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思品与社会教案思品读后感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读后感&李莉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读后感
文成少体校&
如果说课本是学生考试的根本,那么课程标准就应该是我们教师教学的根本了。都知道考试题千变万化也离不开课本,那么教学的方式手段千变万化也不应离开课标,即所谓“万变不离其宗”。然而我这个教师对课标的了解却远不及学生对课本的熟悉程度,要不是这次参加本期研修班的学习,我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找出新课程标准来仔细研读呢!
我原本以为写读后感要比写一篇论文要容易的多,就打算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读完后一气呵成就写完读后感。可是真正将它读过一遍我才发现,这个课标远不是一般的文章,不将它读三遍以上,是很难对其主要内容和理念有全面的认识和把握的。于是我就静下了心,借助《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在业余的一些零散时间里,见缝插针地又将新课标读了几遍,终于使我对思品新课程及其标准有了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第一,“前言”部分及我的认识
新课标制定的背景,是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从这可以看出,新课程的改革即使试图解决旧的思品教育缺乏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这一问题的。例如旧的思品教育更多地是基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考虑和成人世界的品德要求出发来,而未能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真实的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新的思品课标就是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两方面出发,这就能从一定程度上加强思品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新课程的性质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主要有特点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从这一定位又突出体现了新课程为了学生发展的一面,与以前的课标相比,思想性和综合性是多继承,有发展,而人文性和实践性则是发展重于继承。
本课程的基本理念有:(1)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2)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本课程的基本追求,(3)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的基本原则。也许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吧,我们中国传统的文化都是关注那些被规定的、非个体化的、与宏大主题相关联的问教育题和价值,而西方文化却时常关注一些个体的,很细小的问题和价值。所以这种差异体现在两种理念上就有了很大的差异。而这次新的课程理念体现出了课程设计者已经吸收了许多西方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思想,从以前关注整个社会的需要到现在开始关注学生怎样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
本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根据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本课标要求在内容的编排上,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打破传统的课程内容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这种融合不是知识点的硬性接合与拼凑,而是从中学生生活的不同层面(我与自我、我与他人、我与社会)呈现出来的,是他们生活中所实际遇到的问题。这样,教材与学生之间是以实际生活为联系的媒介或桥梁,而不是以抽象的文字和成人的话语为沟通媒介。
第二,“课程目标”部分及我的认识
新课程的总目标定位为以加强初中学生思品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形成、树立、增强)引导学生(遵守、追求、弘扬、树立、)逐步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从以上那些关键字眼我们可以看出本课程的目标定位已从原来的培养、灌输、教育转变成学生的帮助者和引路人,这种转变实在是不小,也是可喜的。但是在最后一句话上,我们似乎还能看出旧课程的影子。“四有新人”的提法是1980年邓小平对少年儿童首次提出的,当时的“四有”跟现在的不太一样,当时提出的最后一个“有”是“有强健的体魄”,后来在1985年旧的“四有”被改成了现在的新“四有”。虽然它这很精辟,很正确,但今天还用这“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来定义“好公民”是否全面,是否妥当?总目标的落脚点最后还在“好公民”上,是不是又忽视了学生发展的需要了呢?
新课程的分类目标按照层次从高到低为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我们都知道旧课程的主要缺点就是过于重视知识而忽视能力和情感目标,所以新课程着重突出了情感和能力目标的重要性,而对知识目标的实现似乎有一些弱化。再加上多年来思品社会学科一直实行开卷考试,一些教师和学生都认为课本知识记不记得住都没关系,既不会影响考试,也不会影响对学生该科目的评价,这直接造成的结果就是一些学生既没达到高层的情感目标,也没掌握低层的知识目标。以我个人的观点,在新课标的三层目标中,实现的过程也需要从低到高。虽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最高点目标,但实现它离不开知识目标的基础作用,也抛不开能力目标的支柱作用。例如要让学生热爱生命,首先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生命,掌握关于生命的最基本的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习一些维持生命、保护生命的基本技巧和能力,最后不用我们过多地讲,过多地说,他们自然就容易达到“热爱生命”这个最高的情感目标了。我们自己平时不是就有这样一个现象吗:对某一个人,对某一件事物,你对他(它)了解的越多,你就会越关注他(它),进而变得更喜欢他(它)。所以,新课程标准把情感和能力目标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弱化知识目标,这会不会从一个极端又走入另一个极端了呢?
