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现在能颠覆式创新 读书笔记的东西,还有可能吗

陈宇:互联网金融到底能颠覆什么
  提要:随着中国浪潮高涨,P2P、众筹、余额宝、微信支付等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加之大数据等时髦概念助阵,简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令媒体兴奋,公众狂热。那么,互联网金融真的能“颠覆”传统金融吗?
  电商颠覆传统商业的逻辑,适用于金融吗?我们谈几个问题。
  第一,电商真的拿下了传统商业吗?关于这个命题其实可以看一份报告《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2 年度中国网络零售占社会零售总额比》,数据显示,截至2012 年12 月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3%,预计到2013 年达到7.4%。也就是说电商行业到现在的实际占比还不足8%,提出三年内达到10%,马云提出五年内达到30%,背后其实都说明电商颠覆传统商业还很早,至于是否能颠覆,本身就是个问题。
  第二,互联网企业拿下了电商吗?本质上说,电商颠覆的不是商品交易这个核心,而是商品交易的行为方式。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互联网企业打败了传统企业呢?貌似也不能这么说。
  先看阿里模式。阿里理论上是平台模式,让传统企业从线下走到了线上,让大量本来在路边开店的企业到网络上来开店。从这个角度来看,对手关系并不是电商跟传统企业的竞争关系,而是传统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更确切地说,应该是线上的传统企业打败了线下的传统企业,实际上是互联网帮助传统企业打败传统企业,而不是互联网企业打败传统企业。
  那么,阿里电商到底颠覆的是什么呢?不是商品,不是传统企业,而是交易方式和交易理念。线下越成熟的商品企业,线上的成功率越高。如果说几年前还有一些个人、小卖家在淘宝开店成功的话,现在要成功就很难了,因为大量的成熟企业都上线了。所以,电商颠覆的不是传统企业。如果说有颠覆的话,颠覆的可能是原来的线下渠道商,电商拉平了中间链条,挤压了中间商的生存空间,让、国美这些原先的渠道商受到了极大冲击。但不管怎么说,互联网电商本身并没有打败传统企业。当然这里其实还衍生出另外一个问题,实际上是阿里制造了多少就业就是必然制造了多少失业的,因为在扁平化的过程中,许多节点被打掉,从社会整体来看,就业和失业很大程度上是一致命题的。最终反映是社会的零售消费总额是基本平稳增长的。不过这里不扯这个话题,意义不大。
  其实,金融本质跟商品是一样的,金融资产也是商品,无非是带有风险特征。按照这种理解,用电商的颠覆逻辑来解读金融的话,互联网对金融的冲击也应该是在渠道层面,而不在金融产品的生产领域。把金融资产定义为产品,那生产领域指的是什么?要理解这个问题,先要弄明白,金融是如何创造收益的。
  简言之,金融是靠发放贷款来赚利息,或者投资企业来实现收益的。当金融机构找到一个好项目,准备向其放贷或者投资,这个时候就要找钱,就是销售,销售一个带有收益的金融标的物。因此,金融的生产环节就是寻找标的物资产,然后准备放贷或者投资的过程,这个过程才是金融的核心。只有颠覆了这个过程,才能说颠覆了金融机构,如果无法实现这个环节的颠覆,那么其他领域的颠覆,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是毫无影响的。为什么呢?因为包括银行在内的很多机构,现在都把销售外包出去了,只要金融机构能持续找到好的金融标的物,创造好的收益,理论上就不缺资金来源。销售端几乎无利润可以实现,除非金融产品异常同质化,这才能导致销售的强势。
  所以,按照电商颠覆的是渠道商而不是生产商的逻辑来看,互联网颠覆金融的逻辑基础就是不成立的,因为销售不是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很多人要问了,为什么那么多银行着急拉存款呢?这个问题反过来也一样,是不是银行拉来了存款就一定盈利呢?本质都是一样的,两者都很重要。但是,从现在的市场来看,资产端更加重要,因为市场不缺资金。这里面如果再继续深究,拉存款可以部分归结于金融管制的结果,你们见过国外的企业拉存款吗?利率市场化后拉存款的行为就会自动消失。
  很多人推论说,阿里在金融领域具备了很好的销售渠道能力,进入生产领域是很简单的事情。那么放到电商领域,这个命题是不是可以推论说,阿里能卖出很多产品,所以去生产这些产品也会很简单?这显然是不成立的。当然很多人会说我乱比喻,但是我觉得介入金融只会比生产这些实体产品更难。如果阿里要进入金融生产方,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它如何提供比现有金融生产方更好的方式。生产跟销售是截然不同的,阿里正致力于解答这个命题,找到的利器是大数据。至于大数据能否解答这个命题,我将在后面专门讨论。这里想说明的是,曾经颠覆过商品市场的电商逻辑并不适用于颠覆金融市场。
  生活多的是平淡无奇,少的是跌宕起伏,每个既定圈子的舞台总共就那么大,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挤上去翩翩起舞,这世间大抵如此。
  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生存哲学,当变革大潮来袭时,你该做什么?看“江南愤青”剖析互联网金融时势!
(责任编辑:HB001)
读书精品推荐
特色: 品牌: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连载推荐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和讯”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未经和讯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并添加源链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PMCAFF社区 - PMCAFF产品经理社区 中国第一产品经理人气组织::专注于研究互联网产品[读书会第31期]金错刀VS吴声:微小创新如何能颠覆世界
来源:凤凰网读书
欢迎来到凤凰网读书!11月6日,第三十一期读书会在北京字里行间书店举行&&
本次活动我们在凤凰网读书会官方微博()及凤凰网读书会微博小组()进行了预告和提前交流,欢迎加入和关注。
本期凤凰网读书会邀请的嘉宾是中国企业家网站执行主编、财经作家金错刀以及凡客诚品的副总裁吴声。
如果说这个时代有什么东西是可以成为永远的王者,创新肯定是一个很不错的答案。无论什么人、什么事,所谓&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是敢于承受创新风险的人,成功机会越大。在互联网界,本身就是一个创新不竭的地方,谁要是丢掉创新,谁就会成为掉队者,非常残酷,不留情面。商界也是一样,一个品牌再悠久,不跟着时代的节拍来,也会惨败。是的,凡客诚品一定是一个很好的商业例子,至少这两年,它的持续关注效应没有减弱,就拿王珞丹和韩寒的广告营销来说,紧紧扎着年轻人的想法,一束又一束的概念火花撒出来。因此,两位嘉宾都总结一个核心--创新是一种生活态度。处处在生活中想到创新的人,就会很积极面对不积极的东西,同时将其成为习惯。一个公司或项目的创新与成长来源于每一个团队的人,每个人的创新来源于习惯。
值得一提的是,现场有从唐山特意赶来参加读书会的读者,我们表示感谢。希望这场显露了两位嘉宾谦逊、智慧而幽默的读书会,能带给各位更多的颠覆性创新与启发。
本期精彩摘要:
微小改变世界,过去我们一直认为&十年磨一剑,寒窗十载&,但互联网的时代,其实是微小颠覆世界的时代。真正的微小创新,其实并不是微小,只是要基于用户体验。
微创新,我们看起来是冰山一角,我们看起来是微小、微弱、微薄,但是背后有很大的系统思维,这种系统思维用金老师的原话来说也就是&对于业务中心的洞察,对消费者心理的洞察&,如果在这里体现,我认为是对主流消费精神的一种洞察。
实际上,很多我们过去的创新是看到了用户的内心,或者叫人性的A面,更多人觉得是真善美,但用户的B面可能包含得更深,是一种更深层次的需求。中国所有互联网产品的成功,一定是抓住了用户需求的B面,不只是免费,免费只是B面的一个,我们都有贪小便宜的心理。
当你理解互联网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形态,它本身是一种生命的、骨髓的、肌肉的结构,我们所有的商业动作才能够有真正的合理性。这时候的创新就有了它最坚实的依据,我们常说以确定性的逻辑去迎接不确定性的未来,而这种不确定性的未来,每天都在我身边。
这种确定的逻辑会使我们成为真正的厂商,我们不用去怀疑用户体验至上是相对正确的,我们也不会怀疑洞察互联网的消费心理是相对合理的。这时候我们才说有微革命成功的一种小概率。
微创新,我认为首先是一种生活态度,什么生活态度呢?是新经济的,右脑B面的生活态度,我的微革命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叫微创新,即微小的创新。跟我们每个人都非常相关,一个男生追求一个女朋友的时候,怎么样把她追到手,你会有很多求爱的方法,这就是微创新。
过去我们常常谈到的是技术创新,其实成就公司的都是应用创新,但是应用创新在中国的大部分传统公司里面都是二奶般的存在,很多人都不愿意进。我的核心是希望微创新和应用创新能证明,应用创新可以孕育世界级的大公司。
《微革命》金错刀著&印刷工业出版社 出版(图片来源:凤凰网读书)
吴声:时尚就是一种正确的自我表达
凤凰网读书:谢谢大家今天能来参加凤凰网读书会。今天这场有些特别,一般,我们很少选择商业类书籍做读书会,但是我发现到现场的还有从外地赶来的读者,可见,大家都很感兴趣。《微革命》是一本总结当下创新书,而与作者金错刀对话的嘉宾是现在非常火的&凡客诚品&品牌副总裁吴声先生,我刚和吴先生聊了一下,他非常谦虚,现在有请二位。
金错刀:谢谢主持,谢谢各位。我先来谈一下前阵子很热的话题--公司竞争。所谓大公司的竞争,不是用以公司为中心的武器来竞争的。过去公司的竞争,我们叫以公司为中心的竞争,就是双方公司资源的PK,公司资源包括广告、媒体资源、社会资源。但最近的腾讯和360双方的PK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双方都花了很大的力气,希望得到用户的同情。比如马化腾一夜未眠,周鸿祎以泪洗面。由这个开头我想引出下面要讲的问题:在中国寻找创新的真相。
我去很多公司调研,他们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第一个启发就是在我们今天这个世界里,游戏规则正在发生变化。过去是技术导向或者公司导向,但是现在发生了一个颠覆性的变化,也就是出现了用户中心模式。以公司的中心模式被我称为正进步,以用户为中心的模式被我称为倒进步,这种转变对我们每个人的职业行为、公司行为以及经营理念都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我可能会用五年到十年的时间关注这个话题。这是第一个关键词,是一个游戏规则的变化,我希望大家能感受到这个变化,并且将这种变化作为你们的动力。
第二就是微小,微小改变世界,过去我们一直认为&十年磨一剑,寒窗十载&,但互联网的时代,其实是微小颠覆世界的时代。真正的微小创新,其实并不是微小,只是要基于用户体验。接下来我们让吴声给我们分享一下。
吴声:感谢金老师,也感谢凤凰网提供我跟大家交流的机会。今天我就金老师这本《微革命》、金老师刚才表达的观点以及腾讯与360大战谈一点我的想法。腾讯和360这场大战是对PC桌面的争夺,为什么一个基于桌面的争夺,基于各自的产品强大的用户自信会演变成这样一个让很多人都觉得情何以堪的局面和结果?这其实非常值得玩味。我们不说价值判断,这不是个对错是非的问题。现在是一个非常碎片化的商业生态,原来我们对品牌的定位、品牌建设的理论以及关于公司的推广等等一夜之间好像变了许多,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颠覆。其实我想太阳底下并没有新鲜事。拨开它的外衣,凡客也跟其它公司一样,也有很多难堪,很多委屈,很多艰难。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选代言人的时候,一开始我们定下来了王珞丹,大家都很熟悉她,她是一个明星,演过《奋斗》。她身上能够体现现在80后女生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也比较清新,不矫揉造作。之后我们要定一个男生跟她来匹配。这时的争论非常激烈,有人说某个广告不是黄晓明和她吗?我们可不可以考虑一下呢?再比如,韩国有个RAIN也很红,用他行不行?还有人说刘烨。这其实就是金老师所说的一种固定依赖,或者一种思维定式。按照惯例,我们认为我们还要找一个明星。当时会议上十几个人,我说我要韩寒。他们说,难道你是韩寒的粉丝吗?难道你不知道用韩寒有风险吗?很多人对我提出质疑。如果要让我来决定,我愿意来负责。我说有什么风险呢?他作为公共意见领袖,有这种草根精神,他对消费的一种推崇,难道跟我们基因不是一脉相承吗?
