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美国领事馆馆领事官邸旧址怎么样,好不好的默认点评

福州这些老建筑的故事你都知道吗?一起看看Ta们的前世今生 - 福州人家福州这些老建筑的故事你都知道吗?一起看看Ta们的前世今生作者:福州人家 / 微信号:fzrj88&发布日期: 请点击上面蓝色字订阅!!福州人家微信号:FZRJ88简介:记录福州的人与事联系小编:WSSDS99(私人微信) (QQ)(本文由福州人家出品,转载请在开头保留这行字,字体不得变异,文末带本号二维码,否则视侵权)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城已有2200多年历史。城内有众多老建筑,它们的身影,你可能很熟悉,但是它们背后的故事,你就不一定知道了。白塔王审知为其父母荐福在唐天祐元年(西元904年)所造,故名。明代失火后改为砖塔,外涂白灰,民间俗称白塔,与乌塔相对。传说在辟基时,发现一颗光芒四射的宝珠,所以取名“报恩定光多宝塔”,简称“定光塔”。第二年建白塔寺,即现白塔南定光寺。1957年、1963年政府两度拨款大规模重修,恢复砖塔原有明代建筑风格。在修建塔围掘地时,在离塔身5米处周围发现唐代木塔须弥座束腰石雕刻塔座、白梨石栏杆、嵌青石栏板、板面浮雕人物故事及海妖、兽类、花卉,极其精美生动。1993年公布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乌塔150年前的乌塔位于鼓楼区乌石山东麓,建于五代后晋天福六年(941年),为七层八角楼阁式石塔,通高34.74米。塔平面呈八角形。原名“崇妙保圣坚牢塔”;塔身风化后呈黑色,俗称“乌塔”。与于山白塔并称“双塔”,是福州的标志。原来计划修建九层,但天佑九年(944年),闽王王延曦在部属政变中被杀,塔仅建七层结束。1958年,因乌石山地质情况造成塔身倾斜,福建省人民委员会拨款加固维修,逐层箍以钢条,石缝以水泥浆灌注加固。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福州文庙1926年大成殿后,可见“仰之弥高”原匾额,牌坊等现已不存。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圣庙路,是福州的人文中心,也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大历七年(772年),福建观察使李椅迁至于今天的圣庙路。五代闽国时期,闽王王审知于贞明七年(921年)将其改设为四门学,后来废止。历史上文庙三次遭到火焚。咸丰元年(西元1851年)八月初三,福州文庙遭火灾被毁后,于是年十二月至次年六月重建为现今的文庙。1949年后,曾被改作学校、红卫商场、少年宫等场所。21世纪初,少年宫搬出文庙,文物部门随之对文庙进行了修缮。华林寺大殿华林寺大修前位于福州“三山”之一屏山南麓的鼓楼区华大街道屏山社区华林路78号,华林寺为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创建,初名“越山吉祥寺院”,明正统九年(1444年),御赐匾额“华林寺”,遂以之为名。华林寺大殿是华林寺唯一遗留至今的建筑,其历史可能可以追溯至王延钧称帝时期(后唐长兴四年,933年)或更早。1958年大殿被鉴定为宋代遗构,是长江以南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殿单檐九脊顶,构架抬梁式,其18根殿柱以上全用斗栱支撑。大殿建造手法在唐宋木构建筑中独具一格,对日本镰仓时期(12世纪)建筑风格影响颇大。20世纪80年代大修时,又补建山门、配殿等,周以红墙。镇海楼位于鼓楼区华大街道屏山社区屏山之巅。始建于明洪武四年,附马都尉王恭主持修建,为城北的标志,也是福州文人雅士的聚集地,“样楼观海”曾是州西湖外八景之一。历经六百余年沧桑,九毁九建。1945年抗战胜利,翌年,重修镇海楼并设林森纪念堂。1970年,被韩先楚(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下令将其拆毁。1989年,部分信众在怀安悦来山建造新庙,将原供奉于镇海楼的神位移入供奉,对外伪称“菁华别墅”。1990年正式对外公开“镇海楼”名称。2006年底镇海楼开工重建,2009年正月初一,镇海楼正式对市民开放。