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臂拳有哪些人

中国最强十大拳术排名:八极拳只排第三中国最强十大拳术排名:八极拳只排第三探索网百家号  无论是《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小说,还是金庸古龙的武侠世界里,都涌现出一个个个性鲜明的武林高手,然而这些都是文学艺术,都是虚设。其实中华武功源远流长,一直以来真正的武功以拳术居多,下面就来扒一扒中国最厉害的十大拳术:  TOP10大小洪拳  我们村一个老拳师,祖传大小洪拳,年轻的时候在郑州二七广场给七八个地痞打架,打的地痞满地找牙,洪拳的厉害之处可想而知。  洪拳属于中国传统拳术中的南拳之一。关于其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洪拳是清代南方民间秘密结社三合会(洪门)假托少林所传习的一种拳术;另一种说法由元、明间陕西地方拳术红拳加上其他拳术演变而来,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其中第一种说法广为接受。洪拳流传区域甚广,如两广、两湖及四川陕西等地,在香港、澳门、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也颇有影响。在台湾洪门由郑成功在台湾创立的“金台山”开始流传,在南中国发展组织,练习武术,宣传反清复明思想。  TOP9螳螂拳  螳螂拳是中国著名的中国传统武术流派之一,象形拳的一种。它是山东四大名拳之一,也是首批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列入系统研究整理的传统武术九大流派之一。  螳螂拳产生于明末清初,相传由明末清初抗清人士王郎(山东栖霞人于七)所创。  螳螂拳的形成发展,是凝聚了明末清初众多武术流派之长而成,仅依拳谱所载就有“十八家拳祖姓名”之说,可以说螳螂拳是中国古代武术文化的载体,研究这种拳术对于了解明清之际的武术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操的刀点,可以予以保留,稍加训练,可以使学人随意用任何物体代替兵器,形成器械技击。因此,从表面上看,是舍弃了刀枪,而实际上,丰富了器械的范围,不仅限于刀枪,使学人能够得到连自己都意想不到的器械技击技能,并使祁家通臂拳更加与时俱进,且不失武林先辈之本意。  TOP8通背拳  中国传统武术拳种,流派繁多,起源不一,流传于北京、天津一带的通臂拳,相传为清末时祁信所创。祁家本以杆法见长,遇河南人马先生精于拳技,便以杆法换学拳技,后又遇赵先生擅刀法,遂刀杆互换,形成了祁门特有的“十二连杆”法、“八步十三刀”法、“一百零八单操手”法,祁家通臂拳始成名于江湖。  祁家通臂拳第六代传人季玉林先生认为:兵器是手的延长,一丈多长的大杆不同于枪法,属马上武艺,始于冷兵器时代的长矛作战技术,操练时手的把位异于小花枪的“叠拿”持枪,讲究“后屯把”,即后手不握杆梢,离杆梢一肘远,若在陆地上操练,即会失去原本的真实技击含义,况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已没有实际的实用价值,无须予以保留。  而刀法,是单手兵器,其中很多单  TOP7罗汉拳  罗汉拳是汉族传统拳术中南拳[1]之一。因少林门人供奉释迦牟尼,并视此拳取十八罗汉之姿,故称罗汉拳。主要手法有隔、迫、冲、闪、点、举、压、钩、抄、抛。腿法讲究腾、滚、扫、弹。  罗汉拳要求上下相随,步随手变,身如舵摆,灵活多变,出手注意“夺中”和“护中”,劲力要求刚柔相济。拳谚讲:“要想罗汉好,三正里面找。”所谓“三正”,是指的手要正,身要正,马(即步)要正,这是基础功夫。练好“三正”,才能保持稳定,罗汉拳中较大的套路有“六十八式罗汉”和“一百零八工罗汉”等。  罗汉拳发源于著名的河南嵩山少林寺,有十八罗汉手,在武林中响负盛名。清明期间由名手孙玉峰传入广东,后由于其精妙的拳法和套路而广泛流传。故今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比流行。  