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二预习笔记

当前位置: >>
历史必修二笔记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 神农的传说 1. 农业的地位: (1) 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2) 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3) 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2. 农业的起源: (1) 神农氏对农业经济贡献巨大制造了原始农具耒耜 (2) 教导人民农耕 (3) 进行农作物品种改良 &二& 古代中国农业成就 1. 生产技术的进步 (1) 表现: A. 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铁犁牛耕) B. 生产工具的进步: 原始社会耒耜; 春秋战国出现铁质工具并量产 (春秋铁铲、 战国铁锄) , 牛耕技术最早出现; 东汉出现一牛挽犁 (东汉牛耕画像石拓片) , 唐朝出现曲辕犁 特点:①材质:石、铜、铁 ②工艺:打制、磨制、冶炼铸造 ③动力:人力、畜力、自然力 (2) 评价: A. 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B. 局限:长期以来,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2. 水利建设(农业的血脉) P8 (1) 工程:见提纲 (2) 灌溉工具: A. 隋唐:立井水车、高转桶车 B. 宋:水转翻车 C. 明清:风力水车 3. 说明 (1) 古代人民重视农业耕作技术、工具的改进和水利兴修,充分认识到它们对农业 经济发展起的作用 (2) 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 &三&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征 1. 基本特点:P4 小农经济(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生产基本单位) 2.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具有封闭性 3. 经历落后生产方式,注重精耕细作,形成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但没有革命性进步,具 有落后性 4. 水利工程发达,防御自然灾害,推动经济发展 5. 赋税和徭役繁重,压抑生产积极性 6. 土地高度集中,阶级矛盾激化,民众暴动不断 7. 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其中 3~7 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主要特征) 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手工业: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 &一& 主要经营模式(春秋战国时逐步形成) 1. 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比重 2. 民营手工业:不断发展壮大,明代中后期兴盛 (以上特点:自给自足,剩余产品出售) 3. 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主要满足官员与皇室需求 &二& 主要成就 1. 纺织业: (1) 新石器时代:原始纺织业出现并发展 原料:麻、葛、丝、棉 工具:骨梭、骨针等 (2) 商周时期:在经济生产中地位更重要 (3) 汉朝:品种多,技艺高超(举例见提纲) (4) 唐朝:官营规模大,分工细、品种繁多;私营纺织作坊出现(唐诗 唐私) (5) 宋元:棉纺织业开始发展,推广到闽粤; (元)黄道婆革新纺织工艺,棉布成为主要面料 (6) 明朝:棉纺织业普及;江南丝织业部门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手工工场和雇佣劳 动关系的出现)――导致了&一&2 2. 冶金业: (1) 冶铜业: A. 新石器时代晚期:最早出现 B. 夏商周:大发展时期,世界领先(商周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 权利和秩序 动画片 武王姬发和鼎, 司母戊大方鼎为中国古代最大青铜器) 特点:分布广;规模大;工艺精 (2) 冶铁业 A. 春秋末期:出现(已知) B. 战国时期:炼铜和淬火工艺 C. 汉代:推行官营;技术发展 燃料变化:木炭到煤炭 供风技术:自然通风―人力皮囊―畜力(马排)―水力(水排) (纺织技术 蝉衣等列举) D. 南北朝:灌钢法 E. 北宋:煤作为燃料 3. 陶瓷业: (1) 原始社会:黑陶、彩陶 (2) 商代中期―东汉:釉陶(原始瓷器) (3) 唐朝: A. 制陶业:唐三彩 B. 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① 两大制瓷体系: 南青北白(越窑青瓷; 刑窑、 江西景德镇、四川大邑白瓷) ② 首创釉下彩绘(铜官窑) ③ 绘画诗文 (4) 五大名窑:河北定窑、河南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其余名窑:江西景德镇、 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 (5) 明朝:青花瓷(宣德年间) (6) 清朝:粉彩瓷(康熙发明,雍正登峰造极) 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一&概况――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1. 先秦时期:产生和初步发展: (1) 原始社会:原始商业产生 (2) 商朝:发展 (3) 西周:产生骨贝、铜贝(最早的货币) (4) 春秋战国:产生巨商、商业中心 2. 汉朝:商运活跃(如:丝绸之路) 3. 唐朝:水、陆商运 4. 宋元:①海上商运:海上丝绸之路 ②北宋益州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5. 明清:出现会馆(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 、商帮(晋商、 徽商) &二&“市”的发展: 1. 城市中的“市” : (1) 秦朝: ① 法律规定:商品必须明码标价 ② 收受金钱是必须当面把钱投入陶制容钱器之中 ③ 违反法令者要收处罚 (2) 汉朝:对进行集中贸易的“市”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相当严格:中央设 置亭楼,四面建有门、墙(正式的市有 9 处) (3) 唐朝:夜市繁荣,反映了商业的发展 (4) 宋朝:突破了原先的、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原有市的 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式了) (5) 明清:商业区相当繁荣 2. 草市(书 P18) : 草市: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 (1) 南北朝:开始形成;受行政管理: “草市尉” (2) 唐朝:作用十分显著,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 (3) 宋朝:草市向城郊和乡村发展;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商业活动 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三&商业都会的崛起 1. 唐朝:商业繁盛:长安、洛阳、扬州、杭州、湖州 2. 宋朝:汴京(今开封) :都市商业繁盛,夜市、晓市、庙市、集市兴盛 &四&特征: 1. 市场形式多样 2. 商业城市发达 3. 对外贸易发达 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一&重农抑商政策: 1. 含义: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发展 2. 目的: A. 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自然经济) B. 维护政治稳定 3. 开始:商鞅变法 4. 表现: (1) 重农: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奖励垦荒、兴修水利 (2) 抑商: A. 汉代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 B. 宋代以前,政治上、法律上歧视商人 C. 对工商业管理严格 5. 评价 (1) 积极(前期为主) : A. 稳定农业人口,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B. 发展官营商业,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C. 控制农民,保障国家安全,巩固统治 (2) 消极: A. 