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9的150次方300次方

您好,欢迎回来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供应商!
单芯高柔耐折弯拖链坦克链电缆 聚氨酯PUR双护套单芯柔性电缆100/150/200/300平方
单芯高柔耐折弯拖链坦克链电缆 聚氨酯PUR双护套单芯柔性电缆100/150/200/300平方
高柔耐磨、耐弯曲、耐油、耐酸碱、抗腐蚀,抗紫外线、防老化、抗拉、耐寒、耐低温、防冻、防水、防水解和微生物、防油和冷却剂、抗辐射、耐臭氧、耐候、耐酸碱盐雾腐蚀、抗溶剂、耐刻痕、耐弯折、耐曲抗扭
200 - 999米
龚先生销售工程师
营业执照已上传
邮箱已验证
手机已验证
微信已验证
发货地上海 奉贤区
发货期限7天内发货
供货总量80000米
营业执照已上传
邮箱已验证
手机已验证
微信已验证
经营模式|生产加工
注册资本|800万人民币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国内合资)
公司地址|上海 上海 奉贤区 青高路368号
查看全部分类
本页信息为上海柔胜电线电缆有限公司为您提供的""产品信息,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单芯高柔耐折弯拖链坦克链电缆 聚氨酯PUR双护套单芯柔性电缆100/150/200/300平方"价格、型号、厂家请联系厂家,或给厂家留言。
品牌单芯柔性耐折弯拖链电缆型号TRVV线芯材质裸铜线是否专供外贸否护套材质聚氨酯PUR芯数1电线最大外径80mm护套厚度2mm标称截面1.5mm2产品认证VDE物料编号RSTRVV长度100加工定制是温度范围定制最小弯曲半径4D线径密度标准牵引段裂张力定制颜色黑色每卷长度100
单芯高柔耐折弯拖链坦克链电缆 聚氨酯PUR双护套单芯柔性电缆100/150/200/300平方
单芯高柔耐折弯拖链坦克链电缆 聚氨酯PUR双护套单芯柔性电缆100/150/200/300平方拖链电缆产品应用应用于不同工业域的连接电缆,如工业机器人,厂房和机床的制造,这些电缆适用于中等机械应力,特别是摩擦,高柔性抗扭应力,同时在没有拉盈利的负载下,可自由的弯曲运动,这些电缆可用于因结构而不可能使用的拖链的场所,还可应用于低温,干燥和非常潮湿的房间及无防护场所拖链电缆产品结构导线:&&&&&&0.14m㎡-0.34m㎡:裸铜多股线,精制线&&&&&&&&&&&&≥0.5m㎡:裸铜多股线&&&&&&&&&&&&符合IEC60228,VDE0295,6级绝缘:&&&&&&PVC&TI2符合DIN&VDE0281+HD21.1颜色代码:&&0.14m㎡-0.34m㎡:符合颜色代码&&&&&&&&&&&&≥0.5m㎡:带有连续编号的黑色芯线符合EN50334,自3根芯线起带一根黄绿接地线线芯结构:&&每层均经过特殊处理,并包有无纺带屏蔽:&&&&&&外裹裸铜丝护层:&&&&&&无纺带护套材料:&&PVC&TM5符合DIN&VDE0281+HD21.1护套颜色:&&黑色(RAL9005)&&&&&&&&&&&&特性与符合性&特性:&&&&&▲持久耐用&&&&&&&&&&&▲耐油性&&&&&&&&&&&▲耐低湿潮&&&&&&&&&&&▲超过0.5mm以上的扭转角度可达到±450°技术参数电压:&&&&&&&&&&0.14m㎡-0.34m㎡:UVL/300V&&&&&&&&&&&&&&&≥0.5m㎡:UVL/SCA600V操作电压:&0.14m㎡-0.34m㎡:350V&&&&&&&&&&&&&&&≥0.5m㎡:DIN&VDW300/500V&测试电压U:&&&0.14m㎡-0.34m㎡:1500V符合DIN&VDE0472&&&&&&&&&&&&&&&≥0.5m㎡:3000V符合DIN&VDE0281+HD21.2扭转角度:&&&&&达±270℃/0.5m&&***小弯曲半径&&&高柔性10XD/从34芯线15XD使用温度&&&&&&&&&&UL&(0.14m㎡-0.34m㎡/≥0.5m㎡&&&&&&&&&&&&&&&&&DIN&VDE固定敷设:&&&&&&&达+80/+90℃&&&&&&&&&&&&&&&&&&&&&&&&&&&&&&&&&&-50/+90℃移动安装:&&&&&&&达+80/+90℃&&&&&&&&&&&&&&&&&&&&&&&&&&&&&&&&&&-40/+90℃&抗辐射强度:&&cJ/Kg&阻燃性:&&&&&&0.14m㎡-0.34m㎡:UL&VW1,IEC+EN&&&&&&&&&&&&&&≥0.5m㎡:UL&VW1,CSAFR1+FT2+IEC+EN60332-1耐油性:&&&&&&优异PUR&TMPU+DIN&VDE0281+HD211.1耐化学性:&&&&优异的耐酸,碱,溶剂,各种液压油等的性能单芯高柔耐折弯拖链坦克链电缆 聚氨酯PUR双护套单芯柔性电缆100/150/200/300平方
供应商信息
上海柔胜电线电缆有限公司现有员工百余人,高级技术管理人员13人,部分来自原上海电缆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他们都有10年以上的电缆研究、制造、管理经验。为公司研究出一批高科技含量的电线、电缆产品、填补了国家这部分电缆产品的空白、减少了对进口电缆的依赖。
  公司已获得国家线缆产品强制认可证书CCC认证,公司还获得ISO9001质量认证体系及电缆生产许可证。公司创办以来坚持技术进步,质量,并吸收国际(德国,日本)先进线缆产品制作标准之精华,并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标准,均获得上海市浦东新区质量监督局备案。公司不断加强内部管理,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公司有国内先进的生产线和完善的检测设备,高等级的电缆寿命检测设备,公司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IEC组织标准生产。
公司主要生产:防海水电缆、零浮力电缆、漂浮电缆、水下电缆、水下机器人ROV电缆、高柔性拖链电缆,低温耐寒电缆、耐油耐磨电缆、升降机专用电缆、风力发电机电缆、聚氨酯(PUR/TPU)拖链电缆、伺服电缆、变频器专用电缆、视频传输电缆、编码器电缆、传感器信号线、机器人专用电缆、扁电缆、电梯电缆、行车起重电缆、电梯网线、卷筒设备用电缆及特种电缆等100多个品种,激情创造未来,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柔胜人将以全新的姿态努力开拓,团结友好,与时代俱进,奔放意志,为国内外配套和电力系统产业做更大的贡献精神,您的期待和支持是我们发展的原动力
、、、、、、
800万人民币
公司注册时间
公司所在地
上海 上海 奉贤区 青高路368号
有限责任公司(国内合资)
法定代表人
工商注册号
主营产品或服务
龚先生销售工程师
地址上海 上海 奉贤区 青高路368号
公司主页https://yumaovicky.cn.china.cn
上海 上海 奉贤区 青高路368号
上海柔胜电线电缆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
本页面所展现的 单芯高柔耐折弯拖链坦克链电缆 聚氨酯PUR双护套单芯柔性电缆100/150/200/300平方 信息及其他相关推荐信息,均来源于其对应的商铺,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该信息的来源商铺所属企业完全负责。中国供应商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友情提醒:
建议您在购买相关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过低的价格有可能是虚假信息,请谨慎对待,谨防欺诈行为。
上海柔胜电线电缆有限公司
电话:134-
地址:上海 上海 奉贤区 青高路368号
技术支持:
主办单位: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中国供应商(www.china.cn)
成功收藏此产品
图片验证码600048&估值水平
-11,318.93&
-1,867.08&
-1,284.17&
10,258.84&
-12,681.40&
-4,226.98&
-2,383.04&
10,906.22&
-147,085.89&
-1,262.84&
-43,348.90&
15,665.04&
(1)该栏目的排序方式为:首先排除每股收益(最新一期年报)<=0.1元&PEG<=0的个股,然后按照PEG的升序排列。给出所有符合条件个股,以及这只股票本身的名次及各项数值。如果其本身每股收益<=0.1&PEGN,N表示有符合排名要求的个股数量
(2)PEG=TTM市盈率/(未来3年复合增长率*100)
&&&其中:TTM市盈率=总市值/TTM归属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TTM归属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最新季度归属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前3个季度归属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
&&&未来3年复合增长率=(最新一期年报后的第三年预测归属净利润/最新一期年报实际归属净利润)的三次方根-1。
(3)市盈率=总市值/归属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
(4)TTM市盈率=最新总市值/TTM归属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
&&&其中:TTM归属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最新季度归属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前3个季度归属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
(5)市销率=总市值/主营业务收入
(6)TTM市销率=最新总市值/TTM主营业务收入
&&&其中:TTM主营业务收入=最新季度主营业务收入+前3个季度主营业务收入
(7)市净率=总市值/归属股东权益
(8)MRQ市净率=上一交易日收盘价/最新每股净资产
(9)市现率①=总市值/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
(10)TTM市现率①=最新总市值/TTM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
&&&其中:TTM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最新季度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前3个季度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
(11)市现率②=总市值/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2)TTM市现率②=总市值/TTM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其中:TTM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最新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前3个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增加额
(13)EV/EBITDA=(总市值+负债总额)/(利润总额+财务费用+折旧+摊销)
(14)TTM EV/EBITDA=(总市值+负债总额)/(TTM利润总额+TTM财务费用+TTM折旧+TTM摊销)
&&&其中:TTM利润总额=最新季度利润总额+前3个季度利润总额
&&&TTM财务费用=最新季度财务费用+前3个季度财务费用
&&&TTM折旧=最新季度折旧+前3个季度折旧
&&&TTM摊销=最新季度摊销+前3个季度摊销当前位置: >>
《统计学习题集》含答案
