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公路赛和山地车的区别的手套有什么区别吗

(R(^???^)e(^???^)
(丽娅-Sophia)
(梵高老爷)
第三方登录:为什么大部分山马党换个公路车以后不再骑山地了?
为什么大部分山马党换个公路车以后不再骑山地了?身边很多这样的例子,不过山地车多舒服啊?
按时间排序
入门山地,速度公路,长途山地,比赛公路
换公路车说明他们骑公路不操山路了,既然骑公路那当然用公路车干嘛用山地?
骑山路时就用山地车!骑公路就用公路车!带着行李骑长途就用旅行车!这才是正常选择
亲身体验,去年上半年买的喜德盛传奇500,3000整。总觉得骑着有力使不出来,然后寻思着改装。先后改了光头胎,硬叉等。我发现对速度提升也不大。身在武汉,也没地方去玩越野。今年四月份的一天,看到一个人骑着公路车风驰电掣的从我边上路过,我突然感到我原来一直想要的就是它。
风从耳边呼啸而过的感觉【然而容易爆胎啊
只会再买一两公路.并不会退出山地车的坑.公路给并未出现的未来的女友骑.还考虑买个独轮车给后未来的小孩骑练身体协调性和反应能力.
城市终归还是硬尾低端山地车最合适,1500价位的第一辆山地车是700多块捷安特blaze1.0,齿胎和前后避震的学生车,7年了,目前还经常骑,方便,可以不上锁,出去也不用找柱子第一辆自行车是欧尚超市买的399的莱卡折叠车,9年了,目前还很新就是速度太慢,现在用处是专门拿快递第三辆同学送我的24寸的blaze,烂到极点,他用了8年多了,我拿来修了很多次,后来也沦落到最后是小区里骑车干事第四辆迪卡侬买的6.3,因为习惯了前后避震想要更加舒服,悲剧了,就是找死的想法,累死了,上海没那么多烂路,骑着舒服但力气浪费啊,放不下水壶,放不下东西,不过还是小心呵护,1年多了第五辆自己组装的迪卡侬500,还没解决故障,都快半年了,还是不说他了,才只有六个档位可以用,修好了再说第六辆同学送的lava530,修好了,后来送给了一个实习单位教会我很多东西的同事第七辆,公路车,还是觉得什么东西,都应该有个尝试,买了ocr5300,到现在8个月,适应花了半个月,不过我买的二手,知道我那儿交通不好,快不起来,就算要,也是专门出去骑行,并且不参加拉链,换了60长度15度把立,就打算19到27均速骑车,没专门远途,就停在邻居地库边,已经停了一个多月没骑了,明明物业贴了是他的私人库位,被堵满了电瓶车,非常不要脸,下次我推出来都是个问题,下次骑好换地方停,大概骑了1000多公里第八辆只是个捡漏,青岛大金鹿,舒服是舒服的,坡跟本爬不上去,刹车是涨闸,也不给力,不过这个体验非常惬意计划第九辆,可能捷安特revel,迪卡侬340,这种,低于2500,反正,不要上走线,最好下走线,v刹硬尾钢或铝架山地车,我要一辆可以出了问题自己短时间轻松解决的车,出门别人觉得low,实际很舒服的通勤加骑游的车
为什么要在公路上骑山地车呢?花了好几百大几千买的前叉光摇车泄力加上过过减速带下个台阶?太奢侈
可是公路车的骑车姿势感觉好紧张,头一直抬着,感觉不舒服啊
上礼拜同事买了大行P18,我原装15款捷安特680,昨天我俩往返70公里,回程逆风。骑了10多公里他看我怎么我跟不上他,就提议换过来骑一下,然后晚上我就500块把车出给了一个想买一辆二手车的同学,现在准备入手大行P8。
山地也好山馬也好,與公路最主的差別是架子的設計跟輪子的尺寸。山地的通過些要比公路強,這不單單是車胎的問題,而且整個車的重心就跟公路車不一樣。當然公路越野(cx)在專業的車手腳下也是花樣嗨山,但在普通人腳下,山地車在不平的路上比公路要好控制得多。山馬的存在意義其實是中國一些自行車比賽為了"安全"而設計出山地車跑馬路的奇葩車型,國外雖然不能說沒,但絕不像中國那么主流。由於目的就是跑得快,而馬路根不就不需要這么大的通過性,所以後來都放棄山馬換公路了。還有大家都提及到的,舒適性問題,每每帶人提到公路比山地騎得舒服一定有人跳出來不服,我覺得兩邊都沒必要太看不起對方的觀念,就像穿普通跑鞋的跑者跟五趾鞋的跑者,由於工具不同所以動作不一樣,使用的肌肉群也不一樣,這是沒辦法就到底哪個才是最舒服的,只挑自己喜歡願意去適應的即可。
