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骑公路车比山地车累吗和山地车的人只是跟风为了攀比和炫耀心理而玩的占了多少比例

【图片】认为公路车不结实、通过性差、爱扎胎、没优点的看过来【飙速宅男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6,850贴子:
认为公路车不结实、通过性差、爱扎胎、没优点的看过来
转:《对于公路自行车认识的5大误区》——来自某留学美国的自行车爱好者关于公路车还是山地车的问题看网上有不少关于纠结于山地车还是公路车的问题,看得我很郁闷,美国人根本就没有这种讨论啊。于是写写自己的亲身感受和思考吧,和大家分享,欢迎大家参积极与讨论。写得有点长,耐心看。首先我觉得大家对于这个问题有很多误区呀。大家常见的误区无非这么几个:1.山地车可靠性比公路车高,比较泼辣,皮实耐用,不扎胎,公路车老扎胎。2.公路车通过性差,不能走烂路。3.公路车不安全。4. 公路车不善于爬坡,山地车爬坡更容易。公路车是跑平路的,山地车才是爬坡用的。5.公路车姿势很不舒服,不容易上手。这五点都貌似有道理,但实际都站不住脚。我后面会一一分析。个人认为“山地车” 和 “公路车” 这两个称谓是不大贴切的。国外很多自行车厂商的官网是不这么分类的,比如,捷安特的官网上,山地车属于 “ off-road” 或者 “off-pavement ”这一类,此类还包括 越野公路车和速降车。公路车,铁三车和城市车属于 “on-road ” 或“ on-pavement”, 也就是说,公路车本身就为用于铺设过的路面而设计的,凡是普通汽车能跑的路,就是公路车能跑的路。在Focus 的官网上,分类是: 没有路的山地路段,专业的技术路段,有铺设的城市自行车道,柏油马路,和丛林/草地路段。可见,很多大的自行车厂商在官网上都会按照不同的道路状况来进行细致分类,而绝不会简单分成公路车和山地车。这两个称谓本身就是很笼统的,不确切的。山地车在山区公路上一样笨重,一样不如公路车好使,不是吗?关于几个大家常见的误区,我想根据我个人的经验一一分析。我骑车快一年了,公路山地都骑过,山地车只是当做上学代步用,公路车是锻炼,比赛和跑长途用。
1.“山地车可靠性比公路车高”,这可能是大家最常见的看法了吧。我认为, 公路车可靠性未必差,扎胎几率也未必高。我觉得大家之所以有这种看法 是基于三个原因,一个是国内劣质公路车泛滥,二一个胎压不够,三一个是理所当然先入为主的主观臆想。
我先晒晒我自己的扎胎记录吧: 本人第一辆公路车是钢架,花了900块人民币,在国内跑了1500公里,后轮扎胎两次。第二辆公路车花了1100 块人民币,在国内跑了 1000 公里,从未扎胎。现在这第三辆花了 1100 美元,约合7000 人民币,在美国跑了
1400 公里,从未扎胎。现在的铁三车花了1600 美元,约合 11000 人民币,因换过码表,总里程不详,从未扎胎。自己是校自行车队的赛手,跟着校队出训练大约半年多了,只碰到过一次有队友扎胎的情况。在上周比赛中,那样的骑行强度下,队里也只出现了一个扎胎的。也就是说,我一共只扎过两次胎,全都是在一辆最破的车子上出的。有的人听说过,我的表哥贪便宜买了一辆 750 块的公路车,结果半个月内跑了400公里就扎了7次胎,外加爆了一次胎(放炮了),导致失控伤了一个人。我只跟着老家单车俱乐部的车友出行两次,遇上扎胎的除了我表哥之外全是山地车。著名的铁人三项运动员 Chris Lieto 的一辆Trek TTX六年只出现了一次扎胎的事。 反倒是看看本地的和外地的单车论坛上,车友们的出行记录里,山地车扎胎的事可是一点也不少啊。
大家看出来了吧,好车是几乎没有扎胎问题的。公路车本身要求轻量化,简单化,该省的就省,所以要在同时保证可靠性,公路车对材料材质要求就必然很高,导致合格的公路车价格必然高一点。美国自行车店里的公路车一般几乎没有600美元以下的,最普遍的价格集中在 800-2000美元之间,山地车倒是最便宜 200多美元就能买到。就像我刚才提到的表哥半个月扎八次的车子一样,这种车子在美国是没人买,也没人敢卖的,出了事店主要负责的,有可能吃官司的,有质量问题店主要无条件退换的。你要是买个1000块的公路老扎胎,你换个5000块,1万块,3万块的公路车试试,看它还扎不扎?说到底,国内极低端公路车泛滥,这类车子本不该出现,1000来块钱不到2000块甚至不到1000块的公路车只能说明质量和安全性打了折扣,不是什么”性价比"和“入门级”。这种现象我觉得是“中国国情”决定的,这词虽然听着有点像敏感词们爱说的话,但是这是个店家无义务退换,出了门不负责的地方,商业信誉的缺乏 和老百姓尚不宽裕的钱包催生了这种超级精简版的劣质公路车,这种车子在美国可以算是“不合格产品”。这些东西的存在难免会影响到公路车的声誉。公路车就应该比山地车贵一截。说扎胎频率很高,那是劣质公路车的情况。
公路车开口胎一般要打到110 psi,胎上写着“maximum pressure 110 psi, 实际上完全可以打到 110, 大约7个大气压吧。胎压低了自然容易扎胎。 ”气打足了了容易爆胎“这一 ”常识“ 可能是原因吧。即使是夏天训练我们校队的车都会打到 110psi (有的胎最大气压高于 110). 比赛用的管式胎气压会更高。如果你的车胎在110 psi 爆了,那说明你的车胎属于上面的劣质货。
最后一个原因,有多少人真正统计过某个时间段内某个范围内车友公路车和山地车每一千公里的扎胎次数呢?如果有,数据说话。如果没有,那么这个”公路车比山地车容易扎胎”的结论还科学吗?难道不是笼统的感性结论或者根本就是主观臆测吗?山地车的车胎更厚吗?强度更大吗?有多少人两种车都骑过并且经验多到足够做出一个有价值的感性结论呢?如果公路车很容易扎胎的话,那么环法车手该怎么比赛呢?他们可是 23天 3000多公里呀!好的公路车外胎都是覆盖着凯夫拉纤维的,这种胎是要比山地车胎贵一大截子的。公路车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是个新鲜玩意,一看到这么纤细的轮胎,有不少人会理所当然 不假思索 先入为主地得出“细轮胎不结实“的结论,不是吗?“山地车不扎胎”的想法很多时候恐怕只是个自我心理安慰吧?2. “公路车通过性差。”
