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这些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付诸实践的过程中,是怎样的一种

IIS 7.5 详细错误 - 404.0 - Not Found
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ices 7.5
HTTP 错误 404.0 - Not Found
您要找的资源已被删除、已更名或暂时不可用。
详细错误信息
模块IIS Web Core
通知MapRequestHandler
处理程序StaticFile
错误代码0x
请求的 URL:80/cy/column1965/ad9faf4d-11db-64aaa803a6.html
物理路径E:\websites\\cy\column1965\ad9faf4d-11db-64aaa803a6.html
登录方法匿名
登录用户匿名
最可能的原因:
指定的目录或文件在 Web 服务器上不存在。
URL 拼写错误。
某个自定义筛选器或模块(如 URLScan)限制了对该文件的访问。
可尝试的操作:
在 Web 服务器上创建内容。
检查浏览器 URL。
创建跟踪规则以跟踪此 HTTP 状态代码的失败请求,并查看是哪个模块在调用 SetStatus。有关为失败的请求创建跟踪规则的详细信息,请单击。
链接和更多信息
此错误表明文件或目录在服务器上不存在。请创建文件或目录并重新尝试请求。2016年1月学习心得体会:STEM教育如何从理念走向实践_方洲科研
当前位置: >>
以实验为载体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实践研究
2016年1月学习心得体会:STEM教育如何从理念走向实践
教育如何从理念走向实践?
如何开展教育是比为什么需要教育更切合实际的问题。这涉及到一个根本问题――教育是一门课程,还是分立的四门课程,还是有其他的组织方式?笔者在与玄武区科学教育团队共同开展教育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要真正实现教育从理念走向实践,需要克服传统教学的诸多固有意识和做法,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过程和创造性。
跨越单一学科,增强集成和融合的意识
教育的提出,意味着它一定不同于分立的学科教育,而应是通过某种方式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联系在一起。综合课程是教育的关键,也是教学最困难之处。“集成”强调四个领域之间的关联及有目的、有方法、有系统的融合,更强调基于问题、基于设计和基于项目的多样性学习。通过“集成式”的教育,培养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融会贯通,使学生学习每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时,也学习如何将这些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到其他领域中,或者将一个领域的方法和技能用于解决另一个领域的问题,从而实现跨学科、跨领域人才的培养。
因此,教育实践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实现“集成”与“融合”,如何在孤立的学科中建立一个桥梁,为学生提供整体认识世界的机会,使学生学习的零碎知识变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整体,形成一种跨学科的学习方法。从本专题中的以为主题的课程实践实例的文章中,不难看出教师始终考虑着如何在这个案例中把、、、整合在一起。专题中的另一篇以桥为主题的文章中,也处处体现了设计者和实施者对综合四个领域的思考和整合。
综合的课程需要关注知识学习和能力的综合发展
课程的设置经常使用基于问题、基于设计和基于项目的学习。学生学习特定的科学知识,运用数学和技术,在真实情境中完成一个工程任务,将知识付诸于实践。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强调对学生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培养,以及学科知识的运用与迁移。例如,一个小学三年级关于灾害天气的科学知识与工程设计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中,教师首先给出一个设计挑战:设计和创造一个建筑物,让它承受一种给定形式的灾害天气(雷暴、飓风或龙卷风),要求利用能循环使用的材料,建筑物宽度小于,高度小于,有底座、侧面和顶。可以想象,学生面对这样一项任务时要么不知所措,要么极度兴奋。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很难在一开始就有明确的思路和想法,课程接下来的定义问题和背景知识学习就成为学生完成这项任务的必做功课。学生们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特定的科学知识,并尝试将这些知识运用于将要完成的任务之中。在学习背景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对任务产生合理的思路,形成设计方案,再不断测试、改进和优化。在课程结束之前,学生已经对这项任务谙熟于心,对自己的设计方案和作品津津乐道,而其背后所隐藏的是学生知识学习的深度与质量,以及学生综合技能的提升与发展。
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结果的开放性
