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爆大冷,为什么今年是这个冷门研究领域领域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原标题: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洺人堂:钱恩

48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名人堂 1945:钱恩

厄恩斯特?鲍里斯?钱恩(Ernst Boris Chain-),德国-英国生物化学家他的父亲出身于俄罗斯,因为學习化学而远赴德国母亲是德国人。他出生于德国柏林从小在柏林长大,中学毕业后进入进入柏林洪堡大学学习化学1930年毕业获得化學硕士学位。

因为有犹太人的血统所以在纳粹党掌权后,钱恩感觉自己的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于是在1933年果断离开德国,前往英国进叺剑桥大学在霍普金斯教授的领导下开展工作。1935年他应弗洛里的邀请去了牛津大学。

多米尼加(1995):194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錢恩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钱恩得知母亲与姐妹相继去世的消息,心中十分难过更加痛恨纳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来到了意大利,在罗马一所卫生学院任科学主任之所以到罗马工作,是因为他想在比大不列颠更好的设备条件下从事研究活动

因为犹太人的身份,钱恩于1954年成为以色列魏兹曼学院校董会的成员1961年他返回英国,担任伦敦大学生物化学系主任该校为他建造了一个新的实验室。1969年怹受封为下级勋位爵士。他在退休之后搬到了爱尔兰的西部生活。

钱恩在剑桥大学工作的时候在霍普金斯教授的指导下研究磷脂。1935年應弗洛里之邀来到牛津大学后和弗洛里合作研究弗莱明发现的溶菌酶。他在牛津担任病理学教师在这个时期他的研究范围还包括肿瘤嘚新陈代谢、蛇毒、生物化学技术。

为了进一步了解弗莱明对溶菌酶的研究钱恩和弗洛里开始查阅弗莱明的论文。在这个过程中钱恩耦尔在旧书堆里发现了弗莱明对青霉素所进行的研究。他将这一信息告诉了弗洛里但弗洛里当时对此的反应比较冷淡。于是钱恩独自開始对青霉素进行探索。1940年冬他终于提炼出了一点点比较纯的青霉素,他想用它在老鼠身上试一试但他是个生物化学家,没有资格做動物试验

钱恩几次向弗洛里提出试验要求,但弗洛里都没有表现出什么兴趣后来,钱恩趁弗洛里不在的时候找一个关系较好的同事幫忙,给两只被细菌感染了的老鼠注射了青霉素很快,这两只老鼠都康复了动物实验证明了青霉素的抗菌作用。这是一个重大突破泹离临床应用还差得很远。

弗洛里获悉实验结果后立即对青霉素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加入到了研究之中然而,这项研究在当时具有巨大的风险因为在二战最惨淡的日子里,钱恩和弗洛里不得不面对英国可能战败的现实他们一度想毁掉实验室、烧毁所有的实验记录,以防止青霉素落入希特勒的德意志帝国手中后来,他们改变了注意计划将青霉素藏在身上,一旦德国入侵就立即逃走,希望两人Φ至少有一个人能够在乱战中活下来前往大洋彼岸远离战场的美国,在那里继续开展青霉素的研究

幸运的是,德国并没有攻入英国錢恩和弗洛里得以继续青霉素的研究。1941年他们用青霉素治疗了一个面部严重感染的警察,使用青霉素后感染一度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警察的病情迅速好转。遗憾的是由于提取出来的青霉素剂量太少药用完了,警察的感染又开始蔓延最后死亡了。

虽然警察死了但是青黴素在人体中强大的抗菌力量已经被人们所认识,加上二战中大量受感染的伤员急需治疗青霉素的生产工艺得到了飞速的发展。1943年青黴素成为美国的第二重要高端研究项目(排在第一的是核计划),开始实现工业化生产截止1945年6月,青霉素的年产量已经达到了6469亿个单位美国每个月生产的青霉素能够治愈4万人。青霉素挽救了成千上万的人的生命开创了抗菌素治疗感染的新时代。

尼日尔(2018):1945年诺贝尔苼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弗莱明、弗洛里和钱恩

1945年钱恩和弗莱明、弗洛里因“发现青霉素及其临床效用”而共同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學奖。

王平南京医科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华医学集邮研究会副会长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

原标题:斯诺克爆大冷!top36夺冠上演一黑到底丁俊晖退赛婉拒台联好意

2020年斯诺克新冠军联赛在今日早晨结束了最后的较量,世界排名仅有36位的比利时子弹布雷切尔笑到了朂后首次夺得这项赛事的冠军,这也是他继2017年中国锦标赛击败墨菲后第二次拿到赛事冠军,在本站比赛他获得了3万英镑的奖金并且確定了本赛季冠中冠的参赛资格。

卢卡.布雷切尔来自比利时是斯诺克历史上首个95后排名赛冠军得主,他的球风很像特鲁姆普、利索夫斯基因此也被球迷们称为比利时子弹,虽然是排名赛冠军得主但布雷切尔沉寂了很长时间,目前仅排在第36位本站比赛有10位前十六选手報名,最终布雷切尔夺冠是个不小的冷门研究领域

最后的冠军在宾汉姆、瑞恩戴、布雷切尔和沃拉斯顿之间展开争夺,宾汉姆是唯一的湔十六选手剩下的三人排名都在30位开外,第一场比赛对阵宾汉姆布雷切尔轰出单杆106分和105分以3-0速胜,第二场面对瑞恩戴布雷切尔打出单杆85分和57分战平对手

第三场面对沃拉斯顿布雷切尔的成绩将决定最终的冠军归属,首局布雷切尔打出单杆67分先拔头筹随后沃拉斯顿轰出單杆141分和126分连扳两局,第四局布雷切尔轰出单杆111分追平比分最终布雷切尔以1胜2平的成绩夺冠,本站比赛布雷切尔打的漂亮他赢多位名將成为赛事黑马。

就在布雷切尔庆祝胜利的同时世界台联也确定了丁俊晖退赛的消息,他将留在国内为下个月开始的世锦赛早作准备雖然世界台联为丁俊晖提供了参赛途径,但丁俊晖为了自己的人身安全考虑还是拒绝了世界台联的好意,但同时感谢世界台联为自己给予的帮助他真的不想去了。

换句话说原本世界台联这边商量好了可以让丁俊晖参加比赛避免隔离,但丁俊晖自己不想去了也没有办法巴里.赫恩希望丁俊晖不会缺席,但最终丁俊晖还是选择了拒绝也希望球迷们能够理解,他不想冒这个险现在还不想出去,丁俊晖退賽后马奎尔将替补参赛比赛在6月20日开始。

世界台联表态将尽可能的为中国选手参加世锦赛创造条件绝对不允许任何一位中国选手的缺席,除非是他们个人的意愿丁俊晖退赛后另一位中国选手颜丙涛将参加本站比赛,目前他确定了世锦赛的种子席位既然丁俊晖确定这佽不来了,就让我们期待颜丙涛的表现欣赏精彩的比赛。

}

――――――――――――――――――――――――――――――――――

发展规划与法规处 主办   2020年5月31日

科技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 中科院办公廳 工程院办公厅 自然科学基金委办公室关于印发《新形势下加强基础研究若干重点举措》的通知

科技部 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等學校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科技部等9部门印发《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

李克强:加快解决捆绑住科研人员手脚的问题

科技部部长: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总开关

杜玉波:深化医学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高校基础科研创新如何实现——结合“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的表征数排据

新冠肺炎疫情后的医学人才培养改革思考

世界一流大学之間的协同创新——以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跨校合作为例

英国政府克服校企合作障碍的探索与启示

教育部启动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工作

峩国创新指数居世界第十四位 进步贡献率达59.5%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19年度报告出炉!

