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2017年注册会计师教材考试,一类人不买教材一样通过。他们感觉很简单。而一类人天天闷头看书听课做题

我的事业是母亲:果果妈的“中美合璧”教子手记
来源:_bookdoc_
  中国篇
  从"待合格"到全优的"好儿童"
  天平的两端
  关于手型
  问问孩子快乐不快乐
  孩子健忘之小黄帽事件
  孩子健忘之笔袋事件
  孩子的梦中世界
  允许孩子幼稚一下
  将问好进行到底
  落选之后
  敢于和孩子"过招儿"
  阅读日里侃阅读
  拒绝指标
  抱抱
  我不"孝敬"儿女
  对不起,我在忙
  奔月
  肯定、否定
  美国篇:
  接触非母语
  他是我的孩子
  微笑并保持微笑
  好老师?坏老师
  爱国主义教育是否老掉牙了
  橄榄新枝:果果的交往情况
  牧养孩子的心灵
  灾难与希望并存
  好学区、好学校(一)--美国小学初体验
  好学区、好学校(二)--书包
  好学区、好学校(三)--规章制度
  又获奖了  让孩子的运动天赋自由发挥
  让孩子写点啥
  好友搬家
  三分钟
  成绩单
  有人这些学历史
  Trash乎?Treasure乎
  你的成绩你做主
  加有来客--FlatStanley
  问题篇
  艺术教育不要偏离孩子的本性
  孩子的病不是他的错
  把阅读的自由还给孩子
  低龄孩子在低年级的一些问题
  关于学画
  常人表现
  零用钱问题(一)
  零用钱问题(二)
  孩子撒谎问题
  性教育三句半
  书信篇
  正常儿童的早期音乐潜质激发与引导
  关于"受气包"--给青青妈妈的回信
  给你的孩子建立"责任感"和"秩序感"--回复赶时雨
  不要为明天的事忧虑--给YY妈的回信
  小朋友带回家不可怕--给YY妈的一封回信
  给一位内疚的"要自杀"的父亲的回信
  相信童话--给一位"不合格"妈妈的回信
  张弛有道--给一个妈妈的回信
  不要无故给孩子扣帽子
  孩子的音乐天赋需要保护
  把依恋赐给孩子--给源源妈妈的回信
  避讳不避--给小宝的回信
  孔融不让梨,怎么办--给小宝的回信
  走进孩子的心--给JJ妈的回信
  爱他,就给他安全感--给OY的回信
  管教要适当--给小Q的回信  中国篇
  从"待合格"到全优的"好儿童"
  昨天得知了果果期末考试的分数。语文:优;数学:优;英语:96分。果果班里只有一个的双百的(语文数学,班里没有得300的),果果从当初的"待合格"跨越到如今的全优,进步之大远远超过了我的期待。我为果果骄傲、我为果果自豪!
  更值得我欣喜的是,果果在期末的优秀学生评选中,以全班第二名的得票数获得了"好儿童"的称号。(只选5名,第1名是得毛毛虫的班长,她也当选为唯一的三好生)说实话果果的学习成绩在班里还不能是最优秀的,她没有考一个100分。如果按照学习成绩评选,估计果果是选不上的。所以我非常感谢学校、感谢老师,他们能让一年级的小豆包,民主投票选举自己心目中的"好儿童"。全班40人,果果共获得了34票,哈哈,当然这里也有果果自己一票,这小家伙还满自信,完全没有大人的虚伪。我问她怎么给自己投了一票呢?她说:"我自己都不投我自己的票,谁还会相信我是'好儿童'啊?"
  高兴之余,回头再来看看期中考试的成绩:语文:待合格;数学:合格;英语:C。想想这几个月的学习过程,真是让我感慨颇多。如果当初不是摆正自己的心态,坚定地站在果果身后;不是给她无条件的宽容和接纳;不是给她无条件的信任、关爱及不高的期待。估计今天的进步绝对不会这么快。
  由于一些客观的条件和原因,果果真的是"输"在了起跑线上。有过孩子的家长都体验过,这"输"的滋味无论是对家长和孩子,都不是好接受的。也曾懊恼;也曾焦急;也曾烦躁;也曾不安,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接纳和信任。
  记得我的一个老师说过:"作为一个教师,我不喜欢用'teach'这个词,而更喜欢用'guide'。"我想养育孩子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如此。作为父母其实我们可以"教"给孩子的很少,更多的责任是如何引导他们走上正途。我们中国也有关于"鱼"和"渔"训条,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反观果果的学习状况,发现她并不需要我教她几加几等于几,这些她在课堂上完全能够学会。她需要我的是如何帮助她建立自信心、建立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具体的就是如何审题、如何思考问题、以及一些考试的技巧。记得一本教子书里曾经这样说:"只有你先接纳了孩子,孩子才会接纳他自己。"果果也深知自己的学习成绩比较差,但她没有因此丧失过自信心。因为我一只给予果果充分的信任,并利用果果其他方面的优势鼓励果果。但我并不欺骗果果,我让她知道她是很棒的,她有别人没有的很多优点,但同时她也有不足,尚需努力。同时,根据实际情况,为果果制定了期末考试计划:语文:合格;数学:良;英语:B;在班里排名:第30名左右。
  目标如果定得太高,高到孩子达不到,孩子就会放弃努力,这是我在果果长期练琴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所以,我还为果果制定了另外的长期计划,就是要求果果每一年进步5名。有关人生是一个长跑的比喻也是在这个时候提出的。我给了果果以宽容和接纳,果果真地给了我一点一点的进步。非常遗憾,果果在12月份开始就得了肺炎;肺炎好后又在元旦得了病毒性腹泻,可就是这样,果果也没有把功课拉下。果果的测验成绩在几分几十分地往上升,作业本上的拼音、汉字也是越写越好看。由原来的一片"良",开始出现了优和优星。为了鼓励果果的自信,果果爸爸也开始在周末跟果果学习汉语拼音,果果因此还小赚了一笔。
  期末考试前一周,老师主动跟我说:"果果最近学习进步特别大。一开始我还想找您呢,现在不用了。"还跟我说:"这个孩子的行为习惯特别好。"老师还给了我从未有过的那么灿烂的笑容,让我受宠若惊。听果果说,昨天老师除了表扬考了双百的同学以外,第一个就表扬了果果的进步。
  我也希望每一个妈妈爸爸在孩子跌倒的时候,都会给他们以接纳和宽容。扶起自己的孩子,擦干他的眼泪、清洗他的伤口,继续为他们引路,这是我们的责任。
  开学以来的这半年在果果的人生中,还只是非常小的一瞬。今后她会面临更多的风风雨雨,她的路途也决不会从此就一帆风顺。在她能够单飞之前,还需要我更多的接纳、宽容和鼓励。但即便是她飞走了以后,我也会让她知道,我和她的心之间还会有一条无形的连线,这条线上永远承载着我的爱和信任。  天平的两边
  最近好几个朋友都和我提到关于孩子的管教问题。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做父母的必须言行一致。很多父母从畅销书上学来了:"你真棒!"、"无论你做什么我都爱你!"等等这类流行词,转过身来就跟孩子"表演"。我之所以用"表演"这个词是因为很多人根本就是在表演。小心!孩子是非常聪明的,是什么都能体察的。表演得太拙劣非常容易被孩子识破,因为,你嘴上说得再好听,但当你发怒的时候,当你把你的失落感倾泻到孩子身上的时候,孩子心里比谁都清楚:妈妈(爸爸)在撒谎!我不是他们无条件爱的那个人,他们更关心的是他们自己的面子,而不是我!别小看你的孩子,孩子知道得很!
  孩子在遇到挫折时我们该怎么办?我们毕竟是做父母的,我们自诩为成年人,"成年人"就应该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否则的话你又如何能使你自己的孩子对其行为负责呢?在我们因充满失落感要发泄的时候,请先暂停一下,"离开现场"(我通常是换另一个房间),默默地在心里从1数到100(有时数不了这么多)。然后请你换位思考,如果你是你的孩子你此刻的心情,你希望你的父母如何地对待你?通常经过这样的"折腾",你的怒气多少会降温。如果,还没有,那请你"轻轻地关上房门",一定要轻!先出去转上一圈,同时,把你孩子所有的优点列数一遍,再把他今天使你愤怒的问题提上来,问问自己,即使是这样,如果拿童年的"比尔盖茨"来跟你换,你是否愿意?如果你不愿意,马上回家,去把你孩子情绪的箱子用爱注满。
  中国有句话:"爱之深,责之切。"如果正确地运用了这句话,会有良好的果效。但很多人的问题就处在"责之切"上,这个"责之切"确实伤了几代人的心。其实"责之切"本身并没有错,错在了我们掌握的尺度。一个国家必须有一个国家的法令,否则,社会就会乱套。我们每一个家庭,以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规范,也就是以前我所说的界线。如果一个国家只有法律,而犯法后,却没有执行法律的规定,那法律就形同虚设。而一个家庭也一样,孩子没有承担过越过界线后,所带来的相应后果,他就不知道他的责任到底是什么?这是会令责任双方都感到沮丧的一件事。圣经上说:"凡管教的事,当时不觉得快乐,反觉得愁苦,后来却为那经练过的人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没有人天生就服从管教的,就像有人说果果是天使时,我曾说过的,没有人天生是天使。孩子的言行是需要父母来进行规范的,这没错。但是,父母不能跟着孩子一辈子。父母应该尽可能早地将孩子的言行进行规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使你期望的价值观逐渐在孩子的心里内化。因为"一生的果效由心发出",所有的行为都是以心为出发点的。
  但这里有个关键性问题,就是不能含怒来责罚孩子。而且这种责罚应该是针对孩子不好的行为,而不是孩子这个人本身。圣经里说:"我所作的,我自己不明白。我所愿意的,我并不作;我所恨恶的,我倒去作。若我所作的,是我不愿意的,我就应承律法是善的。即使这样,就不是我作的,而是住在我里头的罪作的。"说这段话的保罗紧接着在在后面大呼:"我真是苦啊!"其实我们的孩子心里又何尝不苦?他们不愿意拿100分吗?他们不愿意当"三好生"吗?他们愿意每天被指责为没有上进心吗?他们不愿意!但是有的时候,很糟糕,他们做了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我们责罚谁?我们应该责罚那在他们心里的"罪",换句话说他们应该为他们的行为受到责罚,而不应该遭到人身攻击。不含怒的责罚,让孩子能体会到,你确实仅仅是不喜欢他们的行为,而怒气冲天的棒下,即使你事后说得比唱得还好听,在孩子的心中早已把你划入"黑名单"了。
  说了半天大道理,说个简单的事例。果果今天中午挨罚了,她又被"Timeout"(没有找到合适的译法,我译为"暂停")10分钟。这种方法就是,让果果停止做一切的事,去自我反省10分钟。有点像传统的罚站,但又不完全一样。果果被罚的原因是她近期的"长尾巴"(不关门),在各种提醒和警告均不奏效后,从昨天开始她就开始接受了"暂停"。以前果果被"暂停"通常有专门的位置(决不能是小黑屋),这次因为问题分别出现在厨房和卫生间,于是她被暂停在这里。同时,她手里还有一个计时器,由她拧到10分钟。今天的"暂停"有点意思,,刚罚到了5分钟,果果说:"妈妈我实在憋不住了。"排泄完后,她还津津乐道地跟我研究,她应该再把计时器拧到那个位置,以弥补排泄所占用的时间。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果果是完全自觉自愿地接受"暂停",因为,通过长期的经验,她已经知道了这种责罚针对的是什么,她不用担心因此会失去她怕失去的东西,她也很高兴这种方法最终能使她自己也讨厌的行为慢慢改掉,对于这个她已经很有经验了,所以她不会反抗,因为她的心没有受伤害。在整个的"暂停"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冲突。而且,我发现卫生间的门又没关时,正在吃中午饭,我说的是:"等你吃饭饭后,请你到卫生间门口暂停10分钟。"而果果的回答是:"噢,好的。"这种无冲突的暂停,为的就是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必然带来相应的后果,让他们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这种"暂停"演变成一种家长作风,是非常危险的,会使结果朝着家长所期待的反面而发展。
  再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就是,机会教育。把你的价值观和对事物的看法,通过,突发事件不断地传递给你的孩子,这种机会教育会在你孩子心里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也比较容易内化到他心里,从而比较容易产生你所想看到的效果。
  对于孩子的正确的管教过程,应该是在孩子幼年期间紧抓不放,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逐渐放手。在孩子成年后,完全放手将其交在上帝手中。  问问孩子快乐不快乐
  昨天果果的期中考试结束了,因为,这一段果果断断续续地生病,所以,我对她的功课没有太多的要求,每天完成作业就行了。考试前一天,也没有练琴,而是把语文课文都读了一遍就洗洗睡了。
  昨天接果果,每天跟果果同路的小班长一出门就跟妈妈说:"妈妈,我的数学肯定考不了100了,我又一道题的数算错了。"班长的妈妈转过头问果果:"那果果呢?"果果说:"不知道!"我一听就明白,肯定又没考好。
  晚上果果写着一半的作业就回头咧着嘴跟我说:"妈妈,我今天特别的兴奋!"随后发出一阵傻笑,全不顾自己没有把门的牙关。我问:"为什么呀?"果果说:"因为明天要去春游了!哈哈哈哈!"我没好气地泼凉水:"就知道玩,你为什么不好好反省一下,为什么没考好呢?"果果皱着眉头反击:"为什么要想那些让我不快乐的事呢?你老想着它,它就老缠着你。我喜欢多想能让我快乐的事,这样我就老能快乐了?"我晕,无可奈何:"那好吧,你就快乐吧!"