这话题太适合我了
哈哈哈哈曾经是正经的山马最初为实惠
也不清楚自己会喜欢山路越野?还是公路
选择山地车是必然的然后参加活动、爬山下坡平路骑
我不喜欢不知道树叶下面是啥但必须骑过去的感觉、不喜欢刹不住摔出去、我不喜欢活动时一吃就一堆油的不行的菜……
自己玩但平路却是很无聊的骑行运动,只剩下里程和速度……
于是山地变山马
只为多点里程和速度 然后几年后,种种变化
逐步放弃了再然后,选了并不实惠
但又轻又快
重点是极简设计理念的纯公路车
手部姿势确实更多 加速那真是爽的不行……
如今,再也回不去了
也许未来会增加一辆山地
去些土路晃晃吧
但公路已经无法放弃
迷上了它的硬、它的直接、它的极简、它的超好操控、它的超快加速能力正经回答一下吧,之前选择山马的大部分人
其实就是尝试过山地以后对偏向公路车的一种选择
这个群体的存在背景有不少
我觉得和公路自身价格偏高(配置差不多的小巧笔记本当然比台机贵了,自行车 也一样)、市场定位、以及更高的路面要求、更高的对骑行姿态的要求
导致不少人不太愿意第一辆车就选择相对脆弱、要求更高的公路
但有喜欢山地的就有喜欢公路的
山马尝试过后
对速度的渴望也好里程的要求也好操控的追求也罢
终于选择更灵巧公路以后
当然很大概率是会喜欢上它了吧最后说一下,我依然认为
第一辆车还是类似山马的车
能低强度越野能公路的
玩个几千公里让自己告诉自己
喜欢公路?还是山地?还是都喜欢……还是都不喜欢
几年之后再升级
无论山地还是公路
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来装个逼…公路上林道耍的,,我→_→
公路山地双修,我就一句话。不追求速度的时候,我更愿意骑山地。
穷学生一个买不起养不起两辆车(挺怀念挑三的)
你去环一遍青海湖。途中连内裤都想脱掉,突然,一群公路车从你身旁轻飘飘的经过,还甩给你一个眼神,自行体会。
本来骑的山地后来车行老板搞了个试骑活动试骑pinarello我挑的F8骑了一晚上第二天就花光所有积蓄订了辆tcr6300而且换回山地车各种不适应那感觉就像和志玲姐姐度过了愉快的一晚早上起来却还要面对凤姐这怎么能忍!
看了赞最多的答主,我想说有一种人买3000以下的山地是当时出于要骑川藏、想骑长途旅行的人,而且川藏吧里当时提到旅行车的很少,推荐最多的就是G家777和M家公爵600,并且人群不少,并不是什么大环境所导致,比如我就是一个,现在是山马转公路了,因为要的是速度,小时候看港片有公路车,感觉又快又帅,当时就迷上了,可是中国没有,起码我家那找不到,直到初中毕业才花了500多的高价买了第一台钢架公路,梁变。转公路最担心的就是各方面尺寸,只能自己fit,国内很少有能做fitting的,并且价格不菲。
卧艹!!突然这么多赞,吓死宝宝了…………*****************************正经说一句,公路车的骑行姿势比其他自行车舒服太多了,当然前提是车架尺寸合适,别为装B追求落差。而且公路车三个把位,在长途骑行中是巨大的优势,能有效减轻上半身的疲劳。还有细腻的齿比,保证下半身高效稳定输出。舒适程度上能与公路车一战的,恐怕只有躺车了。****************************转载一篇自行车装逼指南,也许能解答题主的困惑,原始出处实在是没找到……之前在网上看的是摄影装逼指南,觉得写得挺好,刚好有自身的自行车素材可以用于改编,以此向原文作者致敬!其实这是一篇很严肃的文章,原来的标题是自行车装备指南,但就像原作者手下一抖一样,结果就也是打成了装逼指南,索性将错就错,不改了,雷同莫怪。
每当听完骑友们的往事痛陈,俺总是很坦然,做为一名医生,居然没走天天忙业务写文章发核刊的苦逼邪路,真是万幸。俗话说,单车穷三代,苹果毁一生,这话真不是盖的。其实苹果这东西,如果年轻的时候没为了买苹果卖肾,是毁不了一生的,单车倒真是能令屌丝们穷上三代。
但关键是一个“钱”字,钱能使一切变成相对论,对于土豪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因此俗话又说,穷玩车,富玩表,屌丝玩电脑,穷搞鸡,富搞基,屌丝搞XT......
