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自己跟世界脱轨时代似的,每天除了上班就是上班,每天面对着四五十岁的人,自己才24我该怎么办

走出分岔口: 30岁,3个月,30个脱轨人生
我的图书馆
走出分岔口: 30岁,3个月,30个脱轨人生
走出分岔口: 30岁,3个月,30个人生 △▼
引言 有段时间,我一直会做一个梦:我独自一人站在岔路口,面前是两条路。一条是笔直的康庄大道,人们匆匆地在路上跑着、挤着,甚至踩着,想要尽快赶到终点。而另一条是羊肠小道,空无一人,不知会通向哪里……我写这篇文章时听的音乐,跟文章很配哦!
感谢婷妹子提供的“大理思考人生”系列照片 20岁的人生远远算不上艰难回头来看,其实,20多岁的人生远远算不上艰难,因为有方向,因为有希望。 曾经,我以为20多岁是人生最艰难的时刻。为了某个人,瞒着家里人放弃直研,在毫无实习经历的情况下开始找工作。跑到上海面试,被拒绝,淋着雨走在空荡的街头。这个城市,无情、孤独、阴冷、让人发慌。原来一直以为的那个归宿,最终却只是过渡。一个月瘦了10斤,一个人的时候,就会止不住嚎啕大哭。半夜突发急性肠胃炎,一个人爬到楼下去拦出租车。朋友赶来医院,抱着我哭了。我没哭。工作一年,为了转行,薪资下降。但是进新公司的那年恰是08年经济危机,冻薪两年。在上海拿着南京的应届生起薪。租的房子里,有时会有老鼠的声音。每当这个时候,只能躲在被窝里,不敢睡觉,也不敢起来去洗手间。连续很多天加班到半夜之后,一侧耳朵突发性听力下降,后来就一边打吊针一边工作。幸而,从小乐观,无论顺逆,都能活得很好。而且,鸡汤说,过了25岁就好了。 在26岁的时候,最终遇到了一个愿意容忍我的倔脾气、对待我家人就像对待自己家人一样的男人,最终转行成功,最终在上海交到了一群真心的小伙伴,最终把家人安顿在了身边,最终我还可以有时间陪伴我爱的人们。 所以多年后,依然相信爱情,依然信任遇到的陌生人,依然说话直率,依然是那个会把整只行李箱忘在酒店的“不靠谱”姑娘…… 回头来看,其实,20多岁的人生远远算不上艰难,因为有方向,因为有希望。
30岁的焦虑其实更痛苦莫名地开始焦虑。而且我连是否应该停止焦虑都无从判断。 然而,在30岁、也是毕业刚好7年的时候,我焦虑了。这种焦虑起源于我开始思考总结前面7年的人生。我常想,我做的事情到底有没有意义?如果我眼看着面前大片的油菜花长起来,那是能够让人确认意义的事情。可是,当我对着PPT的时候,我会质疑:我的意义在哪里? 我也会想起,小时候老师让我们写《我的理想》,大多数同学都写了老师、医生、解放军……只有我写了清洁工,因为我潜意识里面觉得,我要跟别人不一样。但是,我现在做的事情,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呢? 这些思考让我变得很痛苦,我虽然继续着眼下的工作,但我不知道我下一步应该做什么。 而且我无法倾诉。因为,这听起来太不可思议了,没有人能够理解。于是,我看更多书,传记、畅销书、佛书……什么都看。可是,看完之后我更加焦虑了,因为:有人选择入世,说“活着就要改变世界”。有人鼓励遁世,说“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有人追求成功,说“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有人浪费生命,说“生命应该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圈主:所以,你现在停下来,重新寻找自己想要的人生?Lucy:是的。也许是职业惯性的问题,当时有很多猎头和朋友介绍的看上去不错的机会,自己习惯性地也都去见面沟通,但当对方认可等你答复的时候,自己却犹疑了。这本身也说明你的内心已经做了判断和选择,因为你意识到这些选择其实并没有本质上的变化。你似乎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但却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不想再盲目地选择,觉得有必要停下来好好想想。