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制 B. 阻碍资本主义萌芽,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三长两短) &二&海禁政策: 1. 含义:明清时期,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严格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P.S.禁止民间往来,官方的朝贡贸易依然可以进行 2. 原因: (1) 根本:封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2) 具体:明代:防止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清初:阻止东南沿海人民进行抗清斗争,割断沿海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 3. 影响: (1) 积极: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 (2) 消极:隔断了中西方正常的贸易往来,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中国日益闭 关自守 &三&资本主义萌芽 1. 出现 (1) 时间:明代中后期 (2)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 (3) 地区:江南 (4) 部门:丝织业 (5) 概况:书 P25 雇佣关系 (6) 性质: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2. 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特点:书 P25 3. 特点:地区性、不平衡性 4. 发展缓慢的原因: (1) 根本: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2) 具体(缺少的条件) : A. 资金:重农抑商政策 B. 市场:国内:自然经济,自给自足;国外:海禁政策 C. 技术:家庭手工业,小农经济 D. 劳动力:小农经济 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时间:兴:19C60S-70S;起: (初步发展)1894-20C 初 近代工业:大机器生产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 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2. 变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转为商品经济(标志 手工棉纺织业衰败) *过程:①鸦片战争前,已经有部分分解 ②鸦片战争后,分解加速 ③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进一步加速 3. 表现: A. 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 B. 农业生产商品化(茶、丝) C.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手工棉纺织业衰败(解体标志) 4. 影响: (1) 灾难 (2) 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市场和劳动力 &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条件: A. 政治:国际格局、国内格局、方针政策 B. 经济:资本、原料、市场、劳动力、技术 1. 背景: (1)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市场、劳动力) (2) 外商企业刺激(技术、资本) (3) 洋务运动诱导 *洋务运动: A. 时间:19C60S―90S B. 思想:中体西用(中:封建思想;西:技术) C. 根本目的: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D. 内容: ① “自强”―军事工业 ② “求富”―民用工业 ③ 筹划海防(北洋、南洋、福建) ④ 培养人才 E. 失败根本原因:单纯引进技术,不变革封建制度 2. 概况: (1) 时间:19C60S―70S (2) 地点:沿海 (3) 途径:洋务派投资(地主、买办、官僚、商人、华侨、手工工场主) (4) 著名企业:1866 上海发昌机器厂(方举赞、孙英德) 、1873 南海继昌隆缫(sao) 丝厂(陈启源) (5) 主要部门:轻工业 &三&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1. 时间:甲午战后到一战爆发 2. 原因: (1) 清政府放宽限制 (2) 甲午战后外资入侵,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市场、劳动力) (3) “实业救国” 、 “设厂自救”等观念推动 3. 著名企业及创办者 (1) 大生纱厂:张謇(江苏南通人,晚清状元,提倡实业救国;创办企业如~,后又创 办轮船、面粉、冶铁、银行等企业,成为一代工商巨匠) (2) 保兴面粉厂:荣氏兄弟(荣宗敬、荣德生)面粉大王 &四&特点: (1)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先天不足 (2) 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区(地区不均衡) A. 经济基础好(意识、资本) B. 交通便利,便于引进机器 C. 自然经济解体较早 (3) 以轻工业为主 A. 投资少,见效快 B. 技术要求低 C. 原料丰富 D. 传统手工业最先衰败(行业不全面) (4) 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比重小 (5) 受双重(帝国主义、封建制度)压迫,同时又依赖上述二者的力量 &五&影响: 给中国社会带来新气息: 1. 社会经济结构重大变化,促进我国近代化 2. 阶级结构重大变化:资产阶级产生并于 19C 末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无产阶级进一步壮大 3. 社会思想重大变化:资产阶级思想逐步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君主立宪、民主共和) 二、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兴办潮 &一&民国初期的兴办实业潮: 1. 原因(书 P34) : (1) 国内: A.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民族工业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B. 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C.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鼓励民族工业发展 (2) 国际: A. 反二十一条掀起抵制日货的运动(市场) B. 一战使欧洲殖民国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 资金:民资、海外华侨投资 2. 概况: (1) 厂矿企业和资本都增长迅速 (2) 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迅速 (3) 重工业有一定增长 3. 特点: (1) 时间短 (2) 带有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特征 4. 影响: (1) 两大思潮:资本主义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五四运动 (2) 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辛亥)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转化,为中共形 成提供阶级基础 &二&国民党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 (发展较快 黄金时期) 1. 原因: (1) 全国的基本统一(形式上) (2) 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与措施: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5 年币制改革 (3) 广大群众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 2. 概况: (1) 1936 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记录 (2) 1935 年后,各行各业发展局面普遍较好 3. 限制因素: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压迫(官僚:四大家族:孔、宋、蒋、陈) &三&国民党后期()民族工业萎缩 1. 