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突围在线阅读》:为什么道理我都懂,可还是过不好人生

注册 | 登录
我不码字,但我喜欢文字。呼啦呼啦~
产品经理就业培训班,12周特训,测、练、实战,22位导师全程带班,200+名企内推,保障就业
这世上能长期给你提供好东西的,只有“唯利是图”的商人,只有他们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尽量满足你的需求。
2016年,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
这一年,知识付费开始呈井喷态势,也渐渐出现了一些“小巨头”,很多人认为,是用户养活了小巨头们,我觉得不是,其实是这些小巨头们“驯化”了用户。
亨利福特说,如果我当年去问顾客他们想要什么,他们肯定会告诉我“一匹更快的马”。
用户真的想要知识付费吗?不,绝大多数人都只想要免费的知识,但免费的知识太多了,相对而言,时间成本难道不是更可怕吗?
绝大部分人是意识不到的,就像他们更愿意排2个小时的队领免费的冰淇淋,不好吃,扔了就行了,反正他们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值钱。
不过事实是这样的,你越不改变这个观念,你就越容易不把时间当回事儿,结果时间当然是更不值钱,这是一个正反两面都能自证的循环。
当罗胖开始切入这块的时候,其实用户的知识付费习惯还不怎么有。从这个角度来讲,罗胖并不是收割了用户,因为收割的前提是你得有啊。
罗胖是向用户植入了“观念病毒”,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以及要得到真正的好东西,哪怕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知识,你也必须跟在商场时一样,花钱买。
这是很了不起的,“驯化”用户要比收割用户难上一百倍,因为你在挖掘一种更深层次的需求,而不仅仅是满足表层的、显性的东西。
所以,当我看到《罗振宇的骗局!大部分的知识付费其实都是大忽悠》这个刷屏标题以后,我就饶有兴致地点开了。我想,是谁敢写这标题呢?看完之后,我才明白为什么它会刷屏。
首先,不学的人占大多数。他们天天被朋友圈那些爱学习的朋友衬托得好像自己多不上进似的,好不容易有一篇这样的文章,还不死命转给这些“假努力”的人看?
其次,学了觉得没卵用的人占付费学习里的大多数。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课程里,都是掉队了的,也就是根本都没学完,正在自责为什么自己的自制力如此之差的时候,猛然间看到这篇文章,于是醒悟,真TM有道理啊,原来不是我有问题,是那帮骗子太坏,一下子责任就没了,不狂转更待何时。
作为认知系的作者,纠偏是我的本职,我觉得我有必要站出来,帮大家还原一个真实的知识付费世界。
01 知识焦虑症
“时代变化太快,担心自己的东西不够用。”
“别人懂的东西自己不懂,怕落后于他人。”
“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害怕自己被社会淘汰。”
文章里提到了这三个焦虑,被称为“知识焦虑症”的典型表现。
这三个表现有问题吗?有问题吗?我觉得一点问题没有,任何一个积极向上的人都会有这三种焦虑,只有那些混日子的人才会对这三个问题持无所谓态度。
所以,知识焦虑根本不是一种“症”。我不觉得对知识没有焦虑的人会有追求知识的动力,而如果对知识都没有追求的动力也无所谓的话,那不就等于跟宣扬“知识无用论”一样傻?
02 无法改变生活状态
“一开始,觉得很有启发很有用,看完的一瞬间觉得自己受益匪浅。可时间长了,我才发现:我的认知并没有由此而提高,我的思维并没有由此而升级,我的知识和技能依然在原地踏步。”
古时候很多文人读书比你多吧?照现在的话来讲,读的都是经典书、系统书,还都能背,也没见他们都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状态,可见读书或者吸收知识这件事跟改变生活状态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都说国人的碎片化阅读量全球领衔,我倒是想问问,既然有这么大的阅读量,那么好内容究竟有多少呢?
你想提升认知,那你知不知道全网只有多少真正跟底层认知相关的内容?