于是,开始了一场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笑),开始画画,开始参加心理工作坊,开始和很多朋友聊自己聊未来。有一次,一个好友问我:“你知道什么事情是你做一辈子都不感到厌倦的吗?”我突然愣了,我自以为有很多兴趣爱好,但那一刻却一样也说不出来。一种忐忑感油然而生,马上到四十岁了,自己竟然完全不了解自己。而我过去所要的和所规划的,无非是这个主流社会里大家都认同的那个规划和那个你。事到如今,我索性从头开始。用尽量少的时间和原来熟悉的内容挣得生活、旅行、上课需要的花销。然后其他时间就尽量去尝试自己想尝试的东西。就好象再上一次大学,再进行一次毕业分配一样。只是过去我们用脑选择,如今我想用心来为自己找一个答案。圈主:在这样的年龄,在职业的高峰期做这样的选择,可能要放弃很多,你觉得自己想清楚了吗?Lucy:一开始我也会有很多担忧,机会成本太大(看,又开始用脑了;)。但恰恰可能是因为到了这个年龄,这个诉求才更加强烈。人天生需要成长感,在过去将近20年的职场中,我们获得的是职业能力的成长,而此时,这种单一的成长早已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尤其是心灵的需要。而且从不清楚到清楚真的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一开始的时候,我习惯性地把时间排得很满,去杭州顾问的间歇期间安排旅行,中间较短的时间穿插画画,每个周末的一天和平时的一个晚上去读心理咨询,还要应对考试。我感觉自己比上班时还要忙,但心情倒是比以前轻松了些,快乐了些。那时的自己一边如饥似渴地吸收新鲜的东西,一边在努力试图寻找新的“价值”和“意义”。没想到后来,突发的状况却接踵而至,先是在一次旅行中扭伤了右脚,回来后眼睛又突然发炎肿得象桃子,而瘸着脚、蒙着眼的我居然还去讲了两天公开课。接着又在一次培训结束后扭伤了左脚……我停下来了吗?没有。我只是乘上了另一趟飞驰的列车。就像在心理咨询的初期训练时,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想帮来访者解决问题,却常常忽略了对方的内心感受。解决问题一旦凌驾于心灵情感之上,那么已经是本末倒置了。我只是放下了一些物质上和名义上的东西,却没有真正地把心和身放松下来。就像前两天一个好友听的一场音乐会,歌手倡导的就是“无用而美好”的概念。生活,应该“象河流一样自然地流淌。”生活,本不需要什么的意义。我也开始理解之前在基督教会中听长老讲道,他说:“你如果想提早摘下没有成熟的文旦,皮看上去没太多分别,但里面的果肉却酸涩难以下咽。所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我们总是心太急。”当你没有真正放下名利的时候,你是不可能有好的心态,也不可能放松的。当你的头脑还是被过去的思维模式充斥的时候,你也不可能真正聆听新的声音,做出新的选择。当你只用脑来分析判断,从不觉察你的身体与内心给你的反馈时,你也不可能感受到真正的愉悦与快乐。我们需要给自己一些时间先放下,然后才有可能拿起一些想要的东西。圈主:那你现在做选择,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呢?Lucy:Follow your heart,就是听从你的内心,相信你的心灵比你的头脑更加智慧。还有就是一定要有趣,如果选择一样东西,你自己都不觉得好玩儿,都做不到充满激情,那怎么可能坚持下去?然后就是不要总想着成功,记得这些年来,很多朋友一起聊新的想法,都是从什么挣钱开始,接着就是商业模式能不能做大。为什么一定要做大?你觉得做到多大才能证明你自己?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我常常想有没有这样的事情,先从有趣有梦开始,然后顺便就把钱挣了呢?(笑)圈主:其实,我突然发现,最近几年,很多人都在开始醒悟,开始有多元化的追求,而不是过去,追求一个主流意义上的成功。Lucy:的确如此。物质生活得到满足,自然就会转向精神诉求。