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站在了中国新媒体网的风口上,AI媒体就要来了吗

共420条记录凤凰号出品
财视传媒张刚: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以新媒体方式切入人工智能
原标题:财视传媒张刚: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以新媒体方式切入人工智能(来源:齐鲁周刊社作者:丁爱波 原标题:张刚和他的未来图灵)2017未来发布峰会”在北京召开。主题为“想不到的,才是未来!”财视传媒&未来图灵创始人兼CEO张刚在致辞中引用阿尔贝·加缪的话,“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作为开场,讲述了对于未来的理解。在这个产业爆发的时刻,财视传媒创始人张刚决定加入启蒙与布道的行列,记录这个万亿级市场的种种故事。一个10万亿规模产业,一个互联网+式的工具半个月前,张刚到潍坊高密参加一场财经活动,像往常一样,会议结束后,市长带领着大家一起看项目。在那里,张刚嗅到了一丝北上广的气息:创业咖啡馆里摆放着马云和乔布斯的传记,墙壁上涂鸦着这样的话:“一杯咖啡、一个机遇改变命运……”这不算什么,让他感到惊奇的是,在这个县级市的 “创新空间”中,正“生长”着几十家关于人工智能的创业公司。“机器人项目偏多一些,有做送餐机器人的,还有做陪伴型机器人的。”“在我们原本的认知中,人工智能的创业项目一般发育于北上广这样的城市,现在不一样了。风口来了,时代不一样了。人工智能对生活以及产业的渗透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一个体量惊人的产业正在兴起。在过去两年多,大约有1000家AI领域的创业公司诞生。在过去的5个月,风投在人工智能领域已经砸下了100亿美元。在过去的10月、11月,主做人脸识别的商汤科技,拿到了4.1亿美元,旷视科技完成了4.6亿美元的C轮融资……强心剂则是在今年7月注入的。7月20日,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了面向2030年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部署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在这个规划中,到202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到2025年,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5万亿,到2030年,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这样的体量,只有餐饮、服装这样的产业才可相比拟。”张刚更倾向于将人工智能称为一个产业而不是一个行业。他和易观国际创始人于扬的判断一样,人工智能与互联网+类似,更像是一个工具。“我把它称之为AI+,其发展过程就是AI+渗透其他产业的过程。AI+地产,就是智慧家庭,AI+城市,就是智慧城市,AI+汽车,就是无人驾驶……”这个产业释放的声量越来越巨大,正向的声音也越来越多。当年的阿尔法狗的确引起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关注,但在去年和前年,很多公司比如百度宣布进行人工智能转型时,嘲笑、质疑的声音还是主流,李彦宏主推的无人驾驶,行业观察者们也并没有给予太高的评价。“但在今年,情况已经出现了变化。两年的洗礼,政策的红利,大家已经在意识上接受了人工智能,认识到了它的发展趋势。”相对成熟的产品也在这个关口集中出台,“以百度为例,其推出的Feed流产品已然相对成熟。还有科大讯飞、搜狗,这些公司的产品已经让人惊艳。”值得一提的是,百度的人工智能战略影响了其在股市上的表现,特别是今年7月,百度主办中国首次AI开发者大会,随后,在三年多的低迷后,百度市值突破900亿美元,直逼千亿。一个如此规模的产业,为何在这两年突然爆发,并在媒体上开始释放其巨大声量?“这并不奇怪”,资深媒体人、财视传媒首席顾问王涌告诉记者,“库兹韦尔很早就预料到,在2019年前后,人工智能从产业上就要爆发。