第三,“内容标准”部分及我的认识
本课程的内容中“认识自我”、“交往与沟通”、“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部分属于心理方面的内容;“自尊自强”、“交往的品德”、“承担社会责任”部分属于道德方面的内容;“学法用法”、“权利与义务”、“法律与社会秩序”部分属于法律方面的内容;“认识国情
爱我中华”部分属于国情教育的内容。
虽然新课程的编排已经打破了学科体系的束缚,实现了创新,这种创新也更加符合初中学生心理、思想和认知水平的实际,然而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心理、道德、法律与国情教育是属于不同知识领域范畴的内容,它们对人的要求水平是不一样的,因此对这几种内容的教学要求和方式也应是有所差别的。
例如,心理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差别:
首先,从课程功能上看,思品课主要关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问题,关注政治立场、观点、方向问题,关注法制意识、道德意识、社会规范等问题;而心理辅导活动课则旨在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完善及社会适应性问题,预防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心理不适应或心理困扰问题。
其次,从课程内容看,思品课往往注重“高、大、全、远”的人物、事件、理念、原则、规范等,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而心理辅导活动课则比较注重“真、实、小、近”的人物、事件、心态、理念及价值判断等,化解他们遇到的具体矛盾与困惑。
再次,从实施形式上看,思品课侧重由外向内的理论灌输和道德教育;而心理辅导活动课则侧重由内向外的自我体验、自我感悟、情绪的释放和个性的张扬。
最后,从操作技巧上看,思品课依据教学规律来进行运作,讲究的是教学常规、教学技巧、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而心理辅导活动课则是根据团体动力学规律,讲究的是运用倾听、关注、理解、同感、回馈、重述、引导、面质、具体化及行为训练等辅导技巧与辅导艺术。
然而问题的复杂性还在于,思品课与心理辅导课在具体的内容上有许多交叉,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思品课的课堂模式又吸收了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一些理念、方法和技巧,从而使两者从外在形式来看似乎越来越靠近了。虽然心育和思品教育都属于学校大德育的范畴,我们也没有必要把二者搞得“泾渭分明”,但是我们也要注意二者的区别,尽可能把两种课都上得专业一些,发挥各自的优势,达到各自的教学目标。
再如,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的区别:
道德是人们长期形成的一些约定俗成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它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也没有强制力来保障,它是靠社会成员的自觉和社会舆论的力量来保证和维持的。而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它是靠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成员愿不愿意都必须遵守,违法就要受到制裁。二者可以说是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的“一软一硬”两只手。既然它们存在如此大的差异,那么对两种内容的教学目标和方式也应有所区别才是。对于道德教育的部分,可以感性一些,让学,山多了解、多感受、多体验;而对于法律教育的部分,则应更理性一些,不管形式上有多花样,但结果一定要让学生真正掌握住相关条文和知识点,不管他们是否能理解,也应先让其记住,以免学生在今后的行为中因不懂法而犯法,或者便于学生在今后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法律教育的一个整体情感目标,应该是让学生感觉法律是理性的、严肃的,从而对其充满敬畏之感。
另外,内容标准部分还有一些活动建议,我们教师可以选其中一些符合学生实际的活动去做,如果全都做,恐怕条件还达不到。
第四、“实施建议”部分及我的认识
一,教学建议。本课标建议教学时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其中第一条是原课程就有的特点,只要在重要思想里再补充进“科学发展观”就可以了。其实,综合看整个课程标准,都可以体现出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核心,发展的第一要义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而我们在教学中如果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采用恰当、符合学生实际的方法教学,那么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就应该会是比较成功的。
