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8×1.1×1.251.25倍行距等于多少磅1.1×括号8×1.25的过程中运用了

建大轮胎18 20寸×1-1/8 1.25 700 25 23C死飞26寸公路自行车外胎
品牌: Kenda/建大
颜色分类: 20*1-1/8 60TPI外胎,18*1.25 60TPI外胎,20*1.25 60TPI外胎,700*23C 60TPI外胎,700*23C 折叠 60TPI外胎,700*25C 60TPI外胎
把这个宝贝分享给好友:
猜你喜欢&&&&&&
建大轮胎18 20寸&1-1/8 1.25 700 25 23C死飞26寸公路自行车外胎
建大14 16 18寸折叠自行车内胎20*1 1/8
1.5/1.75/2.125童车轮胎
建大轮胎18 20寸&1-1/8 1.25 700 25 23C死飞26寸公路自行车外胎
建大14 16 18寸折叠自行车内胎20*1 1/8
1.5/1.75/2.125童车轮胎
建大轮胎18 20寸?1-1/8 1.25 700 23C 死飞公路自行车外胎K1018
建大14 16 18寸折叠自行车内胎20*1 1/8
1.5/1.75/2.125童车轮胎
建大轮胎18 20寸&1-1/8 1.25 700 25 23C死飞26寸公路自行车外胎
建大14 16 18寸折叠自行车内胎20*1 1/8
1.5/1.75/2.125童车轮胎0.8×括号1.5-1.25括号简便算法_百度知道
0.8×括号1.5-1.25括号简便算法
0.8×括号1.5-1.25括号简便算法
我有更好的答案
4x2x00.8x(1.5-1.25)=0
采纳率:87%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括号8×5.27括号乘以1.25脱式_百度知道
括号8×5.27括号乘以1.25脱式
括号8×5.27括号乘以1.25脱式
我有更好的答案
解:采用结合律,原式=(8x5.27)x1.25=(8x1.25)x5.27=10x5.27=52.7
语言犀利师
=8*1.25*5.27=10*5.27=52.7
(8×5.27)×1.25=8×1.25×5.27=10×5.27=52.7
其他4条回答
为您推荐: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第八册全册教案[1]_甜梦文库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第八册全册教案[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四年级 下册学主备人:2011 年 2 月1 2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教学计划一、教学内容: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三 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二、教材简析: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以及三角形是 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本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 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的学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重点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学习列出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打下基础;运算定律则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对有关加法和乘法的 运算定律加以概括和总结,并学习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三角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 的难点或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 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进一步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 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 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计算内容,教学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算 知识和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按排了“数学广角”的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思 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实践活 动----“营养午餐”和“小管家”,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 的探索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 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3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 掌握小数点位置 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 解加法和乘法的 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 任意两边之和大 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 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 数据变化趋势的 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 生活中的作用, 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 养探索解决问题 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学情分析: 从上学期了解的情况来看,由于本班学生学习基础存在着差异,这就需要教师 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该册的目4 标要求。但仍有少数同学,由于智力、学习态度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积极引导,以 引导他们达到学段目标。 五、方法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 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 差异,鼓励学生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教学反思:5 第一单元一、教学内容:四则运算人教版实验教材根据《标准》的理念与目标要求―“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 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标准》 P21),采取的是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的编排方式。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左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 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象“24-8×2” 这样乘除在后的类型是第一次出现),并对此前学习过的四则混合运算进行较为系 统的梳理、概括和总结。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块: 1.与解决问题相结合,整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 有关 0 的运算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 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原来的学习过程中已遇到过本单元的题目,对学生来说有很多学生已经 知道了其中的运算顺序, 本单元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教学整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其中的问题是需要两、三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教材创设了热闹的滑雪场情境,由此 生出一系列的情境串,引出相应的 4 个例题。每个例题都呈现了学生交流不同的解6 题思路,以及整理混合运算的画面,以鼓励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积极思考、 归纳,主动解决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出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的运算顺序。借 助括号的加入体会解决问题途径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会用括号列综合算式。 五、课时安排:5 课时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课本 1-5 页例 1、例 2,练习一 1、2、3 题 教学目标: 1.通过例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用综合算式 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探索,交流讨论 3.通过自主探索,发现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掌握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运用综合算式解应用题 学情分析: 有前面的学习基础,估计学生根据主体图提问题和列算式都不是问题,可能个 别学生会列分步计算,要引导学生慢慢的适应列综合算式,另外,对于书写也要严 格要求。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和练习题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列式计算,并说明运算顺序 246+83-157 357÷3×59 二、新课 1、教学例 1 (1)出示主题图 问:图中人们在干什么?“冰天雪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多少人?你是怎么 知道的? 问: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么解决?7 学生提出问题啸聚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 (2)出示例 1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问:你是怎样列式的?每一步是表示什么意义? 学生列分步和综合算是都可以 对比分步和综合算式 问: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运算? 总结: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 2、教学例 2 出示例 2 学生读题,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 问:3 天接待 987 人怎样用线段图表示? 6 天里接待多少人又怎样用线段图表示? 学生自己尝试画图,组内交流 学生在画图的基础上解答问题 全班交流 问:你是怎么解答的?每一步计算结果表示什么实际意义? 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总结:乘除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 3、练习 完成第 5 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订正时说明解题思路和运算顺序。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 1 题 学生口算,全班交流时说明各题的运算顺序 2、练习一第 2 题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弄清便宜与贵的含义后独立解答,订正时说明思路,并强 调运算顺序 3、练习一第 3 题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注意学生所列综合算式是否正确,说明解题思路,强调运算 顺序。教学反思:8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课本 6-9 页例 3,课后“做一做”,练习 1 第 3-9 题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掌握没有括号的乘除、加减混合运 算的运算顺序。 2.通过尝试自学,总结出没有括号的乘除、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通过尝试自学,获得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脱式计算并说明运算顺序 467-240+129 二、新课 1、教学例 3 出示挂图 问:图里有哪些信息?什么是半价? 该怎样解答? 