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们。问一道题心理测试要求三种方法。答对必有重赏!

外星人15r3吃鸡问题,大佬来,解决了有重赏【绝地求生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外星人15r3吃鸡问题,大佬来,解决了有重赏收藏
玩了三个月的吃鸡,从来没有出现过以下问题,近两天没碰电脑,第三天开出游戏玩的时候:以前第一把匹配进游戏会卡,后来几把都好了,现在是不是进游戏卡界面能听到声音,有时候声音都听不到就直接卡再那个界面,以前身边同学会刷不出模型我这从来不会。。。最近基本每把下去都刷不出房子模型,游戏登陆界面有时候也会乱码,下图。运行内存16g开了游戏用6.7g,昨天卸载吃鸡重下的时候网络固定9-10m,真的不知道什么问题,突然就这样了,以前一直很流畅画面也好,被弄得很头疼,大佬解决重赏好吗。。
你喜欢种花,而我喜欢种草莓。
点亮12星座印记,
我希望有个如你一般的人 如山间清爽的风 如古城温暖的光 从清晨到夜晚 由山野到书房 只要最后是你 就好
点亮12星座印记,
南风未起 念你成疾 喜你为疾 药石无医
点亮12星座印记,
来个大佬呀,卖瓜的别来
什么硬盘,换个硬盘试试,之前我也这样
我和你一样,更新以后很卡
登录百度帐号删除历史记录
 ----
相关平台红包
跟着大佬学投资,这就是格局!
作者:之家哥
摘要: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跟着大佬学投资,这就是格局!》的精选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跟着大佬,这就是格局!》 精选一马云说,我最后悔的事,就是创立了阿里巴巴;王健林说,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如说我挣它1个亿;丁磊说,挣钱只是顺便的事。虽然说这些话曾被当做装碧笑料,但其中透露的赚钱道理谁都无法否认:大佬们赚大钱靠得都是头脑,只有甘于平庸的人赚钱才靠力气。正是因为这些大佬们懂得利用头脑,懂得坚持、合理利用资源,所以才有今天的令人羡慕的成就。投资应该是人生最后一份职业,有一句很经典的话:投资应该是人生最后一份职业。为什么?有人认为:这大概是很多人理想的状态吧,不用上班,不用为别人打工,可以躺着把钱赚了。也有人调侃:也可以换个角度理解,要真的找不到工作,不知道去哪儿上班,最后还能试试投资。复杂的商业世界,想要抓住多个行业的大机遇,本身是件很难的事。但是通过投资,你可以轻而易举地参与到各行各业中,而且突破了地域、体力等常见工作的限制。如此看来,可以发现完全不同的视角和财富逻辑。本质上来说,投资其实是我们整体认知的财务变现。换句话说,当我们沉淀了越来越多的智慧和愈加成熟的三观后,投资将成为我们最后一份职业的好选择。认知才是投资最核心的要素一位教授成长股课程的导师回答“如何继续探索他的投资之路”的时候说,现在他花在看盘本身的时间越来越少,反而是用了越来越多时间深入研究所行业以及管理学方面的内容。“想知道对方是不是一个好平台,永远不能隔岸观火地研究,相反去实践,才能深入体会到是否值得投资。”把他的这个思路转变,和他的投资之路串联起来,就再一次证明了,认知才是决定了投资最核心的要素。打造认知体系的三个要素让我们来假设这样一个场景:时光倒流,在腾讯和阿里成立之初,两位马先生分别找你来投资。要求的不多,让你拿出一年的工资投资到他们的公司,你觉得你会投资吗?现在,我们都会挤破脑袋去投。但真的回到当时的时点,估计99%的人都觉得,这两位不是骗子就是疯子。这就是认知的差距,因为当时你对于这些商业模式的理解,是完全无法想象、更无法相信的。仔细想一想,所谓的魄力、决断力,亦或者是独到的眼光,其实都来自于比别人更深刻的认知。那如何不断打造一个更可能“赚大钱”的认知体系呢?先抛开具体的,以下三个方面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实践:01拥有好奇心无法想象,一个没有好奇心,无法持续不断学习的人能够把握住机遇这件事。相反,一个拥有好奇心的赚钱能手一定会好奇“为什么那么多人这样?我能否效仿?”正如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就好奇身边有那么多始终如一地选择在“理财,长达几年甚至更久,这其中便是对一诚一贷“平台深入实践后有的信任。他们也跟随前辈、亲友的脚步,踏上理财致富的道路。02不断汲取新知识,构建认知体系我们正处在一列高速飞驰的时代列车上,信息的生产速度和爆发速度,只会越来越快。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跟得上,却变得越来越“怕掉队”。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最近两年越来越火的知识付费。一方面,大量新内容被创造出来,让人欣喜;另一方面,屯了课和的人发现自己怎么也读不完,越来越焦虑,俨然被它们淹没。其实,我们处理越来越多的信息和知识,也是如此。一方面我们要有敏锐的触角,另一方面必须要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这件事上,一直强调体系,也是这个原因。03与时间为友回归投资本质,可以说是“第一性”的原理了:复利=本金×(1+)^计息期。从这个计算你就能直观地看出,如果你想要享受复利的威力,可以从三个要素上下功夫:本金、利率和计息期。思考一下这3个要素:本金——本金积累利率——专业能力和机遇计息期——尽早开始,耐心坚持经济周期一直存在,明白了这个,选择可能就不会这么难。版权说明:个别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www.chengxiangdai.com《跟着大佬学投资,这就是格局!》 精选二很多人梦想着将投资作为职业:不用打卡上班、不看领导脸色、睡到自然醒...
还能把钱挣了,岂不美哉?然而,投资不是说干就能干的。即使你历尽艰辛成为最后的赢家、赚了大钱,你也可能输掉了你的一生。所以有人说“投资应该是人生最后一份职业”。如果你真的有志于此,不妨先看看下面这29条,希望能帮到你。1、投资最怕的是,创业也一样。所谓系统性风险,就是这种风险是来自外部的,非自身可以控制,但风险的成因则是自身对趋势的误判,或过于前瞻,或过于自我。2、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是每个人都追求的境界。但是,你永远都不知道现在所处的时间和所做的事情是否正好在那个节点上。所以,保守主义,或者相对的保守主义,常常是更为有效的方式。3、选择投资作为自己的职业,也就意味着你必须终生都与保守主义的价值观为伍,以有罪推论的眼光来看待项目和看待对方的人。4、对待朋友,我们当然要正直,要诚心正意;但是面对动辄千万的投资,面对基于各自立场的生意,利益才是双方关注的焦点,分清朋友和生意的界限,是一种更为职业和专业的方式。因为在面对生意的时候,我们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个人行为,不管这个事情是不是由你一个人在运作,你只能代表公司,你的失误或者成功都与公司的利益息息相关。5、所谓公司,在德鲁克的定义中是指一个能够创造顾客的组织。你当然要提供尽可能好的产品和服务,但背后是之间的交易。交易并不可恶,屁股决定了脑袋,交情是生意的润滑剂,但不是生意成交的关键。6、在生意的过程中,我们最大的困惑是信息的不对称。除了项目本身的情况,更重要的是对方的想法,即在公开数据之外对方的意图。这种意图,很多时候你并不能通过理性的方式,通过研究通过计算去获取,它更多的时候来自于菲利普·费雪所说的“闲聊”。7、赫布科恩把谈判定义为“综合运用一个人的信息和力量,在多种力量所形成的结构网的张力范围之内,去影响人们的惯常行为及反应”;他认为谈判的决定性因素一是信息的多少和准确度;二是对时间的把控,他急还是你急;三是力量,换句话说你拥有怎样的气场。一个微妙的举止,一句话的得体与否,都可以影响双方气场的强弱。不卑不亢当然是最不错的方式,但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轻易将自己的意图写在脸上。你如何急迫地希望达成交易,你的公司如何的弱小,你掌握的信息如此之少,种种,都会在你的举手投足中流露出来。8、所以,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或者,因为缺少感知信息的能力,或者无法控制内心的焦急,我们就选择与对方谈恋爱——将自己的钦佩之情毫无掩藏地表露出来,以过分的诚恳将自己的信息统统告诉对方,想对方所想,倾我所能为对方寻找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做当然可以获得对方的好感,甚至运气好的时候还有可能得到几个相互欣赏与爱恋的知己。但是,很多时候更多的结果是—–你燃烧了自己,只是照亮了对方。男人和女人谈恋爱可以,但生意却万万行不得。你的一片热忱,常常会被对方所用,使自己陷于被动和失败。“我本将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9、谈判对于投资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形容都不会过分。投资的太过巨大,微小的变化,带来的差异都堪称巨大。因为价值的评估本身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精确方法,价格的变化纯粹取决,取决于对未来成长性的模糊判断,而预期是多么主观的东西,一时一事,一点一滴,都可以对预期产生影响。10、这么强调谈判的重要性,并不是要将谈判上升到生意的全部,或者刻意要从别人那里获取额外的好处。谈判的意义在于,你可以用恰当的方式对自己的利益进行保护,尤其是投资行业过分火爆的当下,燥热的市场已经催生了项目方并不合理的预期;资本已经处在了买方市场的尴尬地位,如果你仍然以当下的燥热来预期将来的价值,就很可能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是的,灭顶之灾!11、在格厄姆的理论和巴菲特的投资实践中,除了将股份当作整个生意的一部分之外,最为重要的观点就是安全边际了。而安全边际的基础就是价格,永远不要以乐观的未来收益来评估现在的价格,安全才是投资最为重要的哲学。12、谈判的意义更多的时候也不是体现在价格上,它还是把事情顺利做成的必要手段。