坦率地讲,我并不认为这是在找一个形象代言人,我们是在寻求一个更加契合基因的表达方式。拍照的时候,在我们内部摄影棚,王珞丹拍完了,韩寒正在拍,拍摄人员就说把凡客的衣服让他穿穿,多拍几套,后来到了摄影棚以后,陈总做了一个决定,只要把真实的韩寒表达出去就是对理念最好的诠释,不管他穿服,还是穿他的骑车服,如果我们的衣服跟他有匹配,那是再好不过。但是何必要为了穿衣服而穿衣服,为了凡客而凡客呢?
我想回到金老师刚才所谈的--什么是微创新。微创新,我们看起来是冰山一角,我们看起来是微小、微弱、微薄,但是背后有很大的系统思维,这种系统思维用金老师的原话来说也就是&对于业务中心的洞察,对消费者心理的洞察&,如果在这里体现,我认为是对主流消费精神的一种洞察。
今天各位基本没有撞衫的,因为大家都知道穿什么样的衣服是不适合自己的,穿什么样的衣服就能够表达自己的个性,在表达个性时,其实就是我们对于时尚的理解不断深化的过程。炫耀式的消费、标签式的消费日益远去,追求理性的消费日渐成为我们现代,尤其是80后、90后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这与我们注意什么是时尚是一脉相承的。我认为时尚可能就是一种正确的自我表达。当我们认为时尚是正确的自我表达的时候,我们对于这种消费理念的理解就有一个更加准确的逻辑。所以我跟金老师有一个认识就是,商业的生态越来越视野化,消费的行为越来越多元化,就像说字里行间是一个很崇尚多元的文化空间一样。但是这个不确定性有一个非常大的确定逻辑,那就是我们这种前瞻性和我们对于趋势的引领、判断和洞察。这种引领、判断和洞察不是居高临下,不是俯视的,也不是妄自菲薄的;它是平视的,可亲近的,可理解的,可尊重的,可包容的,这就代表我们对用户行为最本质的判断。一个品牌的初衷是对客户需求的满足,而这个需求很多时候表现得特别飘摇,不能通过市场去表现它。这一步的迈出,何其艰难。
往期精彩内容
[责任编辑:马培杰]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26 09:49
04/23 08:47
04/23 08:57
04/23 09:14
04/23 09:22
·性福潜规则:少妇的招数
读书名博: |
&&&&&&&&&& |
一周图书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超女究竟颠覆了什么?
我的图书馆
超女究竟颠覆了什么?
&超女究竟颠覆了什么?& &&&& &&& 2005年3月,超女风暴悄悄袭来,5个月来,超女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超女=流行!流行的核心是颠覆。“昨天我们创造娱乐,后天我们颠覆娱乐!&#年底湖南卫视招商年会高呼口号。但让湖南卫视始料不及的是,超女颠覆的内容远远大于传统娱乐的范畴,颠覆的风暴也来得太快,根本不用等到后天。& 就在初秋的今天,许多长期以来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传统娱乐方式岌岌可危―――
  全国报名人数达15万;观众达到4亿;收视率突破10%,稳居全国同时段所有节目第一名;报道媒体超百家;Google相关网页1160000,湖南卫视凭借11万2/15秒的总决选插播广告的报价达到全国最高......超女所创造的这一组天文数字让人惊讶。超女已经脱离了一档简单娱乐节目的概念和“草根造星运动”的框框。如今,超女被看成一面镜子,点点滴滴都折射出流行对传统娱乐的颠覆。
  1.颠覆?观念
  颠覆传统综艺节目
  毫无音准的胡叶新、“红衣教主”黄薪、恶狠狠一句“我会记住你们”的梦游选手、出演尖酸刻薄的评委......评委和选手的原始状态被放大并推到了前台。天娱传媒公司副总经理李志华说:“与传统节目相比,超级女声最具颠覆性的做法,就是把整个参赛过程原原本本地端上屏幕”。中国人民大学专门从事媒介研究的喻国明教授认为,尽管现在很多电视节目都让观众参与其中,但其实这种参与仍然是经过筛选后的参与,而《超级女声》的参与却完全是没有经过打磨的原生状态,真正打破了中国由来已久的“电视标准”的窠臼。资深报人、21CN“创世纪”中国首届华语网络歌手大赛评委、策划人钟路明更认为:“该节目的出现和成功是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里程碑,更是大众文化的一个里程碑。”
  颠覆国人“审女观”
  李宇春和周笔畅的走红让华谊兄弟音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赵青大为惊讶,“这种中性歌手的走红毫无征兆。”超级女声火爆的影响力与覆盖力,促使“中性美”又成了话题的焦点。
  当人们看惯了小甜甜布莱妮、台湾首美林志玲这样的美女,总会有些审美疲劳。为什么非得要打扮得像张含韵那样“咔哇依”,非得像叶一茜那样楚楚动人呢?女人也会有干净利索、帅气酷俏的一面。李、周二人的走红不但颠覆了现阶段的“审女观”,而且还体现出现在社会的多元化和年轻人的率真。
  颠覆娱乐民主意识
  “超级女声”让人看到,娱乐圈或许是中国民众的民主意识成长最快的地方。有评论者说,超女评选迸发了中国人独立参与公共事务和自觉履行选举权利的激情。不管你是什么职业、什么性别、什么年龄、什么身份,你不用再被动地接受包装完美的明星脸庞,你有权利通过“拇指投票”主动选出心中的明星。正如许多网友评论:“广泛民众的投票、参与和观看,造就了民众自己的‘平等且自由'的经历。”中国人民大学传媒研究所所长宋建武博士认为:“这种形式明显是对传统娱乐的颠覆,大众有了选择性。以前的娱乐明星都是唱片公司、媒体的选择,是少数人的选择。这也可以算是娱乐界民主的一个体现。”最有意思的是,民主的力量除了能决定选手的生死,还能决定评委的去留,比如评委柯以敏提前宣布退出就是多少受到了万名网友签名要求她下台的影响。
  2.颠覆?现实
  到了现在,谁都不会否认“超级女声”是中国娱乐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可能若干个月或若干年后,我们会记不起李宇春、周笔畅、何洁、张靓颖等女孩的名字,但我们会牢牢记住“超女”二字,甚至这个词就会像“知青”、“伤痕一代”、“万元户”、“打工仔”、“愤青”、“白领”、“SOHO一族”等词语一样,成为归纳一个年代中某一特定人群的词汇。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超女”一路走来,在今夏带给了大众许多快乐,昨晚,“超女”比赛结束了,但人们有理由相信,“后超女时代”的“戏”,可能会演上一阵子。 &&& &作者: 粽子在野&
17:06   回复此发言&&& &--------------------------------------------------------------------------------&2 超女究竟颠覆了什么?& &  满街都是“帅春春”
  谁说陈好才是“万人迷”?有着单眼皮、高挑身材、简洁的笑容的李宇春,短信支持率一直高高在上,而被公认美丽的超女叶一茜,最终被淘汰―――“中性美”这个词横空出现,并将影响着流行的趋势。稍微注意就可以发现,满大街都“帅春春”的模仿者。
  以超女的名义挣钱
  超女还未结束时,各种借超女名号进行的商业活动就已经跃跃欲试。美容店、理发店门口竖起大大的超女招牌,超女网络实名和商标被毫不留情地抢注、超女集训班堂而皇之地开课了......这个围绕超级女声一直存在的话题,在超女结束后决不会偃旗息鼓。连黑楠老师都可以大大方方地说:“请允许我借用超女的名义挣一点稿费。那么多参加超女的选手,那多么参加节目的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写上一本《我与超女―――不得不说的故事》。”
  音乐学校开始火爆
  李宇春是音乐学院的,何洁是音乐学院的,周笔畅、易慧都是学音乐的,大家发现,不一定要作演员才能出名,不一定要去挤什么影视学院、戏剧学院的独木桥,但一
  定要会唱歌。别说超女结束以后,就连现在,李宇春、周笔畅的老师手机都快被咨询求学的电话打爆了。
  选秀节目比比皆是
  超级女声的红火带动了一大批相关娱乐节目的兴起―――超级男声、超级女性、超级女孩......它不加修饰的原生态注定将进一步吞噬那些热衷预演排练的集大成者的
  地盘,在跟风甚烈的传媒市场上,这类真人秀节目注定会愈加壮大起来,尽管下一个并不一定又能催生一个乌鸦变凤凰的童话。
  催生粉丝经纪人
  “超女”火起来,还催生了一批新兴职业。有个新名词叫“超迷”经纪人。在长沙,就有这样一对小夫妻。从去年起,他们就开始为这些“超女迷”安排餐饮、娱乐、住宿、订票,安排他们和喜欢的选手见面,制作徽章、T恤、海报等等,一条龙服务,每个人收取50元中介费。到了今年,很多“超迷”都慕名找上门去。诸如此类的粉丝经纪人,势必越来越火。
  后遗症
  1.周五失落症又是星期五了,做什么呢?没有超女的屏幕,所有的电视似乎都索然无味。有了海选,人们是蜂拥的;有了PK,人们是激动的;有了偶像,人们是痴情的;有了短信投票,人们是狂热的;有了粉丝团,人们是团结的;有了黑幕,人们是群起而上的。所以,没了超女,人们势必会失落一阵子的。
  2.还能聊什么
  碰到朋友同事就谈超女,吃饭时聊着超女,逛街时看着玉米凉粉拉票,不停接到久违朋友的短信让你支持某位选手,MSN上与远方认识不认识的朋友交换各种凭空而来的小道消息。现在比赛结束了,还能聊什么呢?3.看到手机卡就冲动
  一看到手机就想抢过来给超女投票。据悉,目前超女粉丝每周投票少则数十元,多则近千元。看见拉票的粉丝,一个不留神,说不定手机就被抢走了,遇上一个超女的粉丝还好,遇上不同的超女粉丝的话......小心你的手机吧!
