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传统太极拳的传统文化内涵“松”到底是怎么会事

太极微信第四期_在线翻页电子书免费阅读,发布_云展网
阅读云展网其他3D杂志
喜欢这样的3D电子杂志?您也可以在几分钟内把文档免费上传到云展网变成翻页书![点击上传我的文档]
太极微信第四期
谈太极拳的发力规律从四两能拨千斤谈起....................................................................................1谈谈如何做到传统太极拳的松“”................................................................................................5谈谈太极拳论的版本........................................................................................................................9天道自然 人道自己........................................................................................................................14听劲与喂劲......................................................................................................................................17推不动拉不动压不垮挤不着摇不散(转)..................................................................................20推手精论 1.......................................................................................................................................22推手精论 2.......................................................................................................................................26推手中的丢与顶..............................................................................................................................28王新午 太极拳境界阐宗................................................................................................................32王宗岳版太极拳论 详解................................................................................................................48为什么说没有对抗训练的拳术是假拳..........................................................................................58为什么太极拳是最难练的拳?......................................................................................................63为什么要学习推手..........................................................................................................................65习练太极拳的立身中正____摘录..................................................................................................72尾闾中正神贯顶 气透三关入泥丸................................................................................................76我看太极拳的弓步马步..................................................................................................................82我看太极拳的弓步马步..................................................................................................................86无极和太极 孙禄堂........................................................................................................................90吴光宇先生论述太极拳之入门基础..............................................................................................91吴氏太极拳八法秘诀......................................................................................................................93吴氏太极拳之松............................................................................................................................101吴式太极拳的身法要领................................................................................................................103吴式太极拳谱................................................................................................................................105吴式太极拳推手的主要理论与技法(张全亮 )......................................................................114吴式太极拳推手的主要理论与技法 张全亮..............................................................................122吴式太极拳宗师王茂斋(掖县人)及吴式太极在掖县的发展................................................131武林不需要伪大师........................................................................................................................142武术中的门派家式的具体含义是什么?....................................................................................143武学大家谈太极拳心法................................................................................................................145武学大家谈太极拳心法................................................................................................................149武夷山太极 太极拳 中定 你做到了吗?..................................................................................153武者必读知规矩易守规矩难破规矩更难!................................................................................156悟内家桩功之三体桩....................................................................................................................159悟其道 明其理 论太极拳思想....................................................................................................160悟其道明其理──论太极拳思想................................................................................................166谈太极拳的发力规律从四两能拨千斤谈起
传统杨氏太极拳班侯直系 传统杨氏太极拳班侯直
传统杨氏太极拳班侯直系 微信号 taijiyunshui
功能介绍 杨氏太极拳创始以来,花开两枝,分别以杨班侯、杨健侯为代表。杨班侯这一支派沿袭杨禄禅所创套路进一步完善,集杨、武氏之精华,拳架和攻防上将杨氏之舒展大方和武氏之小巧紧凑融为一体,人们将这一支派称为杨氏太极拳老架,亦称“传统杨氏太极拳班侯直系”。
我们大家一提到太极拳,往往想起“四两拨千斤”这句话,但该怎么理解这句话,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四两拨千金”是喻指小力胜大力,巧力胜蛮力,并非一定就是四两拨千斤。那么“四两拨千斤”真的能够实现吗?实现的难度又在哪里?我们接下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这个问题:
