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指示物概念的是什么社会离不开经济.它到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AL英语培训公司营销策略研究-new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序  深感于全世界泛滥的暴力、冲突、战争及各种威胁,深感于充斥每个人心中的恐惧、悲伤、欲望和愤怒,也深感于世界文化中大量扭曲和错误的理论对人类的影响,笔者辛勤工作之余,于2013年3月开始了写作,主要目标是打造一个崭新的人类文化体系,从而助力于和谐与幸福的人类社会诞生。这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文化体系,涵盖了经济、管理、组织、心理学、认识论、哲学、宗教、道德、教育等几乎所有社会科学,如有余力,也许还会增加自然科学的内容。  本文化体系定名为《真相与未来》,系列第一本书《从经济管理到科学社会》第一部经过十余次修改,近日基本完成写作,从即日起在天涯论坛逐渐上传,后续内容也会根据写作进度全文上传,绝不藏私。全书内容包含了层层递进的三个部分。全书以人类轮回的故事为启子,展开对全部人类文化的质疑,希望以此打开读者视野,跳出旧思想的局限。第一到第三部分别为狭义旧经济学、广义旧经济管理学、新经济管理学——真正的科学社会。前两部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分别在不同的深度和广度上逐渐展开对经济和管理现象的剖析,力图解开所有现象背后的真相及其本质,第三部则在前两部研究的基础上,清除旧经济管理学中的谬误,并重新构建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经济管理体系,努力打造出适应人类未来发展需要的新经济管理学和真正的科学社会。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虽然定名《从经济管理到科学社会》,似乎只涵盖了孤立的经济和管理学研究,实际情况则完全不是这样。从全书的内容看,本书实际是一部涵盖了心理学、道德、认识论、哲学、宗教等几乎所有社会科学的经济与管理学。笔者这样做的道理也很简单,因为所有人类文化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根本没有孤立的文化和文化现象存在。过去的经济管理研究之所以出现大量悖论和错误,根本原因就在于将每种文化都当成了孤立的现象进行研究,狭隘的视野阻碍了对真相的寻找,这正是旧文化研究的通病。因此笔者的经济与管理研究,必然是对所有人类文化的共同研究。  笔者这样说,似乎本书必然是晦涩难懂的一本书。恰恰相反,本书虽然涉猎极广、底蕴不可谓不厚,却完全采用最通俗的语言写作,专业词汇很少,因此它甚至是初中以上文化都能读懂的一本书(需要对经济和管理有基本了解),当然它也可能是专家学者读不懂的书。笔者这样说并非哗众取宠,更不是有意调侃,而是因为本书主要运用了举例、故事模拟、示意图等方式进行写作,因此它确实通俗易懂。而笔者说专家学者可能看不懂,并不是批评专家学者的知识不够,笔者的意思恰恰相反,专家学者头脑中的知识和结论太多了,相互对立的观点也太多了,这些被当成真理的知识束缚了他们,使他们面对事实之时拒绝观察和承认,这才是他们看不懂的原因。  本书主要的目标是在经济和社会管理的理论层面构建平等和谐的社会,消除产生恐惧、嫉妒、攀比和贪婪的土壤,消除人类之间冲突和战争的根源,从而助力于新人类诞生。本书虽然体裁不一,嬉笑怒骂溢于笔端,但其内在结构严谨、事实充分、逻辑严密,因此本质上是一部严肃的科学著作。在上传之前笔者也向大家表示,本书最后必然完成它的历史使命,构建出平等和谐的人类社会的经济和管理学模型(还有后几本书配合)。但纸上富贵毕竟只是一个梦而已,真正和谐和充满爱的人类社会只能依靠大家共同的努力,这才是我们的希望所在,也是全人类的希望所在。  陶生明  于二〇一三年十月三日
楼主发言:43次 发图: | 更多
  启子:
人类的轮回故事  某一年,地球召开一个高级别政治会议,讨论解决人类的各种问题,数月下来,竟未达成任何共识,各自意见相持不下,会议到了分崩离析的边缘。这时一个衣着朴素的老者来到会议中心,要求提几个问题。相互争执早已累坏了大家,有人打断正好可以放松一下,因此没有人表示反对。  老者:“我活了近一百岁,看到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冲突与战争不断,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你们有谁能够告诉我,怎样才能消除战争的威胁,实现人类的和平吗”?  政治家笑容满面:“我们正在解决这个问题呀,国家和民族之间发生战争,是因为边界的划分有分歧,利益的分割不均衡,意识形态不统一。因此我们正在努力将各自的边界划清楚,将利益分均衡,在不同的意识形态间寻找平衡点,这样就能消除战争、获得太平”。政治家显得很轻松。  老者:“你们这几个月的讨论,已经划分清楚,分割均衡,找到平衡点了吗”?  政治家有点尴尬:“还没有”。  老者:“我看你们讨论几个月了,天天吵来吵去,会议都进行不下去了,会期也快结束了,如果最后达不成一致意见,你们最后会怎么样”?   政治家迟疑半晌,终于答到:“我们可能再次发动战争”,说完这句话,政治家满脸通红地退到了旁边。  老者:“事实上,边界划分不清,利益分割不均,意识形态不能统一,这是国与国之间的常态,我们从来没有完整地解决过这些问题。意见与分歧一直存在,这意味着战争的威胁一直存在,只是在恐惧面前,弱者会妥协屈从,强者会在某一方面让步以换取更大利益,这就是政治谈判的最好结果。通过屈从和让步,意见被暂时掩盖了,但意见和分歧从来没有真正消除过,一旦条件发生变化,所有的意见和分歧又会再次显露,战争阴云将再次云集。因此政治谈判无法真正地消除战争,这才是事实”。  老者微微一笑,转向其他人:“第二个问题,现在的科技越来越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带来了物质的丰富和生活的方便,可是伴随科技进步而来的,不仅有贫民窟、黑工厂,核武器的发展更是威胁着人类生存,人类究竟要怎样发展,才能消除黑暗,消除人类生存的威胁呢”?  科学家:“我们正在努力发展新的科学技术,为人类谋取更多福利,至于贫富差别问题,那是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的事;消除不道德或者违法犯罪是法学家和道德学家的事;消灭战争威胁是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事。但有一点我可以补充一下,面对核武器的威胁,我们正在发明能够对抗核武器的更高明武器,以保证打赢任何战争实现和平”。  老者:“也就是说,你正在发明能够更快导致所有人类灭亡的武器,而你说这是为人类谋福利,为世界谋和平”?科学家一时目瞪口呆、无言以对,因为他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思考过,嘴唇哆嗦良久后,终于无言地退下。  管理学家、经济学家:“为了消除贫穷,科学家还是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我们的工作,是设计高明的政治和经济制度,让社会、经济高效运转,让有能力和有资金的人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和财富梦想,同时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共同发展。适当的贫富差别和地位差别是需要的,那是社会前进的动力。只有彼此之间有差别,通过相互比较,大家才有奋斗的激情,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老者:“你们的意思是相互的比较、互相的攀比能够使社会进步,意思也就是说嫉妒和欲望是社会进步的源泉。可是,嫉妒和无穷的欲望到底带来了什么?物质是丰富了,不用细说,但伴随而来的偷窃、尔虞我诈、贪污腐败、以权谋私、道德败坏、各种冲突与战争,这不是嫉妒与欲望带来的后果吗?这难道也能称为社会进步吗”?   管理学家、经济学家面红耳赤:“这个我们解决不了,这是法学家、道德学家的事”。  老者:“你们设计的政治、经济制度,核心不就是比较、欲望、嫉妒吗?嫉妒和欲望不是包含在你们设计的每一个制度之中吗?既然你们的所有制度都以嫉妒和欲望为核心,既然它们是制度设计的基础,你又怎么能说这是他人的事儿呢”?   管理学家、经济学家思索良久,终于也无言地退下。这时神态倨傲的法学家走到了前台,声音冷漠而又充满威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们制定法律的理念是公平公正,我们能够解决社会问题”。  老者微微一笑:“那么我想问问你,你们制定的法律是否需要维护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实施呢”?法学家:“是的,这是当然”。  老者:“刚才我们已经说过,政治和经济制度是以嫉妒和欲望为核心的,地位的不平等,财富的不平等是现代政治、经济制度的必然。那么你制定的法律维护政治、经济制度的同时,不就在维护嫉妒,维护地位与财富的不平等吗?不平等是公平公正吗?维护嫉妒,维护不平等的合法性,不就是维护尔虞我诈、贪污腐败、以权谋私、道德败坏吗?那么请问,你是如何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呢”?法学家满面羞惭,赫然退下。  听了前面的对话后,道德家迟疑半晌,终于还是走上前来,向老者深深一揖却一言不发。老者见此面露微笑:“你不说话,我知道你心中有了疑惑,就让我说几句吧。刚才我们说了嫉妒和欲望,而社会道德平时宣扬的理念是推崇个人奋斗,宣扬不断进取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奋斗、努力、自我价值实现等等的追求不同样是以嫉妒和欲望为前提吗?因为嫉妒他人的财富、地位和权力,所以才渴望拥有更多,渴望超越他人;因为嫉妒因为欲望,所以才给自己树立一个努力的目标奋勇向前,这一切的基础都是嫉妒和欲望。所以你们宣扬的社会道德其实并不道德,它同样是社会腐败堕落的源泉之一”。道德家听完老者的话,再次深深一揖后轻轻退下。  宗教学家走上前来,神态严峻:“尊敬的老者,的确如您所说,政治、科学、社会制度、法律和道德宣传都解决不了社会的根本问题,很佩服您的见解!