看话剧、听音乐会的人越来越多,且不管听不听得懂;到全世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且不管是不是到此一游的奔波。至少这是一种需求的释放,只是这种诉求和拥有的文化内涵还不够匹配而已。约翰.亚当斯曾经说过:“我必须研究政治和战争,让我的儿子们能够学习数学和哲学。我的儿子们应该学习数学、哲学、地理、博物、造船、航海、商业和农业使得他们的孩子们可以学习绘画、诗歌、音乐、建筑、雕塑、织物和瓷器。”这是一个时代的进程。现在很多企业研究怎样激励90后,觉得这批孩子太自我,很难管理。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你为什么想改变他们?难道你自己不需要改变什么吗?90后因为生来丰衣足食,有足够的内心安全感,所以他们更希望按照自己想法生活,这难道不对吗?也许我们所熟悉的那些管理方法很快将被淘汰。 我在想象未来的社会的形态:人们的文化诉求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细分;工作的状态会越来越弹性,越来越自由;人与人互动的方式越来越以价值观为标准,有共同想法的人自然形成一个圈子,做共同喜欢的事,不求大富大贵,但可衣食无忧。主流价值会被逐渐分解,我们原有的所谓职业规划思路也将过时,如何“做一个好的自己“会成为主题。圈主:那么,现在改变还来得及吗?Lucy:在读心理工作坊的时候,我的老师60多岁,他是40多岁开始学习心理学的。而老师的老师如今已95岁,50多岁开始进入心理咨询行业,如今每年还在开工作坊。看到他们,我突然觉得我们给自己设了太多的限制。大家常说等财务自由了,再如何如何,所以这几年再坚持一下,再拼一拼。那我们为什么不能从今天就开启你的幸福人生,不用那么拼命地压榨自己的健康和生活空间,而是通过延长自己喜欢的职业生命来完成这样一个经历呢?摩西奶奶76岁开始作画,80岁举办个展,100岁启蒙了渡边淳一(那时30岁的渡边淳一正在纠结要不要结束自己医生的职业,从事自己喜欢的写作)。美国九十二岁的Phyllis Sues,五十岁开创自己的服装品牌,六十岁做了机务长,七十岁成为作曲家并学习了意大利语和法语,85岁学习瑜伽,90岁开始学习探戈……看看她们,四十岁的人生,可不正是刚刚开始,可不正是最美好的时节?!这个时候你足够成熟去了解自己,也没有刚踏入社会的生计压力。你敢放下脚步让自己慢下来,也能安在于虚度一些美好的时光……圈主:所以,你现在停下来,重新寻找自己想要的人生?Lucy:是的。也许是职业惯性的问题,当时有很多猎头和朋友介绍的看上去不错的机会,自己习惯性地也都去见面沟通,但当对方认可等你答复的时候,自己却犹疑了。这本身也说明你的内心已经做了判断和选择,因为你意识到这些选择其实并没有本质上的变化。你似乎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但却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不想再盲目地选择,觉得有必要停下来好好想想。于是,开始了一场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笑),开始画画,开始参加心理工作坊,开始和很多朋友聊自己聊未来。有一次,一个好友问我:“你知道什么事情是你做一辈子都不感到厌倦的吗?”我突然愣了,我自以为有很多兴趣爱好,但那一刻却一样也说不出来。一种忐忑感油然而生,马上到四十岁了,自己竟然完全不了解自己。而我过去所要的和所规划的,无非是这个主流社会里大家都认同的那个规划和那个你。事到如今,我索性从头开始。用尽量少的时间和原来熟悉的内容挣得生活、旅行、上课需要的花销。然后其他时间就尽量去尝试自己想尝试的东西。就好象再上一次大学,再进行一次毕业分配一样。只是过去我们用脑选择,如今我想用心来为自己找一个答案。圈主:在这样的年龄,在职业的高峰期做这样的选择,可能要放弃很多,你觉得自己想清楚了吗?Lucy:一开始我也会有很多担忧,机会成本太大(看,又开始用脑了;)。但恰恰可能是因为到了这个年龄,这个诉求才更加强烈。