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县农渠最小落差是多少?

当前位置: >>
某区2010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研报告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 土 地 治 理 项 目某省 2010 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 某市某区宁远堡镇及双湾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单位:某市某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编制单位:某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编制时间:二九年十二月
项目名称: 某省 2010 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某市某区宁远堡镇及 双湾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执行单位:某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项目负责人: 赵乾德 目性质: 新建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承担单位: 报告总负责人: 武威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副院长 职务:某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项职称、职务: 高级工程师职称、职务:水利工程师 某区农业综合开 发办公室副主任 经济负责人: 职称、职务: 某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水 利工程师 副主任 技术负责人: 职称、职务:高级工程师 总工程师 职称、职务: 某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水利工 程师 副主任 报告批准:报告审核:报告校核:项目负责:报告编写:规划设计:投资估算:工程测量:项目参加人员: 目 第一章录项目概要 ...................................... 11.1 项目背景 ........................................ 1 1.2 项目建设范围、规模、内容与工期 .................. 2 1.3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 3 1.4 项目编制的依据 .................................. 3 1.5 效益估算 ........................................ 4 1.6 组织领导和管理 .................................. 4 第二章 项目区概况 ..................................... 62.1 自然概况 ........................................ 6 2.1.1 地理位置及范围 ................................. 6 2.1.2 水文气象 ....................................... 6 2.1.3 地形、地貌及土壤 ............................... 7 2.1.4 水资源 ......................................... 7 2.1.5 耕地种类、数量及开发潜力 ....................... 8 2.1.6 自然灾害 ....................................... 9 2.2 社会经济状况 .................................... 9 2.2.1 人口及劳力 ..................................... 9 2.2.2 土地利用现状 .................................. 10 2.2.3 农业生产水平 .................................. 10 2.2.4 地方财政及农民收入 ............................ 11 2.2.5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状况 .......................... 11 2.3 基础设施 ....................................... 12 2.3.1 水利工程骨干设施状况 .......................... 12 2.3.2 田间工程现状 .................................. 12 2.3.3 农业机械及农机服务设施 ........................ 13 2.3.4 交通与电力 .................................... 13 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143.1 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 14 3.1.1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 14 3.1.2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种植结构较单一 ........... 14 3.1.3.林业防护措施不足,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 15 3.1.4 农业生产效益较低,优质、特色农业发展不足 ...... 15 3.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15 3.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 17 3.3.1 项目实施的基础条件保障 ........................ 17 3.3.2 项目实施配套资金保证 .......................... 17 3.3.3 项目实施的技术保障 ............................ 18 3.3.4 村级组织得力 .................................. 18 3.3.5 群众基础扎实 .................................. 19 第四章 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 ...................... 214.1 项目区水资源概况 ............................... 21 4.1.1 水资源量 ...................................... 21 4.1.2 可供水量 ...................................... 22 4.2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 22 4.3 节水量分析 ..................................... 23 第五章 规划设计 ..................................... 215.1 指导思想 ....................................... 21 5.2 选项原则 ....................................... 21 5.3 建设标准 ....................................... 22 5.4 建设规模 ....................................... 24 5.5 规划布局 ....................................... 24 5.6 最佳方案选定 ................................... 25 5.6.1 水利措施选定技术方案 .......................... 26 5.6.2 农业措施建设选定技术方案 ...................... 29 ? ? 计划任务 ....................................... 34 选定方案 ....................................... 345.6.4 科技示范推广及培训计划 ........................ 39 5.7 项目建设预期进度 ............................... 60 第六章 开发任务和建设内容 ............................. 626.1 开发任务 ....................................... 62 6.2 建设内容 ....................................... 62 第七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 637.1 编制原则及依据 ................................ 63 7.2 投资估算 ....................................... 65 7.3 资金筹措方案 ................................... 66 7.4 群众投工投劳 ................................... 67 第八章 综合效益分析 ................................. 688.1 经济效益 ....................................... 68 8.2 社会效益 ....................................... 69 8.3 生态效益 ....................................... 70 8.4 经济评价 ....................................... 72 第九章组织措施和运行管护 ........................... 759.1 组织机构 ....................................... 75 9.2 保障措施 ....................................... 76 9.3 工程建设管理 ................................... 77 9.4 运行管理和维护 ................................. 79 第十章 环境影响与评价 ............................... 8110.1 环境现状分析 .................................. 81 10.2 项目实施对环境的影响 .......................... 81 10.3 对策与措施 .................................... 82 第十一章 结论和建议 ................................. 8311.1 可行性研究结论 ................................ 83 11.2 建议 .......................................... 