  4.发短信不自觉发到8088
  对于每个超级粉丝来说,如何投票,可是记得清清楚楚,因为超女期间,看到手机就产生要投票的反应,要不然你以为那么高的票数哪来的呢?可这超女一结束,票倒是不用投了,这习惯性反应却留下来了,不是把AX发到别人的手机上,就是把正而八经的短信发到8088。
  5.爱上吃玉米
  知道什么叫盒饭吗?知道什么叫玉米吗?要做一个忠诚的粉丝,不仅名字要叫这个,口号里要有这个,连吃饭睡觉都得沾上这个。以后的日子,他们怎么习惯?
  造词运动
  一场轰轰烈烈的超级女声过后,除了平民变天后的神话,还有无数新鲜词汇的衍生。
  【超女】超级女声的缩写。“超女”这两个字,在人们的脑海里将成为“综艺节目”的代名词,将成为2005年那个超疯狂的夏天的回忆印记。
  【想......就......】由超女口号“想唱就唱”延伸出的句型。“想......就......”这个句型已经开始悄悄蔓延,“想喝就喝”、“想吃就吃”、“想玩就玩”等等,随之一起蔓延的,还有人们释放自我,崇尚个性的心声。
  【海选】没有条件的选拔,在人海中的挑选。各种各样的人在同样的舞台上利用仅有的几分钟拼命展示,或深情或耍宝,不难看出平凡人对于一朝成名的渴望和强烈的“参与”精神。
  【待定】等待确定的意思。原本简单的词语,在超级女声中却代表着即将等待晋级或淘汰的可能。
  【PK】电脑游戏中“PlayerKill”的缩写,意即单挑。超女中最残酷也最有看点的一幕。
  【玉米】李宇春的粉丝们取其“宇”字的谐音,歌迷的“迷”字谐音,组合成这个通俗易记的词语,作为他们的代称。同样出现的还有盒饭、凉粉、荔枝、粽子等。
  【舞美师】超女期间在网上频曝内幕的人,自称是湖南卫视舞美师,此人传出的内幕消息准确性八九不离十,但却总能安然无恙,没被湖南卫视清除掉,所以很多人认为他的真实身份是湖南卫视故意在帖吧里安插的“托”。
  本版采写记者杨帆实习生吴帆范胡凌竹
日 15:06 | 原始出处: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 &&& &作者: 粽子在野&
17:06   回复此发言&&& &--------------------------------------------------------------------------------&3 回复:超女究竟颠覆了什么?& &“超女”是什么?    文/刘念国      “超女”是全民参与的草根狂欢的盛典。是一场惊天动地的秀,吸引了全世界近六亿观众的眼球,是中国有史以来最火爆的电视节目。   “超女”是对草根诉求的尊重。是一场人人皆有可能红得发紫的“人民战争”,实现了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30年前说过的“将来每个人都能当15分钟名人”的伟大预言。   “超女”是金庸笔下武功盖世的独孤求败。话语霸权们一边叫嚣着“抵制低俗”,一边欲盖弥彰抓耳挠腮,东施效颦出一堆贻笑大方的仿制品。   “超女”是陆放翁笔下“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的最佳诠释。湖湘文化很长一段时间里被附属于政治命题,而在与时俱进的精神召唤下,湖南人在完善文化的政治命题的同时,赋予了文化耳目一新的经济内涵。   “超女”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是一座城市、一方热土发展的灵魂和内在动力。在长沙这座穿越了三千年历史风雨、具有深厚底蕴和潜在张力的古城,“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湖湘精神将这种文化现象彰显得尽善尽美。   “超女”是公平竞争的健康价值观。凭什么只有明星、大人物才能上电视?“超女”对传统电视表现形态的颠覆,本身就为我们提供了“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机遇。而比赛的进程,又是普罗大众生活的某种再现:谁又能够不通过竞争来获得进取,谁又能够不通过超越来实现自我?“超女”所倡导的,恰恰是一种公平竞争的健康价值观。   “超女”是现代社会中文化生态多样性的一种体现,而文化生态的多样性,是一个宽容和谐的社会在文化上的繁茂体现。   “超女”是海纳百川的胸襟。10进8比赛中,惟一的湘妹子唐笑两上PK台,最终“陨落”在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众评委手中,泪飞顿作倾盆雨的瞬间,fans们顿悟,“超女”不仅仅属于湖南,更属于世界。   “超女”是对自由选择的尊重。一个个女孩在台上认真地歌唱,上百万观众在她们身后认真地投票支持各自的偶像。就像那些长途跋涉几千公里去麦加朝圣的穆斯林,谁也没有权力对他们说“神并不存在”——任何指责自由选择的人都是低级、无聊且自寻烦恼的。   “超女”是“三贴近”最完美的践行——贴近实际,当“想唱就唱”这句大白话成为主打歌,当贴近实际成为内在要求,火爆理所当然成为了一种必然;贴近生活,那些阳光女孩本来就全是邻家丫头,她们走向聚光灯的每一步,演绎的不仅仅是音乐,更是一种生活,一种不断追求美好、成功,超越自我的人生状态;贴近群众,歌唱生活歌唱美好是每个人的权力,时至今日,我们想要观赏的,已不再局限于对完美的展示,而是追求完美的过程,“超女”从海选走向决赛的鏖战历程,恰恰是这一过程的精彩展示。   “超女”是你心中的“超女”,是一千个人心中的一千个哈姆雷特……       (全文字数1100)         工作单位:《娱乐快报》采编中心 刘念国& && &作者: 粽子在野&
17:11   回复此发言&&& &--------------------------------------------------------------------------------&4 回复:超女究竟颠覆了什么?& &“超女”真的是一个很值得谈论的话题,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谈论得很好。一时间也不用在乎什么研究不研究,天下哪有那么多研究等着我们做,不过是有感而发,不过是受着苏格拉底的鼓噪,觉得“没有思考过的生活就还不算生活”罢了。在这些讨论和思考中,一个最核心也最隐秘的困惑是:关于眼前这个世界,我们究竟有多少共识?这一切是否不过是历史的常态,太阳底下仍无新事?抑或某种终结正在众声喧哗中悄无声息地发生,“一切坚固的都烟消云散”了?每当我们对一个新事物品头论足的时候,心里常常都有一种恐惧,我们害怕新事物的出现意味着某些事情早已发生,就像当我们撞见爱人与他人拥抱时,我们确信那绝对不是第一次,而他们那惊慌失措的表情却有可能是最后一次。所以我们常对爱人说,如果你另有所爱,你一定要告诉我!但这只是自我欺骗而已。说到底,身在历史之中的人,谁能在历史尚未成为过去之前,把它看得明白呢?
&好在我们并不需要太明白,对“超女”等等的议论不过是交换一下焦虑而已。这种交换所传递的东西是不太重要的,重要的是传递中我们有可能会彼此碰一下手,从而明确地知道他人的在场。今天与我们共同在场的人,将会被同一个历史浪头卷去,想到这一点,我们也许会安心不少。& && &作者: 粽子在野&
17:15   回复此发言&&& &--------------------------------------------------------------------------------&5 回复:超女究竟颠覆了什么?& &戳穿“超女民主”的神话& 副标题:& 作者:许纪霖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683 更新时间:& & &
  2005年的夏天,从湘江之畔刮来的“超级女生”风暴,席卷整个中国,终于尘埃落定。一档娱乐节目,为什么会牵动千百万人心,让大家如痴如醉,据说是因为在中国试验了一把“娱乐民主”:让电视机前的观众发短信投票,决定每一场结局。有评论热烈地称赞这一“超女民主”,视之为中国民主一次大规模的沙盘预演。
  在“超女”评选中,歌迷们的确表现出超乎异常的参与和组织热情,短信投票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左右了每场的结局。不过,假如因此将“超级女声”想象为一场民主的预演,未免有点无稽之谈。
  五四以来,民主与科学一样,成为中国人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也成为一尊毋庸置疑的德菩萨。民主一旦被理想化、乌托邦化,就会被化约为某种简单的东西,比如民众意志、全民投票等等。的确,在许多中国人观念里面,民主就是一种投票政治,仿佛老百姓只要拥有了投票权,人民的意志就因此实现了。于是,“超级女声”稍稍玩弄了一下短信投票,马上被赋予了“娱乐民主”的崇高价值。
  我要说的是,以投票为核心的“超女民主”,不是一种好的民主,而是一种具有内在颠覆、自我否定的民粹式民主。其背后隐藏着一只看不见的手,通过短信投票的方式,制造一种民意至上的虚幻感,以此实现主办方隐秘的权力意志和商业欲望。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超级女声”中的几大疑点。
  首先,民主不仅体现为公众投票,而且公众投票拥有直接的、最后的决定权,以此体现人民意志的至高无上性。“超级女声”的竞赛规则是:由评委和短信投票分别选出两位最差的选手,上PK台决斗,最后由大众评审团投票决定其中一人落选。在这一规则中,所谓的公众直选,其作用只占三分之一,且不具最后决定性。而掌握了核心权力的,是那个面目暧昧的大众评审团。其性质与其说是民意的“代议士”,倒不如说是中国特色的代表制。因为这35个关键人选,并非由民意决定,而是由主办方幕后遴选。其身份之神秘,至今主办方语焉不详,不敢公布她们的名字,难怪外界对之有各种版本的“黑幕”传闻。常识告诉我们,被谁选出,对谁负责。于是,数百万短信投票所体现的民意,最后终究要由这些代表了主办方意志的“大众评审团”来集中,好一个漂亮的民主集中制!
