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书店我们奔跑在这条路路的左侧。句中有错别字么

人民日报版:100个常见错别字
我的图书馆
人民日报版:100个常见错别字
人民日报版:100个常见错别字
引用这些名句时,千万不要写错这些字
引用名句时,不仅要引用得体,字也不要写错哦。以下名句中的字极易写错,现整理如下。(括号内的字是规范的、正确的。)
1.会当凌绝顶,一揽(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2.不知天上宫阙,今昔(夕)是何年? (苏轼《水调歌头》)
3.谦受益,满遭(招)损。 (《尚书》)
4.君子坦荡荡,小人常(长)戚戚。 (《论语·述而》)
5.天生我才(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6.金玉其外,破(败)絮其中。 (刘基《卖柑者言》)
7.看似寻常最奇绝(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
8.问渠哪得清如许,唯(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9.窈窕淑女,君子好求(逑)。 (《诗经》)
10.穷且益坚,不堕(坠)青云之志。 (王勃《滕王阁序》)
11.业精于勤,荒于嘻(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进学解》)
12.别有忧(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13.东船西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
1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花(华)发。 (苏轼《念奴娇》)
15.无边落木箫箫(萧萧)下,不见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16.出师未捷身先死,常(长)使英雄泪满襟。 (陆游《书愤》)
17.一言既出,四(驷)马难追。 (邓析子《转辞》)
18.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粟)。 (苏轼《赤壁赋》)
19.事(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曹雪芹《红楼梦》)
20.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晖)。 (孟郊《游子吟》)
2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怡(殆)。 (《论语·为政》)
22.祸兮福之所依(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
(内容根据钟永辉《名句默写中的易错字归纳》整理,原文刊发在《新语文学习(高中版)》2009年Z1期)
人民日报总编室汇总的易错字! 日,人民日报社总编室举行“汉字英雄”挑战赛。挑战赛中,总编室校检组和政治组编辑分别结合平时工作实际,为大家奉上总编室易错字指南。
四类易错字词举例
总编室校检组 林筱
一、读音相近或相同之错:
继、既、即:
继(既)往开来:继,继承,前人的事业,开拓未来。
一如既(继)往:既是还是的意思
即使、既然、既来之则安之
州是一种行政区划:汉末天下分为十三个州,此后,地方行政上分为州、郡、县三级,到明清以后州的范围缩小了,出现了很多带州的地名,如今带州字的地名很多跟古代的州名有关,比如:广州、杭州、扬州
洲则是水中的陆地、或者河流冲击行程的沙洲,比如:湖南橘子洲、珠江三角洲、株洲(临逯水和湘江,从前就是个县叫株洲县,后升格为株洲市)、亚洲(世界岛),满洲里则是俄语音译。
油然而生(升):生,产生,自然而然地产生,而不是自然而然地升起。例子:谈笑风生、四海升平。
另外,每逢中秋节,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经常被引用,大家可以考虑一下,这个海上生明月是哪个生?很多人往往会错写为“海上升明月”。从字面意思来看也没错,可是一个“生”字一出就显得气象万千,出神入化,而写作“升”字虽然也可理解,但是品味起来就显得平淡无奇、意境全无。与这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第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里也用生。
例子:震、振:震耳欲聋、振聋发聩
二、字形相近之错:
这是我们在编辑录入的时候编辑或者操作员比较容易出错的地方。字形相近、但是意思相远。
已、己、巳:三个的开口问题
赢、羸、嬴:三个月和凡中间的不同
孟、盂:上面不同
三、词义相近之错:
权利、权力
这两个词如何用比较明了的方式区分呢?我们可以用他们的英文来理解,权利的英文是right,权力的英文是power,right指的是人与生俱来的、不可被剥夺的自然权利,如自由、平等、生命和财产不被侵害的权利,人权的英语自然是human right.而权力指的是某一群体赋予特定群体的强制力量和支配力量,比如我们常说:我党的权力来自于人民,我们可以说我党的power来自于人民。
辩证、辨证:辩证施治
泄露、泄漏:泄露是指泄露抽象的东西,泄露机密、泄露考题。而泄漏则指泄漏比较具体的东西,泄漏气体,液体等。
爆发、暴发
四、容易望文生义之错:
合龙(拢):大坝合龙(拢):修筑堤坝或围堰时,人们把留在最后的缺口叫“龙口”,因此把大坝封口截流叫“合龙”。
换挡(档):挡是排挡的简称,是汽车等用来改变牵引力的装置。
急(激)流勇进
攻城略(掠)地
暗度(渡)陈仓:现今的区分方法是度指的是时间上的移动,渡指的是空间上的移动,如果按照这个区分法,似乎应该用“渡”复合词义。可是古代两个度都有“过”的意思,比如还有春风不度玉门关,也是用度。现今的工具书中《现汉》用度,而《中国成语大辞典》用渡。我们还是依照现汉的标准
………………………………………
从形、音、义分类错别字
总编室政治版杨旭
世界上有四大古老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中国的甲骨文,埃及圣书体,以及玛雅文字。时代变迁、沧海桑田,唯有中国的甲骨文经过岁月的淘洗和打磨,沿用至今。
汉字表意,一撇一捺间,出错率很高。形、音、义,三个要素都潜藏着错别字的风险。形近致错,如:若苦、贷货、戊戌戍;音近致错,如:暴爆、度渡、品位品味;义近致错,如:象相、长常、化妆、化装等。
这三个要素再组合,就可以列举出音近形异、音异形近、义同形异等更富针对性的分类。结合实际应用,我们做了一个未必完全的错别字简版分类。
第一类,白日梦型
白日梦是什么,就是一场空,有很多错别字词你瞅着顺眼,但在规范汉语中却是不存在的,纯属虚构,这类错别字词,我们把它称作白日梦型。
比如:黯然销魂的“黯然”,这个词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情绪低落,二是指阴暗。用到第二层意思的时候,很自然地会联想到昏暗的暗字,错写成“暗然”。
心理学中,有一个“最简单原则”:人们往往会用最快捷、最便利的方式来感知外界刺激,按照自己的期望和背景去解读。比如形容光线不足时,我们更容易联想到昏暗的暗字。
“凑合”错写成“凑和”,因为后者使用率更高;
“针砭”错写成“针贬”;
“谈笑风生”错写成“谈笑风声”等等。
说明我们习惯于用更常见的字,或者自己更便于理解的意义去再造词语,从而犯错。
面对这种类别的错别字,我们坚决要只选对的,杜绝造词。
第二类,哥俩好型
这类错别字词,正确的版本特别相近,而且也是现代汉语存在的表达形式。面对这样镜花水月的迷局,我们就只能扎扎实实弄懂其中原委。
比如:“爆发”和“暴发”,都有“突然发作”的意思,到底用哪个?这种情况下,就要按照词源和习惯进行区分。
“爆发”多指由火或爆炸物引起的,如爆发革命战争、火山爆发等。
“暴发”多用于洪水、山洪、传染病等。
但是,也很多字词是感情好时能穿一条裤衩,感情差时就势同水火。“辩”跟“辨”就是这样一对欢喜冤家。他们有亲密无间的时候,比如跟“白”组词,两个字可以任意使用。但是两个词跟“分”组词,意思却是大相径庭,“分辩”是指解释,比如“随他怎么说,我不想分辩。”而“分辨”是指区分,如“那天雾特别大,他连方向都分辨不清。”
更令人无语的是,这两个字有“证”结合时,就成了精神分裂的词语,在某些意项中是两者可以互相替代的,比如作“辨析考证”的意思理解时,可以通用。但在另外意项中却只能择一,比如作“合乎辩证法”的意思时,只能写作“辩证”。
对于这类词语,除了吐槽以外,只能多多积累、关注细节。
第三类,认错人型
这一类其实是对错别字词的一个拓展。一般的错别字词主要是因为形和音上发生了偏离导致的,而这一类则主要是由于曲解了词语的本义。
比如,“不刊之论”。这个词源于西汉,当时的大文学家扬雄在写一部关于方言的著作,尚未完全成书的时候,他的朋友就称赞它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刊”在这里的意思是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所以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而现在许多人将“不刊之论”理解为“不能刊用的言论”等,与其本义相差十万八千里。
还有几个类似的词语与大家分享:
“危言危行”:本义是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常被错用为害怕发表言论或者危险的言论和行为。
“望其项背”:本义是可以赶上、可以超过。但不少人却误用为“赶不上”。
“五风十雨”:本义是指风调雨顺,常被错用为表示“常常刮风下雨”。
对于这样的错别词,我们要了解词源,找准真义。
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
一、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贯彻实施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和《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做好图书编校质量检查和评比工作,特对图书中常见的文字、词语、语法、标点符号、数字用法、量和单位、版面格式等方面的差错,提出一个便于操作的认定细则,供出版管理部门及各出版社参考。
第二条 版面编排格式的判别,以《图书书名页》(GB&1)、《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等国家标准为依据。标点符号正误的判别,以《标点符号用法》(GB/T&1)为依据。数字用法正误的判别,以《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GB/T&1)为依据。规范汉字正误的判别,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86年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1955年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少数字后来有调整),1988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为依据。异形词正误的判别,以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为依据。汉语拼音拼写正误的判别,以《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GB/T&1)、《中文书刊名称汉语拼音拼写法》(GB)、《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和《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汉语地名部分)》等为依据。自然科学名词正误的判别,以1990年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教委、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的《关于使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科技名词的通知》为依据。量和单位正误的判别,以1993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公布的国家标准《量和单位》(GB&—1993)为依据。语言文字正误的判别,以《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新华字典》(1998年修订本)等常用工具书为&参考依据。