你的对手常常是那些已经有过1000张合同谈判经验的老手,察言观色本来就是他们的强项,你的不合理或者不得体的行为和表现,在不经意间会传达出一些错误的信息;也许那并非你的本意,但却给了他不合理的预期。当你在事后需要竭力去扭转和解释的时候,你已经深陷被动。最后,你要么被迫妥协,要么是把事情彻底演砸。13、在投资的过程中,专业最多也就占到30%的份额,另外的70%是性格、教养和知识。当然,那30%你必须演练到炉火纯青的程度,那是你的手艺,是基本的词汇量和平仄的功夫,但绝妙的诗句全赖于诗外的功夫。成功的是一种更接近于老中医的职业,望闻问切是基本的功夫,准确的判断来自于经验,巴菲特说好企业是可以闻出来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技术到了,但是修为不够,你同样成不了一个优秀的。14、似乎没有一个行当,与人性有着这么密切的关联。贪婪与恐惧几乎就涵盖了人性的全部,人只有在性和金钱面前,才会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而进退失据。一个合格的投资者就是一个能够控制自己欲望的人,一个以保守主义和悲观主义为行事准则的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到了这些,你是不是看起来就像一个圣人一般?当然,那是巴菲特、芒格和费雪的境界,但却是我们必须时刻仰视、刻意接近的标杆。也许终其一生,我们都无法接近,但至少,我们要让自己的脸上留下些许从容淡然的痕迹,至少不要留下太多恐惧与贪婪的痕迹,留下被焦虑折磨过的痕迹。相由心生,你的表情每时每刻都在出卖你的内心。15、终其一生,我们都在经营着信任。信任被德国社会学家卢曼称作是一个社会复杂性的简化机制。社会是这样,团队之间更是这样。之所以被称为团队,其前提就是彼此之间的信任。如果没有了基本的互信和基于信任的彼此依赖,那么,增加的沟通成本和由沟通不畅产生的摩擦成本,都将给组织带来巨大的伤害。对话需要基础,价值观需要认同,知识和判断能力也需要彼此基本的认知,团队的配置也是基于对对方的充分了解。同样地,过分的高估或偏狭的自我认知,都容易导致信任的丧失。因为信任是来自对你一贯行为的认知,一贯的偏狭,一贯的违背常识,都会使认知的基础发生偏移。16、但是,很多时候信任的减弱也来自于你对对方能力的错误估计,也许某些东西本非对方所长,你却无端地赋予依赖,当事实显现出来的时候,你就陷入了被动;因为那本来就不是他所拥有的,是你自以为是的幻觉。就像恋爱,明明是寻常颜色,在爱慕者的眼里却一派春色。17、在芒格眼里,有两个倾向会引起可怕后果:1)动机引起的偏见,这种先天的认知倾向,认为对职业有利的东西必将对客户或者广义上的文明有利。2)带锤子的人式的倾向,“对于一个只有一把锤子的人来说,任何问题看起来都很像钉子。”投资人最怕的就是这种由动机和自恋导致的错误,尤其是后者,严重的常常会对明显的问题用自我催眠的方式予以回避和自我说服。因为信息的不完整,因为预期的无法精确,在面对一个案子的时候,常常会犯上自我催眠的毛病,一个项目存在着,它当然是合理的,所以你总是可以为它归纳出100条好理由。但是,这些“好理由”从来就不是一个促使你投资的理由。它的不好是可控的,它的不好是可以修正的,它的不好并不足以毁灭你的投资,那才是你真正下单的原因。18、投资是在风险可控情况下的概率博弈。风险可控是最基础的前提,这个风险可控包含了多重意义。从个人的角度讲,你本身是一个富人,投资的钱并不会对你的生活造成影响,而项目又有值得下注的理由;比如朱敏对聚光的投资,不是朱敏在投资前已经看清了项目的未来,而是那60万美金只占他财富总值很小的一部分,就算失败也不会有影响。从机构的角度讲,如果你已经有足够的收益,那么,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对早期项目进行少量布局也是应该的,但这种布局也同样不是基于他看得有多清楚。另外一种控制风险的方式是专业化的集中布局,比如策源在web2.0的投资,最后收获豆瓣,就是这个道理。排除了这三种情况,对早期项目的投资都要慎之又慎,因为我们实在找不出一种可以控制风险的方法,那种基于我看懂而别人没看懂的理由,其背后的逻辑都是基于对自己过分自信。这种行为,在哈耶克的哲学里叫作“致命的自负”,那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的道路。19、前面讲到“存在即合理”,一个项目在,总可以找到100条它存在它存活它做大的理由;但是导致这个项目死亡和不死不活的理由,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关心的东西。芒格说“如果我知道去什么地方一定会死,那我就肯定不会去”。如果我们知道出现某种情形它注定会死,并且这种情况的出现还不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你还能对它下注吗?所有的艰难与愉快,在这一刻,都可以有一个痛快的了断。所以,我们越忙碌越向往,走得越远,越急于回归。20、历史不会爬行,只会跳跃。我确信这是一个天才成群结队出现的时代,就像五四时期、就像90年代后期的PC互联网,就像牛顿和莱布尼兹之于微积分,时势使然,百年巨变的窗口也许就是最近的5到10年。因此,对于创业和作为创业推手的投资,最近的5年都将是最好的时间。21、在风投领域,跟随潮流是灾难的开始在高的,可以借助顺势和惯性进行操作,但在非流动性的风投行业,潮流的追随者往往成为炮灰或别人的。每一年,我们大约都会经历三到五个潮流,没有人知道哪一个会成为经典,况且潮流是可以人为制造的。22、需要由良知来引领投资介于科学与艺术之间,尤其是风险投资,面对一个只有几个人的初创团队以及那个似是而非的愿景,你之所以被说服,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逻辑,而是因为信任——基于你对世界的认知而达成的认同。芒格说“成功的投资只是我们小心谋划、专注行事的生活方式的副产品”,所以,性格才是风险投资的核心竞争力。经常在朋友圈看到一些民粹主义的投资人,心理隐隐是担心的。因为按照克里希那穆提的经验,但凡智慧程度足够高级的地方,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便不复存在。三观,对创业者而言是充分条件,对投资而言,则是必要条件。所以,罗杰斯说杰出的应该读两种书,一种是哲学,另一种是文学。23、悲观是一种远见关于投资的哲学只有一种,那就是保守主义。无论是本格雷厄姆还是巴菲特、芒格都是信奉保守主义的投资大师,甚至可以说,所有成功的投资人都是保守主义的。保守主义者的基本信条是“承认无知容不确定性”,商业的世界同样是非线性的、自发秩序的,这个秩序既无法全知,也不可计划,就像海森堡的粒子测不准原理一样,你不可能同时知道粒子的位置和动能。投资也是一样,一旦下注,那么,它就脱离了你的掌控,太多的因素可以影响它的方向和速度;所以,巴菲特的办法是,找到优秀的企业家,然后闪开道,为他鼓掌。24、投资是关于时间的艺术这里说的时间,不是时间点的问题。时间点当然很重要,“why now?”,这是针对项目而言的;对于风投来说,时间就是等待发生。风险是在你以为的对的趋势里,埋下的关于野心和欲望的种子,因此,耐心不仅是一项基本功,也是一种品质。另一方面,投资也是分大年小年的,就像波尔多的葡萄酒,不同年份的酒,产量和口感也大不相同。这可能与模式和技术突破的集中出现有关系。25、投资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最近两年,投资的门槛变得越来越低了,一方面创业潮汹涌,好的标的比以前更多,另一方面,也比以前简单多了。但门槛低也同时意味着优秀创业者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除非你是徐小平、薛蛮子这样自带流量的,不然,好项目落到你头上的几率反而是降低的。对于一个优秀的投资人而言,重要的不是你的判断能力(在对好项目的判断力上不存在太大的差距),而是你有没有机会见到那个你心仪的创业者,从这个角度,机构和平台的价值只会越来越大,而不是相反。26、资源是一种诅咒没有资源,无从开始,太有资源,就是诅咒。但凡上了年纪或小有所成的创业者,常常会有意无意炫耀他的资源,有多少关系可以帮忙,有多少资源可以导入,但这些东西恰恰成为他思维的佐证。创新常常来自边缘和侧翼,而那些资源往往就是我们需要改变和破坏的东西,创新和资源常常就是敌对的双方;如果资源可以推进这个社会的进步,那么,阿联酋、委内瑞拉才是最伟大的国家。很多人在悲叹石油价格不如农夫山泉、煤炭价格不如白菜,这对于创新和创业该是多大啊,李嘉诚们主导的世界注定是不美好的。资源的弊病还在于,你很难摆脱积累这些资源过程中的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至少到现在为止,对于那些自称有资源的创业者,我内心是拒绝的。27、完美主义是创业的敌人完美主义,意味着精雕细琢,意味着反反复复的推敲,就像贾岛那样,月下徘徊,为“推”还是“敲”,拈断数茎须。而创业是速度的战争,研发需要精益,创业更需要果决和寸劲,决策无对错,低成本快速失败好过完美的慢。回顾近几年的几十个,有问题的几个,创始人基本上是性缓而求完美型的。28、勇气和野心创业,是创业者用你的勇气和野心去换取资源的支持,而投资,无非是用你的钱为勇气和野心站台,为它们加持。勇气和野心,真正看重的其实也就是这两点,野心代表了格局,勇气代表了能力。不仅是创业者,投资人也同样需要勇气和野心,甚至更加需要。对创业者而言,勇气和野心是他们天然需要的,但投资人往往更加瞻前顾后,在面对那些貌似大逆不道的创意时,缺乏勇气。集体错过pc互联网尚且可以归结为国内创投的整体不成熟,但是面对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这样案子时,又有多少人是敢于下单的。优秀的投资人扮演着调配资源的角色,某种程度上是在用资本力量参与着社会运行规则的制订和修正。几乎每个机构都在标榜用投资推动社会进步,但在真正面对创业者的勇气时,往往顾虑重重。长此,真正的创新则越显寥落。29、一开始就让你觉得哪有点不舒服的最终一定会让你特别不舒服。差不多10年以前,一位硅谷的投资前辈和我说过这句话,现在我仍在咀嚼这句话。之路赞稳健前行日——日喜迎四周年iphone7、乐视电视、华为手机、索尼微单…投资好礼送不停!长按扫码,马上参加活动一活动直通车一《跟着大佬学投资,这就是格局!》 精选三点击上方“点点盈”可以订阅哦!点点盈前些日子跟投了摩拜的VC大佬头脑风暴,聊到投资的本质的时候,最后不约而同地总结为认知变现。今晚跟在上市公司做并购的老友吃饭,又谈到这一话题,觉得还是有进一步思考的空间,因此在此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简单总结,跟各位探讨。