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离子方程式在写离子方程式的时候,磷酸要不要拆开来写

高中化学哪些强电质在离子方程式里可以拆开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高中化学哪些强电质在离子方程式里可以拆开
我有更好的答案
KOH,Ba(OH)2)和所有的盐、HI),Ca(OH)2、强碱(NaOH1。强电解质拆,弱电解质绝对不拆、气体都不拆、HBr,除了Pb(Ac)2(醋酸铅)。2。沉淀。常见的强电解质为强酸(H2SO4、HCl、HNO3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10.1第一次更新、10.6第二次更新、第三次更新已完成,祝大家暑假快乐······&br&&br&&br&不请自来,提供一个自认为不错的方法(在知乎第一次敢这么自信~)(高考出分后更新:答主高考化学至少98&br&&br&(本人为辽宁高三学生,以下内容适用于全国卷及难度类似的省份卷纸,江苏等hell模式的省份部分内容不适用。)&br&&br&作为化竞党,把化学高考题刷到保底85+是高二上学期以前必须完成的任务(这里的保底是指任何全国卷左右难度的题必须85,一般能答90以上)。随之而来的就是我需要解答来自同学各种各样的高考题,逐渐也大概摸索到了一些方法。与其说是答题技巧,不如说是一种思维。&br&&br&首先,不管怎么说,整体来看高考题真的不难。偶尔的确会有几道偏难怪,但所有人都答一张卷,你不会别人也抓瞎,那些分送给出题人就好,在能做到基础扎实可靠、答题行云流水之前不必过分纠结它们。&br&&br&不难体现在什么地方?中庸。化学要求很多方面的能力:碎片化知识的记忆,数字运算,描述性回答(比如问你重结晶的步骤,然后一个大横线,这种题在近年命题中有上升趋势),通过已知信息推断分析等等。但这些方面的能力要求并不高,论知识内容的丰富度、碎片度,化学远小于生物,论计算量和分析难度,化学也低于物理和数学。因此,只要你能力比较均衡,化学题就不会成为最大的阻碍。相反,如果你在某一个方面能力很差,考察这方面能力的化学题就会让你很头疼。&br&&br&能力均衡很关键,但并不是我主要想说的。因为每个人都有短板而且各不相同,大家只要努力去提升短板就好了,计算不会的去刷计算题,好好学数学;不会写描述性回答的多练练语文概括新闻什么的,我帮不了太大忙。&br&&br&我今天着重针对的是知识的记忆与运用方面。很多人都和我说,明明有很认真的在背知识点,但是考试就是感觉缺弦了一样,怎么都用不上。其实化学虽然知识点很多,但一定不要死记硬背,要着重理解,方能更好的使用。(生物就死记硬背吧,我也没好办法…)&br&&br&所以我今天想分享的方法其实是一种思维的方法。高中化学知识并不是零散的点,而是一张互相交织的知识网,有机、无机、元素、电化学等等互相之间都可以建立起联系。一旦这张网建立起来了,你的记忆将会无比顺畅。即使你遗忘了某处的知识,你也可以通过其他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将其推出。很多人抱怨化学知识点太零散无从记忆,这恰恰是没能形成各个知识点间的联系。这时记忆知识点将极为痛苦,因为你看不到之间的联系,也不理解其中的原理。你将不断地一边死记硬背一边不断遗忘,拆东墙补西墙,这是个一个无穷无尽的死循环,一旦落入这个循环就很难脱身了。&br&&br&怎么训练自己以形成这种知识网呢?我的方法就两个字:多想。&br&&br&&b&“多想”是指通过刷题后反思题目并跳跃性联想来加深知识点间连接。我不否认刷题是最好的方法,但刷题之后千万不能只是对个答案了事,那样刷多少题都救不了你。我的方法是刷完之后分析错题和好题,想一想背后的原理并不断联想。&/b&&br&&br&&br&具体来说,这个还分两个方法:“多想一步”和“跳跃思想”&br&&br&先说“多想一步”。化学的学习中,很多时候你会想不明白一些问题,而深入思考的核心就在于不要&b&过早&/b&借助老师和同学,自己想一想。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分析问题,试着提出一个解释。不论解释是否正确,在这个思维的过程中你可以收获很多。&br&&br&举个简单例子,很多人曾纠结过氯化钙能不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然后去问老师。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自己就能解决嘛。多想一步,如果反应了,预测产物是什么?碳酸钙和盐酸,它们两个又会反应回去,所以氯化钙和二氧化碳不反应。&br&&br&同理,有时候记不住同时有几个反应物可以反应时,哪个优先。比如,铵根和铝离子哪个先与氢氧根结合?多想一步嘛,假设先与铵根反应生成氨水,氨水还是会回去和铝离子沉淀,所以很明显,铝离子先于铵根。铜粉和铁粉的混合物投入三氯化铁溶液,哪个先反应?同理,假设铜先反应,生成铜离子,但铜离子还会和铁粉置换,所以铁粉优先反应。&br&&br&刚才这两个例子属于“多想一步”的方法,这个方法最大的好处是它不仅仅能帮助你解决一些简单但较易混淆的实际问题,还能&b&帮你培养一种主动思考的思维方法,帮助你&u&独立&/u&解决很多问题。&/b&&b&而这正是化学学习最重要的。&/b&&b&你总依靠老师和同学,知识总归是他们的,不是你的。你自己想明白了,知识就永远属于你了。&/b&以后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自己先想一想,不要直接放弃抵抗然后去问别人,对自己的思维也是一种锻炼。&b&当然这条路也不能走到极端,不然就成民科了&/b&。实在思考不出来就不要瞎想(瞎想不等于理性思考)了,去请教师长答疑解惑;想出来一些原因也最好和老师交流确认一下正确性,老师们也会很欣赏你这种探索精神的。&br&&br&&br&下一个要说的是“跳跃思维”的能力。跳跃思维的核心在于做完一道题之后不仅仅拘泥于题目的知识,而是延伸、发散。&br&&br&还是举例子。就在刚刚有同学问我,为什么制取氯化铁固体不能加热蒸干氯化铁溶液。原因是加热氯化铁时氯化铁会水解。我告诉他答案之后继续问,这个答案能不能让你回想起任何有关的化学知识?他想了半天没想出来,这就是没有建立起一个知识网。通过这道题你应该能想到很多,比如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就是把饱和氯化铁溶液滴入沸水,铁离子水解。联系得多紧密啊。想到这了你就可以顺便回顾一下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方法、物理和化学性质。继续发散你还可以举一反三。什么样的离子加热会水解?什么样的盐可以蒸干溶液制得?甚至你还可以发散到含结晶水固体物质的制备上。有哪些方法可以得到含结晶水的固体?重结晶的操作步骤是什么?当然太往外的这些发散并非必要,只是用以说明这个发散是可以几乎无穷无尽的。&br&&br&刚才这个例子简单一些,再来一个比较有难度的例子。有一道题是这么问的:铝表面有致密的氧化膜,那么能否用它来腌制咸菜?答案是不能,氯离子会破坏铝的氧化膜。&br&&br&这道题就属于典型的偏难怪,我一开始以为应该往铝离子对人体有害这个方向答,花了好长时间才想到氯离子可以破坏氧化膜(这句话在教材上是有的,原话是盐可以破坏铝离子氧化膜)。相信大多数人答不对这道题,但是之后呢?这道题就白错了吗?我们是不是可以去想一想、猜一猜其中的原理呢?&br&&br&演示一下这个思维过程:首先,氯离子在溶液中破坏铝的氧化膜,应该属于一个离子反应,而且不涉及氧化还原。离子反应的条件是什么?离子浓度减小,一般来说就是生成沉淀、气体、弱电解质和络合物。具体这个反应里,不生成气体、弱电解质,反应环境是弱酸性,应该也不会有沉淀。于是我们可以推断,可能是生成了络合物。这时候我们再回忆一下铝的络合物,高中比较常见的是Na3AlF6(冰晶石)和NaAl(OH)4(偏铝酸钠)。氯离子的性质和氟离子、氢氧根比较接近,推测也产生了络合物,可能是[AlCl4]-或者[AlCl6]3-,通过查资料或者问老师,我们可以知道主要产生了[AlCl4]-。再进一步的话,我们可以思考为什么铝容易形成四配位的配合物,而钠、镁几乎不产生配合物呢?原因是AlCl3外围有6个电子,属于缺电子化合物,而配合的本质是Cl-提供2个电子,这样就形成了8电子稳定结构。最后我们试着写一个方程式:&br&&br&&img src=&///equation?tex=Al_%7B2%7D+O_%7B3%7D%2B8Cl%5E%7B-%7D%2B3H+_%7B2%7DO%5Crightarrow+2%5BAlCl_%7B4%7D%5D%5E%7B-%7D%2B6OH%5E%7B-%7D& alt=&Al_{2} O_{3}+8Cl^{-}+3H _{2}O\rightarrow 2[AlCl_{4}]^{-}+6OH^{-}& eeimg=&1&&&br&&br&你看,在上述的思考过程中,我们依次串联、回忆了离子反应条件、常见金属化合物、络合反应、原子结构、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每次这样的思考都能帮助你加深以往知识点的记忆,还能起到查缺补漏的作用。一次联想或许起不到太大最用,但如果你坚持下去,你的知识体系将成为一个高度自洽的关系网,这样你就再也不会感觉到化学知识点散乱无章、无从下手了。&br&&br&以上是我想说的主要方法,亲测好用,但是这是一个慢过程,就像磨刀一样,需要日积月累,终究会有某一个时刻你突然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刀竟然如此锋利。&br&&br&&br&&b&更新预告:这个答案并没有终结,我的下一部分更新将是具体题型、知识点的分析和解答方法。请大家在评论里说出你认为高中化学/化学考试中最让你们讨厌的题型和知识点,我会在答案中不断更新,补充。&/b&&br&&br&希望看到这的点个赞,上边这些手打了两个多小时,我终究还是需要一个继续更新的动力的~希望大家理解~&br&&br&---------------------------以下是更新--------------------------&br&&br&&b&&u&十一假期第一次更新:&/u&&/b&&br&&br&一、Q&A&br&&br&1.关于理解力&br&Q:想东西慢,记忆力差,别人用半小时理解,我要用两小时。&br&A:理解、分析、思考的能力的并不是天份,而是一种技巧。只要多尝试着去训练,这些能力一定会提升。很多人小时候训练不够,学习方法僵化、过分注重死记硬背,导致思维能力弱是必然的。这时如果你认为你的理解能力差就放弃了去理解,那你的理解力就永远不会提升,然后继续抱怨自己理解力差。这是一个死循环。不努力就把原因归结到天份是不可取的。&br&&br&2.关于化学竞赛&br&Q:特别想问问,你为什么要学竞赛呀?感觉好像没什么用呢。&br&A:因为我喜欢。人嘛,总是要做一些无用但有趣的事情。再说了,竞赛也算有点用的。&br&&br&Q:高三了,想看看竞赛书拓展一下视野,有什么推荐吗?&br&A:推荐就是,对于高三学生,不要看竞赛书!!!有人说高中化学和真正的化学是两个平行空间,这个说法相当有道理。竞赛和高中很多内容是完全冲突的。略带不客气地说,高中那些东西你还没完全弄明白呢就去看竞赛,你这是自寻死路...高考的确会出一些拓展内容(信息题,主要是有机那块),但是99%的信息点你都会在高三复习中遇到,所以看竞赛书除了会把你的知识点弄得一团糟以外,真的没啥卵用。&br&&br&3.关于江苏&br&Q:那我们大江苏的肿么办答主?/看到江苏就哭了/江苏的哭昏在厕所…&br&A:加油...我记得给我打击最深的就是高二时候做过一套江苏卷(忘了哪年的了),勉强及格...祝你们好运...&br&&br&&b&&u&二、具体知识点&题型(重点)&/u&&/b&&br&&br&&br&你们太热情了,几乎所有知识点都覆盖到了...我只能按呼声高低排序了,详略也不太一样,敬请谅解~&br&&br&1.实验题&br&&br&做实验题最好的方法就是真实地做一次实验。实验题中有很多难以记忆的实验方法、步骤类填空题,非常讨厌。举几个例子,分液时候怎么放气?配制溶液怎么操作?对于那些没有上手操作过的同学来说,这种题真的是很难记。我的方法是1.如果有条件,找时间操作一下。2.如果没有条件,试着去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放气要用下端放而不拔上端塞子?因为直接拔塞子容易把塞子喷出去,而用下端放气不会。一切实验流程都是有原因的。理解了这个原因,你就永远不会记错了。死记硬背总归是不太可靠的。&br&&br&实验题考查的另外一个能力是分析能力。举个例子,经常有题目让你填某个瓶/管内的试剂。一般来说这些试剂主要就是除杂用的,这时候你就要分析具体除的是什么杂?有的题目要求除空气中的CO2和H2O,那就是碱石灰。