公路车通过性确实差,但是问题是你要跑什么路。公路车在烂路上通过性肯定差呀,但它根本不是为到那种地方跑而设计的。就好比马虽然跑得快,通过性好,但是你要拿马来拉重物,耕地,那就别怪马不行了,马就不是干这个的,牛才是。
山东的路可以算是车手的天堂啊,在美国都没见过哪个地方的公路比山东要好。美国的路是只给汽车修的,因为美国人真正开始重视自行车也不过是最近十几年二十来年的事情,最初是根本不考虑自行车的问题的。而中国的路肯定要自一开始就要给自行车和电动车考虑到。所以美国城市里的路说实在的,要多难走有多难走,30° 的上下坡,砖铺的,石板铺的,鹅卵石铺的路面,全是坑和缝的路面,让树根给顶扭了的,打过补丁的,30°的下坡+连续急转,长了苔藓的路面,很多地方还没有自行车道,不来到这里没法想象有多难走。山东要山有山,要平路有平路,不像西雅图,找不到2公里以上的平路。
总之,我觉得山东车手实在是很幸福,生为山东人我觉得为这一点很自豪。所以我要说,选什么车看你的目的是什么,是主要跑柏油马路,还是主要是想去野外或山上跑越野路段。你总要做个选择的,你不可能用一辆车子两者兼顾的,要想兼顾就必然牺牲某一方面的性能。再说了,你想要找山地车跑的越野路段,恐怕你在东营这地方还不好找吧,全是平路,全是柏油马路,东营的路算好的了。你就是真想越野,也找不着能让你越野的路,大多数时候你还是在公路上跑吧。那些偶尔有些颠簸的路段,比如村里的,有些坑的,等等,说实话,公路车都完全能胜任,想想环法的鹅卵石路段吧,他们是怎么跑的?有人骑山地车吗?。
美国人也骑山地车,山地车就是美国人发明的,但是美国人骑山车无非四类用处:短途通勤,特技,越野,参加山地赛,没有人把骑山地车轧柏油路作为运动的,除了几个腰腿不好的老头老太太。凡是周末出来在路上骑自行车并把它作为运动的都是骑公路车的。美国人一提到“自行车赛”是默认为公路赛的,山地赛会特别说明这是山地赛。大家整天听说“环法自行车赛”,什么时候听说“环法公路赛"了?你有听说过有环法赛,环意赛,环西赛,环加赛,环中国,环加拿大,环加利福尼亚,环澳大利亚,环瑞士,环湖赛,环岛赛,等等等,听说过有和这些齐名的山地车赛吗?美国的自行车店里几乎都是公路车为主,展台最前面和橱窗里的的几乎都是公路车,这才是主打,山地车都放在后面的角落里。有的自行车店甚至只经营公路车和计时赛车。甚至有很多自行车厂商都是不做山地车的,比如 Cervelo,Pinarello,Quintana Roo,Ceepo, Argon 18,Bianchi,De Rosa,还有Kestrel,或者只做很有限的山地车的,比如 Colnago。即使是Trek 这种做山地车比较多的美国品牌,其最高水准和最大投入也不是在山地车上,而是在公路车上,著名的Madone 6.9。即使是最初发明山地车的Gary Fisher 这种老牌,大牌山地车厂家,也不敢完全放弃公路车。 3.“公路车不安全。”
这个不能简单地说“不安全”。到底公路车和山地车在同样条件下的事故几率哪个大,山地车运动和公路自行车运动的事故几率哪个大,(注意是山地车运动 和公路自行车运动)有人统计过吗?还是老问题,没有科学分析和数据的支持。的确,公路车的很多部件的结构强度都不及山地车,但是公路车本来不该去承受那么大的力的,它本来不该去跑那个遍地碎石的山路或者那个全是坑的土路的。和山地车相比,公路车最大的缺点在于外胎抓地力小,制动效果差,易打滑,但是这些性能相对于柏油公路这个良好的路况来说已经足够了。车闸,车胎本身质量不过关的问题造成的安全隐患是一部分,路况,天气和车手本身原因又是一部分。最后别忘了,影响安全的最大因素是人,而不是车。人不知车,不出事才怪呢。4.“公路车不善爬坡。”这个很令人无语。可能是因为公路车的2*10 变速的原因吧。但是问题是标准的公路车都是这样的。那些3*9 的27 速公路车都是初级的车子。公路车是为公路设计的,凡是普通汽车走的路都是他能走的,所以本身的速比没有问题,问题在于要么你体力太差,要么你不会摇车。不管是多么陡的山路,只有路面平整,公路车爬坡都会比山地车高效得多。我骑了这么久的公路,还没碰到过我上不去的坡。说“山地车是爬坡的,公路车是跑平路的”,此言差矣,公路车是爬坡的,计时赛车才是跑平路的。5.“公路车姿势很不舒服,上手慢。”这个我不知从何而来,不知道是谁试骑了一下公路车就得出的结论。我是公路和山地都骑的,也骑计时赛车。所以我觉得横向比较,我在这个问题上比较有发言权。要我说,我是直接上手公路的,我用了三周就完全习惯了,过了这三周,公路车就是很舒服的了。这和锁鞋一样,都必须要经过一个阶段而已。这三周时间也许比山地车要长,但是和咱们好几年的骑车生涯相比,这个算得了神马?我从公路车换到铁三车还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姿势呢。再说了,咱们是出来运动的,图个健康和开心的,不是出来图舒服的。 和普通单速代步车相比,山地车跑平路明显更舒服,制动性能也更好,因此操纵更直接,更简洁,顾虑和注意要少得多。但是公路车就不一样了,骑公路车对车手的骑行技术要求更高,需要适应和学习的东西也更多,于是很多人就犹豫了。这就像,你学完高中数学,如果再去学大学数学,可能会感觉很难,但是你再去学初中数学,肯定容易得多,这上手多快呀。一个道理,大家几乎都是由普通单速代步车换成的山地车,这个姿势转换是很轻松的,是不需要什么适应的,但是要由单速代步车换到公路车呢?就不那么轻松了吧,于是望而却步,从此不再尝试公路车。人总是懒惰的,总是对于新东西,和自己不熟悉的东西有种先天抵触的。再说几点,别忘了,公路车出现将近 100年了,而山地车不过只有30的历史。