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鸟的画法羽毛真的可以永不褪色吗

一种美到窒息的传统工艺,因太过残忍已濒临灭绝
在中国传统的金银首饰制作工艺中,有一项工艺不得不提,那就是。点翠代表着中国古老的传统金属细工技法,或许是世界上唯一一种将生物之灵与器物之美结合起来的宝物,价值非常昂贵。
翠,即翠鸟之羽。点翠的制作工艺很复杂,就是先用金或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用金丝沿着图案花形的边缘焊个槽,在中间部分涂上适量的胶水,再把翠鸟的羽毛镶嵌在底座上,制成精美的首饰。
点翠工艺分为软翠和硬翠,硬翠采用的翠鸟羽是比较大的羽毛,一般一只翠鸟身上一般只采用大约二十八根羽毛:左右翅膀上各十根(行话称“大条”)、尾部羽毛八根(行话称“尾条”)。软翠采用的则是比较细小的羽毛。图为珍藏的菊花点翠。
虽然点翠不如宝石华丽,却胜在细节,追求的是东方的含蓄之美。根据所用羽毛的部位和工艺的不同,可以呈现出蕉月、湖色、藏青等不同的色彩,加之鸟羽的自然纹理,在阳光下会产生流光溢彩的效果。
点翠的羽毛以翠蓝色和雪青色的翠鸟羽毛为上品,制作出的首饰不仅光泽感好,而且永不褪色。但这项工艺的残忍之处在于,为了保证颜色的鲜艳华丽,翠羽一般都是从活的翠鸟身上拔取。
翠鸟身量娇小,仅仅制作一支小小的点翠金簪,或许就要用数只乃至数十只翠鸟的羽毛。皇家所用的点翠,更是只用翠鸟头部数根最闪亮的羽毛。
自古的皇后的凤冠、妃子的满头珠翠都多采用翠鸟鸟羽作为装饰。这项工艺流传久远,在时代已达到顶峰。清末民初时,点翠开始在民间流行,妇女无不以拥有点翠首饰为荣。 图为万历皇帝的元配孝端皇后凤冠。
京剧中也有“点翠头面”,作为传统戏曲化妆的一部分,等名角都拥有一套量身定制的点翠头面,一副精美的头面,可能需要近百只翠鸟翅膀下的一点点羽毛才能制成。
这项工艺太残忍,引起了许多人的抗议。1933年,最后一家点翠工场关闭,点翠工艺日渐式微。目前翠鸟是国家保护动物,因此现在生产的,均改用烧蓝工艺,但美感却不能与真正的相提并论。
T君希望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能够找到比翠羽更好的替代品,既能保护生态,又能让这种传统美继续流传下去。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有趣有料有深度,快来淘历史涨姿势
有趣有料有深度,快来淘历史涨姿势
今日搜狐热点博宝艺术网
扫描二维码关注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资讯
刘桂娟微博截图(该微博现已删除)
大众网综合消息 近日,“京剧演员晒点翠头面”的消息引发网友关注。4月23日,天津政协委员、青年京剧团程派青衣、国家一级演员刘桂娟因一则“点翠头面”的微博,引环保人士在内的众多网友质疑其残忍。在微博上,刘桂娟坚持认为,“对艺术负责,宁可多花钱,多一倍的翠鸟,也要买最好的”。而动保人士则表示,刘桂娟有虐待动物之嫌,因为制成点翠的羽毛需是从活的翠鸟身上拔取,而被取毛后的鸟多会死去。对此,刘桂娟不甘示弱,坚称尊重艺术,于是舆论战升级……
【源起】京剧演员刘桂娟晒数十万点翠头饰 称多一倍翠鸟也要买最好的
近日,天津政协委员、青年京剧团程派青衣、国家一级演员刘桂娟在微博上发了京剧《锁麟囊》的剧照并附上文字:“这一头点翠头面,十几年前买的,花了12万银两,今天即使是40多万人民币也买不到了,80只翠鸟翅膀下的一点点羽毛,经过点翠师傅的加工,变成有流动光泽的头面,永不褪色。”