01“四两拨千斤”实现的理论可行性:
在自然界中有许多类似的例证:钢帽为什么要制成圆型的,不只因头是圆的缘故;试用脚踩水中的汽球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装载千斤的车轮如果不是制成圆型的,会跑得那么轻松、那么快吗;杠杆原理更是“四两拨千斤”的典范;到处可见的马达是靠什么带动大机器转动的等等。这些事物中无不显示有圆的伟大力量。太极拳是效法自然的拳术,效法自然界中圆的力量是实现太极“四两拨千斤”的基本内涵。
“四两拨千斤”的力学原理而言,己之小力与彼之大力形成合力,再作用于彼方,小力能胜大力,是因为借用了别人的力量,并
2改变了对方力道的方向。这一点是关键所在。我之小力与彼之大力形成合力,再作用于对方使其失去平衡,以达到有效控制对方重心的目的。先要把对方的力“化掉”才能形成合力,能否“化掉”决定于功力和技巧了。要化掉对方大的来劲就不要犯顶,俩劲不要形成过大的夹角相抗;要掌握它就必须练习娴熟,形成本能。
“四两拨千斤”说到底是借助技术、技巧,用小力把大力化掉了。一个“拨”字,就象子弹打在钢帽上被滑掉了。当然有人要说打得太准就滑不掉,偏一下,才能拨掉,无非是劲走圆弧的作用。但您也要看到无论是己方还是彼方,双方都处于力道的变化中,不可能有任何一方扮演“钢帽”这一不动的角色的。撇开内功不谈,“四两拨千斤”在理论上如同物理学上的改变力的方向,类似于杠杆原理,加上一些个关节技巧就可以办到。但真的这么容易就能实现吗?
02“四两拨千斤”的难度所在:
(1)杠杆原理很好理解,但做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彼方的力不是死的是活的、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能适应对手力道的不断变化并及时作出应答,才能步步主动。这有点类似于美国人搞的“导弹防御系统”(子弹打子弹)。
“四两拨千斤”的前提是要能够“借”到对方的力并“化掉”,但这要有深厚的太极内功作基础!就象《太极拳论》所讲“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听劲的灵敏度如果能够达到天平一样的程度,那么只要对方的力量一出来,你就会象天平一样迅速作出反应!试想一
3下,如果把天平两边的支点去掉,那么天枰不就和变成一个能够象车轮一样转动了吗?这样一来只要两边的“砝码”(对方之力)不对等,不就自然被拨出去了吗?而且“砝码”越重(对方的力量越大)“拨”的力量就越大!这一切都需要长期的练习实践才的完成的,由着熟渐悟懂劲是一个重要的记忆过程,经验和力量同样重要,以少力降莽汉并不是神话。
(2)要化解对方之大力并形成作用于彼方之合力,对自身力量是否有要求(换句话说,是否要有一个力量的限值才能达到此目的)?
“四两拨千斤”的说法是对太极拳技法的一个形容而已,主要是提醒习练者不要使用蛮力。很多的人就把这个理论误解为一个量化的概念,以为真的是无论多小的力量都可以战胜强敌,这完全是错误的,“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如果只是单纯有经验和技巧,而力量却悬殊太大的话,同样是不可取胜。“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翘起来”,但即使是再长的杠杆也是需要有力的;如果没有力,再长的杠杆也不行,更何况两人之间的“杠杆”很短呢? 太极拳技击过程过程中,双方几乎直接接触,力矩可以说为零,这种情况下要化解彼方之力,对己方之力的要求显然不能悬殊太大。技击要素是综合的,对于先天潜能有限的成年人来说,如何对劲力进行合理的运用显得十分重要。所谓“力非贵大,惟无冒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胜可为也,敌虽强,可使无斗”,即是这个道理。
03 要实现“四两拨千斤”在实战中要做到:顺其力而避之,既
4而导之,再而逆其向而击之。所以,借力打力是关键。 据力学原理,要使对方的攻击力“落空”,必须使自己与对手接触的部分顺着攻击力方向转动,使转动的弧形路线和攻击力相吻合。由于攻击力在它垂直的方向合力为零,那么无论多大的力量作用到自己身上,至多只须微小的摩擦力,从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化劲效果。当然前提是你要有最起码的力,从而使“自己与对手接触的部分顺着攻击力方向转动,使转动的弧形路线和攻击力相吻合”。其关键在一个“拨”字,是借对方的力,是把对方的力拨偏、引偏,使对方失重,一旦失重,对方的千斤力会全部或部分地作用于其自身,或随之消失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对方有千斤力,我方可以使对方的千斤力被盖住出不来,或只出来一点就被拨走了。谈谈如何做到传统太极拳的松“”
传统杨氏太极拳班侯直系 传统杨氏太极拳班侯直系
传统杨氏太极拳班侯直系 微信号 taijiyunshui
功能介绍 杨氏太极拳创始以来,花开两枝,分别以杨班侯、杨健侯为代表。杨班侯这一支派沿袭杨禄禅所创套路进一步完善,集杨、武氏之精华,拳架和攻防上将杨氏之舒展大方和武氏之小巧紧凑融为一体,人们将这一支派称为杨氏太极拳老架,亦称“传统杨氏太极拳班侯直系”。
太极拳中的 “虚实”,是太极拳运行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关
5键所在。怎样才能达到“虚实”的目的?只能从太极拳运行中通过“松沉”,达到周身一体、节节贯穿的“松”,来完成。这就是常人所讲:打太极拳一辈子,就是练“松”一辈子!太极拳的“松”,关键是有“松沉”而来,而“松沉”就是在人体中,有意念支配自身的气息,在自身一定正能量的作用下,使得人体任何一个部位,通过轻轻的、徐徐的、有序不乱的下沉,连绵不断地舒展、膨胀,渐渐懈去这个部位僵硬、迟缓的状态,进而柔化成轻柔、绵韧、;柔而不软,坚而不僵;轻灵、稳健、纹风不动的柔绵之“松”。先举几个日常生活中,人人皆知的实例,从中去体验,实实在在、而又简单易学、“松沉”的方法。1、会骑自行车、或者会开汽车的人,全身若无其事,轻松自如,甚至可以双脱手骑自行车,可以逍遥自在地抽着烟、打着手机,全然不顾地开着汽车。此时此刻,心目中根本没有骑自行车、开汽车的意想,唯一的意念就是,安全、尽快地到达目的地。这就是真正做到了忘我!全身心地“松沉”下来,才能,随心所欲地、习惯成自然地、轻轻松松骑自行车、或者开汽车。2、放过风筝的都知道,随着风向,轻轻地将风筝抛起,风筝就会随风缓缓升起,然后只要,将牵引风筝的绳索徐徐放开,风筝就会随风越飞越高。进而,只要轻轻牵动绳索,便可驾驭风筝于广阔的天际之中。这就是舍己从绳索、超脱的“松沉”。有“松”而其乐无穷!3.用鱼杆垂钓鱼,闲情、安逸地守候,一旦鱼儿上钩,只要,轻轻地握住鱼杆,缓缓地收拢鱼杆的绳索,等到鱼儿筋疲力尽、不再蹦弹之时,顷刻,将上钩的鱼儿,从水中、一跃而起,高兴不已地将
6鱼儿,收入囊中。垂钓鱼的全过程,就是全身心地“松沉”。尽享有“松”带来的无穷乐趣!可想而知,“松”是从人的意念、思维、心态、彻底地松弛、毫无意想的忘我开始。但是,必须持有习惯性、本能必须的正能量——太极拳特有的张力——“掤劲”。这就证实了人体的“松”,完全是由于,人体肌体各个部位,天衣无缝、协调、融洽的下沉,引发节节贯通的“松沉”,导致,人体肌体整体、自然的“松”。这才是,太极拳必须处处、时时、处在“松沉”的“虚实”转换中,才能保证人体自始至终在“松”的运行过程中,完成一系列的动作。这就是,太极拳是“松”的运动的真谛!太极拳的运行过程,要自始至终地沉浸在“松”的实践中,必须,深信不疑地做到:一、真正弄明白“松”从何而发:1、只有,心态、情绪、意念,处于松弛、愉悦、欢快、无所顾忌的状态,人体的意念、神态、神经,以致人的肌体,才会进入到一个相对轻松、容易“松沉”的、“松”的境界。2、通过,拉松、舒展人体所有关节的肌腱、韧带、软组织,达到源源不断、持之以恒、扣扣相环的“松沉”,是人体“松”的,根本方法。它并不是简单的拉拉韧带,而是,通过人体内劲的作用下,在一系列人的肌体,有条不絮的屈伸、开合、绵绵不断的运行,松弛、舒展的过程中,逐渐地增加,人体所有关节的肌腱、韧带、软组织的弹性和伸缩性。进而,真正达到随心所欲的“松”。3、人体任何一个部位的“松”,都是在人体自身产生的张力——“棚劲”的正能量的作用下,通过绵绵不断的“松沉”,才能,久而久之地用下沉,使得人体肌体,有僵硬、呆板,渐渐变得柔韧、
7轻灵、富有弹性而真正达到太极拳特有的“松”。4、太极拳的“松”,不是松而无劲的软绵绵,是富有张力的柔韧;灵巧、舒展的游离;柔中有刚;刚而不僵;充满韧性的、柔绵松沉。二、太极拳修炼时,“松”的有效训练方法:1、太极拳演练时,起势的充分宁静、全身心的忘乎所以的舒展、静心,排除杂念的中定,至关重要。它是整个太极拳运行“松”的基石。2、全身心的净静、舒展,使得人体完全处于净化、松纯的境界,周身一体、自然而然引发气息的缓缓流畅,产生、蓬松、富于弹性的张力——棚劲,这是人的肌体,进行永无止境的“松沉”,达到整体无处不在的“松”的源泉与正能量。3、训练太极拳“松”的最佳方法,就是无数次,反反复复地、潜心摸索、领悟太极拳任何一个动作的,拆细、分解过程。从中细细琢磨,人体内在的气息与肌体,跟意念是如何天衣无缝地融入在一起,导致人体各个部位,真正形成“松沉”,达到“松”的!4、另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向明理的拳教师,忠恳地学习太极拳推手。通过师父手把手的言传身教,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真正掌握太极拳的“松沉”之道,达到太极拳真“松”的最佳境界。5、千万记住:光练太极拳套路拳,是永远无法掌握太极拳“松”的真谛;成群结队、随着音乐伴奏带打太极拳,那只能是在做太极拳操运动,一辈子、永远、远离太极拳的“松沉”之道,想要达到太极拳的“松”,那是白日做梦、痴心妄想!三、检验太极拳真正“松”的方法:1、“松沉”是太极拳“松”的前兆,有了熟练、得心应手的“松沉”功底,那,离真正掌控太极拳的“松”就近在咫尺了!2、太极拳的“松”,
8是太极拳真正的看家本事!对于任何的对手,刚柔兼顾,粘而不顶;弃而不丢;蝇力不可加。“松”而不软;韧而不僵;松沉、轻灵;变幻莫测;得心应手。3、即使看打太极拳拳架,或者看与人推手。凡是,重手重脚,软手软脚;步子双重,或者挺胸翘屁股的。肯定不懂太极拳的“松沉”,那就,不要谈什么太极拳的“松”了!4、看一个习太极拳人的外形,便可以知道该人懂不懂太极拳的“松”:A、如果,他,下颚微含、双眼垂掩,松肩舒胸、敛臀收胯,步如履冰。整个人体松弛、轻盈而中正。必定是太极拳的高手。太极拳的“松”,对于他来讲,易如反掌!B、一旦,此人,高昂脖子、双肩耸起、挺胸翘肚子;步如打夯,重手重脚,粗声粗气;身形前倾后斜;气宇昂然、只相信自己强有力的实力。根本不信太极拳的“松”。C、另有其人,眉清目秀、儒而文雅;卑躬屈膝、轻手轻脚。打拳轻而飘浮,颇有几分韵味;推手时,似乎可以,轻易避实求虚,化走自如。可是,松而无劲、奈何对手不得。实在因为,松而无沉、轻而不粘。还是不懂太极拳的“松”:有“松沉”而得;松而不丢、外松内韧的真谛!总而言之,打一辈子太极拳,就是揣摩、参悟太极拳真正“松”的一辈子!“松”于太极拳中,乐在太极拳中,延年益寿、一辈子“松”!谈谈太极拳论的版本