强调列综合算式 问:你是怎样列式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总结运算顺序: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问: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么? 学生提出问题,全班交流解答。 2、完成“做一做” 第 1 题:学生说明运算顺序 第 2 题: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时说明解题思路,并说明运算顺序。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 4 题:学生先估算再笔算,培养学生估算意识。 2、练习一第 5 题:先让学生说运算顺序,再脱式计算。 3、练习一第 6、7 题:是例 3 的巩固练习,再审题的基础上,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4、第 9 题: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理解“养鸭的指数是鸡的一半”这一条件, 然后独立解答。 5、第 10 题:解题思路是先求上、下两层相差多少本,再求上、下层各有多少本。9624÷3×2 教学反思:第三课时教学内容: 课本第 10 页例 4,第 5 页“做一做”,练习二 1-3 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总结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通过观察分析积累,掌握知道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培养积累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有括号于没有括号的区别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明运算顺序并脱式计算(题目自拟) 二、新课 1、教学例 4 出示例 4,学生读题 问:60 位有人要派几位保洁员?90 人呢? 有多少有人要派 5 位保洁员? 你是怎么想的?根据什么?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并用综合算式解答 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交流思路时启发学生用第二种方法解答,并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先算括号例的,体 会小括号的作用。 强调:加减法和乘除法在一起,要想先算加减法,必须打括号 学生上台板演。 总结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10 2、完成“做一做” 本题贴近生活,学生会用两种方法解决,订正时学生说思路和方法,为什么要使用 小括号。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 1 题:先口算,再竖着对比上下三题的异同点,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重 要性。 2、练习二第 2 题:同桌相互说运算顺序后独立练习,教师指出算式中有两个小括号 的可以同时脱式。 3、练习二第 3 题:要求学生用综合算式解答,说出小括号里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 体会小括号的作用。教学反思:第四课时教学内容:课本第 11-13 页例 5、例 6、第 12 页“做一做”,练习二第 4、5、6 题。 教学目标: 1.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掌握关于 0 的运算。 2.观察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掌握关于 0 的运算。 3.通过观察,总结,培养细心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新课 1、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出示例 5(1)、(2)题11 学生独立解答 问:两题的结果一样么?为什么? 第一小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为什么先算减法? 第二小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为什么? 说明: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问:这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运算顺序 全班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先算乘除再算加减,同级运算是从左到右计算,有 括号的最先算。 2、完成“做一做” 第一题先让学生用术语和、差、积、商说说运算顺序。第二题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 解答。 3、总结有关 0 的运算 问:你知道哪些有关 0 的运算?应该注意些什么? 学生举例说明关于 0 的运算。 重点讲解 0 不能作除数 出示 5÷0 和 0÷0 问:能不能找到商?有没有含义? 说明:0 作为除数不能找到确定的商,也没有含义,所以 0 不能作为除数。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 4 题:学生做完后,引导学生竖着比较上下三个小体的异同点。 2、练习二第 5 题:先让学生估计平均每组做的个数,再计算精确数,通过估算和笔12 算结果的比较,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练习二第 6 题:学生用一个算式解答后,要引导学生将具体情况与除法意义联系 起来,说说为什么两步都用除法解答,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倍的含义。教学反思:第五课时教学内容:练习二第 7-17 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问: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2、出示四道混合运算,学生说明运算顺序(题目自拟) 二、练习 1、练习二第 7 题 可以用三步计算也可以用两步解决,审题后学生尝试用两种方法解答,然后用自己 的语言表达解题思路。 2、练习二第 8 题 学生经历填表――说思路――观察比较表中数据变化这一过程,加深对路程、速度、 时间三者关系的理解。 3、练习二第 9 题 学生读懂题意,明确要求,然后独立解答 4、练习二第 10 题 启发学生用生活经验理解题意,练习时应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各自想法。 5、练习二第 11 题 先让学生明白图形表示的是什么数,再独立思考,作出正误判断,作后组织全班交 流思考过程及依据。 6、练习二 12、13 题 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从中感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7、练习二第 14 题13 引导学生明白不同图形代表不同的数,弄清图形之间的数量关系,再启发学生用代 换方法进行思考。教学反思:14 第二单元一、教学内容:位置与方向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 的位置。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 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3、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 展空间观念。 三、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 西、北等八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而且通过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已经初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使学 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 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五、课时安排:4 课时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17――18 页的有关内容和练习三的第 1、2 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 北等八个方向 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而且通过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认识了在平面 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 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 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15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直尺、量角器。 学具准备:直尺、量角器。 课前准备:搜集“定向运动”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汇报搜集的资料 指名学生汇报搜集的“定向运动”的资料。 得出:“定向运动”是一种借助地图和指北针(罗盘)按规定方向行进的体育活动。 教师:辨别方向和使用地图的能力是参与定向运动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这节 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有关位置与方向的知识。 二、教学例 1 1、出示:主题图 教师:你们会看这幅定向运动图吗?(指名说一说图中的信息)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下 1 号点的具体位置。 问:要想知道 1 号点的具体位置需要哪些条件? 引导学生明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 (明确条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索确定 1 号点具体位置的具体方法。 (学生在小组探索的时候,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发现 1 号点所在的位置不是正好的 东北方向,而是往东偏北的方向上,还要量出偏了多少度,最后两处相距多少米。) 2、“做一做”,出示:小明家附近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使学生根据图示填写 并汇报图上物体所在的方向和距离。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三的第 1 题,是让学生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的练习。学生小组合作,想办法在 地图上用怎样的办法比较准确的确定某城市的方向。 2、练习三的第 2 题,学生看图,尝试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同位交换,互相量一量, 看谁填写得更准确。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知识?教学反思:16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19 页例 2 及练习三的第 3、4 题。 教学目标: 1、能绘制平面示意图,通过制作平面图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 离,在图上标出 物体的位置。 2、通过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 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 兴趣和意识。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 学生准备:量角器、直尺。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 2 1、出示例 2 题目要求,并出示主体图,以要求(1)为例让学生说说教学楼在什么 位置。 2、教师:同学们已经能正确的看图例了,那么教学楼距离校门多少米呢? 学生回答。 问:怎么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回答: 因为左下角的图例所示一厘米代表 50 米, 从校门到教学楼有三段, , 也就是距离 150 米。 3、教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自己画出图书馆和体育馆的所在位置。 学生小组探讨,标出具体位置所在。 展示汇报绘制的方法。 (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距离多少米是怎么画的。) 4、 教师小结画平面示意图的一般画法, 并明确指出: 在一幅图中图例应该是统一的, 用同一个图例。 (二)巩固练习 1、 练习三的第 3 题,学生尝试独立完成,完成后在小组内展示、交流。 2、 练习三的第 4 题,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同位交换,互相检查,然后订正。