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不能实战而论,现在武术衰落是不是因为实战太少,古代

传统武术的传承需政府推动
导读: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中华瑰宝——武术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不断地传承发扬,向世人展示了山西人的尚武精神。”山西省武术协会副主席、傅山拳法传承人张希贵表示,山西的传统武术想要弘扬和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和鼓励。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中华瑰宝——武术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不断地传承发扬,向世人展示了山西人的尚武精神。9日,在2017年太原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上,就表演了部分传统武术,其中有传统杨氏太极拳26氏、南少林五行拳、傅山拳法、车派形意拳、通背缠拳等近10种省、市级“非遗”项目。
不过,近些年虽然山西的武术人,一直在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武术文化做着不懈的努力,可是习武的人大部分还是中年人和老年人,青少年依然很少。“一些传统武术由于没有人继承,现在已经失传了。”山西省武术协会副主席、傅山拳法传承人张希贵表示,山西的传统武术想要弘扬和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和鼓励。
壹 他是傅山拳法的传承人<
现年80岁高龄的张希贵自幼习武,主要擅长形意拳、长拳、太极拳、八卦掌等拳法,曾数十次组织举办全省、全国乃至国际形意拳及传统武术比赛。2003年,他被《中华武术》杂志评为全球(年)三十位最具武术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说起张希贵的习武经历,还要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正在上小学的张希贵很喜欢看武侠故事的小人书,对学武也有想法。“那会儿我们班有一位同学跟着郝师傅学拳,我也一起跟着。看了几天,非常喜欢,师傅说,喜欢就一起跟着学吧。”1950年,13岁的张希贵拜了赫赫有名的武师郝学儒为师,跟他学习长拳。
那个时候,张希贵每天早晨上学前要跟着师傅练上一个小时的功,放学后还要再练一两个小时。“我一开始学武的时候,没有告诉过任何人,家里人也不知道。”但是每天练功,张希贵的布鞋穿不到一个月就磨烂了,他也因此常被父母责骂,“后来我到了太原师范上学,有一次在学校表演武术的时候,父母和同学才知道我学武的事。”
1958年,张希贵凭借一身好功夫入选了那一年正式成立的山西体工队,成为专业武术运动员。同年代表山西在全国武术交流比赛大会上获得二等奖。次年,代表山西参加了第一届全运会武术比赛,所练枪术获得好评。1962年,张希贵成为山西体工队武术教练兼运动员,1973年荣任山西体工队武术总教练。
1979年,张希贵调到了山西省体委工作,并于1981年至1985年参加了全国传统武术的挖掘。当时,张希贵与几位同事组成了山西省武术挖掘整理小组,着手对山西拳种进行挖掘保护。“因为武术比较保守,挖掘的时候也遇到了困难。”张希贵介绍,武术在过去都是师徒相授,比较封闭,一般都不愿意轻易献出来。
好在张希贵在山西武林的人缘好,而且他在当武术教练时还常邀请山西的武术人前去交流、观摩,所以他们也因此放下了戒心,进行配合。“当时我们在全省挖掘出了65个拳种,但是也有一部分失传了。”张希贵与同事们走访了100多人,录制了25个小时的影像资料,最后出版了一本60万字的《山西武术拳械录》。
贰 他曾挖掘山西的传统武术<
在那次传统武术的挖掘过程中,张希贵等人抢救了弓力拳、鞭杆等一批濒临失传的拳种,其中,在灵石县还发现了山西特有的拳种——傅拳。傅拳,是我国明末清初时著名的思想家、诗人、书法家、医学家和爱国志士傅山先生所创。在民间传说中,傅山先生身具武功,技艺惊人。由此,许多武侠小说把他塑造成一位侠客,比如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
据说,在清初康熙年间,灵石望族、两渡何家的何世基曾请傅山来讲学传武,由此在灵石县留下了傅山拳。“当时灵石县的一位体委主任深入到了乡村进行挖掘工作,有一位90多岁的老太太从箱子下面拿出一本书,这本书封面上写着‘傅拳’二字,里面有许多图形。”张希贵介绍,据这位老太太讲,这本拳谱是她出嫁时父亲给她的,但她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只知道很重要。