倪山 中华武术搏击联盟 中华武术搏击联盟
中华武术搏击联盟 微信号 kungfu_China
9因师传徒受,口耳相传,笔记人水平高下有别,《太极拳论》版本不少。查阅大量网页、材料,我觉得有三个版本值得关注:一是大家公认的经典版本,传播得最广的莫过于顾留馨先生《太极拳论解》中存世的版本。此本不仅传播最广,而且因为顾先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做的“解”较为详尽,所以影响较大,值得参考学习。现录于下: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随屈就伸,无过不及。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盖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所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坠,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为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二是和有禄先生在《王宗岳&太极拳论&校注》一文中所录的版本,和先生说这是“河北永年人武禹襄自言在舞阳盐店偶得,武禹襄师从河南省
10温县赵堡镇陈清平。在赵堡拳界传抄的《太极拳论》与外间本有所不同”。现录于下:太极者,由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究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皆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右虚,右重左虚①,仰之弥高,俯之弥深,进则愈长,退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入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尔。有力打无力,手快打手慢,是皆先天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究四两拔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②,何能立如平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尔,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谓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试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谓毫厘之差,千里之谬,学者不可不详辨焉。和先生将此版本与外界所公认的本子作一对比,对文中① ② 显著不同的地方做了校注和分析:① 外间本为:“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太极拳的要意在于阴阳。《和氏太极拳练法须知》中说:“初练以鼻为中界,左右手各管半身”。太极拳练习时要求身体左右先分出阴阳,左重右虚,右重左虚。阴重阳轻,阴降阳升。形成偏沉状态。即“偏沉则随,双重则滞”。然后身体的四大节、八小节进一步协调配合,形成
11上下相随,圆活紧凑的周身运动。与人对手时自成紧凑浑圆,无处受力的状态。正如和兆元宗师在《太极拳要论》中说:“浑圆一漾而贯全身,虚感之物而寓灵动。击左左空,击右右空,如充气而圆,无处受力;似簧机受压,反弹随势”。《太极拳论》是现存的太极拳古典理论著作中,是评价最高的一篇论文。直到今天,它仍被太极拳各流派公认为太极拳学中最重要的一篇经典著作。“左重左虚,右重右虚”这句话如果仅从两人对手时,左侧的肢体感觉有重意,就将左侧的肢体变虚;右侧的肢体感觉有重意,就将右侧的肢体变虚来理解,似有些简单了。② 外间本为“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认为耄耋御众,速度快没有什么作用。以上原文认为耄耋御众时,身形的速度要快。这一快一慢,大相径庭。究竟孰是孰非呢?不妨作一分析:《太极拳论》中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要求与人交手时,对方动的快,我也快速应变;对方动得慢,我也以慢粘随。显然不是对方动的快,而我以慢相应。《五字诀论》中说:“于彼劲将出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先不后,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太极拳要论》说:“习者与人相搏,须随其势曲而旋化蓄劲,引其过与不及而击之,击伸发劲以直达疾速,此圆化为方之义。”以上拳论说明,习太极拳者,在与人交手得机得势击人的瞬间,速度要快,不给对方应变的机会。与人相博时,年青人动作快是先天本能;耄耋御众身形快且稳,而且能步法快捷准确,身活似轮,是身灵手敏的表现。这是后天习练太极拳所得。是太极拳练至虚实分明,轻重相宜,阴阳相济时后天返先天的必然结果,更
12说明了太极拳的可贵之处。太极拳并不是越慢越好,慢是方法而不是目的。慢练是为了更好的掌握拳架招势的动静开合、阴阳虚实。体悟精神鼓荡,周身一家,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的要领。达到引净落空,四两拨千斤的目的。太极拳的快与慢应以自然为准则,势势处处以顺其自然,合乎自然,自然而然为要求,促进太极拳练养合一,体用一致,渐至从心所欲的佳境。 我比较同意和先生的校注和分析,这明显与外界“公认”的理解不尽相同。但我们不妨加以甄别和体会,至少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太极拳论》中这两个难点了。第三个重要版本就是魏美智先生《解密王宗岳》一文中所录版本,关键在于他就此提出了《太极拳论》的作者应该是王宗岳的老师李鹤林。所以这一版本也值得关注,现“将李鹤林在乾隆五十二年二月二日在唐村习武堂讲演《太极拳论》录之如下:太极,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逐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虚,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自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拔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能何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
13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工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惟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辨详焉!是为论。其他版本不再介绍。天道自然 人道自己
姚宗家--转载 大连感悟太极 大连感悟太极
大连感悟太极 微信号 ganwutaiji
养生悟道,这个道,就是方法。中国的养生文化博大精深,养生之法数不胜数。要探寻一个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比较科学的养生方法,只有靠缘分和悟性了。因为,道,是养生之本,道的修养,既是养生的基础,又是处事的根基。
古法太极功夫养生功是中华养生文化的一枝独秀,是中、老年人首选的一种比较好的养生功法。
何为古法太极功夫养生功?古法者,即古老的,原生态的,自然之道的方法也。它存在于天地间,存在于生命运动中。王理东老师传授的“原生态‘五根’运动养生法”等功法中,仿婴儿运动之原态,效禽兽之飞跃,法天地自然之理,取生命中“返璞归真”的原形。未经任何包装。这就是古法。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太极产生中定而分阴阳。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分阴阳
14两类。物质世界是在阴阳的作用下而发生的。道家养生注重合顺阴阳,天人合一,和谐自然,是符合宇宙万物发展规律的。
养生者,指为长寿而休养生息也。养生一词,最早见于道家的道祖庄子所著《庄子·养生主》。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等。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休养、疗养的意思。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采取科学的方法,来达到保养生命、增长智慧、促进健康、延长寿命为目的的一种手段。
古法太极功夫养生功,简言之,就是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人共存,调谐阴阳,修养心、意、性和精、气、神,以自然之身养自然之道,来达到延年益寿。这和道祖老子,清净无为,反璞归真,顺应自然的养生诀是一脉相存的。
习练古法太极功夫养生功的三大要素
一、要有正确的养生理念。养生是一种理念在前,动作在后的运动模式,思想在前动作在后为养,动作在前,思想在后为练,有病需治为医,无病健身为防。
首先,要明确为谁养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不少人认为养生为自己,这是片面的。养生是对家庭和社会的一种责任。人以健康为本,健康能使个人少受罪,亲朋少受累,节省医药费,造福全社会,养生的动力源于责任,责任源于爱。没有爱,就没有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说,养生是人们完善自我,指向理想人格的尺度和渠道,是锻造最佳生命质量的熔炉,养生是一种责任,这责任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快乐,是一种境界。为了责任,我