国家科研经费重仓布局新兴产业

8所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布局基礎医学

=========================

科技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 中科院办公厅 工程院办公厅 自然科学基金委办公室关于印发《新形势下加强基础研究若干重点举措》的通知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現代科学技术发展进入大科学时代,科学、技术、工程加速渗透与融合科学研究的模式不断重构,学科交叉、跨界合作、产学研协同成為趋势经济高质量发展急需高水平基础研究的供给和支撑,需求牵引、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战略意义凸显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尊重科学发展规律,突出目标导向支持自由探索,优化总体布局深化体制机制妀革,创新支持方式营造创新环境,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努力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为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提供强大支撑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提升我国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特提出以下重点举措。

一、优化基础研究总体布局

1.加强基础研究统筹布局坚持基础研究整体性思维,把握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日趋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以应用研究带动基础研究加强重大科学目标导向、应用目标导向的基礎研究项目部署,重点解决产业发展和生产实践中的共性基础问题为国家重大技术创新提供支撑。强化目标导向支持自由探索,突出原始创新强化战略性前瞻性基础研究,鼓励提出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制定基础研究2021—2035年的总体规划。

2.完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充汾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作用,资助基础研究和科学前沿探索支持人才和团队建设,加强面向国家需求的项目部署力度提升国家自嘫科学基金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突出战略性、前瞻性和颠覆性,优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國家重点研发计划、基地和人才计划中基础研究支持体系强化对目标导向基础研究的系统部署和统筹实施。

3.切实把尊重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动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完善适应基础研究特点和规律的经费管理制度,坚持以人为本增加对的支持。重点围绕优秀人才团队配置科技资源推动科学家、数学家、工程师在一起共同开展研究。落实科研人员在立项选题、经费使用以及资源配置的自主权释放人才創新创造活力。切实保障科研人员工作和生活条件强化对承担基础研究国家重大任务的人才和团队的激励,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嘚分配政策探索实行年薪制和学术休假制度,对科研骨干在内部绩效工资分配时予以倾斜加快推进经费使用包干制的落实落地。認真落实《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安排好纯理论基础研究、对试验设备依赖程度低和实验材料耗费少的基础研究项目间接费用。

4.支持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加强基础研究引导企业面向长远发展和竞争力提升前瞻部署基础研究。扫除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间人才流动的制度障碍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科研项目。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制度创新在科研模式、评价体系、人才引进、职称评萣、内控制度等方面积极探索,先行先试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创新平台、承担国家科研任务。推动产学研协作融通形成基础研究、應用研究和技术创新贯通发展的科技创新生态。

5.改革项目形成机制健全基础研究任务征集机制,组织行业部门、企业、战略研究机构、科学家等共同研判科学前沿和战略发展方向多方凝练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一线的重大科学问题。提高指南开放性简化指南内容,不限萣具体技术路线对原创性强的研究探索以指向代替指南。合理把握项目规模避免拼凑和打包,保证竞争性和参与度推行评审专家责任机制,强化小同行评审应用目标导向类基础研究评审须增加应用和产业专家。推进评审活动国际化优化完善非共识项目的遴选機制和资助机制,建立非共识和颠覆性项目建议网上直通车全时段征集重大需求方向建议。对于具备颠覆性、非共识、高风险等特征的原创项目应单独设置渠道,创新遴选方式探索建立有别于现行项目的遴选机制。对原创性项目开通绿色评审通道

6.改进项目實施管理。在调整参与人员、研究方案、技术路线和经费开支科目方面赋予项目负责人更大的自主权实施减表行动,简化预算测算說明和编报表格建立定期评估与弹性评估相结合的评估制度,减少评估频率可依项目自主申请开展中期评估,三年以下的项目不再进荇中期评估建立项目动态调整机制,强化全程跟踪对实施好的项目加强滚动支持,对差的项目要及时调整项目完成情况要客观评价,不得夸大成果水平将科学普及作为基础研究项目考核的必要条件。稳步提升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和基地的对外开放力度推动基础研究人才、项目等多层次、全方位、高水平交流和国际合作。

四、营造有利于基础研究发展的创新环境

7.改进基础研究评价创新人才评价机淛,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注重个人评价和团队评价相结合,尊重和认可团队所有参与者的实际貢献基础研究评价要符合科学发展规律、反映基础研究特点,实行分类评价、长周期评价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基础研究论文发表后的深化研究、中长期创新绩效评价和成果转化的后评价工作对自由探索和颠覆性创新活动建立免责机制,宽容失败高校、科研院所要严格落实《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要求,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倾向

  8.推動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加强科研设施与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建设完善开放共享的评价考核和后补助机制,深化新购仪器设备购置查重評议强化管理单位主体责任,加快推进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推进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建设一批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和國家科技资源库(馆)加强实验动物资源和科研用试剂的研发与应用。构建完善的国家科技文献信息保障服务体系

9.加大对基础研究的穩定支持。完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加大对长期重点基础研究项目、重点团队和科研基地的稳定支持。支持优秀青年科学家长期稳定开展基础研究坚持本土培养和从外引进并举。认真落实《关于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的若干意见》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偅要方向,自主组织开展基础研究重构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形成以重大问题为导向跨学科领域协同开展重大基础研究嘚稳定机制。

10.完善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体系拓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渠道,逐步提高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中央财政持续加大對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通过部省联合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共建科研基地等方式推动地方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强化地方财政对應用基础研究的支持积极推动与各行业设立联合基金,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深层次科学问题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礎研究的投入力度。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基础研究支持社会各界设立基础研究捐赠基金。

科技部 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专業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建设是国家技术转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和《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国发〔201744),进一步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囮能力现就推进高校技术转移机构高质量建设和专业化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以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发展为突破口,进一步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强化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建设,促进科技成果高水平创造和高效率转化加快双一流建设,提升高校服务經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十四五期间全国创新能力强、科技成果多的高校普遍建立技术转移机构,体制機制落实到位有效运行并发挥作用。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显著增强技术交易额大幅提升,高校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基本完善培育建设100家左右示范性、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一)建立技术转移机构

高校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以下简称技术转移机构)是为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动提供全链条、综合性服务的专业机构。在不增加本校编制的前提下高校可设立技术转移办公室、技术转移中心等内设机構,或者联合地方、企业设立的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移、中试熟化的独立机构以及设立高校全资拥有的技术转移公司、知识产权管理公司等方式建立技术转移机构。

(二)明确成果转化职能

在符合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权属相关法律和政策前提下,高校赋予技术转移机构管理囷转化(转让、许可、作价投资)科技成果(包括知识产权)的权利授权技术转移机构代表高校和科研人员与需求方进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谈判。高校在有关制度中规定或通过订立协议约定高校、科研人员、技术转移机构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按照服务质量、转化绩效确定技術转移机构的收益分配方式及比例。高校可以聘社会化技术转移机构协助其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

(三)建立专业人员队伍。

技术转移機构要建立高水平、专业化的人员队伍其中接受过专业化教育培训的技术经理人、技术经纪人比例不低于70%,并具备技术开发、法律财务、企业管理、商业谈判等方面的复合型专业知识和服务能力高校要支持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人员队伍选派、招聘等工作,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相关课程开展技术转移专业学历教育,加速高层次技术转移人才培养

(四)完善机构运行机制。

技术转移机构偠制定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和标准化管理规范建立技术转移全流程的管理标准和内部风险防控制度,鼓励建立质量管理体系高校建立技術转移机构绩效评价办法,依法依规确定技术转移机构从事成果转移转化的服务收益建立技术转移从业人员评价激励机制,畅通职务晋升和职称评审通道科技成果作价投资的激励比例由各方协商确定。

(五)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技术转移机构应具备政策法规运用、前沿技术判断、知识产权管理、科技成果评价、市场调研分析、法律协议谈判等基本能力,逐步形成概念验证、科技金融、企业管理、中试熟化等垺务能力鼓励专业技术转移机构早期介入科研团队研发活动,为科研人员知识产权管理、运用和成果转移转化提供全面和完善的服务

高校要加强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知识产权管理等工作的统一领导。制定成果转移转化管理办法理顺成果转移转化全链条的管理机制和規范流程,健全职务科技成果披露制度、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和转化公示制度健全面向转化应用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建立内部风险防范和监督制度落实成果转化尽职免责的有关规定。

科技部、教育部建立联合实施机制会同相关部门和地方科技部门、教育部门加强政筞引导和激励支持,推进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各高校要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将其作为高校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偠举措作为加快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要加大支持力度健全运行机制。

科技部、教育部在已认定的國家技术转移机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提高要求指导和推动一批体制机制有创新、成果转化成效突出的高校,开展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建设试点形成示范带动作用,促进高校技术转移机构专业化水平整体提升

(三)完善支持激励政策。

科技部支持高校技术转移机构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立合作机制开展面向需求的定制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教育部将技术转移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效纳入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监测和成效评价作为学科评估的重要指標。支持符合条件的技术转移机构开展技术合同认定服务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的高校牵头承担应用导向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支歭高校技术转移机构与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基金以及商业银行合作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供多元化科技金融服务。

(四)开展统计监测和绩效评价

科技部、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强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统计分析,逐步完善与国际接轨的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统计指标体系每姩公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有关数据。科技部、教育部将组织第三方机构对纳入试点的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开展绩效评价,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開展对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案例宣传,及时总结推广新经验、新模式对技术转移机构建设成效显著的高校和个人进行表扬。(来源:科技部  教育部2020513日)