  第二,比投票更重要的是,民主还必须拥有一套公开的、透明的稳定程序。法定规则只能在事先的“无知之幕”下讨论产生,一经确定,不能因人为的意志(无论其来自长官还是民众)轻易改变。这就像打牌一样,游戏规则只能在发牌之前大家协商决定,等到人们手中捏满了牌,再来重新修改规则,程序势必会被各种利益渗透,并往往最终取决于强权者的私利。前述的“超级女声”通行规则,到最后决赛时,被莫名其妙地改变,由原来羞羞答答的“半民主”,变为“全民主”,完全由短信选票决出前三名。从实质正义来看,似乎是进步,好像彻底体现了民意。但从程序正义而言,属于违法。奇怪的是,竟然没有人站出来置疑主办方对规则的任意改变,包括被剥夺了资格的三位评委和35位大众评审团成员。这只能印证了眼下大红大紫的施米特理论:这次竞赛的“主权者”,不是短信所体现的民意,也不是评委或大众评审团,前者是被利用的,后者是被御用的。真正的“主权者”,正是可以任意改变规则、解释规则的主办方――其在“紧急的例外情况下”拥有重新制订规则的至高无上的“决断权”。
  第三,按照哈贝马斯的经典论述,公共决策的合法性不仅体现在公众的投票上,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公众的自由讨论。“超级女声”中唯一的公共讨论,是代表专家意见的评委现场点评。在初赛阶段,评委尚可自由地发表意见,越到后来,迫于民意的强大压力,评委们个个噤若寒蝉,只有赞美的份儿。到了最后的决赛,连这一可怜的发言权也被剥夺了。当一种民主,容不得异己,容不得批评,只许欢呼、只许歌颂的时候,那就是暴政了,那就是从约翰•密尔到托克维尔一直警惕的“多数人的暴政”。欢呼式的民主、赞美式的民主,是缺乏合法性的民主,也是中国历史上曾经领教过多次的广场大民主。
  最后,大众时代的民主应该是不设门槛的,一个人不能因为其贫穷而被剥夺投票的权利。“超级女声”投票的门槛何其之高,平时一毛钱的短信,竟然被抬高到一元钱。表面上“超女”的投票是平等的,但其背后充满了金钱的元素,囊中羞涩的广大民众,不得不考虑参与的成本,而对于有钱者来说,可以一掷千金买卡买票,用金钱影响选举的结果。不是有报道说,某大款一口气出资50万元,买手机卡去投票么?金钱对投票的渗透,是对民主精神的玷污。那不是民众的意志,某种意义上,只是金钱的意志。新浪网的网上民意调查显示,在回答“你认为超女总决赛以短信投票决冠军是否合理”时,认为“公开公平公正,非常合理”的,只有17%,而高达53%的网友认为“不合理,短信同样可以舞弊”。
  单纯的“玉米”、“笔迷”、“凉粉”们自以为在创造历史,实际上他们是被不知不觉地操纵了。当每一次结果按照民意无一例外地展现,有人大声欢呼“庶民的胜利”的时候,在一旁乐不可支的,正是幕后那只看不见的手,那只通过操纵民意而实现自己商业暴利之手。
  投票本身不是民主,只是民主的一个环节。真正的民主除了投票之外,还要有透明的程序、平等的权利、自由的讨论、对异己的尊重以及超越一切个人意志的公正规则。这一切的一切,正是“超女民主”所匮乏的。
  所谓的“超女民主”,只是一种民粹式民主。历史已经证明,而且将继续证明,民粹式民主正是权力意志的最好掩护。
  原载《南方都市报》日& &  阅读次数:1697 选自《世纪中国》网& && &作者: 粽子在野&
17:23   回复此发言&&& &--------------------------------------------------------------------------------&6 回复:超女究竟颠覆了什么?& &[推荐]孙歌讲座:政治学研究的方法论探讨字号:9pt
& 孙歌:今天我希望讨论一个很新鲜的问题,我们怎么理解政治,这其实是我从现在开始要做一个比较主要的研究题目,让我有这样一个研究动机的原因,恐怕我想和大家到这里来跟我一起讨论的原因是一样的,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历史现在正在加速,它每天都在变,在这个变化当中我们需要思考我们自身的存在价值,我们需要来想一想我们和我们这个社会的关系。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个人也曾经历过一些思考的阶段,比较抽象地说,或者说我思考到目前为止而言,有一个问题,是我们的社会,特别是普通老百姓一直在回避的,这就是怎么理解政治。 &我想大家都有一个很熟悉的思维方式,我们不介入政治,为什么?因为第一政治不是我们能操控的;第二,政治很肮脏,所以不介入政治的学者是清高的学者,不介入政治的国民是干净的国民。我想这样一个基本的思维方式恐怕从九十年代初期开始一直到今天,在我们社会里面是一个潜在的思维定势。这样想对不对?我想已经有一些思维定势产生出来的结果可以让我们观察到,比如说就学术界而言,把学术和政治对立起来,把学术和思想对立起来,这样一种思路,大家没有谁会觉得有问题,大家会觉得这样做有很多的理由,有很多的正当性。为什么?一旦学术和政治搅在一起,学术就变成了意识形态的工具,我们大家是不是这么想?我猜多数人会这么想。之所以这么想,是因为我们对政治的理解,其实是非政治性的,所以我要从这儿开始谈起,当我们想到政治的时候,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它离我们很远,因为我们觉得政治其实是政权所拥有的那样的一种操纵的力量,所以它和与政权无关的人好像没有关系。但是如果这样理解政治的话,我们实际上是在政治范围内做所有政治运作而自己不知道,而且我们在这个运作过程当中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会对既定政治结构扮演消极的受众,甚至是对政治里面某一些不正确的部分,但是由于它成为强势,我们就成为共谋者,因为任何政治运作其实没有受众都是不可能的,在这个意义上说所有个体都是政治个体,在现代社会里,在政治这样一个舞台上只有演员没有观众,每一个人都不例外,哪怕是你以不参与政治自居,你其实在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你已经进行了一种政治选择,这个选择就是你默许已有的政治结构,而不去促动它,让它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刚才我在来这儿的路上打了一个出租车,因为堵车司机一路发牢骚,一直吵到我下车为止。我很想把我刚才这个经验作为一个例子。我一上车就对司机讲,我说我要走三环路,我要绕开中关村这一段路,司机说没有用哪儿都堵,你就死了那条心吧。然后他一路开一路发牢骚,他说他拉过很多人,从全国各地来的,最后发现就是北京的车最堵,为什么? &第一,北京缺少一套有序的制度,缺少一套有序的管理程序,他说北京警察都是猫在树后头,来拿照相机偷着照你,这就没边儿了,而比方说杭州就是光明正大地出来罚,但是罚得很有限。 &第二,北京司机缺少最起码的秩序感觉,为什么上了长安街就不堵车,是因为在长安街上大家可以各行其道,可以按照秩序来运作。但是在别的地方,比如说往北大走的这条路,大家就拐来拐去,他指着前边说,你看你看这几个又加塞,又插过来了,一会儿他还得拐出去,拐来拐去秩序就乱了。 &我觉得尽管他跟我讲的是交通状况,但是我完全可以用这样的在生活当中每个人都会有的经验去体会什么是政治,其实这个司机讲的是政治的两方面: &第一,政治需要以国家为单位进行一套有序的操作。这个部分一会儿我还要讲,其实这部分还要进行区分,要区分政治与行政。 &第二,政治是需要整个社会成员来维持和推动的,换句话说,如果有素质好的政治国民来参与运作,那么这个社会政治上的损耗就会小,如果素质很差,那么这个社会的政治就会有非常大的内耗。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其实政治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事,是我们生活里面息息相关的,是最基本的生存问题。所以我想有一句话大家都熟悉,有什么样的国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它是一个互动。我刚才讲的这些问题其实还不是政治学的问题,我讲的是政治学之前的生活经验问题。因为在现代社会里每一个人都和社会的变化有直接关系,所以我们才会面对在一个一个历史关头我们作为国民如何选择这样的问题。 &&& &作者: 粽子在野&
17:53   回复此发言&&& &--------------------------------------------------------------------------------&7 回复:超女究竟颠覆了什么?& & 我再讲一个例子,我刚刚从庐山开会回来,开会之后我们有两天旅游时间,当地社科院就把这件事承包给了一个旅行社,我们这一天运气非常不好。旅行社在早上要领我们去到景德镇和另外一个叫做婺源的地方去参观,有两台大巴,其中有一台出了故障,我们坐在没有出故障的大巴上,但是它不发车,而且导游不做任何说明。后来我们就下车去问才知道另外一台大巴出了毛病,什么时候能修好,不知道。有没有解决办法不知道。可是所有乘客大家都不是很着急就下来,就在大巴周围开始散步,结果一个小时过去了大巴没有修好的迹象,这时候我们就提议为什么我们要在这儿等,这已经构成违约,我们有权利要求用改变计划的方式来补偿,有几个人支持我们就去要求,要求了之后这个旅行社勉强同意说,那好我们现在领你们增加一个景点临时去一个地方,结果我们就去了仙人洞,当年毛主席做诗的地方,这是因为我们坚持要求,这个目标实现了,如果我们不要求我们会一直等在那里。实际上只有不到一个小时时间,我们去看了一下回来了,大巴又开始出发。 &我们下一个目的地是景德镇,但是司机搞错了路,结果去不了。导游拖了很久才给了一个说法,因为我们今天时间不够,大家觉得景德镇和婺源这两个地方必须要放弃一个,想来想去还是景德镇放弃,明摆着是在撒谎。于是后来有人提出了抗议,那么他道歉了。我就问在车上的一个学法律的年轻学者,我说在法律上这件事情应该怎么对待?他说那要看契约,要看一开始这个事情是怎么签的约,我们才能够来讨论他违约了没有。那这又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经验,在这个经验里边我们至少可以看到这样几点: &第一点,在一件事情运作的时候,这件事情所有的参与者不管它是否有权利,比如说旅行社和游客的关系其实是不对等的,尤其在今天旅游市场如此混乱的情况下,我想大家都有受骗上当的经验,而旅行社绝对不给你一个公正的说法,游客没有知情权,大家也很含糊,就说能看到一些就可以。但是在这件事情里头你可以注意到,即使你处在一个比较不利的位置,你是一个受骗的游客或者说你像行李一样被运来运去,你仍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去改变事情的状态,也就是说当你的要求是合乎程序的时候,你可以部分地为你自己争来正当的权益,这是要争取。如果不争取,实际上我们去不了仙人洞,而且同样如果你要发现旅行社有了违约的行为,你可以考虑在你的抗议底下他会道歉甚至赔偿。 &第二个因素非常有意思,是法律的功能,我们现在有法律万能这样一个迷信,我们大家都觉得,我们现在是法治社会,连小偷都可以打官司把见义勇为者告上法庭,那现在还有什么事不可以诉诸法律?