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考物流黄河的水为什么不会再往废黄河故道流?

徐州: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黄河故道综合开发新路子_中国发展网
徐州: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黄河故道综合开发新路子
摘要: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徐州市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取得重大进展,成为沿线地区投入最大、变化最快、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得到各级领导、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
& & 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徐州调研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工作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哺育了中华民族成长发展的同时,也因她频发的决口和改道,给我们民族和一些地区造成了重大灾难。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制度优势和经济实力,已有条件有能力对黄河故道淤泛区域进行综合治理与开发,我们也应该有焦裕禄同志那样的历史担当。&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课题组
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考察了被称为&黄河豆腐腰&的东坝头和兰考当年最大的风口&&这里就是明清黄河故道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顾了焦裕禄同志带领兰考广大干部群众,大力治理风沙、内涝,与&三害&作斗争的事迹,并强调,焦裕禄精神是永恒的,号召全党要继续深入学习焦裕禄精神。2015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参加江苏代表团讨论时指出,&由于历史上黄河改道等客观因素,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地区,包括苏北、鲁西南、豫东、皖北这块地区,一直都是相对比较贫困的地区,也是革命老区。对淮海地区的发展,我们确实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江苏省委、省政府对黄河故道综合开发高度重视,将其列入支持苏北发展的六大重点工程之一,并纳入全省农业综合开发规划重点进行推进。徐州作为整个黄河故道区域最大的中心城市,市委、市政府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局出发,于2012年9月在全省率先启动黄河故道综合开发。
词条:黄河故道
黄河故道是黄河1128年南泛侵泗夺淮入海,1855年北徙山东利津入海后形成的&地上悬河&,西起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东至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入海口,全长730多公里。江苏省境内黄河故道全长496公里,流经徐州、宿迁、淮安、盐城4个省辖市。其中,徐州境内黄河故道总长度为234公里(包括泛道大沙河段61公里),占全部黄河故道总长的32%,占江苏省的47%,共涉及4县(市)5区、43个镇(街道办事处),沿线区域土地总面积405万亩,总人口154万余人。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治淮工程,到近年来的黄河故道治理和农业综合开发,在徐州市历届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沿线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有所改善,综合开发效益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受历史、区位、交通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沿线经济发展仍然滞后,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村庄面貌仍然落后,群众生活水平仍然较低,集中了2个省级扶贫重点县、全市1/3的经济薄弱村和1/4的贫困人口,目前仍是徐州的一条&贫困带&。
&实施黄河故道沿线综合开发既是沿线区域加快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沿线群众发展致富的急切盼望,更是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江苏省徐州市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恽芝健饱含深情地说。江苏省委、省政府对黄河故道综合开发高度重视,将其列入支持苏北发展的六大重点工程之一,并纳入全省农业综合开发规划重点进行推进。实施黄河故道综合开发,是徐州市委、市政府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2012年9月徐州市在全省率先启动黄河故道综合开发。
新思路:七位一体&九项工程
精准脱贫达小康