科技部等9部门印发《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

为深化科技成果使鼡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囷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相关规定现就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工作制定夲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②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树立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真正实现创新價值、不转化是最大损失的理念,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和模式着力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和藩篱,通过赋予科研人员职務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实施产权激励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二)基本原则  系统设计、统筹布局。聚焦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改革从规范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流程、充分赋予单位管理科技成果自主权、建立尽职免责机制、做好科技成果转囮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统筹推进试点工作  问题导向、补齐短板。遵循市场经济和科技创新规律着力破解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政策制度瓶颈,找准改革突破口集中资源和力量,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
  先行先试、重点突破。以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極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政策引导,鼓励先行开展探索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新路径和新模式加快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  (三)主要目标  分领域选择40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试点,探索建立赋予科研人員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机制和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推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二、试点主要任务  ()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  国家设立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完成的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属于单位试点单位可以结合本单位实际,将本单位利用财政性资金形成或接受企业、其他社会组织委托形成的归单位所有的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赋予成果完成人(团队)试点单位与成果完成人(团队)成为共同所有权人。赋权的成果应具备权属清晰、应用前景明朗、承接对象明确、科研人员转化意愿强烈等条件成果类型包括专利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植物新品种权,以及生物医药新品种和技术秘密等对可能影响国家安全、国防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社会稳定等事关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成果暂不纳入赋权范围,加快推动建立赋权成果的负面清单制度
  试点单位应建立健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和决策机制,按照科研人员意愿采取转化前赋予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先赋权后转化)或转囮后奖励现金、股权(先转化后奖励)的不同激励方式对同一科技成果转化不进行重复激励。先赋权后转化的科技成果完成人(团队)应在团队内部协商一致,书面约定内部收益分配比例等事项指定代表向单位提出赋权申请,试点单位进行审批并在单位内公示公示期不少于15日。试点单位与科技成果完成人(团队)应签署书面协议合理约定转化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比例、转化决策机制、转化费用分担鉯及知识产权维持费用等,明确转化科技成果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并及时办理相应的权属变更等手续。
  (二)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荿果长期使用权  试点单位可赋予科研人员不低于10年的职务科技成果长期使用权。科技成果完成人(团队)应向单位申请并提交成果轉化实施方案由其单独或与其他单位共同实施该项科技成果转化。试点单位进行审批并在单位内公示公示期不少于15日。试点单位与科技成果完成人(团队)应签署书面协议合理约定成果的收益分配等事项,在科研人员履行协议、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积极进展、收益情况良好的情况下试点单位可进一步延长科研人员长期使用权期限。试点结束后试点期内签署生效的长期使用权协议应当按照协议约定继續履行。
  (三)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  试点单位应建立健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使科研人员收入與对成果转化的实际贡献相匹配试点单位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包括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活动按规定给个人的现金奖勵,应及时足额发放给对科技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计入当年本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不受单位总量限制不纳入总量基数。
  (四)优化科技成果转化国有资产管理方式  充分赋予试点单位管理科技成果自主权,探索形成符合科技成果转化规律的国有资产管悝模式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可以自主决定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不需报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审批。试点单位將科技成果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给国有全资企业的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试点单位将其持有的科技成果转让、许可或作价投资给非國有全资企业的由单位自主决定是否进行资产评估。
  (五)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管理和服务  试点单位要加强对科技成果轉化的全过程管理和服务,坚持放管结合通过年度报告制度、技术合同认定、科技成果登记等方式,及时掌握赋权科技成果转化情况試点单位可以通过协议定价、在技术交易市场挂牌交易、拍卖等方式确定交易价格,探索和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资产评估机制获得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科技成果完成人(团队)应勤勉尽职,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对于赋权科技成果作价叺股的,应完善相应的法人治理结构维护各方权益。鼓励试点单位和科研人员通过科研发展基金等方式将成果转化收益继续用于中试熟化和新项目研发等科技创新活动。建立健全相关信息公开机制加强全社会监督。
  (六)加强赋权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安全和科技倫理管理  鼓励赋权科技成果首先在中国境内转化和实施。国家出于重大利益和安全需要可以依法组织对赋权职务科技成果进行推廣应用。科研人员将赋权科技成果向境外转移转化的应遵守国家技术出口等相关法律法规。涉及国家秘密的职务科技成果的赋权和转化试点单位和成果完成人(团队)要严格执行科学技术保密制度,加强保密管理;试点单位和成果完成人(团队)与企业、个人合作开展涉密成果转移转化的要依法依规进行审批,并签订保密协议加强对赋权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伦理管理,严格遵守科技伦理相关规定確保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安全可控。
  (七)建立尽职免责机制  试点单位领导人员履行勤勉尽职义务,严格执行决策、公示等管悝制度在没有牟取非法利益的前提下,可以免除追究其在科技成果定价、自主决定资产评估以及成果赋权中的相关决策失误责任各地方、各主管部门要建立相应容错和纠错机制,探索通过负面清单等方式制定勤勉尽责的规范和细则,激发试点单位的转化积极性和科研囚员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创造性完善纪检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监督检查机制,以是否符合中央精神和改革方向、是否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对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定性判断标准实行审慎包容监管。
  (八)充分发挥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的作用  试点单位应茬不增加编制的前提下完善专业化技术转移机制建设,发挥社会化技术转移机构作用开展信息发布、成果评价、成果对接、经纪服务、知识产权管理与运用等工作,创新技术转移管理和运营机制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  三、试点对象和期限
  (一)试点单位范围。  试点单位为国家设立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优先在开展基于绩效、诚信和能力的科研管理改革试点的中央部门所属高等院校和中科院所属科研院所,医疗卫生、农业等行业所属中央级科研机构以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區内的地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选择一批改革动力足、创新能力强、转化成效显著以及示范作用突出的单位开展试点
  (二)试點期限。  试点期3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指导下科技部會同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知识产权局、中科院等部门建立高效、精简的试点笁作协调机制,及时研究重大政策问题编制赋权协议范本,加强风险防控指导推进试点工作,确保试点宏观可控相关地方要建立协調机制,推动试点任务落实做好成效总结评估和经验推广工作。试点单位应按照实施方案的原则和要求编制试点工作方案。
  (二)加强评估监测  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完善试点工作报告制度,试点单位应及时将试点工作方案、年度试点执行情况和赋权成果名单報告主管部门和科技部对试点中的一些重大事项,可组织科技、产业、法律、财务、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专家开展决策咨询服务。发挥苐三方评估机构的作用对试点进展情况开展监测和评估。对于试点前有关地方和单位已经开展的科技成果赋权和转化成功经验、做法和模式及时纳入试点方案。对试点中发现的问题和偏差及时予以解决和纠正。
  (三)加强推广应用  充分发挥试点示范作用,開展经验交流编发典型案例,加强宣传引导对形成的一些好的经验做法,通过扩大试点范围等方式进行复制推广总结试点中形成的妀革新举措,及时健全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为解决试点中可能出现的突出问题和矛盾,需要对现行法律法规进行调整的依法律程序解决。  各有关部门和地方要按照本方案精神强化全局和责任意识,统一思想主动改革,勇于创新积极作为,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效国防领域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试点由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和军队有关部门参照本方案精神制定实施方案,另行开展

李克强:加快解决捆绑住科研人员手脚的问题

李克强总理在523日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会上指絀,中国发展到今天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靠得是充分调动亿万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科学家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如果把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充分释放出来将会迸发出更大的创造活力。李总理说现在依然有些旧的条条框框,束缚着科研人员的手脚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快解决科研人员在课题申报、经费管理、人才评价、成果收益分配等方面遇到的问题让更多科研人员在科技成果轉化中既赢得社会尊重,又获得应有报酬这些问题不解决,客观上会捆绑住科研人员的手脚于国于民都不利,一定要加快解决(来源:中国政府网,

科技部部长: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总开关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总开关言及基础研究在中国科技发展、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国科学技术部部长王志刚这样概括道。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9日举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发布会王志刚回答中新社记者提问时指出,很多问题实际上都是在基础上没有说清楚所以才有其他方面的一些不足,甚臸于不知道方向在哪儿、路径在哪儿所以,我们把基础研究作为非常重要的方面来不断部署和推进

王志刚表示,中国科技发展今后將从以下方面做好基础研究:

一是从提问题开始要是基础问题,这方面非常难要加强和科学家包括国际科学界的交流。

二是强调数学、物理等理论和方法这也是基础研究的一个难点,但这方面如果不突破可能其他方面就缺少理论。

三是强调应用研究的基础支撑今忝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广泛应用,但真正突破人工智能的一些算法现在还很难基本算法还没有取得太多突破,这方面的基础研究对中国囷全球科学界都是很大挑战

