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关失了wwWse261杀软后,还是不能连合到se261com播放页

  分子遗传学与考古的相互验证——人类起源与双鱼八卦来源  远古的人类,从发现火,到保管火种,保管也就是“董”的含义,管理、保护、监管、收藏的职能,又衍生出监督、管理、深藏、统率、主持、督察、古老久远等含义,成为第一个古老的“董”部落,有着漫长的过程,人口的扩大,董姓部落分为“重、黎”两个部落,形成祝融部落联盟。有学者提出:“人类人工取火的发明应该比考古上认定的时间早的多。应该在F系基因产生后就出现了,这个时间至少在4万多年以前”。  我提出的重黎部落联姻联盟,与2012年11月《吉林师范大学学报》刊登赵永斌、于长春、周慧《汉族起源与发展的遗传学探索》一文提出的“在历史上华夏族采取的又不是对土著进行种族灭绝政策,而是联姻政策,最早联姻的应该是O2*”得到验证。  人类从起源于古苍梧神山,即古昆仑,九嶷山一带开始有部分迁徙,也带着古老的“董”部落,“重”部落沿着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迁徙扩散;黎部落沿着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山东等地扩散。少数部分依然留在湖南、广西等南方一带。迁徙不是全部,有部分留在原来的地方。  南方少数民族壮侗基因O2,水族基因是O2,保留较纯正的基因;迁徙的部分,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如后来祝融九黎部落被镇压,流落南方的苗瑶O3,也有发生一些的基因异变,有的迁徙的部落基因锐变且不同人群混合,他们之间进行的融合过程中,出现了基因的改变,如同是原始管理火的部落后成为彝族的,基因主要是F2、N,O系只占25%,但依然是管理火的部落分化而来。长期以来祝融九黎部落是占据了显赫的地位与人口的膨胀;最新分子人类学数据显示,O系在中国的扩张,O2最早扩散中国全境。  由于游牧与战争使得基因的突变后来成为O3,进入中国的华中华东地区,分成南北两支。
  周去非说;“深广之民,结栅以居,上设茅屋,下豢牛豕。其所以然者,盖地多虎狼,不如是,人畜皆不得安,乃上古巢居之意欤!”《遁甲开山图》:“石楼山在琅玡,昔有巢氏治此山南。”  传说中的上古时期的有巢氏,出生在苍梧(今湖南九嶷山以南);项峻《始学编》说:“上古皆穴处,有圣人出,教之巢居,今南方巢居,北方穴处,古之遗迹也。”;《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项峻始学篇》:“上古穴处,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认为巢居开始于南方。  燧人氏是一个时期的代表称呼,不是仅仅指一个人,地点也不是一个地方,从巢居的开始,《遁甲开山图》:“石楼山在琅玡,昔有巢氏治此山南。”传说中的上古时期的有巢氏,出生在苍梧(今湖南九嶷山以南),结合北方没有一座远古的都城,虽然燧人氏有多个,但可以验证最早的燧人氏在南方。《礼古文嘉》云:“燧人始钻木取火……遂天之意,故为燧人。”遂人也就成为祝融部落的首领。  人类最先辨别的是东西方向。  发现火,并发明火,加上重黎部落联盟的黎部落开始进入农耕,人类需要掌握时间的测量。远古人类最初,辨别方向,也是从火的认识,产生对火一样太阳的认识,从而最初认识了日出与日落的方向。人类的“董”部落的重黎部落联盟,也先从测定太阳运行,进行时间的记载,安排人类的作息。  董姓最早建立人类聚居。“董”的重黎部落联盟,是进入管理火与观测太阳,观测天体运行的阶段。  东西方位的辨别,形成了最早的太阳升降的二元看法,人们逐步形成了:昼夜、阴阳、天地、男女、虚实、正负等相反的二元,对立的统一发展和变化,充满了朴素的辨证观点,也产生了中国远古时代最早的二进制。从太极图只有阴阳,开始人类认识东西方向;从河图产生,象征着当时人们对方位有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认识。  董,第一步产生重,第二次产生童。而“董”字的书写最原始,也最难,后来演变成为在一个部落姓邑中设立天文仪器“重”,左边以测量的四个主要部分表示,右边成为人在姓邑四方内为邑,最后变成四周有“扶桑”日表在上,下为天文仪器“重”。图腾因为书写的简化,在夏商之后,天文仪器“重”变成祭祀的钟典,去除了立于土地上的表示,省略去了观察的眼睛。  (现在使用的“董”姓图腾不是早先的“董”姓图腾)  古时候:“蕫、董、东、重、童”通用。  《山海经》中有多处记载立杆测日影,也有大汶口的鸟图腾柱及半坡羊角柱用于测日影,濮阳西水坡仰韶先民已使用了立杆测影求二至二分。燧人氏的首领便把祖创的《河图》、《洛书》传授给伏羲。我在《祝融部落分分合合的演变》论证:伏羲时期,有四个儿子,其实就是羲、和、重、黎四个部落。伏羲为大部落联盟的酋长,那“重、羲”是不是表示重的部落,或以男性为首领的部落,还是“和、黎”表示以女性为首领的部落呢?那伏羲后来为“重、羲”的部落首领,女娲是“和、黎”部落的首领,两个大部落“重、黎”属于兄妹一样,成为兄妹婚。伏羲成为大部落的大首领。而黎后来沿袭女娲对月的崇拜?一个早期的女娲、一个后期的嫦娥,都表示与月亮有关,与黎部落有关。  《帛书》简述了伏羲,女娲氏族的形成及历史贡献:伏羲生有四子重、该、修、熙,或羲、和、重、黎。伏羲命四子去四个不同方位测天,各自提出自己的数据来制定历法,经过一千多年才完成上元太初历并颁布实行。后来遭遇洪水,原来的观测系统受到破坏,伏羲族离开昆仑山命四子后裔重新校正已经偏移的天道运行系统,重新在新迁地区建立天地之中确立五方五行集合式的新的观测中心。  《河图》又称《星系轮布图》,河图本是星图,那不也一样是重黎所创。从测定太阳方位进行测定时间,到观测太阳运行与行星变化,作出预测天气变化,日月变化。进入了可以根据积累的知识,根据变化,进行预测的阶段。伏羲时期,在榆中不周山重建天齐表木、观象台,主持大风雨表的观测,确立勾股弦周天历度为360度。以大风雨表测八方风,定八极,四时,八节。文字也逐步从以前的记录太阳形成的象形字,扩展到其他文字。由于预测的运用,产生会意文字,即意象文字。
  (百濮、孟高棉族系_煮酒论史_天涯论坛
)  濮越民族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2e5a65cd0102whk6.html#commonComment
  谁的石峁:石峁古城系上古西夏都邑-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www.cssn.cn/sf/bwsf_ls/1121.shtml  石峁古城是黄帝本族最大的继承者“夏后氏鲧”的都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a5bcc0102v77n.html  研读《山海经》和《禹贡》,为石峁古城找到一些线索    石峁遗址的城与玉  http://epaper.gmw.cn/gmrb/html//nw.D110000gmrb_-05.htm?div=-1  石峁是座什么城? http://news.gmw.cn//content_.htm  鲧的冤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01ose1.html
  九州戎的地域与夏的地域,基本重合。  关于夏都,有平阳、安邑、阳城、阳翟诸说,而且这些说法,现在基本都有考古学的证明。刘起釪先生在引证了各种考古数据后说:“根据这些测定年代,则陶寺类型文化的时代最早,东下冯类型二里头文化时代次之,偃师二里头文化时代最晚。这三个考古文化区域基本对应着平阳、安邑、阳城,说明禹夏是从晋中到晋南,再到河南偃师地区。照此分析,禹的出生地似在秦晋之间。《帝王世纪》有:“鲧国在秦晋之间”之语。  石峁遗址属于朱开沟文化,朱开沟文化基本属于一种农耕文化,尤其在它的早期阶段,而石峁古城的始建年代正值朱开沟文化的早期。这里涉及到朱开沟文化分布区域早晚期地理环境的变迁问题。学者研究,当朱开沟文化的早期,其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尚为森林草原景观,降水量也较多,是较适宜于农业经济的发展的,考古发现也证明其时朱开沟的农业生产已发展到较高的程度(田广金《北方文化与匈奴文明》,第261-263,又300-301页)。只是到了它的后期,才因这个地方的气候变得越来越干冷,致使其自然环境向典型的草原景观转化,当地的经济也才变为半农半牧经济,而这已相当于商代开始的时期了,我们不能以后例前,说黄帝时期这里的人们就是从事畜牧业经济,甚至是“游牧经济”。  可以设想,正是这样一种气候环境的变迁,才促使居住在这里的黄帝族后裔——―部分白狄族人和周人的东徙南迁,才有了后来周人在渭水流域的崛起并建立周王朝,也才有了以周人为主导的中原各古老部族的大融合暨华夏民族的形成。从这个角度看,石峁古城作为周人祖先黄帝族的居邑,也可称得上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
  石峁遗址与夏禹关系猜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5b48b01014og9.html  石峁遗址与商代鬼方国地理位置重叠,自然使人把二者联系在一起。  但是还有一种可能:石峁古城是大禹王先祖的都城  首先,大禹在古代文献记载中出生于西方。石峁古城在同时代被认为是尧都的陶寺遗址西北方。  禹兴于西羌。(《史记"六国年表》)  大禹出西羌。(《后汉书"载良传》)  大禹出于西羌。(《新语"术事》)  伯禹“西羌夷人也。”(《帝王世纪》)  禹娶于有莘氏之女,名曰女嬉,┄┄产高密(禹),家于西羌,曰石纽。(《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  孟子称禹生石纽,西夷人也。《传》曰:“禹生自西羌。” (《史记集解》引皇甫谧语姒,禹氏。  禹生戎地,一名文命。(《太平御览》  《 新语》“文王生于东夷,大禹生于西羌,世殊而地绝,法合而度同”。  其次,石峁古城兴废时间与夏朝创立相符。据考古资料,石峁遗址创建于龙山文化中晚期,废弃于夏代早期。这意味着石峁古城统治者  搬迁到了其他地区。会不会是入主中原呢?  其三,石峁古城玉礼器的使用被夏王朝继承。在陶寺遗址出土的玉器是做 装饰品用。在夏代遗址考古发现了大量的玉礼器,其风格深受石峁遗址玉礼器影响。
  4000岁的石峁遗址到底藏着多少秘密?  http://news.sina.com.cn/o//doc-ifxncyar6167448.shtml  “它是中国城门的老祖宗,后世城门的所有要素它都有了。”  “石峁古城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当时社会的动员能力强大、组织能力高超、规划设计能力大手笔.”  从玉雕人像和石雕人像看,与传统认识上的华夏人不同,“从商周时期,山陕北部生活着一支佩戴金耳坠、金头饰、金胸饰以及大镂空铜箭镞的部族来看,这里可能一直是世代相传的戎狄之地。只是这些部族并非如以前认为的那般落后”。  卜工认为,石峁遗址不能不使人联想到早期中国社会组织的构架,“那个时候,社会的基本细胞是家族组织,以家族联盟为基础的联盟制度将数以万计的家族组织起来。家族联盟构筑村落,属于基层联盟;基层联盟组成古老小国,属于中小型联盟;古国联盟构成考古学文化的人们共同体,或称国家大联盟;不同考古学文化的联合结盟组成超大型联盟集团。早期中国的考古学文化实际上是古国联盟的文化”。研究表明,早期中国的盟誓遗存连绵不绝,特征鲜明,而且分布广泛。石峁古城的壮观场景足证当时联盟制度必定存在。  卜工指出,石峁古城的整体的布局、虔诚的仪式都表现出庄严肃穆的古礼,具有强大的威慑力和感召力。石峁古城可能正处于联盟体系的金字塔顶端,因此,才能释放出如此超乎想象的巨大能量。若然,石峁古城极有可能是联盟集团高层的驻地或总部,而非某一古国之都城。