真相总是那么粗俗。 欢迎各位骑友对号入座! 第一阶段:入门。最初想法很单纯,你想买一辆好点的自行车,原因可能体重飙升,或者要偶尔接触“高档”自行车到觉得又帅又拉轰。
你对自行车不甚了解,于是去找身边的骑行大神,求他给指条明路。
一般大师都会很专业的问一些问题,诸如“平常主要走什么路呀”“ 都骑过哪些自行车呀?”“想不想上软尾呀?”。这些问题让你很羞愧,因为你连问题都听不懂。正在尴尬的时候,突然听见大师冒出一个你能听懂的问题——“你预算多少呀?”,于是你就像看到救命稻草一般,报出一个数字!
通常来说,这是大师最后的一个问题!
通常来说,大师会建议你从中下档次入手,买一个品牌整车!价格从2K~5K不等。
通常来说,这个价格比你的预算要高不少,但又在你的承受范围之内。你在咬牙掏钱的同时,心里暗下决心“要充分利用这辆自行车锻炼身体,好好学习骑行”
恭喜,你有了第一台中档自行车(100%的是山地车,M或者G),价格4K。 第二阶段:上路 。做为神医我始终认为,到街边水货店升级某个零件是你走入骑行之路的分水岭,因为你在尝试之后开始持续投入了。
你的专业单车果然不负众望,“骑着真帅!好专业!车真轻!”是你能听到最多的赞赏。你也很是沾沾自喜。
很快你就接触到XC、AM、DH这些基本概念。你开始逛诸如东方红或者CB之类的自行车论坛或者看各种零件的评论,回头看看自己的骑行记录:平路速度不敢放快,冲土路过弯有惊无险,轮胎抓地性不够,再加上那整车上配的低档碟刹(有可能只是个BB5)下山时咯吱的怪叫伴随的手指酸痛,冥冥中脑海里有个声音对你说“先换套刹车,这一切都能够改变!”
于是你又去求教身边的大师。
大师照例问一堆专业问题。所不同的是,此时你对大多数问题能够对答如流,弄得大师很没面子。于是大师心里会掠过“小样儿我还治不了你”的想法,抛出那个经典问题“那你预算是多少呀?”
在你说出一个数字以后,通常大师眼里会飘过一个轻蔑的眼神,然后吐一个烟圈,指导你刹车是有线碟和油碟之分的,并且要根据各种骑行强度选择相应强度的夹器,而且还要根据车型选择相对轻量化的,你的预算,充其量只够买个刹把!