徐州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省委、省政府支持苏北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坚持把黄河故道沿线综合开发与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相结合,与新一轮扶贫开发相结合,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相结合,坚持水利、交通、农业、生态、文化旅游、扶贫、土地综合整治&七位一体&,高标准编制规划,多渠道增加投入,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中泓贯通、道路畅通、土地整治、农业提升、生态建设、环境整治、文化旅游、扶贫开发、城乡用地统筹等&九项工程&,确保实现中泓贯通、道路畅通、设施配套、产业兴旺、生态美好的目标,确保沿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沿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努力在全省率先走出一条具有徐州特色的黄河故道综合开发新路子。
为确保完成上述总体要求,徐州市全力推进九项工程:一是中泓贯通工程。按照市区段流域100年一遇、其余流域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排涝5年一遇的标准,全面开挖疏浚中泓,加强堤岸护坡及配套桥闸建设,抓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实现与周边水系的沟通互连,切实提高黄河故道行水蓄水和防洪排涝能力。二是道路畅通工程。沿线一侧规划建设2级以上公路,同时加快构建沿线交通路网,实现两侧道路与高速、国省道、县乡公路、镇村公路及沿线主要旅游景区的互连互通。三是土地整治工程。一方面,按照国土整治置换建设用地政策要求,开发中泓两侧的荒滩、荒坡和工矿废弃地,为农业发展拓展空间;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国土整治复垦、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万顷良田建设等项目,建设100万亩高标准农田、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供支撑。四是农业提升工程。围绕林果、蔬菜、稻麦、水产等特色产业,规划建设&一带九区十四园&。&一带&,即黄河故道沿线现代农业示范带;&九区&,即两个优质粮食、两个优质蔬菜、四个优质林果和一个优质水产示范区;&十四园&,即在黄河故道综合开发规划区域内,凡没有安排示范区建设的14个镇,原则上每个镇建设一个示范园。五是生态建设工程。加快中泓两侧100米宽的&绿色生态走廊&建设和黄河故道区域生态林、经济林和农田林网建设,加强沿线生态保护,强化沿线河湖截污及面源污染控制,全面提升沿线生态环境。六是环境整治工程。按照美好城乡建设行动计划要求,加快中心镇和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村庄环境整治,使沿线区域的村容村貌更加整洁、乡村特色更加鲜明。七是文化旅游工程。深入挖掘沿线历史遗存、名人古迹和汉文化、三国文化等特色旅游资源,规划建设一批文化景观区,大力发展黄河故道风光旅游、文化旅游和农业观光旅游,打造黄河故道主题旅游品牌。八是扶贫开发工程。把黄河故道沿线作为全市新一轮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实行连片开发,给予重点扶持,确保到2015年,沿线区域经济薄弱村全面实现&新八有&目标,低收入人口全部脱贫。九是城乡用地统筹。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规范农村建设用地,挖掘存量用地潜力,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统筹城乡用地指标。
新动能:&五高五着力&
全力打造黄河故道综合开发样板区
第一,坚持高起点目标定位,着力打造黄河故道综合开发示范区。坚持把黄河故道综合开发与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相结合,与新一轮扶贫开发相结合,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相结合,坚持&七位一体&,扎实推进&九项工程&,力争到2015年完成总投资260亿元、开发治理面积260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00万亩、沿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等&十大目标&,将黄河故道建设成为特色农业走廊、绿色生态走廊、历史文化走廊、旅游观光走廊,全力打造黄河故道综合开发样板区,努力在全省率先走出一条具有徐州特色的黄河故道综合开发新路子。
第二,坚持高标准编制规划,着力提升黄河故道综合开发整体水平。把规划编制作为推进黄河故道综合开发的龙头,坚持以高标准规划引领高水平建设。徐州市黄河故道开发规划分为县区段、市区段2个总体规划和11个专项规划。总体规划设定为国家级水平,专项规划设定为省级水平。按照突出前瞻性、体现科学性、注重操作性的原则,我们精心挑选规划编制单位,精心编制各项规划,科学确定开发范围和建设内容,合理布局现代农业园区、商贸物流区和文化旅游区。同时强化各项规划之间的衔接,做到多规融合。同时发挥规划的政策效应,切实加大对上汇报争取力度,努力推动黄河故道综合开发纳入国家和省区域发展规划,上升到国家和省发展战略。
第三,坚持高质量完善设施,着力构筑黄河故道沿线产业发展平台。徐州市坚持基础设施先行,把水利、交通、土地整治、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黄河故道综合开发的重中之重,打通经脉,构筑平台,着力解决&水不畅、路不通、地不肥&的问题。一是加快水系沟通。重点实施中泓贯通工程,拓宽、疏浚217公里的中泓,加快沟通黄河故道与微山湖、骆马湖、徐洪河、徐沙河等周边水系的沟通互联,加强沿线中小水库治理和河湖湿地建设,全面恢复黄河故道行水功能,提高蓄水保水能力。三年多来已完成投资17.25亿元,疏浚中泓193.8公里,新增调蓄水1亿立方,新增灌溉面积30多万亩。二是加快道路贯通。大力推进道路畅通工程,沿黄河故道一侧规划建设二级以上公路258公里,同时推进两侧道路与高速公路、国省干道、县镇公路、镇村公路及沿线主要旅游景区的互联互通,全面提高区域通达能力。目前已经建成二级公路75.3公里,已完成路基铺设70.7公里。三是加快土地综合整治。充分挖掘沿线土地资源潜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治理、国土整治复垦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工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到去年底,新增高标准农田105万亩,扩大水稻面积30万亩,为全市粮食增产、农业增效提供有力支撑。四是加快生态绿化建设。实施农田林网、道路林网、水系林网&三网合一&绿化工程,在中泓两侧各规划宽50~100米的绿化带,大规模种植生态林和经济林,把黄河故道建成横贯东西的绿色走廊。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中泓两侧绿色廊道22390亩。
