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地理练习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
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
南京市临江高级中学&&
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主要途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不断地体会和领悟其中的思想与方法,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素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所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
一、正确而恰当的教学目标是有效课堂的前提。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灵魂,它决定着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制定明确、恰当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明确,是指师生对一堂课应达到的目的、方向要有共同的认识。恰当,主要指要符合年段的特点,符合教材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征,制定出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层次性的目标。一方面教师在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学过程的把握过程中,注意明确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还要关注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有效地克服一刀切的弊端,这样的教学目标具有人性化的特点,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知识、能力起点上获得发展,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二、生动而有效的学习情境是有效课堂的关键。
“有效”的学习情境应该指情境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即:情境安排科学、合理,并不是为有情境而创设情境,有其实在的意义。有效的教学情境应当如增力剂一样,使学生身心愉悦且为之入迷,在课堂中表现得精神焕发,充满乐趣。构建生动的问题情境,可以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发现那些对他们个人来说是真实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现代气息,要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科学学习有关的素材及时引入课堂,以增强教学的时代性。因此,构建有现实性、趣味性、科学性、时代性的情境,才是符合学生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
三、丰富而开放的课堂活动是有效课堂的主线。
伴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我们的课堂势必会发生一些变化,以往的“师问生答”要变成“畅所欲言”,学生的“纹丝不动”要变成“自由活动”。“师说生听”要变成“自主探索”,那么在这些的背后,我们教师千万不要使自己的课堂失去效力,要组织有效的活动,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有效参与。积极参与是指心理上、情感上对参与的体验,学生的参与应该是积极的、活跃的、主动的、自觉自愿的,而不是消极、被动、应付地参与。学生在课堂中一方面表现出对活动具有浓厚的活动兴趣和高昂的活动热情,自始至终体现出了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从参与活动的范围上,不是少部分人参与,而是人人都卷入其中,全员参与。有效参与与认知的深度,思维的品质相关。那种通过简单的思维和简单的活动方式参与课堂活动的,只能称作浅层次或低效的参与;有效参与是涉及内在思维和复杂活动方式的一种深层次参与。有效参与是学生认知发展、有效学习的保证,离开学生的思维的有效参与,不可能有真正的学习结果。有效的活动是学生积极参与与有效参与的和谐统一。
四、灵活而多样的作业练习是有效课堂的保证。
作业练习,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检测。作业设计,不应停留在对知识的重复模仿、机械记忆,而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打破单一的书面作业形式,注重多样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凸显学生主体,变被动的完成任务为主动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设计内容生活化、活动主体化、形式多样性、过程探索性作业,让学生做问题的探索者。
2、设计分层作业,让学生做实践的成功者。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而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为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尽可能照顾这种差异,不能“一刀切”,而应该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有层次的作业,让全体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都能得到提高。在作业的提供上,可以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减少统一性,增加选择性与弹性。
3、设计开放性作业,让学生做学习的创新者。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为此作业设计中,我们应以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为目的,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中心,引导学生会思考,善思考,巧思考,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学会创新。
我们的教学应建立在对学生积极鼓励、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之上,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分层作业、开放作业、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延伸与发展,也是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的进一步落实。这样的作业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被动、机械、模仿式的完成作业为自主探索式地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课后的有效反思是有效课堂的助推剂。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尤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分析与反思。教师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借助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思考与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追求教学过程的合理性,从而使自己成为专家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对教师来说都是财富。课后将这些宝贵的财富及时进行分析、整理,由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再来指导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就可以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增强教学的自觉性,不断提高教学效益。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教师会在以后的教学中避免出现已经出现过的缺陷,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的位置: >
来源:  作者:覃东升;
地理课堂如何增强教学有效性?  一、重视三次备课,增强教学设计有效性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课本是教学的主要素材。教师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吃透教材,才能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在课堂教学中,相同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处理不同,个人备课时设计的教学方案也就有所不同,教学效果肯定会有差别。所以除反复试验和研究以外,还要经常与同行进行交流,扬长补短,以提高个人教学水平。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而个人的认识和能力毕竟有限,这就要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备课组在集体备课时,有中心发言人的发言,有学情分析,有不同教师畅谈对教学内容的看法和处理意见等。各种备课思想在这里进行碰撞和交流,每位教师在集体备课后,再对个人的初次备课进行反思和调整,进行第二次备课,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会更强,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上完课后,还要对这节课进行反思:有哪些可取之处?哪些地方做得不足,需要怎么改进?作为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有效性,三次备课就显得尤为重要。二、精心设计引言和总结,激发地理学习求知欲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教育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并保持他的注意。”学生听课时注意(本文共计1页)          
相关文章推荐
看看这些杂志对你有没有帮助...