得罪人地说一句,跟认知相关的,80%以上的付费内容,99%以上的免费内容,都是狗屎,你能不能在里面挑选出真正有用的东西?如果连挑选的能力都没有,随便按名气大小抓一把来看,还谈什么有用没用。
03 知道不是掌握
“学了一大堆新名词、新概念、新思维,看似什么都知道,其实一点卵用也没有。”
跟大部分人一样,我也对一大堆新名词、新概念、新思维感到厌烦,因为老记不住,有一次有个实习生在公司里问我,蔡叔,XX该怎么做。
我心说XX是什么玩意儿,但又不好意思当着人家的面儿百度,只能问她什么是XX,后来才知道,哦,原来就是这个,干嘛整得神秘兮兮的。
出于强烈的好奇心理,我让助理把市面上最近出现的很多“大神”的语录进行了一次整理,发现他们讲的竟然大都是一样的东西,可你听他们每个人嘴里讲出来的,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这就是我说的,其实没有几个人在讲底层逻辑,而你跟风去学新概念、新名词,本身就证明你学错了东西。
“一付费一收听,就误以为学到了知识,其实离真正的掌握知识差了十万八千里,你以为买到的是知识,其实买到的是知道。”
学到了面儿上的东西和能够熟练运用、融会贯通完全是两码事,这一点是正确的,但谁也没说知识付费就是一付费一收听就完事儿了啊?
拿我订阅罗永浩的专栏来说,我付费了,收听了,我还将很多内容用到了创业当中,甚至他提供的BP模板我就直接修改了拿来用了,这是用来融千万以上资金的,怎么付费199就没用了?我给你跪好不好。
是的,大家要的都是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但基础不还是先得“知道”么?知都不知道,谈何融会贯通?
至于能不能把“知道”转化为“掌握”,那是你自个儿的事,怎么还能怪到知识传授者身上来呢?你有钱可以雇他做保姆手把手教你嘛。
04 罗胖是二道贩子
“罗胖子、吴晓波自己不生产基础产品,他们建立在市场上的基础材料,然后再加工,这样相对简单,也可规模化复制。但是因为不是自己生产,所以很多东西都不严谨甚至还很凌乱。对于绝大多数人,听再多罗胖子都不可能成功,因为都是二道贩子的产品,听着很高大上,但是都不够系统,且失真。”
罗胖在很久以前就表示了自己不生产知识,只是知识的搬运工,其实也就是作者所说的二道贩子,没错。
但二道贩子就没有价值了?我很难想象商业世界里没有二道贩子会怎么样。吃饭,去田里问农民伯伯买;吃鱼,去海边问渔民买……你觉得这个成本高,还是二道贩子那儿成本高?我可以告诉你,虽然就东西本身来讲,肯定是问生产者买更便宜,但所有费用加起来一定比问二道贩子买要高,否则他的规模化运营节省了什么成本呢?这道中间环节就被市场淘汰了呀。
知识也是一样的,没有二道贩子,你知道哪儿有你要的原创作者么?哪儿有优秀的原创作者在输出么?我现在让你说几个好的作者,你能搜到他们几句有用的话?
二道贩子做得好,也可以做出品牌,大家不用费劲去搜那些根本喊不出名字但可能很牛的作者各自说过什么,听一个有品牌保障的二道贩子的东西就行了,节省成本。
至于他说的东西是不是系统,你得看他说的东西有没有逻辑,有逻辑的东西是否系统都能添加到你的大脑里,你的“系统”不就是这样拼拼凑凑组合起来的么?
薛兆丰说了一句话我很认同,他说学员们让我推荐一些系统的经济学书籍,说我们是碎片化学习,我告诉他们,咱们这就是系统学习,传授的就是系统知识。
的确听再多的罗胖子都不能成功,因为听当然不能成功,谁也不是用耳朵成功。
05 药不对症
“知识付费传授的知识往往药不对症,我不管你是哪一种病人,我就开这一种药方。”
知识付费课程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思维类的,一种是技能类的。
对于思维类的来说,但凡正确的通识就是全场通用、老少咸宜的,因为通识提供的是一种视角,是任何人在任何事里都可能用到的。就算细分到某领域,比如职场思维,谁说职场新人这样的病人就不能开老板思维这样的药了?
如果你只想量身定做,那当然也可以,付费咨询多得很,一个小时3000,不也是知识付费么,这下可对症了?