光禄坊刘家大院“电光刘”家族中的刘骏业、陈褧贞夫妇在光禄坊刘家大院东路第一进假山前留影,约摄于年间(来源刘广容)光禄坊刘家大院位于鼓楼区光禄坊中段北侧,建于清代,占地面积约4500平方米,是福州市区最大的一姓住宅。光禄坊刘家大院前后经过几次变迁。其东侧两座原是清初著名画家许友故居——“米友堂”;西侧两座是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进士、官至内阁中书林佶故居,嘉庆年间又归举人、刻书家冯缙所有;此后数易其主。清道光年间,刘氏兄弟中的刘齐衢()购买“道南祠”西侧的四座大院,其中包括“米友堂”的两座大院。称“刘家大院”。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爱国诗人郁达夫租住在刘家大院的原“米友堂”。1958年,刘家大院西端第一座被用作福州中药厂,遭到改建。罗星塔罗星塔俗称磨心塔,是一座空心石塔,七层八角,高31.5米,塔座直径8.60米,位于马尾港的罗星山上,建于明天启年间。罗星塔位置险要、是水路进入福州的必经之地,是古代港口航海灯塔的标志。明初,罗星塔已标绘在郑和航海图中,以及以后的航海针经图册里;万历间,罗星塔被海风推倒。天启年间,著名学者徐渤等人倡议复建。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福州于道光二十四年(西元1844年)开港,罗星塔为欧洲人所熟悉,成为国际公认的海上重要航标之一,又称“中国塔”。光绪二十三年(西元1897年),在闽海关内开办大清邮政福州邮务总局,并在营前海关内开设罗星塔分局。从此罗星塔成为世界邮政地名之一,从世界各地邮到马尾的信,只要写上“中国塔”就可寄达。罗星塔山现己开辟成公园。2013年3月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田会馆古田会馆位于台江区同德路2号,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古田商帮陈必光将在台江前社吴厝埕购的一块地皮献出,推举里人魏明然牵头向古田商帮的5个分支:谷黄(谷口、黄石)米帮、红粬帮、茶帮、焯(薪炭)帮和都县米帮募资,兴建古田会馆。民国四年(1915年)建成。馆舍座北朝南,门内依次为戏台、天井、中厅、正厅,西侧为二层楼厢房,整体布局小巧玲珑。会馆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拾樑穿斗混合式木结构。馆内建筑木构件与正厅和中厅藻井等雕饰件精美、石柱石栏结构完整、飞檐翘角、雕梁画柱、金碧辉煌,宛如一座小宫殿。黄巷小黄楼(摄影:游尘凡心)位于三坊七巷的黄巷,相传为唐进士黄璞故居旧址,黄巢军过福州,以“璞有儒行,戒勿毁其居”,令士卒灭炬夜行。黄巷因此得名。现存建筑是清代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楹联大师梁章钜于清道光年间进行全面修葺。并建了西花厅小小黄楼,以及与之配套的旧居东侧园林小筑"东园"。整个宅院规模宏大,分三路院落。19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被有关单位占据,1990年代为福建省文化厅幼儿园。1992年,小黄楼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开始,“三坊七巷”开始全面整修。陈氏五楼陈氏五楼(摄影:马驹GEGE)位于仓山区螺洲镇店前村后门埕,是陈宝琛(清代大儒,曾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山西巡抚、太傅,是福州新式教育奠基者之一)贬官后回乡兴建的住所。五楼始建于清光绪间,民国初竣工,历时25年,包括沧趣楼、赐书楼、还读楼、北望楼、晞楼等建筑,规模宏大,有鱼池假山、庭院花园等,占地面积4113平方米。最初建设的赐书楼,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内珍藏御赐陈若霖的书籍。还读楼楼上为陈宝琛藏书之所。晞北望楼建于民国初,因其结构精巧,俗称“小姐楼”。北隅为沧趣楼,系陈宝琛珍藏金石书画之所。2009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和2008年,先后两次进行修复,2010年初竣工。