也许我们能够达成共识,只有宗教才能真正解决人类的问题”。  老者微微一笑:“宗教存在几千年了,已经解决社会问题了吗”?宗教家神色不变:“还没有,但我们正在努力,为了解决困扰人们的问题,我们正在尝试各种方法,并设计了很多修行体系让人们去探索,忏悔、苦行、戒律、法门都是途径之一。总之,我们坚信宗教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惟一正确的方法”。  老者:“世界上只有一种宗教吗”?宗教家:“当然不是,但我们认为只有我们的宗教才是真正的宗教,其它的宗教都是错误的,是需要被抛弃的”。  老者:“别的宗教是如何说的呢?是不是也说只有自己信仰的宗教才是正确的,其它的都是要被抛弃的呢”?  “是的,但是……”  老者挥一挥后打断了宗教家的辩驳:“其实你不用说但是了,答案清楚地摆在那里,宗教信仰之间的对抗,宗教组织之间的战争并不是历史,而是随时发生和准备发生着,你们如何解决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的冲突呢?你们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不是吗?不同宗教之间的冲突正是世界最大的冲突之一不是吗?坚持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而别人是错误的,不正是社会冲突的诱因吗”?  “这……”  老者:“内心的混乱、思想的冲突、信仰的对抗正是社会冲突的根源,这一切都是思想的表现,因此解决思想的冲突才是治本之策。宗教信仰同样体现了思想的混乱,因为宗教信仰同样是思想的产物。至于你说的戒律和法门等,不过是逃避内心冲突的方法罢了”。  宗教家:“你几句话把我说晕了,我觉得你说得有道理,可又没有完全弄明白,我需要思考一下,你能和我继续讨论这个话题吗”?宗教家看了看老者,神情中有焦虑也有期待。  “当然可以,我也非常高兴你能这样认真,如果大家有兴趣,我们还可以经常举办这样的讨论会,不过今天就到此为止吧”。老者轻轻地回答,然后静静地离去。看着老者离去的沉默背影,一时间众人再也没有开会的兴趣,各自礼毕而散,却在每个人的内心留下了无尽的思索空间。
  评论:自有人类以来,困惑、痛苦、欲望、恐惧、战争就一直伴随着人类,人类一直盼望结束这些苦难,寻找到安宁、幸福、美满的人生境界,这种不断的探索,形成了极为丰富的人类文化,如哲学、政治、管理学、道德学说、宗教、心理学、科学等。但事实也同样清晰地摆在面前,虽然有如此庞大的人类文化,人类并没有解决自身的问题,依然生活在痛苦与悲伤之中。  人类文化的发展可以用现代医学的发展作为代表。初始的医学没有分门别类的各种体系和分支,每个医生面对的都是完整的人,治疗疾病也是基于对人的整体了解,而不是将人分为四分五裂的器官来对待。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学逐渐产生了各种体系和分支,每一个体系和分支又演变出更多的分支,每一个分支也变得越来越精细和专业,发展到当代的结果,就是形成了门类繁多的专业门诊。刚开始分内科、外科,现在则有了眼科、牙科、小儿科、男科、妇科、内分泌科等数不清的分类。随着分类越来越细,就连专职的医生有时也不知道病人该到什么科室就诊,医学的门外汉和病人自然更是无所适从。  了解医学的人大约都知道,医学发展到现在定义的病症名称已多达二十余万种,仅仅记住这些名称都很困难,更别说让一个医生完整接触到所有病例,治疗好所有疾病。因此对医生来讲,医学知识专业化、精细化的结果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病医脚。在这样的医学体系中,人不再是一个整体的人,一个完整的人,而成了一个个部件组成的机器,治疗疾病与修理机械设备完全等同,这就是现代医学!本来能够这样也还算不错,可怕的是,有很多时候甚至医生也不知道该修理什么,因为有时候完全查不出病因,或者有时候的病情是如此复杂,以至于没有任何一个科室能够独立解决,于是病人只好在不同的诊室间反复奔走,痛苦不堪直至死去。  人类的文化体系与现代医学如出一辙,不同的文化将人类问题进行了肢解,每一个体系都站在各自不同的角度思考,不同的角度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案,这样解决问题的结果是:它会滋生更多的问题,因而不得不寻找更多的方法。于是人类文化就在这种不断的寻找中发展着,问题越来越复杂,方法越来越精细,理论越来越艰深,却也越来越让人摸不着头脑。面对如此庞杂的人类文化,我们完全迷失了方向!  发现问题、寻找方法、部分解决,然后滋生更多的问题、再寻找解决方法、部分地解决。人类似乎进入了永不间断的圆圈与轮回当中,苦苦地挣扎着,永远地寻找着。每一次以为问题解决了,可过不多时,同样的问题只是换了装束、戴了不同的帽子又出现了,我们却以为是不同的问题,根本没注意到问题只是换了装扮而已。无尽的轮回当中人类受尽了苦难,似乎永远没有真正解决问题的一天。  我们的文化究竟出了什么问题?解决人类问题的方法究竟是什么?面对浩如烟海的人类文化体系,面对汗牛充栋的各种书籍、知识,我们究竟要怎么办?难道我们还要重蹈覆辙,一斗扎进故纸堆中,去研读去记忆去寻找,并发展更专业更精细的理论和更多的方法吗?难道这不同样是进入了轮回的圈子里面去吗?人类发展了如此众多的文化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自身的困惑与苦难,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为了找到问题的核心,对症下药并彻底根治社会的疾病,认真而又热情的人们请与笔者一起上路吧,我们将在后面的旅途中披荆斩棘,透视人类文化中的根本错误,用清澈的双目看清楚事实和事实背后的真相,寻找真理,也寻找人类文化发展的真正方向。我们的旅程需要充足的装备和营养,也需要管理好装备和营养,因此目标的第一站是——狭义旧经济学,第二站是——广义旧经济管理学,第三站是新经济管理学——真正的科学社会。
  第一部
狭义旧经济学  经济这个词儿,在中国古文化里可能来源于“经世济民”这句古语,是经营管理好这个世界从而拯救、恩泽每一个人的意思,体现了古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投身于改造社会、惠及苍生的社会洪流中,谱写出悲壮的历史颂歌。到了现代,经济二字的内涵已经收缩,演变成仅仅描述社会生产和交易的概念,变成了单纯的商品生产、管理、流通、分配这样的内涵,我们也先从这样的内涵开始吧。需要说明的是,随着讨论的深入,我们的经济学也会不断进化,因此给现在的经济学定一个名字是必要的,就叫做狭义旧经济学吧。
  第一章
商品  经济学涉及到的第一个内容必然是商品,什么是商品呢?“商”就是协商和洽谈,“品”就是品种、类型和对象,因此商品就是人们协商交易的对象,这就是商品一般的内涵。人们为什么愿意进行商品交易呢?因为商品具有某种或某些功能,对使用者来说具有某种或某些“使用价值”。  例如一台自动洗衣机,其电路部分的功能就是形成电流回路,输送电能到其它的机械部分;电机的功能是将电能转换为电磁能和动能;机械部分实现转动和对衣物的洗涤;洗涤桶是将衣物、洗涤剂和水混合在一起的空间;水路部分实现净水的流入和污水的排出。自动洗衣机将这些部件的功能集合到一起,从而形成了洗衣机这个商品的使用价值——代替手工进行洗涤。  在物与物的直接交易中,商品没有价格,双方经过商谈后直接交易;在货币作为交易的媒介时,商品的定义可以概括为:人们用货币进行价格评估,商谈并进行交易的具有使用价值的对象。  商品是现代社会最普通的现象,也是影响现代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文化现象,商品中的“品”是指交易的品种和类型,那么在人们的实际交易中,商品究竟有哪些类型呢?这需要实际观察人们之间的交易。通过观察你会发现,人们交易的对象(商品)基本可以分为如下四个类型:自然资源是第一类,劳动是第二类,通过劳动对自然资源进行加工处理后得到的物质产品是第三类,通过劳动加工得到的各类信息产品是第四类。(商品还有其它类型,随着全书的展开大家会逐渐找到其它答案)  自然资源很好理解,例如土地、天然的矿产和水、原生态的动植物等,这些资源没有经过任何的劳动加工,纯粹是地球自然的产物,当它们被个人或者组织占有后,就会以各种形式进入市场进行买卖,从而成为最基础的商品类型。例如土地交易市场大宗土地的“招拍挂”交易、艺术品市场的原生态石艺交易,金属市场的矿产交易(只指天然矿物本身,不包括开采矿石的劳动),以及矿产开采权的买卖等,这些都是对自然资源进行的商品买卖。  劳动是第二个类型,但这里所说的劳动不仅仅指人类的劳动,也包括机器和动物的劳动,同时人类劳动又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类。例如工厂工人的生产、保姆的家务劳动、老师课堂授课、公共服务单位提供的信息咨询、心理指导、旅游服务等,这些都是人们以自己的劳动作为商品进行的交易。而泰国租借大象搬运物品、农民租用黄牛耕地、建筑工地租借设备进行生产,就是出租方将机器和动物的劳动作为商品进行的交易。动物和机器劳动与人类劳动的区别是:人类的劳动报酬全部或者部分归自己所有,而机器和动物的劳动报酬不归劳动者所有,而是被人类占有。  物质产品和信息产品更为人们熟悉,经过劳动加工进入市场交易的产品都是其中的组成部分。例如洗衣机、饮水机等生活用具;米面这样的食品;衣裤等装饰品和用品;车船类的交通用具;公司和企业的转让买卖等,这些都是有形的物质产品。信息产品则是无形的产品,但它同样是商品的类型之一。例如有价格的经济消息、手机短信、天气预报产品、商标、书籍、音响制品、间谍提供的经济、政治、战争信息等,因其具有的使用价值,同样是人们交易的对象。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信息产品一般也通过物质媒介进行储存和交易,但人们交易的真正内容不是媒介,而是媒介中包含的信息。  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看到,商品包含的范围是极其宽广的,它几乎包括了人们能够看到和感受到的一切。至于教科书中的定义:“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或用于交换)的对他人或社会有用的劳动产品”,通过前面的描述我们发现,这显然是对交易不完整观察得到的错误和有局限的结论。