15们每个人更应该义不容辞地去珍惜生命,自觉投入养生的行列。
其次是养生养什么?古人云养心乃道家养生之本。养生以养心为主,故心不病则神不病,神不病则人不病。王理东老师一贯倡导的养生理念就是:“养生先养心,养心必养德,养德必养形”。人的心里健康重于生理健康。正如《内经》指出:“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历代养生学家都把养心作为摄生之首要。
二、要有科学的养生方法。王理东老师有句名言:“天下没有好的功夫,但有好的方法”。“性命双修”是古法太极养生功的精华。性,乃天赋之性。修性,即修养人之天赋本性与性体之性,则重于练内养功法,性功体系学犹如物体内在的软件学。练习时做到:清新宁静、整体放松、理念到位、功架正确、神形合一、感悟虚无。命,乃客观之命,修命,即修养人之命运之命与形体之命,则重于练习外动功夫。命功体系学犹如物体的硬件学。练时做到:以意念为引导,以功架为载体,以经络为内涵,以神形为一体。性与命是浑然一体、二者密不可分、更不可偏修。性依命而显神,命以性而显存。因为,性与心,相依相生;命与身,相依相存。道家修性,修心以养内;修身、修命以养形,皆为求其精、气、神合一,身心交泰,以增寿命。性功与命功的合成体系的核心是人体与思想的合成。只有“性命双修”,才能达到“天人合一”之大成境界。
古法太极功夫养生功,有一个完整的功法体系,其中包含了:太极、五行、十二经脉、奇经八脉、逍遥法、功架拳、静坐、丹功、
16技击等九大系列功法。分三个层次练习。其入门功夫是“原生态‘五根’运动养生功等”。要学好这些功夫,必得老师面授,方能悟道。
三、要有恒心和悟性。持之以恒,是养生的先决条件。养生非一日之事,而是贯穿整个一生,是一辈子的事;养生非一日之功,而是在日积月累的一生一世中获得。养生就和每天要吃饭睡觉一样重要,是每天的必修课,不能缺少。要养成习惯,,把它溶入日常生活中去。正如王理东老师说的:“只要坚持简单的动作重复练,都能收到成效,增长功力.”只要坚持,必有所得,所谓滴水穿石,功到自成.
悟性是养生的潜能。悟,是人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感知,这种感知在人心清净之后,才能获得。如果你心不清净,心中就没有可容真知的空间,而人一旦得到这种真知,会获得巨大的潜能。悟性是建立在体悟的基础上,空,是悟性的最高层次。只有空了,才能真正的大彻大悟。悟是一种灵感。道祖老子根据悟的不同程度,把人分为三个层次,他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养生须多因一果,没有悟性,养生难得正果。人不分高低贵贱,而悟性却有上下之分。悟在哪里?悟在灵感,悟在不言中。悟不能赠与,不能继承,不能代替,只能用心去体会,去探寻,去感知。自以为是,不学无术是悟的大忌。人只有专一,一旦进入空的境界,悟也就在其中了。恒有度,悟也有度。找到了悟性,就等于找到了养生延年的真谛。
17听劲与喂劲
7-6 12:14 查看 2967 回复 4
兴趣部落管委大酋长欲深研太极拳艺,以用于推手、技击,听劲是最好的学练内功的手段,而喂劲是老师培养学生具备柔化听劲能力的最为重要的方式。听劲“听劲”的“听”字,不能从字面理解为用耳听,而是手的末梢神经在与对方接触时,感觉其劲力的大小、方向等,故称听劲。久练太极拳,手上的触觉异常敏锐,能感觉到对方肢体的劲力的来路去向,这就是太极拳家的听劲功夫。《太极拳论》云:“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如果将太极拳分为三乘功夫:“着熟”为初乘,“懂劲”为中乘,“神明”为上乘,修炼太极拳到中乘功夫,也就到达听劲的境界,即懂劲之后自然懂得听劲。悟性好的人,练拳不久也可具备听劲功夫。有了听劲功夫,则可深研太极拳,一般不会再走弯路。当然,这种听劲感觉到的劲也不是常人理解的劲或力。那么,听劲“听”到的是什么劲呢?前文已经阐明,“听劲”是太极拳中的术语。其实,听劲时既不用劲,也不用力。当双方肢体相接时,修养高深的太极拳家,在接触点不着劲力。相反,太极拳初学者手上及接触部位充满劲和力,还须深研太极拳内功。修炼到中乘功夫阶段的拳友,经常要练推手,在双方推手中熟练 、 、挤、按、采、 、肘、靠,即四正四隅八法,还有左顾、右盼、前进、后退、中定等入门五步十三势的功夫。从练中退去身上本力,使手上松空,提高触觉神经的敏锐性,从而向
18高境界修炼。听劲在太极拳修炼中有什么益处呢?听劲是提高拳艺十分重要的修炼方法。在练拳中,要在老师的手上听劲,感觉老师的手上如何松空,这便是听劲——只有手放松才能敏锐感知对方的劲。李亦 宗师在拳经中说:“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只有“听”懂明师的劲之后,方能明白什么是手上的“分寸”,再读陈鑫大师的“妙手空空”之语,便可心领神会,不会再云里雾里。谈到太极拳修炼,笔者是十分幸运的。笔者年轻时,北京的吴图南、杨禹廷、汪永泉等三位太极大师都在拳场以及各公共场所授拳,笔者经常见到他们,能去练习听劲,心中乐不可支。可见,听劲是一种令人愉快的学习。太极拳的每个动作都有深刻的内涵,所以要花很长的时间去潜心研修。太极拳“其根在脚”,往上的踝、膝、胯、腰、肩、肘、腕、手等九大关节放松下来不是易事,是很难求的拳艺。在学练中,要走近路,最好的方法是听老师的劲,练胯听老师的胯,练腰听老师的腰,当然,不是听几次劲就可以明白的。笔者获老师首肯,进杨禹廷大师家中学拳,能明白太极拳,也是得益于听劲。老恩师让我从脚到顶,从下到上,从上往下,前后左右,几乎是一寸一寸的听劲,感觉他身上的阴阳变化,笔者忽而被拿起时脏腑似将倾倒出来,忽而被发放时吓得灵魂出窍。听吴图南大师的劲,拿放在一个点上,不管用力不用力,摸上便被发打出去。汪永泉大师不喜打人,不管他或走或立,我无论摸哪个部位,脚下便没有了根基,飘飘欲起,六神无主,只有等待发落。总之,欲深研太极功夫,得到内功,不常年听明师的劲,是难以提高的。有人不信这一套,二
19人推手,以力加招数,制服对手露个脸。笔者认为,太极拳讲究以阴阳变化,举动轻灵是根本,用力显然不是太极拳艺。喂劲“喂劲”的“喂”字作喂食给对方解。太极拳老师为了使学生早日学得太极拳功夫,经常以喂劲的形式给学生上推手、技击课,便于学生明白劲路的来龙去向以及双方在接触点上空松是什么状态。给学生喂劲是有条件的。学生在学练多年以后,已经把握太极拳的阴阳变化,初具“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的中乘功夫,且有悟性,是可造之才,老师有可能重点培养这类弟子,给他喂劲,也有人称为“开小灶”。能不能给所教授的学生都喂劲呢?不可,同年同月开始学太极拳的同班同学,学练一段时间,很快便能分出长短,如果一视同仁,给悟性差的学生听劲,不懂听劲的人死死按住接触点,脚下飘忽也不松手,还谈什么从听劲中学练提高技艺呢?老师给学生喂劲,使学生知道自己的劲力是扑空了,还是自己的劲力未能发挥出去,是手上摸空,还是脚下飘浮,体验得明明白白。说得再通俗些,学生的劲力打到老师身上,听听老师是如何柔化来力,或是截住不让对方的力出来,或是将来力发往左右侧后方,或是将来力疏于脚下。以上种种柔化拳法,不是老师喂劲,十年八年也弄不明白。后学者欲深研太极拳技艺,瞎推盲练是无益的,寻明师指点,在听劲、喂劲上得到真传,是扎扎实实的太极功夫。推不动拉不动压不垮挤不着摇不散(转)
王建业 太极网 太极庄 太极庄
20太极庄 微信号
功能介绍 功夫传承 传统养生
近来有不少拳友问我什么是“推不动,拉不动,压不垮,挤不着,摇不散”?其实这是太极拳中阴的功夫,是太极拳稳似劲松的具体表现。原地一站,对方大力推来,是阳刚的表现,我若用刚以暴制暴那不是太极拳所追求的。练好了太极拳,其身体骨架是健康的表现,经得起别人的折腾,愉快的折腾能得到桩架的稳定性,能够承接大的推力而不动步,有了沉劲像山一样稳,上虚下实,有了稳定性,才有太极十三势之“定”,推手时才有自信心。太极的桩架是要经过训练,才能培养出来的。太极拳软如锦锻是能够做到的,干万不要死顶硬抗,中轴要竖正,脊柱柔软而有弹性,膝坚实有力,能够立地生根,守中用中,能够接地气,借大地的能量,才是真的松下来了。 1、推不动:施力者推我的腹以上,颈以下任何部位,使他的着力点与我之接地点贯穿,其力通过该处进入我身,我全身放松,此力不在我体内停留,我身体仅起传递作用,使该力通过脚跟传入大地,我之两脚不动步,此式是“内功训练之对劲法”的应用,推我身体如同推大地,俗称“推不动”“接地气”“过电”。要求练好桩功,打通任脉,通过身体的构架把对方攻你的劲传递到脚后跟,再通过大地的反坐力传到脚后跟发出反弹之力作用到对方身上。“推不动”表面看起来是顶,其实不是顶,是一种弹性的接触。掌握了“推不动”的功夫,身材比你高大,生猛后生之力推来,你才会心闲神定,化之于无形。掌握了推不动的功夫,当你知道自己
21“通了”,就真的“松”了。不然还是没有“松”,“通”是一个很实在的感觉,得到了就知道,已表示你的太极拳有根了。 2、拉不动:施力者推我不动步时,会改变推力的方向,两手拉我的肩、脖、臂等部位。一些初学者或顶力较大者,因自己的顶力比推者的力还要大,看似也推不动,但这个推力突然改变方向变为拉力时,借对方的惯性很容易将其向前拉动步。这表明受力者还没有真正掌握“推不动”的功夫。对手拉我时,我背要拔长,脊柱拉长柔软而有弹性,督脉要打通,我之传力方向是从接触处传到前脚入地而去。3、压不垮:施力者从上向下压,我中轴要竖正,头虚灵顶劲,正气浩然,顶天立地,膝坚实有力,两腿有弹性,将其来力传入大地,能立木承干斤压之不垮。
4、挤不着:也叫“推不着”。施力者在我身上用不出力,或作用力不大,推不实在,推不到着力点,接触点都通过身体进行了走化,化解时我两脚也不动步。练拳得法后,身体像一个球体,能心气下降,气沉丹田,骨升肉降,骨肉分离,含胸拔背,松腰转胯,气能鼓荡,神能內敛,对手之挤劲、推劲看似在我身上,其接触点随其来力变化,沾就是走,走就是沾,如水上按葫芦,不容易使上劲,其劲推不实在,别人即便是发出一个劲,我也能够把这个劲吞掉。或者稍微吞进一点,身高力猛者纵有干斤之力叫他仅能用出几斤力来或用不出力来,随时随地断其根,使其两脚打滑借不了地的反作力,真个叫英雄无用武之地。“推不着”是太极的本来面貌。这也是很多太极高手追求的“空空如也”,“摸不着”对方的劲路,掌握了“推不着”的功夫,是表示你的太极拳有
22“虚无”了。 5、摇不散:施力者扶着我之肩,腰,胯,臂等部位,左摇右晃,又推又拉又摇,我沾粘连随,不动步化解。人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要抜起一棵大树,须挖掉树干周围的泥土,斩断须根,左右摇晃,这样较容易拔起大树。经过“摇不散”的训练,习者脚下之根更活,更加根深蒂固,腰更松活,久之上更虚无,下更稳沉,成“不倒翁”。推手精论 1
李雅轩 太极拳 太极拳