是这样,但是法律限度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法律先要看条文,而且他要看法律程序里面所规定的那些内容,程序没有规定的事情法律都不能管。于是我们看到在现代社会里边法律和政治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对照关系,政治和法律不是对等的。从刚才我讲这样两个例子入手,我想我们大家至少可以有一个感觉,政治其实离我们不那么远,可能有些朋友会说,你举的都是日常生活的例子,我们讲的政治是国家机器的运作方式,这叫政治,你说的那不就是生活里边的一些事情吗?这里边不涉及到政治问题。严格地说,这种对于政治的理解是不准确的,因为我们不能设想一个国家的政治运作是高高在上的,和社会生活脱节的,一个国家的政治运作它有一套自己的机制,这个机制是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胞。所以如果我们有政治的本能,其实不意味着我们每天去评论我们国家的政治,而是意味着我们在我们生活过程当中去积极地争取、积极地参与,让每一件事尽可能地向观众合理有效地,对多数人来讲是有益的方向发展。 &所以我刚才举的这两个例子,其实都是在谈我们作为一个公民如何成为政治公民,其实在北京街道上有效地维持交通规则,和我们在旅行社公然违约又想把它糊涂过去的时候,我们戳破他这样的计谋,这本身已经蕴含了最基本的政治要素,这个政治要素就是我们进行公共性的,而且是有实效的努力。至于这个努力本身以什么名字来命名,其实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这个社会应该有它自己的秩序,而且有公共的职责。 &&& &作者: 粽子在野&
17:53   回复此发言&&& &--------------------------------------------------------------------------------&8 回复:超女究竟颠覆了什么?& && 下面我想进入政治学最基本的话题,关于什么是政治,这个问题几乎很难用概念来直接回答,因为关于政治的定义实在是太多了。有一点我们必须要理解就是政治学原本不是中国的学问,政治学作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学科,这是一门进口的学问,和社会学、经济学一样,所以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东方国家来说,这件衣服穿在我们身上其实不那么合适,这是一个大的前提,我们必须要了解。为什么我说这件衣服不合适?是因为政治学其实最早是欧洲人的学问,它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时代一直延续下来,他讨论有政治能力的人如何治理自己社会的问题,而有政治能力的人不仅仅限于政府。但是这样的一个讨论其实并不涵盖欧洲的所有公民,也就是欧洲社会所有个体,即使在公民社会成立之后,其实我们还不能够说政治学所讨论的是一个所有人都参加的政治过程,它仍然是关于国家治理这样一个最基本的操作方式。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在历史上其实不是用同样的方式来讨论政治,尽管从孔孟时代开始其实就在用另外的方式在谈政治,我们知道那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式,是把个人道德修养一段一段地扩大,一圈一圈地扩大,最后扩大到国家,扩大到天下,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讨论政治。这和西方政治学最基本的形态是冲突的。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在近代以后,我们的国家基本的运作模式应该说在结构关系上是参照西方近代以后民族国家模式的,所以西方政治学所讨论的很多基本问题就和我们发生了关系。这里边有了参照的可能,在这个前提下我们重新来讨论什么是政治的时候,仅仅依靠孔孟的说法就不够,因为我们今天社会不是按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一个链条建构起来的,这里边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问题?我想这是政治学里面太复杂的问题,我个人也没有能力把它讲清楚,我只试着讲一部分,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几个问题点来和大家共享。 &首先,在西方政治学里面,政治和行政是被区分开来的。行政就是我们所理解的制度,制度一旦被制订出来就靠一套运作不断地再生产,由于能够再生产,国家和社会才能稳定,因此所谓行政制度实际上是一个相对固定的东西,到了它被废除和修改之前它相对是稳定不变的一套运作机制。比如说交通法规,交通法规其实就是一套行政制度,我们现实生活里存在着大量的行政制度,那么行政制度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它会僵化为一种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说大家最熟悉也最痛恨的一种现象就是官僚主义,在现实生活里每个人都会被官僚主义所难为,比如说你要去办一个事情,你要去做一个申请,你申请材料可能一层一层在官僚那里压一个月两个月,到最后把你的事情耽误了,他才批下来,然后告诉你说那没有办法,我们有制度,我们必须要根据这个制度来执行。不是说制度不好,也不是说所有按制度运作的程序都是官僚主义的,但是我们知道官僚主义和行政系统的僵化有直接的关系,当我们发现行政已经变成了目的,而不是手段的时候,官僚主义就有了它产生的土壤,什么叫行政变成了目的?就是制度本身变得不可以解释,不可以富有弹性,它变成了一个绝对的前提,在这种情况底下制度就僵化了。可能有的朋友会说这不是我们中国的问题,中国的问题恰恰是制度不被尊重,我同意,这恐怕是我们中国政治里面,中国行政系统里面最大的一个问题,我们大家经常说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策下来以后,政令不行,本来很好的一个政策,下来以后层层有自己的权势,层层有自己的空子可以钻来钻去,政策就被蒸发了。但是即使是这样,行政制度的实体化问题在我们这儿仍然是一个问题,它的表现多种多样。比如要办好一件事情,经常需要几个部门配合,而我们常常看到由于各个部门不配合,互相扯皮,事情无法办理,被拖黄了,或者搁置了。大小官僚想要推诿责任的时候,总是会说这个不归我管,制度有规定。制度作为一种契约,本来就要根据社会的变化不断地修改,不断地根据新的需要来进行补充,甚至对原有的系统进行否定。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地进行这样一些更新,行政就会僵化,这是政治学一直要面对的最基本的问题,不仅仅是西方政治学,其实也是中国政治学的问题。 &另一个部分是政治,在西方政治学里政治和行政通常是被分开讨论的,有这样几个理由。 第一,政治是一个不断剧烈变动的过程,它永远不会静态地停滞。为什么?因为政治就是整个社会不同组成部分之间压力的平衡、失衡、再平衡、再失衡这样的种种动态过程。战后美国政治学的定义,任何一个民主社会都存在这样一个最基本的结构:这个社会里存在很多社会压力集团,不同集团都为自己的利益驱动,它们都向上面中央政府施加压力,政府的功能就是承受不同社会集团的压力,然后尽量地,用我们的话说就是把它摆平,当一个社会能够维持压力平衡状态的时候,这个社会就是正常有序的,当它失衡的时候,这个社会就会有危险。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政府必须是中性的,有的时候它必须是透明的。可是这样的一个设想其实仅仅是政治学的理论,它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实现,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一个基本事实。我个人不同意把美国看成是民主化的理想状态,像它的政治学理论所描绘的那样。那种理想状态在美国没有出现过。但是这样一个模式里边,其实有一个最基本的看问题的方式,作为认识论我觉得我们可以参考。什么方式?我们看一个社会的时候,我们不能够看上面,比如说政府运作、政府出台的一些法律,仅仅看这些我们看不到政治。我们要看到这样一些政策法律是通过什么样的社会压力形成的,而且这个压力是不同的集团所发出不同压力之间的紧张关系,所呈现出来的结果,这个结果被体现为国家政策。换句话说在这个过程当中实际上社会各个部分都参与到政治过程里面来,只不过在政治学的定义里边,参与整个政治过程最基本要素不是个体,而是集团。但是其实有的时候一些个体能够扮演类似的功能,只不过这是少数的例外。& && &作者: 粽子在野&
17:53   回复此发言&&& &--------------------------------------------------------------------------------&9 回复:超女究竟颠覆了什么?& &[推荐]孙歌讲座:政治学研究的方法论探讨字号:9pt
& 孙歌:今天我希望讨论一个很新鲜的问题,我们怎么理解政治,这其实是我从现在开始要做一个比较主要的研究题目,让我有这样一个研究动机的原因,恐怕我想和大家到这里来跟我一起讨论的原因是一样的,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历史现在正在加速,它每天都在变,在这个变化当中我们需要思考我们自身的存在价值,我们需要来想一想我们和我们这个社会的关系。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个人也曾经历过一些思考的阶段,比较抽象地说,或者说我思考到目前为止而言,有一个问题,是我们的社会,特别是普通老百姓一直在回避的,这就是怎么理解政治。 &我想大家都有一个很熟悉的思维方式,我们不介入政治,为什么?因为第一政治不是我们能操控的;第二,政治很肮脏,所以不介入政治的学者是清高的学者,不介入政治的国民是干净的国民。我想这样一个基本的思维方式恐怕从九十年代初期开始一直到今天,在我们社会里面是一个潜在的思维定势。这样想对不对?我想已经有一些思维定势产生出来的结果可以让我们观察到,比如说就学术界而言,把学术和政治对立起来,把学术和思想对立起来,这样一种思路,大家没有谁会觉得有问题,大家会觉得这样做有很多的理由,有很多的正当性。为什么?一旦学术和政治搅在一起,学术就变成了意识形态的工具,我们大家是不是这么想?我猜多数人会这么想。之所以这么想,是因为我们对政治的理解,其实是非政治性的,所以我要从这儿开始谈起,当我们想到政治的时候,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它离我们很远,因为我们觉得政治其实是政权所拥有的那样的一种操纵的力量,所以它和与政权无关的人好像没有关系。