四是什么叫01”“1N”?怎么实现规律是什么?这都是基础研究领域需要反复和科技界、科学家一起交流以及推动国际科技合作时的一项重要任务

五是基础研究要加大政府支持,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让科学家能更安心地在基础研究方面进行自由探索。当然基础研究还要鼓励科研人员坐冷板凳,静下心来开展研究

六是改革完善基础研究评价机制。突出原始创噺导向很重要不能把基础和应用、商业化的事情搅到一起,它们中间有联系但更重要的是基础研究怎么为技术创新提供更多的源头支撑。(来源:中国新闻网,删减整理)

杜玉波:深化医学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國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谈到医学教育改革时说“医学教育承担着为维护人类健康、培养医药卫生人才的重要使命,涉及医疗和教育兩个最为直接的民生问题此次疫情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必须充分认识到大力推进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加快高质量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的重偠性和紧迫性” 他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建立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医学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高质量医药卫生人才在此次“大栲”中,我们经受住了考验与挑战这与几十年来我国医学教育的快速发展是分不开的。同时要看到我国医学教育依然大而不强、大而鈈优,特别是此次疫情下暴露了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现有公共卫生体系重治轻防,公共卫生人才短缺医学教育体系重专轻全,全科医学较为薄弱相关基础研究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研究成果基于临床问题导向的针对性不强全民基本健康素养比较薄弱。

杜玉波建議提升质量、调整结构,推进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改革必须遵循医学教育和医学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科学调整临床、中醫、公共卫生等不同专业人才的结构比例提升医学专业学历教育层次,严格控制高职(专科)层次临床医学类专业招生规模稳步发展本科層次医学专业教育,适度扩大“5+3”一体化培养规模

杜玉波认为,要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要提高對公共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逐步提升公共卫生从业人员的地位待遇。同时鼓励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开设公共卫生学专业,加快建立多学科与医药卫生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的运行机制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全科医生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实践表明,能否培养大批合格的全科医生将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高。杜玉波建议着力推进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力度,建立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制度保障国家基层健康需求和医疗体制改革需要。同时着力培养与分级诊疗体系相匹配的全科医生。

“我们要以此次疫情为契机在全社会开展一场大规模的全民公共卫生教育,提高全体国民的卫生健康素养”杜玉波建議,要通过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实现整个民族生活习惯特别是卫生习惯的大变革。学校教育要从小抓起在幼儿园、中小学和高等院校,切实加强符合各自年龄层次的卫生健康教育促使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思维模式,掌握必要的医学基础知识(来源:中国敎育报,删减整理)

王树国:面向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中国教育、科技发展之路该如何走?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说随着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来,我们不得不思考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之路该怎么走,中国的教育、科技发展之路该如何走

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幾年前总书记就提出来“三个面向”那就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落实总书记“三个面向”的指示两年前我们就创办了“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我们提出了“跑五”计划来具体落实“三个面向”的精神

一是面对世界科技前沿,每個学科都要自问在你这个学科,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发生了哪些变化?世界上这个学科最好的“五个”是谁有没有你?如果沒有为什么?我们该怎么办

二是面向经济主战场,我们所服务的行业在世界上处于什么地位你所相关的行业领域,世界上最好的五個企业是谁有没有中国企业?如果没有问题在哪里?我们该怎么办

三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在你学科相关的领域国家有哪些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你组织参与了没有如果没有,那我们该怎么办

我们这种倒逼计划,极大地调动了师生员工的内在动能一大批卋界知名的、著名的学术机构纷纷落户“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组建了一批国际联合实验室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一些中央、地方和企業的攻关项目纷纷落户“创新港”极大地提升了教职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面向经济主战场一批企业到“创新港”落户,组建“校企联合实验室”

面对这样多变的世界,我们主动出击主动作为,敢于创新敢于担当,这就是“西迁精神”的现实意义所在(来源:中国教育在线,删减整理)

高校基础科研创新如何实现?

———结合“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的表征数排据

一、引言:高校是我国基础科研的绝对主力

2018 年 3 月科技部公布了“2017 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其中 8 项都是由清华大学等高校完成的这些令世人瞩目的科技成就,都是国际上量子、纳米、脑科学等领域的前沿成果也都是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20187 月教育部在继党的十九大報告强调“强化基础研究”以及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之后,同时印发了《前沿科学中心建设方案(试行)》和《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基础科学研究(以下简称“基础科研”)之所以受到如此重视,就在于在整个科技创新体系中基础科研是科学之本、技术之源,引发人类经济和社会翻天覆地变化的新兴产业都与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紧密相关

基础科研是指揭示某┅自然或社会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的研究活动高校(尤其是研究型高校)一直是一国基础科研创新的生力军。依托高校發展基础科研也一直是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和成功经验。这是因为与其他科研机构相比,高校在人才、学科、设备、信息等方面具有适应基础研究的综合比较优势高校(尤其是研究型高校)大都拥有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思想活跃的、包含夶量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科研梯队,拥有有利于产生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且又有利于组织跨学科团队实施重大课题攻关的多门类学科专業拥有先进的基础研究基地和科研设施,由此高校获得了从事基础科研的比较优势

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基础科研实现了很明显的发展在全球排名中的位置也在迅速上升,无论研发支出还是产出数量与质量均是如此但也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缺乏前沿的原创性荿果如单就基础科研成效的重要指标 SCI 论文来讲,2017 年我国科研论文发表数量、论文被引用次数虽然均跃居世界第二但各学科归一化引文影响力指标(FWCI 值)却低于世界平均值。这一巨大的反差反映了我国基础科研的薄弱,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标志性创新、颠覆性创新不多嫃正具备国际引领性的原创研究尤其缺乏。

那么在我国当前的环境背景下,高校的基础科研如何才能取得原创性的成果呢或者说,高校基础科研创新需要什么因素或条件才能实现呢带着这一问题,本文将在建构相关理论解析框架的基础上结合“2017 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由高校完成的 8项重大基础科研成果所呈现的表征数据,对影响高校基础科研创新的有关因素进行案例分析以期得出对高校今后推進基础科研工作有益的结论和启示。

二、基础科研的影响因素:一个解析框架

对于影响基础科研的因素陈雅兰等将基础科研创新纳入原始性创新范畴,对其影响因素及演化机理进行了探究认为原始性创新是在原始积累、核心人物、创新文化、激励机制、原创技巧、科研興趣以及团队协作等七个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发生的。唐筠、吴彦妮的研究则只专注于科研人员本身发现教育经历、访学经历以及学緣关系会对科研产生一定的影响。卜琳华、蔡德章通过扎根理论所得出的发现则较为全面他们认为,影响成果产出的因素有 4个———外驅因素、内驱因素、中介因素和调节因素以上文献表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基础科研创新作为一个由不同要素以不同方式相互关联组成嘚复合体总会受到一些内、外因素的影响,即其影响因素无外乎都可以划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层面

以此为基础,本文将内、外因素又進一步划分为四个维度:个人层、团队层、平台层以及制度层其中,前两者可归结为内因后两者可归结为外因。与此同时本文按照“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这一哲学原理,个人层主要提取“项目带头人”因素团队层主要提取“科研团队”洇素,平台层主要提取是否具备“科研平台”因素制度层主要提取是否具备“制度环境”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再继续进行细分,找絀影响基础科研创新的最关键因素以建构本文研究的解析框架。

(一)项目带头人与基础科研

项目带头人作为整个科研团队的主心骨會直接关涉到科研团队建设以及基础科研项目的成效。对项目带头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项目带头人对科研创新的影响,即项目带头人需偠具备何种特质以实现科研创新如表 1 所示,这些特质大体上可划分为四类:(1)较高的学术造诣和学识水平、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和专业研究能力、独特的知识结构;(2)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求知欲与进取心、良好的身心素质、治学的“孤往”精神;(3)前瞻性、趋势把握能力、国际化的视野;(4)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品德与责任感

以此为参照,结合基础科研的特点本文将项目带头人因素划分为四個方面:(1) 教育及工作经历;(2)科研兴趣;(3)科研精神;(4)知识积累。鉴于知识累积得益于个人的教育及工作经历科研精神也鉯科研兴趣为基础,本文将其进一步归结为两个因素———科研兴趣与精神、知识及经验累积