罗汉拳,相传创自天竺僧人达摩。梁大通丁未,达摩赤足入中原,在少林寺演说禅宗,见众僧个个面黄肌瘦、精神不振,甚有萎靡盹睡、病体夭折者,慨然曰:“出家人虽不以躯壳为重,然亦不容不澈解于性,使灵魂离散也。欲悟性,必先强身,则躯壳强而灵魂易悟也。”  于是创罗汉拳十八手,授以僧众,修炼不过数月,则个个精力充沛,此其起始也。在当时所谓罗汉拳者,只此十八手,亦并无先天后天之名目。至金元时,白玉峰披剃入山,得此十八手,乃融合变化,阐幽发微,增为一百十八手,以符一百一十八罗汉之数。至些始将达摩所传之十八手,进号曰先天罗汉拳元始十八手,而白氏一百十八手,则谓后天罗汉拳也。  TOP6咏春拳  咏春拳是一门中国传统武术,是一门制止侵袭的技术,是一个积极、精简的正当防卫系统、合法使用武力的拳术。较其它中国传统武术、更专注于尽快制服对手、以此将当事人的损害降至最低。  咏春拳是以“中线理论”等理论基础为内容、而颇具特色的南拳拳术,强调使用正确的观念、意识及思维方式,来导出肢体的灵活应用;其内容主要包括“小念头”“寻桥”和“标指”等,主要练习方式为双人对练的“黐手”“黐脚”等;辅助器材有贴墙沙包、三星桩等;训练器械有木人桩、刀、棍等。  关于咏春拳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和历史版本。而发展至今的咏春拳实质上是经过历代咏春先师逐步发展完善而成。虽然有许多人认为咏春拳源自川滇边区,流行于福建,而扬名于广东佛山,但是由于文字资料的缺乏,有关咏春拳的历史只在群众中口头流传,再则就是野史小说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说法就互有出入,故有关咏春拳的起源,一直都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TOP5心意六合拳  心意六合拳,又称心意拳、六合拳,是我国著名的集搏击、健身、防身、养生于一体的优秀拳种,中国传统拳术之一,中国武文化和东方神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心生意,又由意转化为拳招.  心意六合拳又称守洞尘技。顾名思义,由于此拳术是由心生意,又由意传化为拳招,故又名心意拳。  心意拳相传为明末清初的武术家姬际可所创的。由于外族入主中原,当时的际可便产生了强烈的反清思想,后来到了河南少林寺后,因武术精湛,便留在那教学,居留期间又对明朝盛行于少林的五行拳深入研究。后有一天忽见两鸡相斗,便遂悟其理而创了心意六合。后来,心意六合拳自洛阳人士马学礼得际可真传后,数百年来形成了河南心意六合拳一大支流。  TOP4形意拳  [align=left]形意拳,又称行意拳,中国传统拳术之一。虽然起源说法不一,但广泛认可的最初创始人是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今永济市)姬际可(1602年—1680年)。形意拳创立之初叫心意六合拳,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现行流传的形意拳为道光年间河北深州人李洛能在心意拳的基础上改革创立而成,形意拳讲究内意与外形的高度统一。后世尊李洛能为形意拳祖师。  李洛能所创建的形意拳,基本内容为三体式桩功、五行拳和十二形拳。三体式为形意拳独有的基本功和内功训练方式,有“万法源于三体式”之称。五行拳结合了金、木、水、火、土五行思想,分别为劈拳(金)、钻拳(水)、崩拳(木)、炮拳(火)和横拳(土);十二形拳是仿效十二种动物的动作特征而创编的实战技法,分别为龙形、虎形、熊形、蛇形、骀形、猴形、马形、鸡形、燕形、鼍形、鹞形、鹰形.  TOP3八极拳  “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八极拳,中国拳术名称。“八极”意为发劲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处。其动作朴实简洁,刚猛脆烈,多震脚发劲动作。八极拳的“八极”一词原为古地理概念,源于汉《淮南子·坠形训》“天地之间,九州八极”。  “八极”用于武术,则取意于“八方极远”之地。