作者:水晶苍蝇拍来源:雪球原文链接:http://dwz.cn/5OdX7z前些日子跟投了摩拜的VC大佬头脑风暴,聊到投资的本质的时候,最后不约而同地总结为认知变现。今晚跟在上市公司做并购的老友吃饭,又谈到这一话题,觉得还是有进一步思考的空间,因此在此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简单总结,跟各位探讨。1、投资即决策,而决策差异背后的根本是认知水平(“认知是大脑的决策算法”):投资就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下注,投资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在胜率和赔率之间做平衡。一人一世界,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对同一的认知也分不同的维度,不同维度的认知意味着各自完全不同的胜率选择。没有高确定性为前提的高赔率,是赌博。但市场普遍认知到的高确定性,在通常情况下又不可能给你高赔率。所以问题的本质其实是你是否有超越市场大多数人的认知,适时的判断出市场的错误定价,以高胜率去做高赔率的决策。马云所说的,任何一次机会的到来,都必将经历四个阶段:“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也是同样的逻辑。2、认知是的:成功的投资需要完整的体系支撑,多维度的认知可以从不同的层面优化你的胜率和赔率指标。比如对行业和企业经营的认知:行业空间、竞争格局、价值链分布、核心竞争力、增长驱动因素等;交易系统的认知:仓位管理、风险管理等;投资思维的认知:安全边际、复利等。当然,不同人在整个体系的不同环节的认知能力是有差异的,需要选择性的修炼边际收益最高的部分,也可以通过团队合作让自己的某一部分优质认知最大程度上发挥价值。3、投资很难赚到你不信的那份钱:知道和相信之间有很大的距离,而真正的认知是相信,甚至信仰,我们先看几个数字:a、王者荣耀刷遍朋友圈,我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但截止到今天,腾讯股价今年的涨幅是72.3%,涨幅超越绝大多数资产的,而绝大多数人也只是感慨下大腾讯好牛逼啊而已;b、相信大多数人通过各种渠道学习了很多关于google、亚马逊、Facebook、苹果、腾讯、阿里巴巴等这些明星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商业模式、创始人风格等各方面的知识,都知道他们很牛,但如果把六支股票做一个组合去复盘,过去三年的年化的平均回报也高达百分之好几十;这些现象背后移动互联网对人们生活方式、商业模式的深刻改变,新生一代的消费习惯的升级等原因,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但能否真正的从知道到相信,进一步转化为可以投资的认知,则少之又少。4、如何提高从认知到投资的转化率:对于我们大多数非专业投资人来讲,对于自己所从事多年的行业认知水平肯定是超越市场上大多数的人,因此对多年在某种特定行业中的积累、独特认知和趋势判断放在投资的视角思考,完全可以把这种深度认知轻松变形。比如,“2010年google退出中国,很容易判断最大的收益方是百度,事实上百度那一年股价确实翻倍了。比如爱玩游戏的人可以关注暴雪,了解手机行业的人可以关注高通,从事k12的人可以关注学而思、新东方。”我一直说,在过去的6-7年时间里面,除了一线城市的房价(是否参与的背后也是认知的差异),我们还错过了两拨超过10倍的投资机会。一次是智能手机从10%不到的渗透率提高到65%的浪潮(年中),相关产业链的公司都是动辄几倍的涨幅,其中生产触摸屏的欧菲光短短一年上涨近10倍;另外一波是智能手机渗透率超过65%之后带来的移动互联网浪潮,在都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了大量高效率的投资机会,其中变现最快、同时也跟大多数人的生活紧密相关的手游行业规模短短4年时间就增长了10倍(2012年-2016年从60亿左右增长到了600多亿),其中诞生的牛股就不言而喻, 一直到今天的王者荣耀。相信,这两拨大的浪潮和机会绝大多数的80后、90后都是亲身经历、感同身受,因此如果你把这种身边的熟知现象,工作中对行业的积累通过深度思考转为真正的认知,再通过投资工具实现变现,那就是属于你的投资机会。当然,创业也属于认知变现的范畴(李善友曾说,创始人的认知边界是企业真正的边界),只是其要求更高,除了需要具备超越市场的认知外,还需要战略、组织等一系列综合能力。而投资,特别是二级市场的投资,其交易成本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是大多数人认知变现最佳的路径。(门槛更高,交易成本也更为复杂)当然,真正的如何全方位的提高认知能力又是一个宏大的话题,下次有机会再探讨。公司研究的核心是空间、结构、深度、角度;交易策略的核心是概率、赔率和预期差;投资体系的核心是对象,时机,力度;而投资最本质的核心是价值、安全边际和复利。这几个环节是同心圆,越后面的越靠内环。内环决定战略和原则,外环确定策略和技术;内环是道,外环是术;内环解决了What和Why,外环实现了落地的How;内环不牢靠是闷头乱撞,外环不扎实是夸夸其谈。市场的高波动不代表高风险,反之市场的平静也不等于均衡。平静和激烈放在不同的尺度看完全不一样,日线的惊涛骇浪可能在月线来看只是个小浪花。均衡与失衡的关键不是短期的波幅,而是到底距离价值线有多远的问题。或者说,波动的程度仅仅体现情绪的烈度,但决定中长期方向的是价格与价值的偏离度。当远去之后,你还会投资吗?你的还健康吗?这是目前我们应该问自己的战略级别的问题。在“”趋势下推升出来的收益率是有很高欺骗性的,善于用趋势变现的是高手,被趋势迷惑并在趋势末段入套的就有点儿被动了。读了这么多书,其实提炼出来就两句话:和趋势作对,你很难发财;和均值回归作对,你很容易破产。谨慎型投资人给人感觉好像总是很胆小,但其实相对于绝大多数天天追求涨停板年年挑战高收益的“勇敢者”来说,他们赌得是整个人生。只有当你赌得足够大的时候,你才会谨慎,只有你想赢得足够多的时候,你才会忍耐。很多时候,不理解只是因为大家不在一个游戏桌上而已。所有的大亏都是贪和怕导致的,而对赚和一夜暴富的期望又是贪和怕的本质原因。稳健说起来容易,但那意味着你要在别人快速赚钱的时候不眼红,在你的保守屡屡被疯狂的市场暴击的时候不变卦。根本上是需要对自己理念和方法的绝对信心。而这种信心又不能是盲目的。信心最终只能来自于知识、历史和经验。不管哪种和所谓门派,你可以有不同的市场假设,不同的理论内涵,不同的价值主张,不同的操作体系,甚至不同的世界观。但所有的这些不同都是表象,它们要想取得成功都必须必然必定符合复利法则。一个在复利法则上无法自圆其说的方法论,无论您拽多高深的词,拿出多深奥的理论,用多牛的人来背书,都是无济于事的。投资要想成功需要承认两个前提:第一,我们都是凡人,我们必将不断犯错;第二,投资的核心原理早已稳定,我们要做的不是创新,而是理解并执行。投资要想惨败可以建立在另外两个前提上:第一,我天赋异禀,我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第二,我拥有或者发现了最新的炒股奥义,我在上已经帮人类跨出了新的一步。无论是公司的经营变化,还是资金和情绪的变化,其实最终一定会在估值上反映出来。但估值反映不出来的,是这种变化到底是对还是错。而对于投资人来说,估值的意义除了“对”和“错”之外,更重要的是真相与其预期验证之后的结果分布。所以估值是乍看很直观,再看看好像很复杂,最后看时又没想象的那么复杂。没有高赔率相伴的高确定性,是鸡肋。没有高确定性为前提的高赔率,是赌博。但市场普遍认知到的高确定性,在通常情况下又不可能给你高赔率。所以问题的本质其实是理解市场的有效性与局限性,理解错误定价在什么情况下最容易出现。黑盒状态下,盒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很重要,围观和出价的人认为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也很重要。大多数时候和放长时间来看,盒内物品本身更重要。但特定的时间内和氛围下,围观群众的判断和出价有可能造成一些极端情况。公司的不确定性到底来自哪里?我想主要是:1,未来市场需求与当前预期之间的差异;2,公司战略制定及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3,对经营产生重要影响的各种不可控因素(如原材料波动,汇率波动,政策重大变化,颠覆性技术革新等);4,竞争烈度的大幅提升;5,随着时间的拉长使一切事物不可控进而不可测。对于上述一到三的对策,其实是解铃还须系铃人。优秀的企业家和管理团队是提升这三项确定性的根本依靠;对于四,更重要的是生意属性上的根本特征,已非简单事在人为的范畴;对于五,唯一需要的就是对生命周期的敬畏和对安全边际的重视,其应对本质已在企业自身之外。投资人的主动性努力不外乎以下几点:第一,寻找中长期经营提升确定性高的企业;第二,寻求中短期赔率好的价格;第三,构建能平衡黑天鹅风险和研究的有效回报的;第四,持续学习争取每年进步一点点;第五,保持身心健康,做好以上循环并耐心等待。其它的,基本就交给国运了。有多大?我觉得第一它是重要的,但它一定是在一个长期的刻度上才显示出这种优势;第二,所谓的配置一定要有足够的力度才有效果,优质的配置机会但你只配了很轻的资产,也没什么意义;第三,本身并不必然导致升值,它是分担风险,这两者区别很大。最后,配置的重要性与单一资产的规模成正比,大部分的人问题不是配置而是规模。又惊闻一位年轻有为的投资人突然去世,让人叹息。投资真的不能只争朝夕,只要坚持做对的事情,资产加零只是时间问题而已。但身体归零,一切的努力还有什么意义呢?特别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可不仅仅是在。保持健康的身心,别做高危的事,甚至别乱穿马路,都是对自己,对家庭,对客户最大的负责。感恩节要说几句的话,我最感谢的是时代。很多所谓的成功和牛逼都是给的,没有长长的雪道,大多数群众连瓜都没得吃。我推崇经济发展,是看到世界上最多的恶,其实本质上是因为贫穷。中国经济现状表现为周期叠加结构。短中期而言周期压力是主要矛盾,中长期来看结构转型是主要矛盾。如果转型不成功,周期复苏其实救不了中国。如果转型成功,毛姑姑看应该还有十几年的好日子。15年后,城镇化率基本达到72%以上,人均GDP迈入发达国家,人口结构完全进入老龄化,按传统经验看伟大的历时50余年的实力回归之旅告一段落。