因为很显然的是,没有经过劳动加工的非劳动产品——自然资源同样是商品的类型之一,纯粹的劳动也是商品,而旧的商品定义只包含了物质产品和信息这两类,因此教科书的定义就是不全面的。  商品交易是经济社会最重要的现象之一,那么商品究竟有什么特点或者说什么属性,使它能够成为交易的对象呢?教科书又说了:“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真的是这样吗?  让我们抛开教科书的结论,观察一下自己和其它人的交易,答案其实非常简单:交易双方没有人关心商品是否有劳动产生的“价值”,一件物品无论人们的劳动量有多大,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对人们来说也就没有“价值”,因此商品的价值属性显然是教科书虚构的内容,也是对商品属性的错误认识。交易双方交易的对象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非“价值“,从这里我们看到,使用价值才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用最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我买的是有用的东西,只要某个东西有用我就愿意购买,它对我来说就是商品,如果对我无用,它就不是商品而是废物”。因此教科书将“价值”,也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当成商品的本质属性,显然是对商品的错误认识。具体来说则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劳动本身就能够作为商品进行交易,并不需要“凝结”在其它商品之中,注意这里所说的劳动即包含人类劳动,也包含动物和机器劳动,因为它们都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作用,并作为商品进行着交易。  二  、对物质商品来说,劳动并没有凝结在商品之中,劳动是劳动者能量消耗的过程,是能量发散到空中的过程,因此劳动并不能“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  例如钟点工打扫卫生,是将东西放整齐,将灰尘打扫干净并倒掉。钟点工的劳动消耗了能量,但能量并没有凝结到任何家俱里面,而是消失掉了。屋内的东西也没有增加“价值”,如果仔细分析的话,反而是物质质量有所减少,或者物质的物理属性(由质量、形状、颜色等构成)有所减少和变化。原因也非常简单,打扫卫生要消耗洗涤剂和水,这是减少了物质;打扫卫生也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家俱寿命和质量,洗涤剂的化学反应也会改变家俱颜色。因此钟点工的劳动不仅没有增加“价值”,反而是家俱物理属性的变化和使用价值的减少。  再例如一块长方形的钢板要加工成圆形,劳动的过程是将长方形钢板边角切割掉的过程。也就是说最后形成的圆盘完全是过去的原样而没有任何改变,只是质量和大小比长方形的钢板要减少很多,这能说增加了圆盘的“价值”吗?显然不能!劳动凝结在钢板之中了吗?也没有,劳动释放的能量不过消耗并消失了而已。  三,劳动不会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劳动真正的作用是消耗能量对物品的物理属性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形成物质产品的“使用价值”;或者对人和物的性质及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处理,形成信息产品和它的使用价值,这才是劳动发挥的真正作用。例如生产一张木桌,需要对木材进行砍、锯、刨、凿,劳动的一部分结果是产生了木屑,减轻了质量;劳动的另一个结果,是加工形成了不同木件,形成了它们不同的结构和功能,最后由劳动者将它们拼合成一张完整的木桌,从而形成桌子的使用价值,人们到商场购买桌子,也是购买桌子的使用价值。  四  、人们购买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人们是否对其进行了劳动,有没有劳动凝结在内的“价值”也没有关系,只要对消费者有用,就能够成为商品被人购买,有没有劳动的参与对消费者来说都是一样的。例如自然资源中的土地、天然的矿物、花木虫草、有观赏价值的石头等,虽然没有经过任何的劳动加工,但它们同样是人们热衷的商品。  从上述的阐述我们看到,教科书所说“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形成的“价值”,以及“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等理论显然是错误的理论,因而必须被彻底抛弃。  另外说一说物理属性与商品属性的关系,我们大家都知道,物质商品都具有物理属性,例如颜色、重量、尺寸等,这些物理属性同时也是商品的属性吗?通过观察我们知道,无论一件物品的质量再大,颜色再复杂,形状再怪异,如果不能形成使用价值,消费者就不会购买,该物品也就不能成为商品。例如山谷深处的一座荒山,虽然颜色纷呈,形态万千,但它却不能成为商品被人们购买。通过这个例子我们知道,物品的颜色、形状等物理属性在不具备使用价值时,就不能成为商品。另外,没有物理属性的产品却可以成为商品,例如纯粹的信息就没有物理属性,但它们同样是商品的类型之一。  综合上面的描述我们看到,物理属性是物质的属性,却不是商品的属性,只有物理属性转换为使用价值时,物理属性才能成为商品属性;而没有物理属性的信息和劳动也能够成为商品,因此商品的必要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它的使用价值。因此使用价值才是商品的本质属性,物理属性只是物质产品的附带属性罢了。  另外教科书中的理论“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这显然也是错误的认识,使用价值是针对使用者、针对人来说的,因此使用价值体现的是社会属性而非自然属性,这是很明显的。  至于教科书中的其它理论和概念,例如“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等概念和理论,由于“价值”概念的根本错误和缺陷,显然让后面的理论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价值”不存在,价格也就与“价值”没有了任何关系,“剩余价值”自然成了一句空话。因此从现在开始,教科书中的“商品、价值、剩余价值”等概念和理论已经被彻底抛弃,一个崭新的商品概念开始站立在世界经济的舞台。
  附:补充思考  1、“商品包含自然资源、劳动、物质产品、信息产品四个类型”,与“自然资源、劳动、物质产品、信息产品是商品”这两个说法是一样的吗?  答:准确地说,这要根据“是”这个概念的涵义来决定,如果“是”表达“两者绝对相等”的意思,那么这两个说法是不一样的,并且后一种说法是错误的。原因是商品之中虽然包含上述四个类型,但并不意味着四个类型中的一切都是商品。例如天然的没有经过任何劳动加工的水,当它只在山涧、河流中流过时,它就只是自然资源而不是商品。再例如自己在家里打扫卫生、洗衣做饭等家务劳动,它们虽然也是劳动,但没有进行交易,没有成为交易的对象,因此也不是商品。其它如公共财富,私人财产等也都不是商品。  商品与上述四个类型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图进行描述(图一)。从这个图中我们看到,商品与这四个类型有很大的交集,但它们并不是包含的关系。另外,商品的类型还会逐步拓展,因此图一的下半部暂时留存为空白区。  图一:椭圆形内部表示商品,大矩形代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总和,小矩形分别代表与商品相关的类型  2、垃圾是商品吗?垃圾可以成为商品吗?  答:每一件商品都与消费对象联系在一起,只有对消费者有用并进入交易环节的对象才能成为商品并被对方购买,还没有完成交易、待价而沽的商品可以称为潜在商品,在交易完成的那一刻它才是真正的商品,在交易完成以后则不再是商品,而成为了人们的私人用品、社会的公共产品或者消失掉了(例如信息)。例如一件根雕艺术品,对于欣赏并愿意购买它的人们来说,它们就是潜在商品;在交易完成的一刹那它是真正的商品;交易结束以后它就成了私人用品而不再是商品。  垃圾即有自然资源中的垃圾,例如石头、矿渣等,也有物质产品的垃圾,例如被人们丢弃的旧洗衣机、加工废品、废弃的信息产品等。说“垃圾是商品”肯定不对,因为大部分垃圾都被人们彻底丢弃了,并没有再次成为交易对象。但垃圾也可以成为商品,这要看它针对的对象,对一般人来说垃圾自然是沒有使用价值的废物,但对于捡垃圾谋生的人来说,或者对于将垃圾回收利用的企业来说,部分垃圾自然成了有使用价值的资源和商品,成了他们愿意交换的对象。  因此我们需要理解的是,商品和商品的使用价值一定是针对具体对象的,对象不同,使用价值也不同,是否是商品(潜在商品)也就有区别。比如经营古董和喜欢古董的人会将古墓中的石棺当成商品,但对普通人来说避之唯恐不及,哪里会将它当作商品呢!更通俗的说法则是,某个东西对你来说可能是商品,但对别人来说有可能只是废物。  3、人们平时所说的“服务”究竟是什么意思?  答:所谓服务其实就是指劳动和信息服务,因此它实际包含了两类商品的供应,一类是劳动,另一类是信息产品。劳动服务很好理解,例如保姆、钟点工的家政服务,工人在工厂的生产活动等;信息服务主要指生产技术、专利、科技信息、新闻等有使用价值的信息产品的提供,例如技术资料、咨询信息、有使用价值的新闻、生活常识、天气预报等。服务即可以是单项的劳动或单一的信息,也可以是两者的混合,这也是服务价格差别较大的原因之一。例如纯粹的劳动可能是100元一天,技术类服务则是300元一天,心理咨询服务可能是500元一天,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呢?因为后两者的服务中包含了劳动与信息服务两个方面,而前者只有劳动或者只包含了较少的信息。
  第二章
