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多少次才能明白学习的重要性

孩子需要经历什么,才会明白学习的重要性(父母值得一看)
孩子需要经历什么,才会明白学习的重要性(父母值得一看)
初中生学习
看过这样一个回答,一句话简直一语中的啊!儿子问爸爸:我为什么要读书?爸爸回答说:我这么跟你说吧!你读了书,喝这款茶的时候就会说:“此茶口感饱满纯正,入口即化圆润如诗,随之而来的是持久迅猛的回甘,茶汤橙黄透亮,幽香如兰,韵味十足,是难得一见的茶中佳品!”而你没读书就会说:“卧槽,好喝!真TM的太好喝~~笑过之余,再来看看对于上面那位妈妈的问题(当然也是千万个妈妈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对待呢?古人说了,“不到长城非好汉,不撞南墙不回头。”意思很明确,引导孩子想学习的核心就两点:1. 让他体验下上长城,知道什么是克服困难以后的成就感。2. 让他体验下撞南墙,然后给他一粒后悔药。那么,除了以上这两点之外,家长怎么帮助孩子,让孩子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呢?今天整理了一篇朋友的文章给大家看看。-1-早期教育很重要在孩子的早期,父母若能给予及时的引导和帮助,孩子能够爱上学习。家长富有耐心和方法,孩子才能学得好比如怎么教孩子认字。孩子学认字的时候,你可以一笔一画地教他,陪他阅读各种图画书,哪怕是按着他的手在书上写字用玩具等教会他数数和计算等,也不可烦躁和责骂,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教育方式。我的母亲在我三四岁时给我讲的睡前故事是小学初中的课文...虽然这个做法有点奇特,但是效果拔群,我在小学初中的学习中看到这些课文就有很强的熟悉感,背诵和分析课文意思都很轻松。当然,你要讲得生动和详细。早期教育,培养给孩子的学习动力2~6岁的阶段我没有见过我的父母(因为他们忙着下海经商,没时间照顾我),我的早期教育里父母并没有出现,但这并不影响,因为有我的校长爷爷。1.他在我小的时候,就天天给我讲三国演义,讲水浒传,但不是光讲故事这么简单,他总是会问我问题,尽管四五岁的我回答不出来或者回答的天马行空,但他已经把这个“为什么”的种子给埋下了。2.四川多山地,爷爷每天带我去山下的奶牛场挤牛奶回来煮给我喝,路上帮我折路旁的草杆子给我玩,教我用那种草的叶子编东西,带我去学校操场玩沙子,玩泥巴,一把年纪,身体力行,当时我没感觉,现在想想,由衷的佩服,我后来问他那时候为啥不把我扔托儿所,他说娃娃小时候就要多野野,得知道日子是怎么过的。3.爷爷是知识分子,爱看书,爱写字,小孩喜欢模仿,这应该是属于潜移默化的那种,他看书写字的时候,我缠着他要玩,自然被他一把搂在腿上看他读书写字去了,久而久之,我也就爱看书了,而且有一个习惯是从我爷爷那传承过来的,看书一定在书上写批注写随想。4.到了差不多6岁的时候,爷爷就开始引导我多角度辩证的看问题了,现在想想,简直碉堡了,在小时候就建立起这种思维方式和逻辑真的让我受益非浅(比如和父母狡辩的时候)。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不要缺席孩子的成长,尽量以身作则,用行动来引导孩子学习的重要性。小孩是会模仿的,如果条件允许,请尽量让小孩的生活贴近现实,托儿所的生活如同花园,多带孩子去菜市场批发市场,因为从小知道人间疾苦,对以后的学习成长也大有帮助。-2-尽量身教,不要仅仅言传孩子身边的人,尤其是父母,其行为对孩子的指导意义是无以伦比的。就算你家孩子嘴上不说,当他长大以后,也会惊觉自己的行为模式在很多方面和父母高度一致,所以你的行为的合理性,极其重要。比如:朋友高中的时候沉溺游戏,但是爸爸深知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他带头就把烟给戒了,然后对朋友说“你看你爹都把烟戒了,网瘾你都戒不掉,真是垃圾。”配上轻蔑的眼神和嘲讽脸。朋友曾抱怨英语难学,然后爸爸就和他一起学,依旧身体力行,然后配上轻蔑的眼神和嘲讽脸。虽然让一个成年人自省实在太难,但也希望您能努力做到。