此微博发出后,引起了一些网友的不满,有动物保护人士说拔活翠鸟的毛过于残忍。不少动物爱好者,甚至一些动物园的工作人员看到后,愤恨地流下眼泪:八十只翠鸟,小小的身影,披戴着湛蓝的羽毛,最后被一双邪恶的手生生拔去项下羽毛。血腥里惊恐的眼睛与逐渐凋零的生命,换来的就是刘桂娟脑袋上那一抹蓝色。值不值?美不美?痛不痛?但在微博上,刘桂娟继续大谈“点翠”头面的漂亮,大呼“点翠”头面就是好,坚称“对艺术负责,宁可多花钱,多一倍的翠鸟,也要买最好的。”
刘桂娟头戴12万羽毛头冠照片
【激荡】“点翠头饰值不值”引网友热议
关于“点翠头面值不值”的问题,在网络上引起激烈讨论。
持反对观点的网友表示,点翠是活生生拔的鸟毛,其次翠鸟科物种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而翠鸟不能人工饲养,胆子极小,羽毛却要活取,多数死去,或制成标本。有网友这样写道:你说那蓝色美么?长在翠鸟身上的时候,绚烂得让人窒息。可粘在首饰上的时候,我看到的却不是蓝色,而是一片血红。这跟象牙犀角鹤顶红一样,本就不是生活所需,不过是某些人硬加给它们“昂贵”的符号来满足私利而已,却给动物个体和生态平衡带来巨大灾难。
也有网友声援刘桂娟称:京剧是传统的艺术由于其精湛精致,堪称国粹,无论是服装还是头面还是其他各个环节,都是京剧国粹的一部分。现在用什么制作头面那是一回事,传承下来的宝贝是另外一回事,天津青年京剧团是改革开放后国内一枝独秀的优秀京剧团,刘桂娟按照行业的传统,有几套像样的头面不为过,也配的起,这和环保扯不上。
还有网友给出了建议:真希望以后的剧组(艺术家)从热爱地球生命的角度出发,多用仿点翠的首饰,其实除了专家,平常人很难指出两者间的重大区别。不管是专业的,还是粉丝们,自己学着做,也不那么难。挺好看的!
对于反对的声音,刘桂娟也不示弱,在微博上激烈反击,她这样写道“我们团有的是钱,几位主演都是几十万元买的头面”。随着反对声音的进一步扩大,刘桂娟删掉了之前的微博,但她之后又不断发布新微博回击,之后又立刻删除……
据刘桂娟认证微博资料显示:刘桂娟,天津市政协委员、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天津青年京剧团程派青衣、首届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电视剧《甄嬛传》角色“华妃”头戴点翠
【科普】点翠究竟是什么?为何要活生生拔毛?
据京华时报报道,点翠工艺是中国一项传统的金银首饰制作工艺,是传统的金属工艺和羽毛工艺的完美结合,先用金或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再把翠鸟背部亮丽的土耳其蓝色羽毛仔细地镶嵌在座上,以制成各种首饰器物。根据所使用的翠鸟羽毛大小又分为硬翠和软翠。点翠最早出现在汉魏时期,乾隆时代工艺水平已达顶峰。看过《甄嬛传》的乡亲们,对“华妃娘娘”头上的“点翠”都不会陌生,据说“华妃”头顶中间的大凤是当年的真品,如今市价一套点翠售价将近100万元。传统戏曲的旦角演员都需要“头面”,所谓“头面”,是指整个头发的造型、饰物。点翠头面因其色彩鲜艳和质地高贵,主要给身份高贵的女性角色使用。
其实,贵和美并非点翠的最大特色。点翠所需的羽毛必须由活的翠鸟身上拔取,才可保证颜色之鲜艳华丽。硬翠一般取翠鸟左右翅膀上各十根(行话称“大条”)、尾部羽毛八根(行话称“尾条”),所以一只翠鸟身上一般只采用大约二十八根羽毛,病死的翠鸟其羽毛一般还不能制作好的首饰。