  石峁遗址的城与玉  http://epaper.gmw.cn/gmrb/html//nw.D110000gmrb_-05.htm?div=-1  “洪水之患,山居者多。”治水也是先随山而导,再循水而导。(《崔东壁遗书·夏考信录》)石峁山海拔1300米,远远高出河北唐县、山西临汾,也远远高出洛阳和西安,显然是安全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判断石峁城由尧世之民营造、是尧世的聚落,至少是符合前提条件的。  石峁城是幽都吗?是陪都吗?  尧世的幽都并非幽州,不是北方的一个区域,相反,它是一个具体的聚落,不过它是一个特殊的聚落。  河套之中千米左右的土山颇多,谓之幽陵,其中一个幽陵,东西略长,可以筑城于山顶,就是石峁城。  尧为天子,命羲仲住在旸谷,以定仲春,命羲叔住在南交,以定仲夏,命和仲住在昧谷,以定仲秋,命和叔住在幽都,以定仲冬。(《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北方为幽,谷梁赤说:“民所聚曰都。”幽都当为筑于一个非凡幽陵之上的都邑,应是石峁城。  那么幽都有何功能呢?  它是尧世在北方的政令重镇。这一带民多杂居,不过以北狄为主。尧通过所派大员在此传播德行,指导其民按季农耕牧养,使北狄安妥地生活在他的统治之下或影响之下。  它是尧世在北方的观天中心。当此之时,农耕渐兴,没有历法无以播种收获,不测日月星宿之运便无以制定历法。和叔住在幽都,便根据冬至黄昏昴星的出现来确认仲冬。舜曾经巡狩四方,以矫正季月日。至北方,也许他就是在幽都观天的。这里的崇台,就是在石峁城中央的今之农民呼为皇城台的地方,也许它就是置放浑天仪的地方。  它是禘天祀神之处。在石峁城所发掘的人头骨,就是某种大祭仪式的遗存,不过大祭显然不唯此。也许更多大祭仪式之遗存将渐渐发掘出来。  我有一个大胆的猜想,石峁城是尧帝的陪都,当然这一猜想并无任何文字记录佐证。不过尧都在平阳,今之临汾一带,其海拔400米左右,在陶寺遗址,今之山西襄汾一带,海拔500米至600米之间。一般推断,当时浩瀚的洪水显然会淹没它,然而尧帝完全可以在洪水成灾之前迁都。深山不能去,因为祖先是从深山走出来的。只能去浅山,土山,以便农耕,不过海拔要合适,太低有水患,太险不宜生活。也许幽陵、幽都的石峁城最好。  把石峁遗址及其器物与陶寺遗址及其器物进行比较,可以为这种猜想增加理性成分。考古学家何努认为陶寺遗址当在年前,显然陶寺早,石峁晚。石峁与陶寺相似处颇多,都是东西长、南北窄,都是圆角长方形的,房子之间都有道路,不同的地方在于陶寺半地穴式房屋和窑洞居多,石峁在山顶,房子尽在地面。彼此都有陶器,其陶鬲有三足,甚为相像。彼此都有石器,所异者石峁有石刻人头像。彼此都有玉器,其玉璧相像之极,所异者石峁玉器更繁。彼此都有铜齿轮形器,所异者石峁的铜齿轮形器是六铜二玉八组合,出于墓葬,戴之手腕。  石峁之于陶寺,在文化上不仅仅有关联,也许还有继承。石峁的玉器尤其多,而且精致。特别重要的是,石峁是山顶的一个石城,其石墙都起于地面。
  【转】石峁遗址相关_古人类吧
http://tieba.baidu.com/p/  石峁遗址所在区域属于低山丘陵地带,海拔在米之间。李水城说,“我们在神木两河流域调查的时候发现一个规律,凡是龙山到夏代的遗址都在山头上。”  由于环境的变化,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气候从过去过分炎热、潮湿变得更适于人类居住和农业开发。相反,黄河流域气候渐趋寒冷,水体大为减少,气候干燥,加之黄土高原经过长期开发,天然植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水利灌溉日益困难,由此引发农业生产因生长季节太短而歉收,粮食需求无法满足,先民遭遇饥荒,必须离开家乡向南迁徙。  仰韶文化晚期以来,中原关中地区文化向北扩张和龙山时代晚期北方文化掉头南下,与环境变化密切相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自然环境变迁课题研究结果表明,在公元前2500—前2100年间,黄河流域的气候较为温暖湿润,适合农业发展。公元前2000年左右,在黄河中游地区曾有一个气候较为异常的时期,其主要表现为温度变化尤其是降雨量不均衡。这一研究结果与古史传说中关于尧舜禹时期气候异常、灾害频发的记载恰相吻合。  记者在紧邻“皇城台”边的沟壑深处发现有残存的几株古柳树,或许石峁遗址周边遍布的沟壑当年溢满辽阔的河水。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水城认为,这个地区支离破碎的地形地貌不会当初就是这个样子。“这里是农牧交错带,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这个地方大量的遗址应该都是以农业为主。”  石峁或为史前西北与夏代中原玉文化中转站   环视石峁当地的史前文化遗址,神木县境内就有多处,其中不仅有龙山文化,而且还有早于龙山文化时期的仰韶文化,说明这一地区的史前文化传承有序。  石峁遗址的发现不仅为中华文明探源提供了新的入口,也为“玉石之路”、玉石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证据。石峁玉器制作工艺精湛,从礼器到生活用品齐全,数量、尺寸、器形和工艺表明其处于玉文化的成熟阶段,而其复杂的玉器用料似乎又暗示着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  叶舒宪说,石峁遗址位于黄河中游的特殊位置,使之有可能同时充当“东玉西传”(玉文化传播)和“西玉东输”(玉料传播)的中转站。  据叶舒宪的研究,当地先于龙山文化的仰韶文化没有玉礼器生产传统,而龙山时期的玉器显然是受到外来玉文化影响的结果。“从年代顺序看玉文化传播路线,一个大体上的推测是:从芮城清凉寺玉器和陶寺玉器到石峁玉器,再到西北齐家文化玉器。”  “如果石峁玉器与齐家文化玉器具有同源性的看法能够得到证明,则石峁遗址将成为连接史前西北玉文化与中原文明发生期夏代玉文化的最重要的节点或中转站。”叶舒宪说。  石峁玉器与西北齐家文化玉器的文化联系,将从实证方面解决西北玉矿资源输入中原文明的时间和路线问题,从而将河西走廊西端的新疆与中原文明紧密联系为一个统一体,叶舒宪称之为资源依赖的文化共同体。
  农业最初并非产生于大河流域,这一点目前在学术界已取得共识。就目前所知道的新石器时代最初文化遗址而言,农业发生与聚落出现,无论在西亚还是在北非,无论在东亚还是在欧洲,最早都在山地或高地边缘,而不是在江河冲积平原或三角洲地带。有学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在人类掌握一定的防洪和排涝技能以前,大河流域或三角洲并不适合人类居住和生产。
  朱开沟遗址位于距石峁古城正北方约100公里的鄂尔多斯。对朱开沟文化的研究发现,这一地区在人类出现文明之初,并非如现在一派草原风光。  朱开沟文化从早期到晚期的生态环境,经历了“森林草原—灌丛草原—典型草原”的发展过程。  “朱开沟文化的早期阶段,基本属于农耕文化,而石峁古城的始建年代正值这一时期。”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沈长云表示,然而到了其后期,因这个地方的气候变得越来越干冷,致使其自然环境向典型的草原景观转化,当地的经济也才变为半农半牧。  从不再适合农耕,到距今3000年前后冷干气候发展至顶峰,鄂尔多斯年均气温降到了零摄氏度左右,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使得人类无法生存而不得不自发迁徙。沈长云推测,同为朱开沟文化的石峁古城也是因为面临气候从湿润向干燥变冷的严峻挑战,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转折,居住在这里的一部分白狄族人和周人东徙或南迁,后来周人在渭水流域崛起并建立周王朝,形成了以周人为主导的中原各古老部族的大融合暨华夏民族。而历时约300年才建好的石峁古城群落由此被废弃。
  气候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石峁古城-迁徙)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学术界通过大量的研究,形成了目前的主流观点:4000多年以来,地球经过了四次比较大的寒冷期,也叫“小冰期”,还有四次比较大的温暖期。所谓的“四千年前事件”是第一个寒冷期,时间在公元前2200—前1900年。考古专家根据生活在石峁古城者留下的器物痕迹测算,他们总共在这里生活了四五百年。石峁古城的先民,正好赶上“四千年前事件”小冰期开始,此时气候由温暖潮湿转为寒冷干旱。  公元前2000年左右,欧亚大陆气候变得异常寒冷,西伯利亚人中的一支向美洲迁徙的同时,另一支则南下。这也是今天在中国中原地区出土的历史文物中,公元前2000年前后的文明特征有很大差别的重要原因(更早以前的农耕文明印记明显,之后一段时期则呈现出畜牧文化)。  历史上的榆林地区曾是水草肥美的河套平原地区。1600年前北朝十六国时期的夏国在此地附近建立了首都,称为“统万城”。当时夏国赫连勃勃在此兴建都城时,形容这里是水草丰美、山川秀丽、气候宜人的优美之地。随着历史的流逝,当年的“统万城”被风沙掩埋,现在成了干旱的沙漠。从“统万城”消失可以看出,随着历史和气候的变迁,榆林地区逐步变得干旱。  气候变化与人类历史兴衰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跨学科问题。历史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历史本身及影响和响应机制的复杂性,相关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的不完善,都会影响对该问题的认识。“考古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发掘、整理、研究是一个系列。现在石峁遗址的发掘才刚刚开始,虽然有了很多新的认识,但是结论还要慎重,需要积累更多的资料,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石峁遗址考古队队长孙周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玉成中国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691_.s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2x853.html  中国为什么这么大,国土一直扩展到新疆,原因何在,无人解释。我想玉文化完全能够揭示谜底:一个古文明国家为何要有数百万平方公里之大。  四千年前运输和田玉到中原的地图,从新疆的南疆,经过且末、若羌和玉门关,进入河西走廊,通向中原。这条玉路大体上与连霍高速重合,特别是河西走廊这段。  西方文明,也有一种神圣的石头,叫青金石,青金石在大家熟悉的敦煌壁画里可见,是其三个主色调中的一种,深青色的。主产地在阿富汗,从产地先传到南亚印度文明,再通过伊朗向西亚地中海传播。美国学者画出的史前玉石之路即青金石传播之路,若把我国的和田玉路连起来,就是全部的丝路由来,应是一个路网状态,而不是一条线。玉石,就这样成为欧亚大陆上最早的贸易对象,形成跨地区的贸易路线。华夏王权有一个众所周知的观念——玉出昆岗。  玉石,就这样成为欧亚大陆上最早的贸易对象。  如果把华夏文明放在世界五大古文明中看,另外四个文明都开端于青金石崇拜加黄金崇拜,只有华夏文明在起源时无黄金,连金属也罕见,其崇拜唯有玉石。  玉首先代表什么?代表天,因为玉本身透光,特别是玉料以青玉最多,跟青天的颜色一样,就和神联想在一起。玉能代表天,代表神。这样,谁掌控玉,谁就掌握着天神的信物,所以在人间的统治者,一概要信服这种信仰,拿到天的信物,地上的权力就指日可待。  九种拜玉的史前文化(兴隆洼、红山、凌家滩、良渚、石家河、龙山、石峁、齐家、石峡),大都在四千年消亡的,比夏商周三代还早。这些地方性的玉文化,北起黑龙江南至越南,东至辽东半岛,
半岛、日本列岛、台湾岛;西至河西走廊,都在距今四千年前出现。它们彼此间是什么关系?如果世界上其他大洲都没有这个现象,就看明白了:这是一种关键信仰催生的文化现象,那绝不仅是一种工艺美术或装饰。  中国为什么这么大,就因为出产好玉的地方在新疆,用玉的地方在中原,把两地一连就几千公里。  至今仍然没有中断的玉文化是八千年  大致把八千年划为两段:前四千年指的是从距今八千年到距今四千年,这一段是玉文化的传播,叫东玉西传。最早玉器都在中国东部地区传播,用了几千年时间。第二个时期,就是距今四千年到现在,这时期突出的文化现象是西玉东输。  发现新疆产的和田玉,引发玉文化发展的根本变革。统治者不再用地方玉,只用和田玉。你到故宫珍宝馆看到的珍宝,几乎全是和田玉的。西玉东输不是玉文化传播,是玉料资源的传播。这个传播到今天还在延续,是因为经济原因。  玉文化从8000年前开始,一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把天下所有金属兵器,收来熔化掉,用一件玉器打造一个圣物——传国玉玺。玉玺一直到1911年清朝灭亡时才失效。中国王权象征始终为一个东西,两千多年不变。  中国玉文化史以和田玉的出现为界,划分为前四千年和后四千年。和田玉能够后来居上,取代所有地方玉料,原因在其物理特征。只有在和田当地河里面捡的籽料玉,价值最高。外观上看好像冒着油,实际上并没有油。就是这样一种特征,儒家讲的君子温润如玉,就是以和田籽料为审美标准来形容人格。中国的美学也好,伦理学也好,如果没有玉的知识,确实不知道儒家的比喻从何而来。如切磋琢磨,他山之石等。早在儒家圣人孔子孟子诞生之前,我们的先民琢磨玉器的历史已经有五六千年!