单期定价:2.80元/期全年定价:2.24元/期 共26.90元
      增强教学有效性打造生动活泼地理课堂_地理教学论文_第一论文网
第一论文范文网免费提供地理教学论文范文,地理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并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论文分类导航
增强教学有效性打造生动活泼地理课堂
文/韩忠同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高中地理教学工作也在不断前行,新理念、新模式成为了提升教学成效的重要抓手。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强化研究,将新课程理念贯彻落实到位,打造更为生动活泼的课堂,有效提升地理教学成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提高。一、深入研究教材,补充信息满足教学需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材是教学的内容依据,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建立在教材基础上的探究与尝试。因此,教师要强化对教材的分析,做到熟悉教材内容与框架体系、编排原则,同时要学会创造性地运用地理教材,既要依靠教材又不局限教材,尤其是针对现行教材中信息容量不足的状况,应当进行适当的补充与完善,保证地理教学内容丰富,满足学生学习地理的需求。例如在高考说明中对于“自然灾害”方面内容的考查要求涉及到寒潮、台风、洪涝以及地震等多种形式的自然灾害,但是湘教版教材中只是重点介绍了洪涝。对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进行教学信息的补充,从相关资料中将各种类型的自然灾害内容补充完整,同时要注重发挥多媒体手段的辅助功能,向学生补充相关自然灾害的影音资料,让学生增强感官印象,结合相关的文字、图表描述,达到全面掌握的目标。教师在教材运用方面还要与时俱进,结合社会广泛关注的地理现象与问题进行补充,帮助学生增强学以致用的能力。二、改进导入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探究兴趣高中地理教学中,导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可以运用这一契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有效开展新知识的学习。在导入方式上,教师要转变过去三言两语的程序式导入,以更为生动形象和具有吸引力的方式开展导入,让学生乐于学习地理。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地理的趣味小实验、精彩的地理现象图片以及民间流传的地理谚语等内容开展形象导入,激发学生对新授内容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导入活动能够在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方面发挥较好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借助于生活现象探究进行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常见的天气系统内容教学中,笔者以长江中下游地区“6月经常连续阴雨”、“7、8月炎热少雨”,形成巨大反差现象为引子,设置了探究性问题进行新课引导,有效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引领学生开展新课的学习,较好地进入了新课教学流程。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地理地貌、地理现象等内容,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充满了兴趣,能够为教学活动奠定情感基础。三、开展师生互动,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高中生在地理学习中具有较为强烈的参与欲望,这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吻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尊重学生的这一方面特点,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与改进,积极推动师生互动教学的深入进行,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成为主角,自主地探究与合作解决问题,提高自身地理综合素养。笔者在教学中一般运用探究思考题的形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进行巡视与点拨,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如教学《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时,笔者结合教学目标任务,专门为学生设计了一组思考题:“1、了解湿地的概念及其分类,熟悉我国湿地的主要分布情况。2、湿地都有哪些功能?具有什么样的重要价值?3、洞庭湖成为鱼米之乡有哪些有利条件?洞庭湖区为何出现围湖造田现象?围湖造田对湖区社会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4、目前湿地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开展湿地保护工作?”在这样一组探究题的引领下,学生能够相互合作进行研究,逐层深入地了解了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湿地的重要价值,并对当前湿地开发中出现的问题、危害性具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对开展综合治理保护的必要性加深了认识。四、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理解掌握效果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较为紧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感知开展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内心感知效果,更为有效地掌握教学内容。例如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教学中,除了教材中列举的内容之外,笔者事先要求学生在自己生活的范围内开展了调研活动,对本地区污染环境的主要方面及其现状进行初步了解,搜集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活动。在了解环境污染相关成因、类型、危害及其防治措施的基础上,学生纷纷发言对本地区环境污染的状况、原因及危害性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经过集体讨论总结出水污染、空气污染是本地区最为严重的污染。在对污染成因进行进一步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展示了许多证据资料,如水泥厂冒着浓烟的烟囱图片、印染企业排污口臭黑的污水直排图片等等。