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学习中,教育都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工程流程,采取多样性的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和教师共同开发评估标准。这些课程环节都给学生提供了主动学习的空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持续性。从真实情境中学习,来自实际生产生活的问题使得学生的学习路径是开放的,其探索结果也是开放的,从而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造思维,有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结果的开放性使评判结果的标准来源于实践,来源于问题解决的程度。如把学生所设计的工程模型或者建筑物是否能通过预设标准的检测、太阳能小车是否能达到规定的距离等作为评估标准。学生可以采用多样性的方法和设计去达到目标,最重要的是学生需要呈现设计与探究过程中的提案、细节、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因此,教师关注的是学生解决问题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的,解决的方法和程度如何;学生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完成任务挑战而非一个正确的答案。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和开放性,能够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能够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关联的理解。虽然这两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这两点也是传统的学科教育向综合课程转变过程中教师教学最难克服之处。
加强团队合作与课程的动态生成
团队合作是教育所要培养的必不可少的素养之一。团队合作可以集合更多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提高工程流程的效率,从而展现出一个动态的、活跃的课堂气氛。工程实践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团队合作,学生需要共同交流讨论出问题、方案细节和评估标准,合作完成工程流程设计、实验操作、数据检验、模型构建和修复等环节。几乎所有的案例都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教学,并且将合作渗透到课程的多个环节,完成任务、交流、研讨、调查多种方式也通过合作的形式进行。团队合作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促进了学生的参与、交流和共享,也促进了课程的动态生成。
团队合作不仅是课堂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还包括学生与企业、工厂、实验室之间的交流,还包括课程开发人员、教师、工程师、科学家之间的亲密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将学习内容与生活实践、生产实践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学会如何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
做到上述四条并非易事,具有丰富经验的一线老师们深知其在教学中的难度。但从理念走向实践,这是教育的必经之路,任何一种浮在表面上的形式或活动的堆砌,都不能真正说明和体现教育的价值和精髓。只有踏踏实实地去克服传统学科教育的固有思想和做法,在教学中勇于实践和思考,勇于创新和开拓,才能走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让教育的理念落实到教育过程的方方面面。
发布日期: &&
阅读 2053 次
立项级别:区级
立项类别:苏州工业园区“十二五”教育科研课题
课题名称:以实验为载体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实研究践
课题编号:88
研究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主持人:鲍峰
联系方式:0512-
方洲小学 科研处 网站制作:sprone第08版:教师书房
用先进教育理论把自己武装起来
&&《教育学原理》,[俄罗斯]弗·弗·克拉耶夫斯基著,张男星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重庆铜梁大庙中学 代安荣
&&弗·弗·克拉耶夫斯基是俄罗斯教育学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他所著的《教育学原理》一书,从教师教育实践出发,努力探索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的结合,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教育学原理》有别于国内的很多教育学研究著作。国内学者对教育学的研究,多侧重于教育学本身,侧重于理论和学术上的研究,指导实践的意味相对不足。克拉耶夫斯基把研究重点放在教育学研究与实践的关系上,给很多处于困惑的教育者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操作模式。
&&此书译者张男星曾这样评价:“本书作者探讨了教育学是否应该独立、教育是科学还是艺术、教师是教者还是研究者、教育内容应怎样理解和选择、教育理论应如何规范等话题,为中国教育学界提供了似曾相识又不尽相同的观点。”