欧美人最早发展起来的是公路自行车运动,山地车和小轮车都是最近 30来年的事,公路越野赛还不到20年的历史。对于欧美人来说,山地车是个比较新的玩意,公路车才是王道,也因为他们道路一直很发达,所以公路车几乎约等于自行车了。在美国英语中“赛车”指的就是“公路赛车”。山地车最初是由 加州几个愣头青在1980 年前后发明的,最初设计目的是特技+越野,后来才是主要是越野,所以山地车多多少少有些“愣头青”色彩。“赛车”这个玩意最早出现在中国并兴起是在90年代,时兴山地车,当时的道路状况还远没有现在这么好,大家清一色的是喜欢山地车,相反,公路车反而出现很晚,只是近几年才在民间兴起,所以在现在中国人的思维定势里面,大家先入为主地认为运动自行车就是山地车,山地车才是王道,公路车则是个新鲜事物,有些“异类”,和欧美正相反。除了经济原因和路况原因之外,还有自行车行业和自行车运动发展不成熟和人们跟风随大流的问题。很多人一股脑地买山地车只是在跟风随大流而已,随着一开始的山地车潮就跟着买了山地车(大家想象,你买车时的建议最多的来自哪里?是不是别人,车友,朋友?)而并不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什么更高效。你随便找个单车俱乐部看看里面公路车的比例就基本上能确定这个俱乐部的水平和成熟程度了。我感到很诧异,一大堆身体健壮的大老爷们骑着山地车在编队跑柏油马路,仔细一看甚至年轻人也在里面,感觉很古怪,很别扭。甚至有山地车跑柏油路的这种比赛,恐怕也是中国人的独创吧。 美国人不是每个骑车的人都骑公路,但是在柏油马路上跑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不是骑公路。美国人骑山地车作为运动的人不少,但是他们会去山地赛段,去荒山越野,去竞技场玩特技,是绝对不会拿来压柏油马路的。美国自行车行业发展得很成熟。可供选择的自行车种类很多。除了公路和山地之外,很大地一部分是 休闲车,通勤车,城市车,平把公路,越野公路车(也叫全地形公路),古典车,旅行车等等介于山地和公路之间的这些中间车型。公路 和 山地只占据了多如牛毛的自行车分类中的很小的一部分。目前国内的自行车种类选择尚很有限,除了山地就是公路或旅行车,很少有多少中间车型的选择。有些人,比如中老年人,不需要速度,也不需要比赛,更需要舒适和方便轻巧,于是这些中间车型就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再过几年这些车型在国内会多起来的,因为有需求在那里放着。
我的最终结论是:如果你主要就是想去越野,登山,或者速降,或者跑山地比赛,或者玩特技,或者负重很多东西去几千公里外旅行,那就建议骑山地。除此之外建议一律骑公路。我指的是合格的公路,别买那些梁变,钢架的,或者十三四公斤的,不到2000 来块钱的车子,没有意义。如果公路车不习惯或者不需要速度,或者身体条件不允许,或者主要是上班上学用,而且又中间车型可选择,那么选择中间车型。即使是爬坡,只要是柏油路面路面还算平整,公路车也比山地车高效很多。我这么说不是因为”公路车是王道“,而是因为在柏油路上,山地车的效率实在太低,太浪费。山地车为什么跑柏油马路不合适?我认为有几点。1. 最根本的,山地车根本就不是为跑平坦柏油马路设计的,就像牛不是来跑高速的一样。2. 山地车上面的太多的设计在柏油路面上都没有用的,比如这么宽的车胎,减震前叉,碟刹,等等,柏油路面这么好的路况根本不需要这些东西呀,完全是浪费钱,这么多减震会浪费能量,减慢速度,大大缩小你的单日活动半径。大家最近是否发现附近能骑车去玩的地方越来越少了?大多都玩遍了?那是因为骑山地车的人活动半径太小了,大约出不了100公里,老在这么个小地方转悠。换成公路车的话,你的活动半径会增加的150-200公里,如果能够很好的进行密集跟车的话会更远。另外,山地车的身体姿势给你增加了大量风阻,又是一个能量浪费。3.山地车太重,至少在大部分人能够负担的范围内,多余的结构带来大量死重,浪费能量,碰到上坡就傻了。4.山地车本身也不是为长途骑行设计的。大多数人都明白公路车把必须和肩等宽,否则骑久了不利于背部健康和舒适。公路车为什么这么设计,因为公路车是给长途骑行设计的,不关跑长途旅行也好,比赛也好,动辄一天一两百公里,很常见,公路车一般可以有多重抓把方式以满足不同情况下的需求和休息的需要。山地车呢?有几个是符合车把宽度=肩宽的?山地车之所以车把宽是为了在困难路段更好的操纵,根本不是为长途骑行设计的。大家看山地赛有距离很长的吗?有像公路赛一样一两百公里的吗?恐怕没有吧。你长时间按照山地车的姿势骑行,而且抓把方式没法改变,很容易对背部产生不利影响。5.你骑山地车跑长途跑平路,要上锁鞋会上神马类型的锁鞋呢?山地锁还是公路锁?上公路锁肯定很别扭,很古怪。上山地锁?问题又来了,山地锁不是为长途骑行设计的,它的锁点接触面很小,长途骑行极不舒服,容易对脚底的某一点产生过度压迫,不利于足底健康。说到底,山地车根本就不是为长途跑公路设计的。6.山地车的齿比不适合跑长途。公路车的齿比变化很细腻,档位较高,后变速一般是10速,其速别范围较小,仔细看可以看到,公路车的齿轮从则面看像是一个细长的喇叭形,而山地车则是很扁的梯形。山地车为了上山,为了适应多种地形,档位要低很多,拿来跑柏油马路,那些低速档位根本就是浪费,死重,而且档位间隔大,变化粗犷,远不如公路车细腻,这一点在长途骑行中很不利,这说明你只能去让自己适应有限的几个跨越很大的速比。在跑长距离中,合适的速比和合适的踏频组合是极为关键的,而为了找到这个最佳组合,只有用公路车的细腻变速才能满足这个要求。7. 出门你老在公路上骑山地车,本身速度慢,你想去提高的动力就会不足。就像,骑马的时候你会希望马跑的快一点,你在骑牛的时候还会考虑这个牛跑的快还是慢吗?公路车在欧美占主流近 100年了地位都没有被动摇,山地车出现30多年不还是在角落里,没有丝毫动摇公路车的地位吗?欧美人几十年的经验是有道理的。最后,我总结一下我认为的可能造成大家一股脑买山地车的原因,看看是否贴切。1.