你诚实,孩子必然不会虚伪;你不逃避责任和指责,孩子必然也有所担当;你努力认真工作,孩子也必然会努力认真学习。不要说什么“我做不到但是我希望你做到”,太苍白无力!想让孩子爱上学习,你得做好榜样!-3-阅读,带来求知欲这个能力对于想要追求成功的人之关键,不用多说。希望你的家中有一个很好的阅读环境,如果现在没有,那就去创造条件。全家一起读:科普,国学书籍,童话,诗歌,哲学,历史,文学,名人传记,古时的史书和经典著作,都可以给孩子读读。书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你的孩子要是从小喜欢读书,他在再差的环境,在再落魄的境遇,也很难变坏。这一条几乎可以解决所有堕落,遇到挫折萎靡等各种情况。阅读,更让孩子的心胸和眼界变得开阔,在未来的读书之路上也将走得更顺利。-4-父母的爱和理解中国很多父母在一味追求成绩之路上,不经意间就摧毁了孩子学习的欲望。还导致一个结果:你的孩子将成为不苟言笑只会学习奋斗拼搏的机器。你也许能培养出成绩优秀的孩子,但是他却没有因此感到快乐,这样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遇到挫折,也会精神萎靡,情绪低沉,父母一定要弄清原因,鼓励和表示支持;少把孩子一个人扔在家,当然也不要带着他去你们的麻将馆,或者扔在老人家里撒手不管;不要总是一味的鼓励孩子,或是一味的打击孩子,别觉得拿第一是应该的,考差了就不高兴;爱,最好的表达方式——拥有共情同理心,好好呵护。别信奉什么“打是亲骂是爱”的道理。也别以为,父母打骂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等你老了,孩子能这样对你吗?不要给孩子带来成吨的负能量,再去说道理,孩子也不会去认可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爱的鼓励来完成学习的重任!-5-读书,为了自己为什么要读书?经常会有孩子不明白读书的意义,甚至或多或少地认为,读书就是为了父母。小学初中并不喜欢学习,完全是为了父母为了老师在学,因为他那时不知道学这个有什么用,不明白学习的意义,即使是父母,老师,苦口婆心的说,也没有什么用,因为事情除非亲身经历,不然不会有所感悟,朋友在高一的时候经历车祸,思索过生死。而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只是那些思考中的一部分,后来休学一年,他的父母让他去社会上试试自己有多厉害,后来被社会狠狠地踹了几番之后,他踏实了,他深切的明白了读书的重要性。建议如果你的孩子在该读书的时候,觉得读书没什么用,让他经历点“苦难”或者休学一年。在社会上走走练练,褪一层皮回来后就明白读书的重要性了。你得让他痛了,切切实实吃了亏,认识到自己还是个“废材”,他才会明白“人才”重要性的这个道理,相比较以后几十年的人生,休学一年如果能让他之后走得更好,真心不亏。当然,在读书这条路上,我希望我能给孩子创造的条件是,让他足够有选择的权利。我会详细告诉他学习好的利弊,学习不好的利弊,然后让他自己选择。只要不后悔。声明本文素材来源于:西安行知小升初。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初中生学习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初中生的学习助手,爸妈的家教顾问
作者最新文章153被浏览26239分享邀请回答4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8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65212被浏览2756380分享邀请回答30K1,49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6K73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你会学习吗?你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吗?
