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教师不得从事第二职业让自己的孩子从事教师行业

一线教师子女为何难成精英?
京城教育圈
[摘要]把家庭当学校、再教育意识弱、人脉资源贫乏成为三大误区。文章来源:当代教育家(版权归原作者)这注定是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当缺乏足够数量的调查样本而试图对一个群体给出某种结论时,争议便不可避免。而且这个结论似乎也站不住脚。比如最近媒体发布了一份2015()状元调查报告,对全国21个省和直辖市的29名省级高考状元进行了全方位分析,其中结论之一是,来自教师家庭的状元最多,其中母亲职业占比教师最高,父亲当老师的比例也进入前三名。观教君多年来对教育圈的个人观察发现,相当一定比例的教师尤其是校长等学校管理人员的子女都非常优秀。不过,最近和部分圈内资深人士谈及此事时,大家观点虽有差异,但有一点比较一致:相比其他家庭背景,来自教师家庭的子女更容易出现两极分化,其中既有非常优秀者,也有不少表现平平。这是个让人感到有些沉重的话题,正如本文作者所说,“‘再优秀的老师,如果自己的子女没有教育好,其优秀的程度都是十分有限的。’把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揭示出来,藉此与所有的教师同行共勉:先成为好父母,然后才是更好的老师。”文中所提及三大教育盲区值得教师家庭警惕。其实,孩子无论在哪一个成长阶段,如果父母都能以一个真正的教师的高度跟孩子沟通,那么,无论多么平凡的孩子都会脱颖而出。前不久,听一个专家的报告,他说经过数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城市里的中小学教师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优秀人才的并不多,即便是十分优秀的中小学教师,他们的子女能成为杰出人才的比例要大大低于其它知识分子阶层。他得出一个结论,城市的中小学教师给予子女的优势不多,跟农村的中小学教师相比,他们的子女往往不能从教师型父母那儿获得多少优质的教育资源。有人还说,不仅现在时如此,就是旧时的私塾先生也鲜有人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的。笔者环顾周围的教师,发现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十分惊心的事实。教师自己的子女能成为优秀人才的不是没有,而是少得很。更奇怪的是,这些优秀的孩子还相对集中在父母是教研工作人员或学校行政的范围里,而真正一线教师的孩子实不多见。为什么会这样?有人归因于一线教师生存压力大,工作量过大,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无形中令自己的孩子处于竞争的弱势。但笔者认为,远不是这么简单的因素所致,而是身为教师本身对教育自己的子女存在许多的盲区。角色混乱——常把家庭当学校虽然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是真正的学校教育跟家庭教育应该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孩子在家的心理角色和在学校的心理角色也是截然不同的。(一)要孩子听话的心理定势在学校,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唯师者是尊,对教师的旨意多不会违背。教师也习惯以听话乖巧当做衡量学生德养的一条重要尺规,把不听教、言行不合常规的孩子视作后进生。长期的职业习性,使得大多数教师在心理上有一种定势,很担心自己的孩子也会像班上某个特别难教的孩子一样最终成为差或坏的学生。因此,教师对自己的子女也像对学生一样,格外严谨,要求孩子言行举止中规中矩,以对老师的态度对父母,以言听计从为尺规,不可有超常的举动。长此以往,最终导致孩子失去个人独思的空间,总是处于屈从的心理状态,极难获得最大创造型个性的发展。(二)过于关注细节此外,一线教师普遍爱唠叨,容易关注琐碎的细节,对孩子过于个性化的举动都视作大不敬,会不遗余力地对孩子进行教导,尤其偏爱说教。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遇事也会更多地考虑困难的一面,他们关注细节过程比关注结果要强烈,对处事难度的预设会更为仔细,因而也容易产生退缩情绪。(三)形成固定的训练模式当教师久了,对学生的言行举止都有了一套固定的训练模式。多数老师都不喜欢过于活泼奔放的学生,尤其是那些有奇思怪相、言行出格的孩子总是会备受打击。教师生怕自己的孩子也是学校的调皮生,因此,总是要求孩子乖巧、稳重。(四)求稳的心态会“遗传”再者,目前的现状,不少的教师实际上是觉得教师行业比较稳定而从事教育的。有一位名叫三铺展的日本作家写了一本正被许多读者捧读的书——《阶层是会遗传的》,用于描绘目前中国教师这个职业的传承心理更是恰当不过了。教师自己是害怕从事高风险的职业的,都是希望能稳定就好。这种职业心态也会对自己孩子的产生很大的影响。在笔者的身边,多数教师的孩子最终是以能谋求到一份相对稳定的职业为追求目标。