未曾出势,先将脑筋静下来,摒除杂念,身心放松,去掉拘束,如这样子才能恢复人在未被事物缠绕之前的自然稳静及天生具有的灵感。稳静之后而后出动,并要在动时仍保持其稳静,不可因动将身心的稳静分散了,这是需要注意的。
按人身体,本有天然赋予的健康功能,所以未能人人健康者,是因未能锻炼身体,以培养这种天生的健康,而且被些事物的缠绕,将这些自然健康功能给摧毁了,所以不能人人身体健康,今要达到健康,就必须先将身心放松,静下脑筋来,以恢复身心的自然,恢复自然之后,也自然会有天生的健康功能,不能只是一味的操练身体的外形,也不能像和尚道士之只修炼内部静坐养神,必须动静参半,身心兼修、内外并练而后可。
太极拳的练法,其最重要的是身势放松,稳静心性,修养脑力,清醒智慧,深长呼吸,气沉丹田等。这些规矩,每练时要想着这些,
23日久才能起到健康身体和治养疾病的作用。假如练时动作散慢,气意上浮,那就对身体无甚补益,所以太极拳的功夫,对气沉丹田这一规则是很重要的。然而太极之气沉丹田怎样可以作到呢?那就必须先松心,后松身,心身俱松之后,其意气便可自然的沉到丹田了,而不是使硬力将气意压到丹田去的。如是用硬力将气意压下去,那就会弄得周身不舒服,甚至身体发生疾病,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学者应当多加注意。
此外,尚须平时注意精神上的修养,以作功夫的辅助则更好。
在练时,先将全身放松,尤其是两臂,要松得如绳拴在肩上的一样,不可稍有拘束之力。如此当稍待,以俟身心稳静下来而后出动。出动时,仍用一点点思想上的意思松松的将两臂棚挑起来,以腰脊之力牵动两臂,稳静地出动,将一趟拳演变出来,非四肢之自动也。每见练者,不知本此意思用功,混身扭扭娜娜,零零断断,浮浮漂漂的局部乱动,以为这是太极拳。这是大错,以致长时间练不出一点太极拳味来,未免可惜。练拳时当细细体会,找它的要领。找着要领之后,经常练习,不数月便用两臂有松沉的感觉,两肩有些酸痛的情形,这倒是很自然的,以后拳意就会达到手上来了。如再有明师指点,对太极拳的道理也就会一点一点的领悟,身上的灵觉也将会慢慢地充实,如此则不但在修身方面有显著的功效,即在应用方面也会有巧妙的动作,这全是由于在松软的基础上着手练功作出来的。如果只是散漫飘浮的练法是不行的。
太极拳在初练时,是感觉不出什么味道来的。但是只要有耐心,
24有恒心,细细地体会,时间久了,便会感觉趣味浓厚,使人百练不厌,愈研究愈有味道,愈体会愈有兴趣甚至形成一种癖好,一辈子离不开它,其终身健康也就在不知不觉之中得到了。
为了功夫的增进,要经常不断的思悟其中的道理。每练功进,如何虚无的气势,如何才有松软沉稳的情形,如何才有丹田之沉劲,如何才能有绵绵不断的味道,如何用意不用力,如何身势经常保持中正,如何有满身轻利顶头悬的意思,如何才有入里透内之劲道,如何打松净之劲,如何以心意之去,如何以神经之动,如何能来之不知,去之不觉,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如这样练下去,以后就有好的进步了。
平时要在出动时,心里应如何作想,如何形态,如何神气,如何出手若无所为而又有包罗万象无所不为之气势,这也是很要紧的。假若是出手有所为,心里先有一个主观的定见,那就恐顾此失彼,挂一漏万,流于外功之明劲,成了多着多法之硬功拳的情形了,此理不可不知。在练时,稳静安舒,心神泰然,反听观内以审身心之合,这才是练太极拳功夫的态度,否则虽表面似太极拳,实则非太极拳功夫也。
太极拳功夫,不外乎是动静开合而已,但一切要在稳静的基础上作,不可有慌张冒失的现象。它虽是静,但静中藏动机。虽是动,但动中存静意,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此太极拳之道理也。其健身方面,全凭呼吸深长,气血畅通,头脑安闲,心神稳静。其应用方面,全凭虚无的气势,沾粘跟随,在几跟几随之中,我之身势早已
25吃进彼身,一切的机会自送上手来,在这个时候,我的神气一动,早已如触电样将其打出矣。
在练功时,要以神走,以气化,以腰领,以意去,内外一体,心神合一,神气贯串,上下一致,久而久之,便会养出非常的灵觉来,以这种灵觉用之于推手,体会对方之来劲,是百无一疾的,既已知道对方之来劲,便可顺其来势,随其方向,而作跟随沾粘之动作,他身上之缺点,便会自然的发现出来,我趁势击之,则自无不中之理也。练体以固精,练精以化气,练气以化神,练神以还虚,这是太极拳的四步功夫。学者宜本此方向细细体会,才能练到妙处。
人身之灵机,最为宝贵。凡一切处事接物,皆全赖于此,不独打拳推手也。但灵机是出于大脑神经,所以太极拳的功夫,首要在稳静的基础上练功,以养其大脑中枢神经。但所谓稳静者,是心神泰然之后,自然之中出来的真稳静,而不是强制着不动作出来的表面上的稳静,这种强制着身体不动,表面上是稳静,而心性方面仍是不静的。如果这样,就不是真静,不是真静,就不能养大脑中枢神经,也就出不来特殊的灵感,此理又不可不知。推手精论 2
李雅轩 太极拳 太极拳
练太极拳的功夫,在预备势时,就一定要使身心稳静下来,真稳静下来之后再行出动。尤须注意的,是在动的时候,更要保持其
26稳静,不要将稳静的情形分散了,这更是最重要的一回事。切记切记。  
在动时,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腰脊率领,牵动四肢,绵绵软软,松松沉沉,势如行云流水,抽丝挂线,绵绵不断,又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将一趟太极拳形容出来,不是四肢局部之动,练后有甜液生于口中,便是练之得法处,身心已感泰然。如此可坚持日日按时练功,不要间断,以后就会有显著的进步。假如练后口中没有甜液发现,这便是练之不得法,心神未静下来,在这种情形下,就不必按时练功了,当速请太极拳明师指正了,否则毛病暗出,则更不易改正。
  在呼吸方面,务须深长,使呼吸趁着缓和的动作鼓荡,又要使缓和的动作,趁着呼吸的鼓荡开合,并须要作得自然而顺随,这才是正确的练法。稳静安舒可以蓄神,呼吸深长可以养气,久而久之,则神气自能充实,身体健康也自然增进。太极拳所讲的柔软,是指的周身均匀,配合一致合度。在生理上、在健康上、在技击上所需要的柔软,而不是脚翘得特别高,腰折得特别弯,这样失掉了灵感性,不合生理的局部的特殊的柔软。因为这些不合生理的柔软,只是好看而已,但在技击和健身方面,都没有什么好处的。  
在太极拳的功夫方面,只是有些软活柔动还是不够的,需要在这些软活柔动中作到均匀有沉着的心劲和雄伟的气势才够味。以上这情况,是要在练拳日子久了,功夫有了基础之后,再经老师详细的口传面授,说些比喻,作些示范,形容其气势,慢慢地悟会才会
27有的,而不是一言两语可以了事的,也非笔墨所能描绘。这种雄伟的气势及沉拳的心劲,是在身势气魄之内含而不露的,不是摆在外面的。以上这些情况,要有真的太极拳传授而又有功夫的人,才能鉴别出来的,如那些毛手毛脚的太极拳家,是看不出来的。如他们看了,反以为是不好,或出些反对的言语,如说什么太慢了,或说架子太大了,或说太神化,太迷信了云云。所以说,凡是对某一项学识设有研究的人,就会发言不当。  
练刚柔不如练柔劲,练柔劲不如练松软,练松软不如练轻灵,练轻灵又不如虚无。虚无的气势,才是太极拳最上层的功夫。其主要的练法,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意贯指,日积月累,内劲自通,拳意主能上手。四肢是外梢,不可自动,胯为底盘,务须中正,以思想命令于腰脊,以腰脊领动于四肢,尚须以神气相配,上下相随,完整一气,否则非太极拳功夫。松软沉稳的形势,如载重之船,沉沉稳稳地荡于江河之中,既有沉重而又有软弹之力。  
凡是一举一动,是以意为主使,以气来牵引,无论伸缩开合,或收放来去,吞吐含化,皆是由意气的牵引为主动,由腰脊来领动,此是太极拳与他种拳不同之处。如一势之开,不但四肢开,而心意胸脊必先为之开;如一势之合,不但四肢合,而心意胸部必先为之合,凡一切动作必须由内达外,所以称为内功。  
找上下相随,是初步之练法。找轻灵绵软,是中乘之功夫。找虚无所有,才是最后的研究。盖轻灵仍有物也,如到虚无则无物也,则一切无不从心所欲,以达通玄通妙之境界。太极拳之虚无气势,
28在技击方面,其变化作用,其妙无穷。如遇刚劲来犯,可以使其捕风捉影;遇柔劲来犯,可以化之于无形,使对方找不着实地,摸不着重心,英雄无用武之地。推手中的丢与顶
佚名 中华武术搏击联盟 中华武术搏击联盟
中华武术搏击联盟 微信号 kungfu_China
功能介绍 弘扬中华武术,振奋民族精神,打造内容最全面、质量最高、覆盖范围最广的武术类公众平台。
具体地说,所谓丢,对于高手一方来说,就是失去对对方的控制,劲力不再在对方身上产生渗透、牵引的作用。对于水平低的一方来说,所谓丢,就是丧失将高手的每一作用力自手而肩而腰而腿贯串至足底的受力过程。双方水平差距大,又严格遵循不丢不顶法则进行配合性推手,不丢的程度、质量就会很高高手能将“功”顺利地“传”给低手,长功会很快。如果双方不配合或不知如何配合,或是断手、散手那么不管水平多么悬殊,丢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没有“不丢”的。现行的太极推手比赛,其实质内容是断手,断手时丢顶属正常现象。
人们以推手的标准来评判断手比赛,自然得出比赛没有体现“不丢不顶”的结论。其实这不是参赛队员的过错,谁走进这个赛场都如此,无一例外。逢丢必打,逢顶用摔,比赛中加上打和快摔,那么平日配合性推手中练就的不丢不顶、沾连粘随的功夫就都用得
29出了,所谓的太极推手比赛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就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真正意义上的太极推手是无法进行比赛的,它仅是一个配合性练习而已,离开配合,就不存在推手。既然是比赛,就不会有配合。没有配合,怎能不丢不顶?初学推手,头脑中不准存有所谓的化的念头,只管接劲、受劲,追求如何让对方的每一用力都渗透到自己的足底。推手的高级功夫是,当你用力打我的时候,你用的力同时是打在你自己身上。把你的力化没了,滑掉了,躲开了,我用什么打你?用我的力打你,太费劲,太极拳术最讲究借力打人,最讲究经济用力,也惟有太极拳术能实现“耄耋御众”的境界。要让对方打着你,然后才能反作用于对方,反给其身。今天,先学不丢,学被打,学被打个正着,是为了明天的不受打,打不着。化即是打,打即是化。可见,打难,自然化亦难。一开始就讲化,本末倒置,是不科学的。化不需专练,受刺激多了,刺激最终不起作用,那时,化打都有了。平日推手,创造条件,让对方用力,打中我,然后才是如球撞壁还。万万不可老虎屁股摸不得,见力就躲,就错开,把来力丢失了。
配合性推手练习中所谓的顶有其特定的含意,主要是指双方同时对着用力的时候,感觉用力不顺达,力量丧失弹性特征。一方感觉用力顺达、得劲,这一方就没有顶。用力顺达说明所有之力正在产生预期效果,该用力时用得对。双方力的作用稍有抵触,就顺对方的力走化,怕犯顶,这在实战中是没有用处的推手中刻意寻找抵触,形成抵触。抵触形成后不急于走化,反而增强抵触,令对方不
