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什么是气功是什么原理

中医100问:气功篇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中医100问:气功篇
《中医100问:气功篇》是1997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洪林。
.豆瓣读书[引用日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气功入门百问必读(三)
我的图书馆
气功入门百问必读(三)
&神经衰弱患者怎样练功好?&  神经衰弱是由于大脑神经活动长期持续性过度紧张,导致大脑的兴奋抑制功能失调而产生的。其主要表现为:兴奋性增高,如易激动,易伤感,感觉器官对机体内部及外界刺激过敏,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脑力体力均易疲劳,工作学习效率低,植物神经机能障碍,焦虑不安及多疑等。&  人的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在通常整日紧张的脑力活动以后,虽产生疲劳,但通过适当的休息或睡眠即可恢复。凡是能引起持续的紧张心情和长期的内心冲突的一些因素,如亲人亡故,学习负担过重,工作不顺心,人际关系不协调,家庭不和或长期思想矛盾等,使神经活动过程强烈而持久地处于紧张状态,超过了神经系统所能承受的限度,即可发生神经衰弱。而脑力劳动过于紧张繁重并伴有情绪性的持续紧张,或者工作按排不当,忙乱而无秩序,缺乏劳逸结合,经常改变生活与睡眠规律,从而引起大脑机能的过度紧张,也能导致神经衰弱。从性格上讲,那些偏于胆怯、自卑、敏感、多疑、依赖性强、缺乏自信,或过于主观任性,急躁好强,自制力差的人易患神经衰弱。&  对神经衰弱的治疗,主要原则是消除引起紧张的原因,调整紧张引起的大脑机能失调。在这方面,气功有其独特之处。首先,气功要求练功人在练功时要做到松静自然。松是指精神和形体共同的放松。静是指精神的宁静,是精神在主动放松的基础上,意识进入到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特殊状态。这种状态使大脑皮层功能主动性地休息调整,有益于缓解和消除大脑的持续紧张状态,起到治疗神经衰弱的作用。其次,练气功达到入静状态时,机体不仅在客观上发生各种有益的调整变化,而且在主观上也可感受到心情极其舒畅、心胸非常开阔。从而处在一种良好的情绪状态中。这对消除神经衰弱常伴有的负性情绪,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通过长期气功锻炼,修心养性,陶冶情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气质性格,也是气功能预防和治疗神经衰弱的重要因素。&  在通过气功治疗神经衰弱的同时,应认清病因并认识到本病是可以治愈的。树立信心,消除紧张和疑虑,保持心情愉快舒畅,用心理卫生的方法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发挥主观能动性,了解气功对神经衰弱的作用和疗效,持之以恒,坚持练功,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致病的环境因素,为练好气功创造条件。&气功疗法与心理疗法有何异同?&  心理治疗自古就有。从广义上讲,凡是医生运用心理学的原则和技巧,通过语言、文字、表情、姿势、行为以及周围环境的作用,对患者启发、教育、劝告和暗示,提高病人的感受和认识,调整病人的情绪,从而达到改善心理障碍者的心理状态,行为方式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躯体症状,都可以认为是心理治疗。从狭义上讲,心理治疗是一类有异于化学、物理、生物等传统治疗方式的特殊治疗手段,是针对消除某种心理症状或行为障碍提供的专门心理治疗技术。这种技术往往是根据一定的理论来设计的,有一定的方法、适应症和病人的选择。&  心理疗法的出现弥补了医学治疗中的那种只看病、不看人,不管病人的气质、性格、精神致病因素等,只给予物质治疗忽视精神治疗等不足,是对医学的一个重要补充和发展。气功疗法与心理疗法之间,既有相同之点,也有不同之处。&  众所周知,气功锻炼具有调神(意念调整)、调息(呼吸调整)、调身(体力锻炼)三要素。这三者中,调神是统帅,起决定性的主导作用。古人讲“全凭心意练功夫”,早已明确了调神在三要素之中的作用和地位。调神是心理训练,也就是通过主动的自我心理活动去调整机体的生理功能活动,进而改变躯体状态。从这点上看,气功疗法与心理疗法具有相同之处。尤其是气功锻炼时的一些具体要求更是属于心理学上的内容。例如,本是大白天站在黄土地上练功,可以想象为宁静的夜晚站在绿草丛中练功,本来两手空空,可以暗示自己抱着一个球,并仔细地去体察双手抱球的感觉,还可将精神高度集中在丹田部,注意丹田部位的感觉变化,通过放松心身,排除杂念,使意识进入到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入静状态,其实质是自我催眠状态……。上述气功锻练所利用的想象、感觉、注意、暗示、催眠等过程,均属于心理学的内容,也是某些心理治疗中所使用的手段。