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 1、统计一词有三种涵义,分别是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2、从统计发挥作用的层次来看,统计工作的基本职能可概括为信息职能、咨询 职能和监督职能。 3、统计资料按计量方法不同,分为计点资料和计量资料。 4、统计资料按是否直接取得,分为原始资料和次级资料。 5、统计资料按时间属性不同,分为时期资料和时点资料。 6、统计资料按所覆盖的范围不同,分为全面资料和非全面资料。 7、历史上“有统计学之名,无统计学之实”的统计学派是国势学派, “有统计 学之实,无统计学之名”的统计学派是政治算术学派。 8、凯特勒是近代统计学的先驱者,同时也是数理统计学的奠基人。 9、统计学的性质可概括为:统计学是研究现象总体的数量表现和 规律性的方 法论科学。 10、统计学按其发展阶段不同,可分为描述统计学 和推断统计学。 11、统计学按其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不同,可分为理论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 12、统计信息与其它信息相比,具有客观性,总体性、数量性 和扩展性几大特 征。 13、统计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适应国家管理_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14、统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始于 17 世纪中叶,距今有 300 多年历史。 15、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 科学,而不是研究实质性问题的科学。 16、在统计研究方法体系中,最主要、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有大量观察法、统计 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和归纳推断法。 17、统计研究方法中的归纳法是一种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 18、统计分析是对统计整理后的数据进行再加工和深加工的过程。 二、单选题 1、统计最基本的职能是( A ) 。 A.信息职能 B.咨询职能 C.反映职能 D.监督职能 2、 统计学作为统计实践活动的理论总结和概括的一门独立的科学, 始于 ( C ) 。 A.15 世纪末叶 B.16 世纪末叶 C。17 世纪末叶 D.18 世纪末叶 3、历史上最先提出统计学一词的统计学家是(B ) 。 A.威廉?配弟 B.阿亨瓦尔 C.康令 D.约翰?格朗特 4、历史上“有统计学之名,无统计学之实”的统计学派是( B ) 。 A.政治算术学派 B.国势学派 C.数理统计学派 D.社会统计学派 5、历史上“有统计学之实,无统计学之名”的统计学派是(A ) 。 A.政治算术学派 B.国势学派 C.数理统计学派 D.社会统计学派 6、统计学的创始人一般认为是(A ) 。 A.威廉?配弟 B.阿亨瓦尔 C.康令 D.约翰?格朗特 7、 “统计”一词的三种涵义是( A ) 。 A.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B.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 C.统计设计、统计分析和统计预测 D.统计方法、统计分析和统计预测 8、统计活动的特点是(B ) 。 A.数量性、总体性、同质性和客观性 B.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和社会性1 C.数量性、总体性、差异性和客观性 D.数量性、总体性、同质性和差异性 9、统计活动过程一般由四个环节构成,即( D ) 。 A.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和统计决策 B.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汁分析和统计预测 C.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审核和统计分析 D.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 三、多选题 l、统计资料或统计信息与其它信息相比,具有以下特征(A ) (B ) ( D ) ( E ) ( ) 。 A.客观性 B.总体性 C.社会性 D.数量性 E.扩展性 2、在统计研究方法体系中,最主要、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有(A ) ( B ) ( C ) (D ) ( ) 。 A.大量观察法 B.统计分组法 C.综合指标法 D.归纳推断法 E.相关分析法 3、统计的研究过程主要包括( A ) ( B ) ( C ) (D ) ( ) 。 A.统计设计 B.统计调查 C.统计整理 D.统计分析 E.统计决策 4、统计一词的涵义通常包括( A ) ( B ) ( C ) ( ) ( ) 。 A.统计工作 B.统计资料 C.统计学 D.统计研究 E.统计分析 5、统计认识社会的特点有( A ) ( B ) ( ) ( ) ( ) 。 A.数量性 B.总体性 巳同质性 D.可比性 E.阶段性 6、统计在管理中的功能有( A ) ( B ) ( C ) ( D ) ( ) 。 A.提供信息 B.实行监督 C.提供咨询 D.参与决策 E.科学研究 7、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的关系为( B ) ( C ) ( E ) ( ) ( ) 。 A.描述统计是推断统计的发展 B.推断统计是描述统计的发展 C.描述统计是推断统计的前提 D.推断统计是描述统计的前提 E.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是统计学的两大基本内容 8、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具体包括( A ) ( B ) ( C ) ( ) ( ) 。 A、数量多少 B.数量关系 C.数量界限 D、数量变化 E.数量计算 四、名词解释 1、统计工作――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资料的过程。 2、统计资料――统计工作的最终成果,即通过统计工作所取得的各种数值、文 字、图表和声像资料的总称。 3、统计学――阐明统计工作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科学。 4、大量观察法――根据总体中足够多的单位进行观察研究的方法。 5、统计分组法――将总体按一定标志分组进行研究的方法。 6、综合指标法――运用各种综合指标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方法。 7、归纳推断法――通过对个别事物或现象进行研究来认识总体特征的方法。 8、统计设计――对整个统计工作的通盘考虑和安排。 9、统计分析――对统计整理的结果进行再加工和深加工的过程。 五、简答题 l、统计的涵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答:统计一词有三种含义,分别是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其相互关系2 是:统计工作必须在统计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通过在统计学理论指导下的统计工 作,一方面取得了所需要的统计资料,另一方面又完善和发展了统计学。 2、统计学的性质。 答: 统计学是研究现象总体的数量表现和规律性的方法论科学。 其要点如下: ①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现象的数量方面;②统计学研究的是总体的数量表现、 数量关系和数量界限;③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而不是实质性科学。 3、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研究过程。 答: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 标法和归纳推断法。 六、判断题 1、在统计的三种涵义中,统计活动是基础,是源。 ( √ ) 2、统计活动过程的实质是统计信息的生产、传递和利用的过程。 ( √ ) 3、信息职能是统计最基本的职能。 ( √ ) 4、统计学一词最早出自亚洲。 ( × ) 5、统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始于 18 世纪中叶。 (× ) 6、归纳法是一种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 ( ? ) 7、统计的认识过程是从定性认识开始的。 (? ) 8、统计主体是统计研究的对象,是统计信息的承担者和信源地。 ( ? ) 9、统计学既是一门方法论科学,又是一门实质性科学。 (? ) 10、一般来说,描述统计学是推断统计学的基础,推断统计学是描述统计学的 拓展,是现代统计学的核心。 ( ? ) 11、统计研究现象的量,不能脱离现象的质。 ( ? )第二章统计数据的计量一、填空题 1、统计总体按其所包含的单位数是否可数,可分为有限总体和_无限总体。 2、计量水准(标志)是指对客观现象总体内各个个体单位的属性和数量特征进 行测量所依据的标准。 3、间隔水准和比例水准的差别在于:间隔水准使用一个任意 零点作为起点, 而比例水准则使用一个实际零点作为起点。 4、统计指标是指对总体数量特征进行计量的尺度和标准。 5、 统计指标按其反映总体内容和性质不同, 可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大类。 6、数量指标按其计量单位不同,可分为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7、数量指标按其反映总体内容不同,可分为总体标志总量和总体单位总量。 8、数量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计量特点不同,可分为时期指标(流量)和时点指 标(存量) 。 9、质量指标按其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10、统计指标按其反映现象的形态不同,可分为实体指标和行为指标。 11、统计指标按其取得数据的依据不同,可分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 12、 统计指标按其是否作为管理中的考核之用, 可分为_考核指标和非考核指标。3 13、变量按其取值是否可用数值表示,可分为数值变量和属性变量。 14、变量按其取值是否连续,可分为_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 15、变量按其取值是否确定,可分为确定性变量和随机性变量。 16、变量按其因果关系不同,可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 17、变量按其是否由研究对象体系范围内决定,可分为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 18、变量按其取值是否具有实在性,可分为实在变量和虚拟变量。 19、统计数据的计量单位一般分为有名数和无名数两种。 20、统计实际工作中经常使用的统计指标,是指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和具 体数值。 二、单选题 1、各项统计数据最原始的承担者是( B ) 。 A.总体 B.总体单位 C.填报单位 D.法人单位 2、最原始、最低级或最有限制性的计量水准是(A ) 。 A.列名水准 B.顺序水准 C.间隔水准 D.比例水准 3、同时具有区分类别、排出顺序、相等单位、算出比例和绝对零点五个基本特 性的计量水准是( D ) 。 A.列名水准 B.顺序水准 C.间隔水准 D.比例水准 4、一个统计总体(D ) 。 A.只能有一个标志 B.可以有多个标志 C.只能有一个指标 D.可以有多个指标 5、研究某市工业企业生产设备使用情况时,总体单位是该市( C ) 。 A.每一家工业企业 B.所有工业企业 C.工业企业每一单位生产设备 D.工业企业所有生产设备 6、统计总体的同质性是指( B) 。 A、总体全部单位的所有性质都相同 B、总体全部单位至少有一个共同性质 C、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相同 D、总体各单位的指标值相同 7、研究某工业企业职工的工资水平时,该企业职工的工资总额是(D ) 。 A、数量标志 B、品质标志 C、质量指标 D、数量指标 8、总体有三个人,其某月工资分别为 1445 元、1650 元和平共处 950 元,其平 均工资“681.67”元是(A ) 。 A、指标值 B、标志值 C、变量 D、变异 9、某地区有 100 家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要了解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数量时,总 体单位是( A ) 。 A、每个企业 B、每一单位产品 C、全部企业 D、全部产品 10、某班三名学生期末统计学的考试成绩分别为 80 分、85 分 92 分,这三个数 值是( D ) 。 A、指标 B、标志 C、指标值 D、标志值 11、人口自然增长率 3.45?是(D ) 。 