&&将国外优秀教育理论同我国教育实际相结合,将有力地推动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我国很多教育学者在研究、学习外国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引进了许多国外的先进教育经验,但未能很好地与我国教育实践相结合,并不能有效地指导教育实践。不同制度、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不尽相同,一味地照搬外国的教育理念只能导致“水土不服”,不仅不利于教育发展,反而会受到误导,最终形成研究者自以为是、一线教育者苦不堪言的尴尬局面。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是在学习外国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基础上进行的一轮改革。在改革过程中,无论是在指导思想,还是在教材编写上,我们都偏重于实践教育。由于我国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的科研素质整体来看参差不齐,考试的手段和方式没有作相应的调整,这就造成教育理念是新的、教材是新的,一线教师的教学和考试方法却是旧的,新课改的效果难免打折扣。
&&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脱节,必然降低一线教师学习的实效性。因此,以科学的研究态度和研究方法、以结合实践的指导原则,加强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是当前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面对的课题。
&&用先进教育理论把教师武装起来,提高一线教师的专业水平,能更好地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克拉耶夫斯基对课堂教学的研究表明,为了有效提高业务水平,人们对教育学基本原理和教育学理论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他在该书中指出:“一定类型的旨在分析课堂内发生情况的研究项目,并不能使我们对教育现象有进一步的理解,因为这种研究缺少与教育实践的广泛联系。而广泛的联系正是帮助我们捕捉经验主义难以发现的东西的关键所在。”
&&俄罗斯教育家鲍利辛柯夫说:“师范大学的任务是让学生知道将来怎样教书,怎样教育和培养孩子。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不必给学生讲很多的教育理论或教育史及教学法知识,重要的是创造一种教育的气氛,使学生感受到教育理论与实际的密切联系。师范大学的学生所学的理论和所进行的教育实践应像一个人的两只手,要很好地配合才能正常活动。”如果我们学习教育学原理,不能很好地指导现实教育,不能对现实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指导,这样的教育学是没有任何市场的。
&&教育发展到今天,人们更加强调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但是,教师如何专业化成长,专业化成长的途径何在?目前,我们的各种教育培训似乎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教师要真正做的就是像弗·弗·克拉耶夫斯基那样深入研究课堂、研究学生,把智育与德育结合在一起,将之贯穿于教育实践,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
&&教育发展到今天,我们切实感觉到了来自社会的压力,为了满足各方面的要求,许多老师疲于奔命,处于高压下的心灵已经忽略了职业的幸福感,这不得不让人想到“拯救”一词。那么,如何拯救这样的教师群体?我想,教师专业化成长是目前最优的选择。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并用这些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因此,以教育理论研究作为解放教师的武器,指导他们工作,是教育学研究的目的,也是我们学习的根本目的。
&&用先进理论知识和体系武装自己,才能站在更高的起点振臂高呼,才会发出自己强劲的声音
&&教师的使命是什么?张男星教授曾撰文说:“教师的使命是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所不能解决的。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研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学生的身心健康是我们总结的核心,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的感受,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今天的教育不在于培养精英,而在于培养和谐健康的人。”那种认为研究是专家、名师的事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教学本身就是研究,教师就是研究者。
&&网络时代给一线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些教师平时注意对新课程改革、教育艺术和素质教育的研究,并把自己的课堂实录、教育心得、教育研究成果写出来。很多教师走上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相结合的道路,他们不仅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还把这些教育理念付诸实践,让学生享受学习的愉悦。
&&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用先进的理论知识武装自己,教师才能站在更高的起点振臂高呼,发出自己强劲的声音。新观念,好实践&&转载
2011黄浦杯征文辅导材料
新观念,好实践
——教师研究的行动与提炼
摘要: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涌现出很多的新观念,教师们围绕这些观念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实践,这些实践有些非常好,有些虽然还存在一些疏漏,却是值得探讨和分析的。通常的论文格式往往不能凸显这些好实践。教师的研究需要将新观念和对应的实践成果化,以此积累课程改革过程中的教师智慧,为更多教师创造出好的实践提供平台。
关键词:课程改革&
&&&课程实施&&
变革时代,教师应该如何行动?在行动后,又如何保存和提炼自己的智慧,将隐性知识显性化?