不敢冒险,不敢挑战,不敢尝试,这些独创个性的致命伤似乎在一线的中小学教师身上格外集中,无疑也会导致自己的孩子因袭这种个性。个性决定命运,把孩子的个性打磨得过于平整后,留下的就只有自卑、怯懦、服从了。职业惯性——再教育意识薄弱实际案例中,我们看到一部分优秀的教师家庭,能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尤其是注重早期教育,小学阶段就让孩子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不惟分数论,敢于放手让孩子尝试课堂外的领域。这些孩子最后都十分优秀。然而,大多数一线教师丧失了对新知识的感知力,普遍陷在繁琐、庞杂的事务性工作中,每天的时间都被教学任务挤占得满满的。若多的教师穷于应付每天的教学工作,根本没有时间接受再教育。许多老师几乎不阅读,不接受任何新的教育理念,整学期就只抱着一本教参和教材进课堂。这样的教师似乎一整天都在忙,他们相比于那些富有创新精神、日不离书的教师而言,更忙碌而辛劳,可没有多大的实效。不难想见,在孩子的眼里,这类身为教师的父母并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只是一个捧着书本谋生的人而已。这类教师的落后观念和陈旧的教学策略,也会相应地带到家里。因此,许多教师的孩子在中小学考试成绩还不错,书本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可是孩子的视野却极其狭窄,关注社会和人生的热情不够,应对现实问题的能力却相对低弱,他们的心志也相对脆弱,极少有远大的抱负。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这种榜样的力量能左右孩子的终生。倘若整日跟知识打交道的父母其实并不热爱知识,那么,在孩子的潜意识里也不会由衷地尊重知识。一个教师如果只是纯粹地把教书当做一份谋取薪水的职业,于此相应的琴棋书画、弹唱说写、人生哲理等高雅情趣和智慧并不能进入他的现实生活,那么,对孩子而言,当教师的父母并不能凭借自己这份职业魅力惠及孩子,孩子也不会以父母是教师为荣。因此,做一个阅读型的教师,做一个有高雅志趣的教师,对学生固然意义重大,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孩子有着固本培元的作用。孩子无论在哪一个成长阶段,父母都能以一个真正的教师的高度跟孩子沟通,那么,无论多么平凡的孩子都会脱颖而出。社交狭窄——人脉资源贫乏中小学教师的生活圈相对狭窄,对社会的接触面也相对少。虽然面对来自各个阶层的家长,但毕竟有距离感,多是止于表面的交流。长期单一而封闭的校园生活,使得教师的心智也普遍单纯且不善交际。这种生存环境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可能习惯了,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大碍,但对教师的子女而言,尤其是对城市的中小学教师子女,会有很大的制约。父母人脉资源的困乏,社会活动内容极少,无形中限制了孩子的活动空间,孩子的视野也会相对窄小。所以,大多数普通的教师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个性上都显得小心谨慎,缺少敢闯敢拼的士气。教师要改变这种状态,一定从自身做起,要关注时代的走向,要创造机会让孩子了解现实的不同层面,培养孩子对社会的感知力。寒暑假,要带孩子外出走动,增强孩子的阅历,还要鼓励孩子多跟不同层面的人交往,要敢于在陌生的环境中确立自己的主张。教师,尤其是大中型城市中的中小学一线教师虽然较少机会获得丰厚的社会资源,可是有较长的寒暑假,周末也相对轻松,可以设法把孩子带出去,创造各种条件拓展孩子的视野,带孩子郊游、上兴趣班、去福利院做义工,专注地研究某种动植物,到大街小巷寻找城市发展的足迹……这些有益的活动,只要坚持做一两样,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孩子处世的情怀,会增强孩子主动跟人交流的愿望,提高孩子感受实践之美的能力。总之,身为教师,面对繁重的教学工作之外,必须把对自己的子女教育问题当做重大的人生课题来对待。要客观对待自身的工作环境,变劣势为优势,为教育子女多出一份心力。现实生活中,许多优秀的教师都以自己的子女不成才为硬伤,那种终生之痛无药可医。有一位过来人说:“再优秀的老师,如果自己的子女没有教育好,其优秀的程度都是十分有限的。”把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揭示出来,藉此与所有的教师同行共勉:先成为好父母,然后才是更好的老师。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腾讯教育官方微信
扫描左侧二维码或添加qq_edu
总有一种力量推动教育前行
校园好时光
扫描左侧二维码添加“小园同学”
交朋友长知识收礼物
[责任编辑:oasisli]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日语中"你好"的发音是?