1985年,全国传统武术挖掘成果在北京故宫展出时,一位名叫李思元的老人看到这本拳谱就激动地说:“这是我们的拳。”随后,他当众打了一趟拳,与书本上所记载的丝毫不差。此外,还有一位来观看展览的老人也会练这套拳,他还介绍这个拳也叫子午太极拳,又叫绵山太极拳,因傅山先生曾在绵山住过而得名。
之后,张希贵向李思元系统地学习了傅山拳法,并与其他人一同整理出《傅山拳法》一书。通过张希贵的发扬推广,傅山拳法在2008年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也成为传承人。
张希贵认为傅山拳法是目前发现得最早的太极拳,比陈家沟太极拳的诞生最少要早50年,其拳势古朴,体用兼备,有极好的养生和技击价值,并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今年6月1日我去了趟华山,坐缆车上到北峰,然后走到中峰,还在山上练了一套拳。”虽然已到耄耋之年,但张希贵依然精神矍铄。
从2013年开始举办的傅山拳剑培训班,每年都会吸引全国各地近百人参加。“通过这几年的培训和推广,目前在山西各个地市,以及北京、上海、山东、安徽等地,有数千人在练傅山拳。”迄今为止,张希贵门下已收百余名正式徒弟,徒弟的徒弟已传到第六代,而跟他学艺的武术爱好者则不计其数。
叁 政府支持才能避免断代<
尽管傅山拳法在全国各地进行传授推广,但张希贵仍觉得不够理想。“现在练武的人,大部分都是中年人和老年人,青少年因为上学、上班的时间比较紧张,所以练的人就很少。”张希贵介绍,以前挖掘出来的65个拳种,现在能整理出55个就不错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武术虽然有中年人继承了下来,可是他们老了以后,没有人继承就失传了,像义和拳、三义拳现在就找不到练的人了。”
然而,如今想在青少年中找到传承武术的后备力量,并非易事。因为随着晋商衰落、镖局解散,以及现代文明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会选择更为绚丽、时髦的运动项目。而传统武术也在现代化的浪潮中,逐渐改变了发展的思路。
“武术在古代是为了实战,但是现在的武术是作为体育项目在进行推广,所以不管是民间武术还是竞技武术,都是以锻炼身体为主。”张希贵介绍,传统武术目前都是业余的、民间的,受限于场地、器材、对手等条件,并且缺少实战修炼,所以与每天都在进行实战、对抗的散打,没有可比性。
不过,张希贵认为,传统武术传承至今自然有其存在的道理,想要让这门古老的国粹传承下去,“就要进入校园,让更多的青少年练武。”因此,上个月在傅山先生的故乡——太原向阳店镇的傅山学校,为了让大家对傅山文化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和传承,该校联合傅山武学研究会把傅山拳法引入校园,旨在通过习武达到强健体魄的目的。
那天,张希贵与20多名武术高手,在傅山学校先后展示了精彩的武术动作,刀、枪、棍、棒,以及令人惊叹的对练,让现场观看的300多名师生掌声不断。之后,傅山学校还为前来传授拳法的教练员颁发了聘书。接下来,张希贵还计划走进更多的学校进行推广。
目前,全国有139个拳种,发展比较好的省份是河南、山东、安徽等地。“这些地方的普及面比较大,整体水平比较高,政府也比较重视传统武术,比如河南有太极拳和少林拳,政府每年都会拿出经费组织比赛,并进行推广和宣传。”张希贵说:“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它要继承、发展、发扬光大,就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9种传统武术列入省级“非遗”名录<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崇文尚武的中国人喜欢对武术进行分类,于是就有了各种武术流派。在中国武术历史上,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统称为中国功夫三大拳种,而这些都与山西有关。
从200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导组确定的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始,在前四批省级“非遗”名录中,列入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的传统武术就有9种,分别是心意拳、形意拳、文水长拳、南少林五行拳、傅山拳法、洪洞通背缠拳、浑元一气功、杨氏太极拳、鞭杆。