  睡觉前,果果继续着她的快乐,在床上又蹦又跳、胡言乱语。我无不讽刺地说:"就这么点儿事,至于的吗?"果果说:"不,我还有更快乐的事。"我有点好奇:"还有什么呀?"果果庄严宣布:"从昨天开始,老师终于让我擦黑板了!连续两天都是让我擦的黑板!哈哈哈哈……"我再次表示无法理解。原来,从开学至今,老师就没让果果擦过黑板,果果极其郁闷,老是回家嘟囔,并刻苦地在自家的黑板上苦练擦黑板技术,盼望着有一天她的老师能开恩让她表现表现,没想到她的宏愿终于实现了!
  记得圣经上有一句话说:"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喝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生命不胜于饮食吗?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你们哪一个能用思虑使寿数多加一刻呢?何必为衣裳忧虑呢?你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怎么长起来;它也不劳苦,也不纺线;然而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
  是呀,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担当就够了。而我们大人整天都强迫孩子去做一些事情,却从来没有问过他们快乐不快乐,原来,真正蒙在鼓里的是我们呀。
  其实快乐很简单,今天你快乐吗?  孩子健忘之小黄帽事件
  "小黄帽"是现在全国很多小学的一道风景,"小黄帽"起源于北京市崇文区,随后迅速推广至全国各地,旨在保障小学生上下学时的交通安全。
  去年9月份果果成为一名光荣的小学生后,小黄帽就每天都伴随着果果。果果学校发了春夏冬三顶小黄帽,由于果果经常梳盘头,冬天无法带那顶棉质小黄帽,我又给果果买了一顶毛线小黄帽。刚刚带上小黄帽时,果果那个自豪呀,因为,每天她上学时都会路过一个幼儿园,幼儿园的孩子没有小黄帽,每次,她都会昂起头,并特意跟我议论和小黄帽有关的话题,以向路人显示她不再是个幼儿园的小孩子,而是已经是个小学生了。由于天津的小学没有小黄帽,每次她回天津时,也不忘向以前的小伙伴们显摆她的小黄帽,还告诉他们,在北京就是好,人家一眼就可以认出谁是小学生,有小黄帽呗。
  那段时间,不用我提醒,每天出门时她都自觉自愿地带上小黄帽,她还大惑不解,为什么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们,都是到了学校门口才从包里掏出小黄帽带上呢?不过说实话,这小黄帽可真是不太好看,由于那时果果还带着遮住一只眼的眼镜,再加上一顶小黄帽,我那如花的女儿,简直被丑化成晒蔫儿的黄花菜了。有一段果果爸爸坚持认为,果果老是被男同学欺负,就是因为这莫名奇妙的包装。每当周末果果既不带小黄帽又不戴眼镜时,果果爸爸陶醉完自己女儿的美色后,还不忘说一句:"要是你们班男生,能看到你的原型,肯定都晕了,再也不欺负你了。"看看这父亲给女儿灌输的这都是什么观念啊!
  但随着季节由秋转冬,果果对小黄帽的热情也逐渐降温了,经常是要我提醒才能记起她忘了她的小学生标志了。从她嘴里也开始不断冒出:"这破帽子太难看了!"之类的逆词。这可不是什么好现象,嫌难看没关系,本来就不好看。可是,作为一个小学生应该自觉遵守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这一点是必需。而且,这种遵纪守法不应该由我来替她完成。于是,我一直想找个机会跟她说说这事。开始,我把我前几天看见的,一个二年级的姐姐由于没带小黄帽被老师训哭了,还说要撸了她的"两道杠"的事讲给果果听,但是,这别人的故事对果果的触动不大。
  于是,在一个周一的早上,出门之前我提醒果果:"你想想你还有什么没带的吗?"果果又翻书包又翻饭袋,出出进进折腾半天也没想起小黄帽的事,我又问:"你确认吗?我再给你3分钟的时间,好好想想。"果果有点慌了问我:"妈妈,我到底什么没带呀?你快告诉我吧。"我说:"这是你自己的事,我不告诉你。"果果恳求:"妈妈,你这么说,一定有什么没带,求求你了,告诉我吧。"平时我最听不得果果说:求求你了。可是这回我可是铁了心了:"如果你还是想不起来,我们只能走了,因为时间已经到了,你如果不想迟到就赶快走吧。"果果垂头丧气走进电梯,一抬头从电梯里的镜子看到了自己,于是就大呼:"小黄帽!妈妈我想起来了,赶快回去拿吧?"我说:"来不及了,我们这样上上下下,最少还得需要5分钟,那你肯定就迟到了。"果果有点黯然地低下头:"那好吧。"
  走在去学校的路上,我又把以前讲过的"爬山虎"的故事重新将给果果听。由于有了亲身经历,果果这次听得可比上次认真多了,点头也如同捣蒜一般。
  来到学校门口,碰到果果班班长的妈妈,那妈妈见到我们第一句话就是:"咦!小黄帽呢?"我目送果果进了校门口,果果向教导主任鞠躬问好,迎来的第一句话也是:"咦?小黄帽呢?"班长的妈妈比我还心疼果果,并开始训斥我:"你这个人也真是的,你就偷偷给她放书包里不就成了吗?"她好像忘了,她前几天还在跟我抱怨,她的班长女儿每天早上是如何的让她操心的事了。
  放学了,果果的班级一如往常如蜗牛般最后一个从学校里蠕动出来(班主任是个慢性子)。我一眼看到果果班的同学每人头顶上都在放黄光,唯独果果头顶上黑乎乎的。回家的路上,我问果果:"老师有没有说你啊?"果果装出一幅无所谓的样子说没有,但是有没有她自己知道。因为,回到家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小黄帽装到大门上挂着的布袋里,同时,还不忘教训我:"妈妈,我把你的钥匙也放在第一个袋子里了,要不你老是丢三落四找不到钥匙。"从那以后到现在,果果每天早上出门,除了扣上自己的小黄帽,还不忘说:"妈妈,给你钥匙!"  孩子健忘之笔袋事件
  我从小就爱丢三落四,直到现在,每次我出门前还要找5分钟的钥匙外加五分钟的钱包。究其原因,落到了我老爸老妈身上。我小的时候他们虽然天天在我耳边谆谆教导,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他们坚持作我的坚强后盾,从未让我尝过丢三落四的后果。
  自己有这个坏毛病,就特别注意不能让我的女儿也落下这个坏毛病。从小就对其严格要求,绝不替她干"擦屁股"的事。"小黄帽"事件就是一个例子。但好景不长,那天送完果果回来后,竟在她的桌子上发现了她的笔袋!我当时脑子里出现了好几个念头,第一个就是让我老公上班时顺道送去。跟老公商量后被否定了。他说:"我的车进修理厂了,今天是公司的人来接我,我送不了。"我想自己去送,可是那天我家有朋友要来,我不能动呀。我又想给我的一个要来我家的朋友打电话,让她早点来,在我家等另外的朋友,我就可以去送了。种种想法都被果果爸爸给否了,他还讽刺我:"那天还为小黄帽得意呢,今天怎么又变了?"我强词夺理:"这跟小黄帽不一样,不带小黄帽就被说一下,没有笔袋果果一天的课都上不了了,而且今天都是主课。"果果爸爸满不在乎:"那又怎么了,没有笔他不会自己想办法吗?找同学借呗!"我有点担心:"我怕她借不来。"果果爸爸诧异:"哈!你把我女儿当什么了?没问题的,你别在这儿瞎操心了,你不是要让她长记性吗?就是要在这个时候惩罚她一下才管用,她以后绝对就记住了。你今天要给她送去,你平时说的那些话就都白说了,她下次还得忘。"
  终于到了果果放学的时间了,我站在校门口忐忑不安,偏偏果果班又一如既往地最后一个才迈着方步出来。见到果果我劈头就问:"果果,你知道今天你什么没带吗?"(整个一句废话!)果果吐了吐舌头说:"我没带笔袋。"我问:"那你怎么上的课呀?"果果说:"我找两个同学借的笔用。"我又问:"她们能借给你吗?"果果说:"那当然,她们俩是我的好朋友!"真是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不过,这件事的好处很快就显现了出来,那天,果果刚一出门就突然说:"我不知道是不是带了笔袋?!"然后马上就蹲下来找,找到后长出了一口气,看来朋友的笔,还是不如自己的笔好用。  孩子的梦中世界
  每个孩子都有梦,梦中都有一个美丽的童话王国,女孩子们通常把自己想象成公主,男孩子通常把自己想象成王子。这有什么问题吗?我觉得没有,人为什么要活得那么现实呢?有一点儿梦想有什么不好?梦通常是虚幻的、遥不可及的,但这没有挡住人们做梦的热情,因为它远比现实更美丽。如果一个人在睡觉时从没做过梦,那将是多么大的悲哀,因为人一生中1/3的时间都在沉睡。
  童话是孩子们的梦中世界,那个在大人们眼里看来可笑的世界,在孩子们心中却是那么的真实可信,他们永远相信那是真的,这就是孩子的可爱之处。苏格兰著名的作家和人类学家安德鲁·朗说过:"如果孩子们的世界里没有那神奇美丽的童话故事,他们的生活将不可想象,他们的童年也得不到完美的塑造。"非常遗憾,我生长在一个没有童话的年代,所以我有的时候很现实。但正是因为我的童年里没有童话故事,我不愿意我的女儿留下我曾经的遗憾。果果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充满幻想的童话王国,她的世界里都是公主和王子。很多妈妈都有一个难题就是,如何让宝宝安然入睡。这在我家不是问题,每次睡觉前果果虽有些激动和兴奋,但是她总能很快入睡。那是因为,她要赶着去梦中参加王子的舞会。通常醒来后她都告诉我,她真的受到了王子的邀请。通常我们会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但不管怎样,只要你的相信,你的梦想就会实现,管它是不是在梦中,现实社会又有多少是真实可信的?