据荆楚网报道,相关资料显示,点翠工艺汉代就有,明清两代广泛流行于宫廷和民间,观赏性和工艺价值都很高。然而,由于制作工艺过于残忍,也因为翠鸟羽毛越来越稀有,在清末民初,这项工艺逐渐由烧蓝工艺所取代。1933年,中国最后的一家点翠工场关闭,标志着这项民间工艺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翠鸟中的蓝耳翠鸟、鹳嘴翠鸟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许多省市地区,也将翠鸟纳入动物保护之列,翠鸟科物种全部列入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由此可见,点翠头面不是稀奇之物的说法,恐怕失于片面,显得缺乏常识。
据粗略估计,刘桂娟在网上晒出的那头点翠,需要用到80只翠鸟,而据她说,“梅兰芳先生的点翠是颜色绝对相同的软翠,一头大概需要几百只翠鸟”。
做点翠头面为何非要活生生地拔毛呢?据新华网报道,一位梨园行的老先生在谈及叶派小生创始人叶盛兰先生的众多绝活儿时表示,最绝的当属翎子功。在《群英会》中,叶先生扮演的周瑜下令打黄盖,诸葛亮洞若观火不为所动,他极度震惊、大为光火,头上的翎子唰一下直立起来,尾梢儿不停抖动——“什么叫怒发冲冠?一下子让叶先生演活了!”据了解,要让翎子竖起来,光靠练是不行的,选用的翎子必须得从活雉鸡身上拔下来。“死了的雉鸡身上取的翎子绝对竖不起来。”
【媒体评论】“点翠头面”究竟是尊重艺术还是固步自封?
刘桂娟炫“点翠”到底错在哪里?
4月23日,《环球时报》微信公众号刊登了胡雁的文章,文章全面梳理了刘桂娟演员卷入这场舆论之争的过程,并对炫耀点翠错在哪提出了五点看法。以下节选自胡雁原文:
天津政协委员、知名京剧演员刘桂娟,这两天在微博上被骂惨了。因为她头上戴着的一个光彩夺目的头冠,却是用被生生拔下的翠鸟的羽毛制成的...可这位享受国务院津贴的女演员,却坚称这是“五毛”在故意找茬,不断狡辩模糊问题的焦点...
珠翠满头乱颤,衣袂长袖翻飞似云团,黛眉杏眼丹唇与贝齿……京剧旦角的扮相,可谓尽美仑美奂,好似天上的仙女。
可是,京剧大青衣刘桂娟头上一抹蓝却让人心情复杂,近日却招致无数鸟类爱好者和网友的口诛笔伐。
于是一波的舆论情绪开始在对她群起而攻之。刘桂娟也不示弱,在微博上将反对声音称为“神经病”和“五毛”。随着反对声音的进一步扩大,刘桂娟删掉了之前的微博,但她之后又不断发布新微博回击,之后又立刻删除……蛮奇怪的。
2014年10月,广东警方截获约6万只、一吨重的野生鸟类死体,其中多为翠鸟,共计28箱。每个箱子均写着箱内鸟类的种类、重量、数量等信息,每只鸟类死体长度约为10厘米,不及一只手掌。据当时的报道,这些鸟类属于有益的、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而不是国家珍稀动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相关规定,上述网捕贩卖人员只受到了行政处罚,未被追究刑事责任。
6万只尚未入刑定罪,80只翠鸟换来一头点翠似乎更不值一提。但是,刘桂娟炫“点翠”到底错在哪里?
1、人类文明进化到现在,对于生命的尊重已经到了符合这个社会阶段的高度,刘桂娟女士在发微博夸赞点翠漂亮的时候,提及了八十余只翠鸟,她内心应该感到有些不妥,但是她没有意识到;
2、炫富是不对的。十几年前十二万买的点翠,她说现在四十多万都买不到,艺术家不谈艺术,谈因艺术置办的行头的价值和升值更为不妥,社会价值已经发生改变了,炫富已为人不齿,全社会都在厉行节约;
3、艺术家追崇的是德艺双馨,有艺更须有德。翠鸟也是生命,不值钱也就罢了,但是做为艺术家在网上与网友“对骂”一天,不虚心接受现代社会心理、社会价值、和现代理念的规劝,忘了艺术也要与时俱进吗?作为国家一级演员、天津市政协委员,社会希望看到的是关注民生、劝谏利弊、积极向善,倘不如此,可以低调做人,何必出来招摇?