84附表: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概要表 2、项目区现有水利工程设施情况表 3、设计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平衡表 4、土地治理项目建设内容和投资估算表 5、土地治理项目分片建设任务计划表 6、水利措施工程估算汇总表(附表 SL) 7、水利措施机电井机电设备维修改造工程投资估算表(附表 SL-1) 8、水利措施衬砌渠道建筑工程投资估算表(附表 SL-2) 9、水利措施渠系建筑物工程投资估算表(附表 SL-3) 10、水利措施渠道工程单价计算表(附表 SL-4-1) 11、水利措施渠系建筑物工程单价计算表(附表 SL-5-1) 12、人工工资单价计算表(附表 SL-6-1) 13、主要材料价格估算汇总表(附表 SL-6-2) 14、施工机械台班费汇总表(附表 SL-6-3) 15、混凝土材料单价估算表(附表 SL-6-4) 16、工程工序单价估算表(附表 SL-6-5) 17、工程单价估算汇总表( (附表 SL-6-5) ) 18、农业措施土壤改良投资估算表(附表 NY-1) 19、机耕路工程投资估算汇总表(附表 NY-JGL) 20、机耕路投资估算表(附表 NY-JGL-1) 21、林业措施防护林工程投资估算汇总表(附表 LY-1) 22、林业措施防护林苗木需求量测算表(附表 LY-1-1-1) 23、科技措施投资估算表(附表 KJ-1) 24、 区内已实施土地治理项目区与 2010 年拟建区域主栽品种成 本效益调查对比表 25、有项目与无项目流量增加额分析表 26、项目增量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27、项目财务现金流量表 28、项目损益表 29、科技推广费安排情况表 30、某区 2010 年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管理费安排情况表 31、某区土地治理项目工程管护费安排情况表 附图:1、某区 2010 年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位置示意图 2、某区 2010 年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现状图(一) (二) 3、某区 2010 年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规划图(一) (二) 4、2*2 泵房设计图(JQNF-SL-00) 5、D30(加宽)型农渠横断面图(JQNF-SLQX-02) 6、D50(加宽、加厚)型农渠横断面图(JQNF-SLQX-06) 7、D80(普通)型农渠横断面图(JQNF-SLQX-07) 8、4 米农桥定型设计图(JQNF-SLQX-11) 9、4*1.76 米农桥定型设计图(JQNF-SLQX-012) 10、6*1.76 米农桥定型设计图(JQNF-SLQX-013) 11、6*1.2 米农桥定型设计图(JQNF-SLQX-014) 12、8*1.2 米农桥定型设计图(JQNF-SLQX-015) 13、8*1.6 米农桥定型设计图(JQNF-SLQX-016) 14、8*2.3 米农桥定型设计图(JQNF-SLQX-017) 15、6*2.3 米农桥定型设计图(JQNF-SLQX-018) 16、农渠水闸设计图(D50) (JQNF-SLQX-019) 17、农渠水闸设计图(D30) (JQNF-SLQX-020) 18、机井出水池定型设计图(JQNF-SLQX-021) 19、消力池定型设计图(JQNF-SLQX-022) 20、涵管及配套水池设计图(JQNF-SLQX-023) 21、巴歇尔量水堰设计图(JQNF-SLQX-024) 22、分水口设计图(口宽 50) (JQNF-SLQX-025) 23、分水口设计图(口宽 30) (JQNF-SLQX-026) 24、防护林造林模式图(JQNF-LY-01) 25、防护林造林模式图(JQNF-LY-02) 26、防护林造林模式图(JQNF-LY-03)附件:1、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年度计划报表 2、某区财政局关于 2010 年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 区级财政资金的配套承诺。 3、三角城村 2010 年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建设征求意见表 4、下四分村 2010 年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建设征求意见表 5、某区 2010 年宁远堡镇及双湾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科技措施 委托协议 6、某区 2010 年宁远堡镇及双湾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群众自筹 能力分析报告 7、某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呈报某区 2010 年土地治理和 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试点项目的报告
第一章 项目概要第一章1.1 项目背景项目概要某区宁远堡镇和双湾镇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乡镇,宁远堡镇下 四分村和双湾镇三角城村地处某市区东北部风沙口, 风沙危害严重, 土地荒漠化现象加剧,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甚至对 人民的生活也构成了一定的威胁。两村现有耕地 21000 亩,其中: 中低产田近 12963 亩,占总耕地面积的 61.7%以上,是制约两村农 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由于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土壤肥 力差,田间灌溉工程不配套,农田灌溉周期长,以及干旱缺水,农 业用水矛盾日益突出,影响了种植结构调整和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土地产出率长期处于中低水平,农产品品质不高,市场竞争力下降, 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这已经成为当前制约两村农 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重要因素。 农民迫切需要改良土壤结构,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产品产量,增 加经济收入。2009 年,在国家和省、市农发办的大力支持下,某区 在宁远堡镇下四分村和三角城村立项实施了 0.63 万亩中低产田改 造项目,极大地改善了两村农业基础设施,减少了中低产田面积, 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项目区群众欢欣鼓舞,开展农业基础设 施建设、发展农业生产的劲头空前高涨,农业综合开发深入人心。 为了认真落实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关于“两个聚焦”和 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精神,落实好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政1 第一章 项目概要策,解决好三农问题,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积极发展品 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加快农民致富步伐, 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统 按照 筹规划、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的原则,2010 年,继续在某区双湾 镇三角城村和宁远堡镇下四分村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 目,通过配套建设水利工程、农业工程、林业工程、农业新技术的 普及推广等措施,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设施,推广先进农业科学技 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提高农产品产量、产 值,增加农民收入,为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加快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提供坚实的项目支撑。 受某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委托,按照某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关 于编报 2010 年土地治理项目计划的通知,依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 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结合本项目区现状,编制某区 2010 年宁远 堡镇及双湾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规划,并进行可行性研究。 1.2 项目建设范围、规模、内容与工期 项目范围:项目建设范围包括宁远堡镇下四分村和双湾镇三角 城村两个行政村。 项目规模: 计划对下四分村和三角城村集中的 4300 亩中低产田 进行改造治理,其中:下四分村 2800 亩,三角城村 1500 亩。 建设内容:修复配套机电井 10 眼,衬砌渠道 26.62 公里,修筑 渠系建筑物 1350 座;改良土壤 3100 亩(平整条田 1400 亩,盐碱治 理 1700 亩),推广玉米垄膜沟灌节水栽培持术示范 1000 亩,修筑农 田机耕路 25.91 公里,营造农田防护林 440 亩;示范推广优质食葵2 第一章 项目概要新品种 400 亩,测土配方施肥 4000 亩,试验示范玉米全膜双垄沟播 栽培技术 20 亩,红辣椒标准化丰产综合栽培技术示范 400 亩。开展 各类技术培训 1600 人次。 建设工期:2010 年 1 年。 1.3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项目计划总投资 510 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 300 万元,省 级财政配套资金 96 万元,市级财政配套资金计 12 万元,区级财政 配套资金 12 万元,群众自筹及投工投劳折资 90 万元。 1.4 项目编制的依据 ? 《某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编报 2010 年土地治理项 目计划的通知》; ? 《某区双湾镇三角城村 2010 年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建议 书》 ; ? 《某区宁远堡镇下四分村 2010 年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建议 书》 ; ?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 ; ?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 。 ?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分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纲的通 知》 ; ? 《水利水电工程估算编制办法》 ; ? 《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GB/T1) 。3 第一章 项目概要1.5 效益估算 项目完成后,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及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可改 善灌溉面积 4000 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 4000 亩,年节约水量 26 万立方米,增加农田林网防护面积 4000 亩,增加机耕面积 1000 亩, 扩大良种面积 800 亩;可有效提高农业竞争能力,使优质农产品种 植面积达到 3800 亩,农产品优质率达 95%;农产品生产能力明显增 加, 新增优质粮食生产能力 27 万公斤,新增蔬菜等其它农产品生产 能力 65.5 万公斤;新增种植业总产值 130 万元,项目区农民收入增 加总额 53 万元。 1.6 组织领导和管理 在某区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的领导下, 由某区农业综合开发 办公室负责项目管理与监督,某区宁远镇及双湾镇分别负责各自所 辖项目区的项目建设,项目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辐射带动 项目区附近农户进行土地综合治理,推动全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 断发展。对主要建设工程和物资实行公开招投标,招投标由某区农 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负责组织, 委托某区政府工程招投标办公室代理。 确保实力强、信誉好的施工单位参与工程建设;完善项目法人责任 制,全面推行项目公示制和工程监理制。监理单位由某市农业综合 开发办公室通过询价方式进行招标。项目区各镇同时成立相应的工 作机构,加强组织领导,确定专职领导抓项目工作,落实项目法人 责任制。 项目管理单位:某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4 第一章 项目概要项目责任人: 项目实施单位:赵乾德 某区宁远堡镇人民政府 某区双湾镇人民政府 责任人:王世江 责任人:张永芬技术依托单位:某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负责人:杨述锋科技措施承担单位:某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宁远堡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负责人:张宗祯 双湾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负责人:吴袖荣5 第二章 项目区概况第二章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范围项目区概况项目实施地点位于某省某市某区双湾镇三角城村和宁远堡镇下 四分村两个行政村。三角城村地处某市东北部,东与双湾镇
