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加京剧表演节目的节目介绍

京剧界的武术高手---------张东宝
京剧艺术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现方式,故而与武术的关系十分密切。京剧的鼎盛时期,尤其是有了武生三大流派的创始人俞菊笙、黄月山、李春来之后,武生表演艺术得到了质的飞跃,同时亦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俞菊笙认为,演武戏应如同真打仗一样,开打之后,他骠悍异常,同台对手如若躲闪不及,便往往受伤,这就要求每个演员都必须刻苦练功,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以“集众家之特长,成一人之绝艺”的伶界大王、菊坛领袖谭鑫培为例,其从小学武生和老生,19岁时不幸嗓子“倒仓”,不能上台;后经镖行朋友介绍,便去丰润县一家姓史的大户看家护院。
在这一年多期间,他虚心拜高人为师,学会了少林拳与棍,还习练了内功。
他守夜时,往往挎一口单刀,背一袋子飞蝗石暗器,曾有过“单刀退贼”的威名。
再说一说“武生泰斗”杨小楼吧,此人出生于武术世家。其祖父杨双喜便是一位武术高手,长于拳术,善用大刀,人送外号“大刀杨双喜”。
想当年,杨双喜因穷困潦倒,只得以卖艺为生。他带着童年的杨月楼(杨小楼之父)离开家乡,在北京天桥撂地卖艺,恰好被当时路过的名老生张二奎发现,感到人才难得,遂聘请杨氏为忠恕堂科班的武术教师。
后来,杨双喜亦成为老徽班的武旦演员,他的儿子杨月楼因从小在戏班里耳濡目染,再加上天资聪明,便被张二奎收为弟子,习练武生和老生。
杨月楼擅演猴戏,有“杨猴子”、“美猴王”之誉,其文武兼长,并以武戏文唱而扬名,在京、沪一带的戏迷中,谁人不知那个不晓,乃一代国剧宗师也。
作为京剧北派武生继往开来的大家-----杨小楼,曾向八卦掌二代传人学过八卦掌,他精于通臂拳、少林拳与六合门武术,并把这些功夫不着痕迹地吸收到他的表演艺术之中。
他在台上的一招“犀牛望月侧卧”,便技惊四座;他演《长坂坡》中的赵云,进退有据,身旋灵巧,开打后的下场花和台步,就用的是八卦掌步法;他演猴戏时,借鉴了通臂拳“猿猴借臂”的技巧,为他的武打表演生色增辉;他把六合枪的招法,揉进武打之中,刺、挑、兜、盖,动作准确,使行家从中看出门道,使观众欣赏到武打艺术之美。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曾拜太极五星捶二代传人高瑞周为师,学过简化的太极十三式拳术和剑法;亦向形意拳名家傅剑秋学过拳,向会友镖局的名镖师李尧臣学过武术,向晚清名拳师高紫云学过龙形太极和太极剑,向著名武术家司永亮学过少林六合剑。
但说起来,梅兰芳的武术启蒙老师乃是其姑丈秦稚芬,秦曾向天津著名武术家、书法家魏铁珊学过艺,为秦氏唯一的亲传弟子,故得其高超的武功,秦后来成为梅兰芳的保镖。
在梅兰芳代表剧之一的《霸王别姬》中,有一段剑舞,乃举世公认的艺术珍品。
据梅氏自言,此乃得益于太极拳大师杨澄甫先生。此剑舞,以前曾排练过多次,均感不如意,后经杨指正,才掌握了要领,故而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可以说,“虞姬剑舞”,功在武术。
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被誉为“菊坛杜甫”,有“狷介之气”。
程氏曾拜高紫云为师,学过杨氏太极拳,从张斌如练过太极五星锤,从醉鬼张三学过黑门炮锤。
高紫云有一套六合剑,轻易不肯传人,在梨园界只传授给了程砚秋、四小名旦之一的宋德珠和著名武生王金璐。
在舞台上,程氏的身段工架的运用,就借鉴了太极拳里的许多动作,他十分注重水袖的运用,强调用水袖“说话”,提出了“外要练剑,内要练心”之说。
他把水袖归纳为勾、挑、撑、冲、拨、扬、掸、甩、打、抖等技巧,精心的把太极拳里的“上下相随”、“一动无不动”等特点和动作,艺术地应用到舞台上,使得其表演更加圆、顺、柔、美。