于是你上网搜索,查遍资料,知道什么是“BB5、BB7,445,596,E5,E7,油压、鲍鱼,来令片这些近似黑话似的单词。
这个过程你一定会看到一句话“买你能承受的最贵刹车”。
终于你出手了,大部分人,买入的无外乎是445或者596或者其中之一。
你拥有了人生中第一套油碟,姑且算是0.5K吧。
第三阶段:低烧
。596的油碟果然没有让你失望!手感、刹力、操控透着就是一股子专业味儿。如果你买的是个更高档一点的SLX,刹车从外观和手感与次顶级XT之间菜鸟无法分辨的焦灼更会让你沾沾自喜。
你开始四处找山路骑行,传播你的照片和视屏,在网上比对别人的路线和车辆。你也开始研究牙盘、前后拨和指拨对山地车的性能的影响...此时你的车辆和照片获得众多称赞,这让你很高兴。你觉得骑行已经向你打开大门,你所要做的,无非就是更多的骑行和练习——当然,这需要整车性能的进一步提升,最起码要提高舒适度和车身强度,以便应付足够的山路。
不用想,管它deore还是SLX,套件全部换一遍再说。你甚至会考虑X7的后拨与SLX牙盘这样的奇葩搭配。
至此,你已经拥有了至少接近专业训练级别的山地车,增加投资4K
。你突然发现某天冲山途中路面的凹凸起伏以及各种石块特别多,直到颠得你腰酸背痛脖子疼,脚酸手麻头发晕。一看日历,今天刚好是发工资的日子,冲完山体内还未平息的热血乘着余温烘托着你的理智,你脑海里有了挥之不去的想法:“这只%&*(&……%¥@@¥%¥的前叉我现在就去把它换掉!”你的脑子里被牢牢的灌输了一个观点:山地车其他的并不重要,前叉才是关键!对自行车认知度不再停留在“交通工具”的你一咬牙一跺脚——整起!
没有一支高档的气压前叉,怎么对得起车上那一堆专业套件?如何体现骑行这一高大上的运动精髓?
于是您毫不犹豫的把三托或者R7换上车。当然,随着气叉的更换,一起因为规格制式一起被换掉的还有碗组、碟刹座,甚至还有前花鼓...大约总计2.5K
等等!诸如R7之类气叉,是没有配置前叉气筒的。0.2k的前叉气筒总是要的。 别拿低烧不当病,这一阶段,你拥有了中高档次的套件,气体作为压缩介质的前叉以及必要的骑行装备,保守投入也是10K。
第四阶段 :全避震。 全新的套件和气压前叉让你着实爽了一把。每次出游,你会不厌其烦的把车身上的些许泥土擦了又擦,穿戴整齐所有的骑行服饰,周围人无不投来羡慕的目光。走在海埂大坝上,总有大爷冷不丁停下来打量一下你的车,伸过手来捏一捏你的前轮轮胎,冲你说“小伙子,你这赛车怕不便宜吧,要不要2K?一看就是比较专业的那种。”
但是每当你翻阅杂志,或者上优酷浏览,对比“大神”的视屏,总觉得沮丧。“压弯”、“飞包”、“操控”这些词汇像噩梦一样折磨着你,它们是那么令人神往却遥不可及!同时你悲催的发现,当你刚把车骑到山下,准备征服前山的陡坡然后从后山的小路风驰电掣的时候,你的同伴早就找好拉车上山的皮卡准备来第二次了......
这个世界不该这样,花了10K的自行车不该这样!——果断购置软架!
在第一次骑上软架车后,你会觉得所有山路上的坑坑洼洼都随风而去!哪怕是价格6K的捷安特“铲屎”,那个舒适、稳定、从容,以及面对小落差时候给你的信心,都远远好过10K的美利达TEAM Carbon。
最终选定5寸左右的前后行程,车架花费15K,这让你觉得突然进了一扇从没有想过的门。有了以前对SLX的信任,自然是直接换上XT,甚至有可能直接把刹车升级到sanit。
自行车及配件厂商当然知道,这个阶段的你早已明白一份价格一分货的道理,如果把价格定低了,显然不能满足你对高品质的追求。所以任何一个AM级别的小零件,哪怕是最小的一个坐管夹,都打着hope的logo,用的CNC的工艺,逼格提升的同时价格自然水涨船高。
你需要更换可变行程的前叉便于你爬坡及下山,更强大力度的刹车和与之相配的更大尺寸的碟片,当然还有需要同时更换的碟刹座和桶轴前花鼓,以及带张力开关的后拨和加装防止掉链的护盘。同时车胎要更粗,轮组需要更强壮。于是你精挑细选,仔细比对,选了FOX 34talas+XO套件+XTR988刹车以及E.13的护盘,Spank圈+king花鼓+ONZA
160tpi 2.25宽外胎+前203后180mm Hope碟片,花费20K。 第五阶段:更烧。你拥有了自己的第一辆AM级别的软尾,加上你之前XC积攒的体力和经验,你在和其他同级别车友们骑行的过程中表现可圈可点,大家很喜欢这个能和大家一起玩并且比较谦虚的你,邀约你的次数越来越多,你也经常跑到固定的一家自行车店和车友们谈自行车。那里就像个自行车沙龙,而你越来越千方百计想往那里跑。在那里你和大家讨论着各式各样的问题:零件、装备、性能、技巧……你的山地车知识呈几何倍速的增长,对眼前的车辆可以从踩踏平台到几何结构娓娓道来,而且还能最后加上“但是,就我看来……”以至于偶尔技师不在,老板有些问题还会问你。 第六阶段:回归 。此时你骑行可能已经接近3年了,已经拥有了2辆自行车,3个头盔,两个背包以及若干的服饰、装备和便携工具。然而一个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终于要直接面对了——冬季封山骑哪里?!