再一个,互联网从PC端到移动端的快速发展,已经积累了大量数据,大数据要应用,就必须运用到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处理起来,靠人力是不行的。王涌举例说,IBM所做的一个医疗系统,15秒就可以看150万份病例。“而靠医生的话,恐怕得十年二十年才能看完,看完还不一定分析完。”AI时代的媒体与平台尽管有1000多家AI领域的创业公司诞生,但真正找到生存模式拿到风投的企业并不多。在这不多的企业中,仔细分析其背景,要么是百度、阿里辞职出来的技术大拿,天生获得资本信赖,要么本身就有着很深的技术积淀。“因此,我们的判断是,这个时代一定会到来,但需要一个过程。或许,对一个没有太多积累的人而言,这不是一个适合AI创业的阶段。”财视传媒COO朱智超告诉记者。朱智超并不是财视的老员工,今年8月份,张刚找到还在阿里的他准备正式聊一聊人工智能。在朱智超还在百度担任百度新闻实验室主编时,两人就有过不错的合作,对人工智能也有过相关交流。“一拍即合。我们对时间节点的判断,有着惊人的一致。”“时机到了。”张刚说,“一方面,市面上有很多关于人工智能的声音,另一方面,我们所接触到专家、学者、企业家也一直在跟我们聊关于人工智能的一些想法……”“对于创业者而言,这未必是一个好时候,但是到了应该有一个专门关注AI的垂直媒体入局的时候了。作为一个专业的观察者,媒体应当观察这个产业往什么方向前进,有哪些陷阱,以及正在探索的盈利模式。这个产业的发展过程,应该被一家专业的垂直媒体记录在案了。”张刚这样判断。AI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媒体或者平台?经过四五个月的思考和筹备,在11月25日财视传媒举办的“2017未来发布峰会”上,张刚正式推出了人工智能媒体——未来图灵。作为一个媒体,未来图灵将提供哪些产品和服务?“作为整个产业里的一个垂直媒体,它的第一属性是内容,我们希望能做一些这个产业的深度内容。这个圈子并不大,在这个圈子内,目前还没有特别好的深度内容。”朱智超表示。一个发挥财视传媒视频优势的栏目也即将上线。“12月11日,未来图灵将上线视频栏目《AI百人》,在AI大踏步走进人们生活的当下,用短视频记录一个更具未来感的大时代。”为此,未来图灵确定了一个业内顶尖的采访嘉宾名单,包括张亚勤,前百度研究院副院长、地平线机器人创始人余凯,蓦然认知CEO戴帅湘等等著名的AI从业者及行业专家。“在这个领域,是领军人物推动着整个产业往前走,我们会一直跟进这一百人的进展,不断与他们对话,感受历史的进程,呈现出一个产业有过的思考以及所能到达的未来。除此之外,既然身处非常前沿的领域,张刚也希望未来图灵拥有自己的技术属性。他们也正在搭建技术团队,做一个指数产品,名字暂定“AI指数”。作为该产品的先行军,在“2017未来发布峰会”上,财视传媒、未来图灵联合360搜索推出了《AI明星企业家热搜榜》,从多个维度呈现了50位当前最为顶尖、热门的企业家。朱智超表示,AI企业家热搜榜,未来将与“AI指数”形成良性关联及产品矩阵。一个产业的爆发时刻,也是一个媒体平台需要改变自我、拥抱时代进程的时刻。张刚注意到,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最后一条提出,充分利用各种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及时宣传人工智能新进展、新成效,让人工智能健康发展成为全社会共识,调动全社会参与支持人工智能发展的积极性。张刚希望从自己的长处优势出发,以新媒体的方式切入风口,加入到这场人工智能的启蒙、布道运动中去。这段旅程必然将见证太多的鲜花与荆棘、机遇和泡沫,他用加缪的一句话来“告诫”自己——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献给现在,“你可以看得很远,但是你要脚踏实地,走好当前的每一步,只有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本文来自凤凰号,仅代表凤凰号自媒体观点。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朋友圈
凤凰争鸣微信号
来点暖心的!扫这里大咖圆桌会: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政务新媒体新思维_网易新闻