第四,坚持高水平建设示范园区,着力夯实黄河故道沿线产业基础。徐州市坚持用工业化的思路推进沿线产业发展,把园区建设作为重要载体来抓,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创新机制、加快建设,努力将黄河故道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成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一是合理布局产业园区。根据黄河故道沿线产业基础、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按照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创建标准,徐州市提出了&规模大、设施全、品种优、技术新、机制活、效益高&的建设要求,规划建设&一带九区十四园&,即在黄河故道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2个优质粮食示范区、2个优质蔬菜示范区、4个优质林果示范区、1个优质水产示范区等9个示范区和14个乡镇示范园。要求每个示范区集中连片规模在2万亩以上,粮食产量和效益高于当地平均水平的20%以上,水产、果品、蔬菜实现效益倍增。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示范区建设坚持多元化投入原则,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业主开发、农民受益&的投入机制。市、县财政分三年安排1.5亿元专项引导资金,重点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整合农业资源开发资金1.9亿元投入示范带建设。积极吸引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资园区建设。截至目前,九大示范区已累计完成投资13.6亿元、建成各类项目28个。三是完善园区建设机制。创新园区经营模式,通过托管、租赁等形式推进园区土地流转,实行统一布局、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服务,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目前部分园区已经建成,规模初具雏形。另外,环境整治、文化旅游、扶贫开发、城乡用地统筹等工程也在有序推进。
第五,坚持高效率组织实施,着力完善黄河故道综合开发推进机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徐州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市长分别任第一组长和组长,分管负责同志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从相关部门抽调16名业务能力强的人员集中办公。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工作,制定下发了相关政策文件,召开了高规格、大规模的全市动员大会和启动仪式,掀起了开发建设的热潮。二是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坚持&思路项目化、项目具体化&,精心布局安排项目,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全力推进落实。三年累计安排了8大类287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91.1亿元。三是强化督查考核。把黄河故道综合开发纳入县(市)区科学发展考核和市直部门绩效考核,成立黄河故道综合开发督导组,由5个农口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任组长,对5个县(市)区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工作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督查,并实行&捆绑式&考核,同奖同罚,有力促进了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
新作为:五项工作创新
有效凝聚徐州力量
近年来,徐州市委市政府不断创新黄河故道综合开发的理念与路径:一是创新开发思路与理念,体现综合开发。故黄河综合开发,徐州始终坚持水利、交通、农业、生态、文化旅游、扶贫、土地综合整治&七位一体&,紧紧咬定&十大目标&,全面实施&九大工程&,把&九大工程&任务指标按照职能的划分分解到市直各主管部门和有关县市区,&九大工程&同步推进,综合开发治理,全力打造黄河故道综合开发的样板区和示范带,率先走出一条具有徐州特色的黄河故道综合开发新路子。二是创新开发层次,强化深度开发和广度开发。坚持区域联动、共同发展。目前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已经纳入了省、市十三五规划,正在努力争取将整个明清黄河故道综合开发上升到国家层面。三是创新规划设计,突出多规合一。徐州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规划编制工作。