商品的使用价值  所谓使用价值,就是对消费者来说,商品具有的功能和能够发挥的作用。例如洗衣机的功能和作用就是代替手工劳动,对衣物进行洗涤;水果蔬菜的作用就是食用并提供身体所需的养份及能量;书籍是用于阅读理解,提高认识世界的能力,提高工作技能和用于娱乐;天气预报的作用是作为决策和行动的参考;钟点工、雇佣工人、大象、黄牛的劳动是代替购买劳动商品的人完成工作,而购买商品的人可以休息或者完成其它工作。由于商品具有这样那样的功能,或者能够发挥消费者需要的作用,因而成为了人们交易的对象。  商品的功能和使用价值包罗万象,让人们看得眼花缭乱,如何对商品的使用价值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呢?或者说商品的使用价值究竟包含哪些类型呢?如果认真观察生活,观察人们的交易行为,商品使用价值的类型其实并不复杂。从空间的角度进行划分,也就是从人的外在和内在(心理、思想)进行划分的话,商品的使用价值只有两个大类,一类是外在的实际使用价值,一类是内在的心理使用价值。  实际使用价值很容易理解,比如洗衣机可以代替手工洗衣服;米可以做成饭后填饱肚子;山水画可以挂在墙上装饰房间;天气预报方便行为的决策;保姆可以照料孩子,并让雇佣保姆的人得到休息;企业可以使人不断获取更多的利益等,这些都是商品的实际使用价值。  实际使用价值是如何形成的呢?劳动、自然资源、或者两者的结合形成商品的实际使用价值。举两个例子说明吧,例如一口锅,它的实际使用价值是如何形成的呢?铁锅的生产过程,是先用铁矿石生产出钢铁,再用钢铁加工成铁锅。这意味着什么?首先,铁矿石(自然资源)具有实际使用价值——可以加工成纯度很高的钢铁,再加工成具有某种形状的器具;其次,劳动具有实际使用价值,它是形成钢铁并将钢铁加工成铁锅的重要因素,是人们的劳动改变了铁矿石的物理属性,使铁矿石变成了一口锅;铁锅(物质产品)具有实际使用价值,它是食品加工的必备器具。  再如天气预报信息,它的实际使用价值是如何形成的呢?同样是人类劳动与自然资源结合的结果。人们通过对大气(自然资源)进行探测(劳动),再通过相应的电脑程序进行计算,然后将计算结果加工成人们需要的天气预报(信息),最后运用通讯设备传输到需要的人手中,从而形成了天气预报的实际使用价值。综上所述,商品的实际使用价值就是劳动、自然资源、或者二者的结合形成,这一点清晰而又简单,不需要更多讨论。  什么是心理使用价值呢?这的确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也是所有人都忽略了的一个重要问题。所谓心理使用价值,是说某样物品对于消费者来说,拥有了它之后能够在心理上获得某种满足和快乐;或者在消费者的心理上,觉得某件商品对人对己有某种用途,因而愿意花钱来购买它,虽然该物品实际不可能发挥该作用。换句话说就是,消费者心理上能够获得的满足,或者消费者误认为商品能够发挥的作用,就是商品的心理使用价值,因此商品与消费者心理(思想)的结合就是心理使用价值的源泉。  举些例子来说明吧,比如中国的很多地方有给死去的亡人烧纸钱、纸房子等冥品的习俗,花大量的钱为死者修墓碑的习俗。人们为什么这样做呢?原因就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迷信),认为人死后到了另一个世界——地府,而地府的情形和人类社会非常近似,同样需要钱,需要房子居住。人们认为这个世界的人烧冥品给亡人,亡人就能够得到纸钱和纸房子,并能在地府里将它们变成真正的金钱和房子来使用。对亡者有用,这是人们心理上赋予冥品的心理使用价值;活着的人做了这一切后,自己也会得到心理的安慰:“我给亲人尽心了,给祖宗尽孝了,我维护了自己的道德准则”,或者“我做了这一切,祖宗和亲人一定会保佑我们,保佑自己升官发财”等等。通过祭祀活动,人们获得了心理的满足,获得了自己需要的心理安慰,这就是冥品的心理使用价值。  再如宗教信徒的放生行为,动物被购买后就放生了,对消费者来说没有产生任何实际使用价值,但很多宗教信徒却乐此不疲、坚持不懈,为什么呢?因为“放生动物就能让我得到功德,就能消除罪孽,来生就可以不受苦或者能够出生在极乐世界”。因此动物放生虽然没有实际使用价值,但却让宗教信徒获得了心理上的安慰和满足,放生行为在宗教信徒的思想里,被赋予了“获得功德和消除罪孽”的心理使用价值,这就是放生行为的来源。  需要说明的是,因慈悲和怜悯购买动物放生的行为不在此列,因为这类购买者放生的行为从本质上来说不是为了交易,不是为了获得心理满足,或者获得自己需要的实际使用价值,而完全是对动物的拯救和保护,是利它(动物)的行为,是出于对他人的教育、警示和劝说而采取的智慧行动,购买者并没有将动物当作商品来购买,这是肯定的。  再如有这样的消费者,他们几乎天天要逛商场买东西,虽然家中的衣服早已堆积成山,用具也是应有尽有,每样东西都是在重复购买,是在无意义地浪费金钱,但消费者却依然无法停止自己的购买行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对这个消费者来说,购物已经不再是为了商品的实际使用价值,购物行为已经成为他获得心灵安慰、获得安全感、获得心理满足的途径,买的就是心理的安全感、满足感,这就是该消费者不能停止购买的原因。而如果不出去购物的话,他就会觉得心里发慌,感觉得不安全甚至非常焦虑,生命中仿佛缺少了什么重要的东西一样。获得心灵的安慰和满足,就是这类消费者需要的心理使用价值。  上面的这个例子似乎是个病人的例子,似乎值得怜悯和嘲笑。但笔者要说的是,其实这样的行为并不值得耻笑,因为很多人的一生都是这样度过的,只是自己茫然不觉罢了。例如很多衣食无忧的人,有着稳定工作和收入来源的人,甚至富可敌国的人,更多的金钱对他们来说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但他们却仍然在拼命挣钱(钱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它是所有使用价值的代表,因此挣钱的行为,同样可以看作商品交易行为),永远停不下追逐金钱的脚步,这样的行为与上述的消费者有本质区别吗,显然没有!换句话说就是:“不分彼此,我们大家都是极端的购物狂”。
  再举个因心理使用价值而被欺骗的例子吧。例如一块长相极为丑陋的石头,它即不能吃也不能穿,甚至不能放在房间当艺术摆设,从根本上来说,放在房间里反而碍事。但某个人却花了几千元购买它,而且每天上香,天天在其面前叩头膜拜。他为什么这样做呢?只因为某个“高人”对他说过:“将它放在房间里烧香膜拜能够让你消灾避祸,同时还能升官发财”。于是消费者的心里马上觉得:“太好了,这块石头对我来说太重要了,使用价值实在太大了”,因此他才不惜花了数千元买下并天天叩头。头脑清醒的人都知道,石头就是石头,并不具有消灾避祸的功能,更不具备让人升官发财的特殊能力,但对于心怀恐惧(灾祸),又满心贪婪(财官)的人来说,它却似乎具有了逃避灾祸和满足贪欲的心理使用价值。  这个例子似乎又有些极端,似乎又值得耻笑,但不得不说的是,从本质上来说,几乎所有人都在这样被欺骗着,或者在这样欺骗自己。例如钻石、奢侈名牌、顶级饰品等,购买者可谓众也,膜拜者可谓多也。钻石是什么?在工业社会早期,它还具有不可替代的切割金属、玻璃等的功能,使用价值的确不小。但到了现代,这个功能已经被很多价格低廉的东西替代,钻石从本质上来说已经只是一块漂亮的石头罢了,除了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外,实际使用价值已经极小。但人们却依然花极高的价钱来购买,为什么?原因就是经过商家的宣传后,它已经成为了“见证和在某种程度上保证爱情永恒”的特殊物品,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成了展示魅力和财富、展示自己被人重视和爱慕的无言而有力的工具。获得了钻石,展示着钻石,人们就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获得了千万人注视的目光,获得了高高在上的成功感觉和幸福感等,这就是钻石对消费者来说具有的心理使用价值。至于奢侈品牌、顶级饰品等,让人们趋之若鹜的原因是一样的,这里不多作解释。  商品的心理使用价值,以人们的心理(思想)需要为基础,由相互的欺骗与自我欺骗为主导,并与具体的商品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它是社会扭曲发展的关键原因所在,也是社会充满狡诈、欺骗、冲突与暴力的原因所在。而它产生的根本原因,则是人们内心充斥着的恐惧、痛苦、悲伤、嫉妒、贪婪、冲动、不理性与自私自利等。心理使用价值本质上就是心理的欺骗与自我欺骗,是社会腐败坠落、混乱冲突的根源,这是毫无疑问的。  前面我们对商品的使用价值从空间的角度进行了分类,但商品的使用价值还必须结合时间的角度进行划分。从时间的角度,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可以被分为这样两个大类:一类是实时使用价值,一类是潜在使用价值。实时使用价值是指购买该产品后能够立即产生的实际使用价值或者心理使用价值,这点很好理解,就不再解释。  潜在使用价值,则是指在将来能够产生的实际使用价值或者心理使用价值。举例说明吧,例如人们购买矿产开发权,就是购买矿产在未来能够产生的实际使用价值;人们大量储备货物、囤积居奇,是期望将来能够获得更多的金钱;人们购买保险,是渴望保险单能够让自己的未来安全和有保障。  需要说明的是,购买保险的行为并不是单一的购买实际使用价值的行为,而是混和了购买潜在实际使用价值、实时心理使用价值和潜在心理使用价值的行为(保险一般没有实时实际使用价值)。一方面,在自己未死亡的前提下,保险单确实能在未来给予自己一些金钱的保障或者补偿,这是潜在实际使用价值;其次,由于人们内心的压力和对未来的恐惧,购买保险其实也是消费者释放内心焦虑和不安全感的需要,因此是人们获得的实时心理使用价值;另外,有一份保险单在手,人们就从心理上觉得未来得到了保障,而未来的安全正是每个人最需要的安全,因此购买未来的安全就是购买潜在心理使用价值。只是遗憾的是,真正的未来并不会因为你购买了一份保险单就能得到保障,未来的安全没有任何人、任何保险单能够提供,这才是事实真相。  综合前面的陈述,我们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将商品的使用价值划分为四个类型,现在我们建立本书的第一个公式:商品使用价值=实时实际使用价值﹢实时心理使用价值﹢潜在实际使用价值﹢潜在心理使用价值,这就是商品使用价值的计算公式,每一件商品的使用价值都是上述四项之和(当然允许某一项或者几项为零)。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对商品使用价值的探讨这里只是开了个头,后面还有更深入的讨论。  补充思考:  1、“商品有使用价值”与“有使用价值的都是商品”这两句话一样吗?  答:答案显而易见,两者不可能一样,而且后一句是错误的。至于具体的原因笔者就不讲了,每一个读者稍稍动动脑或者观察一下你的周围,你都能迅速找到答案,呵呵!