我的图书馆
你会学习吗?你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吗?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摘自《大学》《大学》讨论的是古代教育理论,教我们如何学习,懂得学习的重要性。而无忌哥认为,《大学》的宗旨其实是教我们如何学习光明正大的品德,上至国家元首,下至普通百姓,都应该以修养品性为根本。前几日,无忌哥相识了明如老师,听了他讲解《大学》的讲座,感悟更加深刻,所以想与大家一起分享。多闻微讲堂 · 听明如老师讲《大学》系列讲座第一讲学习《大学》之前,先观察三件事:1学习的重要性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在追求着什么?有人说是“财、色、名、食、睡”,有人说是“利、权、名、色”,有人说是“立德、立功、立言”……,总之有各种不同的说法,这些说法都没有抓住本质。大觉世尊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世间所有的人,乃至芸芸众生,虽然所作所为各不相同,但唯一所求都是离苦得乐。
离苦得乐又依靠什么呢?唯一依靠智慧。所谓智慧就是心对世间万事万物的正确了知;智慧的反面,就是通常所说的愚昧,愚昧又分三种情况——未知、谬知、犹豫。有了对事物的正确了知,才能有身口意的正确取舍,有了身口意的正确取舍,才能获得成功,有了成功才会有安乐;反之,如果对事物的了知是错误的,就会有错误的决策,而错误的决策必然会导致失败和痛苦。例如,有人心中有个错误的看法,认为“遇到问题通过发火可以解决”,这个判断在绝大多数场合下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谬见,若遵照这个谬见而行事,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把事情弄得更糟糕。《二规教言论》中也说:“彼亦取舍一切事,须先详细而观察,世间众生之遭殃,皆从未知未察来。”
人的智慧从何而来呢?从学习中来。 “学习”这件事,展开来说就是“闻思修”,也即“听闻、思维、修习”。其中,“学”对应着“闻”和“思”,“习”则对应“修”。智慧是有深浅之分的,通过听闻得到的智慧称为“闻慧”,这是最肤浅的智慧;对闻慧进一步思维得到的智慧称为“思慧”,思慧较闻慧已经有所深入;对思慧进行实践、修习而得到的真实体悟,称为“修慧”,修慧是最深层次的智慧。《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这句话说明了听闻所得的闻慧,如果不通过思维转化为思慧,就不能真实地落实在行动上成为修慧。如果只是听闻、阅读,这只是从字面上了解一个道理,只能“知其然”,不能“知其所以然”。所以听闻或阅读之后一定要去思维、琢磨,像《论语》中所说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让“闻慧”变成“思慧”,然后去实践它,才能变成“修慧”。例如,不少人对一些圣贤的道理虽然知道,但却做不到,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这些圣贤的道理在心中还停留在闻慧的层次,还没有通过思维转化为思慧,因而根本不可能成为修慧。
所以,要想离苦得乐,就必须得到智慧,要得到智慧就必须学习,而学习首先要从听闻开始。《涅槃经》云:“若离四法得涅槃者,无有是处。何等为四?一亲近善友,二专心听法,三系念思惟,四如法修行。以是义故,听法因缘则得近于大般涅槃。何以故?开法眼故。”芸芸众生,无一不在追求着安乐,而安乐依赖于如实了知事物真相的智慧,智慧来源于闻思修——也即学习。不学习就会愚昧,愚昧就会非理取舍,非理取舍就会失败痛苦;相反,按照智慧如理取舍就会成功,成功就会快乐!