但是如果这样理解政治的话,我们实际上是在政治范围内做所有政治运作而自己不知道,而且我们在这个运作过程当中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会对既定政治结构扮演消极的受众,甚至是对政治里面某一些不正确的部分,但是由于它成为强势,我们就成为共谋者,因为任何政治运作其实没有受众都是不可能的,在这个意义上说所有个体都是政治个体,在现代社会里,在政治这样一个舞台上只有演员没有观众,每一个人都不例外,哪怕是你以不参与政治自居,你其实在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你已经进行了一种政治选择,这个选择就是你默许已有的政治结构,而不去促动它,让它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刚才我在来这儿的路上打了一个出租车,因为堵车司机一路发牢骚,一直吵到我下车为止。我很想把我刚才这个经验作为一个例子。我一上车就对司机讲,我说我要走三环路,我要绕开中关村这一段路,司机说没有用哪儿都堵,你就死了那条心吧。然后他一路开一路发牢骚,他说他拉过很多人,从全国各地来的,最后发现就是北京的车最堵,为什么? &第一,北京缺少一套有序的制度,缺少一套有序的管理程序,他说北京警察都是猫在树后头,来拿照相机偷着照你,这就没边儿了,而比方说杭州就是光明正大地出来罚,但是罚得很有限。 &第二,北京司机缺少最起码的秩序感觉,为什么上了长安街就不堵车,是因为在长安街上大家可以各行其道,可以按照秩序来运作。但是在别的地方,比如说往北大走的这条路,大家就拐来拐去,他指着前边说,你看你看这几个又加塞,又插过来了,一会儿他还得拐出去,拐来拐去秩序就乱了。 &我觉得尽管他跟我讲的是交通状况,但是我完全可以用这样的在生活当中每个人都会有的经验去体会什么是政治,其实这个司机讲的是政治的两方面: &第一,政治需要以国家为单位进行一套有序的操作。这个部分一会儿我还要讲,其实这部分还要进行区分,要区分政治与行政。 &第二,政治是需要整个社会成员来维持和推动的,换句话说,如果有素质好的政治国民来参与运作,那么这个社会政治上的损耗就会小,如果素质很差,那么这个社会的政治就会有非常大的内耗。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其实政治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事,是我们生活里面息息相关的,是最基本的生存问题。所以我想有一句话大家都熟悉,有什么样的国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它是一个互动。我刚才讲的这些问题其实还不是政治学的问题,我讲的是政治学之前的生活经验问题。因为在现代社会里每一个人都和社会的变化有直接关系,所以我们才会面对在一个一个历史关头我们作为国民如何选择这样的问题。 &&& &作者: 粽子在野&
17:53   回复此发言&&& &--------------------------------------------------------------------------------&10 回复:超女究竟颠覆了什么?& & 我再讲一个例子,我刚刚从庐山开会回来,开会之后我们有两天旅游时间,当地社科院就把这件事承包给了一个旅行社,我们这一天运气非常不好。旅行社在早上要领我们去到景德镇和另外一个叫做婺源的地方去参观,有两台大巴,其中有一台出了故障,我们坐在没有出故障的大巴上,但是它不发车,而且导游不做任何说明。后来我们就下车去问才知道另外一台大巴出了毛病,什么时候能修好,不知道。有没有解决办法不知道。可是所有乘客大家都不是很着急就下来,就在大巴周围开始散步,结果一个小时过去了大巴没有修好的迹象,这时候我们就提议为什么我们要在这儿等,这已经构成违约,我们有权利要求用改变计划的方式来补偿,有几个人支持我们就去要求,要求了之后这个旅行社勉强同意说,那好我们现在领你们增加一个景点临时去一个地方,结果我们就去了仙人洞,当年毛主席做诗的地方,这是因为我们坚持要求,这个目标实现了,如果我们不要求我们会一直等在那里。实际上只有不到一个小时时间,我们去看了一下回来了,大巴又开始出发。 &我们下一个目的地是景德镇,但是司机搞错了路,结果去不了。导游拖了很久才给了一个说法,因为我们今天时间不够,大家觉得景德镇和婺源这两个地方必须要放弃一个,想来想去还是景德镇放弃,明摆着是在撒谎。于是后来有人提出了抗议,那么他道歉了。我就问在车上的一个学法律的年轻学者,我说在法律上这件事情应该怎么对待?他说那要看契约,要看一开始这个事情是怎么签的约,我们才能够来讨论他违约了没有。那这又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经验,在这个经验里边我们至少可以看到这样几点: &第一点,在一件事情运作的时候,这件事情所有的参与者不管它是否有权利,比如说旅行社和游客的关系其实是不对等的,尤其在今天旅游市场如此混乱的情况下,我想大家都有受骗上当的经验,而旅行社绝对不给你一个公正的说法,游客没有知情权,大家也很含糊,就说能看到一些就可以。但是在这件事情里头你可以注意到,即使你处在一个比较不利的位置,你是一个受骗的游客或者说你像行李一样被运来运去,你仍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去改变事情的状态,也就是说当你的要求是合乎程序的时候,你可以部分地为你自己争来正当的权益,这是要争取。如果不争取,实际上我们去不了仙人洞,而且同样如果你要发现旅行社有了违约的行为,你可以考虑在你的抗议底下他会道歉甚至赔偿。 &第二个因素非常有意思,是法律的功能,我们现在有法律万能这样一个迷信,我们大家都觉得,我们现在是法治社会,连小偷都可以打官司把见义勇为者告上法庭,那现在还有什么事不可以诉诸法律?是这样,但是法律限度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法律先要看条文,而且他要看法律程序里面所规定的那些内容,程序没有规定的事情法律都不能管。于是我们看到在现代社会里边法律和政治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对照关系,政治和法律不是对等的。从刚才我讲这样两个例子入手,我想我们大家至少可以有一个感觉,政治其实离我们不那么远,可能有些朋友会说,你举的都是日常生活的例子,我们讲的政治是国家机器的运作方式,这叫政治,你说的那不就是生活里边的一些事情吗?这里边不涉及到政治问题。严格地说,这种对于政治的理解是不准确的,因为我们不能设想一个国家的政治运作是高高在上的,和社会生活脱节的,一个国家的政治运作它有一套自己的机制,这个机制是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胞。所以如果我们有政治的本能,其实不意味着我们每天去评论我们国家的政治,而是意味着我们在我们生活过程当中去积极地争取、积极地参与,让每一件事尽可能地向观众合理有效地,对多数人来讲是有益的方向发展。 &所以我刚才举的这两个例子,其实都是在谈我们作为一个公民如何成为政治公民,其实在北京街道上有效地维持交通规则,和我们在旅行社公然违约又想把它糊涂过去的时候,我们戳破他这样的计谋,这本身已经蕴含了最基本的政治要素,这个政治要素就是我们进行公共性的,而且是有实效的努力。至于这个努力本身以什么名字来命名,其实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这个社会应该有它自己的秩序,而且有公共的职责。& && &作者: 粽子在野&
17:53   回复此发言&&& &--------------------------------------------------------------------------------&11 回复:超女究竟颠覆了什么?& &下面我想进入政治学最基本的话题,关于什么是政治,这个问题几乎很难用概念来直接回答,因为关于政治的定义实在是太多了。有一点我们必须要理解就是政治学原本不是中国的学问,政治学作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学科,这是一门进口的学问,和社会学、经济学一样,所以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东方国家来说,这件衣服穿在我们身上其实不那么合适,这是一个大的前提,我们必须要了解。为什么我说这件衣服不合适?是因为政治学其实最早是欧洲人的学问,它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时代一直延续下来,他讨论有政治能力的人如何治理自己社会的问题,而有政治能力的人不仅仅限于政府。但是这样的一个讨论其实并不涵盖欧洲的所有公民,也就是欧洲社会所有个体,即使在公民社会成立之后,其实我们还不能够说政治学所讨论的是一个所有人都参加的政治过程,它仍然是关于国家治理这样一个最基本的操作方式。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在历史上其实不是用同样的方式来讨论政治,尽管从孔孟时代开始其实就在用另外的方式在谈政治,我们知道那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式,是把个人道德修养一段一段地扩大,一圈一圈地扩大,最后扩大到国家,扩大到天下,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讨论政治。这和西方政治学最基本的形态是冲突的。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在近代以后,我们的国家基本的运作模式应该说在结构关系上是参照西方近代以后民族国家模式的,所以西方政治学所讨论的很多基本问题就和我们发生了关系。这里边有了参照的可能,在这个前提下我们重新来讨论什么是政治的时候,仅仅依靠孔孟的说法就不够,因为我们今天社会不是按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一个链条建构起来的,这里边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问题?我想这是政治学里面太复杂的问题,我个人也没有能力把它讲清楚,我只试着讲一部分,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几个问题点来和大家共享。 &首先,在西方政治学里面,政治和行政是被区分开来的。行政就是我们所理解的制度,制度一旦被制订出来就靠一套运作不断地再生产,由于能够再生产,国家和社会才能稳定,因此所谓行政制度实际上是一个相对固定的东西,到了它被废除和修改之前它相对是稳定不变的一套运作机制。比如说交通法规,交通法规其实就是一套行政制度,我们现实生活里存在着大量的行政制度,那么行政制度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它会僵化为一种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说大家最熟悉也最痛恨的一种现象就是官僚主义,在现实生活里每个人都会被官僚主义所难为,比如说你要去办一个事情,你要去做一个申请,你申请材料可能一层一层在官僚那里压一个月两个月,到最后把你的事情耽误了,他才批下来,然后告诉你说那没有办法,我们有制度,我们必须要根据这个制度来执行。