林则徐故居位于鼓楼区文藻北路,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林则徐手置宅,其父母均百年于此。原为并列的三进“五间排”,1948年大部分房屋在洪水中倒塌,后由居民葺盖,现仅存主座二进木构架及东侧揖斗楼。2013年作为“林则徐宅与祠”(林则徐祠堂位于鼓楼区澳门路,即林文忠公祠)的一部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林文忠公祠位于鼓楼区澳门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林氏后裔及门人集资兴建,为纪念林则徐的祠堂。民国时期曾被用作驻军。1950年代,被用作机关宿舍;“文化大革命”中居民迁入。1982年由人民政府拨款拆迁居民,进行修复,并辟为林则徐纪念馆馆址。199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作为“林则徐宅与祠”(林则徐宅即位于文藻北路的林则徐故居)的一部分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郭柏荫故居位于福州市黄巷东段北侧,俗称五子登科宅第。始建明末,面积2000多平方米。主座建筑前后三进,郭柏荫为郭阶三次子。郭阶三的五个儿子郭柏心、郭柏荫、郭柏蔚、郭柏苍、郭柏芗皆登科第,故该故居也被称作五子登科宅第。1991年市政府挂牌保护。 日正式对外开放,2012年2月郭柏荫故居门头房挂上了“五子登科”牌匾。“五子登科”牌匾的字仿咸丰皇帝的字题写,体现郭家家族文化和科举世家身份。林浦泰山宫位于仓山区城门镇濂江村,原为平山阁,始建年代不详,南宋德祐二年(1276),南逃的宋端宗赵昰(在福州登基,为宋端宗,年号景炎)曾以此作为行宫,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小的皇帝行宫。现存为清代重修。建筑面积1210平方米,占地面积1694平方米,西偏南10度。由门亭、将军殿、大殿、厢楼、戏台等组成。2009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安澜会馆安澜会馆字纸炉,后方照壁雕“至哉坤元”,今已不存(Ralph G Gold 摄于年,来源:南加州大学图书馆)安澜会馆又名浙江会馆、上北馆,位于仓山区仓前路与解放大桥交叉路口,清乾隆四十年(1775)始建,原为浙人在闽经商及官员、名人聚集之处。建筑占地面积约2400平方米,坐南朝北。建筑前后两落,造型综合闽、浙建筑风格,现保存完好。会馆在民国时期曾名“皇宫酒家”,内设舞厅。建国后作为仓山区环卫所。1989年和1992年先后修葺,1990年1月改为仓山区文化馆。2009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8月会馆再次启动修复。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旧址约1915年拍摄的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旧址建筑群原貌,建筑南面的绿化已经完成(来源:福建师范大学档案馆)位于仓山区上三路8号,原为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外洋女布道会创办的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旧址。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美以美会创办华英女子学堂。宣统三年(1911年)12月12日奠基。民国四年(1916年)华英女子学堂改称华南女子大学。民国三十年(1941年)2月9日,马莲彭学院失火烧塌。抗战胜利后,马莲彭学院修复,许多美国人士和华南在美校友解囊相助,通过美国的中国基督教大学联合托事部汇来50000美元,作为马莲彭学院的修复费用。彭氏楼(胜利楼)日,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由政府接管,并于12月与福建协和大学、私立福建学院等合并为福州大学,1953年改称福建师范学院,1972年改称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泛船浦天主堂1935年的泛船浦天主堂(来源:《公教周刊》)位于仓山区新民街54号,全名“福州圣多明我主教座堂”,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因位处闽江畔的泛船浦菖蒲墩,故又俗称“泛船浦天主堂”。