笔者还引导学生进行环境治理方面的分析,学生经过讨论分析并查阅资料,提出了“关闭污染工厂”、“进行污水处理”等12条建议,并在课后以课题组的名义进一步研究与细化,形成建议提案向人大、政协以及环保部门提交,受到了充分肯定。五、当堂开展检测,掌握课堂教学反馈信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及时获取教学反馈信息,以便于自己对教学成效进行评估,寻找其中需要强化的环节。获取学生学习信息的途径有许多种,采取当堂检测的方式能够最为便捷地获取学生学习信息,及时、准确、高效。对此,笔者在教学中,坚持在每一节课的最后一段时间开展当堂检测活动,检测的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以3-5题的形式检查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检测活动一般在课前打印好作业纸,学生运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作答。笔者对每一节课的检测作业都详细批改、认真分析,从中搜集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难点,属于共性问题的还需要在下一步的教学中予以回顾和巩固,个性问题则单独点拨,通过在这样的方式增强教学设计的科学性。综上所述,广大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创新,提高教学有效性,打造更为生动活泼的课堂,促进地理教学成效提升。(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李堡中学)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 11:11:40
网友评论《增强教学有效性打造生动活泼地理课堂》
本类论文总排行版
本类论文本月排行
本类论文本周排行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咨询热线:400-675-1600
1-3秒快速咨询
【摘 要】
学生在初中时期就对我国和世界的地理知识进行了简单的学习。进入高中以后,需要系统地学习地理相关知识。与人教版相比,鲁教版的地理教材兼顾了全面的知识点,更加倡导探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高中地理涉及的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大多数教师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趣味教学。在旧模式的地理教学中,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是老师机械地讲解,缺乏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在教学中应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分 类】
【关键词】
【收 录】
|如何全面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共1页
重要说明: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六条:为科学研究,向少数教学、科研人员提供少量已经发表的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本站文章仅向科研人员提供!
新课程 2015年23期 文档列表
新课程理论研究
作者:柯世艳
 单位:福建省德化县三班中学
作者:李淑贤
 单位:吉林省白城洮南市教育学会
作者:王丽娜
 单位:桓仁县教师进修学校
作者:张玉宝
 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25团中学
作者:王学礼
 单位:安徽省太湖县牛镇中学
新课程德育园地
作者:王义
 单位:吉林省洮南市呼和车力蒙古族乡中学
作者:柳汝军
 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坪山中学
作者:郑成国
 单位:吉林省延吉延边第一特殊教育学校
作者:汤淑琴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第三中学
作者:马娟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作者:魏叶
 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地区实验中学
作者:陈恒彤
 单位:福建省诏安怀恩中学
作者:于聪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实验中学
新课程教材研究
作者:田少雄
 单位:镇原县屯字中学
作者:张维策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新营中学
新课程教法探索
作者:陈芳
 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夏港中学
作者:赵涛涛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八中学
作者:王力伟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作者:刘秀华
 单位:重庆市字水中学
作者:张成云 马秀英
 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平罗县第四中学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平罗县回民中学
作者:朱海华
 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吴忠高级中学
作者:包守全
 单位:甘肃省榆中县恩玲中学
作者:吴军
 单位:贵州省六枝特区第二中学
作者:丁鹤平
 单位:辽宁省盘锦市第二完全中学
作者:刘晓寅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第二十四中学校
作者:闫春梅
 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盐池县第三中学
作者:翟瑞芬
 单位:云南省玉溪市民族中学
作者:包富祥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第二十四中学校
作者:谭孝军
 单位:重庆市第十八中学校
作者:曾少快
 单位: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鳌江第六中小学
作者:李佳
 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二中
作者:刘文博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大雁镇第三中学
作者:马俊燕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湾学校
作者:石佳鹭
 单位: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小村乡民族初级中学
作者:刘淑媛
 单位:甘肃省庆阳市环县第二中学
作者:杨丹
 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十二中学
作者:张庆福