心理疗法中有一种方法叫做行为疗法,它认为患者的病症——异常的行为和功能,是个体在其生活经历中学习并经条件反射固定下来而造成的。反之也可通过对新的行为方式的学习建立新的条件反射,来消除或纠正病人的异常行为或功能。一个人对气功由不会进而熟练的过程,也恰是对一种有益于身体健康的行为学习的过程,从这个意义讲,气功疗法与行为疗法是一致的。&  气功疗法与心理疗法的最大不同表现在患者所处地位的主动与被动上。心理疗法虽然强调解决患者心理致病因素,但其具体治疗措施终归需要医生给予患者,患者多处于被动状态。然而气功疗法则是由患者自我进行的一种心身锻炼,患者在锻炼中处于一种主动状态,这有助于患者自身意识能动性的调动。此外气功锻炼还伴有呼吸和体势体力的锻炼,这也是与心理疗法的不同之处。&气功中的姿势动作有什么特殊要求?&  气功功法种类很多,各功法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其姿势动作各不相同,可谓千姿百态。有的保持固定的姿势,因而被称为静功;也有的不断地变换着动作,被称为动功。这些姿势和动作仅从外表来看,有很多与一般的体育、武术甚至舞蹈差不多似乎很难区分。实际上,气功与一般的体育、武术等有很大的区别。对练功的姿势动作有一些特殊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气功的姿势动作要求在放松入静的基础上,以意念为主导,从而使心身高度协调统一。虽然有些功法格外强调姿势动作,如导引按摩类功法。但是按气功的要求,不管什么姿势都要在保持安静的状态下进行。在运动过程中,必须精神贯注,思想集中;而且这些姿势动作更重要的是被赋予了特定的意念,如抱球、捧气等。因此,这些姿势动作除了具有一些体力锻炼的作用外,更主要的是帮助调神练意。&2、气功的姿势动作以轻松自然、舒适得力为原则,并不要求动作的绝对准确。气功锻炼时,只要按照规定姿势动作的基本要求,做到“轻松自然,舒适得力”就可以了。无需格外计较姿势动作是否绝对准确。切忌为姿势而姿势,造成精神紧张,影响放松入静。当然,随着练功的深入,可以不断调整姿势动作,使之更加体现练功的特定意念,并趋于艺术化。&3、气功的姿势动作可以因人因病因练功情况的不同而选择变换,不必强求一致。虽然各种气功功法对姿势动作都有特定的要求,对于不同的练功人来说,则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和变换。例如,年老体衰的病人,最好先采用卧式或靠坐式,待体力好转后再逐步转为坐式、站式,动作的幅度也应逐渐由小增大,以适宜为度;不同的病,要选用不同的姿势,有的人病情复杂多样,可以采用几种姿势交替调配的方法;不同的练功阶段,也可以调整练功姿势和动作,初学时选用简单、易于放松的姿势,当练功一个阶段后逐步根据练功要领和姿势的具体要求,重新选用或调整练功姿势,并增加动作的难度。在一次练功过程中,既要适当坚持保持特定姿势,也要及时调整和变换姿势。在选择练功姿势时,在不影响练功效果的前提下,还可参考练功人平时的习惯姿势,适当地考虑个人的习惯,以便迅速适应和掌握。此外,在具体练功时,还应根据时间、气候、周围环境等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姿势动作。&气功和经络的关系如何?&  中医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就是整体观,而人体之所以能成为统一的整体,是通过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因此经络学说在中医理论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气功作为中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同经络当然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首先,从经络的发现来看,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提到了经络,并具体讲明了其循行走向。而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却找不到经络的踪迹,不知其为何物。那么,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人怎么能得到有关经络的认识呢?根据某些史料记载与近代科学实验发现,经络学说的起源及形成和气功有着密切的关系。明代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在其所著《奇经八脉考》中讲:“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内景隧道”是指人体的经络系统,“返观”可以理解为一种静功的锻炼方法。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体的经络变化,在进行某种静功锻炼过程中是能够觉察出来的。针灸临床实践中发现,有时针刺某个人的某一个穴位时,整条经络都出现感传,这种人被称为经络敏感人。这种人通常在人群中所占比例很小。然而当对人群中非经络敏感人采用诱导入静的方法,使其进入气功态后,经络感传现象及经络敏感人的出现率则大大提高。这一实验研究结果也为经络和气功的密切关系提供了佐证。&  另一方面,气功还有疏通经络,祛病强身的作用。