在前不久公示的《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荐名单》中,又有9种传统武术在列,分别是太行意拳(古传太极)、战功拳、弓力拳、王宗岳太极拳、流星锤、散手迎风掌、杨家枪法、孝义秘传64式活步大驾太极拳、手搏术。
据了解,此次评选参照了前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申报数量与入选比例,原则上不超过市级代表性项目总数的30%,已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的同类代表性项目未被允许申报。
编辑: 小娜
重庆手机台被质疑不能实战 传统武术究竟如何授徒训练_凤凰国学
被质疑不能实战 传统武术究竟如何授徒训练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近日,因一场民间比武引发全社会对中国传统武术是否能实战问题的大讨论。有不少朋友问我传统武术到底能不能实战,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但回答起来并不容易。
近日,因一场民间比武引发全社会对中国传统武术是否能实战问题的大讨论。有不少朋友问我传统武术到底能不能实战,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但回答起来并不容易。传统武术是如何训练实战的?&&作为一门武术,实战是检验高低的唯一真理,那么一名传统武术徒弟如何走上实战的道路呢?清末民初,从给师傅递了谢仪(也就是红包)奉上拜师茶后,你就成了一名习武之人。大部分门派的师傅会让你至少站桩蹲马步1-3年,时间长短由你的天分、经济水平和师傅的心情决定。然后,师傅会告诉你基本功可以了应该学一些拳脚。1-3年的时间里,师傅会教会你几套拳法、腿法和打法,当然也会夹杂着一些基本功的训练。比如打沙袋、玩石锁、耍大杆子等等,接下来开始进入模拟实战阶段。关于模拟实战这种流程,各门各派都有自己的训练方法,基本原理都八九不离十。无非是分为师父和师兄弟喂招、听劲和对抗模拟物体这么几种手段。喂招就是师父出直拳你挡一下,然后师父出撩阴腿你躲一下这类。武林中这叫搭手,如果是连环喂招就叫作对练或者搭子。喂招的好处在于通过不断的模拟让徒弟养成基本的肌肉记忆,如果对方按照套路来的话,你出黑虎掏心我用仙人指路应对就很完美。不过师父们也知道,这种完美应对在实战中基本不可能出现,于是有了下一个环节叫做&听劲&。《师父》剧照。一般来说,听劲属于中高级教练课程,大部分徒弟进入了这个阶段算门派内圈层了。关于听劲这个问题,南北方都有自己的玩法,但是原理是基本一致的。就是通过双方双手相接,感受对方出招力量的运动方向,然后随机做出应对。比如太极拳推手、咏春粘手等等,都是典型学习听劲的方式。徐浩峰的电影中就出现了不少听劲模拟的场面,比如《师父》里边廖凡的徒弟去天津武馆踢馆用的挟刀揉手就是用刀的听劲比试。咏春听劲到了高级水平可以蒙眼离手粘手,也就是蒙住双眼然后各自手不接上,直接进攻防御。笔者曾经对推手和粘手乐此不疲,因为跟武友切磋这个不伤和气,还能够增进感情。接下来就是比较重要的环节了,也就是模拟实战器具。这玩意各门各派也都有自己的方法,比如咏春的木人桩就是模拟敌人的双手双脚。打木人桩就是用咏春拳法和腿法,来克制对方伸出的四肢。少林派则有所谓的棉花阵,也就是挂满棉花球的一个阵型,徒弟必须在荡起来的棉花里边躲避或者格挡。当然练到高级也有用悬刀阵、火球阵的,当然有一定的危险系数。能够混到实战模拟器具阶段,基本上属于入室弟子了,接下来师傅会教你一些绝招(其实就是阴招,方便你初次行走江湖,但是都会告诉你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能用)。然后一般徒弟在这个阶段会去找人讲手,也就是跟其他门派切磋一下。一般而言,讲手这种事情不是踢馆,讲究的是点到为止以武会友。所以大部分的讲手都是一起切磋听劲技术的范围内,就是所谓的文比。也有一些更复杂的玩法,比如圈内对打约定打斗不能出圈不能伤人点到为止。这样可以极大的限制住暴力的级别,避免因为流血事件造成门派冲突打群架。那么,为什么传统武术不像现代搏击那样,动不动上擂台打一场呢?这在很大程度上和技术有关系,所谓拳脚无眼,真打容易受伤,没事就打一场这名武师很快就废了。那么为何现代职业搏击选手不怕这个呢?如果你经常看拳击或者散打比赛的话,会发现越是业余选手越会带周全的护具,上擂台躯干、头部都要做出保护,手上还得带拳套。业余选手抗击打能力差,不做保护很可能受重伤,职业选手抗击打能力强,不做保护也不会出大事。古代传统拳术的徒弟就是业余选手,但是偏偏他们不能带护具出去打!为什么呢?一来当年没有发明海绵缓冲垫这种东西,所以制造不出专门格斗护甲。清代的棉甲缓冲效果非常好,可以在比武时用来做防护工具,但是,武林中人根本不敢用玩意,护甲在古代是非常敏感的东西,属于军队和朝廷专享的军用装备!