  有一本以考古学家为主的论文集《玉成中国》,副标题是“玉石之路与玉兵文化探源”。什么是“玉兵”?就是玉质兵器。《越绝书》说:黄帝之时,以玉为兵。古书里讲的这些内容无法考证,大家都当神话传说来看。但近几十年来的考古发现,认识到在青铜和铁等金属兵器之前,确有玉兵器的存在,而且数量很大。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于2013年组织专家会议研究过这个现象,会议论文集题为《玉成中国》,试图说明  汉字“国”为什么是四方城墙守着国宝,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国家认同符号。而繁体字的“國”,就是外城加内城,还有一个武器戈。金戈铁马,枕戈待旦,大家写作文早就用过此字。这是中国特有的兵器。如果你写“我”字,这个武器又出来了:一个人手里拿着戈。迄今为止,在中国看到的最早的戈,是距今四千年的玉戈。具体的地点,在陕西神木县石峁遗址。所以中国人的国家认同符号,个人认同符号,都与一种玉兵器相关。  距今5300年的安徽含山县凌家滩一座墓葬07M23,2007年发掘,一个首领逝去,尸骨在土中腐化,但让人震惊的是,墓中所有玉器全留下来。其两手处,左手十个玉镯子,右手也是十个。一个人带二十个玉镯,身下一片白花花的都是玉钺,是象征权力的。这个墓共发现三百多件玉器。那时候一没有机械,二没有金属工具,全靠人工雕琢。  我们从中看出一种神话和信仰,什么信仰?玉首先代表什么?代表天,因为玉本身透光,特别是玉料以青玉最多,跟青天的颜色一样,就和神联想在一起。玉能代表天,代表神。这样,谁掌控玉,谁就掌握着天神的信物,所以在人间的统治者,一概要信服这种信仰,拿到天的信物,地上的权力就指日可待。这种叙事在和氏璧一类故事中已经很流行。通过五千多年前的这个场景,回到以往不知道的中国史前文化现场。过去的研究者一律跟着史书走,史记汉书都是汉朝写的,距今两千年的文字而已。今天这些实物,一下就到了5300年前,华夏先祖黄帝炎帝的年代以前。埋藏地下的实物比黄帝炎帝的传说要信实可靠。  玉文化从8000年前开始,最早的玉器出现在赤峰地区的兴隆洼文化。随后逐渐传播到各地。到距今四千年时,我国除西部高原以外基本上被玉礼器覆盖。明显的是,文明国家还没开始,汉字还没出现,这些崇拜玉的文化已遍布全国。
  文字还没开始,几千年的玉文化已经先把中国大部分地区覆盖。  (问:可能在玉文化前,有“水稻文化”统一中国沿海。?)  长 江 流 域 的 水 稻 文 化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24_.shtml  长江流域是雨量充沛,气候温暖潮湿,湖泊沼泽众多,其农业是以水田为代表的稻作农业。黄河流域则自古雨量偏少,而黄土平原则土质肥沃,容易开垦,自从原始农业产生以来,黄河流域的农业是以旱地的黍粟为代表;虽然黄河流域很早也已有水稻的栽培,长江流域很早也已有黍粟的栽培,那是彼此传播交流的结果。从考古发掘的农业遗址看,可以证明“两河”流域的农业是同步起源,并行发展、互相滲透、共同孕育、创造了中华古文明。  “两河”流域的原始农业都是起源处于距今万年前的全新世大暖期这一特定的气候条件下。中国全新世自然环境条件的特点是在距今
年间出现一个大暖期(Mega thermal),延续达 5500 年,占全新世一半稍多的时间,大暖期给植物的分布带来极大的影响,成为决定“两河”流域原始农业格局的重要因素。  黄河流域已知的稻作遗址,共20 处,分布于陝西、河南、山东,其年代在距今年间,以龙山文化为主,较长江流域早期的稻作遗址有三千年的时差。从现有的资料分析,长江流域稻文化向黄河流域传播的途径不外乎三条:长江中游(中路)、下游(东路)和上游(西路)。  长江下游的稻作与中游(包括汉水、淮河上游)的稻作可能各自起源,然后慢慢互相接触。  龙是长江流域水稻文化的精神图腾信仰和黄河流域黍粟文化及西北畜牧文化图腾信仰的复合图腾,属于中华民族原始的“天人合一”思想的范畴
  继续:玉成中国—以往未知的中国故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2x853.html  《山海经》记录140座山出产玉,是古人最重视战略物资的珍贵记录。  沿着黄河两岸我画出五个红点,那是从商代晚期王都安阳到夏朝之前,史前期出土玉礼器集中的地方,大致都在黄河两岸。所以从西部玉矿资源区,到中原史前用玉的文化遗址,可发现黄河及其支流是主要的运输中介。  根据9次实地调查大致画出一个中国西部玉矿资源区。(如上图)顺着昆仑山、祁连山、阿尔金山到青海格尔木的昆仑,把中国已知的古今出产优质玉石的地方标出来,总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这些产玉之地有些以前不知道,特别是中蒙边境的肃北马鬃山,发现先秦时代玉矿,出产优质玉石,有战国到汉朝官方的作坊,从那里往中原走可以不经河西走廊,其玉石之路可走大沙漠,穿越巴丹吉林沙漠。沙漠有没有路?我们走过一次,发现古代的骆驼马队可以走,主要有水源就能有路。从马鬃山运玉到河套地区,要比新疆和田玉进中原的距离缩短一半,这也是过去根本不可想象的。  (可从文化的战略意义上设计出一条中国人的玉石之路文化之旅.)