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教学反思:17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22 页例 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做一做”呈现了两名学生合作判断对方所在方向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进一 步体会位置关系 的相对性。 教学重点: 为什么在描述两个城市位置关系的时候会有两种方式。 教学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观察书上插图 小组讨论 (1)用自己已有的方位知识说一说这些城市的位置关系。 (2)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2、汇报讨论结果 (1)首先找到北京和上海在地图上的位置。 (2)确定以谁为观测点。 (3)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体位置。 (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 30 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 在上海的北偏西 30 度的方向上。 ) 3、答疑解难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解答,能在组内解决的在小组内解决,努内解决不了的老18 师解答。) 二、复习巩固 1、完成做一做 (1)组织学生做游戏(可两人一组也可四人一组) (2)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人人开口说一说。 三、复习反馈 1、完成练习第 1、2 两题 2、当堂汇报 (北京在哈尔滨的南偏西的方向上,哈尔滨在北京的备偏东的方向上。 ) (学校在我家的南偏西的方向上,距离约是 900 米。 )(小刚) (你家在学校的北偏西的方向上。(小芳) )教学反思:第四课时教学内容:刻本 22 页例 4 和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能用语言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在合作交流中能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3、体会路线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体会定向运动行走过程中 的观测点在不断 变化。 教学难点: 根据观测点的变化来重新确定方向标观察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每人一张白纸(绘图用) 教学过程: 一、山地越野:描述行走路线19 小组讨论: 1、作为越野队员我们将怎样确定越野路线? 2、我们是怎样确定方向和路程的? 描述行走路线 为什么要到达一个目标就重新画出方向标? 描述行走路线一个越野车队,四个赛段的时间分别是 15 分钟、5 分钟、35 分钟、5 分钟,他们走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10 千米 描述行走路线讨论:为什么第一赛段的路程与第三赛段路程长短差不多,时间却相 差一倍多?车坏了、路是上坡、路上障碍物多、路上休息了一些时间 二、沙漠驱车越野:绘制简单路线图 根据所给信息画出越野路线 1、在起点的东偏北 40°方向距离 350 千米的地方是点 1 2、在点 1 的西偏北 25°方向距离 200 千米的地方是点 2 3、终点在点 2 的西偏南 20 °方向距离它 300 千米的地方(1)点 1 的西北方 是 ,终点在起点的 偏 度方向走 方向,点 2 在起点的 度方向走 方向。 (2)说出具体路线: 从起点出发,先向 向 偏 到终点。 三、开放题:公园游览 km 到点 1,再 偏度方向走 km km 到点 2,最后向教学反思: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一、教学内容: 加法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 二、教学目标:20 1、 使 学 生 经 历 探 索 加 法 交 换 律 和 结 合 律 的 过 程 , 理 解 并 掌 握 加 法 交 换 律 和 结 合 律 ,初 步 感 知 加 法 运 算 律 的 价 值 ,发 展 应 用 意识。 2 、使 学 生 在 学 习 用 符 号 、字 母 表 示 自 己 发 现 的 运 算 律 的 过 程 中 ,初 步 发 展 符 号 感 ,初 步 培 养 归 纳 、推 理 的 能 力 ,逐 步 提 高抽象思维能力。 3 、使 学 生 在 数 学 活 动 中 获 得 成 功 的 体 验 ,进 一 步 增 强 对 数 学 学 习 的 兴 趣 和 信 心 ,初 步 形 成 独 立 思 考 和 探 究 问 题 的 意 识 和 习惯。三、知识基础: 学生在前面的数学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 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 知基础。教 学 重 点 :使 学 生 理 解 并 掌 握 加 法 交 换 律 和 加 法 结 合 律 ,能 用 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 学 难 点 :使 学 生 经 历 探 索 加 法 结 合 律 和 交 换 律 的 过 程 ,发 现 并概括出运算律。四、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五、采取的措施: 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27―29 页,练习五第 1―4 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加法 结合律。 2、能力目标: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对加法交换率、加法结合率的理解、掌握和应用。21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步,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出示主 体图) 2、获得信息。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3、解决问题。 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字几列式并口答。) (二)探索规律 1、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 1 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多媒体展示:从右往左再现线段图。 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 里填什么符号? 40+56 56+40, (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捷的话概括出来。 (4)反馈交流。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揭示定律。 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 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 好吗?(同桌轻声交流。)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⑤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师:25+65= (生:等于 65+25) 78+64= ⑥完成课本第 28 页下面的“做一做”: 2、加法结合律。 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问: 通过线段图的演示, 你们发现什么? (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 总长度不变。 )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么计算: 比较 88+104+96 88+104+96 为什么要先算 104+96 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 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 观察、 比较这些算式, 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22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 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 + )+ = +( + ) (a+b)+c= +( + ) (5)问: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这里的 a、b、c 可以表示哪些数? (三)练习巩固 连一连。 83+315 64+(73+37) 87+42+58 315+83 (64+73)+37 87+(42+58) 56+78+44 78+(56+44) 想一想:最后一组连线的依据是什么? (四)全课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么发现、归纳的? 3、对于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应用,我们已经知道的有哪些? (五)布置课后作业 完成课本练习五第 1 题、第 3 题。教学反思:第二课时加法的简便计算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30 页例 3,“做一做”及练习五的 5―7 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能力目标:能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问:什么是加法交换律?什么是加法结合律? 学生回答。 2、 计算下面各题 425+14+186 41+159+282 (二)新授23 1、教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求出李叔叔骑车旅行一个星期的计划还剩下几天。 你能球处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吗?(出示例 3 挂图)让我们先来看看后四天行 程计划的具体内容与已知数。 指名学生叙述。找出具体内容和已知数。明确要求的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尝试独立计算。 2、交流各自的算法。 学生汇报自己的算法。 通过学生的汇报,教师明确:当某些加数可以凑成整百或整十数时,运用加法运算 定律,可以使连加计算简便。 教师可有意识的提问:为什么要改变加数的位置和连加的顺序,根据是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根据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计算比较简便。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同时运用。 学生如果出现:115+132+118+85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200+250 教师都应该给与肯定。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做题之前,先让学生观察算式,说说怎样计算 比较简便,再各自动手计算。 2、练习五的第 5 题,要求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如果学生按顺序计算也应该允许。 3、 练习五的第 6、7 题,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四)全课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第三课时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34――35 页的有关内容。 教学目标:乘法运算定律1、知识目标:通过加法运算定律推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2、能力目标:初步学习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4 教学重、难点: 通过加法运算定律推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初步学习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四则运算是哪四则运算?(+、-、×、÷) 加法运算定律有哪些?(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什么是加法交换律?什么是加法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学生回答) (二)设疑激趣、探索新知 1、教师:加法有加法的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乘法有吗?猜一猜。(生:有) 问:你认为用字母怎样表示? 生:a×b=b×a a×b×c=a×(b×c)教师:大家光猜不行,要有科学依据。小组合作,验证字母公式是否成立。 2、汇报: (1)交换律 生 1:23×11=253 生 2:4×7=28 生 3:0×1=0 11×23=253 7×4=28 1×0=0 23×11=11×23 4×7=7×4 1×0=0×1,特殊例子成立,其他的就成立。生 4:4×25=25×4,4 个 25 既可以用 4×25,也可以用 25×4。 (2)结合律 生 1:(9×3)×18=18×(3×9)25 生 2:(4×5)×6=4×(5×6) 生 3:(0×1)×2=0×(1×2),特例行,其他的也行。 教师:不能单单举一个例子就下结论,应该举大量的例子,如果结果一样,才能下 结论。 