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区陈家沟村接壤,西与宁 远堡镇下四分村比邻,距离某市区 14 公里,项目计划在该村改造中 低产田面积 1500 亩,与 2009 年三角城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集中 连片。下四分村地处某市北部,距某市区 12 公里左右,项目区位 于省道 212 线 103--106 公路两侧,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 东与双湾镇三角城村接壤,西与 2006 年项目区新安村相连,使 项目区形成集中连片之势,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项目计划 在该村改造中低产田面积 2800 亩,与 2009 年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 集中连片。 2.1.2 水文气象 双湾镇属温和极干旱气候,光照充足,降水少而集中,蒸发量 大,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冬季漫长而不严寒,夏季暖热而无酷 暑,春季回暖快,秋季降温急。全年日照时数 h,日照 百分率 66%,太阳总辐射量为 137.1 千卡,项目区最高气温 42.4℃, 最低气温-28.3℃,年平均气温 6.5~8.5℃,全年≥0℃的有效积温6 第二章 项目区概况3557℃,≥ 10℃的有效积温 2815℃,年平均降雨量 139mm,多集中 在 6~9 月份,蒸发量 2300mm,是降水量的 16.5 倍,干燥度 3.23~ 5.0,作物生长期 173~97d,无霜期 136~150d。 2.1.3 地形、地貌及土壤 某市某区位于河西走廊中东部,北临巴丹吉林沙漠,南接永昌 灌区,境内地势平坦,土地面积广阔,海拔在 m,属于 内陆石羊河流域。地貌为湖积风积平原,土壤母质为荒漠半荒漠带 的次生黄土和洪积、冲积物,耕作土壤大部分为灌漠土,有效土层 厚度大于 80 M,表层质地多为轻壤~中壤,障碍层埋藏深度大于 80 M,有机质含量 1─2%,PH 值为 8.2 左右,耕层容重 1.3g/cm3左右,无侵蚀,土壤熟化层厚度 60 厘米以上,地表坡度小于 3°, 结构良好。 2.1.4 水资源 某市境内地表水资源主要有东大河和西大河两条山水河流,均 发源于祁连山主峰冷龙岭北坡,属河西内陆河石羊河水系,水源主 要靠祁连山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补给。此外还有马营沟、河沟等 18 条小沟小河共同构成了全市地表水资源。根据多年的水文资料分析 计算,全市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 4.8744 亿 m ,其中东大河 3.0195 亿 m ,西大河 1.5999 亿 m ,18 条小沟小河 0.255 亿 m3 3 3. 3《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给某市分配的水资源总量为 41002 万 m3(主要河流地表水 39016 万 m3、浅山区小沟小河水量 1986 万 m3) ,其中生活用水 2883 万 m3,工业配水 15112 万 m3,基7 第二章 项目区概况本生态配水 1607 万 m3,农业配水 21400 万 m3.按河系说,东大河分 配给某市的水资源量为 24481 万 m3, 西大河分配给某市的水资源量 14535 万 m3. 。 项目所在某区属井河混灌区, 某区分配的水量为 18782 万 m (含 某市各项用水),其中; 农田灌溉用水量为 3493 万 m , 工业用水 12137 万 m ,生活用水 1302 万 m ,基本生态用水 329 万 m ,其他 1521 万 m。3 。。 。 3 3 3 3 3项目区地表水来源于某峡水库,水质无色、无味、透明无沉淀, 酸碱度(pH 值)8.23~8.34,总硬度 12.67~12.74mg/l(德国度) ,氨 氮 0.042~0.113mg/l, 硝酸盐 0.833~0.857mg/l, 挥发性酚 0.001mg/l, 硫化物 0.190~0.202mg/l,砷 0.003mg/l,六价铬 0.012~0.019mg/l, 铜 0.01~0.011mg/l,镉 0.007~0.008mg/l,是良好的饮用和灌溉水。 地下水系由地表水直接转化而来,基本上与地表水相似其,地 下水无色、无味、透明,总硬度为 1.5~23.5mg/l(德国度) ,酸碱度 (PH 值)7.4~8.1,氟化物一般为 12.1~74.4mg/l,硫酸盐一般为 19.2~84.5mg/l, 硝酸盐氨一般为 1.2~9.84mg/l, 均未超过国定标准, 是良好的饮用和灌溉水。 2.1.5 耕地种类、数量及开发潜力 项目区位于某区双湾镇和宁远堡镇。双湾镇全镇总土地面积为 52 万亩,其中耕地面积为 18.2 万亩,撂荒地 3.7 万亩,其余为沙 荒地。其中:三角城村项目区共有耕地总面积 9000 亩,其中:中低 产田 5963 亩,占总耕地面积的 66.26%,林地 385 亩。宁远堡镇全 镇总土地面积为 144 万亩,其中耕地面积为 7.36 万亩,撂荒地 1.8 万亩,其余为沙荒地。下四分村项目区的总耕地面积 12000 亩,其8 第二章 项目区概况中:中低产田 7000 亩,占总耕地面积的 62.5%,林地 695 亩。整 个项目区土地条件基本相似,土壤结构以沙壤土和轻壤土为主,黄 板土、青胶泥土、盐化土等为辅。耕地平整、地块大,便于机械化 作业,土层厚度 80―120cm,表层质地多为轻壤至中壤,障碍层埋 藏深度大于 80 厘米,沙壤土分布全村,通水透气,土质疏松,土层 深厚,有机质含量 2%。其中:含磷 0.065%,含氮 0.042%,水碱 含量 50ppm,速效磷 9 ppm,速效钾 9 ppm,PH 值为 8.2,耕层容重 1.3kg/m,无侵蚀,土壤熟化层厚度中等以上,土壤结构良好,宜 耕期长,水肥、气候协调,既能保水、保肥,又能供水供肥。坡度 小于 3 度,土壤适宜各类农作物的生长,开发潜力大。 2.1.6 自然灾害 主要自然灾害为沙尘暴、干旱、干热风。境内多西北大风,据 统计,1958 年以来的 40 多年中,8 级以上的大风有 790 次,年均 199 次,最多年份达 40 多次。境内降水稀少,水资源分布不均。干 热风多出现在 6 月中旬到 7 月中旬,常与干旱相伴,干热风影响小 麦灌浆,造成减产,年均发生 1.5 次。 2.2 社会经济状况 2.2.1 人口及劳力 双湾镇地处某市区东部,辖 13 个行政村,62 个村民小组,总 户数 4766 户,总人口 22050 人。农业人口 19157 人,农业劳动力 12388 个。项目区涉及的双湾镇三角城村共有 6 个村民小组,2759 第二章 项目区概况户,总人口 1109 人,劳动力 683 人,耕地总面积为 9000 亩,人均 耕地面积达 8.1 亩。 宁远堡镇地处某市郊,辖 14 个行政村,102 个社,总户数 7671 户,总人口 27762 人。农业人口 27512 人,农业劳动力 18011 个。 项目区宁远堡镇下四分村地处城郊,现有 5 个村民小组,450 户, 总人口 1542 人,现有耕地 12000 亩,人均耕地 7.8 亩。 2.2.2 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 39000 亩, 其中: 耕地 21000 亩, 林草地 1075 亩。项目区土地状况较差,都是在五、六十年代平田整地形成的, 限于当时机械水平,长期以来,两村耕地都比较零乱,地块与地块 之间多存在荒芜和土丘状,长期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导致土地碱性 化现象严重,现有耕地的利用程度低,广种薄收,长期处于中低产 水平。受资金短缺等其它多种因素的影响,项目区土地以前基本上 没有进行过上规模、规范化的土地治理,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 过不同程度的小范围治理。80%水利设施落后,机耕道路不能满足 农业生产要求,土地产出率低的问题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2.2.3 农业生产水平 2009 年三角城村项目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2500 亩,经济作 物播种面积 4380 亩,粮食作物总产达 1250 吨,平均单产 500 公 斤;2009 年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5785 元。 2009 年下四分村项目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2000 亩,经济作 物播种面积 3300 亩,粮食作物总产达 1240 吨,平均单产 580 公10 第二章 项目区概况斤;2008 年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5762 元。 2.2.4 地方财政及农民收入 2008 年,某区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 163.5 亿元,地方财政收入 达到 1.8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5625 元,其中:宁远堡镇农业 总产值达到 4745 万元,财政收入达 1037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5668 万元;双湾镇农业总收入达到 15950 万元,财政收入达 586 万 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 5775 元。项目涉及的三角城村 和下四分村具有较好经济基础。 三角城村 2008 年共有 344 人从事二、 三产业,占总劳动力的 39.5%;二、三产业和非公经济收入达 170 万元,占总收入的 6.3%。同时,三角城村从 80 年代开始创办集体 企业砖厂 3 座, 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较好,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 。 下四分村 2008 年底农业总产值 1271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元,高于全镇平均水平。因此,从项目区的区、乡财政和农民的经 济实力来看,该项目区的资金配套和自筹资金能力较强,完全有能 力承担此项目的实施工作。 2.2.5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状况 市、区分别成立了“科教兴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科技局、 科协等管理服务组织;县(区)、乡(镇)还配备了科技副县(区)长、 科技副乡(镇)长,95%以上的村配备了科技副主任,为科教兴农战 略的实施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组织保障。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市、 区、乡(镇)、村 4 级科技网络体系,形成了农技推广、科技培训、 科技示范、病害防治、专业技术研究会等 5 大服务体系。某区与省11 第二章 项目区概况农科院以及某农业大学建立了长期的院地合作关系,聘请省农科院 专家长驻区内开展农业技术指导和服务,某农业大学专家教授定期 受聘到某区讲课和现场传授指导,形成了较好农业科技氛围。同时, 项目区两镇科技服务体系健全,技术力量强,农民农业科技水平较 高,全区现拥有中级职称农业专业技术人员 29 人,初级专业技术人 员 42 人,保证了技术的及时推广,所有这些都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 提供了技术保障。 2.3 基础设施 2.3.1 水利工程骨干设施状况 项目区三角城和下四分村现有机井 80 眼,由于年久失修,水利 配套工程不完善,其中 8 眼机井设备老化,现投入使用的有 72 眼, 2009 年修复配套 10 眼,现仍有 62 眼机井需进行不同程度的维修配 套。大部分机井出水量呈逐年递减趋势。单井效益低。水利配套设 施差,项目区下四分村和三角城村现有中低产田,没有一条可供水 的渠道,长期靠土水沟浇水,渗漏损失大,灌水利用率较低,灌溉 困难,项目区水浇地为大水漫灌,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从而加重 了农民的灌水费用。 2.3.2 田间工程现状 项目区耕地地块零乱,缺少田间道路和机耕道路,不便于机械 化生产和交通运输,从而加大了耕作成本。土壤贫瘠,肥力不高, 从而使农业产量不稳,经济效益低下。项目区林地面积少,不能有12 第二章 项目区概况效对农田进行保护,农业生产水平不高,农业效益低。田间渠系不 配套,水量损失较大,渠系水利用系数偏低,交通路网没有形成, 农机化程度不高。只有改善水利设施条件,增施有机肥、化肥,不 断改良土壤质地的情况下,增产效果才明显。 2.3.3 农业机械及农机服务设施 项目区现有农机总动力 13800 千瓦。