4、经济已经快速发展,生态破坏已成不可挽回的遗憾,翠鸟也是生态一员,不爱护翠鸟就罢了,还要以杀鸟取毛为乐,实在不应该;
5、现在是法制社会,翠鸟也一定程度上受到法律保护。如若罔顾法律,一切以金钱和虚荣为美,更应该遭到唾弃!
艺术不与时俱进,与社会环境脱节,那就应该进历史博物馆。总之,脑袋上戴着八十多只翠鸟的生命,美还是不美,世人皆明。(环球时报)
不能让血腥与残忍玷污艺术
日前,天津青年京剧团程派青衣、国家一级演员刘桂娟因为一则“点翠头面”的微博引起网友关注。包括环保人士在内的众多网友质疑其残忍。但在微博上,刘桂娟坚持认为,“对艺术负责,宁可多花钱,多一倍的翠鸟,也要买最好的”。
在回答“用活拔翠鸟羽毛做点翠头面很残忍,您怎么看?”问题时,刘桂娟称“是吗?不知道”。在回答“发微博时有考虑过自己的身份吗?”问题时,刘桂娟称自己是“普通人”,“我们单位小孩也都加V了”……如此这般的回答,很难让人将其和“天津青年京剧团程派青衣”“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天津市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等身份,联系到一起。
其一,必须看到,活拔80只翠鸟带血的羽毛,制作一头点翠头面,是血腥、残忍的,是违背人性的。这是一个事实判断,和国粹京剧无关,和点翠头面美或不美无关,和刘桂娟们是否承认无关。进一步说,梅兰芳大师当年用过点翠头面,并不能证明当今仍在用的正当性:以当今技术发展的程度,用仿品替代完全可以,而且并不影响舞台效果,并不影响国粹京剧的传承发扬。
其二,有一系列头衔加身,并且在微博加V,刘桂娟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公众人物发言。公众人物在公共场合(微博是“言论广场”)发言,必须对自己的每一句话负责。即便其不接受网友的指责与批评,但刘桂娟起码应该对活拔翠鸟带血的羽毛是否血腥与残忍,有一个基于事实、基于人性的判断。即便是拒绝表态,但仍拿“艺术”“传统”来当挡箭牌,就是在狡辩诡辩,实属不该。
其三,此番关于点翠头面血腥制作,以及刘桂娟所称的“国家有上万个剧团都在买点翠头面”的争议,其实更多是在揭示真相。传统的归传统,历史流传下来的点翠头面如何值钱、如何具有收藏价值,是一回事;现实的归现实,“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点翠头面血腥制作的事实即已曝光,相关方面当禁止血腥制作,并提倡剧团购买高科技仿品替代,一来是节约了公共财政的真金白银,二来也是为生态文明建设加力。
罗曼·罗兰曾说:“艺术是发扬生命的,死神所在的地方就没有艺术。”具体到关于点翠头面一事上,道理亦是如此:罔顾血腥与残忍而谈论艺术,其实是在玷污艺术。进一步说,艺术之上还有人性在。在“人道屠宰”“人性化屠宰”为更多人接受并逐渐普及开来的今天,我们还在讨论活拔翠鸟羽毛是否血腥与残忍、以艺术的名义是否应该佩戴点翠头面,不仅是一些人的耻辱,更是整个社会的耻辱。(郑州日报)
是是非非话点翠
这两天,天津青年京剧团程派青衣刘桂娟在微博上展示自己珍藏的点翠头面,招致动物保护人士责难。网友积极跟帖,两派各有支持者,发表各种评论,甚是激烈。其实,这种争论出于对不同专业的认识,看上去有点儿鸡同鸭讲的意思。
先说说翠鸟。动物保护人士反对制做点翠头面的核心依据是翠鸟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这是在偷换概念,把广义的翠鸟和受保护的翠鸟,以及用以取羽制做点翠头面的翠鸟混为一谈。