 单位: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第八中学
作者:魏芳
 单位: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上会中学
新课程教学创新
作者:苏雄杰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平南县大安高中
作者:潘增妹
 单位:浙江省丽水学院附属高级中学
作者:阮永乐
 单位:浙江省乐清市柳市中学
作者:李淑娥
 单位:甘肃省榆中县恩玲中学
作者:田世伟
 单位:重庆市荣昌仁义中学校
作者:邓南阳
 单位:湖南省邵阳县黄塘乡中学
作者:郭丽芳
 单位: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第一中学
作者:贾世锦
 单位:甘肃省靖远县三中
作者:杨琴
 单位:江苏省高邮经济开发区初级中学
作者:赵勇
 单位:云和中学
作者:谭洪英
 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精河县高级中学
作者:陈志龙 张丽霞
 单位: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明强中学
作者:靳江宏
 单位:陕西省韩城市龙门镇中学
作者:翁秀珍
 单位:福建省南平市浦城三中
作者:吴保庭
 单位:江苏省丰县范楼初级中学
作者:王超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作者:王春祥
 单位:江苏省建湖县宝塔初级中学
作者:张玉
 单位:四川省成都市第57实验学校
作者:高磊
 单位:河北省沧县刘家庙乡中学
作者:施小洋
 单位:浙江省磐安县实验初级中学
作者:白小军
 单位:甘肃省榆中县恩玲中学
新课程教学实践
作者:张加兴
 单位:四川省德阳绵竹齐福学校
作者:杨新文
 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武都第二中学
作者:王远树
 单位:江苏省新沂市港头中学
作者:虞小新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青少年体校
作者:李娜
 单位:新疆农业大学附属中学
作者:温寿亮
 单位: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茶地中学
作者:梁勇
 单位:山西省大同市大同县二中
作者:邓薇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华山镇套楼初级中学
作者:彭芸
 单位:湖南省永州市第三中学
作者:王薇
 单位:陕西省榆林市第一中学
作者:芮金水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砖墙中学
作者:杨远鹏
 单位: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双河初级中学
作者:刘凤琪
 单位:贵州省余庆县城关中学
作者:尹涛
 单位:江苏省宿迁中学
作者:徐纪峰
 单位:河南省驻马店市实验中学
作者:徐秀秀
 单位: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鳌江第六中小学
作者:樊婷婷
 单位:安徽省合肥市合肥实验学校
作者:曾峰涛
 单位: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第二中学
作者:来水晶
 单位:浙江省杭州滨兴学校
新课程高效课堂
作者:高敏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沙洲中学
作者:付瑞
 单位:吉林省舒兰市第五中学校
作者:杨永兵
 单位: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东湖高级中学
作者:闫红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东坝镇中学
作者:谢庆蓉
 单位:贵州省贵阳市第十五中学
作者:季通洋
 单位:江苏省大丰市大桥初级中学
第100-100页
作者:王娅芬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第二十四中学
第101-101页
作者:许显英
 单位: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第五中学
第102-102页
作者:赵庆礼
 单位:贵州省都匀市平浪镇凯口中学
第103-103页
作者:王碧莲
 单位: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第六中学
第104-104页
作者:邵晓龙
 单位:山西省太原市进山中学
第105-105页
作者:陈喜原
 单位: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新圩中学
第106-106页
作者:吴留军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沛县龙固中学
第107-107页
作者:范凤玉
 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温宿县第五中学
第108-108页
作者:王晓华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满归中学
第109-109页
作者:王宝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双沟中学
第110-110页
作者:吕利生
 单位:吉林省敦化市黄泥河镇第二中学
第111-111页
作者:曹玉婷
 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温宿县第五中学
第112-112页
作者:朱小林
 单位:重庆市开县金峰初级中学
第113-113页
作者:吴小荣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高级中学
第114-114页
作者:周仕江
 单位: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县第一中学
第115-115页
作者:朱军
 单位:重庆市开县金峰初级中学
第116-116页
新课程教学反思
作者:房凤兰
 单位:黑龙江省绥滨县第三中学
第117-117页
作者:慕俊凤
 单位: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望疃镇丹凤学校
第118-118页
作者:全宇
 单位:重庆市育才中学
第119-121页
作者:陈沛伊
 单位:河北乐亭第一中学
第122-122页
作者:刘晓红
 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河县中学
第123-123页
作者:李林芳
 单位:甘肃省武山县渭北初级中学
第124-124页
作者:关小金
 单位:江苏省新沂市新店中学
第125-125页
作者:成志萍
 单位:山西省朔州市经济开发区实验中学
第126-127页
作者:谭孝军
 单位:重庆市第十八中学校
第128-128页
作者:续爱国
 单位:山东省汶上县白石镇中学
第129-129页
作者:李云龙
 单位:吉林省辽源市东辽县泉太镇中学
第130-130页
作者:姚继国
 单位: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职业高级中学
第131-131页
作者:邢宇
 单位: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通滩镇初级中学校