大咖圆桌会: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政务新媒体新思维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大咖圆桌会: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政务新媒体新思维)
1月12日,在今日头条主办的“端?政——当政务新媒体遇到AI”大会上,举办了题为《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政务新媒体新思维》的大咖圆桌会,来自学界、政府与企业的几位大咖深入讨论了政务信息传播的新趋势,大家也对技术的发展做了推演,为未来的智能的政务服务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参加端政大会大咖圆桌的有: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宋建武、甘肃省网信办主任梁和平、北京治安总队副支队长叶晓龙、中国铁路总公司宣传部副部长王颖、今日头条算法构架师曹欢欢,论坛由找钢网首席战略官、前央视名嘴郎永淳主持。
宋建武:党政机关的内容正成为网络里的GGC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宋建武在论坛上表示:当前,媒体传播环境最大的变化是移动传播体系的确立所带来的革命性的变化。今日头条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抓住了移动传播的风口,今日头条之所以能够拿到这个风口的红利,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今日头条代表了未来的传播——精准的传播,根据每个人不同的个性化推送式的传播,提升了效率。
宋建武认为,对政务新媒体来说,人工智能提供了信息传播的新方式,通过算法的推荐,信息的到达率是无法相比的。过去,党政机构在社交媒体上采用的是通过粉丝拿取式的传播方式,如果相当多的人不是你的粉丝,那么这种拿取式的传播模式就会有问题,而今日头条以移动传播体系为基础,以算法进行精准推送的模式则是很好很高效的一种传播方式。
“在网络上,这就是所谓GGC(Government Generated Content),政府通过政务公开生产内容、发布内容,构成整个社会需要的海量内容的组成部分。”宋建武说。
甘肃省网信办梁和平:新技术提升基层机构对外传播能力
甘肃省网信办主任梁和平表示:政务新媒体的技术平台越来越便捷,越来越高效,越来越方便。就甘肃而言,以前是相对传播力偏弱的省份,但是在运用新媒体平台以后,大大提升了甘肃基层对外传播能力的水平。
截至目前,甘肃省共有2173个党政机关入驻今日头条,开通了政务头条号,发布11万篇文章,获得了3.6亿的阅读,取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
梁和平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级党委政府主动用好新媒体、懂网学网的自觉行动在不断增强。逐渐形成了三个特点:第一、抱团取暖,有覆盖面。“过去一个两个不行,现在很多兰州市、陇南市大家抱起来,很多声音汇集形成集群力量。”第二,沟通。新媒体发展一定是搭建老百姓和政府之间的桥梁,只有了解了老百姓的所思所想,只有解决这个问题才是最好的运营。我们体会在舆论引导过程中解决问题,有了这个桥梁大家及时了解,才能有好的便利性。第三,自媒体建设之后各部门有了话语能力,议程设置能力是今天引导舆论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党政机构可以提更多的主动作为。
北京治安总队叶晓龙:用大数据思维解决棘手问题
北京治安总队副支队长叶晓龙表示: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各种技术飞速发展,五年之前讨论大数据时,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大数据是什么,现在转眼又进入了人工智能的阶段。
“我对我的同事说过一句话,在你解决一些比较棘手治安问题的时候,特别是一些痼疾顽症多少年来解决不了的问题的时候,现在一定要用大数据,用互联网的思维考虑,一定有新的角度。”叶晓龙说。以前,自行车被盗的问题一直解决不了,但现在网约自行车提供新的应用解决方式,寻人方面也是如此,警力有限,民力无穷,大数据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发动群众。