如他在《汾河湾》中饰演柳迎春,在“坐窑”一场戏中,就借鉴了太极的“白鹤亮翅”、“金鸡独立”、“古树盘根”等,煞是好看。
1932年,程砚秋赴欧洲考察戏曲音乐期间,曾被邀请到瑞士日内瓦世界大学讲授过太极拳,为传播中国武术做出过贡献。
日本人占据北平后,程氏出于民族气节,多次拒绝登台演出,不为日本人粉饰太平。
1941年,程氏独自一人乘火车从天津返回北平,在前门火车站下车后,便被两个伪警围住,以检查为由把他带到一间小屋中,里面早已埋伏了三个人;程氏一看知道不妙,遂背靠屋内一根立柱,以防从身后偷袭,尔后运用太极功夫,把几个伪警打得狼狈不堪。
但对方毕竟人多,加上空间狭小,于是他迅速跳出屋外,幸而得以脱险,但一个耳朵还是被打伤了。
从此后,他便彻底告别舞台,到西郊当起了菜农。
早年间,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曾向镖师李尧臣学过猴拳,向醉鬼张三学了不少武术套路,后又随杨小楼习武,由于刻苦习练,先后学会了八卦掌、少林拳和通臂拳,这使其在舞台表演武打时,动作奔放逼真。
正因为他武功卓越,功底深厚,所以才能塑造许多侠女烈妇,青衫剑客,如《十三妹》中的夺刀,《峨嵋剑》中的对打等,快速勇猛,十分精彩。
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七岁学戏练功,以腿功见长。他在舞台上跑圆场,起矮子步,身轻似燕,步行如飞。为了丰富表演艺术,他曾结识了不少武术家,虚心向他们讨教。
有了深厚的武功基础后,使其在舞台上一举一动,给人以沉稳松快之感。
如在《辛安驿》一戏中,他演带红胡子出场的周秀英,先以矮身走步,灵巧轻快,并以“旱地拔葱”提身上桌,令人观后赞不绝口。
京剧舞台上,有“江南活武松”之称的盖叫天,原名叫张英杰。著名表演艺术家欧阳予倩,在回忆盖氏的演出印象时说:“没有一处不见功夫......他在台上一站,在几个靠将中就只看见他......他的臂膀、他的腿脚、他的眼睛、他全身的工架,尤其是他的神采。”
梅兰芳则赞誉盖氏道:“他的短打是干净利落,谁也比不上的......手眼身法步,没有一样不到家,他的功夫硬是苦练出来的。”
这个评价很到位,也很中肯。盖叫天的功夫,来自于他幼年科班中练“站”所奠定的扎实基础。所以过去人说,是不是好角,台上一站就知道,那种精气神是装不出来的。
盖氏七岁便入科班学武戏,从那时起,直至古稀之年,他“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六十余年如一日,勤练不息,其功夫之精湛,可谓炉火纯青。盖氏年轻时,在苏杭两地曾向名镖师刘四爷学过六合刀、三节棍等真功夫,成名后仍向沦落江湖的拳师学艺。有一次,他见一位在西湖畔卖艺者的七节鞭耍得好,便请到家中求教。
盖氏认为,演员的武术功底,就像音乐家赖以创作乐曲的音符,武戏演员只要能根据剧情的需要,合理地选择、组织、融化武术动作,就会像有限的音符,却能够谱写成表达复杂而丰富感情的乐曲一样,表现出千变万化的舞台形像。
盖氏认为,初练功时,脑瓜“笨”一点不要紧,但要多捉摸多问;他还将练功喻为习字,一拳一脚,犹如一笔一划,静下来时要进行“灵魂复习”,如此不断循环,自会进入“佳境”。
他说,练功贵在有恒,否则,一日不练,前功自弃。故,他虽曾因演出断臂折腿,却不曾放弃练功,直致逐步康复,重上舞台。有一年,他在安徽芜湖演出《莲花湖》,当地有个恶霸叫李小狗,因其妹是盖的铁杆粉丝而大恼其火,认为是臭戏子盖叫天勾引了他的妹妹。
于是,便带领一批打手坐在台下,准备寻衅惩之。在剧中,盖氏饰演韩秀,刚一出场亮相,便迎头一个倒好;再一转身,又是一个倒好;并将茶壶什么的朝台上乱扔,剧场内顿时大乱。
盖氏知道今天有人故意找岔,要砸场子,这不是讲理所能解决的。
于是,他心一横,当机立断,拿起一根齐眉棍,一个箭步跳下台来,直奔李小狗,戏班里的众武行兄弟也都抄家伙与那班打手战了起来,这些流氓那是他们的对手,不一会儿,便被打得抱头鼠窜,落荒而逃......