先入为主,理所当然地认为运动自行车 = 山地车,以山地车为正统,以公路车为异类,甚至不知有公路车这回事, 或者根本不熟悉公路车性能。2.
跟风随大流,自己没有思考自己到底需要什么。3.
山地车比合格的公路车便宜,注意我指的是合格的公路车。4.
店里卖的山地车多,公路车的选择很少。5.
第一次上手的感觉是山地车更舒服。从单速代步车转换到山地车更容易。6.
身体不好,身体条件的限制。7.
想去越野,喜欢刺激。8.
有我在前面提到的五个误区。我觉得,未来在中国公路车和中间车型的比例会上升,山地车的比例会下降的。另外,建议大家集体出行的时候 最好统一车型,公路的队伍里面只有公路的,山地的队伍只有山地的,不同速度和性能的车型混杂在一块不安全,也不高效。
末了加上一句,对于那些确实想用一辆车子兼顾柏油路上的速度和 通过性的车手来说,推荐一个很好的选择,就是公路越野车,也叫全地形公路车,或者越野公路车,英文叫 cyclo-cross。去百度百科”公路越野“。这种车是兼顾速度和越野能力两种性能的很好的车型选择,平时可以跑越野,换成公路轮组就可以和公路车几乎一样跑(这次比赛就有人骑着这种车)。买不到的话也可以由公路车改装。国内貌似这种车型还不多。
作为结尾,送给那些还在犹豫的人一句话:公路车+ 合理编队 = 令你难以置信的速度和效率。而你为此所需付出的,只是一个观念的转变。
PC网站+wap网站+微网站;一站式服务
太长不看系列
1000公里了未扎胎
个人观点,可靠性一样的,舒适性山地车更优秀(软尾更舒服),爬坡其实是公路车更好,操控性山地车比较好;剩下的感受就是国产车都一个德行,质量都一般
好贴,同是山东的顶顶话说我的公路现在上下班济南市区通勤用跑了2000公里,就一开始100公里内扎胎两次,之后提高了胎压就从未扎胎过。骑了公路后再骑山地是真心的不想骑了
公路扎胎几率应该是比山地低的因为轮胎尺寸……
没有切身体验过,不好说什么。——
楼主真是公路车吧的搬砖工啊
紧扣国家政策,密切政府合作,四大展厅全面升级,3万平米展览面积.高品质展会.
本来就没优点 通勤性差 花费高 维护困难 车座咯蛋 中轴离地间隙太小。
虽然我只看了图。。那个。。。女生穿骑行服不穿内裤的?
吧主肯定很恨你
小轮车骑了几年 未出过问题 只是不小心把花鼓骑坏了。。
本身自己也是一个公路党,现在再骑r905,感觉lz说的很有道理,但是轮胎的问题和整车没太大关系啊,是轮胎和地面的问题
公路吧,精品早有了
这些问题很好解决,买辆硬尾,买辆软尾,买辆公路,什么路用什么车,各有优劣。如果是泊油路,全碳公路爽多了,如果是轻量XC路面,硬尾碳架加个好叉子,公路软尾都追不上。如果是下山,软尾骑起来舒服的很。
楼主好知识,但我想说佛山这里路况真的很差。不是因为路修得差(额这个最多能说中等偏下吧)核载15顿的货车随便装铝装铜都要上百吨才能出车的,路面可想而知,路上随处都是点点银光,你知道那是什么吗?是金属颗粒碎片,再加上自行车道的各种坑爹简直是无语。
字没看,图收下了
看错标题了,看成通过性爱!...
公路车吧转的?
有好路我也想买公路车。。。。可惜这边城市的路况实在是无语
两类车倾向性不一样,没有优劣之分,主要还是神马样的环境选神马样的车
好贴,一直想买公路,但上海只有平路没啥山,而且只有1米5的身高....有合适的公路吗,困扰
谁这么认为啊?