A、品质标志 B、数量标志 C、数量指标 D、质量指标 12、下列指标中,只有流量而没有相对应的存量的是( C ) 。 A、国民收入总额 B、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C、进口总额 D、货币支出总额4 13、统计指标的三个特点是( B ) 。 A、数量性、综合性和完整性 B、数量性、综合性和具体性 C、数量性、完整性和统一性 D、数量性、综合性和统一性 14、统计指标按其反映现象的数量特点不同分为( A ) 。 A、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B、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C、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D、评价指标和预警指标 15、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其构成要素包括( D ) 。 A、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 B、指标名称、指标数值和计量单位 C、指标名称、指标数值、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 D、指标名称、指标数值、计量单位、计算方法和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 16、统计指标按其作用功能不同分为(D ) 。 A、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B、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C、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D、实物指标和评价指标 E、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F、描述指标、评价指标、监测指标和预警指标 三、多选题 1、统计总体的基本特点包括( A ) ( B ) ( C ) ( ) ( ) 。 A.同质性 B.大量性 C.差异性 D.数量性 E.社会性 2、比例水准的基本特征包括( A ) ( B ) ( C ) (D ) ( E ) 。 A.区分类别 B.排出顺序 C.相等单位 D.算出比例 E.绝对零点 3、下列标志中,属于数量标志的有( A ) ( C) (D ) ( ) ( ) 。 A.劳动效率 B.经济类型 C.职工工资 D.人均收入 E.所属行业 4、下列指标中,属于数量指标的有( B ) ( C ) ( D ) ( ) ( ) 。 A.平均工资 B.工资总额 C.职工人数 D.产品产量 E.商品价格 5、下列变量中,属于连续变量的有( B ) ( C ) ( E ) ( ) ( ) 。 A.学生年龄 B.公路里程 C.耕地面积 D.产品产量 E.产品成本 6、统计指标的特点包括( B ) ( C ) ( D ) ( ) ( ) 。 A.同质性 B.可量性 C.综合性 D.具体性 E.总体性 7、下列指标中,属于时期指标的有( A ) ( E ) ( ) ( ) ( ) 。 A.工业总产值 B.商品库存额 C.人口总数 D.人口出生数 E.国内生产总值 8、下列标志中,属于数量标志的有( B ) ( C ) ( ) ( ) ( ) 。 A.性别 B.年龄 C.身高 D.民族 E.文化程度 9、下列标志中,属于品质标志的有( A ) ( B ) ( ) ( ) ( ) 。 A.企业经济类型 B.企业规模 C.成本利润率 D.单位产品成本 E.产品产量 10、 影响学生学习成绩高低的品质标志有 ( A ) ( B ) ( E ) ( ) ( ) 。 A.学习风气 B.师资水平 C.出勤率 D.入学成绩 E.听课效果5 11、指标和数量标志的关系包括( A ) ( B ) ( D ) ( ) ( ) 。 A.指标可转化成数量标志 B.数量标志可转化为指标 C.在同一研究目的下,二者可相互转化 D.在不同研究目的下,二者可相互转化 E.在任何条件下,二者都可相互转化 12、下列变量中,属于连续变量的有( A ) ( D ) ( E ) ( ) ( ) 。 A.产品产值 B.设备台数 C.职工人数 D.劳动生产率 E.单位产品成本 13、下列变量中,属于离散变量的有( A ) ( D ) ( E ) ( ) ( ) 。 A.商业网点数 B.产品销售额 C.产品销售量 D.经营品种数 E.职工人数 14、离散变量的值是(B ) ( C ) ( E ) ( ) ( ) 。 A.连续不断的 B.以整数计的 C.相邻两值间不能插入任何数 D.用测量或计算的方法取得的 E.用计数的方法取得的 15、连续变量的值是( A ) ( C ) ( D ) ( ) ( ) 。 A.连续不断的 B.以整数计算 C.相邻两值间可插入数值 D.用测量或计算的方法取得的 16、在全国人口普查中( A ) ( C ) ( D ) ( E ) ( ) 。 A.每个人是调查单位 B.男性是品质标志 C.年龄是数量标志 D.人均寿命是质量指标 E.人口总数是数量指标 17、在工业普查中(A ) ( C ) ( D ) ( E ) ( ) 。 A.每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 B.工业企业数是统计总体 C.设备台数是离散变量温表 D.工业总产值是统计指标 E.所有制形式是品质标志 18、 统计指标按反映现象的时间特点不同分为 (B ) (E ) ( ) ( ) ( ) 。 A.实体指标 B.时期指标 巳客观指标 D.价值指标 E.时点指标 19、 统计指标按其反映总体的性质不同分为 ( C ) ( D ) ( ) ( ) ( ) 。 A.时期指标 B.时点指标 C.数量指标 D.质量指标 E.价值指标 20、产品产量属于( A ) ( B ) (C ) (D ) ( E ) 。 A.实物指标 B.客观指标 C.时期指标 D.实体指标 E.时点指标 21、下列指标中属于质量指标的有( C ) ( D ) ( E ) ( ) ( ) 。 A.国民生产总值 B.人口总数 C.人口密度 D.劳动生产率 E.资金利润率 22、作为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国民生产总值 5000 亿元迩缺少下列哪些要素 ( C ) ( D ) ( E ) ( ) ( ) 。 A.指标名称 B.指标数值 C.计算方法 D.时间限制 E.空间限制 23、下列指标中属于流量的有( A ) ( C ) ( ) ( ) ( ) 。 A.国民收入 B.固定资产投资 C.货币支出 D.国民财富 E.固定资产总值 四、名词解释 1、 总体――指客观存在的、 具有某一共同性质的许多个体有机结合而成的整体。 2、总体单位――指构成总体的各个个别单位。 3、标志――指说明总体单位属性或特征的名称。6 4、指标――指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和具体范畴。 5、变量――指可变的数量标志和所有的统计指标。 6、计量水准――指对客观现象的属性和特征进行计量的标准。 7、列名水准――指用以区分总体单位属性的计量水准。 8、顺序水准――指用以区分事物的好坏、大小、多少和等级的计量水准。 9、间隔水准――指用以测量总体单位数量特征的计量水准。 10、比例水准――指用以测量总体单位数量特征的计量水准。 11、数量指标――又称总量指标,指说明总体数量规模的统计指标。 12、质量指标――指说明事物或现象的质量高低和人们工作质量好坏的统计指 标。 13、指标体系――指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统计指标有机结 合而成的一个整体。 14、变异――指可变标志在总体各单位上表现出来的差异。 15、连续变量―指相邻的两个变量值之间还可以插入无穷多个变量值的变量, 即变量值可以取小数的变量。 16、离散变量――指相邻的两个变量值之间不能插入任何变量值的变量,即变 量值只能取整数的变量 五、简答题 1、计量水准的设计原则。 答:①根据研究的目的设计计量水准;②选择能够反映事物本质和主要特征的 计量水准;③计量水准的名称、分类项目和有关要素同时确定;④属性水准和数量 水准结合应用。 2.统计指标的设计原则. 答:①统计指标的名称、含义要有理论依据;②统计指标要有明确的计算口径; ③统计指标要有科学的计算方法;④统计指标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 3、设计和建立统计指标体系的原则。 答:①明确建立统计指标体系的目的;②弄清基本指标与分类指标;③保持指 标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④保持指标体系的层次性和稳定性;⑤保证指标体系的 可操作性。 4、标志和指标的关系。 答: (1)区别。①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的特征,而指标则说明总体的特征; ②标志有能够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和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品质标志,而指标都可以 用数值表示;③标志值可以是综合值,也可以是非综合值,而指标值则一定是综合 值。 (2)联系。①汇总与被汇总的关系;②相互转化的关系。 5、比例水准的基本特征。 答:①区分类别;②排出顺序;③相等单位;④算出比例;⑤绝对零点。 6、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的区别。 答:①时期指标的值具有可加性,而时点指标的值则不具有可加性;②时期指 标值的大小与时间间隔的长短有直接关系,而时点指标值的大小与时间间隔的长短 则没有直接关系;③时期指标值是通过连续调查取得的,而时点指标值则是通过一 次性调查取得的 六、判断题 1、标志和指标都可用数值表示。 ( ? )7 2、标志是指总体单位的属性或特征。 ( ? ) 3、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的特征,而指标则说明总体的特征。 ( ? ) 4、一般来说,低级测量水准可变换为高级测量水准,而高级测量水准不能变换 为低级测量水准。 ( ? ) 5、对于一个确定的总体,其单位总量是唯一的。 ( ? ) 6、产品产量可以是连续变量,也可以是离散变量。 ( ? ) 7、变量与变量值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 ? ) 8、在一定条件下,指标和标志可相互转化。 ( ? ) 9、度量衡单位中的“度”指长度, “量”指体积、容积, “衡”指重量。 ( ? ) 10、百分点是指百分率中相当于 1%的单位数。 ( ? ) 11、某市所有职工是一个总体,该市某职工的年龄“27 岁”是一个可变的数量 标志。 ( ? ) 12、质量指标不能用数值表示,数量指标能用数值表示。 ( ? ) 13、不变标志是构成总体的基本条件,但并不是统计研究的对象。 ( ? ) 14 、组成总体的各个单位必须具有某一共同的品质标志表现或数量标志值。 ( ? ) 15、研究某市工业企业生产设备使用情况时,统计总体是该市全部工业企业。 ( ? ) 16、在全国人口普查中,每一个家庭是一个总体单位。 ( ? ) 17、职工人数、职工工资均属于离散变量。 ( ? ) 18、总体有三个人,其月工资分别为 445 元,650 元和 951 元,则其平均月工 资 682 元是一个指标值。 ( ? ) 19 、统计总体的同质性是指总体各单位同一标志的标志表现上不应有差异。 ( ? ) 20、国内生产总值属于流量指标。 ( ? ) 21、期初人口数是的点指标,本期出生人口数是时期指标。 ( ? )第三章统计资料的搜集一、填空题 l、统计调查按其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全面调查 和非全面调查。 2、统计调查按其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可分为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 3、统计调查按其组织方式不同,可分为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4、所谓重点单位是指在调查对象中,其标志值占 总体标志总量绝大比重的单 位。 5、抽样调查又称抽样推断,是指为了特定的研究目的,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 抽取部分个体组成样本进行调查, 然后根据样本调查数据从数量上推断总体_的数量 特征。 6、配额抽样的具体组织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独立控制配额抽样,另一种相互控 制配额抽样。 7、统计资料搜集的技术工具有调查表和问卷_两种。 8、调查表的形式有单一表和一览表两种。 9、问卷是调查者根据调查的目的和要求,预先设计的有详细问题及备选答案的 供调查测试和记录用的清单。