  第三章
货币与纸媒  第一节
聪明的设计  假设问你一个问题,一米等于多少千克,你可能会一愣,然后骂出一句:“你神经病呀,长度不能和质量换算”。的确如此,抛开了具体事物,从纯数学角度来说,长度和质量的确不能相互换算,它们之间毫无关系。但如果用长度和质量描述同一个物体的不同属性时,你还能说它们毫无关系吗?例如一个均匀的圆柱体,长五米重十千克,这时候长度和质量就实现了相互换算,一米等于两千克,对吗?  也许你马上要反驳:“你这是说的同一个物体的不同物理属性之间的关系,任何一个学过物理学的人都能对这些关系进行换算。但你问的是一米等于多少千克,相当于问不同物体物理属性之间的关系,那么这个物体的一米等于两千克,别的物体的一米等于一百千克,大千世界物体无数,大小、长度、质量变化多端,要实现抽象的长度和质量之间的换算,这完全是精神病人干的事儿”。骂得好,事实的确如此,如果不是同一个物体,却要寻找长度和质量之间永恒的换算关系,这的确是犯了精神病,因为对不同的物体来说,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因此是无法进行换算的。  不同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不能互相换算,那么再问你一个问题,一头羊等于多少斤铁,多少双袜子,多少幅画,多长时间的游戏,它们之间可以互相换算吗?如果排除货币这个中间因素,显然你永远无法回答这个提问,逼急了你还会骂人神经病的。因为它们是不同的物体,使用价值不同,计量单位也不同,根本无法进行换算。一头羊的重量与游戏的时间、风景画的品质完全不搭界,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关系,要实现相互的换算无疑痴人说梦。换句话说就是,使用价值之间是无法相互换算的。  只是可悲的是,将完全不搭界的东西拉到一起,对不同的使用价值进行比较,实现它们之间的换算和交易,恰恰却是经济学家必须完成的伟大事业。每天计算多少只羊等于一台机器,多少条信息等于一桌丰盛的晚宴,多少亩地等于一套房子就是经济学家要干的事儿,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伟大事业,就是经济学家必须面临的重大挑战。  好在我们的经济学家非常聪明,他们开始动上了脑筋:“既然不同的物品因使用价值不同,计量单位不同,相互之间无法直接换算,那么设计一个中间媒介转换一下可不可以呢?将它们都计算成这个中间媒介,不就实现了相互之间的换算吗”!例如10公斤盐与2米布本来无法相互换算,但是我们命令10公斤盐等于40元,2米布等于120元,于是1米=15公斤,经济学家轻松实现了完全不相干的两类物质之间长度与质量的换算,也实现了不同使用价值之间的换算!真是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好主意”,而这就是货币“伟大”的诞生,也是商品交易和经济社会混乱的开始。  很好笑吧,不过大家可别只顾上好笑,因为不仅是经济学家犯了常识性的错误,每天在进行这样的计算,我们同样天天在做这样的数学计算,犯着相同的错误。你每天卖出10斤菜再买回2斤肉就是在做这样的计算,对吧?小学生对上述的问题可能还会问一问:“妈妈,为什么1米布等于15公斤盐呀?它们没有任何关系呀!而且老师说过,不同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不能相互换算,你们怎么这样干呀?这是错误的”!可是遗憾的是,我们已经长大了,不再有小孩子的好奇和质疑精神,我们完全没有注意到其中的荒谬!身处荒谬与错误而不自觉,正是内心冲突与行为扭曲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社会混乱的原因。  自从有了货币这个中间媒介,所有使用价值之间的换算都实现了,所有商品交易都变得简单而又便于操作。经济学家的这个发明轻而易举解决了本来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即方便了交易,又促进了社会发展。千百年来,人们就象崇拜“神”一样崇拜着这个中间媒介,日复一日使用着这个交易媒介——货币,几乎没有人注意到它荒谬的性质。不仅老百姓没有注意到,高明的经济学家也没有注意到,它化腐朽为神奇、化不可能为可能的神奇能力,让它蒙上了一层让人不敢仰视的神圣光环,以至没有人敢抬起头来看它一眼,更谈不上盯着它看清它的本来面目。“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人们用货币这个工具夸张地证明了这条谬论的“正确”。
  第二节
纸媒诞生的故事  还是从货币诞生的故事讲起吧,看看人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入了自设的陷阱而不自觉,也许通过这个故事你能够跳出陷阱,看清楚货币和纸币的真实面目。  货币的产生来自于交易的需要,例如A有一千斤玉米,自己短时间吃不完,而如果不吃掉它的话,它会很快被虫吃掉或者霉烂掉。换句话说就是,多余的吃不完的玉米,对A已经不具有或者只具有很少的使用价值。假如这时候A家里又缺少一张床,于是A开始动上了脑筋:“自己不需要不代表别人也不需要,对于缺少玉米的人来说,显然它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能不能用多余的玉米换回一张床呢”?如果这时候B家里正好有多余的一张床而又需要玉米的话,交易自然立即达成,大家都将不需要的东西换成了必须的东西,两全其美的交易结果是皆大欢喜。  但是遗憾的是,出现上述情况的概率实在太小,人们经常面对的情况是,小米有玉米而缺桌子,小卓有桌子但需要弓箭,小弓有弓箭但需要玉米,这种供需错位的情况自然导致交易无法进行。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聪明的人开始观察:“有没有大家都需要的东西呢”?最后大家发现确实有,小石家里有大量的石头,而石头是大家都需要的东西。它有用、稀少、不易伪造、不易变质、容易储存,是大家公认的好东西。那么大家都把多余的东西换成石头,再用石头换回自己需要的东西,这样不就解决了交易难题吗?  好主意,于是小米将玉米换给了小石,拿着石头换回了桌子,小卓得到石头后换回了弓箭,小弓得到石头后又找小石换回了玉米,最后小米、小卓、小弓三人都通过石头这个媒介换回了想要的东西,只有小石拿着原本属于自己的石头没有任何改变。换句话说就是,前面三人通过交易,都将自己多余的、不需要的东西换成了急需的东西,从而获得了丰厚的利益,只有小石似乎没有获得好处。不过聪明的小石也并不气恼,因为手中的石头可以随时与任何商品进行交换,这个优势是其它商品无法替代的,而且自己家里的石头资源丰富,因此小石也并不觉得吃亏,反而有些莫名的欢喜。  由于石头充当了中间环节,所有的交易都轻松实现了,每个人都用多余的东西换回了需要的东西,而石头则在小米、小卓、小弓三家转了一圈后又回到了小石手中,这就是实物(石头、贝壳、金银等)充当交易媒介的开始,也是实物货币的起源。由于石头充当了交易媒介,同时又充当着其它商品等价物的角色,因而在根本上解决了供求错位造成的交易难题。而石头之所以能够实现这两个功能,一是因为石头和其它商品一样具有实际使用价值,可以作为其它商品的等价物;二是石头是所有人都需要的商品,不会被任何人拒绝,而不像其它商品那样,张三需要李四不需要;三是石头具有数量稀少、易于保存、不易变质,不易伪造等特点。  现在大家清楚交易的过程及其本质了吗?从每个人的角度来说,交易都是将自己多余的、不重要的、非急需的、或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换成自己缺少的、重要的、急需的、有使用价值的东西的过程,是每个人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是将自己的零使用价值变成有使用价值,小使用价值变成大使用价值的过程,因而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利己的自私行为。而这就是商品交易的本质——从自利的角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交易的最终结果却实现了商品使用价值的最大化和不浪费,实现了资源的共享,有利于社会的进步,这也算是歪打正着吧。  在商品的交易过程中,实物货币充当了交易媒介,又充当着其它商品等价物的角色,与普通商品相比,实物货币的使用价值显然得到了扩大,得到扩大的功能就是交易媒介功能。实物货币之所以能够扮演这个功能,原因在于大家都需要它而不会拒绝它,因此它才成为了交易中的万能钥匙。  增加了功能,而且这种功能运用如此广泛,自然也增加了人们的需求。于是聪明的人开始大量寻找并储备石头,将之视为了最大的财富。因为石头的功能显而易见,它不仅可以修房子或者用于自卫,而且还能随时换回需要的商品,相比于只具有有限功能的普通商品来说,石头已经变成了具有无限功能的神奇商品。本来对于人们来说,石头多了其实毫无用处,即不能吃也不能穿还碍事儿,可是它奇怪而又神奇的交易媒介功能,随时可以变为其它有用东西的特殊能力却是如此让人着迷,以至于没有人不为之激动,因此聪明人生活的重点转向了储备石头也就不足为奇了。正如现代人生活的一切重点都围绕着挣钞票一样,虽然钞票自身只是一张纸,不能吃不能穿还很脏,但由于它具有随时变现为吃、穿、用的东西的神奇能力,自然是人们趋之若鹜的首选。  不得不说的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石头(实物货币)的资源是相对固定和稀少的,也是不容易开采和收集的,随着很多人大量收藏石头,石头已经不再容易获得而变得更加稀少,想要更多石头的人开始感到了烦恼。怎么办呢?自然的石头只有这么多,那么有没有其它办法可以获得石头呢?聪明人开始打起了主意:“既然石头很重要,为什么不制造石头呢”?于是没有石头的人开始了伪造石头的工作,将石头的内部挖空,将其它易于获得的东西充添到石头里面去,让一块石头变成两块,或者将其它东西涂成石头的颜色冒充石头。制造石头换取或者骗取他人的产品和自然资源成了这些聪明人的办法,而这就是假货币和假钞的源起。  随着时代的发展,接下来的事儿变得更加神奇和有趣。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人们逐渐发现了一个秘密,就是石头在交易中只是充当了媒介和中间人的角色,搬来搬去的结果是石头最后还是会回到小石的手里,而大家在这个过程中显然进行了一些无谓的劳动。这实在是有些愚蠢,既然石头自始致终只是充当了媒介,人们开始认识到“其实不用真正的石头进行交易也是可以的,只要小石家里确实有对应的石头,那么让小石用写着数量的纸代替真实的石头交换给大家也是可行的,这样即方便了交易,又减少了搬运的麻烦,同时大家又不用担心不能将纸换成真实的石头,因为发行的每一张纸在小石家里都有真正的石头”。于是金银本位、复本位的纸币就这样诞生了。