你已经没有兴趣骑着14公斤重的AM去当山马党;也无法再像当年一样什么车都尝试着爬上西山顶。你没有精力凌晨起来蹬着车到山顶看日出;在夕阳西下的时候,最想干的不是打开车把上的前灯去环湖而是找个能够看到日落的餐厅好好的吃顿海鲜。
此时你面对在杂物间挂满墙壁的山地车和各种头盔背包水袋和护甲,心里在想——当时一直无法理解的公路车真的那么琐杂无味吗? 现在解答为何之前我敢断言,第一辆车一定是山地车:相对公路车而言,山地车的入门门槛要低得多。在这也许有同学要问:那公路车没有便宜的吗?有!---但是对于现在真正已经理解自行车的你来说,那不算是“车”。就算是在5年前,公路车的投资比起现在来说是也是极高的:6-10K左右的公路车是门外的4XXX套件+铝合金的车架,铝合金前叉,而且没有碳刀,只有重的一塌糊涂的高框铝轮…..你几乎不可能去选择。
好在科技进步了,材料的更新和工业化制作成本降低让你有很多更实惠的选择。首当其冲的,自然是要有逼格的TREK或者说大C超六,或者colnago?好!
就像前面说的,你玩车已经快5年了,事业也应该稳步上升。20K左右,拿下一辆入门colnago对你来说毫无压力。 第七阶段:邪路! 公路车的轻盈和速度让你坠入其中不能自拔,做工好,重量轻,价格也不算…..太…..贵。但是有个小小的问题——之前你买的那些山地车上的码表不能用在公路车上,因为没有踏频。你经过恶补,搞清楚了除了踏频还需要整合一个心率计,以及在何种情况下保持何种心率才能达到何种目的……于是如此痴迷其中,富有钻研精神的你很快就找到了提升的捷径——碳刀!
这是通往一个无底洞的邪路!!!
俗话说穷玩架,富玩轮,哪啥捯饬套件。在此之前,你的轮组,还是整车标配的低端开口铝轮,档次大都停留在最入门级别,而初期耳濡目染各种碳刀的报价,你会坚定一个信念:绝对不倒腾公路车,骑骑玩玩装装就行了。正是因为你初期淳朴的坚持,为你日后变本加厉的翻骚,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偶然有一天(时间是偶然的,状态是必然的),你和车店老板聊起轮组,发现他收捡了一对过时了的但是级别偏中上甚至有可能是次顶级的铝轮,把它从高高的墙上取下来放在手上拂去尘土,发现5年前的它与你的渣渣轮子细节和结构上巨大的差异,你的心里荡起了一丝微微涟漪,很轻,轻到连你自己都没有发现。fulcrum、campagnolo、shimano、lightweight和madfiber这些名字开始不断出现在你的眼前,碳轮、铝边碳轮、开口胎和tuber各种材质和制式你也烂熟于心。最后C50和C24各入一对,适时选用不同的轮组,你的公路车几乎可以适应任何蜿蜒曲折的铺装路面。
加上你之前的XC和AM,摆在你眼前的,几乎是无限的通过性。潘多拉的盒子被彻底打开了。
此时,“骑行”两个字已经很久没有出现在你脑海中了,取而代之的,是“竞速”两个字。
竞速其实是更高层次的骑行,已经开始无限接近专业级别。除了经济上的投入,更需要更多精力上和时间上的堆砌。为了方便计算,姑且在这里折合成RMB打上20K的标签吧
。不得不说:附件 1:骑行台 你一定听过“买到第3个骑行台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骑行台”这个说法。这话如此正确,好比吃到第3个包子才饱,前2个也是有功劳的一样!