有的题目要求测量某种液相反应出来的气体体积,这时候就需要浓硫酸除水蒸气。分析是做这种题的核心能力。还有一个方法就是站在实验设计者的角度想一想问题。如果你是实验设计者,你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如果你是实验设计者,你会担心哪个地方有误差?你会怎么防止这些误差?&br&&br&做完题之后,就算你全对了也要分析思考一下整个实验,这就是我正文里说的“多想”。你可以想一想假如你是出题人,给你这样一个实验你会出什么题?然后自己解答一下。毕竟这次没考可能下次就考了呢。大家都刷题,你要做的是把这一道题的价值利用到极点。你刷一道题顶别人刷三道,你当然就比别人进步大了。&br&&br&2.推断题&br&&br&有机和无机推断合到一起写。&br&&br&先说有机,我个人认为有机推断难度在无机之下。毕竟高中一共也没学几个有机物(相比竞赛),而且提示性词语太明显。做推断题最重要的就是对突破口的把握。突破口一般是反应条件,对某种物质的性质描述等。提到重要的工业原料基本就是乙烯,看到可以电离就是酸。此外,有机的反应条件对反应的提示尤其明显,因为某种反应条件一般对应着某种单一的反应,看到浓硫酸加热就想醇的脱水或者酯化;看到NaOH加热,就想卤代烃的水解和消去;看到Cu,O2就是催化氧化;如果是信息题很多会给反应条件,到题目里找那个反应条件基本就能确定反应物的种类。有了突破口之后一切就都好办了。&br&&br&无机也是一样。多读题干,挖掘出给的所有信息,然后去找突破口。高中常见的化合物一共就那么些,还有很多颜色、性质的提示。而且一旦你找出来一个化合物基本你就能知道整个反应图是关于什么的了。比如说你推断出某种物质是Fe,然后整个图都是互相转化,那基本大多数物质都是铁化合物了。So Easy。&br&&br&另外还有一个小技巧,就是记忆一些常见沉淀、气体的摩尔质量,比如硫酸钡233,氯化银143.5,碳酸钙100,二氧化碳44,类似这种。当你遇到生成多少沉淀但毫无头绪的时候可以试着除一下这些数,如果能除开基本就是这种沉淀了,也算个突破口吧。当然这个不能保险,在完成整个推断之后要验证一下对不对。&br&&br&推断没法讲太细,毕竟内容太多了,学不好很多时候是知识点有欠缺、漏洞,那就去用正文的方法巩固知识点把^ ^&br&&br&3.离子共存、离子排序&br&&br&离子共存其实挺好办的,沉淀、气体、双水解、弱电解质、配合物、氧化还原、有没有颜色、pH,这几个筛一圈基本就选得出来了,如果不熟练只能说明题刷的不够(没办法这块就是多刷刷题就熟了),这块真的挺简单的...&br&&br&离子共存简单,但是离子排序是个大问题,可以说是整个高中最不好理解的知识点之一。这块我自认讲不明白,至少肯定没有学校老师讲得好。我只能说大家一定要利用好三个守恒,这三个守恒练明白了几乎可以解决所有离子浓度排序的问题。还有就是大家一定要模糊地有一个大概浓度的概念。什么意思?假设有0.1mol/L的氨水,pH大概是11,现在让你给溶液中粒子排序,你首先大概要想一想每个物质的浓度。NH3·H2O弱电解质,所以浓度略小于0.1,pH为11,所以OH-是0.001,两者差了100倍,再利用电荷守恒就能写出NH3·H2O&OH-&NH4+&H+。为什么要建立起一个大概浓度的概念呢?因为当有一些校不准的顺序时,你可以通过这个大致判断。&br&&br&4.摩尔、化学计量、理想气体方程等&br&&br&这块其实是高中化学一个小难点,最好的方法是...刷题。这块内容有一个做题的技巧,而这个技巧我是没法直接传授给你的,所以我说再多也比不上你刷题之后产生的熟练度。我的建议就是,对于每一道你认为有价值的题(包括但不限于错题),认真研读解析,如果错了一定要不看解析再算一遍,确保自己掌握了这种做题方法。千万千万不要看完答案觉得自己下次做没问题然后跳过,下次继续掉到坑里...&br&&br&再说一下计算。计算这个东西感觉技巧成分很大,但是真的只能靠自己的能力。我的计算也是从非常烂刷题刷到合格的,大家去刷刷刷吧。还是一样,对有价值的题重点研究、重做,如果你认为真的很好还可以抄到错题本上,过一阵子再做,你未必能做对。&br&&br&5.氧化还原&br&&br&判断氧化还原的进行就是背氧化性顺序表。在一个可以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还原剂的还原性强于还原产物,当氧化剂不足量时优先氧化还原性强的物质,反之亦然。写方程式的时候用升降价配平法,对于复杂、难判断化合价的物质使用零价法(假设化合价都是0)。多练就熟了。&br&&br&还有一个并到这里,就是自己写方程式的时候应该怎么写,生成什么产物。从某种角度来看,化学反应的驱动力是不稳定的物质变成稳定的物质,所以写生成物的时候优先写稳定的物质。而且写完之后检查一下整个生成物会不会继续反应,比如说你写ClO-氧化亚铁离子,如果生成Cl2显然就是不合适的,因为Cl2还会和亚铁离子继续反应。再比如说Ca(HCO3)2和氢氧化钠反应,你写生成碳酸根显然就是不合适的,因为碳酸钙会沉淀。自己写方程式的时候经常会忘记这种东西,然后就会错。那就要求你细心、细心、更细心了。&br&&br&6.化学平衡&br&&br&做好化学平衡题要求你对勒夏特列原理有一个很深的理解。这块我也没什么特别要说的,多做题,多看解析,多思考。&br&&br&7.总结&br&&br&很多地方我都没有给出什么特别好的建议,只是让大家刷题。其实这个也挺没办法的,毕竟事实是刷题就是最好的办法,因为很多东西我能理解,但是没法给你讲明白。这一方面是由于我教学能力差(毕竟我也是学生),另一方面,这些内容是我在刷题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技巧,如果你的刷题量不够是无法理解的。&br&&br&但是,我并不是让大家盲目刷题、刷的越多越好。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就是教会大家怎么在刷题之后对题目、对知识点有更深的理解。正如我强调了好多好多遍的,刷题之后,不管对错,要思考这道题的精髓,也可以试着自己举一反三的给自己提出一些问题自己回答。这些都是构建知识网的有效方法。对于好题也可以积累下来等过一阵子再做,你可能还会有新的感悟(当然也有可能是过了一段时间又不会做了...)&br&&br&那么这次更新到此结束。可能还会有接下来的更新,也欢迎大家在评论中互动~&br&&br&&b&&u&10.6第二次更新&/u&&/b&&br&&br&&br&本次更新内容不多,对文章部分细节进行了一些小改动,看过的不用再看一遍了。&br&主要是今天在日报上看到了这么一篇文章(&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月亮本身不发光,发光的是太阳」这样的知识究竟有什么用处? - 尚萌的回答&/a&),与我正文部分“要建立起知识链接网”的观点完全相符,摘录如下:&br&&br&&blockquote&在看到「月亮本身不发光,发光的是太阳」这句话时,如果你没有根本想过以上任何一个问题,那么,这句话对你就没有任何意义。它不过是一个命题,一种诠释,一个断言,“苏格兰的绵羊是黑色的”一类的断言。它与你无关。它描述的对象你并不关心。你信任这句话,接受了它,不过是因为书本或他人的权威让你信服,而不是出于任何理性的思考。这句话本身是人类所掌握的知识,但是,它不是你的知识。这样,采取跟福尔摩斯一样的态度是明智的。&br&&blockquote&他不耐烦地打断我的话说:“这与我又有什么相干?你说地球是绕着太阳走的,可是,即使地球绕着月亮走,这对于我或者对于我的工作又有什么关系呢?”&br&-----------《福尔摩斯探案集》 血字研究&/blockquote&如果类似的问题自然的出现在你的大脑里,你也愿意花一些功夫给出答案,那么你会发现,每一个答案都会引出更多的问题,这样的问题链几乎可以无限延伸下去,把天体物理的许多重要理论(辐射机制,空间探测,恒星形成与演化,太阳系起源,恒星模型,超新星爆发......)都包括在内。&b&大自然是一个整体。科学事实(细节知识)从来都不是孤立的&/b&,&b&而是通过理论框架与其他事实链接在一起。尝试建立这种链接的过程就是加深理解的过程。&/b&&br&另一方面,创立物理理论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把大量的科学事实有序的链接起来,指出它们背后的因果关系,抽象出更简短的图式来描述更多的大自然的细节。脱离细节知识的物理理论是没有意义的,即使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样迥异于现实经验的理论。&/blockquote&&br&第三次更新:&br&&br&这次更新有些姗姗来迟~&br&先说说本人高考情况吧。总体来说考得并不理想,全国II总分676,考败来浙已成定局。没去上清北还是挺遗憾的,但是既来之则安之,在浙大好好呆着也挺好的,你看曾博老师不也逆袭了吗~&br&&br&高考没考好主要是语文才100分,全班倒第二,我自己都无法相信...数学也没太考好,错了一道填选题,140。&br&&br&但是理综还是可以的,刷了个295(今年题简单),其实我不太懂批卷人,我自己估分觉得是可以299的(傲娇脸)。化学不是满分也98+吧...所以我还是可以勉强介绍一下人生经验的233&br&&br&然后就是统一回答一些私信问的问题。&br&&br&1.&br&Q:教辅用什么?&br&A:五三。正常考试80分以下的好好看知识点,用我说的方法理解记忆(理解和记忆都是重要的)。80分以上且自认为没有纯粹的知识漏洞的直接刷题就好。错题、疑惑的题、思路不清晰耗时长的题一定一定要看解析,而且要看懂。有一道是一道,不能不求甚解。对于高三学生,全品的解析对于知识点讲解挺不错。刷题就是各种金考卷。如果学校老师用其他教辅,一定要把老师使用的那本教辅放在第一位,因为老师会讲,其他的作为辅助,千万不要主客颠倒。再强调一遍,所有不会的题和带来阻碍的题必须看解析看懂。&br&&br&Q:我化学常年不及格。&br&A:这种情况我统一建议你咨询老师然后详细制定专属学习计划。只要你有诚意和敬意,正常的老师都会帮你的。我能给出的建议就是:好好听课不会就问,千万别自以为是。更不要盲目听我的,鄙弃你的老师,这种行为只会害了你,我也担不起这个责任。总之,我只是提供一种方法,我的教学能力连最一般的老师也比不了,别光顾着听我的就否定你的老师。&br&&br&Q:我知识点还记不住&br&A:强调一下,理解记忆的基础是记忆,得先记得下来才能理解,连知识都记不住就尝试理解断然不可取 。&br&&br&Q:我想了解更多原理层面的东西。&br&A:①(开学,下同)高三,且正常成绩低于85分:安心学习,别想太多&br&
②高三,且正常成绩高于85分:学一遍选修三,稍稍学的透彻些,足够用&br&
③高一/高二,且学有余力:欢迎学习化学竞赛,但请务必不要占用正课时间,发现其他学科成绩下降立即停止,且务必分清高中化学与实际化学的界限。如果你不听这些,就是害自己。&br&
④高一/高二,且对化学有极大兴趣:欢迎学习化学竞赛,向你的老师咨询你是否适合专攻竞赛路,并自己做出决定。&br&&br&好了,这次更新就这么多,下次应该会更遥遥无期,有问题欢迎私信我(最好一条说清楚,寒暄可以少一些。单发一条“在吗”,本人视心情可能不回复。)&br&&br&&br&最后的最后,吐槽一下只收藏不点赞的人!你们好坏!哼!~
······10.1第一次更新、10.6第二次更新、第三次更新已完成,祝大家暑假快乐······ 不请自来,提供一个自认为不错的方法(在知乎第一次敢这么自信~)(高考出分后更新:答主高考化学至少98 (本人为辽宁高三学生,以下内容适用于全国…