现存的教堂为单塔哥特式教堂。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西班牙籍主教宋金铃募集10万银元建造,可容2000余人,时称江南第一大堂。1933年拆旧堂重新扩建成现今教堂。日,开始90度转向的神父楼(来源:新华社)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教堂被福州市蓄电池厂占用。1985年退还教会,并经维修,正式复堂为泛船浦天主教堂。由于泛船浦圣多明我主教座堂的圣家公所位于规划开辟的南江滨大道中央,从日开始的半个月内,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对其进行平移,向东移动75.6米,向南移动30.7米,并且旋转了90度,由东西向改为向北面向闽江。石厝教堂1870年代赖阿芳拍摄的石厝教堂(来源:罗伯特·赫德的收藏,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馆藏)位于仓山区乐群路22号,英文名圣约翰堂(St.John's Church),因以石砌筑,俗称“石厝教堂”。为花岗石砌成的仿哥特式建筑,由蓝灰两色石块搭配砌成,上为木桁架屋顶,双层小青瓦通风屋面。石厝教堂于咸丰六年(1856年)由侨居福州的英国侨民集资筹建,1861年落成。主要供侨居在福州的英国人举行宗教活动用。乐群路一带是福州当时的外侨聚居区,教堂建成后,不仅英国侨民到此做礼拜,欧美其他国家的基督教徒也多选择此处进行宗教活动,故亦有“国际教堂”之称。陶淑女子学校旧址1903年的陶淑女子学校建筑群,刚从东窑移至岭后新校舍。位于岭后路11号的福建师范大学仓山校区内,同治三年(1864年),英国圣公会(也译作安立间教会)在英国领事协助下,租用乌山弥陀寺部分房间创办女子小学校,通称“安立间女学堂”。光绪廿八年(1903年),岭后山校舍部分落成,定校名为陶淑女子学校(Do-seuk Girls' School)该校名为福州话音译。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初、高中均改为三年制,更名为“陶淑女子中学”,附设小学部和幼稚园。1951年,陶淑女子学校由政府接办,并与鹤龄英华中学、华南女子文理学院附属高级中学合并,称福州第二中学,即后来的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后为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苍霞洲基督堂苍霞洲基督教堂,老照片下的小桥就是倚霞桥,捐建石刻尚存(来源:GnuDoyng)苍霞洲基督堂位于苍霞洲文通弄17号,1927年竣工,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建筑为红砖砌筑,单层带地下室,立面呈英国维多利亚哥特式建筑风格(属浪漫主义建筑风格的一种)。是福州地区现有的具有典型英国建筑风格,规模较大,保护较完好的教堂之一,被列为台江区文物保护单位。1956年以主教慕尔为首的澳大利亚圣公会代表团来福建访问,由苍霞基督堂接待,主教慕尔讲道,主教刘玉苍翻译成中文。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省宗教界第一次接待外宾,为福建省基督教界同国际基督教友好人士友好往来的开端。1958年后,台江区借用教堂部分场所(可能是地下室)办制药厂。日起,座堂停止宗教活动,整个教堂用作台江制药厂厂房使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政策,教会收回产权,经修缮整理后,于日正式恢复宗教活动。基督教青年会大楼1916年左右从闽江上拍摄的新落成的基督教青年会大楼位于台江南部、紧邻闽江的苍霞洲,为福州基督教青年会(YMCA)的主会所,1915年奠基,1916年建成。建筑面积为8156.40平方米。曾是福州近代最早、最大的一座综合大楼,由红砖砌成。大楼内设有福州当时唯一的室内灯光篮排球两用球场,并附有舞厅、游泳池、健身房、图书馆、西餐厅、电影院等,福州第一部无声电影就在这里放映。