《黄帝内经》说:“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中医学认为,经络是人体周身气血运行和输布的通道,是把人体各部分联结成统一整体的重要系统,经络系统保持通畅,人体的气血就得以正常运行,生命就得以正常活动。若经络系统出现异常,人体的机能活动就要发生障碍,产生疾病。练功时可出现末稍循环旺盛,腺体活动增强等现象。这些变化,都说明气功锻炼具有疏通经络的作用。此外,许多气功功法都是在经络学说的影响下,依据气功原理编创的。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就反复强调了奇经八脉对于练功和诊病的重要性,认为“医而知乎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大旨得矣;仙而知乎八脉,则龙虎升降、玄牡幽微之窍妙得矣”。针灸学家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指出了任督二脉与练功的密切关系,认为许多功法虽有“种种不同,岂离任督”。近代医家张锡纯也主张学医的人应练气功,并参看丹经。&  综上可见,气功与经络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现代科研对经络实质和气功机理的不断揭示,气功与经络的相互关系必将更清楚地显示在我们面前。&气功与美容有何关系?&  人,尤其是女性,大都讲究美容。“美容”有两个含义:狭义的美容,指单纯美化面部,如用各种方法清洁面部,将各种养料施于面容,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着装。广义的美容则是美化人的整个身心。气功美容则属于这一范围。狭义的面部美容只是使面部皮肤消极被动地接受外部的养料,而着装后的掩饰,遮盖和美化也只是一时之宜。气功美容则是靠自身条件的开发,达到面部与整体,形体与精神的全面更新与美化。&  那么,气功是如何起到这种作用呢?&1、气功可以有效地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使练功人保持旺盛的精力。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带给人们的心理紧张也越来越大。作为紧张的一个常见的反应就是疲劳。处于疲劳状态的人往往精神倦怠,皮肉松弛,而气功锻炼可以有效地缓解和恢复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迅速地消除机体的疲劳,使人干起事来充满活力。活力是青春的象征,而青春则是美的象征。头脑清晰、精神饱满、反应敏捷的形象是人体美的一个重要方面。&  2、培育真气,抵抗早衰。气功锻炼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培育真气。中医认为人的五官、肌肤等是五脏之气外在的反映和表现。真气充足,五脏气血旺盛,五脏的外在表现也必然充满了生机和润泽,呈现一种健康的美。例如,中医理论中有“肝开窍与目”的说法,肝气充足则目光炯炯有神,通过气功锻炼,真气越来越充足,抗病能力增强,就可免去因患多种疾病而引起的过早衰老,使青春常驻。&3、气功可改善微循环,使面部红润、皮肤润泽。实验观察发现,气功锻炼可以改善全身的微循环功能,使更多的毛细血管开放,血管内血液流速加快,从而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使皮肤养分增加,皮肤组织得到改善,变得细腻润泽。另外,气功还可通过调节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来达到防止皮肤衰老和失去弹性,美化皮肤的作用。&4、气功可以美化人的气质,陶冶人的性情。真正的美是一种面部与全身、形体与精神的和谐统一。其中人的精神面貌、气质、风度等更是形之于外的内在表现。气功锻炼中的“调心”手段不仅含有教人意守入静的内容,而且也具有陶冶性情的重要作用。平时注意修身养性,可使练功人的心身与外部环境达到一种平衡,心情舒畅,心胸开阔,行为坦坦荡荡。&  气功对美容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而这些作用也是互相包容的。在练习气功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领会气功的精华,那就是“调心养性”,做到这一点,你就会悟到气功美容的奥妙。&气功与瑜珈术、禅修有何异同?&  佛教中虽无相当于本来意义的“气功”,但从现代广义的气功而言,在客观上瑜珈和禅修中都包含有类似气功的内容。&  瑜珈,是梵文YOGA的音译,在佛典中汉语意译为“相应”,指控制自己身心令与某种东西相应(相契合,一致)。瑜珈是古印度各宗教对自我调制以锻炼身心的功夫的统称,佛教亦称其禅定为瑜珈。修禅定者被称为瑜珈行者,或瑜珈师。佛教密宗的修练方法更多以瑜珈命名。在印度,至今仍将各种修练方法统称为瑜珈,不过有了一些变化,有多种精神内涵和锻炼姿势。近年来,由于它具有调节身心的特点,在世界上引起了重视,尢以欧美为甚。&  禅修是指禅定的修习。禅为梵文“禅那”(DHYANA)的简称,汉译“静虑”、“思维修”,指在寂静的心态下思虑。定为梵文三昧(SAMADHI)的意译,指摆脱散乱、昏沉的一切寂定心境。禅定合称是对佛教各种瑜珈的通称。