清末民初时,因王中泉,张景星,李书文,王连峰,霍殿阁,刘云樵,吴会清等人而闻名中国。八极拳现在盛行于中国北方及台湾。后传入日本、韩国及其他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丹麦、意大利等地。  八极拳为中华武术拳种之一,取其以六种开法(六大开)作为技法核心、破开对方门户(防守架子)之意。称“八极”者,系沿用古代有“九州之外有八寅,八寅之外有八纮,八纮之外有八极”的说法,寓“八方极远”之意。  八极拳以其刚劲、朴实、动作迅猛的独特风格流传至今,早年因地域不同而被称作“巴子拳”、“八忌拳”、“八技拳”、“开门八极”、“开拳”等。但近代根据其发劲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处的特点,以“八极”二字定名。  TOP2太极拳  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汉族传统拳术。  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由于太极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种,流派众多,群众基础广泛,因此是中国武术拳种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相传黄河流域是河出图、洛出书和伏羲悟太极、画八卦的地方。《易传·系辞》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汉族人文始祖伏羲看到河洛交汇现象,依据“河图”、“洛书”信息,触发灵感,从而创造出了《易经》,产生了太极文化。所以,自古人称“天下太极出河洛”。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排第二实至名归。  TOP1中国最厉害的武功,既不是太极拳也不是八极拳,而是另一种厉害的功夫,他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拳术。它将武功与导引吐纳溶为一体,内外兼修。不仅有强身健体之功用,而且能够锻炼攻防搏击的技能,受到了老百姓的喜爱,享誉武林。其注重身法的灵活性,要求练者在不断走圈中,改变敌我之间的距离及方向,避正击斜,伺机进攻;出手讲究随机应变,发挥比拳和勾灵活多变的特性。  其手法有推、托、盖、劈、撞、搬、截、拿等,此等厉害的武功究竟是什么呢?他以实战为主,同时在强身健体,却病延年上有独特的功效。根据老拳谱记载,此拳系尚有十八趟罗汉手、七十二暗脚、七十二截腿,但很少传世,此系统所有器械,有刀、枪、剑、戟等,练法仍体现随走随变、械随身走、身随步换、势势相连的特点.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探索网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探索网 www.tansuonet.com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全是干货!老师傅演示北京祁家通背拳基本功
国术者 古今同义 国之术 修身之艺也!
不是某个实际的武馆
我们是国术的传播者与守护者
关注我们,让我们一起
术德并重 文武兼修
史上第一款大马士革钢健康球!
点击“”阅读原文“”或在国术馆订阅号底栏菜单中咨询购买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神功不露,通臂拳传人隐身民间五十载
  日,鲁斌修的徒弟柳志强、于金奇冒雪寻访师父的旧居,当年住过的房子已经塌了。
 鲁斌修与老伴在老房子里的合影。
鲁斌修(中间坐者)与徒弟们合影。