届时是否能打破社会老龄经济萎靡的关键,是看有无新的技术突破。其中最关键的可能是技术,这是不再依赖于年轻劳动力人口的又一次生产力升级。那时的第一和第二产业将进一步被全球寡头垄断,老年化高技术国家未必竞争力下滑,但将以全球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为代价。经常在微信看到“中国面临剧变”之类的文章,其实客观的讲中国的剧变一直在进行时中,就没停过。只不过我们经常容易高估短期事件对中国变化的影响,而大大低估中国长期持续变化的驱动力和重要性。就像复利一样,渐变且持续不断的渐变是最好的路线图。又想起最近一本书上看到的一句话:繁荣总是静悄悄的发生,而灾难总是在大吵大闹中降临。市场时刻都热点繁多,新闻每天都有惊悚头条,但咱的真要有点儿满清太祖那“任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劲头。与真实的价值为伍,站在概率和赔率的有利面,透彻理解并执行复利法则,其它的何必管它那么多?大多数的所谓对策都没有存在的必要,大部分刺激的新闻都与投资没关系。其实过度的关注反映的是内心的焦虑,这是种病,而且不好治。投资成长中有两个临界点,在第一个临界点之前是艰辛的学习,用勤奋都不足以描述,简直是废寝忘食的恶补。完成这个阶段的时间因人而异,但1万小时定律是最起码的。过了这个基础临界点后,反思和质疑开始产生价值(之前别瞎反思),实践和总结推动着越过第二个临界点,但悟性和天资可能让一些人永远翻不过去。两次质变之后,将开始享受学习积累和资产积累的双重复利。从估值等基本情况而言目前市场整体上与15年2-3月份相当。也就是说如果你判断,那后面还有一段快速涨,如果你判断熊市还没结束,那后头还有得跌。但不管以上哪个判断成立,在目前基础上赚大钱的可能性都非常低。总之,现在的市场先生并不慷慨。如果用最朴素的个人来看,我自己是如果一年不怎么赚钱,第二年大概率的就会有所收获,如果第二年还是不怎么赚钱,那意味着第三年一定是超级大丰收。当然这个规律也有对照的另一面,比如如果一年大赚第二年多是平淡,如果连续两年大赚那基本上要对未来一年有相当保守的预期了。那报告下,过去两年还不错...有网友和我说:过去赚10倍其实没什么了不起,一线房产10年也10倍了。这话可以这么说,但这账这么算就糊涂了。为什么呢? 因为房产这10年你赚的不是能力的钱,是运气的钱,是超级景气的钱。未来10年您还打算靠房子再翻10倍?但投资扎实获得的可不仅仅是钱,更值钱的是经验和能力。再过10年比比看?其实吧,了怎么都是好事,但人要善于分析自己的钱是能力还是运气得来的。而且,千万别用资产景气高位区域的数字当成自己的身家,最真实的身家一定要在你的主要资产处于熊市萧条期去计算。当然,在很多人眼里,自己的资产是永远只有涨潮没有退潮。讲实话,时间放长了看,德不配位比周期轮替对的杀伤力更大。我经常和朋友说:懂得把自己放低一点儿,净值就容易更高一点儿。所谓放低点儿就是接受世界运行的复杂性和市场生态的多样性,接受自己有很多不懂的东西这个事实。放低点儿后,进,可保留扩张能力范围提升自身实力的余地;退,可更加坦然的专注于自己熟悉和能懂的领域。在投资这个人人自命不凡的世界里,老天其实很多时候更关照笨小孩。看几个公司的历史研究报告,翻到15年上半年期间的报告时,纷纷出现“公司正在搭建互联网+大平台,应价值重估”的内容。要不是这些历史证据,还真忘了那时的“互联网+”大潮。仅仅1年半后,曾炙手可热的互联网+概念已经在市场上销声匿迹,各类报告也不再提及。一切就像个梦,一个昂贵而可笑的梦。某以绝对收益为目标的,自12年10月底至今的收益率是120%左右,看起来尚可。但这种策略的另一面,是其产品成立的09年4月到12年10月底的3年半里净值几乎都盈亏10%以内上下波动,产品成立的7年里其收益的90%都是来自去年的牛市。这种只做强趋势其它时间近乎空仓的策略,长期看赚钱肯定没问题,但代价也很高昂。公司的性格和投资人的性格一样分为很多种,比如有一种就是手里现有的主业一塌糊涂,但跟着产业风口(甚至是跨行业)投资制造想象力的本领却是一绝,这就像有一类股民把“当下”处理得一团糟,却总是忙于追逐热点希望抓住“未来”。后者最喜欢的追求对象还真就是前者,而且还就愿意给这类公司高估值,我觉得这除了爱情别的都没法解释。两个同行业的公司。A在更高下的ROE只有6%,毛利率比B低50%,作为A的总也比B低30%,行业萧条时亏得多景气回升时恢复的慢。另外体现技术水平的海外订单,A海外占比不足5%且毛利率比国内还低,而B达到25%且海外毛利率更高。作为未来重要看点的项目,B公司全是自主研发且打破海外公司垄断,A则是到处投资参股尚处于概念。而市场给予A的估值是B的1倍,我只能笑笑。我个人估计,未来十几年中国在半导体、汽车和商用客机领域会有惊人的发展。与之相伴,台湾和日韩的相关产业将遭受重大冲击。现在这看起来似乎痴人说梦,不过别忘了,仅仅20年前的90年代,松下东芝索尼的家电在我们看来也是神一样不可企及的存在。商用技术不是魔法,只要有庞大内需,又具备了充分资本后盾和基本的人才技术基础和产业决心,不成功其实才是奇怪的。以中国未来能达到的经济体量而言,千亿市值的公司其实是不大的(按美元计只有140多亿)。目前两市的千亿级公司共59个,其中技术密集类的高端制造业勉强算也就是7-8个,剩下的都是地产和大国企垄断类。从逻辑上推导,未来中国如果要成功,目前数百亿市值的民营中高技术类企业批量上千亿是必要条件之一。(17年3月)现在这局面,就是战术上轻视战略上重视。战术上轻视是因为以天为时间轴看股市,将还有较为漫长的无聊期。战略上重视是因为以年为时间轴看,将是下个周期最佳的财富进阶选择。从阶级流动的角度来看,房产已经固化,未来主要的机会一个是一个是风口创业。这些相比买房子真的难多了,但随着社会经济越来越高阶和成熟,跨越阶级流动的阻力和壁垒将越来越高是必然的。(17年4月)现在的局面,一方面是未来确定无疑的持续大放量(实质注册制),另一方面是货币和利率大概率走向大周期的拐点,而目前房产价格处于泡沫顶端处于中高区间。所以从供需和估值两个维度看,现在应是保持平常心降低心理预期的时候。要想避免被动,大约第一是别把自己负债搞那么高,第二是远离高风险的资产,第三是留点后手。对成长型公司来说,永远是最被关注的,但其实和现金流表是其必不可少的体检报告。一方面,相对而言利润表经常是财务操纵的重灾区,但三张表都勾兑得逻辑严密就很难;另一方面,表和现金流表也侧面反映了其增长的成色和潜力。换句话说,千疮百孔的资产和现金表之上的高增长往往很脆弱,就像满是空腔的沙滩上很难建起高楼大厦。短期有业绩的高确定性,中期有增长的高弹性,远期有预期的可扩展性,是我个人最喜欢的类别。短中期的可预测性能为估值提供了基准,而中长期的成长逻辑不但能提升胜率还可降低机会成本。这两者的结合,才是更可靠的安全边际。其中短中期的决定因素是供需和产品节奏,中长期决定因素是跑道和经营者的层次。如果说短期的重点是物有所值,那么中期衡量的重点就是价值释放的弹性和节奏,而远期关注的核心是能否持续的创造价值?短中期可以有机会主义的获利者,但中长期的大赢家一定是同时符合社会发展前进大趋势的“天时”、有壁垒的行业和良好生意属性的“地利”,和强烈的产业雄心加企业家精神的“人和”这三大必要条件。上面说的短中长期成长驱动,是以时间为轴以规模弹性为判断点。与之搭配的,还有以结构为轴从利润弹性判断的视角。如果带动公司未来增长的业务具有更高的利润率,或者未来中期出现能降低成本和费用的趋势性有利环境,那么这种成长就是规模和利润率的双击。而如果又能在市场认识到这些之前把握住,那就又加了估值的第三击。如果持续期n再够长,其完整过程就是复利的暴击。什么叫?这就是。快行业里的强公司与慢行业里的快公司,其成功本质都需要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但行业景气氛围下一方面市场给予的预期太高,另一方面受热捧的公司自己也容易头脑发热。而慢行业恰恰相反,市场关注度低溢价低,优秀公司也更踏实专注。但慢行业必须同时是大行业,整体增速低没关系,建立起差异化优质的公司靠集中度提升和掌握定价权,同样可以走出漂亮的成长股曲线。一般理论认为,不需要研发和资本支出,且管理因素也不重要的生意是最好的。但我觉得随着现代社会需求变化频率升高,基本需求趋于饱和,这种躺着赚钱的生意越来越少,很难构成投资的主体了。靠持续性技术和资本投入,用供给创造新需求,并靠高效经营的量变到质变构建壁垒的机会会越来越重要。有一天我惊讶的发现投资获利的方法,居然与骗子得手的秘诀高度一致:那就是都是从最傻最弱的人群身上得到钱。这个发现沉重的打击了我的职业荣誉感^^。很多股民面对正确投资的态度,经常让我想起《江湖》里的一句台词: “说你又不听,听又不懂,懂又不做,做又做错,错又不认,认又不改,改又不服。”《人民的名义》里侯亮平也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他们的心里要么是恐惧,要么是贪婪,要么兼而有之,但唯独没有一点儿敬畏之心”。一部经典谍战剧里有个特工说过一句话:在我们这个行当里,怀疑,是最好的品质。那么,在投资这个行当里,最好的品质又是什么呢?如果一定要选择一个的话,我想是理性。理性让世界有序,感性让世界多彩。理性让我们区别于动物,感性让人区别于机器。理性催生了科学,感性孕育了艺术。理性可以培养和训练,感性多是自然的萌发。失去理性很难美好的生活,失去感性很难拥有真正的生命。从历史来看,中华民族最大的特点可能是韧性。从好的方面来说,这个民族只要还剩一口气都有可能翻盘,危亡之际却可能爆发最强反弹并创新高。从坏的方面说,由于特别能忍耐所以往往寻底之路异常漫长,不到危难的极端很难有改错的历史自觉。日耳曼真是一个挺奇葩的民族,相对不约而同都要在股票和房地产泡沫上狠摔一跤(甚至是N跤)的那么多国家,德国的股市和房地产居然都能始终基本保持平稳甚至冷静的状态,服吧?可你要说是因为他们极端理性,纳粹的狂热历史和现今的圣母病又作何解释?我觉得只能说,老天爷不会让一个民族把技能树都点全,金钟罩练成了也得留个罩门。有两种对手是比较可怕的,一种是胸怀大志又特别隐忍的,另一种是意志坚定还不安套路出牌的。川普恰好是后者,而中国又正好是前者。未来算是有好戏看了……历史的潮流到底是走向更进一步的全球化,还是重新回到关门自己垂直一体化?这可能是决定美国和中国未来实力变化的更深层力量。在历史关口时,逆流还是顺流比领导人能力甚至比体制本身的力量还大。今年没少跑医院,和10年前相比真的变化很大。十几年前工资水平比现在低得多,但医疗费用几乎和现在没太大区别,医保还只是少数体制内人才能享有,要赶上个大病真的分分钟消灭一个当时的中等收入家庭。今年感觉医保真的能帮大忙,普通人的费用覆盖范围报销比例都远超预期。另外,我感觉当你尊重医生信任专业人士的时候,医生通常也更愿意和你坦率真诚的沟通。有时候看得越多,就越感到资本市场真是太可爱了。