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结直肠粘膜慢性炎严重吗伴腺瘤形成倾向

肿瘤学试题库肿瘤总论_甜梦文库
肿瘤学试题库肿瘤总论
选择题 A1 型题1. 肿瘤是指: D (1.1.1) A.炎性增生形成的肿物 B.修复过度形成的肿瘤包块 C.代偿肥大所致 D.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2. 不符合肿瘤性增生的是 B(1.2.1) ... A.增生的细胞具有异型性 B.需致瘤因素的持续存在 C.细胞代谢旺盛 D.可不形成肿块 E.相对无止境生长 肿瘤性增生区别于炎症性增生的特点是 A(1.2.1) A.增生组织不分化不成熟 B.血管增生 C.纤维组织增生 D.器官的实质细胞增生 E.炎症细胞浸润 有关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下列哪项不正确: C(1.2.1) A.幼稚性 B.与机体的不协调性 C.致瘤因素消除后停止增生 D.相对无限制生长 有关肿瘤增生与炎性增生: D(1.1.1) A.两者无差异 B.二者对机体均有利 C.两者只有量的差异 D.二者具有质的区别 E. 二者对机体均不利 肿瘤的实质是指: C(1.1.1) A.肿瘤的血管 B.肿瘤的结构 C.肿瘤细胞 D.肿瘤的良恶性 决定肿瘤特性的是: A(1.1.1) A.肿瘤的实质 B.肿瘤的血管 C.肿瘤的间质 D.肿瘤的结构 鉴定恶性肿瘤的组织起源和组织类型主要依据是: B(1.2.1)3.4.5.6.7.8. 9.10.11.12.13.A.癌珠的形态 B.肿瘤的实质形态 C.肿瘤间质的类型 D.肿瘤的生长方式 E. 肿瘤实质与间质比例 肿瘤的异型性是指: A(1.2.1) A.肿瘤与其起源组织的差异 B.实质与间质比例的差异 C.肿瘤之间大小的差异 D.肿瘤之间的形态差异 E. 肿瘤生长速度的差异 区别良恶性肿瘤的重要形态学依据是: D(1.2.1) A.生长方式 B.实质与间质的比例 C.生长速度 D.异型性 E. 间质的类型 恶性肿瘤异型性主要表现在 C(1.1.1) A.肿瘤细胞胞浆嗜碱性 B.可见核分裂 C.肿瘤细胞核的多形性 D.肿瘤细胞分泌减少 E.组织结构紊乱 良性肿瘤异型性主要表现在 C (1.1.1) A.细胞形态不一 B.核分裂像增多 C.组织结构紊乱 D.细胞间变明显 E.细胞分泌减少 不符合肿瘤形态特点的描述的是 A(2.2.1) ...A.体积巨大的肿瘤多为恶性 B.可发生多原发癌 C.可形成微小癌 D.可发生重复癌 E.多为单发 14. 诊断恶性肿瘤的组织学依据主要是 C(2.2.1) A. 细胞浆呈嗜碱性 B. 细胞核大 C. 细胞异型性明显 D. 核仁明显 E. 可见核分裂像 15. 恶性肿瘤最本质的表现是 C(2.2.1) A.浸润性生长 B.生长迅速 C.出现转移 D.异型性明显 E.有出血坏死 16. 良性肿瘤的最显著的特点是 E(2.2.1) A.异型性小 B.生长缓慢 C.不浸润周围组织 D.出血坏死少见 E.不转移 17. 良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最主要决定于 D(2.2.1) A. 肿瘤的病程 B. 肿瘤的大小 C. 肿瘤组织的来源 D. 肿瘤发生的部位 E. 肿瘤出现继发性变化 18. 不符合良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的描述是 E(2.1.1) ... A. 可发生癌变 B. 可引起内分泌紊乱 C. 可发生出血囊性变 D. 可浸润周围组织 E. 可发生转移 19. 不符合肿瘤代谢特点的是 E(2.2.1) ... A.DNA、RNA 合成代谢旺盛 B.蛋白质合成代谢旺盛 C.糖代谢以无氧酵解为主 D.可产生肿瘤蛋白 E.肿瘤标志物仅见于肿瘤组织 20. 大肠癌的肿瘤标志是 A(4.1.1) A.CEA B.AFP C.CA19-9 D.酸性磷酸酶 E.碱性磷酸酶 21. 前列腺癌的肿瘤标志是 D(4.1.1) A.CEA B.AFP C.CA19-9 D.酸性磷酸酶 E.碱性磷酸酶 22. 骨肉瘤的肿瘤标志是 E(4.1.1) A.CEA B.AFP C.CA19-9 D.酸性磷酸酶 23.24.25.26.27.28.29.E.碱性磷酸酶 肝细胞癌的肿瘤标志是 B(4.1.1) A.CEA B.AFP C.CA19-9 D.酸性磷酸酶 E.碱性磷酸酶 胰腺癌的肿瘤标志是 C(4.1.1) A.CEA B.AFP C. CA19-9 D.酸性磷酸酶 E.碱性磷酸酶 中国城市居民死亡率居第一位的死因是: B(2.2.2) A.意外事故 B.肿瘤 C.冠心病 D.高血压病 E. 肺心病 符合肿瘤防治现状的描述是 C(7.1.1) A.恶性肿瘤早期症状明显 B.大多数中晚期癌的治疗效果满意 C.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D.公民对癌的防治意识已大幅度提高 E.癌症的发病率不断下降 符合癌的肉眼形态是 A. 包膜完整 B. 火山口状 C. 分叶状 D. 质地软 E. 灰红色 B 弥漫型胃癌肉眼形态呈 A.息肉状 B.溃疡状 C.弥漫浸润 D.结节状 E.囊状 C 女性,26 岁,右乳外上象限有一直径约 2cm 大小的圆形肿块,边界清楚,表面光滑, 可移动,不疼。此肿块最可能是 A. 乳腺癌 B. 乳腺增生症 C. 乳腺纤维瘤 D. 乳腺纤维腺瘤 E. 乳腺炎症性肿块 D 30. 癌转移至淋巴结时,首先出现在 A(2.2.1) A.边缘窦 B.髓窦 C.淋巴滤泡内 D.副皮质区 E.淋巴结门部 31. 淋巴结转移性癌的确切诊断依据是 E(2.2.1) A.淋巴结肿大 B.淋巴结质地变硬 C.淋巴结疼痛 D.淋巴结内出现上皮细胞 E.淋巴结内出现癌巢 32. 在恶性肿瘤患者的周围血中查见恶性肿瘤细胞,说明该患者 E(2.2.1) A.已发生了血道转移 B.已发生了淋巴道转移 C.已是恶性肿瘤晚期 D.并发白血病 E.有可能发生血道转移 33. 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性鳞癌的原发部位最可能是 B(2.2.1) A.甲状腺 B.胃 C.肺 D.乳腺 E.肝 34. 肿瘤血道转移的确切依据是 E(2.1.1) A.肿瘤细胞侵入静脉 B.肿瘤细胞侵入动脉 C.肿瘤细胞出现在血液中 D.肿瘤细胞栓塞于远隔器官 E.在远隔器官形成与原发瘤同一组织学类型的肿瘤 35. 胃内两个癌结节,支持胃内癌转移最可靠的依据是 D (2.2.2) A.两个癌结节不相连 B.两个癌结节组织学类型不同 C.血管、淋巴管内可见癌栓 D.两个癌结节组织学类型相同 E.两个癌结节均发生在粘膜层 36. 不符合癌转移的特点是 E(2.3.1) ... A.可发生淋巴道转移 B.可发生血道转移 C.可发生种植性转移D.可发生跳跃转移E.不发生逆行转移 37. 不易发生癌转移的器官是 E(2.1.1) .. A. B. C. D. E.脑 骨 肺 肝 心38. 异位内分泌综合征是指 D(3.2.1) A. 恶性肿瘤引起的发热 B. 恶性肿瘤引起的贫血 C. 恶性肿瘤引起的营养不良 D. 恶性肿瘤引起的内分泌紊乱 E. 恶性肿瘤引起的神经功能紊乱 39. 恶性肿瘤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是 C(3.2.1) A. 继发大出血 B. 继发感染 C. 广泛转移 D. 疼痛 E. 营养不良 40. 不符合副肿瘤综合征的描述是 E(3.2.1) ... A. 可发生于肝癌 B. 可发生于肺癌 C. 可发生于胰腺癌 D. 可发生于结肠癌 E. 不发生于肉瘤 41. 癌前病变不包括 B(2.2.1) ... A. 大肠腺瘤 B. 甲状腺腺瘤 C. 膀胱乳头状瘤 D. 阴茎乳头状瘤 E.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42. 原位癌的主要特征是 B(2.2.1) A. 发生于粘膜、表皮和腺体 B. 癌细胞占据上皮全层,但基底膜仍完整 C. 可以治愈 D. 上皮内出现异型性的细胞 E. 胃粘膜内癌是一种原位癌 43. 不符合非典型增生的描述是 C(2.2.1) ... A. 属癌前病变 B. 增生的细胞大小形态不一、核深染、核分裂增多 C. 轻度和中度非典型增生是不可逆转的 D. 重度非典型增生需积极治疗 E. 可发展为原位癌 44. 不属于癌前病变的是 B(2.2.1) ... 45.46.47.48.49.50.51.A. 粘膜白斑 B. 乳腺纤维腺瘤 C. 结肠腺瘤性息肉病 D. 慢性萎缩性胃炎 E. 乳腺纤维囊性病 符合原位癌的是 B(2.3.2) A. 早期子宫颈癌 B. 乳腺导管内癌 C. 大肠粘膜内癌 D. 早期食管癌 E. 胃粘膜内癌 癌前病变中,需要积极治疗的病变是 E(2.2.1) A. 纤维组织增生 B. 上皮增生 C. 轻度非典型增生 D. 中度非典型增生 E. 重度非典型增生 符合癌前病变的描述是 A(2.2.1) A. 一类较高癌变潜能的病变 B. 一类已发生癌变的病变 C. 一类必然癌变的病变 D. 一类需积极手术治疗的病变 E. 一类交界性病变 上皮非典型增生是指 D(2.2.1) A. 上皮细胞单纯增生 B. 上皮细胞层次增多 C. 上皮细胞化生 D. 增生的上皮细胞具有异型性 E. 无癌变倾向 非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是 C(2.1.1) A. 骨肉瘤 B. 血管肉瘤 C. 精原细胞瘤 D.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E. 平滑肌肉瘤 癌肉瘤是 A(2.1.1) A.既有癌又有肉瘤的肿瘤 B.腺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 C.色素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 D.间叶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 E.鳞状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 黑色素瘤 C(2.1.1) A.既有癌又有肉瘤的肿瘤 B.腺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 C.色素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 D.恶性间叶性肿瘤 E.恶性上皮性肿瘤 52. 不属于恶性肿瘤的是 D(2.2.1) ... A. 黑色素瘤 B. 淋巴瘤 C. 尤文瘤 D. 多形性腺瘤 E. 骨髓瘤 交界性肿瘤是指 B(2.1.1) A. 有两个胚层的组织构成的肿瘤 B. 介于良性与恶性肿瘤之间的肿瘤 C. 具有癌和肉瘤结构的肿瘤 D. 发生于表皮与真皮交界处的肿瘤 E. 既有鳞癌又有腺癌结构的肿瘤 腺鳞癌是指 E(2.1.1) A. 伴有鳞状上皮化生的腺癌 B. 既有上皮成分,又有间质成分的肿瘤 C. 介于良性与恶性之间的肿瘤 D. 同时具有癌和肉瘤结构的肿瘤 E. 肿瘤中既有鳞状细胞癌成分,又有腺癌成分 属于恶性肿瘤的是 B(2.1.1) A. 纤维瘤 B. 神经母细胞瘤 C. 骨瘤 D. 乳头状瘤 E. 腺瘤 发生于儿童的恶性肿瘤是 A(2.1.1) A. 肾母细胞瘤 B. 黑色素瘤 C. 骨髓瘤 D. 鳞状细胞癌 E. 腺癌 鳞状细胞癌的主要诊断依据是 C(2.2.1) A. 发生于鳞状上皮的覆盖部位 B. 呈浸润性生长 C. 癌细胞形成角化珠和细胞间桥 D. 肿瘤呈灰白色、质硬 E. 经淋巴道转移 胃幽门部一般不会出现 B(2.2.1) .. A. B. C. D. 腺癌 鳞状细胞癌 硬癌 胶样癌53.54.55.56.57.58. E. 髓样癌 59. 不符合乳头状瘤特征是 E(2.2.2) ... A. 可发生于移行上皮 B. 可发生于皮肤表面 C. 可发生于胃肠道粘膜 D. 呈外生性生长 E. 极少发生恶变 60. 有关移行细胞癌的描述,错误的是 A(2.3.2) .. A. Ⅲ级预后最好 B. 好发于膀胱和肾盂等处 C. 组织学上可有不同程度的移行上皮的特点 D. 呈浸润性生长 E. 可由乳头状瘤恶变而来 61. 诊断腺癌的组织学依据是 D(2.2.1) A. 肿瘤细胞多形性明显 B. 出现病理核分裂 C. 侵犯血管 D. 细胞异型性明显,呈腺样排列 E. 核深染 62. 不符合腺瘤(如乳腺纤维腺瘤)特征的是 B(2.3.3) ... A. 具有分泌功能 B. 形成导管和小叶结构 C. 细胞异型性不明显 D. 膨胀性生长 E. 形成腺样结构 63. 