原因: (1) 国民政府的统治: A. 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影响、物价猛涨、外贸逆差 B. 官僚资本压迫 C. 繁重的捐税压迫 (2) 美国经济侵略: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2. 概况:民族工业纷纷倒闭 专题二小结:民族资本发展历程 1. 清政府: A. 19C60S―70S 夹缝中产生 B. 19C 末( 甲午战争 到一战爆发)―初步发展 2. 北洋政府: 20C 初()短暂春天 3. 国民政府: A. 国民政府前期()短暂发展 B. 抗战()遭受沉重打击 C. 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萎缩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中国现代史(经济) 56:过渡时期 1956 年底―1966.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76.12:文革十年动乱时期 97: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时间:20C50S―1978―至今 特征: A. 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经济 B. 改革开放到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前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 基础: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2. 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 (1) 内容:工业化、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一化、三改造) (2) 特点: A.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发展生产力+改变生产关系) B. 工业化在首位 3. 标志:三大改造() (1) 农业、手工业:互助组―初级合作社―高级~ (2) 工商业:加工订货―经销代销―公私合营 (3) 实质:私有制―公有制 (4) 意义: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4. 评价(书 P47) : (1) 积极: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2) 消极:在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给 社会经济发展留下了许多问题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 1. 表现 (1) 正确: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书 P48)--中共八大 1956―调整 1960 (2) 错误: “总路线”1958―大跃进 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启示:在社会主义 建设上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PS(中共八大提出的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人 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求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矛盾,将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 国) (3) 经过论十大关系~1956 中共八大~总路线~大跃进 1958~人民公社化 1958~调整 1960 *“大跃进” : A. 内容:片面地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提高和修改计 划指标 B. 后果: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调 C. 启示:社会主义的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 *人民公社化运动: A. 特点: ① 生产资料所有制: “一大二公” :盲目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脱离 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 ② 分配形式: “一平二调” :平均主义和无常使用,违背按劳分配原则 B. 危害: ① 违背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水平的规律 ② 挫伤了人民生产积极性,生产力早遭到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 后果 ③ 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C. 启示: ①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②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③ 生产关系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2. 十年探索经济成就 (1) 新中国成立初,党和政府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2) 1953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工业化开端 (3) 1956 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 1. 过程:1966 爆发―1971 周恩来主持工作―1975 邓小平整顿铁路(实质:纠正文革的左 倾错误)--1976 结束 2. 影响: (1) 严重破坏中国经济建设,使得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2) 使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从而失去了一 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3) 从反面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极其沉痛的教训 二、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工作重点转移: 1. 主要内容:必修一 P73 (1) 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开始形成 (2) 工作重点转移(1978.12 十一届三中全会) :阶级斗争―经济建设 (3) 体质转变:僵化、半僵化―全面改革;封闭、半封闭―对外开放 (4) 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正式开辟;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2. 意义:具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 农村的改革 (1) 原因: A. 农业大国 B. 国民经济的基础 C. 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 D. 农民自发自创 (2) 过程:安徽凤阳小岗村―安徽、四川试行―全国推广 (3) 主要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4) 特点: A. 所有制: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农民使用 B. 农民地位:资助经营、自负盈亏 C. 产品分配关系: “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 (5) 作用(书 P53) : A. 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 B.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D. 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 城市:国有企业改革(1984) (1) 开始:1984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 基本任务: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3)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4) 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三&对外开放: 1. 