在投资的世界里,你的智商不必被各种奇怪的观点强奸,你也不需要“懂事儿”。所有的一切都归结为“对”和“错”,如果短期内对错还不那么分明的话,还有“时间”这个大杀器肯定可以还你公道。在这个黑白分明的世界里,傻逼就得承担傻逼的后果,是简单粗暴了点儿,但总比黑白不分的操蛋状况强得多。人之所以平庸,是在平庸的机会上花费了太多的精力。当然如果连这点儿努力都没付出,那就不是平庸而是惨淡了。但要想超越平均水平,就需要把精力用来寻找和把握人生级别的大机会。而这又是以长期的思索、通透的判断体系为前提,并以异乎寻常的耐心和超乎常人的利益计算模式为基础的。说起来容易,但要真想超越思维和决策的舒适区,还是很艰难的。投资的窍门就是巧方法+笨功夫。巧方法是指方法论体系,让你事半功倍,做到高效聪明的整息碎片形成完整认识;笨功夫,就是踏踏实实花时间花精力一点点去阅读、 搜集和积累。市场里80%的人被笨功夫这层就淘汰了,基本失去超额收益的入围资格。剩下的又有一半儿被巧方法挡住了,原地打转收益与付出无法匹配。所以相当赢家,既要甘于“笨”又要善于“巧”。相比世界上的很多东西来说,人性都算是相当可靠的。遗憾的是,人性恶的那部分,总是更可靠一些。翻翻这些年的微博,大体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朋友圈里有三种虽然不常用但一旦用到就能帮大忙的朋友,一种医生,一种是投资人,一种是律师。这三个领域都是水特深,对人生影响特大,又靠谱资源高度稀缺的。再往后看10年,这三个专业领域只会越来越吃香,未来的丈母娘青睐指数大概率是大牛股形态。巴菲特用与的10年PK,证明了对普通人来说最好的途径就是指数基金。但是然并卵,这个结果有一个非常高的壁垒就是你必须承认自己是“普通人”,这对每一个来到股市的玩家都是很难接受的前提(包括我自己)。这个游戏最讽刺的一点在于,赚那些最自命不凡的普通人的钱是让我们自己从普通人里脱引而出的最好的办法。巴菲特最可怕的就是永远在学习进化,中国的“巴式投资总结(不碰科技只买消费)”被某些人奉为圣经,可人家转眼就重仓了苹果和航空公司。看看巴菲特这一生的投资进化,从早年间看图玩技术,到最纯正的格雷厄姆捡烟头,再到创立新的商业模式并融合了芒格的伟大公司论,到快90了还有改变自己的能力,就这点都足以封神称圣了。芒格曾说“长期持有的收益约等于公司的ROE”。但这并不简单。长期持有会熨平阶段波动,最终其收益取决于公司的ROE。但这个ROE锚定在哪儿是个问题。其应该是各个周期跌宕后或者从增长期到均衡期的均值。所以用当前或者最近区间的ROE来衡量长期持有收益肯定是错的。也正因为如此,弱周期以及均衡期后ROE依然可保持中高水平的,获得估值溢价就显得合理了。总有朋友对我说:看你每天晃来晃去的,投资就那么轻松啥都不用干?我说当然不是,只不过我们工作的形态不同。一般工作的繁忙很容易识别,但投资工作其实就是三件事:学习、思考、做决定。除了学习研究是较容易看到的,更重要的“思考”和“做决定”完全可以一点儿外在表现都没有,但其实它们才是最重要的可积累。职业投资人的社交很单纯,不需要维系多余的社会关系。在主动筛选后能沉淀下来的是三种人:第一种是有料。某一方面的学识好,能弥补自己的知识短板开拓思维,与之交流有益;第二种是有趣。或风趣豁达或古灵精怪,与之交往总能给生活带来一抹亮色;第三种是有品。就是能信任靠得住,价值观相近可坦率的说心里话。当然如果能多条兼顾,自然是交友的精品。很多次被问到过”职业投资会不会让人的社会交往能力退化“?我是这样觉得:与人真诚交往的能力永远不会退化,除非你从没学会过真诚。但社交的技术套路确实有可能退化,比如不管喜不喜欢都要学会周旋赔笑的能力,看人脸色揣摩心意的能力,复杂人际间”懂事儿“的敏感性等等。确切的说也不是退化,而是没必要和懒得那么累。投资很难赚到你不信的那份钱。往小了说,对一个公司没有充分的信心,最多只能赚到财务数据直接相关的那点儿钱,再远点长点的钱是不可能赚到的。往大了说,对国家未来从心底悲观,那么最多赚到几个波段的小聪明的钱,要赚大钱也很难了。格局、历史感这些东西在99%的时候都很虚,但在1%的重要决策时刻往往就是强大信念的真正支撑点。看完文章有什么想法吗?欢迎添加@点小盈微信交流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跟着大佬学投资,这就是格局!》 精选四有一个古老的故事,它显示了复利效果的威力。传说西塔发明了国际象棋而使国王十分高兴,他决定要重赏西塔,西塔说:“我不要你的重赏,陛下,只要你在我的棋盘上赏一些麦子就行了。在棋盘的第1个格子里放1粒,在第2个格子里放2粒,在第3个格子里放4粒,在第4个格子里放8粒,依此类推,以后每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的2倍,直到放满第64个格子就行了”。国王觉得很容易就可以满足他的要求,于是就同意了。但很快国王就发现,即使将国库所有的粮食都给他,也不够百分之一。因为即使一粒麦子只有一克重,也需要数十万亿吨的麦子才够。尽管从表面上看,他的起点十分低,从一粒麦子开始,但是经过多次乘方,形成了庞大的数字。复利的效果以理财举例,比如你现在往银行存入100元钱,年利率是10%,那么一年后无论您用单利还是复利计算利息,本息合计是一样的,全是110元。但到了第二年差别就出来了,如果用单利计算利息,第二年的本息合计就是120元;可复利就不一样了,第二年的本息合计成了121元已比单利计算的多了1元钱,如果本金或利率再大一点,年限再长一些,差距之大可想而知!(复利公式=本金x(1+利率))您知道5%复利意味着什么吗?存10年相当于银行单利6.2%。存20年相当于银行单利8.2%。存30年相当于银行单利11%。存40年相当于银行单利15%。存50年相当于银行单利21%。存60年相当于银行单利29%。存70年相当于银行单利42%。复利投资-神奇的复利力量!1、美国耶鲁大学1亿1千万的捐款美国的耶鲁大学,1979年的时候有一群同学在开同学会,他们毕业了25年。这一群同学说学校很照顾我们,不如捐笔钱给学校啊。这个想法一说出来就受到支持,所以有几十个学长也捐了钱,他们自己这个班的同学捐了7万5千美金,比他们高一届的捐了30万美金,总共是375000美金。本来他们想这个钱直接捐给学校就算了,但后来有人说学校不会理财,不如我们来帮学校理财。于是他们就用这笔钱给学校理财,用25年的时间看这笔钱会变成多少钱。结果25年后,也就是2004年,美国耶鲁大学收到历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捐款,总共1亿1千万美金。为什么会有这1亿1千万美金呢?是因为平均这个钱操作的是37%!2、诺贝尔奖金始终发不完的故事诺贝尔于1896年,由诺贝尔捐献980建立。成立初期,章程中明确规定这笔资金被限制只能投资在银行存款与公债上,不允许用于有风险的投资。随着每年奖金的发放与的开销,历经50多年后,诺贝尔基金的资产流失了近2/3,到了1953年,该基金会的资产只剩下300多万美元。而且因为,只相当于1896年的30万美元,原定的奖金数额显得越来越可怜,眼看着诺贝尔破产。诺贝尔基金会的理事们于是求教麦肯锡,将仅有的300万美元银行存款转成资本,聘请专业人员投资股票和房地产。新的理财观一举扭转了整个诺贝尔基金的命运,基金不但没有再减少过,而且到了2005年,基金还增长到了5.41亿美元。从1901年至今的111年里,诺奖发放的奖金总额早已远远超过诺贝尔的遗产。诺贝尔线投资的历史,追求复利收益的历史,伴随着人类的各种天灾人祸和战争。可是一路走来,长线仍有可观复利收益。估算可知,从1953年到现在,诺贝尔基金的年平均复利速度超过20%。3、美百岁老太180美元变成美国伊利诺斯州森林湖市100岁老妪格蕾丝·格罗纳离开人世后,竟将700万美元的遗产都捐赠给了她的母校森林湖学院。据格蕾丝的多年好友日前披露,这名百岁老太的700万美元巨款,竟然全都是来源于她在1935年购买的180美元美国雅培公司的股票。这个真实案例,是开始于1935年,其后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争包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其他大大小小的局部战争,还同样经历了全球大大小小的、天灾人祸等,一路艰难走来,长线投资仍然达到16.3%的年化复利收益。人类的经济纵然有波动,但始终是向上的。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总会带来一个又一个的或者是地区或者是具体新兴产业的经济热点。经计算,70年平均每年的复利收益是16.3%。4、普通教授留下八亿美元遗产的故事2005年,在布鲁克林工艺大学任教60年的欧斯默夫妇相继去世。两人膝下无子,他们都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教授。但当清理他们投资财产时发现,发现他们有一笔资产已累积到8.57亿美元。当然后来全部捐赠了。那么,他们的财富从何而来?他们一对普通的学校教授,为何有如此之大家庭财富储备?原来,早在1960年,大学教授欧斯默夫妇以独到眼光把仅仅不过的积蓄交给巴菲特打理,并且一放就是45年从没有取回。45年后,总资产达到8.57亿美元。平均年回报率24%左右。算算你的人生投资何时翻翻金融学上有所谓的“72法则”,用“72除以增长率”估出投资倍增或减半所需的时间,反映出的是复利的结果。举例来说,假设最初为100元,年利率9%,要想计算本金翻倍的时间,使金额滚存至200元,就利用“72法则”,将72除以9(增长率),得8,即需约8年时间。虽然利用“72法则”不像查表计算那么精确,但也已经十分接近了,因此当你手中少了一份复利表时,记住简单的72法则,或许能够帮你不少的忙。了解了复利,再利用72法则,我们就可以轻松算出自身价值何时翻倍。举例来说,阿伊和阿荣同时大学毕业,阿伊在内地家乡找了份工作,而阿荣则南下深圳求发展。两人找到的工作薪水一样高,都是年收入3万元。阿伊身处经济发展速度为1%的内地,要翻一番需要72(72/1)年的时间,而在阿荣所处的深圳,收入按3%增长,因此,收入翻一番只需要24(72/3)年左右。开始时的一点点投资,经过利滚利的发展后,差异如此之大,这不能不令人感到投资的微妙。仔细再想想,这样的投资不就是我们人生的一个经典的缩影吗?爱因斯坦曾说过“复利的威力比原子弹还可怕”。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拥有良好基础素质、条件的年轻人,“复利型”的职业规划,是成长之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不但对这个年轻人本身,更对他的家庭以及他将工作的企业都非常有价值、有意义。