叶晓龙认为,在寻人方面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其优点是:速度快,信息量比较大,精准推送,随着失踪人员失踪时间的推移,他会在失踪地点范围不断扩大。现在,今日头条与北京治安总队在寻人上正在进行合作。
中国铁路王颖:人工智能技术提升铁路服务
中国铁路总公司宣传部副部长王颖在论坛上表示,今日头条的大数据能为中国铁路这样的服务型组织提供下一步的服务方向。比如,通过今日头条的大数据分析发现“中国高铁”、“火车票”是2016年底到2017年初是用户最关注的两个高频词,“从运维角度来讲,今日头条给了我们一个精准的指引,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围绕着社会舆论的关注,围绕着旅客的关注来做好我们的服务。”
王颖还举例说,在精准服务方面,自从中国铁路与今日头条合作以后,特别是在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方面解决了多年以来非常困扰的问题。“比如2016年有多个台风侵袭,涉及到上海铁路局、南昌铁路局,怎么能够把车次调整信息、免费退票流程推送到需要的人手中,除了车站大屏和广播等传统的方式以外,之前也尝试过通过短信方式定向推送给旅客,但我们觉得跟今日头条合作以后,在精准推送方面确实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很短的时间,我们的这些车次调整信息很快就精准到达了这些区域,到达了这些区域的旅客手中,这也是用技术提升铁路服务。”
今日头条曹欢欢:人工智能会对社会产生更高的价值
今日头条算法构架师曹欢欢认为人工智能的应用现在才刚刚开始,今日头条除了在信息分发之外,也正在海量用户基础上构建一个非常好的知识分享社区,比如很多政务头条号,他们往往在政务、民生、科技等领域有很多很好的知识可以分享,通过人工智能的技术,能把知识的提供者与想获得知识的个体精准的匹配起来,形成效率最高的连接模式。
曹欢欢还以聊天机器人举例表明现在的人工智能应用才是刚刚起步。“比如聊天机器人这种很有意思的应用,目前来看大家觉得聊天机器人可能没有实际用途,其实,它正在构建模型,在训练一种会话能力,一旦这种能力构建可以用到非常多的垂直行业里面去,比如服务业的客服,初级的心理咨询师等都可以让机器去做,它可能做得更标准化,而人则去做更高级的事情,这其实对整个社会的效率是一种提高。将来人工智能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对社会产生的价值也会非常大。”
郎永淳:在技术进步的时代需要提升思维能力
前央视名嘴郎永淳在论坛中总结道:技术是一个不断进步的工具,它会提供各种各样的可能,在新的技术推动之下会产生源源不断的新的应用。在这种进步中,同样重要的是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要有新的思维。
从信息传播来看,技术使原来的被动式变成主动式,原来是单个个体式,变成现在矩阵式,由原来的事后处置型变成现在可以进行提前管理提前预防,这些都是在技术推动下,现在已经变成现实。在未来可能在技术的进一步演进过程中还可能产生若干个新的应用、若干个新的模式,也会让我们不断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做好信息的公开,做好矩阵的布局,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始终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提升我们的思维运用能力。只有这样,政务信息才能更好的惠及亿万大众,才能让信息时代的每个人都享用到信息红利。
(原标题:大咖圆桌会: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政务新媒体新思维)
本文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悠游网盘:免费、无弹窗广告的文档储存与分享平台。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最新TAG标签
其他人正在下载这些文件
今日关注排行 TOP10
分享给好友
好容易站在新媒体风口上 AI媒体就要来了?