  近年来,由于受影视作品及体育比赛中表演性的“现代武术”、“竞技武术”影响,武术在人们印象中已是舞蹈化、体操化了的“花架子”,真正的武林似乎远离了大众的视线。  其实,武林离我们并不遥远,不需要跋涉山川,不需要古径寻幽,武林就在我们身边:从旁边经过的相貌平平的人可能就是武林中人,在公园、广场等地孤单坐着的人可能就是武林中人,单位里与你一起共事的那位看上去似乎有些弱不禁风的女子也许就是武林中人……但是传统武术渐渐远离了我们,高深的武功绝妙的技击对现实中的我们来说,如同一个遥远的传说。  不久前,某种机缘让笔者接触了诸城武林人士的一个群体,他们是祁门通臂拳的传人,从外表看和平常人无异,但是言行间体现出与众不同,待人热情不失稳重,坐时端坐垂肩,说话言辞谨慎,只是不经意之间眼皮一耷拉射出了寒光。和他们在一起,听着古老的故事,恍惚中仿佛回到从前,回到清末民国初年的武术的巅峰时代,见到了那位在江湖上被誉为“铁桩”的鲁斌修老先生……先生不知是何许人也  1950年深冬的一天,诸城县枳沟西安村11岁的顽童王炽高和玩伴们在村前的雪地里打雪仗时,看到一辆“吱嘎、吱嘎”的木轮小推车碾过厚厚的积雪从南而来,车上载着箱子和铺盖卷儿,推车的是位约三四十岁的清瘦男子,人虽文弱,但个子高,走起路来虎虎生风,跟在后面挎着包袱的小脚女子有点撵不上他。这对夫妻模样的人走近时向王炽高打听了大队部在哪儿后,就进村了。  晌午,王炽高跑回家吃饭,发现自家隔壁的三间旧房子里住上了一对夫妻,正是他在村口遇见的那俩问路人。   63年后,已70多岁的王炽高蹲在村头的草垛前晒太阳,回忆起初见鲁斌修的情景时,仿佛是刚刚发生在眼前的事一样,历历在目。  王炽高回忆说,鲁斌修来西安村落户时38岁,因没地方住,村里分给他们夫妇三间土打墙的旧房子。一开始,鲁斌修在村南的一个寺庙改造成的小学里当了几年民办教师,曾教过王炽高语文课。在课堂上,他经常讲北京、天津、青岛等大地方的见闻,让孩子们了解到了不少课本以外的知识,大家都爱上他的课。那时,鲁斌修是村里最有文化的人,曾经组织爱好文艺的青年男女排演过《梁祝》、《英台会》等戏曲,还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每到过年时义务给各家各户写春联,人缘非常好。  鲁斌修刚来村里时,有人欺生,在路上相遇时经常找他的茬,但他不恼不怒,从不跟对方发生口角,遇上了就低头绕开走。鲁斌修的隐忍和退让,那人却认为是软弱可欺,于是就越来越得寸进尺。一天,那人又故意找鲁斌修的茬,见鲁斌修还在退让,竟不知天高地厚地挥拳动起了手,谁知他在鲁斌修身上打了一拳后,鲁斌修纹丝不动,他自己却被鲁斌修身上的一股力量弹了回来,站立不稳,差点摔倒……那人以为是自己出拳不得力,就摆开架势准备再次进攻。但鲁斌修似乎并不想跟他纠缠,只见他在路边一块磨盘大小的石头上一跺脚,转身走开了。十几秒后,找茬的那人看到那块石头裂成了三块,一下子目瞪口呆吓出一身冷汗。此后,见了鲁斌修客客气气的,再也不敢找茬了。  接下来,一些爱打听闲事的村民也经常来鲁斌修家里串门,想打听鲁斌修的身世,但只从他妻子口中打探出其夫妻二人是从青岛过来的,后来又领养了个叫鲁桂花的闺女,而鲁斌修的身世经历、真实姓名等,连他的妻子都一概不知。  但是,在王炽高心里一直有个谜团未解,他经常在清晨听到隔壁鲁斌修的院子里传来“啪啪”声,那不是劈柴声,也不是修农具的声音,而是一种从没听过的声响。好奇的他趴在墙头偷偷一看,发现鲁斌修正在院子里拉开架势“啪啪”地练“把式”……义务为村民点穴按摩  除了教书外,村里人还知道鲁斌修的一门手艺——点穴按摩和拔罐。  据鲁斌修自己讲,小时候家里有人懂中医,耳濡目染中,他就对中医的点穴按摩和拔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积累了很多经验,技术也日渐娴熟。来到西安村后,凡是村民有身体不舒服的,他都热心地用气功、点穴、按摩、拔罐等义务帮他们治疗,很多人在医院、诊所没看好的疑难杂症在他这里却能治好。时间一久,很多人慕名而来。  据村里一位曾经亲眼见过鲁斌修点穴按摩手法的老人讲,鲁斌修的点穴按摩是凭借两手取患者的体表穴位,通过揉压打点等手法疏通经络,动员机体的潜在力量,达到治疗疾病的目地。他最大特点是治病要先“开门”,若不开门,犹如关门捉贼。关起门来捉不到贼,不开门疾病也不能从根本上治疗。所谓开门,就是指天门、气门、血门、风门四大门而言。