光绪十一年(1885年),传教士施美志在福州英华书院成立学校青年会,这是中国第一个基督教青年会组织。1905年创办基督教青年会。“五四运动”期间,福州爱国青年(包括青年会中学学生)宣传“抵制日货”,与日本浪人组织的“敢死队”在青年会及周边地区发生冲突,是为著名的“台江事件”。该事件以日本政府声明道歉,并赔款2000元结束,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获得的国外赔款。2008年开始,基督教青年会大楼被改造为集餐饮、娱乐、商业、休闲于一体的一站式消费中心,改造后的基督教青年会大楼已于日开业。汇丰银行福州分行旧址1945年的汇丰银行,顶层搭建有中美合作所(SACO)瞭望哨(来源:Randy Smith网络相册)遗留在原大岭顶汇丰弄1号(现梅坞路57号聚龙尚书院内)的汇丰银行福州分行办公楼,为二层的殖民地柱廊式建筑,建于清同治年间(年之间)。抗日战争期间,该行于民国31年(1942年)迁往重庆市,抗战胜利后又迁回福州复业。1945年,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SACO)部队驻扎在福州期间,曾使用汇丰银行建筑的顶层搭建观察哨,监视闽江上日本船只的活动。1947年,转为福州私立塔亭护士学校。日正式停业。1952年转为市二医院宿舍。2009年汇丰银行经过修复,目前已挂牌为仓山区文化馆。宜夏别墅宜夏别墅位于晋安区鼓岭宜夏村后浦楼,原为鼓岭医院,建筑为石木结构。1919年由威廉·甘布尔夫人(她丈夫是威廉·A·甘布尔,宝洁公司(P&G)创始人詹姆斯·甘布尔之子,也是宝洁公司的成员。)捐资,美以美会的美德信医生(Dr. Emma J. Betow)建立的,耗资4000美元。原建有三个病区,以及一间有良好照明的手术室、一间浴室和为护士、仆人们准备的房间。(摄影:邱宗新)1958年改作鼓岭卫生院。1983年改作乡招待所。1986年辟为福州于山宾馆鼓岭分馆。建筑最后的主人为杜嘉德医生- Dr. G. L. Downie,基督教南平卫理医院院长,曾任华南女子学院校医多年。回国时,他将别墅赠予华南女子学院。鉴于此2005年11月,福州市政府将别墅划给华南女子职业学院使用,年限20年。万国公益社万国公益社始建于1895年,为石木结构单层厅堂式建筑,面阔七间。被誉为福州最早的会所。鼓岭避暑地的外国人集资建造,内设歌舞厅、化妆室、更衣室等,设施完善。该场所历史上专供洋人们举办舞会、宴会、讲演等娱乐活动,并可代为联系租赁服务及雇舆上山、邮寄书信等事务。1950年前后,鼓岭最后一批外国人被回国,西式娱乐被定性为“资本主义生活方式”而受到政府唾弃,万国公益社被废弃,日渐荒芜破败。鼓岭邮局鼓岭邮局又称鼓岭夏季邮局,日开办的鼓岭夏季邮局,是中国最早的邮局之一,是当时全国仅有的五个夏季邮局之一,当时每年端午节后开张,中秋节后歇业,原属于福州邮务总局。1948年邮局关闭。美国的密尔顿·加德纳先生珍藏的盖有“KULIANG”邮戳的信封即源出于此,2012年8月在原址重建鼓岭邮局。李世甲别墅上世纪三十年代为万英所有,民国廿五年(1936年)民国海军中将、抗战胜利后海军赴台受降指挥官、台澎要港司令李世甲从万英手中购得,故一般资料中将其称为“李世甲别墅”。抗战胜利后归民国政府有关部门使用,1947年被倪柝声购买,1949年后被辟为鼓岭小学,20世纪90年代被拆毁坏。2012年重建的“李世甲别墅”是石围护的木构建筑,结构模式为典型的传统两层木构楼阁,底层设置外廊。英华小礼堂(力礼堂)1908年拍摄的力礼堂(左)和鹤龄楼(来源:华辰拍卖)位于仓山区仓前街道麦园社区乐群路的福州高级中学校内,又名“力礼堂”、英华礼拜堂,主体建筑为单层砖木结构,红砖砌筑的哥特式教堂。附属钟楼,三层,约高21.65米,内有美国霍华德公司设计、麦克辛恩铸钟厂铸造的大钟。力礼堂钟楼上的钟(拍摄:EdDuck 2011年)1881年,美以美会得到信徒张鹤龄的办学捐款1万银元,建立鹤龄英华书院。力礼堂由美国美以美会传教士力为廉偕其夫人及部分鹤龄英华书院校友于1905年捐建,以纪念两人的母亲。功能为英华书院礼拜堂。力礼堂今貌(拍摄:nenva)民国十年(1921年)到三十八年(1949年)间进行过较大规模的改造,这次改造对教堂南端的圣坛部分进行了很大的简化,疑是民国三十年(1941年)福州沦陷期间损坏,战后修复所致。现为福州高级中学体操馆。