  在"纳尼亚"的四个兄弟姐妹中,最小的Lucy是离现实最远的一个,她和果果一样都还是做梦的年龄,所以她第一个走进了魔衣柜。她的哥哥姐姐们太过现实和理智,所以他们肯定只能摸到衣柜的背板,并更进一步地敲一敲那背板,以向他们的小妹妹证明他们的所谓智慧。他们不知道,这世界上所有的门,如果你不相信它,你就永远都打不开它。但是,当他们因为砸碎了玻璃,为躲避管家的训斥慌不择路躲进大衣柜的时候,他们心里想的只有逃离现实,他们忘记了对衣柜的怀疑,所以他们四个一股脑地跌进了"纳尼亚王国",后面跌宕起伏的故事才由此展开了。
  试想没有这次的躲藏,没有这次的放弃怀疑,他们几个大的还是满腹疑虑的拿着放大镜围着这衣柜转,10年以后他们依旧找不到"纳尼亚王国"的入口。就像我几年前买来的那一套"纳尼亚",我心中藏着对魔幻故事的抵触,即使我一目十行地看了一遍,我竟什么都没看到,而果果从来就相信任何童话,所以,每当她打开一本书,她一下子就会找到"入口"。和她比起来,我们这看似充满智慧的成年人缺失的岂止是一部部童话故事呢?
  但愿有一天,世界上每一个人都能像马丁.路德.金那样敢于向世界宣称:"Ihaveadream!"那天我们会发现,我们已经找到了"入口"。  美丽的谎言
  那天想了半天是否给果果看"纳尼亚"的影碟,别的不担心,只因这盗版盘是英文的,虽有中文字幕,可就果果那水平,估计也跟不上趟。不过按以往的经验,果果虽不大懂英文,但看其英文片子来大概其都还能看懂。我也就有了一半的底。
  看之前,果果犹豫半天并说:"我讨厌那舅舅不想看他。"我明白了,她以为这个片子是从第一册开始演的,就告诉她:"这是第二册'狮王、女巫、魔衣柜',没有舅舅。"为了缓解她的紧张,我把盘先插进机器,屏幕开始反复播放片头的菜单。于是果果看到了这部片子中的一些人物。我被好奇心使然就问果果:"果果,你看到那头狮子时是什么感觉?害怕吗?"果果说:"我没什么感觉,不害怕。"我又问:"那你喜欢他吗?他给你的是安全感,还是不安全感?""我喜欢他,看到他我有安全感,我不害怕他。"果果再次重申。我说:"你有没有看到一个女人?你喜欢她吗?"果果皱皱眉:"我不喜欢她。"我问:"为什么?难道她不漂亮吗?"果果回答:"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她长的是很漂亮呀,尤其是她的裙子,可我就是不喜欢她。"我再问:"她有没有给你安全感?""没有。"果果非常肯定地回答。
  我非常感谢上帝,在果果还不知道剧情的时候,就让她透过表象看到了实质。果果只听我读过"纳尼亚"第一册"魔法师的外甥"的前一部分,她并不知道这里的狮子和女人,跟前面的"舅舅"那里的世界有什么关联,没有先入为主,完全是第一印象。
  但有时第一印象是很害人的,在"纳尼亚"中年幼的男孩艾德蒙就是被他的第一印象害苦了,当然害他的还远不止是第一印象。艾德蒙是个让人讨厌的男孩,我们没有理由喜欢他,他的贪婪、软弱、背叛差点毁了"纳尼亚王国"。但我认为他又是片中最真实的一个人物,不要急着唱高调,想一想他身上那些东西难道我们身上没有吗?
  今天先说这把艾德蒙带入歧途的第一印象,艾德蒙生活得并不愉快,上面有哥哥姐姐管着,下面的妹妹也老是不重视他。起初,他也和他的哥哥姐姐一样根本就不相信衣柜里有个天大的秘密。有一天晚上,他却跟着他的妹妹走进了衣柜,完全是出于孩子的好奇心,他再有缺点,但毕竟还是个孩子,孩子就是天生的顽皮,这点直到他后来来到女巫的宫殿你都能看得出来。但他可不像他的妹妹那么幸运,他这次进来第一个碰到的就是女巫。不过,当时他肯定以为他比任何一个他的兄弟姐妹都幸运。因为他以为他碰到的是一个女王,女王是那么的漂亮(虽然也有点让他害怕),她穿的是白色的毛皮大衣,手拿着金色的权杖,头戴着一定多角的金色王冠,坐着的是一架发光的缀满了铃铛的雪橇,从各个方面来说,这女王真的是'看上去很美'。女王好像还有一点傲慢、一点冷酷、一点严厉,一开始这让爱德蒙吓得够呛。但是,女王的跟艾德蒙说话时的声音是那么的温柔,甚至还把冷风中瑟瑟发抖的艾德蒙揽进了她的白皮毛中并告诉艾德蒙:"你知道吗?我没有儿女,而你就是我看中的那种男孩,将来有一天你可以成为纳尼亚的王子!"哇!艾德蒙的眼睛亮的发光,好像此刻自己已经坐在了宝座上,他真的为自己感到得意。他完全没有想到,他一下子成为了至尊的女王的继承人!这真是天上掉下来的一块大馅饼啊!更何况除了馅饼,女皇还给他变出了巧克力奶和土耳其软糖,这可是在这个世界上艾德蒙最喜欢吃的糖果呀。女王还向他许愿说:在她的皇宫里,有整屋子的土耳其软糖等着他,她会让他戴上金色的皇冠,整天地吃土耳其软糖。最让艾德蒙得意地还不是土耳其软糖,而是他再也不用听哥哥姐姐的使唤了--他将成为纳尼亚的王子!那的妹妹也不得不仰视他了,他好喜欢当老大的感觉呀!
  然而,中国有句俗语:"拿人家手短,吃人家嘴短。"这世界上哪里有免费的午餐?吃完了土耳其软糖,女王开始说:"但是……"她提出了要求--让艾德蒙把他的兄弟姐妹都带来。艾德蒙显然有些犹豫,他不想他的哥哥再次凌驾于他之上,但女王似乎早就看出了这一点,她告诉艾德蒙,王子是需要一些仆人的,这再次让艾德蒙欢欣鼓舞。虽然,这事看上去让艾德蒙有点勉为其难,但他还是准备试一试,毕竟,他再也挡不住"土耳其软糖"的诱惑了。
  事实上,这女巫的相貌真美丽,这女巫的话语真温柔,但美丽后面隐藏的是邪恶的内心,温柔下面掩饰的是彻头彻尾的谎言!谎言因其美丽让我们信以为真,美丽因为谎言却变成邪恶。多少的时候,我们被谎言欺骗就因为它"看上去很美"。女王的宫殿远远看上去富丽堂皇,所以,当艾德蒙和他的兄弟姐妹再次来到"纳尼亚"的时候,他总是忍不住驻足向两所座山峰之间遥望。当他真地来到女巫的宫殿,他发现那里根本没有土耳其软糖,而是充满冰冷邪恶,这个时候女巫的嘴脸就暴露出来了,艾德蒙想逃,哪里还由得他呢?
  在这里我还发现了另一个有趣的东西,美丽的谎言后面,通常总是有一个附加条件缀在后面的,想再吃土耳其软糖吗?ok!你就得如此这般......这听上去确实有点儿耳熟,我们生活中形形色色的骗子都是这种伎俩。那是因为他们都是一个学校毕业的--撒但谎言学校,这学校的校长就是谎言之父--魔鬼撒旦!
  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另一本书《爱你本来的样子》,国王要来收养孩子,大家都认为国王一定是有条件的,于是大一点儿的孩子们都忙碌了起来,要好好地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吸引国王的眼球,忙得连国王来了他们都没有发现。反而是最小的一个,她什么也不会,国王却对她说:"你当然可以做我的小孩,我就爱你本来的样子。"有人说,这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说得没错!撒旦的爱,有缘有故,否则他也不用煞费苦心装成各种美丽的样子、编造各种美丽的谎言去招摇惑众。上帝的爱也有缘有故,哈!我这样说可能有好多基督徒会拍我,但上帝的爱就是有缘有故!那缘故就是--我们是他的孩子!
  艾德蒙--一个叛徒!值得狮子阿斯兰为了他甘愿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吗?每个人都会认为狮子太傻了!但你有没有在这傻狮子的身上看到另一个"更傻"的影子?--耶稣!耶稣甘愿无罪受死,为了挽回人类罪恶的心,他们很傻是吗?