其中:小型拖拉机 660 台, 配套农机具 1800 台,农运机械 57 台,每个镇都有农机服务站和专 职农机管理员。 2.3.4 交通与电力 ? 交通通讯。项目区双湾镇、宁远堡镇各村均进入市话程控网,信息传播十分便捷,交通发达,村村通柏油路,对外交通便利, 省道 212 线贯穿下四分村项目区,下双公路和陈金公路可直通三角 城村项目区,距市区仅 14 公里,交通极为便利;通讯线路覆盖项目 区,通讯极为方便;不种因素是项目区内有机耕道路数条,宽度不 等,大都年久失修,制约着项目区农业的发展。 ? 电力。双湾镇建成东四沟、天生炕、三角城、三座 35 千伏 农用电站,总装机容量 30600 千伏安,建成 35 千伏送电线路 61 公 里,6―l0 千伏配电线路 325 公里,低压线路 250 公里;宁远堡镇 建成下四分、 中牌两座 35 千伏农用电站, 总装机容量 15350 千伏安, 建成 35 千伏送电线路 55 公里,6―l0 千伏配电线路 188 公里,低 压线路 276 公里,项目区农业用电完全有保证。13 第三章 项目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3.1 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3.1.1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规划区农业基础设施较薄弱,主要表现为农村道路、水利以及 农业科研和推广基础设施落后,农业装备水平较低。 规划区田间配套工程较落后,田间渠系的衬砌率不足 10%,造 成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同时田间地块过大、平整度较差,灌水方 式粗放,大水漫灌,造成水资源浪费较大,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 盾,加重了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规划区田间道路、机电井设备等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不 全,农业基础设施管理落后、效率低下,部分农业基础设施保障能 力明显下降,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3.1.2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种植结构较单一 项目实施区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种植业是本区农业支柱产 业,但农业种植结构较单一,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收入较低。主 要原因是规划区产业基础薄弱,农村科学信息相对滞后,生产经营 活动盲目性较大,制约了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14 第三章 项目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3.1.3.林业防护措施不足,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规划区地处内陆河干旱区,干热风、沙尘暴、病虫害等自然灾 害较频繁,尤其是天牛侵害严重,导致大部分防护林干枯死亡,失 去防护作用,严重制约了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规划区现 状农田防护林网防护率约 15.7%,防护林网防护率较低,防护能力 较弱, 造成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制约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3.1.4 农业生产效益较低,优质、特色农业发展不足 项目区主要以农业种植业为主, 农业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以种植 和养殖业为主,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劳 动生产率低,农作物种植中粮经比例不合理,产出少、效益低。农 业科技含量低, 经营粗放, 商品率相对较低。 农业基础设施不配套, 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制约了项目区农业的发展。 3.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是国家重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改造中低产 田,强化农业基础设施配套,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对推动项目区 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农业质量,加速产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 意义。 项目区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极小,耕地是当地群众赖以生存 的重要资源,但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差,耕地零乱,不利于机械化作 业;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渗漏严重,灌溉耗时费水,加大了农业生 产投入;防护林体系不完整,长期遭受风沙危害;现有机耕道路弯15 第三章 项目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曲狭窄,路况差,影响了农机特别是大型机械的通行,大量土地长 期维持在中低产的水平,农业生产效益低下。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农 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制约着项目区农业生产的进 一步发展。通过科学规划,综合采取工程、农业、林业、科技等措 施,全面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高中低产 田的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灾害的能力,提升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 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项目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就显得十分必要。 项目的实施可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具有较好的生态建设意义。 项目区将按照“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渠相通”的要求进行基 本建设。农田防护林网的建设可以提高项目区的林木覆盖率,并起 到减弱风沙危害,改善田间小气候的效果,构成了稳定性强、生物 生产能力较高的农业生态系统,提高项目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通过建立良好的植被和残茬覆盖,提高农田防风固沙能力,遏制土 荒漠化的扩展,促使土地良性逆转,减少或减轻风沙危害,产生良 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项目建设对区内生态环境的改善 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的实施可以通过平田整地和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提高土 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改变项目区普遍存在“三 轻三重”现象(即“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磷肥、轻钾肥”“重 、 、 大量元素肥、轻微肥”。可使项目区土壤结构改善,保水保肥性能 ) 增强,增强土地生产后劲,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节本增效,提高农 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使项目区农民收入比全区农民收入提高 10%―16 第三章 项目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0%,辐射带农民收入提高 10%―20%,将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 效益。 3.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3.3.1 项目实施的基础条件保障 项目区内气候、土壤和水资源条件优越,交通、能源、电力、 主干道路、通讯等基础条件良好,农机动力拥有量大,劳动力资源 和技术人才资源有切实的保障, 三角城村和下四分村经济实力较强, 村级管理体系较为完善,基层组织认识明确,群众积极性高,各项 条件均有利于项目的建设实施。 3.3.2 项目实施配套资金保证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已成为促进某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 量之一,近两年来,某区已将农业综合开发财政配套资金纳入区级 预算,每年都能超额落实区级财政配套资金。同时,项目实施单位 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宁远堡镇和双湾镇是全省经济强镇。近两年 来,受农产品价格上涨因素的带动,宁远堡镇和双湾镇农民收入大 幅度提高,群众具有较强的自筹能力和极高的开发积极性,农民群 众迫切要求增加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因此,项目的配套资金 和自筹资金落实完全有保障。在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上,某区财力充 足,每年都能超额配套本级财政资金,项目管理单位能严格推行资 金公示制度,坚持县级报账制,确保资金全部用于项目建设,充分 发挥效益。17 第三章 项目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3.3.3 项目实施的技术保障 从 2004 年实行集中连片、整村推进、规模开发和全省实施农业 综合开发规范管理年活动以来,某区成立由农业、林业、水利等专 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指导小组,针对每年的项目实际,制定适合 项目建设的技术规划,督促检查工程进度,及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 中的具体问题,推行工程监理制,由某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通过 招标聘请有资质的工程监理单位对项目建设进行全程跟踪监理,确 保工程建设达到高质量、严要求。 3.3.4 村级组织得力 项目区村级组织领导班子团结务实,积极进取,实施各项工作 都比较得力。近年来,三角城村在两委班子的带领下,积极开展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完善了村级文化阵地的 建设,全村经济、社会、文化事业长足发展,两委一班人精诚团结, 深得群众信任,各项工作开展顺利,1996 年全村 92%的农户住进了 小康房,实现了门前“三化” ,完成通村公路 9.6 公里,架设输变电 线路 12 公里,建成村级文化大院 300 平方米,有效改善了基础设施 落后状况,农业生产方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初步形成 了草畜、红辣椒、玉米等特色种植业生产格局,先后荣获“全国、 全省民主法治建设示范村”“省级生态文明小康村”“市级以德治 、 、 村示范村” 、等荣誉称号,先后 7 次被省市区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 织” ,2008 年推荐申报为全国文明村。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 改造项目建设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下四分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18 第三章 项目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人年富力强,工作魄力大,创新意识强,近两年带领群众,下四分 村依托沿路沿线、滩涂荒地较多的优势,因地制宜,不断加大产 业结构调整力度,以草畜业、运销业、规模种植业和砂产业为重 点,大力发展远郊农村经济和富余劳动力输转,现从事二、三产 业发展的劳动力达到 300 多人,截止目前,全村共有各类运输机 械 57 台,砂厂 3 个,砖厂 2 个,啤酒大麦等种植、运销大户 45 户。