你一个练武的家里私藏一身盔甲,基本上可以判你谋逆罪了,想活命大概没希望,无非是你个人斩立决还是你全家秋后问斩的问题。《叶问3》剧照。那么问题来了,训练成职业选手的水平不就不怕比武受伤了?职业选手都是从业余过来的,如果没有前期一直挨打哪有过人的抗击打能力。当然传统武术也并非不练抗击打能力,比如硬气功之类的技术,只是这些技术都不如不断实战练出来的有效,不然泰森早就去练铁布衫了!好了,到了能出去讲手基本上就属于弟子中比较厉害的了,不然师父也不会放他出去跟人切磋武功。但是这样的徒弟还不算最核心的弟子,因为这样的弟子还没学会用兵器。都说中国武术来自古代战场,你见过赤手空拳上战场的人吗?那不是战士那是找死!各门各派都有自己的一些独门兵器,比如形意大枪、八卦门的子午鸳鸯钺、咏春八斩刀。只有入室弟子,师傅才会教你用兵器之道。为什么不是入室弟子不教呢?你教人拳脚或者棍法,徒弟出去跟人打架出不了大事,最多是一死一伤的小问题。要是教刀法枪法,出了事师父也会受到牵连。电影《叶问3》中,张晋饰演的张天志也是咏春派出身,见到叶问师傅就问,&听说你师父陈华顺主要擅长拳脚棍法,不擅长八斩刀!&这可不是什么好话,分明说你师父陈华顺是祖师爷的外围弟子,根本没学会最高级的刀法!甄子丹当时只好说&每个师傅有自己擅长的领域&,没有正面接。其实张晋夹枪带棍的话要是正面接,当场就得打起来,后来剧情推进张晋就说叶问不是正宗,自己才是咏春正宗,实际上就是对此前这句话的注脚。既然兵器那么重要,是不是说明传统武术兵器的实战水平比较高呢?这个问题还和此前拳脚的问题一样,你没法像现代训练士兵拼刺刀那样搞来一身护甲对练,所以在兵器模拟方面也不是很真实。更糟糕的是,兵器除非上战场否则很难通过实践来检验对错。日本剑道高速发展时期,也是在剑道护甲和比赛制度完善之后,才能开展对抗性的训练。传统武术究竟能不能实战?前面说了这么多传统武术是如何训练的,到底传统武术能实战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必须讲讲自己的亲身经历。大约在3年多前,我曾经跟一名泰国教练练习了几天泰拳,然后发现泰拳引入了大量拳击的训练方法。于是就问教练,听说古泰拳原来都是要踢椰子树的,现在踢沙袋是不是腿法会没有那么狠?教练哈哈大笑说:&有沙袋谁会去踢椰子树?踢椰子树是因为原来没有沙袋,并不是因为训练效果好!&&那么,踢沙袋会不会没有了泰拳特色?&教练哈哈大笑说:&训练效果好就行了,训练器材当然是越先进的越好!为什么要搞特色?为了追求特色而放弃训练效果太奇怪了!&这不是我提出的唯一一个愚蠢的问题,此后我试图试探教练是不是有一些秘传的技术没有教我。教练则告诉我:&我打了30多年泰拳,我有很多夺冠和胜利的经验,即便你成为泰拳冠军我仍然可以训练你,因为我的经验更丰富一些。并不会因为你比我能打我就不能教你!有很多足球教练甚至不会踢球,仍旧可以带着队员夺冠!比如西甲教练格雷戈里奥&曼萨诺就是个心理医生。你要知道,职业拳手除了拳术教练之外,还有营养师、体能训练教练和运动医学教练等等指导,一个人能练好拳都是团队协作的结果,而不是某个教练教你个绝招就能打遍天下无敌手!所以我为什么要藏私?&尽管教练认为我这种想法颇为奇怪,然而在传统武术圈内这种思维方式依旧是普遍现象。比如某些训练方法,如果不是来自本门派的原生技法,或者和拳击、泰拳、柔道的训练方法太像,即便被证明有效却仍旧不会被采纳。在亚洲无论泰国还是日本格斗界,都在不断吸纳各国优秀的训练方法和技法,来全面提高自身的竞技水平。反观传统武术界,近年来重新走向复古的道路,认为最古老的方法和技法才是最好的。比如某个门派号称自己的创始人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将军,所有训练方法都是来自于战国时代的军事训练方法。鉴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后,战国时期很多历史记载都是空白的,实在难以想象这个门派是如何一直流传下来,又凭什么证明自己的功夫源自战国。我想各位了解了传统武林教授徒弟的方式后,基本可以对传统武术能否实战有了自己的判断。搏击运动和足球、田径、网球一样,都属于竞技体育的范畴。所有竞技体育虽然项目不太一样,然而科学训练、不断改良训练方法、提高训练效果都是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传统武术要在擂台上与人争一日之长短,恐怕单靠复古守旧吃老本是不行的。
[责任编辑:李志明 PN032]
责任编辑:李志明 PN032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国学官方微信
播放数:1444192
播放数:136063
播放数:497060
播放数:5808920中国传统武术是如何沦为体育甚至体操的?