目前世界上现存各亚种翠鸟计90余种,我国常见的有斑头大翠鸟、蓝耳翠鸟、鹳嘴翠鸟和普通翠鸟等多个亚种,其中蓝耳翠鸟、鹳嘴翠鸟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未被列入保护动物的普通翠鸟在我国分布最广,几乎全境都有种群分布。普通翠鸟头、背、翅、尾呈现一种特异的蓝色,介于湖蓝与翠绿之间。这种蓝色不多见,康熙青花瓷青花的发色与之接近,故被称作“翠毛蓝”。但这种青花发色远不及翠鸟的羽毛鲜活灵动。翠鸟的羽毛随光线强弱和观看角度不同,层次分明,富于变化,尤其在烛光下,能折射和晕散出一种朦胧的珠宝光。
再来说说点翠。用翠鸟羽毛制做首饰在我国是一门很古老的技艺。《韩非子》中记述的那个买椟还珠的故事中,那只被后世揶揄两千多年的首饰盒很可能就有翠鸟羽毛点缀——“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金瓶梅》里写到,李瓶儿曾向西门庆的女婿陈经济要过“一方老黄销金点翠穿花凤”的手帕。连手帕上的绣片都要“销金点翠”,可见这一技艺在明代已经广泛应用。但由于取材不易、耗费人工,点翠饰品历来不是普通百姓家能消费得起的,即使在西门大官人家也绝非寻常之物。
尽管现在无从考证古代匠人制做点翠饰物的羽毛取自哪种翠鸟,但以就地取材更利于节省成本角度分析,取自普通翠鸟的可能性最大。而经过两千余年使用,普通翠鸟依然保持了较大种群分布。足以说明从翠鸟身上取羽用于制做针对少数高端消费者的做法不会给普通翠鸟带来灾种之灭。
而民国以降,随着人们审美习惯的改变,日常生活中逐渐不再使用点翠饰物。在包括京剧在内的中国戏曲中,点翠头面也是一种顶级饰物,价格昂贵。旧时艺人的行头均由自己购置,完全市场化的演出模式下,艺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舞台效果吸引更多观众,往往不惜重金购置行头。艺人的收入水平和艺术水准呈正相关。有时为了在同行中“拔份儿”,购买多套不同款式、花样的行头也是常见的。因此,旦角演员能否置得起一套点翠头面往往成为行内人判断其艺术水准的一个标准。而那些收入不高、路份较低的演员则退而求其次使用点绸头面。尽管其中有攀比的成份,但这种攀比并非全是糟粕,因为它客观上推动了整体艺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也体现了艺人对观众的尊重。
中国传统技艺的传承都是师傅带徒弟,讲究的是口传心授。口传好理解,心授则是师徒间一种心灵和情感层面的默契。无论哪个艺术行当的大家,一辈子未必教得出一个得意的弟子,所以遇到钟意的传人,往往赠以信物,寓意其将自己流派的艺术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侯宝林先生在收取关门弟子师胜杰时,曾当场摘下一枚佩带了几十年的钻戒相赠;裘盛戎先生晚年病重时,将自己珍爱一生的几件蟒袍赠送给爱徒方荣翔;梅兰芳先生为扶持姊妹艺术,就曾将自己使用多年的点翠头面赠送给地方戏曲表演名家……这种师徒间、同行间信物的馈赠在中国传统艺术和技术传承发展中不胜枚举。
此外,从观众审美的层次来看,以京剧为例,一个观众喜爱京剧必是从某个唱段开始,而后折子戏,而后看整出戏,再后专注于某个流派。当他的目光锁定某个演员后,接下来的一切与当代人追星便别无二致了,除了欣赏她的艺术外,必定会认真研究她的穿着打扮、喜怒哀乐、绯闻八卦。
无疑,这些信物都凝聚了中国传统技艺的文化精萃和魂魄。京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保护、传承、弘扬重在“守旧”。这绝不是仅靠几个唱段、几出戏、一批演员就能完成的面子活儿。失却了文化的里子,没有行里行外对京剧内在文化、历史传统的珍视与挖掘,京剧最终逃不出“失魂落魄”的结局。
最后再来说说为做点翠头面为何非要活生生地拔毛。一位梨园行的老先生曾跟我谈起叶派小生创始人叶盛兰先生的表演艺术。他说叶先生有很多绝活儿,最绝的当属翎子功。在《群英会》中,叶先生扮演的周瑜下令打黄盖,诸葛亮洞若观火不为所动,他极度震惊、大为光火,头上的翎子唰一下直立起来,尾梢儿不停抖动——“什么叫怒发冲冠?一下子让叶先生演活了!”