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全球化 2. 目的: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3. 过程:1980 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4 沿海开放城市(书 P54)--1985 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1988 海南经 济特区―1990 浦东经济技术开放区 4. 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 三、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992―至今) &一&历史性的跨越―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1. 背景: (1) 国际风云变幻: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2) 国内政治经济低谷:信仰危机、外商撤资 2. 标志 (1) 邓小平南巡讲话 (2) 中共十四大:经济体制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中国确立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过程 1. 1984 十二届三中全会 2. 1992 邓小平南巡讲话 3. 1992 中共十四大 4. 1993 中共十四大三中全会 5. 1997 中共十五大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 主线: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 2. 社会生活方式变迁历程及特征: (1) 19C 中―20C 中: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2) 20C50S 后:面貌新,受政治生活影响 (3) 1978 年后:开放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表现: 1. 物质生活: (1)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A. 概况 阶段 鸦片战争后 ― 新 中国成立 表现 男子:长跑马褂 ―西装、中山装 女子:宽松肥大 ― 旗袍、上衣下 特征 中西合璧、多元 化、新旧并存 时代特质 半殖民半封建 裙 新中国成立后 ― 十一届三种全会 男子:列宁装、 绿军装 女子:列宁装、 连衣裙、绿军装 异彩纷呈 政治化、革命化 独立自主、巩固 独立十一届三中全会 后多元化、个性化思想解放、改革 开放B. 变化趋势:有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每关、适体、方便、平 民化转变 (2) 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A. 中餐:四大菜系(川、鲁、粤、淮扬) B. 西餐:传入:19C40S; 对饮食的影响: (书 P64) (3) 住:过程:四合院―中西合璧(租界)--全欧式住宅(高级住宅、别墅、洋房) 2. 社会习俗: (书 P65―P66) (1) 婚礼:由包办婚姻到自由恋爱、婚姻自主 (2) 葬礼: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3) 其他:点头鞠躬取代跪拜作揖;握手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公历在官方活 动中实施;民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二&变迁原因: 1. 内因: (1) 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生产力水平的决定,生产力的提高 (2) 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3) 人民思想解放的推动,思想观念的转变 2. 外因:外来文化的涌入 3. 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促进 二、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表现: 1. 交通工具的更新(行) (书 P68―P69) (1) 古代交通工具:轿子、马车、木船 (2) 近代交通工具: A. 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 自行车:19C 中后期传入中国;20C 初在大街小巷出现;50S 后实现自己制 造 B. 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汽车、火车(19C 末 20C 初) 、电车(1906 天津) C. 交通近代化的趋势:牵引动力变化:人力、畜力―机械力 2. 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书 P69) (1) 1896 年大清邮政局正式成立 (2) 1877 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 (3) 1882 电话传入中国(1876 贝尔发明电话) ,2003 年用户第一世界 (4) 1906 年创设无线电报, 1932 开始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1896 意大利马可尼发明无 线电报) &二&影响: 1. 积极: (书 P70) (1) (2) (3) 2. 消极: (1) (2) (3) (4)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和信息的传递 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近代史上有利于猎枪的政治经济侵略 交通堵塞 环境污染 能源危机 ?? 三、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1. 大众报业的发展 (1) 兴起原因: A. 近代资产阶级产生和发展(经济) B. 社会急剧变化,人们渴求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 C. 西方人(传教士)办报潮流的推动 (2) 表现: A. 1873 汉口《昭文新报》 ,开创国人办报先例 B. 维新运动,国人办报形成高潮( 《中外纪闻》 、 《强学报》 、 《时务报》等) C. 民国后通俗性报刊活跃 (3) 影响: A. 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工具 B. 宣传教育,启迪民众 C. 满足了市民消遣娱乐的需要 (4) 缺陷: A. 书面化特点,读者要求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B. 假新闻和恶意炒作 C. 缺乏直观感染力 2. 广播影视的普及: (1) 广播:产生于 20C20S 初(具体见书 P73) (2) 电影: A. 第一次电影放映:1896 上海“西洋影戏” B. 中国自主拍摄的第一部电影:1905《定军山》 (无声) ;1931《歌女红牡丹》 (有声) ;1948《生死恨》 (彩色) C. 民国时期:国产电影获得快速发展,并产生了许多知名的导演与明星 D. 新中国成立后 (3) 电视: A. 问世:20C30S 初 B. 发展过程:1958 年 BTV、1978 年 CCTV 3. 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1) 出现:1993 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2) 发展:2003 年上半年用户达 6800 万户,世界第二位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市场形成过程: 阶段 初具雏形 初步形成 最终形成时间 新航路开辟 19C 中期 19C 末―20C 初 一、推动因素 资本主义萌芽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主要途径 殖民扩张和掠夺 炮舰开路,行不平等 条约 瓜分世界&一&原因(必要性) : 1. 客观:分散的文明(特点:封闭性、地域性、独立性、分散性、发展不平衡) 2. 根本:西欧各国商品经济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 3. 社会:西欧人想获得东方的黄金和贵重商品(受《马可?波罗行记》影响) 4. 直接原因:土耳其控制了传统商路(商业危机) &二&经过: 1. 葡萄牙: (1) 1487 迪亚士―好望角 (2) 达?伽马―印度 2. 西班牙: (1) 1492 哥伦布―美洲 (2)