生 4:(7×4)×3=7×(4×3) 生 5:(80×2)×3=80×(2×3) 生 6:(25×4)×20=25×(20×4) 疑义、改正:(25×4)×20=25×(4×20) (三)全课小结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验证得出了结论,知道乘法也有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问:什么是乘法的交换律?什么是乘法结合律?(学生回答) (四)练习 1、教科书 37 页练习六的第 2 题。学生独立填写,再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各 题分别运用了乘法的什么运算定律。 2、作业:练习六的第 3、4 题。教学反思:第四课时 乘法分配律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36 页例 3,“做一做”及练习六的第 5 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能力目标: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26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意识,渗透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的 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25×18×4= (7+4)×5 (5+2)×3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节课再来学习乘法分配律。(板书 课题) 2、学习乘法分配律 (1)(投影出示)由 25 个小组参加植树,每组有 4 人负责挖坑、种树,2 人负责抬 水、浇树。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提问: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学生独立解答) 解答后,由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4+2)×25 =6×25 =150 4×25+2×25 =100+50 =150 50×2×81= 7×5+4×5 5×3+2×3 2、先口算出结果,再把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用线连起来。答:一共有 150 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使学生明确:虽然解题思路不同但结果相同。 清同学们在观察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投影出示: (18+7)×6 20×(15+9 18×6+7×6 ) 20×15+20×9提问:每组左右两边的算式相等吗?他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有相等关系的两个算式可以用什么号连接?27 引导学生分析、概括: a、等号左边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b、等号右边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然后再把两个积 相加) c、你们所说的“一个数”和“这个数”指的是什么数?(指同一个数) d、请你们举例说明。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算式想一想,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交流)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 以把两个加 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 (3)学习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如果用字母 a、b、c 分别代表三个数,怎样表示出乘法分配律呢? (a+b)×c=a×c+b×c 3、反馈:例 3 下面的“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 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 + × (1)(23+8)×125=2、练习六的第 5 题。其中的第 1、3 小题运用了乘法分配律;第 2 小题只是按运算 顺序计算,没有运用运算定律;第 4 小题运用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四)思维训练 1、甲数比乙数的 3 倍多 4,甲数是 94,甲乙两数的和是多少? 2、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面各题。 42×99 (五)、课堂小结教学反思:99×38第五课时 乘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38 页,练习六的第 6――9 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探索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28 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比较数量的进 行简便计算。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比较数量的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选择:(1)(10+5)×4 与下面的( ①10×4+5 ②10×5×4 )式相等。 ③10×4+5× ) ③(a-b)×6(2)与 a×6+b×6相等的式子是( ①(a+b)×6 (二)练习 ②(a-b)×(6×6)1、练习六的第6题,要启发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使较复杂的计算转化为简单的 口算。 2、练习六的第7题,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没一组算式,判断上下两个算式是否的 数相等,并说一说理由。再确信每组中自己认为能算得快一些的算时,算出的数, 并说一说这样选择的理由。 3、练习六的第8题,学生可能45×5或5×45;也可能(4元+5角)× 5。学生如果直接口算或列出竖式算出结果,都是可以的。 4、练习六的第9题,因为后面例5主要讨论的就是类似的简便计算。这里可以 从算式的意义上帮助学生理解。如:167×2+176×3+167×5可以 理解为2个167加上3个167再加上5个167等于10个167,故方框 里填10。 (三)小结教学反思:29 第六课时教学内容: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教科书第 39―40 页例 1、例 2,“做一做”及练习七的第 1 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减法中的简便算法。 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根据简便方法正确灵活的进行计算。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 理解算理和根据简便方法灵活计算。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投影出示) 112+59= 2、口算。 第一组:78-16-14= 第二组:78-(16+14)= 80-18-12= 80-(18+12)= 95-25-15= 95-(25+15)= 123-39= 203+99= 128-99=教师:通过口算这两组题你有什么体会?(学生:第二组的题口算起来比较简便)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加、减法的简便算法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 1。(投影出示) 例 1:一本书一共 234 页,李叔叔昨天看到第 66 页,今天又看了 34 页,还剩多少页 没看? 教师:请同学们用两种方法独立解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投影出示学生的解题: 234-66-34 =168-34 =134(页) 234-66-34 =234-(66+34) =234-100 =134(页) 答:还剩 134 页没看。 学生说一说解答的理由。 引导观察:这几种解答方法哪个更简便些?为什么?(学生回答) 2、练习。 出示:528-53-47 观察:这道题里的数目有什么特点? 小组讨论:怎样计算比较简便,为什么? 汇报交流:因为 53 与 47 的和是整百数,从 528 里面减去整百数计算起来比较简便。30234-66-34 =234-34-66 =200-66 =134(页) 独立解答,投影出示: 528-53-47 =528-(53+47) =528-100 =428 小结:刚才我们对减法中的一些简便算法进行了学习,同学们掌握的很好,在计算 一些从被减数以此减去几个减数时,要先认真观察几个减数的和是否是整十、整百 或整千数。如果是整十、整百、整千数,就可以用从被减数里减去这几个减数和的 方法进行简算。 (三)教学例 2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看图说出已知的信息与提出的问题。 在提出的问题中,重点让学生说说“总价在 100 元左右”是什么意思。 明确:只要接近 100,比 100 多,比 100 少都可以。而且没有要求“最接近”。 学生小组展开讨论,汇报结果: 方法一:每三本价钱相加 ① ② ③ ④ 56+31+24=80+31=111(元) 56+31+19=56+50=106(元) 56+19+24=80+19=99(元) 31+19+24=50+24=74(元)方法二:先算四本总价,再减一本价钱 56+31+19+24=50+80=130(元) ① ② ③ ④ 130-19=111(元) 130-24=106(元) 130-31=99(元) 130-56=74(元) 2、第二个问题 学生在交流解决第一个问题后讨论第二个问题。 汇报:(学生容易想到以下两种算法) 100-48-47 100-(48+47) 教师也可出示两张 50 元钞票加以启发: 如果付出的 100 元是两张 50 元的, 48 元、 买 47 元的两本书,可以怎样口算比较简便。(学生回答) (四)巩固练习 1、 第 39 页“做一做”的第 1 题后两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 “做一做”的第 2 题,学生读题后说说他的理解,再列式解答。 3、 练习七的第 1 题,学生独立填写,集体订正。让学生熟悉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 减去这两个数的和这一规律。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要灵活运用这些知 识进行解答。31 教学反思:第七课时教学内容:加、减法的简便计算练习教科书第 41 页练习七的第 2――8 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简便算法。 2、能力目标:进一步使学生能根据简便方法正确灵活的进行计算。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根据简便方法正确灵活的进行计算。 四、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1、练习七的第 2 题,可以让学生自己看图列式。交流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两 种算法的第一步,得到的是什么。即: (416+284) 第(2)峰的高度 低多少米 2、练习七的第 3 题,5 名队员的身高正好从左往右,后一人都比前一人高 2 厘 米,通过“移多补少”可知中间这位队员的身高就是他们的平均身高。因此,列出 算式后,可以通过交换、结合求和再除以 5,也可以通过观察,直接写出得数。 3、练习七的第 4 题,有必要提醒学生认真审题,搞清已知“样品 2255 元”是 降了再降后的价钱,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是原价是多少钱?学生弄清题意后独立列式 计算。 4、练习七的第 5 题,强调学生审题,学生容易只看数据能否“凑整”,而忽略 算式的整体。常见错误如:672-36+64=672-(36+64) 25+75-25+75=100-100 对此,应强调交换律、结合律适用于连加、连乘运算。不能随意用于加减混合、 乘除混合运算。322000第(3)峰比第(1)峰 5、练习七的第 6 题,可以先让学生把计算结果填入教科书上的表格中,订正时 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有没有比较简便的算法。 6、练习七的第 7 题,首先要让学生理解,4390 是 6 月 11 日上午 10 时之前已出 院的总人数。表中的人数是 6 月 11 日上午 10 时以后各时段新出院的人数。结合本 题的内容,可以适时渗透及时、准确的统计对于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控制疾病的重要 性。 1、练习七的第 8 题,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做完后教师检查。 2、 思考题, 可以把横式改写成竖式, 再思考。 结果: 2; 2 3、小结本课练习情况。教学反思:第八课时教学内容:除法的简便运算教科书第 43 页例 3 及该页上“做一做”,练习八第 1――3 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 的积。 2、能力目标:使学生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单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33 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会用上 述规律进行简单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实物卡片 学具准备: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上下两题为一组: 560÷8÷7= 560÷56= 720÷9÷8= 720÷72= = 1800÷(3×6)= = 6200÷(62×10)=2、你发现了什么? (二)动手操作 1、出示 16 个苹果的教具。