在课程改革中,教师仍然只是孤独地繁忙地奋斗,他们的实践,他们的好做法,或者随着时间而湮灭,或者作为经验总结被封进了堆积如山的行政纸堆,或者被某个研究者作为一种例证或数据的来源,在众多的教师群体数据中模糊了自己的面目。
教师很少获得一种面对新事物的思考和行动方法,更缺少将自己的行动提炼成可发表、可交流的话语体系,而缺少这种思考和行动的方法制约了他们对新事物的洞察力和控制力,进而丧失了自己的话语权。
本文所提出的新观念,好实践的行动和提炼其实就是希望给教师们面对新事物的一种思考逻辑和一种可能的提炼路径,促使教师从实际的问题出发,通过不断的行动-改进-再行动-再改进打破“只说不做”的怪圈,从不做走向做,从不加思考随意地做走向边学边做,边反思边做,边做边提炼,将实践转化成可供交流、探讨的文本。
一、新观念,新问题
自2001年国家第八次课程改革和1998年上海二期课改以来,基础教育的课程与教学领域涌现出很多的新观念: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生涯设计、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探究型课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这些观念很多教师都耳熟能详。
但是,教师是否知道在实际的学校和课堂中“新观念”到底应该表现出什么样子呢?下面的这段话表明,当教师直面这些看似很熟悉的新观念时,其实很少考虑它们真正的内涵:
刚开始,我觉得对于我们要研究“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早在读师大的时候就已经倒背如流了,我想到了上网去分享与钻研别人的观点,可是搜遍所有网页,除了看到“教师要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进行教学。”之类的套话,我没能找到任何有关的案例和解释,我还去书店找一些书籍,可是跑遍了市区大大小小的书店,还是找不到与之相关的资料,哪怕是只字片语……这个一度认为非常熟悉的观点突然之间变得那么不可捉摸,她就时时刻刻在你的眼前,可就是抓不住她,真是一个“活刺猬”。(湖州爱山小学吴彬彬)
类似于上文这样的情况,教师很熟悉,课程改革也很提倡,教师在日常中也会注意,但要实际说出1、2、3出来又觉得很困难的观念还有很多。我们从以下几个途径出发,主要做了这样几件事情:
国家课程方案的内容摘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语文、数学、英语三科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部分为蓝本,摘录其中与课程教学相关的普适性的内容,比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
课程聚焦。召开教师的焦点团体访谈,探讨:(1)此次课程改革中的主要革新点,尤其是对教师的新要求;(2)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通常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去除一些在当前理论界有一些争议的观点和模糊不清的观点,最终选择两个集合中的重叠部分,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最终形成了如下不同类型的课程与教学的新观念:
课程与教学的新观念
指向对教学目标的理解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三维目标的设计)
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指向课堂中的教学运作
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指向课堂中支撑性的环境和氛围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指向跨学科的整合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将生涯设计融入在学科教育的过程中
指向对学生的评价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评价应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评价使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
评价应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语言能力的不断发展
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以课程目标及相应级别的教学目标为依据
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从上表可见,这些观念有的是普适性的,有的是学科性的,我们并没有做严格的区分,只是针对不同的指向,做了大致的分类,这样我们可以更清晰地分清自己以往做的实践主要的指向。
这些观念可能并不一定全面,但却从大的脉络上反映了国家和上海的课程改革的基本主旨和脉络。通过与教师的访谈,我们进一步形成了面对这些新观念,教师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过程中有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
新观念实现过程中教师通常会遇到的问题例举
指向对教学目标的理解
情感目标的制定与落实?
是不是要在每一节课中都体现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应该如何设计?
指向课堂中的教学运作
怎样避免合作流于形式,一个人主讲,其他人听听,一个人做,其他人抄袭?
怎样在课堂上有效开展学生之间的互动?
如何预设才能有效生成?
如何根据生成来调整教学?
怎样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低年级的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呈现能力的差异?
个体差异与大班额教学的矛盾?
指向课堂中支撑性的环境和氛围
课堂上,怎样的师生交流是有效的?
怎样才能在很多提问设计的课堂中让学生感觉不压抑?
怎样设计隐性课程让学生能获取良好的环境刺激?
指向跨学科的整合
怎样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
怎样有效运用白板?
在使用课件的过程中,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关注内容而不是漂亮的动画?
怎样才能让课程内容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不冲谈学科味?
指向对学生的评价
课堂上的评价怎样有效?(提问、课堂作业)
怎样设计有效的作业?
怎样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设计分层练习?
二、怎样的实践是好实践?