妹纸美丽帮顶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炫耀、虚荣攀比心理的家庭成因及分析
我的图书馆
炫耀、虚荣攀比心理的家庭成因及分析
&&& 【案例】&&&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幼儿园“官二代”自称小局长嘲笑朋友爸爸没车,比心计孩子的攀比车轮战招招抓住朋友痛处……如今,孩子间的攀比让成人震惊……&&& 孩子之间这样的攀比,不得不让我们做家长的深深的反思。在这里,我和家长朋友们一起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一、攀比的注释和分类&&& 1、什么是攀比&&& 攀比是指不顾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盲目与高标准相比。&&& 攀比在心理学上被界定为中性略偏阴性的心理特征,即个体发现自身与参照个体发生偏差时产生负面情绪的心理过程。通常产生攀比心理的个体与被选作为参照的个体之间往往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导致自身被尊重的需要过分夸大,虚荣动机增强,甚至产生极端的心理障碍和行为。&&& 2、攀比的分类&&& 根据产生的作用不同,攀比心理分为正性攀比和负性攀比。&&& 1)正性攀比&&& 正性攀比指正面的积极的比较,是在理性意识驱使下的正当竞争,往往能够引发个体积极的竞争欲望,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 正向的攀比可以促使人去努力,关键是如何把握。&&& 2)负性攀比&&& 负性攀比指那些消极的、伴随有情绪性心理障碍的比较,会使个体陷入思维的死角,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极端的自我肯定或者否定。负性攀比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理性分析,只是一味地沉溺于攀比中无法自拔,对人对己都很不利。&&& 二、负性攀比的表现&&& 别人有的我也要有。互相攀比,盲目跟风。衣服穿名牌:阿迪达斯、耐克、美津浓;聚会要去麦当劳、星巴克,肯德基、比萨店、咖啡要喝卡布奇诺,冰淇淋要哈根达斯,手机MP3、MP4要高档的。别人没有的我也要有。流行开生日PATY、送高档礼品、上学父母车接车送、高年级的孩子模仿成人消费,蹦迪、泡吧、K歌。&&& 三、盲目攀比带来的危害&&& 1、攀比是痛苦的根源&&& 人常说:知足而常乐!但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的知足?人们在生活中不断地攀比,让心中产生了太多的痛苦与烦恼,所以感觉活得很累!攀比是产生烦恼与痛苦的根源!&&&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家长这样对孩子说:“你看谁谁家的孩子与你同班,人家总在班里前几名,再看看你,人家考97分,你怎么连95分都考不了?”这样的攀比在无形中给了孩子太多的压力,让他心中有太多的负担,却无法给予他动力。&&& 有时我们在工作中也是如此常常与同事攀比,同样工作为什么他每月5000元而我只有3000元?有时在家庭中也是如此,同样是上班,为什么他家那样的有钱可以买大房子买高级车,而我们却没日没夜地干却只够零花,别人的家中什么都有而我的家中却还是结婚时的老样子!为什么别人的老公做高官拿高薪,而自己的老公却这么笨?……&&& 这样的攀比让我们没有幸福的感觉,有的只是痛苦和烦恼。&&& 2、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 记得上大一的时候,班上女生田家住天津大学,父亲是天大的老师,她也是以班里很高的分数入学,但是一个学期下来,很多人都远远超过了她,于是她开始以自己的优势来与别人攀比。&&& 有一次,一个外地来的女生沙在宿舍吃零食,田说:“你也就只能吃这个,你吃得起牛肉干吗?”沙当时气得说不出话。“吃得起牛肉干有什么了不起,那都是家里的钱,一分也不属于你,自己挣的才叫本事。”一个同学说。&&& 还有一次,田说:“一个农村来的也敢和我比?我是天大来的,我入学时的成绩可是班里前几名。”“天大来的又有什么了不起?你天大的还不是和我们农村的考到了一起?有本事你考天大呀,到这里来还不觉着不好意思。入学时成绩再高又有什么用,现在还不是到后面了?真丢人!”&&& 这两次之后,田再也不敢炫耀什么。虽然如此,很多同学还是不愿意再与她有过多的交往,因为没有人愿意被她贬低,没有人愿意看她那盛气凌人的样子。&&& 炫耀攀比会无意中伤害到别人,使有的人不自觉地陷入“被动攀比”,看着人家各方面条件比自己好,自己心里肯定不是滋味。有些人会妄自菲薄,会非常失落,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如别人。&&& 3、攀比让孩子过于计较得失&&& 每个人都不会拥有所有想要得到的东西,也不会拥有别人所拥有的全部东西,盲目的攀比让他们看不到自己所拥有的,只去关注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这样的结果就是一味地去追,最终弄得自己疲惫不堪。如此登山一般,这山望着那山高,永无止境地追随。于是烦恼便也随着满足欲望而层出不穷,整个一生便陷入烦恼的网里了。&&& 4、容易产生挫折感和自卑心理&&& 攀比心理是一种狭隘的不健康心理现象。一旦攀比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孩子容易产生挫折感和自卑情绪。孩子会觉得自己很笨,处处不如别人。这样的消极行为,必然会给儿童的生活、学习及身心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5、盲目的攀比会让孩子失去自我&&& 盲目地跟风攀比,会让孩子变得没有主见,跟在别人的身后跑,到头来只能让自己迷失方向,迷失自己,不仅浪费自己的时间,还会浪费自己的金钱,分散精力,影响自己的学习。&&& 6、其他不利影响:&&& 儿童长期受物质主义的主宰和操纵,既会扭曲心灵,也会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给家庭造成经济困扰。儿童合理的消费高一点是家庭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本无可厚非,但一味的攀比,刻意的追求只会养成并助长孩子的虚荣心及奢侈浪费的生活习惯,使孩子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走进误区,发展下去将容易导致违法犯罪行为带来消极的影响,比如很多孩子厌学、逃学、偷窃,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对金钱没有责任感。&&& 四、孩子攀比心理的形成原因&&& 在评价一个孩子攀比心是不是强烈之前,我们需要仔细追溯一下导致他攀比的根本原因,然后根据不同的原因进行不同的引导,不能一味地打压,那样只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1、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 孩子出生后,身体上、心理上都在飞速成长,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会形成互相攀比的心理,他们会比自己的吃穿,比父母的职位,比家里的财富……这个时候,如果家长关注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孩子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如果家长没有及时关注,或者引导不当,孩子可能就会形成攀比心理。&&& 2、满足某种心理需要&&& 有些孩子缺乏自信心,想靠一些表面上的东西来弥补;或是性格敏感,太在意自己的形象;或者是因为他受到了同学的嘲笑,从而产生不服气的心理等等。