我的图书馆
中国传统武术是如何沦为体育甚至体操的?
近日,徐晓冬秒杀雷公太极并放言武术打假,引得江湖各派纷纷讨伐,又掀起了一波“中国传统武术到底能不能打”的讨论热潮。自小习武的侯磊认为,武术源自与世间万物的搏斗,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战斗的民族。随着古代社会的瓦解,整个武术产业链也崩溃了,武术由战场杀敌变成生活中的比武,再由格斗运动变成了健身运动,在种族、时代与环境都发生变化时而不应变,武术必将迎来进一步的衰落。武术不是宗教、文言文和传统文化,而是术,是打人的技术和方法,是因时而变的。而尚武的精神是不能变的,中国武术落后于世界,因为中国人整体尚武精神的缺失。对此,全社会要做的,是传统武术的市场化与职业化,而习武者要做的,是不论别人谈得玄之又玄,自己只管每天都用啤酒瓶子擀迎面骨,用脚死磕椰子树。洞350见《洞见》第350期徐晓冬X雷公网上业余格斗选手徐晓冬打了雷公太极,使我想起了在北京景山少年宫学武术的经历,也想起了小学时的武侠梦。武术班地处北京景山寿皇殿靠边的一片空场上,周围是苍松翠柏绿树红墙,时间是每周两次,下两节课后向老师请假才能去。上来先学抻筋压腿、扎马步、劈竖叉横叉,几乎每一次都有孩子被压哭。几年间,学了一点长拳和武术操,在大殿前的月台上给家长汇演,有高手把脚高高踢过头顶,一脚将白球鞋飞了出去,鞋子在那座曾经存放历代帝王画像的大殿前,高高地画出一条优美的弧线,又翻着个落了下去。从那以后,我改练了田径中的短跑和跳远,全然忘记练过什么武术。大学时,课后偶然去练WTF跆拳道(WTF:世界跆拳道联合会),听一个教“表演”跆拳道的教练谈了一大套武道,又看了一堆人劈柴般噼噼啪啪打碎了很多木板,我上去就把一个能空中劈叉踢碎木板的蓝带随脚踢翻了。又想起来,见过一位前辈开道馆时有人踢馆,他说:“来,你过来。”随手一拳碎了身边一把破木头椅子,踢馆的人溜溜地走了。这使得我明白,武术源自与世间万物的搏斗,当搏斗退潮时,武术必然衰退。中国文学教育的最大问题是概论太多,文学史太多,而读书太少。很多人没读过鲁迅老舍,照样能谈得一套一套的;不能登台唱一句戏曲,却来大讲戏剧史和理论。武术更一样,不打出千万次的血汗,不能空谈武术。西魏战场壁画为什么这样打?武术受制于种族、时代和环境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战斗的民族,习武是中国人的基本素养。武术是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武就一个字:打!拳脚无眼,血溅五步,以命搏命。今天,我们练功,不谈文化。人身上最硬的地方是胳膊肘,软的地方到处都是,如腮部的神经区,一拳就倒,鼻梁、喉头、后脑、腿窝、关节、要害处处怕打。武术是研究如何护住自己、如何打别人的实践过程。法国哲学家丹纳在代表作《艺术哲学》中,认为艺术受“种族、时代、环境”三大元素的影响。类比武术的兴衰起伏,也难以逃离这三大因素:是习武者的人种、所处年代、实战环境造就了各种武术之不同,这三样变了,武术也就变了。因此,每种武术都根据对实战双方的人种、实战的年代与环境的总体预设来战斗。每种武术的缘起和创立,都受制于格斗时的环境,和对自己、对方双方的预测和假想,是建立在一种特殊思维模式和情况下的武术。比如,中国武术是农耕文明在平原生活的防身健身之术,蒙古摔跤是草原战场上的毙敌之术,泰拳是古代暹罗军队热带作战的拳术和诸侯豢养的武士比武格斗之术等。韩国跆拳道中的ITF,因为创始人崔泓熙将军在船上感受到大海的起伏,会注重习武中脚下的起伏流动带出力量。日本空手道中的松涛流受中国北拳影响,为上层武士所习,讲究一击必杀,注重对自身的保护和对对手的控制,并不痴迷于缠斗。武士多带刀长刀短刀各一,不能一击必杀,则对方必拔刀反击,搂抱缠斗时对方掏短刀就麻烦了。