按照突出前瞻性、体现科学性、注重操作性的原则,精心组织规划的编制工作,高标准完成了2个总体规划和11个专项规划。四是创新组织领导,形成上下联动合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工作,将其列为事关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大事,2015年把黄河故道综合开发确定为全市重点推进的&十大重点工程&之一。黄河故道综合开发专门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别担任第一组长和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县市区和市直有关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专业人员集中办公,强大的综合协调机构为提高思想认识、统筹协调相关事宜、上下联动形成综合开发的合力,发挥了领导小组的重要作用。徐州市领导小组还专门成立了督查指导工作组,对县区段开发工作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督查指导,实行捆绑式考核,与县区同奖同罚。五是创新推进举措,彰显开发成效。市委、市政府制订下发了《关于实施徐州境内黄河故道沿线二次综合开发的意见》、《关于加快黄河故道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给予综合开发相关优惠政策。把综合开发纳入市县两级财政预算,设立专项引导资金,三年内财政安排1.5亿元用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安排3亿元用于沿线绿化带建设。在推进黄河故道综合开发过程中,徐州始终坚持项目化推进思路,连续三年将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列入全市&三重一大&和&十大重点工程&,坚持不懈抓推进,三年多来累计实施各类项目287个、完成投资193.3亿元;始终坚持科学规划引领,以高水平规划引领高标准开发建设;始终坚持基础设施先行,把水利、交通、绿化、农业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摆在优先位置,带动沿线区域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面貌加快改善;始终坚持上下联动,实行市统一规划、县(区)具体实施、条块结合,既积极向上争取,又充分激发内在动力,整合政策、项目、资金等优质资源予以集中突破。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徐州市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取得重大进展,成为沿线地区投入最大、变化最快、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得到各级领导、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先后两次来我市调研,调研报告获得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汪洋副总理来徐州考察指导工作时,对徐州市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江苏省委罗志军书记多次表扬徐州市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工作,省政府在徐州召开现场会,介绍推广徐州市做法经验。香港大公报、群众杂志社、现代快报等多家媒体均对徐州市黄河故道综合开发给予深度宣传报道。
(杨东&王强&吕浩)
本版图片由徐州市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办公室/提供 &
责任编辑:宋璟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关于加快推进徐州黄河故道沿线二次综合开发的调查与思考
  摘 要:自90年代国家将黄河故道治理纳入黄淮海开发的总盘子,特别是2006年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列入了省级专项扶持以来,通过治水、改土、建路、造林等综合配套开发,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发展了一批特色农业。但故道沿线流经区域广、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是徐州的一条“贫困带”。实施黄河故道二次综合开发,是事关徐州改革发展稳定的一件大事。本文深入分析了黄河故道的基本情况、开发利用现状和制约因素,挖掘了实施黄河故道二次综合开发的重要功能,提出了对策建议。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8/view-3677642.htm  关键词:徐州;黄河故道;综合开发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2)18-0032-04  黄河故道是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冲积留下的旧河滩。徐州境内的黄河故道总长度234 km,涉及4县(市)、6区、30个镇,区域土地总面积27.03万hm2,总人口136.94万人。故道沿线流经区域广、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是徐州的一条“贫困带”。多年来,经过沿线各地的共同努力和综合开发,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沿线滩涂、水域、坡地等自然资源利用率还不高,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农民生活仍比较贫困,同时人文、历史等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黄河故道具有行水蓄水、农业、生态、文化、旅游等重要功能,开发潜力巨大。