第三条 &语言文字现象是复杂的,科学知识是无穷的,因此.本细则不可能涵盖各类问题,只列举图书中常见的一些差错,以期举一反三。为便于评比操作,有些不宜计错的情形也一并择要列出。
二、文 字&
第四条 &文字差错包括错别字、多字、漏字、颠倒字、已明令停止使用的异体字、不符合《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字形规定的旧字形,以及汉语拼音和外文等方面的差错。
第五条 &错别字是错字和别字的合称。错字,指像字但不是字,规范字典里查不出的字;别字,指把甲字写成乙字,规范字典里虽然有,但用在这里不当的字。
第六条 &错字虽然与正字形似,但不是字,比较容易判别;而别字则不同,或者形似,或者音同,或者义近,似是而非,判别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因此,判别别字,要从字义人手。现将常见的词语中一些较难界定的别字列举如下(括号里的字是错的):
和蔼(霭),安(按)装,酒吧(巴),暴(爆)发户,炮(爆)羊肉,凋敝(蔽),奴颜婢(卑)膝,金碧(壁)辉煌,明辨(辩)是非,辨(辩)析,辨&(辩)证施治,心胸褊(偏)狭,针砭(贬)时弊,治标(表)不治本,濒(频)临,赌博(赙),脉搏(博、膊),按部(步)就班,战略部(布)署,兴高采&(彩)烈,璀璨(灿),最高检察(查)院,察(查)言观色,惊诧(咤),一刹(霎)那,万古长(常)青,不齿(耻)于人类,相形见绌(拙),川(穿)流不&息,串(窜)门,吹毛求疵(刺),氽(川)丸子,精粹(萃),催(摧)化剂,戴(带)罪立功,虎视眈眈(耽),担(耽)心,殚(惮)精竭虑,好搭档&(挡),大排档(挡),挡(当)车工,变速挡(档),到(倒)底怎么样,马镫(蹬),真谛(缔),玷(沾)污,间谍(牒),通牒(谍),大名鼎鼎(顶),&装订(钉)书籍,纱锭(绽),度(渡)假村,举一反(返)三,成绩斐(蜚)然,凑份(分)子,省份(分),年份(分),水分(份),分(份)量,名分&(份),分(份)内,分(份)外,辈分(份),竹竿(杆),麦秆(杆),金刚(钢),横膈(隔)膜,沟(勾)通信息,勾(沟)结敌人,变卦(挂),诡&(鬼)计多端,走上正轨(规),灌(贯)输,坩埚(锅),震撼(振憾),浩瀚(翰),引吭(亢)高歌,随声附和(合),和(合)盘托出,哄(轰)堂大笑,&内讧(哄),变幻(换)莫测,《黄(皇)帝内经》,皇皇(煌)巨著,彗(慧)星,融会(汇)贯通,诨(浑)号,候(后)补委员,负笈(籍)从师,不假&(加)思索,汗流浃(夹)背,戛(嘎)然而止,佼佼(姣)者,挖墙脚(角),直截(接)了当,电介(解)质[指绝缘体],电解(介)质[指导电体],噤&(禁)若寒蝉,尽(仅)管,陷阱(井),不胫(径)而走,腈(睛)纶,赳赳(纠)武夫,抉(决)择,诀(决)别,勘(堪)探,堪(勘)舆,戡(堪)乱,中&肯(恳),抠(扣)字眼,蜡(腊)染,蜡(腊)纸,谰(烂)言,滥(烂)调,同等学力(历),再接再厉(励),黄连(莲)素,链(连)霉素,项链(练),&黄粱(梁)美梦,寥寥(廖)无几,鳞(麟)次栉比,棉铃(蛉)虫,蒸馏(溜)水,流(留)芳百世,螺(罗)丝钉,温情脉脉(默),贸(冒)然,笑眯眯&(咪),甜言蜜(密)语,弥(迷)天大谎,沉湎(缅)酒色,一文不名(明),没(末)落,墨(默)守成规,拇(姆)指,百衲(纳)本,唯唯诺诺(喏),呕&(沤)心沥血,如法炮(泡)制,赔(陪)礼道歉,抨(评)击,裨(俾)益,偏僻(辟),癖(僻)好,平(凭)添,风尘仆仆(扑),大器(气)晚成,青&(清)山绿水,山清(青)水秀,屈(曲)指可数,一阕(阙)词,声名鹊(雀)起,发轫(韧),杂糅(揉),繁文缛(褥)节,偌(喏)大年纪,砂(沙)轮,&霎(刹)时间,少(稍)安毋躁,威慑(摄),革命圣(胜)地,旅游胜(圣)地,长盛(胜)不衰,各行其是(事),招工启事(示),神气十(实)足,首&(手)屈一指,金银首(手)饰,抒(舒)情,精神矍铄(烁),追溯(朔),唢(哨)呐,鞭挞(鞑),碳(炭)元素,煤炭(碳),碳(炭)素钢,一摊(滩)&泥,前提(题),提(题)纲,字帖(贴),铤(挺)而走险,走投(头)无路,抟(搏)土造人,高品位(味),任人唯(为)肾,魁梧(武),好高骛(鹜)远,趋之若鹜(骛),&文恬武嬉(嘻),袄(袄、妖)教,安详(祥),销(消)声匿迹,元宵(霄)节,通宵(霄)达旦,威胁(协),别出心(新)裁,锦绣(秀)河山,麦锈(绣)&病,戊戌(戍)变法,栩栩(诩)如生,寒暄(喧),宣(渲)泄,主旋(弦)律,徇(循)私,赝(膺)品,集腋(掖)成裘,谒(竭)见,神采奕奕(弈),弈&(奕)棋,肄(肆)业,圯(圮)上老人,优(忧)柔寡断,给予(于),予(于)以表扬,滥竽(芋)充数,竭泽而渔(鱼),鱼(渔)肉百姓,左右逢源&(圆),世外桃源(园),芸芸(纭)众生,雍容(荣)华贵,书札(扎),敲诈(榨)勒索,明火执仗(杖),膨胀(涨),缜(慎)密,旁征(证)博引,卷帙&(秩)浩繁,仗义执(直)言,养殖(植)业,学以致(至)用,树脂(酯),硫酸二甲酯(脂),摩肩接踵(踪),文绉绉(诌),高瞻远瞩(嘱),一炷(柱)&香,编纂(篡),康庄(壮)大道,急躁(燥),恣(姿)意妄为,诅(咀)咒。
第七条 &图书中应当使用《简化字总表》规定的简化字,不得使用已经废止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1977年)中的简化字。横线左侧的字不能作为横线右侧的字的简化字:代—戴,付—副,干—赣,笈—籍,亍—街,兰—蓝、篮,令—龄,另—零,欠—歉,蒜—算,仃—停,太—泰,午—舞,圹—塘,予—预,迂—遇,园—圆,正—整,咀—嘴等等。“桔”(音jié)不是“橘”的简化字,只用于“桔梗”、“桔槔”,不能代替“橘”字。
第八条 1986年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对几个字作了调整。该表的说明中指出:“原《简化字总表》中的个别字,作了调整。'叠’、'覆’、'像’、'囉’不再作'迭’、'复’、'象’、'罗’的繁体字处理。……'囉’依简化偏旁'罗’类推简化为'啰’。'瞭’字读'liǎo’(了解)时,仍简作'了’,读'liào’&(瞭望)时作'瞭’,不简作'了’。”据此,“叠”字的“重叠”(一层加一层)义,例如“叠石为山”、“层见叠出”、“折叠”、“叠床架屋”、“叠翠”、&“叠罗汉”、“叠印”、“叠韵”、“叠嶂”、“叠彩山”等词语,不得使用“迭”字。“覆”字的翻倒义,如“覆巢”、“覆灭”、“覆亡”、“覆辙”、“覆&被”等词语,不得使用“复”字。“像”字用于人物图像、好像、相似等义,例如“肖像”、“录像”、相像”、“好像”、“像话”、“像样”等词语,不得使用&“象”字。“啰嗦”的“啰”和作为助词的“啰”,不可使用“罗”字。此外,藉,简化为“借”,如“藉口”“凭藉”应作“借口”“凭借”;但“慰藉”“狼&藉”的“藉”仍用“藉”。“萧条’、“萧索”的“萧”没有简化为“肖”;用于姓氏,随原稿,不计错。
第九条 &凡用繁体字排版的图书,在用简化字本翻排繁体字本时,必须对应准确。特别是那些古代就有、现在作为简化字的传承字,在翻排繁体字本时不得误用,如:“党项”的“党”不得用“黨”,“长征”的“征”不得用“徵”,洞山良价(人名,佛教曹洞宗的创始人之一,“价”,音jiè)的“价”不得用“價”,“南宫适”(人名)的“适”(音kuò)不得用“逋”,“万俟”(姓氏,音Mòqí)的“万”不得用“萬”,“体夫”(抬棺材的人)的“体”(音&bèn)不得用'體”,“人云亦云”的“云”不得用“雲”,姓种的“种”(音chóng)不得用“種”,作为乐器的“筑”不得用“築”,允准的“准”不得用“凖”,“窗明几净”的“几”不得用“幾”,“白术”的“术”(音zhǘ)不得用“術”,等等。误用的繁体字应视为错字。
第十条 &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55年12月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要求从1956年2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规定“从实施之日起,全国出版的报纸、杂志、图书一律停止使用表中括弧内的异体字。但翻印古书须用原文原字的,可作例外。”“停止使用的异体字中,有用作姓氏的,在报刊图书中可以保留……”随后,国家语委根据实施过程中各方面的反映,1956年3月恢复“阪、挫”2字。1986年10月恢复“诉、讌、晔、詟、诃、鳝、纳、划、鲙、诓、雠”11字。1988年3月恢复“翦、邱、於、澹、骼、彷、菰、溷、徼、薰、黏、桉、愣、晖、凋”15字。3次共恢复28字,这些字不作为异体字对待。
此外,根据实际情况,本细则再放宽两点:一是引用古籍的文字,尽可能使用通用字,但个别容易引起歧义的可使用异体字;二是该《整理表》中原只限于姓氏使用异体字,用在名字中也不计错。如:镕、淼、榘、邨、珮等。
第十一条 &根据国家教委和国家语委1988年7月公布的《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的要求,汉语拼音的拼写以词为单位连写,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应拼写为“Zhongguo&Shehui&Kexueyuan”,不可拼写为“ZhongguoShehuiKexueyuan”,也不可拼写为“Zhong&Guo&She&Hui&Ke&Xue&Yuan”。转行规则参照英文,必须在一个完整的音节处转行,并加转行线“一”(占一个汉字的1/3)。
三、词 语&
第十二条 &词语误用的根本原因是误解词义。如:“截至1997年12月底”的“截至”不能使用“截止”,“报名日期1月30日&截止”的“截止”不能使用“截至”;“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权利”不能使用“权力”,“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不能使用“权&利”;“招工启事”的“启事”不能使用“启示”,“战争启示录”的“启示”不能使用“启事”;“老师爱护学生”的“爱护”不能使用“爱戴”;“随声附和”&的“附和”不能使用“符合”;等等。因为“截至”与“截止”、“权利”与“权力”、“启事”与“启示”、“爱护”与“爱戴”、“附和”与“符合”的含义是&不同的,误用了就不能正确地表情达意。类似的误用词语还有,有利-有力,以至-以致,合龙-合拢,化装-化妆,经纪-经济,学历-学力,反应-反映,检察&-检查,查看-察看,服法-伏法,处置-处治,品味-品位,等等。&
第十三条 &异形词是现代汉语书面语中并存并用的同音(声、韵、调完全相同)、同义(理性意义、色彩意义和语法意义完全相同)而书写形式不同的词语。图书编校时遇到异&形词应使用《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里的推荐形式。例如(括号内是淘汰的形式):按语(案语)、百废俱兴(百废具兴)、本分(本份)、笔画(笔划)、参与&(参预)、成分(成份)、赐予(赐与)、戴孝(带孝)、淡泊(澹泊)、订单(定单)、订户(定户)、订婚(定婚)、订阅(定阅)、分量(份量)、丰富多彩&(丰富多采)、复信(覆信)、告诫(告戒)、过分(过份)、轰动(哄动)、角色(脚色)。《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未收的异形词可以采用《现代汉语词典》的&推荐形式。如果没有采用《现代汉语词典》的推荐形式,也不扣分。
第十四条 &误用成语的实质是破坏了成语结构的定型性和意义的完整性。结构的定型性,是说成语的构成成分和构成方式比较固定,使用时不能随意改动。如:“有的放矢”不&能说成“有的放箭”,“万紫千红”不能说成“千紫万红”,“源远流长”不能改为“渊远流长”,“意气风发”不能改为“意气奋发”,“明日黄花”不能改为&“昨日黄花”,等等。意义的完整性,是说成语的意义不是它的构成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由构成成分的意义经过概括而形成的、带有比喻和形容的性质。下面几种&情形应按误用词语处理,每处计1个差错。&