通过点穴按摩治疗后,使患者局部血管扩张,疏通气血,通经活络,增加血液和淋巴液等循环,以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状态,诱导深部组织的血液流向体表,或使一部分血液瘀滞于局部,促进病理产生物的消散;调节肌肉机能,缓解病理紧张并促进排出有毒代谢产物;影响神经机能,或解除疲劳,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上世纪70年代初,临村王宝泉20岁的儿子在帮一户村民盖房时从屋顶摔下来,伤了腰椎。他带儿子跑了多家医院和诊所,住院打针吃药一直不见好,无奈之下,他只好抱着试试的想法来找鲁斌修,鲁斌修让伤者躺下,用右手撩开他的上衣,探手在他的腰部捏了几下,对王宝泉说:“你放心好了,孩子的病能治,我一个月内就能让他下地了。”  之后,他每天按时上门免费为这名伤者进行点穴按摩,每次大约1个小时,每按摩完一次,他自己都浑身大汗淋漓,气喘吁吁。说来也神了,伤者在他的按摩调理下,身体一天天见好,没出一个月就能下地干活,完全好了。这一奇迹让人们对鲁斌修的点穴按摩技艺更加佩服,上门来求医的人越来越多,但鲁斌修依旧是分文不取。求医者过意不去,每到过年过节时都带着当地的土特产来看望他。  鲁斌修在村里免费为村民中医推拿、拔罐,一旦有小孩子挫了腕他一下就给接上了,村民们来求医都是有求必应,他家几乎成了村里的小诊所,一些小病不用去医院他就给调理好了。他还在自家院里种了一些中草药,有人需要的话,他就让人来家里采。有时他还把种子送人,并告知种植方法。  王宝泉的儿子在谈起这段往事时,对笔者说:“如今城里兴起了一些按摩诊所,收费还很高,可按摩手法与鲁斌修师傅比起来相差太远,有的甚至连穴位都找不准就上手给人按摩。现在想来,鲁师傅真是位热心的好人啊,当年我多亏了他,不然可能连对象都找不上了。”60岁徒手制服狂奔疯牛  今年50多岁的西安村村支书王桂钊在向记者谈起鲁斌修时,突然想起40年前他亲身经历的一件惊心动魄的事来。  那是1973年的秋天,王桂钊牵着生产队里的一头健壮的大黑牛到地里去犁地,生产队长在后面扶着犁,大约犁了一半田地时,大黑牛突然停住不走了,任王桂钊怎么扯缰绳都不愿动弹。生产队长在后面急了,挥起鞭子就在大黑牛身上狠狠地抽了三鞭,大黑牛背上被抽出了三条血印子后暴躁起来,一下子挣脱了缰绳和牛锁头,像疯了一般在田地里狂奔着,见人就追,见牲口就顶,在地里劳作的人们都慌作一团,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大黑牛一路狂奔,径直向在田边玩耍的一个小姑娘冲来,而那小姑娘看到朝自己奔来的大黑牛,竟然慌了神儿,呆在那儿不知所措了。眼看险情就要发生了,可附近的几名社员都惧怕疯了的大黑牛,没有敢上前的。正在此时,突然有个身影从众人身后一个箭步抢上前来,用身体护住小姑娘,站稳了脚步,又伸出双臂迎向冲过来的大黑牛,借力趁势抓住了两只牛角,待大黑牛稍一停顿,正准备继续顶人时,只见他抽回右手,运力在大黑牛头部一击,那头浑身蛮力的大黑牛竟一下子栽倒在地,再也威风不起来了。  众人定睛一看,出手救小姑娘的人竟是已60岁的鲁斌修。制服狂奔的大黑牛后,鲁斌修并没有累得气喘吁吁,让人感觉刚才那出手救人的惊险一幕似乎与他不相干一样。事后,不少村民猜测鲁斌修可能会些功夫,但他只是一笑了之,过后再不提此事了。一招击退五莲挑战者  鲁斌修制服大黑牛的事不胫而走,他身上有功夫的事也在民间悄悄传开了。这天,从五莲来了一位中年人,自称习武多年,闻听鲁斌修会武术,特地前来切磋武艺。并说他曾经拜访过各地的武林中人,有不少人败在了他的手下,到现在还没遇到过对手。  当这位挑战者被人引领到鲁斌修家的院子里时,鲁斌修正在薅墙脚的青草喂兔子。听对方说明来意后,他站起来微微一欠身。笑着说:“外面传的那些都是没影儿的事,老朽不懂武术,你找错人了,请回吧。”说罢,蹲下来继续薅草喂兔子。  村里人听说从五莲来了武林人士正在跟鲁斌修切磋武艺时,都纷纷跑过来瞧热闹,同时,也都想见识一下鲁斌修究竟会什么样的功夫。  那位挑战者见围了这么多人,而鲁斌修又一个劲儿地退让,以为他怕了。于是,就更加嚣张起来,先是在院子里拉开架势,噼噼啪啪地走了一路拳,向众人显摆了一下身手。当见鲁斌修仍无动于衷地蹲在哪儿薅草时,他火冒三丈,抖出一路长拳,说了一声“看招”,就朝鲁斌修袭来,鲁斌修闻听身后有呼啸而来的拳声,顺势回手接住对方打来的拳,然后借力打力,只一下就将那位挑战者弹到了对面的墙旮旯里了……  众人还没看明白什么事,就见那挑战者怕起来,朝鲁斌修一抱拳,说了声:“前辈,冒犯您了。”