在 2006 年村引进试种了美国红辣椒,又于 2008 年引进种植 了棉花和美国油葵,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 3.3.5 群众基础扎实 本项目关系到项目区内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需要广大群众的积 极参与。项目的确定、规划符合广大群众的要求和意愿,同时,项 目的初期规划和设计得到了群众的积极支持。在项目的确定、论证 和规划过程中,双湾镇政府和宁远堡镇政府和项目区农民群众给予 了大力配合和支持,项目区所在乡村的农民群众积极参与,踊跃提 出改造治理的建议和想法,并积极配合项目工程做好规划建设等工 作。他们也急切盼望政府多投资,改善农田设施,改良土壤结构, 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产量及品质。项目区初选后即得到了两镇 政府和项目区广大村民的普遍赞成与支持,整个项目的规划设计将 始终遵循公众广泛参与的原则,广泛征求专家和相关部门的意见, 把握全区社会经济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 求,确保政策和决策的科学性。 在项目区的立项、规划过程中,广泛进行了实地调查,根据群19 第三章 项目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众的经验积累和生产生活实际,选择了合适的项目区,保障了项目 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减少了事后的矛盾与冲突。还深入宣传了土 地开发治理政策,增进了群众对土地开发治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动员、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土地开发治理,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创新 能力,创建土地治理的民主形式,奠定了土地治理工作得以顺利落 实的群众基础。20 第四章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第四章4.1 项目区水资源概况 4.1.1 水资源量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1)地表水资源量 某市境内地表水资源主要有东大河和西大河两条山水河流,均 发源于祁连山主峰冷龙岭北坡,属河西内陆河石羊河水系,水源主 要靠祁连山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补给。此外还有马营沟、河沟等 18 条小沟小河共同构成了全市地表水资源。 某省某市水资源评价及水 《 利区划报告》中根据多年的水文资料分析计算,全市多年平均地表 径流量 4.748 亿 m3,其中东大河 3.204 亿 m3,西大河 1.544 亿 m3, 18 条小沟小河 0.255 亿 m3,东大河 P=50%地表径流量 3.18 亿 m3, P=75%地表径流量 2.89 亿 m3, 西大河 P=50%地表径流量 1.5 亿 m3, P=75%地表径流量 1.22 亿 m3. (2)地下水资源 经分析某市地下水补给量 2.711 亿 m3,其中天然补给量(降水 入渗、地表水入渗、侧向补给、沟谷潜流)2.253 亿 m3,灌溉回归 补给量 0.518 亿 m3.重复利用量 (灌溉回归加地表水渗漏) 亿 m3, 2.4 所以扣除重复量后地下水资源量为 0.371 亿 m3. (3)水资源总量 根据上述某市地表水和地下水量的分析,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 总量 5.119 亿 m3, 其中地表水资源量 4.748 亿 m3, 地下水资源量 0.37121 第四章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亿 m3. 4.1.2 可供水量 《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给某市分配的水资源总量为 41002 万 m3(主要河流地表水 39016 万 m3、浅山区小沟小河水量 1986 万 m3) ,其中生活用水 2883 万 m3,工业配水 15112 万 m3,基 本生态配水 1607 万 m3,农业配水 21400 万 m3.按河系说,东大河分 配给某市的水资源量为 24481 万 m3, 西大河分配给某市的水资源量 14535 万 m3. 某区项目区属井河混灌区, 某区分配的地表水量为 18782 万 m , 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为 3493 万 m ,工业用水 12137 万 m ,生活用 水 1302 万 m ,基本生态用水 329 万 m ,其他 1521 万 m3 3 3. 3 3 34.2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本区属井、河混灌区,农业用水靠地表水和地下水灌溉,某区 国民经济各部门实际用水量为 24482 万 m (地表水 14770 万 m ,地 下水 9712 万 m )其中:工业用水 8234 万 m ,农业用水 14842 万 m , 生活用水 1300 万 m ,生态用水 106 万 m 。实际用水量较分配水量超 出 5700 万 m ,超出水量主要靠开采地下水解决,该区域地下水动态 平衡开采量为 2771 万 m ,因此实际每年超大型采地下水量为 2923 m。 项目区现状农田灌溉用水量为 872.79 万 m , 实际分配的水量为 665.89 万 m ,每年需采地下水 206.9 万 m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22 第四章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4.3 节水量分析某市按照《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的要求,结合经济结构 调整和农业结构调整,对灌区进行节水工程技术改造,使灌区灌溉 水的利用率由现状的 52%提高到 80%,综合灌溉净定额由现状的 734m3 降为 460 m3. 本项目通过工程节水、 农艺节水、 管理节水等措施的实施,将会 提高灌溉水资源的整体利用率, 经过计算,整个项目区年可节约水量 352.81 万 m ;渠系水利用率可由现状的 0.65 提高到 0.822, 田间 水利用系数达由 0.80 提高到 0.92%,初步实现项目区地下水动态平衡开 采,为区域生态良性发展产生积极作用。323 第五章规划设计第五章5.1 指导思想规划设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按照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关于大规模改造中低 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的精神,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稳 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进行水、田、林、 路综合治理,将中低产田建设成高标准农田。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 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公 共财政支持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这一中心,立足实际,依靠科技,发挥资源优势,增加投入, 实施综合深度开发,彻底扭转农业生产徘徊滞缓局面,推动农业生 产向集约化、科技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全面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 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切实增强农 业尤其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努力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切实增 加农民收入。 5.2 选项原则 (1) 、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并重的原则。遵循市场经济 规律,充分发挥光、热、水、土及劳动力等资源优势,以促进经济 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为目标,大力实施可 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兼顾,配套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搞好生态环境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抓好渠、路、林、田、宅配套21 第五章规划设计改造,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效益。 (2) 、坚持部门联动、政府统筹、乡村负责、村民为主的原则。 以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保证项目实施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以 改善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造福项目区农民为目的。 (3) 、坚持科学合理,节约资金的原则。设计要做到方案合理, 预算科学,保证质量,立足当地,尽量节约建设资金,减轻农民负 担,并对今后农业生产发展奠定基础。 5.3 建设标准 5.3.1 水利措施 水源井、水泵、扬水管道、出水口(池)等全面配套,输水、配 水渠系(管道)及桥、涵、闸等建筑物和田间灌溉设施配套齐全, 首端装配有量水设施;性能与技术指标达到规范标准,渠道衬砌形 式应遵循坚固耐用、抗冻性能好的原则,断面选择在充分尊重项目 区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应满足项目区井、河混灌的要求, 并为实施小畦(块)灌溉等地面常规节水创造条件,区域目标灌溉 水利用系数达 87%,灌溉保证率达 80%。灌溉制度合理,灌水方法先 进。 5.3.2 农业措施 机械平整土地,使土地平整,集中连片,以机耕道路或较大沟 渠为基准形成格田,以适应现代农业机械化和田间管理要求。格田 面积控制在 200―400 亩; 土壤改良,通过机械深松和盐碱治理等措施,使土壤耕作层有 机质含量提高 0.1 个百分点以上。22 第五章规划设计以现成的田间作业道路为基准,结合农田林网防护节水设施的 布局及现代农机作业等要求合理布局, 力求达到机耕道路布局合理, 顺直通畅,晴雨通车的目标。机耕路建设分干道、支路两级,干道 与乡、村公路连接,其中田间干道设计行车道宽 4.5m,田间支道设 计行车道宽 3.5m,采用砂砾石路面,厚度 17cm,基础采用素土压 实,路基高 30cm,结合灌溉设施,配套桥、涵和农机下田(地)设 施,方便机械作业。 5.3.3 林业措施 项目区内主要道路、沟渠两侧,适时、适地、适树进行植树造 林,长度达到适宜植树造林长度的 90%以上。造林时预留农机进出 田间的作业通道。人工造林苗木胸径达到 3cm 以上,造林当年成活 率达到 95%以上,三年后保存率要达到 90%以上,林相整齐,结构合 理。农田防护林网建设,达到林业部门规定的标准,防护林网格面 积与格田面积一致;防护林网控制面积占宜建林网农田面积的比例 达到 85%以上。 5.3.4 科技措施 有重点地实施重视优质食葵、优质美国红辣椒丰产栽培技术推 广,为项目区培育形成主导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面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项目区内土地土壤养份进行测定,指导 农户科学施肥,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试验推广全膜双垄 沟播玉米技术,发展节水农业。重视技术培训。在项目建设期间, 对项目区及周边受益农户进行先进适用技术培训 3―5 次。 要加强对 项目区乡村干部、技术员、财务人员和受益农户在农业综合开发政 策方面的培训,使其熟悉有关资金和项目管理方面的要求,更好地23 第五章规划设计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充分发挥区内妇联作用,与某区妇联共同组织 开展全区妇女培训,发挥农村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5.4 建设规模 在宁远堡镇及双湾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内改造中低产田 4300 亩。其中:下四分村 2800 亩,三角城村 1500 亩。