需要指出的是,禅宗的“明心见性”功夫也被称为“禅”,有其特殊含义。禅修是佛家的一种修练方法,是指在安静的环境和正常的生活中,放下一切不必要的樊缘和杂念,集中精神,进行不断的修习。&  气功与瑜珈术、禅修有很多共同点,比如,两者都是自我心身锻炼的方法,要求用调身、调息、调心的方法结合起来修习,以达到入静状态,使人在精神和智慧上获得多种益处,都能祛病健身,涵养道德,陶冶性情,并把它作为人们认识自身生命运动的新途径。虽然他们之间有很多一致性,但总的看来,气功与瑜珈术、禅修等仍有质的不同。气功研究的目的,在各阶段始终立足于现实人生,以使人类得到现实利益为宗旨。气功锻炼的目的,一般在于健身治病,养生益智,陶冶性情等。佛教徒修习瑜珈术、禅修的目的在于获得大智慧,摆脱烦恼,“了却生死”。至于防病、健身,只不过是修习过程中获得的副产品。同时,二者意守之境即“观”也不同,气功中意守多为有益于健康的某些景,而瑜珈、禅修所意守的都是会有一定宗教性的内容,例如念佛等。在佛教徒看来,一个人为治病健身延年,花费许多时间去练气功,不知佛家止观以了生死,是“拿金条当稻草使”。可见,人们练气功静坐与佛教徒禅修,从外表、方法上看起来无多大区别,但其主观信念却有质的不同。&气功与精神卫生有何关系?&  中国古代很早就注意到情志(心理)与身体健康有密切关系,并从理论上对此也有了较明确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宪章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身体、心理、社会三方面的综合状态”。开始认识到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和缺陷,还要有完满的心理状态。这也是目前“心身医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所重视的问题。&  现代心身医学或行为医学认为,健康的心理包括适度的情绪表达和控制,善于休息,对环境适应能力良好,处事乐观,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这与传统的要求:“和喜怒而安居处”,“乐其络,好利人”,“心安而不惧”,“起居有常,劳而不倦”,“婉然从物”等是一致的。可见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开始这种修养和自身的实践了。&  气功不仅可以开脑益智,祛病强身,还可在许多方面调节人的心理活动,行为方式,使之和谐统一。&  具体地说,气功首先能消除病变对情志偏胜的影响。情志不单纯是一个心理修养的问题,而在它的物质基础。例如有肝病的人多急躁易怒,中医治疗时以舒肝理气为主,经过气功锻炼,使肝气平顺,精神调和,不易发怒。&  其次,气功能防止异常情志活动对体内的影响。人在生活中,总可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事情,引起情志活动的过度。中医认为,这种过度的情志波动,必然会影响内脏的机能。古人概括为:怒伤肝,思伤脾,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情志偏胜对人体的损伤程度,往往不取决于外界的刺激程度,而取决于人对刺激的态度,即内心世界的反应。通过长期练功修身养性,可使人理智地处理问题,做到“循道理,善自排解”。&  再次,气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格特征。人格是指人的精神面貌,是指个人对己、对人、对物乃至整个环境进行适应时所表现的独特的心理特征。它是人的先天素质在后天的不同实践过程中,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气质、性格就是人格特征的内容,这二者既有“难移”的一面,也有“可塑”的一面,通过气功锻炼,可使其向着更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方面发展。&气功与推拿有何关系?&  推拿,古称按摩、按跷等,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医疗方法,也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期的按摩疗法仅用于少数疾病的治疗,手法种类较少,常用的是按和摩两种手法。以后随着治疗范围的扩大,手法也相应有了发展,于是按摩这一名称逐渐被推拿这个更明确的概念所取代,并逐渐形成了推拿治疗体系。&  远在两千多年前按摩疗法就被广泛地应用于医疗实践。《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指出“中央之……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其中已将导引与按跷结合起来。后世医家认为:“按谓折按皮肉,跷谓捷举手足,导引按跷,中人用于养神调气之正道也”,也就是古代的气功。“按跷者,跷足以按摩也”可见按跷主要是指自我按摩,这种自我按摩的方法,直到现在也是气功的一个组成部分。至于依靠他人按摩者,后世逐渐发展成为推拿,属于中医外治法的范畴,是医生视病情施用手法治疗的一门中医学科。