教学反思:(1)先平均分成 2 份,每份几个苹果? (2)把每份中的 8 个苹果,再平均分成 4 份,每份几个?怎样列算式? 请一位学生说,教师演示: 其他同学边看演示遍列算式。(16÷2÷4) 2、提问。 ①从刚才分苹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把 16 个苹果先平均分成 2 份,再把每份 苹果平均分成 4 份,一共分成了几份?(8 份)34 ②这个 8 份是怎么来的?(2×4) ③那么现在每份几个?又可以怎样列式?16÷(2×4) ④算式 16÷2÷4 与 16÷(2×4),最后结果都表示什么?相等吗? ⑤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个算是连起来? 3、学生操作。 拿出 12 根小棒。 ①先把 12 根小棒平均分成 3 份,再把每份中的小棒平均分成 2 份,每份几根? ②用两种方法列式。 ③比较两个算式,能用等号连起来吗? (三)小结规律 1、观察比较,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16÷2÷4=16÷(2×4) 12÷3÷2 与 12÷(3×2) 2、交流并小结。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两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四)学习例 3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1)投影第 43 页主题图与例 3 的文字。 (2)学生口述题意,分清已知条件与问题。 2、学生尝试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3、交流解决问题的算法,说出先算什么。 4、比较两种算法,你认为哪种比较简便。 (一) 练习35 1、完成第 43 页“做一做”第 1 题左边的两小题。 2、口算。 教师逐一出示以下口算题,全体学生听教师口令用手时表示得数,然后说出口算的 方法。 (1) (2) (3) (4) (5) 81÷3÷3 120÷12÷2 240÷5÷24 210÷(7×6) 350÷(25×7)3、完成第 43 页“做一做”第 2 题。 4、自编一个可以用连除计算的实际问题。 (1)在前后桌四人小组内交流。 (2)教师通过巡视,发现编得好的,在全班交流。 (二) 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第九课时乘法的简便运算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44 页例 4,练习八的第 4、5 和第 6 题的前四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的简便算法。 2、能力目标:进一步使学生能根据简便方法正确灵活的进行计算。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的简便算法,能根据简便方法正确灵活的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36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2=4×( ) 25=100÷( ) 32=4×( ) 125=1000÷( ) (二)教学例 4 1、出示例 4 插图和四个已知条件。 问:“一打装”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 教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① 每副羽毛球拍多少钱? ② 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 ③ 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④ 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⑤ 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⑥ 买羽毛球拍比买羽毛球多花了多少钱? 教师:问题①包含在问题②里面,问题⑤、⑥请同学们自己当练习完成。我们这节 课重点解决 问题②、③、④。 2、“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这个问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小组交流。 如果没有学生想到用 100÷4 代换 25, 可以提醒学生看看教科书上是怎么解决这个问 题的。 或先让学生笔算出 12×25 的积,在完成书上例题中的填空。 比较两种简便算法,讨论“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学生讨论后回答。 3、“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学生独立思考可能出现:12×25=3×4×25。 教师可以酌情给与启发,如:把 25 和看成 100 盒,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怎样才能使 积不变? 解决“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八的第 4 题,让学生看算式,说依据,指出每个算式运用了什么定律。 2、练习八的第 5 题,其中前两题是对的,后面三题都是错的。练习后,让学生说一 说,后面三道题分别错在哪里。 3、练习八的第 6 题,每意题都可以简便计算,可以在学生完成练习后,通过讲评加 以对比、辨析。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37 第十课时 乘法的简便计算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45 页例 5 和练习八的第 7、8 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的简便算法。 2、能力目标:进一步使学生能根据简便方法正确灵活的进行计算。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的简便算法,能根据简便方法正确灵活的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5×200+25×4 (二)教学例 5 1、投影出示例 5 问: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要我们计算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明确:科考队 3 月 1 日出发,7 月 26 日返回,要求的问题是 科学考察实际用的天数,而不是计划用的天数。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列式计算。 2、汇报结果,学生可能出现: ①按月计算的思路,根据已知的出发、返回时间,可以知道整个 3、4、5、6 月都在 外面,7 月有 26 天在外。所以列算式:31+30+31+30+26 或 30×4+2+26 4×25+2×25 80×125-8×125②按周计算的思路,一周一周的数,共有 21 周,每周 7 天,所以列算式:7×21+1 3、教师:看图,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后,全班交流解决。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八第 7 题,题中多边形可以划分为宽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因此又可以把这两 个长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本题实际上是乘法分配律的一种几何模型。列式:21× 9+19×9=(21+19)×9 2、练习八第 8 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38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知识?教学反思:第十一课时教学内容:综合应用:营养午餐教科书第 48、49 页的有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能力目标:使学生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3、思想教育目标:通过了解各份菜中热量、脂肪、蛋白质的含量和营养午餐的 一些基本指标,促使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饮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 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教师:同学们,咱们班有吃小饭桌的学生吗?(生:有) 小饭桌的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午餐丰富吗?有营养吗?(生答) 你们知道一份营养午餐需要符合哪些条件?要从哪几个方面对午餐进行 评价吗?(学生:不知道) 出示 49 页专家的话:10 岁左右的儿童从每餐午饭菜肴中获取的热量应不低于 2926 千焦,脂肪应不超过 50 克。 2、出示:每份菜中热量、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表。(学生阅读) 3、出示:民主路小学今天为学生提供的三种午餐菜谱。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热量和脂肪两个角度来研究、判断“今天学校提供的午餐 是否符合营养标准”。 (二)搭配新菜谱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 10 种菜肴,参照营养专家给出的两个指标,搭配出符 合营养标准的午餐。39 2、将全班学生所有的配菜方案列出来。 组织学生根据这些方案选出自己喜爱的 5 种,并将教材 49 页的表格填完整。 (三)解决问题 1、根据上面的统计表,绘制出复式条形统计图。 2、根据统计表中的 5 种方案逐一计算出“哪一种搭配获取的蛋白质最多”。 3、引导学生结合本次实践活动,了解本班偏胖或偏瘦同学的饮食习惯,看一看 偏胖或偏瘦与 饮食习惯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从营养角度对这些学生提出看法和建议。教学反思:第四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一、 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内容有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生活中的小数、求一个 小数的近似数。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思,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掌握小数的性质 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能力目标: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 相互改写。使学生能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 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做单位的小数。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 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 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 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四、 教学重、难点: 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会读、写小数, 会比较小数的大小,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能根据要求用“四舍五 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为,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 做单位的小数。 五、采取的措施: 1、重视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40 2、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促进知识的迁移。 六、课时安排:14 课时 七、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第一课时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50―51 页的内容,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九的第 1――5 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 及单位间的进率。 2、 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用小数正确表示图中阴影部分。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和概括小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米尺 教学过程: (一)操作引入 教师指着手中的米尺问:米尺有什么作用?当学生回答后。老师说现在咱们就用 它来测量黑板的长有几米。 当老师测量三次后,指着剩下的部分问:剩下的部分还够不够 1 米?如果用米作单 位还能用整米数来表示吗? 学生回答:不能。 老师问:那用什么数来表示? 学生回答:可用小数来表示。 