不符合髓样癌特征的是 E (2.3.2) ... A.来源于腺上皮 B.癌巢呈实体性,无腺腔形成 C.癌细胞多 D.可见淋巴细胞浸润 E.纤维间质丰富 64. 不符合乳腺纤维腺瘤特征的是 E(2.2.3) ... A.是一种良性肿瘤 B.好发于青年女性 C.切面灰白、质韧,呈编织状 D.包膜完整 E.由分化良好的纤维组织构成 65. 不符合皮肤基底细胞癌的描述是 E(2.2.1) ... A. B. C. D. E. 好发于面部 多见于老年人 可形成溃疡 与紫外线照射有关 易发生转移 66. 不符合硬癌特征的是 E(2.2.1) . A. 发生于腺上皮 B. 癌细胞无腺腔形成 C. 癌巢小而少,间质纤维组织多 D. 可弥漫性浸润 E. 分化较好 67. 腮腺多形性腺瘤的特点是 A(2.2.4) A. 由上皮和肌上皮细胞发生 B. 由腺上皮发生 C. 由肌上皮发生 D. 包膜完整 E. 切除后不易复发 68. 不符合毛细血管瘤特征的是 E(2.2.4) ... A. 儿童常见 B. 多为先天性发生 C. 多见于皮肤 D. 成年后可停止发展,甚至可以自行消退 E. 膨胀性生长 69. 不符合横纹肌肉瘤特征的是 E(2.2.2) ... A. 多见于婴幼儿和青少年 B. 肿瘤由不同分化阶段的横纹肌母细胞构成 C. 切面呈鱼肉状 D. 恶性度较高,主要发生血道转移 E. 常发生于横纹肌的部位 70. 不符合骨瘤特点的是 D(2.2.1) ... A. 良性肿瘤 B. 好发于头面骨及颌骨 C. 由成熟的骨质组成 D. 骨母细胞异型性明显 E. 可引起压迫症状 71. 有关瘤样纤维组织增生的描述,错误的是 A(2.3.4) .. A.是一种良性肿瘤 B.呈浸润性生长 C.可复发 D.不转移 E. 肿瘤无包膜 72. 不符合平滑肌瘤特点的是 B (2.2.2) ... A. 好发于子宫、胃肠道 B. 肿瘤有包膜 C. 切面灰白、质韧,呈编织状 D. 少见核分裂像 E. 不转移 73. 有关脂肪肉瘤的描述,错误的是 A(2.2.2) .. A. 多由脂肪瘤恶变而来 B. 好发于大腿、腹膜后等部位 C. 多见于 40 岁以上的患者 D. 肿瘤呈结节状或分叶状 E. 常有假包膜 74. 平滑肌肉瘤的诊断依据中,最重要的是 C(2.2.2) A. 肿瘤细胞丰富 B. 肿瘤粘液变性 C. 核分裂像的多少 D. 细胞的多形性明显 E. 肿瘤出血坏死 75. 骨肉瘤的主要诊断依据是 D(2.2.2) A. 好发于青少年 B. 血道转移 C. 发生于长骨干骺端 D. 恶性肿瘤细胞产生骨组织 E. 发生病理性骨折 76. 不符合软骨肉瘤的描述是 A(2.2.2) ... A. 青少年多见 B. 肿瘤呈分叶状 C. 浸润性生长 D. 肿瘤细胞产生软骨基质 E. 可发生出血坏死 77. 不符合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描述是 D(2.2.3) ... A. 可发生于内脏器官 B. 由原始间叶组织发生 C. 可见泡沫细胞和多核巨细胞 D. 可见异型性平滑肌细胞 E. 恶性度高 78. 纤维肉瘤的主要诊断依据是 C(2.2.2) A. 发生于深部组织 B. 鱼肉状 C. 异型性明显的纤维母细胞 D. 出血坏死 E. 假包膜形成 79. 混合型血管瘤的组织学特点是 E(2.3.3) A. 由毛细血管构成 B. 由血窦构成 C. 由小静脉构成 D. 由小动脉构成 E. 由毛细血管和血窦构成 80. 不符合精原细胞瘤的特征的是 B(2.2.1) ... A. 恶性 B. 多发于婴儿 C. 起源于原始生殖细胞 D. 由较一致的大圆形细胞组成 E. 间质可见淋巴细胞侵润 81. 符合成熟型畸胎瘤的特征的描述是 A(2.2.1) A. 良性肿瘤 B. 不发生于胸腔 C. 多为实性肿物 D. 不形成甲状腺组织 E. 不形成脑组织 82. 卵巢成熟性畸胎瘤多呈 E(2.3.3) A.分叶状 B.乳头状 C.弥漫浸润 D.结节状 E.囊状 83. 有关畸胎瘤的描述,错误的是 E(2.2.1) .. A. 好发于卵巢、睾丸 B. 由两个胚层以上的组织构成 C. 未成熟型可见原始神经组织 D. 多呈囊性,囊内充满油脂、毛发 E. 肿瘤起源于生发上皮 84. 关于皮肤黑痣的描述,错误的是 A (2.2.1) .. A. 皮内痣易恶变 B. 来源于黑色素细胞 C. 可恶变为黑色素瘤 D. 溃破、发炎是恶变的象征 E. 痣细胞分泌色素 85. 有关黑色素瘤的描述,错误的是 C(2.3.2) .. A. 可由黑色素痣恶变而来 B. 恶性度较高,易发生血道转移 C. 均可见色素颗粒 D. 好发于足底、外阴、肛周的皮肤 E. 瘤细胞核仁清楚、核分裂像多见 86. 不属于致癌因子的是 A(2.1.1) ... A. 硒 B. 苯胺 C. 亚硝胺 D. 二甲基氨基偶氮苯 E. 3,4―苯并芘 87. 与肺癌发生关系密切的化学致癌物是 A(2.2.1) A. 3,4-苯并芘 B. 黄曲霉毒素 C. 石棉纤维 D. 紫外线 E. 乙萘胺 88. 与膀胱癌发生关系密切的是 E (2.2.2) A.3,4-苯并芘 B.黄曲霉毒素 C.石棉纤维 D.紫外线 E.乙萘胺 89. 与肝癌发生关系密切的是 B(2.1.1) A.3,4-苯并芘 B.黄曲霉毒素 C.石棉纤维 D.紫外线 E.乙萘胺 90. 不属于致癌物质的是 B(2.1.1) ... A. 砷 B. 金 C. 铬 D. 镍 E. 镉 91. 不符合亚硝胺致癌特点的描述是 C(2.2.1) ... A.致癌性强 B.致癌谱广 C.自然界广泛存在 D.其形成与亚硝酸盐有关 E.其形成与二级胺有关 92. 不符合 3,4-苯并芘致癌特点的描述是 E(2.2.1) ... A.致癌性强 B.致癌谱广 C.自然界广泛存在 D.存在于烟草的烟雾中 E.具有直接致癌作用 93. 不符合化学致癌的描述是 E(2.3.4) ... A.间接致癌物多见 B.直接致癌物少见 C.某些致癌物需要其他物质的协同作用 D.激发剂是致癌物质 E.促进剂是致癌物质 94. 与病毒无关的肿瘤是 E(2.2.1) ... A. B. C. D. 肝癌 鼻咽癌 Burkitt 淋巴瘤 子宫颈癌 E. 胃癌 95. 与肝癌关系密切的病毒是 A(2.1.1) A. HBV B. HSV C. EBV D. HPV E. HTLV 96. 艾滋病患者常见的恶性肿瘤是 B(2.1.1) A.鼻咽癌 B.Kaposi 肉瘤 C.食管癌 D.胃癌 E.乳腺癌 97. 与 HPV 感染关系密切的肿瘤是 C(2.2.1) A.鼻咽癌 B.食管癌 C.子宫颈癌 D.胃癌 E.乳腺癌 98. 与 HCV 感染关系密切的肿瘤是 D (2.2.1) A.鼻咽癌 B.Kaposi 肉瘤 C.食管癌 D.肝癌 E.乳腺癌 99. 与 EBV 感染关系密切的肿瘤是 A(2.2.1) A.鼻咽癌 B.Kaposi 肉瘤 C.食管癌 D.胃癌 E.乳腺癌 100. 与 HTLV 感染关系密切的肿瘤是 E(2.2.2) A.鼻咽癌 B.Kaposi 肉瘤 C.食管癌 D.胃癌 E.T 细胞白血病 101. 女性,5 岁,双眼均患有视网膜母细胞瘤。生殖细胞发生改变的基因是 E(2.2.1) A. APC 基因 B. WT-1 基因 C. P53 基因 D. NF-1 基因 E. Rb 基因 102. APC 基因突变可引起 B(2.3.2) A.神经纤维瘤病 B.结肠腺瘤性息肉病 C.视网膜母细胞瘤 D.肾母细胞瘤 E.家族性乳腺癌 103. WT-1 基因突变可引起 D(2.3.3) A.神经纤维瘤病 B.结肠腺瘤性息肉病 C.视网膜母细胞瘤 D.肾母细胞瘤 E.家族性乳腺癌 104. BRCA-1 基因突变可引起 E(2.3.3) A.神经纤维瘤病 B.结肠腺瘤性息肉病 C.视网膜母细胞瘤 D.肾母细胞瘤 E.家族性乳腺癌 105. NF-1 基因突变可引起 A(2.3.3) A.神经纤维瘤病 B.结肠腺瘤性息肉病 C.视网膜母细胞瘤 D.肾母细胞瘤 E.家族性乳腺癌 106. 不符合遗传因素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的描述是 C(2.3.4) ... A. B. C. D. E. 107. 在遗传性肿瘤中起决定作用 大多数恶性肿瘤的发生是环境与遗传共同作用的结果 着色性干皮病属于遗传性肿瘤 遗传性肿瘤多由肿瘤抑制基因丢失或灭活引起 遗传性肿瘤也可由 DNA 修复基因突变引起 不属于肿瘤易感性遗传的疾病是 E(2.3.4) ...A.着色性干皮病 B.Bloom 综合征 C.Fanconi 综合征 D.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 E.视网膜母细胞瘤 108. 与雌激素水平过高关系密切的肿瘤是 D(2.2.1) A. 肝癌 B. 肺癌 C. 卵巢癌 D. 乳腺癌 E. 子宫颈癌 109. 与雄激素关系密切的肿瘤是 C(2.2.1) A.精原细胞瘤 B.阴茎癌 C.前列腺癌 D.胚胎性癌 E.内胚窦瘤 110. 有关肿瘤免疫的描述,错误的是 A(2.2.1) .. A. B. C. D. E. 111. 体液免疫起主要作用 癌组织内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是预后较好的指标 恶性肿瘤可以破坏宿主的免疫功能 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容易发生恶性肿瘤 艾滋病患者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升高 不符合肿瘤免疫的描述是 C(2.3.1) ...A.艾滋病患者更易发生恶性肿瘤 B.免疫抑制治疗可诱发恶性肿瘤 C.Wilms 瘤的发生与免疫系统不健全有关 D.老年人肿瘤的发生与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有关 E.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升高 112. 不符合肿瘤抗原的描述是 C(2.2.1) ... A.肿瘤相关抗原既存在于肿瘤细胞,又存在于某些正常细胞 B.肿瘤胚胎抗原在正常机体有微量存在 C.肿瘤特异抗原不可以用于肿瘤的诊断 D.肿瘤胚胎抗原在胚胎发育中曾多量出现 E.肿瘤胚胎抗原可作为肿瘤标记物 113. 不符合肿瘤免疫逃避的描述是 A(2.2.1) ... A.肿瘤细胞有较强的抗原性 B.肿瘤细胞 MHC 抗原减少 C.肿瘤患者的免疫系统受到抑制 D.肿瘤细胞产生免疫抑制因子 E.极少数癌症患者的肿瘤自行消退与免疫功能增强有关 114. 与营养因素有关的恶性肿瘤有 E(2.2.1) A.鼻咽癌 B.子宫颈癌 C.食管癌 D.胃癌 E.大肠癌 115. 在肿瘤免疫当中重要的效应细胞是 C(2.2.2) A.中性粒细胞 B.浆细胞 C.巨噬细胞 D.嗜酸粒细胞 E.B 细胞 116. 与皮肤癌发生关系密切的是 D (2.1.1) A.3,4-苯并芘 B.黄曲霉毒素 C.石棉纤维 D.紫外线 E.乙萘胺 117. 与肺间皮瘤发生关系密切的是 C(2.2.1) A.3,4-苯并芘 B.黄曲霉毒素 C.石棉纤维 D.紫外线 E.乙萘胺 118. 可引起白血病的因素是 D(2.1.1) A.3,4-苯并芘 B.黄曲霉毒素 C.石棉纤维 D.X 线 E.乙萘胺 119. 着色性干皮病患者容易发生皮肤癌是由于 D (2.2.4) A.3,4-苯并芘 B.黄曲霉毒素 C.石棉纤维 D.紫外线引起的 DNA 损伤 E.乙萘胺 120. 与血吸虫卵慢性刺激有关的癌是 D (2.3.2) A.肺癌 B.肝癌 C.膀胱癌 D.大肠癌 E.胃癌 121. 不符合电离辐射致癌的描述是 D(2.2.2) ... A.导致染色体断裂 B.导致染色体异位 C.引起点突变 D.肿瘤发生潜伏期短 E.激活癌基因、灭活肿瘤抑制基因 122. 不符合紫外线照射致癌的描述是 D(2.3.2) ... A.可引起黑色素瘤 B.可引起鳞状细胞癌 C.可引起基底细胞癌 D.可引起蕈样霉菌病 E.可导致嘧啶二聚体形成 123. 不符合电离辐射致癌的描述是 D(2.2.2) ... A.致癌谱广 B.与辐射剂量有关 C.易防护 D.放射治疗不会引起肿瘤发生 E.与化学及生物致癌因素有叠加作用 124. A. B. C. D. E. 125. A. B. C. D. E. 126. A. B. C. D. E. 127.有关原癌基因的描述,错误的是 B(2.3.2) .. 正常细胞的固有基因 对细胞的生长起抑制作用 在正常细胞中以非激活的方式存在 环境和遗传因素均可激活原癌基因 其激活可由点突变、染色体异位、插入、扩增引起 有关肿瘤的发生发展的描述,错误的是 E(2.2.1) .. 长时间的过程 多个因素参与 多基因突变 多阶段逐步演化 恶性肿瘤不可逆转 不符合肿瘤抑制基因的特点有 B(2.3.1) ... 