二,教材编写建议。这部分虽然是给教材编写者写的,但现在看来,我们所用的教材真的体现出了其中的五条建议。如果说还有什么不足的话,就是第四条中提到的相应的音像、多媒体资源还不足。如果在这方面,教材出版单位、我们的地方教育部门以及学校能再加强一些的话,一定会增强思想品德课程的感染力。
三,评价建议。其中提出了评价的目的是为考查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品德发展与提高的过程。在第三条评价原则里,提出了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还要注意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展示他们的成绩。这一原则的提出改变了一直以考试分数定优劣的评价习惯,的确是一个进步。但是这条原则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就被一些老师和学校用过了头,造成了“只重过程,不重结果”的现象。这也是我们自己在今后的教学和评价中要防止的不良趋势。
“学生学习评价”中,除了考试以外,还提出了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等方式,这都是新课程在评价方式上的创新和可取之处。但是在实践中的问题就是,包括成长记录在内的一些方式,平时一些老师根本没有时间或是习惯将它记录下来,只是在学期结束时甚至是毕业才集中填写,所以也自然就降低了它的客观性和价值。另外,考试这种量化评价方式目前也还是比较客观、公平和有效的评价手段,它不仅只是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同样也能考查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应对压力的心理素质,怎样合理安排复习和考试的时间的能力等等。
“教师的教学评价”中,提出要建立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学生、同事、领导、家长共同参与的制度。反思我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在刚工作的前两年一直有所提高,而近几年就一直没有提高甚至还有退步,也许跟我的教学工作没有经常及时评价有关吧。我们学校专业的同行少是客观原因,而我自己缺乏自我评价意识和习惯,才是主要原因。今后我要着重加强教学的自我评价,多跟同事、领导、研修班的同行交流,共同提高。
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这部分提出应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观,鼓励教师和学生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并且还提出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应遵循的原则。我认为教师、学校自己开发课程资源是件好事,因为可以更加适合自己学生的实际,也更容易引起学生共鸣,但难处在于开发课程资源的时间、资金和精力成本都太大,普通的学校和教师不能经常地实现。
总而言之,细读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后,我对现行的思想品德课程的了解和认识程度加深了,也找出了自身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相信它就是引领我在思品就教学上不断进步的一把金钥匙,也欢迎各位同行、前辈多多指教,谢谢!
参考文献:
《解读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材编写组
《心理辅导活动课设计》……………………………………………………钟志农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拒绝访问 |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a661c-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广告剩余8秒
文档加载中
社会论文 思品论文 《上下五千年》读后感[优质文档]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社会论文 思品论文 《上下五千年》读后感[优质文档]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社会论文 思品论文 《上下五千年》读后感社会论文 思品论文 《上下五千年》读后感.doc 5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2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零花钱之我见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家庭日益富裕起来,孩子们的零花钱便也在不止不觉间不断上涨,有的甚至到了让人膛目结舌的地步。 远的不说,就说我们学校吧!学校里有些男生女生,学习成绩不怎么样,可是对于穿着打扮,可都是“行家”。