&  推拿不仅在起源和发展上与气功密切相关,而且许多推拿流派在传统上还强调,学习推拿的人必须进行气功锻炼,如练习易筋经、少林内功等功法,以增强体质,在保证自身健康的基础上,施用手法为他人治疗疾病。在众多的推拿手法中,还有一类气功(内功)推拿手法,要求医生在平时练功的基础上,在治疗时凝神定志、沉肩、垂肘、松腕,在手法上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从而达到“深透”,乃至得心应手地运用一些特殊的治疗方法,取得良好的疗效,做到如《医宗金鉴》所说:“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而且在施用推拿中的温补手法时,要求医生将意念集中于手,用较缓慢而柔和的节律,使温热感透达深入,以达温热祛寒的目的。《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背俞之脉……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说明当时就知道用这种与气功相结合的手法来祛寒止痛。此外,要求患者也能主动地配合治疗,尽量做到肌肉放松,精神安定,在气功入静状态中,接受推拿治疗,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气功中的许多动功功法中都包含有自我按摩的内容。自我按摩是按照一定的顺序(一般是循经),自己运用独特的按摩手法对身体的某些部位(很多是穴位),进行按摩的方法。这种自我按摩可以单独运用,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强身保健、预防治疗的作用。也可以在气功锻炼的同时,进行自我按摩,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起到气功锻炼和自我按摩的双重作用,也提高了自我按摩的效果。&气功与太极拳有何异同?&  气功与太极拳在很多方面是相同的,但它们也有许多不同之处。顾名思义,太极拳属于武术的拳种之一,有人将其称作“柔性武术”。太极拳运动的具体内容,除了拳架套路之外,还有基本功、推手、散手和器械套路等。作为武术内容,它的主要作用在于攻击和防守。&  太极拳和气功二者相同之处主要是:&  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武术流派之一的太极拳,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减少了技击作用,而更加突出了太极拳锻炼的健身价值和传统艺术表演价值。太极拳名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观点。因此,从太极拳也具有健身作用这方面来讲,和气功有着相同之处。&  其次,从太极拳的产生来讲,它不仅综合吸收了武术多家拳法的长处,而且吸收了古代导引、吐呐等养生功法的精华,使气功锻炼的一些要领、方法成为太极拳基本功当中的一部分重要内容。&  第三,从气功锻炼的要求来讲,太极拳锻炼也讲究意念的引导,要求心静、体松,也要求调身、调息、调心,从这一角度讲,也可将太极拳列为气功功法之一。&  第四,从理论上来讲,它们各自都运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作指导,并运用中医经络理论来解释各自锻炼中出现的现象。&  虽然气功与太极拳有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它们的形成和发展的最终目的不同,导致它们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  首先,从形成和发展上来讲,太极拳是为了在战场上拼杀、取胜的需要而产生的,并在不断的技击实践当中逐步发展起来;而气功主要是在医疗实践上为实现健身养生需要而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其次,从锻炼的方法和要领上来讲,气功主要是通过身体放松、精神放松而达到入静的气功态,从而实现健身的目的,调神是其核心内容;太极拳则从身体动作入手,经过“由松入柔、积柔成刚”的过程而锻炼出一种柔性的、连续不断的、具有穿透性的缠丝劲。&  第三,从它们的最终目的和作用上来讲,太极拳是通过“以意领气,以气引力”的不断练习,最终达到意、气、力完美结合的境界,从而做到在技击当中意到气到,气到力到;气功的最终目的是医疗作用,是通过气功练习之后,强健身体,延年益寿&  总之,气功与太极拳相似而又不完全相同。气功成为太极拳基本功练习的重要内容,而太极拳的一些方法要领也成为气功界人士缔创太极气功的借鉴内容。&气功与医、儒、道、佛、武术等有何关系?&  气功,作为人类养生保健、强身治病的方法,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程,不断发展和完善。人类的祖先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及繁衍,必须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及凶猛的飞禽走兽相较量,逐渐形成了许多自然的包括气功在内的保健养生方法。比如,为了祛湿导滞,通利关节以适应自然环境而形成“导引”;吸取与禽兽搏斗的经验,象其形,会其意,形成自然而本能的古代技击武术;从人类社会化生活的增多,体会到精神情志活动对身体状况的影响,总结出修身养性的“静坐”、“意守”等方法。