  说明:  本贴是上古文化与民族的资料汇编。
  玉器时代与华夏文明的起源(上)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102_.shtml  在佩戴着漂亮的玉玦的北方移民(兴隆洼、红山文化,东北平原先民)来到河姆渡以前,可能有人先一步开发了宁绍平原,他们就是来自长江中游洞庭湖流域的,善于种植水稻的南方民族。于是,在7000年前,南北两大农业民族,在长江下游的宁绍平原地区,开始了华夏民族的第一次溶合。
  中国古代粟作研究(何红中)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496.htm  中国是世界栽培粟的起源中心。  粟的起源中心在中国北方地区。本文从原始农业起源于山地说,即认为粟作农业发端于山地边缘。  关于粟的起源时间问题,根据全球冰期退却的时间判定,我国黄河流域大概在距今1.2万年前有条件从事种植的尝试,而我国北方地区有年前粟作遗存的发现,而且这些地区的农耕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发展期,具备了简单的生产、加工及储藏能力。另外,这一时期温度的升高又改善了环境和定居生活条件。所以,有理由判断中国粟作农业起源的时间当在距今10000年前左右。   目前我国共有近60处左右粟的遗存,从空间分布上看,黄河中上游地区占有绝对优势,可以称作一类粟作区;下游的山东、江苏、安徽以及东三省,可以看作是两个二类或次要粟作区;台湾、西藏和云南只有零星的发现,属于我国的第三类粟作区。但如果从时代上来看,以磁山和裴李岗为代表的中原地区、以内蒙古赤峰兴隆沟为代表的东北地区,发现的粟遗存是目前我国最早的,处于粟作的第一层次区;东方大汶口文化、西方马家窑文化、北方红山文化发现的粟处于第二层次区;而边远地区,包括新疆、西藏、云南、台湾等地发现的粟都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则属于粟作的第三层区。  关于粟在世界上的传播,学界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即世界上的栽培粟基本上都是由有中国外传的。而对于粟在国内的传播,一般认为:粟的传播以黄河中上游为中心,向西传到新疆地区,向东北传到吉、辽地区,向西南传到西藏、云南地区,向东南传到东南沿海和台湾地区。  越来越多的证据都说明稷就是粟。在考察古代粟的名称演变时,本文研究认为:“稷”是粟在商周时期的别称,但战国时已不常用,至西汉时则逐渐隐去。“禾”本为粟的原始象形字,后可引申作谷物总名,且这两种用法一直延续至清代,但战国秦汉时是粟的主要称呼,宋代以后南方地区也有专指稻的。“谷”最初被用作谷物的总名,且这种用法一直沿用至今,但最迟至西汉已有称谷为粟的,而魏晋以后则成为粟的普遍称呼。“粟”本义是指谷子的籽实,而且这种用法贯穿整个古代史,但战国秦汉时可泛指谷类籽实,魏晋以后则演化成谷子的专名,即可指植株也可指籽实,唐代以后还可以专指稻。另外,粢、粱、秫、(?)、芑也属于粟,或是祭祀之物或是特殊品种。
  栽培粟起源的考古学再探索-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www.cssn.cn/lsx/ycsf/547.shtml  栽培粟可能于公元前8000年前在太行山东侧及燕山南麓的山谷平原地带率先发生。  但,新:  近10年来,在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北京、内蒙古、吉林等省区先后发现了近10处地点的距今15000年前后至距今8500年以前的文化遗存。这些地点位于我国北纬33。至45。之间,而且文化遗存丰富,为探索栽培粟的起源展示出广阔的前景。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以下三处。  1.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  东胡林遗址的年代,经对20多个碳十四测年数据的分析,约为距今1年。这是目前为止北方地区发掘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获得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一处。对动植物遗存分析表明,当时处于全新世早期,年平均气温可能与现在接近或略高。  2. 山西吉县柿子滩遗址  在距今8500年前至10000年前后或更早些,这里有用火、狩猎羚羊烧烤动物、研磨颜料的行为,使用蚌壳、鸵鸟蛋等装饰品,细石器发达,但没有石斧、陶器陶片等与栽培农作物有关的其他文化遗存的特点,表现出较为发达的狩猎采集经济的文化特征。  大约距今2万年至8340年。  3. 河南新密李家沟遗址  ……  东胡林、柿子滩、李家沟三处遗址发现的文化遗存,虽然都处于距今10000年前后至8500年以前,但文化内涵与文化面貌却是以东胡林的最为丰富,最为进步。若结合、1997年发掘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的发现⑩,我仍然倾向于认为:栽培粟的起源,可能在距今10000年前后率先发生于太行山东侧及燕山南麓的山谷平原地带。而李家沟遗址的发现则表明,中原嵩山区应是探索栽培粟起源的又一个重要区域。
  继续玉:  玉器时代与华夏文明的起源(上)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102_.shtml  至少在7000年前,有人从东北平原,越过燕山,或者是顺着辽河南下,然后沿着渤海、黄海和东海海岸,来到了气侯温暖的南方。一千年后,这批北方移民又慢慢地变成了南方民族的一份子。  在佩戴着漂亮的玉玦的北方移民(兴隆洼、红山文化,东北平原先民)来到河姆渡以前,可能有人先一步开发了宁绍平原,他们就是来自长江中游洞庭湖流域的,善于种植水稻的南方民族。于是,在7000年前,南北两大农业民族,在长江下游的宁绍平原地区,开始了华夏民族的第一次溶合。  9、在中国南方腹地,洞庭湖流域的湘西沅江两岸,7800年前,这里有着高度发达的南方稻作文化以及精美的白陶刻绘艺术,这里是中国最早的水稻种植基地之一,她也是传说中南方炎帝的故乡。7000年前,水稻的种植技术,从洞庭湖流域进入长江下游地区,一同进入长江下游的,还有湘西的陶器刻绘技术。在大约距今6400年前后,古老的南方文明,曾经以极高的姿态东进和北上,一度在黄河下游的豫东、山东和淮北地区,取代太昊氏部落而成为新的地区霸主。而作为文明的反馈,河姆渡和马家滨的玉文化,同时也在向长江中游地区传播着。  10、城头山遗址,位于湘北澧县车溪乡的南岳村,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城址,年代为距今年,它的早期,属于大溪文化 。在这里出土的玉玦,已经体现出南方玉器的特色,而象玉璜这样的南方玉器,也已经开始流行。这个遗址号称中国第一城,同时这里也是南方文明向北方扩张的第一个中转站,从这里越过长江,可以进入江汉平原,再向北,可以从大别山西侧进入淮河平原,再向北,则可进入黄淮平原。在距今6400年左右,南方文明向东方和北方的扩张是极为惊人的,速度极快。很显然,南方民族不再满足于江南丘陵地带的自然环境,他们在长江中下游平原、江汉平原、苏皖平原和华北平原的南部,发现了大片大片可以种植水稻的优良土地,以及非常丰富的水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如果从中国地形图上看,中国的中东部是一大片的代表低海拨的绿色,而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国最年轻的大陆,苍海桑田,她们刚刚不久从浅海、湖沼转变为适于耕种的土地。当然,从浅海的海床变成平原也许要经过了几千年或几万年的时间。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几万、几十万年以上的最古老的人类遗址,均出现在高原地区和平原中偶见的山区,而低海拨的近海平原,则很少见到古人类活动的遗迹。  推测,在7000年前,洞庭湖流域的水稻种植技术,首先由西向东顺着长江传播到这里,紧接着,北方的玉器文明,沿海路南下也来到这里。所以我们说,长江下游地区的文明,最初有两个源头,一个是来自长江中游地区的稻作文明,顺长江而东进,一个是来自西辽河平原的玉器文明,沿海路南下,最后在宁绍平原的河姆渡一带汇合。在距今6000年左右,河姆渡的玉器文明,越过钱塘江向北扩展,最后促成了马家滨玉器文化的繁荣,同时又溯长江向西反馈,催生了重庆巫山大溪玉文化,以及湖南洪江高庙玉文化。令人吃惊的是,在距今年之间,东北玉文化的传播,竟然避开了辽阔的华北平原直接来到长江下游地区,而只有燕山以南的河北省北部是一个例外。
  14、距今5000年前,中国玉器文化的分布图。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它与中国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高度吻合,也就是说在大兴安岭以东、太行山脉以东、南岭山脉和武夷山以北的绿色平原地区,产生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和辉煌的玉器文化。  可以说,上述地区构成了新石器晚期最后4000年的,中华玉器文明的基础。  但是,作为古老文明的诞生地之一,黄河下游的泰山地区、汶河地区、泗河地区、山东半岛以及淮河以北地区的玉器文明却并不发达。这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上述地区玉石资源相对的馈乏;第二,经常性的洪水爆发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使该地区的农业水平远远低于长江流域。  大汶口文化玉器略显杂乱,数量也不是很多。  16、从泰山、沂蒙山地区到山东半岛,在华北平原的东北部形成了一片古老的大陆,这一地区本身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泰山南坡的汶河和泗河流域,孕育出北辛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普遍存在的用龟甲随葬的习俗,以及著名的大汶口彩陶,显示出大汶口文化的成份中,有着黄河裴李岗文化以及仰韶文化东传的影响;而大汶口彩陶中常见的八角星太阳纹,却最早出现在洞庭湖流域。  在鲁西南王因地区,贫穷的女巫们戴着成串的陶镯,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内蒙古东北部呼伦贝尔市的哈克遗址,西伯利亚最原始的萨满教,可能在距今6000年前左右,落户于山东大汶口。  身处中国东部平原之中最早的濒海大陆,大汶口文化在北辛文化的基础上,在吸收了南下的、西来的和北上的多种文化基因之后,变得十分成熟和丰富,以致于在整个黄淮地区、江淮地区和长江三角洲,无不体现出大汶口文化强大的影响力。传说来自西方的太昊帝,曾经建都于豫东的睢阳(陈),而北上的南方炎帝部落,后来取太昊氏、女娲氏和有巢氏而代之,先都于陈,后都于曲阜。  这大致上说明了大汶口文化接受各方文明的先后顺序:黄河中游的文明,先一步顺着黄河到达山东,然后是东北文明,南下与之汇合,最后是南方的炎帝部落,越过长江、汉水和淮河,来到黄河下游的南岸。  此后不久,在距今大约5600年左右,炎、黄二帝分别代表着南、北诸部落,在黄河下游的两岸,在山东、河北和山西地区,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17、若羌文化玉器。  若羌文化起源于中国的大西北,在昆仑山脉和阿尔金山北坡,塔里木盆地的东部,若羌文化存续的时间大约在距今年前。上图这些玉器以玉斧为主,均出土于著名的若羌楼兰古城。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盛产美玉的地方,5000年前,这里的先民们心目中,可能还没有形成“玉” 的概念。这些没有钻孔的玉斧,是再也普通不过的木工工具,先民们可能用它们来制造船只,以便于在塔里木河或者车尔臣河上捕鱼。  在距今4000年前后,新疆的美玉,随着塔里木人或者是罗布人的东迁,从此名闻天下。于是,一条比丝绸之路还要早2000年的玉石之路,由此而开通了。