不是说制度不好,也不是说所有按制度运作的程序都是官僚主义的,但是我们知道官僚主义和行政系统的僵化有直接的关系,当我们发现行政已经变成了目的,而不是手段的时候,官僚主义就有了它产生的土壤,什么叫行政变成了目的?就是制度本身变得不可以解释,不可以富有弹性,它变成了一个绝对的前提,在这种情况底下制度就僵化了。可能有的朋友会说这不是我们中国的问题,中国的问题恰恰是制度不被尊重,我同意,这恐怕是我们中国政治里面,中国行政系统里面最大的一个问题,我们大家经常说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策下来以后,政令不行,本来很好的一个政策,下来以后层层有自己的权势,层层有自己的空子可以钻来钻去,政策就被蒸发了。但是即使是这样,行政制度的实体化问题在我们这儿仍然是一个问题,它的表现多种多样。比如要办好一件事情,经常需要几个部门配合,而我们常常看到由于各个部门不配合,互相扯皮,事情无法办理,被拖黄了,或者搁置了。大小官僚想要推诿责任的时候,总是会说这个不归我管,制度有规定。制度作为一种契约,本来就要根据社会的变化不断地修改,不断地根据新的需要来进行补充,甚至对原有的系统进行否定。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地进行这样一些更新,行政就会僵化,这是政治学一直要面对的最基本的问题,不仅仅是西方政治学,其实也是中国政治学的问题。 &另一个部分是政治,在西方政治学里政治和行政通常是被分开讨论的,有这样几个理由。 第一,政治是一个不断剧烈变动的过程,它永远不会静态地停滞。为什么?因为政治就是整个社会不同组成部分之间压力的平衡、失衡、再平衡、再失衡这样的种种动态过程。战后美国政治学的定义,任何一个民主社会都存在这样一个最基本的结构:这个社会里存在很多社会压力集团,不同集团都为自己的利益驱动,它们都向上面中央政府施加压力,政府的功能就是承受不同社会集团的压力,然后尽量地,用我们的话说就是把它摆平,当一个社会能够维持压力平衡状态的时候,这个社会就是正常有序的,当它失衡的时候,这个社会就会有危险。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政府必须是中性的,有的时候它必须是透明的。可是这样的一个设想其实仅仅是政治学的理论,它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实现,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一个基本事实。我个人不同意把美国看成是民主化的理想状态,像它的政治学理论所描绘的那样。那种理想状态在美国没有出现过。但是这样一个模式里边,其实有一个最基本的看问题的方式,作为认识论我觉得我们可以参考。什么方式?我们看一个社会的时候,我们不能够看上面,比如说政府运作、政府出台的一些法律,仅仅看这些我们看不到政治。我们要看到这样一些政策法律是通过什么样的社会压力形成的,而且这个压力是不同的集团所发出不同压力之间的紧张关系,所呈现出来的结果,这个结果被体现为国家政策。换句话说在这个过程当中实际上社会各个部分都参与到政治过程里面来,只不过在政治学的定义里边,参与整个政治过程最基本要素不是个体,而是集团。但是其实有的时候一些个体能够扮演类似的功能,只不过这是少数的例外。& && &作者: 粽子在野&
17:55   回复此发言&&& &--------------------------------------------------------------------------------&12 回复:超女究竟颠覆了什么?& &在这样论述里边,我们可以感觉到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社会政治过程它卷入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换句话说我一开始讲的,我们每个人都是演出者,而不可能有人只扮演看客,你最低限度其实也要扮演一个没有任何主张,被人拖着走的受众,那仍然是一种参与方式。在这样一个视角底下,我们可以看到什么?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流动的过程,由于社会压力是不稳定的,我们就会在这个不稳定过程当中看到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其实当历史已经过去的时候,我们回过头来会觉得好像只有一条路会走到今天,但是在历史每一个环节,特别是那些关键点上,其实永远存在着多种可能性。有一句很经典的话,这是德国俾斯麦讲的,他讲“政治是关于可能性的技术”,它是一种技术,而且是关于可能性的技术。也就是说现实当中存在着多种多样可能性的时候,政治的功能就去推动里面最有可能的那样一个方向。至于这个可能究竟它是对大家有益的,还是对大家有害的,是俾斯麦的可能性,还是希特勒的可能性,还是斯大林的可能性,还是毛泽东的可能性,这个内涵是不一样的,也会导致这个社会向不同的方向去发展。但是不管这个社会怎么发展,我们看这个社会的时候,我们要看到它是这样一种最基本的运动结构。有一些政治学家他们就会来谈,在这样一个政治运作里面,因为它是关于未来的学问,它是关于可能性的学问,它又是关于动态对象的学问,我们用操纵行政方式来引经据典,像一个法学家那样说我要看事先有什么约定,然后我再来做分析,那样行不行?也不行。这里边有一个最著名的说法,这个说法今天仍然是备受争议的说法,这已经有中文译本,就是施密特的说法,施密特有一个很著名的理论叫做“决断理论”,这是他复杂的政治学中的一个部分,其实他还有关于规范和“决定”的理论,这些其实是他对决断主义的一种限定。他有一本不断修改、不断补充从二战之前一直写到二战之后的书叫做《政治的概念》,这本书的1928年版被视为决断主义达到顶点的标志,而且以这本书为主,包括其他著作里面其实暗含这样一个说法,政治其实是可以无视法律,所谓决断是什么意思?是指在各种各样的条件或者是压力下,政治家对所有事情即使都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它还是会有一些东西看不清楚,因为现实太复杂。为了把所有事情看清楚,政治家所要做的调查太多,他会错过下决心的机会,所以政治永远具有某种赌博性质,政治家在关键的时候,所做出决断总是会有赌一把的性格。如果是赌,我们知道,它的结局是未知的,可能赢也可能输。输了,如果是一个个体的赌博,只输掉身家性命而已,如果是一个政治元首你赌输了,你输掉的是整个国家的前途。 &我们知道实践了施密特这样理论的恰恰是希特勒的德国法西斯战争,他赌输了整个德国的前途。因此决断理论在战后变成了一颗烫手的山药,没人敢碰。实际上中国知识界在引进施密特决断理论的时候,过于无视它烫手的性格,大家反倒很勇敢把它拿到手里,实际上这个决断理论后面隐藏着巨大的危险,这个危险就是当政治性的决断无视法律、无视行政常规的时候,它永远要冒巨大的风险,这个风险有时候会输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德国有前车之鉴。可是在这样一个前提底下,决断仍然成为政治学里面最重要的一个问题,这是和政治学本身性质直接相关的,政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尽管它试图把所有政治现象背后隐藏的那样一种规则作为可以预测、可以分析的结构要素来进行分析,但是这个分析永远不能穷尽政治的基本问题,因为政治是活生生的,被很多种不可测的要素影响。所以政治学分析里面也和政治家在进行政治运作一样,永远要面对一些不够确定的成份。这不够确定的成份是不断地在动的成份。 &我们怎么理解政治过程不断在动的这样一种状态呢?实际上我们在道理上大家都明白,说政治是在变,这个社会每天都在变,所以政令也永远要在变,而且不管它是变好变坏,不断地变才会有生命力,这是理论,这个理论我们知道了没有用,这个理论怎么样才能变成我们自己的政治感觉呢?我觉得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做一些修正,这样,理论的真正价值才会呈现出来。比如说这几年,我们的社会经常会有一些关于民主的想象和讨论。但是我个人观察这些对于民主想象其实是一个静态的想象,静态的想象在很大程度上是非政治的想象,而民主应该说是现代政治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比如说我们怎么去理解民主,我们都知道龙应台出来写了很多关于民主的东西,很多热血青年觉得写得真好。 &&& &作者: 粽子在野&
17:55   回复此发言&&& &--------------------------------------------------------------------------------&13 回复:超女究竟颠覆了什么?& & 但是我个人读她的东西,觉得那是一种典型的非政治的、伪政治的发言,因为她把民主高度固定化为一种目标,高度固定化为一个指标,完全不懂什么叫做民主运作的过程,而其实民主在现代政治社会里边它是一个过程,在不同社会里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它并不是目标,更不可以用同一个指标来衡量。这个过程如果发生,那就意味着我们做的那些公共性的事情,我们这个社会的主要操作,都必须是不断地推动民主局面形成的努力,但是它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有效地实现,取决于不同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关系的制约。民主的多样化问题姑且不论,再进一步讲,而实际上民主制度不能被绝对化,必须相对地认识它。丘吉尔说,“民主是排除了迄今为止历史中存在的所有政治形态之后剩下来的最坏的政治形态。”这话是什么意思?是说民主制度之前其他制度,那因为更坏,我们把它去掉,剩下来的这个制度我们也不满意,应该有更好的,可是好的还没有创造出来。其实这个说法本身是高度动态性的,而且也是给了我们关于民主理解最好、最有效定位的说法。当人类社会在制造自己政治制度的时候,人类做了很多的尝试,尝试来尝试去最后发现,民主是一种相对比较好的手段,可是我们知道打伊拉克的布什是美国民主制度的产物,接下来整个共和党失利了,是不是美国有好的变化,这我们还要看。日本人也经常说他们有民主制度,而且有一些日本人还因此面对中国人趾高气扬说我们有民主制度。那时候我总是对他们说,我不认为中国民主成份比日本少,因为你仅仅有民主制度是没有用的,你还需要有能够激活这个制度的国民,我认为你们日本人民主修养其实不比中国人更高。为什么我这么说?其实我这么说并不是因为我是中国人,不是因为我有民族主义,或者说我为中国要争这一口气,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我在陈述非常客观的一个事实。当一个社会想象它有民主的时候,如果民主变成一个指标,这个想象是虚假的,我们要看的并不是指标,我们要看的是实际的过程,因为所谓的民主制,它在根本上是一个悖论,我们理解民主制就是每一个人每一个个体,或者说多数人的意志能够充分体现那样一个制度,但是我们不能够因此而想象说一个社会是多数人来治理,来管理少数人,这样的社会没有办法操作。那么,如果一个社会由少数人来操作,如何防止权力的腐败变质? &在二战之后,西方政治学一直在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集权主义的民主,看上去是一个矛盾的对立体,但是大家看一下阿伦特,我们也有阿伦特的译本,她在讨论集权主义,不仅仅是在批评社会主义制度,那里也同样包含西方世界所谓讲人权的、讲自由的这样一种资本主义运作体系,同样包含集权主义多数人的意志,如果多数人意志变成一种集权的话,它还是民主吗?& && &作者: 粽子在野&