正常细胞的固有基因 促进细胞的生长 Rb 基因和 P53 基因是两种常见的抗癌基因 抗癌基因突变可能引起细胞的肿瘤性转化 肿瘤的发生需要两个等位基因的突变 不符合原癌基因蛋白质产物的描述是 E (2.3.1) ...A.生长因子 B.生长因子受体 C.信号转导蛋白质 D.核调节蛋白质 E.激素受体 128. 不符合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描述是 B (2.1.1) ... A.肿瘤是一种基因病 B.单一基因改变即可引起细胞恶性转化 C.累及癌基因的改变 D.累及肿瘤抑制基因的改变 E.累及 DNA 修复基因的改变 129. 不符合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基因改变的描述是 D(2.3.2) ... A.不同阶段均有相应的基因改变 B.多种基因受累 C.多种基因的积累效应为主 D.多种基因的序贯效应为主 E.肿瘤抑制基因在生殖细胞的突变是某些遗传性肿瘤的基础 130. 不符合 P53 基因的描述是 D (2.3.2) ... A.P53 基因的突变发生于结肠癌、肺癌等实体肿瘤 B.野生型 P53 蛋白抑制细胞生长 C.突变型 P53 蛋白促进细胞增生 D.P53 蛋白存在于细胞浆内 E.P53 基因位于 17 号染色体 131. 不符合良性肿瘤的是 B(2.1.1) ... A. B. C. D. E. 132.133.134.135.136.137.138.生长缓慢 不浸润周围组织 可发生恶变 术后很少复发 不发生转移 诊断恶性肿瘤的主要组织学依据是 C(2.1.1) A. 结构紊乱 B. 组织坏死 C. 异型性明显 D. 血管丰富 E. 浸润周围组织 区别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主要组织学依据是 D(2.2.1) A. 结构紊乱 B. 细胞形态不一 C. 间质内炎细胞浸润 D. 细胞核多形性 E. 纤维组织增生 区别乳腺内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主要临床依据是 E(2.2.1) A. 肿瘤的体积 B. 肿瘤的部位 C. 肿瘤的硬度 D. 肿瘤的活动度 E. 肿瘤的浸润情况 区别子宫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的主要病理学依据是 D(2.2.1) A. 结构紊乱 B. 细胞形态不一 C. 体积大小 D. 核分裂像的多少 E. 细胞核多形性 区别脂肪瘤与脂肪肉瘤的主要病理学依据是 B (2.2.1) A. 肿瘤的体积 B. 肿瘤的分化情况 C. 肿瘤的硬度 D. 肿瘤的活动度 E. 肿瘤的部位 大肠腺瘤癌变的主要肉眼形态改变是 C(2.2.1) A. 腺瘤的体积 B. 腺瘤的部位 C. 腺瘤溃疡形成 D. 腺瘤呈分叶状 E. 腺瘤呈绒毛状 区别肺癌与肺炎性假瘤的主要组织学依据是 D(2.2.1) A. 结构紊乱 B. 肺泡上皮增生 C. 间质内炎细胞浸润 D. 细胞核多形性 E. 纤维组织增生 139. 支持肉瘤的主要诊断依据是 E(2.2.1) A. 假包膜形成 B. 淋巴道转移 C. 呈鱼肉状 D. 血道转移 E. 肿瘤细胞弥漫散在,与间质混杂 支持癌的主要诊断依据是 E(2.2.1) A. 恶性肿瘤细胞弥散分布 B. 恶性肿瘤细胞浸润周围组织 C. 坏死灶形成 D. 大片出血 E. 恶性肿瘤细胞形成巢片 符合肉瘤的主要组织学依据是 A(2.3.2) A.恶性肿瘤细胞间可见网状纤维 B.恶性肿瘤细胞浸润周围组织 C.恶性肿瘤细胞有内分泌功能 D.淋巴结内出现转移灶 E.恶性肿瘤细胞形成巢片 确定癌的主要依据是 C (2.3.1) A. 老年人 B. 浸润性生长 C. 癌巢形成 D. 肿瘤组织的异型性明显 E. 核分裂像多见 不符合癌的分级的描述是 E(2.1.1) ... A. 高分化鳞癌形成角化珠 B. 低分化鳞癌恶性度高 C. 高分化腺癌恶性度低 D. 实性癌不形成腺体 E. 未分化癌是腺癌的一种 不符合恶性肿瘤分期的描述是 E(2.1.1) ... A. T 表示肿瘤的大小 B. L 表示淋巴结转移情况 C. M 表示脏器转移情况 D. T1L0M0 表示肿瘤处于早期 E. T4L3M1 表示肿瘤处于中期 制定胃癌的治疗方案常依据 D(2.2.1) A.脱落细胞学诊断 B.细针穿刺病理诊断 C.冰冻切片病理诊断140.141.142.143.144.145. 146.D.活体组织检查及手术标本的病理诊断 E.影像学诊断 不符合腺癌的分级的描述是 C(2.1.1) ... A. 高分化腺癌形成腺体 B. 中分化腺癌部分形成腺体 C. 低分化腺癌恶性度低 D. 实性癌不形成腺体 E. 髓样癌是腺癌的一种 atypia C(1.2.1) A. 间变 B. 多形性 C. 异型性 D. 分化 E. 成熟 leiomyosarcoma D(1.3.2) A. 骨肉瘤 B. 脂肪肉瘤 C. 横纹肌肉瘤 D. 平滑肌肉瘤 E. 软骨肉瘤 teracoma E(1.3.2) A. 错构瘤 B. 迷离瘤 C. 假瘤 D. 结核瘤 E. 畸胎瘤 adenocarcinoma C(1.2.1) A. 鳞癌 B. 移行细胞癌 C. 腺癌 D. 粘液癌 E. 硬癌 melanoma D (1.2.1) A. 淋巴瘤 B. 骨髓瘤 C. 尤文瘤 D. 黑色素瘤 E. 迷离瘤 metastasis B(1.1.1) A. 侵袭 B. 转移 C. 扩散 D. 间变 E. 进展147.148.149.150.151.152. 153.cachexia B(1.2.1) A. 恶性度 B. 恶病质 C. 恶性转化 D. 恶变 E. 癌变 154. oncogene C(1.1.1) A. 原癌基因 B. 病毒癌基因 C. 癌基因 D. 凋亡基因 E. 抗癌基因 155. 下列关于颈部肿块的叙述,哪项不正确? D(2.3.1) A.甲状腺腺瘤是颈部原发性肿瘤之一 B.甲状腺舌管囊肿是先天性畸形 C.颈部恶性肿瘤的 3/4 是转移性肿瘤 D.颈部肿块发生坏死、溃破、感染时是颈部淋巴结核 E.囊状淋巴管瘤是位于颈例区的单发性肿物 156. 关于恶性肿瘤的超微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C(2.2.1) A.细胞器数目减少 B.可见核内陷和怪形核 C.可见特异性超微结构 D.细胞间连接减少 E.核仁数目增多 157. 甲状腺髓样癌是一种 E(2.2.2) A.交界性肿瘤 B.鳞癌 C.未分化癌 D.迷离瘤 E.神经内分泌肿瘤 158. 恶性肿瘤的淋巴道转移方式中,以下列哪种最多见? A.区域淋巴结转移 B.穿过或绕过淋巴结的“跳跃式”转移 C.经皮肤真皮层淋巴管的转移 D.在毛细淋巴管内形成癌栓 E.经皮肤淋巴管转移 159. 原位癌是指 E(2.2.1) A.早期癌 B.原发癌 C.癌前病变 D.未发生转移的癌 E.未突破基底膜的癌 A(2.2.1) 160. 不发生癌的组织是 E(1.2.1) A.皮肤附件 B.肾上腺 C. 子宫内膜 D.甲状旁腺 E.软骨组织 161. 下列肿瘤中,属于良性的是 C(1.2.1) A.淋巴瘤 B.黑色素瘤 C.神经鞘瘤 D. 肾母细胞瘤 E.精原细胞瘤 162. 淋巴瘤病人增生的细胞可以完全表达为成熟的辅助性 T 细胞的是 A.皮肤 T 细胞性 B.周围性 T 细胞性 C.血管免疫母细胞性 T 细胞性 D.小肠 T 细胞性 E.成人 T 细胞性 163. 肿瘤异型性是指: D(1.2.1) A.肿瘤外观形态的差异 B.肿瘤间质与其起源组织间质分化程度的差异 C.肿瘤实质与间质与起源组织分化程度的差异 D.肿瘤组织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与其起源组织的差异 E.肿瘤实质与间质比例的差异 164. 纸烟中最重要的致癌物质是 B(2.1.1) A 一氧化碳; B 苯并芘; C 多环芳烃; D 烟碱 E 尼古丁 165. 下列哪一种为恶性肿瘤? A(1.1.1) A.黑色素瘤 B.平滑肌瘤 C.毛细血管瘤 D.神经纤维瘤 E.脂肪瘤A(2.3.4)B 型题A.血道转移 B.淋巴道转移 C.局部浸润性生长 D.直接蔓延 E.种植性转移 166. 直肠癌转移到肺 167. 乳腺癌转移到腋下淋巴结 168. 晚期宫颈癌侵及膀胱和直肠 169. 胃癌侵及浆膜层转移到腹膜 170. 基底细胞癌溃疡形成 (ABDEC)(2.2.1) A.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 B.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C.组织形态介于良性与恶性肿瘤之间的肿瘤 D.来源于上皮组织的良性肿瘤 E.来源于间叶组织的良性肿瘤 171. 甲状腺腺瘤 172. 脂肪瘤 173. 鳞癌 174. 纤维肉瘤 175. 交界性肿瘤 (DEABC) (1.2.1) A.紫外线照射 B.EB 病毒 C.砷 D.巴豆油 E.3,4-苯并吡 176. 直接化学致癌因素 177. 间接化学致癌因素 178. 生物性致癌因素 179. 物理性致癌因素 180. 促癌剂 (CEBAD)(2.2.2) A.催化端粒重复序列的延长,维持细胞的无限增殖潜能 B.维持细胞的遗传稳定性和正常功能 C.调节细胞进入程序性死亡 D.防止肿瘤恶变和肿瘤的形成 E.参与或直接导致正常细胞发生恶性变的任何基因序列 181. 癌基因 182. 抑癌基因 183. 凋亡调控基因 184. DNA 修复调节基因 185. 端粒酶 (EDCBA)(2.3.1) A.膨胀性生长 B.浸润性生长 C.外生性生长 D.外生性生长和浸润性生长 E.早期膨胀性生长晚期浸润性生长 186. 皮肤乳头状瘤 187. 肺癌晚期 188. 膀胱乳头状移行细胞癌侵及肌壁 189. 皮下脂肪瘤 190. 乳腺巨大纤维腺瘤肉瘤变 (CBDAE)(2.3.2) A.EB 病毒 B.胃幽门螺旋杆菌 0 C.人乳头状瘤病毒 D.埃及血吸虫 E.乙型肝炎病毒 191. 肝细胞性肝癌 192. 胃癌 193. 膀胱癌 194. 子宫颈癌 195. 鼻咽癌 (EBDCA)(2.2.1) A.乳头状 B.结节状 C.分叶状 D.囊状 E.浸润性包块状 196. 皮下脂肪瘤 197. 子宫平滑肌瘤 198. 卵巢浆液性囊腺瘤 199. 胃癌 200. 皮肤乳头状瘤 (BCDEA)(2.2.1) A 癌 B 肉瘤 C 原位癌 D 早期浸润癌 E 癌前期病变 201. 癌组织未超过黏膜下层: 202. 有可能发展为癌的某些良性病变: 203. 间叶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 204. 癌组织仅限在表皮层内,尚未突破基底膜,但累及上皮全层: 205. 来源于上皮的恶性肿瘤 (DEBCA)(2.2.1) A 体静脉 B 直接蔓延 C 胸导管 D 脊椎静脉系统 E 种植性转移 206. 子宫癌扩散至盆腔 207. 胃癌扩散至卵巢 208. 肾癌转移至肺 209. 前列腺癌转移到脑 210. 食管癌转移到锁骨上 (BEADC)(2.2.1) A 癌巢 B 印戒状细胞 C AFP 阳性 D R-S 细胞 E 癌珠 211. 肝细胞性肝癌: 212. 胃黏液癌: 213. 何杰金氏病: 214. 癌: 215. 鳞状细胞癌: (CBDAE)(2.2.1) A 卵巢 B 乳腺 C 胃肠道 D 子宫 E 腮腺 216. 纤维腺瘤好发于: 217. 囊腺瘤好发于: 218. 平滑肌瘤多发于: 219. 畸胎瘤多见于: 220. 混合瘤多见于: (BADCE)(2.2.1) A 良性肿瘤 B 癌前病变 C 恶性肿瘤 D 继发性肿瘤 E 炎性假瘤 221. 白血病: 222. 多发性子宫平滑肌瘤: 223. 结肠多发性息肉: 224. 淋巴结转移癌: (CABD)(2.2.1) A 起源于被覆上皮的良性瘤 B 起源于腺上皮的恶性瘤 C 起源于造血系统的恶性瘤 D 起源于间叶组织的良性瘤 E 起源于胎盘组织的恶性瘤 225. 脂肪瘤、骨瘤、平滑肌瘤是: 226. 乳头状瘤: 227. 白血病是: 228. 绒毛膜上皮癌是: 229. 胃癌、乳腺癌、甲状腺癌、直肠癌是: (DACEB)(1.2.1) C 型题 A 由上皮组织发生的 B 早期主要通过淋巴道转移 C 二者均有 D 二者均无 230. 癌的特点包括: 231. 肉瘤的特点: 232. 癌的来源是: (CDA)(1.2.1) A 有纤维性包膜 B 不发生转移 C 二者均有 D 二者均无 233. 皮肤乳头状瘤: 234. 乳腺纤维腺瘤: 235. 皮肤基底细胞癌: 236. 脂肪瘤: 237. 骨肉瘤: (BCBBD)(1.2.1) A 鳞状细胞癌 B 腺癌 C 二者均有 D 二者均无 238. 