人天生需要成长感,在过去将近20年的职场中,我们获得的是职业能力的成长,而此时,这种单一的成长早已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尤其是心灵的需要。而且从不清楚到清楚真的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一开始的时候,我习惯性地把时间排得很满,去杭州顾问的间歇期间安排旅行,中间较短的时间穿插画画,每个周末的一天和平时的一个晚上去读心理咨询,还要应对考试。我感觉自己比上班时还要忙,但心情倒是比以前轻松了些,快乐了些。那时的自己一边如饥似渴地吸收新鲜的东西,一边在努力试图寻找新的“价值”和“意义”。没想到后来,突发的状况却接踵而至,先是在一次旅行中扭伤了右脚,回来后眼睛又突然发炎肿得象桃子,而瘸着脚、蒙着眼的我居然还去讲了两天公开课。接着又在一次培训结束后扭伤了左脚……我停下来了吗?没有。我只是乘上了另一趟飞驰的列车。就像在心理咨询的初期训练时,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想帮来访者解决问题,却常常忽略了对方的内心感受。解决问题一旦凌驾于心灵情感之上,那么已经是本末倒置了。我只是放下了一些物质上和名义上的东西,却没有真正地把心和身放松下来。就像前两天一个好友听的一场音乐会,歌手倡导的就是“无用而美好”的概念。生活,应该“象河流一样自然地流淌。”生活,本不需要什么的意义。我也开始理解之前在基督教会中听长老讲道,他说:“你如果想提早摘下没有成熟的文旦,皮看上去没太多分别,但里面的果肉却酸涩难以下咽。所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我们总是心太急。”当你没有真正放下名利的时候,你是不可能有好的心态,也不可能放松的。当你的头脑还是被过去的思维模式充斥的时候,你也不可能真正聆听新的声音,做出新的选择。当你只用脑来分析判断,从不觉察你的身体与内心给你的反馈时,你也不可能感受到真正的愉悦与快乐。我们需要给自己一些时间先放下,然后才有可能拿起一些想要的东西。圈主:那你现在做选择,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呢?Lucy:Follow your heart,就是听从你的内心,相信你的心灵比你的头脑更加智慧。还有就是一定要有趣,如果选择一样东西,你自己都不觉得好玩儿,都做不到充满激情,那怎么可能坚持下去?然后就是不要总想着成功,记得这些年来,很多朋友一起聊新的想法,都是从什么挣钱开始,接着就是商业模式能不能做大。为什么一定要做大?你觉得做到多大才能证明你自己?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我常常想有没有这样的事情,先从有趣有梦开始,然后顺便就把钱挣了呢?(笑)圈主:其实,我突然发现,最近几年,很多人都在开始醒悟,开始有多元化的追求,而不是过去,追求一个主流意义上的成功。Lucy:的确如此。物质生活得到满足,自然就会转向精神诉求。看话剧、听音乐会的人越来越多,且不管听不听得懂;到全世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且不管是不是到此一游的奔波。至少这是一种需求的释放,只是这种诉求和拥有的文化内涵还不够匹配而已。约翰.亚当斯曾经说过:“我必须研究政治和战争,让我的儿子们能够学习数学和哲学。我的儿子们应该学习数学、哲学、地理、博物、造船、航海、商业和农业使得他们的孩子们可以学习绘画、诗歌、音乐、建筑、雕塑、织物和瓷器。”这是一个时代的进程。现在很多企业研究怎样激励90后,觉得这批孩子太自我,很难管理。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你为什么想改变他们?难道你自己不需要改变什么吗?90后因为生来丰衣足食,有足够的内心安全感,所以他们更希望按照自己想法生活,这难道不对吗?也许我们所熟悉的那些管理方法很快将被淘汰。 