(一)意义理解错误。例如:&&
1.不少前往泉州旅游、观光的海外游客乘车行驶在无树的公路上,任凭风尘、烈日的侵袭,纷纷摇头叹息,叹为观止。(“叹为观止”是用来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的。)&
2.在成都地区的考古发掘中,至今还没有发现第二座惠陵古冢,应该说,刘备墓在成都已无可厚非了。(“无可厚非”意思是没有可以过分责难的,应改为“毫无疑义”。)&
3.这一次扑灭森林大火,解放军又一次首当其冲。(“首当其冲”意思是处于冲要位置首先被冲击,与“冲锋在前”的含义完全不同。)&
(二)把成语拆开使用而导致不当。例如:&
1.大凡热心荐贤的人,也总是十分爱贤。不因求全而责备,不因小过而废之。(“求全责备”不能拆开。)
2.他的作品,既不矫揉,也不造作。(“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不能拆开。)
第十五条 &使用缩略语要防止造成误解。每篇文章首见时最好使用全称,以后可使用缩略语。但应注意有些词是不能省略的,如“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不能缩略为“省人大主&任”,因为作为省级最高权力机关的人大会议,只有执行主席,它的常委会才有主任的职务。使用缩略语不恰当一般不计错,但省略掉必要成分,已经构成知识性差&错,就要计错了。
第十六条 &人名、地名、单位名称要正确。外国人名(知名度高的)的译名采用通用的译法或者通行的写法。知名度不高的一般可参照新华社译名手册译出。国内外地名的写法&以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最新地图和地名录为准。小的地名应冠以省、市、地区名称,小单位应冠以大的地域和上一级领导单位名称。译名不合常规和无法判断地域&的地名和单位名,应当计错。
四、语 法&
第十七条 &图书中常见的语法差错,大致可以分为:词性误用,数量表达混乱,指代不明,虚词使用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等。
第十八条 词性误用。例如:&
1.画家田雨霖义务为学生讲座。(“讲座”是名词,应改为动词“讲课”。)
2.运输企业的代表向乘客坦诚了春运的苦衷。(“坦诚”是形容词,应改为动词“说出”。)
3.他由于顶不住压迫而丧失了原则。(“压迫”是动词,应改为名词“压力”。)
第十九条 数量表达混乱。例如:
1.三名重伤的战士们在接受手术。(“战士”前面有了数量词“三名”,后面就不能有“们”。)
2.去年,有13个海岛人均收入超过千元以上。(“超过”后面应该是确定的数,而“千元以上”是不确定的。)
3.由于化疗药物反应,朱鹏的白血球指数比正常值少三倍。(表示数量的减少,不能用倍数,只能用分数。本句可以改为“只是正常值的1/3”。)
第二十条 指代不明。例如:
1.张总经理和李总工程师正在讨论一个技术改造项目,他同意他的看法。(两个“他”,不知道哪个是指张总经理,哪个是指李总工程师。)
2.外电报道:深圳一动物园有人向游客出售活鸡,让他们抛给老虎和狮子活活吃掉。他们呼吁“制止这种残忍的活动”。(两个“他们”指代不同。应把第2个“他们”改为“有关人士”一类的词语。)
3.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决不能采用体罚或变相体罚的办法。这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不利的。(“这”指代的是前面的句子,结果句子的意思和作者要表达的正好相反。可以把“这”改为“体罚或变相体罚”。)
第二十一条 虚词使用不当。例如:
1.每隔一段时间,他们就组织人员昼夜观察,对大熊猫发出的每一个声音都记录下来。(“对”要改为“把”。)
2.法制报要向读者宣传国家的法规法纪,首先报纸自己要遵纪守法,这样,报纸才有感召力。否则报纸让别人学法守法,而办报却违法犯法,就是失职。(“否则”的意思是“如果不这样,那么就……”。要把“否则”改为“如果”。或改为“否则就是失职”。)
3.现场嘉宾和观众对他的机智和幽默报以了会心的掌声。(“以”是介词,后面不能有助词“了”。))
第二十二条 搭配不当。例如:
1.目前我国城市分布很不均匀,东部沿海一带有城市275座,而西部地区城市数量较少,这不利于减少东西部差距。(“减少”和“差距”不搭配。可以把“减少”改为“缩小”。)
2.在香山老人的传说里,曹雪芹的足迹走遍了香山。(“足迹”和“走遍”不搭配。可以把“走遍”改为“遍布”。)
3.他们说服了老师的劝阻。(“说服”和“劝阻”不搭配。可以改为“说服了进行劝阻的老师”。)
第二十三条 成分残缺。例如:
1.我国入世在即,入世后必将为我国国民经济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缺主语。去掉“后”,让“入世”作主语。)
2.盗版盗印是近些年图书库存积压不断攀升的重要原因之一。(缺动词。在“近些年”后面加上“造成”。)&
五、标点符号&
第二十四条 1995年12月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是判别标点符号正误的依据。
第二十五条 句号(。)表示陈述句末尾的停顿,是句末点号,只能用在句子的末尾,而不能用在句子的里面。句号的误用主要有两种情形。
(一)是句子而不用句号断句。常见一段文字一逗到底。例如:
已经25岁了,我终于成为专业合唱队的演员,遗憾的是没唱几年歌,领导却让我改唱评戏,由于唱法路子不对而毁了噪子,我被迫含着眼泪离开了舞台。(这一段文字有三个句子,“演员”和“评戏”后的逗号应改为句号。)
(二)不是句子而用了句号。把一个句子拆成几个句子。例如:
1.电视短剧《荷花》通过一个卖扇子的小女孩同小偷勇敢斗争的故事。表现了小女孩的纯洁、善良、勇敢的性格。反映了小女孩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心灵。(这是一个复句,前两个句号应改为逗号。)
2.产生经费紧张的原因,一个是实在缺得多。另一个是在经费使用效率上也存在一些问题。(这是一个复句,第一个句号应改为逗号。)
2.产生经费紧张的原因,一个是实在缺得多。另一个是在经费使用效率上也存在一些问题。(这是一个复句,句中的句号应改为逗号。)
第二十六条 逗号(,)表示句子内部的一般性停顿。逗号的误用有5种情形。
(一)不该停顿的地方用了逗号。例如:
总之,这部文集,触及了当代一系列重大的学术问题,相信有心的读者,会从中得到深刻的启示。(“文集”和“读者”后面的逗号应删。)
(二)该停顿的地方没用逗号。例如:
我在武汉听了毛委员演说三个月之后又在郑州听到谭延闿对湖南农民运动的恶毒攻击……(“演说”的后面应该加逗号。)
第二十七条 分号(;)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判别分号用法正误,要掌握3条原则:(1)从停顿的长短看,句号&﹥分号﹥逗号﹥顿号;(2)分号不用在普通单句中;(3)分号一般用在并列复句里,被分号隔开的各分句中,至少有一组内部有逗号。分号的误用主要有4种情形。
(一)并列词语间误用分号。并列词语间的停顿要用顿号或逗号,不能用分号。例如:
《湖畔》中人物的对话;《鲜花开放的地方》中环境的点染;《大钱饺子》里的铺叙议论,都十分富有特色。(并列短语作主语,短语内的两个分号都应改为逗号。)
(二)非并列关系的单重复句内分句间误用分号。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的第一层可以使用分号,为的是分清分句间的结构关系。单重复句不存在这个问题,所以不能使用分号。例如:
去年12月13日,在河北省香河县公安局的配合下,通州区公安局破获了盗窃高压输电线路铁塔塔材的案件;抓获犯罪分子二十余人。(分号应改为逗号。)
(三)不在第一层的并列分句间误用了分号。分句间用不用分号,要看并列分句是不是在第一层上,不在第一层上就不能用分号。例如:
对于一切犯错误的同志,要历史地全面地评价他们的功过是非,不要一犯错误就全盘否定;也不要纠缠历史上发生过而已经查清的问题。(第一层分界在“功过是非”的后面。“不要……”与“也不要……”之间不能用分号。分号应改为逗号。)
(四)两个句子间误用分号。例如:
这样的豪言壮语,究竟出自谁人之口呢?不是别人,正是林彪;它是否合乎马克思主义呢?它是赤裸裸的反马克思主义的谬论。(“林彪”后面的分号应改为句号。)。)
第二十八条 顿号(、)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用顿号隔开的并列词语可以充当各种句法成分。并列词语间的停顿,也可以用逗号。停顿较长时用逗号,停顿较短时用顿号,难以分清长短时,一般用顿号。顿号的误用主要有5种情形。
(一)非并列词语间误用顿号。例如:
这几年,报刊上报道的因主持正义、被顶头上司打击报复的人,也不是个别的。(“因主持正义”与“被顶头上司打击报复”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因果关系,中间不应该用顿号。可以改为“因主持正义而被顶头上司打击报复”。)
(二)没有停顿的并列词语间误用顿号。例如:
他们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牛马”中间没有停顿,不应该用顿号。)
(三)不同层次的停顿都使用顿号,混淆了结构层次。例如:
中央顾问委员会秘书长、国家体委顾问荣高棠、国家体委主任李梦华和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主席钟师统等应邀参加十佳运动员评选揭晓和发奖大会。(3位领导人的名字,构成第一层的并列关系,荣高棠的两个职衔构成第二层的关系。第一层用逗号,第二层用顿号,不能都用顿号。)
(四)相邻数字连用表示概数时,不能用顿号隔开。例如:
我们曾经去过六、七个这样的购物中心,看到二、三十位老人……(两个顿号都应该去掉。)
(五)在一些序次语的后面误用了顿号。例如:
第一、第二、首先、其次、(顿号应改为逗号。)&(一)、(二)、(三)、(1)、(2)、(3)、①、②、③、(序次语既然用了括号,或者本身就是圈码,后边就不必再加顿号。)&1、2、3、A、B、C、(顿号应改为下脚圆点。)
第二十九条 问号(&?)主要用来表示疑问句末尾的停顿。问号还用来表示设问句、反问句末尾的停顿。问号的误用主要是把非疑问句误作疑问句。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有“谁”、“哪”、“什么”、“怎么”、“怎样”等疑问词和带有“是……还是”疑问结构的句子里。例如:
1.他不得不认真思考企业的生产为什么会滑坡?怎样才能扩大产品的销路?(第1个问号应改为逗号,句末的问号应改为句号。)
2.关于什么是智力?国内外争论多年也没有定论。(前面的问号应改为逗号。)
3.他独自走着,低着头,分不清天上下的是雨,是雪,还是雪珠儿?(句末的问号应改为句号。)
第三十条 叹号(!)主要用来表示感叹句末尾的停顿。例如: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语气强烈的祈使句、陈述句和反问句末尾的停顿也应该使用叹号。叹号的误用多发生在语气舒缓的祈使句、陈述句和反问句中。例如:
1.小李,你还是多休息几天再上班吧!(这是一个语气舒缓的祈使句,句末叹号应改为句号。)
2.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开拓技术市场,实行技术商品化,才能使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这是一个语气舒缓的陈述句,句末叹号应改为句号。)
第三十一条 冒号(:)表示提示性话语之后的停顿,用来提起下文。冒号的误用表现为5种情形。
(一)“某某说”插在引文的中间,“说”字后面用了冒号。例如:
“唔。”老张一面听,一面应,一面伸手过来说:“你给我吧。”(“说”字后面的冒号应改为逗号。)
(二)在没有停顿的地方用了冒号。例如:
我跳下车来,说了声:“忠爷爷再见!”就往家里走去。(“说了声”后面的冒号应删去。)
(三)在一个句子里出现了两重冒号。例如:
也还有另一种观点:当作品涉及某些阴暗现象的时候,有的同志会说:“你写的现象虽然是真实的,但要考虑文艺的党性原则。”(第一个冒号应改为句号。)