&&& 有些孩子在某些方面表现一般,看到别人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追捧,自己心中很是不平衡,于是他们会找到自认为可以炫耀的资本,通过与人攀比来提升自己的优越感。就像本文开头的新闻中所提到的:当孩子成绩比不过时,就来攀比亲情、比房子大小、假期休闲、豪车……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升自信和优越感。&&& 3、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1)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影响;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的影响&&& 孩子追求名牌效应的心理,会受社会上高消费的影响,周围的同学比较追求物质享受,而孩子很从众;现在的很多电视广告都在宣扬物质享受和所谓的“光鲜靓丽” ,我们要和这些并不实际的宣传做斗争,教育孩子脚踏实地,不盲目攀比并不容易。&&& 2)家长的“言传身教”&&& 有些家长自身的审美观、消费观不科学,他们认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给孩子买高档衣服,甚至买金项链、金手镯,这是应该的,甚至以此炫耀自家的身份、地位或富有,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有的父母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在别的孩子面前“不掉价”。殊不知,这些家长的行为对孩子是一种误导。&&& 五、如何引导孩子走出负性攀比的误区&&& 1、客观地看待自己&&& 人际关系学说指出,当人们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时,如果过分注意别人的看法,往往会强化从众心理,导致虚荣心理的产生。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要求被尊重是较高层次的需要,处于生理、安全、友谊和爱的需要之上。这是要建立在对自我正确客观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否则只会因为过分追求虚荣心的满足,导致盲目攀比,忽略了可比性本身。 &&& 2、通过自我暗示,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自我暗示又称自我肯定,是指通过对个体预期目标积极的叙述,实现头脑中坚定而持久的积极认知,摆脱陈旧的、否定性的消极思维模式。自我暗示是一种强有力的心理调节技巧,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心理预期,增强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具体表现为带有鼓励性质的语言、符号以及动作。比如,当看到别人比自己好时,在心中默念“其实我也很好”之类的语句,久而久之,盲目攀比的习惯就会有所改善。 & 3、尽可能地纵向比较,减少盲目地横向比较&&& 攀比的害处人所尽知,但是,攀比也不是一无是处,关键是不能盲目攀比,把握“尺度”最重要。比较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是指个体和自己的昨天比较,找到长期的发展变化,以进步的心态鼓励自己,从而建立希望体系,帮助个体树立坚定的信心。横向比较是指个体与周围其他人的比较,有助于找到自己的不足,以便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往往会陷入横向比较的误区,忽略了纵向比较。纵向比较会让孩子有更清醒的自我认识,有利于孩子在考试中发挥出真实水平。我们不能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  4、增强自身实力,克服负性攀比 &&& 负性攀比的产生往往是因为个体自身的实力与期望值达不到均衡水平,导致自信心的缺失,从而产生抱怨、憎恨等情绪。因此,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积极建立起相关的知识网络,尽快地查缺补漏,用行动弥补失落,巩固并增强自己的学习实力,才能战胜负性攀比造成的心理障碍,继而取得成功。让孩子懂得:腹有诗书气自华!&&& 5、引导孩子以能力服人,而不是以物质压人&&& 家庭条件好的孩子(经济上、社会地位上好的家庭),不要有高高在上的姿态,要从知识和能力上武装自己,让自己以实力来赢得朋友的认可,而不是靠家长的官位和财富来战胜别人。&&& 家长应教育孩子集中精力搞好学习。要通过教育,使孩子明白自己是一名学生,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引导孩子在学习、劳动、品德方面与同学展开竞赛,而不是在穿着上盲目攀比。即使家庭条件允许买名牌衣服,也要讲究穿着的环境,上学时以穿校服和其他朴素大方的服饰最为适宜,这样就不会让孩子在穿着上产生优越感,而能与其他同学平等相处。&&& 让孩子明白,穿着和经济条件的优越都是外在的因素,可能随时会从身边消失,而内在的气质和实才,才能长久保持自己的地位。&&& 6、正确引导,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  家长要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端正消费行为,以身立教,给孩子做好榜样。  记得儿子在上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去接他时,同学的家长开着车去接,儿子很羡慕地说:“老妈,什么时候咱家也买车呀,多威风呀!”我说:“人家买车,是需要,说不定人家家长上班在很远的地方,而我们离校离单位都很近,没有必要开车。我们买东西是根据我们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因为别人有我们就要买。生活要有自己的标准,不以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哦,也是。”从此,儿子再也没有提起过这事。&&& 我们认为在追求物质享受方面,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最重要:“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选择最适合自己能力范围内的生活及处事方式,是最利于身心健康的正常心态。  攀比,并不等同于进取与竞争,就如生活并不等同于追名逐利一样。其实人生并不需要太圆满,懂得每个人的生命都有欠缺,就不会与他人做无谓的比较,反而更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有时幸福并不是去拼命追求想要的东西,而是珍惜现在所拥有的。  所以我们不必羡慕别人的美丽花园,因为你也有自己的乐土。拒绝攀比,安于平和与宁静,用豁达、宽容对待生活,就会减少许多无奈与烦恼,多一些欢乐与阳光。而这些——足以让你更幸福更快乐!虚荣心理应如何调适?&&& 虚荣心是一种为了满足自己对荣誉、社会地位的欲望,而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的社会情感。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是因攀比和不平衡心理导致的虚荣心理。其表现是对物质生活的极度虚荣。  虚荣心较强者,为夸大自己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往往采取夸张、隐匿、欺骗、攀比、嫉妒,甚至犯罪等反社会手段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其危害于人于己于社会都很大,所以极有必要克服虚荣心。  对于虚荣心较强的患者,应采用启发诱导式的方法,使其完成自我的心理调适。针对因攀比而造成的心理错觉,要知道不同个体与不同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相联系,取得社会分配利益的方式和各自的需求层次不尽相同。  