总之,气功的萌芽和发展,不是突发性的偶然的发明,而是在人类漫长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发现并总结而成的。&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变化,文化卫生保健方面也受到影响,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活跃气氛。在医学方面,《黄帝内经》系统总结并提出了气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将气功列为养生保健治疗方法的首位。儒家则由孔子提出了意念专一、听之以心,然后心息相融,神气合一即“坐忘”的儒家气功方法,道家的老子和庄子主张顺应自然规律,“去物欲以养形,致虚静以养神”、“形神不亏,便可长生”,提出了“无为自然”的养形养神的养生方法。这些都与当时医学气功的发展协调一致,互相影响并各有侧重。至于佛教,一般认为是在汉朝佛教由印度传到中国后才出现的。佛教大小乘学说中,本无相当于本来意义的“气功”的术语。藏传佛教密宗无上瑜珈虽有相当于练气意义上的气功术语及修练方法,但在汉地佛教界流传不广。从佛教传统观点和一般佛教徒的信仰立场看,佛教的禅定与气功有所不同;从客观上看,佛教中也含有一些类似气功的内容,尤其是“明心见性”的理论和实践,对后世气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至宋明理学派,致力于勾通和统一儒、释、道三大学派的理论,也相应出现了各家气功取长补短、融汇贯通的局面,使气功养生的理论和技术更趋于完善和系统。&  中国古代的武术,其作用不外健身和技击。各派武术的健身方法中,尤其是站桩里包含有类似气功的内容;气功与武术在一些方法上也互相影响。例如,现在的健身站桩功法中,不少就来自武术,而气功的一些理论和方法,也被武术所吸取。武术界有一句话叫做“练武不练功(气),到老一场空”,可见两者是相关的。&气功与一般的体育锻炼有何异同?&  气功和体育锻炼都是人类自我心身锻炼方法,都具有健身作用。气功,尤其是动功,也是一种特殊的体育锻炼。如果去掉对意念、呼吸的特殊要求,则与体育锻炼中的体操无异,只是动作柔和缓慢而已。体育锻炼也包括了“调身”、“调息”、“调心”三方面相应的内容。如“调身”本来就是体育锻炼的主要内容,而呼吸的调整对于体育锻炼来说也很重要,就象长跑运动员必须使呼吸与步伐相协调一样。正确的呼吸方法,是“调身”达到完美状态的保证。体育锻炼也很重视心理状态的影响,几乎所有的体育项目的竞技成绩都与运动员的心理稳定性有关,只是影响的程度不同,象射击、射箭,情绪的任何波动都可能大大影响成绩。&  传统体育中的武术,与气功更是密不可分。所谓“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就是指武术与气功的结合。武术发展到今天,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它与气功结合而起到的健身治疗作用。传统气功中的“五禽戏”、“八段锦”等许多功法,往往也同时被归入体育锻炼之列。&  但是,气功与体育锻炼之间仍有很大的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体育锻炼着重“调身”,即形体的锻炼,其“调息”的目的是为了在激烈的体育锻炼过程中得到充足的氧气供应,并不断地从体内排除二氧化碳,以保证大脑、肌肉所消耗的能量得以及时的补充,从而保证体育竞技顺利进行。也就是说其目的在于使形体的锻炼得到充分的发挥。而“调心”也同样是为了保证形体的完美发挥。气功与此不同,气功的三要素中,“调心”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调身”只是顺利进行调心、调息的重要条件,“调息”则有助于体势的放松和精神的宁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达到气功入静状态,并在意识的主导下进行机体内部功能的自我调整和锻炼,通过特殊的心理过程来改变自身的生理状态,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2、与体育锻炼相比,气功更强调人的心理状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强调通过主动的自我精神活动来调整自身的生理活动。在气功入静状态下调动和培育人体的生理潜力,起到强身治病的作用。&3、气功锻炼是在气功入静状态下进行的有呼吸要求的运动,它要求在保持松静自然的基础上,全身协调运动,呼吸柔和细缓,使耗氧量降低,心率减缓,血压降低,在整体上提高身体素质;这与一般的体育锻炼使呼吸加快,耗氧量增多,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从而加快身体某些部分的新陈代谢,使形体按特定的要求完美发展等,有着很大区别。&气功与中医有什么关系?&  气功是中国传统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2000多年前成书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对气功锻炼的方法、理论和治疗效果等内容,都有记载。