  玉器时代与华夏文明的起源(中)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102_.shtml  玉器时代与华夏文明的起源(下)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4.shtml
  22、在整个大西北地区,基本上仍将玉石当作一种坚硬的石头,而不是当作一种美丽的石头来使用和消费的时候,距今年前,在东北平原和苏皖平原以及长江中下游流域,人们对玉石的看法,突然之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在这个过程中,农业和养殖业的发展,造船技术和航运业的发展,原始的长途商业贸易,部落和族团的合并,部落联盟的形成和贵族集团的形成等等诸多因素,促成了人们对权力和财富的更高一级的追求。于是,玉器先是作为一种昂贵的装饰物,随后又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富有和强大的象征,甚至作为一种神性的象征,开始成为人们疯狂追逐的对象。  当强大的南方部落联盟迅速北上到达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后,南北文化的和平交流便开始演变为冲突。也许,黄帝与炎帝的战争、黄帝与蚩尤的战争就发生在这一时期。但是,主流的历史学家却告诉我们:炎帝与黄帝的战争,发生在一千多年以后,也就是距今4600年以前。显然,人们多半认为从黄帝至大禹,相隔只有数百年时间,而实际上,二者可能相距大约1500年之久,这1500年,就是所谓的“五帝时代”。  滩家滩遗址,位于长江下游的巢湖地区,该遗址存续的年代在距今之间。然而,我们只要看到其中贵族大墓所使用的玉器殓葬的规模,就不难推测当时南方部落集团的强大和富有,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南方的炎帝集团,能够大规模地向北扩张,并且一路势如破竹。今天,人们普遍认为炎帝部落是神农氏的后代并且起源于陕西,而炎帝神农氏曾经到神农架的大山之中去“尝百草”,或者又去了湖北随州的厉山放火烧荒、播种百谷。殊不知炎帝一族在陕西、河南、安徽、河北和山东的出现,正是南方集团向北扩张的结果,最后当炎帝族败退时,复又回到了湖南的老家。  从春秋早期的芮国大墓中,我们看到了玉器殓葬文化的传承——墓中有大量的琮和璜,这些都是古老的南方玉器,而不是北方玉器。而在牛河梁红山文化大墓中,我们又看到了东北贵族集团的阔绰,东北制玉的成本,远远高于南方,这是因为古代红山人有着极高的艺术天分,而且善于圆雕,这在当时的条件下,并不利于使用机械加工,也不便于批量生产,所以,每一块红山玉,都显得非常珍贵。
  23、在巢湖之滨的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我们看到了南方制玉艺术前所未有的辉煌,然而这并不是开始,也并非绝唱。凌家滩古墓葬群,极有可能属于在同黄帝交战失败之后,退守南方的末代炎帝家族,这也是炎帝集团在长江以北和淮河以南地区的,最后一个据点。  传说末代炎帝死后归葬于湖南株洲炎陵县鹿原坡,而他的儿子祝融,葬在了南岳衡山。可是直到隋代以前,“南岳”却是指在安徽西部大别山区南侧的霍山,并非湖南的衡山。所以最后的炎帝,应葬于巢湖之南,太湖山的南坡,而非在洞庭湖之南。  我们可以将凌家滩玉器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这个显赫家族的王或者王后所用的神器、礼器和专门的生活用品,其它人无权也不允许使用,这包括玉版、玉冠、玉龟和玉勺;第二类,是高级神职人员或者官员所用之物,这包括玉龙、玉喇叭、玉人、玉龟状筒形器等;  第三类,就是玉璜、玉玦、玉环、玉镯和玉璧等装饰用玉器,这反映了一个地区和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在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自重庆至上海和杭州,包括太湖、巢湖、洞庭湖、鄱阳湖和洪泽湖地区,都流行着这一类玉器,这是以炎帝为首的南方部落集团的文化特色。  25、5000年前中国玉璜文化的分布范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淮地区以及五湖流域。这一片地方,正好是传说中的炎帝部落所控制的范围。只是在距今4000年前后,玉璜文化才北上越过秦岭以及黄河,扩散到黄土高原的广大地方。  所以我们说,5000年前中国南方的玉文化,就是玉璜文化,或者也可以叫做“江湖玉文化”,甚至还可以直接称之为,南方炎帝族系的玉文化。  因此可以推测,凌家滩遗址所出土的大量精美玉璜,以及其它代表着王族身份和地位的玉神器、玉礼器,只能是末代的炎帝家族及其子孙所遗留。然而凌家滩文化仅仅存续了大约300年时间,而且这种延续有着明显的递减性,在经过大约两三代人的繁荣之后,便迅速地走向没落,到最后沦为一个典型的工匠部落的文化遗存,这就是五帝时代早期的,共工氏部落的文化遗存。  而5600年前凌家滩玉器的繁荣和奢华,只不过是南方部落联盟大酋长及其流亡家族在最后岁月中的回光返照。从此,世上再也没有炎帝,而只有祝融和共工。
  学者们根据传说和史料的记载,证明黄帝一族是崇拜云神的,即所谓“云官而云师”,但是在整个五帝时代以及夏、商和周,  一代又一代统治者们虽然无不自称是黄帝的子孙,奇怪的是我们却并没有在黄河以及中原地区,见到红山文化玉器的传承。反而是来于自良渚的玉器,从东自西遍布于山东、河南、山西、陕西、西川,甚至是甘肃和宁夏。  于是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推论:红山文化及其玉器文明,基本上与黄帝一族无关,但是若说她与女娲族有关,倒是有几分可能。  红山文明曾对黄河文明,尤其是在宗教方面,产生过相当深远的影响,而黄河的彩陶文明,同样影响着红山。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述了一个传说,“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代表着黄河部落联盟的黄帝,曾与炎帝争夺华北,最初的黄帝,久战而不敌。但是由于蚩尤的分裂,削弱了炎帝集团的实力,而当蚩尤独自与黄帝作战时,黄帝仍然不能取胜。于是黄帝只好求助于北方的玄女,称女魃,这应当是红山部落派来助战的大巫师和军师,她布下皮鼓阵,用以互通消息,然后舞蹈作法,驱散风雨,竟生擒了蚩尤。  想来黄帝对北方女巫的神力,又敬又畏,他没有让女魃北返,而是将她留了下来——所到之处,连年大旱,寸草不生,这讨厌的女神,被人们称作“旱魃”,即便是中原人民,亦对她敬而远之。于是黄帝乘势夺取河南、河北、又渡黄河又夺取山东,居淮北而都于彭城,树立蚩尤之旗,威吓天下,而炎帝则退居淮南,从此一厥不振。  从距今年,黄帝部落用了300年的时间,来巩固他对黄河流域和华北平原的统治,在北方与辽西玄女族结为同盟,在南方则一步步打击炎帝的后裔共工氏。  在商代遗址中常见的玉龙,其形状更接近于在凌家滩遗址和石家河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玉龙,而并非红山文化常见的玉猪龙,这可能说明了一个问题,中原黄河文明更加倾向于吸收南方长江文明的成果,而不倾向于直接吸收红山文化的成份,尽管从地缘和历史的角度上看,红山人曾经是黄帝族的支持者、长期的盟友,甚至是世代通婚的对象,但是  从社会结构上看,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都比红山文明先一步进入了男性掌权的时代,而西辽河地区却一直保留着母系氏族社会的结构,这极有可能是黄河文明对红山文明始终敬而远之的原因。
  如果说夏王朝诞生于距今4000年以前,那么,良渚文化时代正好与帝喾、帝尧和帝舜时代相吻合。距今5300年以前,位于巢湖凌家滩的玉璜帝国最终走向消亡,而位于太湖良渚的玉琮帝国则悄然兴起,在青铜文明到来之前,良渚人继凌家滩人之后,再一次在长江下游地区,打造了一个空前绝后的玉器王国。  在这个时代,黄帝、炎帝、蚩尤和少昊等传说中的领袖人物均已死去千百年,其人与骨皆已朽矣,而治水的神禹,却迟迟没有诞生。所以,五帝时代的华夏文明与所谓来自西方的青铜、羊毛、神马、牛奶和小麦等没有半点的关系,与所谓西方或者北方强大的游牧部落也没有半点关系。  33、在良渚的瑶山,当中国西部和黄河流域的部落还在使用玉石或者偶尔使用玉石打造玉斧和玉凿的时候,江南良渚的贵族们却用玉器堆积出一个极度奢华的世界,从生活用品、装饰品再到礼器和神器,无不精雕细刻,极尽工巧。  在凌家滩,炎帝的子孙共工氏部落的头领们还习惯于将玉斧、玉锛、玉铲和玉凿等木工工具大批地带进坟墓,这表现出炎帝集团对劳动者和生产技术的高度重视,但是仅仅时隔300年,  在良渚,我们看到的却是贵族们正在进行着一场历时千年的享乐和竞赛,所有的玉制或者石制的劳动工具已经与他们毫不相干,而源源不断的财富却让他们享受不尽。  很明显,当时的中国已经进入这样一种形态:一个族群对另一个族群,一个在战争中取得胜利的集团,对另一个曾经拥有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但却在战争中失败的集团的奴役。海量的财富,高度地集中于极少数的统治者之手,而这些人则以神自居,并且世代相承。  34、精美的玉璜,可以让我们了解到良渚文化的脉络,因为玉璜是最早流行于长江流域的文化,只不过此时,炎帝族的残余大部分已退入南方的大山。  有趣的是在良渚,玉璜竟然成为女性专用的饰物,而在凌家滩,无论男女贵族都佩带着玉璜。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测,  最早的良渚贵族,正是来自于山东和河北一带的黄帝族人,在一路南下的过程中,他们杀掉了凌家滩工匠集团的首领和顽强抵抗的战士,但是却有选择地留下了其中大批的工匠,还有凌家滩古国中年轻的女人们。凌家滩人的富有,曾经让这些北方的征复者们瞠目结舌,他们很快就知道了凌家滩人创造财富的秘诀:采玉、制玉、打造石器、制造工具、制造船只以及开展水上贸易。
  35、但是,玉器毕竟是一种极为昂贵的消费,单纯的手工业和商业贸易本身,并不能够直接产生财富,所以只有  发达的农业才是良渚人的立国之本。  除了玉器,良渚的石器也是同样的丰富和精美。良渚的统治者大力扶持农业,农民们普遍使用当时全中国境内最为先进的石犁、有肩石锛、石刀和石斧。与此同时,  良渚贵族集团并非单纯的剥削者和吸血鬼,他们善于以神的名义,向农民们提供精确的历法支持。  良渚人还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屯垦和戍边制度,在良渚周边的山地和丘陵,每一位种地的农民都拥有一柄锋利的石钺,他们拱卫着良渚的核心地带,在平时他们是普通的农民,在战时变作勇敢的士兵。  贵族和各类的工匠们则居住在最为安全的河谷冲积平原和海滨,制造技术的核心机密受到保护,不可以外传,近海的码头便于开展贸易,而海滨的盐场成为另一项重要的经济来源。  36、在安徽潜山薛家岗遗址,人们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玉琮形器、镂雕的玉璜形器和一种圆筒形的玉镯,这些玉器有着明显的凌家滩文化特色,但是又吸收了山东大汶口文化的成份。这预示着在凌家滩遗址中从未出现过的玉琮,可能产生于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北方民族向南方移动和扩张的过程之中。此外,  在大汶口文化晚期才大量出现的玉锥形器,本来是光素无纹的,但是当它传播到了良渚,不但被刻上了神徽,而且成为仅次于玉琮的法器。因此许许多的迹象表明,  良渚文化虽然是新石器晚期南方玉器文化最后的辉煌,但是它们的主人,却并不属于原来的南方统治者炎帝集团,而属于五帝时代奉命南下讨伐共工氏的黄帝家族的后代。