8 10、统计资料搜集方案即统计调查方案,是指在正式调查之前,根据统计研究 的目的和要求,对统计资料搜集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进行的通盘考虑和安排。 11、统计资料搜集的基本要求是: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 12、普查是一种专门组织_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 13、所谓典型调查,是指在被研究总体中有意识地选择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典型 单位进行调查。 14、典型调查如果选择中等水平的单位作为调查单位称为取中选典,如果作深 入细致的凋查工作,称为_ 解剖麻雀。 15、抽样调查是指为了特定的研究目的,按照_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 组成样本进行调查。 历、 任意抽样是指调查者依据方便原则抽取样本进行调查的一种主观抽样方式。 17、次级资料搜集的渠道有内部渠道和外部渠道_两种。 18、在一份表中只能登记一个调查单位资料的调查表是单一表,可同时登记若 干调查单位资料的调查表是一览表_。 19、调查项目较多时,应采用单一表搜集资料,调查项目较少时,应采用_一览 表搜集资料。 二、单选题 1、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中的“全面性”是指(B ) 。 A.调查内容全 B.调查单位全 C.调查时间全 D.调查地点全 2、下列调查方式中属于全面调查的是( A ) 。 A.普查 B.重点调查 C.典型调查 D.抽样调查 3、规定普查的标准时点旨在保证调查资料的( A ) 。 A.准确性 B.时效性 C.周期性 D.全面性 4、调查几个铁路枢纽站,就可以了解我国铁路货运量的基本情况和问题,这种 调查属于( B ) 。 A.普查 B.重点调查 C.典型调查 D.抽样调查 5、对于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的检查和控制宜采用(D ) 。 A.普查 B.重点调查 C.典型调查 D.抽样调查 6、统计调查项目的直接承担者是( A ) 。 A.调查单位 B.填报单位 C.调查表 D.调查问卷 7、下列调查中,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的是(D ) 。 A.企业设备调查 B.人口普查 C.农村耕地调查 D.工业企业现状调查 8、 某市工业企业 1999 年生产经营成果年报呈报时间规定在 2000 年 1 月 31 日, 其调查期限为(D ) 。 A.一天 B.一个月 C.一年 D.一年零一个月 9、可同时搜集若干调查单位资料的调查表是(D ) 。 A.简单表 B.复合表 C.单一表 D.一览表 10、下列调查方式中,属于一次性调查的是( D ) 。 A.收入调查 B.成本调查 C.产量调查 D.资产调查 11、在统计调查中,填报单位是( C ) 。 A.调查项目(标志)的承担者 B.构成调查对象的每个单位 C.负责向上级报告调查资料的单位 D.构成统计总体的每个单位 12、在统计调查中,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之间( D ) 。9 A.是一致的 B.是毫无区别的 C.是无关联的两个范畴 D、一般是有区别的,但有时又是一致的 13、调查鞍钢、武钢、首钢、宝钢、包钢、马钢、攀钢、太钢、本钢等大型钢 厂,以了解我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方式属于(B ) 。 A.普查 B.重点调查 C.典型调查 D.抽样调查 14、抽样调查与典型调查都属于非全面调查,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 D ) A.灵活程度不同 B.组织方式不同 C.作用不同 D.选取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 15、统计调查按其组织方式不同,可分为( C ) 。 A.普查与典型调查 B.重点调查与抽样调查 C.统计报表与专门调查 D.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 16、统计调查按其登记时间是否连续,可分为( C ) 。 A.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B.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C.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 D.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 17、了解某工业企业的产品质量,调查人员到现场进行观察、检验,这种搜集 统计资料的方法是( A ) 。 A.直接观察法 B.采访法 C.报告法 D.通讯法 18、下列适宜于连续登记的是( A ) 。 A.产品产量 B.厂房面积 C.职工人数 D.生产设备数 三、多选题 1、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包括( A ) ( C ) ( E ) ( ) ( ) 。 A.准确性 B.总体性 C.及时性 D.同质性 E.系统性(全面性) 2、下列调查方式中,属于统计专门调查的有( B ) ( C ) (D ) (E ) ( ) 。 A.统计报表 B.普查 C.重点调查 D.典型调查 E.抽样调查 3、下列调查方式中,属于全面调查的有(A ) ( B ) ( ) ( ) ( ) 。 A.统计报表 B.普查 C.重点调查 D.典型调查 E.抽样调查 4、下列调查方式中,属于“代表性调查”的有( C ) ( D ) (E ) ( ) ( ) 。 A.统计报表 B.普查 C.重点调查 D.典型调查 E.抽样调查 5、非概率抽样的具体方式有( C ) ( D ) ( E ) ( ) ( ) 。 A.系统抽样 B.分层抽样 C.判断抽样 D.任意抽样 E.配额抽样 6、次级资料的搜集方法包括( A ) ( C ) ( E ) ( ) ( ) 。 A.直接引用法 B.间接引用法 C.参考文献查找法 D.直接观察法 E.检索工具查找法 7、普查是一种( A ) ( C ) ( E ) ( ) ( ) 。 A.全面调查 B.非全面调查 C.专门调查 D.经常性调查 E.一次性调查 8、原始资料的搜集方法包括( C ) ( D ) ( E ) ( ) ( ) 。10 A.参考文献查找法 B.检索工具查找法 C.直接观察法 D.访问法 E.报告法 9、统计调查所搜集到的资料包括( A ) ( B ) ( ) ( ) ( ) 。 A、原始资料 B、次级资料 C.全面资料 D.综合资料 E、系统资料 10、 对某大学在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 下列提法正确的有 ( B ) (D ) ( E ) ( ) ( ) 。 A、调查对象是该大学 B、调查对象是该校所有在校学生 C、凋查对象是该校每一名学生 D、调查单位是该校每一位学生 E、填报(报学)单位是该大学 11、下列调查方式中属于非全面调查的有( B )C ) ( D ) ( ) ( ) 。 A、普查 B、重点调查 C、典型调查 D、抽样调查 E、统计报表 12.重点调查 ( A ) ( D ) ( E ) ( ) ( ) 。 A.是一种非全面调查 B、只能是一次性调查 C、可据所有重点单位的数量特征推断总体特征 D、适用于调查任务只要求掌握基本情况的对象 E、可以是经常性调查也可以是一次性调查 13、概率抽样调查( A ) ( C ) ( D ) ( E ) ( ) 。 A、是一种非全面调查 B、不存在抽样误差 C、按随机原则抽取调查单位 D、始终存在抽样误差 E、可用样本指标值推断总体指标值 14、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法包括( A ) ( B ) ( C ) ( D ) ( E ) 。 A、直接观察法 B、采访法 C、报告法 D、实验法 E、网络法 15、下列调查中,属于一次性调查的有( A ) ( B ) ( C ) ( E ) ( ) 。 A、土地面积调查 B、库存商品调查 C、森林资源调查 D、商品购进调查 E、流动资金调查 16、统计调查中的调查单位是指( B ) ( D ) (E ) ( ) ( ) 。 A、需要调查的那些社会经济现象的全体 B、需要调查的每一单位社会经济现象 C、负责向上级报告调查资料的单位 D、调查项目的直接承担者 E、构成调查对象的每一个具体单位 17、下列调查中,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一致的有(B ) ( E ) ( ) ( ) ( ) 。 A、工业企业设备普查 B、零售商业网点调查 C、人口普查 D、高校学生健康状况调查 E、工业企业普查 四、名词解释 1、统计调查――指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采用科学的方式和方法,有组织、有 计划地向客观实际收集统计资料的过程。 2、普查――指为了某一特定的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种一次性的全面调查。 3、重点调查――指为了某一特定的目的,从调查对象中选择少数重点单位所进 行的一种非全面调查。11 4、典型调查――指为了某一特定的目的,从调查对象中有意识地选择少数典型 单位所进行的一种非全面调查。 5、抽样调查――指为了某一特定的目的,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 位组成样本进行调查,并根据对这部分单位调查的结果,从数量上推断总体的特征。 6、统计报表――指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填报内容、报送时间和报送 程序,自上而下统一布置、自下而上逐级填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资料的一种 报告制度。 7、调查表――指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统计调查项目的表格. 8、问卷――指根据调查目的和要求,由调查者事先设计的有详细问题和备选答 案的工调查测试和记录用的清单。 9、调查时间――指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 10、调查期限――指一次调查工作从开始到结束所占用的时间。 11、任意抽样――指调查者根据方便的原则从调查对象中抽取样本进行调查。 12、判断抽样――指调查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从调查对象中抽取样本进行 调查。 13、配额抽样――指调查者按照分类控制的原则确定样本分配数额,然后由调 查者在规定的样本分配数额内按照任意抽样或判断抽样抽取样本进行调查。 14、 独立控制配额抽样――指将调查单位按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进行并列分组, 然后根据抽样数目单独分配、互不交叉。 , 15、 相互控制配额抽样――指将调查单位按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进行复合分组, 然后根据抽样数目交叉分配、相互控制。 16、原始资料――指直接从客观实际那里取得的,没有经过任何加工整理的第 一手资料。 17、次级资料――指已经经过初步加工整理的第二手资料。 18、调查项目――即调查内容,指调查单位的那些被调查的标志。 19、调查对象――指统计调查中被调查的那些社会经济现象的全体或全部。 20、调查单位――指统计调查中构成调查对象的每一个个体。 21、单一表――指只能登记一个调查单位情况的调查表。 22、一览表――指可以同时登记多个调查单位情况的调查表。 23、重点单位――指调查对象中那些标志值占总体标志总量绝大比重的单位。 24、专门调查――指为了解决某一特定问题而专门组织的调查。 25、全面调查――指对调查对象中的所有单位都无一例外地进行调查。 26、非全面调查――指只对调查对象中的一部分单位所进行的调查 27、经常性调查――指对调查对象中各个调查单位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连续不 断的登记。 28、一次性调查――指对调查对象中各个调查单位的发展变化情况每间隔一定 的时间才登记一次。 五、简答题 1、统计资料搜集应注意的问题 答:①必须制定科学的调查方案;②必须制定科学的调查表或调查问卷;③必 须选择合适的统计调查组织方式;④必须选择恰当的搜集资料的具体方法;⑤必须 重视调查员的选择和培训;⑤必须重视调查质量的检查与控制。12 2、普查应遵循的原则。 