复利人生的三特性要想拥有复利型的人生,参照已有的观点,我认为必须具备三点:首先,是目标导向性。我个人认为复利思维是以最终结果为目的的,它要求每个有理想的人都要有清晰的目标,而且要可以量化,让计划的执行者可以明白自己每天的任务,以及在计划中所处的位置,今天的事情要今天做完。其次,越早越好的时效性。复利的作用需要在时间的隧道中发挥作用,如果行动过晚,时间很短,那么复利的作用不会太明显。所以凡事最好有了计划,尽早行动。执行力很强的人往往会提前行动,争取时间。有了目标,没有了时间的话,复利一样无法发挥作用的。所以有了目标,还要有时间,最后最重要的就是做了。做的不到位,最终目标一样无法实现的。第三,长期维持的趋势性。有评论道:“我们每人每天都有一笔不菲的,谁都不多不少,那就是时间。时间一样,关键是你把它投资在哪里。有的人把时间撒在了学习和工作中,有的人把时间撒在了家庭中,有的人则把时间押注在混沌当中。似乎这一天的投资不足以决定什么或者改变什么,但是如果是两天、三天、四天……或者一直持续70年,那么,当初意想不到的结果就会像被施展魔法似地发生,而施法者正是复利也。这有点像中国人的养生,二十岁时看上去人人身体都差不多,但为什么最后有人活到70岁,而有人却活到90岁呢?就是每天一点小努力,一点小坚持,比如早睡半小时,少用一根烟、多笑一次、多锻炼20分钟……一直坚持,寿命自然会多二十年。要说明的是,复利只是一个中性词,是褒是贬取决于使用者。使用的目的不同产生的结局可想而知。每天固定的投资额经过长久的持续,就会像雪球一样滚起来。十年寒窗所回报的不仅仅是考进一所好的大学,而且会是更多:好的工作,待遇,认识更高层次的人,接触更高的工作层面。而这些又会给你更体面的生活和更宽广的见识,简言之就是良性循环。而当初把时间荒废在吃喝玩乐中的人,可能(不能说绝对)获得的回报是为生活四处奔命,而在为糊口而忙的时候却已经已无暇顾及自身的进步和长远规划,追不上前进的脚步了。简言之就是恶性循环。”李嘉诚先生从16岁开始创业一直到83岁时,白手起家67年,家产就已达260亿美元,对于普通人这是一个天文数字,是不可想象的,李嘉诚也因此成为世界华人的首富。但是我们仔细来算,如果我们有,每一年复利达到24.7%,用同样时间,就可以做得同李嘉诚一样出色。猛然看,一年24.7%的利润并不高,我们也许会在一两个星期的时间里获得比这高得多的收益,但事实上,成功的艰难不是在于一次两次的暴利,而是持续的努力与保持。每天我们的人生都有24小时1440分钟86400秒,每天睡觉之前都反问一下自己:这一笔投资大部分都用在我所追求的目标上了吗?又坚持了多久?当你坚持下去的时候,你会发现,即使一点点的投入,也不断地利复利,进入良行循环当中。即使开始的时候辛苦点、受点挫折也不要紧,坦然面对,要明白最终这一切都会有不菲的回报。树立一个端正的态度,设立一个长期可行的方案持之以恒地去做,利用复利的威力,成功会离我们越来越近。,西部最专业的P2P,我们致力于打造安全的高收益P2P,提供专业投融资,是您身边的,量子贷线上借款群开通啦,快点加入我们吧!!!量子贷官方交流QQ群:量子贷线上借款QQ群:(点击标题下方蓝色字体“量子贷”加关注,有任何的建议和意见,欢迎与我们互动)《跟着大佬学投资,这就是格局!》 精选五很多时候我们都幻想过什么时候能够投个机实现资产翻倍,但是总是与一个亿擦肩而过!所以你在正常投资的情况下,有没有算过自己资产翻倍的时间?首先我们先理解一下复利,一本畅销书的作者曾提过这样一个问题:假定一个身无分文的年轻人,从25岁开始每年存下1.4万元,若每年都将存款投资到股票和地产上,获得平均20%的收益率,40年后他可以积累多少财富?很多人可能会猜200~800万,而正确答案是1.0281亿!其实这就是复利的威力!简单点说就是利滚利、。而复利的计算公式对很多对数据不感兴趣的人来说计算资产翻倍比较复杂,所以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简单的复利计算法则——72法则。所谓的“72法则”,就是指如果以1%的复利来计息,经过72年你的本金就会翻倍。简单地说,“72法则”就是用72除以你的,就可以很快算出,你资产翻倍所需要的时间。比如说你有10万块,如果一直投资年收益率为10%的,那么你的资产只需要72/10=7.2年的时间就能变成20万。所以虽然一夜暴富很难,但是认真工作、,依靠时间的力量,财富翻倍也还是有可能的。而72法则除了能快速计算资产翻倍的时间,它还可以帮我们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方式,避免盲目投资。比如说你有10万块,目标是10年后资产翻倍,那么你这10年里理财的平均收益率只需要达到72/10=7.2,也就是你只需选择年收益率在7.2%左右的即可,不用冒险去买。近期在4%上下,而综合收益率大概在9-12%左右。可以说整体收益是高于10万块钱资产翻一翻的目标收益7.2%的,而余额宝的收益明显还不能达到这个目标。当然了,类的也较高,但是收益意味着高风险,这类的小编之所以没拿来做比较,是因为风险太大。而余额宝和p2p都是属于。p2p平台以12%的年化为例,只需6年就能资产翻倍,10W翻成20W,所以,复利的力量是很可怕的,不要觉得你本金少,实现资产翻倍不可能。理财是不关于本金的多少,重要的是坚持下去。 renwendai.com信于人,博于文,稳于贷《跟着大佬学投资,这就是格局!》 精选六我们都知道巴菲特老先生的那句话:复利的力量是无穷的。1.1的十次方是2.59,0.9的十次方是0.34,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大家通常所说的复利都是财富方面的复利,可是人生的复利如何计算呢?人生的复利可分为认知复利、格局复利、经验复利、资源复利、财富复利。我们先来说最好理解的财富复利。开篇的计算可以说明一切,学会去做资产配置,要给自己,但也要有保底。成为财富的主人,而不是财富的奴隶。再来说认知。人和人最大的区别在于思维认知,我们一定要正确地认知自己,认知世界,认知趋势。认知提升在于打破旧有思想,以及彻底打破过去的自己再重建。只有打破,才能开启复利,不然只能在原来的阶段上吃老本,直到没有任何溢价。20世纪80年代,从香港到深圳的往返大巴司机工资收入相对大陆而言是非常高的,但是在这些香港人的认知里,大陆很落后,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直到他们变成了一个普通的司机,仅此而已,而先前他们瞧不起的大陆人都成为了他们后座需要伺候的乘客。而格局是什么?格是对认知范围内事物认知的程度,局是指时间格子内所做事情以及事情的结果,合起来称之为格局。格局则是向内撑大自己的心胸,越大越好,从而使得能做的事情,极大的放大,获得复利的进步速度。格局的复利,前期是很慢的。因为初期我们总是会花很多时间精力金钱在无谓的事情上,还把这个当做所谓的格局。这个阶段要坚持,极尽所能,去看更多东西,看更多事情,看更多人。如果哪天觉得自己过去争得头破血流的东西,放脚边都不太想弯腰拿了,说明格局真的上去一层了。3Q大战前的马化腾,想的是别人做一个东西挺不错的,“学习”一下,搞得到处都是对手;3Q大战之后,他想的是,别人做得好,去投资一下,从此天下都是朋友。此乃前后格局的差异,腾讯市值也从300亿飙升至2000亿,这绝不仅是靠努力,而是格局提升后滚滚的复利。我们再来看看经验。经验的价值在于让我们知道天高地厚,知道社会、企业、事物运作的客观规律,在获得经验经历的过程里,不断去修心,去提高修养,去磨砺,厚积薄发,以待天时。很少有创业者,在第一局就大成的,但凡如此的,企业到中期也很容易出现早衰。而几次创业的,除去骗子类的连续创业者,都能更稳的操盘,而且每次盘子越来越大。经验是一个人宝贵的财富,前期需要反思复盘和总结,逐渐得到复利的收获。最后说一下资源。社会资源是什么?是你在社会上拥有的人脉,信誉度等一切的总和。一个普通人拥有社会资源着实不易,绝大多数人并没有老爹一句话送进大机关的机会。想得到什么之前,就多想想付出什么。所有人与人的关系,最终都是互相索取,在物质一无所有的时候,就想想付出点什么智力和体力吧。而当度过了最初后,复利就出现了。客户会介绍新的客户,朋友会介绍新的朋友,粉丝会传播新的粉丝,始终记得这一切来之不易。在中国社会资源是带有奇妙色彩的,不管如何,只有价值观的互相认同,只有人品的认同,才是真正的资源,而这种的累积可能是缓慢的,只有在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达到质变,这时复利就出现了。复利,不止是一种计算方式,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学会利用复利思考,人生赢家也许就是你;而不会用复利思考,原地踏步的命运也许真的很难摆脱。(.钱.生.钱.)《跟着大佬学投资,这就是格局!》 精选七“The most powerful force in the universe is compound interest”---Albert Einstein,追求的要么是暴利,要么是复利。其实有质量的复利,本身也是一种暴利,因为时间站在复利者这边,只要给他足够长的时间,复利者终究会变成暴利者。追求短期暴利的人,似乎更加感性和疯狂,而理性的人更多的会去追求复利,这也使得暴利者常受人诟病,说他们无法持续,说他们可能明年或后年就可能会完蛋,而复利者得到的似乎都是鲜花、掌声和羡慕,鲜有人会批评复利者。我认为,在,实现长期复利的难度要高于短期暴利。在高杠杆之下,豪赌或者运气都可能实现短期暴利,但在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市场,长期复利却很难实现。何谓“复利”?有人说“复”是“重复”,“利”是“利润”,“复利”就是重复获取“利润”。没有错,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去解读复利,但“利润”的获得是一种结果,由此解读复利,我们只是知道了复利的结果,而不一定了解复利的原因。所以,我想从另一个角度解读复利。“复”还是“重复”,而“利”则是“盈利模式”、“盈利思维”。我认为,利润的获得原因可以是运气,可以是勇气,也可以是豪气,但利润的重复获得,则需要一种正确的、合适的、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种盈利思维。凡是实现多年复利的人,靠时间赚钱的人,靠“活得久”赚大钱的人,有如巴菲特之类,必然有明确的盈利模式。此盈利模式首先应是正确的,如果是错的,结果就是亏的;其次该盈利模式应是合适的,就是说是符合使用者品性、知识、能力、资金量、可调用资源的,并且适合当下时代特征、宏观背景和市场节奏的,否则这种盈利模式就不可能被坚持使用下来;再次该盈利模式应是可持续的,即去年有效,今年还要继续有效,明年和后年依然要有效,或者是这种盈利模式本身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始终保持概率上的有效和结果上的盈利。当我们过分强调盈利模式的时候,就会有人孜孜不倦地追求“圣杯”,我们暂且不说一成不变的“圣杯”是否存在,就盈利模式而言,确实很难找到一种每年都能盈利的方法。因此,更重要的是盈利思维,模式只是思维的产物,模式是表象,是可变的,思维才是源头,是可以不变而保持始终正确的。当我们把一类复利的实现归结于一种正确的、合适的、可持续的盈利思维时,我们所追求的复利就变得不再模糊。一年赚了30%,这是利润的体现,而这利润为什么会实现,如何重复实现,有多少人认真想过呢?其实,只是一年、两年赚30%,很多人都能做到,很多种所谓的盈利方法也都能实现,但要是想获得常年30%的复利,则必然需要盈利思维的支撑。当巴菲特提出“复利”时,绝大部分人只是被复利的概念和复利的结果吸引了,有多少人会去思考实现复利的原因呢?其实每一类复利的实现,都是一种盈利思维的实践和胜利。巴菲特的复利依靠“价值投资”的思维实现,我们的呢?原文转载自