  知道秦始皇最大的功绩是什么吗??  书同文,车同轨。  文字相同,语言相同,交流才顺畅,隔阂才会少的
  43、良渚贵族的奢侈品和农用的石器。石器文明与玉器文明交相辉映,而前者正是后者的基础。我们不知道究竟要多少位农夫才可以养活一名良渚的贵族,还有量数庞大的工匠群体。但可以肯定的是  农业并非良渚唯一的经济支柱。靠着江河湖海,良渚的渔业和盐业也很发达,而且在良渚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商业码头。宗教和原始的商业也在这里发生了密切的联系——  重黎和吴回家族世袭祝融的神职,而古籍明确记载是祝融家族发明了中国最早的集市。  良渚所在的余杭正是今日杭州市的前身,而杭州的“杭”即指古代的方舟。在这里出土的嵌玉漆杯,比起战国时代的漆制品毫不逊色,但时间却要早上两千多年,而良渚贵族使用的玉柄象牙梳,甚至比商代晚期妇好墓中出土的玉梳还要精美。  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晚期,周人的一支太伯和仲雍兄弟二人由陕西迁居于太湖,他们因地而就俗,去中原衣冠,披发纹身,与太湖的“蛮族”和平相处,并自号为“句吴”。传说太伯兄弟二人是为了避让王位而作的自我流放,但是他们选择了太湖,却极有可能是中原人在1000多年后的寻根之举。  在良渚灭亡之后,距今4000年前,中国玉琮突然大量地出现在黄河上游以及渭水流域的陕西和甘肃地区,这就是迷一样的齐家文化玉琮。而这一带,却正好是周人及其祖先的居住之地。太伯虽然是春秋和战国时代吴人的祖先,但是更早的吴人,却是颛顼氏的后代吴回。
  45、重氏家族与良渚的渊源。  在整个五帝时期,山东重氏家族的身份格外引人注目。在良渚玉器上,我们随时可以看到对句芒神的崇拜,句芒名“重”,出身于少昊氏,世代神职。我们可以发现  重与种地的种,以及种子的种原来本是同一个字,而句芒则是春神、东方之神和农神。  东夷重氏家族是山东半岛最古老的家族,他们是山东的土著,或者是最早从陕西地区沿着黄河向东迁徙而来的移民。  距今6000年前左右,炎帝氏北上,并先后占据豫东淮阳以及山东曲阜,少昊以及重氏从此依附于炎帝,特别是重氏,依旧担任神职。炎黄大战以后,蚩尤被杀,少昊与重氏又为黄帝所用,且与炎帝并称为诸侯。及至  少昊氏末,帝颛顼入主山东,取代了少昊氏,但重氏依旧留下来担任“司天”之职。我们不知道在之前一连串的变迁之中重氏的血缘有没有发生改变,他们是太昊的后代?少昊的后代?或者是炎帝的后代、帝颛顼的后代?一切皆有可能。  然而在中国的东方,却一直信奉太昊的祭司,重氏句芒为神。  帝舜有虞氏的家族,极有可能产生于良渚,因为帝舜传说中的祖先,分别为高阳(颛顼)、穷蝉、敬康、句望(句芒)、蟜牛、瞽叟。句芒名重,他是少昊氏的“重”还是颛顼氏的“重”?几千年来无人可以作出解释。  如果重氏句芒与帝颛顼之孙,老童的儿子重或者重黎是同一人,则帝舜一族也是重黎的后代,并且帝舜的真名也叫做“重华”。
  孟子说舜是东夷之人,而舜的传说亦遍及浙江以及山东,所以有虞氏帝舜一族兴起于东方应是确凿无疑的。数千年来,人们并不怀疑东夷与太昊以及少昊的关系,但  东夷的族源和族系似乎总是在发生着变化。太昊在先,炎帝在后,少昊继炎帝之后都于空桑,不久帝颛顼又取代了少昊,而帝喾凭战功又接替了帝颛顼,成为东方的新主人。  我们循着古玉的线索,可以发现除了伏羲或者神农之外,包括黄帝至大禹之间一千多年以来的上古中国史,基本上就是东夷史,也就是说  中国史前文明的摇篮在东方。这段东夷史由两个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位于黄河下游地区的正统的东夷史,一部分是位于浙江省至江苏一带的东南夷史。  东南夷,实为东夷重氏祝融一族在南方长江下游地区的分支,它们虽然偏居江南,但是却是山东的神族重氏家族的正统,从这里衍生出强大的有虞氏,以及后来吴回的后代,包括南方楚人的祖先在内的“祝融八姓”。
  47、蛋壳黑陶与山东龙山文化的兴起。  这些黑陶比良渚的陶器更加接近于青铜礼器的造型。在极盛时期,良渚人的势力已越过长江以及淮河扩张到江苏全境而远达山东省南部。大约在距今4500年前,良渚文明之光已经接近于熄灭,而山东半岛进入了以黑陶文化为特征的龙山文化时代。山东龙山文化在华夏文明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  华夏民族从新石器时代跨入文明的门槛,虽然起步于山东,但是最初的动力,则发源于苏、浙地区的良渚文明,而这一切似乎都与有虞氏的北上有关。  自帝颛顼至帝尧,黄河下游黄淮地区的济、汶、泗、淮“四渎”之水经常性的泛滥,这使得北方王朝饱受洪水之累。传说帝尧在位之时,洪水肆虐长达60余年之久,尧王朝因此已虚弱不堪。就是在这个时候,太湖良渚集团内部的权利之争,给帝尧送来了一份厚礼,这就是久违了的一支南方部落首领有虞氏重华前来投奔。
  48、江苏新沂的花厅遗址出土了大量的良渚玉器,这是良渚文化向北扩张最远的地方,此地出现了良渚文化与大汶口文化交叉共存的现象,考古学者们称之为罕见的“文化两合”。新沂市的北面与山东省郯城县为邻,东为江苏东海县,西为江苏邳州市。这个地方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传说中大禹的父亲或者是祖先死于这附近的东海羽山,羽山在东海县与山东省临沭县的交界处,是东海县的第一高峰。大禹的父亲崇伯鲧在这里被帝尧下令祝融杀死,而罪名是治水不力。  传说崇伯鲧最终死于祝融氏的“吴刀”,所以他无疑死于吴人之手。  于是  强大的太湖祝融集团最终为自已制造了两个死敌和掘墓之人:第一是被迫出走北方的有虞氏,第二便是崇伯鲧的后代夏后氏,这二人均出自于帝颛顼,他们与太湖祝融氏最少也是远亲。有虞氏后来与夏后氏结为同盟,他们先是为帝尧治水、从而获得了极大的信任权力,然后又南下攻击长江中下游一线以及太湖地区的“三苗人”。
  胡春洞 玛雅人和中国人的亲缘关系(转载)_国际观察_天涯论坛
  玛雅人与中国人的亲缘关系不但在语言和思维方式方面有许多表现,在风俗方面、衣食住行方面也有许多表现。  从信仰角度来说,玛雅人和中国人一样,都曾经有过为水神送新妇的陋习。玛雅人普遍崇拜水神,也就是雨神,每年都要挑选美丽的处女,将她们扔到圣井中去,为的是祈望水神不再降祸于人,出现长期干旱。而中国古代就有“河伯娶妇”的说法,甲骨文记载的祭河仪式就有“沉嬖”,即把美女扔到河里。还有一种信仰就是“龙蛇崇拜”。玛雅帝国被称为“巨蛇王国”,印加人的信仰中有很大部分也是有关巨蛇的崇拜。“人们所熟悉的玛雅古王国的特殊标志是一个双头龙。这个怪物有一个爬虫类的躯干,腿上长着虎豹的利爪,两端各有一个头。”“各式各样的龙和蛇,完全形态的和刚现出头部的,盘旋贯穿于错综复杂的玛雅象征文饰之中。”而中国人对于龙的崇拜根本不用我们多说了,在古代,中国人还往往视蜥蜴为龙,或者龙和蛇的形象根本就是混杂的。  奥尔梅克文明最显着的特点就是崇玉,从白玉、红玉、黑玉、玛瑙、翡翠,至玉佩、玉圭、玉刀、玉针、玉斧、玉饰、玉杯和玉面具,应有尽有(见附图六)。玉器做工精美、细腻,有些还胜过商周美玉。尤其是附图六中的第5号文物奥尔梅克刻符玉刀, 与中国先秦时的常用兵器戈的造形非常相似(不同的是战国时期的戈已是铜制并绑在长木柄上使用了)。令人诧异的是奥尔梅克玉器加工在公元前1200年前后突然兴起,并在几乎没有先例的状况下突然达到了高峰!  奥尔梅克人与商周人一样,用玉器陪葬(口中含玉,腰缠玉佩,头罩玉面等),借玉器治病,以玉制傩神驱鬼(见附图七),凭玉斧和玉圭作权饰,用玉刀利器作刑具,重玉人,以玉杯盛鲜血祭祖。通常在祭神玉器上发现涂有朱砂红末。奥尔梅克与商周都有跪坐的习俗(见附图八)。  中美洲民间也有玉兔、玉女、玉郎等说法,也有食玉登仙的概念。另外,中美洲的玉圭上也有穿孔系绳的传统。玉器上刻的神徽、图腾和符号与先秦时期的内容相似。  中美洲的玉器许多是采用绿色或黑色蛇纹石,有些玉石已经在墨西哥、厄瓜多尔和洪都拉斯找到产地。但是,许多玉器的原产地和制作工具至今还未落实,令专家们不解。  从人种、肤色、习俗来看,美洲印第安人与中国古羌人非常接近。也就是说,大多数纯种印第安人与当今的三苗人、藏人及其它少数民族有着相类似的关系(注:[英]李约瑟:《泛太平洋的回音和实证》,世界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然而,美洲印第安人与亚洲中国人的类同不仅表现在同是黑发黄肤典型蒙古人种的外表,及箕形门齿和蒙古人种幼时屁股上特有的青色胎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遗传基因研究领域和用途也愈加广泛。十几年来,中美有关专家多次试验发现,中国汉人和少数民族与美洲印第安人持有同种遗传基因。  广西省医学院的梁徐教授发现,中国人身上也有异常血红蛋白“克锡塔”,科学家们指出,当今世界上唯有中国人和印第安人持有异常血红蛋白“克锡塔”,从而断定太平洋两岸有血缘关系和遗传关系(注:宋国勋:《谁先发现美洲》电视纪录片,1997。)。  巴西生物遗传学家皮纳教授多次对东北亚和美洲印第安人种进行DNA的试验,他的试验结果是(注:[巴西]皮纳(S. D. Pena ):《美洲人的遗传基因》,World Press Review,1996年4月号。):  1.印第安人的祖先来自东亚和东北亚。  2.亚洲先民曾多次分批来到美洲。  3.南美洲的先民是由中美洲迁移过来的。
  印第安人90%以上的Q和少量的C  中国人80%的O  -----------------------------  美洲印第安人是蒙古人的分支  泰亦赤兀惕·满昌   【摘要】:印第安人是美洲大陆的原始蒙古人 ,是开辟美洲、创造美洲文化的蒙古利亚人。在 30 ,0 0 0~10 ,0 0 0年 ,他们第一次从蒙古高原东移 ,跨过白令陆块 ,推进到美洲大地 ;在 10 ,0 0 0~ 8,0 0 0年 ,第二次或第三次从蒙古高原南下 ,经过太平洋岛屿 ,到达美洲。印第安人与蒙古人属同一氏族血统 ,他们婴儿的臂部上有“蒙古斑” ,这是于属蒙古人的先天性青记。印第安人的社会形式、民族风俗、宗教信仰 ,与蒙古高原诸民族有许多共同点  【作者单位】: 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学学院   【关键词】: 美洲 印第安人 蒙古人 蒙古语族人 蒙古利亚人
  张碧波认为,现有的考古等方面研究成果,证明中国东北嫩江流域的古人类与美洲土著人类之间有密切亲缘关系。  证据一、生存方式相同,都是大野兽狩猎民族  北美洲和东北亚地区位于相同纬度,都属于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形成了许多几乎相同的植物群和动物群。大量动物化石证明,第四纪的更新世时期,东北亚和北美地区都生活着猛犸象、野牛、野马、野驴、骆驼和巨大地海狐大型动物等。……  证据二、工具相似,都使用细石器  考古学家在对嫩江流域齐齐哈尔昂昂溪遗址考古时发现,距今1万多年前的当地古人类运用压制技术压制而成的小型细石器十分发达,占全部出土石器工具的绝大部分。其中镞、刮削器和石叶是嫩江流域细石器文化的基本石器组合。  证据三、人种同源,都属北方蒙古人种  中国人是典型蒙古人种。黑发,粗且直。幼儿臀部有被称为蒙古斑的骶部色素斑,在中国俗称“青屁股”。多数人具有位于眼内角的内眦褶皱。  印第安人也是蒙古人种。直发,发色或黑色或深棕色。婴儿出生时有蒙古斑点。眼睛内眦皮褶皱。  证据四、文化同源,都属萨满文化
  研究人员获取了于1.26万年前埋葬在美国蒙大拿州的一名男婴的脱氧核糖核酸(DNA),为现代美洲印第安人和美洲其他原住民的远古起源提供了新证据。  这是在新大陆获取的最古老的基因组。同男婴一同被发现的人工制品显示,这名男婴属于约1.3万年前至1.26万年前存在于北美洲的克洛维斯文化。该文化以在新墨西哥州克洛维斯附近的一处考古地点命名。  研究人员说,该男婴的基因组显示,他所在的族群是许多现代美洲原住民的直系祖先。  DNA还显示,这名男婴的祖先来自亚洲,从而支持古代经由一条早已消失的大陆桥迁移到美洲的标准观点。