实施黄河故道二次综合开发,是一项事关徐州发展全局、影响深远的重大工程,是一项造福沿线百万民众、惠及千秋万代的民心工程,也是徐州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  1 黄河故道的基本情况  1.1 历史成因  公元1128年,黄河在河南滑县决堤,河道南支侵泗夺淮;公元1194年,黄河在河南阳武决口,北支入梁山泊,南支夺泗夺淮入海;1851年黄河北堤在河南(今安徽)砀山县蟠龙集溃决,洪流冲泄形成一条沙质“地上河”泛道(今大沙河);1855年黄河又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由山东利津入海。自此河南兰考县三义寨以下河段不再承担分洪任务,只用于排泄自身来水。原来的“废黄河”即成为目前的“黄河故道”。  1.2 区域范围  黄河故道在徐州境内分为两条河道,原主河道称为废黄河,从苏皖交界处的丰县二坝起,流经丰县、铜山、市区和睢宁,继续东流入黄海,徐州市范围内全长173 km,其中丰县境内26.50 km,铜山区境内56.30 km,市区20.70 km,睢宁县境内69.50原黄河分洪道称大沙河,从二坝入境,经丰县、沛县入昭阳湖,全长61 km,其中丰县境内28 km,沛县境内33 km。黄河故道在本市总长度累计为234 km,占全部黄河故道总长度738 km的31.7 %,占苏北总长度553 km的42.3 %。共涉及四县(市)、六区,30个镇、9个办事处、2个果园。其中丰县6个镇,沛县6个镇,铜山区8个镇2个果园,睢宁县5个镇,邳州4个镇,开发区1个镇,泉山区4个办事处,云龙区4个办事处,鼓楼区1个办事处,共425个行政村,区域内总人口136.94万人。  1.3 自然气候  黄河故道沿线区域地处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水比较充沛。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400 h,年平均气温为14 ℃,每年无霜期为209 d。多年平均降雨量为910 mm,降雨多集中在6~8月份,且雨热同期,适于多种农作物和林果的生长。  1.4 地形地貌  徐州境内的黄河故道属黄泛冲积平原,以故道为分水线,向两侧缓降的高亢地区。主要地貌类型有故道滩地、背河洼地平原、决口扇形平原、前缘微倾平原。据调查,故道滩地分布于丰县、铜山、睢宁、邳州及市区;背河洼地分布于铜山、睢宁两地;决口扇形平原分布于丰县、沛县、睢宁三县;前缘微倾平原分布于丰县、睢宁两县。  1.5 土地资源  据调查,徐州境内的黄河故道共有土地总面积27.03万hm2,其中故道滩地面积15.32万hm2,占56.7 %;在故道滩地面积中,高滩地4.09万hm2,占滩地面积的26.7 %;坡地5.98万hm2,占39.1 %;低滩地4.18万hm2,占27.3 %;中泓水面1.06万hm2,占6.9 %。  2 黄河故道开发利用现状  自90年代国家将黄河故道治理纳入黄淮海开发的总盘子,特别是2006年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列入了省级专项扶持以来,通过治水、改土、建路、造林等综合配套开发,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发展了一批特色农业。沿线各地还积极挖掘和整合故道资源,发展了一些农业综合开发景观、生态、休闲、旅游项目,收到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2.1 水利建设  经过多年的开发,黄河故道地区水利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一是开挖疏浚中泓,配套建设提水工程。目前已治理中泓长度68.07 km,占本市境内中泓总长度的29.1 %。已建提水站224个,通过古邳、王山、郑集等翻水站基本解决了引水入境的问题。二是增辟排洪河道,兴建节制闸。故黄河徐州段开挖了三条分洪道,大沙河段全线开挖中泓;徐州以东兴建了周庄等七个节制闸,徐州以西兴建了夹河等三个节制闸,中沟以上节制涵闸157座,提高了泄洪和蓄水能力。三是修建防渗渠,完善田间配套工程。已建防渗渠107.50 km,建设灌溉面积2.41万hm2,提高了沿线农田的排灌能力。  2.2 土地利用  本区区域总面积27.03万hm2,规划土地总面积16.80万hm2,耕地面积10.68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63.6 %,耕地以旱作为主。其中粮食面积8.92万hm2,蔬菜面积2.34万hm2,林果面积1.90万hm2,养殖水面0.83万hm2。林果及养殖水面主要分布在故道滩地及两侧,故道内尚有中低产耕地8.15万hm2,林地0.87万hm2,果园1.22万hm2,草地0.12万hm2,水面0.36万hm2,待开发的荒地半荒地1.92万hm2,荒水半荒水0.36万hm2。   2.3 农业发展  多年的开发治理使黄河故道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逐步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据统计,该区现有包括蔬菜、果品、粮食、棉花、畜禽、水产、木材等各类加工企业28家,配套各类生产基地面积2.28万hm2。  2.4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徐州境内的黄河故道区域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全区共有现代农业、湿地生态、历史文化、旅游观光等各种类型的景区31处,其中丰县宋楼百年梨园、大沙河镇果品自摘园区、铜山吕梁风景区、邳州距山景区、睢宁古邳圯桥张良殿景区、泉山九里湖湿地公园等景区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和人气,成为徐州市民旅游观光休闲的新热点;尚有丰县大沙河百里旅游观光带、沛县昭阳湖生态湿地、安国镇张双楼湿地等一批景区资源有待深度开发利用。  3 黄河故道二次综合开发的重要功能  黄河故道具有行水蓄水、农业、生态、文化、旅游等重要功能,开发潜力巨大。  