美志楼1910年11月,举行献堂礼的美志楼(来源:美以美会年议会公报,耶鲁大学馆藏)位于仓山区仓前街道麦园社区的福州高级中学内,美志楼又称“施教室”,是为纪念英华书院第二任校长George Blood Smyth(施美志先生,在英华书院任教)夫妇建造的建筑。为坐北朝南的砖木结构三层西洋式建筑,占地面积535平方米,殖民地券廊式风格。建筑檐口有简化的古典线脚装饰。美志楼建于清末,介于年间,在建成后作为办公室、教学楼使用,并得到了妥善的修缮和保护。现为福州高级中学图书馆。2013年1月,作为“烟台山近代建筑群”的一部分公布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乐群楼1890年拍摄的乐群楼正立面(来源:布里斯托尔大学 J.S.Oswald的照片集)位于仓山区仓前街道麦园路社区的乐群路8号,由烟台山附近各外国领事馆集资兴建(英国领事馆承担了大部分)。始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1859年落成,为二层砖木结构,殖民地券廊式风格建筑。乐群楼是中国最早的西式娱乐建筑和洋人俱乐部,乐群楼英文名“Foochow Club”非常著名,常见于英文书籍、记录和往来信件中。福州二次沦陷期间,日军占据乐群楼,将抓到的妇女关在外侨俱乐部,供其蹂躏,暴行骇人听闻。1950年代,在福州的外籍人士被驱逐出境后,乐群楼被辟为民宅,外廊均用砖封死,作为房间,外观严重破损,唯有入口门楼尚可辨认。槐荫里4号(福州中共地下电台旧址)1936年2月拍摄的“兴化旅省同乡欢迎潘有声先生暨夫人蝴蝶女士纪念”照片,应摄于本建筑(来源:莆田人文地理的博客)位于仓山区槐荫里4号,为一幢三层砖木结构、具有维多利亚风格的近代建筑,典型的英式住宅。2013年纳入烟台山历史风貌区保护范围。早期曾为大阪商船株式会社使用,在1932年到1942年期间福州地区中共地下党的发报电台曾经秘密设在此处。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英等国形成同盟,本建筑也曾经作为盟军联络处使用。民国时期电影皇后胡蝶也曾经在此小住过。爱国路2号(美国驻福州领事馆)J.C. Oswald相册中的美国领事馆(来源:布里斯托尔大学馆藏)本建筑位于仓前山朝北的山坡上,正面朝南,两层带地下室。建筑平面为典型的殖民式平面。建筑立面揉合了殖民式、古典主义、巴洛克等多种手法。在光绪十七年(1891年)英国在上海的出版商出版的《Map of Foochow》中,本建筑被标注为天祥洋行(Late Adamson),疑是天祥洋行经理的住宅。这是目前所能找出的关于此建筑的最早记录。美国驻福州领事馆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二月搬进此建筑,是向英商怡和洋行租用的。 1891年-约1928年为美国驻福州领事馆。50年代,本建筑曾作为福建邮电学校使用,一些当时扩建的设施如饭堂等至今尚存,后为邮政系统九户职工居住。俄国驻福州领事馆官邸1993年拍摄的俄国领事馆官邸,位于福州第九中学(原三一学校)内(来源:火燄山摄于1993年)俄国驻福州领事馆位于仓山区公园路39号福州外国语学校(原三一学校)内,曾作为清代俄国驻福州领事馆的领事官邸。清同治四年九月(1865年10月)俄国首任副领事德理到任,本官邸为俄国驻福州领事馆的组成部分之一。民国元年(1911年),该馆舍卖给圣公会三一书院(现福州外国语学校)作为校舍。1952年,三一中学由政府接收,改名福州市第九中学。1996年由原九中校友会捐资修复,并作为校友会活动场所,修复中错误拆除了原有的俄式木制门廊,并复制了附近的“必翰楼”(已拆除)门廊,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仓山影剧院(荷兰领事馆旧址)布里斯托尔大学存档的太兴洋行照片位于仓山区梅坞路2号,始建于清末,原址为太兴洋行。光绪十五年(1889年),太兴洋行老板英国商人高士威(J. C. Oswald)开始署理荷兰驻福州领事,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正式授荷兰驻福州领事,直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离榕。此间太兴洋行馆舍一直作为荷兰驻福州领事馆使用。1956年,太兴洋行旧址建筑被拆除,改建为仓山电影院(昔日仓山最早的影院),原洋行部分仅余地基。原太兴洋行建筑平面接近方形,两层,占地880平方米,建筑面积1530.58平方米。