也顾不上拂去身上的泥土,就灰溜溜地离去了。  日,当西安村86岁的刘庆邦老人回忆起他亲眼看到的这一幕时,还搞不懂鲁斌修究竟是使了啥招数,将对手一下子就弹出了八九米远。他说:“那人出手时,鲁斌修的背还对着他,没想到对方的拳刚击过去,就被鲁斌修顺势接住,接下来好像对手使出的劲一下子没有了,反而被没用多少力气的鲁斌修给弹了出去,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晚年沿街拾粪为生  鲁斌修的妻子去世早,领养来的闺女也出嫁了,而且民办教师的工作也因村里的学校撤并而无法继续干了。由于鲁斌修不会干农活,生产队就安排他跨着粪筐沿街拾粪。  在那个年代,没有现在这样花样繁多的化肥,只有农家肥,“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为了小麦、玉米、地瓜、大豆的丰收,生产队里就需要积肥。积肥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各家各户在自家猪圈里积肥,二是各生产队的牲口圈里积肥,第三个就是安排专人沿街拾粪了。  拾粪,实际上拾的是人粪、牛粪、马粪、狗粪、羊粪。装粪的筐子,就叫“狗屎络儿”,拾粪者自然就被称作“擓狗屎络儿的”。“狗屎络儿”是用一只比农民挑灰用的灰络儿小一点的筐子。筐子上用一根三叉形的树枝做成两尺左右高的提柄,拾粪时,拾粪人用一把铲锹担在肩上或者弯在臂膀上,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从大约上世纪七十年代起,鲁斌修就成了生产队里专门拾粪的了,每拾十五斤,队里给记1个工分。  有一个冬天的早晨,银霜铺地,背着书包去上学的王桂钊一出家门,就见乡间小道上一个戴着棉帽、裹着头巾跨着粪筐的拾粪人在前面弯腰拾粪,近前一看正是鲁斌修。原来村里的一些社员见拾粪挣工分来得快,也纷纷加入了拾粪行列。有了“竞争”对手后,鲁斌修为了能完成考核的工分,就不得不一大早抢在对手出来前“先下手为强”了。  据王桂钊后来回忆说,拾粪是个又脏又累的苦活儿,鲁斌修把粪筐担在肩上或臂弯里,每天背着臭烘烘的粪要跑多少路啊!  好在“大包干”之后,上了年纪鲁斌修的成了村里的五保户,村里定期给他供应粮食和生活费,再也不用每天起早贪黑沿街拾粪了。隐居50载神功不露  2000年暮秋,88岁高龄的鲁斌修在外甥女婿家里辞世,同时带走了他一生的秘密。  日,位于西安村西南方向的鲁斌修墓前,陆续聚集来了一百多人,有坐飞机来的,有坐火车来的,有自己开车来的,也有徒步赶过来的,整个乡间村道上停满了各地牌照的轿车……  颇感诧异的村民来到鲁斌修的墓前一看,见其墓上方挂出了一条“通臂拳大师鲁斌修诞辰100周年”的横幅,这些自称鲁斌修徒弟的人正在墓前上香、磕头,感谢师傅传承武艺……  到此时,村里人才知道多年前在村里沿街拾粪的那个瘦弱老头儿,竟是一位退出江湖隐居了50年的通臂拳高手!  纪念仪式结束后,跟随鲁斌修学艺多年的柳志强向村民透露说,鲁斌修自幼成长在武术世家,得高人秘传“通臂拳”,自隐居西安村后,一身武功50年鲜为人知。就连他的名字也是到山东后起的化名,取在山东大地上文武兼修之意。  的确,鲁斌修会武功的事儿,他的街坊邻居全然不知。他们只是隐约觉得鲁斌修似乎有些神秘:天天话不多,但力气大得很,每天早上起得早睡得晚,干活也不嫌累,身体一直很硬朗,几十年了从没见他生过病,除了偶尔从他院子里传来“啪啪”声和周末经常有年轻人来拜访外,看不出他哪点儿像武林高手。  在西安村居住的50年里,鲁斌修从不将武功向乡亲们“显摆”,一直过着默默无闻、清苦平静的生活。◇相关链接通臂拳的渊源  鲁斌修所习通臂拳是我国著名的古传武术流派之一,关于起源历来有白猿、陈抟、韩通等多种说法。  《通臂拳谱》中记载通臂拳源自修武县净影寺之山中白猿,该寺始建于隋朝,此处为太行猕猴的主要栖息地,传说北宋时期净影寺僧人依据山中猕猴编创了此拳,并由净影寺僧人传到了少林寺。这也是通臂拳起源于白猿之说的由来。  目前,通臂拳的起源是不是得自白猿已难证实,但古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从白猿的身上吸取了灵感是毫无疑问的。