答:①必须统一规定普查项目,以保证普查内容的一致性;②必须规定普查的 标准时点,以保证普查数据在时间上保持一致性;③必须加强普查的质量检查和控 制,以保证普查数据的质量;④普查应尽可能短期内完成,以提高普查数据的时效 性;⑤普查应尽可能按一定周期进行,以便于普查数据的可比分析。 3、抽样调查的作用。 答:①不可能进行全面调查的现象只能采用抽样调查;②不必要进行全面调查 的现象可采用抽样调查;③可作全面调查的现象,为了节省时间、人力和调查费用, 亦可采用抽样调查; ④用抽样调查弥补全面调查的不足或修正补充全面调查的数据。 ⑤可用于对总体的某些假设进行检验。 4、统计调查方案的基本内容。 答:①明确调查目的(为何调查) ;②确定调查对象的范围和调查单位(向谁调 查) ;③确定调查的项目(调查什么) ;④确定调查的方式和方法(怎样调查) ;⑤确 定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何时调查) ;⑥制订调查的组织计划(如何组织调查) 。 5、选择典型单位的原则。 答:①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典型单位――了解总体的一般数量表现时, “取中 选典” 、准确估计总体一般水平时, “划类选典” 、总结经验教训时, “解剖麻雀” ;② 因时、因地、因条件不同选择典型单位。 6、次级资料搜集的渠道和方法。 答:次级资料收集的渠道由内部渠道和外部渠道两种。 次级资料收集的方法有直接引用法、参考文献查找法和检索工具查找法三种。 六、判断题 1、统计资料搜集的核心是如何有效的采集统计数据。 ( ? ) 2、全面调查是指对调查单位的所有问题都进行调查。 ( ? ) 3、统计报表一般都属于全面调查。 ( ? ) 4、一次性调查是指只调查一次,以后不再进行的调查。 ( ? ) 5、―般来说,掌握了重点单位的基本隋况,就可以了解,总体的基本情况及其 变化趋势。 ( ? ) 6、通过典型调查,可以研究新生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 ? ) 7、统计调查方式即统计调查方法。 (? ) 8、在调查项目较多时,应采用一览表收集调查资料。 (? ) 9,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始终是一致的。 ( ? ) 10、调查时间是指一项调查工作从开始到结束所占用的时间。 ( ? ) 11、有意识地选取几十块小麦地来估算某县小麦总产量,这种调查方式是典型13 调查。 ( ? ) 12、对于工业企业的产品产量适宜采有连续登记。 ( ? ) 13、重点调查中的重点单位是指这些单位是工作中的重点。 ( ? ) 14、要了解某市第二季度棉布生产的基本情况,调查年产量最大的几家棉纺厂, 这种调查属于重点调查。 ( ? ) 15、了解某工业企业的产品质量,调查人员深入现场进行观察、检验,这种搜 集资料的方法是直接观察法。 ( ? )第四章统计资料整理一、填空题 l、统计整理是实现对社会经济现象由个别单位的标志表现到总体综合指标过渡 的必要阶段。 2、统计分组同时具有分和合_两种涵义。 3、统计分组必须贯彻互斥和 穷举两大原则。 4、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选择分组标志 和划分 各组界限。 5、统计汇总技术包括手工汇总和计算机汇总两种。 6、频率是指各组频数占总频数的比率。任何频率都应满足以下两个要求: (1) ; f f 0? ?1 ? f ?1 ?f ? (2) 。 7、变量数列的构成要素有两个:一个是变量值,另一个是各组变量值出现的频 数。 8、次数密度是指异距数列中,各组频数与其组距的比值。 9、频率密度是指异距数列中,各组频率_与其组距的比值。 10、 “两头大,中间小”的统计分布称为钟型分布, “两头大,中间小”的统 计分布称为 U 型分布。 11、统计表从内容上看,由主词和宾词两大部分构成。 12、统计表按其主词是否分组以及分组的情况不同,可分为简单表、简单分组 表和复合分组表。 13、一般来说,离散型变量组距数列相邻组的组限应间断,连续型变量组距数 列相邻组的组限应重叠。 14、累计频数(频率)的计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较小制累计,一种是较大制 累计。 15、径叶图是一种将数值与图形结合使用的表现统计资料的方式。 16、指标值大小与其时间间隔长短有直接联系的是时期数列,没有直接联 系的是 时点数列。 17、宾词是指统计表所要说明的统计指标的名称和 指标数值。 18、按功能作用划分,统计表可分为设计表、调查表、整理表和分析表四种。 二、单选题 1、统计整理的核心问题是( B ) 。 A.审核 B.分组 C.编码 D.汇总 2、对总体按某一标志分组的结果体现了( B ) 。 A.组内同质性,组间同质性 B.组内同质性,组间差异性 C.组内差异性,组间同质性 D.组内差异性,组间差异性14 3、根据组距数列计算平均数时,被平均的数值是各组的( C ) 。 A.组限 B.组距 C.组中值 D.频数 4、统计表所要说明的总体及其组成部分称为统计表的(A ) 。 A.主词 B。宾词 C.横行标题 D.纵列标题 5、统计表中用来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各个统计指标称为统计表的( B ) 。 A.主词 B.宾词 C.横行标题 D.纵列标题 6、某连续变量组距数列,其末组为 500 以上,又知其邻组组中值为 480,则其 末组组中值为( B ) 。 A.510 B.520 C.500 D.490 7、对某一总体同时选择三个标志进行复合分组,各个标志所分组数分别分 2、 4、3,则最后所得组数为(C ) 。 A.3 B. 9 C.24 D.27 8、统计资料最常用的表现形式是(A ) 。 A.统计表 B.统计图 C.统计报告 D.统计公报 9、划分连续变量组距数列的组限时,相邻组的组限必须(A ) A.重叠 B.相近 C.间断 D.不等 10、次数分布的类型主要决定于( B) A.统计总体所处的条件 B.社会经济现象本身的性质 C.分组标志的选择 D.各组界限的划分 11、下面属于变量数列的是( B ) 。 A、学生按班级分组 B、电站按发电能力分组 C、商业企业按所有制类型分组 D、企业按经济部门分组 12、一单项数列中,若某组向上累计频数为 80,则说明总体中( D ) 。 A、小于该组标志值的单位有 80 个 B、等于该组标志值的单位有 80 个 C、大于该组标志值的单位有 80 个 D、小于和等于该组标志值的单位有 80 个 13、异距分组适用于(B ) 。 A、变量值分布较均匀的总体 B、变量值分布不均匀的总体 C、变量值按一定比率变动的总体 D、变量值按一定差率变动的总体 14、成年男性按身高分组一般呈( A ) 。 A、钟型分布 B、U 型分布 C、J 型分布 D、反 J 型分布 15、人口死亡率按年龄分组后一般呈( B ) 。 A、钟型分布 B、U 型分布 C、J 型分布 D、反 J 型分布 16、利润率按投资额大小分组后一般呈( C ) 。 A、钟型分布 B、U 型分布 C、J 型分布 D、反 J 型分布 17、流通费用率按销售规模大小分组后一般呈(D) A、钟型分布 B、U 型分布 C、J 型分布 D、反 J 型分布 三、多选题 1、统计资料整理的一般程序包括( A ) ( B ) ( C ) ( D ) (E ) 。 A.设计整理方案 B.审核统计资料 C.统计分组 D.统计汇总 E.表现统计资 2、统计资料表现或陈示的形式有( A ) ( B ) ( E ) ( ) ( ) 。 A.统计表 B.统计图 C.问卷 D.统计指标 E.统计报告 3、统计分组的作用包括( A ) ( B ) ( E ) ( ) ( ) 。15 A.划分现象的类型 B.揭示现象的结构 C.说明总体的特征 D.说明总体单位的特征 E.分析现象间的依存关系 4、品质数列的编制步骤包括(A ) ( B ) (C ) ( D ) ( D ) 。 A.选择分组标志 B.划分各组界限 C.决定数列的形式 D.统计汇总 E.编制统计表 5、编制变量数列的关键有( A ) ( C ) ( ) ( ) ( ) 。 A.确定组数 B.确定组限 C.确定组距 D.确定组中值 E.计算各组频数和频率 6、常用的次数或频率分布图有( A ) ( B ) ( C ) ( D ) ( E ) 。 A.直线图 B.直方图 C.折线图 D.平滑图 E.径叶图 7、次数分布或频率分布的主要类型包括( A ) ( D ) ( E ) ( ) ( ) 。 2 A.钟型分布 B.x 分布 C.F 分布 D.U 型分布 E.J 型分布 8、时间数列的编制原则包括( A ) (B ) ( C ) ( D ) ( E ) 。 A.时间长短统一 B.总体范围统一 C.指标内容统一 D.计算方法统一 E.计量单位统一 9、 从形式上看, 统计表的构成要素包括 ( A ) ( B ) (C ) ( D ) ( ) 。 A.总标题 B.横行标题 C.纵列标题 D.指标数值 E.填表说明 10、统计汇总的组织方式有( C ) ( D ) ( E ) ( ) ( ) 。 A.手工汇总 B.计算机汇总 C.逐级汇总 D.集中汇总 E.逐级与集中相结合汇总 11、统计分组的关键有( A ) ( D ) ( ) ( ) ( ) 。 A.选择分组标志 B.确定组距 C.确定组中值 D.划分各组界限 E.确定组数 12、统计分组的含义包括( B ) ( C ) ( ) ( ) ( ) 。 A.对个体来说是分 B.对个体来说是合 C.对总体来说是分 D.对总体来说是合 E.对个体来说有分有合 13、下列属于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有( B ) ( C ) ( D ) ( E ) ( ) 。 A.职工按工龄分组 B.人口按民族分组 C.人口按地区分组 D.企业按所有制分组 E.专业技术人员按职称分组 14、下列属于按数量标志分组的有( A ) (B ) ( ) ( ) ( ) 。 A.工人按产量分组 B.职工按工龄分组 C.学生按健康状况分组 D.企业按隶属关系分组 E.专业技术人员按职称分组 15、统计分类标准按适用范围不同分为( B ) ( C ) ( D ) ( E ) ( ) 。 A.国际标准 B.国家标准 C.行业标准 D.地方标准 E.企业标准 16、组中值的计算公式包括( A ) ( B ) ( C ) ( D ) ( E ) 。 L ?Ui d d A. X i ? i B. X i ? Li ? i C. X i ? U i ? i 2 2 2 d n ?1 d2 D. X 1 ? U 1 ? E. X n ? Ln ? 2 2 17、组距的大小与( B ) ( C ) ( ) ( ) ( ) 。16 A.组数的多少成正比 B.组数的多少成反比 C.全距的大小成正比 D.全距的大小成反比 E.总体单位数的多少成正比 四、名词解释 1、统计整理――指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对统计调查取得的大量原始资料,或 对已经经过初步加工整理的次级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类与汇总,是指系统化、条理 化,得出能够反映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的过程。 2、统计分组――指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选择一定的分组标志,将总体划分为 性质不同的若干组成部分。 3、复合分组――指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对总体同时按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进 行层叠分组。 4、分配数列――指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将总体按一定标志进行分组,并将所 分的组按一定顺序排列,同时列出各组单位数所形成的数列。 5、品质数列――指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将总体按一定品质标志进行分组,并 将所分的组按一定顺序排列,同时列出各组单位数所形成的数列。 6、变量数列――指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将总体按一定数量标志进行分组,并 将所分的组按一定顺序排列,同时列出各组单位数所形成的数列。 7、空间数列――指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将某一指标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上 的一系列指标数值,按照一定的空间顺序排列而成的数列。 8、时间数列――指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将某一指标在同一空间、不同时间上 的一系列指标数值,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数列。 9、简单分组――指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对总体只按一个标志分组所形成的数 列。 10、全距――又称极差,指变量数列中最大变量值与最小变量值之差。 11、组距――指组距数列中各组下限到其上限的距离。 