  狮子的死,换回的不止是艾德蒙命,还有艾德蒙堕落的心,使艾德蒙最终像一个骑士一样把剑刺向了那谎言的编造者。耶稣的死,唤来更多堕落的心归向上帝,因为在上帝那里没有美丽的谎言,他原谅我们--因为我们是他的孩子;他爱我们--因为我们是他的孩子。不需要任何附加条件!  允许孩子幼稚一下
  果果小的时候,我受一个不知道什么专家还是什么理论的影响,对果果采用的全部是成人式语言攻略。那套理论宣称孩子可以直接接受成人语言,幼稚的儿童用语是浪费了儿童的大脑资源。我可不肯浪费果果的大脑资源,所以从一开始,狗就是狗,决不是"汪汪";面包就是面包,决不是"包包"。加上长期坚持给果果讲故事,果果的语言发育明显要比同龄孩子领先一筹。
  这份得意只维持到幼儿园大班,快上小学了,是大孩子了,可果果的嘴里不知为什么天天往外蹦起了幼稚的儿童用语。我觉得有趣,就没有禁止,没想到却一发不可收拾。果果本来就被我引导的经常进入精神的童话世界,这下受到了鼓励,每天都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动物人物。于是她一下子拥有了好多的名字。什么小老鼠"吱吱";小猫"喵喵";小猪"吼喽";小羊"咩咩";小狗"发发"(她特别声明是发财的发)等等诸如此类的古怪称呼天天换来换去。当她变成这些"东西"的时候,她的舌头也跟着不是会变短就是会变长,在家里的地板上通常是爬行。到现在都是小学生了,每日还是乐此不疲。我深深顿悟,违反自然规律就一定要受到惩罚,不让一个幼儿说幼稚的儿语,而是说所谓的成人用语,这是对儿童最大的虐待!一个人在她需要的时候得不到的,在日后一定会通过另一种途径爆发出她的渴望。说白了就是该干什么的时候就得干什么,瞎折腾一定会碰壁。
  于是,我不再限制果果说儿童用语,也不再限制她的幼稚行为,反而跟她一起疯。这个周六,我和果果去了图书市场,本想给果果买些字书,都已经挑了快10本的"彩乌鸦"系列,又都一本本让我放回去了。又在鲁迅先生和朱自清先生面前晃了晃,最后,还是买了一些"无聊"的新版的迪斯尼和一些童话绘本。其中迪斯尼的,90%我家都有,但果果喜欢呀,我是给果果买书,又不是给我自己的愿望买书。
  同样的书我经常会给果果买不同版本的,我想让果果知道表达一种事物和情绪会有很多种方式。记得前几个月在"当当"买了本儿童圣经故事,上面把上帝画成了个白胡子老头,把耶稣画成了"斗鸡眼",结果被果果笑称为搞笑版圣经。这一堆新版迪斯尼里有一本《三只小猪》,这"三只小猪"几年来已经在我家"繁衍"了好几代了。但果果的兴趣依然不减,周日早上就抻出这三只小猪让我来讲,你别说都是正版迪斯尼的童书,不同的版本还真有些不同,这就是我要让果果知道的,看来这书没白买。《三只小猪》很快就讲完了,这一次果果没有让自己变成小猪,而是宣称自己现在是"小狼灰灰"(另一本书的一个人物),妈妈被烫了屁股,没有人外出搞吃的,她长大了,要出去给妈妈抓几只猪,回来美餐一顿。于是,接下来的时间,经常就会从房间传出"嗷...嗷..."的叫声。
  胡闹归胡闹,该干的事情还是要干,由于周六果果被全部放开,周日一定要开始练琴了。自己答应的事情果果一定不抵赖,在操办完"芭比的婚事"之后,果果嗷嗷地爬上了琴凳。由于要给一个在陪孩子练琴的问题上有困惑的妈妈回信,我没有陪果果练琴。
  孩子不管多大在家长的眼里都还是孩子,何况我们的孩子还没有成年呢?那我们为什么不让他们是不是幼稚一下,既放松了孩子的身心,又感染了大人的心情,还让孩子保持了应有的童趣,这何尝不好呢?  初谈ESL
  "ESL"在英汉词典中的解释:ESL=Englishasasecondlanguage非母语英语课程,第二语言英语。
  果果来到美国才仅仅两个多月,开学也才1个多月,在语言上,到现在我还没看到什么太大的变化。果果以后的英语学习会是什么样呢?我不知道,很可能干什么都慢半拍的她,在这方面还是很慢,但没关系,我愿意等着她。
  说到对幼儿园英语教学的看法,实际上就是我对果果小学两年间的英语教学的看法。我深深地觉得中国现在的幼儿英语教学进入了一个误区。因为,很多老师和教育机构过于注重外表的东西了,他们从国外的教学方法中学了很多的花拳绣腿,却没有花时间去研究自己所面对的这些孩子们。
  英语教学我认为也是一样的,为什么我要把这篇文章的题目冠以:ESL,那是因为,我想让中国的英语老师和家长知道,你们面对的孩子是一群母语不是英语的孩子。他自己的母语已经早已经在他的心里生了根,而你如果还用那种从国外看来的,教授母语是英语的孩子英语的所谓的"全语言"教学方法,那是不合适的。
  举个例子,果果幼儿园和小学的英语老师不知道是为了什么,上课的时候一句中国话都不说,结果折腾了半天,孩子除了短期内,认识那些字母和文字,甚至会念会唱以外,根本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学些什么。他们被不加任何中文解释地看到一个红色的蜡笔就灌输为"red",结果是有的孩子认为red是红色,这真的很令老师们鼓舞。而有的孩子始终会认为red是蜡笔,那老师就不管那么多了,反正他看见孩子在red下面画了一个红色蜡笔,红色蜡笔地下写了个red。他的任务完成了。有的孩子,学过了"whatisyourname?"但是,他除了会像唱歌一样回答:"mynameisBob."以外,他什么也不会,这么看来,他学会的也仅仅就是一首歌而已。也很可能就是等他上了小学后,有人再问他这句话时,他瞪眼的原因。因为,这些东西没有和他的心里的基础认知对号入座。
  其实,有的时候也不能怪别人,我自己曾经一度也认为,给孩子创造一个所谓的"全语言"环境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只是我自己没有那样去做。
  但是,随着果果上了小学,我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因为,我们的孩子虽然在英语上还是一个婴儿,但是,他并不完全是婴儿,他有着多年的非英语母语基础。一个red为什么要搞得那么玄乎其玄的?你就直接告诉他那就是红色,怎么就不行了呢?当然这时你再出示一张红色蜡笔的图片效果肯定会更佳。这么简单的一件事,就被国内那些追求表面繁华的英语老师给整得这么复杂。
  当然,当初这只是我个人的隐虑,没有找到什么"技术支持"。到了美国,慢慢的,从果果的老师和我的老师们那里我才了解到了,原来对于非母语英语,"全英语语言"的方式对于6岁以上的孩子是不适合的,尤其在没有语言支持的非英语母语国家,母语的适当帮助是非常重要的和必要的。老师特别强调,在他们多年的经验中,6岁以下的孩子能够比6岁以上的孩子更快地"说"出英语,但是,如果没有了环境的支持,他们忘的也跟学的一样快。而大一点的孩子,他们一开始会有一个沉默期,甚至会完全拒绝学习新的语言,这更多地表现为8岁以上初步具备了非英语母语读听写能力的孩子身上。这个时候盲目地对他们进行"全英语语言"教育,会导致他们对英语的反感抗拒,更严重的会干扰亲子关系。
  所以,果果在美国就读的这个学校,她的老师一直为班上没有一个中国人,而学校里没有一个懂中文的老师而犯愁,他承诺说他一定会想些办法,后来通过果果我知道了,老师在课间时间为她找到了其它班级的能说中文的伙伴。当果果的老师听到我带来了中英对照的书籍的时候,激动得一塌糊涂,特别强调一定要让果果看这些中英对照的书籍,而且要做到真正的中英对照看。当我问他,英语书和中英对照书,哪一个更重要的时候,他告诉我对于果果那同样重要。  老师特别强调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积累"环境,还给我出示了他的教学卡片。我在那卡片上竟然见到了果果在国内小学所用的改革试验英语教材上所没有的--中文!当然,还有别的文字。我当是真的是惊了一下,当我们在国内大肆地强调全英语教学的时候,我在这里听到的却是一定要有必要的母语帮助。我的老师还特别的强调,8岁以上的孩子接受英语的速度虽然比小的孩子们要慢,但是,因为他们有了其他的学习经验,他们过了沉默期以后,英语的水平要比小的孩子们更加牢固和扎实。
  针对这些,我开始改变了方法,在果果的作业上大量出现了我的中文注解,因为,老师说这样做可以帮助果果更加地有自信。那些作业她并不是不会做,而是暂时的还有语言的障碍,如果我不帮助她,而是全盘放手,果果慢慢的会认为自己真的不如别人。等果果到了不用我的帮助的时候,她说她会通知我的。而且,针对这个我还跟果果做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游戏,比如中英交叉数数字。也就是:one、二、three、四......这样的游戏果果很爱玩,我觉得这不仅能够练习英文数字,还能训练左右脑的协调,我自己如果不注意就经常会说乱了。而且,平时的时候,我会有意地要求果果的帮助,比如我会说:"下个星期二是中秋节,Mr.Baran说我可以去你们班里,哎呀,星期二到底是Thursday还是Tuesday啊?我怎么永远都搞不清楚啊?"果果会马上说道:"当然是Tuesday了!唉!"竟还会夸张地摇头,真的是很好笑。
  口音和发音并没有那么重要,在我们的国家,很多的人过分地重视英语的发音,我想这也是我们培养出大量的英语哑巴的原因之一。其实,语言只是一个工具,它不像音符,差半个音就会影响整个乐句。就像一个从小在美国长大的朋友的小儿子回到中国,他完全可以用不知道是哪里的口音的洋泾浜中文跟果果交流,他也会问敲门的人:"谁是你?"果果根本就不介意,我想那敲门的人也完全明白他在问什么?来到美国,尤其我们住的这个州,全部都是移民,哪里的都有,没有人会笑话你的口音,但是,如果你不能说出来,那你就会很被动,甚至寸步难行。所以,我觉得作为妈妈而非专业英语老师,我们大可不必在乎什么发音和语法,就一个字--说!
  他是我的孩子!
  有的家长总是以别人的标准看待自己的孩子,和外人说的时候倒是很能放得开,一实施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却总是得失心太重,不免就急躁。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每个孩子的各个方面也都是不同的。我从小对孩子就很放手,比如很多的生活能力,我从不插手,因为,我知道孩子凭她自己的能力能行。但是,有些东西,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帮孩子一把的。我们不能死把着什么"自由"理论,一定要懂得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当我们发现我们的孩子,不能适应社会的节奏和要求时,我觉得应该是该出手时就出手,给他们以适当的帮助和引导是非常必要的。但,我想指出的是,这种帮助和引导的目的,不应该只是为了在短期内提高学习成绩,而是,帮助和引导他们走上自信的人生。
  我们的孩子,在外面已经强烈的感受到了强大的社会压力,这社会对他们来讲就是他们的学校、老师和同学,也许还有亲朋好友。不要以为,孩子不说就没有压力,他们有的,他们也非常地在意。这样的外力,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圣经罗马书里说的: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  面对我们在外面受挫的孩子,我们不能再去效法这个世界在他们身上所做的一切。一定要相信,我们能跟这个世界抗衡,我们能把这个世界无情地贴在他们身上的标签撕得粉碎!因为,我们是孩子的母亲,是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承认,接纳是一个很难的功课。但,想想我们自己,我们每天会犯多少的错误?我们有的时候对我们孩子所做的简直就是犯罪,但是,我们的孩子呢?他们照样无条件地接纳我们,他们依旧张开小手,带着一脸灿烂的笑容扑进我们的怀中,并喊我们:妈妈!