第132-132页
作者:刘凯
 单位:重庆市渝北区实验中学
第133-133页
作者:王玉灿
 单位:河北省河间市黎民居乡初级中学
第134-134页
作者:王墨
 单位: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县前卫中学
第135-135页
作者:邓凤想
 单位:辽宁省抚顺一中
第136-136页
作者:陈长保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蚌埠附属学校
第137-137页
作者:马富国
 单位:甘肃省敦煌市敦煌中学
第138-138页
作者:马继娥
 单位:江苏省新沂市踢球山中学
第139-139页
作者:杨文
 单位:江苏省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中等专业学校
第140-140页
作者:孟祥雯
 单位: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
第141-142页
作者:郑彩琴
 单位:福建省漳州市第九中学
第143-143页
作者:卓燕春
 单位:福建省福州市十九中
第144-144页
作者:唐慧
 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
第145-146页
新课程教育技术
作者:乐中义
 单位:湖北省孝感生物工程学校
第147-147页
作者:张学智
 单位:江苏省泗洪县龙集中学
第148-148页
作者:叶晓花
 单位:浙江省金华市第八中学
第149-149页
作者:季源峰
 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盐池县第三中学
第150-150页
作者:王爱华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大雁镇第二中学
第151-151页
新课程问题研究
作者:张榕原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
第152-152页
作者:梁玲
 单位:海南省三亚榆林八一中学
第153-153页
作者:刘家海
 单位:重庆市江津区凤仪学校
第154-154页
作者:闫春梅
 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盐池县第三中学
第155-155页
作者:丁艳
 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实验中学
第156-156页
作者:张勤
 单位: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第四中学
第157-157页
作者:周颖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通安中学
第158-158页
作者:徐晓燕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兰炼一中
第159-159页
作者:蔡娟娟
 单位:江苏省射阳中等专业学校
第160-160页
作者:孙智国
 单位:河北省沧县仵龙堂乡中学
第162-162页
作者:王东升
 单位:甘肃省清水县第六中学
第163-163页
作者:王家春
 单位:河北省邯郸市新兴中学
第164-164页
作者:杨超
 单位:重庆市荣昌县仁义中学校
第165-165页
作者:周磊
 单位:江苏省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第166-166页
作者:刘颖
 单位:重庆市渝北中学
第167-167页
作者:祝浩
 单位:江苏省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第168-168页
作者:刘超超 张荣振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中学
第169-169页
作者:周素芬
 单位: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鳌江第六中小学
第170-170页
作者:刘建辉
 单位: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第三中学
第171-171页
作者:蒋磊
 单位:杭州天成教育集团
第172-173页
作者:方勇
 单位: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虾子镇初级中学
第174-174页
新课程教育管理
作者:平晨
 单位:上海市杨浦区鞍山实验中学
第175-177页
作者:李红霞
 单位:甘肃省甘南州合作第二中学
第177-177页
作者:冀荣俭
 单位: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高塘镇吴集中学
第178-178页
作者:张晓莉
 单位:甘肃省环县第四中学
第179-179页
作者:赵秀英
 单位:四川省南部中学
第180-180页
作者:孙洪元
 单位: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中学
第181-181页
作者:张明腾
 单位:贵州省赤水市第三中学
第182-182页
作者:王晓芳
 单位: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韩庙中学
第183-183页
作者:朱元德 白燕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五中学
第184-184页
作者:马军妍
 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第二中学初中部〈固原市弘文中学〉
第185-185页
作者:崔恩英
 单位:吉林省通化市兴华教育中心通钢一中
第186-186页
新课程教学争鸣
作者:宋芳芳 冯斌
 单位:山东省莱州市郭家店中学
第187-187页
作者:曾德媛
 单位:重庆市南川区西胜初级中学
第188-188页
作者:余红润
 单位:云南省大理州巍山二中
第189-189页
作者:刘秀华
 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第五中学
第190-190页
作者:郑明娇
 单位: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龙港高级中学
第191-191页
作者:甘海清
 单位:青海省湟中县甘河滩镇中心学校 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第192-192页
新课程杂志分期列表
产品参数:
主管单位:山西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单位:山西三晋报刊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地方:
快捷分类: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14-1324/G4
邮发代号:22-405
创刊时间:2008年
发行周期:
期刊开本:B5
下单时间:1个月内
复合影响因子:0.072
热门期刊推荐
400-675-1600
周一至周日 8:00-18:00
(仅收市话费)
免责声明:本站非任何杂志官网,仅限于收集整理互联网学术资源信息,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 蜀ICP备号-13 公安部备案:}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