表皮可发生: 239. 阑尾可发生: 240. 食道癌可以是: 241. 绒毛膜上皮癌: 242. 子宫颈癌常是: (ABCDA)(1.2.1) A 血行转移 B 淋巴道转移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243. 肝癌晚期: 244. 宫颈原位癌: 245. 绒毛膜上皮癌: (CDA)(2.2.1) A 异常过度增生 B 肿块形成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246. 肿瘤时可有: 247. 炎症时可有: (CB)(1.2.1) A 阻塞作用 B 破坏作用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248. 食道平滑肌瘤: 249. 支气管瘤: 250. 骨肉瘤: (AAC)(2.2.1) A 亚硝胺类有关 B 霉菌毒素有关 C 两者均有关 D 两者均无关 251. 一般认为肝癌的发生与: 252. 一般认为食道癌的发生与: (CA)(2.2.1) A 与病毒性肝炎发生有关 B 与肝硬变有关 C 两者均有关 D 两者均无关 253. 原发性肝癌: 254. 门脉性肝硬变: 255. 肝脓肿: (CAD)(2.1.1) A 癌细胞形态和排列多种多样呈条索状、腺管状排列,癌细胞多为透明细胞 B 癌细胞绝大多数为移行细胞,少数为鳞状细胞和腺上皮细胞 C 二者均有 D 二者均无 256. 膀胱癌: 257. 肾癌: (BA)(2.2.1) A.失去分化成熟能力 B. 相对自主性生长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258. 肿瘤 259. 修复 (CD)(2.2.1) A. 外生性生长 B. 浸润性生长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260. 大肠癌 261. 大肠腺瘤 (CA)(2.2.1) A. 膨胀性生长 B. 浸润性生长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262. 乳腺纤维腺瘤 263. 乳腺髓样癌 (AB)(2.2.1) A. 淋巴道转移 B. 血道转移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264. 肺癌可以经 265. 骨肉瘤多经 (CB)(2.1.1) A. 异位激素 B. 浸润转移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266. 肺小细胞癌 267. 肾上腺腺瘤 (CA)(2.2.1)A. DNA 突变 B. 不可逆性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268. 激发剂引起细胞 269. 促进剂引起细胞 (CD)(2.3.2) A. 雌激素长期持续刺激 B. HPV-16、18 感染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270. 子宫内膜癌 271. 子宫颈癌 (AB)(2.2.1) X 型题 272. 恶性肿瘤的代谢特点是 ABCD (1.2.1) A. 蛋白质合成代谢旺盛 B. DNA 合成代谢旺盛 C. 糖无氧酵解加强 D. 形成肿瘤胚胎蛋白 E. 特异功能酶活性增强 273. 恶性肿瘤细胞的形态特点是 ABCE (1.2.1) A. 细胞多形性明显 B. 核浆比例增大 C. 核深染、核仁肥大 D. 胞浆嗜酸性 E. 出现病理核分裂 274. 肿瘤细胞的特性包括 ABCD (1.1.1) A. 形态上表现为异型性 B. 分化成熟能力下降 C. 相对自主性生长 D. 发生浸润和转移 E. 功能上与机体相协调 275. 常用的肿瘤标记物有 ABCDE (4.1.1) A. CEA B. AFP C. CA19-9 D. 碱性磷酸酶 E. 酸性磷酸酶 276. 肿瘤组织的酶改变包括 ABCDE (4.2.1) A. 恶性肿瘤组织内氧化酶减少 B. 肿瘤组织内蛋白分解酶增加 C. 前列腺癌组织中酸性磷酸酶明显增加 D. 骨肉瘤的碱性磷酸酶增加 E. 肝癌的碱性磷酸酶增加 277. 肿瘤组织的糖代谢特点包括 ACD (2.2.3) A. 主要以无氧糖酵解获取能量 B. 主要以有氧糖氧化获取能量 C. 糖异生关键酶活性降低 D. 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活性增加 E. 糖代谢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主要被氧化而获取能量 278. 肿瘤的超微结构特点包括 ABDE (2.2.2) A.肿瘤无特异性超微结构 B.良性肿瘤与起源组织相似 C.恶性肿瘤细胞器数目增多 D.癌细胞间细胞连接减少 E.恶性肿瘤细胞核核膜增厚 279. 肿瘤间质的特点包括 BCE (2.3.3) A.以 B 细胞浸润为主 B.bFGF、VEGF、TNF-α 刺激血管增生 C.毛细血管增生有利于肿瘤转移 D.神经纤维增生 E.肿瘤细胞分泌血管形成因子 280. 与癌浸润有关的因素是 ABCDE (2.2.2) A.癌细胞间的粘附力减弱 B.癌细胞与基质的附着力增加 C.癌细胞表面的上皮连接素的表达减少 D.癌细胞表面层粘连蛋白受体增多 E.癌细胞分泌蛋白水解酶 281. 符合副肿瘤综合征的描述有 ABCDE (3.2.1) A. 可发生于肺癌、胰腺癌、大肠癌等 B. 可发生于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等 C. 可产生 ACTH、HCG、ADH 等激素 D. 可引起内分泌紊乱 E. 与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异常有关 282. 恶性肿瘤的转移特征包括 ABCE (1.1.1) A. 癌可以发生血道转移 B. 肉瘤可发生淋巴道转移 C. 转移是复杂的多步骤过程 D. 进入血流的癌细胞均可形成转移灶 E. 转移有器官倾向性 283. 与癌转移有关的分子包括 ABCDE (2.3.4) A.层粘连蛋白受体 B.纤维粘连蛋白受体 C.Ⅳ型胶原酶 D.细胞粘附因子 E.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284. 可发生种植性转移的肿瘤有 ABCE (2.2.2) A. 胃癌、肝癌、卵巢癌 B. 肺癌、间皮肉瘤 C. 髓母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D. 脑膜瘤、 E. 卵巢交界性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瘤 285. 符合肿瘤生长方式的描述是 ABE (1.1.1) A. 浸润是转移的基础 B. 浸润性生长是恶性肿瘤的特征 C. 良性肿瘤不发生浸润 D. 良性肿瘤均有包膜形成 E. 恶性肿瘤可形成假包膜 286. 容易发生血道转移的癌包括 BCE(2.2.1) A. 大肠癌 B. 肺癌 C. 肝癌 D. 子宫内膜腺癌 E. 肾癌 287. .与乳腺癌浸润性生长有关的临床表现是 ABCDE A. 乳头抬高 B. 皮肤内陷 C. 溃疡形成 D. 皮肤桔皮样改变 E. 肿瘤不活动 288. 容易恶变的肿瘤有 ABCDE (2.3.4) A. 膀胱乳头状瘤 B. 阴茎乳头状瘤 C. 声带乳头状瘤 D. 大肠乳头状瘤 E. 外耳道乳头状瘤 289. 良性肿瘤包括 DE (2.2.2) A. Ewing 瘤、骨髓瘤、淋巴瘤 B. 神经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 C. 白血病、Hodgkin 病、Paget 病 D. 间皮瘤、滑膜瘤、脑膜瘤 E. 横纹肌瘤、纤维腺瘤、多形性腺瘤 290. 消化道的癌前病变包括 BCDE (2.2.1) A. 口腔粘膜溃疡 B. 慢性萎缩性胃炎 C. 结肠腺瘤性息肉病 D. 大肠乳头状瘤 E.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291. 鳞状细胞癌可发生于 ABCE (2.1.1) A. 食管 B. 肺 C. 子宫 D. 肾上腺 E. 膀胱 292. 鳞癌可发生于 ABCD (2.1.1) A. 宫颈 B. 肾盂 C. 口腔粘膜 D. 支气管 E. 肝脏 293. 好发于儿童的恶性肿瘤有 ABCE (2.2.1) A. 视网膜母细胞瘤 B. 髓母细胞瘤(3.2.1) C. 神经母细胞瘤 D. 精原细胞瘤 E. 肾母细胞瘤 294. 硬癌可发生于 ABCDE (2.2.2) A. 胃 B. 大肠 C. 胰腺 D. 乳腺 E. 胆囊 295. 腺癌的类型包括 ABCE (2.2.1) A. 印戒细胞癌 B. 单纯癌 C. 胶样癌 D. 基底细胞癌 E. 硬癌 296. 腺瘤的特点有 ABCE (2.2.2) A. 可呈息肉状 B. 可呈结节状 C. 可呈膨胀性生长 D. 可形成导管、小叶结构 E. 可有纤维性包膜 297. 间叶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包括 ABCD (1.2.1) A. 恶性纤维性组织细胞瘤 B. 淋巴瘤 C. 脂肪肉瘤 D. 滑膜肉瘤 E. 恶性神经鞘瘤 298. 肿瘤病理学的常规形态学检查方法包括 ABCDE (4.1.1) A. 脱落细胞学检查 B. 活体组织检查 C. 冰冻切片检查 D. 手术切除标本检查 E.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299. 横纹肌肉瘤的特点包括 ABCE (2.1.1) A. 多经血道转移 B. 瘤细胞胞浆可出现横纹 C. 切面呈灰红色鱼肉状 D. 多发生于心肌 E. 由不同分化阶段的横纹肌母细胞构成 300. 脂肪肉瘤的特点包括 DE (2.2.3) A. 好发于皮下脂肪组织 B. 常有脂肪瘤恶变而来 C. 多见于青少年 D. 常出现假包膜 E. 由不同分化阶段的脂肪母细胞构成 301. 恶性肿瘤的分级的依据包括 A (2.1.1) A. 肿瘤分化程度 B. 肿瘤体积的大小 C. 肿瘤的浸润范围 D. 淋巴结转移情况 E. 远隔器官的转移情况 302. 肉瘤的特点有 BCDE (2.2.1) A. 实质与间质分界清楚 B. 来源于间叶组织 C. 呈灰红色、湿润、质软、鱼肉状 D. 多见于青少年 E. 多经血道转移 303. 色素痣恶变的依据是 ACDE (3.2.1) A. 体积增大 B. 病程长 C. 表面破溃 D. 局部痒痛 E. 周围出现结节 304. Wilms 瘤的特征包括 ABDE (1.2.2) A. 多见于儿童 B. 发生在肾脏的恶性肿瘤 C. 主要由透明细胞组成 D. 与 WT-1 基因突变有关 E. 经血道转移 305. 与病毒感染有关的肿瘤是 BCDE (2.1.1) A. 胃癌 B. Burkitt 淋巴瘤 C. 鼻咽癌 D. 子宫颈癌 E. 肝细胞癌 306. 与激素有关的肿瘤有 ABE(2.2.1) A. 乳腺癌 B. 前列腺癌 C. 卵巢癌 D. 阴茎癌 E. 子宫内膜腺癌 307. 遗传起决定作用的肿瘤有 ABC(2.2.1) A. 视网膜母细胞瘤 B. 结肠腺瘤性息肉病 C. 神经纤维瘤病 D. 肝细胞癌 E. 淋巴瘤 308. 间接致癌物包括 ADE (2.1.1) A. 多环芳香烃 B. 酰化剂 C. 烷化剂 D. 亚硝胺类 E. 黄曲霉毒素 309. 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的因素有 ABCDE (2.2.1) A. 多种致癌因素 B. 单克隆起源 C. 原癌基因的激活 D. 肿瘤抑基因的失活 E. 免疫监视功能丧失 310. 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的因素有 ABCDE(2.1.1) A. 染色体畸变 B. DNA 修复基因突变 C. 原癌基因的激活 D. 肿瘤抑基因的失活 E. 凋亡基因突变 311. 癌基因产物包括 ABCDE (1.3.4) A. 生长因子 B. 生长因子受体 C. 信号转导蛋白 D. 核调节蛋白 E. 线粒体蛋白 312. 肿瘤免疫中,杀伤肿瘤细胞的细胞包括 ABC (2.2.2) A. 巨噬细胞 B. 细胞毒性 T 细胞 C. 自然杀伤细胞 D. B 淋巴细胞 E. 浆细胞填空题1.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______的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的______发生改变,导致细胞 ______而形成的新生物,通常表现为______。 (1.2.1) 致瘤因素 基因 异常增生 局部 肿块 肿瘤性增生不受机体控制,具有______性、______性。非肿瘤性增生是受机体制约的 ______增生,有限度、分化成熟。(1.2.1) 自主性 持续性 反应性 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______,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______。 (1.1.1) 癌 肉瘤 同一肿瘤中既有癌的成分,又有肉瘤成分时称为______。(1.1.1) 癌肉瘤 恶性肿瘤细胞的异型性表现在______、 ______和 ______三个方面, 其中______ 最重要。 (1.2.1) 瘤细胞的多形性 瘤细胞核的多形性 瘤细胞胞浆的变化 瘤细胞核的多形 性 肿瘤的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肿瘤的______、______ 、______和______。(1.1.2) 组织2. 3. 4. 5.6. 7. 8. 9. 10. 11.12. 13. 14.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24. 25.26.来源 发生部位 生物学行为 形态学特点 根据分化程度的高低,恶性肿瘤组织一般分为三级,Ⅰ级为______;Ⅱ级为______;Ⅲ 级为______。(2.2.1) 高分化 中分化 低分化 肿瘤的大体形态主要观察肿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2.2.1) 数目 大小 形状 颜色 质地 肿瘤的实质是______的总称, 是肿瘤的主要成分, 具有______。 (2.2.1) 肿瘤细胞 特 异性 确定肿瘤良、 恶性的主要组织学依据是______。 (2.2.1) 肿瘤组织分化程度的高低 (异 型性的大小) 肿瘤组织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之间的差异称为 ______,表现在______和 ______ 两个方面。 异型性小, 肿瘤的分化程度______; 异型性大, 分化程度______。 (2.2.1) 异 型性 组织结构异型性 肿瘤细胞的异型性 高 低 肿瘤的生长速度,主要取决于肿瘤组织的______。(2.2.2) 分化成熟程度 恶性肿瘤细胞沿着组织间隙、脉管壁或神经束衣不间断的浸润和破坏邻近正常器官和 组织,并继续生长,称为______。(2.2.1) 直接蔓延 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______、______或______,被带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并 形成与原发部位同样组织学类型肿瘤的过程称为______。 原发部位的肿瘤叫______, 所 形成的新肿瘤称为 ______瘤或______瘤。(2.2.1) 淋巴管 血管 体腔 转移 原发 瘤 转移瘤 继发瘤 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是______ , 肉瘤最常见的转移途径是______。(2.1.1) 淋巴道转 移 血道转移 血道转移所累及的器官中,最常见的是______,其次是 ______。(2.2.1) 肺 肝 良性肿瘤对机体影响______,主要是______和 ______。(2.1.1) 小 局部压迫 阻塞 作用 恶性肿瘤晚期的患者,出现进行性消瘦、无力、贫血和全身衰竭的状态称为______ 。 (3.1.1) 恶病质 肿瘤的组织形态介乎良、恶性之间,称为______。(2.1.1) 交界性肿瘤 上皮全层被癌细胞占据,但基底膜完整,无间质浸润的癌,称为______,又称为______ 或______(2.3.1) 原位癌 浸润前癌 上皮内癌 原位癌是一种最早期的癌,______转移,预后______。(2.1.1) 不 好 癌的实质与间质分界______, 癌在早期一般多经淋巴道转移, 癌的晚期也可发生 ______ 转移。(2.2.1) 清楚 血道 高分化鳞癌镜下见癌巢的最外层与______层的细胞相似; 其内与棘细胞层的细胞______ 相似,细胞间还可见到______;在癌巢的中央有______。(2.3.2) 基底层 细胞间桥 角化珠 基底细胞癌是好发于______人面部的一种 ______度恶性的肿瘤, 浸润性 ______, 生长 ______,______ 转移 ,对放疗______。(2.2.1) 老年 低 强 缓慢 很少 敏感 来源于腺上皮, 但排列成实体结构的腺癌称为______癌, 根据癌组织实质与间质的比例 不同将其分为。①硬癌:癌细胞______,间质______,癌细胞体积______;②髓样癌: 癌细胞______, 间质______, 癌细胞体积 ______; ③单纯癌: 癌细胞和间质的成分_____。 (2.3.1) 实性 少 多 小 多 少 大 大致相等 类癌是来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 Kulchitsky 细胞的肿瘤,典型的类癌,细胞体积______, 细胞异型性______,______ 转移。(2.3.2) 小 不明显 很少27. 畸胎瘤是来源于______的真性肿瘤。(1.2.1) 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生殖细胞 28. 来源于表皮基底层的黑色素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称为 ______ 。(1.1.1) 恶性黑色素 瘤 29. 以非活化的形式存在于正常细胞内, 控制细胞的生长、 发育和化的基因序列称为______。 活化以后称为______,存在于异常的细胞或正在发生异常的细胞内。(2.2.1) 原癌基 因 癌基因 30. 因功能丧失后引起肿瘤发生的基因称为______基因。Rb 、p53 是常见的______基因。 (2.2.1) 抑癌 抑癌 31. 常见的癌前病变有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 __________ 。(2.1.1) 粘膜白斑 慢性宫颈炎伴子宫颈糜烂 乳腺增生性纤维囊性变 结肠、直肠的息肉状腺瘤 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溃疡 32. 肝癌转移到肺称__________ 。(1.1.1)肺转移性肝癌 33. 肿瘤的异型性表现包括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1.2.1)细胞异质型 组织异质性 34. 良性肿瘤最常见的生长方式为 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2.1.1) 膨胀性生长 外 生性生长 35. 恶性肿瘤最常见的生长方式为 __________ 。(2.1.1) 浸润性生长 36. 癌症的病因(致病因子)有___、____、____和_____因素(2.2.1)物理 化学 生物 遗传 37. 肿瘤转移根据转移途径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类型,不同类型肿瘤转移 途径有不同的倾向, 一般癌多发生______转移, 肉瘤多循______转移(2.2.1)血道 淋巴 道 种植 淋巴道 血道 38. 与人类肿瘤发生有密切关系的 DNA 病毒有______ 、______ 、______ 。(2.2.2)EB 病 毒 HBV 病毒 HPV 病毒名词解释 1. 肿瘤(1.2.1)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的基因发生改变,导致细胞 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通常表现为局部肿块。 2. 肿瘤的异质性(1.2.1)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还是在组织结构上,都与其起源的正常 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 3. 癌 (1.2.1)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癌。 4. 肉瘤(1.2.1)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 5. 癌肉瘤(1.2.1)同一肿瘤中既有癌的成分,又有肉瘤成分时称为癌肉瘤。 6. 肉瘤样癌(1.3.2)肿瘤的细胞呈肉瘤样的梭形变异,称为肉瘤样癌,细胞本质还是癌细 胞,是癌细胞向肉瘤样方向分化。 7. 错构瘤(1.3.2)是一种非肿瘤发育异常的病变,是该组织或器官的固有组织的异常混合 与增生。其本质是出生后局部组织过多生长而形成的一种畸形,并非真性肿瘤,一般不 会持续性生长。 8. 畸胎瘤(1.3.2)生殖细胞来源的真性肿瘤,含有三个胚层演化的多种组织成分。 9. 间叶瘤(1.3.2)含有两种以上间胚叶肿瘤组织成分的肿瘤。 10. 炎性假瘤(1.3.2)是一种不明原因的炎症,临床常形成局部块或局部实变,病程较长。 最常见的是肺、肝、脾等处。 11. 增生(1.2.1)指细胞数量的增多,通过细胞的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来完成。 12. 不典型增生(1.2.1)上皮细胞病理性增生,伴有一定程度的异型性,但还不足以诊断为 癌细胞。 13. 分化(1.2.1)是原始干细胞的发育中渐趋成熟的过程,是细胞通过转录调控使基因型转 14. 15. 16. 17. 18. 19. 20. 21.22. 23. 24. 25. 26. 27.28.29. 30.31. 32.33. 34. 35.为表型的过程。通过分化,细胞在形态、功能、代谢、行为等方面各具功能,从而形成 不同的组织和器官。 化生(1.2.1)一种细胞或组织,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由一种组织变为另一种组织。如 宫颈糜烂时,宫颈管被覆的柱状上皮或腺上皮可转变为鳞状上皮,称鳞状上皮化生。 恶变(1.2.1)也称癌变。是正常细胞或良性肿瘤细胞转变为恶性肿瘤细胞的过程。 腺鳞癌(1.2.1)同一肿瘤中具有腺癌和鳞癌的病变。 交界性肿瘤(1.1.1)肿瘤的组织形态介乎良、恶性之间,称为交界性肿瘤。 瘤样病变(1.3.2)是貌似肿瘤的增生性病变。本身是一种组织的畸形,组织的生长外表 类似肿瘤,但并不具备真性肿瘤的基本特征。 间变 (1.2.1) 是指肿瘤细胞与对应的分化成熟的细胞在功能和形态上都具有明显的差异, 并具有恶性的生物学行为。 癌前病变(1.2.1)具有明显癌变危险的良性病变,如长期存在即有可能转变为癌。 粘膜白斑(1.2.1)常发生在食管、口腔、子宫颈及外阴等处粘膜。主要病理改变是粘膜 的鳞状上皮过度增生和过度角化, 并出现一定的异型性。 肉眼上呈白色斑块, 故称白斑。 如长期不愈就有可能转变为鳞状细胞癌,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 原位癌 (1.2.1)上皮全层被癌细胞占据,但基底膜完整,无间质浸润的癌, 称为原位癌。 早期癌(1.2.1)原位癌伴有早期浸润。所谓早期浸润是指仅有微灶浸润。 微小癌(1.2.2)是指体积很小的癌,各种器官的微小癌的标准不一。 一点癌(1.2.2)经粘膜活检病理诊断为癌,而手术切除标本经节段性连续切片后,组织 病理学检查却未发现癌变的组织和细胞,此种癌就称为一点癌。 隐匿性癌(1.2.1)原发癌甚小,临床上未能发现,首先发现的是转移性癌。特点是肿瘤 小,转移早。 多原发癌(1.2.2)两个以上的原发肿瘤其特征是:①每个肿瘤必须有明确的恶性特征; ②每个肿瘤之间必须彼此分离; ③须排除来自其他肿瘤转移或复发的可能性。 可分为同 期性(两瘤发病时间相距 1 年以内)和异期性(两瘤发病时间相距 1 年以上)。多原发癌以 双发者居多,三发者少见,四发者罕见。 肿瘤侵袭(1.2.1)恶性肿瘤细胞离开原发肿瘤向周围组织进攻,标志是肿瘤细胞突破基 底膜。肿瘤侵袭是肿瘤细胞、周围间质相互作用和机体整体调节的结果,是肿瘤播散的 第一步。 肿瘤浸润(1.2.1)是指肿瘤细胞在组织间隙内的分布,肿瘤细胞可在浸润部位继续生长 繁殖。