荀子《劝学篇》中说:“学不可以已。”意思是,学习这件事不可以停下来。又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青色从蓝草里提取却比蓝草还要青,冰由水产生却比水还要寒冷;学习之前的你好比蓝草,学习后因为懂得更多了,所以就好比青色;学习之前的你就好比水,学习之后的你就好比冰,因为懂得更多了。又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锯直的木条,用石头一直压,渐渐就会弯曲成车轮,以后即便在太阳下暴晒,也不会回复原样了;同样的道理,将所学的道理拿来不断串习,慢慢就养成习惯了。这样好学的结果,一方面自己内心充满智慧,另外一方面行为与语言也不会有什么过失了。反过来,不学习是什么情况呢?心念、语言和行为都会循着自己原有的恶劣习气蔓延下去,渐渐变得无可救药,所以古人说:“三天不读圣贤书,面目全非。“ 2如何使自己具器? 《论语》中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如果一个人不具备学习所需要的基本素质,那么学习这件事也变得不太可能。要想成为一个古人所说的“学者”,需要具备怎样的条件呢?具体来说,有三个条件:一是谦虚不傲慢;二是具备一定的观察与思考能力;三是勤奋好学。
第一个条件:谦虚不傲慢。谦,就是如实了知自己的不足,如实了知他人的优点。傲,就是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总以为别人不如自己,潜意识中默认自己是世上最优秀的人。王阳明曾说:“人生大病,唯一傲字。”人如果傲慢,就会不学习,不学习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毛病,所以王阳明说,“傲”是人生唯一的大病。意思是说,“傲”这个病如果没了,就会虚心地学习;虚心学习了,各种各样的病就都能治好。王凤仪老善人也说:“认自己的不是,找他人的好处。”认识到自己的不是,就会谦虚;找到他人的好处,就会对别人恭敬。佛经里也说:“傲慢高山,不生德水。”高山上留不住水,傲慢的心中留不住美德。《格言联璧》中也说:“见人不是,万恶之根;见己不是,万善之门。”第二个条件:具备一定的观察与思考能力。人的智力生来就是有差别的,人生来是有聪明与愚笨之分的,当一个人愚笨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学习了。佛经中将这类人叫做暗哑之人,暗哑之人是无法学习的。你对他说“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这些字眼,他根本无法辨别。或者干脆“大字不识一个”,只知道吃喝拉撒、睡眠、繁殖这些事情,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其它希求了。对于上面所说的这些人,学习这件事根本无法开展。第三个条件:勤奋好学。如果一个人学习不勤奋,怕苦怕累,就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曝十寒,今天去赶那个饭局子,明天又去茶馆喝茶,总是有忙不完的事情,就是没有空学习。对“道德”没有希求心,对吃穿玩乐却用尽心思,这样的人一辈子也不会学到什么真正的智慧。如何才能勤奋好学呢?要不断思维愚昧的过患,思维智慧的价值,直到内心对智慧生起强烈的希求心为止。
3如何学习? 要从听闻而思维,从思维而修习,也即遵循“闻、思、修”的次第。闻思修的整个过程要贯彻“四依四不依”的原则:依止老师学习的时候,要依法不依人;依法的时候,要依义不依句;依义的时候,要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了义的时候,要依智不依识。依法不依人:在依止老师的时候,容易犯依人不依法的错误。对法没有什么真正的希求心,对与老师作人情来往很热衷。依法不依人时,无论老师长相英俊或丑陋,出生高贵与低贱,名声大与否,都不去计较,而是只追求真理,只要老师心中有道,就追随他好好学习。有人称某人为老师,但从来没有在这位老师面前听过课,这种称呼只是客气而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有真正从某人那里学到了真理,这个人才能成为自己真正意义上的老师,不管你自己承认不承认。依义不依句:古人说“文以载道”,听闻与思维的时候要追求词句中的意义,不要死在词句上。我们真正要得到的是文字中的意义,而不是文字本身。一个意思可以用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来表达,例如,可以用古文表达,也可以用白话文表达,也可以用英文、法文、日文表达,词句虽然不同,但意义却可以一样。执着于词句就会变成书呆子、得不到真实的道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义时,要依了义的说法,不要停留在不了义的说法之上,不了义的说法只是通向了义说法的阶梯。真理是相对的,是有层次高低的。例如,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没有产生之前,牛顿的经典力学好像是真理。