(四)该用冒号的地方没用冒号。例如:
企业长期亏损,出路只有一条,改革。(提示性话语“出路只有一条”后面的逗号应改为冒号。)
(五)冒号(:)误为比号(∶)。
第三十二条 &引号(横行为“”'’,竖行为『』「」)的作用有三个:一是把引文和本文区别开来;二是标明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三是标明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为了分清引&文的层次,横行引文规定第一层引文用双引号,引文中的引文用单引号;竖行引文规定第一层引文用双引号(或单引号),引文中的引文用单引号(或双引号)。引&号的误用有5种情形。
(一)上下引号不配套,即:有上引无下引或有下引无上引,单双引混用,上下引一顺,等等。
(二)竖行引文引号单双引号次序混乱(即一会儿先双后单,一会儿又先单后双),都属于差错。
(三)引文末尾标点位置混乱。例如:
1.古人云:“多行不义必自毙”。(引文完整而独立,末尾的句号应放在引号里面。)
2.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火种犹存。共产党人“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引文不独立,末尾的句号应放在引号外面。)
(四)转述的文字加了引号。例如:
老太太说,“她儿子是个工人,出来好几年了,她是第一次来抚顺。”(删去引号,或将引号内第三人称的“她”改为第一人称的“我”。)
(五)带有特殊含义(比喻义或贬义)的词语末加引号。例如:
自私,不听从合理的指导,没有自尊心,都是性格上很大的弱点。这些弱点都是老牌的慈母送给她们孩子的恩物。(“慈母”和“恩物”都带有贬义,应当加引号。)。)
第三十三条 书句号(《&》&〈&〉)是表示文化精神产品的专名号。书名号的误用主要是使用范围扩大化。
(一)书名(包括篇名)、报纸名(包括板块、栏目名)、期刊名(包括栏目名),以及其他文化精神产品(电影、戏剧、乐曲、舞蹈、摄影、绘画、雕塑、工艺品、邮票、相声、小品等)的题目可用书名号,非文化精神产品不能使用书名号。例如:
物质产品名、商品名、商标名、课程名、证件名、单位名、组织名、奖项名、活动名、展览名、集会名、称号名等等,均不能使用书名号,用了要计错。
(二)丛书名要使用书名号,如《五角丛书》《当代农村百事通丛书》。
(三)书名号里面的名称要与实际名称相符。如《人民邮电》报,《求是》杂志。
第三十四条 括号([&]())的功能是对正文的补充和注释。括号的误用,除了不配套外就是位置不适当。
(一)句内括号放在了句外。例如:
唯心论历来反映剥削阶级的利益,代表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反动派的武器,反动派的宣传工具”。(列宁:《我们的取消派》)(括号应当放在句号前面。)
(二)括号离开了被注释的文字。例如:
不久,国民议会迁到法皇的内宫凡尔赛去(在巴黎城西南18公里)。(括号应放在“去”字前面。)
第三十五条 省略号(……)标明行文中省略了的文字。省略号的误用,除了形状不合规定(不是6个连点)外,还有两种情形。
(一)省略号前后保留了不应该使用的顿号、逗号、分号。例如:
写到这里,赵朴老的神采又活现在我的眼前,与他相关的好几件事又从记忆中浮出……。(省略号后的句号应删去。)
(二)省略号与“等”、“等等”并用。例如:
在另一领域中,人却超越了自然的力,如飞机、火箭、电视、计算机……等等。(“等等”和句号,应当删去。)
第三十六条 连接号的形式为一字线“—”(占一个字的位置)。连接号还有另外3种形式,即长横“——”(占两个字的位置)、半字线“-”(占半个字的位置)和浪纹“~”(占一个字的位置)。要注意区分它们的使用场合,相同场合前后不一致的计错。
(一)连接两个相关的名词构成一个意义单位,用一字线。如:原子—分子论,中国—芬兰协会。(也可以用半字线,但不要用长横)
(二)连接相关的地点、时间表示走向或起止。用一字线。如:北京—上海特快列车,鲁迅(),(前者也可以用长横,后者也可以用浪纹,但不要用半字线)
(三)连接相关的汉字或外文和阿拉伯数字表示产品型号,用一字线。如:TPC—3海底光缆,东方红—75型拖拉机。(也可以用半字线)
(四)标准代号。如《标点符号用法》GB/T&1,国内统一刊号CN&11—1102/I。(用了半字线也不算错,但不要用长横)
(五)连接相关的阿拉伯数字表示范围,用浪纹。如:2500万元~3000万元,-36℃~-8℃。(也可以用一字线,但不要用半字线或长横。)
第三十七条 间隔号(·)用在被隔开的词语中间。间隔号的误用有两种情形。
(一)间隔号误为顿号。例如:
大卫、李嘉图(误用了顿号就成为两个人了。)
(二)间隔号误为下脚圆点。例如:
“3.15”消费者日(误用了下脚圆点就成了小数点。)
第三十八条 破折号(——)标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破折号的误用有4种情形。
(一)破折号的前后两部分所指不相同。例如:
他久久地凝视着庭园中央——这张X光片子的主人。(“庭园中央”与“这张X光片子的主人”所指的概念不相当。)
(二)补充说明前未用破折号。例如:
二氧化碳和水在合成车间,叶绿体里发生奇妙的变化。(“合成车间”就是“叶绿体”,且语义的重点在后者,所以,“合成车间”后面的逗号应改为破折号。)
(三)破折号误为两个一字线(——)、四个半字线(----)或一个化学单键号(—)。
(四)破折号不能误作一字线或半字线。
第三十九条 省年号(’)使用高撇号,用于省年形式,如1998年写作“’98”。这是近年来从国外引进的一种符号,中文常用于“标题式”的名称中。例如“&’98春节联欢晚会”。省年号的误用有两种情形。
(一)省年号(’)误置于年份后面。例如:
98’春节联欢晚会。
(二)省年号后面误加了“年”字。例如:
’98年春节联欢晚会。
六、数 字&
第四十条 1995年12月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指出,阿拉伯数字笔画简单,结构科学,形象清晰,组数简短,应当广泛应用。实施过程中碰到一些问题,归纳起来就是,什么情况下应当用阿拉伯数字,什么情况下不能用阿拉伯数字。
(一)应当使用阿拉伯数字的:
1.物理量量值中的数字,如1m(1米)、3kg(3千克)、5d(5天)、20℃(20摄氏度)、0.5A(0.5安)、25mol(25摩)。
2.非物理量量词(计数单位)前的数字,如3人、50元、100根。
3.计数的数值,如正负整数(3,-6)、小数(0.28)、分数(1/3)、百分数(96.25%)、比例(3∶7)及一部分概数(10多、500余、3000左右)。
4.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
5.代号、代码和序号中的数字,如GB&3100—93、国办发〔1998〕3号文件、ISBN7—303—04761—X,HP—3000型电子计算机、第1卷、第18届年会。
(二)必须使用汉字数字的:
1.定型的词、词组、成语、惯用语、缩略语或具有修辞色彩的词语中作为语素的数字。
2.相邻数字连用表示的概数和带“几”字的概数。如七八个人、五十四五岁、十几、三千几百。
3.非公历纪年一律用汉字数字,但应采用阿拉伯数字括注公历。
4.含有月日简称表示事件、节日和其他意义的词组中的数字,应使用汉字数字。当涉及1月、11月,12月时,应用间隔号“·”将表示月和日的数字隔开,并外加引号;涉及其他月份时,不用间隔号。
5.古籍中的数字。
6.文学著作一般使用汉字数字,但也可以适当使用阿拉伯数字。如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计量或计数单位前的数字,纯数字等。
7.竖排文字中的数字,除与字母连用可顺时针转90排外,一律改用汉字数字。
(三)阿拉伯数字的书写规则:
1.为使多位数字便于阅读,可将数字分成组,从小数点起,向左或向右每3位分成1组,组间留一空隙(约为1个汉字的1/4),但不得用逗号、圆点或其他方式。非科技出版物也可不分节。
2.纯小数必须写出小数点前用以定位的“0”。
3.阿拉伯数字不得与除万、亿及法定计量,单位词头外的汉字数字连用。如可写成45300万或4.53亿或4亿5300万,但不能写作4亿5千3百万;三千元可写成3000元或0.3万元,但不能写成3千元;三千米可写成3千米,这里的“千”是词头。
4.一个用阿拉伯数字书写的数值(包括小数和百分数)不能拆开转行。
5.表示用阿拉伯数字书写的数值范围,使用浪纹号“~”。如:10%~20%,(2~6)×103或2×103~6×103,30~40km(也可写成30km~40km)。&
七、量和单位&
第四十一条 除古籍和文学书籍外,所有出版物特别是教科书和科技书刊,在使用量和单位的名称、符号、书写规则时,都应符合1993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国家标准《量和单位》(GB—93)的规定。
第四十二条 使用不规范的量名称,主要表现在:使用已废弃的旧名称,同一个名称出现多种写法,使用自造的名称,等等。
(一)使用已废弃的旧名称。例&如(括号里是废弃的):质量(重量,但人民生活和贸易中质量仍可按习惯称为重量);体积质量,密度或相对体积质量,相对密度(比重);质量热容,比热容&(比热);质量定压热容,比定压热容(定压比热容,恒压热容);电流(电流强度);物质的量(摩尔数,克原子数,克分子数,克离子数,克当量);B的质量分数(重量百分数,质量百分比浓度);B的体积分数(体积百分比浓度,体积百分含量);B的浓度,&B的物质的量浓度(摩尔浓度,体积克分子浓度,当量浓度);粒子注量(粒子剂量);[放射性]活度(放射性强度,放射性)。
(二)同一名称出现多种书写法,这是不能允许的。例如:吉布斯自由能(吉卜斯自由能),阿伏加德罗常数(阿伏伽德罗常数,阿佛加德罗常数)。
(三)使用以“单位+数”构成的名称。例如:长度叫“米数”,时间叫“秒数”,装载质量叫“吨数”,功率叫“瓦数”,物质的量叫“摩尔数”,等等。
第四十三条 量符号的使用不规范,表现为6种情形:
(一)量符号错用了正体字母。国标规定:量符号必须使用斜体,对于矢量和张量,还应使用黑斜体;只有pH是例外。实际上,有的全部使用正体,有的时而正体、时而斜体,这都是不能允许的。
(二)没有使用国标规定的符号。例如:质量的规范符号是m,但常见用w,P,Q,μ等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符号为L或NA,而一些课本中用N或No。
(三)用多个字母构成一个量符号。例如:用IAT作为内部空气温度的量符号,用CHT作为临界高温的量符号,实际上二者都是3个单词的缩写。有些书刊把输入功率表示成Pi,输出功率表示成Po,也是不对的,规范的表示应分别为Pi和Po。
(四)把化学元素符号作量符号使用。例如:“H2∶O2=2∶1”,这是不规范的表示方式,正确的表示方式为:指质量比,应为m(H2)∶m(O2)=2∶1;指体积比,应为V(H2)∶V(O2)=2∶1。
(五)把量符号当作纯数使用。如“物质的量为n&mol”,正确的表示为“物质的量为n,单位用mol”。
(六)量符号的下标不规范。主要表现为没有优先采用国标规定的下标,正斜体混乱,大小写混乱。
1.没有采用国标已规定的下标,有的用量名称的汉语拼音缩写作下标,有的甚至用汉字作下标。如:辐射能,国标规定的符号为EF,但有的书刊用EF,有的干脆用E辐,这些都是不规范的。
2.正斜体混乱。凡量符号和代表变动性数字,坐标轴名称及几何图形中表示点线面体的字母作下标,采用斜体;其他情况为正体。例如:体胀系数av(v为体积量符号);电能Wi(i=1,2,3…)(i代表变动性数字);力的y分量Fy(y为坐标轴符号);△ABC的面积S△ABC。
3.大小写混乱。区别大小写的规则为:量符号作下标,其字母大小写同原符号;来源于人名的缩写作下标用大写正体;不是来源于人名的缩写作下标,一般都用小写正体。
第四十四条 单位名称书写错。主要表现在对相除组合单位和乘方形式的单位名称书写错误。
(一)相除组合单位名称与其符号的顺序不一致,名称中的“每”字多于1个。例如:速度单位m/s的名称是“米每秒”,而不是“秒米”“米秒”“每秒米”“秒分之米”;质量热容单位J/(kg·k)的名称是“焦耳每千克开尔文”或“焦每千克开”,而不是“焦耳每千克每开尔文”或“焦每千克每开”。
(二)乘方形式的单位名称错误。例如:截面系数单位m3的名称是“三次方米”,而不是“米三次方”。“米立方”“立方米”;面积单位m2十的名称是“平方米”,而不是“二次方米”“米平方”“米二次方”“平方”。