其实你一直都在为知识付费,你说的那一类知识付费只是填补了市场,却并没有完全要替换掉某块市场,选择权依然在你自己手里。
再说说技能类,那就更不存在药不对症的情况了,学什么都是你自个儿根据自个儿情况挑的,说只有一种药方不是胡说八道么?
06 未经你思考的
“知识付费传授的知识是未经你思考的,而未经你思考的知识是不属于你的。”
知识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外在吸收,另一个是内生。
内生的知识是需要基础素材的,就像你往上搭房子,你得要钢筋、水泥,那你哪儿来的钢筋水泥呢?肯定也得从外面运才行,你不能所有的东西都无中生有自己造啊。
人类建造知识体系永远是搭建在前人的知识上的,如果勾股定理你也必须自己推导出来,那么以人类有限的生命,知识将永远停留在一个非常狭窄的范围。
但是呢,如果随便吸收外在的知识,那就还没弄明白先被“毒”死了。所以正确吸收的方法是什么?是吸收那些你能推导的,你能用逻辑验证的,或者是本来对方就给了证明过程,只需要你去检验的。
你们会发现我的绝大部分文章都会把底层的东西给讲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这样耍不了诈,你夹带私货,人家一下就看明白了。
而底层的东西有时候又很赤裸,很残酷,有些读者接受不了,那你就走嘛,你去继续接受那些麻痹心智的东西不就好了,但你选择了那些,回过头来就别说知识没用,这不地道。
07“我在学习”的幻觉
“那些知识付费所贩卖的知识速成,其实质卖的不是某一领域的知识,而是一种让你感觉很努力的幻觉,是一种精神慰藉,让你感觉自己随时随地都能得到些什么有用的东西,从而有一种收获知识的满足感。”
作者提到了一些类似学习应该怎么学的方法论,比如要有目标定位,不能看见人家学什么你学什么,比如要问题导向,学习要分轻重缓急,不能人家塞给你什么你吃什么。
对,挺对的,但这跟知识付费有什么关系呢?谁也没有强买强卖塞你嘴里。市面上没有真正的好内容么?这些好内容不值得付费学习么?它们就静静躺在那里等你要的时候上去拿,多点这样的知识付费内容难道不好么?
还是说有大牛帮你整理了东西你就一定不要,非得自己从头开始看那些看了两页就找个借口去睡觉了的晦涩内容,骗自己说这才是专业内容,系统内容,这样就能让你变得更好?
知识付费元年以前,你是什么状态,相信你自己最清楚。
有人拿罗振宇称自己是个商人来说事儿,想说他唯利是图,我觉得实在是太好笑了。这世上能长期给你提供好东西的,只有“唯利是图”的商人,只有他们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尽量满足你的需求。
难道这还不够么?
作者:蔡垒磊,畅销书《认知突围》作者,思维工坊CEO,读书平台【蚂蚁私塾】和新零售品牌【颜控LAB】创始人,一个游走于真理边缘的思考者。
来源:微信公众号“请辩”(ID:luojiyingshang)
本文由 @蔡垒磊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ixabay,基于 CC0 协议
收藏已收藏 | 44赞已赞 | 31
我不码字,但我喜欢文字。呼啦呼啦~
产品经理群
运营交流群
数据分析群
文案交流群
Axure交流群
关注微信公众号
大家都在问
14个回答22人关注
19个回答68人关注
20个回答24人关注
16个回答21人关注
10个回答49人关注
97个回答90人关注#蚂蚁私塾优秀笔记# 《为什么要做读书笔记?》_百度贴吧
《为什么要做读书笔记?》
《为什么要做读书笔记?》Alfred-明月清风
2017/05/江苏
优秀笔记数量:11、概念:做读书笔记,是在读书过程中或是读完书后,将书中的要点进行标记、整理和思考,并用文字或图表的方式记录下来的过程。2、为什么要做读书笔记?
