本上就丧失战斗力了。我经常挨师傅打,所以对挨打的感触较深。
另外由于心神的不断抽合,抽合体现在身体(不是四肢,四肢可以直接柔化外力)的表面能化解外力打击,所以习练太极拳的不怕打,抽合到一定层次,谁打你谁受伤。习练太极拳套路时,套路动作划的是大圈,习练太极拳的过程将外表动作的大圈不断引入内里的抽合,圈子在不断地划小,当你抽合出心神后,你身体(不包括四肢)在心神抽合下瞬间就完成一个阴阳转换,就是在承接对方打来的拳头时瞬间身体接触部位划了一个极小的圈,引进对手拳头再发出瞬间完成,对手打击你的劲力越大,其受伤害程度越大。太极拳就是这么一个攻守兼备的神奇技击术。
通过我以上讲解,你会感觉到太极拳是如此的简单。是的,太极拳是无论从原理到习练过程都极其简单的功夫,难的是你要经年累月坚持不懈地习练,还要有师傅不断地对你调整,能坚持习练出功夫的人凤毛麟角。
尚若不去习练太极拳最基本的贯通旋转压缩,而去盲目追求听劲懂劲引进落空,长此以往,太极拳功夫恐怕真要消失了。现在不但世人将太极拳视为花架子,就是习练太极拳者也自甘于花架子的美名,将没有贯通旋转压缩作为基础的没有任何技击能力的听劲懂劲引进落空当成太极拳的终极目标,忘记并背离了太极拳被发明出来天生就是为了技击打人的宗旨。
我是多么的希望习练太极拳者,将每天习练太极操的时间用于习练真正的太极拳,让我们的太极拳能重新崛起于世界武林!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极拳技击视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