  记号下宗教  古犹太教的诞生与西方(中东/西亚)上古神话有什么关联? 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J1EwTD9fdOs9hmW49QUhoK_B84sBeh0KCqSUUtAZzMwMgd5D0pODc7kQunc-jxFW1eoQPX6T51aY968gcEN2HyWMGP6AEaKiMbR5Vy_GS2S  亚伯拉罕的故乡美索不达米亚古时候信奉萨比教, 以日月星辰为崇拜对象,其中太阳是最主要的神祗。传说亚伯拉罕曾与故乡的人们发生争执, 宣称比太阳更伟大的造物主才值得人们敬拜。为此, 他遭到了众人的反对, 而且还被国王关进了监狱。后来, 国王唯恐亚伯拉罕的观点蛊惑民心,败坏多神教,遂没收了他的财产,将他放逐哈兰。从哈兰移居迦南后, 亚伯拉罕就彻底放弃了多神教, 以唯一的神El为崇拜对象。  一幅图告诉你古犹太教是西方宗教的起源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boardid=2  《旧约》中的伊甸园、创世信条乃直接取材自巴比伦文化;“伊甸”本是巴比伦人对幼发拉底河下游冲积平原的名称,后在古希伯来语中引申为“一个可乐之地”的含义,从而发展出的地下乐园之说,创世和洪水传说则可从两河流域的古代碑碣、泥砖上查考出。  犹太人在接触了巴比伦的创世故事,便据此产生了现在旧约《创世记》的创世神话,故此可以发现很多巴比伦神话的痕迹,例如巴比伦的始祖名为阿当米(Ademi),犹太人便以亚当(Adem)为其始祖之名(2)。  巴比伦宗教神话的神话与传说_地区_中国百科网 http://www.chinabaike.com/t//.html  注:其中讲到的1创世神话、2人类起源神话、3复活神话、4洪水神话,都和犹太教可相对应。  犹太人宗教观  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b8o5H7xA2XwQOxR_5V2sNmupXYhQkYAieqTMCg_TM3UePsxKrVybTe9WHB74Haw54eSP1uwRZw3FNSzAjhpqbq  公元前2100年前后,古代巴比伦人统一了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君主专制的确立促进了宗教神学的重大发展。专制君主需要借助神灵的威力巩固自身的统治,希望出现一个众神之首。犹太人的祖先希伯来人的一神教,便应运而生,这也正是犹太教产生的基础。  犹太教的起源及其教义的发展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K4Euqzb2WDZuQaUfinsRpEw-qFSkMXp2nGq_Jtm4dyMy-TwGD3fQVl1XaD9Gdo3ABgn5FRoIecBe7NR2Q4o7ATovG56h7R-IxluZ_0wCxVC  古犹太教起源于什么时间_  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Xpzi7siAoukn7FCqT2NgreHRsYmU3tMQG97POim5GL6qbNBQTSG4jT6cLWPf3Ikq_nAEMfEvMBdw6HVpKbbzGk09427ffKiqFoILdhnvxbe  大约3800年前, 当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已经趋于衰败时, 一位名叫亚伯兰(Abram)的人从两河流域南部的乌尔(Ur)经巴比伦(Babylon)、马利(Mari)、哈兰(Haran)迁徙到被称作迦南(Canaan)的地方(即现在的巴勒斯坦地方), 几经辗转后定居在别是巴(Beersheba)。 亚伯兰更名亚伯拉罕(Abaraham)。   (另一说为亚伯兰迁徙的时间为前12世纪。?)
  图腾崇拜与原始宗教的起源   http://xueshu.baidu.com/s?wd=paperuri%3A%28ac3bd9e340e0d1c5f3f8e76b39ce9286%29&filter=sc_long_sign&tn=SE_xueshusource_2kduw22v&sc_vurl=http%3A%2F%2Fwww.doc88.com%2Fp-3.html&ie=utf-8&sc_us=84749  原始宗教_百度百科 http://wapbaike.baidu.com/item/%E5%8E%9F%E5%A7%8B%E5%AE%97%E6%95%99/2749556?bd_page_type=1&st=1&step=11&net=2&statwiki=1  从自然宗教到原始宗教 http://mt.sohu.com/5070747.shtml
  图腾崇拜与原始宗教的起源   http://xueshu.baidu.com/s?wd=paperuri%3A%28ac3bd9e340e0d1c5f3f8e76b39ce9286%29&filter=sc_long_sign&tn=SE_xueshusource_2kduw22v&sc_vurl=http%3A%2F%2Fwww.doc88.com%2Fp-3.html&ie=utf-8&sc_us=84749  原始宗教_百度百科   http://wapbaike.baidu.com/item/%E5%8E%9F%E5%A7%8B%E5%AE%97%E6%95%99/2749556?bd_page_type=1&st=1&step=11&net=2&statwiki=1  从自然宗教到原始宗教 http://mt.sohu.com/5070747.shtml  扩展阅读:  论图腾观念与萨满教起源的关系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kzV4PU-pVsAf9GFDlOamfx_qQzGXvfyQYv00FCzg6C84d8N_USUPPRpi8Mab0guVqFJip-ikoAUzmBtYSMfCIX08GcyR_vBLiB7BwN3wU7m  (流传于中国北方;人们普遍认为它是一种东起白令海峡,西迄斯堪的拉维亚,横亘欧亚大陆北部亚寒带、寒带地区,是乌拉尔-阿尔泰语系的渔猎或游牧民族的原始宗教。在中国,萨满教主要分布在东北至西北边地操阿尔泰语系中的满——通古斯、蒙古、突厥语族的民族中间)  萨满教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274.shtml  萨满教一词源自西伯利亚Manchu-Tungus(通古斯)族语的saman。  所谓萨满教并非指某种特定的宗教或信仰,而是凡 具萨满经验和萨满行为的通称。在Tungus族语的saman一字中,sa意指知道(to know),shaman按文字 表面意义来说就是「知者」(he who knows),所以称知者,意谓萨满教是一种获得知识的方式。萨满教是一种现象的通称,没有教条或是特定的信仰体系,不同传统的萨满教有不同的实行方式与特征,一般对萨满教的定义也是来自其经验与技术。Jonathan Horwitz则表示,「萨满教不是关乎信仰,而是关乎经验。」Horwitz定义萨满师是「有意地改变其意识状态,以接触和/或进入另一个实在之中,能由此获得力量和知识。任务完成之后,萨满师从萨满旅程回到原本的世界,以其所得的力量和知识帮助自己或他人。」  萨满教是不是一种宗教? --中国国学网  http://www.confucianism.com.cn/Show.asp?id=165445  有学者撰文提出,它是“原始的自发的多神教向人为的一神教过渡的宗教”。  “从前有人以为萨满教只盛行于亚、欧两洲北部的寒带,住在北太平洋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诸民族之间。近代发现美洲的印第安人,亦有同样的萨满。在中国,原始宗教的巫,也是萨满教,而且不仅限于汉族。蒙古的黑教,回民的毛拉,彝族的必磨,苗人的鬼师,瑶族、畲族的鬼师,都是萨满的遗迹。在佛教、伊斯兰教进入中国以前,巫为中国唯一的宗教,道教不过是由巫转来。   至于亚洲的南部马来群岛亦有类似萨满的存在。“这种观点基本上是用萨满教来概括所有的自发宗教或原始宗教。  萨满教与南方民族民间宗教比较研究
  http://xueshu.baidu.com/s?wd=paperuri%3A%289d9d6e34dfb804ddc684e597%29&filter=sc_long_sign&tn=SE_xueshusource_2kduw22v&sc_vurl=http%3A%2F%2Fwww.doc88.com%2Fp-6.html&ie=utf-8&sc_us=7331746  本文通过对北方少数民族萨满教和南方少数民族民间宗教的比较分析后指出 :藏族的苯教巫师、彝族的苏尼、纳西族的桑尼以及羌族的端公等民间巫师和北方民族萨满的巫师之间具有很多相似之处 ;南方民族的一些民间宗教也可以纳入广义的萨满教范围内加以研究  南方民族萨满教研究再议——从宗教学之功过谈起  http://xueshu.baidu.com/s?wd=paperuri%3A%2883fedbb14bb752dc5d93a%29&filter=sc_long_sign&tn=SE_xueshusource_2kduw22v&sc_vurl=http%3A%2F%2Fwww.doc88.com%2Fp-2.html&ie=utf-8&sc_us=  南方民族中有无萨满,萨满教研究是否可行,是宗教学、民族学和人类学长期关注的重大课题。宗教学有把南方民族萨满教类信仰民俗放在原始宗教范畴内研究的传统,但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证实这种界定存在重大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宗教学原始宗教研究潮流进行反思,通过彝族、苗族和客家等南方民族群体的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实例的整理分析,证明南方民族萨满教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详解萨满教的历史起源   http://www.d1xz.net/wenhua/zongjiao/art98956.aspx  一般认为,萨满教起于原始渔猎时代。萨满教的理论根基是万物有灵论。但是,直到各种外来宗教先后传入之前,萨满教几乎独占了我国北方各民族的古老祭坛。它在我国北方古代各民族中间的影响根深蒂固。直到后来,甚至在佛教或伊斯兰教成为主流信仰的我国北方一些民族当中,仍可明显见到萨满教的遗留。满、锡伯、赫哲、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维吾尔、乌孜别克、塔塔尔、
、以及大和等民族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萨满教信仰活动。  萨满教及其宗教原生性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61.shtml  狭义萨满教仅指在持通古斯语的人群中所通行的一种独特宗教形态,主要分布于亚洲北部、西伯利亚地区至北极圈一带,在中国主要流行于满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民族之中。广义萨满教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以巫术宗教为核心。这类信仰通常可以概括为,宗教巫师具有与神灵沟通的能力,能够通过某些特殊的仪式,使神灵“附体”到自身,从而代表神灵发号施令。此类信仰广泛存在于我国境内的各个民族之中,例如汉族的“跳大神”、蒙古族的“博”、壮族的“师公”、彝族的“毕摩”、客家的神婆、台湾的乩童等。  通常认为萨满教始于史前时代,先于制度化的宗教而出现,分布于世界各地。或说萨满信仰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原因在于关于萨满的神话传说中,大部分都是女萨满,而且至今仍有很多女性萨满。萨满教的结构略显松散,没有一位公认的萨满始祖或领袖,也没有书面的、固定的教义,更没有固定的仪式唱词,甚至没有固定的宗教场所。而对于萨满信仰者来说,没有教规的束缚,没有忠于某位萨满的要求,甚至没有对其他宗教的排斥。因此,萨满教被视为原生性宗教或原始宗教。  中国是世界萨满教文化圈的中心