12、组限――指组距数列中各组的上下界限。 13、频数(次数)――指分配数列中各组的总体单位数。 14、频率――指分配数列中各组的总体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总数的比重。 15、累计频数――指分配数列中从数列的第一组或最后一组开 始,依次累计各组的频数,累计到某一组为止时的总频数。 16、累计频率――指分配数列中从数列的第一组或最后一组开 始,依次累计各组的频率,累计到某一组为止时的总频率。 17、频数(次数)密度――指异距数列中,各组频数(次数)与其组距的比值。 18、频率密度――指异距数列中,各组频率与其组距的比值。 19、主词――指统计表中,所研究事物或现象的总体及其组成部 分或对总体按一定标志所分的组。 20、宾词――指统计表中,用来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指标。 五、问答题 1、统计整理的一般程序。 答:①设计整理方案;②审核统计资料;③统计分组;④统计汇总;⑤表现统 计资料。 2、统计分组的含义和作用。 答: (1)含义。①对总体而言是“分” ,即将总体区分为性质不同的若干部分;17 ②对个体而言是“合” ,即将性质相同或相近者归为一类,从而体现组间的差异性和 组内的同质性。 (2)作用。①划分现象的类型;②揭示现象的内部结构;③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 系。 3、选择分组标志的原则。 答:①应根据研究的目的与任务选择分组标志;②要选择能够反映事物本质或 主要特征的标志;③要根据现象的历史条件及经济条件来选择。 4、空间数列的编制步骤。 答:①审查统计资料;②确定空间数列的形式;③确定空间数列的层次;④确 定空间的排列顺序;⑤编制空间数列表。 5、统计表的构成要素。 答:从形式上看,统计表由总标题、横行标题、纵栏标题、指标数值四个部分 构成;从内容上看,统计表由主词和宾词两大部分构成。 6、组距数列的编制步骤。 答:①决定变量数列的形式;②求全距;③确定组数和组距;④确定组限;⑤ 计算各组的频数和频率。 六、计算题 1、某车间 30 名工人看管机器台数如下(单位:台) : 5 4 2 4 3 4 3 4 4 2 4 3 4 3 2 6 4 4 2 2 3 4 5 3 2 4 3 4 5 3 要求:按工人看管机器台数分组编制单项式变量数列,并计算出各组频率、累计频 数和累计频率。 按看管机器数 分组(台) 2 3 4 5 6 ∑ 工人人 数(人) 6 8 12 3 1 30 频率 (%) 20.00 26.67 40.00 10.00 3.33 100.00 累计频数(人) 较小制 较大制 6 30 14 24 26 16 29 4 30 1 ― ― 累计频率(%) 较小制 较大制 20.00 100.00 46.67 80.00 86.67 53.33 96.67 13.33 100.00 3.33 ― ―2、某班 50 名学生的统计学考试成绩如下: 50 70 71 72 73 73 72 69 70 70 81 82 75 76 81 83 84 86 91 92 96 89 90 92 93 95 78 7971 78 86 8060 78 88 7668 81 84 7418 56 72 69 70 80 81 84 48 53 68 要求:按考试成绩分组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并计算出各组频率和组中值。 按成绩分组(分) 60 以下 60―70 70―80 80―90 90 及以上 ∑ 学生人数(人) 4 5 19 15 7 50 频率(%) 8 10 38 30 14 100 组中值(分) 55 65 75 85 95 ―3、利用第 2 题的资料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折线图、曲线图和径叶图。七、判断题 1 、统计整理是人们对社会经济现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连接点。 ( ? ) 2、统计分组就是将统计标志分成若干组。 ( ? ) 3、分配数列中,各组频率的和恒等于 1 或 100%。 ( ? ) 4、复合分组是指对总体按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进行的分组。 ( ? ) 5、一般来说,离散型变量组距数列,相邻组的组限必须重叠。 ( ? ) 6、 “下限在内,上限不在内”的分组原则适用于所有现象。 ( ? ) 7、对于连续型变量一般只能编制组距数列。 ( ? ) 8、当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变动很不均匀时一般应采用不等距分组编制异距数 列。 ( ? ) 9、当标志值中有极值出现时,应使用开口组编制开口数列。 ( ? ) 10、主词是指统计表中表明总体数量特征的统计指标。 (? ) 11、将企业将国民经济部门分组后,可形成变量数列。 (? ) 12、区分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的唯一依据是分组标志的多少。 ( ? ) 13、单项数列中,某组的较小制累计频数(次数)是 80,这说明总体中小于该 组标志值的单位有 80 个。 ( ? ) 14、用组中值代表各组的一般水平的假定条件是各组组距相等。 ( ? ) 15、统计分组对总体和总体单位来讲都是“分” 。 ( ? ) 16、 统计调查取得的统计资料不论是否经过整理, 都能反映总体特征。 ( ? ) 17、统计整理的核心工作和关键工作是统计分组。 ( ? ) 18、 不管是按品质标志分组, 还是按数量标志分组, 都能形成分配数列。 ( ? )19 19、 不管是按品质标志分组, 还是按数量标志分组, 都能形成变量数列。 (?)第五章统计比较分析法一、填空题 1、统计比较的基本方法通常有差额法和比率法两种。 2、动态相对指标有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两种基本形式。 3、某现象的某一指标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上的指标值对比的结果是比较相对 数,在同一空间不同时间上的指标值对比的结果是动态相对数。 4、同质总体中部分数值与总体全部数值对比的结果是结构相对数,各部分数值 相互对比的结果是比例相对数。 5、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的食品类支出占全部生活费支出的比重。 6、基尼系数的取值越接近于 0,表示收入分配越平均,越接近于 1 ,表示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7、相对指标一般都采用无名数的形式来表现,有些特殊的相对数,则采用有名 数的形式来表现。 8、比例相对数一般是一种结构性比例,而强度相对数则是一种依存性比例。 9、强度相对指标的分子、分母一般可以互换,因而有正指标和逆指标之分。 10、长期计划执行结果的检查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水平法,另一种是累计法。 11、计算和应用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时,当计划任务是按最低限额规定时, 则计划完成百分数以大于 100%为好, 当计划任务是按最高限额规定时, 则计划完成 百分数以 小于 100%为好。 12、结构相对数的取值介于 0―1(或 100%)之间,各组结构相对数的和恒等于 1(或 100%) 。 13、国际上通常认为 0―14 人口数占总人口数 40%以上者的国家为年轻型人口 国家。 14、国际上通常认为 65 岁及以上人口数占总人口数 10%以上者的国家为老年型 人口国家。 15、比例相对数是一种_结构比例,而比较相对数则是一种差异性比例。 16、霍夫曼系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净 产值的比值。 17、劳动者负担系数等于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的比值。 二、单选题 1、统计比较分析中最常用的分析方法是( B ) 。 A.总量指标分析法 B.相对指标分析法 C.平均指标分析法 D.变异指标分析法 2、计算年距增长量或年距增长率的目的是为了消除下列哪一因素变动的影响 ( B ) 。 A.长期趋势 B.季节变动 C.循环变动 D.随机波动 3、某厂劳动生产率计划比上年提高 8%,实际仅提高 4%,则其计划完成百分 数为(C ) 。 A.4% B.50% C.96.30% D.103.85% 4、某厂某产品的单位产品成本计划规定比去年降低 5%,实际降低了 7%,则20 其计划完成百分数为( A ) : 、 A.97.9% B.140.0% C.102.2% D.71.4% 5、联合国粮农组织依据恩格尔系数的高低,提出的富裕标准是恩格尔系数为 (B ) 。 A.30%以下 B.30%―40% C.40%―50% D.50%―59% 6、一般认为,收入分配合理时的基尼系数为( B ) 。 A.0―1 B.0.2―0.6 C.小于 0.2 D.大于 0.6 7、总体各部分结构相对数的和应( A ) 。 A.等于 100% B.小于 100% C.大于 100% D.小于或等于 100% 8、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深入,其霍夫曼系数应( D ) A.趋近于 1 B.呈稳定趋势 C.呈上升趋势 D.呈下降趋势 9、根据组平均水平或组相对水平计算出的比例相对数是一种(B ) 。 A.结构性比例 B.差异性比例 C.依存性比例 D.关联性比例 10、将相对指标与总量指标结合应用,通常是计算(D ) 。 A.平均增长水平 B.平均发展速度 C.平均增长速度 D.增长 1%的绝对值 11、反映总体各部分之间数量联系程度和比例关系协调平衡状况的综合指标是 ( D ) 。 A.结构相对数 B.强度相对数 C.比较相对数 D. 比例相对数 12、将对比基数抽象为 10 计算出来的相对数是(B ) 。 A.系数 B.成数 C.倍数 D.百分点 13、下列属于比较相对指标的是( D ) 。 A.废品量与产量之比 B.国民收入与人口总数之比 C.积累与消费之比 D.不同国家的粮食产量之比 14、某国某年的钢产量与人口总数之比是(C ) 。 A.比较相对数 B.比例相对数 C.强度相对数 D.平均数 15、已知 2002 年甲国人均粮食产量为 1712 公斤,乙国为 129 公斤,甲国为乙 国的 13 倍,以上指标中( B ) 。 A.有两个总量指标,一个相对指标 B.有两个强度相对指标,一个比较相对指标 C.有两个平均指标,一个比较相对指标 D.有两个平均指标,一个比例相对指标 三、多选题 1、 下列相对指标中, 分子、 分母属于两个不同, 总体的有 ( B ) ( D ) ( ) ( ) ( ) 。 A.比例相对数 B.比较相对数 C.动态相对数 D.强度相对数 E.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 2、下列相对指标中,分子、分母可以互换的有( B ) ( C ) ( D ) ( ) ( ) 。 A.结构相对数 B.比较相对数 C.比例相对数 D.强度相对数 E.动态相对数 3、下列指标,属于强度相对指标的有( A ) ( B ) ( E ) ( ) ( ) 。 A.全国人均国民收入 B.某地区人口密度 C.某市人口就业率 D.某单位职工平均工资 E.某省人口出生率21 4、应用相对指标的原则包括( A ) ( B ) ( C ) ( D ) (E ) 。 A.保持分子与分母的可比 B.正确选择对比基数 C.与总量指标结合应用 D.各种相对指标结合应用 E.与定性分析结合应用 5、分子、分母属于同类现象对比的相对指标有( A ) ( B ) ( C ) ( E ) ( ) 。 A.结构相对数 B.比较相对数 C.比例相对数 D.强度相对数 E.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 6、 下列属于同一时期指标值对比的相对指标有 ( A ) ( B ) ( C ) ( D ) ( E ) 。 A.结构相对数 B.比较相对数 C.比例相对数 D.强度相对数 E、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 7、比较相对数可用于( A ) ( B ) ( E ) ( ) ( ) 。 A.不同国家、地区和单位水平之间的比较 B.先进水平与落后水平的比较 C.不同时期水平的比较 D.实际水平与计划水平的比较 E.实际水平与标准水平或平均水平的比较 8、强度相对指标可作用于( A ) (B ) ( C ) (D ) ( E ) 。 A.经济实力 B.经济效益 C.普遍程度 D.服务状况 E.密度和强度 9、下列属于强度相对指标的有( A ) ( C ) ( D ) ( E ) ( ) 10、A.资金利税率 B.流通费用率 C.人口密度 D.人口出生 率 E.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10、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的对比基数从形式上说有( A ) ( B ) ( C ) ( ) ( ) 。 