因为搬家笔记全丢了...更新有点困难 首先声明文中的笔误我基本上都在评论什么的说过了 所以私信什么的都懒得再回复一遍了……因为懒 评论也关了 说好的重新整理一遍也一直拖到现在......大家就将就着看看......&br&&br&没有看不懂的所谓高大上!没有大学内容!切实分享一些高中数学老师基本不会讲但解题能用到的干货!&br&&br&广告(值得一看的干货):全国卷理科考生如何提高成绩&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question/4758&/span&&span class=&invisible&&9177/answer/&/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br&&br&&br&============================&br&&br&&br&1.&figure&&img data-rawheight=&697& src=&/8b664a15fb6fbb2bdf97_b.jpg& data-rawwidth=&32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64& data-original=&/8b664a15fb6fbb2bdf97_r.jpg&&&/figure&用数形结合算函数题时对画图很有用&br&&br&2.&figure&&img data-rawheight=&941& src=&/3fe637bde6defdb0ce057cb_b.jpg& data-rawwidth=&32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64& data-original=&/3fe637bde6defdb0ce057cb_r.jpg&&&/figure&周期什么的大家应该都知道,所以千万注意这些隔一个周期函数值会发生变化的!&br&&br&3.&figure&&img data-rawheight=&947& src=&/83e72c3f09d9a92f618ebd6d16c782a1_b.jpg& data-rawwidth=&321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15& data-original=&/83e72c3f09d9a92f618ebd6d16c782a1_r.jpg&&&/figure&&br&这个很实用,可以不用画图,直接算出最值。但要千万注意函数表达式中到底是加号还是减号!(括号里不符合特征意思是图中f(x)表达式中划红线的加号换成减号)&br&&br&4.&figure&&img data-rawheight=&1246& src=&/6ad41f17a59f6c3ae5e0bb3_b.jpg& data-rawwidth=&20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48& data-original=&/6ad41f17a59f6c3ae5e0bb3_r.jpg&&&/figure&一些常见又不太常见的奇函数...选择填空题里遇到可以直接用&br&&br&5.&figure&&img data-rawheight=&1077& src=&/7cbeb10bc2d97_b.jpg& data-rawwidth=&32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64& data-original=&/7cbeb10bc2d97_r.jpg&&&/figure&特殊情况&br&&br&6.&figure&&img data-rawheight=&1280& src=&/c421d1c00ec3bcfc312f_b.jpg& data-rawwidth=&13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22& data-original=&/c421d1c00ec3bcfc312f_r.jpg&&&/figure&&br&各种情况下的对勾函数图像&br&&br&7.&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697& src=&/564dcedae3caca9ded79b_b.jpg& data-rawwidth=&32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64& data-original=&/564dcedae3caca9ded79b_r.jpg&&&/figure&&br&这种题型是不是很熟悉呢?以后遇到直接用就好 不必纠结怎么证明&br&&br&&br&8.接下来更一些函数的图像和性质&br&(1)&figure&&img data-rawheight=&1049& src=&/c09b16fa5bd26f8d79bea6ed_b.jpg& data-rawwidth=&20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48& data-original=&/c09b16fa5bd26f8d79bea6ed_r.jpg&&&/figure&&br&(2)&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1284& src=&/206a28bf5b7eed8dc26ec3ca9d03c1ff_b.jpg& data-rawwidth=&32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64& data-original=&/206a28bf5b7eed8dc26ec3ca9d03c1ff_r.jpg&&&/figure&&br&(3)&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1280& src=&/9d11c33ab20e2982f35dfa_b.jpg& data-rawwidth=&20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11& data-original=&/9d11c33ab20e2982f35dfa_r.jpg&&&/figure&&br&&br&(4)&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1599& src=&/7d097ee8d21710dbc6ca9e_b.jpg& data-rawwidth=&32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58& data-original=&/7d097ee8d21710dbc6ca9e_r.jpg&&&/figure&&br&&br&9. 直接记住这些 对选择填空题节约时间很有帮助&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1031& src=&/ec8730dab82d7b0fa2db9f_b.jpg& data-rawwidth=&20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48& data-original=&/ec8730dab82d7b0fa2db9f_r.jpg&&&/figure&&br&&br&10.&figure&&img data-rawheight=&939& src=&/bca7a33b7ccbc_b.jpg& data-rawwidth=&20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48& data-original=&/bca7a33b7ccbc_r.jpg&&&/figure&&br&跟第七点放在一起&br&&br&&br&11.&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768& src=&/cbc1cfe3c90d3c981ce6b28b1d32be87_b.jpg& data-rawwidth=&20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48& data-original=&/cbc1cfe3c90d3c981ce6b28b1d32be87_r.jpg&&&/figure&&br&&br&&br&12.&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1258& src=&/07d9a50eea1b3c06e0a21_b.jpg& data-rawwidth=&20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48& data-original=&/07d9a50eea1b3c06e0a21_r.jpg&&&/figure&&br&&br&已知圆锥曲线方程和切点坐标,直接求切线方程&br&&br&13.&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1280& src=&/3a742dff7baa_b.jpg& data-rawwidth=&167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79& data-original=&/3a742dff7baa_r.jpg&&&/figure&&br&&br&14.&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742& src=&/1f696b7cbd7f826c696511d_b.jpg& data-rawwidth=&20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48& data-original=&/1f696b7cbd7f826c696511d_r.jpg&&&/figure&&br&&br&&br&15.&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697& src=&/aead1defeb3_b.jpg& data-rawwidth=&32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64& data-original=&/aead1defeb3_r.jpg&&&/figure&&br&&br&&br&(持续更新中) 我可是把我多年的积累拿出来分享 你确定不要点个赞吗=_=&br&还有 我这么善良可爱 你确定不要关注我吗=_=&br&&br&&br&评论关了 有事私信&br&&br&&br&&br&收费答题(微信号yb991113)&br&&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577& src=&/v2-fa7f39933fb_b.jpg& data-rawwidth=&50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7& data-original=&/v2-fa7f39933fb_r.jpg&&&/figure&
因为搬家笔记全丢了...更新有点困难 首先声明文中的笔误我基本上都在评论什么的说过了 所以私信什么的都懒得再回复一遍了……因为懒 评论也关了 说好的重新整理一遍也一直拖到现在......大家就将就着看看...... 没有看不懂的所谓高大上!没有大学内容!切实…
今年高考考完,也不愿去做家教,感觉一身学习经验就这么忘了太浪费。&br&&br&讲讲自己在化学学科的经验吧。&br&&br&====化学篇&br&所述内容包含以下:概念、电化学、四大平衡、实验&br&&br&&ul&&li&&b&概念类&/b&&/li&&/ul&化学中一般都会考到一些概念性的或者有迷惑性的句子正误判断。(比如图中的是2014年的考题)&br&&figure&&img src=&/bd59f272dede9a83bff43cf_b.jpg& data-rawwidth=&1061& data-rawheight=&21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61& data-original=&/bd59f272dede9a83bff43cf_r.jpg&&&/figure&&br&关于这类题目,我没有什么好多说的具体内容,主要是平时这方面的积累。&b&多看看课本中&u&老师没有着重强调&/u&和&u&你没有划过线&/u&的内容!&/b&你没有看到过但确确实实在课本上的内容一旦出现,是最能坑死人的。(因为课本上有些句子的叙述看起来非常不合理,但是就是TMD对的,你没看到过就很有可能把它判错。切身体会)&br&&br&&ul&&li&&b&平衡&/b&&/li&&/ul&个人认为平衡是高中化学中最合理和精彩的一块,自成体系,自圆其说。平衡移动原理、平衡常数、四大平衡等等,都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个世界,我就讲讲这几个内容吧。&br&&br&&ul&&li&平衡移动原理&/li&&/ul&个人认为它本质就是“削弱”。有什么变化都削弱这种变化,你压强增大我就让反应朝压强减小的方向进行;你温度升高,我就让反应朝降温的方向进行。&br&但是,注意!&b&削弱并不等于完全抵消!&/b&&br&比如&img src=&///equation?tex=NO_%7B2%7D+& alt=&NO_{2} & eeimg=&1&&与&img src=&///equation?tex=N_%7B2%7DO_%7B4%7D& alt=&N_{2}O_{4}& eeimg=&1&&的色彩变化(两者都是气态)。