师接着说:对,可用小数表示,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经长遇到。例如:在测量人 的身高、物体的长度时经常遇到得不到整米数,这时咱们就用小数来表示。什么数 是小数呢?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 (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 (二)教学小数的意义。 1、 认识一、两位小数 出示例 1 主题图让生观察 (1)师问:从图上看把 1 米平均分成几份?每份长多少分米?1 分米是 1 米的几分 之几?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生答:0.1 米) 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把 3 分米写成 0.3 米。 教师结合学生的口答板书如下:41多媒体 1 分米→ 1/10 3 分米→ 3/10米→0.1 米。米→0.3 米。师问: 分母是 10 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一位小数可表示成几分之几的数?0 . 1 表示几分之几?0.3 表示几分之几? (2)师问:把 1 米平均分成 100 份,每份长是多少厘米?1 厘米是几分之几米?写 成小数是多少米? 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把 7 厘米、13 厘米分别写成 0.7 米、0.13 米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 1 厘米→ 7 厘米→ 13 厘米→ 1/100 米 →0.01 米。 7/100 米 13/100 米 →0.07 米。 →0.13 米。师问: 从上面看分母是 100 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的数? 0.07 表示几分之几?0.53 表示几分之几? 2 、认识三位小数 师问:若把 1 厘米平均分成 10 份,照这样分,可以把 1 米平均分成多少份?每 1 份 是多少?1 毫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8 毫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 是多少米?13 毫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 师问:从上面看分母是 1000 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三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的 数?0.013 表示几分之几? 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 1 毫米→ 8 毫米→ 13 毫米→ 1/1000 米 →0.001 米。 8/1000 米 →0.008 米。 13/1000 米 →0.013 米。师述:若把 1 毫米平均分成 10 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用分母是 10000 的分数来表 示,写成小数就是四位小数。同样我们也可以得到五位小数等。 3、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 师问:1/10 里面有几个 1/100?1/100 里面有几个 1/1000?在这些分数中相邻两个 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10) “整数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10) 师述:因为整数和分数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都是 10,因此这些分数可以仿照整数 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一个圆点隔开,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 千分之几??的数,这样的数就叫小数。 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它的单位就是 1/10,写作 0.1;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它的单位就是 1/100,写作 0.01;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它的单位就是 1/1000, 写作 0.001; (三)课堂练习 1、做教科书第 51 页的例 1 及“做一做”的题。 让学生直接填在书上后订正。 老师可强调做题时要看一看小数的单位和要求的 单位是否与一致。42 2、做教科书 55 页练习九的第 1 题 师让生直接做在书上,订正时让生说一说各是怎样想的。 3、做教科书 55 页练习九的第 2 题 师让生直接做在书上后订正。 4、练习九的第 3 题,通过填空的形式,加深学生对小数计数单位的认识。 5、练习九的第 4 题,通过手势比划用小数表示的长度,加深学生对小数十几意义的 理解,同时进一步巩固长度单位的表象。 6、练习九的第 5 题,让学生写出各数中不同数位上的 2 表示的意思,让学生熟练掌 握小数的各个数位及其技术单位,体会位值的含义。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那些内容?什么是小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六、板书设计: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1 分米→ 3 分米→ 1 厘米→ 7 厘米→ 13 厘米→ 1 毫米→ 8 毫米→ 13 毫米→ 米→0.1 米。 米→0.3 米。 米 →0.01 米。 米 →0.07 米。 米 →0.13 米。 米 →0.001 米 米 →0.008 米。 米 →0.013 米。教学反思:第二课时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52――54 页例 1、例 2,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九的第 6――13 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会读、写小数。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读、写数的能力,提高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学 习,使学生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旧知识和技能解决新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思想教育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认真读数、写数的习惯。43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会读、写小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答: 0.2 是( )位小数,它表示( 0.4 的计数单位是( 0.008 里面有( 2、 )分之( ) 。) ,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个千分之一。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5 厘米=()米 )米3 分米=( )米6 毫米=( )米 74 厘米=(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小数的数位顺序表。(1)前面我们看到的一些小数如 0.2、 0.15 等, 这些小数的小数点的左边的数都是 0, 其实小数点的左边也可以是其它整数,如 1.5 米、21.8 米,这样,小数可以分成两 部分。(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中间被小数点隔开。 (根据问题回答) 板书:整数部分 小数点 小数部分(2)指名学生回答整数的数位名称和计数单位, 同时在整数部分下面列出整数的数位 顺序。 (3)说明:同整数一样,小数的计数单位,也按照一定的顺序排起来,它们所占的位 置叫做小数的数位。 (4)问:小数的数位名称及计数单位是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5)引导学生看表回答: 整数部分最小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 是什么?它和整数 1 有什么关系?说出小数点两边的各个数位和计数单位是什么? (整数部分最小的计数单位是个位。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位。是十进制 关系。学生口答。 ) 2、教学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1)出示例 2:怎么样读小数? (学生口答。教师概括) &1&学生读数,教师板书: 0.58 读作:零点五八 3.5 读作:三点五 41.47 读作:四十一点四七44 &2&强调:小数部分有几个“0” ,就读出几个零。 &3&练习:教科书第 53 页“做一做” 。 (2)出示例 3:怎样写小数?教师概括。 (学生说说写法。 ) & 1&学生写数。师巡视。指名板演。 (独立写数。 ) &2&强调:写小数部分完全按照小数的读法写出每个数字,不能有遗漏;小数点要写 在个位的右下角;小数点要写成小圆点,不能写成顿号“、。 ”(讨论回答,后归纳。 ) &3&练习:教科书第 54 页“做一做” ,独立解答。 (三)巩固练习 1、第 6、7 题,由学生读出或写出其中的小数。集体订正。 2、第 8 题,可以先提醒学生弄清楚从 0 到哪里表示 1,从哪里到哪里表示 0.1,再 让学生找标出各数的位置,用箭头标出并写上数就可以了。最后的 3.85,只要学生 把箭头指向 3.8 和 3.9 中间就可以了 3、第 9 题,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展示学生是怎样涂色的。 4、第 10 题,呈现生活中的一些小数,丰富学生对小数的感性认识,开阔学生的视 野,巩固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 5、第 12 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6、第 13 题,可以这样想,45001 中有两个 0,而小数中有几个 0 就读几个 0,所以 小数点只能在两个 0 之间。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作业:教科书第 57 页练习九的第 11 题。教学反思:第三课时 小数的性质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58――59 页例 1―例 3,及相关“做一做”练习十的第 1―3 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掌握小数的性质,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45 2、能力目标:会应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和把一个数改写成含有指定位数的小 数, 3、 思想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探求知识的精神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小数的性质,并应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和把一个数改写 成含有指定位数的小数。 教学难点:根据已有知识发现,理解小数的性质,并进行应用。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 学具准备:三段导线、正方形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1、教学例 1 师:今天早上,老师刚来到学校,就有三名同学吵着来见我,原来他们因为一 件小事发生了争吵,大家想知道是什么事吗?王晓溥同学昨天家里安装了电灯,剩 下了一段导线,他想把这段导线送给自然老师做串联电路的实验,自然老师看到以 后,请三名同学测量了这段导线的长度,看看这段导线适合哪一段电路。三名同学 用直尺测量后,分别得出三个答案:王晓溥说是 0.1 米,金毅说是 0.10 米,朱福强 说是 0.100 米,为此他们三个争吵不休,都认为自己说的对。现在这段导线就在你 们的手中,请你们帮助一下这三名同学好不好?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直尺 测量这段导线的长度,并在直尺图上标出来,然后讨论一下到底谁说的对。 (学生讨 论) (电脑演示) 师: (1)王晓溥所测量的这段导线的实际长度是多少?1 分米为什么等于 0.1 米? (2)金毅所测量的导线的长度,你可以怎样表示?10 厘米为什么等于 0.10 米? (3)朱福强所测量的导线的长度,你可以怎样表示?100 毫米为什么等于 0.100 米? 教师: 现在谁愿意拿着你的直尺和导线, 看着屏幕上内容说一说到底谁说的对? (教 师用课件配合学生说明) 教师:以上几名同学认为三名同学都对,大家同意吗?老师也同意你们的意见。通 过刚才的研究和学习, 你们发现 0.1 米、 0.10 米、 0.100 米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相等)为什么相等?谁愿意再来说一遍。 生:因为 1 分米=10 厘米=100 毫米,所以 0.1 米=0.10 米=0.100 米。 (教师板书) 2、 教学例 2 教师:现在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一组数据,如果我们把 0.1 米、0.10 米、0.100 米后 面的单位名称 “米” 去掉, 它们还相不相等?下面我们就做一个大胆的猜想好不好? 