我在想象未来的社会的形态:人们的文化诉求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细分;工作的状态会越来越弹性,越来越自由;人与人互动的方式越来越以价值观为标准,有共同想法的人自然形成一个圈子,做共同喜欢的事,不求大富大贵,但可衣食无忧。主流价值会被逐渐分解,我们原有的所谓职业规划思路也将过时,如何“做一个好的自己“会成为主题。圈主:那么,现在改变还来得及吗?Lucy:在读心理工作坊的时候,我的老师60多岁,他是40多岁开始学习心理学的。而老师的老师如今已95岁,50多岁开始进入心理咨询行业,如今每年还在开工作坊。看到他们,我突然觉得我们给自己设了太多的限制。大家常说等财务自由了,再如何如何,所以这几年再坚持一下,再拼一拼。那我们为什么不能从今天就开启你的幸福人生,不用那么拼命地压榨自己的健康和生活空间,而是通过延长自己喜欢的职业生命来完成这样一个经历呢?摩西奶奶76岁开始作画,80岁举办个展,100岁启蒙了渡边淳一(那时30岁的渡边淳一正在纠结要不要结束自己医生的职业,从事自己喜欢的写作)。美国九十二岁的Phyllis Sues,五十岁开创自己的服装品牌,六十岁做了机务长,七十岁成为作曲家并学习了意大利语和法语,85岁学习瑜伽,90岁开始学习探戈……看看她们,四十岁的人生,可不正是刚刚开始,可不正是最美好的时节?!这个时候你足够成熟去了解自己,也没有刚踏入社会的生计压力。你敢放下脚步让自己慢下来,也能安在于虚度一些美好的时光……圈主:所以,你现在停下来,重新寻找自己想要的人生?Lucy:是的。也许是职业惯性的问题,当时有很多猎头和朋友介绍的看上去不错的机会,自己习惯性地也都去见面沟通,但当对方认可等你答复的时候,自己却犹疑了。这本身也说明你的内心已经做了判断和选择,因为你意识到这些选择其实并没有本质上的变化。你似乎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但却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不想再盲目地选择,觉得有必要停下来好好想想。于是,开始了一场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笑),开始画画,开始参加心理工作坊,开始和很多朋友聊自己聊未来。有一次,一个好友问我:“你知道什么事情是你做一辈子都不感到厌倦的吗?”我突然愣了,我自以为有很多兴趣爱好,但那一刻却一样也说不出来。一种忐忑感油然而生,马上到四十岁了,自己竟然完全不了解自己。而我过去所要的和所规划的,无非是这个主流社会里大家都认同的那个规划和那个你。事到如今,我索性从头开始。用尽量少的时间和原来熟悉的内容挣得生活、旅行、上课需要的花销。然后其他时间就尽量去尝试自己想尝试的东西。就好象再上一次大学,再进行一次毕业分配一样。只是过去我们用脑选择,如今我想用心来为自己找一个答案。圈主:在这样的年龄,在职业的高峰期做这样的选择,可能要放弃很多,你觉得自己想清楚了吗?Lucy:一开始我也会有很多担忧,机会成本太大(看,又开始用脑了;)。但恰恰可能是因为到了这个年龄,这个诉求才更加强烈。人天生需要成长感,在过去将近20年的职场中,我们获得的是职业能力的成长,而此时,这种单一的成长早已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尤其是心灵的需要。而且从不清楚到清楚真的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一开始的时候,我习惯性地把时间排得很满,去杭州顾问的间歇期间安排旅行,中间较短的时间穿插画画,每个周末的一天和平时的一个晚上去读心理咨询,还要应对考试。我感觉自己比上班时还要忙,但心情倒是比以前轻松了些,快乐了些。那时的自己一边如饥似渴地吸收新鲜的东西,一边在努力试图寻找新的“价值”和“意义”。没想到后来,突发的状况却接踵而至,先是在一次旅行中扭伤了右脚,回来后眼睛又突然发炎肿得象桃子,而瘸着脚、蒙着眼的我居然还去讲了两天公开课。接着又在一次培训结束后扭伤了左脚……我停下来了吗?没有。我只是乘上了另一趟飞驰的列车。