具体建设任 务见《土地治理项目分片建设任务计划表》 5.5 规划布局 根据报请审定的项目选址意见,本项目总体上分为下四分和三 角城两个项目区,现结合项目区地形、地物,按照便于农田林网防 护,便于实施地面节水灌溉,便于农机作业的要求,对项目区内的 渠、路、林、田进行综合布局,其中:下四分项目区机耕路以现成 的西干六支渠和下四分三组村庄内的主干道为基准,布设宽度分别 3.5 米和 4.5 米两条横向的对外交通路,在两条对外交通路中间另 外增设一条宽度为 3.5 米的横向机耕路。在下四分村上一组沿外围 边界各布设两条宽度分别为 3.5 米和 4.5 米的横向机耕路。以下四 分村上一组和下一组的对外交通主道路为基础,按间隔 300-500 米 不等间距,基本垂直于横路的方向布设 8 条宽度为 3.5 米的纵路。 防 护林主要沿纵横道中两侧布局。 防护林树种主要以新疆杨为主,在道 路两侧各栽两行,株距 1.5 米,在村庄附近主要交通道路两侧适当种 植国槐。灌溉渠系方面,下四分村上一组区域内重点在两条横路中 间布设一条 D50 与 D80 结合的输水渠,两侧按间隔 180-250 米不等的 距离平行于输水渠布设 7 条 D50、 D30 配水渠道。下四分村上一组到24 第五章规划设计下一组村庄段的渠道重点按垂直于西干六支渠的方向布设 13 条 D50、D30L 输配水渠道,另外区域内的配水渠道既要与主输水渠道与 连,还必须与区域内有机井相连,配水渠之间在条件许可有情况下 尽可能相连通。以便机井在故障情况下所属区域内作物的灌溉。 三角城项目区总体以陈金油公路为基准自东向西间隔 350-450 米不等,布局三条 3.5 米宽的横路,依三角城村委会门前的道路为基 准自南向北间隔 550-700 米不等布设三条宽度为 3.5 米的横路。防 护林公以纵横路两侧布局。 防护林树种主要以新疆杨为主,在道路 两侧各栽两行,株距 1.5 米,在村庄附近主要交通道路两侧适当种植 国槐。 灌溉渠系方面,重点以现成的渠系为基准,通过裁弯取直,灌溉 范围归并等方式,力求做到渠系尽可双向分水,走向或与道路并行, 或与道路平行。共计布设 9 条输配水渠道。除此之外,做到渠道既与 区域的干支渠相连,同时,创造条件尽可使配水渠之间相连通,以便 保障故障水源井所辖区域内作物正常灌溉。 5.6 最佳方案选定 2010 年某区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具体建设内容为: 水利措施重点开展机电井维修配套、输配水渠道防渗衬砌和渠系建 筑物建设;农业措施上重点是机械平田整地,辅助开展盐碱治理和 增施有机肥,全面改造中低产田,整修拓宽农田机耕路,提高农业 机械化水平;林业措施上建设以新疆杨为主的农田机耕路两侧防护 林;科技推广措施重点推广优质食葵和红辣椒丰产栽培技术,全面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进行土壤养份测定,指导农户科学施肥, 提高土地产出率;试验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技术,发农节水农业。25 第五章规划设计同时,加强对项目区农民群众和技术人员以及妇女的技术培训,全 面提高项目区科技生产力转化水平。 5.6.1 水利措施选定技术方案 5.6.1.1 机电井工程选定技术方案 ? 计划任务 修复机电井 10 眼(下四分村 6 眼,三角城村 4 眼),其中包括: 修建水泵房 10 间,配套水泵 4 台,铜电缆线 400 米,启动箱 10 套。 ? 机电设备更新设计方案: 项目区机井、水泵和电机等机电设备运行多年,老化严重,单 位耗电高,机电井安全启动设施落后,且存在安装极不规范现象, 加之部分设备和电线裸露及露天安装,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为了 保证正常的灌溉,一是对项目区内两台超过期限、协耗大、匹配不 佳的两台水泵进行更新, 三是将区内的 10 台接触器全部更换为内置 式安全启动柜。 ? 机电井管理房设计方案 项目区大都无机电井管理房,仅有的 4 座管理房均为土坯房, 经多年风蚀雨浸,墙体裂缝,屋面漏水,基本属于危房,为有效保 护机电设备,设计将启动、计量等设备全部置于管理房内。管理房 采用砖混结构, 每座管理房建筑面积为 6.15 O, 长×宽×高为 2.48 ×2.48×2.8m,采用 M10 水泥砂浆砌砖结构,墙厚 24cm。(具体设 计见附图 JQNF-SL-00) 5.6.1.2 灌排渠系工程选定技术方案 5.6.1.2.1 衬砌渠道工程选定技术方案26 第五章规划设计? 计划任务 为了提高水的利用率,节约水资源,促进作物的良好生长,项 目计划在项目区三角城村和下四分村衬砌渠道 26.62 公里(三角城 村 10.8 公里,下四分村 15.85 公里),其中:D30 型渠道 15.32 公里 (下四分村 8.62 公里,三角城村 6.7 公里); 型渠道 8.75 公里(三 D50 角城村 4.1 公里,下四分村 4.65 公里);D80 型渠道 2.55 公里(下 四分村 2.55 公里)。 ? 衬砌渠道选定方案 项目区是运行多年的老灌区, 项目区水利设施配套程度低,仅有 的部分渠道修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已超期服役,加之多年来投入 不足,目前已无法满足正常灌溉。 目前,项目区属于井河混灌区,项目 区机井出水量大多在在 68-95m3/h 之间,经水力学计算,渠道工程 设计以整体“U”型 C20 砼机制砖衬砌为主要形式, “U”型堰衬砌巳 在全国各地灌区小型渠道建设中被广泛采用的一种防渗方法,其优 点为: (1)水力条件好,近似最佳水力断面,可减少衬砌工程量; (2)渠口窄,节省土地,利用原机井输水沟的断面,稍加修整就可 衬砌,挖填方量少; (3)整体性强,防渗效果优于梯形渠道; (4) 输水损失小,又能适应中度冻胀变形,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冻胀变形 的不均匀性; (5)造价低,运行管理方便。(6)砌块可工厂化生产, 不仅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显著降低劳动生产强度。 经过近两年 项目使用,该方案各项施工技术农民已经普遍掌握,已被广大农民 认可和接受,已建渠道经运行安全可靠,方案可行。 在具体设计上,铺设 10cm 厚的砂砾石垫层,以减少冻胀破坏, 同时,可以切断土壤中盐伤借助毛细作用向砼砌块内的反渗透途径,27 第五章规划设计有效防止砼的化学侵蚀破坏。砌块厚有 3.5cm、4.5cm、7 cm 三种规 有效长度为 50cm,砌缝采用 C20 细粒砼勾缝。渠堤采用就近取土夯 填并振压夯实, 填土干容重不小于 1.6T/ m3。 堤面宽 60-100cm。 三 种型号砌块圆弧半径分别为 15cm、25cm、40cm,渠深分别为 40 cm、 42cm、70cm,口宽分别为 43 cm、62cm、102cm。渠道依据实地勘测, 垂直等高线布置,渠道纵坡一般控制在 1/200―1/1000 之间,输水 渠道间距尽量控制在 150―200m 以内,并实行双向分水。 (具体设计 见附图 JQNF-SLQX-01-08) 。 5.6.1.2.2 渠系建筑物选定技术方案 ? 计划任务 本项目计划共修筑渠系建筑物 1350 座(三角城村 499 座,下四 分村 851 座),具体见水利措施渠系建筑物工程投资估算表(SL-3)。 ? 渠系建筑物建设选定技术方案 分水口:在保证整体稳定的条件下, 采用现浇混凝土开敞式结构 型式,闸孔宽度与渠道衬砌所选用的“U”形堰开口宽度相同,孔宽 为 46.4cm、56.5、88.1cm;深度为 40cm、45、64cm。间距控制在 30―50m 之间。此种方案适合本地区地块较小,一家一户分散种地 的实际。 节制闸:采用 C20 砼预制成型节制闸或铁制闸,间距控制在 60― 100m 之间。 分水闸与节制闸配合使用, 以免土坝截水影响渠道稳定, 同时会造成渠内淤积泥沙及滋生杂草而影响流速,且分水口处应设 置必要的消能防冲设施以防冲刷田禾。 浇混凝土分水口以及 C20 砼预制成型节制闸或铁制闸,结实、方 便、耐用,些两种方案符合群众意愿。28 第五章规划设计车桥:考虑到某区平原地区大型机械作业需要,桥梁核载能力 需要,主路车桥宽 6-8m,跨度 1.2-2.3m,设计载荷汽-10,校核载 荷汽-20.桥板厚 20cm,采用 C20 钢筋砼现浇结构,桥墩采用 C20 砼现 浇动重力墩结构;侧路车桥桥宽 4-6 米,跨度 1-1.2m,设计载荷汽 -10,校核载荷汽-15,桥板厚 20cm,采用 C20 钢筋砼现浇结构,桥 墩为 C20 砼现浇重力墩结构。 量水堰:为了方便村组或用水协会对灌溉用水管理,选用量水 精度高、壅水低,观测简便的巴歇尔量水堰 2 座,由《灌区量水实 用技术指南》查得尺寸,喉道宽 50cm,量水堰长 595cm,堰深 45cm, 为保证各部尺寸准确,采用现浇 C15 混凝土。 (渠系建筑物具体详见 附图 JQNF-SLQX-11-23) 5.6.2 农业措施建设选定技术方案 5.6.2.1 平田整地 ? 计划任务 计划在项目区平整土地 1400 亩(其中:下四分村 960 亩,三角 城村 440 亩),经计算,项目区机械平整土方量 70238 立方米(其中: 下四分村 48163 立方米,三角城村 22075 立方米)。使项目区田地集 中连片、方正平整,适应农业机械化和田间管理要求。 ? 土地平整方案 项目区土地土层深厚,土壤条件良好,大部分区域地形平坦, 坡度均匀平缓,因地制宜布设格田。土地平整分机械完全平整和格 田局部平整两种,对地块小,高低落差大的部分耕地进行动用机械 进行完全平整。对地块大而单个格田内存在一定起伏变化的耕地,29 第五章规划设计考虑格田自流灌水的要求,采用以格田为单元的局部平整方案。格 田内部根据渠道的走势及田块内部土方平衡的原则,确定各格田的 设计高程,尽量在田块内部基本填挖平衡。以机耕路(防护林带) 、 渠道或较大沟渠为基准形成条田,以适应农业机械化和田间管理要 求,格田面积一般控制在 200~400 亩。田块长度要有利于提高机械 作业效率和合理地组织田间生产,有利于组织灌水和平整土地。一 般保持在 80――200m 左右。田块的宽度,一般也以 50~100m 为宜。 田块内部要平整,田面高差应在 5cm 以内。田块内土方平整量采用 散点法计算。经过土地平整,达到(GB/T)《节水灌溉 技术规范》的要求。 5.6.2.2 盐碱治理 ? 计划任务 计划在项目区通过盐碱治理等措施改良土壤 1700 亩, 使项目区 土地耕作层全面达到 20cm 以上,土壤耕作层有机质含量提高 0.1 个百分点以上。其中:下四分村改良土壤 1000 亩,三角城村改良土 壤 700 亩。 ? 选定方案 盐碱治理:盐碱化耕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因此在 开发和治理中一定要走综合治理的道路。根据项目区不同地块的具 体条件,应将拉沙压碱、增施有机肥、地膜覆盖、中耕松土、刮盐 皮等农艺和种植绿肥、种植耐盐作物生物改良措施,以及使用土壤 盐碱改良剂等化学改碱措施结合起来综合治理。 土壤养分含量低、土壤理化性质差的盐碱地,通过种植绿肥、 打草积肥、秸秆还田等方法增施有机肥,可利用其有机酸缓冲盐碱30 第五章规划设计危害,改良土壤团粒结构,调节土壤水、气、热状况,改善土壤通 透性,提高土壤保肥保水能力,利于土壤生物生长发育,缓冲盐碱 危害及起到隔盐作用。 对胶性大盐碱地适当掺沙,在整地时均匀掺入表层土壤,有助 于压碱、破板结,利于出苗;对片块顽固盐碱斑,最佳方式是挖运 走盐碱土,填入树叶、草等后再从周围顺填肥沃土壤。使用土壤盐 碱改良剂。每公顷施 30%盐碱丰 15 千克,能明显降低土壤盐碱度。 5.6.2.3 玉米垄膜沟灌选定技术方案 ? 计划任务: 计划在项目区推广玉米垄膜沟灌节水栽培持术示范 1000 亩, 其 中:下四分村改良土壤 500 亩,三角城村改良土壤 500 亩。 ? 播前准备 地块选择:选择土壤团粒结构好、蓄水能力强、土层较厚的地 块,前茬以豆类、马铃薯、麦类等为宜。 精细整地:前茬作物收获后,应深耕晒垡,熟化土壤,耕深要 达到 20~25cm,结合深耕施优质农家肥 45 000~60 000kg/hm2,冬季 灌足冬水或春季适期灌溉。 施足底肥:结合整地施磷酸二铵 300~375 kg/hm2 或过磷酸钙 1500 kg/hm2,尿素 225~300 kg/hm2,硫酸钾 90~120 kg/hm2,硫酸 锌 30 kg/hm2。基肥在起垄时集中施入垄底效果较好。 选用良种:为了保证出苗和产量,应选用抗旱、耐逆、优质、 高产的包衣种子。目前古浪县主要选用的玉米品种有郑单 958、沈 单 16 号、豫玉 22 号、金穗系列等。 土壤处理:地下害虫危害严重的地块应在整地起垄时用 40%辛31 第五章规划设计硫磷乳油 7.50 kg/hm2 加细沙土 450kg 制成毒土撒施。 玉米丝黑穗病 严重的地块可选用立克锈配合毒土施用。 膜下除草:杂草危害严重的地块整地起垄后用 50%乙草胺乳油 全地面喷雾, 土壤湿度大、 温度较高的地区用 50%乙草胺乳油 750~1 050g/hm2,兑水 450kg;冷凉灌区用 1 125~1 500 g/hm2, 对水 600~750kg。 ? 起垄 起垄规格: 垄距 100cm, 垄底宽 60 cm, 沟宽 40 cm, 垄高 20~25 cm,垄沟、垄面要宽窄均匀,垄脊高低一致。 起垄方法:起垄时先按照垄沟宽度划线,然后用步犁来回沿划 线深犁开沟,将犁臂落土用手耙刮至垄面。 ? 覆膜 地膜选择: 用厚度 0.008mm、 120cm 的地膜, 宽 每公顷用量 67.50 kg。 覆膜方法:起垄后用地膜将垄面全部覆盖,相邻两垄垄沟间留 5cm 宽的孔隙,覆膜时地膜要与垄面贴紧拉展,并每隔 3~4m 横压土 腰带,防止大风揭膜。 ? 播种 播期:当地温稳定通过 10℃时即可播种,古浪县一般在 4 月中 旬播种。播种过早,容易受冻,使出苗受阻;播种太迟,种子容易 被烫伤,影响出苗率,从而影响产量。 2.2 播种密度 播种行距 40cm, 株距 25cm, 播量 30~37.50kg/hm2,保苗 79 500 株/hm2。 