请同学们试着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教师板书) 学生 1:0.6=0.60=0.600 学生 2:0.8=0.80=0.800 学生 3:1.2=1.20=1.20046 学生 4:123.5=123.50=123.500 教师:以上几名同学敢于大胆的猜想,我们是不是应该鼓掌鼓励他们这种敢于大胆 创新的精神!接下来我们就从同学们的猜想中找出一组来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想是不 是正确的,好不好?我们就找 0.6=0.60=0.600 这一组好吗?为了验证方便,我们先 来验证它的前半部分 0.6=0.60。现在同学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一下,你能 用几种方法证明 0.6=0.60,并实际动手操作一下。 生 1:用两个正方形学具证明。 生 2:在 0.6 和 0.60 后面加上单位名称米。 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用了几种方法证明了 0.6=0.60 呢?如果我们在 0.60 后面再添上一个 0,它们还相等吗?这也证明了同学们的猜想是完全正确的, 你们可真了不起,让我们鼓掌祝贺一下。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一组数据,你可以得到 什么结论? 生: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 ,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师:对了,这就是小数的性质,我们看屏幕,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小结:小数的性质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比如:一副手套的单价是 2 元 5 角 钱,根据需要,我们可以写成 2.50 元;一条毛巾的单价是 3 元钱,根据需要我们写 成 3.00 元,所以根据生活的需要,我们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 0,来改写小数,也 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 0,来化简小数。 (二)巩固练习 质疑问难 1、化简 0.70 和 105.0900 师:105.0900 中十分位上的 0 和十位上的 0 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2、把 0.2 4.08 3 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3、在下面各数中,哪些 0 可以去掉,哪些 0 不能去掉? 3.90 0.300 500 5.780 0. 60.06 4、下面的数如果末尾添 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18 0.006 3.0 908 140 0.3 42.00 150 5、 “做一做”第 1 题,学生独立化简小数,化简后集体订正答案。 6、 “做一做”第 2 题,不改变数的大小,把小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7、送给聪明的同学们:用 0、1、2、3 组成可以去掉末尾 0 的小数。教学反思:作业:练习十的第 1―3 题。 六、板书设计: 小数的性质 因为 1 分米=10 厘米=100 毫米 所以 0.1 米=0.10 米=0.100 米 0. 6=0.60=0.60047 0. 8=0.80=0.800 1. 2=1.20=1.200 123.5=123.50=123.50教学反思:第四课时 小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60 页例 4, “做一做”及练习十的第 4――6 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 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1、教师提问:这两个小朋友到底谁高谁重呢?你是怎么想的? 小数如何比较大小呢?(板书课题) 2、大胆猜测:举例说明整数是如何比较大小的?(当整数的位数相同的时候,从高 位比起;位数不同的时候,位数越多,数越大) 比较下面整数的大小: 97 79 654 543 9 1005 教师提问:根据你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你对小数的了解,能试着说一说小数怎样比 大小吗? (二)尝试探索 1、教师提问:根据你的猜测,用你的方法比较下面两组小数的大小,并说说你是怎 样想的? (1) 9.7 元 和 5.9 元 (2)6.79 米和 6.85 米 2、学生汇报: (1)9.7 元是 9 元 7 角,而 5.9 元是 5 元 9 角, 9 元 7 角大于 5 元 9 角,所以 9.7 元〉5.9 元; (2)6.79 米是 6 米 7 分米 9 厘米,而 6.85 米是 6 米 8 分米 5 厘米,6 米 7 分米 9 厘米〈6 米 8 分米 5 厘米,所以 6.79 米〈6.85 米。 3、教师提问:这两组小数是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的? (比较时是从整数部分开始比较,整数部分大,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就 比较十分位,十分位大,这个数就大. ) 4、比较下面各小数的大小,你又有什么发现? 2.35 元和 2.41 元 0.07 米和 0.059 米 学生汇报: (1)2.35 元是 2 元 3 角 5 分,2.41 元是 2 元 4 角 1 分,从“元”比起,所以:2.3548 元&2.41 元.演示课件小数的大小比较 (2) 0.07 米表示 7 个 0.01 米, 0.059 米里有 5 个 0.01 米, 所以 0.07 米&0.059 米.演 ( 示课件小数的大小比较可以引导学生用直尺找出相应的长度验证比较结果. ) 5、教师归纳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6、教师:我们归纳出来的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与你最初的猜测相比,有什么不同? (三)试一试: 1、重放刚才的动画(小数的大小比较),帮助这两个同学比出身高和体重. 2、两个同学一组,一人任意说出两个小数,另一人比较小数的大小.要求小数的位 数不超过四位.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十的第 4 题,让学生在直线上比较三对小数的大小,进一步加深对小数大小 比较方法的理解。如果有学生不借助直线比较,直接用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来比较, 要给予鼓励。 2、练习十的第 5 题,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集体订正。 3、练习十的第 6 题,让学生自己比较,交流时,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希望能用我们所学 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教学反思:第五课时 小数点移动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61 页例 5 和练习十的第 7―9 题。 学习内容: 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2、能力目标:能比较熟练地把一些数同一个数(数字相同)进行比较,知道其 扩大、缩小及其倍数。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类比推理和概括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 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难点:49 启发学生发现&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概括、推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提问 1、在○里填上>、<或=符号。 (板演) 0.36○0.360 2 2、回答下面各题。 (与板演同时进行。 ) (1)0.1里有( (2)0.01里有( (3) 1里有 ( 3.填空。 (二) 传授新知 )个0.01 )个0.001 ) 001? 0。 3.68○36.8 24.3○2.43) 个0. 01 ? (1.导入新课。 ( 1 ) 板 演 题 中 的 ( 2 )( 3 ) 小 题 有 什 么 相 同 点 和 不 同 点? (2)为什么每组数字相同,排列顺序也相同,而组成的小数的大小不同 呢? (3)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呢?变化的规律是什 么? 2.教学例1。 (1) 、自学:把例题补充完整 (2 ) 、总结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50 学生全班汇报 两个人互说。 ( 习。 1 . 将 规 律 变 成 填 空 题 , 巩 固 理 解 规 三 ) 巩 固 练律。 2.加深认识,运用规律。做练习十的第 9 题 (四)全课总结: 对重点再次冲击,形成技巧。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教学反思:第六课时 小数点位置变化的应用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62、63 页,练习十的第 10―13 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2、能力目标:能比较熟练地把一些数同一个数(数字相同)进行比较,知道其 扩大、缩小及其倍数。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类比推理和概括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 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难点:51 理解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熟练的把一些数同一个数 进行比较,知道其扩大、缩小的倍数。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方格纸。 学具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理解规律 1、教学例 6 先让学生表示 0.01 平方米的正方形,让学生想一想,把他扩大到 10 倍是几个这样 的正方形。 学生:10 个 教师出示 10 个并排的正方形加以验证。由此得出:0.01 平方米扩大到它的 10 倍, 就是 0.01×10。 启发学生想: 要把 0.01 扩大到它的 10 倍, 根据上面的规律只要怎样就可以了? (八 0.01 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同样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把 0.01 平方米扩大到 100 倍、1000 倍。 教师说明要注意的问题:(1)小数点向右移动时,非 0 最高位前面的 0 必须去掉, 如 0.01 扩大到原来的 100 倍是 1,而不是 001。(2)如果小数部分不够,要在右边 添“0”补足数位,如 0.01 扩大到原来的 1000 倍是 10。 2、教学例 7 让学生小组合作,涂方格理解把 1 平方米缩小为他的 1/10、1/100、1/1000。 汇报结果,得出结论:把 1 平方米缩小为它的 1/10、1/100、1/1000 就是把这个数 分别除以 10、100、1000。52 让学生应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把一个数除以 10、100、1000 转 化为向左移动小数点。 提醒学生注意:(1)小数点向左移动时,如果整数数位不够则要在数的左边用“0” 补足。如 1 缩小到原来的 1/10 是 0.1。(2)整百、整千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后, 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如 250 缩小到原来的 1/100 是 2.5。 (二)巩固练习 1、练习十的第 10 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练习十的第 11 题,比较 4 个数的大小,如果学生在比较时,先挑最大的,再挑 剩下的数中最大的??最后再排列起来。 3、练习十的第 12 题,学生独立完成,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做的。教学反思:4、练习十的第 13 题,可以练习直线上的点启发学生填出答案,要使学生明确要求 填出的整数是与给出的小数相邻的。 5、思考题,让学生用卡片摆,每摆出一个数都记录下来,看能摆出多少个不同的数, 但不用摆出所有可能的数。 (三)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第七课时 生活中的小数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67 页主题图,练习十一的第 1――3 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中小数的具体含义,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53 2、能力目标:学会收集生活的小数。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教学重、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中小数的具体含义,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学会收集生活 中的小数。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事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汇报搜集的小数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搜集的生活中的小数。 