这几天,中国媒体从业人员们的心情应该兴奋又紧张。12月26日,在成都举行的第五届中国新兴媒体产业融合发展大会上,阿里巴巴和新华社一起发布了合作项目——媒体大脑。简单的看了看媒体大脑的功能——语音文本互相转换、智能分析视频内容、人脸核查分析照片……媒体大脑的推出似乎意味着,我们正在从新媒体时代走向AI媒体时代。这些功能既能极大的方便媒体工作,却也让媒体人回想起这几年间陆续转型和关停的纸媒。但和上次变革不同的是,以往被认为是传统媒体的新华社,率先获得了变革的主动权。飓风过后:新媒体带来和带走了什么?如果要为中国新媒体的出现设定一个年限,或许应该是“名人博客”开始风靡的那一年。以娱乐为原动力推广一种媒介形式往往会非常有效,当人们发现可以通过电视节目和记者发布会以外的地方了解到明星们的点滴时,他们也自然而然的接受了这种从网络上获取新闻的方式。很快,博客变成了微博、SNS社区以及微信公众号。全民触网之后,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开始显露在我们接受咨询方式之中——人们更愿意在互联网上获取海量的碎片化信息,以传播、评论的方式参与其中。而社交网络的出现,让每个人都获得了发声筒,新闻不再在电视、报纸上发生,甚至常常是在互联网上发酵足够后,再登上传统媒介。这时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的采编制度和媒介形式就开始显得落后:当记者们写好稿、排好版、审核完毕拿去印刷时,人们已经对这条新闻毫无兴趣了。即使拿着一份厚厚的报纸,人们也不愿费力去在不同版面上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毕竟在手机上,他们喜欢的信息已经排列在触手可及的地方了。而传统媒体的薪资和新媒体,甚至平台给自媒体的补贴相比,也没有太大的竞争力。新媒体有如一阵飓风刮过,在2016年,停刊、倒闭、出走成了传统媒体不愿面对的关键词。但被新媒体影响到的,绝不仅仅是传统媒体的生意。我们已经不止一次的讨论过海量信息会如何影响传媒产业,当受众的一切行为都被量化,流量成了传媒产业的命门,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标题党、徘徊在警戒线左右的擦边球内容,甚至还有语焉不详的假新闻。而当制造内容的门槛被降低,海量的碎片化信息让人们很容易流失注意力,而公众的注意力又成了一种无形的“监督”。我们今天围观这个事件,明天又去关心那个明星的八卦。快速的围观和散场之间,很难形成对问题的一种持续的监督,最后往往形成两种结果:一种是问题被解决了,没有人关注,人们的认知还停留在情况最糟糕的时刻;另一种则是问题干脆没有得到解决,责任方只需等待公众失忆。给媒介以AI,媒体大脑究竟能做些什么?那么,面对传统媒体困境、信息质量差和公众注意力不持续这些问题,AI媒体的出现能解决吗?首先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媒体大脑”究竟都能做到些什么。目前媒体大脑的功能主要有三种,内容生产协助、流量获取协助和内容版权保护。其中采蜜(语音转文字)、语音合成(文字转语音)、人脸核查(识别照片,寻找照片中任务相关信息)和更高阶2410都属于内容生产协助方面。帮助媒体人把采访录音快速转化成文字,通过图像识别寻找信息,再把文字内容快速转换成语音内容,这些都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功能。但被称为智能媒体生产平台的2410,介绍中提到,2410要从传感器设备中识别异常,快速选取报道角度甚至出产内容。简单来说,如果发生火灾了,2410会直接从监控视频中读取数据,判断新闻价值提供给媒体;如果发生了台风,2410会直接读取气象数据,形成稿件。相比以往的各种写稿机器人,2410多了提前获取新闻线索这一步,即使写稿机器人以文本抽取形式创造出的内容都差不多,但能主动获知新闻线索的2410就比那些X秒写出XX文章的写稿机器人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在流量获取协助上,媒体大脑主要提供的是新闻分发和用户画像。通过阿里提供的数据发现用户的兴趣,再通过新华社自己的客户端和天猫精灵、UC浏览器等多个端口分发出去。当然,这些端口都是推荐算法进行内容的精准分发。有趣的是,在新闻分发方面媒体大脑似乎已经实现了融媒体概念。移动端、智能音箱、车载系统和智能电视都是媒体大脑的分发渠道(现在我们知道为什么需要语音合成这一功能了)。