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大反应物浓度转化率N2O4的浓度,平衡怎么移动

您当前的位置:&&&&&正文
“化学平衡的移动”的教学设计和思考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借助“化学平衡常数”进行“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教学设计,总结出教学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再加工,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揭示事物的本质,把握概念的内涵,从而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关键词:教学设计& 化学平衡常数& 事物的本质& 教材再加工& 教学方法
&《化学反应原理》对“化学平衡的移动”教学思路编写是:(1)先利用书本第49页“交流与讨论”中的图2-21,说明合成NH3的温度、压强等条件不同,可以造成平衡体系中NH3的物质的量分数不同,即引出了本堂课的主题:改变外界条件,可以破坏原有的平衡状态,而要建立新的平衡;(2)对于“浓度及温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书本分别通过“活动与探究”中的实验展开,借助实验现象记录来分析直接得到相应的规律;而对于“压强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书本则通过让学生填写三个可逆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来归纳。(3)最后以勒夏特列原理总结化学平衡移动规律,并以此原理来分析合成氨的工艺条件。
&对于书本的编写思路,结合我的具体教学实践,我想谈一下我的教学设计:记得旧教材没有“化学平衡常数”这一知识点,而现在新教材有此内容,并且刚刚安排在“化学平衡的移动”这一单元的前面,所以我就有意识的借助“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来进行“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教学。具体设计如下:
&一、浓度的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首先进行第50页“活动与探究”实验演示,借助实验现象记录来分析直接得到相应的规律:(1)实验一:增大H+浓度,溶液的颜色由黄色向橙色转变,得到结论为 “其他条件不变,增大反应物浓度,可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2)实验二:OH-+H+=H2O,减小H+浓度,溶液的颜色由橙色向黄色转变,得到结论为“其他条件不变,减小反应物浓度,可使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 2、接着我让学生翻到书本第44页参见表2-6,
NO2(g)-N2O4(g)体系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250C)
起始浓度/mol?L-1&平衡浓度/mol?L-1&平衡浓度关系
c(NO2)&c(N2O4)&c(NO2)&c(N2O4)&c(N2O4)/c(NO2)&c(N2O4)/c2(NO2)
2.00×10-2&0&6.32×10-3&6.84×10-3&1.082&171.2
3.00×10-2&0&8.00×10-3&1.10×10-2&1.375&171.9
0&2.00×10-2&9.46×10-3&1.52×10-2&1.607&169.8
0&0.100&2.28×10-2&8.86×10-2&3.886&170.4
对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其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为:
&我以第一行数据为例,,提供问题情境:现在令体系的体积、温度不变,物质浓度做如下改变,问学生此可逆反应是否仍然平衡?若不再平衡,则往哪个方向移动?(1)NO2的浓度突然增加到12.64×10-3mol/L;(2)NO2的浓度突然减小到3.16×10-3mol/L;(3)N2O4的浓度突然增加到13.68×10-3mol/L;(4)N2O4的浓度突然减小到3.42×10-3mol/L
&分析:(1)首先引导学生计算此时 的实际比值为多少?学生可以算出:;然后又问学生,此时化学平衡常数K为多少?可能有一些学生会回答K=42.8,而有些学生可能茫然不知所措,于是此时我立即追问:化学平衡常数K大小的决定因素是什么?这时有些学生慢慢记起“化学平衡常数K由温度决定”这一知识点,于是回答仍然有K=171.2。我接着分析,而42.8&171.2,那么为了使42.8恢复到171.2重新达到平衡状态,原平衡必须朝哪个方向移动才有机会呢?这时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都特高,肯定会回答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使分子c(N2O4) 增大,分母c(NO2) 减小才有机会让比值重新回到171.2。于是经过了如此一翻的“折腾”,学生就从本质上理解了“其他条件不变,增大反应物浓度,可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这一规律。
(2)同理先算出,而684.8&171.2,平衡只有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使分子c(N2O4) 减小,分母c(NO2) 增大才有机会让比值由684.8重新回到171.2。于是得出“其他条件不变,减小反应物浓度,可使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的规律。
(3)算出比值为2×171.2=342.4, 而342.4&171.2,平衡只有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使分子c(N2O4) 减小,分母c(NO2) 增大才有机会让比值达到171.2。于是得出“其他条件不变,增大生成物浓度,可使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的规律。
(4)算出比值为(1/2)×171.2=85.6,而85.6&171.2,平衡只有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使分子c(N2O4) 增大,分母c(NO2) 减小才有机会让比值达到171.2。于是得出“其他条件不变,减小生成物浓度,可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移动”的规律。
&上述分析过程中,通过学生的亲自计算得到实际比值偏离了平衡常数171.2,推出必须要破坏原来的平衡状态,然后与平衡常数进行大小的比较,为使比值重新达到171.2,可以得出平衡移动的具体方向。此过程表面上看起来略显烦琐,但是对于学生掌握平衡移动的本质原因,我自我感觉效果肯定比只从简单的实验现象归纳得出结论要深刻的多。
&二、压强的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书本尽管设计了第50页的“交流与讨论”,试图用表2-11中三个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目分别为减小、增大、不变的可逆反应为例:
让通过学生填写三个的“平衡常数表达式”,并利用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的变化来解释增大或减小体系的压强对平衡的影响。
&但是我总感觉没有采用具体的数据展开计算,许多学生理解起来肯定会比较含糊。所以我还是以书本第44页表2-6第一行数据为例,作如下的分析:
&(1)若压强增大一倍(通过体积缩小一倍),则NO2,N2O4浓度均增大一倍。
&而此时温度不变,则K值171.2不变,而85.6&171.2,所以85.6要增大到171.2,必须适当增大分子N2O4的浓度,减小分母NO2的浓度才有机会!也就是平衡正向移动。于是得出“其他条件不变,增大压强,会使平衡向着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的规律。