我觉得读书是为了理解和记忆他人的先进思想和经验,然后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工作中,以提升自己的效能,进而使自己的生活工作更加得心应手,最终获得幸福与快乐。 正确的的做笔记,可以增强读书的效果,提高从作者的知识--自己的知识的转化效率。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做笔记可以让人保持清醒。我们在私塾阅读蔡叔给我们挑选的好书,不是为了娱乐和消遣,而是目的是为了获得利益,这里的利益主要是获取底层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提升认知能力。为了获利,我们读书的过程就应该保持主动且清醒。在读书过程中如果有做笔记的自我要求,我们读书过程中,会保持清醒,主动寻找书中的关键点。2)做笔记可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读书最基本的要求是理解作者在说些什么,然后需要记忆其中的关键内容,包括作者的观点和逻辑,这是应用的基础 。很难想象,连作者写什么都没看懂或者看完就忘记了,还能在自己生活工作需要时立刻提取书中知识并运用自如。合上书本后做笔记时,我们就可以发现,我们不一定能用自己的语言完整复述作者的关键内容,那就说明我们对作者的意思没有理解透,或者关键内容没有记忆到位; 根据艾宾浩斯曲线,我们大脑遗忘的进程很快,看完书1天之后,如果不抓紧复习,脑子里就只剩下原来记忆的25%内容 。我们可以通过做笔记的方式,倒逼相关内容的复习 ,直到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为止,这个过程中,我们对书中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就得到了深化。3) 做笔记可以使思考过程更顺畅读书过程中,仅靠理解和记忆是不够的,我们还需思考。如同《暗时间》,人思考的过程像是人打着手电筒在黑暗中前行,在手电筒照亮的区域,我们很高兴看清了这个区域的事物,于是继续前行探索,但是当我们回头看原来的走过的地方时,那里已经漆黑一片了。这个类比形象的说明了,人的思考离不开工作记忆,而工作记忆是有限的,思考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想了前面就忘了后面的情况。如果我们通过笔记的方式思考,思考过程就可以被完整的展示在笔记中。则在思考后面的问题时,必要时可回头看看之前思考的结论,无需因为遗忘而不得不把前面的结论重新推导一遍,如此可以大大提高思考的效率。4)做笔记可以将从书中吸收来的新知识与自己既有知识体系整合起来,形成新的知识体系。3、为什么许多人不做读书笔记?1)懒。许多人读书时,对自己要求太低,不认为读书时一件需要下功夫的事情,往往看完一遍就觉得大功告成了,而做笔记费时费力,懒癌这时候就发作了,即使做了也可能是草草了事。蔡叔在《认知突围》中提到,我们之所以选择懒,本质上是认知能力不足,看不到认真做笔记可能带来的巨大好处。2)过度自信。心理学上有研究证明,人有高估自己的倾向。比如一项研究结果显示,经做抽样调查,有82%人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高于平均水平。许多人读书时, 自以为已经理解透书中的内容,于是不去做笔记。其实,我们只要在读完书后,试着复述一下这本书的脉络和关键内容,就会发现,仅阅读一遍就能掌握书中的要点是不太可能的。4、怎样做读书笔记?1)预留充足的时间。做笔记时需要梳理、回顾书中的内容,还要对关键问题进行思考,需要一定的时间投入。从杨绛的文章可知,像钱钟书这样的大家,也是非常重视做笔记的,他做笔记的时间大概是读这本书时间的一倍;日本著名管理学家大前研一曾经介绍,他日本麦肯锡,他们的员工在研究新行业时,阅读资料与消化资料所用时间的比例是1:3。因此,我们对做笔记相当耗时这个问题上要有充分的认知,安排充足的时间做笔记是很有必要的。2)读书过程中划关键词、关键句。3)读完后记录关键内容将书中的关键内容和推导逻辑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来,这里关键是用自己的语言,而不是摘抄原文。遇到忘记的和自己难以表述的,则需要回头再看一遍;4)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列举所学知识的应用场景以及自己的感悟。通过这部分内容,将学和用联系起来,将从书中吸收来的新知识与自己既有知识体系整合起来。总的来说,读书笔记就是要解决:作者主要说了什么?怎么论述的?对我有什么用?5、笔记是给谁看的?