把&img src=&///equation?tex=NO_%7B2%7D+& alt=&NO_{2} & eeimg=&1&&所在容器压缩一倍(不液化),这个时候因为&img src=&///equation?tex=NO_%7B2%7D+& alt=&NO_{2} & eeimg=&1&&浓度变成了原来的两倍,它的红棕色变得更加深了,但是反应的平衡要朝着减小&img src=&///equation?tex=NO_%7B2%7D+& alt=&NO_{2} & eeimg=&1&&浓度的方向移动(也就是去生成&img src=&///equation?tex=N_%7B2%7DO_%7B4%7D& alt=&N_{2}O_{4}& eeimg=&1&&),这个时候体系的红色又会变淡。问题是,现在的红色与开始的红色,哪一个色彩更加深一点?答案是现在的。因为,&b&平衡移动只会削弱这种变化,而做不到完全抵消。&/b&如果用数字表示色彩深浅,刚开始是5,压缩后是10,达到平衡后的结果就是8。&figure&&img src=&/166cb854b04fec46f8e7ab0cedc128ef_b.jpg& data-rawwidth=&460& data-rawheight=&2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0& data-original=&/166cb854b04fec46f8e7ab0cedc128ef_r.jpg&&&/figure&&br&平衡移动原理的其他应该都算容易理解,只是这个“削弱”问题,曾经困扰过我不少时间。希望我的图能帮助大家理解。&br&&br&&br&&ul&&li&平衡常数&/li&&/ul&关于反应方程式和平衡常数之间有个非常浅显但是又很特殊的联系。但我一直觉得很奇怪,因为不但老师没有讲过,而且我查遍了市面上的典型教材(五三啦、龙门啦、重难点啦),都没有提到这样一个关系。&br&下面,我就用醋酸的电离和水解的三个方程式来介绍一下这种联系。&br&&i&①&img src=&///equation?tex=HAc& alt=&HAc& eeimg=&1&&&/i&?&img src=&///equation?tex=H%5E%7B%2B%7D+%2BAc%5E%7B-%7D& alt=&H^{+} +Ac^{-}& eeimg=&1&&&img src=&///equation?tex=K_%7B1%7D& alt=&K_{1}& eeimg=&1&&&br&&i&②&/i&&img src=&///equation?tex=H_%7B2%7DO& alt=&H_{2}O& eeimg=&1&&?&img src=&///equation?tex=H%5E%7B%2B%7D%2BOH%5E%7B-%7D& alt=&H^{+}+OH^{-}& eeimg=&1&&&img src=&///equation?tex=K_%7B2%7D& alt=&K_{2}& eeimg=&1&&&br&&i&③&/i&&img src=&///equation?tex=Ac%5E%7B-%7D%2BH_%7B2%7DO& alt=&Ac^{-}+H_{2}O& eeimg=&1&&?&img src=&///equation?tex=HAc%2BOH%5E%7B-%7D& alt=&HAc+OH^{-}& eeimg=&1&&&img src=&///equation?tex=K_%7B3%7D& alt=&K_{3}& eeimg=&1&&&br&&i&其中,方程式间的关系为,②式-①式=③式;而平衡常数K之间的关系为,&img src=&///equation?tex=%5Cfrac%7BK_%7B2%7D%7D%7BK_%7B1%7D%7D+%3DK_%7B3%7D& alt=&\frac{K_{2}}{K_{1}} =K_{3}& eeimg=&1&&.&br&&/i&&br&&b&即:两式相加,对应的K相乘;两式相减,对应的K相除。&/b&&br&看到这里,你们有没有想到什么类似的东西?&br&对,这其实是有点类似&b&对数函数&/b&的性质。&br&&img src=&///equation?tex=lg%28K_%7B2%7D%29-lg%28K_%7B1%7D%29%3Dlg%28%5Cfrac%7BK_%7B2%7D%7D%7BK_%7B1%7D%7D+%29%3Dlg%28K_%7B3%7D%29& alt=&lg(K_{2})-lg(K_{1})=lg(\frac{K_{2}}{K_{1}} )=lg(K_{3})& eeimg=&1&&&br&&b&这般理解之后,就能统一反应方程式和平衡常数之间的关系,甚至还有它的定义。&/b&&br&比如&br&&i&m&/i&A+&i&n&/i&B?&i&pC+qD 它的&/i&&img src=&///equation?tex=K%3D%5Cfrac%7BC%5E%7Bp%7D%5Ccdot+D%5E%7Bq%7D%7D%7BA%5E%7Bm%7D%5Ccdot+B%5E%7Bn%7D%7D+& alt=&K=\frac{C^{p}\cdot D^{q}}{A^{m}\cdot B^{n}} & eeimg=&1&&(直接用字母表示浓度,下同)&br&&br&&img src=&///equation?tex=lgK%3Dlg%28%5Cfrac%7BC%5E%7Bp%7D%5Ccdot+D%5E%7Bq%7D%7D+%7BA%5E%7Bm%7D%5Ccdot+B%5E%7Bn%7D%7D%29%3Dp%5Ccdot+lg%28C%29%2Bq%5Ccdot+lg%28D%29-m%5Ccdot+lg%28A%29-n%5Ccdot+lg%28B%29%29& alt=&lgK=lg(\frac{C^{p}\cdot D^{q}} {A^{m}\cdot B^{n}})=p\cdot lg(C)+q\cdot lg(D)-m\cdot lg(A)-n\cdot lg(B))& eeimg=&1&&&br&&br&换一个形式,也就是&br&&img src=&///equation?tex=m%5Ccdot+lg%28A%29%2Bn%5Ccdot+lg%28B%29%3Dp%5Ccdot+lg%28C%29%2Bq%5Ccdot+lg%28D%29-lgK& alt=&m\cdot lg(A)+n\cdot lg(B)=p\cdot lg(C)+q\cdot lg(D)-lgK& eeimg=&1&&&br&怎么样,和方程式惊人的统一吧?&br&(话说谁上过大学化学,告诉一下这个平衡常数到底怎么定义出来的,真心超级佩服那个大神哇)&br&&br&讲讲这个关系的应用&br&①互逆反应&br&&img src=&///equation?tex=2Fe%5E%7B3%2B%7D%2B2I%5E%7B-%7D& alt=&2Fe^{3+}+2I^{-}& eeimg=&1&&?&img src=&///equation?tex=2Fe%5E%7B2%2B%7D%2BI_%7B2%7D& alt=&2Fe^{2+}+I_{2}& eeimg=&1&&&img src=&///equation?tex=K_%7B1%7D& alt=&K_{1}& eeimg=&1&&&br&&img src=&///equation?tex=2Fe%5E%7B2%2B%7D%2BI_%7B2%7D& alt=&2Fe^{2+}+I_{2}& eeimg=&1&&?&img src=&///equation?tex=2Fe%5E%7B3%2B%7D%2B2I%5E%7B-%7D& alt=&2Fe^{3+}+2I^{-}& eeimg=&1&&&img src=&///equation?tex=K_%7B2%7D& alt=&K_{2}& eeimg=&1&&&br&&img src=&///equation?tex=K_%7B1%7D%5Ccdot++K_%7B2%7D%3D1& alt=&K_{1}\cdot
K_{2}=1& eeimg=&1&&&br&&b&即 &img src=&///equation?tex=K_%7B1%7D& alt=&K_{1}& eeimg=&1&&与 &img src=&///equation?tex=K_%7B2%7D& alt=&K_{2}& eeimg=&1&&互为倒数&/b&&br&②电离水解&br&&i&①&img src=&///equation?tex=HAc& alt=&HAc& eeimg=&1&&&/i&?&img src=&///equation?tex=H%5E%7B%2B%7D+%2BAc%5E%7B-%7D& alt=&H^{+} +Ac^{-}& eeimg=&1&&&img src=&///equation?tex=K_%7B1%7D& alt=&K_{1}& eeimg=&1&&&br&&i&②&/i&&img src=&///equation?tex=Ac%5E%7B-%7D%2BH_%7B2%7DO& alt=&Ac^{-}+H_{2}O& eeimg=&1&&?&img src=&///equation?tex=HAc%2BOH%5E%7B-%7D& alt=&HAc+OH^{-}& eeimg=&1&&&img src=&///equation?tex=K_%7B2%7D& alt=&K_{2}& eeimg=&1&&&br&&i&③&/i&&img src=&///equation?tex=H_%7B2%7DO& alt=&H_{2}O& eeimg=&1&&?&img src=&///equation?tex=H%5E%7B%2B%7D%2BOH%5E%7B-%7D& alt=&H^{+}+OH^{-}& eeimg=&1&&&img src=&///equation?tex=K_%7Bw%7D& alt=&K_{w}& eeimg=&1&&&br&&img src=&///equation?tex=K_%7B1%7D%5Ccdot++K_%7B2%7D%3DK_%7Bw%7D& alt=&K_{1}\cdot
K_{2}=K_{w}& eeimg=&1&&&br&&br&&b&即一种酸的电离平衡常数与对应酸根离子水解平衡常数的乘积等于水的离子积常数。&/b&这个结论曾让我有种满满的优越感。(捂脸)因为连我们的老师都没有讲过,很多被我这么一指导的同学都有种醐醍灌顶的感觉。(捂脸)&br&&br&&ul&&li&四大平衡&br&&/li&&/ul&四大平衡指(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普通平衡(好吧一巴掌拍死我吧,真忘记这叫啥了)、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盐类水解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br&普通平衡没啥好讲的,倒是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盐类的水解平衡大有文章可做。至于沉淀溶解平衡,内容相对不多,我也就少讲几句。&br&&br&&b&由&img src=&///equation?tex=K_%7Ba%7D%5Ccdot++K_%7Bh%7D%3DK_%7Bw%7D& alt=&K_{a}\cdot