而空手道刚柔流受中国南拳影响,多为码头工人所习练,似坦克战术般的厮打,打起来也不好看。古代武术实战环境位于战场,当战场杀敌变成了生活中的比武,不再以杀人为第一要义时,武术的实战功能立刻发生了变化。每种武术都能追溯其功勋卓著甚至神话色彩的祖先,但绝难全部继承跨马长枪的杀人伎俩,仅是战场上的细微末节。中国武术中,有说法称八极拳起源于长枪兵,太极拳起源于一手持链子锤,一手持盾牌的盾牌兵,而八卦掌起源于双刀兵等。但武术所讲的,是长拳源于宋太祖赵匡胤,太极拳源于张三丰,少林拳源于达摩老祖。每种武术都需要一个偶像来崇拜。武林的众多门派拳术,多是明清以来创立并发展的,所谓拳法开创者多为附会。明清时中国武术的思维方式,是“重术轻力、重智轻勇、用意不用力、以练保战、重视手法、上轻下实、顺势借力、以气催力、以气护身、息力生气”;注重以弱胜强。招数花哨的一个原因,即我不跟你死磕,而用你想不到的方式来战胜你。太极拳会预设对方先来进攻,然后以彼之道还彼之身;李小龙截拳道中的截腿,根据跆拳道正面直接起腿,空手道侧面横抡起腿等,在半截出腿截击对手的腿。传统武术拳分南北,北方拳多为腰部的全身法力,南拳如咏春是半身法力,练后背两片肌肉,预设的环境是在南方的舟船街巷中,人的胳膊在两边,拳打正中间,等于在走斜线。而咏春起势即占据中线,以立拳代替横拳,以快和连续取胜,多是近身锁脖子,用脚踢对手下巴的招数,能街斗能速成,擅长狭小地带,上擂台并不能发挥全部威力。叶问与李小龙每种武术都能练就其高明的地方,都有它厉害的大师,但问题在于,当此种武术的环境预设变了,“大师”有时就不灵光了。中国武术认为自己的招数对方没见过,可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在电光火石的一刹那使出花招,用对方没有反应和防守的空当将其击倒。问题是,你的招数别人没见过,别人的招数你也没见过,兴许还比你更狠。古代中原的拳师,没见过以透支身体来搏命,天天踢椰子树练出来的泰拳手,现代武术拳师也少有在泰国看拳赛被血溅到身上的经历。好比当你练成了太极宗师后遇到了泰森,他身高臂展180体重200斤,不跟你玩推手,只用左勾拳加右直拳打你的腮帮子。你设想对方应该躲,但对方就跟你死磕。原想把在预想环境中练出来的功夫在实战中使用,可实战中敌人变了、环境变了、游戏规则变了,招数也不灵了。《一刀倾城》剧照:大刀王五古代社会的瓦解,导致了武术产业链的畸形汉唐时期中国人多学剑术,唐宋年间史料几乎不可考证,从清代中后期开始,中国武术的门派越来越多,拳法越来越多,套路越来越精熟,武术行业的规矩越完善,圈子业越来越小,意味着古代武术的产业链日渐完善,所有练武术的人都认识,都是师兄弟,形成了圈子内的互相扶持。每个人都注重面子,比武格斗越来越不真打。比武渐渐点到为止,甚至演化成每个人各练一趟拳脚,行家伸伸手就知有没有。往后发展,练都不用练,直接干聊,大家一聊,这人武术真高,佩服佩服,立刻分了胜负。清末的镖局也是如此,走镖的镖师多是见多识广,绿林中人,很多时候都是彼此卖面子,插上某个镖局的旗子就保障没人来劫,更用不着动武。清末有了手枪,镖师表面都标榜不用手枪,实际上都带在身上以防万一,因为谁都不傻。话剧《老舍五则》之《断魂枪》武术的衰落源于古代社会的瓦解,导致整个武术产业链的瓦解。读老舍先生的小说《断魂枪》:夜静人稀,沙子龙关好了小门,一气把六十四枪刺下来;而后,拄着枪,望着天上的群星,想起当年在野店荒林的威风。叹一口气,用手指慢慢摸着凉滑的枪身,又微微一笑,“不传!不传!”很多武术,就这样被老辈人带走了。带走的“五虎断魂枪”到底能不能打?可能大家都不知道了。古人云“穷文富武”,穷书生通过读书考科举能光宗耀祖,而习武则需要花费更大的成本。拜师,必然有财力的支持。习武之人多不事生产且不管家,习惯上会大男子主义,每天早起都要练功,教徒弟,与同行切磋。