3.1 行水蓄水功能  故黄河为地上悬河,部分河段虽然实施了中泓疏浚开挖并相应修建了一些闸坝、水库,但由于缺乏引水、输水等配套工程的建设和投入,加之故道分段治理造成的“肠梗阻”,黄河故道行水能力日渐削弱,形成“盼水水不来,恨水水不走”的被动局面。实施徐州境内的黄河故道二次综合开发,应按照流域防洪标准50年一遇的要求,从整体上、全流域疏浚中泓,并与流域周边的河系、水系沟通互连,全面恢复黄河故道的行水功能,提高区域沿线防洪排涝能力,增强区域防洪保安水平。同时利用好黄河故道这个宝贵资源,把其作为徐州最大的水库、最大的湖泊来规划建设,围绕拓宽和深挖中泓,因地制宜建设水库、湿地,在黄河故道沿线形成“一河百湖”景观。  3.2 农业功能  经过长期开发,改造中低产田和农业综合开发、兴修水利等,黄河故道沿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但由于交通、水利、科技水平等限制,发展现代高效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条件仍不具备。要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标准,增加有效投入,重点实施流域土地整治和区域交通路网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改善区域沿线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区域农业发展水平。  3.3 生态功能  徐州境内的黄河故道,左右大堤内间距平均5 km,外间距平均8 km,背河洼地可向外延伸平均10 km。在这个区域内,目前基本没有工业污染和直接的生活污染,27.03万hm2(2 703 km2)流域内生态环境较好。这是徐州建设生态市的宝贵资源。通过扩大蓄水、控制污染,扩建生态绿化林木面积,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等综合手段,黄河故道作为徐州市的母亲河,将呈现一河百湖碧水、两岸千里绿树、周边万顷良田、现代村居掩映的美丽景观,成为徐州市1万 km2土地上横贯东西的绿色走廊、重要生态“绿肺”。  3.4 文化功能  黄河故道是徐州人民的母亲河,沿线文化遗存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保护开发条件好、潜力大。通过在黄河故道沿线建设一批文物保护景区、黄河故道文化博物馆、黄河故道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物产器用文化、名人古迹、民间文艺等展示、交流园区、景点,保护区域沿线历史文化遗存,建设黄河故道文化走廊,能够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亮点。  3.5 旅游功能  在疏浚中泓、畅通故道沿线道路的基础上,通过开发建设沿线历史文化景点、自然河湖景点和观光农业景点等方式,完善黄河故道旅游功能要素,大力发展黄河风光旅游、黄河文化旅游、采摘垂钓餐饮等农业观光度假旅游,打造黄河故道主题旅游品牌。  4 实施黄河故道二次综合开发的制约因素  黄河故道开发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流经区域广、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这一区域仍然比较落后,特别是基础设施仍很薄弱。  4.1 水利条件较差  虽然通过多方治理,故道部分区域的基础设施条件有所改善,但大部分水利设施陈旧老化,部分水库淤塞严重,蓄水能力已不到原库容量的60 %,有的甚至已到了报废的边缘;与河网配套的节制建筑物数量不足,泵站装机容量小、灌排能力弱,配套不到60 %,部分区段中泓淤积严重,防洪排涝标准较低,有的不足5年一遇;工程配套不足,桥、涵等建筑物配套不到应配套的70 %,农田三沟缺级25 %以上。  4.2 交通条件较差  故道沿线缺少贯通东西的主干道,故道区内县镇、镇村道路状况相对较差,乡村道路、生产路硬化率不足20 %,交通运输车辆难以通行。  4.3 土壤条件较差  故道区域土壤类型为黄潮土和盐湖土,含盐碱量较高,易板结,肥力低,改造难度较大。土壤质地多为沙土和飞泡沙土,汛期易造成水土流失,保水保肥能力差。故道历史上是“旱、涝、风、沙、碱”等灾害的集中区。  4.4 财政投资不足  长期以来,中央和省对作为灾区、老区和农区的黄河故道投资较少,加之沿线市、县(市、区)财力整体不强,用于专项的投资较少。由于投资力度不够,带来投资标准不高。比如,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国家立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是19 800元∕hm2,而省级立项的条件更差的黄河故道项目仅为9 900元∕hm2,仅占一半。财政投资的不足,使得黄河故道这块“洼地”变得更“洼”。  4.5 综合开发利用较差  从开发占比看,实心田、低产田仍占故道面积的近50 %;荒滩、荒水、荒地面积占故道面积的8 %,部分田块年均亩产不足千斤,一遇自然灾害,欠收绝收现象时有发生。从产业发展上看,虽然形成了一定规模,但结构不尽合理,区间分布不均。种植业、养殖业科技含量偏低,尚未形成一个多功能的综合经济带,文化、旅游资源也没有得到很好挖掘。从基础设施上看,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等不配套,基础设施仍然脆弱,制约了沿线区域的发展。  4.6 农民生活较为贫困   故道沿线是徐州发展中的洼地,沿线是低收入人群的集中地,农民人均收入比周边地区低25 %。江苏省8个省级扶贫攻坚重点县散落在故道沿线,徐州丰县、睢宁县2个省级扶贫攻坚重点县均在这一区域内。  5 全力推进黄河故道二次综合开发  实施黄河故道二次综合开发,是一项功在当前、利在千秋的综合性工程,是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加快推进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坚强载体,潜力巨大、意义重大。徐州市委、市政府今年已将其作为事关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一件大事来抓。全市上下应高度重视,科学规划,全力开发,把黄河故道建成特色农业走廊、绿色生态走廊、历史文化走廊、旅游观光走廊,真正使黄河故道造福沿线百万群众。  