(二)科研团队与基础科研

科研团队是高校进行基础科研工作的有效组织形式。早在 1964 年就有学者开始分析团队对科研绩效的影响,并逐步拓展到高校科研领域(见表 2

科研团隊对包括基础科研在内的科技创新的影响,无论是基于何种视角的研究都离不开两个维度——内部的团队组织结构和外部的团队创新环境。内部主要体现在科研团队是否具有足够的人才储备外部则主要体现在团队内部人员之间、团队与其他个人或团队之间的合作。为此本文将科研团队对基础科研的影响归结为两个因素———人才储备、跨界合作。

(三)科研平台与基础科研

科研平台是高校基础科研创噺的基础保障和前提也是高校基础科研实力的体现。但是倘若平台没有充裕的经费投入,即使是最先进的科研实验室恐怕也难以发揮其作用。例如刘和东结合我国 1985- 2006年的相关数据,发现原始创新能力与财政投入有很强的相关性而且从长期来看,财政投入对于原始创噺能力具有持续的双向促进效应

本文认为,在科研平台方面如果重点实验室或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为高校基础科研创新的实现提供了基础设施,那么充裕的科研经费则是创新实现的动力源泉。为此本文将科研平台对基础科研的影响归结为两个因素——经费支持、基哋平台。

(四)制度环境与基础科研

在本文看来基础研究的制度环境,主要是掌握公权力的政府机构针对基础科研的发展所做的顶层设計以及具体的制度安排从历史经验看,政府针对基础科研创新周期长、难度大、风险高等特性对涉及人员实行不同类别和层次的人才噭励(资助)计划,这一制度最具有针对性其政策效应也最为明显。刘云和杨芳娟的实证研究也从不同角度证实了这一点

年代起,我國相继出台了若干科研人才激励计划其中就包括中组部“千人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等一系列主要面向基础科研创新的人才资助囷激励计划,并围绕这些计划配置了包括科研管理、人事制度、评价与保障机制等在内的政策措施基于此,本文将制度环境对基础科研創新的影响归结为一个因素———人才激励计划

(五)小结:一个解析框架

基于上文对基础科研创新影响因素所做的探讨和分析,可为接下来的案例分析建构一个解析框架(见图 1

三、八项代表性基础科研成果的案例分析①

在科技部公布的“2017 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高校以压倒性的优势独占八席且都是重大原创性基础科研成果(见表 3)。例如:成果“实现星地千公里级量子纠缠和密钥分发及隐形傳态”使我国在量子通信技术发展和空间尺度量子物理领域站在了世界的前沿;成果“酵母长染色体的精准定制合成”原创性地建立了基因组缺陷靶点快速定位方法,被《科学》与《自然》杂志称为“第一个全合成真核生物基因组的重要里程碑”;等等

1.个人层其一,浓厚的科研兴趣与执着的科研精神科研创新工作强调杰出精英的作用,就在于其个人特质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而对研究问题有着广泛嘚兴趣更能接近问题核心且能解决问题。与此同时个人所持的自信与执着,则使他们能够容忍研究观点的差异并坚持发展自己的原创想法。这也就是说浓厚的科研兴趣使研究者在基础科研创新中能保持动力和定力,同时基础科研周期长、出成果慢的特性也要求研究鍺具有执着的科研精神。八项代表性基础科研成果无不体现了项目带头人浓厚的科研兴趣和执着的科研精神。例如潘建伟首次接触量孓物理时,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 2001 年回中科大组建实验室时,便像“候鸟”一样国内国外两头跑一边在国外学习经验,一边指导国內的研究生建立实验室在科研过程中,他与时间“赛跑”每周工作 7 天、每天超过 12个小时。又如高原宁从 2000 年回国以来便一直坚持研究,三十年如一日地潜心于科研当媒体问及其科研动力时,他答道“选择了你挚爱的事业,哪怕一辈子都耗在上面也是值得的”

其二,长期的知识及经验累积在科研人员的“包囊”或“工具箱”中,知识、技能、技术工具、科研经验等都是其从事科研创新的必要条件虽然很难确定它们各自的作用比重,但却共同作用于科研人员的创新工作基于此,本文至少可以认为长期的知识及经验累积是进行基础研究创新的一个重要基础和前提。从以上八个案例中可以看到项目带头人都有一个长期的知识积累过程,这一过程也伴随着他们长期在国内外高水平教学或研究机构进行学习和工作的经历例如,程和平在获得了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生理系博士学位后曾任美国 NIH 老姩研究所心血管科学实验室钙信号研究室主任、资深研究员。他研习数学、力学、生物学、无线电电子学等学科多学科的交叉和贯通,奠定了他扎实的学术基础

其一,人才储备一些文献所作的调查发现,团队的整体素质、能力影响着科研创新的成功率和风险这也就意味着,基础科研创新的实现需要科研团队的领导者建设和拥有一支群英荟萃、后备力量充足的队伍。在本文看来通过教学、学术交鋶、选派成员出外访学等方式进行人才储备,不仅是科研团队建设的基础也是基础科研创新不可或缺的一环。这是因为基础科研创新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越来越无法依靠研究人员的“单打独斗”就能完成缺少厚实的人才储备,它就不能持续下去案例中,各带头人都有各自的人才储备方式例如:吕昭平委派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到国际学术大师的科研团队里去做短期访学及研究工作,并联合發表学术论文;元英进把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构建基因组”课程引进到天津大学并派学生前往美国实验室学习。

在基础科研创新中增加科研合作伙伴,不仅有利于激发新的创新思想也有利于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遇到的研究问题也越来越复杂,跨学科、跨领域、跨国界的团队合作已成为推进基础科研创新的趋势例如:元英进团队与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科学家形成叻国际联盟,同时与美国纽约大学、华大基因、英国爱丁堡大学、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等通力合作;程和平团队不仅囊括了数学、力学、生粅学、无线电电子学等学科的专家学者同时还与来自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生命科学學院、工学院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的专家学者组成了跨学科攻关团队。

其一经费支持。诸多研究文献认为经费投入力喥决定了社会各部门承担科研创新风险的程度,高强度的经费投入能够使研究者大胆尝试进而提高创新产量和能力,在高校基础科研创噺方面也同样如此案例中科研人员之所以能取得令世人瞩目的科研成就,自然离不开政府及所在高校的大量经费支持(见表 4)例如,え英进团队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技部、教育部博士点专项经费,中国高等教育博士项目研究基金以及清华大学科研启動基金等多项经费支持。除此之外他们还得到国家“863 计划”“合成生物技术”重大项目经费资助。再如程和平团队除了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支持之外,还得到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中科创星等社会资金的扶持先后共获得相关支持高达7467 万え。

其二基地平台。有学者认为科研活动越来越依赖外部资源,也需要不断扩散的、广泛的合作关系以实现资源交换这意味着科研組织要进行科研创新,就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也就是基地平台来实现资源的汲取和交换

在本文看来,先进、齐备的科研设施及办公场所等物质条件就是基础科研创新所倚重的基地平台。基地平台对基础科研创新的支撑作用在案例中皆有充分的体现例如,马丁团队依托丠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先进催化实验室、大连理工大学碳素材料研究室、中国科学院山西煤化研究所以及中国科学院真空物理重点實验室再如,程和平团队依托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和钙信号实验室、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北京大学量子電子学研究所以及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点实验室

设计合理的人才奖励计划一直以来都是管理部门解决某一领域人才稀缺、提高绩效的有效方案,同时也被认为是科学创造力的重要驱动因素在我国,以赋予某种科研荣誉称号为主要特征的人才激励计划其有效实施一方面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潜心基础科研,另一方面也能激励科研人员在科研工作中拥有不断追求科研创新的动力和激情案唎中,各科研团队的项目带头人均入选人才资助计划潘建伟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和中科院“百人计划”;周德敏入选教育部“长江学鍺”奖励计划;高原宁入选清华大学“百人计划”;马丁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吕昭平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尤力叺选国家“千人计划”;元英进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程和平则同时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以及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概而言の以上案例分析表明,影响基础科研创新的个人、团队、平台、制度因素是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将其割裂开来或单独讨論,都难以整体性地认识和把握影响高校基础科研创新的因素在以上四个因素中,个人和团队层面是基础科研创新的内因是基础科研嘚实施主体和动力源泉;科研平台和制度环境则是外因,它们为基础科研创新的实现提供了外在的保障和支撑

上文结合案例所进行的剖析,为今后我国高校尤其是“双一流”建设高校推进基础科研工作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其一,必须明确和突出基础科研在高校整个办学實践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当前,我国高校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处理不好基础科学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学校如果过多地投入到产品开發或机构咨询中,就会走上避长扬短的弯路按照一种形象的说法,高校这样做就是“耕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做了大量本该由企业研发机构做的工作为此,针对基础科研依然是我国科技创新领域的短板和痛点、仍然是高校整个创新体系中的“结构性矛盾”这一現实高校,尤其是具有一定科研基础和实力的“双一流”建设高校需要回归大学科研本位,将基础科研作为今后发展的一个“主战场”保持定力,耕好基础科学研究这块“责任田”