沈良 编辑:广金所《跟着大佬学投资,这就是格局!》 精选八说到理财,大家最想的应该就是通过理财早日实现资产翻倍?可是总想着实现资产翻倍你知道资产翻倍也是可以计算的吗?所以今天,小妹要给大家说的就是一个神奇的法则:72法则可以帮你迅速计算出:你的资产多久可以翻一倍?(当然法则仅供参考,前提是这笔钱你一直不动它)第一步,先搞懂复利复利就是指你的投资每完成一个计息后,将所生利息加入本金,计算下期的利息。这意味着,每一个标的到期后产生的利息都将成为下一笔投资的本金,即“利滚利”。举个栗子,你拿,为10%,一年后无论是按单利还是复利计息,本息合计都是110元。但是到了第二年,若用单利计息(单利计息是仅按本金计算利息,其利息总额与时间成正比)本息合计是120元。若用复利计息(复利计息,是指对于某一计息周期来说,按本金加上先前计息周期所累计的利息进行计息,即“利息再生利息”)第二年的本息合计是121元。复利比单利计算多了1元钱,别小看这1元钱,如果你的本金不是100元,而是100万元,这个差距可就不小啦。第二,计算你的资产多久可以翻倍72法则就是以1%的复利计息,72年后(72是约数),本金翻倍。除此之外还有71法则、70法则和69.3法则,都是用作估计将投资倍增或减半所需的时间,反映出的就是复利的结果。计算公式为:翻倍时间=72÷年化利率。学会运用这个72法则以后,很快可以算出你的资产翻倍时间。举个栗子,假设一个产品1年期产品为7.2%,根据72法则,72÷7.2=10年,你的本金就能翻一倍啦!是不是简单的让你不敢相信!那么假设我们投资不同的产品,多久以后可以实现资产翻倍呢?? 如果你投资了银行某产品(1年期银行年化利率约为2%),大约36年能翻倍。? 如果你投资了国债(5年期4.17%),大约17年能翻倍。? 如果你投资了产品(按1年最低14%预期年化率),大约5年就能翻倍。第三,需要多少钱如果你现在已经35岁,想通过理财在60岁的时候,拥有500万。那么,你需要多少钱呢?假设你购买的是联投金融一年期产品(以最低预期年化率14%来算),按照72法则5年以后就可以实现资产翻一倍。所以,如果你想完全依靠理财,在60岁时拥有500万,那么也就是说:你55岁时要有250万50岁时要有125万45岁时要有62.5万40岁时要有31.25万35岁时要有15.625万so, 35岁时,你的初始资金起码要有15.625万才能在利滚利基础上实现自己的目标。可能有人看到这里,会说:那我没有钱是不是就只能算了?小妹想说,当然不能算了因为如果你现在还没有足够的资金理财的话就更要开源节流,提前做好资金规划理财就是理生活钱多理财更有目标钱少更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思维方式这样才能从没钱变成有钱!戳“阅读原文”早日实现资产翻倍!可能你还想看:《跟着大佬学投资,这就是格局!》 精选九现在的中国,进入了更高层次的“资本经济”的时代。什么是“资本经济”时代呢?简而言之,它就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加了一根“杠杆”,在物理学上“杠杆”的作用是利用“力臂”将“力量”放大,从而可以翘起更大质量物体。经济上多了这一根杠杆,其活动空间和灵活性都大大增强,这也叫“资本思维”。今后的中国人必须深刻理解和运用“资本思维”这个工具。资本思维要想学会“资本思维”,必须先来深刻理解一下什么是“资本”。“资本”仅仅是指钱吗?不是。资本是对资源的“支配权”,通过资源支配带来更多的支配权叫“资本运作”,通过“资本运作”优化和配置社会财富,实现社会效率的最大化就是“资本运作”的社会价值。因为资本有趋利性和,追求利润最大化。这就会促使社会资源的配置朝着效率、效益最大化的方向上行。社会资源将依次流入最有效率的国家和地区、最有效率的产业、最有效率的企业、最有效率的项目、最有效率的个人。资本的逐利促进资源的优化,资源的优化顺势产生新的资本,并且不断产生新的机会,如此一边循环一边膨胀。比如,在物理学上,石墨和金刚石是同素异型体,它们都属于碳元素形成的单质,但是物理性质大不相同,价值也天壤之别,就是因为他们的组成结构不同而已。所以资本思维的精髓是结构重组。即对资源的分子进行时空和结构上的调整,从而产生由“石墨”到“金刚石”的增值效果。宏观方面的资本运作是对全社会的资源重组,比如中国的国企重组,将大大改变中国经济的结构,提升整个社会的运作效率。而当一个社会经济依靠“资本运作”来运转时,就步入了“资本经济”时代。从经济层面讲,今后社会上只有三类人:第一,资源者。他们是资源的最直接拥有者,依靠出卖自己的资源生存,比如农民靠耕地、工人靠体力、医生靠技能、作家靠写作,还有老师律师等等。第二,配置者。资源是谁的不重要,关键要有资源配置权。这类人依靠配置资源挣钱,从事资源的投入-整合-运营-产出工作,以企业家为主,创业者也属于此类。第三,资本家/投资人。他们离资源最远,但是所有资源却统统归他们掌控,他们只躲在幕后玩操作游戏。风险投资者就属于此类人,比如孙正义投资马云,阿里巴巴上市使他大获成功。资本家无国界,他们可以控制全球资源流向;可以通过金融体系支配大量别人的资产。所以,资源名义上都是资源者的,实际上都是资本家的。看一个人能量多大,关键是他能配置多少资源。按照这三种不同性质的角色扮演,今后的个人如何获得财富?无非只有三条渠道:出售资源、配置资源、掌握资本。1、资源者(普通人)“资源者”通过出售自己资源生存,也就是资源者的技能,即:时间+体力,这也是社会上分布最多的人群。所以一般普通人只能找一家企业工作,出售自己本身换来财富。然而普通人的时间、体力都是相差无几的,他们能够出售的资源都是差不多的,于是为了让自己的资源卖上好价钱,就只能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和熟练水平。这时一个普遍的做法就是读书,这就是为什么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读书,为什么清华北大的毕业生一般会比没有文化的人起薪高一些。但是现在文凭带来的技能差距差别越来越小,一个普通的一本学生与二本学生已经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反而不如蓝翔挖掘机学的好的人附加价值高,这是因为前者数量多,后者数量少,而且后者更加注重实践,供需关系决定了资源的价格,因此读书无用论早就开始流行。所以,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人,要么通过读书获得更高、更稀罕的的技能价值;要么通过爱思考、会做人、大量实践提高自己实践能力。另外,对于“资源者”来说,还有天生稀罕资源,比如外貌。长的好看的普通人,可以在日常的婚配、工作、生活中获得很多额外的财富;如果长的好看再加上运气好就可以进入演艺圈,成为明星之后自己的资源就成了稀缺资源,资源的价格远远高于一般人!但是外貌在一般情况下难以改变“资源者”的本质处境,只能略微提升。王宝强就算是健身+保养+专业造型设计,也是无法从外貌上超越刘德华的,所以他是傻根,华仔是神偷。而且外貌这种资源不一定是越漂亮越好,王宝强和黄渤的外貌特质也是他们成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有的普通工人、白领、职业经理人、甚至到当年的“打工皇帝”唐骏、各大明星,都属于“资源者”。这种人的特点是,其获得财富是有限的。他们有时辛苦了一辈子,但是遇到家人生一场大病几乎就会崩溃,有的为了供养孩子、病人需要打三份工,这是非常心酸的。职业经理人赚的再多也是有数的、过气的明星过的不如普通人等。当然,有的人天生就拥有稀缺资源。比如富二代,生下来就可以继承一批遗产这种稀缺资源。再比如明星的孩子,天生就获得了媒体关注的稀缺资源;再比如某人住在市中心的破院子里,只要拆迁就可以获得一大笔财富;天生获得了位置的稀缺资源,或者你运气非常好,买彩票中了奖,也是享受到了“好运”的稀缺资源。这类财富,可遇而不可求,只能靠运气。而且这些好运的“资源者”往往不懂如何经营资源,他们的财富不具可持续性,不能增值扩张,甚至往往是被浪费的,明星和富二代寂寞了会吸毒,遗产会坐吃山空,大奖也会挥霍完毕,拆迁款往往用于赌博……当然还有最后一条没有说,就是出售风险,如果愿意承担坐牢、死亡的风险,去偷、去抢、去骗,曾经看到一篇新闻,某人通过抢银行获得了数百万巨款,然后潜逃、隐姓埋名,做起了房地产生意,几年后家产过亿,同事也东窗事发。因此如果通过这种渠道赚钱,你获取的财富也会增加,但是承担的风险也会增加,最后还是不划算。2. 配置者(企业主)这种人不是资源的直接拥有者,他们往往通过脑力去设计资源的配置,通过优化资源去赚钱,企业家就属于这一类。在奴隶社会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是“人力”(即:奴隶);封建时代的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是“土地”,而资本时代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是“资本”,资本的本质就是资源的配置。从定义上来讲,企业家是从事资源的组织、管理并承担经营风险的人。企业家的收入跟他配置的效率成正比,上不设限。但同时也要为自己的资源配置承担风险,下限就是破产。为什么很多人想去创业呢?就是因为他们想从第一类人努力攀爬到第二类人。一旦从“资源者”升级到“配置者”,就意味着不用再出卖自己的技能,而是开始经营自己的思想和智慧,人身和经济都实现了自由,从而实现人格上的自由。