建筑面阔和进深均为六开间,殖民式外廊平面。现建筑为苏式新古典主义风格,占地面积960平方米。美国驻福州领事馆办公楼位于仓山区麦园路84号省卫生厅卫生监督所内,为美国领事馆旧址。原址建筑可追溯至19世纪中叶。美国领事馆约于年间迁入。1949年后福州市卫生学校图书馆。卫校迁离后,改为卫生监督所办公楼。2013年以“美国领事馆旧址”名义,作为“烟台山近代建筑群”的一部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林森公馆位于仓山区七星巷2号,是曾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的公馆,建于1920年代,为带有殖民地外廊式风格的三层砖木结构建筑,由江屏藩等福州乡亲筹建。1949年后,解放军某部一医疗队占用主楼,林森家属迁至副楼居住。1951年,医疗队将副楼也全部占用,林森家属迁至七星巷3号属林为桢的房内居住。医疗队迁出后,公馆归仓山区房管所所有,迁入20多户居民。2009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西林小筑孙宝琦题写的“西林小筑”,2012年8月,池志海发现门头字迹并把覆盖其多年的水泥撬开,还原碑文。位于仓山区公园路4号,是公园路区域保存较好的历史建筑之一,建于民国时期。为三层砖木结构、带有典型维多利亚时期风格的英式建筑,原主人为一华侨。现存建筑西侧残留的门额上仍留有曾任北洋政府总理孙宝琦题写的“西林小筑”字样。在1949年后均归福建省手工业管理局(后改第二轻工业厅)干部学校所有;文化大革命后为福州第二电器厂占用。此外,这两座楼还曾作为福建省美术专科学校校址。现为福州市电力器件厂办公、居住之用。2012年,建筑内部部分被租下开办工作室、咖啡馆等。可园可园位于仓山区康山里5号,建于民国(约1928年前后),可园由两座建筑组成,均为红砖砌筑的三层砖木结构公寓。内楼占地540平方米,底层有券廊,建筑时间有可能早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外楼占地300平方米,分成四个公寓单元,每单元一开间。院落呈哑铃形,大门为石库门式,位于外楼前院。早期主人钟景竹为华侨,曾任清末至民国盐务系统官员。福州近现代许多著名文化人都曾在可园居住,其中最有名的是林徽因,她在1928年回福州探母期间曾寓居于此;民国中后期,青年作家徐君藩居于可园,写作、编辑文章书籍等,颇有影响,他后为福建师大教育系主任、教授。现在有几人一同居住家。爱庐刘祁端因公殒命日《申报》第2版 (刘锡安先生提供)爱庐位于仓山区康山里1号,建于民国时期(约),是一座三层砖木结构、具有典型殖民地外廊式风格的近代建筑,总占地面积186平方米。建筑三开间、每层都设有拱廊。建筑建造者刘道岸(又名刘谦兴),原为温州海关职员,后曾任马厂街基督教礼拜堂牧师。爱庐系刘道岸听取其子刘祁端(毕业于上海同德医学院、中国红十字会会员)的建议设计,原拟作为诊所使用,但建筑尚未完工,刘祁端就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因救护伤员惨遭日军射杀。刘道岸退休后将爱庐一楼为马厂街基督教堂使用。此后,该建筑始终作为刘氏家族住宅使用。梦园南洋婆罗洲旅闽华侨总会成立纪念·民国十七年十月廿五日,中为叶见元先生(亦在梦园拍摄,来源:《福州侨务公报》 1928年)梦园位于康山里13号,后门在马厂街,为福州近代著名华侨领袖叶见元先生故居,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由两座建筑组成,正座为两层带地下室英式建筑;西侧为加建的三层斜角碉楼。民国十七年(1928年)叶见元任福建侨务委员会福州办事处主任。该年7月1日,福建省侨务委员会旅省名誉咨议会第一次讨论会就在梦园举行,以后又有多次民国福建侨务、政务系统会议在此举行。1949年后,因叶见元华侨身份,该建筑未被“房改”。(文字图片整理自:福州人民政府网、三坊七巷官方网站、福州市仓山区烟台山、福州老建筑百科、新华网、海峡网等网络)相关文章猜你喜欢福州一中学生会电影山海经源正文化艺术馆魔法编织人文福州#统计代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州美国领事馆网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