根据作者水平和笔记内容的不同,我觉得可以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种笔记。初级笔记只是对书中内容进行摘录,中级笔记是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书中的内容,高级笔记是将书中思想观点整合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并再此基础上进行创造的成果。低级笔记和中级的笔记,可分享价值较低,只配给自己看;高级的笔记具备分享价值,可以分享给大家学习交流,如此在带给他人价值的同时,也能校核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是一种双赢的行为。6、做笔记的局限性
读书是学习的一种方式,而做笔记只是起到强化学习的效果的作用,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应该在“做 ”上,光读书和做笔记而不去实践,是没有多大意义的。“道理我都懂,可我就是过不好这一生” ,这句口头禅反应的一方面问题是:读了书,学了道理,但是没有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去应用和获得反馈,学了也是白学,这样的读书,哪怕是作了笔记,也仅仅是缓解了焦虑而已,对自己的人生也不会有多大的改变,同样是浪费时间和生命的行为。只有落实到实践上,道理对应的神经元才能在大脑中形成稳定的连接,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才能指导和改变我们的人生,这才是真懂。
蚂蚁私塾,创始人蔡磊垒。一站式学习平台,高维认知的孵化器。已有上万人参加学习。
蔡垒磊,江湖人称“蔡叔”。认知大咖,青年作家,蚂蚁私塾创始人,思维工坊CEO。个人公众号:请辩(luojiyingshang)蔡叔是一位连续创业者,旗下有3家公司,分属文化教育、新零售以及区块链行业,全年无休,经常每天只睡四小时。作为一名年入千万的创业者,蔡叔的经历十分传奇励志。他倾力打造的一站式读书平台“蚂蚁私塾”,已有上万人参加学习。他的新书《认知突围》发售三周,加印五次,正全网热卖中。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为什么道理我都懂,可还是过不好人生?为什么道理我都懂,可还是过不好人生?东方阅百家号互联网时代,各种知识铺天盖地,随手一搜,就是大把的“成功秘笈、职场宝典”。面对新知识,大部分人的反应有两种,要么热血沸腾,连连点头,但是事后还是按照老方法,从不改进。要么摇头怀疑:这些道理我都懂,但还是不行。以上种种,都让人感慨:知道这些道理,有什么用?但《认知突围》一书告诉我们,判断道理是否有用,有一个标准:知行合一。就是说,你没有按照“道理”所述去践行。如果你真认为有用,那你为什么不去做呢?不做的原因,要么是你没有真懂,没有想明白道理给你带来的实际好处,要么是好处不足以吸引你。《认知突围》的作者蔡垒磊指出:懒惰、放纵、自制力不足,根源都在于认知力受限。在书中,蔡垒磊给出四个建议:学会分解任务,衍生任务未完成的间接后果,养成说断就断的习惯,给自己唯一性的阶段奖赏。下面我从心理学和个人实践心得这两个角度,说说这四个建议:一 学会分解任务这个方法相信大部分人都听过,把复杂任务分解成小任务,逐个击破。从心理学角度说,它利用了“门槛效应”,又叫“得寸进尺”效应。就像登门槛,从低到高,一步一步上升,直到达到目标。举个例子,打游戏最初开始通关时,都比较容易。随着不断深入,难度层层递进,奖励又来得刚刚好,而最难对付的大Boss,总是在最后一关。同理,我们也可以把这个方法,用在拖延症上。比如说,你有一份材料要写,但是,你就是磨磨蹭蹭,不想开始。小松建议,你先从新建一个空白的文档开始,然后,开始写标题,写大纲,接着,搜集大纲所需要的数据,就这样,一步一步,你自然会进入工作状态。二 衍生任务未完成的间接后果这个方法是说,任务延期的后果是客观的,但对于由此产生的影响认知,是主观的。所以可以人为把影响现实化、严重化。蔡垒磊在书中举了例子,对于任务延期,你可以想象,这会影响团队业绩,影响领导对我的看法,下次升职加薪就没有我的份,我被边缘化,被裁员……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说服信息,如果能够唤起消极情绪反应,例如恐惧,也能增加说服效果。实验结果显示,人们的恐惧程度越高,感觉越脆弱,说服效果越好。但是,根据小松的经验,我们也要防止另一种情况的出现:“瓦伦达心态”,越在意的,就越容易失去。瓦伦达心态,带来的是不良压力。这种压力的根源,是患得患失。