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资源者”都适合去创业。他们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眼光、魄力、创新力、机遇和资本。配置者是一个社会最重要的群体,他们的素质和数量决定了一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代表了生产力水平。配置者非常需要创新精神,所谓创新就是他们对新产品、新市场、新的生产方式、新组织的开拓以及新的原材料来源的控制调配。这里我们需要提到中国企业家的更新换代。30多年前,中国开始第一次改革开放,那时整个中国百废俱兴,当时的大环境就是最好的机遇,只要大胆出来闯荡的人,即使没有文化、没有见识,都成了企业家,这是当时的环境造成的。而如今,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深化,这个时候的中国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此时也对企业家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在欧美和日本,企业家始终是社会的精英阶层才可以担任。而接下来的中国,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理想追求,以及对创新的深刻理解,很难再成为社会的“配置者”。因此,中国的企业家正在更新换代,一些90后创业者纷纷走近我们视野,很多老的企业家也自愿退出历史舞台,这是时代的发展,也是一种必然!当然,这些素养也都是可以后天创造的,比尔·盖茨在发家之前已经做了7年的程序员。所有后天的努力,“资源者”完全可以转换到“配置者”。不过,获取财富只是他们成功的标志之一,对事业的忠诚和对社会的责任,才是企业家的“顶峰体验”和不竭动力。3. 资本家/投资人(幕后掌握)这个社会的财富,看似是属于分散的“资源者”的,实际上却是归“配置者”享用的。但在本质上,更多的是属于资本家的!资本家的定义是:以资本运作为业的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掌握了科技与运用的企业家们,能迅速的积累起巨额的财富,他们的企业对一个国家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些企业组成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于是形成了垄断,而这时的“企业家”开始坐在了幕后操纵这一切,演变成了“资本家”。“资本家”跟“企业家”的最大区别是:资本家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而是在幕后操纵企业宏观思路,企业的产品是各类消费品等,而资本家的产品就是各个企业。通过投资、入股、并购、重组的方式,将一个企业的未来把控到自己手中,孙正义投资了马云,成全了阿里巴巴,马云就是企业家,而孙正义就是资本家。孙正义手里有N个马云,成了日本首富。再比如巴菲特专门坐在老家做投资操纵他的布局,他也是资本家。美国是自由市场经济,但是为什么叫“资本”主义社会呢?而不叫“自有市场主义”社会呢?因为在这样的社会,“资本”是度量和决定一切的标准。在中国的古代,你富甲一方也没用,官员随时能把你家产抄净,你有钱也要去给权力行贿,去买官。而你只要有了权力,哪怕身无分文,一样生活富庶、吃喝不愁,所以那时是官本位。某公司曾经说过,自己从不做研发,让市场上那些小公司去研发,如果一旦成功,就花钱买过来,如果不卖,就花钱把这个公司的几个核心挖过来。这就是资本主义。(当然无视知识产权是有问题的,正确的做法是花钱买过来)如果你有了1亿元的资本,你可以花一千万雇上这个国家最聪明的一批人,把你的资本从1亿变成2亿,你躺在床上就赚了九千万。而这一切,只因为你在从事资本运作,你只需要够聪明和有魄力,不需要有力气、不需要花时间、更不需要长得漂亮。我们需要明白的是:第3种人赚的钱就比第2种人多,第2种人赚的钱比第1种人多。因此,第1种人在努力进化到第2种人,而第二种人在拼命进化到第3种人。中国天生具有资本的人是极少的,大部分第3种人都是从第1种人或者第2种人进化过来的,虽然目前这种进化已经越来越难了,但还不是没有希望,因为以后会更加的困难。这就是阶级的固化,阶级间流动的减少。每个人都在玩命探索的方法,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败了。原因就只有两点:你的头脑有多聪明?或者你积累的资本有多少?你想到了一个可以改进手机的idea,而且你觉得这个idea可以赚很多钱,那你要问自己,你有没有这个资金去运作这个idea?同样的idea,三星华为都可以支配更多的资金,去雇佣更好的工程师,去更好的推广,你确定不是去给这些资本拥有者蹚雷?或者是正在走向一条已经无数人走过的死胡同?具体举个例子,你做软件开发,天使投资人会不会问你一句话:“如果某巨头山寨你怎么办?”你想开一个网店,你有没有资本去宣传?去压货?如果实力不够,要么是根本卖不出去,如果你能卖出去,那些更有实力的卖家分分钟用同样的产品把你pk掉。同时,这也回答了另一个问题:赚钱的方法千百样,为何偏偏选择“打工”这一种?答案是:你不打工你能干啥?你以为你出来干别的就能赚钱?几年前网上疯传送快递赚的多,我就嗤之以鼻,这种没有门槛的行业是不可能赚的多的。你愿意赚1万干这个,我分分钟找一个赚九千就干的,我再找一个赚八千的你信不信。最后,无论你是送快递还是摆摊,无论你是卖肉夹馍还是搞IT,你都会被拉到一个门槛平均收入。因为IT需要学习,赚的多一些;快递比较辛苦,赚的比IT少,可是还是比打扫卫生的多一些,就是这样。那到底怎么样从第1种人进化到第3种人?第一步,你要进行资本积累,你愿意打工也好,愿意自己做产品也好(有的人就自认为在创业了),先完成资本积累。这一步最重要,也是发挥大家的想象力和实力的时候了,摆地摊、开淘宝、做网站、做APP、、海外代购、开设计工作室、卖肉夹馍、给幼儿园摄影的,等等等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句话,这步就是出卖你的个人资源,就看你卖不卖的上价了,多学习吧,即使不为了文凭;多辛苦吧,只要不是出卖健康。第二步、善用资本,用资本赚钱。怎么用资本赚钱?问你们个问题你们就明白了。如果你家开了个小饭店,每个月能赚1万,但是需要个厨师。你自己炒菜水平很高,如果自己当厨师,饭店每月净赚1万;如果雇佣一个厨师,每月花8千,饭店净赚2千。你怎么选择?答案:雇一个厨师!这样你只要能用每月一千利息的贷款,再盘下一个饭店,那个饭店也能净赚一千了。(补充:这个饭店赚两千,还利息一千,净赚一千,数学不好的不要再给我留言了好不,知乎跟微博一个水平么)。而你,只需要这样盘下100个饭店,每个月就能净赚10万,而你这时,却在国外旅游,成了第3种人。很多人一直在打工,他们没有成为第3种人,很好理解。但是改革开放之后做买卖的,也有很多人还是没有钱,就是因为,他们自己做厨师,自己的妹妹做服务员,自己的老妈管收银,仅此而已。所以,以后问自己怎么成为第3种人,就是一句话:“不要自己炒菜,雇一个厨师”。如果能用资本去赚1块钱,也比用出售自己的体力赚100块钱更符思维。另外,聪明和资本,如果你只具有其中一点,记得,要找只有另一点的人去合作,他们也在等着你!再另外,即使是具有同样特点的人,其财富也是有差别的。同样出卖自己劳动力或者具有同样资本的人,其付出的脑力、体力不一样,所获得的收益也是不同的。就是说,两个一模一样的打工仔或者超级富二代,一个努力思考、肯付出辛苦,另一个成天打游戏睡觉,前一类还是要比后一类财富来的多的。但是聪明刻苦的打工仔总与打游戏睡觉的超级富二代比,就是给自己的人生添堵而已。普通人的提升同时,再强调一点,如果你是个普通人,或者自认是个普通人,但是又有上进心,不如务实一点,脚踏实地的往前走。曾经有个公司的公关部经理,儿子已经5岁,她每天要上班、做家务、带孩子。但她拥有人事部二级口译证书,每个月都有天南海北的会议翻译任务,还兼任这家口译中心的导师。打开她的博客,已经更新了500多页,有2000多个帖子,全部都是每天她自己做口译练习的文章,平均每天两篇长的一篇短的。她坚持做这件事已经快10年了,非专业出身的她因为爱好英语而一直努力。她说,10年前,她曾经看到一份调查报告,一个人如果要掌握一项技能,成为专家,需要不间断地练习10000个小时。当时她算了一笔账,如果每天练习5个小时,每年300天的话,那么需要7年的时间,一个人才能掌握这项技能。她说:“幸运的是,我知道自己想掌握什么技能,我只需要立马投入干起来就行了,我没有5个小时的时间,我每天只能学习3个小时,现在已经快10年了,我觉得自己差不多已经掌握了这个技能吧。”再比如,披头士乐队在成名前已经参加过1200场演出。可是为什么你做了10年公务员还只是一名小职员?为什么在家里做了7年的饭,没变成特级大厨,反而发现婚姻到了7年之痒呢?那是因为,你没有投入精力和热情来练习一项技能。每天上班只是看报纸、上网、应付各种琐碎任务,每天做饭只是为了让家庭正常运转,并不用专业的眼光看待这件事。不要再哀叹大学毕业之后专业就丢了。如果从初中开始算起,12年的学校教育,就算每天学习一门技能2小时,一年300天,你也只有7200小时,还有2800小时的缺口;就算你毕业后每天坚持练习1小时,你需要10年。为什么理工科的人更容易成功?只要他们毕业后专业对口,还是做的那点事,那么他们就等于1天8小时都在练习。这2800小时,只需要1年多就填补了。可我们很多人,工作的内容并不是在练习技能,大部分是应对琐碎的人和事,实际上,是在荒废人生。也许你会说,我是平凡人,我不想成为什么家,只想安安分分过日子。那只是你的错觉,时间在流逝,你每天重复重复再重复的那些行为,就是在塑造你,你不想成为什么人,可是你注定会成为什么人。每天5个小时,如果你是用来看韩剧、翻手机、玩游戏,那么7年后,你会变成一个生活的旁观者,你最擅长的就是如数家珍地说起别人的成功和失败,自己身上找不到任何可说的东西。花1分钟想一想,曾经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然后每天去做这件事。7年后,你会发现你已经可以靠这件事出去混饭吃了。哪怕你喜欢逛街呢,你规定自己每天逛街3小时试试?可能一开始你觉得很高兴,每天如此,你会发现无聊。再坚持下去,你就开始琢磨了,我逛街还能发现点什么?还能搞出点什么花样?坚持下去,7年之后,你可能会成为时尚达人、形象设计专家、街拍摄影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这样一道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