K_{h}=K_{w}& eeimg=&1&&可得诸多结论。&/b&(&img src=&///equation?tex=K_%7Ba%7D& alt=&K_{a}& eeimg=&1&&为弱电解质电离平衡常数,&img src=&///equation?tex=K_%7Bh%7D& alt=&K_{h}& eeimg=&1&&为该电解质对应弱电解质离子的水解平衡常数)&br&①&br&根据&img src=&///equation?tex=K_%7Ba%7D& alt=&K_{a}& eeimg=&1&&和&img src=&///equation?tex=K_%7Bh%7D& alt=&K_{h}& eeimg=&1&&的大小,能比较酸(碱)的强弱,盐的酸碱性。&br&比如&br&&img src=&///equation?tex=CH_%7B3%7DCOOH& alt=&CH_{3}COOH& eeimg=&1&&的&img src=&///equation?tex=K_%7Ba%7D%3D1.76%5Ctimes+10%5E%7B-5%7D& alt=&K_{a}=1.76\times 10^{-5}& eeimg=&1&&&br&&img src=&///equation?tex=H_%7B2%7DCO_%7B3%7D& alt=&H_{2}CO_{3}& eeimg=&1&&的&img src=&///equation?tex=K_%7Ba1%7D%3D4.30%5Ctimes+10%5E%7B-7%7D& alt=&K_{a1}=4.30\times 10^{-7}& eeimg=&1&&,&img src=&///equation?tex=K_%7Ba2%7D%3D5.61%5Ctimes+10%5E%7B-11%7D& alt=&K_{a2}=5.61\times 10^{-11}& eeimg=&1&&&br&&img src=&///equation?tex=HCN& alt=&HCN& eeimg=&1&&的&img src=&///equation?tex=K_%7Ba%7D%3D4.93%5Ctimes+10%5E%7B-10%7D& alt=&K_{a}=4.93\times 10^{-10}& eeimg=&1&&&br&几种酸的酸性强弱就是:&img src=&///equation?tex=CH_%7B3%7DCOOH& alt=&CH_{3}COOH& eeimg=&1&&&&img src=&///equation?tex=H_%7B2%7DCO_%7B3%7D& alt=&H_{2}CO_{3}& eeimg=&1&&&&img src=&///equation?tex=HCN& alt=&HCN& eeimg=&1&&&&img src=&///equation?tex=HCO_%7B3%7D%5E%7B-%7D+& alt=&HCO_{3}^{-} & eeimg=&1&&&br&再比如&br&&img src=&///equation?tex=CH_%7B3%7DCOOH& alt=&CH_{3}COOH& eeimg=&1&&的&img src=&///equation?tex=K_%7Ba%7D%3D1.76%5Ctimes+10%5E%7B-5%7D& alt=&K_{a}=1.76\times 10^{-5}& eeimg=&1&&&br&&img src=&///equation?tex=NH_%7B3%7D%5Ccdot+H_%7B2%7DO& alt=&NH_{3}\cdot H_{2}O& eeimg=&1&&的&img src=&///equation?tex=K_%7Bh%7D%3D1.77%5Ctimes+10%5E%7B-5%7D& alt=&K_{h}=1.77\times 10^{-5}& eeimg=&1&&&br&这两个值大小相近,所以&img src=&///equation?tex=CH_%7B3%7DCOONH_%7B4%7D& alt=&CH_{3}COONH_{4}& eeimg=&1&&就呈中性。&br&&br&②&br&&b&ⅰ. 弱电解质的酸(碱)性越强,对应的弱电解质离子的水解能力越弱。&/b&&br&&b&ⅱ.弱电解质的酸(碱)性越弱,对应的弱电解质离子的水解能力越强。&/b&&br&这个非常好理解,酸(碱)性越强,对应的电离平衡常数就越大,而&img src=&///equation?tex=K_%7Bw%7D& alt=&K_{w}& eeimg=&1&&是个不变的值,那么&img src=&///equation?tex=K_%7Bh%7D& alt=&K_{h}& eeimg=&1&&就必然越小。&br&比如&br&&img src=&///equation?tex=CH_%7B3%7DCOOH& alt=&CH_{3}COOH& eeimg=&1&&的&img src=&///equation?tex=K_%7Ba%7D%3D1.76%5Ctimes+10%5E%7B-5%7D& alt=&K_{a}=1.76\times 10^{-5}& eeimg=&1&&&br&&img src=&///equation?tex=H_%7B2%7DCO_%7B3%7D& alt=&H_{2}CO_{3}& eeimg=&1&&的&img src=&///equation?tex=K_%7Ba1%7D%3D4.30%5Ctimes+10%5E%7B-7%7D& alt=&K_{a1}=4.30\times 10^{-7}& eeimg=&1&&,&img src=&///equation?tex=K_%7Ba2%7D%3D5.61%5Ctimes+10%5E%7B-11%7D& alt=&K_{a2}=5.61\times 10^{-11}& eeimg=&1&&&br&&img src=&///equation?tex=HCN& alt=&HCN& eeimg=&1&&的&img src=&///equation?tex=K_%7Ba%7D%3D4.93%5Ctimes+10%5E%7B-10%7D& alt=&K_{a}=4.93\times 10^{-10}& eeimg=&1&&&br&几种酸的酸性很好判断,&img src=&///equation?tex=CH_%7B3%7DCOOH& alt=&CH_{3}COOH& eeimg=&1&&&&img src=&///equation?tex=H_%7B2%7DCO_%7B3%7D& alt=&H_{2}CO_{3}& eeimg=&1&&&&img src=&///equation?tex=HCN& alt=&HCN& eeimg=&1&&&&img src=&///equation?tex=HCO_%7B3%7D%5E%7B-%7D+& alt=&HCO_{3}^{-} & eeimg=&1&&&br&那么,对应的酸根离子的水解能力,就是&img src=&///equation?tex=CO_%7B3%7D%5E%7B2-%7D+& alt=&CO_{3}^{2-} & eeimg=&1&&&&img src=&///equation?tex=CN%5E%7B-%7D& alt=&CN^{-}& eeimg=&1&&&&img src=&///equation?tex=HCO_%7B3%7D%5E%7B-%7D+& alt=&HCO_{3}^{-} & eeimg=&1&&&&img src=&///equation?tex=CH_%7B3%7DCOO%5E%7B-%7D& alt=&CH_{3}COO^{-}& eeimg=&1&&&br&&br&③由此扩展到一个更强的结论&br&&b&ⅰ. 若&img src=&///equation?tex=K_%7Ba%7D%3EK_%7Bh%7D& alt=&K_{a}&K_{h}& eeimg=&1&&,则弱电解质的电离能力大于对应弱电解质离子的水解能力&/b&&br&&b&ⅱ.若&img src=&///equation?tex=K_%7Ba%7D%3CK_%7Bh%7D& alt=&K_{a}&K_{h}& eeimg=&1&&,则弱电解质的电离能力小于对应弱电解质离子的水解能力&/b&&br&换一种表示形式就是&br&&b&ⅰ. 若&img src=&///equation?tex=K_%7Ba%7D%3E%5Csqrt%7BK_%7Bw%7D%7D+& alt=&K_{a}&\sqrt{K_{w}} & eeimg=&1&&,&/b&&b&则弱电解质的电离能力大于对应弱电解质离子的水解能力&/b&&br&&b&ⅱ.若&/b&&b&&img src=&///equation?tex=K_%7Ba%7D%3C%5Csqrt%7BK_%7Bw%7D%7D+& alt=&K_{a}&\sqrt{K_{w}} & eeimg=&1&&,&/b&&b&则弱电解质的电离能力小于对应弱电解质离子的水解能力&/b&&br&&br&这个结论有什么应用?能判断等物质量浓度的弱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离子共存体系的酸碱性&br&比如&br&&img src=&///equation?tex=CH_%7B3%7DCOOH& alt=&CH_{3}COOH& eeimg=&1&&的&img src=&///equation?tex=K_%7Ba%7D%3D1.76%5Ctimes+10%5E%7B-5%7D& alt=&K_{a}=1.76\times 10^{-5}& eeimg=&1&&&br&因为&img src=&///equation?tex=K_%7Ba%7D%3E%5Csqrt%7BK_%7Bw%7D%7D+%3D10%5E%7B-7%7D& alt=&K_{a}&\sqrt{K_{w}} =10^{-7}& eeimg=&1&&&br&所以&img src=&///equation?tex=CH_%7B3%7DCOOH& alt=&CH_{3}COOH& eeimg=&1&&的电离大于水解&br&所以,含等物质量&img src=&///equation?tex=CH_%7B3%7DCOOH& alt=&CH_{3}COOH& eeimg=&1&&和&img src=&///equation?tex=CH_%7B3%7DCOO%5E%7B-%7D& alt=&CH_{3}COO^{-}& eeimg=&1&&的溶液呈酸性&br&同理,可判断含等物质量&img src=&///equation?tex=NH_%7B3%7D%5Ccdot+H_%7B2%7DO& alt=&NH_{3}\cdot H_{2}O& eeimg=&1&&和&img src=&///equation?tex=NH_%7B4%7D%5E%7B-%7D+& alt=&NH_{4}^{-} & eeimg=&1&&的溶液呈碱性&br&&br&④判断一种酸和另一种酸的酸根离子共存体系中酸的电离程度和酸根离子水解程度(这个太偏了,暂时不写)&br&&br&&br&&ul&&li&&b&电化学&/b&&/li&&/ul&评论中知友&a data-hash=&fabdb6ae4a70bf835715ffc8& href=&///people/fabdb6ae4a70bf835715ffc8&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pp910317& data-tip=&p$b$fabdb6ae4a70bf835715ffc8& data-hovercard=&p$b$fabdb6ae4a70bf835715ffc8&&@pp910317&/a&和我想的看法基本一致:电化学的本质是电子的流动。所有关于电化学出来的题目,都是围绕着电子转。&br&&br&①电极命名&br&对于电极名称这一块,有没有觉得很奇怪很搞脑子,为何原电池中的负极在内电路中是阳极,而电解池中的负极却对应阴极?&br&其实,电极的命名本质上是统一的,就是&b&&i&&u&根据电子的流向来命名&/u&&/i&。&/b&&br&负极和正极:&b&这是外部表现的命名,负极就是电子流出,正极就是电子流入。&/b&和生活中我们所用的电池是正好匹配的。(这句话是不是废话…)&br&阴极和阳极:&b&这是内部表现的命名,阳极是电子流失,阴极是电子流入。&/b&&br&&br&&br&&b&而理解这个名称命名最关键的地方,就是把&u&内部&/u&和&u&外部&/u&分开来看。&/b&&br&&br&对于原电池来说&br&从内部看,Zn极板失去电子,作为阳极,Cu极板得到电子,作为阴极。&br&而Zn极板失去的电子,不会从溶液中移动过去,所以会从外部导线中流出。&br&那么我们从外部看到的结果就是,Zn极板处有电子移动出来,那么它就是负极。Cu极板处有电子流进去,它就是正极。&br&&figure&&img src=&/2208305dea20eac7b9881236_b.jpg& data-rawwidth=&354& data-rawheight=&32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4&&&/figure&&br&而对于电解池来说&br&从外部看,负极自然是电子流出,正极自然是电子流入。&br&如图中所示,负极流出的电子,进入了内部之后,&img src=&///equation?tex=Cu%5E%7B2%2B%7D& alt=&Cu^{2+}& eeimg=&1&&得到电子变成Cu。这一碳极是不是很自然的就应该是负极?&br&同理可以得到正极所连的碳极是作为阳极。&br&&br&&figure&&img src=&/480c9faedc10_b.jpg& data-rawwidth=&260& data-rawheight=&41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0&&&/figure&&br&&br&②内部反应中离子的流向&br&离子的流向,也一度让我费解。因为我那化学老师只是反复地强调,原电池和电解池内部离子流动方向不一样,原电池是阳离子去正极,电解池是阳离子去负极,从未讲过为什么,让我们记住就行了。(真是悲哀…)但是对于我这种从来不喜欢记忆的人,只好去想想有没有快捷方便的记法,结果让我发现了这个离子流向,在原电池和电解池中的本质也是一样的。&br&很简单,就是:&b&阳离子往阴极跑,阴离子往阳极跑。&/b&&br&记住这个以后就把老师的绕口令丢掉吧。&br&根据①我们已经知道了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内部名称不同,所以我们看到的现象就是原电池和电解池内部离子流动方向不一样。但是一旦你知道了上面那个结论,你就会发现,内部电子的移动其实非常合理,沟通内电路,平衡电荷量。&br&&br&以上就是我在电化学上自己的体会。&br&&br&(先写实验吧,推断有点忘了,让我想想)&br&&li&&b&化学实验&/b&&/li&&br&实验是我觉得高中化学里面最最麻烦的一块,我们的老师也曾说过,实验题无底,让我们老师去做也不一定能做全对。