  在金银本位时代,纸币与实物是一比一的关系。换到故事中来说就是小石家里的石头有多少,小石可以印刷的纸币数量就有多少,它们是完全相等的,这就是金银本位时代发行纸币的硬性规定。换句话说就是,由于大家手中的纸币在小石家里都有对应的真实石头存在,因此大家储存纸币的行为,即代表储存了交易媒介,也代表储存了真实财富。而小石在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后,也确实开始根据自己实际拥有的石头数量,印刷对应数量的纸币并作为交易的媒介和商品的等价物进入社会进行流通,   故事进行到这里,接下来的情形大家就比较熟悉了,既然代表石头的纸币如此方便,大家都开始存储一定数量的纸币在家里,在必要的时候再拿出来交换商品。再后来,随着生产的不断扩大,商业交易越来越频繁,对纸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小石逐渐发现手中的石头不够用了,即使再怎么努力开采、挖掘也于事无补,直到后来用利息相诱,鼓励大家将石头存在自己手中也无济于事。由于石头资源本身的限制,能够印刷的纸币数量必然有限,而大家储存纸币的行为更加加剧了石头资源的紧张,到后来小石终于发现纸币的增量供应几乎要枯竭了,而这显然是一个天大的难题。  小石心里很着急,着急的小石开始努力思考和观察,最后还真让小石发现了一个天大的秘密,那就是大家到自己这里来,基本都是为交换纸币而来,几乎没有人关心自己是否有足够的石头。“石头其实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纸币”,这就是小石发现的天大秘密,也是小石发现的一个巨大的谋利“良机”。  故事继续,发现这个秘密后的某一天,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小石终于超过自己手中实际拥有的石头数量,多印了几张纸币放在手中,并最后换给了小米(注意多印的这几张纸币,其实质已经不是金本位纸币,而是本书所说“纸媒”的诞生,所谓纸媒就是没有任何真实财富相对应的交易媒介,最后的结果却是皆大欢喜。小石只用一张纸就获得了小米手中大量的玉米,在纸媒的流转中,小米、小卓等也用这些纸换回了自己需要的东西,而最后拿着这几张纸媒的小弓也并不担心它们用不出去,因为根据经验他知道,自己任何时候都可以将它换成其它商品,或者到小石那里将纸媒换成真正的石头。  很喜感吧?确实如此,本来是小石的欺骗行为却换回了皆大欢喜的效果,这多多少少让人感觉到了一些不正常,或者感觉到了某种怪异。多印的这几张纸是什么呢?由于没有真正的石头作对应,显然它的本质就只是几张废纸,如果大家都到小石家里将纸媒兑换成石头的话,真相就会立即暴露。换句话说就是,有对应石头存在的纸币代表真正的财富,而多印的几张纸媒什么都不是。可是问题在于,虽然这几张纸媒实际只是废纸,但由于它们的模样与其它纸币完全一样,因此又没人能够指出哪一些是多印的,哪一些有石头作对应。所以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谁抢先找小石交换到石头,谁就能获得真正的财富,跑到最后的自然就成了倒霉鬼。  不过让小石感到放心的是,这样的结果却一直没有发生,虽然印出来的纸媒越来越多,但不断发展的经济却几乎抵消了这个结果。由于大家忙于发展经济,或者忙于“收集”纸媒,也由于大家对小石的充分信任(经验误人呀)和疏于对真相的了解,小石多印纸媒的事儿却一直没有暴露。  现在让我们停下来,看看实物货币、金本位纸币和纸媒的区别吧,这里面到底有什么奥秘呢?对小米、小卓来说,用实物货币或者金本位纸币交易时,两者具有共同的特点,即它们都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因此充当交易的媒介没有太大问题(由于商品使用价值不同,计量单位不同,使用价值本质上也无法数值化,因此从本质上来说任何物品都不能充当其它商品的一般等价物,因此认为这两类货币与其它商品等价自然也有问题)。在使用纸媒进行交易时,由于纸媒没有任何真实的财富相对应,显然就不是任何商品的等价物,因此将它当作等价物从而充当交易的媒介其实也是一个笑话。  只是遗憾的是,小米小卓等显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而将纸媒完全当成了金本位一样的纸币,不仅当成了交易媒介,也当成了商品的一般等价物。不仅他们俩,纸媒在全世界流通的所有年代里,几乎所有人都采取了相同的看法和做法,从而维护了纸媒的正常流通。  掌握着纸媒印刷和发行的小石自然十分清楚纸媒的本质,当然“聪明”的小石绝不会提醒大家注意这个陷阱,反而心里面十分得意。因为对小石来说,别人通过辛勤劳动、生产商品或者提供服务才能交换到需要的商品,但小石却可以坐在印钞机前轻松印刷出某个数字,然后换回想要的商品。他人辛苦多年的劳动成果,小石可以在几分钟内印刷出纸媒,然后轻易取走,这就是小石获利的方式,也是人们所犯错误的代价。  再后来小石的胆子就越来越大了,看到大家对自己充分信任,同时也由于很少有人需要兑换真实的石头,因为对大家来说,他们真正的需要也确实不是石头而是其它商品,小石开始觉得只要有一定数量的石头备用就好(甚至没有也行),超越实际数量多印一些纸媒完全没有风险,反而方便了大家交易,又让自己得到了实惠,对大家来说,这几乎都是天上掉馅饼的大好事儿。小石心里这样盘算着,事情也确实按小石的分析发展了下去。  故事进行到这里要告一段落了,现在让我们看看没有真实财富对应的纸币为什么被称为“纸媒”吧。很显然,这样的纸币之中“纸”的功能几乎可以忽略不记,但它也确实是一张纸,一张写满了字的纸;另外它真正的功能也不是“币”,所谓“币”是指实物货币,这是“币”的原意,因此“币”必然具有商品等价物的特点,而没有真实财富对应的纸显然不具备这个特点,因此将其称为“币”就是不恰当的。笔者愿意将其称为“纸媒”,一是正本清源,让人们看清楚它与“币”的区别;另外也由于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纸媒也确确实实扮演着交易媒介的角色。  故事发展到这里,很快要进入现代社会了,纸媒的故事后面还有很多,本书也会继续分析和讲述,但无论这个故事如何演变,有一点却是肯定的,那就是从此以后纸媒的本质再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它就是没有任何真实财富相对应的交易媒介,而这就是延续至今的纸媒故事。
  第三节
纸媒真相之纸媒三方  《聪明的设计》和《纸媒诞生的故事》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真相,纸媒在本质上无法完成商品使用价值评估的功能,因为纸媒不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很难数值化。从这里我们知道,纸媒的身上至少存在两个悖论,不能做商品价格的评估工具因而不能做交易媒介,却实际执行着这个功能,不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却实际扮演着等价物的角色。  还是回到小石、小米、小弓的故事吧,前面说到小石多印了几张纸媒换给了小米,自己获得了利益,小米也用纸媒换回了需要的商品,最后纸媒流动到小弓手中,却被小弓当作真实财富储存了起来,而这就是现代社会简化后(纸媒不通过银行发行而是政府直接发行)的纸媒流程图。政府建立印钞工厂,自己印纸媒给自己用,并将纸媒流通到社会中成为交易的媒介,这样的特府(特殊政府的简称)就是小石;不断用纸媒交换和消费商品的人就是小米(小米手中没有大量的纸媒储存);小弓则扮演了“纸媒收藏家”的角色,不断用自己的劳动和其它商品收集着纸媒。  现在我们来看看与纸媒相关的三方人马究竟是如何看待纸媒的。对特府和小石来说,当然十分清楚纸媒的本质,那就是凭空印刷出来的一堆纸而已,即不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也不是交易的媒介,它真正的功能就是让自己不劳而获地换取需要的一切。但它流通到社会去以后,却实际充当了交易的媒介。对小米来说则不太关心纸媒的本质,只要纸媒能够行使交易媒介的功能,那就愉快地使用吧,因为小米十分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当然是实际商品带来的生活享受。对小弓来说情形就完全不一样了,看到纸媒随时能换回任何商品,显然已将纸媒当成了商品的等价物,当成了交易媒介,也当成了真实的财富,甚至当成了超越任何其它财富的“神圣”财富。进入现代社会后,特别是在当代中国,几乎所有人都成为了小弓的化身,纸媒也实际扮演了三样功能。  故事继续,由于社会中确实有大量小弓的存在,因此特府和小石多印的纸媒几乎被小弓们照单全收,只有很少的纸媒作为交易的媒介在社会流通着。小米们也通过纸媒的流通交换了大量商品供应社会的需要。获利最大的自然是特府和小石了,仅仅通过印刷纸媒就换回了巨量财富。只不过经济的发展显然掩盖了这一切,小弓们的收藏也减少了纸媒的流通量,因此很长时间内大家都没有发现有什么不对劲儿,因为物价基本没有太大、太快地上涨,这样的故事甚至可以延续多年而不中断。  现在大家看出点门道来了吗?为什么小石供应了大量的纸媒,收走了大量的财富,社会却没有出现剧烈的通货膨胀呢?因为小弓们充当了纸媒的储藏库(网络的形象称谓是蓄水池)呀!为什么小弓们心甘情愿充当纸媒储藏库呢?因为小弓们将纸媒当成了商品的一般等价物、交易媒介和真实财富!这就是小石供应了大量纸媒却没有出现剧烈通货膨胀的真实原因,也是纸媒的奥秘之一。  由于有了巨大的纸媒储藏库,原本谨小慎微的特府和小石印刷纸媒的激情终于全面爆发。这简直就是天赐良机呀,竟然有这么多的人主动配合自己的行为,满心欢喜的他们自然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宣传纸媒的财富储藏功能以及对未来的保障能力反而成了他们最重要的工作,而小弓们自然不会有异议。  有了巨大的纸媒储藏库后,特府和小石可以更加放心地印刷纸媒收割财富了,在获利欲望的驱动下,胆大逐渐代替谨慎,狡诈终于取缔诚实,特府和小石的贪婪逐渐演变为疯狂敛财,最后终于开动机器印出了天量纸媒,并开始收购市场上一切有使用价值的财物,无论贵贱一并收入囊中。随着商品数量不断减少和价格不断攀升,恐慌终于在全社会漫延,物价开始呈几何级数上升,最后终于演变成一场影响极为深远的恶性通货膨胀。  刚开始五块钱可以买到一斤米,到后来五百万才能购回半斤粮,上午是某个单价,到下午就能上涨一倍,以至于后来几乎没有人还愿意出售手中的商品,而这就是血淋淋的恶性通货膨胀的故事。由于特府和小石的权力够大,人们按经验办事的惯性超强,最后的结果(本文省略了另一个结果:挤兑)就是,特府和小石终于携带着巨量的社会财富实现了胜利大逃亡,留下了被抢劫一空的城市、满地的纸媒和饥饿的人群在寒风中哀号,这就是中国上海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发生的法币与金圆券的故事。  了解近代金融史的人都知道,这个故事其实一点也不独特,美国、津巴布韦、德国、巴西、俄罗斯、白俄罗斯、罗马尼亚都曾发生类似的故事,欧亚美非拉没有一块土地不曾遭受它的蹂躏。同时任何诚实的经济学家也都承认,虽然很少恶性通货膨胀,但某种程度的通货膨胀却在所有的纸媒经济体中持续上演着,或快或慢的通货膨胀早已是纸媒经济体的通病。至于某些经济学家为通货膨胀唱赞歌,宣扬‘适度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发展’,这显然是该经济学家不诚实、缺乏社会良心、缺乏对经济学深刻的研究、或者对通货膨胀危害认知不深的表现。  特府和小石的纸媒也好,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纸媒也罢,在大家信任他们的时候;在纸媒仅仅作为交易媒介使用的时候;在没有大肆发行,或者通货膨胀在承受范围内的时候;在多印出来的纸媒被储藏(停止流通),因而客观上降低了通货膨胀程度的时候;在纸媒的储藏库够大够多,吸纳了大量纸媒,通货膨胀主要发生在储藏库内(这是后面会讲到的内容),因而减小了对实际经济冲击的时候,纸媒还是能够正常流通的。这就是纸媒在全世界广泛发行而没有破产的奥秘之一,也是纸媒一直保持某种程度的通货膨胀却依然被广泛接受的原因所在。而纸媒之所以如此成功,最根本的一个原因则是,大家都离不开交易的媒介,却又没有其它东西能够替代纸媒。  通货膨胀意味着大家的财富在不断缩水,也就是不断蒙受着剥削,对高收入高保障的社会群体来说影响不特别明显,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来说,本来就不堪重负的肩上还要承受通货膨胀之痛,这实在是最残忍的事情了。这需要多么冷漠和自私的心灵才能发出这样的议论呀:“适当的通货膨胀对你是有利的,因为你享受到了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通货膨胀只会加大社会底层人群的负担,需要不断地劳动对抗通货膨胀的影响和剥削,这就是底层人群为之付出的巨大代价。  底层人群不断地劳动也确实增长了社会财富,但被谁获得了呢?显然不是底层人群,而是在通货膨胀中能够获得利益的人群,是特府和小石们收割了财富。对于高收益、高保障的人群来说,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确实没有太大影响,更多的财富不过满足了他们的心理使用价值,满足了成就感、优越感、虚荣心罢了。因此通货膨胀真正的结果就是,它加剧了底层群众的负担,满足了上层社会由手中纸媒不断增加带来的成功感和虚荣心,却在实际上助长了特府和小石的贪婪;通货膨胀加剧了贫富分化以及社会的分裂与对抗,制造了贫穷、苦难、冲突和社会的不稳定,这就是通货膨胀所谓的“好处”!
