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想可能被证伪吗?

内容合作:027-
广告热线:027-
客服热线:027-
加入微博,记录点滴,分享感动,握手明星
武汉教师自称攻破哥氏猜想 研究所称无法证伪
  楚天金报讯 记者宋锐 通讯员张志成报道:近日,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一名数学教师声称自己破解了哥德巴赫猜想这一世界难题,并创立了一个新的数学理论,据此理论他还破解了另外3个著名的数学难题。
  被称为世界难题的哥德巴赫猜想是德国科学家哥德巴赫在1742年提出的“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数)之和”的设想。这道著名的数学难题曾引起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但至今未得求证。不久前,该校数学老师赵益华却宣称已成功破解了哥氏猜想。
  1969年毕业于武大数学系的赵益华长期从事数学教育工作,研究数论已有20多年。他告诉记者,他所撰写的《准素数论及其应用》近期已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书中证明了近3万个关于数论的结论,对哥氏猜想的破解也收录在此书中。《准素数论及其应用》的编辑表示,这本书确实涉及哥德巴赫猜想。出版前,他们曾将书稿交给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从事数论研究的专家审核,但鉴于该所每年收到的“哥迷”稿件甚多,研究所难以接审,也无法证伪。不过据赵益华介绍,目前已有3位从事数学研究的专家认可了他的论证,并书面推荐了这一著作。
  对此,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相关专家表示,哥德巴赫猜想一直是世界数学界公认的难题,对于赵益华的论证不能轻易地肯定或否定,必须通过相关权威部门的鉴定才能下结论。
大楚网官方微博
武汉肯德基官方微博
精彩推荐焦点今日热评小学教师用初等数学破解哥德巴赫猜想
260年来,哥德巴赫猜想一直是数学界一个公认的世界难题,至今还没得到确证。但最近,福州一位曾经的小学数学老师,却声称自己破解了这道难题,“而且是用最简单的初等数学知识。”对此,福州大学教授、原福建省数学学会秘书长陈荣斯这样说,“林光华不为名利,潜心钻研30年,百折不挠,精神可嘉。但对于具体内容,因为福建省数学界没有数论方面的专家,所以希望通过公诸媒体,引起国内有关专家的关注,对林光华的论文给予鉴定。”33年痴迷“猜想”林光华今年59岁,福州人,目前是福州市乡镇企业培训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足有33年。1975年,24岁的林光华毕业后被分配到南平松溪县一所乡村小学教书。清贫的生活让年轻的他倍感孤独寂寞,由于当时陈景润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名声大震,他也开始迷上数学,并对哥德巴赫猜想产生了浓厚兴趣。由于没有受过高等数学系统思维训练,林光华研究的困难可想而知。证明“歌德巴赫猜想”需要用到无限多的素数来做推论演算,他就自己手工制作1到10万之间所有的素数表。昨天上午,林光华向记者展示了他1979年手写的素数表,纸质已经发黄,封面上的报纸是日的《人民日报》。经过20年的艰苦钻研,1999年,林光华终于在一天顿悟,推出了自己的证明过程,并完成了论文初稿。论文写就 无法发表2000年,他信心满满地把自己的论证过程寄给了一些大学学报,但得到的回复基本都是“本刊缺乏数论方面的专家,无法作出评价。建议改投他刊。”他并不灰心,随后将论文寄给了国内专业数学杂志《数学学报》。2001年5月初,他接到了《数学学报》的退稿信,称如果没有两位数论专家联名推荐,不能刊发。由于福建省内没有数论专家,林光华又将论文寄到了美国一家数学杂志,对方退稿并指出了漏洞,但林光华认为对方观点存在错误。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一名数学副教授则指出论文本身存在许多不规范表述,而且他不认为“这个难题可以用如此简单的途径来证明”。期间,经陈荣斯教授帮助,他还参加了2002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但在会上他没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因为会议的主题与歌德巴赫猜想并不相干。”10年过去了,直到现在仍没人认同他的论文。向全国征求数论专家验证这10年来,虽然反对意见众多,但林光华坚持认为自己的推论是正确的。他认为反对的意见集中在小细节,并不能证明他的结论错误。可目前并没有人能够证明他的结论是正确的。他希望通过本报呼吁数论方面的专家与他共同探讨,帮助鉴定。他正在德国留学的儿子也对父亲几十年来的研究成果表示认可,正在积极帮助他在国外刊物发表论文。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原福建省数学学会秘书长陈荣斯教授这样说,“我认识林光华有10年了,实在为其坚韧不拔、潜心钻研的精神所感动。”陈教授表示,自己并不是数论方面的专家,所以无法下结论。他希望国内有关专家对林光华的论文给予鉴定
精神可嘉不过太儿戏了
请问“哥德巴赫猜想”是啥玩意?