在《素问》的八十一篇中,就有十几篇直接或间接地谈到有关气功方面的内容。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前,气功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医疗保健方法。&  从中医发展史上看,我国历代医家对气功都很重视。不仅在著作中有对气功的论述,而且许多名医本人也是气功实践家。如汉代名医张仲景在其名著《金匮要略》一书中说:“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呐,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这里所说的“导引吐呐”就是气功的一种方法。著名的“五禽戏”,相传就是汉代名医华佗所创,流传到今天仍被气功爱好者所喜爱。其后晋代葛洪所著《抱朴子》、南北朝陶弘景所著《养性延命录》、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王焘所著《外台秘要》、宋代《圣济总录》以及金元四大家的著作中都有气功方面的论述。在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所著《奇经八脉考》中指出:“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意思是说,在练某种静功的过程中能够觉察出人体的经络变化。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和吴鞠通,都有气功的实践和论述。近代名医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也有专论气功的章节,并指出学医者应参以静坐。从以上提及的名医和论著与气功的关系,即可知气功养生学历史之悠久,又可见气功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气功作为中医学的一个分支,在理论上主要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在创编功法和气功锻炼中也应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气神等学说作指导;对气功锻炼产生的效应及气功作用机制等认识,到目前为止,也主要以中医理论来阐述。当然,由于自古以来,气功实践不只为医家独有,儒、道、佛、武等各家在各自不同的实践中,分别对气功形成了自己的认识,也构成了气功理论的一部分。&  气功实践的结果也为中医学提供了新的内容,如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张景岳等分别对奇经八脉和丹田命门理论的系统阐发,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气功实践的基础上的。气功强调对意念的运用,是对中医调神理论和情志学说的补充和发展。掌握了气功心身同练的特点,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医“形神合一”、“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而气功作用机制的探讨,亦有益于对中医“气化论”、“精气神”理论和脏腑心理相关性等的深入认识。发掘整理气功与药物配合应用,气功针灸、气功按摩等传统治疗方法也可提高临床疗效、开拓新的治疗途径。&意守丹田是怎么回事?&  丹田原是道教内丹派修炼精气神的术语,现在已被各派气功广为引用。《东医宝鉴》引《仙经》之文,不仅指出丹田的所在,而且还阐述了丹田的功能:“脑为髓海,上丹田;心为绛火,中丹田;脐下三寸为下丹田。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气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古人称精气神为三宝,视丹田为贮藏精气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视丹田的意义,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  我们知道,意守是练功人将意念集中和保持在自身某一部位或某一事物上以帮助意识进入气功入静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发挥意识能动性,主动感知和调整自身功能活动,来达到良好效果的练功方法与过程。意守丹田,是练功人将意念集中并保持在丹田部位的练功方法,是众多意守方法中的一种。更确切地讲,这种方法属于意守自身部位类中的意守穴位法。但实际练功时,人们是无法将意念仅仅守在一个穴位上,只能意守在以穴位为中心的一个范围内。因此,将丹田理解为这样一个范围更合适些。&  人身虽有三丹田、五丹田之说,但实际练功时,除特殊情况之外,一般所说意守丹田,都是指意守下丹田。古人认为下丹田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会之乡”,是真气升降开合的枢纽,是汇集烹炼、储存真气的重要部位。