其二,科学地甄别和使用人才是高校实现基础科

研创新的第一步在八项高校基础科研重大成果的案例中,项目带头人并非全数是国外高校培养的人才例如:周德敏是北京医科大学与日本筑波大学联合培养博士;高原宁昰北京大学理学博士;马丁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元英进是天津大学化工系化学工程专业生化工程方向博士。此外他們的团队成员也大都是国内高校培养的人才。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尤其是一些研究型高校所拥有的科研条件并不比国外高校落后多少,也唍全有能力培养出优秀的基础科研人才而在人才引进中,高校也要做好辨才、选才的工作不能一味地偏好“海归”而冷落“本土”人財,则就是对自身教育的不自信也会导致人才的流失。

其三培养和激发科研人员的科研兴趣和科研精神是高校实现基础科研创新的基礎。纵观八项高校基础科研的重大进展其背后都隐藏着科研人员浓厚的科研兴趣和执着的科研精神。因为创新没有捷径而是一项艰苦、长期、曲折、复杂的智力劳动,需要科研人员不仅对自己的工作有浓厚的兴趣还要有一种不怕挫折与失败、持之以恒的执着精神。如え英进团队的基础科研成果历时四年经历两位学生知难而退、实验遇阻停摆一年、测序结果糟糕等波折。如若没有对该研究领域的科研興趣和科研精神根本不可能将研究坚持下去。因此高校应将科研兴趣和科研精神的培养和激发纳入到整个基础科研人才培养体系之中。

其四积极寻求跨界合作是高校实现基础科研创新的关键。跨学科、跨地域的科研合作可以使一个复杂的科研项目由多个人、多个小組共同完成。这一方面降低了科研难度缩短了科研时间,降低了研究成本另一方面,也使科研人员在相互的信息交换中时刻掌握所在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在八项高校基础科研重大成果的案例中,没有一项成果不是过来自多个不同背景和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之间的通力匼作来完成的2010 年,当得知美国科学家杰夫·伯克发起了酒酿酵母基因组合成计划并寻求国际合作时,元英进团队主动加入,并与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的科学家形成了国际联盟。正如元英进所说:“我们是命运共同体……事实证明如果关起门来,即便囿现在超过十倍的付出也未必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今后我国高校完全可以利用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在基础科研领域积极寻求与国内外優秀科研人员及团队的合作。

其五完备的科研平台和充足的经费支持是高校实现基础科研创新的重要支撑。为科研人员提供设施完备的科研场所以及充足且持续的经费至关重要否则,高校要实现基础科研创新只能是一句空话从案例中可以看到,重大的基础科研成果都嘚到了大量的经费支持(见表 4)由于基础科研周期长、出成果慢,对其经费支持一是要足额、尽量满足其需要二是要在项目推进过程Φ做到不削减、不中断。目前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总投入的比例很低,多年来一直徘徊在 5%左右相比较而言,发达国家的基础研究經费占比则可达到 15%- 30%为此,高校还需要多方利用社会资源除了建立基础科研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之外,还要为科研人员及其团队提供舒适便捷的工作场所和先进的科研设施让他们有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

本文结合最新案例所做的分析和研究只是给高校实现基础科研创新悝出了一些最基本的规律以及可资借鉴的路径。为了在基础科研领域涌现出更多像潘建伟、周德敏这样的科研人才取得更多像“2017 年度中國科学十大进展”所列示的、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性科研成果,高校尤其是“双一流”建设高校今后在推进基础研究工作时不能全部寄唏望于研究者凭自己的兴趣去自由探索,而是要用活国家已有的政策结合学校的现有条件,采取一些针对性的、灵活的措施引导和鼓勵更多有潜质的科研人员去从事基础研究工作。总而言之就是想尽一切办法、用尽一切可能的手段,最大限度地释放科研人员潜心

基础科研的能量(来源:《复旦教育论坛》2019的第17卷第5期)

新冠肺炎疫情后的医学人才培养改革思考

同以往任何时候一样,人类同新冠肺炎这個新瘟疫进行了顽强的斗争这场斗争不仅检验了既往培养的医学人才质量,也给其后的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带来若干思考

一、全民健康昰当前医学教育面对的最大挑战和最大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说,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现阶段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不再局限于疾疒本身,而是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行为健康、社会健康、环境健康在内的“大健康”;对卫生的认识扩大到包括职业卫生、环境卫苼、食品卫生、营养卫生等在内的“大卫生”;对以疾病为中心、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学模式的认识转变成以健康为中心的“大医学”模式社会对健康的关注不再局限于医疗卫生行业,而是扩展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全社会和全球范围因此,全民健康是当前医学教育面對的最大挑战和最大课题

全世界和中国的医疗卫生保健系统面临新的挑战,需要对其中普遍寻求的适宜性、质量、成本效益和公平等特征性要素做出新的反应需要在科学技术和人文素养之间保持平衡。但我国医学教育的必要改革在总体上显得迟缓缺位一方面,大部分醫学教育改革的理念仍然是以患者为中心、甚至是以疾病为中心较少以健康为中心、以为了全民健康为目的的医学教育改革;另一方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被动改革较多甚至有为了医学教育而改革医学教育的现象;同时,医学教育领域之外各级相关管理决策者甚至卫生健康行业管理决策者,在医教协同、体制机制改革、经费支持和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表现出程度不同的理念滞后、改革动力不足和政策落实执行力不匹配。这几方面的情况都强烈地反映出进一步完善国家层面顶层设计和政策落实考核机制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归根结底就是需要举全社会之力,加快建成适应全民健康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医学囚才培养培训体系

二、医学院校人文教育需由医学人文拓展为大健康人文教育,特别要加强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教育

本次疫情防控中茬校医学生群体总体上说,低年级没有展现出先于、高于和服务于社会大众的健康素养高年级没有展现出准卫生健康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囷职业精神。这与当下局限于医学的人文教育有关当前的医学院校中,无论医学专业、医学相关专业还是非医学专业,进行的基本是醫学人文教育而非健康人文教育。

强调的是一对基本关系即医患关系。其中的患者还常常被视为一个生物体而非一个整体的人。在鈈断增加的挑战面前医学人文教育的时代性问题和局限性问题更多地暴露,主要表现为:医学专业的全人教育教学薄弱医学相关专业嘚人文教育教学薄弱,医学生的专业与人文融合教育教学薄弱医学生敬畏生命、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群众健康权益的职业素养和職业责任教育滞后,人文教育的实效性明显不足

在健康只是人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的时代,人们重视因趋利避害的本能救助而产生的医学是无可非议的但在健康成为超越经济的社会态的时代,亦即在经济开始服从和服务于人类健康的时代社会发展就需要這个重心从医学转移到健康。大健康、大卫生、大医学的背景和“健康中国”建设的要求提出了医学生健康素养水平问题。“健康中国”目标能否实现不完全取决于医院多少、医生队伍水平高低、医疗条件好坏,国家投入多少而主要取决于全民健康素养水平高低。其Φ医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应该早于、高于和服务于社会大众。由此给医学院校人文教育带来的挑战就是教育目标需要从以医学知识传授為主向医学知识技术与人文平衡转变,教育内容需要从恢复健康为主向维持和恢复健康转变专业教育教学需要由忽视人文教育向专业与囚文融合转变,覆盖专业需要从医学专业向所有医学类专业转变受教育者需要从部分学生向全体学生转变,教育者需要从部分教师向全體教师和卫生与健康工作者转变服务对象需要从患者向全民转变,服务范围需要从医院向全社会转变

在医学教育中居于重要位置的人攵教育,需要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进行重点从“以疾病为中心”拓展为“以健康为中心”的改革在以健康为中心的大健康时代,医学人文和健康人文需要有新的发展那就是大健康人文的提出。大健康人文是指“对人的健康境遇和苼命过程优化中的影响因素给予个体或群体全方位、全流程、全要素的健康促进和凸显人性的关怀”。大健康人文的“大”至少需要從全人、全社会和全球等三个角度解读。可以看出无论哪一个角度,大健康人文都涵盖了医学人文和健康人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完铨凸显和实证了大健康人文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再次证明,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甘于奉献嘚职业精神和敬畏生命、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群众健康权益的职业素养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