面对这些新观念,我们需要判断我们的实践是好的还是存在问题。列出上面这些新观念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所有的新观念上都要做得很好,但是,至少不要违背基本的底限。基于以往的实践研究,我们可以将教师的课程实施水平分成这样几个等级:
0不实施。不知道这一维度也不知道怎样做;
1符号化。只采用了符号语言但却没有付诸实施;
2错误实施。理解和运用违背了基本原则;
3机械运用。理解和运用较为肤浅,缺少反思和调整;
4常规化。理解和运用形成固定操作模式,较少反思和调整;
5精致运用。对这一维度有深入理解,能在以往习惯的做法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反思和调整,使实施效果对学生更加有效;
6专业领导。能主动寻求各种资源,进行重大调整,使实施效果对学生更加有效,引导其他教师共同成长。
简单地说,这就是一个从不实施到实施,从随意实施到反思地实施,从自己做到带着大家一起做的过程。
上面的层级对一般的教师来说可能有点复杂,而且在面向不同观点的时候,简单一点说,我们在判断教师的实践是不是好实践时,有这样几个简单的准则:
真实践。观点只有转变为行动才能产生力量,教师可以有很多设想,更要有将设想转化为实践的勇气,只有接受了课堂的检验,才能称为“好实践”。
多次实践。很少有“好实践”是一次到位,一次成功的,真正的好实践都是在不断的纠错、修正、改进的过程中完善的,从做了几次就可以判断出思考和行动的深度。
有思考的实践。创意重复一百遍就成了惯习,专业人员的行动伴随着思考和改进,教育情境的多样化在于要求我们能够不断的反省,从追问怎样做到追问为什么这样做。
合作的实践。这是一个合作的时代,专业的探讨经常和同事讨论,共同改进,这样的实践是“好实践”。
比如情感目标的制定、过程与方法很多教师只是在论文里涉及,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没有设计,类似这样的情况,就是处于0不实施和1符号化的层级。
比如对“过程和方法”的认识,有教师认为:过程和方法是指教师教学的过程和教学方法,还有教师认为“过程和方法只有在练习中才能达成。要练到一道题可以不假思索甚至条件化地反射出解题过程,那样考试才能出成绩。这个只有通过练习才能达到,量要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有质。”“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自学,三维目标就是要在每一堂课上都要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过程与方法,类似这样的做法或理解就是处在2错误实施这样的层级。
比如“合作学习”这个观念,在很多听课中都可以看到,教师只是在公开课上都会用到这一方法,而在实际的课堂中却极少运用,因为教师很明显地是没有挑选合适的小组合作的任务,课堂上说一声大家小组合作吧,小组合作的要求也不清晰,学生很明显的不知道要讨论什么,讨论的内容也不合适,时间上也没有保证,几秒钟以后就说一声好了。这样的小组合作,基本上是处在3机械运用层级一下。
当教师们真正直面某一个具体的新课程的观点的时候,当他们确实要在自己的实践中体现这些观点的时候,他们会产生一种“熟悉的陌生感”,他们才发现,原来要做到精致的维度,做到有深度的把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通过这样的判断准则,我们基本上可以将那些看似虚无缥缈的新课程的理念“固化”,将这些理念在课堂实践中“定锚”,让实践者认识到新的理念在行动中是有可能的,是有可能被常态化,甚至精致化的。
三、教师实践与研究的提炼
教师的研究和专业人员的研究是不同的,教师的研究应有自己独立的品质,教师的研究并不是为了检验或验证某一个真理,而是寻求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是一种主要以实践问题为取向的研究,是一种主要以实践改进为目的的研究,他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行动研究。
表现在文本的写作上,和“新观念,好实践”这个主题联系起来,就意味着教师的写作表现并不是告诉我们新观念是什么,并且去论证这个新观念的合理性,或者告诉别人自己在实践上取得的成就,而是告诉我们面对新观念中的实际问题,自己是怎样行动的,行动的过程中遇到了怎样的问题,自己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解决的过程中又遇到了怎样的新问题,自己是怎样的改进的。
具体到研究的提炼上,我们在和教师一起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有这样几个特点需要关注:
问题明确。文章来自于新观念实施中的问题,体现鲜明的主旨。问题可以清晰的呈现出来,也可以体现鲜明的主旨,表明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和观点。题目可以自拟,也可以参考前述的表1、表2。在问题明确的基础上还要有可读性。