  上个周五,我又看到了圣经里的那句话:"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神国的,正是这样的人。我实在告诉你们:凡要承受神国的,若不像小孩子,断不能进去。"
  其实这句话,在我的文章中,我已经引用过好多次了。今天,我再次引用,是想说,我们自己可能会是一个在世人眼里不合格的妈妈,不合格的妻子,不合格的上司,不合格的下属。但是,在我们的孩子眼里,我们就是他们的妈妈,唯一的妈妈。
  想想以往那些技术支持、科学探讨、自我剖析,解决过你和你孩子的问题吗?解决过长期压在你自己心头的心结吗?如果没有,为什么还要带着你的孩子走上那条老路?为什么要把你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东西,不自觉地有传承给你的孩子?为什么要让我们的孩子,这么小就背负他们不应该背负的东西?为什么我们做母亲的不把他们身上的"三座大山"彻底铲平!让他们背着自信的行囊,轻松地踏上他们的人生之路?
  不要在意世人的评价,你把孩子交在谁的手中,他就是谁的孩子。把孩子的成绩单撕个粉碎!把你的"科学"报告撕个粉碎!孩子不是实验室里的小白鼠。接纳孩子,相信孩子,就一定能得到应有的收获。  把阅读的自由还给孩子
  孩子的早期阅读一直都是家长们感兴趣的话题,尽管之前都有说,但这次还是要再重点说说。
  果果的阅读现在已经是我非常头疼的一个问题了,但我的头疼和别人正好相反,我头疼的是怎么才能让她少读一点儿。每当看着她捧着书的手,离眼睛越来越近,我总是长吁短叹,这可咋办呢?
  昨天,教会里的一个姊妹看到我们排练的时候,果果一直在看一本大部头的文字书,问我你是怎么教的。我想来想去,果果之所以这么痴迷于阅读,是我从来没有把阅读当成一个任务交给她。
  有一本著名的书名字叫做《爱和自由》,在这里我不想讨论这本书,只想借有这书的名字用一用。我们知道,如果爱里面没有自由,那并不是爱,而是占有。具体到阅读,如果我们不把阅读的自由还给孩子,那么,阅读始终都会是一种任务,无情地占有着孩子的时间和生命。孩子感觉到的只是被占有、被侵犯,阅读的乐趣又从何而谈呢?"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句话是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的人从小就知道的。任何事情都是这样,阅读也一样。那天,听朋友说,某专家给她所谓的有阅读障碍的孩子的阅读训练计划为:每天5000字!
  首先,我历来强烈反对给未成年的孩子过早地贴上任何的"障碍"标签,他们没有什么障碍,他们充其量是比较特殊,他们充其量是被一些东西挡住了去路。而拆掉那些路障,并不需要每天5000个中文字。我不是专家教授,我不知道这5000字的概念从何而来。但是,就算我数学再不好,我也知道每天5000字对于一个刚上小学的孩子是一个什么概念?我们先不说孩子,我想问问大家,我们自己愿不愿意看一篇我们自己并不感兴趣的长达5000字的文章?
  "爱好"这个词,首当其冲的还是"爱",没有了"爱",何来的"好"?而没有了"自由",又何来的"爱"?5000字什么?我觉得除了是一个训练计划,还是一个有期徒刑。这徒刑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在最快的时间拆掉所谓的"障碍",但是,我们在实施这样的训练手段之前,除了生理以外,是不是还要更多地考虑考虑孩子的心理?当那所谓的"阅读障碍"在最短的时间被无情地拆除以后,因为没有爱,没有自由,留在孩子心理的那一道道障碍,就得用非常多的时间去消除。
  既然是这样,我们是不是就要对孩子放任自流了呢?当然不是的,对于孩子的阅读,我们还是要有自己的计划,只是这计划应该因每个孩子而异。我们一直都说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一直都说不要相互比较。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不自觉地相互比较。比较这个东西确实是非常地害人,每当我们去比较,我们的心理就会失去平衡,我们就会被浓浓的失落感所笼罩,我们的方向就会偏离。
  听说专家还建议让孩子大声朗读,所以,有朋友问我,果果在家看书是朗读?还是默读?这是一个很奇怪的建议,我想专家的道理,可能是因为,朗读会发出声音,孩子会听见,所以孩子会用心,也会增进阅读理解能力吧?可是,这不就又变相地剥夺了孩子阅读的自由了吗?我想我们每个家庭都有一个画面,就是女人做饭,孩子玩耍或做作业,男人在沙发上看报。这画面通常比较令女人不满,但是,如果那个男人不仅光看报不做家务,而是边看报边大声朗读,那岂不是一件滑稽透顶的事情?我个人以为阅读可以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如果,需要朗读训练,大可以让孩子去朗读那些语文课文,一天一课足够了。果果过去也经常在我做饭的时候窜到厨房,表情过度地为我朗读她的语文课文,那都是老师留的作业,我们肯定是要做的。但是,当果果陶醉在自己阅读的小天地时,我绝对不会再去打搅她,可笑地要求她为我大声朗读。当然,当她高兴也有时间的时候,我可以要求她为我讲故事,可那不是任务,而是一种爱的表达和互递。
  有人问,不朗读,我怎么知道他在看什么?我怎么知道他看了多少?我的天啊!如果,这就是大声朗读的目的的话,我们不都成了监视孩子的特务了吗?孩子们不就又失去自由了吗?孩子不就又被我们无情地占有了吗?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当我们的孩子姗姗学步的时候,如果,我们对孩子连起码的信任都没有,那么我们的孩子是不是到现在还需要我们的搀扶呢?
  这样说来,无论任何学习,只要我们停下我们自己的速度,给我们慢半拍的孩子以信任,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用适合他们的速度行动,他们肯定一样都不会落下。很早以前,在果果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学习成绩全线失利时,我就跟果果说过,人生是一个长跑,起跑的落后并不决定最终的结果。现在,孩子在刚刚开始进入他人生的长跑时,不要过早宣布他没有领先到达终点的能力,让我们把阅读的自由,把学习的自由,都还给孩子。让我们坐在看台上为他们加油,并耐心去等待等待。相信吧,这份爱和自由一定能带我们的孩子跨越旅途中的一个又一个路障,带着他们向着那个美好的人生标杆一路飞跑。  微笑并保持微笑
  果果是一个快乐的孩子,"笑"是果果的标签,从小到大她都不擅言辞,但她的微笑不知让她赢得了多少朋友。这微笑给她,也给她周围的人带来了很多很多的快乐。果果很内向,但是果果从来都不担心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她会没有朋友,因为她有一个致胜法宝--微笑。
  来到美国以后,果果因为语言不同,无法和他人交流。但是,很神奇,没有多久全班的同学竟都变成了她的朋友,连老师也成了她的哥们。我的很多朋友都很纳闷,果果是怎么做到的。但是,我知道,这秘诀很简单--微笑并保持微笑。但是,上个周五,当果果结束了当天赶场一样的快乐活动回到家以后,果果不再微笑了,果果流泪了。
  果果难受的原因是和同学之间的矛盾。对于孩子们另外的矛盾,我历来的观点就是让孩子们自己解决。所以,在这方面果果一直都没有让我过多地操心过,因为她总是能够很好地化解矛盾。但是,孩子毕竟还是孩子,有的时候,当他们受到了伤害的时候,做家长的如果还是教条地以"独立"为由,把孩子使劲往那风口浪尖上推,那也是不对的。
  那天晚上,果果开始并没有哭,只是幽幽地跟我说:"**最近都不爱跟我说话了。"这句话,我从一个月以前就开始听到过了,当时,我并没有放在心上,小孩子之间,今天晴、明天阴的事再正常不过的了。当时,我只告诉果果:"也许她最近不开心吧?"当时,果果也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依然快乐地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这次我还是对果果说:"她最近是不是不开心啊?"果果这次马上反驳:"不是的,她很开心的,她和别人在一起开心极了。但是她就是不理我。"我说:"她不理你,你可以主动理她嘛。"果果委屈地说:"我去理她了,可是我一去找她,她就躲开。"我并没有意识到有什么严重的,继续说:"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决定自己行为的权利,她有权利不理你,这并没有什么。也许这一段她不开心,不想理你。你给她一段时间,也许她就好了。"果果并不同意我的说法:"不对!她不仅自己不理我,她还让所有的人都不理我。而且,已经好长时间了,她们一直都不理我。我站到中间,她们就站到旁边。我站到她们旁边,她们就又站回中间。每次都是只剩下我一个人在那里,不管我怎么做她们都不理我。妈妈,我今天不想再去了。"这个时候,我发现了事情好像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看来果果的心里是受到了一些伤害。于是,我停下了手里做的事情,把果果抱在怀里,果果这个时候好像也非常需要我的拥抱,使劲地扎在了我的怀里并开始流下了眼泪说:"我想跟她们说话,可是,每次还没等我说呢,她们就都走开了。"
  让果果哭了一阵子后,我一边给果果擦眼泪,一边说:"妈妈知道你非常的难过,前一段,妈妈在学校里,那些韩国的妈妈们都不理妈妈。妈妈跟她们打招呼,她们就当成没听见,妈妈也非常的难过。那滋味真的不好受,就像你现在这样。"果果听了这话,一边点头一边又哭了一阵子。看她哭得差不多了,我说:"果果,你想想我们刚刚才从哪里回来的?我们是不是刚从公园回来的?我们刚刚是跟什么人在一起的呢?"果果说:"韩国人。"我说:"是啊,这几个月她们一直都把妈妈排斥在外的,但是,今天她们邀请了咱们一起去公园玩。你想想,如果妈妈当时因为她们不理妈妈就再也不在你的学校出现了,学校里的什么活动妈妈也都不再参加了。那么今天我们还会有这个和她们在一起玩的机会吗?"果果摇头,我继续说:"当然,如果你真的认为今天没有做好去的准备,妈妈可以陪你在家呆着。从今天开始,你可以选择不去,直到你做好准备为止。这是你的权利。"
  接着,果果又和我分析了别人不理她的原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那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而且,她得出了一个非常成熟的结论。这让我很吃惊,但是,我觉得果果说出来就是好的。所以,我说:"宝贝,妈妈想事情有两种可能,一种就是你想象的那个样子,还有一种可能根本就不是你像的那个样子,而仅仅是一种巧合。"我没有给果果回答的时间继续说:"你要知道,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各种矛盾出现的可能,就像我们都有跟别人不同的地方一样,别人也会有和我们不同的地方。这种事情,等你慢慢长大以后,在任何的地方都还会遇到。但是,如果我们不能接纳别人的这些不同的话,我们就会很难受。另外,如果,我们和别人接触是为了赢得人的好感和满意的话,我们也会很难受,因为我们没有办法让所有的人都满意。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要求也是会经常变化的。"
  果果静静地听着我说的话,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过了几天,果果放学后的第一句话就跟我说:"妈妈,她今天又理我了。嘻嘻。"之后,果果还跟我说,他们今天课上的游戏,是一个必须要相互配合才能够完成的游戏,如果两个人配合不好东西就会掉到地上,所以她和那个朋友配合的非常好。听到这里,我有一些感动,真的是非常地感谢老师的良苦用心。
  这就是果果闹情绪的全部过程了,果果用最快的时间就已经恢复了她的微笑。我也感谢果果的老师!感谢在我们团契中为果果祷告的Susan老师!感谢所有关心爱护果果的人!果果人生的路还很长很长,这样的小事,以后还会发生。不可避免这样的事情在果果身上发生。但我会告诉她:无论有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都让我们微笑并保持微笑!  低龄孩子在低年级的一些问题
  所谓的低龄孩子,指的是那些出生在一个学龄段后期的孩子们,具体地说,我和果果都是这样的孩子。中国的学龄段,基本是9月1日至8月30日,我和果果是同一天的生日,我们都是8月份出生的,所以,都是班里面最小的孩子。实际上果果比我还要小,因为果果早产了一个月,按照正常的情况,她现在应该上二年级。为了这件事,我也曾犹豫过,但是,最后,还是选择让果果按出生年龄上学。因为,不想果果被嘲笑为留级生,总不能到处跟人家解释我是早产儿吧?