17:55   回复此发言&&& &--------------------------------------------------------------------------------&14 回复:超女究竟颠覆了什么?& &我在这举一个例子,日本有一个很著名的思想史家,这也是我从现在开始主要的研究对象之一,叫做丸山真男,丸山真男在五十年代初期写过一篇文章,叫做给一个自由主义者的信,这是一篇虚拟的,以写给某一个人为形式的论文,他在论文里边讨论了什么叫做自由主义者所理解的自由。很显然丸山真男当时是受到了一些批评,因为他自己的立场是自由主义的立场,可是他在当时对于日本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表示了明确的支持和同情的态度。大家知道五十年代初期刚好是日本签订旧金山合约、通过美国与台湾达成了单方面和解的时期,在这样的时期中国大陆被视为赤色的、专制的地区,共产主义在那个时候被看成是自由主义的死敌,这也正好是冷战时期的开始。但是丸山真男作为一个自由知识分子,他表示了对日本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者的支持态度,有人批评说你自由主义立场是不彻底的,你为什么不去反对这样一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丸山真男在这篇论文里提出非常有趣的看法,他说什么叫做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是允许不同的意见能够平等地表达的这样一个思想和社会的空间,如果你以排他,以排斥和自己不同意见为自己最基本的立场,你就不再是自由主义者,自由主义者能够做的是积极地去自我表现,去主张自己、张扬自己,通过这个你来说服别人,或者说形成一种思想上的竞争局面,从而造成整个社会的多元和平等的对话机能。可是现在日本打着自由主义旗号,所做的不是集权主义的事情吗?如果你不是集权的话,其实应该允许在日本言论和社会空间里有日本共产党和日本马克思主义者的位置,因为他们没有做越过自我表现的界限的事情,他们只是在那不断地提出和强调自己的主张而已,这刚好符合自由主义的原则。接着他又说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这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问题,他说什么叫做说服?说服有三项基本原则: &第一,说服必须是多元的,而不能是一元的,也就是说当我们要形成一个自由讨论空间的时候,那里边当然不同意见之间要互相说服要争论,那么争论和说服有原则,这个原则是我们必须认可参与论证的所有不同言论都有它的合理性,然后在这样一个前提底下,才可以进行说服。 &第二,说服必须是理性的,不可以把个人的感情放进去。 &第三,说服必须允许拒绝。有了这三条,一个可以讨论、可以辩论并且可以说服的这样一个言论空间,乃至政治的空间才能形成。鉴于这样一些分析,丸山真男认为在日本现在需要的不是铲除所谓的有集权主义倾向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而是建立真正意义的可以互相说服的舆论空间,当然在很大程度上丸山真男政治学的讨论今天看来对于社会影响力是间接的,这其实也是政治学的一种宿命。 &但是丸山真男给出了一些政治性思维的很重要的问题点,我接下去再顺着丸山的思路点几个问题,我都不展开,大家有兴趣还可以讨论。丸山政治学里边谈到很多问题,我现在只想涉及其中的几个,第一个问题,什么叫做政治的思维?丸山打了一个很有趣的比方,政治的思维决不是党派的思维,决不是意识形态的思维,不是服从于很具体的政治目的那样的思维,尽管进行思维的政治学的学者可以有党派立场,而且必须有党派立场,但是他真正思考的动力必须是一个追求真理价值的认识论动机,他必须服从于这样一种认识论的目的来面对政治社会里面最基本的状况,这是他强调第一个方面。但同时他又强调另外一方面,假如一个政治学家他以自己的客观性作为他的标准,说我是不偏不倚,我是绝对客观公正的,那就丧失了作为一个政治学家最基本的品格,他说政治学家实际上必须有现实政治态度,不仅仅因为他是国民,而且也因为政治这样一种很特别的研究对象,要求它的研究者有他自己的政治立场,你实际上不可能在现实政治过程当中不做任何选择,你必须选择,而这个选择也是一种决断,当你进行这个决断的时候,你要有取有舍,舍掉那些,没有被选择的那些其实是你不赞成的。怎么处理这两个问题?怎么处理你的现实政治立场和你追求真理价值学术立场的紧张感?我觉得就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中国学术界试图用一个比较简单的方式把它回避掉,就是学术与政治分开,丸山真男说学术与政治一旦分开,就政治学而言这个学术就没有价值,他说因为政治学是一种禁欲的学问,什么叫禁欲的学问,就是一个有自己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这样一个学者在面对政治现象的时候,他必须要把自己那样一种态度和立场高度相对化,而不能服从于那个立场。在这样一种禁欲紧张关系里面,才能够比较有效地、比较深入地去分析政治状况,因为它过于复杂,而且它不得不包含你所反对的成份,不可以因为你不喜欢你就把它删掉。禁欲和没有欲望是两回事,没有欲望的人其实是一个废人,没有办法指望废人来做什么事情,而有欲望能禁欲的人才有可能成就政治学的分析,所以他举了一个我个人认为不是很准确的例子: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坏人比好人离佛陀更近,这是一个问题,政治学认识论内在的一个紧张关系,这个关系是一个悖论的关系。 &第二个问题是怎么认识现实,丸山真男还有一篇很著名的论文叫做现实主义的陷阱,这篇论文对我的影响非常之大,因为他来分析什么叫现实,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日本正面临是否与通过美国单独与台湾签订合约的这样一个问题,是在1951年。那时候整个日本社会,当然主要是知识分子,他们分成两派,一派人认为日本已经被美国占领了,所以我们见好就收,反正美国人给我们带来了民主制度,他让我们跟台湾和谈我们就和谈,大陆看上去已经赤化,那时候朝鲜战争已经爆发,在这个情况底下恐怕不要去设想跟大陆和解了,丸山这一派一直在推动和中国大陆进行战后和解的谈判,因为很明显台湾没有代表中国真正的资格,所以如果跟台湾单方面和谈,在这样大陆和台湾完全隔绝情况底下,整个二战里面最主要的中国战场问题就没有解决,战争就没有结束。我们知道战争结束要有一个标志,这个标志就是战后的和谈,如果不能够和谈,战争状态就会持续,这是丸山真男和一大批包括左翼,包括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人要推动的事情。这时候就有一种言论出来说,你们这个理想是好的,但是不现实,丸山专门写了一篇“现实主义的陷阱”来分析什么叫做现实。他说日本人说这个事不现实的时候,其实现实里面包含着这样几层意思。& && &作者: 粽子在野&
17:56   回复此发言&&& &--------------------------------------------------------------------------------&15 回复:超女究竟颠覆了什么?& &第一,现实是被给予的东西,也就是说不是自己造出来的东西,而是由于某种外在强有力的力量加给你的,就当时来说这意味着美国给予日本政府这样一个选择。而实际上在当时美国不承认中国大陆,而英国是承认的。所以很多人说为什么我们不可以上英国的船,非要上美国的船,当然理由很简单,英国并没有占领日本,美军整个控制日本列岛,所以这是被给予的。 &第二,现实永远是过去时,它是已经在那儿的,这就变成了现实。 &第三,现实永远是主流意识形态或者说主流这样一种有霸权的力量所强调的那样一种状态。这是不是真的是现实,丸山认为这只是现实里面的一个侧面,而现实永远是多重性,因为政治学要处理的是动态的现实,只要动起来就不可能只有意图。其实丸山在五十年代就来讨论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一些基本问题,比如说他说日本这样一种一元化的现实,作为一个既成事实加给人的现实感觉是怎么来的,是传媒造出来的。他说你们看一看日本的传媒,他们永远只说一个方面的事情,于是就发生了很奇怪的一个现象,当一夜之间日本战败的时候,所有人都没有思想准备,所有的人都觉得怎么突然就败了,昨天还说我们一定会赢,怎么今天就败了,为什么?是因为日本战败要素早就存在,但是在日本现实主义描述里边由于不符合主流意识形态被删掉了,老百姓通过传媒得到的永远是日本会胜利的一个信息,直到日,于是一夜之间历史就变了,所有人都被抛弃了。他说这是什么样的感觉方式导致我们这么看问题呢?是现实主义观念出了差错,我们看到的不是真正的动态的现实,而是被造出来的静止的僵化现实。我觉得这样关于现实的讨论,其实是对我们来说也有非常大的启发性,而且和我们对于政治的理解也是有相关性。 我做一个小结,今天在这儿给大家抛出去看上去比较散漫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围绕着怎么理解政治这样一个中心话题展开。我个人认为对于政治的理解,我们中国人,特别是知识界有很多误区,现在恐怕正是打破这些误区重新建立比较有效的政治理解方式的时候了,因为历史正在加速,而且历史永远不走直线,历史每一次拐弯的时候,它会抛掉一大批在以前认为是很重要的,而且是最有效那样的思维模式,乃至于抛弃大批先驱者,这就是历史。我们也生活在这样一个历史过程里边,而且它今天的速度应该是有史以来最快的速度。在这样的状态底下,我觉得我们建立政治感觉恐怕不仅仅是学科的需要,它也是我们作为一个公民有效地参与我们社会政治生活的最必须、最基本的必修课,这也是我谈这样一些问题的原因,所以其实我没有严格在政治学意义上来谈,因为我希望和各个学科朋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绝不能犯颠覆性错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