  http://xueshu.baidu.com/s?wd=paperuri%3A%e0f7fbb4efa445%29&filter=sc_long_sign&tn=SE_xueshusource_2kduw22v&sc_vurl=http%3A%2F%2Fwww.doc88.com%2Fp-5.html&ie=utf-8&sc_us=5557838  本文将世界萨满教文化圈分成广义与狭义两种,并且主张采用狭义的 观点.认为中国是世界萨满教文化的中心.其理由是:中国是世界上记载和研究萨满教最早的国家;"萨满"一词出自我国的女真语;从地域上看,中国正好处于这 一文化圈的中心;这一地区的中国北方民族众多的人口中仍然保留或残留着萨满教信仰.  萨满教是世界性的研究课题-学习中国
  http://study.ccln.gov.cn/fenke/shehuixue/shrdyj/shmzyzj/159728.shtml  萨满教在世界的分布和国内的状况  萨满教是一个国际性的研究领域,美洲印第安人,西伯利亚土著民族,北欧萨米人,北极地区的爱斯基摩人,中国北方属阿尔泰语系的突厥语族民族、蒙古语系族民族、满-通古斯语族民族各个民族,
族以及日本阿依努人,等等国家和地区的民族都信仰或曾经信仰萨满教。   因此许多国家都有调查和研究萨满教的学者和学术机构,国际上有萨满教研究学会、有研究会月刊和年度集刊。国际上一些国家在萨满教研究上一直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芬兰、匈牙利、英国、俄罗斯、匈牙利、蒙古国、韩国等。萨满教研究的著名学者也遍及世界   像很多学科一样,关于萨满教的最初研究和基本的理论建构也来自西方,在那里萨满教的研究已经进行了300余年。坦白地讲,我们对此知之甚少。直到现在,国内对于国外萨满教研究的介绍十分稀少,更不要说系统的阐述了。我们的萨满教研究本身就需要专门的理论基础和理论系统的建设,而这种文化在中国基本上没多少人关注和支持。因为大家都在忙着养家糊口。  迈克尔o哈纳的“核心萨满教”--《世界民族》2015年05期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TRIB.htm  【摘要】:美国人类学家迈克尔o哈纳利用自己在南美田野工作中习得的萨满技艺,结合世界各地的萨满教资料,经过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发展出了一套适用于西方社会医疗保健的萨满理论与技术(即"核心萨满教")。这一创举在其著作《萨满之路》出版之后引发了西方学界与普罗大众的强烈关注,同时也为我国的萨满研究提供了新方向、新思路。本文旨在介绍哈纳的"核心萨满教"以及学界的回应,并对其加以评述。
  “萨满”词源与词义考析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9.shtml  Saman(萨满)一词在满—通古斯语族诸语言中是一个通用词语,都由意为“知道”的词根构成,因而,其本义也源于此,为无所不知的智者。  萨满在本氏族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被视为氏族精神、智慧的代表,他们不仅是主持氏族祭祀活动的祭司,往往还是部落时代的酋长。  考古与萨满教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45.shtml  国内外萨满教研究者普遍把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巫术宗教遗迹当作萨满教的早期例证。在这个意义上,萨满教和人类早期宗教具有相同的内涵,它等同于一般学者所说的原始宗教。  考古发现与萨满教解释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3LFuIPFUI_CiOsb0p2spJi8POHnVqFasSSZeo-JqK0I4qe6YoBXHfw28EMCglTY-rj5Z9WxPByCLoKR6lonn_4mGfhZtPbX3BhDj0jJYj8S  中国通古斯语族民族的萨满教特点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72.shtml  其一,它保持了狩猎时代的信仰传统,而这个传统已经在世界上许多地方消失,因而弥足珍贵;其二,通古斯人的萨满教比较完整地展示了它的氏族性,从而证明了萨满教在起源和发展方面的重要特点,即社会组织和信仰组织的长期重合;其三,通古斯人的萨满教具有萨满文化核心区域的典型特征,它突显出研究中国通古斯语族民族萨满教的重要意义。  揭秘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萨满教  http://emotion.aili.com/p.html  地理学家、气象学家、博物学家和历史学家,都认为秦岭是南北中国的分界线。自从一百万年以前这列山脉隆起以后,它对中国的温度和降雨类型一直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冬天阻止冷空气南下,夏天阻挡潮湿的空气北上。小麦、小米和玉米是秦岭以北的主要农作物。秦岭以南是水稻。
  印度  民族成分的复杂也造就了复杂的印度语言,印度有179种语言和500多种方言,90%以上的人是约16种语言,1971年统计,5万人以上使用的语言有118种。  印度语言分为四大语系:  1,印度-雅利安语系,分早、中、晚三期,早期包括吠陀经典使用的语言和古典梵语,后期则包括印地语、旁遮普语、拉贾斯坦语、孟加拉语等等。梵语直到19世纪,才被欧洲人发现与波斯语、希腊语、拉丁语、有密切关系。  2,达罗毗荼语系,泰米尔语、泰卢固语等等。  3,汉藏语系,有几百种方言,使用人不多。  4,南亚语系,印度最古老的语系,多数部族人使用的语言。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说是个世纪骗局?  欧洲对印度一直抱有一种奇特的激情。公元前300多年亚历山大大帝不顾一切地长驱直入,15世纪哥伦布异想天开西航寻找印度,一个传说中遍布黄金、珠宝、神灵和苦修者的乌托邦。 l7~18世纪,大不列颠帝国最终征服印度。西方开始进入东方之后,才真正对东方的文明有了了解。当不列颠的学者和传教士们第一次直接面对更加古老、灿烂的东方文明时,他们震惊了!犹如习惯了黑暗的穴居人乍见光明,西方学者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要挡住这道历千古而弥新的阳光,为了这个目的,他们首先假设了一种新的印度文明起源说.   关于印度文明的起源,自19世纪以来,在西方学术界始终占主导地位的是雅利安人入侵说。虽然至今都没有任何确凿的来自考古或文献学方面的证据,这一假说却越来越多地被各类学术权威人物认可,最后成为某种不可动摇的事实,记载在所有西方或东方的历史教科书里。   其流行的说法是,白种雅利安人的先辈生活在今俄罗斯南部及土耳其西部之羊的欧亚大草原上。他们说一种被称做原印欧语的假想语,驯养出了马匹,成为饲养家畜的专家。他们发明了有辐条的车伦和马拉的车子,还学会了制造铜、青铜武器和用具。作为游牧民,他们当中有些部落试图开拓新的生存空间,于是向东、西迁移,由亚洲大陆进入印度次大陆, 雅利安人入侵时间认为最早在公元前2000年.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次辉煌的征服, 所谓的雅利安部落自己并未留下任何文字记载, 也没有任何考古证据支持这样的假说, 而是18-19世纪英国殖民者和德国种族主义者构想出来的.   日英国皇家亚洲学会在伦敦召开的一次秘密会议记录表明该次会议的目的是”创立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理论,以便印度人认为英国人并非外来者,…印度一直以来被外族统治,必须让印度继续成为基督统治下的奴仆”   此后这一政策一直被推行,在英国和印度所有大学, 教育机构都开始使用这个雅利安人入侵说.   唯一用来证明雅利安人征服低等土著的证据来自于&梨俱吠陀&第二篇20章第十节:”因陀罗, Vitra 的屠者, 那黑皮肤达塞人的毁灭者”   但同一书的第六篇22章第十节又说:”我们向因陀罗祈祷, 赐予我们光荣, 这光荣将使达塞人成为雅利安人”   这里可以了解,雅利安人根本不是指一个种族, 其本意为高贵,尊贵的有教养的人, 即使黑皮肤达塞人也能成为雅利安人.   最重要的是,所有吠陀经典提到的宗教圣地都在印度境内, 作为入侵者的雅利安人怎么会没有把他们在欧亚大草原的宗教圣地或发源地载入他们的吠陀经典呢?   这个假设的雅利安人入侵说在越来越多的考古证据面前受到了全面质疑.   史前古城哈拉巴于摩亨佐.达罗的考古发掘, 找到了印度文明的源头, 显示该文明不是外来入侵的结果, 而是当代人卓越的才智和信仰结合的产物, 该文化的祭坛构造和几何数据竟然与吠陀经典的记载完全吻合, 编纂吠陀经典的人并非来自欧亚大陆的游牧部落, 而是曾经创造了辉煌哈拉巴文明的,被吠陀经所赞美的自古就生活在印度次大陆的雅利安人.
  雅利安人种_中亚民族吧 http://tieba.baidu.com/p/  从遗传学的角度已经证实了以下几点:  1、雅利安人历史上极有可能确实存在过,其最直系的后裔,在Y染色体中含有R1a1。R1a1主要现见于中亚、西亚、巴基斯坦、印度和东欧等地的人中,在东欧的斯拉夫人中,R1a1最常见于波兰人、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中。  (世界人种基因图谱(Y染色体)表明:现代德国人中属于雅利安基因占19.5%。而俄罗斯人属雅利安人基因占47%。雅利安人成份最高的是波兰,超过50%。以雅利安人自居的伊朗,雅利安基因只占18%,不如中国维吾尔族21%。印度操印欧语民族中雅利安基因占39.5%。从基因也就是血统来讲,斯拉夫人才是真正的雅利安人。雅利安人基因比重在欧洲自东而西衰减,自北而南衰减。挪威人中占31%。而意大利几乎没有。苏格兰人占7%。)  2、其他Y染色体单倍型类群中,与雅利安比较接近的,只有R1b,主要分布在西欧,在中亚、东亚则十分稀薄。(包括新疆、内蒙)  3、雅利安人的人种代表特征,参见斯拉夫人群、印度人群。中亚地区的雅利安Y染色体包含一定比例的单倍群R1a1,但甚少有中西欧人群当中的R1b。  ——————————————  原始印欧人的来源?
  @笔记本1号
17:40:01  董吉全:中华远古文明探讨及质疑DNA非洲起源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f887a00102vhg4.html  人类的文明发祥之地只能是中华,是中华的长江流域。“长江流域古糯语(人类最早文明发祥者——种植古糯稻的糯民说的语言暨古汉语的前身)为上中古全球通用语”。  长江水系纵横,湖泊星罗棋布,上万年的农耕文明相生相伴。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距今2.25万~1.85万年,是目前为止发现的人类最早的农耕文明遗址,发......  -----------------------------  (洞庭湖流域、太湖流域,分属于长江中下流;先中游、再下游)  中华民族在上古至秦汉时可能就已经过了“兴于一地[长江中下流]、分到各地[糯文化及玉文化的四散传播]、再合[从黄帝炎帝蚩尤再到夏商周的逐鹿中原/黄河流域]、再分[赶走三苗、匈奴等]”的复杂过程。所以从Y基因上不太看得出来,因为都属于O系,特别是以O3为主。(相反,看母系基因线粒体的流动及分布会更科学,因为父系Y基因有较大可能是外来基因。)
  林河:萨姆(萨满)文化是中华民族撒下的第一颗种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f887a00102dy9b.html  申明:“萨满”之“萨”有“神灵、}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