课程提供:
恭喜您,答对了!看一下您是不是和老师们的思路一样
每位回答正确的答题者,都将进入本期抽奖池。每期抽取1名幸运答题者,奖励10Q币。
上期答题获奖者:QQ
很遗憾,答案错误。赶快看看正确答案和思路是怎么样的吧
每位回答正确的答题者,都将进入本期抽奖池。每期抽取1名幸运答题者,奖励10Q币。
上期答题获奖者:QQ
答对啦,看看老师的思路吧!
有问有答&&为什么教师反而教不好自家孩子?(让人深思的好文)
我的图书馆
为什么教师反而教不好自家孩子?(让人深思的好文)
曾有专家经过数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城市里的中小学教师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优秀人才的并不多,即便是十分优秀的中小学教师,他们的子女能成为杰出人才的比例要大大低于其它知识分子阶层。他得出一个结论,城市的中小学教师给予子女的优势不多,跟农村的中小学教师相比,他们的子女往往不能从教师型父母那儿获得多少优质的教育资源。&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十分惊心的事实。教师自己的子女能成为优秀人才的不是没有,而是少得很。更奇怪的是,这些优秀的孩子还相对集中在父母是教研工作人员或学校行政的范围里,而真正一线教师的孩子实不多见。为什么会这样?&有人归因于一线教师生存压力大,工作量过大,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无形中令自己的孩子处于竞争的弱势。但远不是这么简单的因素所致,而是身为教师本身对教育自己的子女存在许多盲区。角色混乱——常把家庭当学校虽然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是真正的学校教育跟家庭教育应该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孩子在家的心理角色和在学校的心理角色也是截然不同的。在学校,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唯师者是尊,对教师的旨意多不会违背。教师也习惯以听话乖巧当作衡量学生德养的一条重要尺规,把不听教、言行不合常规的孩子视作后进生。&长期的职业习性,使得大多数教师在心理上有一种定势,很担心自己的孩子也会像班上某个特别难教的孩子一样最终成为差或坏的学生。因此,教师对自己的子女也像对学生一样,格外严谨,要求孩子言行举止中规中矩,以对老师的态度对父母,以言听计从为尺规,不可有超常的举动。长此以往,最终导致孩子失去个人独思的空间,总是处于屈从的心理状态,极难获得最大创造型个性的发展。&此外,一线教师普遍爱唠叨,容易关注琐碎的细节,对孩子过于个性化的举动都视作大不敬,会不遗余力地对孩子进行教导,尤其偏爱说教。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遇事也会更多地考虑困难的一面,他们关注细节过程比关注结果要强烈,对处事难度的预设会更为仔细,因而也容易产生退缩情绪。&当教师久了,对学生的言行举止都有了一套固定的训练模式。多数老师都不喜欢过于活泼奔放的学生,尤其是那些有奇思怪相、言行出格的孩子总是会备受打击。教师生怕自己的孩子也是学校的调皮生,因此,总是要求孩子乖巧、稳重。&再者,目前的现状,不少的教师实际上是觉得教师行业比较稳定而从事教育的。教师自己是害怕从事高风险的职业的,都是希望能稳定就好。这种职业心态也会对自己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在笔者身边,多数教师的孩子最终是以能谋求到一份相对稳定的职业为追求目标。&不敢冒险,不敢挑战,不敢尝试,这些独创个性的致命伤似乎在一线的中小学教师身上格外集中,无疑也会导致自己的孩子因袭这种个性。个性决定命运,把孩子的个性打磨得过于平整后,留下的就只有自卑、怯懦、服从了。职业惯性——再教育意识薄弱实际案例中,我们看到一部分优秀的教师家庭,能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尤其是注重早期教育,小学阶段就让孩子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不惟分数论,敢于放手让孩子尝试课堂外的领域。这些孩子最后都十分优秀。&然而,大多数一线教师丧失了对新知识的感知力,普遍陷在繁琐、庞杂的事务性工作中,每天的时间都被教学任务挤占得满满的。太多的教师穷于应付每天的教学工作,根本没有时间接受再教育。许多教师几乎不阅读,不接受任何新的教育理念,整学期就只抱着一本教参和教材进课堂。这样的教师似乎一整天都在忙,他们相比于那些富有创新精神、日不离书的教师而言,更忙碌而辛劳,可没有多大的实效。&不难想象,在孩子的眼里,这类身为教师的父母并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只是一个捧着书本谋生的人而已。