麦哲伦―环球航行 &三&影响: 1. 导致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世界市场初具雏形 *价格革命:货币贬值、社会分化(意义:促进西欧资本主义发展) *商业革命:商品种类增多、贸易范围扩大、贸易中心转移(意义:促进以西欧为中心 的世界市场初具雏形) 2. 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 3. 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 4. “地圆学说”冲击神学理论 二、 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一&海上马车夫――荷兰的崛起 1. 条件: (1) 地理 (2) 经济:造船业、金融业、对外贸易 (3) 政治: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2. 特点:商业资本发达 3. 表现: (1) 对外扩张、夺取殖民地 (2) 垄断世界航运 &二&英国的崛起 1. 条件: (1) 地理:地处大西洋航路中心;拥有伦敦、利物浦等优良港口(书 P87) (2) 经济: A. “重商主义” (书 P87) :东印度公司 B. 圈地运动 (3) 军事: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4) 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确立:1640《权利法案》―1688“光荣革命” 2. 表现: (1) 殖民掠夺:北美、印度 (2) 海外扩张(书 P88) : A. 地中海和东印度的商业贸易开发 B. 纽芬兰湾的渔业开发和北美殖民地的农业拓殖 C. 在北爱尔兰进行拓殖 *荷兰失败的原因:忽视国内工业发展和海军建设 &三&西欧国家争夺殖民霸权的斗争 1. 葡、西扩张(书 P88) : (1) 葡萄牙: A. 15C 初即在非洲西海岸建立了殖民据点 B. 新航路开辟后,在印度修建要塞,占领了位于红海和波斯湾入口处的两座 岛屿,切断了阿拉伯与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商业联系,垄断了与东方的贸 易 (2) 西班牙: A. 哥伦布船队所到之处均被声称为西班牙的领土 B. 16C 中叶西班牙已在美洲中部和南部建立起当时首屈一指的殖民大帝国 2. 英荷战争: (1) 导火索:1615 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2) 性质:争夺世界市场的商业战争;争夺殖民地和世界殖民霸权的战争 (3) 结果:荷兰失去海上霸权与北美殖民地 3. 英法战争(书 P89) : (1) 开始:17C 下半叶,英、法之间在北美和印度的矛盾渐趋尖锐 (2) 结果: A. 1763 年,英国取得“七年战争() ”的胜利,签订《巴黎合约》 B. 英国获得法属北美殖民地,并确立了在印度的优势 C. 英国掌握了海上霸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4. 英国争夺殖民霸权的战争: (1) 1588 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2) 17C 中后期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荷兰失去海上殖民霸权 (3) 18C 中期打败法国―确立海上霸权,成为世界上最大殖民帝国 *英国获胜的根本原因:综合国力强大 &四&殖民扩张的方式和影响: 1. 方式: (1) 野蛮的掠夺 (2) 残酷的屠杀 (3) 奴隶贸易(非洲―美洲) (4) 不平等贸易 2. 影响: (1) 对殖民国家:掠夺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2) 对殖民地: A. 是灾难,造成亚非拉地区落后 B. 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其发展和进步 (3) 对世界:世界日益成为相互印象,联系紧密的整体,促进世界一体化进程 三、 “蒸汽”的力量(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原因: 1. 政治前提: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1689《权利法案》 ) 2. 条件: (1) 资本:海外掠夺、圈地运动、贩卖黑奴 (2) 劳动力:圈地运动(黑奴不是) (3) 市场:国内:圈地运动;国外:殖民掠夺 (4) 技术:手工工场经验积累;实验科学的长期孕育 3. 其他:资源、交通、宗教宽容政策 &二&过程: 1. 英国: (书 P93―94) (1) 开始:18C60S(1756)新兴棉纺织业(珍妮纺纱机)书 P93 (2) 工厂制度的推广:韦奇伍德 1769 (3) 动力:1719 瓦特改良蒸汽机(1782) (4) 交通运输方面:蒸汽机车、轮船 2. 工业革命的扩展: (1) 英国―(1825 年经济危机)欧洲、美洲(世界上第一次经济危机) (2) 1798 通用不见(美国)--机床工业的诞生和工业生产标准化 3. 完成时间:机器制造机器的机器制造业建立 &三&影响: 1. 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加快了各国工业化历程(生产力) 2. 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操作,机器大工业基本取代工场手工业(生产方式) 3. 促进了许多新兴城市的产生,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化) 4. 改变了人口的职业结构和生产结构,大部分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摆脱出来转让工业生 产,促进了工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社会结构) 5. 社会分裂成两大对立阶级: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促进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思想文化) 6. 促进科教事业发展(同上) 7.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不考) 8. 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影响: (1) 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书 P97) : A. 生产力快速发展(物质基础) B. 国际交流密切 C. 交通运输业发展(先进技术) D. 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形成(重要保障) E. 标志:19C 中期日本“开国” 、澳大利亚成为英国殖民地、印度完全被英国 控制以及中国被迫门户开放(书 P97) (2) 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标志:国际经济交流密切) (3) 对中国影响: A. 中国开始沦为半-半社会 B. 冲击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C. 中国反应:近代工业产生;思想界掀起想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社会生活变 迁 四、 走向整体的世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860―19C 末 20C 初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1. 原因: (1) 前提:19C 下半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 (2) 条件: A. 市场:工业革命促进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B. 技术: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 C. 资本:第一次工业葛民积累大量资本 2. 概况: (1) 发源地和中心:美国和德国 (2) 标志:1866 西门子(德)发明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 (3) 成就: A. 电的发明和应用:电器时代(爱迪生) ;马可尼(德)无线电报;1876 贝尔 (美)电话机 B. 钢铁工业发展 C. 新兴工业的兴起:汽车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 D. 传统产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向现代化发展 3. 影响: (1) 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产业结构新的变化 (2) 生产关系:垄断组织的产生;垄断资本家控制着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命脉 (3) 国际关系:殖民扩张―瓜分世界的狂潮;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国家过渡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1. 