当然,从现代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观点看,下丹田所在的部位至今并未发现有特殊的形态和功能。但是,通过意守丹田来促进练功人的意识达到入静状态,取得疗效,则早已被实践所证实。其中的机理,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研究、揭示。&意守丹田有哪些要求?&  所谓意守丹田,多指意守下丹田。下丹田有人认为在脐下一寸五分气海穴处,也有人认为在脐下三寸关元穴处。当然,意守丹田并非指仅守住一个穴位点,而是指意守在以穴位为中心的一定的范围内。&  在练功的初期,由于思想不容易一下子集中,丹田不能马上守住,可先采用逐步放松法,使思想渐渐集中,杂念逐步减少,从而达到气沉丹田的入静状态。应当指出,意守的目的之一,是为了预防和排除杂念,在运用过程中,不要过分用意,要似守非守,若即若离。如果勉强死守,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紧张。因此,要注意意守的火候,即意守时的注意力的强度。意守强度太小,杂念难以排除,丹田也难以守住;意守强度偏大,虽然杂念可以减少,但易招致头痛头胀,精神紧张等不适症状的出现。所以,练功初期意守火候比起“似有似无”应偏大些,精神要放松,以头不胀痛为度,这样有助于排除杂念,帮助入静。随着练功实践的加长,可逐渐减小意守的强度,渐渐达到似守非守,绵绵若存的程度。&  练功先哲们认为,通过一定时期的意守丹田锻炼,内气(此指感觉)就会在该区聚集,慢慢还会产生一些热、重、胀以及类似热气流的感觉,并逐步明显。再练下去,无需用意念引导,就可能自然地出现内气循任脉—督脉循行的感觉。&  部分女性患者,经期意守丹田如出现经期延长或经量过多的情况,可改为意守中丹田,即膻中穴部位。膻中穴位于胸部两乳之间,为中气汇集开阖之处,也是任脉与脾、肾、心包等经络汇集之处。意守膻中穴,具有调和气血的作用,可调节和治疗某些妇科疾病。&  也有一些练功人,在呼吸下行而意守丹田会出现呼吸紊乱,导致胸闷、气短;也有的感到小腹胀满不适或疼痛。此时,应依具体情况放弃意守丹田而改变意守其它部位或外景。怎样预防练功出偏?&  预防练功出偏,应针对可能引起出偏的各个环节,采取相应措施。&1、为了避免所学功理功法有误,或自己理解错误而引起练功出偏,初学气功时就应对气功有全面了解,不要把气功当成一种简单的知识和呼吸的锻炼方法。最好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掌握练功的基本要领,并据此选择适当的功法,对练功中可能出现的正常和异常效应有所了解,从而在开始练功时就能随时把握自己的练功状态,及时发现练功中的异常感觉、动象等异常效应,必要时可随时请教有关教功人员和气功专业研究人员,尽快消除异常效应,避免练功出偏。&2、对于教功人员来说,应重视对气功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在自己真正认识清楚的基础上,学会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将功理功法讲解清楚。在教功中也应循序渐进,并从心、身两方面关心学功人,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障碍,加强精神修养。对练功中产生的各种反应,不要轻易赞扬,以免练功人盲目追求。更应注意到,由于每个学功人的心理素质、体质、病情等具体情况都不同,练功效应也有很大差异,须具体分析,及时给予指导。对于一些不易掌握和容易出偏的功法,不要轻易传授,以免出现差错。&3、为了使所学功法适合自己的体质、病情,学功人最好在气功专业人员和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当的功法,并随时根据自己身体情况的变化,进行必要的调整。&4、气功之所以要求“性命兼修”(精神与身体同练),正是考虑到学功人自身的心理素质对练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学练气功的同时,必须重视自己的精神修养,把自己心中的抑郁和忧虑“化解”开,尤其是摆脱开那些由于疾病带来的精神影响。“治病须先忘病”,练功人必须经常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对于练功中出现的各种幻觉,也应视如不见。此外,更应重视在练功前设法发现并消除潜在的心理障碍,必要时可与心理咨询人员取得联系,通过心理测验和咨询去消除这些隐患,从而避免在练功入静状态下诱发精神障碍。&5、对于练功过程中可能受到外界影响,应有所准备,即使受惊后也应保持安定,从而有利于恢复气机的正常运行。&  通过对练功出偏的研究发现,盲目自练是引起出偏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猜疑是练功者大忌”,尤其是练功出现一些效应时,不要胡乱猜疑。如不明白,可向专业人员请教,绝不要猜疑自己是否出偏,否则,这种不良的自我暗示,会影响入静,甚至诱发偏差。&  必须指出,练功出偏并不是气功本身的问题。事实上,练功出偏的是极少数,只要做到以上几个方面,练功出偏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气功的气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