工人只看到农民分了田,而没看到他们由此而承担的经营风险;农民只知道工人“旱涝保收”,却体谅不到在竞争中,他们也会有被淘汰的危险;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只讲个体户的“大把收入”,却忘了自己的工资以外,还有国家和企业支付的相当数额的劳保福利等等。  不同的社会群体都以自己的“吃亏点”去比别人的“得益点”,结果必然会产生一种“自己最吃亏”的心理效应。从范围上讲,要立足于健康的而不是病态的比较,如比实绩,比干劲,比投入,而不是贪图虚名,嫉妒他人表现自己。  从程度上讲,要从个人的实力上把握好自己比较的分寸,能力一般的就不能与能力强的相比。社会比较的尺度要由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来控制,完善人格是正确进行社会比较,克服虚荣心的最好方法。“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虚荣心的人是否定自己有短处的,于是在潜意识中超越自我,有嫉妒冲动,因而表现出来的就是排斥、挖苦、打击、疏远、为难比自己强的人,在评职称、评级、评优中弄虚作假。  人生在世要有一定的荣誉与地位,这是心理的需要,每个人都应十分珍惜和爱护自己及他人的荣誉与地位,但是这种追求必须与个人的社会角色及才能一致。面子不可没有,也不能强求,如果“打肿脸充胖子”,过分追求荣誉,显示自己,就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歪曲。  同时也应正确看待失败与挫折,“失败乃成功之母”,必须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从挫折中悟出真谛,才能建立自信、自爱、自立、自强,从而消除虚荣心。攀比虚荣心理的存在,使人们的情绪受到影响,工作和生活的积极性受到挫伤。然而从攀比心理特点来看,它又是一种攀高的心理,即向上比,而不是向下比。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都有一种追求美好、向上的愿望,不论是生活、学习还是工作,总想自己比别人好,这里的关键是与别人比什么和怎么比。单项攀比,往往产生片面的认识,而纵横交叉全面地比,则可以从多角度、多侧面认识问题。消极的比,不分良莠,会产生盲目性;而积极的比应是比那些向上的东西,可以产生行为的激励作用,鼓舞人向上,激励人奋进。攀比心理――陷入“高处不胜寒”的尴尬处境两位同宿舍的好友面临着毕业找工作,几个月的奔波下来,其中一位已经与一家效益和发展前景都不错的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而另一位还在奔波。自己看好的单位,人家没看上;用人单位有意向的,他却看不上。有几个单位给他发邮件或面试通知函,结果却不了了之。临近毕业,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他越来越紧张,焦虑不安,内心越来越不舒服。认为比自己差的同学都找到了工作,而自己还不知要找到什么时候……这是求职过程中常见的现象:攀比。择业过程中常常存在这种攀比心理,有一些大学生寻找就业单位时,往往是拿自己身边同学的就业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就业择业标准,这样就很难客观地认识自己。在这种心理影响下,即使某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某个方面与自己的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存在些许差别,就彷徨放弃,事后却又后悔不已。他们往往以谁去了知名度高、效益高的单位,谁去了大城市或高层次部门来作为自己价值的评价标准。尤其是学习成绩稍好一点的更会有“我不能比别人差”、“我不能不如人”、“过去我一切顺利,现在我依然会顺利”的想法。但他们不知道用人单位并非以此作为评判人才的唯一标准,这些热衷于攀比的“高才生”最终只能在“高处不胜寒”的日子中体会孤苦与冷清。攀比心理是一种不愿落后于人、超群好强、物欲性强的内心综合流露,这种心理在特定情况下能起到积极作用,但其消极作用更大。而自卑心理,是导致攀比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攀比心理通常是以“自我”和“虚荣”为基础的,追求的是“别人有的我要有,别人没有的我也要有”,以显示我和你有“公平”的待遇,甚至我好过你,以此来获得心理满足。虽然说有比较才会有差距,有差距就会有压力,有压力就会有动力,有动力才会有进步。但盲目比较就是嫉妒,会陷入误区,成了在别人的拥有里寻找痛苦,盲目攀比的结果只会是错过成功的机会。在就业工作中,由于每个人生活的环境、家庭背景以及能力和性格、所碰到的机遇是不尽相同的,因而在择业目标、职业选择上不具有可比性。而青年大学生血气方刚,喜欢争强好胜、虚荣心较强,容易引发攀比心理。表现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就是忽视自身特点,对自我缺乏客观正确的分析,不从自身实际出发,不考虑所选单位是否适合自己,而是盲目攀比,不屑到基层工作,总想找到一份超过别人的十全十美的工作,这种攀比心理使得不少毕业生迟迟不愿签约。每个人择业时都要做到知己知彼,知己就是要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识,性格、兴趣、特长,要明确自己想做什么和能做什么;知彼就是要了解择业的社会环境和工作单位,正确地认识面临的就业形势,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即社会允许你做什么。但很大一部分人不能够做到知己知彼。因为对自身和社会都认识不足,所以许多人在求职时不是从自身实际出发,而是与别人攀比,特别是看到与自己成绩、能力差不多的人找到令人羡慕的工作、获得可观的收入时,觉得自己找不到理想职业,很没面子。为了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将自己择业的目标设计过高,其结果是高不成、低不就,错失了一些就业单位,陷入苦恼之中。面对残酷的现实,有人能及时进行心理调适,发挥其特长,闭其不足,很快与用人单位进行签约。而另外一些人却总是比来比去,错失良机,给自己造成极大的不安,也错过一年一度找工作的黄金时间。不同企业的用人要求不同,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在求职前,必须先分析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气质、能力水平等,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就业倾向、就业态度,分析自己的求职技能和技巧,从内心寻找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客观分析自己的竞争力如何。要做到自己与自己竞争,而不是一味与他人攀比。不从实际出发,不考虑择业时的各种综合因素,结果只会延误战机,影响就业。所以必须正视社会、正视自身。染攀比症 教你4招保持心态平衡  小杨近来患上了“攀比症”,不论何时何地何事,总喜欢自觉不自觉地同别人攀比一番——买了件新衣服,想方设法到同事面前显示一番;孩子考试得了第一名,她也以最快的速度让同事知道;家里买了车,她开着去上班,在同事面前炫耀一番。而一旦别人的某些方面比她更优秀,她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不是个滋味……  心理医生说,像小杨这样炫耀、攀比的心情和状态其实是一种“孔雀心理”,这是现代女性非常普遍的一种心理隐患。待人接物一旦出现“孔雀”心态,就容易陷自己于不停比较争胜的境地,而且常常是为了强出头而盲目攀比。就像自大的另一面是自卑,孔雀心态其实源于根深蒂固的不安全感。  每个人都会面对挫折、打击和种种压力,染上了“孔雀心理”就很容易引起心理不平衡,进而导致身心疾病。  对自己不要过于苛求  喜爱攀比的人,自尊心总是很强,习惯把目标定得很高,做什么事总喜欢压人一头。