标志(书 P104)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以 国际贸易和殖民扩张为手段,以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各种文化的交 流与撞击、各种社会形态的冲突与选择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进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 成 2. 内容: (1) 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局部性的国际交流发展为全球性的交流, 世界逐渐一体化 (2) 使得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地连接在一起,人类吵着世界一体化进 程迈出了关键性的一部 (3) 促进国际劳动分工扩大,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 (4) 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 (5) 殖民扩张导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三&中国 1. 影响: (1) 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2) 进一步冲击自然经济(资本输出) 2. 反应: (1)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实业救国) (2) 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一、 自由放任的美国 &一&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1. 标志:(黑色星期四)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 2. 原因: (1) 贫富差距过大 (2) 股票投机过度 (3) 分期付款膨胀(以上三条均为市场供需矛盾,即生产相对过剩) (4) 根本: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3. 特点:来势凶猛、范围广(全球,除苏联;各行业) 、持续时间长、破坏力大 4. 影响: (1) 打击各国经济,破坏社会生产力 (2) 激化各国社会矛盾,引起政治危机 (3) 加剧世界局势的紧张: A. 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B. 帝国主义与殖民、半殖民地之间矛盾尖锐 C. 法西斯主义产生 &二&胡佛政府的对策及结果 1. 对策: (1) 内容(书 P112) : A. 继续奉行自由放任主义政策,让经济进行“自我疗伤” B. 1930 年大幅提高关税 (2) 特点:继续奉行自由放任主义 2. 结果:美国出于崩溃的边缘 3. 启示: (1) 繁荣和危机总是密切相关的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很重要 (2)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要及时调整政策和内部机制 (3) 国际关系协调很重要 二、 罗斯福新政 &一&目的: 1. 直接:摆脱经济危机,实现经济复兴 2. 根本: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二&阶段: 1. 第一阶段: 年初;概况(书 P116) :采取应急措施,结束混乱状态,稳定人 心 2. 第二阶段:;概况:巩固发展已经取得的成就 *解决经济危机:是生产和销售均衡,协调发展 1. 把生产压下来:销毁多余商品;通过立法,规范竞争,把生产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主要) 2. 把销售提上去:提供就业机会:兴办公共工程(刺激消费,带动生产) ;刺激出口:美 元贬值 &三&内容(书 P116―117) : 措施 金融政策:整顿银行业,克 服金融危机 立法 《紧急银行法》 :宣布禁止兑 作用 使银行与金融秩序恢复了正 常, 人们恢复了对银行的信心换黄金和出口黄金, 授权联邦 银行增发钞票以解决货币短 缺, 加强国家对银行的管理和 控制 农业政策《农业调整法》 :成立农业调工业政策整署调控市场, 规定国家向减 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以提 高农产品价格 《全国工业复兴法》 :建立了 公平竞争和关于产量、价格、 销售等方面的规则, 给工人集 体谈判的权利, 规定了最高工 时和最低工资《联邦紧急救济法》 :规定政政府用行政手段调节农业生 产, 减少农产品过剩, 保证农 民利益, 对农业复苏起到积极 作用 以恢复生产为目标, 将生产的 哥哥环节置于国家的监督之 下, 以减少盲目生产; 并由国 家干预、 调节企业关系和老子 关系, 为企业复兴创造良好条 件 建立社保体系, 缓解失业压力就业政策:举办公共救济工 程 劳工政策:保护劳工权利府拨款进行大规模社会救济, 并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负责 《全国劳工关系法》 :规定雇 是美国工人运动的一个空前 主不得干预和图谋控制劳工 胜利;缓解劳工关系 组织, 不得拒绝与工人进行谈 判 《公平劳动法》 :规定每小时 40 美分的最低工资和每周 40 小时的最高工时, 并禁止雇佣 十六岁一下童工《社会保险法》 有助于社会稳定, 有助于早日 摆脱危机福利政策:建立社会保障体 系&四&特点:坚持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对经济直接干预 &五&实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六&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1. 积极 (1) 美国: A. 促进生产力的恢复 B. 缓和矛盾,巩固资产阶级统治:扩大了总统的行政和联邦政府的权利 C. 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2) 世界: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机制 2. 消极: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三、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美国 1. 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 时间 50S 政府 杜、艾 理论 凯恩斯主义 经济政策 充分就业, 财 政预算相对 平衡 赤字财政 紧缩财政, 赤 字~ 一时见效 “滞胀” 结果 经济繁荣 问题 财政赤字, 高 额国债, 通货 膨胀60S 70S肯、约尼、福特、卡特 80S里根货币学派、 供 给学派削减开支, 紧 缩货币, 减税经济回升, 持 续增长“四高” 并存 (高赤字、 高 国债、高利 率、 高贸易逆 差) “两极”化 (贫与富)90S克林顿宏观调控、 微 观自主平衡预算、 消 灭赤字、 偿还 国债“新经济时 代”*新经济时代 1. 含义: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 2. 特点: (1) 较长时期持续繁荣,高速发展 (2) 低通胀和低失业同时出现 (3) 经济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化:打破经济增长、失业率、通胀率联动关系 (4) 复制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增加供应来刺激新需求,再用新需求来促进经济的持 续增长,取得了成功 3. 原因(以上) : A. 国际国内良好的政治环境(前提) B. 实施“新经济”政策 C.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 D. 同上 C E. 经济全球化促进 F. 二战结束以来的经济长期稳定繁荣奠定的基础 &二&联邦德国 1. 模式:社会市场经济 2. 内容(书 P125) : (1) 限制垄断行为,保护竞争秩序 (2) 试行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3) 用收入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平 3. 特征: (1) 介于计划与市场间,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 (2) 建立完善的社保制度 4. 成就: (1) 战后迅速恢复,成为西欧经济“火车头” (2) 20C50S 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总值超过英美,仅次日本 (3) 60S 中期,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三经济大国 &三&日本 1. 