就像在心理咨询的初期训练时,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想帮来访者解决问题,却常常忽略了对方的内心感受。解决问题一旦凌驾于心灵情感之上,那么已经是本末倒置了。我只是放下了一些物质上和名义上的东西,却没有真正地把心和身放松下来。就像前两天一个好友听的一场音乐会,歌手倡导的就是“无用而美好”的概念。生活,应该“象河流一样自然地流淌。”生活,本不需要什么的意义。我也开始理解之前在基督教会中听长老讲道,他说:“你如果想提早摘下没有成熟的文旦,皮看上去没太多分别,但里面的果肉却酸涩难以下咽。所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我们总是心太急。”当你没有真正放下名利的时候,你是不可能有好的心态,也不可能放松的。当你的头脑还是被过去的思维模式充斥的时候,你也不可能真正聆听新的声音,做出新的选择。当你只用脑来分析判断,从不觉察你的身体与内心给你的反馈时,你也不可能感受到真正的愉悦与快乐。我们需要给自己一些时间先放下,然后才有可能拿起一些想要的东西。圈主:那你现在做选择,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呢?Lucy:Follow your heart,就是听从你的内心,相信你的心灵比你的头脑更加智慧。还有就是一定要有趣,如果选择一样东西,你自己都不觉得好玩儿,都做不到充满激情,那怎么可能坚持下去?然后就是不要总想着成功,记得这些年来,很多朋友一起聊新的想法,都是从什么挣钱开始,接着就是商业模式能不能做大。为什么一定要做大?你觉得做到多大才能证明你自己?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我常常想有没有这样的事情,先从有趣有梦开始,然后顺便就把钱挣了呢?(笑)圈主:其实,我突然发现,最近几年,很多人都在开始醒悟,开始有多元化的追求,而不是过去,追求一个主流意义上的成功。Lucy:的确如此。物质生活得到满足,自然就会转向精神诉求。看话剧、听音乐会的人越来越多,且不管听不听得懂;到全世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且不管是不是到此一游的奔波。至少这是一种需求的释放,只是这种诉求和拥有的文化内涵还不够匹配而已。约翰.亚当斯曾经说过:“我必须研究政治和战争,让我的儿子们能够学习数学和哲学。我的儿子们应该学习数学、哲学、地理、博物、造船、航海、商业和农业使得他们的孩子们可以学习绘画、诗歌、音乐、建筑、雕塑、织物和瓷器。”这是一个时代的进程。现在很多企业研究怎样激励90后,觉得这批孩子太自我,很难管理。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你为什么想改变他们?难道你自己不需要改变什么吗?90后因为生来丰衣足食,有足够的内心安全感,所以他们更希望按照自己想法生活,这难道不对吗?也许我们所熟悉的那些管理方法很快将被淘汰。 我在想象未来的社会的形态:人们的文化诉求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细分;工作的状态会越来越弹性,越来越自由;人与人互动的方式越来越以价值观为标准,有共同想法的人自然形成一个圈子,做共同喜欢的事,不求大富大贵,但可衣食无忧。主流价值会被逐渐分解,我们原有的所谓职业规划思路也将过时,如何“做一个好的自己“会成为主题。圈主:那么,现在改变还来得及吗?Lucy:在读心理工作坊的时候,我的老师60多岁,他是40多岁开始学习心理学的。而老师的老师如今已95岁,50多岁开始进入心理咨询行业,如今每年还在开工作坊。看到他们,我突然觉得我们给自己设了太多的限制。大家常说等财务自由了,再如何如何,所以这几年再坚持一下,再拼一拼。那我们为什么不能从今天就开启你的幸福人生,不用那么拼命地压榨自己的健康和生活空间,而是通过延长自己喜欢的职业生命来完成这样一个经历呢?摩西奶奶76岁开始作画,80岁举办个展,100岁启蒙了渡边淳一(那时30岁的渡边淳一正在纠结要不要结束自己医生的职业,从事自己喜欢的写作)。美国九十二岁的Phyllis Sues,五十岁开创自己的服装品牌,六十岁做了机务长,七十岁成为作曲家并学习了意大利语和法语,85岁学习瑜伽,90岁开始学习探戈……看看她们,四十岁的人生,可不正是刚刚开始,可不正是最美好的时节?!这个时候你足够成熟去了解自己,也没有刚踏入社会的生计压力。你敢放下脚步让自己慢下来,也能安在于虚度一些美好的时光……