&br&但是熟悉一定套路以后,就会发现大部分的实验还是有迹可循的。&br&&figure&&img src=&/e9b635de1f3f86dc7ee3b0_b.jp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4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e9b635de1f3f86dc7ee3b0_r.jpg&&&/figure&&br&我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这么一张思维导图。&br&我以为,化学实验题考的就是考这么前中后三个实验步骤。&br&&b&比如实验准备,&/b&&br&针对①装置组装,能出装置排序、新仪器的使用(如三颈烧瓶、滴液漏斗等等)这样的题;&br&针对②气密性检查,可以出检查气密性、判断装置安装是否有问题、仪器的使用原理等等;&br&……&br&&b&再比如反应过程,&/b&&br&针对①加热,可以考查水浴、油浴、沙浴等等;&br&针对②搅拌,可以考查搅拌装置的选择(玻璃棒、金属棒、电磁搅拌器等等);&br&针对③反应物导出,可以考查冷凝回流的相关知识;&br&……&br&我是拿这张图和实验题的每一个小题一一比对,把实验题的每一个空抽象到对应的部分,然后通过不断的练习,然后形成自己的答题模式,最后能有较大的把握拿到绝大多数的分数。&br&&br&以上便是我在实验方面的心得吧。&br&&br&&ul&&li&&b&推断&/b&&/li&&/ul&&b&我思考了整整了大半个月,也想不出自己是如何做推断的,感觉就像是天时地利人和,一蒙就对,所以真写不出啥自己的感触来。对不住大家厚爱啦 :-( &/b&&br&&br&&br&于是乎化学篇到此为止吧。&br&&br&完
今年高考考完,也不愿去做家教,感觉一身学习经验就这么忘了太浪费。 讲讲自己在化学学科的经验吧。 ====化学篇 所述内容包含以下:概念、电化学、四大平衡、实验 概念类化学中一般都会考到一些概念性的或者有迷惑性的句子正误判断。(比如图中的是2014年的…
同宿舍的化竞大神一直用凯库勒式&br&我高三毕业之前终于鼓起勇气问她,“大神,你为什么一定要用凯库勒式?因为你尊敬凯库勒其人?还是你认为这个更「正确」?”&br&&br&她歪着脑袋很严肃地从上铺给我投来王之凝视,缓缓开口说:“就是因为很萌啊……”&br&&figure&&img data-rawwidth=&1707& data-rawheight=&1280& src=&/v2-0ced92ac7251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707& data-original=&/v2-0ced92ac7251_r.jpg&&&/figure&&br&&br&&br&&br&&br&——————慌乱的分割线————————&br&大家去赞那些更专业的解释吧…我这只是闲的无聊写个段子啊…(谢谢评论区有人指出)&br&&br&啊啊啊1k了,宝宝好慌啊……&br&&br&————————假分割线————————&br&天哪...2k了…&br&我改进了一下苯宝宝,因为本宝宝更喜欢用蓝色笔^_-☆
同宿舍的化竞大神一直用凯库勒式 我高三毕业之前终于鼓起勇气问她,“大神,你为什么一定要用凯库勒式?因为你尊敬凯库勒其人?还是你认为这个更「正确」?” 她歪着脑袋很严肃地从上铺给我投来王之凝视,缓缓开口说:“就是因为很萌啊……” ——————…
什么叫学好?&br&&br&学好就是一拍脑门闭着眼睛就能把讲的知识用很简洁语言准确而全面的复述出来并且不用打腹稿。&br&&br&学好就是一拍脑门随口说出出题老师的所有套路并且清楚每种套路对应的解决方案。&br&&br&In a word,学好就是&u&&b&明白讲了什么,知道要考什么。&/b&&/u&&br&&br&在讲如何学好化学之前,先啰嗦两句。我深知各位高中生面对各个学科的焦虑迷茫,我很乐意跟大家分享我对于高中学习的理解,所以,我决定,把“如何学好高中(数理化语数外)”都回答一遍。但是,毕竟我讲不完所有的东西,希望你们看了我的回答,提取其中最重要的东西。学好任何学科最重要的是:&u&&b&一定有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有了框架,把握了整体,才不至于感觉知识都是碎片化的,才不至于迷茫。&/b&&/u&&br&&br&好了,快上车!来不及解释了。&br&&br&&br&&u&&b&PART1:高中化学到底讲了什么?&/b&&/u&&br&&br&其实,高中化学讲了一个故事。&br&&br&故事梗概:故事描述了一个特殊的世界。这个世界中里面有两种人,化学世界里称男人为“有鸡物”,称女人为“无鸡物”。&br&&br&无机物里面讲了七个大家族,分别是前七个主族。七个主族分为两派,一个是共价派,一个是离子派。由于族内属于近亲,所以每个族只讲了有代表性的一个元素,想了解族内其他人的脾性,就根据元素周期表的规律自己往上套。在讲这一个元素的时候,从单质到化合物,从物理性质到化学性质都讲了一个遍。讲完这个家族里的故事就讲完了。&br&&br&有机物里面五个大家族,分别是烃(烷烯炔),醇,醛,酸,酯。同样的,每个族只讲了有代表性的物质,从物理性质到化学性质都讲了一个遍。讲完了每一个家族,又告诉你这些家族彼此之间是如何转化的。有机物部分完结。&br&&br&化学世界中,各个物质之间也是可以发生关系的。而且发生关系的方式也五花八门,由此产生新的物质。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化学反应。所以,我们要充分了解他们之间的各种反应类型。&br&&br&故事梗概讲完了。&br&&br&上个图总结一下上面文字部分。&br&&figure&&img src=&/v2-4eb85fbeb3c5c87a7595_b.png& data-rawwidth=&1198& data-rawheight=&4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98& data-original=&/v2-4eb85fbeb3c5c87a7595_r.png&&&/figure&&br&故事梗概讲完了,下面是详细介绍。&br&&br&首先是无机部分。&br&================================================================&br&&br&在正式开始讲无机部分之前,先给了一张元素周期表,告诉了大家一个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相当于是整个化学的族谱,也相当于在你刚刚接触化学的时候告诉你化学世界的游戏规则。从此刻起,化学世界里发生的所有的事件都得遵从元素周期律。&br&&br&所以,学完这块,我们只需要做到三件事,就算掌握这一块的知识了。&br&&br&1,元素周期表背过&br&&br&要求竖着能够背过七个主族的所有元素。比如,氢锂钠钾铷铯钫。&br&要求横着能够背过前三周期的所有元素。即: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br&&br&2,元素周期律背过&br&&br&横着从左到右原子半径依次变小非金属性增强&br&竖着从上到下原子半径依次增大金属性增强&br&&br&3,记住第一列和最后一列所有元素的原子序数。(相信我,记住这个有用)&br&&br&完成了上面三件事,这一部分就算合格了。&br&================================================================&br&&br&无机部分的讲解正式开始以后,逐一介绍了各个主族的元素。如何介绍的呢?每个主族选取一个元素,先讲这个元素在&u&&b&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b&&/u&,然后讲了对应的&u&&b&单质&/b&&/u&及其&u&&b&化合物&/b&&/u&的&u&&b&物理性质&/b&&/u&和&u&&b&化学性质&/b&&/u&。其中,物理性质指的就是物质状态,颜色气味等,化学性质指的是酸碱性以及其他能够与特定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能力。(PS:没有讲第二主族,因为与第一主族太像,并且初中已经讲过。)&br&&br&所以,在学习这一块知识的时候,一定要问问自己,上面加粗的内容有没有完全掌握。为了更形象地说明这个问题,我先举个例子。&br&比如说第一主族中的钠。需要做到以下几个事情。&br&&br&1,Na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br&&br&第二周期(核外电子层有2层),第一主族(最外层电子数为1),由此推算出具有较强金属性,特别活泼,而且能够推算出Na的氢氧化合物强碱性等一系列的化学性质。&br&&br&2,Na的物理性质&br&&br&颜色,状态,保存方法,密度&br&&br&3,Na的化学性质&br&&br&包括与水反应的现象(浮、熔、游、响、红),与氧气反应(两种)&br&&br&4,过氧化钠的物理性质&br&&br&5,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br&&br&与水反应,与二氧化碳反应&br&&br&注:以上提到的化学性质的掌握是能够迅速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br&&br&好了,其他主族的套路都是一样的,每个主族重点讲解的元素在前面的图中已经写出,请大家自行去总结,理解,背过。&br&&br&除了主族以外,副族中还讲了铁,“铁三角”一定要掌握。&br&================================================================&br&讲到这里,无机部分的主角——“七大家族”的故事算是讲完了。我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掌握哪一年发生了什么事,也需要掌握每个重大历史事件给我们带来各种思考。同样,学习化学也是这样,我们学完了七大家族的故事,还要学习故事背后的原理。无机部分后面所学的东西都是从七大家族间的化学反应里面提取出来的。&br&&br&纵观七大家族中的发生的所有化学反应,有一类反应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离子反应。&br&&br&七大家族分为两派,共价派和离子派,要明白他们之前的区别,以及两派中各自代表人物的电子式的书写。任何一个离子反应要会写对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必考)&br&================================================================&br&纵观七大家族中的发生的所有化学反应,有一类反应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可逆反应。&br&这一块要明白以下几个问题:&br&&br&1,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使平衡移动。&br&&br&2,能够使平衡移动的原因&br&&br&包括加热,加压……&br&&br&3,平衡移动的化学计算&br&&br&哪里不会背哪里,都背过了这块知识的理解就没问题了。&br&================================================================&br&纵观七大家族中的发生的所有化学反应,有一类反应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电化学反应。&br&&br&电化学反应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原电池,一个是电解反应。本质就是利用离子反应中会有电子移动。&br&&br&这块太重要了,也很难,怎么学?把所有老师要求你掌握的电化学反应的反应方程式,离子方程式都准确的背过。背过就算过关了。&br&================================================================&br&至此,无机部分讲完了,下面开始讲讲有机部分。&br&================================================================&br&待更新。。。。。。。。。。。。。。&br&================================================================&br&以上是PART1的内容,介绍了化学讲的是什么,掌握了基础知识,还需要明白高考到底要考什么以及如何考。&br&&br&&br&&u&&b&PART2:高中化学到底要考什么?&/b&&/u&&br&&br&拿出历年高考理综卷,看化学部分。要考8个&br&单选题,4个大题。&br&&br&四个大题分别是:&br&有机推断题&br&无机推断题&br&工业生产题(合成某物质主要的反应方程式以及除杂)&br&化学实验题&br&&br&八个小题涉及以下几个方面:&br&离子共存问题&br&可逆反应以及平衡移动问题&br&待更新 。。。有点忘了,等我看看再来更新。&br&&br&&br&&u&&b&每种题都有固定的出题套路,每个出题套路都有与之对应的解题方法。下面一一介绍&/b&&/u&&br&&br&1,离子共存问题&br&必考,套路就是:肯定有个选项当中是能够生成气体的,肯定有个选项是能够生成沉淀的,肯定有个选项是能够发生可逆反应的。剩下那个是正确答案。&br&&br&注:注意题干中“无色”“酸性”等关键词。&br&&br&2,待更新。。。。。&br&&br&先写这么多,周三再详细讲讲每种题型应该如何解答。今天得赶紧干活了。也会把前面各个章节的必备知识点完善。&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问题? - 陈二喜的回答 - 知乎&/a&&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学好高中物理? - 陈二喜的回答 - 知乎&/a&