模式: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2. 内容: (1) 实施产业政策,促使资源流向有发展前途的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 (2) 制定经济计划,引导企业决策和行为 (3) 采用财政和金融政策调控经济 3. 特征: (1) 市场调节为基础,政府始终掌握制定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的决策权 (2) 政府对经济干预远大于市场 4. 成就: (1) 20C50S―70S 发展速度最快 (2) 战后日本在短短 25 年时间内赶超了英国、法国、联邦德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3) 1987 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四&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 高科技产业部门发展迅速,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2.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将市场调节和政府管理 3. 建立普遍和完善的社保制度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 背景:苏维埃政权面临危机 (1) 政治和军事上: A.
苏俄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条约》 ,退出一战 B. 苏俄三年国内战争,外国干涉军和国内武装叛乱联合进攻,3/4 国土被占领 (2) 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 2. 目的:应付战争,巩固政权,向共产主义过渡 3. 内容: (1) 农业:余粮收集制 (2) 工业:全面工业国有化,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3) 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4) 分配:实物配给制 4. 特点:排斥市场、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超越了当时生产力水平) 5. 评价: (1) 积极:最大限度集中财力物力,保障军事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 (2) 消极:对国民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并非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 1. 背景: (1) 经济危机:战争、灾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误 (2) 政治危机:阶级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2. 目的: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政权 3. 标志:1921.3 俄共(布)十大《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 4. 内容: (1) 农业:固定粮食税 (2) 工业:政府对国企进行经济核算,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 主义 (3) 贸易:实行自由贸易 (4) 分配:工资制 5. 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 6. 实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允许资本主义恢复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 义成分,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7. 评价: (1) 积极: A. 实践:经济基本恢复(1925) ;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 B. 理论:找到由落后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道路,创造性发展马克思 主义 (2) 消极:对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过早地终止 &三&经验教训 1. 一切从国情出发 2. 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3.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 计划和市场相结合 5.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可以相互借鉴 6. 建设社会主义不能急于求成,要尊重客观规律 专题八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当代:1945 至今) 一、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 &一&构成 1. 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国为主的世界货币体系) (1) 背景: A. 大危机及二战的惨痛教训(必要性) :建立有效机制协调世界经济,稳定经 济秩序,防止战争悲剧重演 B. 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变化(可能性) :德、意、日战败;英、法实力削弱; 美国大发战争横财 C. 美国实力大增,欲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国际货币体系 (2) 建立:1944 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布雷顿森林协议》 (3) 主要内容: A. 美元与黄金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B. 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考试时候不能写- -) (1945 成立,1947 运行) 宗旨:短期贷款,稳定秩序 C. 成立世界银行(WB) 宗旨:长期贷款,恢复经济 (4) 实质(结果) :美元获得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确立美元在世界货币领域的霸主 地位 2.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 :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形成 (1) 背景: A. 二战后初期,西欧各国实力大减,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B. 布雷顿森林体系消除外汇管制的障碍 C. 美国为扩大世界市场,着手建立国际贸易体系 (2) 建立:1947.10 美、中等 23 国签署《关贸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 ; 正 式实施 (3) 宗旨:相互削减关税和消除关税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 (4) 性质:二战后世界上出现的第一个以法律形式调整国际贸易及其关系的规则和 程序,建立起缔约方之间权利及义务关系的体制 &二&作用: 1. 积极: (1) 构成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三大支柱,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 发展 (2) 恢复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 2. 消极:美国在相当长时间内占据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 二、 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书 P153 知识链接) 共同原因: 1. 内因:维护民族经济利益与发展及政治利益 2. 外因:联合一致抗衡外部强大力量 &一&从“欧共体”到“欧洲联盟” 1. 背景 (书 P153) : 1967 年西欧六国建立起了欧洲共同体, 随着经济区域集团化不断深入, 欧共体在诸多方面,强调用一个声音说话,并不断推行共同体的政治一体化 2. 过程: (1) 欧共体:1967 (2) 欧盟:1993 A. 1991 签订《马约》 (欧盟条约) B. 1993《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成立 (3) 欧元: A.