30能抵挡。这不靠力大,而靠劲准,将对方的力从其身体某一关节折断漏出。如果对方主动猛攻,这时不刻意寻找抵触,抵触自会找上门来。如果对方推得保守或我主动进攻,那就要刻意寻找抵触了。只要用力顺达,不失去弹性,必要的抵触不算顶,反而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在太极拳推手方面,练习时是丢多顶少,在激烈对抗时则是顶多。练习时,双方手始终是贴着没有分开的,如果是老搭档,一来一往还推得很默契合拍。可是,在这表面的连绵不断往来中,却没有腰腿臂背的强有力搓揉,双方都没有将自己整体劲力加于对方,推来无关痛痒,不能入骨三分,毫无功力可言。这充其量只是手上功夫的练习,与太极拳的整体功夫相差甚远,只是健身娱乐而已。如此练习,几无实战价值。在推手中,手可以做到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的劲力运用,然而,腰、背、腿能做到吗?自腿、腰、背、臂全身无处不在做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的劲力运动,这才叫整体运动,才叫不丢不顶,才会出功夫。全身劲力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在推手中偶尔会出现,但在推手中始终保持着这样的劲力运动状态,就需有一个正确的、特别的练法。练习时不自觉地养成了见力就躲的丢病,在激烈对抗时便会吃到苦头。平时好像很有效的走化功夫,在对抗时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只能要么消极逃跑不抵抗,甘拜下风,要么本能硬抗。于是硬抗死顶还是被逼出来,吃的苦头就更多。练习时有几分丢,用时就会有几分顶,丢越严重,顶越利害,苦头吃得就越多。平日全身心不丢不顶,就会高质量感知对方的动向,该顶,可顶,就顶他,顶他个两头受力中间折断,自己打自己。不该
31顶,不可顶就减少抵触力度,不丢不顶保持适度抵触,再看机会。平日实行逃丢不抵抗政策用时被逼硬抗死顶,则想丢丢不了,要顶顶不住。与大成拳和太极拳朋友搭手,总体感觉是,大成拳推手普遍偏硬,太极拳推手普遍偏软。前者顶多,后者丢多。顶、丢都不好,但从实战上说,顶比丢管用顶使矛盾激化,增强冲突,至少能强化体能素质。而丢者,什么都得不到。不管是大成拳还是太极拳,有成就者,必定是软硬适中,不丢不顶的功夫都不是错的。练时不丢不顶,用时忽隐忽现,充分运用顶丢。当我顶时,你恰处于不得力状态,抵抗不住。当我丢时,你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动作,尽失机势。
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甲乙两人,甲平时推手严格不丢不顶沾连粘随,乙平时推手因师承或悟性关系,推起来总是丢丢顶顶,丢时丢得干脆彻底,顶时顶得全身有力。当甲乙较技时,甲无所适从,乙却得心应手,原因何在呢?较技时,谁能够主动丢顶,抢占先机,谁就占优。甲不丢不顶、沾连粘随的习惯已根深蒂固,较技时,即使心中想着不一味沾连粘随,该丢时丢,该顶时顶,无奈手上总表现不出多少丢顶,显然要处劣势。在推手人群中,大多情形是,平时丢顶者,在较技时,较平时不丢不顶者占优势。练习不丢不顶相当难,如果练的是真正的不丢不顶,在功夫未有质的跃变时,较技时,也仍是无用。
真正掌握不丢不顶的推手技术,坚持长年练习最终能大成。丢顶练习,虽速成,却是昙花一现,既无趣味,又终不能成大气候。
32较技时的主动丢顶,不靠平时练习时又丢又顶,是靠平时的不丢不顶练习而成不丢不顶只有在配合性推手练习时会出现,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配合性推手练习上。
(文/佚名)王新午 太极拳境界阐宗
三丰堂&守中学社 太极文化 太极文化
太极文化 微信号 taijiwenhua
功能介绍 北京三丰堂武术馆、北京守中学社官方微信平台。旨在:弘扬太极文化,承传太极技艺,研几太极理学,崇尚太极养心,推广太极运动,普及太极健身,体悟太极心法,顿觉太极人生。欢迎登录北京三丰堂武术馆官网:中国武文化网
境界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定义太极拳为中华文化的结晶,道家对自然的认识与技击,融合而成。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开门见山:“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太极不是无极,它含有阴,也含有阳;不单独呈现阳,也不单独呈现阴;生阳亦生阴,而且是一块共生的,太极是一个阴阳平衡中间态而已。太极本身处于中间,是不稳定的,明确下一个定义,很不容易。它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相对的广度,又充满变数,随意化转,有各向同性的特点。稳中含变,守静生动,以圆喻象,加上阴阳鱼两条,极为贴切。其中有限圆喻示太极本体,两条活泼的小鱼,游出本体的
33变数。  平时用的,无非变数,尽是功能。师传友授,维护求索,应是本体。本体是功用的源泉,培本固元,养悟为上。  太极成拳,打的是理。拳打的,符合太极道理的既是太极拳,甚至那些没称为太极拳的。太极拳是文化的结晶,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懂中华太极文化,没文化,是不能见太极拳真面目的。境界二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次第学习太极拳的次序是什么?是个大问题。站桩、定式、单操、盘架、推手、散手、太极粘杆.....。这个过程不要改变才好。  太极拳是内家拳,讲究内气充盈,以内御外,不能象铁皮柜盛着玻璃球子,浑身上下肌肉,充满卫气,但被劲透体内,就一崩既溃。站桩是养气练气的基本功,必须从一开始,培元固本。  定式,是由师傅为你摆架势,太极拳每一式都有自己亮相的动作,或者蓄势,或者发劲,是每一式的要义所在。这个架势,是师傅纠正出来的。这里师傅可能有两种教育法,一种根据形体来纠正,另一种根据经络来纠正。前者多能讲出几何比例角度关系,后者凭依对气路顺遂与否的感觉。前者教出来的姿势划一,但神态不同;后者教出来的则姿势不一,神态完足。前者可能是名师,后者必然是明师。  单操,单独打一个拳式,反复打,称为“单操”。老师还是上面说的老师,学生自然只能是上面所说的学生。不同的教授方法,在学生身上,在规矩和自由之间,刻出了界限。  盘架,将单操贯穿,丝丝入扣,一气哈成,就是“盘架子”。平时所说的打太极拳,大多认为如此如此而已。殊不知,学了点架子,无非有了官态,能端出来唬一唬,只是猴戴官帽,变
34不了人。  同样盘架子,有很多种方法,或者说层次:形体上的太极体操、力上的盘、劲上的盘、气上的盘、意上的盘、神上的盘;外形有形的盘和外形无形的盘;有折叠的盘和无折叠的盘。凡此种种,都还是你在打老师的架子,打别人的架子。人经络不同,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老师绝对正确的架子,当你打得绝对像时,正是似是而非之时。只有自己自然发动,顺应周围的各种场,外感内和,内动带外动,出来的才是你自己的拳。  推手,两两相对,你来我往,推的不一定是手,称为“推手”。脚、膝、胯、腰、肩、肘都可以推,却没有人称为推别的什么。先定步,后活步;先正后斜,先大后小,先紧后松,先散后整,先瘪后实;先有后无,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先有的是力,后有的是意。先有的是后天的,后有的是先天的。什么都没有了,是太极的。  散手,没有固定的线路,为散。接手的散推,不接手的散打,统称为“散手”。散推难,散打更难,由散推到散打尤其难。难在封手接手,非明师不能教育。  太极粘杆,练的不是大杆,是身体的延伸,更是意气的延伸。根、节、梢,梢打杆头。以臂使手,以手使杆,道理一致。以臂使手易,以手使杆难;以杆为臂,以杆头意气为手最难。  其他,剑、刀、枪,都是粘杆演变成的。会了粘杆,能粘住大杆,并用大杆粘住,就无所谓什么了。境界三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根本太极精神,是天人合一,守静生动。第一步,要学会守静。同时,作为内家拳,必须养气练气,先养后练。既能守静,又能养气的方法,就是站桩。站桩是基础,站桩同时是真正太极拳演练的开始,
35入门功夫。  站桩是外养形态,内固精神。站什么桩呢?应该站“无极桩”为好。太极拳论中开门见山的第一句话就是:“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无极桩是基础中的内核。什么是无极桩?无极桩的上桩口诀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桩的状态为“无我无他,无天无地。虚无缥缈,运行无始。”;还有说的是“挂衣架”和“西山悬磬”。是开始。后面定式、单操和盘架实质是活桩。整个架子似打非打,保持桩的状态才是真打。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能达到无极桩态。其基本过程是先松后静,我总结为“中正,平衡,去对峙,等,忍,时,忘,无”是进步的过程。形状姿态,可以千差万别,心法恐怕会是归一的。  形状姿态,可以千差万别,就保证了任何时刻均可以,生活在无极桩态中。这时更重要的是心态,而非体态。  话虽如此,总要有一个框框才好跳进去。下面就勉强画一个,但愿你还能记住这是画的,不用跳就应该能出来。出来时,你就自由了。  无极桩练习法:  该桩法简单易学,男女老少、体质强弱均可练习。不讲究行气,更不会出偏差。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对治疗慢性疾病和强健身心均有显著的效果。  练法:先自然站立,想象面前是一潭静水,波澜不兴,深而清冽,是所谓“如临深渊”。水面一层薄冰,刚刚能支撑自己,而自己将站到冰面上去,所以有恐惧感,有利于提气,是所谓“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先提起一脚放在冰上,再将另一脚轻轻放上,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全身自然站立,身体中正。两眼向前平视,两肩松开微前合。两手下垂,腋下自然留有余地,手指自然松开,中指轻贴两