抱着这种心态的人,注意力不是集中在如何把事情做好,而是在反复担心,失败以后会怎么办,这会导致一个人胡思乱想、精力分散。小松自己在做电台,有次比较幸运,节目被推至首页展示。巨大的兴奋感过后,在做下一期节目时,沉重的压力,也随之而来。以往做节目,小松是以一种轻松积极的态度面对,感觉是“我新发现的好玩实用的干货,想和听友分享”。可经过一次推首后,小松的注意力放在了“我这期节目怎么出彩呢?这次内容听众会不会喜欢呢?如果没人听怎么办?”录节目时,一开口,小松就知道,这次感觉不对,发出的声音干涩怯懦、犹豫迟疑,完全没有往日的自信洪亮,收听率也大大下降。所以,小松的经验是,适当的压力是动力,可如果太过患得患失,考虑太多,反而会失败。三 养成说断就断的习惯简单来说就是:培养界限感,要玩就使劲玩,要工作就专心工作。小松看来,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不是自我约束不够,恰恰相反,而是过分控制,而导致全盘失控。我们要知道,自控力,是一种可以耗尽的资源。我们大脑的“中枢执行系统”在进行自我控制时,会消耗血糖。以减肥为例,很多人的减肥方式是,在初期,完全忽视身体基本的能量需要,不吃晚饭或者主食,到达意志力的极限后,开始狂吃海喝,悔恨不已,如此往复。科学的方式是,遵循客观规律,合理安排,循序渐进。人都有吃东西和放松休息的欲望,堵不如疏,在适当范围内,合理满足自己,而不是一味压制,这样,才能更好培养界限感和意志力。四 给自己唯一性的阶段奖赏蔡垒磊在《认知突围》中举了个海豹表演的例子,每当海豹完成一项任务时,饲养员都会给它食物以奖励。人也是一样,正向激励会不断刺激我们向前。还是以打游戏为例,为什么人会为了通关不眠不休,而从来没有因为学习而这样呢?现在我明白了,游戏是即时反馈的,我们随时能够知道,上一次的决策,带来的是什么样的结果。同时,各种奖励不断强化我们的动机。在可期待的奖励下,即使遭遇了挫折,我们也会乐此不疲。所以,当我们完成一项任务时,要提前给自己设定,达到什么标准,自己可以获得什么奖励。总结一下,自制力不足,根源在于认知力受限。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上镌刻着这样一个神谕——“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是我们毕其一生的任务,虽然过程很艰难,但是回报很丰厚。就像《认知突围》封面的一句话:认知优势,才是你先人一步的竞争力。我是果小松,在娴静和活泼间,来去自如的女子,关注心理学在情感解惑、个人成长等方面的应用,欢迎关注交流。本文内容已开通原创声明,首发于作者微信公众号,如需转载,请联系本人、同时注明原作者和出处,严禁商业网站和非商业个人擅自转载。我已加入“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的版权保护计划。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东方阅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社会动态、新闻、历史,最新资讯、阅读。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为什么我们「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 壹心理
为什么我们「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发表于 15:54:13
韩寒新片《乘风破浪》竟然超出我的预期,笑料与笑果都远超同期上映的《西游伏妖篇》,遗憾的是少了很多像《后会有期》里的金句,例如: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你过不好这一生,不是道理听得不够多,只是”知道”和”做到&之间,还缺少若干个环节。1,认识一个A君,他是个下载收藏狂魔,每天最大的乐趣和时间都花在刷微博、豆瓣、知乎等碎片化知识型网站上,有人问他你把时间都花在手机上,为什么不多看看书呢,他竟说自己在手机上看的都是有用的东西,还给我展示他的收藏量:“快看,马上就要突破10000啦,我网盘里分门别类的存书都有十几G。”我于是问他:“这些收藏的内容,你平常反复看吗?”他答复到:“每次看到好东西,就直接收藏了,看不过来,只会捡重要的看。”我又接着问:“那你收藏的意义在哪里?”他快速反回到:“难道你不觉得,这很有成就感吗?每次看到那种醍醐灌顶的文章就很有启发。”我再问:“那除了收藏的成就感,你获得了什么认知和结果上的改变么?看完哪些启发性文章后,你做了什么?”他说:“好像改变还是有一些的,不过感觉不是非常明显,虽然很有启发,但总感觉不太好应用。”