让我想起了之前看到一则新闻,说一名大学生因为证明了相对论的错误,学校不认同而状告学校的事
全世界每年有数以千计的人声称破解了哥德巴赫猜想。欢迎加入破解大军!
也体现了一种等级制,你不够资格谁都不鸟你
靠,这大点P事还到处发帖子发论文,爷前天还破解了一次呢,爷都没当会事
哥德巴赫的沙发...
居然这么靠后了?网速慢,害死人呐。。。
作者:没有C选项 回复日期: 16:11:20 
请问“哥德巴赫猜想”是啥玩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哥德巴赫猜想”就是:“为什么1+1=2”,懂了吗?
我已经证明,哥猜想,是不能被证真或证伪的命题,在现有的数论公理系统中。所以所有的破解都是白做的。除非把哥猜想当成公理,数学中又多了可研究的新领域。就象过一点,可以有无数平行线,或没有平行线,开创了黎曼几何,拓䃼学等现代数学理论。听我的没错
呵呵,楼上的强悍
作者:没有C选项 回复日期: 16:11:20  请问“哥德巴赫猜想”是啥玩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哥德巴赫猜想”就是:“为什么1+1=2”,懂了吗?=========================================那只是哥德巴赫猜想的表述形式,全称是:任何一个大于六的偶数都可以由两个素数相加而得,比如20=7+13,简称1+1=2.我念中学的时候就我们学校的学生声称“证明”了反正我是觉得这个不可能,高等数学的严谨用初等数学的观点来看非常繁琐和没法理解,数学这个东西和管理什么的不一样
作者:反对支持反对 回复日期: 16:33:01  作者:没有C选项 回复日期: 16:11:20  请问“哥德巴赫猜想”是啥玩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哥德巴赫猜想”就是:“为什么1+1=2”,懂了吗?
我每天看贴无数,基本上不回贴.后来发现这样很傻,很多比我注册晚的人分数都比我多,于是我就把这段文字保存在记事本里,每看一贴就复制粘贴一次.帮LZ把贴子顶上去。顺便挣点分
哥德巴赫猜想我也会证明,有意义么 早就有人证明出来了现在吹来吹NB太假~~
世界上已经有成千上万的人宣布涌出等数学的方法破解哥德巴赫猜想了,lz晚啦。哥德巴赫猜想目前建成1+1,但绝对没有=2,表示一个足够大的偶数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陈景润证明了1+2,就是一个足够大的偶数可以表示成1个质数加一个不超过两个质数之积的和。哥德巴赫猜想本身已经没有多大的证明意义了,只不过用现在所有的方法都证明不出来,说明我们目前的工具不够用,所以发现新工具的意义远远大于证明本身,如果我们发现了新的证明方法,可能会是数学上的一个革命。所以如果lz用初等方法证明了这个猜想,那么lz比世界上所有研究这个问题的数学家都聪明(包括欧拉、陈景润),但是lz没有对数学的发展起到任何作用,这是一个明显的矛盾,希望lz有一个符合逻辑的说法。最后,在哪发表不是发表,为啥不在天涯贴出来呢?
作者:p 回复日期: 17:16:21 我每天看贴无数,基本上不回贴.后来发现这样很傻,很多比我注册晚的人分数都比我多,于是我就把这段文字保存在记事本里,每看一贴就复制粘贴一次.帮LZ把贴子顶上去。顺便挣点分=====================================================说这哥们呢,哎,网速太慢
本来我想搞个简单的证明,后来一看,那么多人都搞出来了,觉得无趣.就停止了
大家还在看比如说哥德巴赫猜想,如果被证明了,能说明什么问题?还是能解决什么问题?
任何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质数之和;
任何不小于9的奇数,都是三个奇质数之和。
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看到这个事实在不充分大数时成立,足够大时成立吗?说它成立你总要给个道理啊,这就引发出几个世纪来的证明的探究!自然界有不少规律,总有其道理,人遵循规律办事就会成功或容易成功,违背规律就要失败或不容易成功!哥德巴赫猜想反应自然界什么规律也许我们还没有认识,也许有重大作用未必可知!
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四色猜想问题很简单:用四种颜色可以区分地图上的政区(不同国家),实用吧!但它的证明也不知化费了多少数学家的青春与年华!确一筹目展!直到近代有了电脑才得到了证明!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逐步认识的,如打雷大家都看到了!能量很大,为什么不去用?但要真正利用它谈何容易!要不要去利用?总不能回答‘不’吧!
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哥德巴赫是德国一位中学教师,也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生于1690年,1725年当选为俄国彼得堡科学院院士。1742年,哥德巴赫在教学中发...