看过京剧电影《野猪林》的观众,都无不对饰演林冲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少春,留下难忘的深刻印象(早在1949年深秋,李少春和袁世海等,在上海天蟾舞台连演72天《野猪林》,场场暴满,报纸上刊出“野猪林双月满”的贺词)。
尤其是“山神庙”的一场开打,更是让人赞佩其身手不凡,武功精湛。
李少春早年曾先后向清末民初的津门武术名家翟树珍学过拳,向司永亮学过棍,向大成拳(意拳)宗师王芗斋学过以意为导的桩功,这对他的表演艺术极有助益。
李少春还将从王芗斋处学到的桩功,转而传授给了著名舞蹈家资华筠,他曾对资氏“谈起了自己学艺的经验和体会。从他如何广泛拜师,以至于请教拳师研究律动,谈到‘站桩’------气功的体会......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等等(见《人世婆娑》------《恩师李少春》,广西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梨园界有“王金璐的腿,梁慧超的腰”之美誉。
王金璐的长靠短打皆精,能戏之多,令人瞠目。他学武戏有着深厚扎实的童子功底,有幸得到过丁永利、李洪春老师的精心指点,后又拜高紫云先生为师习武。
他39岁时,不幸在演出时受了重伤,坐过轮椅,可说是登台无望了。
但他并不死心,在医生的指导下,他卧床亦动脚抬腿,架着拐杖扶墙,练习站立。
八年之后,他不但站立起来了,而且还能重返舞台,腿功依然是无与伦比。
他复出之后,便立马演重工武戏《挑滑车》,让以为再也看不到他精彩演出的观众,叹为人世间的一大奇迹。
1998年,在从艺70年、人生80岁时,他在舞台上饰演《长坂坡》中的赵云,但见他一条大枪舞如银花,其中的三招“快枪”,连他的高徒们都自愧不如,那是他练了一辈子武术大枪的根底啊!王金璐95岁时,在教学中,有时兴起,一扳腿高近头顶,精气神之饱满令年轻小子也愧叹不如。
故,人们赞其在技艺上出神入化,在艺术上美妙无比。
生于1928年的谭元寿,是谭派的后起之秀。他幼承家学,5岁登台,10岁入富连成科班习艺,沿袭谭门传统,先武后文,力求文武兼备。
1982年,在纪念谭富英先生逝世五周年期间,54岁的谭元寿,在北京京剧团排练谭派名剧《战太平》时,只见他以把杆代枪,开打时舞动起来,轻松自如,毫不着力,身上、手里和脚下的移动,浑然一体;其灵动协调,妙不可言,那些戏校毕业的高材生惭愧地说:“我们演不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550名留学生体验“带讲解的京剧” 想拜师学“真功夫”-中新网
550名留学生体验“带讲解的京剧” 想拜师学“真功夫”
日 00:22 来源:  
3位留学生跟着京剧演员学中国传统的“开门”。 马菊花 摄
  济南11月29日电 (马菊花)550名来自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韩国等96个国家的留学生29日晚在山东省梨园大剧院上了一堂中国独有的“课程”――“带讲解的京剧”。精彩多变的“课程”结束后,留学生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一曲京剧音乐《迎春曲》拉开了演出的序幕,《上天台》、《贵妃醉酒》、《拾玉镯》、《杨门女将》、《下山》、《陆文龙》等10多个京剧经典剧目轮番上演。每个剧目中间,主持人都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京剧人物、音乐、动作等知识进行讲解。?
  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少留学生边看京剧演员表演边模仿。在与京剧艺术家们的互动环节中,5位留学生毛遂自荐,主动跑上舞台学起了京剧表演。
来自巴基斯坦的韩德亚观看京剧表演后竖起了大拇指。 马菊花 摄
  在山东大学学习汉语的俄罗斯小伙马克西姆对京剧演员手中的“枪”十分感兴趣,当他在舞台上小试身手后,对记者感慨道,“京剧看起来简单,学习起来并不容易”。一些留学生竖起大拇指称赞舞台上的京剧演员技艺高超,还表示要拜师学艺。?