我解释到:“那你这是属于陷入了'低水平勤奋陷阱’,也就是说你继续这样’努力’的收藏和看碎片化知识,并不能把这些转化为有效的技能并精通,这是非常低效率的学习方式,不够系统。&A君:“好像是这样哟,我想静静。&2,还认识一个B君,是个学习狂,由于受到&斜杠青年”概念的影响,发觉自己能力太弱,担心哪一天被炒鱿鱼,就没饭吃了,正所谓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于是在这股”知识焦虑”的大潮中,开始投入到微课学习中。她只要一看到什么网易云课堂,腾讯课堂,就想每个类型的课程都积极的参加,一口气报了10多门课,有免费,也有参加99元,199元的短期课程。主题有写作、摄影、整理、思维导图、时间管理、英语、手绘等等一大堆。朋友圈经常看到她,转发报名参加某某微课的信息。她发现每个课程都很好,都可以解决她某个问题,于是就快速报名了,可真正开始学的时候,会发现,自己的时间精力又实在有限,根本学不过来,很多课程付费后一直躺在APP或微信里,每次打开发现自己买了很久都没学的课程,就会莫名产生更大的焦虑感。为什么我也有这种体验?我问她&为什么不踏下心来钻研一门呢,术业有专攻啊。每个人精力有限,应该把精力专注于感兴趣或擅长的方向&。他说&我都想学啊,学会了就什么都懂,可以被重用啊&。我反问到”你真的掌握了什么技能么?”。人生就像攀登一样,有人直奔山顶努力,最后看到了独特风景,有些人这看看那转转,在半山腰就停了。3,还有一个C君,每天空闲,临睡前都有刷公众号的习惯,最喜欢分享情感鸡汤类的文章到朋友圈。有次,我问她”这些文章给你带来什么启发?&&有呀,有些文章看完后,会让我看到自身上的不足,激励我好好重新开始。&&那激励完后,你做了什么?”“有看一些书,更多的还是不断的看这些文章,因为每当自己情绪低落的时候,都能给我带来希望。”“那希望之后,你觉得应该做什么,可以改变你的现在或问题呢?”“这个暂时还没有,慢慢来吧,可能还没碰到让我完全悟透的道理吧。&稍微有些独立判断的人,都知道鸡汤是有问题的,但却又是大众刚需,鸡汤道理只能起到一个”安慰剂”作用,所以要想过好这一生,还是得靠实力。4,1)大道理如果是未经过处理、消化、执行,那它只是一堆数据与信息,而不能转换为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技能。我们一直把时间精力花在如何提高”认知数量”,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认知效率”。人的心理总是习惯性的不断获取新信息,却不用于实践,并认为学习新知识比使用已有的旧知识更有意思。但实际上,间隔性的重复学习与练习已有的重要经典知识,会比你不断阅读新知识带来的价值要大得多。李小龙说:我不害怕会一万种腿法的人,但我害怕,把一种腿法练了一万次的人。所以,重点不是你看多少书,知道多少道理,而是应该掌握有价值的知识技能,大家都应该听过28法则,几乎在任何领域都适用,在知识领域也一样,20%的知识要比80%的有价值,我们应该花大部分的时间,学习这小部分的关键内容上。2)多元思维模型知道单一某个道理(思维模式),或几个道理(思维模式),会对你的认知有提升,但却不一定能解决你某个具体问题,或只能解决部分问题。举例,我无意中看到《从为什么开始》这本书,从此掌握了,万事先问”为什么”的思维模式,对我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提高,但还是会在实际的解决事情上,会出现执行不到位的情况。直到看到成甲的《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这本书里,提到的一系列”临界知识”并综合运用的概念,才发现我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道路上,还欠缺一些关键环节,或某些思维模型。比如我就缺乏”系统思考”这样的思维模型。比如,我要从A到B,需要走路+倒2趟车+地铁换乘,大约要50分钟,而我经过系统思考,权衡考虑用滴滴打车,虽然会贵一些,但只要20分钟,节约了我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我就存在这样的思维漏洞,只使用了已掌握的有限思维模型,就会出现有些问题不能完整的解决。而如果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有某些模型是没有解决的,就需要其他的思维模型,作为替代或补充。股神巴菲特的导师,查理芒格曾说过,长久以来,我坚信存在某个系统——几乎所有聪明人都能掌握的系统,它比绝大多数人用的系统管用。你需要的是在你的头脑里形成一种思维模型的复式框架。有了那个系统之后,你就能逐渐提高对事物的认识。