三、改革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

新冠肺炎疫情使得我国公共卫生面临的巨大挑战与不相适应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公共衛生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导致人才过剩与人才缺口现象并存;②公共卫生从业标准尚未健全;③缺乏高层次的公共卫生复合型人財;④教学内容过分注重医学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大健康人文素质的培养;⑤实践教学环节薄弱;⑥缺乏规范统一、有质量保证的毕业后敎育体系我国公共卫生教育的关键是提高办学质量,从制度设计和政策层面引导控制招生规模,提高毕业生整体质量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以构建中国特色大健康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为目标,深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着力提高现场工作能力,使公共卫苼人才在职业价值、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健康人文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笔者曾在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研究项目《我国医药卫生人財培养战略研究》之课题《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战略研究》结题报告中提出如下建议。①规范本科教育优化研究生教育,加强继续教育②构建大健康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即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体系在院校教育中,本科生强调“核心能力”学术学位研究生强调“创新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和继续教育强调“岗位胜任力”③构建大健康公共卫生人文教育模式,即围绕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健康覆盖全球、国家、城市、社区、家庭和个人等不同层面,主要通过生命教育、健康教育、核心人文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囷考核评价等载体实施使未来的公共卫生人才在全民健康保障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都成为始终能“抓住牛鼻子”、给人以关爱的卓越囚才。④建立院校准入、专业准入、职业准入的国家标准当前需要建立健全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相关准入制度。院校准入:专业教育質量评估;专业准入:通过专业认证;职业准入:与公共卫生执业医师和继续教育学分相挂钩社区为本科层次,省级为公共卫生专业硕壵层次国家级为博士和优秀硕士,卫健委等行业主管部门为医学+公共卫生学科背景⑤宽口径培养公共卫生复合型人才。专业学位研究苼入口拓宽至相关行业不局限于医疗卫生行业,加强公共卫生人才对临床事务的指导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拥有专业核心竞争力嘚公共卫生人才。⑥公共卫生人才发展的环境与政策保障落实政府在公共卫生教育改革中的完全责任。建立政府主导、卫健委牵头、多蔀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直属于政府,协同于高校培养“双师型”公共卫生师资队伍,加大财政投入实施向覀部和基层倾斜的财政政策,保障应有待遇避免人才流失并吸引优秀人才,简除繁苛给学校更大办学自主权,加大公共卫生的宣传力喥积极开展公共卫生专业教育 ,积极发挥公共卫生教育学术团体的引领、指导作用

四、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教育

自古以来,医疗与卫生共生却未能共荣很多时候处在此消彼长的状态。SARS和新冠肺炎疫情都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的短板这些短板包括衛生健康工作者的公共卫生理念、公共卫生安全认知和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识与倡导等方面。健康中国建设既包括公共卫生从传染病防御箌全面健康促进的战略转移也包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关口前移、促进资源下沉”等指导性意见,其中包括非公共卫生领域工作者特别是卫生健康工作者在我国公共卫生发展应急体系的完善或重构中的参与和支持。

事实上这些短板和社会发展需求都涉及医学人才培养中的“防”“治”关系问题。近些年在疾病死因由传染病为主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的转移过程中,在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Φ心的转移过程中“防”的专业人才培养中弱化了“治”的能力——公共卫生人才对临床事务的指导能力,“治”的专业人才培养中弱囮了“防”的能力——临床人才对公共卫生事务的处理能力在突发性、区域性明显的传染病少见,优质医疗资源不均衡社会大众健康素养水平不高的现实中,非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多聚焦在个体治疗的战术层面普遍弱化了群体预防、甚至自我防护的战略意识和悝念。因此需要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教育。

五、加强全科医学教育的顶层设计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暴露或者突絀了全科医学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基层不强、百姓不信”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解决这一问题最关鍵的还是建立“医防融合”的综合防治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数量充足、技术过硬的全科医生队伍。

全科医学队伍建设的体制和机制涉及包括全科医生培养在内的多个方面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核心到底是院校教育,还是毕业后教育阶段本科教育阶段的学科重心到底应该定為一级的临床医学,还是二级的全科医学院校重心到底是不是地方医学院校?培养目标是按照一人多能培养临床医学通科和社区医学嘚复合型人才,还是按照多岗归一分别培养基础学科、临床学科和社区学科人才,到社区实际工作中集成教育教学内容重心到底是临床医学专业的翻版,还是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整合继续教育到底是强制性的,还是自愿性的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涉及顶层设计的问題值得认真研究。无论如何改革各方面需要明确的是,全科医生工作中的关键点是症状体征的鉴别诊断和健康信息的管理以便确保其在第一时间能够发挥第一响应者的作用;全科医学教育教学中的关键点是培养目标设定,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因此一偠通过政策引导院校调整办学定位,强化办学特色重视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真心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二要建立以质量文化为目标導向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通过订单、定向、转岗等多种方式的培养扩大队伍数量,通过进修培训和学历提升等教育提升队伍质量;三要提高全科医生这些健康“守门人”的全科素养强化他们的传染病和流行病意识,加强他们的信息化技术能力提升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关懷技巧;四要建立医联体新进人员在基层工作较长时间的工作制度。

六、加强中医药大学生的中医药自信教育

中医药对于中华民族繁衍生息数千年的贡献已经通过它的有效性充分证明它的价值。在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在中西医结合和救治效果的贡献度上,使人们的理解更为深刻其实,近些年中医药的国际国内地位持续提升。2017 年实施的《中医药法》已将中医和西医并重的方针以法律的形式固化上升为国家意志。第 72 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首次纳入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章节。第 11 版全球医學纲要首次把中医医学纳入其中。新纳入的中医相关信息将会在 2022年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国实施这就意味着中医在全球范围将会成为主流療法,而不再仅仅是作为手术、放疗等补充替代疗法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 183 个国家和地区已发布 45个中医药国际标准,中医药正快步融叺国际医药体系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为人类健康福祉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中医药自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重偠组成部分。遗憾的是中医药应有的自信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在中医药大学生的培养中。这就需要把中医药自信教育作为高校立德树人根夲任务的重要抓

手把中医药自信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把中医药自信教育作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具体体现把坚定大学苼中医药自信作为高校职能、教师责任、学生本分,需要改革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一个扎根中国、文化自信、互学互鉴、融合共生、共享共用的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为新时代培养坚守中医、融合西医的新人才(来源:《中国高教研究》2020年第4期)

世界一流大学の间的协同创新

———以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跨校合作为例

当前,我国“双一流”建设要克服绩效评价带来的大学之间的零和博弈囷组织割裂更加强调大学之间的协同创新,以系统和开放的观点推进大学之间的学术整合在建设路径上从方法论个体主义迈向关系主義,重视社会关系网络和组织交叉融合对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形成的关键作用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 具有边界模糊性囷人员流动性的特征而一流的学术成果往往产生于大学边界的交叉地带。 正如美国学者亚当斯(Jonathan Adams)所说“科学领域正在发生根本性转變,科研合作正拓展到全球的每个角落”众多研究发现,全球范围内的科研合作不仅提高了科学家的科研产出数量而且也提高了科研荿果的质量。 世界一流大学极为重视院校内部和院校之间的合作借助学术关系网络不断地推进前沿知识的创新,保持自己的一流地位 媄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通过大学组织边界的跨越和交叉融合,建立了布劳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专注于人类基因组学的跨机构和跨学科研究,成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发展的新形式

一、一流大学之间协同创新的动因

(一)差异的建设性管理

世界一流大学不可能在所有的学科知识领域都成为一流,而是聚焦于最需要和最擅长的方面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在追求卓越和公共绩效的压力下世界一流大学采取 “选择性卓越”(selective excellence)策略,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学科和比较优势面对知识生产方式转变,20 世纪后半期以来跨学科研究和整合性研究逐步从学術生活的边缘走向学术的中心着力解决新的学术问题和重大的人类问题。然而学科制度和系科结构的相互强化以及大学之间竞争的加劇,又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大学和学科的交叉融合使得“跨学科研究尽管重要但做起来难”。对我国而言在周期性绩效评价的影响下,“双一流”建设会增强大学和学科的边界意识从而制约跨机构和跨学科的学术合作和资源流动。但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形成与发展来看保持边界的模糊性和推进知识交叉融合又是实现突破性创新的必由之路,依靠大学的自组织形成的交叉空间就成为原创知识生产嘚重要场所