(三)在组合单位名称中加了符号。例如:摩尔体积单位m3/mol的名称是“立方米每摩尔”或“立方米每摩”,而不是“立方米/摩尔”“立方米/每摩尔”“米3/每摩”“米3摩-1”等。
第四十五条 单位中文符号的书写和使用不准确。主要表现在:把名称或不是中文符号的“符号”当中文符号使用,组合单位中既有国际符号又有中文符号,非普及性书刊中使用了中文符号,等等。
(一)把单位的名称作为中文符号使用。例如:单位N·m的中文符号是“牛·米”,而不是“牛米”或“牛顿米”。
(二)使用既不是单位名称也不是中文符号的“符号”。如:“牛顿/平方米”的写法是错误的。如果是压强单位的名称,则应为“牛顿每平方米”或“牛每平方米”;如果是压强单位的中文符号,则应为“牛/米2”或“牛·米2”。类似的错误用法还有:“千克/摩尔”应为“千克/摩”,“焦耳/开尔文”应为“焦/开”,“立方米/秒”应为“米3/秒”,“安培每米2”应为“安/米2’,“韦伯·米-1”应为“韦·米-1”,“瓦开-1”应为“瓦·开-1”。
(三)组合单位中2种符号并用。例如:速度单位不应写作“km/时”,而应写作“km/h”或“千米/时”,流量单位不应写作“m3/分”,而应写作“m3/min”或“米3/分”;用药量单位不应写作“mg/(kg·天)”,而应写作“mg/(kg·d)”或“毫克/(千克·天)”。
(四)非普及性书刊和高中以上教科书使用单位的中文符号或名称。按国标要求,非普及性书刊和高中以上教科书在表达量值时都应使用单位的国际符号,如把m、K、min、Hz、Ω、m/s2分别写作米、开、分、赫、欧、米/秒2是违反国标规定的,中文符号只在小学、初中教科书和普通书刊中在有必要时使用。
第四十六条 单位国际符号书写和使用错误。主要表现为如下七个方面:
(一)单位符号错用了斜体字母。
(二)单位符号的大小写错误。国标规定,一般单位符号为小写体(只有升的符号例外,可用大写体L),来源于人名的单位符号其首字母大写。常见错误如:把m(米)、s(秒)、t(吨)、Ix(勒)分别写成M、S、T、Lx;把Pa(帕)、w(瓦)、Hz(赫)分别写成pa、w、HZ或Hz。
(三)把单位英文名称的非标准缩写或全称作为单位符号使用。如把min(分)、s(秒)、d(天)、h(小时)、a(年)、lx(勒)、r/min(转每分)分别写成m、sec、day、hr、y或yr、lux、rpm。
(四)把ppm、pphm、ppb、ppt等表示数量份额的缩写字作为单位符号使用。应改用它们分别代表的数值10-6、10-8、10-9(美、法等国)或10-12(英、德等国)、10-12(美、法等国)或10-18(英、德等国)。
(五)相除组合单位中的斜线“/”多于1条。例如:把服药量的单位mg/(kg·d)和血管阻力单位kPa·s/L错误的表示为mg/kg/d和kPa/L/s。
(六)对单位符号进行修饰。主要表现是:加下标,在组合单位中插入说明性字符,修饰单位1等。例如:
1.把最小电流表示为I=3Amin,正确表示应为Imin=3A。
2.把Pb的质量浓度为0.1mg/L表示为0.1mg(Pb)/L或0.1mg铅/L,规范表示应为ρ(Pb)=0.1mg/L。
3.把Ca的质量分数表示为Ca为25%(m/m)或Ca为25%(W/W),规范表示应为w(Ca)=25%。
4.使用习惯上常用的经过修饰的单位符号。如标准立方米Nm3、mn3,标准升NL、Ln,正确的符号应为立米m3,升L或1。
(七)书写量值时,数值与单位符号间未留适当空隙,或把单位插在数值中间,如:15mol应为15&mol,1m75应为1.75&m或175&cm,10s01应为10.01&s。
第四十七条 SI词头符号的书写和使用不正确。主要表现为:词头大小写混淆,独立使用,重叠使用,对不许采用词头的单位加了词头,对乘方形式的单位加错了词头等。
(一)混淆大小写。20个SI词头中,代表的因数≥106的7个词头:M(兆)、G(吉)、T(太)、P(拍)、E(艾)、Z(泽)、Y(尧)要采用大写正体,代表的因数≤103的13个词头k(千)、h(百)、da(十)、d(分)、c(厘)、m(毫)、μ(微)、n(纳)、p(皮)、f(飞)、a(阿)、z(仄)、y(幺)要采用小写正体。
(二)独立使用。词头只有跟单位结合才有意义,如10μm、Ω不得写作10μ,5MΩ。
(三)重叠使用。例如mμm、mμs、μμF、μkg、kMW应分别改为nm、ns、pF、mg、GW。
(四)对不许加词头的单位°(度)、′([角]分)、″([角]秒)、d(天)、h(时)、min(分)、r/min(转每分)、n&mile(海里)、kn(节)等加了词头。
(五)对乘方形式的单位加错了词头。例如:把7200m3/d错写成7.2m3/d,把m-2错写成10Mm-2,正确的表示应分别为7.2dam-3/d和10mm-2。
第四十八条 使用非法定单位或已废弃的单位名称。主要表现以下4种情形:
(一)使用市制单位,如尺、寸、担、斤、两、钱、亩等。在普通书刊特别是以农民为读者对象的书刊中,在表达小面积时还可以使用“亩”,但要括注法定计量单位“公顷”。
(二)使用早已停用的“公字号”单位。除公斤、公里、公顷以外的所有“公字号”单位都应停止使用,如公尺(米、m),公分(厘米、cm),公亩(百平方米、100m2),公升(升、L),公方(立方米、m3),公吨(吨、t)等(括号中为法定名称及符号)。公斤、公里也不要用于教科书中,而应分别改用千克kg、千米km。
(三)使用英制单位。英制单位是必须废弃的,当确有必要出现英制单位时,一般采用括注的形式,如51cm(20英寸)。
(四)使用CGS制中有专门名称的导出单位及其他杂类单位。这些常见废弃单位及其换算因数如下表所示:&
1&μ=1μm
1&Fermi=10-15m=1&fm
1&dyn=10-5N
1&kgf=9.80665N
1&tf=9.80665kN
标准大气压
1&atm=101.325Kpa
工程大气压
1&at=9.80665×104Pa
1&Torr=133.322Pa
1&mmHg=133.322Pa
1&mmH2O=9.80665Pa
1&P=0.1Pa·s
斯(托克斯)
1&St=1cm2/s
1&den=(1/9)tex
1oR=(5/9)K
—=——-459.67
[米制]克拉
1&carat=200mg
1&erg=10-7J
1&cal=4.1868J
大卡、千卡
1&kcal=4.1868kJ
度(电能)
1度=1kW·h
[米制]马力
1马力=735.499W
1&ph=104lx
1&sb=104cd/m2
1&nt=1cd/m2
1&Oe79.578A/m
1&Mx10-5Wb
体积克分子浓度
1&M=1&mol/L
第四十九条 在图、表等中,在用特定单位表示量的数值时未采用标准化表示方式。国标规定了2种方式:即a.用量和单位的比值,b.把量的符号加上花括号,并用单位的符号作为下标,并建议采用第1种方式,例如:v/(m·s-1)或v/(m/s),而不表示成“v(m/s)”或“v,m/s”的形式。如有需要也可以表示成(略)或(略)的形式,但水平分式线不能省略。
第五十条 数理公式和数学符号的书写或使用不正确。主要表现在字母、符号的正、斜体混淆,数理公式的转行不符合规定等。
(一)该用正体的字母用了斜体。例如:对其值不变的数学常数e(=2.7182818…)、π(=3.1415926…)、i(=-1,电工学中常用j),已定义的算子符号div(散度)、d(微分号)、△(有限增量符号)、δ(变分号)等,有特殊含义的缩写字max(极大值)、Re(实部)、T(转置)、Rt(直角)、ASA(角边角)等,使用了斜体字母。
(二)该用斜体的字母用了正体。例如:对变数x、y,函数f,φ(t),?i中变动的附标i,几何图形中表示点线面体的字母(像点P、线段CD、平面Σ、△ABC、三棱锥P-ABC)等,使用了正体字母。
(三)数理公式转行不符合规定。新标准规定:“当一个表示式或方程式需断开、用2行或多行来表示时,最好在紧靠其中记号=,+,&-,±,÷,×,·或/后断开,而在下一行开头不应重复这一记号。例如:ax+by-cz=m-n+p。
(四)其他常见错误,如下表所示:
八、版面格式&
第五十一条 版面格式是图书的包装形式,但它又不是单纯的形式。图书的版面格式应当体现美观、实用、准确三个原则。不同的版面有着不同的格式,从封面、书名页、目录、书眉、标题、注释、插图、表格、索引,一直到正文,都有着不同的格式,审校版面格式与正文内容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第五十二条 封面(包括包封),是图书的外包装,除应体现美观、实用、准确三个原则外,还应按照常规和法定要求,在固定的位置刊登书名、著译者名、出版者名、条码、定价、国际标准书写号等项内容。编校者除保证各种版面格式和内容准确外,还应使其相关项目保持一致。
第五十三条 根据国家标准《图书书名页》(GB1)的&规定,图书正文之前必须设置载有书名信息的书名页。书名页包括主书名页和附书名页。主书名页正面必须提供书名、著作责任者、出版者等信息,位于单数页码&面。主书名页背面必须提供图书的版权说明、在版编目数据和版本记录等信息,位于双数页码面。凡不严格执行本标准的图书应当计错&。
第五十四条 目录,是图书内容体系的缩影,除要求标题、作者名、附缀页码必须与正文一致外,本身还须眉目清楚,即从字体、字号和版面格式三个方面体现标题体系。例如:同一级题字体字号要一致,无题序的题目转行要缩进1字排,副标题也要缩进1字排,等等。
第五十五条 书眉,是正文章节变化的反映,除必须与正文章节标题文字保持一致外,还有其固定的版面格式,即双数页码排第1级题,单数页码排第2级题(如无第2级题,单双页码均可排第1级题);同一面上有两个第2级题时,应排后出现的;眉题一般排在外版口一侧或居中排。
第五十六条 标题,是反映图书内容的纲,而且是成体系的。标题的格式应以不同的字体、字号、占行、位置等来体现其隶属关系。较长标题转行时不应割裂词汇,更不应因转行而产生歧义或相反义。此外,还应避免出现“背题”,即题目下无正文的现象。
第五十七条 注释,是对正文的解释和交代。版面格式有夹注、脚注、篇末或书末注3种。脚注格式最复杂,编校者必须根据正文版面的实际变化,调整脚注的顺次和版面格式,使之与正文注码对口。篇末注中的“见本书页码”要特别注意核对准确。书末注中附缀的正文页码,也要核对准确。
第五十八条 &插图,是图书的重要内容,分为随文插图和单页插图两种。随文插图的位置要根据设计标注核对准确。要特别注意插图与正文内容的衔接问题,图的位置一般不要超&前,可以略微拖后,但不能超越本节范围。有说明文字的,一般排在图下或图的侧面,要特别注意核对图与文是否配套,防止张冠李戴,图中人物的左右应依读者立&场来分。跨页图必须双码跨单码。横置图一律朝向左侧,即反时针转90°。图的顺序号应按章编排。此外.还要防止图的倒置和反片。
第五十九条 &表格,是图书内容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表格的格式一般是先排表序、表题,然后排表头、横竖表线、数字、注释、资料来源等。表序一般以章节顺序和表格顺序组&成:表头有横竖两种,必要时可以互换;项目中的隶属关系要清晰,小项目要缩格排;续表必须加排表头;跨页表必须双页跨单页;表中数字一般以末位数对齐,注&意不要错格。
第六十条 索引,一般分为人名、地名、文献、主题或名目4种。索引的编排一般按笔画或拼音顺序,也有用四角号码的。无论哪一种编排方法,都应注意笔画、拼音和号码的准确无误。特别要核对准确条目的附缀正文页码;正文页码有变动,要相应改正索引的随缀页码。
第六十一条 学术性专著文后参考文献,必须根据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进行编排,不合要求的可以适当计错。文献如为专著,其著录项目的格式为:主要责任者&,其他责任者(供选择),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文献如为期刊中飘析出的文章,其著录项目和格式为:主要责任者,题名,期刊名,出版年,卷号(期号),页码。例如:
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修订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76
华罗庚,王元,论一致分布与近似分析:数论方法(1)中国科学,1973(4):339~357
第六十二条 清样页码(包括边码),要着重(或反复)清点,有暗码的要在清样上标明“暗××页”。
第六十三条 正文版面格式应注意:另面、另页、暗码的统排、段落的另起和接排,引文的缩格或变换字体要前后一致,内文中的空行、空字等等,都要校对准确。&
九、附 则