什么叫学好? 学好就是一拍脑门闭着眼睛就能把讲的知识用很简洁语言准确而全面的复述出来并且不用打腹稿。 学好就是一拍脑门随口说出出题老师的所有套路并且清楚每种套路对应的解决方案。 In a word,学好就是明白讲了什么,知道要考什么。 在讲如何学好化学…
复制自本人文章 &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怎样学好高中化学? - 史嘉宁的回答&/a& ,想点赞的话点哪一个都行~&br&&br&······10.1第一次更新、10.6第二次更新已完成,祝大家国庆节快乐······&br&&br&&br&不请自来,提供一个自认为不错的方法(在知乎第一次敢这么自信~)&br&&br&(本人为辽宁高三学生,以下内容适用于全国卷及难度类似的省份卷纸,江苏等hell模式的省份部分内容不适用。)&br&&br&作为化竞党,把化学高考题刷到保底85+是高二上学期以前必须完成的任务(这里的保底是指任何全国卷左右难度的题必须85,一般能答90以上)。随之而来的就是我需要解答来自同学各种各样的高考题,逐渐也大概摸索到了一些方法。与其说是答题技巧,不如说是一种思维。&br&&br&首先,不管怎么说,整体来看高考题真的不难。偶尔的确会有几道偏难怪,但所有人都答一张卷,你不会别人也抓瞎,那些分送给出题人就好,在能做到基础扎实可靠、答题行云流水之前不必过分纠结它们。&br&&br&不难体现在什么地方?中庸。化学要求很多方面的能力:碎片化知识的记忆,数字运算,描述性回答(比如问你重结晶的步骤,然后一个大横线,这种题在近年命题中有上升趋势),通过已知信息推断分析等等。但这些方面的能力要求并不高,论知识内容的丰富度、碎片度,化学远小于生物,论计算量和分析难度,化学也低于物理和数学。因此,只要你能力比较均衡,化学题就不会成为最大的阻碍。相反,如果你在某一个方面能力很差,考察这方面能力的化学题就会让你很头疼。&br&&br&能力均衡很关键,但并不是我主要想说的。因为每个人都有短板而且各不相同,大家只要努力去提升短板就好了,计算不会的去刷计算题,好好学数学;不会写描述性回答的多练练语文概括新闻什么的,我帮不了太大忙。&br&&br&我今天着重针对的是知识的记忆与运用方面。很多人都和我说,明明有很认真的在背知识点,但是考试就是感觉缺弦了一样,怎么都用不上。其实化学虽然知识点很多,但一定不要死记硬背,要着重理解,方能更好的使用。(生物就死记硬背吧,我也没好办法…)&br&&br&所以我今天想分享的方法其实是一种思维的方法。高中化学知识并不是零散的点,而是一张互相交织的知识网,有机、无机、元素、电化学等等互相之间都可以建立起联系。一旦这张网建立起来了,你的记忆将会无比顺畅。即使你遗忘了某处的知识,你也可以通过其他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将其推出。很多人抱怨化学知识点太零散无从记忆,这恰恰是没能形成各个知识点间的联系。这时记忆知识点将极为痛苦,因为你看不到之间的联系,也不理解其中的原理。你将不断地一边死记硬背一边不断遗忘,拆东墙补西墙,这是个一个无穷无尽的死循环,一旦落入这个循环就很难脱身了。&br&&br&怎么训练自己以形成这种知识网呢?我的方法就两个字:多想。&br&&br&&b&“多想”是指通过刷题后反思题目并跳跃性联想来加深知识点间连接。我不否认刷题是最好的方法,但刷题之后千万不能只是对个答案了事,那样刷多少题都救不了你。我的方法是刷完之后分析错题和好题,想一想背后的原理并不断联想。&/b&&br&&br&&br&具体来说,这个还分两个方法:“多想一步”和“跳跃思想”&br&&br&先说“多想一步”。化学的学习中,很多时候你会想不明白一些问题,而深入思考的核心就在于不要&b&过早&/b&借助老师和同学,自己想一想。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分析问题,试着提出一个解释。不论解释是否正确,在这个思维的过程中你可以收获很多。&br&&br&举个简单例子,很多人曾纠结过氯化钙能不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然后去问老师。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自己就能解决嘛。多想一步,如果反应了,预测产物是什么?碳酸钙和盐酸,它们两个又会反应回去,所以氯化钙和二氧化碳不反应。&br&&br&同理,有时候记不住同时有几个反应物可以反应时,哪个优先。比如,铵根和铝离子哪个先与氢氧根结合?多想一步嘛,假设先与铵根反应生成氨水,氨水还是会回去和铝离子沉淀,所以很明显,铝离子先于铵根。铜粉和铁粉的混合物投入三氯化铁溶液,哪个先反应?同理,假设铜先反应,生成铜离子,但铜离子还会和铁粉置换,所以铁粉优先反应。&br&&br&刚才这两个例子属于“多想一步”的方法,这个方法最大的好处是它不仅仅能帮助你解决一些简单但较易混淆的实际问题,还能&b&帮你培养一种主动思考的思维方法,帮助你&u&独立&/u&解决很多问题。&/b&&b&而这正是化学学习最重要的。&/b&&b&你总依靠老师和同学,知识总归是他们的,不是你的。你自己想明白了,知识就永远属于你了。&/b&以后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自己先想一想,不要直接放弃抵抗然后去问别人,对自己的思维也是一种锻炼。&b&当然这条路也不能走到极端,不然就成民科了&/b&。实在思考不出来就不要瞎想(瞎想不等于理性思考)了,去请教师长答疑解惑;想出来一些原因也最好和老师交流确认一下正确性,老师们也会很欣赏你这种探索精神的。&br&&br&&br&下一个要说的是“跳跃思维”的能力。跳跃思维的核心在于做完一道题之后不仅仅拘泥于题目的知识,而是延伸、发散。&br&&br&还是举例子。就在刚刚有同学问我,为什么制取氯化铁固体不能加热蒸干氯化铁溶液。原因是加热氯化铁时氯化铁会水解。我告诉他答案之后继续问,这个答案能不能让你回想起任何有关的化学知识?他想了半天没想出来,这就是没有建立起一个知识网。通过这道题你应该能想到很多,比如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就是把饱和氯化铁溶液滴入沸水,铁离子水解。联系得多紧密啊。想到这了你就可以顺便回顾一下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方法、物理和化学性质。继续发散你还可以举一反三。什么样的离子加热会水解?什么样的盐可以蒸干溶液制得?甚至你还可以发散到含结晶水固体物质的制备上。有哪些方法可以得到含结晶水的固体?重结晶的操作步骤是什么?当然太往外的这些发散并非必要,只是用以说明这个发散是可以几乎无穷无尽的。&br&&br&刚才这个例子简单一些,再来一个比较有难度的例子。有一道题是这么问的:铝表面有致密的氧化膜,那么能否用它来腌制咸菜?答案是不能,氯离子会破坏铝的氧化膜。&br&&br&这道题就属于典型的偏难怪,我一开始以为应该往铝离子对人体有害这个方向答,花了好长时间才想到氯离子可以破坏氧化膜(这句话在教材上是有的,原话是盐可以破坏铝离子氧化膜)。相信大多数人答不对这道题,但是之后呢?这道题就白错了吗?我们是不是可以去想一想、猜一猜其中的原理呢?&br&&br&演示一下这个思维过程:首先,氯离子在溶液中破坏铝的氧化膜,应该属于一个离子反应,而且不涉及氧化还原。离子反应的条件是什么?离子浓度减小,一般来说就是生成沉淀、气体、弱电解质和络合物。具体这个反应里,不生成气体、弱电解质,反应环境是弱酸性,应该也不会有沉淀。于是我们可以推断,可能是生成了络合物。这时候我们再回忆一下铝的络合物,高中比较常见的是Na3AlF6(冰晶石)和NaAl(OH)4(偏铝酸钠)。氯离子的性质和氟离子、氢氧根比较接近,推测也产生了络合物,可能是[AlCl4]-或者[AlCl6]3-,通过查资料或者问老师,我们可以知道主要产生了[AlCl4]-。再进一步的话,我们可以思考为什么铝容易形成四配位的配合物,而钠、镁几乎不产生配合物呢?原因是AlCl3外围有6个电子,属于缺电子化合物,而配合的本质是Cl-提供2个电子,这样就形成了8电子稳定结构。最后我们试着写一个方程式:&br&&br&&img src=&///equation?tex=Al_%7B2%7D+O_%7B3%7D%2B8Cl%5E%7B-%7D%2B3H+_%7B2%7DO%5Crightarrow+2%5BAlCl_%7B4%7D%5D%5E%7B-%7D%2B6OH%5E%7B-%7D& alt=&Al_{2} O_{3}+8Cl^{-}+3H _{2}O\rightarrow 2[AlCl_{4}]^{-}+6OH^{-}& eeimg=&1&&&br&&br&你看,在上述的思考过程中,我们依次串联、回忆了离子反应条件、常见金属化合物、络合反应、原子结构、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每次这样的思考都能帮助你加深以往知识点的记忆,还能起到查缺补漏的作用。一次联想或许起不到太大最用,但如果你坚持下去,你的知识体系将成为一个高度自洽的关系网,这样你就再也不会感觉到化学知识点散乱无章、无从下手了。&br&&br&以上是我想说的主要方法,亲测好用,但是这是一个慢过程,就像磨刀一样,需要日积月累,终究会有某一个时刻你突然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刀竟然如此锋利。&br&&br&&br&&b&更新预告:这个答案并没有终结,我的下一部分更新将是具体题型、知识点的分析和解答方法。请大家在评论里说出你认为高中化学/化学考试中最让你们讨厌的题型和知识点,我会在答案中不断更新,补充。&/b&&br&&br&希望看到这的点个赞,上边这些手打了两个多小时,我终究还是需要一个继续更新的动力的~希望大家理解~&br&&br&---------------------------以下是更新--------------------------&br&&br&&b&&u&十一假期第一次更新:&/u&&/b&&br&&br&一、Q&A&br&&br&1.关于理解力&br&Q:想东西慢,记忆力差,别人用半小时理解,我要用两小时。&br&A:理解、分析、思考的能力的并不是天份,而是一种技巧。只要多尝试着去训练,这些能力一定会提升。很多人小时候训练不够,学习方法僵化、过分注重死记硬背,导致思维能力弱是必然的。这时如果你认为你的理解能力差就放弃了去理解,那你的理解力就永远不会提升,然后继续抱怨自己理解力差。这是一个死循环。不努力就把原因归结到天份是不可取的。&br&&br&2.关于化学竞赛&br&Q:特别想问问,你为什么要学竞赛呀?感觉好像没什么用呢。&br&A:因为我喜欢。人嘛,总是要做一些无用但有趣的事情。再说了,竞赛也算有点用的。&br&&br&Q:高三了,想看看竞赛书拓展一下视野,有什么推荐吗?&br&A:推荐就是,对于高三学生,不要看竞赛书!!!有人说高中化学和真正的化学是两个平行空间,这个说法相当有道理。竞赛和高中很多内容是完全冲突的。略带不客气地说,高中那些东西你还没完全弄明白呢就去看竞赛,你这是自寻死路...高考的确会出一些拓展内容(信息题,主要是有机那块),但是99%的信息点你都会在高三复习中遇到,所以看竞赛书除了会把你的知识点弄得一团糟以外,真的没啥卵用。