5.1 科学制订黄河故道二次综合开发的总体规划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黄河故道主要侧重于防洪减灾的“治理”上,而到新的发展阶段,则需要有一个科学的规划来统领。由于黄河故道多处于行政区域的边界地带,国家没有治理黄河故道的整体规划,省级故道开发规划则主要散布于各部门规划之中。黄河故道二次综合开发,涉及农业、水利、交通、国土、电力、扶贫开发、文化旅游、生态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多个方面,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必须从更高的视角、更深的层面制定战略规划,来统领黄河故道二次综合开发。对徐州来说,应在城乡总体发展规划和国土利用规划许可条件下,紧紧围绕黄河故道二次综合开发搞好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产业布局、发展重点要与当地发展规划相衔接,项目区须在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范围内。在总体规划编制的基础上,有序推动水利、交通、旅游、文化、生态、土地治理、村庄环境整治和农业资源开发等多个分项规划编制。要坚持综合开发与生态资源保护相结合,始终把生态保护和资源保护作为基础工程抓紧抓好。根据土地性质和区域特点,在确保生态建设和资源保护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开发功能和方向,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建则建、宜游则游。要把综合开发与改善民生相结合,通过开发,提高沿线群众农业生产条件和非农就业水平,改善沿线区域交通、用水、用电、通信等条件,改善群众生产生活居住环境。  5.2 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交通和水利两大建设,打通黄河故道二次综合开发的“脉络”。要以构建区域性交通中心路网为目标,规划建设黄河故道中泓两岸沿线的高等级公路,发挥其对农业生产、观光旅游、农业物流的支撑作用。要大兴黄河故道沿线水利建设,重点实施中泓拓宽疏浚工程,抓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实施大型泵站更新改造、病险水闸、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完善灌排体系。加强农田小型灌排泵站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建成一批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加强河流治理和河道疏浚整治,推广“河长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5.3 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按照农业提档升级行动计划的要求,着力在故黄河沿线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快设施农业基地建设步伐,形成林果、蔬菜、稻麦、肉禽和食用菌五大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大力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加快培育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推广农业投入减量化、农业废弃物再利用、种养业循环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积极推广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品牌创建,不断提高“三品”基地占耕地的比重。  5.4 共同开发黄河故道文化旅游资源  深入挖掘黄河故道沿线观光农业和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山水休闲、旅游度假、湿地生态、宗教文化、民俗体验等主题旅游产品,根据沿线地区特色规划建设一批重点观光旅游项目。精心包装设计故黄河生态旅游线路,将大沙河风光带、九里湖、云龙山水、大龙湖、吕梁山风景区、下邳古城、岠山风景区、土山古镇等旅游要素有机结合,使之融入区域大旅游体系中去。  5.5 加快绿色生态走廊建设  按照“林相合理、生态优良、景观优美”的要求,加快黄河故道沿线“百里绿色生态走廊”建设,选用常绿苗木与落叶树种相结合,增加黄河故道两岸生态林的林相树种,提高种树造林面积。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地域特色,做到改善生态环境与促进农民增收相结合。要坚持集中连片开发建设,发挥规模效益,形成规模景观。对重点河段绿化造林工程,广泛邀请国内知名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并经全国知名专家评审,打造绿化造林示范工程。  5.6 全面推进故道沿线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态环境优美、功能设施完善、产业支撑强劲、建设特色明显”的要求,深入推进黄河故道沿线新农村建设,切实提高开发建设水平。按照规划标准要求,重点推进黄河故道沿线中心镇和重点村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每年新增一批农业开发示范村和一批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按照现代化农业建设目标,突出发展黄河故道沿线村级集体经济,创新发展机制,完善政策体系,拓宽发展路径。  (责任编辑 张丽娟)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河的水不停地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