第六十四条 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计算方法按照日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附件《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计算方法》执行。
第六十五条 &本细则力求照顾到各个学科,但是,所列举的问题远不可能涵盖所有内容,比如,自然科学名词、学科符号,外文、译名差错的判别依据,事实性、知识性、一般政&治性差错的判别依据等,由于资料的不足和技术上的困难而暂缺。各地区、各出版社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差错认定细则。
第六十六条 本细则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校对研究委员会拟制,并邀请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若干专家参与审定。&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
代替GB/T&1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
General&rules&for&writing&numerals&in&publications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1《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与GB/T&1《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原标准在汉字数字与阿拉伯数字中,明显倾向于使用阿拉伯数字。本标准不再强调这种倾向性。
——在继承原标准中关于数字用法应遵循“得体原则”和“局部题例一致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措辞上的适当调整,以及更为具体的规定和示例,进一步明确了具体操作规范。
——将原标准的平级罗列式行文结构改为层级分类式行文结构。
——删除了原标准的基本术语“物理量”与“非物理量”,增补了“计量”“编号”“概数”作为基本术语。
本标准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北京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詹卫东、覃士娟、曾石铭。
——GB/T&1。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
本标准规定了出版物上汉字数字和阿拉伯数字的用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出版物(文艺类出版物和重排古籍除外)。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公文,以及教育、媒体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数字用法,也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计量&&measuring
将数字用于加、减、乘、除等数学运算。
编号&&numbering
将数字用于为事物命名或排序,但不用于数学运算。
概数&&approximate&number
用于模糊计量的数字。
4&&数字形式的选用
4.1&&选用阿拉伯数字
4.1.1&&用于计量的数字
在使用数字进行计量的场合,为达到醒目、易于辨识的效果,应采用阿拉伯数字。
示例&1:-125.03&&&&&34.05%&&&&&63%~68%&&&&1∶500&&&&&&97/108
当数值伴随有计量单位时,如:长度、容积、面积、体积、质量、温度、经纬度、音量、频率等等,特别是当计量单位以字母表达时,应采用阿拉伯数字。
示例&2:523.56km(523.56千米)&&346.87L(346.87升)&&&5.34m2(5.34平方米)
567mm2(567立方毫米)&&605g(605克)&&100~150kg(100~150千克)
34~39℃(34~39摄氏度)&&北纬40°(40度)&&120&dB(120分贝)
4.1.2&&用于编号的数字
在使用数字进行编号的场合,为达到醒目、易于辨识的效果,应采用阿拉伯数字。
示例:电话号码:98888
邮政编码:100871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11号
电子邮件地址:
网页地址:http://127.0.0.1
汽车号牌:京A00001
公交车号:302路公交车
道路编号:101国道
公文编号:国办发[1987]9号
图书编号:ISBN&978-7-
刊物编号:CN11-1399
章节编号:4.1.2
产品型号:PH-3000型计算机
产品序列号:C84XB-JYVFD-P7HC4-6XKRJ-7M6XH
单位注册号:
行政许可登记编号:-828
4.1.3&&已定型的含阿拉伯数字的词语
现代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事物、现象、事件,其名称的书写形式中包含阿拉伯数字,已经广泛使用而稳定下来,应采用阿拉伯数字。
示例:3G手机&&MP3播放器&&G8峰会&&维生素B12&&&97号汽油&&“5·27”事件&&&“12·5”枪击案
4.2&&选用汉字数字
4.2.1&非公历纪年
干支纪年、农历月日、历史朝代纪年及其他传统上采用汉字形式的非公历纪年等等,应采用汉字数字。
示例:丙寅年十月十五日&&庚辰年八月五日&&腊月二十三&&正月初五&&八月十五中秋
秦文公四十四年&&太平天国庚申十年九月二十四日&&清咸丰十年九月二十日
藏历阳木龙年八月二十六日&&日本庆应三年
4.2.2&概数
数字连用表示的概数、含“几”的概数,应采用汉字数字。
示例:三四个月&&一二十个&&四十五六岁&&五六万套&&五六十年前
几千&&二十几&&&一百几十&&&几万分之一
4.2.3&已定型的含汉字数字的词语
汉语中长期使用已经稳定下来的包含汉字数字形式的词语,应采用汉字数字。
示例:万一&&&&一律&&&&一旦&&&&三叶虫&&&&四书五经&&&&星期五&&&&四氧化三铁&&&&八国联军
七上八下&&&&一心一意&&&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方面&&&&&二百五&&&&&半斤八两
五省一市&&&&五讲四美&&&相差十万八千里&&&&&八九不离十&&&&&白发三千丈
不二法门&&&&二八年华&&&五四运动&&&&&“一·二八”事变&&&&&&“一二·九”运动
4.3&选用阿拉伯数字与汉字数字均可
如果表达计量或编号所需要用到的数字个数不多,选择汉字数字还是阿拉伯数字在书写的简洁性和辨识的清晰性两方面没有明显差异时,两种形式均可使用。
示例1:17号楼(十七号楼)&&3倍(三倍)&&第5个工作日(第五个工作日)
100多件(一百多件)&&&20余次(二十余次)&&约300人(约三百人)
40天左右(四十天左右)&&50上下(五十上下)&&50多人(五十多人)
第25页(第二十五页)&&第8天(第八天)&&第4季度(第四季度)
第45页(第四十五页)&&共235位同学(共二百三十五位同学)&&0.5(零点五)
76岁(七十六岁)&&120周年(一百二十周年)&&&1/3(三分之一)
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八世纪)&&20世纪80年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公元253年(公元二五三年)&&日(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
下午4点40分(下午四点四十分)&&4个月(四个月)&&12天(十二天)
如果要突出简洁醒目的表达效果,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如果要突出庄重典雅的表达效果,应使用汉字数字。
示例2:北京时间日14时28分
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不写为“11届全国人大1次会议”)
六方会谈(不写为“6方会谈”)
在同一场合出现的数字,应遵循“同类别同形式”原则来选择数字的书写形式。如果&两数字的表达功能类别相同(比如都是表达年月日时间的数字),或者两数字在上下文中所处的层级相同(比如文章目录中同级标题的编号),应选用相同的形式。&反之,如果两数字的表达功能不同,或所处层级不同,可以选用不同的形式。
示例3:日&&&&二〇〇八年八月八日(不写为“二〇〇八年8月8日”)
第一章&&&&第二章……第十二章(不写为“第一章&第二章……第12章”)
第二章的下一级标题可以用阿拉伯数字编号:2.1,2.2,……
应避免相邻的两个阿拉伯数字造成歧义的情况。
示例4:高三3个班&&&&高三三个班(不写为“高33个班”)
高三2版&&&&&高三(2)班(不写为“高32班”)
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公告文件或财务文件中可同时采用汉字数字和阿拉伯数字。
示例5:2008年4月保险账户结算日利率为万分之一点五七五零(0.015750%)
35.5元(35元5角&&三十五元五角&&叁拾伍圆伍角)
5&&数字形式的使用
5.1&&阿拉伯数字的使用
5.1.1&&多位数
为便于阅读,四位以上的整数或小数,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分节:
——第一种方式:千分撇
整数部分每三位一组,以“,”分节。小数部分不分节。四位以内的整数可以不分节。
示例1:624,000&&&92,300,000&&&19,351,235.235767&&&1256
——第二种方式:千分空
从小数点起,向左和向右每三位数字一组,组间空四分之一个汉字,即二分之一个阿拉伯数字的位置。四位以内的整数可以不加千分空。
示例2:55&235&367.346&23&&&&&98&235&358.238&368
注:各科学技术领域的多位数分节方式参照GB&的规定执行。
5.1.2&&纯小数
纯小数必须写出小数点前定位的“0”,小数点是齐阿拉伯数字底线的实心点“.”。
示例:0.46不写为.46或0。46
5.1.3&&数值范围
在表示数值的范围时,可采用波浪式连接号“~”或一字线连接号“—”。前后两个数值的附加符号或计量单位相同时,在不造成歧义的情况下,前一个数值的附加符号或计量单位可省略。如果省略数值的附加符号或计量单位会造成歧义,则不应省略。
示例:—36~—8℃&&400—429页&&100—150kg&&12&500~20&000元
9亿~16亿(不写为9—16亿)&&13万元~17万元(不写为13~17万元)
15%~30%(不写为15~30%)&&4.3×106~5.7×106(不写为4.3~5.7×106)
5.1.4&&年月日
年月日的表达顺序应按照口语中年月日的自然顺序书写。
示例1:日&&&&&&&&&日
“年”“月”可按照GB/T&的5.2.1.1中的扩展格式,用“-”替代,但年月日不完整时不能替代。
示例2:&&&&&8月8日(不写为8-8)&&2008年8月(不写为2008-8)
四位数字表示的年份不用简写为两位数字。
示例3:“1990年”不写为“90年”
月和日是一位数时,可在数字前补“0”。
示例4:&&&
5.1.5&&时分秒
计时方式即可采用12小时制,也可采用24小时制。
示例1:11时40分(上午11时40分)&&21时12分36秒(晚上9时12分36秒)
时分秒的顺序应按照口语中时、分、秒的自然顺序书写。
示例2:15时40分&&14时12分36秒
“时”“分”也可按照GB/T&7408—&.1.1和5.3.1.2中的扩展格式,用“:”替代。
示例3:15:40&&&14:12:36
5.1.6&&含有月日的专名
含有月日的专名采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时,应采用间隔号“·&”将月、日分开,并在数字前后加引号。
示例:“3·15”消费者权益日
5.1.7&&书写格式