A.总量指标 B.相对指标 C.平均指标 D.总体指标 E.样本指标 11、长期计划执行结果的检查方法包括(A ) ( C ) ( ) ( ) ( ) 。 A.水平法 B.方程法 C.累计法 D.几何平均法 E.最小平方法 四、名词解释 1、相对指标――指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对比所得之比值或比率。 2、百分点――指百分率中相当于 1%的单位数。 3、动态相对数――指某现象的某一指标在同一空间、不同时间上的两个指标值 对比所得之比率。 4、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指某现象的某一指标在同一空间、同一时间上的实 际值与计划值对比所得之比率 5、结构相对数――指总体中各部分的数值与总体全部数值对比所得之比率。 6、比例相对数――指总体中各部分的数值相互对比所得之比值或比率。 7、比较相对数――指某现象的某一指标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上的两个指标值 对比所得之比率。 8、强度相对数――指两个性质不同,但又有一定联系的总量指标值对比所得之 比值或比率。22 9、恩格尔定律――指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居民的全部生 活费支出中,食品类支出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下降。 10、恩格尔系数――指居民食品类支出额与全部生活费支出额的比值。 11、基尼系数――又称洛伦茨系数,指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收入或财富分 配均等程度的统计指标。 12、霍夫曼系数――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增加值)与资 本资料净产值(增加值)的比值。 13、增长 1%的绝对值――指报告期在基期水平的基础上,每增长 1%所需要增 加的绝对数量。 五、简答题 1、相对指标的作用。 答:①反映现象发展变化的速度、比例、结构以及现象之间的联系程度;②可 以使原来不能直接对比的总量指标找到对比的基础;③是比较、评估、考核工作质 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依据。 2、计算和应用计划完成相对数应注意的问题。 答:①分子、分母在指标涵义、计算口径、计算方法、计量单位、时空范围 等方面应保持可比性。②当计划目标为最低限额时,计划完成百分数以大于 100% 为好;当计划目标为最高限额时,计划完成百分数以小于 100%为好。③当计划目标 为累计计划时,应用累计法计算计划完成百分数;当计划目标为水平计划时,应用 水平法计算计划完成百分数。④当计划数为绝对数和平均数时,直接用基本公式计 算计划完成百分数;当计划数为差率时,应先将差率还原成比率,然后再计算计划 完成百分数。⑤当计划数为差率时,可将实际差率与计划差率相减,求实际比计划 多降低或少降低的百分点。 3、结构相对指标的作用。 答:①认识事物的类型和分布特征。②认识事物的发展过程、特点和规律。③ 反映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利用程度,评价工作质量。④评价经济结构或资源配置是 否合理。⑤研究现象之间的联系程度或协调程度。 4、比例相对指标的特点。 答:①计算结果一般用 1:m:n 的形式表示,也可用系数或百分数表示。②是一 种结构性比例。③计算结果用 1:m:n 的形式表示时,m 和 n 应取整数。④一般只能 根据绝对数计算。 5、比较相对指标的特点。 答:①计算结果用百分数或倍数表示。②分子、分母一般可以互换。③进行比 较的指标可以是总量指标,也可以是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④既可用于不同国家、 地区和单位之间的比较,也可用于先进水平与落后水平、国家水平与企业水平、组23 平均水平与总平均水平之间的比较。⑤可以是单个指标的比较,也可以是多个指标 的比较。 6、强度相对指标的特点。 答:①一般用无名数表示。②分子、分母一般可以互换。③是一种依存性比例。 ④往往带有“平均”的意义。⑤一般根据总量指标计算。⑥一个指标课余多个指标 进行比较。 7、强度相对指标的作用。 答:①反映现象的密度和普遍程度。②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③反 映社会经济活动条件的优劣程度。④评价社会经济活动的效果或效益。 8、应用相对指标应注意的问题。 答:①保持分子与分母的可比性。②正确选择对比基数。③与总量指标结合运 用。④多中相对指标综合运用。⑤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相结合。 六、计算题 1、某公司所属甲、乙、丙三个工厂有关资料如下表:工厂名 称2000 年 实际产 值(万 元) 计划数 (万元)2001 年产值 比重(%) 实 际 数 ( 万 元) 110 150 2 40 500 比重(%) 计划完成 百分数 (%)2001 年产 值为 2000 年的百分比 (%)甲 乙 丙 ∑90 130 230 450100 150 253 50319.9 29.8 50.3 100.022.0 30.0 48.0 100.0110.0 100 95 99.4122.2 115.4 104.3 111.1要示:依据表中各指标之间的联系填写表中空白处数值. 2、我国人口和国土面积资料如下表: 单位:万人 项目 1982 年 人口总数 101654 其中:男性 533521990 年 0424 女性 49302 又,我国国土面各为 960 万平方公里。 要求:根据表中资料计算全部可能的相对指标。 指标名称5542913 ? 14 ? 14 ? 15 56 计划完成百分数 ? ? ? 103. 54 541982 年 105.89 0. 48.50 106.19 94.17 112.47 112.52 112.43 12.47 12.52 12.43 119.10 0. 48.48 106.27 94.101990 年人口密度: (人/平方公里) (平方公里/人) 性别构成: 男性(%) 女性(%) 性别比例: 男性/女性(%) 女性/男性(%) 发展速度: 总人口(%) 男性(%) 女性(%) 增长速度: 总人口(%) 男性(%) 女性(%)3、某产品“九五”计划规定,最后的产量应达到 54 万吨,各年实际产量如下 表:时间 产量 (万吨) 1996 年 40 1998 年 1999 年 2000 年 1997 年 上半年 下半年 一季度 二季度 三季度 四季度 一季度 二季度 三季度 四季度 43 20 24 11 11 12 13 13 14 14 15要求:计算该产品产量“九五”计划完成百分数,并计算提前完成“九五”计划的 时间。 因为 1999 年第四季度至 2000 年第四季度的产量已经达到了 计划完成百分数[13+14+14+15]/54=56/54=103.70% 计划规定的产量(13+13+14+14=54) ,所以提前完成“九五”计划的时间为一个季度 4、(1)某企业产值计划完成 103%,比上期增长 5%,试计算产值计划规定比上期 增长多少;又该企业产品单位成本计划在上期 699 元水平上降低 12 元,实际上本期 单位成本为 672 元,试计算单位成本计划完成百分数。 (2)某企业 2001 年产品销售计划为上年的 108%,实际为年年的 114%,试计 算该企业 2001 年度产品销售计划完成百分数。 (3) 某企业 2001 年劳动生产率增长计划完成 102%, 这一年劳动生产率为 2000 年的 107%,试计算该企业 2001 年劳动生产率计划比 2000 年增长百分数。25 解: (1) (1+5%)÷103%-1=1.94% 672÷(699-12)=97.82% (2)114%÷108%=105.56% (3)107%÷102%-1=14.90% 5、某市某年城镇居民收入抽样调查资料如下表: 按人均收入分组(元) 人口比重(%) 2500 以下 8.2 .7 .2 .0 5500 以上 11.9 100.0 Σ 要求:计算该市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收入比重(%) 3.4 13.6 29.2 20.2 33.6 100.0按人均收入分 人口比 收入比重 组(元) 重(%)w (%)y 2500 以下 8.2 3.4
17.0 20.2 5500 及以上 11.9 33.6 ∑ 100.0 100.0wy 0......228488V (%) 3.4 17.0 46.2 66.4 100.0 ―1- v (%) 0.966 0.830 0.538 0.336 0.000 ―w(1-v) 0......5351786、某地某年各县有关经济指标如下表: 项目 甲县 乙县 丙县 丁县 戊县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 27
职工平均工资(元) 22
农民人均收入(元) 33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元) 55
人均储蓄额(元) 80
要求:通过计算综合比较相对数(以甲县经济指标值为 100)对该地各县经济实力 进行排序。 指 标 甲县 乙县 丙县 丁县 戊县26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 为甲县的百分比(%) 职工平均工资(元) 为甲县的百分比(%) 农民人均收入(元) 为甲县的百分比(%)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元) 为甲县的百分比(%) 人均储蓄额(元) 为甲县的百分比(%) 综合比较相对数(%) 名 次
98.72 57、湖南省城镇居民生活消费资料如下表:年份(年) 其中:食品支出(元) 97 00
生活消费支出(元) 8.00 1.00 8.80 4.72 6.60 7.60 3.60 5.88要求:计算湖南省城镇居民各年生活消费的恩格尔系系数,并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 提出的贫富标准,指同到 2002 年底,湖南城镇居民的生活整体上已达到什么水平。 年份(年) 生活费支出(元) 其中:食品支出 (元) 恩格尔系数 0.8 0.4 0.4 0.2
2 5.88因为湖南省 2002 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 0.3562,所以,根据联合国粮农 组织划分贫穷与富裕的标准,到 2002 年底,湖南城镇居民的生活整体上已达到富裕 水平。 8、某地“九五”计划规定,整个“九五”期间应完成基建投资 80 亿元,各年 实际完成情况如下表:时间 基建投资 (亿元) 1996 年 1997 年 22 18 1998 年 1999 年 2000 年 上半年 下半年 上半年 下半年 一季度 二季度 三季度 四季度 5 9 4 8 3 7 10 6要求:计算该地基建投资“九五”计划完成百分数,并计算提前完成“九五”计划 的时间。27 七、判断题 1、相对指标是指由两个总量指标对比所得之比值或比率。 ( ? ) 2、相对指标可以使不能直接对比的总量指标找到对比的基础。 ( ? ) 3、计划完成百分数大于 100%,就表示超额完成计划。 ( ? ) 4、恩格尔系数的大小与居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成正比。 ( ? ) 5、基尼系数的大小与收入(或财富)分配的均等程度成正比。 ( ? ) 6、霍夫曼系数的大小与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水平的高低成正比。 (? ) 7、全国人口出生率是一个强度相对数指标。 ( ? ) 8、在一定条件下,比较相对数和比例相对数可相互转化。 ( ? ) 9、 随着家庭规模的缩小和就业率的提高, 劳动者负担系数将呈上升趋势。 (? ) 10、 比例相对指标是一种结构性比例, 而强度相对数则是一种依存性比例。 ( ?) 11、某企业生产某型号电视机,本年计划每台成本降低 4%,实际降低了 5%, 则其单位成本计划完成百分数为 98.96%。 ( ? ) 12、生产工人人均产值(量)是一个强度相对指标。 ( ? ) 13、全国人均国民收入是一个强度相对指标。 ( ? ) 14、某企业产值计划比上年提高 10%,实际提高 15%,则其计划完成程度相对 数为 104.55%。 ( ? ) 15、每千个居民拥有的医生数属于逆指标。 ( ? ) 16、产品合格率属于结构相对数。 ( ? ) 17、男女性别比属于结构相对数。 ( ? )第六章变量数列分析一、填空题 1、变量数列分析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集中趋势测度与离中趋势测度。 2、算术平均数是总体标志总量与总体单位总量对比所得之比值。 3、调和平均数是各个变量值倒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倒数。 