浸润是肿瘤侵袭的后果,转移的前奏。 原癌基因 (1.2.1) 细胞癌基因或细胞原癌基因。 是动物体和人体细胞内固有的一类基因, 是正常生物过程中必需的重要调控因子,在细胞的生长过程中起多方面作用,如增殖、 凋亡、分化以及基因组的稳定等。 癌基因(1.2.1)又称转化基因或致癌基因。是激活了的原癌基因,通过其编码蛋白的量 或质的改变而使细胞生长失控,分化不良,进而癌变。 抑癌基因(1.2.1)一种细胞基因,其功能的丧失可引起细胞转化和肿瘤发生。确定一种 细胞基因为抑癌基因, 应符合以下三点标准: ①该基因在与恶性肿瘤相应的正常组织中 有正常表达; ②该基因在恶性肿瘤中有结构改变或功能缺失; ③将该基因的野生型导入 缺失这种基因的肿瘤细胞内,可部分或全部抑制其恶性表型。 肿瘤病毒(1.2.4)能引起机体发生肿瘤或致细胞恶性转化的一类病毒。 病毒癌基因(1.2.4)病毒基因组中所存在的能够诱发肿瘤的核酸片段。 基因治疗(1.2.2)是指应用基因转移技术将外源性功能基因导人患者的细胞内,以纠正 先天代谢异常,补偿基因缺失或提供新的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6. 信号转导 (1.2.4) 各类信号通过细胞膜和细胞内信使分子引起细胞基因表达改变的过程。 细胞信号转导过程发生障碍或异常,就必然会导致细胞生长、分化、代谢和生物学行为 的异常,引起各种疾病,乃至肿瘤。 37. 生长因子(1.2.2)是一大类种类繁多,以刺激细胞生长为其特征的多肽,因其生理作用 而命名。 38. 黏附分子(1.2.4)是一大类位于细胞膜上的蛋白分子,在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 质之间的相互识别和结合的过程中起中介作用,在生长分化、炎症反应、免疫应答、血 栓形成、损伤修复,特别是肿瘤的侵袭、转移中都具有非同寻常的作用。 39. 整合素 (1.2.4) 也称整合蛋白。 是一组依赖二价阳离子的跨膜糖蛋白, 介导细胞与细胞、 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粘附反应。所有的整合素都是由α 和β 亚单位组成的异二聚体。 40. 染色体端粒(1.3.4)是位于染色体末端一种由 2-20kb 串联的短片段串联的重复序列 (TTAGGG)n 及一些结合蛋白组成的特殊结构。端粒在染色体定位、复制、保护和控 制细胞生长寿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与细胞凋亡、细胞转化和永生化密切相关。随 着细胞的每次分裂,短短逐渐缩短。爱细胞在某些机制的作用下,启动端粒酶表达而是 染色体端粒稳定在一定长度不再缩短,从而使癌细胞得以持续增殖,并获得永生。 41. 端粒酶(1.2.4)是一种特殊的 DNA 聚合酶,含有端粒重复序列的模板,其重要作用是 参与端粒序列的复制。 42. 肿瘤倍增时间(doubling time,DT) (1.2.1)肿瘤细胞数目增加一倍所需要的时间。 43. 肿瘤进展(tumor progression) (1.2.1)肿瘤随着时间的延长,其侵袭性更强、恶性程度 更高,实质不同于肿瘤细胞数目的增多、体积增大等量的改变,是肿瘤的又一次质变。 44. 细胞周期时间(Tc) (1.2.1)也称细胞倍增时间,是指肿瘤细胞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 分裂结束的时间。肿瘤标志(4.2.1)肿瘤组织产生的可反应自身存在的化学物质。 45. 细胞分化(cell differentiation) (1.2.1)是指同源细胞逐渐发育为具备稳定的形态结构、 生理功能和生化特征的另一类型细胞的过程。 46. 细胞转化(cell transformation) (1.2.1)具有正常生长特性的细胞突然转变为具有恶性 肿瘤生长特性的细胞。 47. 去分化(dedifferentiation) (1.2.3)也称反分化。组织恶变成肿瘤后,细胞的多种表型 又回到了胚胎细胞的表型,此种现象称为去分化。 48. 肿瘤逆转(reversion) (1.2.3)在体内外分化诱导剂存在的条件下,恶性肿瘤细胞被诱 导而重新向正常细胞的方向演变分化, 其生物学特性及基因表达方面的诸多指标均向正 常细胞接近,甚至完全转变成正常细胞,这种现象称为逆转,也叫做重分化或再分化。 49. 肿瘤抗原(1.2.1)是在细胞恶变过程中出现的具有免疫原性的许多大分子物质的总称。 50. 肿瘤特异性抗原(tumor special antigen., TSA) (1.2.1)整合到肿瘤细胞双层类脂膜中的 糖蛋白, 与细胞膜牢固结合, 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 易被宿主免疫系统识别而发生排斥。 TSA 只存在于肿瘤细胞表面,不存在于相应的正常细胞表面。 51. 肿瘤相关抗原(tumor associated antigen., TAA) (1.2.1)是一类存在于肿瘤细胞表面的 大分子,并非肿瘤细胞所特有,仅在细胞癌变时含量明显增加。由于带瘤宿主的免疫系 统不能识别其为外来物,故其不具有免疫原性。 52. 凋亡(apoptosis) (1.2.1)也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方式,属能量依 赖的、对一定刺激发生反应的程序化死亡事件,是生理性调节过程,受多种因素调控。 凋亡只散在的发生于单个细胞,凋亡过程中,细胞发生特征性的形态学事件(核浓缩、 核碎裂、细胞皱缩等)和生化事件(DNA 断裂),凋亡细胞的细胞器完整,周围无炎性反 应。 53. 死亡受体(1.2.4)是指能够与其相应的死亡配体结合,传递细胞凋亡 信号的细胞表面 54.55.56.57.58. 59. 60. 61.62.蛋白。主要包括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超家族和转化生长因子β (TGF-β )受体。 导向治疗(1.3.2)借助高度特异的亲肿瘤物质作为载体,以有细胞毒作用的物质,如放 射性核素、化学药物、毒素等作为弹头,依靠载体的特异性和对肿瘤的亲合力,将弹头 物质尽量集中于肿瘤细胞并发挥稳定的杀伤作用,而对宿主损伤较小的治疗方法。 增殖相关酶(1.2.4)是指与细胞增殖有关的酶类,即有关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的酶,包括 DNA 聚合酶、各种核苷酸和脱氧核苷酸合成酶类以及有关氨基酸活化和蛋白质生物合 成有关的酶系。 这些酶组成各种合成代谢通路中的一些关键酶, 一般在增殖迅速的组织 如胚胎和恶性肿瘤中增高,其中有不少已成为肿瘤标志。 同工酶(1.2.4)是指同一种属中能催化相同反应而具有不同结构(氨基酸顺序)和理化性 质的酶蛋白。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各组织的同工酶谱随着组织代谢的分化而改变, 胎儿期、 新生儿期和成年动物中同一组织的同工酶谱常有很大变化。 癌旁综合征(1.2.1)又称肿瘤伴随综合征。是某些并非来自内分泌腺的肿瘤产生的异位 激素或其他生理活性物质,加上免疫、中毒等原因,使晚期肿瘤患者表现出一系列内分 泌症状,及皮肤、神经、肌肉、骨关节、胃肠道、血液、免疫等方面的异常症状和体征。 功能性肿瘤(1.2.1)凡有癌旁综合征的肿瘤即可称之为功能性肿瘤,也可理解为是可以 产生异位激素或其他生理活性物质(如活性胺、酶等)的肿瘤。 肿瘤复发(1.2.1)肿瘤经过治疗(手术、放疗、化疗、生物治疗等)后再次复现的现象。 肿瘤复发的概率与肿瘤的种类、分化程度、治疗彻底程度、患者的免疫状态有关。 癌血症(1.2.1)指部分晚期肿瘤患者由于有大量的癌细胞进人血液,以致发生肺部广泛 性毛细血管内瘤栓形成,使患者最终死于呼吸衰竭。 肿瘤溶解综合征(1.2.1)部分恶性肿瘤病人,由于某些原因引起大量的肿瘤细胞溶解, 使大量的代谢产物释放到血液中,导致高尿酸血症、高钾血症、高磷血症及低钙血症, 甚至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一系列代谢危象,称为肿瘤溶解综合征。 粘膜白斑(1.2.1)常发生在食管、口腔、子宫颈及外阴等处粘膜。主要病理改变是粘膜的鳞状上皮过度增生和过度角化,并出现一定的异型性。肉眼上呈白色斑块,故称白斑。如长期不愈就 有可能转变为鳞状细胞癌,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63. cachexia(1.2.1)恶性肿瘤晚期的患者,出现进行性消瘦、无力、贫血和全身衰竭的状 态称为恶病质。 64. metastasis(1.2.1)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并被带到其他部位继 续生长,形成与原发部位同样组织学类型肿瘤的过程称为转移。65. growth fraction(1.2.1)指肿瘤细胞群体中处于复制阶段(S+G2 期)的细胞的比例。66. cytokine(1.2.2)由机体各种细胞合成分泌的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和参与病理反应的小分 子可溶性蛋白质。 67. Bowen 病(1.3.4)是一种皮肤原位癌,癌细胞可累及鳞状上皮全层,细胞有明显的异 型性,但一般分化良好,表层常有薄层的不完全角化。临床上常为多发性,通常皮肤粗 糙增厚,局部隆起,但少有溃疡形成,有时合并有内脏的鳞状细胞癌。简答题:1. 简述肿瘤的命名原则。 (1.2.2) 答:组织来源、发生部位、生物学行为和形态学特点。 2. 简述肿瘤生长的生物学特性(1.2.1) 答:①自主性增殖, ②可移植性, ③去分化 3. 能引起癌症发生的主要因素有哪几类?(2.2.3) 答: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遗传因素 4. 良性肿瘤对机体有什么影响?(1.2.1) 答:由于良性肿瘤的分化比较成熟,不浸润,不转移,停留在局部,所以一般对身体的影响 较小,主要表现为: 1)阻塞、压迫局部;2)内分泌腺的良性肿瘤,常引致激素过量分泌, 进而影响全身状况;3)少数良性肿瘤可发生恶变。 5. 恶性肿瘤对机体有什么影响?(1.2.1) 答:由于恶性肿瘤的化分不成熟,生长的速度较快,浸润破坏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并可发生 转移,故对身体的影响较大,其主要影响如下:1)压迫和阻塞症状,2)破坏器官的结构: 3)引起出血,4)发热和顽固性疼痛,5)恶病质。 6. 简述影响肿瘤发生发展有哪些方面的内在因素。 (2.3.2) 答:除了外界致癌因素的作用外,机体的内在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后者包括宿主对肿瘤反 应,以及肿瘤对宿主的影响。主要为以下几方面;1.遗传因素;2.宿主对肿瘤的反应―― 肿瘤免疫恶性转化;3.其它与肿瘤发病学有关的因素:①内分泌因素;②性别和年龄因素; ③种族和地理因素 7. 肿瘤的形状表现千变万化主要取决于什么因素? 答:发生部位;肿瘤良恶性质;肿瘤的生长方式。 8. 何谓肿瘤实质?有何意义?(3.2.1) 答:肿瘤实质是肿瘤细胞的总称,是肿瘤的主要成分。肿瘤的生物学特点以及每种肿瘤的特 殊性都是由肿瘤的实质决定的。 机体内几乎任何组织都可发生肿瘤, 因此肿瘤实质的形态也 多种多样,通常根据肿瘤的实质形态来识别各种肿瘤的组织来源,进行肿瘤的分类、命名和 组织学诊断;并根据其分化成熟程度和异型大小来确定肿瘤的良恶性。 9. 指出下列肿瘤的最好发部位:①骨肉瘤、②霍奇金氏病、③平滑肌瘤、④基底细胞癌、 ⑤骨巨细胞瘤、⑥髓母细胞瘤、⑦移行上皮癌、⑧嗜铬细胞瘤、⑨类癌、⑩颗粒细胞 癌。 (3.2.1) 答: ①骨肉瘤: 四肢长骨干骺端②霍奇金氏病: 浅表淋巴结③平滑肌瘤: 子宫④基底细胞癌: 面部皮肤⑥髓母细胞瘤:小脑⑦移行上皮癌:膀胱⑧嗜铬细胞瘤:肾上腺⑨类癌:胃肠道⑩ 颗粒细胞癌:肾。 10. 列举五种目前公认的致癌因素,并说明各自导致的人类的肿瘤。 (2.2.1) 答:吸烟:肺癌;亚硝胺:食管癌:苯:白血病;紫外线:皮肤癌;乙肝病毒:肝癌 11. 举例说明病毒与肿瘤的关系(请举 3 例) (2.2.1) 答:部分病毒能引起机体发生肿瘤或致细胞恶性转化,称为肿瘤病毒。如:人乳头状瘤病毒 与宫颈癌有关;EB 病毒与鼻咽癌有关;乙肝病毒与原发性肝癌有关。 12. 什么是恶性肿瘤的异型性。 (1.2.1) 答: 异型性是指肿瘤组织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 都与其发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 异。