5.1.7.1&&字体
出版物中的阿拉伯数字,一般应使用正体二分字身,即占半个汉字位置。
示例:234&&&&&&&&57.236
5.1.7.2&&换行
一个用阿拉伯数字书写的数值应在同一行中,避免被断开。
5.1.7.3&&竖排文本中的数字方向
竖排文字中的阿拉伯数字按顺时针方向转90度。旋转后要保证同一个词语单位的文字方向相同。
示例:(略)&
5.2&&汉字数字的使用
5.2.1&&概数
两个数字连用表示概数时,两数之间不用顿号“、”隔开。
示例:二三米&&一两个小时&&三五天&&&&一二十个&&&&四十五六岁
5.2.2&&年份
年份简写后的数字可以理解为概数时,一般不简写。
示例:“一九七八年”不写为“七八年”
5.2.3&&含有月日的专名
含有月日的专名采用汉字数字表示时,如果涉及一月、十一月、十二月,应用间隔号“·”将表示月日的数字隔开,涉及其他月份时,不用间隔号。
示例:“一二·八”事变&&&&“一二·九”运动&&&&五一国际劳动节
5.2.4&&大写汉字数字
——大写汉字数字的书写形式
零、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万、亿
——大写汉字数字的适用场合
法律文书和财务票据上,应采用大写汉字数字形式记数。
示例:3,504(叁仟伍佰零肆圆)&&&&39,148(叁万玖仟壹佰肆拾捌圆)
5.2.5&“零”和“〇”
阿拉伯数字“0”有“零”和“〇”两种汉字书写形式。一个数字用作计量时,其中“0”的汉字书写形式为“零”,用作编号时,“0”的汉字书写形式为“〇”。
示例:“3052(个)”的汉字数字形式为“三千零五十二”(不写为“三千〇五十二”)
“95.06”的汉字数字形式为“九十五点零六”(不写为“九十五点〇六”)
“公元2012(年)”的汉字数字形式为“二〇一二”(不写为“二零一二”)
5.3&阿拉伯数字与汉字数字同时使用
如果一个数值很大,数值中的“万”“亿”单位可以采用汉字数字,其余部分采用阿拉伯数字。
示例1:我国1982年人口普查人数为10亿零817万5&288人。
除上面情况之外的一般数值,不能同时采用阿拉伯数字与汉字数字。
示例2:108可以写作“一百零八”,但不应写作“1百零8”“一百08”
4&000可以写作“四千”,但不能写作“4千”<font color="#16全国卷高考默写易错字一、注意字的笔画1.侯 候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不齐。③萧关逢&&&&骑,都护在燕然。【侯(hóu),会意字。从矢,从厂(hàn)。“矢”,箭也。“厂”,箭程也。“矢”与“厂”联合起来表示“一箭之程”。本义:箭靶,也指以箭程确立新建侯国的四至。说明:古代诸侯受封建国,首先确定一处合适地点作为国中所在,然后在此处向东南西北各射一箭,以箭头落地处作为新建侯国的四至,即四境。这种风俗直到解放前的蒙古草原上还存在,即蒙古族王爷若有意赏赐贵宾土地,便让他射箭,这一箭之地,便算作被赏赐者的土地了。候(hòu):1.等待;2.看望,问好;3.时节;4.事物在变化中的情状。】2.已 己①死而后&&&&,不亦远乎?②&&&&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③蒹葭采采,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④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矣。⑤我闻琵琶&&&&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惘然!⑦君子曰:学不可以&&&&。⑧仁以为&&&&任,不亦重乎?⑨&&&&所不欲,勿施于人。⑩不以物喜,不以&&&&悲。海内存知&&&&,天涯若比邻。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至人无&&&&,神人无功,圣人无名。3.夭 天①背负青天而莫之&&&&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4.千 干①而或长烟一空,皓月&&&&里。5.徒 徙①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②鹏之&&&&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6.殆 贻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②作《师说》以&&&&之。7.砌 彻①雕栏玉&&&&应犹在,只是朱颜改。8.另注意如下字写法舞:有四竖,右下角不是“牛”。酹:右下角是“寸”,表示人的脚。指事。小篆字形,从又,从一。“又”象手形,“一”指下手腕一寸之处。“寸”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寸”的字往往与“手”有关。本义:中医切脉,称距离手腕一寸长的部位为“寸口”,简称“寸”。炙:上方是一个斜着的“月”,表示肉。二、注意同音谐音字1.决 绝①荡胸生曾云,&&&&眦入归鸟。会当凌&&&&顶, 一览众山小。②往来而不&&&&者,滁人游也。③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④非能水也,而&&&&江河。⑤余音袅袅,不&&&&如缕。⑥冰泉冷涩弦凝&&&&,凝&&&&不通声暂歇。【64篇中只有一个“决”,记住这句话就可以了。】2.作 做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②其中往来种&&&&,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③便要还家,设酒杀鸡&&&&食。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春泥更护花。⑤马&&&&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⑥万里悲秋常&&&&客,百年多病独登台。⑦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商人妇。⑧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了土。【64篇中,只有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用了“做”。】3.坐 座①觥筹交错,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②苏子愀然,正襟危&&&&。③莫辞更&&&&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④凄凄不似向前声,满&&&&重闻皆掩泣。&&&&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坐:动词,可替换为“坐下”。座:名词,可替换为“座位”。】4.常 长①圣人无&&&&师。②斜阳草树,寻&&&&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而或&&&&烟一空,皓月千里。④不应有恨,何事&&&&向别时圆?⑤&&&&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⑥大漠孤烟直,&&&&河落日圆。⑦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⑧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叹。5.架 驾①&&&&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②驽马十&&&&,功在不舍。③&&&&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架:建造;搭设;支撑。这个字在64篇中只有一个,记住即可。驾:1.把车套在牲口身上,使拉(车或农具);2.古代车乘的总称,亦特指帝王的车,可代指帝王;3.使开动,操纵;4.在……上面,超出;5.对人的敬辞。】6.罔 惘①学而不思则&&&&,思而不学则殆。②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极,二三其德。③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然!【后来人,总要给古文字加点偏旁,所以处在较晚时代的诗,喜欢用“惘”。】7.唯 惟①芳与泽其杂糅兮,&&&&昭质其犹未亏。②东船西舫悄无言,&&&&见江心秋月白。③斯是陋室,&&&&吾德馨。④&&&&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这两个字连专家都分不清,所以只有死记了。】8.青 清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②岸芷汀兰,郁郁&&&&&&&&。③岱宗夫如何? 齐鲁&&&&未了。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⑤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衫湿。⑥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涟而不妖。⑦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⑧起舞弄&&&&影,何似在人间!⑨金樽&&&&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⑩&&&&风徐来,水波不兴。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沙白鸟飞回。【指颜色时用“青”,修饰“空气”和“水”时用“清”。】9.沧 苍①东临碣石,以观&&&&海。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海。③&&&&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④&&&&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⑤蒹葭&&&&&&&&,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⑥天之&&&&&&&&,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⑦适莽&&&&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⑧山川相缪,郁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和“海”在一起一定是“沧”,注意“沧桑”是“沧海桑田”的缩写。苍多指灰白色或植物的青色。】10.尤 优 犹①其西南诸峰,林壑&&&&美。②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阵和睦,&&&&劣得所。③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唱后庭花。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且从师而问焉。⑤士之耽兮,&&&&可说也。⑥雕栏玉砌应&&&&在,只是朱颜改。【64篇中用“尤”的只有一处,切记。“尤”是“尤其,更加”。“优”相当于“好”。 “犹”相当于“还”。】11.齿 耻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相师。12.蔚 尉①望之&&&&然而深秀者,琅琊也。13.工 宫①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女。②&&&&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不知天上&&&&阙,今夕是何年。④朝歌夜弦,为秦&&&&人。14.至 致①余人各复延&&&&其家,皆出酒食。