但相对论产生之后,牛顿的经典力学就成了谬误了,只是在物体低速运动时的近似真理,当物体的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就不成立了。又如,小乘佛教说世界是由微尘构成的,大乘佛教说微尘也是不存在的,是人妄想出来的,相比之下,大乘佛教的说法比小乘要了义,我们最终要追随了义的大乘,不要停留在不了义小乘。《论语》中有则故事是这样的,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说:“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由此可见,“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虽然也不错,但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了义。所以,学习要依了义,不要滞留于不了义。依智不依识:无分别心的如实照见称为“智”,分别心的了知称为“识”。分别心的知都是概念的知,分别心的对境都是自心虚构的总相,因而分别心永远无法认知事物的真相,禅门说“动念即乖”,又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真相只有通过远离分别的无分别心照见。无分别心的知,在儒家叫中庸,在道家叫道,在佛家叫般若。要想了达万法的真相,必须依智不依识。听闻的时候要断除三种过失:覆器之过,垢器之过,漏器之过。覆器之过:就像茶杯反扣在桌上,水倒不进去一样,身虽在课堂,心却不专心致志地听,或根本不想听;垢器之过:就像杯子里有脏东西,水倒进去也不能喝一样,内心有傲慢、寻过、嫉妒等不良动机,所学就不能转化为思慧和修慧。漏器之过:学习的东西转眼就忘了,一点印象没有,就像水从有漏洞的杯子里漏掉一样。 怎样去除这三种过失呢?一是上课时要专心听讲,即佛经里说的“谛听!谛听!”,就能断除覆器的过失。二要端正心态,学习的动机正确,抱着纠正自己、改变自己,而不是为了获得卖弄资本的心态,就能断除垢器的过失。三是学习之后要反复复习,反复思维,这样就不容易忘记,断除漏器的过失。 听闻的时候还要依四种想:自己作病人想,所闻之法作药物想,讲者作医生想,修习作疗病想。这里的病人不是指身体上的病,而是心灵上的病,即内心的贪、嗔、痴。见到好的东西,执著不放,这就是贪;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不高兴,这是嗔;不明白世间万事万物的真相,这就是痴。内心因为有贪嗔痴,就有无数的痛苦,有痛苦就说明有病。无论是儒家、道家、佛家,其教理及实践都是为了去除内心的贪嗔痴。《大学》中说,贪恋一个事物就看不到它的坏处,恨一个东西就看不到它的好处。一个人如果内心不是贪就是恨,认知就会出偏差;认知出偏差,决策就会失误;决策失误就会失败痛苦。所以,我们的内心是有贪嗔痴大病的,对此应该形成定解。有病就要吃药,这个药就是所闻之法,通过闻法就会获得智慧,有了智慧就能治好“贪嗔痴”的病。讲课的人就是医生,因为他给了治病的法药;修行就是疗病,听闻了道理,经过思维,去除疑虑,就能落实到行动上,从而治好心中的贪嗔痴大病。
要选择对自心有救护和改造作用的经典或论典来闻思修。有些发霉的食物是不能吃的,如果吃了就会对身体造成危害;有毒的食品也是不能吃的,如果不小心食用了,迟早都会毒发身亡。同样的道理,是非善恶观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之前,书是不能随便看的。现在是网络时代,各种说法泛滥成灾,但绝大多数言论都是增长人的贪嗔痴烦恼的,对人心不但没有救护改造作用,反而有染污毒害作用,所以选择对人心有救护改造作用的经论闻思修,这很重要。从佛教的角度来看,一个人要想造论,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中的一个:一、精通五明;二、得到了真正的传承教导;三、获得本尊授记与开许。如果上面三个条件一个也不满足,最好还是不要著书立说,因为以自己愚昧的心所造的论典,是不可能对众生有真正帮助的,以己之昏昏,岂能使人昭昭?所以,选择圣贤所著的论典学习,这很重要。儒道佛三家的善说,几千年来古今中外的智者一致公认对人心具有救护与改造作用,所以,我们要选择这些经典来学习。对于现代人所写的所谓“著作”,阅读前一定要很慎重。否则,不学内心还觉得不错,一学之后就更加迷茫了,或者更加烦恼了,这样的论典最好不要去浪费时间阅读。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孩子需要经历什么才能明白学习的重要性?
因为初高中时期成绩好,很多长辈都很感慨我妈命好,孩子学习不用操心。我一直很奇怪,难道这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吗,学习本来就不是我妈的事情,又不用她承担后果,她为什么要操心。
舅妈常感慨“生了省心的孩子就是不一样,你看大姐多潇洒。”什么叫“生了省心的孩子”,难道所谓“省心”的特质是娘胎里自带的吗!