你的第一个骑行台,估计也就是个几百块的货。搞不好还是你的土豪骑友升级换代弄来的。源于某一久连续的阴雨让你内心躁动的骑行热情在家压抑许久的爆发,但新鲜感之后很快你就会发现效果完全达不到你的期望。
你的第二个骑行台,估计是个2、3K的有品牌的高档货。坚固,稳定,调节档丰富,你很开心。直到某一天你在沙龙(其实就是经常去的自行车店)聊起来听到一大堆有关“磁阻尼”、“功率计”之类的术语后回家上论坛经过半个月的头脑风暴之后,又或者在欣赏环法的PRO们兔子集团紧张而又略带潇洒的突围中极为稳定毫无偏摆的行进之后,走火入魔的你有了2个选择:要么买个带磁阻尼和功率计的,要么换个滚筒式的。前者贵,后者技巧要求高,一句话,都不是省油的灯。
以带功率计的为例,面对15K的价格,正准备掏钱的时候,却悲催的发现,这个价格是不带前轮垫块的!而且,很多“专家”都说,还需要一起购入的还包括防汗布,静音垫...
无论如何,在最后一个骑行台上,你的投资不会小于16K。考虑到前面吃下去的两个包子,估计总投资是20K。2 背车架 车店的JS不会告诉你,周边产品利润比例,可能比一台整车赚的都多。
外出比赛背车架是必需品。在看了各种品牌的评论后,你发现,几根金属管焊接起来的架子居然要卖2K~5K,完全不符合你理性消费的宗旨。然而JS用一句话就把你彻底打败了——“如果使用不好的背车架,万一出意外,会白瞎了你上万块的整车”。几万的车钱都花了,自然不能因为区区2K而白瞎掉。
山峰背车架——2K。3 头盔 骑行怎么能少得了头盔呢?这是你最常用的骑行装备,也是你安全的基础。当知道你正在用的头盔根本无法为你提供完全的头部防护后,特别是身边一些胆子比你大的小年轻被冠以“跤王”的头衔后,你觉得一个安全的头盔是必要的。然而诸如你的车车们是用来走不同的路况一样,骑什么车戴什么头盔也是有讲究的。那就分别需要一个XC头盔——轻量透气,一个AM头盔——加强防护,和一个公路车头盔——符合空气动力学。另外,当你还处于AM发烧阶段时,路的难度会随着你的热情高涨而快速提升,让你每次都会有后怕的感觉,于是对于重度AM就会追加一套护具:全盔、风镜、护甲、护膝护肘,大概3K的价格你还是承受的起的。加上常规的头盔,一切为了安全,一共5K的价格,不过分! 4 骑行穿戴 专业的你骑着专业车,却发现尴尬的“屁股疼”一直困扰着你。骑行裤是必须的!一开始捡着便宜的买,后来觉得是不是厚的会更好?折腾了好几条,在看了无数资料后才发现,最好的垫裆材料,是“油揉革”,最舒适的裤子穿着方式,是背带裤。在这个方面,JS已经不用忽悠你了,囤货积压资金的压力使得店上的货色已经不能入你法眼。高科技含量的梯度压缩衣裤、windstopper面料的手套,排汗的美利奴羊毛袜……花2-3K配上一套,再翻一倍弄一套冬装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等等,还要一副像样的眼镜。通常oakely会是首选,自带的镀铱镜片之外还要再选一片偏光片、一片增光黄片和一片透明片……看来眼镜才是大头,花费4k,再加上AM和XC共用的shimano变色镜0.5k,林林总总一共小10k出头。鞋子忘记了……公路车锁鞋1K,山地车fiveten1到2双也算1K,那就是12K。 5 装备 包:最大的附件应该是背包,2个,XC的小,AM的稍大,每个背包需要配一个水袋,公路车用水壶。2.5K公具:为了防止某天独自骑行发生爆胎等意外而在某座风景如画的山上当“大王”,还要有一套内六角、截链器、翘胎棒的集成工具。外加备胎、气筒和魔术扣,算1K。气瓶:公路车不用背包,如果你用的是管胎就连气筒也不用带,但是你要带1瓶橡胶泡沫和压缩空气混装,算0.1K。码表:XC用来记里程、速度。AM可以不用。公路车的码表需要有速度、踏频、时间、心率……最好还有轨迹GPS。2.5K。以上算5.5K。