4、对于加权算术平均数,由于各组标志值的频率不同,所以平均数同时受__ 变量值和权数(频数或频率)两个因素的影响。 5、各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的和为 0,各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 的和为最小。 6、变量值的方差等于其平方的减去平均数其平均数的平方。 7、全距是变量数列中最大变量值与最小变量值之差,又称极差。 8、根据方差的分解定理(加法定理)有:一个分组数列的总方差,等于其各组 组内方差的平均数与其组间方差的和。 9、成数 P 的平均数为 P,方差为 P(1-P)。28 10、当成数为 0 或 1 时,其方差有最小值为 0;当成数为 0.5 时,其方差有最大 值为 0.25。 11、根据标志值的大小而计算出来的平均数称为数值平均数(或计算平均数) , 根据标志值的位置而确定的平均数称为位置平均数。 12、权数对平均数起权衡轻重的作用,不取决于它的绝对数的大小,而是取决 于它的相对数。 13、根据组距数列计算平均数时,需用组中值作为各组变量值的代表,其前提 是各组变量值在其所在组内是均匀分布的。 14、几何平均数最适宜于求数列的平均比率和平均速度。 15、对一组变量值而言,若同时计算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 则其中最大者是算术平均数,最小值是调和平均数。 16、中位数是变量数列居于数列中间位置的变量值,众数是变量数列中出现次 数的最多变量值。 17、标志变异指标值越小平均数的代表性就越大,事物或现象的变动就越均匀。 18、统计上为消除 X 对 X 的正负离差相互抵消为 0 的不利影响,有两种处理方 法,一是绝对值法,二是平方开方法。 二、单选题 1、反映总体分布集中趋势的是(C ) 。 A.总量指标 B.相对指标 C.平均指标 D.标志变异指标 2、反映总体分布离中趋势的是( D ) 。 A.总量指标 B.相对指标 C.平均指标 D.标志变异指标 3、比重权数也叫相对权数,指的是( D ) A.比例相对数 B.比较相对数 C.动态相对数 D.结构相对数 4、根据组距数列计算平均数时,被平均的数值是( D ) 。 A.组限 B.组距 C.全距 D.组中值 5、用组中值作为被平均数值计算加权平均数时,其假定条件是( C ) 。 A.总平均数与组平均数相等 B.各组平均数相等 C.各组平均数与其组中值相等 D.各组组中值相等 6、如果一组变量值中有一项为零,则不能计算(B ) 。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众数 D.中位数 7、某企业有甲、乙两个生产车间,已知 2000 年甲、乙两车间工人的月平均工 资分别为 820 元和 900 元,又知 2001 年甲车间工人数占全厂工人总数比重上升,乙 车间的下降。若 2001 年两车间工人工资水平不变,则全厂工人平均工资将( B ) 。 A.提高 B.下降 C.不变 D.升降不定 8、某生产小组有 35 名工人,每人生产的产品数量相同。其中有 13 人每件产品 耗时 8 分钟,16 人每件产品耗时 10 分钟,6 人每件产品耗时 5 分钟。计算该小组工 人平均每件产品耗时应采用( B ) 。 A.简单算术平均法 B.加权算术平均法 C.简单调和平均法 D.加权调和平均法 9、某老人院里 11 位百岁老人的年龄分别是:101、102、110、105、102,据此 计算的结果是( C ) 。 A. X =Me=Mo B.Mo>Me> X C.Me> X >Mo D. X >Me>Mo 10、 已知三种产品的合格率分别为 85%、 90%和 95%, 则其平均合格率为 ( A ) 。 A.89.9% B.90% C.89.81% D.68.40%29 11、平均差与标准差的主要区别在于( C ) 。 A.意义不同 B.计算条件不同 C.数学处理方法不同 D.计算结果不同 12、总方差、组内方差和组间方差三者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C ) 。 2 2 2 2 2 2 A. ? 总 ? ? 组间 ? ? 组内 B. ? 总 ? ? 组间 ? ? 组内2 2 2 C. ? 总 ? ? 组间 ? ? 组内 2 2 2 D. ? 总 ? ? 组间 ? ? 组内13、某连续变量组距数列,其末组为 500 以上,又知其邻组组中值为 480,则 其末组组中值为( A ) 。 A.520 B.510 C.500 D.490 14、在标准正态分布条件下,有( A ) 。 A. X =Me=Mo B.Mo>Me> X C.Me> X >Mo D. X >Me>Mo 15、各变量值与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的和为(C ) 。 A.0 B.1 C.最小 D.最大 16、加权算术平均数( C ) A.只受各组变量值的影响 B.只受各组频数(频率)的影响 C.不受任何因素的影响 D.不受任何因素的影响 17、如果众数组前后两组的频数相同,则( C ) 。 A.众数等于众数组下限 B.众数等于众数组上限 C.众数等于众数组组中值 D.众数等于中位数 18、根据同一资料计算出的 X 、H 和 C 有( A ) 。 A.H≤G≤ X B. H≤ X ≤C C. X ≤G≤H D.G≤H≤ X 19、出现次数最多的变量值称为( C ) 。 A. X B.H C.Mo D.Me 20、A、B 两个总体,若 A 的平均数大于 B 的平均数,且 A 的方差等于 B 的方 差,则(A ) 。 A.A 的平均数代表性大 B.B 的平均数代表性大 C.两个平均数代表性相同 D.不能判断哪个平均数代表性大 2l 、用标准差系数说明平均数代表性的大小,主要消除下列哪一因素的影响 (D ) 。 A.总体标志总量 B.总体单位总量 C.总体标准差 D.总体平均数 22、平均差的主要缺点是(C ) 。 A.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B.计算太复杂 C.不适合代数方法的演进 D.未将全部标志值考虑进来 23、下列变异指标中,消除了量纲影响的是(D ) 。 A.全距 B.平均差 C.标准差 D.离散系数 24、下列标志变异指标中,最易受极端值影响的是( A ) 。 A.全距 B.平均差 C.标准差 D.离散系数 25、是非标志标准差的最大值为(A ) 。 A.0.5 B.0.25 C.1 D.0.75 26、下列分布中,集中度最大的是( A ) 。30 27、下列分布中,离中度最大的是(A ) 。 三、多选题 1、下列平均数中,属于位置平均数的有( B ) ( D ) ( ) ( ) ( ) 。 A.算术平均数 B.众数 C.调和平均数 D.中位数 E.几何平均数 2、下列平均数中,不受极端值影响的有( B ) ( D ) ( ) ( ) ( ) 。 A.算术平均数 B.众数 C.调和平均数 D.中位数 E.几何平均数 3、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包括( A ) ( D ) ( E ) ( ) ( ) 。 ?X N A. B. C. n ?X 1 N ? X ? XF 1 D. E. ?X ? ?F ?f 4、下列指标中,反映总体分布离中趋势的有( B ) ( C ) ( D ) ( ) ( ) 。 A.众数 B.全距 C.平均差 D.标准差 E.中位数 5、 加权算术平均数等于简单算术平均数的条件有 ( A ) ( C ) ( D ) ( ) ( ) 。 A.各组频数相等 B. 组变量值相等 C.各组频率相等 D.行组次数为 1 E.各组频率为 1 6、成数 P 的方差可表示为( B ) ( C ) ( ) ( ) ( ) 。 A.P B.Pq C.P(1-P) D. Pq E. P(1 ? P) 7、一般平均数(静态平均数)包括( A ) ( B ) ( C ) (D ) ( E ) 。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几何平均数 D.众数 E.中位数 8、变量数列分析的作用包括( A ) ( B ) ( C ) ( D ) ( ) 。 A.认识作用 B.比较作用 C.数量标准作用 D.推断作用 E.同度量作用 9、根据组距数列计算众数的方法包括( A ) ( C ) ( E ) ( ) ( ) 。 A.金氏插值法 B.水平法 C.切伯插值法 D.累计法 E.皮尔逊经验法 10、变量值方差的计算公式包括( A ) ( C ) ( D ) ( E ) ( ) 。 2 2 ?( X ? X ) ?| X ? X | ?( X ? X ) f A. B. C. N ?f31 D. ?( X ? X ) 2f ?fE. X 2 ? ( X ) 211、平均指标的作用包括( B ) (D ) ( E ) ( ) ( ) 。 A.反映总体的综合特征 B.反映变量值分析的集中趋势 C.反映变量值分布的离中趋势 D.可反映现象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一般水平 E.可反映现象在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一般水平 12、下列属于数值(计算)平均数的有(A ) ( B ) ( C ) ( ) ( ) 。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 几何平均数 D.众数 E.中位数 13、算术平均数的基本公式中包含有(A ) ( C ) (D ) ( ) ( ) 。 A.分子与分母属于同一总体 B.分子与分母的计量单位相同 C.分母是分子的承担者 D.分子附属分母 E.分子与分母都是总体标志总量 14、 加权算术平均数的权数应具备的条件有 ( A ) ( B ) ( C ) ( ) ( ) 。 A.权数与标志值的乘积等于标志总量 B.权数一般为标志值的承担者 C.权数与标志值的乘积有经济意义 D.权数一定是总体单位数 E.权数一定是单位数比重 a 15、若 C ? ,则有( A ) ( B ) ( E ) ( ) ( ) 。 b ?cb ?a A.若已知 c 和 a,则 C ? B.若已知 c 和 b,则 C ? a ?b ? c ?ca ?b C.若已知 c 和 a,则 C ? D.若已知 c 和 b,则 C ? b ?a ?b c n E.若只知 c,则 C ? ?c 16、几何平均法主要适用计算( B ) ( D ) ( E ) ( ) ( ) 。 A.具有等差关系的数列 B.具有等比关系的数列 C.变量值的代数和等于总速度的现象 D.变量值的连乘积等于总比率的现象 E.变量值的连乘积等于总速度的现 17、中位数的特征包括( A ) ( C ) ( E ) ( ) ( ) 。 A.居于数列中间位置 B.根据全部变量值计算 C.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D.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E.在组距数列中不受开口组影响 18、在偏斜适度时, X 、Mo 和 Me 之间有(A ) ( D ) ( ) ( ) ( ) 。 A. X 、Mo 和 Me 间有一定的数量关系 B. X 、Mo 和 Me 间不存在任何联系 C. X =Mo=Me D.Mo=3Me-2 X E.Me=3Mo-2 X 19、应用平均指标时应注意( A ) ( B ) (C ) ( D ) ( E ) 。 A.总体的同质性 B.极端值的影响 C.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总平均数 D.用分配数列补充说明总平均数 E.将平均数与典型事例相结合 20、标志变异指标的作用包括( A ) ( B ) ( D ) ( E ) ( ) 。32 A.衡量平均数代表性的大小 B.说明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C.说明总体分布的集中趋势 D.说明总体分布的离中趋势 E. 反映生产经营活动过程的均匀性、均衡性和稳定性 四、名词解释 1、 平均数――指某一数量标志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或同一空间不同时间上所达 到的一般水平。 2、算术平均数――指总体标志总量与总体单位总量对比所得之比值。 3、调和平均数――又称为倒数平均数,指各变量值倒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倒数。 4、几何平均数――指 N 个变量值连乘积的 N 次方根。 5、众数――指变量数列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变量值。 6、中位数――指将变量值按大小顺序排列以后,居于数列中间位置的变量值。 7、四分位差――指从变量数列中剔除最大和最小各四分之一的单位,用四分之 三位次与四分之一位次的标志值除以 2 来表示的标志变异指标。 8、全距――指变量数列中最大变量值与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0.99的n次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