给孩子传递正确的信息:你需要自己负责!
好,我来说说作为一个“自觉”的孩子是怎样一种体验:首先,无论是学习还是任何事,我都很自然地认为要自!己!买!单!
谁的福谁享,谁的罪谁受
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大把三四十岁的成年人不懂。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其底层逻辑是“政府要对我的生活质量负责”。孩子不认真学习,是觉得我的幸福生活可以指望父母,他们会负责。骂学校、骂老师的,觉得老师应该对学习成绩负责。同样的班级里,有的学习好,有的学习差,又怎么会是老师的问题?难道老师上课时候捂着你的耳朵来着?
父母之所以急于让孩子提高成绩,是对孩子前程的担忧,是出于对孩子的关爱而已,真到了买单的时候——谁的福谁享,谁的罪谁受。
舅妈总是一脸愁云,快要被儿子气死了。舅妈的愤怒是担心。但是,这担心里面也包含着另外一层。她没有给孩子想清楚的空间。每天催促着孩子学学学,写作业盯着,写完挨个检查,时不时跟老师打电话,(敲黑板)这些举动都在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我来为你负责。
家长以为,我要是放手不管了,那孩子更完蛋。实际上,任何人都不会平白无故毁掉自己的前程。舅妈以为孩子会“完蛋”,实则是对孩子没有最起码的信任,不相信孩子有对自己负责的愿望和能力。就像过度管控的政府会导致社会毫无生机,过度管控的父母也会让孩子失去生机。
经历过无助才能让孩子认识到学业的重要性
孩子是一个生命体,他在生长,要矫正,但不能捆绑。在逼仄的空间里生长出来的,只会是无能、扭曲的。脱离了捆绑之后,还是会滑回他本来的水平,而且此时生长能力也衰退殆尽了。那些高中时候成绩不错,进入大学浑浑噩噩的孩子,出了社会拿什么参与竞争!
有人问经历怎样的事情才能让孩子认识到学业的重要性?我觉得答案很简单:无助。彻底的、让人绝望的无助。
伤其九指不如断其一指。只有彻彻底底的无助才能教会一个人一切靠自己。什么讲故事啊、灌鸡汤啊、树榜样啊,都没用。因为那些鸡汤、榜样与孩子没有建立起联系,在孩子心里,不过一句“关我屁事”。但是又有多少父母真的忍心让年幼的孩子陷入绝望和无助呢?(摊手)
我的独立来自不太幸福的童年,寄居在别人家里,从小知道寄人篱下的滋味儿。在父母身边,不好好吃饭父母追在后面喂,在别人家,生怕错过饭点儿,怕吃不饱,也怕吃太多被嫌弃。不是没脾气,却从不发脾气,从不鲁莽任性,任何事情三思后行,再不开心都忍着——我说的不是现在,而是我四五岁时候。我从小极擅长看人脸色。
后来读书,我爸妈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自己看着办吧”——知道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吗——要自己负责!那时候真的很无助!!!
“妈,我想去补补数学。”“你自己去找吧”
“妈,我不想上奥数班了,听不懂”“哦”
“爸,你说我要不要学个二外,我们同学都说挺有用的……”“你自己看着办吧”
“妈,我今天要不要穿秋裤?”“你觉得呢?”