案例展现过程。案例要能体现行动研究的过程,可以表现出从问题到行动到反省再到改进与反省的回路,也可以与以往的做法进行比较分析,表现出行为或观念上的变化,而不仅仅是前后两个教学片段的罗列。
呈现改进的依据。实践的改进不是拍脑袋,而是基于一定的情境和理由。不仅仅写自己的教学设计或做法,要呈现出为什么要进行改进或新行动的理由,可以是对做法效果的描述,可以是学生的表现,可以是其他教师的评论。
阐明事理。所谓事理,就是事物的道理。《管子·版法解》:“慎观终始,审察事理”。教师研究中的事理并不一定是很高深的,只要将话说明白,说到位。基于案例做适度的提炼,切忌用一些空话和套话。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在此根据不同的情境提出这样参考结构。这些结构更应该理解为内在的隐性结构,在写作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更灵活的外在结构,使自己的文章不那么僵化,更有创意:
适用于一节课的循环改进的写作
1.&&&&&&&&&&
与新观念对应的问题
2.&&&&&&&&&&
第一次上课及分析(呈现最核心的部分)
3.&&&&&&&&&&
第二次上课(呈现最核心的部分)
4.&&&&&&&&&&
两次上课的比较(最核心的不同,体现新观念)
5.&&&&&&&&&&
针对问题的想法(反思)
适用情境:公开课、观摩课的磨课过程,体现新观念的改进课,一条龙(滚雪球)开课
适用于一个观点或做法不断改进的写作
1.&&&&&&&&&&
与新观念对应的问题
2.&&&&&&&&&&
一般或以往的做法
3.&&&&&&&&&&
新做法(以案例具体说明)
4.&&&&&&&&&&
对新做法的分析(新旧做法的对比分析)
5.&&&&&&&&&&
与问题对应的行动反思
适用情境:学校所推广的新模式、新策略,教师自己形成的在某个教学环节或内容上的创新
(三)适用于体现新观念的多个案例(做法)的分析
1.&&&&&&&&&&
提出案例共同指向的观念或要解决的问题
2.&&&&&&&&&&
案例(做法)1解决问题的思路
3.&&&&&&&&&&
案例(做法)2解决问题的思路
4.&&&&&&&&&&
案例(做法)3解决问题的思路
5.&&&&&&&&&&
这些案例(做法)解决了问题吗?
适用情境:备课过程、同课异构,课例研究,提问、导入、理答、情境创设、课堂小结等小环节上的探索
同样的结构写出来的文章也可以有不同的差异,差异就体现在是不是遵循了上面的基本特点。我们可以有多种的结构和变式,只要是体现上面三个要素,都符合征文的要求。以《》文章为例,
&文章的对比
原来的文章
症结与对策
修改后的文章
分析学生学情,加强目标分析
问题不清晰,标题为经验总结的方式;
以问题,主旨切入的方式将更为清晰,独特而具有可读性
没教就会了怎么办:数学新授课目标的达成问题
无,通篇以表格呈现,一列呈现案例,旁边加上自己的点评和感受,
没有结构,点评中小标题空泛而无意义;
改变大段表格的方式,按照上课出现疑问-重新思考目标-再次设计-效果比较-点明事理的内在结构重新梳理,并用独特的小标题呈现为显性的结构。
一、& 没教就会了?
二、评估学情,重订目标
三、两次教学后学习目标的达成比较
四、关于学习目标的启示
四个课堂实录的片段;
呈现的是改进前的一堂课
片段很长,且片段间没有什么关系,也没有共同指向的问题;
只呈现改进前的课,看不出行动研究的过程。
截取部分片段,片段非常清晰的指向核心问题。
运用片段比较的方式呈现两次目标制定,两次教学设计的差异:
1、教师功能不同
2、学生达成的目标不同
学具使用是否有利于目标达成;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知识量
3、学生学习行为不同
改进的依据
只是给出教师自己改进后的片段,认为现在的要比原来的好,表现为教师的自说自话,没有让读者看到依据。
呈现出丰富且相互关联、印证的依据,尤其是来自学生的依据:
师生之间的对话
学生的调查结果
课堂作业的数据
点评中的小标题为:
一、灵活处理教材是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条件
二、 了解学生是教学目标达成的根本
三、精心设计练习是检测目标有否达成的途径
以自己的分析为主,分析比较浅显
1、强化学情分析,把握学习起点
2、基于学情分析,准确制定学习目标
3、精细分解学习目标,提高学习目标达成
这种论文的写作体现了对真实的教师实践行为的关注,也是教科院普教所一直以来持续关注教师实践性知识,致力于平台搭建的主旨体现。正如课程学者所罗门(Solomon)所说,值得用一种科学的态度去积累、检验、和分享教师的知识,对其他人产生借鉴意义并最终给我们提供某些问题的答案。
参考文献:
比如“生活化”这一问题,在当前的理论和实践界就有很多争议,
关于这一架构,请参考夏雪梅:教师课程实施程度评估:一种整合架构。教育发展研究。2010(5)。
Solomon, P. 2003. The Curriculum Bridge:From
Standards to Actual Classroom Practice. Corwin Press, Inc.168.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付诸实践的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