另有一些男生,通常每天身上都会带有上百块的钱,用于所谓的“吃喝玩乐”,泡网吧,打游戏,结交不良少年……这种例子在如今的校园中已不再是凤毛麟角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认为,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有以下几点原因: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家庭经济状况与之前相比有了较大改善;二,目前家庭多是独生子女,父母过分溺爱;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其中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是最主要原因。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传统中,父母们都会用零花钱来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比如:勤俭节约、财务自理。但在今天,生活富裕了,孩子的那点零花钱家长也不会放在心上。但这种超前消费意识是不适合中学生的,将给他们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其次,孩子之间容易产生攀比心理,从而引发一些孩子的心理失衡。今天你在“肯德基”搓一顿几十元;明天我在“XX酒家”摆一桌几百元,看谁更有风度。现在的孩子谁手里要是没几个零花钱,看着同伴经常拿着钱去买这买那,总是羡慕得很,又尴尬的很。这种羡慕、尴尬处理得好那是幸运,若是处理得不好,带来的后果将不可想象。记得曾在电视上看到过这样的案例。4月12日江北区一名约7岁的女孩哭喊着要跳楼。不为别的,就只是为了从父母那得到零花钱。过多的零花钱会使孩子形成错误的金钱观,以为“金钱是万能的”,“有钱能使鬼推磨”,不知道应认真学好知识,不懂得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有的孩子,把父母的叮咛嘱咐,老师的教诲当成“耳边风”,只懂得吃喝玩乐,腹中却空空如也,更是忘却了将来有独立生活,赡养父母,为社会作贡献的责任。
最后,也是最严重的,可能会导致某些孩子走上犯罪之路。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人俭难”。可能今天你的家庭是相对富裕的,但谁也不能保证将永远富有,倘若已经养成了奢侈的习惯,将来要如何面对贫穷呢?也许有的人靠自己的意志能熬过去,但有的人却会难以自拔。身为父母,谁不爱自己的孩子,谁不愿给孩子付出呢?但是,家长们该给孩子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味地给钱显然是错误的,而应该给他们以知识和正确的引导。金钱是把双刃剑,用得不好就伤人——家长们对此一定要有充分认识。 第“三”只眼看“追星”“追星”这个词对于大家来说并不生疏,现在的明星越来越多了,追星也随之愈演愈烈。追星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让我用第三只眼来细细分析吧!大部分人都有自己崇拜的明星,并将他们作为自己的偶像,其原因大都是因为他们长的漂亮或喜欢听他们的歌,看他们演的戏。有的人说自己很了解自己的偶像,并搜集了许多关于偶像的资料。他们所谓的了解就是知道明星的爱好,喜欢的颜色,喜欢吃什么等等。而在我看来,这样做无非是在浪费宝贵的时间,去做无聊的事。有些人更为可笑,为了自己的偶像居然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这样做值得吗?站在一个旁观者的立场上,这样的人太无知了!追星必须有目的地追,盲目追星只能对我们的身心造成伤害。 也有另一部分人的追星是有积极向上的目的的。他们喜欢明星不只是因为外表,更不只是因为他们会唱歌,会表演,他们所追求的是明星的气质以及他们成功的经历。在他们眼里,自己崇拜的明星是他人生道路上一个榜样,追星是为了帮助自己进步。当然,我赞同像他们那样的追星族。 许多明星之所以成名,是因为他们付出了许多心血和汗水。他们的人生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许多明星的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周杰伦自小父母离异。高中毕业后,周杰伦没有考上大学,只能到餐馆当服务生,被老板暴骂过,克扣过薪水。一个偶然的机会,周杰伦进入台湾乐坛老大吴宗宪吴的公司作音乐制片助理。其间,他不停的写歌,结果都被吴宗宪搁置一旁,有的甚至当面扔进纸篓。周杰伦没有泄气,吴宗宪被其努力感动了,给他一个机会,让他出专辑。他的第一张专辑问世,立即轰动歌坛。冰心有首小诗: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周杰伦的成名之旅,不正是这首诗最形象最生动的诠释吗?我认为,这样的明星才值得我们崇拜,值得我们敬仰。 不管你是多么的抱怨命运的不公,还是碰到多么大的困难,你都没有理由说放弃,只要你确定自己的目标,并且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奋斗,只要你不说放弃,那么你一定会成功。这才是许多明星身上散发出来的真正光芒! 愿真正的追星族越来越多,让追星不仅仅成为一种时髦,更多的是成为大家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动力。一起努力,让“星”成为青少年人生的奋斗目标和奋斗动力!漫谈成长我们在不停地长大,然而成长的烦恼也紧随而来,让人整天都笼罩在阴郁中。在学校里发生的一些事情,也大多不愿与家长谈论,因为只要一谈,他们就要长篇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或思品小论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