“妈,我感冒了”“多喝热水”
父母不是要当英雄,是要造时势
我上学的时候,爹娘除了保证给我做饭洗衣服之外,基本上都是他们自己该干嘛干嘛,从来不记得陪我写作业,陪我上补习班。接送我上下学的次数屈指可数,一般都是因为顺路。吃完饭,我进书房,他俩去小公园遛弯,高中下了晚自习回来,他俩基本都睡了。有一次开家长会,我爸居然是喝多了去的,醉醺醺的开了一个家长会——到现在,我班主任都还老跟我提这个梗……
每个人的成长都有自己独特的环境和因缘,父母不是要当英雄,是要造时势,给孩子好的成长环境。
“好的成长环境”不是“你啥都不用管,搞好学习就行”,好的成长环境是在保护他健康安全的前提之下,让他尽量真实、全面、客观地了解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的规则。
父母的自我修养
我想谈的第二个问题:父母的自我修养
1.多一点真诚,少一点套路
要说父母的名言之一就是“你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去种地、扫大街、放羊、喂猪……”不一而足,这句话看似苦口婆心,实则狗屁不通。
一个出身中产阶级的孩子就算成绩差到一塌糊涂,也不可能去放羊喂猪扫大街,最差也就是比父母的社会层级略低一点点——所以这种没水平的话少说,越把孩子当傻子,孩子越不听话,因为在孩子看来,父母的水平太差,压根不想听你的。
把孩子当作一个智力水平与自己相当的独立个体,诚恳地告诉他你所知道的、你所见到的。哪怕是不公平的、不干净的、残忍的,都告诉他,让他早早知道这个世界的真相,然后,让他判断自己要做什么。与孩子相比,父母仅仅是经验更丰富,而不是智力水平更高。所以多分享经验,少秀智商。
用佛家的话说,就是“起心动念”都要自省。你的一举一动,哪怕是一个念头,孩子眼中都洞若观火。这个世界上只有不懂孩子的父母,没有看不穿父母的孩子,真的!所以真诚地告诉孩子你的想法,不断校正自己的思维,学会承认错误,才能培养出“懂事”的孩子。
此时,你传达给孩子的信息是:我经验所及的范围只有这么多,这是我所了解的,获取幸福的方法,我希望你幸福,并且我尊重你的选择。
2.自己都做不到的事,就别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了
做父母最重要的是身教而非言传——这个大家都懂吧?
孩子都是有样学样,一个对工作不认真、在事业上得过且过、说话不算数的家长,就不要期望培养出懂规矩、刻苦钻研的学霸娃了,因为孩子并没有感觉到你的认真和钻研。教育孩子之前,先改改自己。
我有个无敌学霸的学姐,四年拿下法学和英语双学位,还保送研究生,n个社团的负责人,女高音绝美无敌!我问她怎样像她一样酷炫,她就说“我这也叫酷炫?我老爹才酷炫呢(崇拜脸),四十多岁的时候白天上班,晚上在家复习考博士,那么大岁数了,工作也不错,真不知道他怎么有那么大决心。我也想读博士,像他一样。(向往脸)”有样学样的典范。
我姥爷家教很严格,家里六个子女都很出息。姥爷虽然不怎么说话但是很有威信,因为他就是说话算话,决心很硬的人。前几年查出肺不太好,医生建议戒烟,姥爷回家二话没说,抽了一辈子的烟一下子戒了,说不抽就不抽,他戒烟都看不出一点挣扎,云淡风轻地戒了。我见过多少人嚷嚷着戒烟,真能戒掉的人没几个,能戒的这么干脆彻底的,我姥爷独一份儿。
老子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无关对错,只是选择
即便考上了世界名校,也未必能过好这一生。
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里面,写给儿子的信说:“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没有哪一种人生道路是绝对正确的、值得过的,人生中有太多不可预计的因素,世间的一切都在变化当中,人会有怎样的机遇,谁都不知道。
好好学习无非只是增加些筹码罢了。但是这些筹码也未必是决定性的。我们念高中的时候,老师常念叨的一句话就是“高考是决定命运的考试”,实际呢?命运那么复杂,不是一件两件事就可以决定的。
对于一个初高中学生来说,人生路还长,前途会是怎样没人知道。对我自己而言,我更崇尚体验型的人生,什么都试试,什么都看看,来世上走走看看,然后离开。好好学习,能够把我带进更丰富的世界,如此而已。社会固然把人分为三六九等,但是幸福不排名、快乐不排名、善良不排名。父母究竟是希望孩子功成名就呢,还是希望孩子幸福快乐呢?还是隐隐然地相信,人只有功成名就才能幸福快乐呢?
为父母者,要多反思自己的三观,然后再教育孩子。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