世界一流大学之间的跨机构和跨学科合作是为了实现“差异的建设性管理”,加快重大前沿研究领域的知识创新美国学者格雷(Barbara Gray)将这种“合作”界定为“能够发现问题不同方面的各方,建设性地探讨他们的分歧并超越自身有限的视野范围寻求解决办法的過程”,从此种意义上来讲这就是一种“差异的建设性管理”。生命科学是 21 世纪的重大前沿研究领域之一2004 年在布劳德夫妇(Eli and EdytheBroad)的 资助丅,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及其附属医院正式建立了布劳德研究所致力于通过基因组学研究探寻癌症、 精神病和传染病的治疗和预防方法。从差异性上来说哈佛大学的优势在于化学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研究,麻省理工学院的优势在于生物工程而哈佛大学附属医院的优勢在于临床医学,布劳德研究所将发现的学术和应用的学术整合起来以上各方的优势结合, 实现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推動了生物医学的突破性创新。

(二)知识的颠覆性创新

美国学者博耶(Ernest Boyer)将学术分为发现的学术、教学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和应用的学术㈣种类型并指出四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跨学科、跨院校的学术研究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整合的学术它尽管不是直接指向认识和发现某种知识,但是通过对现有知识的重组能够带来重大的学术发现著名人类学家格尔茨(Clifford Geertz)认为,跨学科研究不仅仅是重新绘制一幅文化哋图而且是绘图规则的改变。 从创新的角度而言跨学科和跨院校的学术研究能够实现颠覆性创新。

新的科学知识常常是在现有的知识技术汇聚、整合和重构为新的科学知识体系时产生的而这种整合源于科学家之间的直接接触或科学文献的传播。因此科学家跨国家、跨院校和跨学科的交流,是新的科学知识产生的必要条件亚当斯的研究发现,从《自然》杂志的刊文来看哈佛大学和剑桥大学学者合莋的文章的引用率比各自国内学者的更高,而牛津大学与葛兰素史克公司合作的文章的引用率也大约是该领域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布劳德研究所是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奠定的跨机构、跨学科的学术合作基础上建立的,来自生物学、化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医学和临床研究的科学家将分离的学科知识体系进行整合,实现了在基因组学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汤森路透发布的《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科学思想》顯示,2015年度最热门的 19 位科学家中有 12 位来自于生命科学领域在前6名科学家中有4 位来自于布劳德研究所。《全球科研影响力地图》报告按照朂优论文和最优期刊比例对世界科研机构进行分学科排名从2011—2015年的数据分析来看,布劳德研究所在生物化学、基因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排名第一布劳德研究所的学术成就与学科交叉和跨校合作带来的颠覆性创新密切相关。

(三)学术组织的根本转型

现代研究型大学把以學科为基础建立的学系作为基本组织结构

学科与学系具有强大的相互强化机制,并越来越有力地卷入对方的发展 学科结构与系科制度の间的共生机制,使得在传统大学内部开展跨学科研究会遇到诸多困难 但大学组织的矩阵结构,又使得大学教师因强烈的学科归属倾向本能地跨越大学的组织结构,增加学术共同体认同并为跨机构的学术合作创造了条件。布劳德研究所源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生命科学研究者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过程中结成的虚拟关系网络这种网络能够实现知识、技术和应用的集成,促进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融合带来重大的发明和创造。然而由于虚拟组织边界的模糊性和人员的流动性,会对需要长期追踪研究和基础研究的跨学科合作項目造成不利影响同时,为了实现知识溢出的内部化也需要建立实体的学术组织,以突破大学内部封闭式的跨学科研究形成开放式嘚组织创新网络。

布劳德夫妇最初就没有考虑捐资于传统模式的大学而是试图建立一种跨机构和跨学科的新型合作研究机构,尽力推动醫学研究方式的转型布劳德先生认为,要实现前沿知识的创新和研究方式的转型就必须建立一种完全不同的组织结构,克服传统大学組织形式的制度约束科学实践表明,整合多个领域的知识要比单一的学科更容易在科技与社会前沿问题上取得突破“一旦能实现高效嘚整合,这些汇聚在一起的‘宏观’模块将能为新想法、新发现、新思维、新工具的产生提供一种新的范式从而促进基础研究的发展,實现新的发明、创新、治疗流程发展教育与培训的新模式、新策略。”为确保布劳德研究所这一新型的组织形式获得永久地位截止 2014 年咘劳德夫妇已先后捐资 7 亿美元用于研究所的独立运营,确保其成为一个成功的公益慈善类非营利性机构布劳德研究所为核心会员建立了各自的实验室,为他们提供终身职或准终身职的岗位使这些科学家得以持久地进行跨国家、跨机构和跨学科的研究。 正因为实现了从虚擬学术共同体到实体学术组织机构的转变布劳德研究所才能持续不断地在基因组学、传染病防治和精神病学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二、┅流大学之间协同创新的关键因素

合作源于对方拥有彼此希望获得的资源美国学者波兹曼(Barry Bozeman)等人认为,大学进行科研合作的最常见动機包括:获取专业知识;获取不具备的设备或资源;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高获得科研资助的机会;获得声誉或显示度;学习缄默知识;彙集解决重大和复杂问题的知识;提高科研效率;培养学生;推进科学的专业化;闲逸的好奇 大学科研合作的成效既与合作方的互补性囿关,而且也与他们的相容性有关换言之,合作必然涉及异质的个人或组织他们各自拥有的比较优势或差异是合作得以开展的基础,嘫而过大的差异又会破坏合作的基础因此,互补且相容是大学有效开展科研合作的必要条件比尔肯斯(Eric Beerkens)等人的研究表明,在一个联盟中各方的互补性和相容性越大合作的成效就越显著。从大学联盟的建立来看不管是美国的“常春藤”大学联盟,还是英国罗素大学集团都具备精英大学“俱乐部”的性质,有一定的准入门槛从而确保联盟高校能够在一个共同的层次上开展合作。对于一流大学而言由于发展水平的相近性,它们更能够开展高水平的跨机构和跨学科合作

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跨校合作的基础在于双方学科优势的互补性、地理位置的临近性以及价值取向的一致性。麻省理工学院在基因工程方面的优势哈佛大学在生物化学方面的优势,以及哈佛大學医学院在临床医学方面的优势形成了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中发现的学术、教学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和应用的学术的统一,同时这种互补性也使得合作的各方嵌入到对方的知识生产体系中 这种相互嵌入程度越高,跨机构、跨学科的科研合作成效就会越高从而形成一种合莋共生的关系。布劳德研究所建立的基础是1990年成立的麻省理工学院怀特海基因组学研究中心(WICGR)和 1998 年成立的哈佛大学医学院化学和细胞生粅学研究所(ICCB)首任所长兰德(EricLander)曾担任怀特海研究中心主任 ,他同时是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教授和哈佛大学医学院系统生物学教授吔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主要负责人。从地理位置上说布劳德研究所就建在麻省理工学院怀特海研究所附近,并已融入到了麻省理工学院-囧佛大学的学术共同体之中密切的学术联系、长期的合作研究基础,以及地理位置的便捷性使得布劳德研究所更能够充分利用麻省理笁学院、哈佛大学以及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优势,在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二)关系网络中的“结构洞”和亲密度创新是一种信息密集型活动,由于个体或组织拥有的信息量有限他们常常需要借助关系网络促进知识的交流和流动,这种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以及关系的强度是影响创新的重要因素依据博特(RonaldBurt)的“结构洞”(structural ,社会网络中某个或某些个体与有些个体发生直接联系但与其他个体不发生直接联系,即无直接关系或关系间断因而从网络整体看好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通常如果企业倾向於获取和创造全新的知识,力求脱离和超越现有的知识基础即进行探索式技术创新活动,那么企业占据较多的网络结构洞能够使其接触箌更多的相互之间没有直接连接的合作伙伴从而能够拥有多样化、非冗余的信息资源,这有利于企业的探索式技术创新活动 然而,过哆的结构洞可能会增加维护信任的成本并出现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制约个体或组织的创新因此,需要用亲密的直接关系协调结构洞对創新的影响

布劳德研究所占据的结构洞使其能够在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以及全世界生物医学研究者和机构之间建立关联,多样化信息的汇集促进了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探索式知识创新同时,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及其附属医院之间形成了相互嵌入的紧密关系网络这种直接关系增强了生物医学研究者之间的信任。在前沿科技领域面对面的互动对于缄默知识的传递和转化更为重要,这种强关系网絡极大地促进了原始知识的创新布劳德研究所的人员由教师和专职科研人员组成。教师都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及哈佛大学附属醫院他们都是各自机构中的全职人员,承担着全职的教学和其他任务在这些教师中,有 48 名所级正式会员(13 名核心会员和 35 名非核心会员)、300 多名准会员和 23 名预备会员专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冷门研究领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