这类教师的落后观念和陈旧的教学策略,也会相应地带到家里。因此,许多教师的孩子在中小学考试成绩还不错,书本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可是孩子的视野却极其狭窄,关注社会和人生的热情不够,应对现实问题的能力却相对低弱,他们的心志也相对脆弱,极少有远大的抱负。&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这种榜样的力量能左右孩子的终生。倘若整日跟知识打交道的父母其实并不热爱知识,那么,在孩子的潜意识里也不会由衷地尊重知识。一个教师如果只是纯粹地把教书当做一份谋取薪水的职业,与此相应的琴棋书画、弹唱说写、人生哲理等高雅情趣和智慧并不能进入他的现实生活,那么,对孩子而言,当教师的父母并不能凭借自己这份职业魅力惠及孩子,孩子也不会以父母是教师为荣。&因此,做一个阅读型的教师,做一个有高雅志趣的教师,对学生固然意义重大,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孩子有着固本培元的作用。孩子无论在哪一个成长阶段,父母都能以一个真正的教师的高度跟孩子沟通,那么,无论多么平凡的孩子都会脱颖而出。先成为好父母,然后才是好老师中小学教师的生活圈相对狭窄,对社会的接触面也相对少。虽然面对来自各个阶层的家长,但毕竟有距离感,多是止于表面的交流。&长期单一而封闭的校园生活,使得教师的心智也普遍单纯且不善交际。这种生存环境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可能习惯了,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大碍,但对教师的子女而言,尤其是对城市的中小学教师子女,会有很大的制约。父母人脉资源的困乏,社会活动内容极少,无形中限制了孩子的活动空间,孩子的视野也会相对窄小。所以,有的普通的教师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个性上都显得小心谨慎,缺少敢闯敢拼的士气。&教师要改变这种状态,一定从自身做起,要关注时代的走向,要创造机会让孩子了解现实的不同层面,培养孩子对社会的感知力。寒暑假,要带孩子外出走动,增强孩子的阅历,还要鼓励孩子多跟不同层面的人交往,要敢于在陌生的环境中确立自己的主张。教师要改变这种状态,一定从自身做起,要关注时代的走向,要创造机会让孩子了解现实的不同层面,培养孩子对社会的感知力。&一线教师虽然较少机会获得丰厚的社会资源,可是有较长的寒暑假,周末也相对轻松,可以设法把孩子带出去,创造各种条件拓展孩子的视野,带孩子郊游、上兴趣班、去福利院做义工,专注地研究某种动植物,到大街小巷寻找城市发展的足迹……这些有益的活动,只要坚持做一两样,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孩子处世的情怀,会增强孩子主动跟人交流的愿望,提高孩子感受实践之美的能力。&总之,身为教师,面对繁重的教学工作之外,也要重视自己的子女教育问题。要客观对待自身的工作环境,变劣势为优势,为教育子女多出一份心力。现实生活中,许多优秀的教师都以自己的子女不成才为硬伤,那种终生之痛无药可医。有一位过来人说:“再优秀的老师,如果自己的子女没有教育好,其优秀的程度都是十分有限的。”把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揭示出来,借此与所有的教师同行共勉:先成为好父母,然后才是好老师!(本文来源网络)文章来源 | 班主任研究会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身为教师,我为什么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据不完全统计,从全国范围来看,教师家庭出来的尖子生很多。在公布高考头名的22个省份中,27.78%的学生母亲是教师、13.89%的学生父亲是教师。但是仍旧有很大比例的老师教不好自己的孩子,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看下面一位老师的困扰:
老师给我来信,谈到她的困扰:
我女儿从三年级就在我的班上,直到小学毕业。作为教师,我当然要对自己的孩子严格要求,希望她处处都是最好的样子。可是,孩子偏偏不争气。不好好学习,不好好写作业,整天就是玩,我不知有多少次痛打过她,也不知有多少次在心里暗暗痛骂她“你个猪脑袋”……
我知道打骂不是好的教育方法,我也尝试控制自己。可是,我与她总是“话不投机半句多”,还没说上几句话,不是她生气走开,就是我生气发火。如今,我与她的心隔得很远很远。
我很希望女儿是个小书迷,可她偏不爱看书。孩子今年12 岁,开始上初中了。虽然不在我的班上,不过,我还是和她的老师经常联系,也常请老师多管管她。我感觉,就因为这个事,她对她的老师都有意见了。
我是一个普通女性,我不需要她如何出类拔萃,只希望她尽心尽力。可她偏偏与我作对,我的话她一句也听不进去,我真的太失望了。
我们究竟是怎么了?