区别异型性的大小是诊断肿瘤,确定其良恶性的主要组织学依据。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肿瘤细胞的异型性: (一)瘤细胞的多形性; (二)瘤细胞核的多形性; (三)瘤细胞胞 浆的改变 二、组织结构的异型性:瘤组织在空间排列方式上(极向、器官样结构及其与间质的 关系等方面)与其来源的正常组织的差异。 13. 增生、化生、不典型增生有何区别?(1.3.2) 答:增生是指某种细胞数量上的增多。它表现在各种不同的组织受到某些因素刺激后(例如 化学、物理或微生物) ,局部组织的反应性增生,在表皮往往显示局部上皮增厚,在淋巴组 织往往显示有淋巴细胞或淋巴滤泡的增生, 这些都是局部组织对某些刺激的反应, 属于良性 增生,是可复性的。 化生是一处细胞或组织,在某些因素刺激下转变成另一种同源性质的组织或细胞,一般 认为它们只能在同一胚叶中转化, 例如上皮组织只能化生为上皮组织, 间叶组织可化生成骨 及软骨等。 不典型增生,又称为异型增生、间变等。不典型增生不但表现为细胞数量的增多,而且 表现细胞的异型性,主要表现为核增大,核形规则,核染质增多,核分裂增多等 。它是一 种肿瘤性增生,是大家共识的一种癌前病变,在某些因素作用下,很容易变成癌症。 14. 何谓癌前病变?请列举 5 种癌前病变。 (1.2.1) 答:是指某些具有癌变的潜在可能性的病变,长期存在有可能转变为癌。如:粘膜白斑,慢 性宫颈炎伴子宫颈糜烂,乳腺增生性纤维囊性变,结肠、直肠的息肉状腺瘤,慢性萎缩性胃 炎及胃溃疡 15. 恶性肿瘤的自然生长史可分几个阶段?(1.3.2) 答:一个恶性细胞的转化――转化细胞的克隆性增生――局部浸润――远处转移。 16. 肿瘤有哪些生长方式(1.2.1) 答:肿瘤可以呈膨胀性、外生性和浸润性生长: 17. 肿瘤的生长速度取决于什么因素? 答:生长分数和肿瘤细胞的生成与丢失之比。 18. 举例说明什么是恶性肿瘤的直接蔓延(1.2.1) 答:随着肿瘤的不断长大,瘤细胞常常连续不断地沿着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或神经束衣 侵入并破坏邻近正常器官或组织,并继续生长,称为直接蔓延。例如晚期子宫颈癌可蔓延至 直肠和膀胱;晚期乳腺癌可穿过胸肌和胸腔甚至达肺。 19. 什么是肿瘤转移?有哪几种方式?(1.2.1) 答: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被带到他处而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 样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称为转移。所形成的肿瘤称为转移瘤或继发瘤。良性肿瘤不转移, 只有恶性肿瘤才可能发生转移。常见的转移途径有: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种植性转移。 20. 血道转移瘤的最常见是什么器官?其形态上的特点是什么?(1.2.1) 答:最常见是肺,其次是肝。转移瘤在形态上的特点是边界清楚并常为多个散在分布,且多 接近器官的表面。 21. 浆膜腔种植性转移时血性积液产生的原因?(1.3.2) 答:血性积液的产生是因浆膜下淋巴管或毛细血管被癌栓阻塞,或浆膜受癌的刺激,使其内 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而漏出增多,或由于血管被癌细胞破坏而引起出血。 22. 肿瘤分期的主要原则是什么?(1.2.1) 答: 肿瘤分期的主要原则是根据原发肿瘤的大小, 浸润的深度、 范围以及是否累及邻近器官, 有无局部和远处淋巴结的转移,有无血源性或其他远处转移等来确定肿瘤发展的程期或早 晚。 23. 简述肿瘤血管生成的一般步骤(1.3.3) 答:①血管内皮基底膜溶解;②内皮细胞向肿瘤组织迁移;③内皮细胞在迁移前沿增殖;④ 内皮细胞管道化、分支形成血管环;⑤形成新的基底膜。这一复杂过程是肿瘤细胞、血管内 皮细胞与其微环境相互影响的结果。 论述题 1. 试述良、恶性肿瘤的区别。(1.2.1) 答: 良性肿瘤 组织分化程度 分化好,异型性小,与原有组织 形态相似 核分裂像 无或稀少,不见病理性核分裂像 生长速度 缓慢 生长方式 膨胀性生长或外生性生长,常有 膜或蒂,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 继发改变 出血、坏死少见 转移 不转移 复发 手术后很少复发 对机体的影响 较小,主要为局部压迫或阻塞。 恶性肿瘤 分化差,异型性大,与原有组织 形态不相似 多见,可见病理性核分裂像 迅速 浸润性生长或外生性生长 无包膜,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楚 常发生出血、坏死、溃疡形成 常有转移 手术后容易复发 较大,除压迫阻塞外,还可浸 润和转移,引起恶病质和死亡2. 论述肿瘤性与非肿瘤性增生的特点?(1.2.1) 答:相同点:都属于病理性增生 不同点: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有着本质的区别。表现为: (1)肿瘤性增生:① 致瘤因素去除后,仍持续性生长;② 增生的细胞有不同程度地分化不 成熟,具有异型性;③ 生长旺盛,不受机体控制,与整个机体不协调,对机体有害无益。 (2) 非肿瘤性增生: ① 是针对一定刺激或损失发生的反应性增生, 均为机体生存所需要的。 ② 增生的组织细胞分化成熟,具有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③ 增生的原因消除后,就不再继续 增生。整个增生过程受机体制约。 3. 恶性肿瘤细胞为何具有浸润性生长的能力?(1.3.1) 答: ?瘤细胞间粘着力下降; ?癌细胞表面的多种整合素增多, 且分布于癌细胞的整个表面, 易于黏附于基底膜和基质;?癌细胞分泌蛋白水解酶,使基底膜产生缺损;?具有阿米巴样 运动,使癌细胞通过基底膜的缺损处游出。 4. 试述癌和肉瘤的区别。(1.2.1) 答: 癌 组织来源 发病率 大体特点 组织学特点 上皮组织 较常见, 约为肉瘤的 9 倍, 多 见于 40 岁以上成人 质较硬、色灰白、较干燥 肉瘤 间叶组织 较少见,大多见于青少年 质软、色灰红、湿润、鱼肉状多形成癌巢, 实质与间质分界 肉瘤细胞多弥漫分布,实质与间质分界不 清楚,纤维组织每有增生 清,间质内血管丰富,纤维组织少 网状纤维 转移癌细胞间多无网状纤维 多经淋巴道转移肉瘤细胞间多有网状纤维 多经血道转移5. 简述肿瘤间质的成分和作用(3.3.2) 答:肿瘤的间质成分不具特异性,起着支持和营养肿瘤实质的作用,一般系由结缔组织和血 管组成,有时还可有淋巴管。通常生长快的肿瘤,其间质血管多较丰富而结缔组织较少;生 长缓慢的肿瘤,其间质血管则较少。此外,肿瘤间质内往往有或多或少的淋巴细胞等单个核 细胞浸润,这是机体对肿瘤组织的免疫反应。肿瘤结缔组织间质中还有肌纤维母细胞,此种 细胞兼具纤维母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一些形态和功能特点, 细胞呈梭形, 既能产生胶原纤维, 又有收缩功能。肌纤维母细胞增生、收缩和形成胶原纤维包绕肿瘤细胞,可能对肿瘤细胞的 浸润过程有所阻抑, 并限制瘤细胞的活动和遏止瘤细胞侵入血管内或淋巴管内, 从而减少播 散机会。此外,此种细胞的增生还可解释临床上所见乳腺癌时的乳头回缩,食管癌及肠癌所 致的管壁僵硬和狭窄。 6. 简述肿瘤细胞超微结构上的特征及其病理生理意义。 (3.3.3) 答: 肿瘤细胞超微结构的异型性由于肿瘤类型不同, 瘤细胞的超微结构亦有差异。 一般说来, 良性肿瘤细胞的超微结构基本上与其起源细胞相似。 恶性肿瘤细胞根据分化的高低而表现出 不同程度的异型性。总的说来,恶性肿瘤细胞的核通常绝对或相对明显增大,核膜可有内陷 或外凸,从而使核形不规则甚至形成怪形核。核仁体积增大,数目增多,形状亦可不规则, 位置往往靠边。染色质可表现为异染色质增加,凝集成块状散在或(和)边集在核膜下,此 即光镜下所见的深染核和核膜增厚; 也可表现为常染色质为主, 即光镜下所见染色质呈细颗 粒状的淡染核。胞浆内的细胞器常有数目减少、发育不良或形态异常,这在分化低的恶性肿 瘤细胞更为明显。胞浆内主要见游离的核蛋白体,而其他细胞器大为减少,说明瘤细胞主要 合成供自身生长的蛋白质,而丧失其分化的功能,这与瘤细胞生长迅速和恶性程度高有关。 溶酶体在侵袭性强的瘤细胞中常有增多,它可释放出大量水解酶,为瘤细胞的浸润开路。细 胞间连接常有减少,这在分化低的癌更为突出。可引起细胞间粘着松散,有利于细胞浸润生 长。 有些在一般情况下在细胞膜表面无微绒毛的瘤细胞也可出现一些不规则微绒毛, 这有利 于营养物质的吸收,但有碍于细胞间的紧密接触,从而减弱接触抑制,有利于细胞增殖和浸 润。 瘤细胞的排列结构在分化低的肿瘤也可丧失其原具有的特征改变, 例如腺癌细胞可失掉 形成腺体的特征而呈弥散排列。因此,恶性肿瘤的超微结构异型性的改变,除了瘤细胞本身 的改变外,还可有排列结构的改变。 7. 试述肿瘤的分期、分类、分型及分级的概念及临床意义(2.3.1) 答:分期(stage)、分类(classifieation)、分型,(type)及分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但他们是相互 有关的。 分期:肿瘤的大小、部位及扩散范围是临床分期的重要依据,据此对病人采取不同的治疗措 施。它是治疗措施的重要依据,也是判断预后的重要标志。目前为大家普遍接受 UICC 的 TNM 分期。 分类:一般说来,肿瘤的分类应该属于组织学分类。根据肿瘤的组织发生学,一般将肿瘤分 为上皮性肿瘤、间叶组织肿瘤、淋巴造血组织肿瘤、骨组织肿瘤及神经组织肿瘤等。各类肿 瘤中各包含一大批不同种类的肿瘤,但它们的许多临床特点及生物学行为有许多相似之处。 分型:一般说来,肿瘤的分型,是指肉眼标本的分型或 X 线所见的分型。根据肉眼所见, 将肿瘤(特别是癌)分成若干类型,对临床诊断、治疗及对预后。如:肝癌根据大体形态可分 为巨块型、节结型、弥漫型和小癌型。 分级:一般为组织学分级或细胞学分级。它是根据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细胞的异形性及核 分裂等标志进行分级。一般采用三级法:Ⅰ级为分化良好的,属低度恶性;Ⅱ级为分化中等 的,属中度恶性;Ⅲ级为分化低的,属高度恶性。对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有一定意义。 8. 举例说明哪些人群是防癌普查的重点?(宫颈癌、肝癌、乳腺癌、肺癌)(1.2.2) 答: (1)宫颈癌 一般认为对 20-70 岁的妇女,至少每隔 3 年应进行一次宫颈检查或细胞 学涂片检查,以期早期诊断、治疗宫颈癌,降低其死亡率。 (2)乳腺癌 一般要求应用体检及乳房 X 线片相结合的检查方法,在 35 岁以上妇女中 进行普查。 (3)肝癌 以 35 岁以上者为主要普查对象,选用生化检查和 B 超有检查方法,测定血 清甲胎蛋白(AFP) 。有肝炎史、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病史达 10 年左右)者, AFP 检测可使早期肝癌的检出率增加,提高 5 年生存率。 (4)肺癌 以 40 岁以上人群,特别是吸烟时的男性为主要普查对象。用影像学检查作为 初筛,细胞学和病理学检查进行临床诊断。 9. 肿瘤的肉眼检查包括有哪几项指标, 说明各项指标在辨认肿瘤性质上有何意义?(3.2.1) 答:在肉眼观上,肿瘤的形态多种多样,并可在一程度上反映肿瘤的良恶性。 1)肿瘤的数目和大小:肿瘤的大小不一,通常一个,有时可为多个。一般说,肿瘤的 大小与肿瘤的性质(良、恶性) 、生长时间和发生部位有一定的关系。生长于体表或大的体 腔(如腹腔)内的肿瘤有时可长得很大; 生长于狭小腔道 (如颅腔,椎管) 内的肿瘤则一般较小。 大的肿瘤通常生长缓慢,生长时间较长,且多为良性。恶性肿瘤生长迅速,短期内即可带来 不良后果,故一般不致很大。 2)肿瘤的形状;肿瘤的形状多种多样,有乳头状、菜花状、绒毛状、蕈状、息肉状、 结节状、分叶状、浸润性包块状、弥漫性肥厚状、溃疡状和囊状等。肿瘤形状上的差异一般 与其发生部位、组织来源、生长方式和肿瘤的良恶性质密切相关。 3)肿瘤的颜色:一般肿瘤的切面多呈灰白或灰红色,但可因其含血量的多少、有无变 性、坏死、出血,以及是否含有色素等而呈现各种不同的色调。有时可从肿瘤的色泽大致推 测其为何种肿瘤,如血管瘤多呈红色或暗红色,脂肪瘤呈黄色,黑素瘤多呈黑色,绿色瘤呈 绿色等。 