问世; 开始进入流通领域 B. 影响: ① 有利于欧元区内贸易和资本流通,促进经济发展 ② 促进欧洲走向联合,有利于政治一体化 ③ 国际货币金融格局重大变化 3. 影响: (1) 经济上:推动欧洲经济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三极 (2) 政治上:国际地位提高,国际作用增强 (3) 世界格局: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1. 标志:《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 2. 成员国:美国、加拿大、墨西哥 3. 特点: (1) 促进经济交流和互补以及各自经济发展 (2) 加强本区域经济优势 (3) 推动其他美洲国家意识到经济联合的重要性 &三&亚太经合组织(APEC) 1. 背景(书 P155) :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北美自由贸易区已现雏形、亚洲地区在 世界经济中的比重明显上升 2. 成立:1989 12 国 堪培拉:亚太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 3. 发展: (1) 1991 中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加入(*作用:A. 政治:维护稳定,和平 B. 经 济:促进该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各国经济发展) (2) 1993 首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西雅图 发表《经济展望声明》 ,提 出大家庭精神 (3) 2001 中国上海成功举办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名称 时间: 合作领域 成员国间差异性 欧盟 1993 政治经济联盟 主要发达国家经济、 政治、文化相近,地 域相连 北美 1994 经济合作组织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 家,地域相连 亚太经合组织 1989 经济(论坛型) 各方面差异大,分布 广,地域不相连三、 经济全球化的世界(P158)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1. 16C 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2. 19C 中期工业革命后:~初步形成(商品输出) 3. 19C 末 20C 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最终形成(资本输出) 4. 二战后:世界经济开始朝经济全球化方向发展 5. 20C90S 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资本新一轮扩张) &二&WTO 建立和发展 1. 发展历程: (1) 达成协议:1994 乌拉圭回合 《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 (2) 正式成立: (3) 发展: 个成员 2. 宗旨: (书 P158)通过市场开放、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等原则的实施,达到推动世界贸 易自由化的目标 3. 意义(书 P158--159) : (1) 标志着世界贸易进一步走向规范化 (2) 表明一个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囊括当今世界贸易诸多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大 框架已经构筑起来 (3) 标志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已经开始 (4) 表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又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4.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1) 原因:世界需要中国,中国需要世界 (2) 过程: A.
正式成为 GATT 的原始缔约方 B. 1986 正式提出恢复原始缔约方地位 C. 1995 申请加入 WTO 谈判 D. 2001.11 正式加入 (3) 意义: A. 标志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B. 给予和挑战并存(书 P159--160) &三&二战后推动经济全球趋势的因素 1. 科技革命推动(技术)如:互联网 2. 国际金融发展(资本)如:布雷顿森林体系 3. 跨国公司(市场)如:中国改革开放、GATT 4. 经济管理制度的国际化 *专题八大事记: 93 99 07 2008APEC 成立 中国加入 APEC; 《马约》签署 APEC 第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欧盟建立 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WTO 达成协议 WTO 正式成立 欧元问世 第九次 APEC 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中国上海) ;中国加入 WTO 欧元进入流通领域 欧盟成员国 27 个 WTO 成员国 153 个(如有缺漏,敬请谅解,基本可以在书及提纲上找到~祝大家历史考试愉快~) 钩哥出品?翻版不究 2012.3
赞助商链接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笔记_高三政史地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笔记 备注:此乃本人仓促之作,如有不足、错漏请联系本人,本人定必 几时更正。一...历史必修2总复习(笔记) 隐藏&& 高一历史必修 2 期末复习提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古代农业 一、早期农业生产 ? 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 ? 农...历史必修二整理笔记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高一下学期历史笔记(期末考)薛实杰小农经济 形成的条件: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根本原因)②封建土地所有制...高中历史笔记必修2_高三政史地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高中历史笔记 强!!必修2 第 1 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农业的起源: 一、农业的起源:采集经济...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笔记(三)
高中历史 第 20 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11页 免费 高一必修一历史笔记全 19页 免费如要投诉违规内容,请到百度文库投诉中心;如要提出功能问题或意见建议,请点击此处进行反馈。 ...高中历史笔记必修2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必修 2 第 1 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农业的起源:采集经济 种植经济 为主 结构特点 古代农业 为辅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二)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二) 第 16 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起步...历史必修二笔记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 神农的传说 1. 农业的地位: (1) ...历史必修二(人民版)笔记(杭州学军中学专用)_高一政史地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神农的传...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ww.tceic.com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