②&&&&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③故不积跬步,无以&&&&千里。④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千里。⑤彼于&&&&福者,未数数然也。15.倾 顷①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颓也。②后值&&&&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③商旅不行,樯(qiáng)&&&&楫(jí)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⑤上下天光,一碧万&&&&。⑥俄&&&&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⑦纵一苇之所如,凌万&&&&之茫然。【倾:是动词,可以替换为“倒塌”。顷:中国市制田地面积单位;短时间。】16.指 止①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即天涯。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17.临 凌①先帝知臣谨慎,故&&&&崩寄臣以大事也。②有亭翼然&&&&于泉上者,醉翁亭也。③&&&&溪而渔,溪深而鱼肥。④东&&&&碣石,以观沧海。⑤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江,横槊赋诗。⑥会当&&&&绝顶,一览众山小。⑦纵一苇之所如,&&&&万顷之茫然。【凌:在……上方。临:在……旁边。】18.矣 也①尔来二十有一年&&&&!②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③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④牡丹之爱,宜乎众&&&&。⑤则知明而行无过&&&&。⑥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而后乃今培风。⑦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⑧廉颇老&&&&,尚能饭否?⑨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⑩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19.付 负 覆①宜&&&&有司论其刑赏。②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③至于&&&&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④风之积也不厚,则其&&&&大翼也无力。⑤使&&&&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⑥&&&&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⑦蜀山兀,阿房出。&&&&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负:背着。付:交给。覆:盖住,倾倒。】20.幽 忧①野芳发而&&&&香,佳木秀而繁阴。②舞&&&&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③别有&&&&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④生于&&&&患而死于安乐也。⑤先天下之&&&&而&&&&,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个字还是比较好区分的,只要记住和“暗”对应的一定是“幽”,就可以了。】21.燥 躁①唇焦口&&&&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②用心&&&&也。【燥:干,缺少水分。躁:性急,不冷静】22.冽 洌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②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形声字,从冰列声,本义为“寒”。 洌:形声字,从水列声,本义为“水清”,古代诗人常用以形容酒清而醇。】23.阑 栏①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干。②瀚海&&&&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③直&&&&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④雕&&&&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阑干:连绵词,纵横交错的样子。栏:遮拦的东西。】三、注意通假字①学而时习之,不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②舜发于畎亩之中,傅&&&&举于版筑之间。③呜呼!何时眼前突兀&&&&(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④&&&&予作文以记之。⑤举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⑥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记住一点:64篇中没有“嘱”字】⑦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直万钱。⑧荡胸生&&&&云,决眦入归鸟。⑨天地&&&&不能以一瞬。(这个不是通假字哦!)⑩动心忍性,&&&&益其所不能。【记住:64篇中除了“增其旧制”用“增”外,其余再无“增”。】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发。则&&&&明而行无过矣。小&&&&不及大&&&&,小年不及大年。【特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乃反不能及。】师者,所以传道&&&&业解惑也。【特例:彼童子之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人生如梦,一&&&&还酹江月。【特例:①金&&&&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②驾一叶之扁舟,举匏&&&&以相属。】适莽苍者,三餐而&&&&,腹犹果然。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记住:64篇中没有“返”。】四、注意同音谐音字、相邻字偏旁的干扰默写的时候同音字、谐音字以及相邻字的偏旁会相互干扰,一定要再冷静默写一次,以求准确。①别有幽愁暗恨&&&&,此时无声胜有&&&&。②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③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生烟。④&&&&六跪而二&&&&,非蛇&&&&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蟹”“螯”不要写成“鱼”字底。“鳝”不要写成“虫”字旁。<font color="#16年高考课标卷默写应对策略2015年考查的方式仍然是考查理解性记忆,以前未考查过的篇目考2或4分,考查过的篇目不避重复,甚至离考过的句子不远,“炮弹打在原来的弹坑边”。所以,先要切实背会从未考查的,然后其他的也不放松,不理解的字词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做注解,找出自己的重难点,做到真正学会弄懂,力争拿到全分。下面是经过统计的年从未考查到的篇目。高中从未考查的篇目(1篇)9. 登高&&杜甫初中从未考查的篇目(文10篇、诗词曲24)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4. 曹刿论战&&《左传》5.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7. 桃花源记&&陶渊明10. 陋室铭&&刘禹锡11. 小石潭记&&柳宗元 12. 岳阳楼记&&范仲淹14. 爱莲说&&周敦颐15.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6.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17. 关雎&&《诗经》18. 蒹葭 《诗经》19. 观沧海&&曹操20. 饮酒(其五)&&陶渊明2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22. 次北固山下&&王湾24.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26. 望岳&&杜甫28.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29.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30.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31.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33.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34. 雁门太守行&&李贺37. 夜雨寄北&&李商隐38. 无题&&李商隐39. 相见欢&&李煜40.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41. 浣溪沙&&晏殊42. 登飞来峰&&王安石44. 水调歌头&&苏轼46.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47. 过零丁洋&&文天祥48.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49.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50. 己亥杂诗&&龚自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于日通过,现予公布,自日起施行。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江泽民
&&&&&&&&&&&&&&&&&&&&&&&&&&&&&&&&&&&&&&&&&&&&&&&&&&&& 2000&年10月3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
第三章 管理和监督
第四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及其健康发展,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第三条 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
第四条 公民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
国家为公民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条件。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
第五条 国家通用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走在爱情这条路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