  年龄的差距导致能力的差距是肯定的,除非天才儿童。当我们面对这种差距的时候,做家长的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这只是年龄的差距,不是能力的差距。"低龄儿童"并不等于"低能儿童"、"低智商儿童",就像我当初跟果果说的:"你不是笨鸟,你只是一只小鸟。"
  有了这样清醒的认识,做家长的才可以面对孩子暂时的落后摆正自己的心态,帮助孩子一点点地迎头赶上。而不至于在孩子刚刚起步的时候,就让孩子因为自己的年龄,丧失了自信心。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告诉孩子也应该反复地告诉自己,这种差距是暂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距将会逐渐缩小、直至消失。最终当孩子成年的时候,情形会恰恰相反,当初令他们自卑的年龄反而会成为他们令骄傲的本钱。面对低龄孩子,我们做家长的应该怎样因材施教呢?
  首先是有效的学习:我的朋友面对自己低龄的孩子没有进行"管卡压"式管理,这非常非常值得敬佩。可朋友看见孩子每天都在尽力学习而没有进展又很是烦恼,怎么解决这中间的矛盾呢?我觉得作为低龄孩子的父母,看到孩子面临困难又无力自己解决的情况下,应该给予孩子必要的帮助。其实,小学低年的学习重点非运算和书写等,而应该是教会孩子"学习"如何学习,用老师的话说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孩子每天都在尽力学习,并不代表孩子每天都在进行有效学习。而且,如果让低龄的孩子自己摸索有效的学习经验,无疑是在为难孩子。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用一些时间去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最直接的就是在孩子的作业和试卷中进行分析和了解。
  记得,果果第一个期末考试前,曾经发下了几十张卷子。当时,我并没有盯着成绩不放,那毫无意义。我要搞清楚果果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既然不能改变应试教育,就要适应应试教育。一般来讲,如果你仔细把孩子的作业和试卷看完后,通常你会发现孩子很多的重复性错误。只要我们将孩子的这些重复性错误指出,帮助孩子弄懂并改正后,错误就会大面积缩水。打个比方,今天我看了果果的数学作业,我发现在百位进位加法中,果果做错了很多道题。但是,我也发现所有的错误都如出一辙,就是出现在遇到"9"进位的时候。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所有的错误就都会消失了。再有一个就是果果的粗心问题,比如把"多多少"看成了"少多少"。那么我们可以教给孩子一些具体的方法,比如把关键字画出来提醒自己等等。同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上个星期果果兴奋地从图书馆借来了繁体竖版的《哈利波特》,可是,没几天畏难情绪就出来了,因为,总是看串行。于是,我就告诉果果可以用手或笔,边看边一路指下来,指到一行的底部,在原路指回去,指到顶端再向左一靠就OK了。果果试过了以后欢欣鼓舞,一本要被废弃的书又成了宝贝。
  在父母的帮助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慢慢的,遇到困难不要害怕,总有办法可以解决的概念,也就会深植在孩子的心里了。
  接下来是时间概念:不仅低龄儿童,在低年级的孩子身上普遍存在着磨磨蹭蹭的习惯。这其实是不能怪孩子的,因为,这么幼小的孩子基本上没有什么时间的概念。他们并不是成心要用磨磨蹭蹭来跟家长作对,半个小时和一个小时的区别,他们真的搞不清楚。针对这个问题,家长可以利用计时器来解决。但是,在这里我要特别地强调一点,就是计时器在这个时候,只是一个提醒的工具。它的作用是让孩子知道,噢,原来这就是30分钟,原来,一个晚上没有几个30分钟。计时器在孩子的眼里应该是一个工具,而不是恶魔。不能说,计时器一响孩子就要大祸临头了。
  在孩子明白了时间的具体概念以后,做家长的可以帮助孩子列一张时间表,帮助孩子把晚上(或一周)的时间,进行具体的规划和计划,让孩子做到心中有数。孩子磨蹭,很可能是孩子自己并不知道,他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做完有限的事,我们应该帮助孩子知道这点。一句简单的:"做完作业就可以玩"并不足以解决具体问题,要让孩子知道为什么,怎么做,对孩子才是重要的。
  另外,早上起床的矛盾,可以用早起10分钟的办法解决。大冬天的孩子赖床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自己不也不愿意起吗?那就早叫10分钟,让孩子多赖一会儿,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用不着每天整得跟解放军似的,听到号令就集合出发。
  同时,如果父母有什么为难的,可以和孩子开诚布公地说出来,让孩子充分理解后,孩子才能配合父母。比如,前天我跟果果说:我们可不可以还是每天8点出发?妈妈为了让你多睡5分钟,现在都是8点5分出发。可是,仅仅是5分钟,路上的交通就完全不一样了。你自己也看到了,我们左拐的第一个路口没有stopsign,车又那么多,妈妈没什么驾驶经验,开过去特不容易。你能不能和以前一样,少睡5分钟?那样,妈妈就会轻松很多,我们也就安全多了。一般来讲,如果你是真心地寻求孩子的帮助和配合,而不是高压式的命令,孩子一定会积极配合的。孩子们是非常愿意帮助父母分担一些事情以证明自己的价值的,千万不要扑灭了孩子心中这样的火。现在,任劳任怨,将来再想起要求孩子体谅自己,那就晚了。  关于学画
  我觉得学习美术是学习对这个世界的一种探索方式,这里更重要的并不是孩子的作品,而是那个老师是如何带领(不是教)你的孩子用他的眼睛、头脑和心灵去探索这个世界。并用自己的方式把自己在探索的过程中的感受表达出来的。表达的方式大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不管是哪种风格的作品,一张两张的画页都不能代表什么。我以为不管是梵高抑或是徐悲鸿,他们的作品之所以震撼人的心灵,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创作模式和创作个性。而是以这些作品为载体,体现出来的他们的人格魅力。你从那些作品中看到的不仅仅是一种景象,而是体会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心灵。我认为这才是最重要的。
  艺术是没有国界的,同样艺术教育也是没有国界之分的。我们不能去界定到底哪一种教育模式是最好的,但我们通过我们孩子之后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创造方式我们还是会得到答案。
  很多的家长很介意孩子的作品本身,而没有去探究作品背后,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这才是一种疏漏。
  果果曾经有过很多的美术老师,但一直都没有很正规地学画。她上的第一个美术班,才上了3节课,我就再也不让她上了。因为,那个老师禁锢了我孩子的思维。果果后来的美术老师,应该是到现在我遇到过的最好的老师。她的专业就是东西方美术教育对比,她的方式是集东西方之大乘。更重要的是,她首先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同时,她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开启了我的孩子对艺术的探索之旅。她告诉了我的孩子,原来可以有那么多种的方式,去探索、触摸这个世界,之后,还有那么多重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探索和触摸。
  但是,很可惜,果果只跟她学了一年。但是,仅仅是短短的一年,她对我和我的孩子影响却是长远的。什么是好老师?我们各自有各自不同的标准,但是,我想能够影响一个人生命的老师,难道不是最好的老师吗?
  果果现在在一个美国人的画室学画,据我的观察,那里也并不是毫无限制的乱画一气。老师也在很耐心、很留心地引导孩子,但绝对没有禁锢孩子。但是,用我们通常的标准,这种西方式的引导,貌似有点进度太慢了。果果最近的3节课,都在折腾着一只猪。而每节课的费用是45美元之巨,这学费在美国也是很贵的。于是,就有这样一个韩国家长受不了这样的方式,因为她认为没有得到她想要的东西。于是向我打听,听说有一个中国老师更好,还更便宜(25美元),问我认识吗?那个老师我自然是听说过的,我知道他非常地注重技法,所以,我没有让果果去那里学。这么说,并不是我认为技法是不重要的,而是,以果果8岁这样的年龄,她并没有到了精攻技法的年龄。我现在要的就是我前边所说的那些,而且,我的孩子用三节课得到的作品从表面上看,仅仅就是一只猪。但实际上,在那只猪的后边,我的孩子得到的,是无数的"猪"。所以,我并不认为,那是不值得的。这种东西见仁见智,我并没有说那个韩国妈妈就错了。每个人的标准不同、要的东西不同而已。
  另外,关于太阳到底是圆的还是方的抑或是三角的,到底的红的黄的抑或是蓝色的。我觉得没有必要去争论不休,艺术哪里会有一个标准呢?我们不可能把全天下最好的东西给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教育了!  常人表现
  女人每个月都有那么几天比较反常,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这很正常,因为我们谁也不是圣人,我们是常人,平常的人。这让我想起耶稣说过的:"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用石头打她。"是常人就会有常人表现,你这样,我这样,她也这样。有谁会不这样,那是肯定雕像,不是常人。有哪个女人敢说自己从来就没有在经期向别人发过怒的,我们就送块石头给她,让她自己打自己的嘴。但错误已经犯了,光后悔没用。不能原谅自己,更是不对的。无为同学所言极是,那会得强迫症的。
  记得有一个故事说。一位母亲很贫穷,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吃鸡蛋,非说自己不喜欢吃鸡蛋。后来,孩子长大了才知道母亲的心思,感动得一塌糊涂。可我就是不觉得怎么感动。我觉得那母亲的精神可敬,但是行为不值得效法。首先,为什么就不能让孩子知道实情呢?我家就一个鸡蛋,你是孩子,还在发育,你比我更需要鸡蛋,所以这个鸡蛋你来吃。搞不好,孩子一激动就分给妈妈半个。孩子也不会因为这半个鸡蛋就发育不全,反倒有了一个感恩的心。我一直所说的"给孩子真实",也包括这一方面。有人不喜欢孩子过早地知道很多"负面"的东西,他们试图掩盖真实,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完美世界"。有的妈妈过度压抑自己,委曲求全,为了所谓的"伟大的爱"。可是,孩子就生活在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孩子的妈妈就是常人,她就会有常人表现,她就不是完美的,她们和孩子一样需要鸡蛋。妈妈总是可以包容孩子的缺点错误,孩子为什么就不能去体谅妈妈的常人表现?是谁剥夺了孩子知道真相的权利?