有人归因于一线教师生存压力大,工作量过大,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无形中令自己的孩子处于竞争的弱势。但远不是这么简单的因素所致,而是身为教师本身对教育自己的子女存在许多的盲区。
角色混乱——常把家庭当学校
虽然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是真正的学校教育跟家庭教育应该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孩子在家的心理角色和在学校的心理角色也是截然不同的。在学校,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唯师者是尊,对教师的旨意多不会违背。教师也习惯以听话乖巧当作衡量学生德养的一条重要尺规,把不听教、言行不合常规的孩子视作后进生。
长期的职业习性,使得大多数教师在心理上有一种定势,很担心自己的孩子也会像班上某个特别难教的孩子一样最终成为差或坏的学生。因此,教师对自己的子女也像对学生一样,格外严谨,要求孩子言行举止中规中矩,以对老师的态度对父母,以言听计从为尺规,不可有超常的举动。长此以往,最终导致孩子失去个人独思的空间,总是处于屈从的心理状态,极难获得最大创造型个性的发展。
此外,一线教师普遍爱唠叨,容易关注琐碎的细节,对孩子过于个性化的举动都视作大不敬,会不遗余力地对孩子进行教导,尤其偏爱说教。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遇事也会更多地考虑困难的一面,他们关注细节过程比关注结果要强烈,对处事难度的预设会更为仔细,因而也容易产生退缩情绪。
当教师久了,对学生的言行举止都有了一套固定的训练模式。多数老师都不喜欢过于活泼奔放的学生,尤其是那些有奇思怪相、言行出格的孩子总是会备受打击。教师生怕自己的孩子也是学校的调皮生,因此,总是要求孩子乖巧、稳重。
再者,目前的现状,不少的教师实际上是觉得教师行业比较稳定而从事教育的。教师自己是害怕从事高风险的职业的,都是希望能稳定就好。这种职业心态也会对自己孩子的产生很大的影响。在笔者的身边,多数教师的孩子最终是以能谋求到一份相对稳定的职业为追求目标。不敢冒险,不敢挑战,不敢尝试,这些独创个性的致命伤似乎在一线的中小学教师身上格外集中,无疑也会导致自己的孩子因袭这种个性。个性决定命运,把孩子的个性打磨得过于平整后,留下的就只有自卑、怯懦、服从了。
职业惯性——再教育意识薄弱
实际案例中,我们看到一部分优秀的教师家庭,能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尤其是注重早期教育,小学阶段就让孩子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不惟分数论,敢于放手让孩子尝试课堂外的领域。这些孩子最后都十分优秀。
然而,大多数一线教师丧失了对新知识的感知力,普遍陷在繁琐、庞杂的事务性工作中,每天的时间都被教学任务挤占得满满的。太多的教师穷于应付每天的教学工作,根本没有时间接受再教育。许多教师几乎不阅读,不接受任何新的教育理念,整学期就只抱着一本教参和教材进课堂。这样的教师似乎一整天都在忙,他们相比于那些富有创新精神、日不离书的教师而言,更忙碌而辛劳,可没有多大的实效。
不难想见,在孩子的眼里,这类身为教师的父母并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只是一个捧着书本谋生的人而已。这类教师的落后观念和陈旧的教学策略,也会相应地带到家里。因此,许多教师的孩子在中小学考试成绩还不错,书本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可是孩子的视野却极其狭窄,关注社会和人生的热情不够,应对现实问题的能力却相对低弱,他们的心志也相对脆弱,极少有远大的抱负。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这种榜样的力量能左右孩子的终生。倘若整日跟知识打交道的父母其实并不热爱知识,那么,在孩子的潜意识里也不会由衷地尊重知识。一个教师如果只是纯粹地把教书当做一份谋取薪水的职业,与此相应的琴棋书画、弹唱说写、人生哲理等高雅情趣和智慧并不能进入他的现实生活,那么,对孩子而言,当教师的父母并不能凭借自己这份职业魅力惠及孩子,孩子也不会以父母是教师为荣。