古代的习武者的职业,有开馆授徒、做保镖、考武举做武将、从军、出家等,更多的工作是做地主,各自的经济体系都能正常运转。近现代以来,以上工作都逐渐走向边缘或消失,洋务运动以来操练新军,枪械日趋重要。传统地主经营的破产,使得偏向传统的阶层越来越穷,很多习武者出身贫苦。武术家多开武馆收徒为生,甚至从事普通的职业。八卦掌宗师程廷华人称“眼镜程”,是做眼镜的,那时候做眼镜还赚钱,而有一些则更惨,全无生计,落魄江湖。徐皓峰《师父》剧照另一面,是武术进一步的保守封闭,真功夫千金不传,开武馆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甚至不传外教门的人。要么为了赚钱,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使得好功夫既脱离了实战,又脱离的传承,即便是传下来也没用了,更让人怀疑到底有没有真功夫。徐皓峰的电影《师父》也反应民国时武行的一些现象。传统武术的产业模式太成熟了,各大门派把武术爱好者这块蛋糕瓜分得太均匀了,能不能打不重要了。利益链条像是我们的教育一样,老师在学校不玩活儿,课后高价收补课费,学生也不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然而,民国时内忧外患,提倡国术救国。学生们的体育课开为武术课;二十九军的大刀队请了传统武术家做教师,以专门应对日本人的刺刀;作家们创作出大批的武侠小说,中国人要靠编造“打败俄国大力士”来寻找自信。使得传统武术产业有一阵复兴,武术不行也得行了。而不论是“捧杀”还是“棒杀”,都为国人清醒认识武术蒙上了迷雾。在过去,如果想传播一种武术,不是要宣扬其KO战绩,而是要寻找一位偶像当祖师爷。于志钧先生的《中国传统武术史》讲:“崇拜偶像,是越‘神’越好,不怕‘神’而怕不‘神’。”“偶像要有四个条件:第一要有传奇性,第二要有足够的众体支持,第三要有实质性的内容,第四要有文化内涵。”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由于特殊的历史时期,我们把武术作为一项健身运动,而不是格斗运动,这使得武术与擂台越来越远。当体育课上不再练体能而是学第N套广播体操时,当太极拳成为“一个西瓜切成两半,一半给你一半给他”的老头老太健身运动时,当女生变态地以瘦为美而是不以强壮为美时,当男人一代代地比小鲜肉比美白时……当种族、时代与环境都发生变化时而不应变,武术就把自己给玩死了。吴公仪vs陈克夫擂台是检验武术的唯一标准,过多的规则导致了武术的进一步衰落幸好,世界上还有擂台,还有各种无限制的格斗比赛。一个人不论练套路、劈砖头、是某某传人、某某保镖,都不能证明其武功多高。擂台是检验武术的唯一标准。但擂台打的是规则,按照规则的训练,导致了选手功夫的短板,也导致了武术的进一步衰落。中国武术分为练法、演法和打法。所有基本功的练习、套路的演练,和实战中的拆招都不是一回事。人人都会做弓步冲拳,但不知弓步冲拳在实战中的运用,是快速冲到敌人面前同时用腰劲儿出拳击倒对手。掌法是手掌的下半部打人,而不是做个立掌的姿势亮相。武术比赛多是套路,但我们看五十年代澳门白鹤拳与太极拳的比武,两位掌门照样使用现代搏击在格斗。对古代传统武术的比武做个猜测,很可能与现代武术的格斗方式近似,不是我们看到的云手和套路,更不是电影里的飞檐走壁。武术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一讲一练就明白,但真正理解并能运用于实战则是另一回事。女子防身术中教空手夺刀,假定女生遇到持刀歹徒,用双手手腕十字交叉架住对方持刀的手腕,含胸缩身躲开刀尖,然后上步双手拧对方的手腕夺刀。问题是,一般情况下女生敢么?