4)肿瘤的硬度:肿瘤一般较其来源组织的硬度增大,其硬度与肿瘤的种类、瘤实质与 间质的比例以及有无变性坏死等有关。如骨瘤很硬,脂肪瘤质软;实质多于间质的肿瘤一般 较软,反之则较硬;瘤组织发生坏死时变软,有钙质沉着(钙化)或骨质形成(骨化)时则 变硬。 10. 试述肿瘤细胞的形态特征(1.2.1) 答:肿瘤细胞虽由于来源不同,在形态上也不尽相同,但亦有其共同的特征。在光学显微镜 下,用巴氏染色可见核质比例加大,细胞核呈多形性、染色深,嗜碱性增加,核仁增多、增 大且不规则,分裂相较多见。在电镜下,肿瘤细胞表面微绒毛较多较长,胞质内线粒体较多 较大,可见到明显增大的肿胀线粒体。内质网较正常细胞多,核糖体和聚核糖体丰富。张力 原纤维比正常细胞少而疏松。核明显增大,多呈畸形、不规则和扭曲,还可见到核膜内陷而 形成的假包涵体。核仁增多且增大,并可见到大而明显的核仁丝。 11. 试述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征(1.2.1) 答:①自主性增殖:这是良、恶性肿瘤细胞区别于正常细胞的最显著特征。在正常情况下, 机体通过神经、体液等机制,对体内一切细胞增殖和分化起着精确的调节作用,而肿瘤细胞 则摆脱了机体的控制, 持续不断地增殖出与自己同样的肿瘤细胞。 肿瘤细胞的增殖速度随其 组织来源及分化速度而异,而且某些生长迅速的恶性肿瘤细胞也并不比某些正常细胞生长 快。对肿瘤而言,增长速度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其自主性增殖。 ②可移植性: 可移植性是区别良性和恶性肿瘤的重要标志。 可移植性在临床上称为侵袭和 转移。 良性肿瘤虽能自主性增殖, 但仍局限于原发部位; 恶性肿瘤则能侵犯基底膜和血管壁, 造成局部和远处转移。 ③去分化: 肿瘤细胞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缺乏成熟的形态与完整的功能, 向不成熟方向退 行性发育,故称之为去分化或反分化。肿瘤细胞在有些方面变得与胚胎细胞相似,例如,肿 瘤的转移与胚胎细胞的迁移颇为相似;肿瘤细胞具有胚胎性抗原,如癌胚抗原(CEA) 、甲 胎蛋白等。但是,肿瘤细胞毕竟不同于胚胎细胞,因为后者始终在机体的精确调控下进行有 序的增殖和分化,而肿瘤细胞则对机体的调控缺少反应。 12. 举例说明肿瘤的生长方式(1.2.1) 答: (1)膨胀性生长:这是大多数良性肿瘤所表现的生长方式。由于这种瘤细胞生长缓慢, 不侵袭周围正常组织,随着肿瘤体积的逐渐增大,有如逐渐膨胀的气球,向四周组织推挤。 因此肿瘤往往呈结节状,周围常有完整的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位于皮下者临床触诊 时可以推动,容易手术摘除,摘除后也不易复发。虽这种生长方式的肿瘤对局部器官、组织 的影响主要为挤压或阻塞,一般均不明显破坏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2)外生性生长:发生在体表、体腔表面或管道器官(如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表 面的肿瘤,常向表面生长,形成突起的乳头状、息肉状、蕈状或菜花状的肿物。这种生长方 式称为外生性生长。 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都可呈外生性生长。 但恶性肿瘤在外生性生长的同 时,其基底部往往也呈浸润性生长,又由于其生长迅速,血液供应不足,这种外生性肿物容 易发生坏死脱落而形成底部高低不平、边缘隆起的癌性溃疡。 (3)浸润性生长:为大多数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瘤细胞分裂增生,侵入周围组织间 隙、淋巴管或血管内,如树根之长入泥土,浸润并破坏周围组织。因而此类肿瘤没有包膜, 与邻近的正常组织紧密连接在一起而无明显界限。临床触诊时,肿瘤固定不活动。手术切除 这种肿瘤时,切除范围比肉眼所见肿瘤范围为大,因为这些部位也可能有肿瘤细胞的浸润。 13. 试述肿瘤细胞的生物化学特征及其病理生理学意义(1.2.2) 答: (1)肿瘤细胞膜的改变:肿瘤细胞膜上组分的改变,较重要的是糖蛋白及糖脂结构的改 变。常见大分子量糖蛋白消失及糖脂链缺损。糖链上唾液酸和岩藻糖的含量明显增多。这些 改变与肿瘤的增殖、转移及免疫特性有密切关系。 (2)肿瘤细胞代谢的改变:肿瘤细胞糖代谢的改变主要表现为酵解明显增强。蛋白质和 核酸的代谢表现为合成代谢明显增加, 分解代谢则减低。 肿瘤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为其提供 了丰富的营养物质。这些改变是肿瘤细胞无节制增殖的物质基础。 (3)肿瘤细胞信息系统的改变:环核苷酸系统: cAMP/cGMP 比值下降,从而促进细胞 增殖;钙与钙调蛋白(CaM) :Ca2+及 CaM 含量均高于正常细胞;蛋白激酶 C(PKC) :PKC 活 化,可增强膜的通透性。 14. 试述环境与肿瘤的关系(2.2.2) 答:现有资料表明,90%以上的人类肿瘤与环境有关。与人类有密切关系的环境因素包括空 气、水、食物、药物、化学用品等。 (1)空气污染:大气中含有多环芳烃类物质,如苯并芘及苯并蒽等,石棉纤维,挥发性 有机致癌物,如苯、氯仿等是重要的致癌物质。 (2)饮水污染:饮水中具有潜在致癌危险的污染物可分为五大类:①微生物,如:乙肝 病毒;②放射性物质;③固体微粒:如石棉纤维;④无机物,如砷;⑤有机化合物:如苯等。 (3)食物:①营养物质与肿瘤的关系:如以下七类癌的发生与脂肪摄人过多有关:乳腺 癌、结肠癌、直肠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前列腺癌、胆囊癌。②不良饮食习惯与肿瘤的 关系:油煎食物和烟熏食物中所含多环芳烃类致癌物等。 (4)药物:如性激素类物、含砷类药物、烷化剂、免疫抑制剂等使用不当均有一定的致 癌性。 (5)化学用品:如合成洗涤剂、杀虫剂、农药等据检测具有一定程度的致突变性。 15. 举例说明病毒与肿瘤发生的关系(2.2.3) 答:某些病毒与人类肿瘤发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1) 肝癌:肝癌的发生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有较密切的关系。肝癌病人的 HBV 感染 率普通高于正常人和其他病人。HBV 感染者的肝癌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人群。HBV 肝癌流 行的地理分布大多一致, 且有明显聚集现象。 动物实验发现持续性肝炎病毒感染会引起肝癌 的发生。 (2) 鼻咽癌:很多流行病学和实验室研究资料证明,EB 病毒与鼻咽癌的发生之间有着 十分密切的关系,其根据是:① PCR 技术证实鼻咽癌细胞内存在着 EB 病毒的 DNA 片段, 而正常鼻咽组织中则不存在; 对鼻咽癌患者的血清 IgA/VCA 的滴度随病情康复而逐渐下 ② 降,而在复发时又明显升高;③ 研究发现,鼻咽癌组织中的 EB 病毒不只是处于潜伏状态, 而且也有病毒复制。 (3) 宫颈癌:人乳头瘤病毒(HPV)和疱疹病毒Ⅱ 型(HSV-Ⅱ )感染在宫颈癌发生中起重要 作用。 (4) 人类 T 细胞白血病(HTLV):是首次被证明的人类 RNA 肿瘤病毒,其诱发肿瘤 的类型非常广泛,包括白血病、肉瘤、淋巴瘤和乳腺癌等。 16. 遗传与癌症有什么关系?(2.3.3) 答:一般来说,多数肿瘤突变发生于体细胞,不能直接遗传给下一代,只有以下几种情况与 遗传有关: 遗传性肿瘤:在肿瘤中只占很少数,如视网膜母细胞瘤,多发生于儿童期,其发病主要 原因是抑癌基因 RB 丧失功能。患儿从双亲处遗传到的两个 RB 等位基因,其中一个已先天 性丢失或失活,另一个正常基因再发生突变时就可发生肿瘤。 癌前病变的遗传:例如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病,可由双亲直接遗传给下一代。如父母 亲一方有此病,则其子女有 50%机会得病。结肠多发性息肉极易发生癌变。如能早期发现 患者,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则可延缓甚至防止结肠癌发生。 癌症易感性的遗传:这种方式涉及的面较广,例如有些人的 DNA 较易受损伤,有些人 缺乏修复 DNA 损伤的酶, 有些人的免疫功能低下。 这种人在相同条件下比正常人易患癌症。 最典型的例子是着色性干皮症,由于缺乏某种 DNA 修复酶,在日光或紫外线照射下,容易 发生皮肤癌,如避免照射则可预防癌症。对癌症易感人群在人群中只占很少数,但患癌症危 险性较大,如能及时发现,采取保护措施,则有可能降低癌症发病率。 17. 试述肿瘤的发生机制(2.3.1) 答:(1)肿瘤从遗传学的角度上来说是一种基因病; (2)肿瘤的形成是瘤细胞单克隆性的扩 增的结果; (3) 环境和遗传的致癌因素引起的细胞遗传物质改变的主要靶基因是原癌基因和 肿瘤抑制基因。原癌基因的激活和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可导致细胞的恶性转化; (4)肿瘤的 发生不只是单个基因突变的结果,而是一个长期的分阶段的多种基因突变积累的过程; (5) 机体的免疫监视体系在防止肿瘤发生上起重要作用, 肿瘤的发生是免疫监视功能的丧失的结 果。 18. 什么是癌基因?癌基因与癌症发生有何关系?(2.2.1) 答: 在逆转录病毒的基因组中除病毒包括一个能引起动物宿主细胞恶性转化的基因, 即癌基 因。 由于是从病毒中发现的, 所以称之为病毒癌基因。 后来发现, 在许多动物的正常细胞中, 都存在着与之相对应的 DNA 序列,称之为细胞癌基因,或原癌基因。其特性如下:①细胞 癌基因与病毒癌基因基本上是同源的, 但在二者之间可以有一个或几个碱基对的区别; ②细 胞癌基因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极为保守。 所以实际上在正常情况下, 细胞癌基因不仅对动物机 体无害, 而且可能在发育过程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③细胞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可以有低水平 的表达,而在癌组织中与其相对应的活化癌基因的表达水平却比它高得多。 细胞癌基因存在于正常细胞中,但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表现出致癌性。只有在各种外因 和内因作用下使细胞癌基因活化,才能导致肿瘤发生。癌基因活化的主要机理有点突变、易 位和扩增。 19. 什么是抑癌基因?举例说明抑癌基因有何功能?(2.2.1) 答:抑癌基因也称为肿瘤抑制基因。是一种细胞基因,其功能的丧失可引起细胞转化和肿瘤 发生。确定一种细胞基因为抑癌基因,应符合以下三点标准:①该基因在与恶性肿瘤相应的 正常组织中有正常表达; ②该基因在恶性肿瘤中有结构改变或功能缺失; ③将该基因的野生 型导入缺失这种基因的肿瘤细胞内,可部分或全部抑制其恶性表型。 例如 RB 基因的缺失或失活,是导致视网膜母细胞瘤发生的主要原因。RB 基因及其蛋 白产物可通过对细胞周期的调节,同肿瘤病毒抗原、癌基因、生长因子、转录因子等的结合 等复杂的机理,对细胞增殖和分化起调控作用。 p53 基因与肺癌、乳腺癌、大肠癌等实体瘤的发生有关。野生型 p53 基因的功能与 RB 基因类似, 可对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起调控作用, 特别是可在细胞周期中 G1/S 交界处起作用。 野生型 p53 基因的蛋白产物还是诱导细胞凋亡的重要因子。 20. 试述肿瘤免疫逃逸机制(2.3.2) 答: (1)肿瘤细胞的抗原缺失和抗原调变。 (2)肿瘤细胞的漏逸: 是指由于肿瘤细胞的迅速 生长,超越了机体抗肿瘤免疫效应的发生,致使宿主不能有效地清除大量的肿瘤细胞。 (3) 肿瘤细胞 MHC-Ⅰ 分子表达低下。 (4)肿瘤细胞导致的免疫抑制。 (5)肿瘤细胞缺乏协同刺 激信号。 (6)宿主的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耐受。 21. 从细胞动力学角度试述影响肿瘤细胞生长速度的三个因素(2.3.1) 答:肿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结肠粘膜管状腺瘤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