&(2)若压强缩小一倍(体积增大一倍),则NO2,N2O4浓度均缩小一倍。
&同理此时温度不变,则K值171.2不变,而342.4&171.2,所以342.4要减小到171.2,必须适当减小分子N2O4的浓度,增大分母NO2的浓度才有机会!也就是平衡逆向移动。于是得出“其他条件不变,减小压强,会使平衡向着气体分子数目增大的方向移动”的规律。
&*另外插一句,如果保持体系的体积不变,而加入惰性气体等与反应无关的气体来增大压强,若利用此时N2O4和NO2的浓度均保持不变,则比值仍然为171.2,则得出平衡不移动的结论,我想学生就完全可以明白了。
&三、温度的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首先进行第51页“活动与探究”实验演示,借助实验现象记录来分析直接得到相应的规律:(1)热水中,溶液的颜色向蓝色转变,得到结论为“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高,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2)冰水中,溶液的颜色向粉红色转变,得到结论为“其他条件不变,温度降低,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2、接着我让学生翻到书本第45页参见表2-8:
的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
T/K&373&473&573&673&773
K&3.35×109&1.00×107&2.45×105&1.88×104&2.99×103
结合书本第49页“交流与讨论”中提到的反应式:
&由上表数据可以得到,随着温度的升高,K值减小,即平衡时NH3的浓度减小,N2和H2的浓度增大,也就是平衡逆向(吸热方向)移动。
&这样得出“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高,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温度降低,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的规律也就顺理成章了。
&通过对“化学平衡的移动”这一单元教学的设计,我有如下的体会:
&(一)重视运用直观手段,创设良好学习情景。对于有些知识点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学生学习存在一定的难度,采用实验等手段的实物直观,可以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形成感性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现象产生的原因。另外采用图象、数据、多媒体课件、录象等直观手段的模象直观,能现象地说明微观过程,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二)在课堂教学时,应注意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作用,与新知识有机结合,理解新知识。在新授课中,新内容与学生头脑里原有知识之间有潜在的距离,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在引导学生复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同时注意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融合,将新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知识体系中,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
&&& (三)向学生提供问题情境,通过问题的解决来获得新的发现。在课堂上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思维空间;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参与化学活动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带来的愉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揭示事物的本质,把握概念的内涵。学生在学习化学中初步形成的概念往往是朦胧的。有的学生虽然把概念和定义背得滚瓜烂熟,但理解往往是片面的。要使学生真正掌握概念,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解释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比如在“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教学设计中,若借助“化学平衡常数”来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平衡移动的本质原因,肯定比只从简单的实验现象归纳得出结论要理解起来深刻的多。
&总之,我们教授出来的学生不能只会机械地识记、了解所学知识,应能达到理解、领会直至应用的层次。因此教无定法,教师千万不要原封不动的将教材搬给学生,而要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学习特点,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再加工,补充选择有利于目标达成的材料,并且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化学反应原理》选修: 主编 王祖浩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第3版
2.《化学反应原理》教学参考书:& 主编 王祖浩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3.《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化学》: 主编 新课程实验工作专业指导委员会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博才网
下页更精彩:
点击排行榜
〖〗链接地址:
“化学平衡的移动”的教学设计和思考由网友原创或转发,若“化学平衡的移动”的教学设计和思考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QQ:),谢谢!
微信查看最新信息微信扫一扫或用微信搜索微信号:hbrc-com
安卓手机客户端更省流量手机扫描下载或者直接
猜你还喜欢的文章
热点文章排行榜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二氧化氮转化成四氧化二氮增大二氧化氮浓度平衡怎样移动,二氧化氮的浓度增大·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2NO2 = N2O4可以反过来想,如果NO2浓度增大,平衡怎样移动(右移)因此答案是右移
平衡向右移
扫描下载二维码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在N2O4——2NO2平衡体系中,增大N2O4或NO2的浓度,(恒容),浓度压强不是都变大吗?那怎么看呀?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这种难以判别的我们就可以用另一种方法来看这个问题.象这种问题,它的具体原理在高中不做要求,我们只是把这一类问题即两边都是单一气体的问题记住处理方法就行了.这种问题我们统一看压强,即使增大浓度也看作是增大压强,即平衡向着压强减小的方向移动,反之亦然.希望给你讲明白了,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增大压强平衡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