要多强的身体素质和多充足的实战经验,又有多大的力气,才能一下子空手夺刀呢?习武中练的旋风踢之类转一圈再踢一脚的功夫,但实战中很难用出,没有人会在空中转一圈把后背对着对方。很多人会谈内家拳,比如一个大沙袋,一拳把沙袋打飞是外家拳,打在沙袋飞得不厉害,但这边打进去一个坑,另一边鼓出来一个包是内家拳,即打在人身上,不是打折肋骨而是震伤内脏。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比赛时戴了拳套不能发挥内家拳,而在于先能打中人,否则都白搭。传统武术不是练哪种拳的问题,而是能打人并扛打的问题。正如学唱戏不在于学生旦净丑哪个行当,而在于嗓子音量先让人听见。武术重在练、在比,最重在实战中能用。传统功夫有很多观念不符合时代。我们看古人的画像,看寺庙里的金刚塑像和医术上的针灸铜人得知,古人认为人的气集中在腰部,腰越粗人越强壮,是不练肌肉的,认为死板的肌肉会把人的力气锁住。因此古人不是以胖为美,而是以整体的圆润丰满为美,而现代比赛中的肥胖臃肿有损体力;传统武术注重下盘的稳当和抻筋压腿,不够注重保护头部和力量对抗等。比如拳击是膝盖指着哪里,拳打向哪里,而中国功夫不注重这些。打赢雷公太极的徐晓冬因练过拳击而占了上风,各种武道中的拳法在拳击面前很小儿科。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参考拳击、现代搏击和摔跤发明了散打,能利用其他武道不善摔跤而取得胜利。否则放眼世界,“九九八十一门”(旧小说中语)中的武术则落得无拳可打。一作为体育比赛,每种武术就有了各自的规则,每种规则都是传统武术中的环境预设。预设越复杂越容易脱离实战。在职业体育中,有“打比赛就是打规则”的说法。而今在奥运会中稳坐江山的跆拳道比赛都要求踢腰带以上且没有摔法,练久了很容易不会踢低腿,不会摔跤。而跆拳道WTF连像样的拳法都没有。有的跆拳道比赛用上了电子护具,轻轻一点就得分了,更无实战可言;有的空手道比赛禁止连续击打,一击而中后裁判会分开二人重新开始;再以击剑为例,比赛中同时进攻先刺中的为胜,后零点几秒刺中的无效,但实战中不可能同归于尽。擂台上的冠军,并不一定是实战中的高手,真正实战中立刻毙敌的都是特种兵或克格勃防身术那类的武功,若真防身,还是多学学如何闪电般拧下对方指着你的手枪。用武侠小说《多情剑客无情剑》中李寻欢评价阿飞和荆无命的话来说,是“他们不会武术,会杀人”。我们没有建立起国外职业拳击那样的比赛与经纪人体系,选手没有科学的训练体系和良性循环的运作模式。国外拳击选手能在大的训练场所中,在一个器械前,专门有此器械的教练针对指导练哪块肌肉,练完再换下一个器械和教练。选手练到一定程度,参加比赛即可谋生。而传统武术师傅和徒弟都要工作,也就到公园树林里玩会儿得了。世界上有些东西是变的,有些永远也不会变。武术不是宗教、文言文和传统文化,要抱残守缺,慎终追远。武术是术,是打人的技术和方法,是要变的。而尚武的精神是不能变的,中国武术落后于世界,因为中国人整体尚武精神的缺失。因此全社会要做的,是传统武术的市场化与职业化,而习武者所作的,是不论别人谈得玄之又玄,自己只管每天都用啤酒瓶子擀迎面骨,用脚死磕椰子树。笔者鬻文为业,业余习武,练功时断时续,比赛负多胜少。但写作十年来,经常站在各种武道擂台上,打赢了走下去,或打输了抬下去。格斗的快乐远甚过输赢,正如写作的快乐大于发表。只有不惜鲜血和生命地进攻每一个比你强大的对手,才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作家真正的本分。作者简介
馆藏&27499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统武术不能实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