&br&&br&3.关于江苏&br&Q:那我们大江苏的肿么办答主?/看到江苏就哭了/江苏的哭昏在厕所…&br&A:加油...我记得给我打击最深的就是高二时候做过一套江苏卷(忘了哪年的了),勉强及格...祝你们好运...&br&&br&&b&&u&二、具体知识点&题型(重点)&/u&&/b&&br&&br&&br&你们太热情了,几乎所有知识点都覆盖到了...我只能按呼声高低排序了,详略也不太一样,敬请谅解~&br&&br&1.实验题&br&&br&做实验题最好的方法就是真实地做一次实验。实验题中有很多难以记忆的实验方法、步骤类填空题,非常讨厌。举几个例子,分液时候怎么放气?配制溶液怎么操作?对于那些没有上手操作过的同学来说,这种题真的是很难记。我的方法是1.如果有条件,找时间操作一下。2.如果没有条件,试着去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放气要用下端放而不拔上端塞子?因为直接拔塞子容易把塞子喷出去,而用下端放气不会。一切实验流程都是有原因的。理解了这个原因,你就永远不会记错了。死记硬背总归是不太可靠的。&br&&br&实验题考查的另外一个能力是分析能力。举个例子,经常有题目让你填某个瓶/管内的试剂。一般来说这些试剂主要就是除杂用的,这时候你就要分析具体除的是什么杂?有的题目要求除空气中的CO2和H2O,那就是碱石灰。有的题目要求测量某种液相反应出来的气体体积,这时候就需要浓硫酸除水蒸气。分析是做这种题的核心能力。还有一个方法就是站在实验设计者的角度想一想问题。如果你是实验设计者,你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如果你是实验设计者,你会担心哪个地方有误差?你会怎么防止这些误差?&br&&br&做完题之后,就算你全对了也要分析思考一下整个实验,这就是我正文里说的“多想”。你可以想一想假如你是出题人,给你这样一个实验你会出什么题?然后自己解答一下。毕竟这次没考可能下次就考了呢。大家都刷题,你要做的是把这一道题的价值利用到极点。你刷一道题顶别人刷三道,你当然就比别人进步大了。&br&&br&2.推断题&br&&br&有机和无机推断合到一起写。&br&&br&先说有机,我个人认为有机推断难度在无机之下。毕竟高中一共也没学几个有机物(相比竞赛),而且提示性词语太明显。做推断题最重要的就是对突破口的把握。突破口一般是反应条件,对某种物质的性质描述等。提到重要的工业原料基本就是乙烯,看到可以电离就是酸。此外,有机的反应条件对反应的提示尤其明显,因为某种反应条件一般对应着某种单一的反应,看到浓硫酸加热就想醇的脱水或者酯化;看到NaOH加热,就想卤代烃的水解和消去;看到Cu,O2就是催化氧化;如果是信息题很多会给反应条件,到题目里找那个反应条件基本就能确定反应物的种类。有了突破口之后一切就都好办了。&br&&br&无机也是一样。多读题干,挖掘出给的所有信息,然后去找突破口。高中常见的化合物一共就那么些,还有很多颜色、性质的提示。而且一旦你找出来一个化合物基本你就能知道整个反应图是关于什么的了。比如说你推断出某种物质是Fe,然后整个图都是互相转化,那基本大多数物质都是铁化合物了。So Easy。&br&&br&另外还有一个小技巧,就是记忆一些常见沉淀、气体的摩尔质量,比如硫酸钡233,氯化银143.5,碳酸钙100,二氧化碳44,类似这种。当你遇到生成多少沉淀但毫无头绪的时候可以试着除一下这些数,如果能除开基本就是这种沉淀了,也算个突破口吧。当然这个不能保险,在完成整个推断之后要验证一下对不对。&br&&br&推断没法讲太细,毕竟内容太多了,学不好很多时候是知识点有欠缺、漏洞,那就去用正文的方法巩固知识点把^ ^&br&&br&3.离子共存、离子排序&br&&br&离子共存其实挺好办的,沉淀、气体、双水解、弱电解质、配合物、氧化还原、有没有颜色、pH,这几个筛一圈基本就选得出来了,如果不熟练只能说明题刷的不够(没办法这块就是多刷刷题就熟了),这块真的挺简单的...&br&&br&离子共存简单,但是离子排序是个大问题,可以说是整个高中最不好理解的知识点之一。这块我自认讲不明白,至少肯定没有学校老师讲得好。我只能说大家一定要利用好三个守恒,这三个守恒练明白了几乎可以解决所有离子浓度排序的问题。还有就是大家一定要模糊地有一个大概浓度的概念。什么意思?假设有0.1mol/L的氨水,pH大概是11,现在让你给溶液中粒子排序,你首先大概要想一想每个物质的浓度。NH3·H2O弱电解质,所以浓度略小于0.1,pH为11,所以OH-是0.001,两者差了100倍,再利用电荷守恒就能写出NH3·H2O&OH-&NH4+&H+。为什么要建立起一个大概浓度的概念呢?因为当有一些校不准的顺序时,你可以通过这个大致判断。&br&&br&4.摩尔、化学计量、理想气体方程等&br&&br&这块其实是高中化学一个小难点,最好的方法是...刷题。这块内容有一个做题的技巧,而这个技巧我是没法直接传授给你的,所以我说再多也比不上你刷题之后产生的熟练度。我的建议就是,对于每一道你认为有价值的题(包括但不限于错题),认真研读解析,如果错了一定要不看解析再算一遍,确保自己掌握了这种做题方法。千万千万不要看完答案觉得自己下次做没问题然后跳过,下次继续掉到坑里...&br&&br&再说一下计算。计算这个东西感觉技巧成分很大,但是真的只能靠自己的能力。我的计算也是从非常烂刷题刷到合格的,大家去刷刷刷吧。还是一样,对有价值的题重点研究、重做,如果你认为真的很好还可以抄到错题本上,过一阵子再做,你未必能做对。&br&&br&5.氧化还原&br&&br&判断氧化还原的进行就是背氧化性顺序表。在一个可以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还原剂的还原性强于还原产物,当氧化剂不足量时优先氧化还原性强的物质,反之亦然。写方程式的时候用升降价配平法,对于复杂、难判断化合价的物质使用零价法(假设化合价都是0)。多练就熟了。&br&&br&还有一个并到这里,就是自己写方程式的时候应该怎么写,生成什么产物。从某种角度来看,化学反应的驱动力是不稳定的物质变成稳定的物质,所以写生成物的时候优先写稳定的物质。而且写完之后检查一下整个生成物会不会继续反应,比如说你写ClO-氧化亚铁离子,如果生成Cl2显然就是不合适的,因为Cl2还会和亚铁离子继续反应。再比如说Ca(HCO3)2和氢氧化钠反应,你写生成碳酸根显然就是不合适的,因为碳酸钙会沉淀。自己写方程式的时候经常会忘记这种东西,然后就会错。那就要求你细心、细心、更细心了。&br&&br&6.化学平衡&br&&br&做好化学平衡题要求你对勒夏特列原理有一个很深的理解。这块我也没什么特别要说的,多做题,多看解析,多思考。&br&&br&7.总结&br&&br&很多地方我都没有给出什么特别好的建议,只是让大家刷题。其实这个也挺没办法的,毕竟事实是刷题就是最好的办法,因为很多东西我能理解,但是没法给你讲明白。这一方面是由于我教学能力差(毕竟我也是学生),另一方面,这些内容是我在刷题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技巧,如果你的刷题量不够是无法理解的。&br&&br&但是,我并不是让大家盲目刷题、刷的越多越好。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就是教会大家怎么在刷题之后对题目、对知识点有更深的理解。正如我强调了好多好多遍的,刷题之后,不管对错,要思考这道题的精髓,也可以试着自己举一反三的给自己提出一些问题自己回答。这些都是构建知识网的有效方法。对于好题也可以积累下来等过一阵子再做,你可能还会有新的感悟(当然也有可能是过了一段时间又不会做了...)&br&&br&那么这次更新到此结束。可能还会有接下来的更新,也欢迎大家在评论中互动~&br&&br&&b&&u&10.6第二次更新&/u&&/b&&br&&br&&br&本次更新内容不多,对文章部分细节进行了一些小改动,看过的不用再看一遍了。&br&主要是今天在日报上看到了这么一篇文章(&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月亮本身不发光,发光的是太阳」这样的知识究竟有什么用处? - 尚萌的回答&/a&),与我正文部分“要建立起知识链接网”的观点完全相符,摘录如下:&br&&br&&blockquote&在看到「月亮本身不发光,发光的是太阳」这句话时,如果你没有根本想过以上任何一个问题,那么,这句话对你就没有任何意义。它不过是一个命题,一种诠释,一个断言,“苏格兰的绵羊是黑色的”一类的断言。它与你无关。它描述的对象你并不关心。你信任这句话,接受了它,不过是因为书本或他人的权威让你信服,而不是出于任何理性的思考。这句话本身是人类所掌握的知识,但是,它不是你的知识。这样,采取跟福尔摩斯一样的态度是明智的。&br&&blockquote&他不耐烦地打断我的话说:“这与我又有什么相干?你说地球是绕着太阳走的,可是,即使地球绕着月亮走,这对于我或者对于我的工作又有什么关系呢?”&br&-----------《福尔摩斯探案集》 血字研究&/blockquote&如果类似的问题自然的出现在你的大脑里,你也愿意花一些功夫给出答案,那么你会发现,每一个答案都会引出更多的问题,这样的问题链几乎可以无限延伸下去,把天体物理的许多重要理论(辐射机制,空间探测,恒星形成与演化,太阳系起源,恒星模型,超新星爆发......)都包括在内。&b&大自然是一个整体。科学事实(细节知识)从来都不是孤立的&/b&,&b&而是通过理论框架与其他事实链接在一起。尝试建立这种链接的过程就是加深理解的过程。&/b&&br&另一方面,创立物理理论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把大量的科学事实有序的链接起来,指出它们背后的因果关系,抽象出更简短的图式来描述更多的大自然的细节。脱离细节知识的物理理论是没有意义的,即使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样迥异于现实经验的理论。&/blockquote&&br&最后的最后,吐槽一下只收藏不点赞的人!你们好坏!哼!~
复制自本人文章
,想点赞的话点哪一个都行~ ······10.1第一次更新、10.6第二次更新已完成,祝大家国庆节快乐······ 不请自来,提供一个自认为不错的方法(在知乎第一次敢这么自信~) (本人为辽宁高三学生…
由于本人知识水平有限,答案中若有疏漏和错误之处,还请各位知友不吝指正。&br&&br&各知识点后面的★越多表示该知识点越难,请量力而行(各知识点顺序不是按难度排列的)。&br&1、恢复系数 难度★ 用途:解决记不住完全弹性碰撞碰后的速度公式的问题&br&完全弹性碰撞的题需要联立动量守恒与动能守恒的方程,解起来很麻烦,如果联立恢复系数是1以及动量守恒也可以解,而且这个方程组是一次的,比较好解。&br&恢复系数表达式&img src=&///equation?tex=e%3D%5Cfrac%7Bv_%7B1%7D+-v_%7B2%7D+%7D%7Bv_%7B02%7D-+v_%7B01%7D+%7D& alt=&e=\frac{v_{1} -v_{2} }{v_{02}- v_{01} }& eeimg=&1&&或&img src=&///equation?tex=e%3D%5Cfrac%7Bv_%7B2%7D+-v_%7B1%7D+%7D%7Bv_%7B01%7D-+v_%7B02%7D+%7D& alt=&e=\frac{v_{2} -v_{1} }{v_{01}- v_{02} }& eeimg=&1&&,其中&img src=&///equation?tex=v_%7B1%7D+& alt=&v_{1} & eeimg=&1&&和&img src=&///equation?tex=v_%7B2%7D+& alt=&v_{2} & eeimg=&1&&是碰撞的末速度,&img src=&///equation?tex=v_%7B01%7D+& alt=&v_{01} & eeimg=&1&&和&img src=&///equation?tex=v_%7B02%7D+& alt=&v_{02} & eeimg=&1&&是碰撞的初速度,在计算时要选定正方向并考虑速度的正负号。e由相碰两物体的材料决定。0≤e≤1,e=1代表(完全)弹性碰撞,0≤e&1代表非(完全)弹性碰撞,e=0代表完全非弹性碰撞&br&2、基尔霍夫方程组、戴维南定理 难度★★ 用途:解决复杂的电路问题&br&有的电路分析的题目有时候用基尔霍夫定律或戴维南定理可以变得很简单&br&基尔霍夫方程组其实是比串联分压,并联分流更基本的电路规律。根据基尔霍夫方程组可以得知各种复杂电路中电压和电流的关系&br&&blockquote&我们把电源和(或)电阻串联而成的通路叫做支路,在支路中电流处处相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化学离子方程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