因此,做一个阅读型的教师,做一个有高雅志趣的教师,对学生固然意义重大,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孩子有着固本培元的作用。孩子无论在哪一个成长阶段,父母都能以一个真正的教师的高度跟孩子沟通,那么,无论多么平凡的孩子都会脱颖而出。
社交狭窄——人脉资源贫乏
中小学教师的生活圈相对狭窄,对社会的接触面也相对少。虽然面对来自各个阶层的家长,但毕竟有距离感,多是止于表面的交流。
长期单一而封闭的校园生活,使得教师的心智也普遍单纯且不善交际。这种生存环境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可能习惯了,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大碍,但对教师的子女而言,尤其是对城市的中小学教师子女,会有很大的制约。父母人脉资源的困乏,社会活动内容极少,无形中限制了孩子的活动空间,孩子的视野也会相对窄小。所以,大多数普通的教师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个性上都显得小心谨慎,缺少敢闯敢拼的士气。
教师要改变这种状态,一定从自身做起,要关注时代的走向,要创造机会让孩子了解现实的不同层面,培养孩子对社会的感知力。寒暑假,要带孩子外出走动,增强孩子的阅历,还要鼓励孩子多跟不同层面的人交往,要敢于在陌生的环境中确立自己的主张。
教师,尤其是大中型城市中的中小学一线教师虽然较少机会获得丰厚的社会资源,可是有较长的寒暑假,周末也相对轻松,可以设法把孩子带出去,创造各种条件拓展孩子的视野,带孩子郊游、上兴趣班、去福利院做义工,专注地研究某种动植物,到大街小巷寻找城市发展的足迹……这些有益的活动,只要坚持做一两样,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孩子处世的情怀,会增强孩子主动跟人交流的愿望,提高孩子感受实践之美的能力。
总之,身为教师,面对繁重的教学工作之外,必须把对自己的子女教育问题当做重大的人生课题来对待。要客观对待自身的工作环境,变劣势为优势,为教育子女多出一份心力。现实生活中,许多优秀的教师都以自己的子女不成才为硬伤,那种终生之痛无药可医。有一位过来人说:“再优秀的老师,如果自己的子女没有教育好,其优秀的程度都是十分有限的。”把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揭示出来,藉此与所有的教师同行共勉:先成为好父母,然后才是好老师!
来源:课道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相关内容。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更多精彩热文:
回复以下 关键词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985丨211丨100丨就业丨毕业丨职称丨孔子丨三体丨三联丨mooc丨创业丨未来丨大学丨师道丨课程丨管办评丨施一公丨彭丽媛丨互联网+丨青年教师丨浙江丨学术丨教改丨临沂丨教育法丨就业力丨创业大学丨高校反腐丨近亲繁殖丨亚洲大学丨教授治学丨科研评价丨离岗创业丨科研怪相
感谢您支持“中国大学教育”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为什么很多老教师,坚决不让自己的子女做乡村老师_百度知道
为什么很多老教师,坚决不让自己的子女做乡村老师
我有更好的答案
,做老师苦做老师累!个中滋味只有老教师清楚。他们不是不爱国,只是他们感受不到国家对自己的爱!不让子女做老师也是无奈的选择吧。期待教育的春天早日到来,做农村老师更苦更累
采纳率:19%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为什么中小学教师的子女成才比例低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为什么中小学教师的子女成才比例低
总评分4.2|
用知识赚钱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师从事专业怎么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