老先生说,要让翎子竖起来,光靠练是不行的,选用的翎子必须得从活雉鸡身上拔下来。“死了的雉鸡身上取的翎子绝对竖不起来。”
说到这儿又要回到京剧艺术传承与保护的话题。您可能会说,这简单,我弄个化纤做的遥控电动的翎子给演员戴上不完了嘛,演到这个段落,后台把场的人一摁遥控器,翎子“啵”就竖起来了,想怎么抖就怎么抖。但,我问您,那还是京剧吗?(新华网)
翠鸟资料图
当谈论“点翠头面”,我们该谈论什么
既要看到公众积极关心环保、参与动物保护的一面;也要承认当前传统艺术中,在道具材料和制作工艺层面存在不小的进步空间。当然,公众人物自身也要言行克制。
天津京剧演员刘桂娟的一则有关“点翠头面”的微博,不仅把自己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也让“点翠头面”这个一般人比较陌生的传统工艺,一时间成了网络热词。
说起来我也算个半吊子的京剧爱好者了,但乍一听到“点翠头面”这几个字,也是一头雾水—主要是让“点翠”这两个字以及其材料和制作工艺给闹懵了;到网上一查,才一来二去知道了点儿眉目。由此可见,京剧艺术作为国粹,真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随便说到哪个细枝末节,都深藏着学问。我猜刘桂娟在微博上晒她戴的那个头面,很可能也有这个意思。但网友们出于动物保护和环保理念的质疑,也不能说没有道理。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这样:角度不同,立场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往往大相径庭。
京剧艺术发展至今,历经二百多年历史传承。老辈艺人受当时生活理念与工艺技术的制约,在道具行头的制作上,主要采用动植物等作为原材料,既是其时历史条件的客观反映,也体现了一代代艺人对京剧艺术在表现力、观赏性等方面的精益求精。在那个年代,就“点翠头面”而言,其珍贵处,莫过于能呈现“光泽流动,永不褪色”的艺术效果。而有关这一点,对不去剧场看戏,特别是不了解演员行头制作过程的非戏迷而言,恐怕很难体会。
不过话说回来,以现在的灯光技术和舞美水平,想在演员的头面上达到“光泽流动”的效果,恐怕不是什么难事。因此,有关这场“点翠头面”的谁是谁非咱先搁在一边,单就保持抑或发扬京剧艺术的表现力与艺术效果而言,即便没有或不用点翠头面,只要演员功底扎实、各部门尽力配合,其艺术效果可能未必会减分。何况,据了解,在现在的演出中,大多数演员也不再用真点翠。
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点翠头面及其工艺,于演员,于京剧艺术来讲,显然早已超越了单纯行头的意义,而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含量和“非遗”的成分。有鉴于此,即使是从保护动物和环保等人文理念出发,对这类具有明显文化艺术传承的手艺或艺术,也不宜简单加以禁止。毕竟,出于文化传承目的的制作和展示,不同于一般性的商业用途。
因此,当我们谈论“点翠头面”,应该跳出事件和情绪,多一些客观理性。既要看到公众积极关心环保、参与动物保护的一面;也要承认当前传统艺术中,在道具材料和制作工艺层面存在不小的进步空间。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公众人物自身也要言行克制、客观发言。尤其是在大众环保、动物保护观念水位上升的今天,即使发“点翠头面”的微博“只是想表达京剧的美”,也要多多考虑大众感受,跟上社会观念的进步。(京华时报)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博宝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博宝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翠鸟的图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