6 补给 之前不觉得,感觉每次都是渴了喝水,饿了吃饭,多带点钱以防万一。但是当你走到“竞速”这个圈子里之后,你每次出发会在后包装几条能量胶,2条左右的士力架或能量棒,会在你的水瓶或水袋里加泡腾片……每次用不了多少,几十块而已,但小帐不可细算,正所谓滴水穿石,粗粗在这里一算,每年至少2K才够。7 维修养护清洗:骑起车来很拉轰,对于有点点强迫症的你骑完之后当然要好好清洗干净。当然首先是脏兮兮的链条——做为自行车爱好者,多半都是在野外吃完能量胶都要把包装带回城里丢垃圾桶的环保主义者(你不是?我鄙视你),怎么能轻易用超级污染环境的煤油来清洗呢?一瓶finishline大豆提取有机溶剂,100,但这是消耗品哦。车身用洗衣粉?呵呵……只能用中性的专业洗车液,英国进口muc-off!外加一套专门配套的刷子、毛巾、海绵……还有车蜡,400。清洗完毕后专门针对不同骑行环境的链条油必不可少,大概4种,200。外加洗车高压水枪300,全套/一年:2K。维护:或者说是简单的修理。首先修车架必备,价格不贵,300,但运费要100。其次,各种扳手、内六角、起子、落地式打气筒……其中,由于自行车高精尖的制作工艺以及大量碳纤维材料的应用,使得有一个工具成为必须——扭力扳手,1K。全套:3K。8 充电老实说,你已经具备开工作室的条件了。唯一欠缺的就是装配技术。各种自行车杂志、书籍、视频分享让你如饥似渴,然而你悲催的发现,80%你需要的文档都是英文的……难道要上补习班!!??哈哈,开个玩笑,补习班可以上,费用就不算在这里了。杂志、书籍,大概每年1K。9 存放 用脚趾头也想得出来,这么多贵重物品,是不能随便放的。天气太热刹车油会膨胀,反复热胀冷缩以后万一漏油就玩完……碳纤维长期暴晒会缩短使用寿命……在厂家没有发明什么之前只有自己解决了——找一间通风但太阳晒不到的房子,自己DIY各种挂钩把车子一一挂起来,不挂起来会影响胎压,或者可能会造成外胎长期与地面接触面变形,增加滚阻和降低局部抓地性。 外加各种摆放附件装备的架子,共2K。
以上附件,总数大约超过60K。还没有算你的汽车升级,外出旅行等价格。也没有算你为了说服你老婆同意你买这些设备,可能要花更多的钱讨好她的成本。 总结: XC:10K AM:35K公路车(连平路刀和爬坡刀):40K
总数大约150K 终于尘埃落定,你满足的看了看偶尔随手发在朋友圈的骑行照片就召来的刷屏般的赞。查看码表,这5年来大约你骑了3万公路左右,投资150KRMB,每公里目前成本刚好5块钱!
你打开小房间,捏一捏每辆车的轮胎,轻轻转动每辆车的后轮品鉴棘爪的铿锵或者行星齿轮的绵密,用小电筒检查着山地车的来令片时,电话铃声响起,那头传来一个毛头小子的声音:
“大哥,我想买辆自行车,给推荐一个呗~~~”
公路车的特点是快,可以耍帅很屌的样子,车还可以烧钱更轻更屌。山地车难道没事突突个山给你看?花大把的钱在山地车上,然后告诉你别看我不轻,其实我很硬很抗造?我最近一直在研究自行车真正实用的组合应该是旅行车和折叠车。山地车的累赘在减震,因为路没那么颠簸。公路车的累赘在车把和刹车系统,因为操控性会差。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地车与公路车的区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