  妈妈在每个月总会有那么几天情绪会有所波动,这并不表明妈妈不爱孩子,不爱家人。而是因为生理的原因,妈妈暂时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妈妈需要一个空间,用来安静自己的心,才可以更好的来做孩子的妈妈、丈夫的妻子。这些信息,我们都可以用自己的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传达给孩子(也包括老公),让孩子理解到妈妈很爱孩子,但是妈妈也是不完美的,妈妈也很需要孩子的理解和体谅。孩子们通常都是很愿意做这样的事的,因为,理解和体谅妈妈的难处会给他们带来空前的自信心,让他们觉得自己已经足够成长到可以帮助妈妈度过艰难时期了。
  在果果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首先我不会事无巨细地为她做事,她自己能做的,一定是由她自己去做。而且,很小的时候,我就会让她明白。妈妈可以做她头顶上的伞,可以暂时地为她遮风挡雨。但是,伞也会被风吹雨打,有的时候,风大了,伞还会被掀翻。也就是说,没有一个人是足够完美的。我经常地要求果果的帮助,即便是在我自己完全可以做某件事的时候,我也会给她做事机会。甚至,有的时候我跌倒了,我会要求果果帮助拉我起来。这样,时间长了,用这种被动请求的方式,让她不是永远处于一个被"帮教"的位置,她才可以养成去主动地帮助别人,体贴、体谅别人的习惯。当然,妈妈也不能做过份的无理要求,你肯定也是要首先充分地去体谅自己的孩子。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互动,在任何的非正常时期,家人之间都可以相互包容、充分体谅彼此。
  来美国这一段时期,很多很多的事情对我来讲,可以用艰难来形容。我的身边没有长期以来一直贴心的母亲,也没有庇护我的丈夫,甚至没有一个"面对面"的朋友。在家的时候,我能够面对的除了上帝,我自己,就是果果。我也是个常人,也有各种的常人表现。但是,提前我都会跟果果说,今天,我的情绪有些不好,有些事情我无法处理,很烦恼。你可不可以让妈妈一个人安静安静,妈妈需要一些时间,就会好的。果果是非常能够体谅妈妈的,因为,过去妈妈也是这样做的。她有她的经历,她知道到时候妈妈就会没事的,但需要一些时间。而且,果果还会主动地跟我说:"我去看书了,我不跟你说话了,你一个人安静会儿,会好的,会没事的。你要凡事往好处想。"
  我们毕竟是母亲,是成年人。我们不能凡事都让孩子去体谅我们,替我们承担我们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我们也要学会对我们的行为负责,否则,太多的重担压在孩子身上,对孩子也是不公平的。自己的问题,自己都清楚,但是自己肯定很难控制自己。与其,把自己给憋得像一个快要爆了的充气皮球。不如,找一个方法,解掉那拴着气球的绳子。具体到所谓的"经期综合症"上,也就是说妈妈可以主动地在那几天减少跟孩子和老公的"正面"接触。人为地、主动地把伤害行为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这是我们应该的、也是必须要去做的。
  在那几天,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注意力投入到其它的事情中去。如果你认为,孩子的学习和孩子的练琴,经常会变成怒气的导火索的话。那么,可以让家里其他的人来暂时负责孩子这方面的事务,或者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仅仅一个月两三天的时间,并不会对孩子的光明前途和美好未来产生什么不可估量的损失的。而且,充分避免了,愤怒、上海、懊悔、忏悔这样负面情绪在家庭内的扩散。为什么不呢?
  只要有经期在,那经期综合症就是自然的,也是难免的。这方面,我们可不能祈求上天拿走我们的经期。真的被拿走了,确实是不再瞎折腾了,可那岂不坏了?而且,拿走了也不等于就太平了,后边还跟着更折腾的"更年期"呢。那会儿的常人表现还大发着呢。  好老师?坏老师?
  许多家长都会在私下里议论自己孩子的老师到底是好老师还是坏老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言论自由。对于老师的好坏,不同的角度,自然也会有不同的评价。我从来没有说果果现在的老师是一个完美的老师,但他也绝不是我现在所在的这个班里的大多数家长们说的那么不可救药。
  果果的老师是浪漫的美国老师中更加浪漫的那一种。这种浪漫完全不符合那种急功近利的家长们的口味,他们都幻想着在这个特殊的班级内,这个特殊的老师就像哈利波特的校长一样的化腐朽为神奇。让他们的孩子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变成一个美国出生的孩子。而一旦老师没有满足于他们的要求,他们仅仅看到的就是,孩子的掌握单词量是多么的有限、孩子还没有具备什么程度的写作能力等等。这个老师简直就是误人子弟,一无是处了。
  在这个问题上,果果的老师真的有点儿冤。他费了好大劲儿地为了孩子们做了那么多的事,结果却被大多数的家长冠以坏老师的称号。竟有个别的学生家长说是一定要向校长、学区反映辞退掉这样的老师。因为,他们不能坐视这样的老师继续留在学校中,耽误下一年的孩子们。简直这群家长难道疯了!真想不明白,要想做考试机器,还大老远地跑这儿来干什么?
  我们再回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看。没错,果果的英语进步是比较缓慢,平时笔头的作业量很少(其实阅读作业量也不少)。我也给果果买了些练习用来补充这方面的不足,每天果果在家要听英语录音带半个小时(配书),看迪斯尼频道一个小时(这部分更像是娱乐)。隔三差五的会给果果增加一些半个小时内的书面练习。不得不说,这方面我做的较差,基本一个礼拜我也就能想起来一两次。所以到现在,大部分练习都还空着。果果每天基本还要跟邻居的孩子们在一起疯玩1~3小时不等,不知道这算不算是语言学习的一种?
  果果在基本松散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缓缓地进步着。当然,这种进步绝对确实需要一个等候的心。但在一个阶段的等候后,一个一个惊喜就会不断出现。对此,我并不认为是我的功劳,我和其他的家长比起来,简直就是和果果老师一类的对孩子不负责任、不思进取,均属不可救药之列。
  果果这个学期又结束了,果果依然没有通过英语水平测试,不能提前进入普通班。好学生?坏学生?
  果果的老师依然没正形,还是看不见他的题山题海。却留出了一个"丹麦风光"的无厘头作业,让我和果果不得不窜进了图书馆。好老师?坏老师?
  只要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嗡嗡声就会延绵不绝。路都是自己走的,你觉得我的路是歧途,那是你的自由。但我也不会跟你走,自由嘛!  果果的零用钱(一)
  今天还在春假中,我起的较早,女儿起的较晚。吃完女儿给做的早中联合餐,女儿得了一块钱。我呢,想来点儿实际的。谈一谈我已经欠了很久的一个话题--孩子的零用钱。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我定的是每周发一次零用钱,每周日晚发。这一点,是根据书上的建议,因为,如果在周末前发放零用钱,孩子很容易在周末就把它花光了。选择这个时间,可以人为地帮助孩子相应的节制一些。
  我们的计划是根据孩子的年龄来变化的。也就是5岁5元,6岁6元,以此类推。这个数目在孩子小的时候,貌似有点儿太多了。可是,当时我想到,如果5岁时,一个月5元的话,那么到了10岁,一个月才10元。这个数目,在那个年龄明显的不足。于是就这么定了。当然,现在到了美国,每周8美元有点儿太多了,我们就初步改为每月8美元,每周2元,具体数目还在摸索中。这个不是事物的关键,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定,关键是要持久。
  在当初定零用钱"协议"的时候,我们就定下了很具体的"条款"。比如:零用钱的30%(根据自己情况来定)必须用来储蓄,储蓄的其中一部分必须留作慈善储备。也就是说,孩子有权利自由支配的零用钱为70-80%。在初期,这看似没有什么意义,但是这位孩子将来的理财铺垫了一个很好的习惯。当然,5岁的孩子比较没有百分比的概念,我就跟她说,每周的5块钱中,你必须存2元钱,这两元钱中,有一块钱你自己可以留着,有一块钱是为那些更需要钱的人存的。当然,还有很多条款,比如:罚款、赔款以及妈妈计划外的开销,必须由自己支付等。
  由于小孩子比较喜欢硬币和新票,为此我找银行的朋友换了一大堆的一元硬币和一元新票。这些备发的钱,我并没有放在果果拿不到的地方。我就放在书架上,我给她充分的信任。果果到现在,也从来不去触摸尚不属于自己的钱。
  有一次果果在用自己的零用钱在超市给自己买了一个吃的,从那以后,有很长的一个阶段,果果一分钱都没有花过。她一直都在努力存钱,问她存钱为什么?她就害羞地说:"买婚纱!"  在那之后,我开始逐渐引导果果去花钱。因为,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孩子存钱,还要教会孩子怎么花钱。我和朋友经常把孩子带到小区的晚市,那里的东西很便宜,孩子们有足够的挑选余地。他们有的时候很可能会买些"小垃圾",但时间长了,他们自己有了经验以后,他们的兴奋就逐步又过渡到冷静和理智了。有的时候,我们还会一起去超市花钱,每个孩子各拿10元钱,看谁可以更有效、有计划性地花掉那10元钱。
  孩子有钱了,懂得花钱了,他也知道,他有固定的收入来源。慢慢的,他们就不会再见啥要啥了。他们知道妈妈的钱也是有计划性的,当孩子的要求超出了我们的计划时,我们就会说:"对不起,那不在妈妈的计划中。你可以用自己的钱来买。"
  有好几个朋友都跟我说过,他们的孩子根本就不在乎钱。那多半是因为,做父母的什么都满足了孩子,她什么都有,你让她怎么去在乎钱呢?他对钱首先根本就没有概念,还以为那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呢。所以,在实行了零用钱计划以后,不该买的,我绝对不再给果果买。如果要买,必须由她自己来承担。
  会存钱,会花钱并不够,孩子还要学习赚钱。果果7岁以后,我们开始制订了一些家庭内部的非义务性劳动,一边帮助果果学会赚钱。有长期的,比如帮助妈妈做各种家务。规定有的家务是她力所能及的,是她作为一个家庭成员应该做的,不付钱。有的劳动,超出了她的义务范围,比如擦地等,这个她如果愿意,可以收费。还有一些是临时的,比如教爸爸学汉语拼音等。有的时候果果高兴了,就会不要钱,因为她觉得那是向妈妈表达爱的一种方式。有的时候,她也不客气。比如今天的早午饭,她就说:"妈妈,你该付我一块钱。还有,这个周日你还欠我的零用钱没给,一共是3块钱!"得,我成杨白果了!