  第四节
纸媒真相之债务货币、信用货币  故事终于演变到现代社会,纸媒也不再保持唯一的纸质形态而有了多种版本,例如硬币就是用金属材料制作的纸媒,硬币和纸币合称通货,它们是没有利息收入的纸媒。纸媒还有另外的形式,例如记帐式支票、借记卡、存款等电子纸媒形式,这些形态的纸媒则有利息收入,换句话说就是,后一类纸媒在利率的滋养下具有了自我繁殖、自我复制能力,能够象动物细胞一样不断分裂和再生。  纸媒的发行与流通方式也有了变化,出现了两个版本。一个是老版本,也就是特府和小石实际控制纸媒的发行与流通,只不过旧版本在形式上也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掩饰和改善。另一个版本则是政府不再直接干预纸媒的发行,而是由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管理纸媒的发行与流通,这是现在非常普遍和流行的版本,中央银行通过购买债券、贴现贷款等方式发行纸媒,商业银行通过“纸媒乘数效应”等方式创造纸媒(后面有专门章节讨论纸媒发行,本节只作简要介绍)。  以美元为例吧,美元是在组织和个人需要借贷时被创造出来,在借贷清偿后消失,有人借美元,银行系统就会创造出美元,这就是美元发行的方式(其它国家的纸媒发行方式也是一样)。例如政府有借钱的需要,从而发行了国债(中央政府发行的债券称为国债),这是政府借钱的借条,美联储体系(美国的中央银行)如何发行纸媒呢?就是用新印发的纸媒购买政府发行的债券(有直接购买和间接购买两种方式),于是政府借到了钱,新纸媒得以发行,而美联储获取国债利率对应的利息收入。  从这个过程我们了解到,政府向央行借到的是“钱”而不是真实的商品,央行也从来没有保证这些钱代表任何真实的财富,新印发的钱完全是央行凭空制造出来的,也是被借钱人的欲望创造出来的。因此很显然,它仍然是本书定义的纸媒,也就是没有任何真实财富相对应的交易媒介。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说美元等纸媒是“债务货币”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新发行的纸媒没有任何真实的财富作抵押和担保,央行也从来没有保证纸媒代表任何真实的财富,保证大家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找央行兑换财富——央行从来没有许下这样的诺言。如果你对美元不满意了,那么将纸媒还给央行就好,或者你对面值一百的美元不满意,央行可以兑换给你两个五十美元,或者二十个五美元,其它的一切必须免谈,当然付给央行利息是必须的。  商业银行通过“乘数效应”发行纸媒,就是利用储户的存款进行贷款,于是一张纸媒就马上变成了两张,储户和借钱人各自一张,在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下,这样的过程还可以进行三到五次,于是一张纸媒就变成了三至五张,从而实现了纸媒的倍数增发,因此乘数效应下增发的纸媒同样是凭空产生的纸媒,是没有任何财富相对应的交易媒介。  那么这些纸媒又是如何实现了正常流通呢?这完全建立在大家对纸媒的使用习惯、共同信任和统一的观点上,也就是大家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意识或潜意识里已经将纸媒当成了真实财富、交易媒介和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模样相同的所有纸媒于是实现了正常流通,只是遗憾的是,银行可从来没有保证过纸媒是这三者的化身。  用一个形象的故事来描述也许更有趣,这就象你对某个大人物申请,说你急需一套房子,请对方帮忙想想办法,这时大人物发话了:“房子我是没有的,就是有也是我自己的房子所以不能借给你,但是如果你需要借钱的话,我却可以画给你,也许你可以拿着这些画交换到真实的房子也不一定,大家试试看吧!不过给你画画也有条件,就是你必须保证归还这些画儿,同时还必须再多还一些画儿给我”。  达成协议后,大人物很快就用一些纸(包括电子纸)画了一幅画,而事实也确实如大人物估计的那样,你用这些画儿交换到了真实的房子。由于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之中只有大人物有画画的权力,也由于人们对大人物特别信任和敬畏,因此大人物画的画儿也似乎具有了和真实商品一样的使用价值,可以作为真正的商品进行交换,于是大人物画的画儿从此就具有了变现为真实财富的神奇能力,大家都将画儿当成了交易的对象和真实的财富。看到大人物的画儿如许神奇,甚至有许多“艺术爱好者”开始了纸媒的收藏,将之当成了保障未来幸福的工具。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名称不同的任何一种)纸媒的本质,现在假设故事出现了戏剧性变化,由于市场中的画儿越来越多(事实也确实如此),人们终于感觉到了某种危险和恐惧,对大人物的信心开始动摇,大家争先恐后地将手中画换成真实的财富。这时问题就出现了,过去一张画可以换一套房子,渐渐就变成了十张、一百张画儿才能换一套房子,直到最后大家发现,市场上几乎只剩下了画儿,真正的商品已寥寥无几。  恐惧的人们最后都拥到大人物那里,要求兑现画中的实物,大人物能够怎么做呢?显然大人物不可能拿出任何真实财物给大家,因为他唯一的能力就是画画,于是大人物只好搓搓手对大家说:“首先我从来没有说过画儿代表真实财富,这个你们是知道的;也从来没有说我有财富可以兑换给大家,这个你们也知道。你们找我画画时我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你们找我只能借画而不是借真实财富,因此你们找我要真实的财富是没有道理的,我也确实没有真实的财富兑换给大家。现在大家对画不满意了我也没有办法,我只对画负责,不对你们的财富负责,我现在唯一能够做的就是,你对手中的画不满意了,我可以再画几张给你,或者将你手中的画换成其它颜色的画,直到你满意为止”。这就是大人物的回答,也是他唯一能做的事儿。  从这个形象的故事我们了解到,纸媒就是银行凭想象画出的一幅画儿而已,它本身什么也不是,只不过大家都相信银行,也相信这些画儿是真实的财富,是商品的等价物和交易媒介,才出现了将画儿当作真实财富、当作交易媒介流通的故事。  既然大人物(银行)不承认自己是债主,这当然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债务货币的说法,那么究竟谁才是真正的债主呢?通过观察市场的交易过程我们非常容易发现,其实真正的债主是你把商品交给对方以后,再将纸媒交给你的那个人,也就是所谓的消费者,而你手中的纸媒则是消费者拿走了财富的证据。从这个角度来说,似乎将纸媒称为债务货币又有了几分道理,只不过欠债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只是遗憾的是,将纸媒称为债务货币是永远没有意义的,原因在于:  一、在天量的商品交易背景下,没有人能够找到讨债的对象,生产者找不到,物流业找不到,超市也找不到,错综复杂的交易环节从根本上决定了这一点。二、社会工作者、政府职员等只提供社会服务而不生产和出售商品,他们也找不到讨债对象。三、信息工作者、咨询服务商等信息产品供应人也找不到讨债对象,因为信息产品的时效性很强,过后就成了无用的信息,即使还回来也没有意义。四、通货膨胀不断缩小着大家手中的“债务”,而这个隐性的损失没有任何人会承担。五、纸媒体系最终必然的崩溃也会否决所有的债务(原因后面再讲)。因此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都找不到真正的讨债对象,也没有人承认自己是欠债的债主,所谓的债务货币不过是一句空话罢了。  关于纸媒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即将纸媒称之为“信用货币”,而这实际也是对纸媒本质的错误理解。什么是“信用”呢?“信用”的本质也就是一个“等号”,意思就是承诺的内容和实现的内容完全一致。而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看到,纸媒即没有真正的承诺更不会遵守承诺,通货膨胀也让纸媒的“承诺”在不断消融,因此将纸媒称为信用货币同样是错误的。
  第四章
纸媒世界众生相  这一章我们轻松一点,欣赏一下纸媒世界的众生相吧。话说由于纸媒的全面介入,商品交易也从最初的直接交易变成了彻底分开的两次:第一次是将自己的商品换成纸媒,第二次是用纸媒换回需要的其它商品,这个分裂看似简单,却带来了世界惊天动地的变化。  首先带来的是商品交易的方便与快捷,交易分裂为两次以后,人们不再需要苦苦等待你情我愿的直接交易,而可以在任何时候将手中的商品出售,再在其它时候用纸媒购回需要的商品,这显然极大促进了商品贸易。  纸媒方便了人们的交易其实只是很小的一个方面,它真正带来的巨大影响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也发生在人与物之间。由于交易是彻底分开的两次,并且第二次交易可以不断向后拖延,甚至最后没有进行也没有关系,因为纸媒的流通似乎提供了保证:“只要手中持有纸媒,未来任何时候它都能换回真实商品”。分裂的交易让大家开始为收集纸媒而努力工作,并且让纸媒成为了控制社会财富、控制组织和个人行为的有力工具,控制者自身也被纸媒所控制,这才是纸媒对人类产生的最大影响。为了收集纸媒,人们开始挥汗如雨地劳作,生产出花样繁多的产品,开采越来越多的资源,加工各种各样的信息,提供种类不一的服务,社会这台大机器开始以前所未有的功率高速运转,经济呈现出一往无前的发展势头,这就是纸媒带来的巨大影响。  只不过人们生产和服务的真正目已经不是商品本身,而在于商品能够换回来的纸媒数量。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钱是第一位的,产品和服务是第二位的”,对服务和商品功能的考虑已经退居次要,能挣多少钱才是人们考虑的首要因素。人们这样做的原因也非常简单,因为纸媒行使着评判一切商品使用价值的权力,同时又能在任何时候变成真正的商品,变成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纸媒的权力无限而又无所不能,挣到纸媒就是挣到了一尊“神”,谁不想拥有神力的帮助呢?  人们对纸媒的热情是如此巨大,几乎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因此你听到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也就变成了这样:“到今天为止,我已经拥有了XX纸媒,我计划未来还要再挣XXX纸媒”,“教教我吧,你挣纸媒的水平太高了,真让人羡慕”,“谁他妈的欺骗了我,偷走了我辛苦挣来的纸媒”,“我们一起想办法将别人的纸媒搞到自己荷包里吧,这是挣钱最快的方法,你有什么好主意吗”?  