他认为通过不断学习,了解不同学科领域里的核心思维模型,比如心理学、生理学、数学、工程学、生物学、化学、统计学、经济学等领域的模型(规律),可以综合培养出“多元思维”模式,每个领域中那最重要最基础的1,2个概念,就足以支持解释世界上绝大多数事情,可以帮你获得解决所有问题的通用能力,这是一种“普世的智慧”。3)《知道做到》这本书里提到,要从知道并真正能做到,中间还欠缺一个环节。很多人学习一门知识或技能,往往只看基础的概念,缺少跟进与重复练习。跟进重复与”刻意练习”、一万小时理论里的”精深练习”是一脉相承,异曲同工。从生理学成面,能让人真真知道并做到,并形成习惯,是因为一个叫做”髓鞘质”的物质。”髓鞘质”给神经回路包裹上绝缘体,髓鞘质越厚,绝缘性越强,我们的动作和思维就越加精确和敏捷。人通过训练不断获得髓鞘质,则能有效提升技能回路的带宽和精准度。大家可以把”髓鞘质”理解为是高速公路,你练习的足够多足够好,这个高速公路就越顺畅。你知道一个”道理&,只是属于”信息”,做不到,是因为还没有把信息与信息,知识与知识之间链接起来,而链接技能的高速公路没修建好,你只能走羊肠小道,自然速度和反应都会很慢,也就是不擅长这件事。就像你刚学会开车不熟练,反应会较慢,而开过几年车的老司机,所有的开车动作都是本能反应,而不用过度思考。5,我们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是你总想得太多,做得太少。你总想着,我要学得足够多,看的书足够多,集气憋大招够了,再出击,而你憋得再久可能也就是个屁。我们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是你总听道理,却不学习具体方法。道理对应一个事物的”为什么/WHY”,具体方法对应”如何做/HOW”,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事物,只了解根源,不学具体操作步骤,那就是空中楼阁。我们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是你总期望多知道一些武林秘籍,葵花宝典,而你连走捷径都不愿意付出代价。想减肥的胖子都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吃多了,是要还的”。都知道要成功,无非就是”管住嘴,迈开腿”,但你总觉得运动太累,坚持不下,减肥药这个捷径,你又怕有副作用,最后你都是浅尝辄止,胖胖而终。我们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首先是你的懒惰,行动上的懒,还可以靠督促激励等措施让你动起来,慢慢形成惯性。而如果思维上也懒,就很有可能没治了。雷军有名言:&你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思维上的懒惰,也可以叫做”笨”,李笑来说过:&你面对相似的情况,采取相同的方式,还希望得到不同的结果,那不是笨是什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大家都听过,只知道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到头来等于白学。如何有效的思考,就需要借助,已被验证过无数次有效的思维模式与思维模型,拿来主义即可。孔子同时也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和我前面列举的科学学习方法简直一毛一样:反复熟读经典书籍,间隔性复习已有知识体系,可以从中获得新的感悟,又同时吸收新知识,实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能达到这样的程度,完全可以成为老师。最后,特别再次推荐成甲《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查理芒格《穷查理的宝典》,《知道做到》这三本书,它们会帮助你,用更高效的思维模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你过好这一生。END今日互动你遇到过什么样的奇葩亲戚?你遇到过什么样的过年尴尬?可以评论区留言给我们。
瑞博恩心理创始人网易女性频道咨询顾问
咨询过后你会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变化,并获得重新上路的力量和勇气,我愿陪伴你一起走过荆棘。
400.00元/50分钟
好评率100%
xinli_669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认知突围pdf下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