虽然现在还不能明确有哪些分发对象,但融媒体带来的流量力量是不容小觑的,很可能超越今天的公众号和今日头条。重塑权力:媒体大脑能帮助传统媒体一步跨入AI吗?在媒体大脑这件事上,AI对媒体与传播带来的变革,远比AI本身更重要。在媒体大脑构架下,未来的传播会是这样的:传感器和摄像头时刻捕捉着新闻线索,当判断线索有价值时,一篇有数据、有照片的稿子就已经推到的记者面前,记者只需稍加修改按下发送键,这篇稿件就会找到对它感兴趣的受众,出现在他们的手机、电视甚至汽车广播中。这一由新华社主导的巨大变革,很有可能会帮助传统媒体越过新媒体困境,直接一步迈入AI媒体之中。目前在媒体大脑的主页上,采蜜和语音合成这些功能都是开放的,但智能识别新闻线索、新闻分发等功能都是要联系媒体大脑进行授权申请的。不管申请条件是资金还是资质,机构化、组织化的传统媒体都比以个人为单位的自媒体更有优势。而今日头条这类资讯推荐平台辛辛苦苦为个人创作者搭建起的技术能力,很有可能被任何一家机构媒体轻易获取。或许在未来,依然是人人都有传播的权力,但能走进AI媒体、更快更有效的进行传播的,只有少数人。至于能不能改变“信息质量差”和“公众注意力”不集中这些问题,也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媒体大脑的AI足够强大,可以清晰的分辨出标题党和擦边球,给好内容和差内容以不同的权重,再用足够好的内容推荐算法持续向受众推荐他所关心问题的发展走向。第二种则是建立在少数人拥有AI媒体的前提下,受众的目光被还给机构化媒体,通过对这些媒体的监督来实现对内容质量的监督。大脑背后的无尽可能不过从目前看来,媒体大脑的发展还是道阻且长。想要实现以融媒体形式获取流量,还是需要广泛和高效的分发渠道。目前这两款音箱和一款App是显然不够的。最好的办法自然是以版权保护、新闻线索获取等等功能的开放来交换媒体入驻,再以内容为筹码打开更多分发渠道。这其中需要很多考量,像是媒体大脑的这些功能是不是真的方便、入驻媒体大脑的门槛会不会过高、用户会不会对音箱听新闻这种事情不买单……但对媒体大脑背后的阿里和新华社来说,这却是一桩双赢的合作。阿里可以输出的计算能力和传感数据,新华社不光可以享受先进的人工智能内容生产分发模式,还可以把自己在媒体行业的专家经验向外输出,帮助AI更好的服务新闻从业者。创作者、受众、分发渠道,三者搭建起的生态圈层越广阔,就越能给背后的阿里和新华社带来更多的反馈和收益。媒体大脑这东西,说大可大、说小也可小。它可以只是成为阿里和新华社的一个小项目,帮助新华社的记者们用AI更好的写稿,在天猫精灵上增加一个内容渠道。它也可以成为新媒体之后的又一次媒介革命,再一次改变内容生产、传播和消费的方式,把新媒体飓风留下的那些断壁残垣修补起来,给人们更好、更健康的传播体验。其实某种程度来看,媒体大脑真的像一个人类的大脑,拥有着无尽的可能。这世界上既有爱因斯坦的大脑,可以创造改变世界的理论,同样也有普通甚至愚蠢的大脑——仅仅是一个器官而已。至于媒体大脑会成为器官还是改变世界,闭上双眼,期待吧。此为亿邦专栏作者文章,如要转载请签订内容转载协议,联系
于上传到悠游网盘并共享给大家免费下载,好容易站在新媒体风口上 AI媒体就要来了?
下一篇:没有了夏佐全正轩投资
蔡明泼凯辉基金
刘子迪盈港资本
马云阿里巴巴创始人
周鸿祎360创始人
马化腾腾讯创始人
TOPS5837゜13104゜21947゜31792゜41118゜5661゜6651゜7647゜8620゜9581゜1065960゜160928゜243355゜336016゜435268゜534742゜633117゜732835゜831338゜931320゜10
龚虹嘉嘉道私人资本
陈玮东方富海
时间:日  已结束地点: - 中国-成都
O2O/消费升级,电子商务文化传媒娱乐
新三板定增轮RMB 1.3亿
新三板定增轮RMB 3000万
B轮USD 2千万
A轮RMB 数千万
Pre-A轮非公开
HKD 6600万
RMB 2386万
RMB 1290万
RMB 3872万
RMB 5580万
RMB 2270万
市场及媒体合作李小姐010 37.cn投稿邮箱.cn
投资界微信
(C)清科集团版权所有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2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媒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