36腿外“风市穴”(初学者两手可任其自然下放)。视线从远处收至眼前一尺许后轻轻闭目或留一缝也可,自然呼吸。  站定后,从上向下节节调整,使之平衡轻松。然后从两脚涌泉穴开始,向上经两踝、两小腿、两膝、两大腿、两胯、腰、前丹田、后命门、前胸、后夹脊、两肩、自然由双臂及手,节节放松,最后到大椎骨。到两胯时,注意检查臀股上肉坑要添满,就是臀部上肉是平或外鼓的。到命门时,注意命门松的方向是向后,俗称“添腰”或“塞腰”,也有称“命门外努”的。到上面,注意要开胸和开脊。放松的过程,象脚底涌泉有两团气膨胀腾起,又象两眼泉水涣涣注入浑身三百六十穴,以及八万四千毛孔,舒通畅快。颈部自然放松,俗称“强项”或“贴衣领”,因为脖子轻轻碰到后衣领时,位置最佳。下颌微含,如果舌尖出现上挺,且流出津液,称为金津玉液。可自然咽下,最好分三次,汩汩有声。头部要正直虚领,做到“三点”一线,既两脚涌泉连线中点、尾闾、大椎三点连成一线,并呈铅垂线位置。该线向上指向天空,仿佛天上有线将你拎起,称为“挂衣架”或“西山悬磬”。松静自然,物我两忘,达到“无我无他,无天无地。虚无缥缈,运行无始。”最好。  无极桩要点:  1、不要意守。初学者难以屏除杂念,可以想象绿原大海青山流水,或守窍,或数吸,或念经。但是,具备一定定力后,应努力驱除意守。此节是与各种意拳相区别的关键所在,切切谨记!有意,则停留在有界。只有无意,自然生出真意,才能跨越无、有无、有三界,才能无极生太极。这是太极拳与其他内家拳的大差别所在。不知道这一点,功夫依然
37进步,只是你说你练的是太极拳,实际上却是别的什么。当然,别的内家拳,一旦悟透关节,能够破除心意,立即也就会了太极拳,尤其是个中高明者。  一般,我们平常所说的意,指的是在后天通过学习和环境熏陶造就的认识基础上自己的主观想法,如果任由自己的想法主宰自己,则真正希望心灵和肉体回归于自然的目的,就成了南辕北辙,由于后天思想的添满和坚守,而永远不能达到了。  而我们追求的意,可称真意,是能真正含有能量,或者能指导激励产生能量的意识流。意,只有你在想,它才存在。真意,不论你想不想,它都在运作。我们学习修炼的目的是:求得后天与先天得沟通,最终达到用后天意指挥先天真意。  意为外在,属于阳,真意为内有,归于阴。相互沟通,阴阳相合。  2、不可用百会穴上领。既三点连线,不要用百会代替大椎。否则,可能出偏。虽然表面上功夫进展更速,却离邪法不远了。当然,若老师高明,能够护理,也无不可。很多门派常讲“顶头悬”,对其认识,多为悬百会。这里可能有更好的法门,我不知道。对于读我的书,帮助理解和修炼者,还是不用百会为好。时机发动,顶头自然会悬。  3、不要强迫自己舌头上接,既“搭鹊桥”。船到桥头自然直,有了渡客,才需要船家。该接的时候,自然就接上了。否则,舌头就松不下来,而且可能接错了位置。不要瞎操心,无为而为,会有为你答理一切的。要真诚地崇敬和感谢上苍,崇敬和感谢如果存在的造物主,他们恩赐我们的,精美的自己能够管理治理自己。  4、三点连线向上领,是上桩过程中的一步。不能一直想象着,这将违背第一条要
38点。以后只是跳出自己,加一个观照自己的意念后,就力求去掉意念。这时六祖惠能法师的“心无所住而生其心”,老子李耳的“能婴儿否”,“来者不追,去者不留”,会帮助你的。  5、“前一后二”。饭前一小时,饭后两小时;房事前一天,房事后两天。不能站桩,这是古训。由于一般练功者,不超过数十分钟,尚不剧烈。“前半后一”可矣。  收功:做三次微深呼吸。呼气时意想将全身的病浊之气排出体外;吸气时意想把自然界的精华之气收进体内。然后张开眼睛,稍做散步,或作摇橹功等基本功。  练功时间、次数、方向:时间因人而异,可长可短,初学者一般以 20-30 分钟为宜。若连续百天站桩一、二小时以上,且不行房事,称为“筑基”。方向朝南。一日早晚醒后睡前各一次为好。  上面谈的是上桩下桩的方法,其实并不全面。虽然够用,但还没有涉及内在的变化过程,没有涉及入静守定的心法。“应景自然,物我两忘”八字,确实是根本。但说的说了,听的听了,真正的过程,还是不甚了了。愚以为用为“中正,平衡,去对峙,等,忍,时,忘,无”来描述,比较细致。“中正、平衡”不消说了。最重要的是“去对峙”。什么是对峙?对峙是相对加上执着。相对的好坏,松紧、大小、左右、有无等等,为进入无极态,自然要去掉。尤其要去掉前面的中正与否、平衡与否,因为这些本身都是后天强加的名相。一旦有了比较,心上就悬着计较,实在害人。而执着物象,尤其是执着于相对,更是要不得的。去不掉,就等。等不了,就忍。忍不住,靠时间。到了一定火候时候,终于忘却。无天无地,无我无它,无往无来,无始
39无终。这是我个人的心法,它永远不涉及我现在到了几阶几层、进步退步,我就是我。几阶几层,是相对的东西,不破除,就一定会象毒蛇缠在心口,你喘不过气来。  太极拳真正是中华数千年文明的结晶。可惜能真正体会个中真味的太少。一旦用心去练太极,就会发现太极不只是一项运动,而是生命的一部份。公园里大部份人练的与其说是太极,不如说是体操。太极拳其实质是“活桩”。正确的呼吸是进入真太极的钥匙。静桩时能进行正确的呼吸都已很不容易,更何况“活桩”。呼吸涉及肩胛骨、胸椎、肋骨、尾椎的牵连配合,稍一不慎,便会“紧张”。稍一“紧张”,便会“起意”。从表象上看,太极拳的关键在于“呼吸”是不错的。  常说“道路就在脚下”,我说“悟性就在脚下”。境界四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入门我看太极拳,只看到两层功夫:一个是入门前,一个是入门后。也就是门外汉和门内人两个层次。门外汉,可以是太极拳的热衷人,心热手热,十年不断,打拳教拳。却实际落不到实处,只能人言亦言,以讹传讹。门内人,亦可能屡战屡败,口不善言,手不摄位。却能时新日新,不断进步,假以时日,自成一家。皆因为,入门前需要明师教导:查功、喂劲、讲理、辩非。“入门之后法自修”,入门之后,心中有了能在黑暗中摸索的北极星,已经众生平等,只有火候差别了。  什么是入门呢?这里涉及到我个人的见解:入门的标准我定义为:“以观知人,自能分辨”。“以观知人”指的是不必动手,在一旁站着看(感觉)别人练拳,就能大致知道对方的水平,有何不足,哪里不通。“自能分辨”是指与人交手,
40对方胜你。对方用的是摔交,还是苯力气,还是手法,还是组合劲,符不符合太极拳理,对方劲路(或意念)如何走的,该不该学习,自己能不能作到,自己练习符不符合太极拳理,走没有走偏等等,自己要知道,能分辨。  怎样、什么时候才入了门了?无极桩是根本,还要回到桩的状态上来说。站到“脚站没了”,就是入门之时。因为正在这个前后,你已经能感觉到“意”的存在,可以真正对太极拳“动心”了。体会不到太极拳的妙韵,不动心,不真正热爱,当然不是太极门中人,更不会入门了。  “脚站没了”是什么?“脚站没了”就是在站桩中感觉不到脚。但这里非常紧要微妙,不要特意强调去体会脚,找脚是肯定能找到的。是在神照之下,无极桩的状态里,恍兮惚兮之中,感觉不到脚了。这时不要问有没有?一问就落入对待,就犯了“执”的毛病。实际上,是逐步没有的,一般我感觉,站到脚下有一寸厚度时已经能体会到用意,已经一脚踏入门里。这时你已经可以和他谈意了。谈了意,以后心有灵犀,一通百通,一日千里了。  层次当然可以分得更细,但是愈细愈累。人们追求的是太极拳理本身,而不要拘泥于名相。入门后,大家水平有高低,见解无等差,早晚归于一处,何必强分呢。境界五回山转海不作难,倾情倒意无所惜--分别太极拳入门难,难在有无分别。太极阴阳,可分可合。分什么?合什么?是个问题。实际上,分和合,就是对着“形神意气力招劲”去的。正确理解区别了他们,就能信手拈来,无往不利。  形,形态、形体,一定的姿势。形的作用在于造势,所谓得机得势全在于形。起手的方位,落脚的踏
41点,关系重大。名师传授,讲究脚踏中门,落脚远近以另外一只脚没有蹬踏之力为好;手是近不缩寸,远不逾尺;明师传授,讲究神色专注守一,用意气感应和控制对方,此时,手脚自然地中规中矩。定式练形。  招,一定的连续动作,架势组合,有计划地图谋对手。招,是有计划地进攻或防守,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一去一来,设计或料知对方变数,诱使或迫使对方入我翁中。平时千锤百炼,用时顺势而出。也含有变化,只是这种变化也是固定的。单操和盘架子练招。  力,是肌肉收缩与舒张产生的,与骨骼支撑有关。发力有最佳点,往前后移动一寸距离,就失去了效能。举重、哑铃、俯卧撑等体育锻炼,能练肌肉的,是在练力。  劲,气的流动,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带动形体动作且有能量的,为劲。如果说招是有图谋的形体组合,则劲是有图谋的气的组合。最常说的八种劲为“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另外还有:开劲、合劲、提劲、沉劲、尺劲、寸劲、分劲、长劲、短劲、发劲、化劲、冷断劲、哼哈劲、凌空劲等。练劲主要靠明师的喂手,来传授气流向的感觉与火候。名师教的姿势架子只是外形,并不是劲的根本,这也是学了一大堆劲,却用不了的关键。  气,沿着经络能流动的是“气”。气可以流,也可以不流。可以自流,也可以它流。关键在“意”的运用。练气一般顺应一定的经络,逐步用意引导。通周天、倒河车以及藏密的宝瓶气、少林拳的易筋经,以及太极拳的摇橹功、金三角(翻江倒海)等,都是练气的法门。  意,一般,我们平常所说的意,指的是在后天通过学习和环境熏陶造就的认识基础上自己的主观想法。
42而我们追求的意,可称真意,是能真正含有能量,或者能指导激励产生能量的意识流。意,只有你在想,它才存在。真意,不论你想不想,它都在运作。我们学习修炼的目的是:求得后天与先天得沟通,最终达到用后天意指挥先天真意。意为外在,属于阳,真意为内有,归于阴。相互沟通,阴阳相合,才能用于太极拳。意安家在后脑,练意在脑后。  神,意的凝结、专注似乎可称为神。神色、神情、神态,平时信手拈来,但是“神”本身,却只需意会,难以言传。意分阴阳,神亦分阴阳。阳神能够沟通阴神,使用阴神,合于阴神,是太极拳追求的一个顶峰。神安家在眉间天目穴往里,练神需先能使意,从脑后到眉间之间,可以用神。  上述分别,是书面上的。何时分,何时合;分什么,合什么;分多少,合多少;都是问题。七种分别,也是七种层次、七种领悟、七种练习方法、七种教授方法、七种纠误方法。明师,必须要能够分别,能够针对不同状态、层次、悟性的弟子进行不同的传授。同是一个招法,应从每一种分别上理解。不同的分别,导致不同的用法。直到在神意层次上能解读了,才真正掌握了它。对此,而名师,则不一定知道,或完全不知道。境界六堪怜雨露生成力,借得乾坤造化机--桩功根本是“静极生动”,动是内动。  张三丰创造太极拳就是静极生动,由于张真人几近天人,他的拳架被常人学了,效力也是非凡,长期勤行,外动带内动,出功夫也是可以的。我认为:张三丰打的是第一层次的自己的拳。后辈观之,以为拳架重要,正是舍本逐末。站桩日久,希望内动,迫不及待,用意导引,是第二层次,也难能可