播种方式:根据土壤墒情和地温采取不同的播种方式,当土壤 墒情好,地温高时,可以边起垄边播种边覆膜;在土壤墒情差,地32 第五章规划设计温较低时应先起垄覆膜,待墒情提高,地温升至适宜温度时,再破 膜播种,然后用细沙或草木灰封孔。 ? 田间管理 及时放苗:覆膜玉米从播种到出苗约需 10~15d,在幼苗第 1 片 叶展开后应及时放苗。破膜放苗选在晴天下午进行,使幼苗逐步受 到锻炼,培育壮苗。在 3~4 叶期间苗, 4~5 叶期定苗,每穴留壮苗 1 株。 中耕除草:在苗期要结合中耕除净垄间和苗眼的杂草。 适时灌水:灌水掌握在拔节、大喇叭口、抽雄前、吐丝后、乳 熟期 5 个时期。 一般在 6 月 20 日前后灌头水, 全生育期灌 3~5 次水。 每次灌水 50~60m3,整个生育期每 667m2 灌水 250~300 m3。 合理追肥:当玉米进入拔节期时,结合灌头水进行第 1 次追肥, 追施尿素 150 kg/hm2,追肥方法是在 2 株中间穴施覆土;当玉米进 入大喇叭口期,进行第 2 次追肥,追尿素 225kg/hm2;到玉米灌浆 期,根据玉米长势,可适当追肥,追施尿素一般不超过 95 kg/hm2。 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用磷酸二氢钾 150g 或多元微肥 100g 对水进行叶 面喷肥。 ? 病虫害防治 玉米螟:50%辛硫磷乳油 500ml 加适量水,与 25kg 过筛(25~60 目)的煤渣或沙石颗粒拌和均匀制成颗粒剂, 于玉米心叶末期每株施 颗粒剂 1~2g。 红蜘蛛:秋季结合翻地灭茬、灭草、杀虫源,使用 1.80%虫螨 克 3 000 倍液喷雾。植株生长期间用 40%乐果乳油或 73%克螨特 1 000 倍液喷雾防治。 黏虫:用 20%速灭杀丁 2 000~3 000 倍液喷雾防治。33 第五章规划设计丝黑穗病:用 12.50%速保利可湿性粉剂,25%粉锈宁可湿性粉 剂,或 50%拌种灵或拌种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 0.30%~ 0.05%用药量拌种。 瘤黑粉病:用 15%粉锈宁拌种,用量为种子量的 0.40%,或在 玉米抽雄前喷 50%的多菌灵或 50%福美双,防治 1~2 次。 ? 适时收获 当玉米苞叶变黄,籽粒变硬,有光泽时进行收获。收获后及时清 除田间残膜,便于来年生产。 5.6.2.4 机耕路工程选定技术方案 ? 计划任务 项目计划在三角城村和下四分村项目区建设机耕路 25.91km (三角城村 9.15km,下四分村 16.76km) 。 ? 选定方案 主干道基本与乡村公路、村组道路和部分支道连接。通过合理 布局,顺直通畅,拓宽路面,取直弯道,沙石造面和铺设路沿石等 措施,保证雨天顺畅,能满足农业机械的通行,便于农机进出田间 作业和农产品运输,有利于生产、生活发展。田间干道设计行车道 宽 4.5m, 田间支道设计行车道宽 3.5m, 采用砂砾石路面, 厚度 17cm, 基础采用素土夯实,路基高 30cm,配套桥、涵和农机下田(地)设 施。 村庄道路根据村庄规划的宽度建设,一般建设标准和主路一致, 建成符合硬化路基标准,田间道路上桥涵的设计按部颁《公路工程 技术标准》中相关章节条文中的四级路标准执行。34 第五章规划设计5.6.3 林业措施选定技术方案 ? 造林规模、范围及布局 沿机耕路两侧营造网格状的农田防护林 443 亩(下四分村 299 亩, 三角城村 144 亩) 农田防护林造林树种以新疆杨、 , 二白杨为主, 在主要渠、路两侧搭配红柳、沙枣等灌木树种,在农田外围配套以 红柳、沙枣为主的抗旱防风林,同时兼顾防护林的景观效果,在主 要路段种植国槐,形成集生态、景观、防护三位一体的防护林带。 ? 建设方案 某区属于北方干旱平原地区,但近年来由于天牛等病虫害的侵 害,大部分杨树、柳树、榆树均受其影响而死亡,影响了农田防护 功能,项目区已经没有完整的农田林网,为了保护农田,使林网坚 持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方向,以建设高产稳产田为中心,正确处理好 农、林、牧三者关系。贯彻“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全面规划,统 筹安排”的原则。在项目区选择适宜生长且防护效益好的杨树、沙 枣以及红柳等树种为主栽树种。对项目区沟、河、渠、田、林、路、 庄统一规划,在设计上要保证林带具有最大的防护效能,并尽量做 到林带不占或少占耕地。 (一)规划设计 ⑴ 林带结构 选通风结构林网。因为通风结构林带防护距离最大,通常由 2 行以上乔木组成,有效防护距离在 28h(28h 表示林带高度的 28 倍) 的范围内。 ⑵ 林带走向 林带形成的网格,呈长方形。林带走向以垂直于主风的方向来35 第五章规划设计确定(本项目区林带均以此来确定) 。在本项目区大面积的农田上, 只有营造许多纵横交织的单双排林带,形成很多林网,才能起到全 面的防护作用。 ⑶ 林带间距 本项目区主林带之间的距离为 250-300m,网格面积要大于 200 亩,而小于 250 亩。副林带之间的距离为 400-600m,控制面积大于 200 亩,小于 250 亩。 ⑷ 林木株距 乔木株主林带林带宽 3m,带间距 200~300m, ;副林带间距 400~500m,配置 1~2 行乔灌混交林(具体设计见附图 7-1,7-2, 7-3,7-4) 。 一般在干道两侧选择配置 2~3 行乔木林带,行距 1×1.5m 或 3m,与村庄道路相连的主干道两侧配置国槐,株距为 4m。在渠道、 田埂一侧选择农民欢迎程度较高的新疆杨 1 行,株距 1.5m;沿河滩 与耕地交接的地带、村庄栽植 2 行以上的新疆杨,株行距 1.5×2m。 沿 200-250m(根据各村民小组耕地边界)栽植单行新疆杨,株距 1.5m,使路、渠、埂形成格田,格田大小以组与组、组与村、村与 村之间实际面积来控制,但就以 200-250 亩为宜,可以达到有效防 护。 (二)栽植技术 ⑴整地挖穴 2010 年 2-3 月前完成林地平整, 穴的规格国槐、 刺槐为长、 宽、 深各 80cm,新疆杨为长、宽、深各 50cm,表土和心土分别堆放,沙 石多的穴还应更换熟土。由于所挖树穴标准高,可使土壤结构和肥36 第五章规划设计力状况得到改善,春节后造林,苗木易于成活,而且根系和材积生 长十分明显。 ⑵ 树种选择 主要以乡土树种中的抗病虫害、 抗旱性较强的乔木树种为最好。 本项目区主要选择胸径 5cm 上的国槐和胸径 3 公分以上的新疆杨等。 ⑶ 树种苗木的选择 一是苗木要健壮,树干要挺直,要求分枝细小,有明显的顶端 优势;二是苗龄要求槐树在五年以上生苗,苗高 4 m 以上,胸径 5cm 以上,有发达的根系;新疆杨苗龄要求二年根一年干的平茬苗,胸 径 3cm 以上,苗高 3m 以上,有发达的根系;三是无病虫害。新疆杨 要重点检查树干上有无溃疡病和天牛危害。 ⑷ 栽植密度 因农田防护林建成后,主要起防护作用,所以栽植密度应比用 材林的密度适当大些。这不仅能早见成效,并适应窄林带的造林特 点。因国槐、刺槐壮年后树冠大、郁闭度大,应采用株距 4m,行距 4m,亩栽植 667 m2÷(株行距 4 m×4 m)=42 株,亩栽植密度约为 42 株; 新疆杨壮年后, 树体高大, 为便于成林材, 应该采用株距 1.5m, 行距 2m,进行栽植,亩栽植 667 m2÷(株行距 1.5 m×2 m)=222 株,亩栽植密度为 222 株;两种树平均亩栽植密度为: (槐树 42 株+ 新疆杨 222 株)÷2=132 株,故两种林木的栽植密度为亩 132 株, 要求按直线配置。 ⑸ 栽植技术 国槐、新疆杨树的栽植方法简单,关键要细致,提倡大穴、大 苗,随起随栽,并要扶正深栽。根据气候因素,每年在 4 月 5 日至37 第五章规划设计4 月 15 日为集中栽植时间。项目区春季风多,为防止倒伏,新疆杨 的栽植深度以根径略低于地面 5 cm 为宜;国槐、刺槐的栽植深度以 略低于地面 5 cm 左右为宜。树向要迎主风方向。都要按“根舒、栽 直、压实和深浅适度”技术要求栽植,穴的大小以苗木根系在穴内 舒展为宜,做到不窝根、不上翘、不外露、苗茎起立,先回填表土, 再回填心土。当填土 2/3 左右时,将苗木轻轻略向上提,并踏实, 灌透水,最后将穴填满修成小丘或盘状,以利于蓄水保墒。此外, 在同一林带上,应尽量做到“四个一样” ,即树种一样、规格一样、 高矮一样、粗细一样。这样不仅使带相整齐美观,而且有利于林木 的均衡生长发育,有利于林带防护作用的充分发挥。 ⑹ 抚育管理 对新造林栽植后分及时管理与管护,新疆杨在栽植后一天内及 时灌水,并在五天再浇灌第二次水;国槐、刺槐要在栽植后三天内 及时浇水,十天内及时浇灌第二次水。并要及时检查和补植,凡是 成活率低于 99%的缺苗断条的林带或林网,均应于造林后的 1-2 年 内用大苗补齐。幼林郁闭前要及时除草、松土、培土、摘芽和病虫 害防治,有条件的还应追肥。只有加强抚育管理,才能保证迅速成 林,尽早发挥防护作用。对三年后保存率不足 92%的林带或林网要 及时用大苗木补植,以保证林相整齐,防护作用明显。 因树种不同 而不同。林木成活后要按照“树随地走,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确 定管护责任人,保证长期发挥防护作用。 ? 苗木处理 造林前根据树种、苗木特点和土壤墒情,对苗木进行剪梢、截 干、修根、修枝、剪叶、摘芽、苗根浸水、蘸泥浆等处理;也可采38 第五章规划设计用促根剂、蒸腾抑制剂和菌根制剂等新技术处理。 ? 苗木供应现状 目前,某区现有集体及个人育苗面积达 570 亩,每年可出圃各 类合格苗木 115 多万株,主要树种为二白杨、新疆杨、箭胡毛杨、 沙枣、白榆、红柳、梭梭、毛条、云杉、刺柏、刺槐、国槐、白蜡 等,再加上邻县民勤县拥有多个大型农林场和苗圃,苗木存圃量大, 可满足本区造林的需求。 ? 苗木需求量测算 项目区估算苗木 8.37 万株,其中:新疆杨 8 万株,国槐 0.37 万株,其中:宁远堡镇下四分村估算苗木 5.57 万株;双湾镇三角城 村估算苗木 2.8 万株。 5.6.4 科技示范推广及培训计划 5.6.4.1 计划任务 ? 示范推广:推广种植优质食葵新品种 400 亩,红辣椒标准化综合丰产栽培技术示范 400 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4000 亩,试验 示范节水增产新技术--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 20 亩。 ? 技术培训:开展各类技术培训 1600 人次。其中,由区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在项目区进行种、养方面的高新适用技术培训 1300 人次;由区妇联负责在项目区或周边村队开展专门针对妇女的 培训 300 人次。 5.6.4.2 科技推广方案 5.6.4.2.1 优质食葵新品种推广技术方案 ? 建设内容39 第五章规划设计围绕项目区食葵作物种植优势,突出中低产田改造, 保护和改 善生态环境,建设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努力提 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切实增强农业综合 生产能力。采取品种选育、良种繁育推广、标准化生产、测土配方 施肥等技术措施,辅之项目资金扶持等政策措施,在项目区完成优 质食葵新品种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 400 亩。 其中下四分村 300 亩, 三角城村 100 亩。 ? 栽培技术要点 选种:食葵是嗑食的休闲食品,以长度达 2cm 以上,饱满度好、 皮薄, 蛋白含量高为最佳。 近两年, 我区及周边地区引进了 LD5009、 LD9091 等最新美国长粒、高产品种,表现优良,共同的特点是商品 籽粒长,商品性好,售价高。特别是 LD5009 这个品种,产量高, 商品性好,耐病性强,综合性状最优良,有望成为我区的一个热门 主导品种。本项目主要考虑市场对食葵的商品性需求,并考虑品种 的品质,抗病性和丰产性。选用抗逆性强,抗病,抗倒伏,耐盐碱, 籽粒商品性好的优质食葵品种。拟示范推广的食葵首选品种为 LD5009,其次为 LD9091、RH316、RH318、Cll35 等优良品种。 选地:食葵具有抗旱,耐瘠,耐盐碱的特性,一般耕地及荒地 均可播种。但盐碱过重,风沙过大,沙层过厚或老鼠危害严重的地 块不宜播种。如果选择较好的耕地种植食葵,产量,品质,尤其明 显, 产出比大, 收入颇丰 (有条件的农户尽可能利用好地种植为佳) 。 注意,食葵不宜连作,以实行 3―4 年以上的轮作为宜,前茬作物以 瓜类小麦、棉花、豆类等为好。 整地:食葵为深根系作物,因此种植食葵的地应在秋季用大中 型拖拉机深耕,深度要达到 30cm 左右,平整后浇好安种水,以备来40 第五章规划设计年种植。 土壤处理:食葵播种前土壤应进行防虫、除草处理,浇好安种 水的地,在浇耕前用敌杀死(每亩 40 毫升,兑水 30 公斤)等杀虫 剂喷洒于地面,然后进行浇耕。浇耕后用氟乐灵(每亩 50―100 克, 兑水 15 公斤)等专用除草剂喷洒于地面,再耙潸平整,三天左右即 可播种。 ? 种植管理措施 播种期:食葵一般在 10cm 土层温度连续 5 天达到 8―10℃时即 可播种。某区最适宜播种期为 4 月中下旬,温暖春天气,还可适当 提前。 密度及播种量:如果密度过大,易影响食葵的品质,应适度稀 植。一般采用宽窄行种植法,宽行 80cm,窄行 40cm,株距 40cm, 亩保苗 2800 株左右为宜。每穴下种 2―3 粒,亩需种子 0.75―1 公 斤。高质量的种子每穴播 1―2 粒,用种 0.5―0.7 公斤。 播种方法:食葵种植以单种为好,最好集中连片种植,但也可 在地埂及沟沿上种植。大田播种一般可采用玉米点播器点播,由于 种子价高,在我区常采用人工锄头开沟或铲子点播,播种深度以 3 ―5cm 为宜。 施肥:食葵对氮磷肥的需求属中等,对钾肥的消耗较大,对锌 肥则较为敏感。播种食葵的地,应亩施农家肥 4000 公斤左右,亩施 过淋酸钙 50 公斤, 尿素 10 公斤, 硫酸锌 2 公斤, 硫酸钾 10 公斤 (新 垦荒地可少施) 。