3个月,30个人生,明白了些道理我找那些不按正常轨道生活、而且看似活明白了的人聊天。不仅聊天,还把每个聊天都写成了文章。 既然看书不能让我走出焦虑,我便开始找人聊天。 我找那些不按正常轨道生活、而且看似已经活明白了的人,试图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找到我想要的那个答案。我希望看到,他们到底经历了怎样的痛苦、纠结和快乐。我不仅聊天,还把每个聊天都写成了文章,启发我自己的思考,也分享给别人。我并不知道这能否解决我的问题,但我决定试一试。三个月的时间里,我聊过辞职创业的企业高管,听她讲中年危机; 我聊过毕业就创业的年轻人,听他讲熬大鹰的故事; 我聊过自驾穿越欧亚非的大厨,听他讲一家人出生入死的故事; 我聊过四十岁辞职重新寻找人生的咨询公司合伙人,听她讲人生的意义; 我聊过辞职创业的扫黑刑警,听他讲走出体制内的不易; 我聊过把爱好当工作的旅游达人,听他讲曾经走过的那些迷茫; 我聊过职业生涯顺风顺水的外企职业经理人,听他讲对职业的热爱……聊了30个人,写了20篇文章,有一些还在整理中。其实,有些答案我至今还没有找到。但是,我想我已经学到了一些东西,我想要做一个总结,把它记写下来。
1. 焦虑始于物质需求满足之后对社会尊重的渴望物质需求被满足后,开始追求社会尊重。 辞职创业的外企高管说:当她实现了财务自由,想要追求更多时,发现现在的工作并不能给予她。 所以,她铁了心要离开原来的外企高管位置。要么换老板,要么换老公。20多岁的时候,除了热血和激情,其它一无所有,操心的是生存问题,目标是非常明确的。30多岁的时候,生存问题解决了,家庭稳定了,于是开始寻求社会尊重和认可。可这种认可不一定是眼下的职业能够给予的。如果同事与你志不同道不合,老板对你并不赞赏,公司价值观与你的价值观不相符,当前职业的社会地位与你的期望不一致……你就会感觉到不适,想要逃离。
2. 焦虑根源于与周围人的比较这是一个时刻在比较中获得满足感的世界,如果不具备足够强大的心理防御能力,很容易掉落在痛苦的万丈深渊。 可是,到哪里才能获得更多的社会尊重和认可呢?不可能去做个调研,我们很可能是从自己社交圈里大家的行为和言语中得知,这就形成了比较。所以,当周围人都开始到处旅行、追求生活的时候,我们马上就开始旅行、拍照、发朋友圈,我们希望自己成为享受生活的胜利者。后来,周围人每天都在讨论,都说实现理想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我们又开始考虑辞职创业……我们不断关注着周围人的价值标准,一旦发现有所偏离,就会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工作意义产生怀疑;我们不断地把自己跟周围人比较,一旦发现有任何掉队,就马上调整自己的行为,调整不到位,就会开始焦虑。这是一个时刻在比较中获得满足感的世界,如果不具备足够强大的心理防御能力,很容易掉落在痛苦的万丈深渊。
3. 走出圈外,去更大的世界,走不一样的路看了那么多人,并不是要去挑一条最好的路去复制它,而是可以更有勇气去找到自己的那条不一样的路。 其实,人喜欢比较,但并不是跟所有人比较,而是倾向于跟周围类似我们的人比较。 如果我告诉你,芙蓉姐姐现在身材傲人,拍电影,演话剧,主持栏目,出席一次商业活动几十万,你为什么不妒忌她?因为她太奇怪了,她走了一条跟你不一样的路,你不会把自己跟她去比较。 走自己的路,其实会降低与他人比较的不安全感。一毕业就创业,走的是跟同龄人完全不同的路,所以不用去比较:今年加薪多少、明年会不会升职……自驾环游欧亚非的大厨,他不用跟别的厨师比较,他爱自驾游,加上他作为大厨对食物的理解,做了科考队的营养师,结合了爱好跟工作,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路。