43贵。其他等而下之,不必论了。目前,太极界犹如金字塔,大道至简,在最上面,学的人最少;讲意讲气讲劲讲力讲招的拾阶而下,到了招法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变化多多,多姿多彩,令人目眩,各门各派,劲招法是也。实际上,无招胜有招!你有招,有亿万招,就有亿万招破法,有招等于无招。我无招,随手应招,招招不穷。所以,打架子,是打心情,打感觉。打到心情舒畅,天晴气朗。打出一种潇洒、一种随意,一种意境,一种文化,一种默默然,恍兮惚兮之中,存住真消息,就是行桩了。当然,有了桩功,不等于有了一切,其他练习也不可偏废。但要一步一步来。我前面讲的桩是无极桩,切切不可与意拳的各种桩相混。太极拳之所以好,是因为从无极生来,这就覆盖了无,无有,有三界。而意拳只能在有界徘徊,这是大差别。另外,我所说的有气,有功,但不是气功,请不要把这与气功混为一谈。内家拳当然必须讲究内功,内功并不是气功的全部,气功的范畴却不只是这些。多说气功,容易误导,使太极拳不是太极拳,而是气功拳了。除了桩功之外,为了在入门后,学习太极拳三十多种基本劲法(先有后无),还配合近二十种练习法,也很重要。其实,拳架的练习也是接近行桩的。还有“李道子先天拳中“无形无象,全身透空。”那八句话所描述的:只有具备了周身高度协调一致(使敌人找不到“发落点”);内气充盈不发则已一发使人神魂具丧;精神上从容恬淡,应敌时从心所欲;内中空虚寂然,有不见不闻而能感应规避的能力。这样才可以称之为高手。”。这正是无极桩将给予每个练习者的。我特别喜爱“感觉”、“恍兮
44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根本要从无极桩中求来,高功贵悟,而“悟性就在脚下”,“圣人息之以锺”是不错的。境界七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清苔--舞蹈说打太极拳的在打太极体操,无非是在贬低他。如果说打太极拳的在跳舞蹈,则更招人忿恨。  可是,世界上有着许多“可是”,从“太极体操”能真正打到手舞足蹈的,真正的不多。而真正应该追求的恰恰是“太极舞蹈”。理解了太极理念,顺应场势、心情、状态,自然静中生动出来的舞蹈,多么令人心醉呀!  任意场合、时间,暗自调节呼吸,体态,令之轻松和谐舒展,凝神守静。忽然,有意无意之间,似是而非之中,心意一动,体态随之变化,自然变化出来的舞蹈,形神意气力招劲,无一不合太极。比之太极体操,不蒂天壤之别。  认识是循环往复上升的。如果从太极体操上升到太极舞蹈,挨骂是挨得更多了,自己身心愉悦,又有几人深知我心呢?境界八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合拍合拍,打篮球、踢毽子、唱歌都需合拍,太极拳也讲合拍。合拍是遵循一些节奏,与之同步。打太极拳,从体操到舞蹈,快慢张驰,先后一致,始终如一,是合拍。但还有更为重要的合拍,是在推手散手中,合敌人对手的拍。合住对方是本事,合住对方的节奏是大本事。舍己从人,能遵从对方的节奏,才是真正的从人。  对方有什么节奏?什么节奏对方无法逃避?大节奏是呼吸,小节奏是心跳。合住呼吸不容易,合住心跳更不容易。太极拳,就象对待情人,小心求得沟通,摸索对方得脾气,暗中迎合,直到对方心跳起来。打就打得心跳!  呼吸的进
45出,脉搏的消长,就是阴阳。  对方呼出时,用意拉住他的气不让回去。也就是在他的出气将尽之时,全身心合住对方,集中全部能量,等待他吸回的刹那,顺着他引狼入室的吸气,打过去。这时,对方如果高明,是不敢吸气的,这就是能用意拉住对方气的原因。  而心跳,如果你能听出对方的心跳,那么更简单了。用意顺着对方的心跳拉伸对方的心脏,直到心脏真正狂跳起来或者跳不起来,还用打么?境界九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真传“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事实上,万卷书都是真的,只是许多是无法形诸于文字的。“道可道,非常道也;言可言,非恒言也。”能说出的,大多已经经过提炼、概括。而提炼、概括之后,就是现在的模拟、仿真、虚拟现实,似是而非,不是那个了。文字上的东西,大都是强为之名。树有种种不同,千姿百态,说不尽雄壮、挺拔、飘逸、婆娑,强为之名为“树”,无非指代。说树、写树、读树,说者、作者、听者,大家都明了的不是那棵真正的树了。却是,只有那棵树才能真正认识自己,知道自己才是什么,或知道自己不是什么。万卷书都是真的,读书人却不是写书人,理解就叫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假传的万卷书都是真的,真传的也就不是一句话了。  真传传什么?真传的是一种感觉!一种唯恍唯惚的东西。“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老师是找能接受感觉的弟子,为他用感觉印证一下,让他体会到什么是、如何能是,把一种恍惚的东西传下去,就是真传了。喂手,明师将体验到的认识,意念到身手,主观到客观,打给弟子,就是太极拳的真传了。大道、性、命、
46佛,人人本来具足。太极拳人人能打,本来具足,只是大多感觉不到。能有所感觉的,就是有缘之人。有缘之人,常常无明师为之认证;明师,常常找不到有缘之人。明白了真传,也就明白了缘分。有了“心有灵犀”,什么事情都好办了。  没有老师,要更上层楼,靠“悟”。悟什么?一定要从能传递的恍惚感觉入手,从天地之中认证来感觉,是真感觉。天人合一,这是无字真传。境界十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听劲手听、肘听、肩听、夹脊听、小脑听、心意听。关键在于“舍己从人”。  手听,诀窍是以手听手;肘听是以肘听肘;肩听是以肩通肩;夹脊听是用自己的十字对上对方的十字,隐约同于对方通于对方。小脑主宰动作平衡,探听对方小脑的变化,就能开始与对手动作的意念互相沟通。心意听,是用自己两只耳朵的耳垂下沉来听,那里是通常人说的意根。这样的听又进化了一步,已经开始在观照上做文章,已经不是主动的探听,开始被动接收了。  上述之听,从主动而形体,到被动而心意,逐步虚无清净,升华了。都是围绕“舍己从人”的,是有为之听,需要舍掉自我,做点工作,依然不自然。  往后一小步,也是最艰辛的一大步,就是融入自然,修炼不听之听。这样的听,需要的不仅仅是功夫进阶,更重要的是道德感化。道理上可以从几个不二上看:你我不二、物人不二、理事不二。此外还有人籁、地籁、天籁等先贤诸子百家的描述。  与““舍己从人”相对应着说,这个阶段是“不取不舍”。  心意听如果算是一水面清净的深邃潭水,外来的侵扰在水面折射出各种影子,只是不留痕迹而已。但还有个
47湖际的限制,还存在内外的界限,还需要保持自己水面的清净,总还做些人为功夫。而再进步之后,水面就无限扩大了,就空空当当,漫无边际,与四野大地苍穹融合。你也是我,我也是你,我的由来,天地万物为根,不知其大,不觉其小。这个听就是无为之听,通俗地说是人的本来直觉,直达三千大千。  水面之扩大,不是人为之大,人为总有限。心不能认得真,总要些朦胧恍惚糊涂最好。  修炼也简单,做回一个正常人,坦坦荡荡,安安祥祥。  一念来如电闪光划过,念起而心动,不问由来。念过而心止,不咎既往。  恰恰为:  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色穿潭水无痕。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境界十一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层次 太极拳功夫与其他门派一样,是渐修渐进的。凡学习,过程都是这样,只有大智大灵的少数除外。也因此分了层次。有分十层,什么几刚几柔的;有说小成、中成和大成的,最后还有一个“十年不出门的”层次。其实,都是名相,彼此交往,落不到实处。好像说树,小树,大树地说了,别人听了,依然不能具体。  我的层次论有所不同。根据分别来讲层次,能够分别什么,也就到了什么层次。太极拳的东西,或招、或法、或步,你从形的角度解释了,理解了,你就达到了形的层次。从力、从气、从劲、从意、从神,能用什么来解释,能用什么来理解,你就掌握了这一层次。  层次的进步,是符合认识方*的,亦既循环往复上升的,每一次回到起点,都站在更高处。每一次进步,都是否定之否定。在新的层次
48上否定原来层次上的,在本层次上是正确的东西,到了下一个层次,就变成了谬误。  明师授徒,是根据层次来讲的。这个阶段说是好的,下一个阶段则要破掉,而到再下一个阶段却重新建立。所以,断章取义地听明师讲授,是容易误入歧途的,或者因为满含机锋而懵懵忡忡的。许多当头棒喝,是因材施教的。这也是真正太极拳无法普及的原因之一。评价师傅,理解师傅,却却不可断章取义,望文生义。  从有到无,从无到有,反反复复。就换了体质,长了功夫。王宗岳版太极拳论 详解
传统杨氏太极拳班侯直系 传统杨氏太极拳班侯直系
传统杨氏太极拳班侯直系 微信号 taijiyunshui
功能介绍 杨氏太极拳创始以来,花开两枝,分别以杨班侯、杨健侯为代表。杨班侯这一支派沿袭杨禄禅所创套路进一步完善,集杨、武氏之精华,拳架和攻防上将杨氏之舒展大方和武氏之小巧紧凑融为一体,人们将这一支派称为杨氏太极拳老架,亦称“传统杨氏太极拳班侯直系”。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招熟而渐
49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一)、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说的是老子《道德经》的开篇。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易瑜伽认为说的是阴阳)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所谓太极,古人“谓天地 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 ( 《易系辞》 )。这是我国古代的天体演化论,把太极形容为混沌初分后的阴阳两气,而混沌未分的状态为“无极”状态。也有人解释“太极”是屋中最高处正梁的中心,意为最高、最中心的东西。(太极图)呈圆形,内含阴和阳两个半弧形的类似鱼形的图案。太极拳采用这个名称,象征着太极拳是圆转的、弧形的、刚柔相济的拳术。“无极而生” ,周敦颐 ( 1017 一1073 )所著 《太极图说》 说: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王宗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是根据 《太极图说》 而立论的。“阴阳之母也”意指阴阳两气包含在“太极”之中,所以说“太极”是 “阴阳之母”。 (二)、“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古人认为太极是一个混圆
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8:00)
销售电话:020-
售后:020-
除特别注明外,作品版权归上传方所有和负责。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做出处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极拳的传统文化内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