全班交流。教师将汇报的结果分类写在黑板上。(如以价钱引出的小数、以长度引 出的小数等等) 让学生说说各小数表示的实际含义,如 1.25 元表示 1 元 2 角 5 分,加深对小数意义 的理解。 2、呈现主题图中的小数。 向学生提问:我这里也有一些生活中的小数,你们能说一说这些小数表示什么意思 吗? 学生回答。 3、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存在着小数。 (二)巩固练习 1、练习十一的第 1 题,呈现 4 个标错小数点位置的物品单价,让学生进行改正。使 学生体会小数的实际含义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明确小数点位置的重要性。54 2、练习十一的第 2 题,先让学生把调查的单价填好并计算出总价,然后在小组内说 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3、练习十一的第 3 题,结合学生熟悉的盘秤呈现物品的质量,让学生用不同的名数 填写出来。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第八课时 名数改写(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68 页例 1,“做一做”及练习十一的第 4 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综合运用计量单位和单位间的进率、小数的性质、小数点 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等知识进行小数的改写。 2、能力目标:使学生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55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综合运用计量单位和单位间的进率、小数的性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 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等知识进行小数的改写。 2、把单名数改写成小数。 教学过程: (一)自己看情境图 1、提问:四(1)班选了 4 名同学参加学校的舞蹈比赛,他们需要根据身高排 成一队,下面是他们的身高,你们能给他们排排队吗? 2、学生试着排一排,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排的?有什么感受? (二)教学例 1 1、教师:为了解决按身高排队的问题,有些组把这些数据统一成用米作单位,那 80 厘米用米做单位应该怎样改写呢? 学生以小组讨论完成。 汇报。让学生说明自己是怎样想的。(尽量让方法不同的小组发言。教师同时分类 板书) 2、提问:将 80 厘米改写成米数是什么样的变换?(低级单位的数到高级单位的数) 应该怎样算?(除以进率 100) 进而归纳出:厘米数改写成米数是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 率 100, 根据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就可以了。 教师小结: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将小数点向左移动。 3、教师提问:1 米 45 厘米以米为单位应该是多少呢? 学生交流探索汇报。 让学生想一想: 厘米和 1 米 45 厘米改写为米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80 (都是将低级 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 问:应该怎样改写?(启发学生进一步总结改写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改写过程。有意识的让学习有困 难的学生说说改写方法。 2、练习十一的第 4 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关注学困生的结果,让他们说说 是怎样做的。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56 第九课时 名数改写(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69 页例 2,“做一做”和练习十一的第 5、6 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综合运用计量单位和单位间的进率、小数的性质、小数点 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等知识进行小数的改写。 2、能力目标:使学生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综合运用计量单位和单位间的进率、小数的性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 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等知识进行小数的改写。 2、把单名数改写成小数。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 2 1、自己看情境图。 教师提问:为了解决按身高排队的问题,有些组把这些数据统一成用厘米做单位, 那 0.95 米用厘米作单位应该怎样改写呢? 让学生试着改写。 2、汇报。让学生说明自己是怎样想的。教师分类板书。 3、教师提问:将 0.95 米改写成厘米数是什么样的变换?(高级单位的数到低级单 位的数)应该怎样算? 引导学生说出 1 米等于 100 厘米,求 0.95 米等于多少厘米,要用 0.95 乘进率 100。 进而归纳出:米数改写成厘米数是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进率 100,应该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就 可以了。 4、教师提问:1.32 米=( )厘米呢? 让学生分小组探讨并汇报。 让学生想一想: 0.95 米和 1.32 米改写成厘米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都是将高级单 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 问:应该怎样改写?(启发学生进一步总结改写的方法) 归纳改写方法: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单位间的进率,只要按 照进率把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应的位数就可以了。 5、引导学生归纳名数改写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先分清是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 高级单位的数,还是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从而决定怎么计算;(2) 要清楚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 10、100 还是 1000;(3)根据上述两个方面判断确定 小数点应该向左还是向右移动,移动几位。 (二)巩固练习 1、“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改写的。 2、练习十一的第 5 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关注学困生的结果,让他们说说 是怎样做的。57 3、练习十一的第 6 题,呈现 3 种动物的体重或身高,让学生进行改写。素材具有知 识性、趣味性。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知识?教学反思:第十课时 练习课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71―72 页练习十一的第 7――12 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综合运用计量单位和单位间的进率、小数的性质、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等知识进行小数的改写。 2、能力目标: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教学准备: 学具准备:直尺、米尺。 教学过程: 1、练习十一的第 7 题,让学生在课前测量,课上汇报测量的结果,然后让学生 比较,引出名数的改写,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测量后的纪录中采用两种记录方式, 课上学生交流是怎样改写的。 2、练习十一的第 8 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练习十一的第 9 题,学生完成后,指明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让学习有困 难的学生说说他的比较方法。)58 4、练习十一的第 10 题,由解决问题的角度进行名数改写,使学生加深对名数 改写必要性的知识,巩固名数改写的方法。 5、练习十一的第 11、12 题,让学生结合有关天文、地理、生物等方面的知识 呈现 4 组材料,让学生根据要求改写数据,巩固学生对改写方法的理解。教学反思:第十一课时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73 页例 1,“做一做”和练习十二的第 1、2 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 求出小数的近似数。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 似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59 198≈ 1809≈ (二)教学例 1 1、 创设情境7798≈ 159≈2110≈ 919≈为学生测量身高。 提问:×××同学的身高大约是多少啊? 你们是怎样得出她的身高的近似数的?(学生回答) 2、 理解保留几位小数的含义教师: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数;保留两位小数就 是精确到百分位,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 3、 自主探索提问:若保留整数怎么办? 学生自主探索。汇报。 教师:谁能说一说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学生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求近似数时,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保留一位 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 让学生互相说一说。 4、“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求近似数的方法。 5、教师提问:保留不同位数的小数求得的近似数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哪个近似数 会更精确一些?(学生回答)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二的第 1 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哪个近似数的精确 程度更高。并结合具体数让学生明确求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 0 不能去掉。60 2、练习十二的第 2 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各小数在哪 两个相邻的整数之间。它们各近似于哪个整数。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教学反思:第十二课时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74 页例 1,“做一做”和练习十二的第 3、4 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 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 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 2 1、 出示挂图。让学生看图交流图中提供的信息。 让学生读出木星的直径及其与太阳的距离。 提问:这些数怎样表示读写会比较方便? 引导学生回答: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读写比 较方便。 2、教学改写方法 学生独立将例题中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改写后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改写的。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 改写时在万位或亿位后面点上小数点, 写上 “万” “亿” 或 字,并去掉小数末尾的 0 就可以了。 教师提醒学生:在改写时,不要忘了写“万”字或“亿”字,遇到有单位名称的数 时不要忘记写单位名称。 3、区别改写与省略尾数 出示:改写后的数 7.7833 亿千米 和 近似数 7.8 亿千米。61 提问:他们有什么区别? 结论:一个数省略尾数是把指定单位以下的数四舍五入,这样求得的数是一个近似 数;而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单位的数是改变原数的单位,得到的是一个精确数。 (二)巩固练习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25 等于几厘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