但因为能力所限,无法实现目标时,便终日不得志。这时他们会把自己当成成功者,以求得自我安慰与满足;或者通过炫耀、攀比来摆脱自己的失落感,以维护自尊。比如有人经常会在别人面前吹嘘自己认识哪位大人物,自己的同学多么有本事等,都是自卑心理的反映。理智地把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能够很好地避免虚荣心的产生。  对周围人不要期望太高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喜欢攀比的人在自己一个人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往往会把期望寄托在周围最亲密的人身上,有的妻望夫贵,有的望子成龙。”这种“期望”一旦没有实现,势必给当事人带来万分失望甚至是万念俱灰之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和生活轨迹,所谓“人各有志”,既如此,为什么非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人身上呢?这不仅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切实际的。  知足常乐  有些人心理不平衡,完全是因为自己的目标太多,处处与人竞争,常常迫使自己处于紧张状态。要常常告诫自己:知足常乐。  多找同伴,少寻对手  与人相处以和为贵,在心理上不要把别人看成对手。每个人头上都有自己的一片天空,你不一定要和别人活得一样,自己过得轻松,就是最大的福气。虚荣心理“虚荣心”一词,《辞海》释为:表面上的荣耀、虚假的荣誉。 此最早见于柳宗元 诗:“为农信可乐,居宠真虚荣”。心理学上认为,虚荣心是自尊心的过份表现, 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虚荣心有以下特点:&&&&& 1.普遍性。虚荣心是一种常见的心态,因为虚荣与自尊有关。 人人都有自尊心, 当自尊心受到损害或威胁时,或过份自尊时,就可能产生虚荣心。如珠光宝气招摇过市、哗众取宠等等。&&&&& 2.虚荣心是为了达到吸引周围人注意的效果。为了表现自己,常采用炫耀、夸张、 甚至戏剧性的手法来引人注目。例如用不男不女的发型来引人注目。&&&&& 3.虚荣心与赶时髦有关系。时髦是一种社会风尚, 是短时间内到处可见的社会生活方式,制造者多为社会名流。虚荣心强的人为了追赶偶像、显示自己,也模仿名流的生活方式。&&&&& 4.虚荣心不同于功名心。功名心是一种竞争意识与行为, 是通过扎实的工作与劳动取得功名的心向,是现代社会提倡的健康的意识与行为。而虚荣心则是通过炫耀、 显示、卖弄等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荣誉与地位。 虚荣心很强的人往往是华而不实的浮躁之人。这种人在物质上讲排场、搞攀比; 在社交上好出风头;在人格上很自负、嫉妒心重;在学习上不刻苦。 因而是一种病态社会心理。 从个体心理方面分析,虚荣心产生有以下原因:&&&&& ●面子观念的驱动。五十多年前,林语堂先生在《吾国吾民》中认为, 统治中国的三女神是“面子、命运和恩典”。“讲面子”是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民族心理, 面子行为反映了中国人尊重与自尊的情感和需要,丢面子就意味着否定自己的才能,这是万万不能接受的,于是有些人为了不丢面子,通过“打肿脸充胖子”的方式来显示自我。&&&&& ●与戏剧化人格倾向有关。爱虚荣的人多半为外向型、冲动型、反复善变、 做作, 具有浓厚、强烈的情感反应,装腔作势、缺乏真实的情感,待人处事突出自我、 浮躁不安。&&&&& ●虚荣心的背后掩盖着的是自卑与心虚等深层心理缺陷。具有虚荣心理的人, 多存在自卑与心虚等深层心理的缺陷,只是一种补偿作用,竭力追慕浮华, 以掩饰心理上的缺陷。&&&&& 虚荣心的行为表现及其危害:&&&&& 1.物质生活中的虚荣心行为。主要表现为一种病态的攀比行为, 其信条是“你有我也有;你没有我也要有”。没有时也只好要打肿脸充胖子, 以求得周围人的赞赏与羡慕。&&&&& 2.社会生活中的虚荣心行为。主要表现为一种病态的自夸炫耀行为, 通过吹牛、 隐匿等欺骗手段来过分表现自己。例如有的人吹嘘自己是某要人的亲戚、朋友, 有的人将自己的某些短处隐匿起来,偷梁换柱,欺世盗名。这些情况已蔓延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总之,在真实面上制造一处炫目的“光环”,使你真假难辨, 而虚荣者从中得到极大的心理满足。&&&&&& 3.精神生活中的虚荣心行为。主要表现为一种病态的嫉妒行为。 虚荣与自尊及脸面有关,自尊与脸面都是在社会活动中才能得以实现。通过社会比较, 个体精神世界中逐步确立起一种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又下意识地驱使个体与他人进行比较, 以获得新的自尊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虚荣心的人是否定自己有短处的, 于是在潜意识中超越自我,有嫉妒冲动,因而表现出来的就是排斥、挖苦、打击、疏远、 为难比自己强的人,在评职、评级、评优中弄虚作假。 虚荣心是一种为了满足自己荣誉、社会地位的欲望, 而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的社会情感。有虚荣心的人为了夸大自己的实际能力水平,往往采取夸张、隐匿、欺骗、 攀比、 嫉妒甚至犯罪等反社会的手段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其危害于人于已于社会都很大, 个体极有必要克服虚荣心。&&&&& 虚荣心的自我调适:&&&&&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即对荣誉、地位、得失、面子要持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和态度。 人生在世界上要有一定的荣誉与地位,这是心理的需要, 每个人都应十分珍惜和爱护自己及他人的荣誉与地位,但是这种追求必须与个人的社会角色及才能一致。 面子“不可没有,也不能强求”,如果“打肿脸充胖子”,过分追求荣誉,显示自己, 就会使自已的人格受到歪曲。同时也应正确看待失败与挫折,“失败乃成功之母”, 必须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从挫折中悟出真谛,才能建立自信、自爱、自立、自强,从而消除虚荣心。&&&&& ●在社会生活中把握攀比的尺度。社会比较是人们常有的社会心理, 但要把握好攀比的方向、范围与程度。从方向上讲,要多立足于社会价值而不是个人价值的比较, 如比一比个人在学校和班上的地位、作用与贡献,而不是只看到个人工资收入、 待遇的高低。从范围上讲,要立足于健康的而不是病态的比较,如比实绩,比干劲,比投入, 而不是贪图虚名,嫉妒他人表现自己。从程度上讲,要从个人的实力上把握好比较的分寸, 能力一般的就不能与能力强的相比。&&&&& ●学习良好的社会榜样。从名人传记、名人名言中,从现实生活中, 以那些脚踏实地、不徒虚名、努力进取的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社会名流、学术专家为榜样, 努力完善人格,做一个“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人。&&&&& ●对不良的虚荣行为进行自我心理纠偏。如果个人已出现自夸、说谎、 嫉妒等病态行为,可以采用心理训练的方法进行自我纠偏, 这种方法源于条件反射的负强化原理。 即当病态行为即将或已出现时,个体给自己施以一定的自我惩罚, 如用套在手腕上的皮筋反弹自己,以求警示与干预作用。久而久之,虚荣行为就会逐渐消退, 但这种方法要本人超人的毅力与坚定的信念才能收效。
馆藏&10053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地车与公路车的区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