我们的社交圈,其实都是我们的同类人。我们互相竞争、互相比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误以为这就是世界。 可是如果换种活法,我们跟别人不一样,我们跳出圈子,去看看更大的世界呢?最早一批创业的民营企业家,最初的时候,他们并不是比周围的人更优秀,而是他们没有遵守既定的社会标准,去了更大的世界,走了一条不一样的路。 等到他们走出那条路之后,路变得宽了、人多了,你又想挤进去了,你也想分一杯羹了,但是,谈何容易呢?在我跟这些人聊天之前,我试图找到一个答案:国企高管、外企高管、创业者、旅游达人、家庭主妇……到底哪一种是最快乐的? 但是,聊过那么多的人,才发现,每个人其实都有不同的路,最后也都活得很精彩。我们并不是要去挑一条最好的路去复制它,而是看过千万条路之后,可以更有勇气去找到自己的那条不一样的路。世界太大了,谁都不是标杆,谁跟谁都不用比较。人生没有一个所谓的终点和明确的方向,所以我们不用去比较到底谁先到达那个终点。 4. 冥冥中自有天意?人心,其实是不会变的。 为什么一个人会选择一条路,而不是另一条?带着这个问题,我跟我的访谈对象们聊他们小时候的故事。发现很多事情的发展往往出乎我们最初的意料:每天打着鸡血创业的,小时候是常常逃课的调皮男生;选择回归家庭的,曾经是学霸兼女神;早早嫁人收获真爱的,小时候是假小子。没有一个人曾经想到自己会是现在的状态。可是,真的出乎意料吗?看似违和,其实却符合每个人的真实特质和动机:逃课而调皮的男同学,擅于打破规则,不喜欢遵守教条,所以去创业了;学霸兼女神,她需要一个既定的规则,所以选择回归家庭;假小子,爱憎分明、外刚内柔,遇到爱的人就会不顾一切。 人,其实是不会变的。所以,听从自己的内心就好了,想那么多,其实也没什么用。
5. 但是,自己的路太孤独了,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如今我走到人生十字路口,我知道哪条路是对的,但我从不走,为什么?因为TMD太苦了。” 我想说,如果你能够看到这里,就会发现,我讲的全都是废话。听从自己的内心,多看书,多旅行,多接触人,然后思考并坚持自己的路。这些道理我们都懂,鸡汤都是这么说的。但是,为什么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如今我走到人生十字路口,我知道哪条路是对的,但我从不走,为什么?因为TMD太苦了。”——《闻香识女人》选择自己的路,而不是最大众的一条,就意味着:很少有人会理解你。创业的朋友说:我最难受的一件事就是孤独。因为别人不理解你。辞职创业的外企高管说:别人都觉得我是实现财务自由之后的矫情。四十岁辞职寻找人生意义的咨询公司合伙人说:相亲的时候,别人跟我聊股市、聊工作,我聊人生,别人觉得我太过高冷。在人生的每个阶段,只有我们已经拥有的那些经历,才能让自己真的领悟那些道理。你所尝试的事,你所认识的人,都是你经历的一部分,别人永远无法理解。
后记:这30个人,我都问过他们一个问题:你那么冲动地做出一个脱轨的选择,曾经后悔过吗?答案都是不,并且,他们只为没有更快一步做出这个选择而后悔,因为他们都追随了内心。跟着你的大脑,选择一条康庄大道,你知道终点,也会有很多人陪你,你会有安全感。跟着你的内心,选择那条羊肠小道,人不会太多,你注定孤独。但是,世界这么大,如果终其一生就是为了达到那个已知的终点,人生岂不是太无聊了?用心感悟即是活着,用脑思考便是错过……
在这个公众号里,你看到的不是一个个波澜壮阔的故事人物,也并非那些无比闪亮的成功人士。但是,你看到的每个人都是真实的,在这个价值观走向多样化的年代里,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追求着自己的精彩。iquanwai了解世界是为了更好地做自己!-脱轨人生-我的故事-诊断测试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脱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