  有一点我特别想说明。无论孩子犯什么错误,可以有其他形式的惩罚,但从不停发零用钱。因为我们给孩子零用钱是因为她是我们的孩子,我们爱她,这是她应得的。不存在她要用好的表现去取得这笔钱这种概念,也不会因为她的任何好的表现和成绩,额外颁发奖金。果果有一个同学的妈妈,期中期末考试,孩子考几分就给几块钱。我坚决反对这种做法!学习考试是他自己的事,物质刺激不会长久,还很危险和有害。
  我们帮助孩子制订零用钱计划,其目的并不在钱本身。而是,让他们知道钱是什么?钱是怎么来的?钱能做些什么?让孩子亲身体验一种生活方式。我们不能永远把孩子罩在自己的保护伞之下,最终,我们还是要把孩子交给这个世界。  果果的零用钱(二)
  除了固定小额零用钱外,孩子还会有一些非正常的大笔收入。比如:压岁钱、见面礼等都可以被划为这一类。这一类钱我们该怎么处理呢?一句话:有关那一类的钱,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一个银行帐户,用孩子的名字,把钱存到账户内。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你尽可以视金钱如粪土,但是,实际生活中还是需要一些这样的粪土的。
  女儿开始有了"巨额"收入后,倒是没把金钱视为粪土,但基本也没把它当作财富。更多的时候,她把它看成一种玩具纸。而从大人那里察言观色的结果是,她最喜欢的是粉红色的玩具纸。所以,当初这一沓子的"玩具纸"突然消失,变成一个深蓝色小破本本时,果果着实地迷惑和失落过一阵子。果果还小,搞不明白那本本上的数字,跟她的粉红色玩具纸有什么联系?
  这没关系,钱可以存,还可以取。为了让果果明白,她的钱跑到哪里去了?虽然换了蓝本本,她有没有失去对粉红色玩具纸的主权,孩子不管学习什么知识,一定要让自己精力探索、发现和总结的整个过程。于是,果果终于放心了,原来,粉红纸还是属于她的,只是暂时放在了一个比家里更保险的地方而已。而且,中国的银行是半年一结息,到了半年,我会给她看,她的账户上。莫明其妙地多出了一小笔钱,虽然很小,但毕竟是"白"来的,孩子还是很兴奋的。
  关于这笔钱,我们规定了,没有特殊情况,是不可以动用的。那是孩子自己的钱,爸爸妈妈也绝不会去碰。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有什么她自己认为必须支付的大额开销时,经过父母同意,她可以支取。18岁后,这笔钱全部由她自己支配,之所以要把这比钱存到银行中,是因为我觉得,这笔钱由父母代为保存不是很妥。一方面是不安全,万一给丢了呢?再有就是,本着公正公平的原则,银行是这笔钱最好的去处了。而且,钱一旦进了银行,花起来也不是那么痛快和便利了。最好还是定额定期,因为那样如果动用就会影响利息,让小葛朗台们体验体验心疼也不错。
  当然了,我们的理财一定要建立在家庭和谐的基础上,和谐社会是由和谐家庭的构成的,和谐家庭是由和谐成员构成的,没有和谐,粉红玩具纸再多,真的就跟粪土一般。  牧养孩子的心灵
  最近,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的朋友都把视觉从灾情转移都灾后的各项事宜中。我的朋友中多为爸爸妈妈,所以大家更加关注受灾儿童的心理状况和心理救助方面的文章。我也看了好多,颇为受益。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普通的父母,我们基本没有可能深入到灾区与那些可怜的孩子面对面。不过,我们却最有可能把我们学到的一些知识,用在和我们朝夕相处的我们自己的孩子身上。
  其实,心理的成长是一个缓慢和持久的过程。在一个人的生长过程中,他所面对的任何人、任何环境、任何事件都在不断影响他的心理发育和成长。就算我们都已经为人父母了,我们自己的心灵也仍在活到老长到老。
  我最希望看到的不是因为这场灾难,我们每个人的心理阵痛。而是,当着阵痛过后,作为父母,我们开始更加投入地关怀我们自己的孩子。从生活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让我们学会对我们自己孩子的接纳、宽容、疏导、鼓励和欣赏。这对我们孩子心灵的成长至关重要。
  当灾难发生后的这段时间中,我有选择性地让我的孩子看了部分图片和视频。当然,选择之前,是我自己先看了很多。这些视频和新闻中,让我印象最深又每天都在思考的,是一个初中女生,不断鼓励自己的同学,告诉他们一定会有人来救我们的,我们一定要坚持等待救助。最后,他们非常幸运,终于等到了救援人员把他们从废墟中拯救了出来。
  我说这个故事的目的是想说,心灵的建造并不仅仅是在心灵倒塌之后。就像我们看到的每一件灾区的房屋,学校大部分倒塌了,那是因为在建造的时候就出了问题。政府大楼还依然挺立,那也是因为在建造的时候,就用了与学校不同的建筑材料和特别的投入。
  回头再看看我们自己的孩子,无论是他们的外在还是内在的楼房,还都在初期建造中。谁都知道盖房子初期的地基和材料是否坚实,会影响到日后的坚固。还记得三只小猪盖房子的故事吗?稻草、木头和石头建造的房屋,面临大灰狼的袭击时,他们的命运不同是显而易见的。外在的房屋固然也很重要,但更关键的是房屋内在的建造和不断的日常修缮,因为是一个人的内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在日常的生活中,作为父母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内在的建设起着很关键的作用。记得《六A的力量》那本书中,引用了DorothyNolte的著名诗句:"生活在批评、指责中的孩子,吹毛求疵、尖酸刻薄;生活在敌意、愤怒中的孩子,性格暴躁、争斗不合;生活在嘲笑、奚落中的孩子,缩头缩脑、自卑怯懦;生活在耻辱、羞愧中的孩子,没有自尊、深感罪恶。"
  我们中国人爱讲因果论,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孩子永远都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就传承了父母经意或不经意传输给他们的一切。那天,我在视频里看到一个貌似初高中模样的女孩子,因为哀悼日无法在网上玩游戏郁闷所致,恶毒的语言一串串地从她的口里喷射而出。我惊诧愤怒的同时,也在想她的家庭教育状况也一定和她的语言一样糟糕。果不其然,第二天当愤怒的网民把她"人肉"出来,她被警方抓捕后,看她的资料,我才知道她是从小父母离异、整日游荡于网吧的一个无人牧养的孩子。这个时候,我的愤怒即可转化为怜悯,网民们啊,求你们宽恕她,因为她所做的,她并不晓得。纠其错误的根源,还是来自她的父母。
  多给我们自己的孩子一些时间,多花时间跟他们在一起。没有这最基本的相处时间,你又如何去倾听孩子、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接纳孩子、鼓励孩子。孩子们又怎么才能知道,原来他还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人,原来他并不多余,原来他永远都不会被抛弃。而"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正是我们的孩子建立健全的内在房屋的稳固根基啊。
  "妈妈(爸爸)愿意和我在一起,看来这痛苦和困难并没有那么可怕,看来我也可以去面对。"孩子在年幼的时候,从自己的父母那里得到了接纳、认同,享受到父母无条件的关爱,从而才能建立强大的自信、自尊、自爱。而这份强大的自信、自尊和自爱将会在他未来遭遇到任何挫折和灾难的时候,给他以强大的勇气,战胜困难,决不自暴自弃。
  记得看过一篇文章,说人小的时候就像一条小狗,而长大了就像一只猫。意思是说,狗是依附的,猫是独立的。当孩子是条小狗的时候,你却没时间不在场。当他变成了一只猫的时候,你再抱怨他的远离,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
  我觉得孩子更像小羊,需要好牧人的精心牧养。不仅仅是躯体、知识、还有他们的心灵。让我们多花些时间建造孩子内在的房屋、牧养孩子的心灵。让我们的小羊沐浴在健全的爱的阳光中,这小羊长大后,经历风雨、遭遇大灰狼的时候,才能从容面对、永不言败。
  路还很长、路还很远,让我们都来做一个好牧人,与我们的孩子携手前行,与我们的祖国风雨同舟,永不抛弃,永不放弃。  灾难与希望并存
  30多年前,年幼的我刚刚才从南方回到北方的家,就经历了那场唐山大地震。至今,我还记得那个晚上,当地动山摇的时候,我家花架上的鱼缸一下子就摔在了地上,紧接着一瓶酱油又砸在了粉碎的鱼缸上,可怜的鱼儿们在酱油和玻璃碴子里无奈地扭动。正在我不知所措之际,大我8岁的哥哥一把把我抱起来冲下楼去(我家住3楼)。到了楼下,哥哥把我交给4楼的一个邻居小哥哥,并嘱咐我:"等着我回来,我去找爸爸妈妈,别乱跑,我们一定会回来找你!"
  看着上下左右摇动不停的世界,幼小的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我记得哥哥的那句话:他一定会回来的!这句话在那个时候给我带来的力量,也许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但因为这句话,我惊恐的同时,一直在等待。不久,我真的就看到了家人的身影......
  那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人们无法像现在这样通过媒体迅速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到底有多严重?孩子们除了眼前的,也不会受到太多来自媒体、网络的"视觉冲击"。我看到的仅仅就是灾后每个人的本能:求生。所以,那场灾难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的一直都是--灾难与希望并存。
  作为父母,我们也都是普通的凡人。当灾难来临时,我们的惊恐、无措、悲伤、愤怒都是很自然的。国难当头,我们因为更加关心我们国家、民族和灾民的命运,暂时冷落了我们的孩子,这也是无可厚非的,用不着过多地责备自己。
  很多的家长都很紧张,觉得这场沉重的灾难会不会在我们自己的孩子心理留下什么阴影?这让我想起,我和我周围的同学们经历过那次大地震后,后来心理都很正常(包括我提到过的那个失去母亲的同学)。我这些天一直都在想这是为什么?我觉得也许那是因为,在那个时候没有过多的谈资,我们看到更多的都是大人们在默默地重建家园。大人们坚定的身影和行动带给我们的就是希望、就是安全。我觉得在我的性格中,唯一可能跟这个沾边的,就是不管是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怎么去解决问题。
  记得在电影《音乐之声》里有一句话:"上帝在给你关上一道门的时候,必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所以,首先是我们自己,然后是告诉我们的孩子,灾难和希望永远并存。在灾难发生的同时,我们的眼睛不能离开希望。
  记得,朋友灾前曾到过四川,他拍了很多的图片和视频。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驱车通过一段很长的隧道(不知现在那隧道是否已经坍塌了)。他那段漆黑的隧道视频长达4分多钟,我不知道别人是否感到无趣,但我却一直从头看到尾。真的,4分多钟啊,开始除了漆黑一团,我什么都看不到。但在大约不到两分多钟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亮点,我当时想,哎呀妈呀,终于看到出口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管理会计师考试教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