白猿两臂长而有力,传说白猿的两臂相通,串通如一,可任意伸缩长短,这也正是通臂拳所要求证的功能和境地。拳名通臂,其所追求目标显而易见。  另一种说法记载于《通臂拳拳术解说》中:“通臂拳自宋毫州真源人陈抟传习后传四川峨眉司徒玄空。”据了解,陈抟为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学者、隐士,后人称其为“陈抟老祖”、“睡仙”、希夷祖师,是传统神秘文化中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代宗师。他与通臂拳的渊源,由于记载不多,史料不详,目前尚没有更新的研究发现作为佐证。  第三种说法是由于五代时后周名将韩通习此拳而得名,所以又称为韩通通臂拳。据记载,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大将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黄袍加身之后带军突入都城东京,韩通闻变抵抗,被杀。在古代评书和小说里面被演绎出“赵匡胤三打韩通”的故事。如果当时韩通使用的就是通臂拳,那么通臂拳的历史可从宋之前起。  至于通臂拳创始年代,由于目前缺乏史料的记载,难以作定论。明末著名学者黄宗羲在《南雷集·王征南先生墓志铭》的六路歌诀中即有“佑神通臂为最高”的说法。其子黄百家为王征南先生高足,在其《学箕初稿·王征南先生传》一文中,进一步为六路注释:“通臂,长拳也”,说明此拳远在明代就已有流传。  至清末浙江人祁信,始创通臂拳门,又称老祁派。其子祁太昌采各家之长,将流散在民间的通臂单手、击法、练法等柔化合一,继承发展了老祁派通臂拳,形成少祁派拳法。  此后历代皆有传人,清末民初通臂拳大盛,好手辈出。河北、京津一带的刘月亭、张策、刘智和辽宁的修剑痴等均是近代通背拳名家。他们不仅继承了通背拳术,并且不断充实拳法内容,有所创新和发展,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代表人物,为通背拳的理论和技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名词解释通臂还是通背  通臂拳是一个古老的拳种,在山东、山西、河南、河北、京津、关东等地广泛流传。那么,到底是“通臂”还是“通背”呢?在民间多使用“通臂”,在1983年国家编订《中国大百科全书》时统一将“通臂”全部写成了“通背”,至于“通备”则是武术家马凤图将戳脚、翻子、披挂、八极、通臂等多个拳种综合的混合称谓,表达了马先生“通神达化,体用兼备”的武学思想。  据诸城市枳沟中心小学体育教师于金奇说,拳名通臂,是指两臂相通,串通如一,可任意伸缩长短,这也正是通臂拳所要求证的功能和境地,其所追求目标显而易见。后来传人又依据“力由背发,始由足,贯于背”之原理称之为通背,通即通达之意,背乃人之脊背。所以,现在“通臂”和“通背”通用。  然而,笔者查寻古籍并无“通背拳”的写法,例如明《通臂拳谱》、清黄百家《内家拳法》中皆为“通臂”,少林寺的拳谱中也为“通臂”,另在博爱唐村发现的《李氏家谱》中也记载是“通臂功”,可见原貌如此。《内家拳法》中写到:“通臂,长拳也。”即是说使两臂贯通可以使拳攻击加长。这正是“通臂”的真义,但是很多人把这句话看做是名词的解释,而不曾认识到他的技术层面和具体内涵。而通背的命名,正和太极拳“力发于脊”的理论相同。脊椎贯穿上下,形成了人体五弓中的主弓——身弓,脊背能够贯通成为一块,则具备了武术发力的要素。所以,通臂和通背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武术的窍道,都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武术的本质。在练功的过程中,练习者对于“通背”和“通臂”都会有不同的体证和感悟。一般是求通臂而得通背,先通背而后通臂。
     
鲁ICP备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 通臂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