  1742年,哥德巴赫在教学中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即质数——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数)之和(简称为“1+1”)。如6=3+3,12=5+7等...
可以的,有人就把计算机成年累月地开着,把偶数从小到大逐个进行验证,至今没有发现不满足猜想的偶数,这对于证明这个命题是没有意义的,但如果有朝一日能够找到这样的一个...
我瞎揣摩,关键是:
(1)《哥德巴赫猜想》的基本知识不适合作科普讲座。
(2)有些数学老师都不清楚《哥德巴赫猜想》是什么。
譬如我亲耳所闻,有中学数学...
陈景润的结果,即通常所说的“1+2”是目前认为的最好结果,看起来它似乎与真正的结果只有一步之遥,但是这一步可能是无法跨跃的,这就是为什么陈景润以来将近30年了还...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_哥德巴赫猜想.doc 4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2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是HYPERLINK&.cn/&\t&_blank&德国一位中学教师,也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生于1690年,1725年当选为俄国彼得堡HYPERLINK&.cn&\t&_blank&科学院院士。1742年,哥德巴赫在教学中HYPERLINK&javascript:void(0)&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只能被和它本身整除的数)之和。如6=3+3,12=5+7等等。1742年6月,哥德巴赫写信将这个问题告诉给意大利大数学家欧拉,并请他帮助作出证明。欧拉在6月30日给他的回信中说,他相信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但他不能证明。叙述如此简单的问题,连欧拉这样首屈一指的数学家都不能证明,这个猜想便引起了许多数学家的注意。他们对一个个偶数开始HYPERLINK&javascript:void(0)&进行验算,一直算到3.3亿,都表明猜想是正确的。但是对于更大的数目,猜想也应是对的,然而不能作出证明。欧拉一直到死也没有对此作出证明。从此,这道著名的数学难题引起了世界上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200年过去了,没有人证明它。哥德巴赫猜想由此成为数学皇冠上一颗可望不可及的“明珠”。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有人开始向它靠近。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爵用一种古老的筛选法证明,得出了一个结论:每一个比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99)。这种缩小包围圈的办法很管用,HYPERLINK&.cn&\t&_blank&科学家们于是从(9十9)开始,逐步减少每个数里所含质数因子的个数,直到最后使每个数里都是一个质数为止,这样就证明了“哥德巴赫”。1924年,数学家拉德马哈尔证明了(7+7);1932年,数学家爱斯尔曼证明了(6+6);1938年,数学家布赫斯塔勃证明了(5十5),1940年,他又证明了(4+4);1956年,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证明了(3+3);1958年,我国数学家王元证明了(2十3)。随后,我国年轻的数学家陈景润也投入到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之中,经过10年的刻苦钻研,终于在前人研究的HYPERLINK&javascript:void(0)&基础上取得重大的突破,率先证明了(l十2)。至此,哥德巴赫猜想只剩下最后一步(1+1)了。陈景润的论文于1973年发表在HYPERLINK&.cn&\t&_blank&中国HYPERLINK&.cn&\t&_blank&科学院的《HYPERLINK&.cn&\t&_blank&科学通报》第17期上,这一成果受到国际数学界的重视,从而使HYPERLINK&.cn&\t&_blank&中国的数论研究跃居世界HYPERLINK&javascript:void(0)&领先地位,陈景润的有关理论被称为“陈氏定理”。1996年3月下旬,当陈景润即将摘下数学王冠上的这颗明珠,“在距离哥德巴赫猜想(1+1)的光辉顶峰只有飓尺之遥时,他却体力不支倒下去了……”在他身后,将会有更多的人去攀登这座高峰。 几个未解的题。 1、求(1/1)^3+(1/2)^3+(1/3)^3+(1/4)^3+(1/5)^3+…+(1/n)^3=?更一般地: 当k为奇数时求(1/1)^k+(1/2)^k+(1/3)^k+(1/4)^k+(1/5)^k+…+(1/n)^k=? 欧拉已求出: (1/1)^2+(1/2)^2+(1/3)^2+(1/4)^2+(1/5)^2+…+(1/n)^2=(π^2)/6 并且当k为偶数时的表达式。 2、e+π的超越性 此题为希尔伯特第7问题中的一个特例。 已经证明了e^π的超越性,却至今未有人证明e+π的超越性。 3、素数问题。 证明:ζ(s)=1+(1/2)^s+(1/3)^s+(1/4)^s+(1/5)^s+…(s属于复数域) 所定义的函数ζ(s)的零点,除负整实数外,全都具有实部1/2。此即黎曼猜想。也就是希尔伯特第8问题。美国数学家用计算机算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