为了收集到理想的纸媒数量,人们开始了相互的攀比、嫉妒、竞争、憎恨、阴谋诡计,从而产生了无穷的混乱、冲突甚至暴力。而每个人原本的目标——获得需要的商品,过上理想的生活却几乎被人们遗忘了。很多人的人生从此也发生了根本转变,生活质量如何已经不是人们关心的首要问题,一生挣了多少钱反而成了评估人生价值的重要标杆。  人们对纸媒的痴迷就象年轻人谈恋爱一样,你会发现这样的恋爱完全变了味儿,如果将直接交易比喻为男女双方直接见面谈恋爱并结婚,那么有纸媒参与的交易就是媒人撮合的恋爱,只不过恋爱方式却发生了根本变化,变成了男方与媒人的第一次恋爱,媒人与女方的第二次恋爱,最后媒人悄悄消失,男方和女方拿了结婚证。  而且更古怪的是,这样发展的结果是——到了后来人们已经不再关心与心仪对方的恋爱,反而一个个对媒人亲睐有加,仿佛更愿意与媒人生活在一起。因为这个媒人太温柔体贴了,几乎让人挑不出毛病,不仅愿意好好侍候自己,而且还郑重承诺:“有我在你身边的每一天,我都会好好侍候你,在你不需要我的时候,我也会安静地离去,让你回到真正的对象身边,我不会有半句怨言的”。事情就这样发展了下去,很多人最后也确实跟媒人过了一辈子,媒人如此温柔体贴,跟谁过不是过呢!  就像年轻人谈恋爱一样,真正的恋爱对象已经被人们抛到一边,有多少媒人、和多少媒人谈过恋爱成了评价生活质量的唯一标准,人们不再渴望见到真正的恋爱对象,反而天天期盼着与媒人见面,似乎媒人比真正的恋爱对象更迷人,似乎媒人更值得自己的仰慕,似乎获得了媒人青睐,人生就获得了真正价值一样。人们不再关心真实的生活质量,反而让纸媒成了共同崇拜的目标,而每个人生命中最大的享受也变成了这样:“我真利害,今天又挣到了五百个纸媒”,人生最大的痛苦则是:“我没有纸媒,我的纸媒太少了,我的生活彻底失败了”等等。  听着就象无比荒诞的滑稽剧,但这样的滑稽剧却在地球的每个角落真实地、重复地上演着,演绎着人们的欢笑与泪水,也演绎着丑陋与不幸。这就是现代人的真实生活!很多人的一生也确实就这样度过了——不断与更多的纸媒恋爱,挣更多的纸媒直到死去。几乎很少有人意识到,与纸媒的恋爱从来不是真实的恋爱,那只是头脑中一个美丽的恋爱梦罢了。  纸媒的无限神力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也影响和扭曲了人们的行为,工厂的生产、企业的经营、个人的劳动、社会的教育无不以获得纸媒为目的。看到纸媒巨大的魅力,看到人们对纸媒的疯狂,银行与特府(后面用“银府”代替)自然有无限的激动与兴奋:“纸媒的力量太强大了,而生产和供应纸媒的权力在自己手里,制造神的权力在自己手里,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一项权力呀,只要灵活掌握好这项权力,世界都在自己掌握之中,如臂使指,轻松写意”!  聪明的银府并没有看错,这的确是一项神奇的权力。一方面,电子纸媒发行几乎不需要成本,通货的制造也非常容易,生产一万张纸媒不过一千克纸,但一万张纸媒却可以换回几车几十车的财富。特府依然在自己印纸媒给自己用,银行虽然不能直接印纸媒给自己用,却轻松收获着利率带来的巨大收入。另一方面,纸媒的发行数量却几乎不受限制,现代纸媒的发行实际上也无法真正控制(关于这一点请看《神奇的利率》),这实际意味着银府的权力无限。低廉的制造成本,灵活的发行数量以及神奇的兑现功能,让银府瞬间拥有了控制一切的权利。而人们对纸媒的需要和无限追逐,也保证了纸媒一般不会被人们主动抛弃,从而保证了社会巨大的吸纳能力。  纸媒的诱惑,利率的催逼(利率导致银行必须不断增发纸媒),银府开始不断扩大纸媒的发行,这样下去的结果必然是纸媒的泛滥,并极大地影响银府的信誉,影响到单位纸媒(例如一元)代表的使用价值(以后简称单媒值),使人们产生了“钱越来越不值钱”的慨叹和担忧,这就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就是单媒值的不断降低,普通人看到的则是同样的商品相比于以前需要更多的纸媒来购买。  严厉的通货膨胀会打击银府的信誉和权威,使纸媒和银府自身的存在受到威胁,使人们产生抛弃纸媒而采用实物货币交易的冲动。为了避免这种风险,银府又不得不采取措施控制纸媒的投放,回购一定数量的纸媒,使单媒值保持某种稳定或者暂时的上升,从而保护纸媒和银府的信誉与权威,当纸媒的投放量少于实际需求或者人们的心理需求时,又会出现纸媒供不应求的局面,使人们产生物价下降的感觉,这就是“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就象白天和黑夜一样不断交替出现,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只是归根结底,纸媒的巨大妙用使银府永远有制造更多纸媒的冲动,利率效应也自然而然增加着纸媒的发行。为了不断扩大人们的纸媒使用量,应付越来越多的纸媒,银府不得不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其中最常用和效果最好的方法,就是努力增加人们挣纸媒的欲望、努力扩大社会生产和不断减小单媒值,这是协会运用熟练的三大法宝。  增加欲望、扩大生产(现在流行的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带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就是扩大生产的重要途径,并因此诞生了极多的经济学理论!)就需要更多的纸媒,减小单媒值也使人们需要更多的纸媒,于是人们就被欲望引导着,被扩大的生产驱使着,被单媒值的缩小控制着,不断追求着更多的纸媒。而从较长的时间段来看,在没有强有力的社会监督和权力约束的社会组织中,在利率的增发效应下,纸媒的单媒值永远在不断缩小(贬值),纸媒的发行数量永远在不断扩大,这就是纸媒必然的命运。
  第五章
纸媒真相之使用价值评估功能  前面我们对纸媒的诞生及应用进行了描述,而描述这一切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透过事情的表象看到纸媒的真相,现在就让我们进一步深入纸媒的本质之中去吧。让我们从这样的对话开始:“一公里等于多少米”?“一千米”!“一米有多长”?“这不太好描述,但我可以比划给你看”,答者用手清楚地比划出了一米的长度。很好,看来科学教育的确深入人心。再进行下一道题吧:“一美元等于多少美分”?“一百美分”!“一美分等于什么”?傻眼!“一美分等于多长,多重,多少秒,多少个景点?或者等于多少吃、多少用、多少看、多少劳动”?再次傻眼,呵呵!  再换个问题,“这件衣服你花了多少钱”?“一百元”,“那么这一百元是什么意思呢?是说它可以穿一百次,因此穿一次等于一元;或者它的质量是一百克,一克等于一元;或者它的面积是一百平方厘米,一平方厘米等于一元;或者它的欣赏价值是一百分,每一分等于一元;或者人们的劳动消耗了一百卡路里,每一卡路里等于一元”?乱了,全乱了,我们只好继续傻眼!  不过请你千万别难过,这些问题不仅你会傻眼,笔者同样傻眼,就是高明的经济学家来了也毫不例外。单位纸媒(一元钱)代表的具体内容,就是天上的大仙来了也只有目瞪口呆的份儿,大家在这个问题面前完全平等!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就在于它根本没有答案。一米的长度可以比划出来,一秒的时间可以感觉出来,一克的质量可以测量出来,这些计量单位代表的意义,即使不与具体的东西联系在一起,人们也非常清楚它们的意义。而且它们代表的量基本上没有变化,一千年之后和今天代表的意义完全一样。  但纸媒的一元一角一分,不跟具体的交易对象联系在一起,就成了不知所谓的概念;即使与具体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了,人们仍然无法准确描述它的内涵;即使努力描述出了它的内涵,它代表的数量值也永远在不断变化,永远没有一个固定值可以作为准确的评估标准,而这就是我们面对的困境,经济学家面对的困境,纸媒自身面临的困境。  导致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呢?原因之一,商品的使用价值从根本上来说是无法数值化和相互比较的,《聪明的设计》一节对此进行了部分描述。例如艺术品的使用价值是欣赏和装饰,洗衣机的功能是代替手工洗涤,我们又如何能够对观赏、装饰效果、洗涤功能进行数值化和相互的计算呢?显然不能够;另外这三个不同的功能又如何进行准确的相互比较呢?显然也不能够。  原因之二,纸媒只是虚拟的符号,纸媒本身不代表任何真实的财富,因此不具有商品等价物的特点。它的计量单位“元、角、分”只是内部的换算单位,与商品的物理属性和使用价值之间没有任何的联系。换句话说就是,纸媒的计量单位不代表任何真实的物质,因此从本质上来说,纸媒也无法充当交易的媒介。试想一下,既然我们对一元钱代表多少的使用价值都无法描述,既然一元钱本身不代表任何真正的使用价值,那么如何又能将一件商品评估为一百元或者两百元呢,我们的根据何在呢?答案只能是没有根据。因此说“纸媒具有使用价值评估功能”不过是个笑话罢了。  笔者这样一说,可能很多人会提出批评意见了:“你这样批评是不是不够严肃呀,我们可天天这样使用着纸媒,也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呀”?说实在的,笔者将文章写到这里时,心里也觉得特别古怪和别扭,这实在是古怪的纸媒古怪的悖论哟。纸媒本质上不能,但大家又都认为它能,并在真实的生活中扮演了“能”,这还真是一个古怪的悖论,呵呵。  为了解答纸媒“能”的问题,让我们回到现实中看看这个“能”是如何实现的吧。很显然的是,大家都在使用纸媒对商品进行评估,纸媒也实际充当着交易媒介,充当着使用价值评估的工具,这个功能是如何实现的呢?答案是:纸媒实现这个功能的方式与纸媒本身无关,而只与你和我有关,与使用者对它的感觉和共同的交易习惯有关。  也许讲述实际的案例能够让大家更容易理解。现在假设你是农民,经过劳动生产了一万斤粮食,而你也想将它卖掉并换回自己需要的商品。这时候你会怎么办?去市场上打听它的行情,对吧!通过打听你发现,某些比你的大米质量好、品质高的米标价三元一斤,而质量较差、品质不高的大米标价一元每斤,通过比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经济指示物概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