生长期一般追 2 次肥。在食葵现蕾期,结合浇水亩 追施 10 公斤,开花期再追 10 公斤。在灌浆期应喷磷酸二氢钾二次, 每亩每次 150 克,兑水 30 公斤进行叶面喷雾。此外,在食葵生长期 还可喷施高美施、喷施宝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增产效果显著。注意:41 第五章规划设计豆类复种食葵,尿素的用量可减半使用。 浇水:食葵属比较耐旱的植物,浇水次数不需太多,一般苗木 不出现旱情不需要浇水。生长期要注意浇好现蕾期、开花初期、开 花盛期、灌浆期的水,在这四个生育时期不能缺了水。后期灌水应 注意防风,以免倒伏。另外,若遇连雨或持续高温干旱,应酌情少 浇水或加浇水,同时进行叶面喷水。 ●种植模式 无膜平种:采用宽窄行方式种植。宽行 80cm,窄行 40cm,株距 40cm,亩保苗 2780 株左右。 无膜垄种: 垄宽 80cm, 沟宽 50cm, 株距 35―40cm, 亩保苗 2560 ―2930 株。 铺膜平种:采用 140cm 地膜覆盖,每膜种 3 行,行距 55cm,膜 间行距 80cm,株距 40cm,亩保苗 2630 株。 铺膜垄种:垄宽 80cm,沟宽 50cm,株距 40cm,膜宽 140cm,亩 保苗 2560 株。该种植模式产量较高,产品品质好,收益明显。 套种:食葵与小麦,豆类,瓜类,绿肥等作物间作套种,同样 可以丰产。 复种:选择早熟品种。根据 99 年民勤选择的 Dk119 进行复种试 验,复种前茬为美国针叶豌豆。具体种植方法为:针叶豌豆于 3 月 下旬 (小麦播完) 立即播种, 月中旬即可成熟收获, 6 随即播种 Dk119, 越早越好。一般 9 月下旬葵花即可成熟,若秋季霜冻来的早,应注 意防止霜冻。 ? 田间管理:查苗补苗、田间定苗:食葵播种后一般 10 天左右出苗,复种 4 天左右出苗, 遇低温霜冻天气出苗在 20 天以上。 食葵播种有句俗语:42 第五章规划设计“一尺一窝, 一窝一棵, 宁叫缺一窝, 不叫一窝里留两根” 查苗时, 。 发现个别缺苗的可不用补苗,缺苗较多时,用原种立即补苗,出苗 10―15 天间,要及时间苗、定苗。 中期除草:苗期 40 天左右,株高到 60cm 左右,期间应及时除 草提温,松土保墒,减轻返碱,根据旱情适时浇水。另外,在株高 30cm 左右时,要进行除草保墒,有句俗语叫做: “锄头三件宝,发 苗防旱又防涝” 。松土除草在苗期至关重要。 及时追肥浇水:从现蕾开始,食葵进入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 进的高峰间断,肥水是关键。出苗 40---60 天,是食葵吸收肥料的 高峰期。苗期后 77 天间,食葵吸肥量是全生长期的近 80%。而现蕾 至成熟期就占 65%,其中 32%的是在花蕾期。追肥一般与浇水结合进 行,采用株旁开穴,深施覆土(深 10cm 左右)的办法,可增加吸收 率和肥效期。 养蜂授粉:食葵是异株异花授粉作物,自花授粉结实率低,主 要靠昆虫类传粉。因此,食葵地附近应引峰授粉。10 亩地至少需一 箱蜂,若没有蜂群,采用人工辅助授粉。方法是开花期将相邻两个 葵花头对拍即可,也可用小木板沾上海绵(或棉花)拍触开花花盘。 人工授粉应在早晨露水刚干至 11 时为好,应每间隔 2--3 天进行一 次,共进行 3 次左右即可。 ? 病虫害防治 苗期虫害防治:食葵苗期虫害主要有金针虫、甜菜象甲、地老 虎、金龟甲、潜叶蝇等类型。主要危害是啃食嫩芽、咬断小苗、侵 食茎叶等,造成成幼苗损坏死亡。主要防治办法:一是药物喷洒, 用 50%辛硫磷或敌敌畏,对水 15―30 公斤进行喷杀,二是利用药物 进行灌根处理,三是灌水滴药物防治,亩用辛硫酸 250 毫升。43 第五章规划设计生长成熟期虫害防治:主要虫害有向日葵螟、桃柱螟、蚜虫等。 主要蛀食食葵粒、花盘、叶片,造成食葵严重减产,直接影响品质。 主要防治办法:一是用 90%晶体敌百虫 1000 倍液或 50%杀螟松乳油 1000 倍液进行喷洒。另外还可用敌敌畏、敌杀死喷杀。二是用黑光 灯、糖醋液诱杀成虫。 苗期霜霉病: 症状表现为食葵有 2―3 对真叶时出现正面叶脉褪 绿,斑块、背面出现白色绒线状霉层、节缩、株矮、茎变粗。主要 用甲霜灵 500―700 倍液进行防治,也可用 10%双效灵水剂防治。 锈病: 造成叶片枯死, 叶片干枯成褐黄色斑点。 可用粉锈灵 500 倍液喷雾防治。 菌核病:以称盘腐病、烂头病。在花盘病组织中腔生鼠粪状黑 色菌核;病部白色菌丝生长旺盛时,也长黑色菌核。连作不倒茬地 块容易发生。主要防治办法:一是适期早播,与禾本科作物三年以 上轮作倒茬;清除病株,烧毁深埋。二是药物防治,花期发病用 40% 菌核净 1000 倍液或 50%多菌灵 1000 倍液喷雾 1―2 次。 草害:食葵田间杂草主要有芦草、稗子草等。除播前用 40%氟 乐灵乳油,亩施用量 100―150 克,兑水 40―50 公斤,播前喷雾, 并随即耙地,进行土壤处理外,还可用禾草克在生长期间除灭杂草。 用法亩用 5%禾草克 60 毫升,兑水 30 公斤进行喷雾除草。 鼠害: 老鼠对食葵的危害主要是觅食种子和偷食成熟的食葵籽。 危害严重的能基本抛食完种子,除偷时外,秋季还贮存食物,一般 一洞 10 公斤以上,危害相当严重。主要用 9642 灭鼠灵、9642 灭鼠 威,采用胃肠道毒药、薰蒸毒药和接触性毒药进行防治。 ? 收获 适时收获:食葵成熟时的植株特征表现为,茎杆变黄,上部叶44 第五章规划设计片变黄绿色,下部叶片枯黄下垂,花盘背面变成褐色,舌状花朵干 枯脱落,苞叶黄枯,种皮变成本品种特有的颜色---黑中透亮,带有 白条纹,种仁里没有过多水分。此时收获最为理想。 脱离晾晒:将收获的食葵头平摊于场上,晴天晾晒 2--3 天,粒 变小松动,用机械木棒或链枷敲打脱粒。也可选择专用脱粒机。 将脱粒产品经过晾晒风扬后,杂质在 2%以下,水分在 10%以下, 即种皮坚硬,手指按压较容易裂开,籽仁用手碾磨较容易破碎时, 便可进行装袋贮存。装贮须分级包装,严禁与其他品种食葵混装。 分级销售可明显增加效益。 食葵收获后应注意贮存条件,即存放在低温,干燥,通风的环 境下,做到防潮隔湿,通风防霉。此外,食葵大多为杂交种,不能 留种,否则会造成品质下降,而且会严重减产,减产幅度在 30%以 上。 5.6.4.2.2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方案: ? 推广目标 通过补贴测土、配方、配肥等重点环节,免费为项目区农民提 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达到 4000 亩,配 方施肥建设卡入户率达到 100%,肥料利用率提高 5-10 个百分点, 平均每亩节本增效 30-50 元。 ? 野外调查 主要收集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图、行政区划图、农田水利分区 图、地形地貌图及相关的农业生产情况等资料。农业生产情况调查, 内容要准确、齐全,必须向地块户主逐项询问,野外填写。此项工 作由科技措施依托单位―某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牵头,各镇区 配合落实。45 第五章规划设计? 采样测试 按照农业部统一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和要求,先根据全区 的土壤类型、种植作物等生产实际情况进行室内布点,然后进行野 外实地校核,并采用 GPS 准确定位。土样采集:针对本市的具体情 况,原则上每 30-50 亩采集 1 个土样,每个样品至少有 15 个采样 点。项目区估算样品 300 个。测试项目:全部土样必须进行有机质、 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PH 分析化验。取土采样任务由各镇负责, 测试任务由区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统一进行化验分析。 ? 田间试验 按照农业部、省《测土配方施肥田间试验示范方案》要求,必 须设置田间“3414”肥料效应小区试验和肥效校正试验,摸清土壤 养分校正系数、土壤供肥量,主要作物最佳施肥量和肥料利用率等 基本参数。建立不同施肥区主要作物的施肥指标体系,为配方设计 和施肥指导提供依据。 ? 配方设计 每年春播、秋播前,各组织一次技术小组和有关专家研讨会, 根据土壤测试和田间试验结果,依据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类型、 作物种类、产量水平、耕作制度等因素,合理划分施肥类型区。分 区域、分作物提出科学合理的肥料施肥配方。此项工作由区农业技 术推广服务中心负责。 ? 肥效对比示范 为保证肥料配方的准确性, 充分发挥测土配方施肥的技术优势, 按照农业部、省《测土配方施肥试验示范方案》要求,需设置测土 配方施肥、农户习惯施肥的肥效对比试验,检验测土配方施肥的实 际效果,验证和完善肥料的最佳施用配方,优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46 第五章规划设计参数。 ? 施肥指导 在开展取土、化验、试验、配方、示范等工作基础上,根据土 壤、作物和肥料、产量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产生出的农业科技成 果――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为农作物种植提供科学合理的施肥配 方。它分土壤测试数据和施肥推荐方案两部分,1、土壤测试数据: 通过五项测试结果,根据丰缺指标判断养分水平评价;2、施肥推荐 方案: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作物需肥规律提出。测土配方施肥建议 卡具体内容和格式如下:农户姓名: 编号 地块面积: 测试项目 土 壤 测 碱解氮(mg/kg) 试 有效磷(mg/kg) 数 速效钾(mg/kg) 据 有机质(g/kg) pH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 省 地(市) 亩 地块位置: 丰 缺 偏低 测试值 指 标县乡(镇)村距村距离: 养分水平评价 适宜 偏高47 第五章规划设计作物名称肥料配方作 物 品 种 用量 (公斤/ 亩)目标产 量(公斤 /亩) 施肥时 间 施肥方 式 施肥方 法基肥 推 荐 方 案追肥技术指导单位:联系方式:联系人:日期:5.6.4.2.3 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操作规程 ? 示范必要性 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是旱作农业的一项突破性的创新技 术,该项技术集覆盖抑蒸、膜面集雨、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最大 限度地保蓄自然降水,使地面蒸发降到最低,特别能使春季 10mm 以下的降雨集中入渗于作物根部,被作物有效利用,实现了集雨、 保墒、增产。此次在项目区下四分和三角城村试验示范 20 亩,可以 为我区下一步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对提高旱作农业区的综合 生产能力,确保我区粮食安全、促进旱作农业区经济稳步发展意义 重大。 ? 栽培技术要点 选地:选用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力中上等的地 块,切忌选用陡坡地、瘠薄地,应优先选用豆类、小麦、洋芋茬。 整地: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灭茬,深耕翻地,耕后及时耙耪48 第五章规划设计保墒。对于没有进行冬前耕翻的地块,开春应及时翻耕,并随耕随 耙,做到无大土垡块和残茬,表土疏松,地面平整。 施肥:肥料施用以农家肥为主,一般亩施优质农家肥 5000 kg, 化肥:纯 N 10kg、P2O5 8kg、K2O 5kg、ZnSO4 1kg,结合整地全田 施入或在起垄时集中施入窄行垄带内。 选用良种及种子处理:选择比原露地使用品种生育期长 7~15 天,株型紧凑适合密植,不早衰,抗逆、抗病性强的品种。如沈单 16 号、豫玉 22 号、金穗 1、4 号、酒试 20.均采用包衣后的种子。 防治地下害虫,用 50%辛硫磷或 40%甲基异柳磷按种子重量的 0.1~ 0.2%拌种; 防治丝黑穗病, 播前用 20%粉锈宁 150~200 克加水 1.5~ 2.5 公斤,拌 50 公斤种子。 土壤处理:地下害虫危害严重的地块,整地起垄时每亩用 40% 辛硫磷乳油 0.5kg 加细沙土 30kg,拌成毒土撒施。杂草危害严重的 地块,整地起垄后用 50%的乙草胺乳油兑水全地面喷雾,然后覆盖 地膜。 划行起垄:每行分为大小双垄,总宽 110cm,大垄宽 70cm,高 10cm~15cm,小垄宽 40cm,高 15cm~20cm。 划行 划行是用齿距为小行宽 40cm, 大行宽 70cm 的划行器进行, 大小行相间排列。 起垄 缓坡地沿等高线开沟起垄,要求垄和垄沟宽窄均匀,垄脊 高低一致。一般在 3 月上中旬耕作层解冻后就可以起垄。用步犁起 垄时,步犁来回沿小垄的划线向中间翻耕起小垄,将起垄时的犁臂 落土用手耙刮至大行中间形成大垄面 ,也可用机械起垄。 覆膜:整地起垄后,用宽 120cm、厚 0.008mm 的地膜,全地面 覆膜,每亩用量为 5kg~6kg。膜与膜间不留空隙,两幅膜相接处在49 第五章规划设计大垄的中间,用下一垄沟或大垄垄面的表土压住地膜,覆膜时地膜 与垄面、垄沟贴紧。每隔 2m~3m 横压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勤县2017年人事任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