  舞台上京剧艺术家的表演让来自科摩罗的尤诺十分兴奋,在山大学习汉语只有3个月的他,用并不熟练的汉语向记者重复,他特别想上台试试,说着还比划出了京剧演员们的动作。
  来自巴基斯坦的韩德亚告诉记者,“京剧太美了,很有意思,演员的化妆打扮好美!”他的好朋友雅达和辛蒂跟着舞台上的艺术家们甩袖,雅达告诉记者,等回到尼泊尔,她会将自己看到的美丽京剧分享给家人和朋友。?
俄罗斯小伙马克西姆在京剧舞台上小试身手。 马菊花 摄
  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师李安带着他的学生来观看京剧表演,他说,让留学生来看京剧演出,也是文化课程中的一部分,学生通过这种直观的感受来了解中国文化,可能要比在课堂上讲一大堆文化知识更有作用。他认为,文化传播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首先要让学生有认识,其次再谈传播。
  “中国戏曲中蕴含的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包含着基本的人性教化,这是全人类共通的东西。”山东省京剧院院长郑少华表示,人类艺术是相同的,他以著名的爱情剧《拾玉镯》为例,爱情是人类共同的追求,而京剧所表现出的又是另一种文化中的爱情。他认为,包括京剧在内,中华文化的传播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让留学生们通过切身的体会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继而传播中国文化。
  据悉,此次活动由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和山东省京剧院联合举办,旨在提高外国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戏曲文化的认知,传播国粹。(完)
>文化新闻精选: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72|回复: 1
中国十大国粹:书法、武术、中医、京剧……
在线时间 小时
本帖最后由 朝晖夕映 于
02:07 编辑
中国十大国粹:书法、武术、中医、京剧……
中国是个古老而神奇的国度,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给我们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那是我们先辈们智慧的结晶。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中国十大国粹吧……
10. 刺绣。
中国有六大名绣:宁绣、湘绣、苏绣、京绣、粤绣、蜀绣。
09. 剪纸。
剪纸这一民间手工艺术,在中国已有1500年历史。
08. 围棋。
围棋是一种古老的智力游戏,起源于中国。
围棋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围棋是中国“五帝”之一的尧帝发明的,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围棋最早被称为“弈”或“棋”。后来,有人根据下棋时黑白双方总是互相攻击,互相包围的特点,称“下棋”是“围棋”。这样,“围棋”作为一个专用名词就固定下来。
围棋属“中国古代四大艺术”(琴棋书画)的“四艺”之一。“琴棋书画”之“棋”,指的就是围棋。南北朝时候,棋盘定型为现在的19道棋盘,并且出现了评定棋手水平的围棋九品制。围棋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知识阶层修身养性的一项必修课目,为“琴棋书画”四艺之一。
唐代出现了棋待诏官职。中国的围棋在公元七世纪(中国唐朝)时传入日本,很快就在日本流行开来。围棋将科学、艺术和竞技三者融为一体,有着发展智力、培养意志品质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思想意识的特点。因而,几千年来长盛不衰,并逐渐地发展成了一种国际性的文化竞技活动。
07. 瓷器。
瓷器的发明是汉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
06. 茶道。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是世界茶叶的祖国,这是世界公认的。
茶,是中华民族的国饮。饮茶、种茶、制茶都起源于我国。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这说明,在距今7000年前的神农时代,中国就发现了茶叶,并且知道了茶叶具有神奇的药用作用。因此,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神农是中国的茶叶鼻祖。神农不仅是中国的茶叶鼻祖,同时,神农也是全世界的茶叶鼻祖。
茶叶,是最天然、最健康的饮料,也是最具有文化内涵的饮料。茶叶具有健康、天然、文化、文明以及时尚的非凡魅力,受到全世界人的喜爱。
05. 汉服。
汉服,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汉服是中国汉民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汉族)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
自炎黄时代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代的规范制式,到了汉朝已全面完善并普及,汉人汉服由此得名。随后各朝代的汉服虽有局部变动,但其主要特征不变,均是以汉代为基本特征。汉服(华服)是非常美丽的服装,汉服(华服)最能体现汉族人儒雅内秀、神采俊逸、雍容华贵、美丽端庄的气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了丝绸(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而做出发明丝绸(养蚕缫丝织绸)这一伟大贡献的发明家,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轩辕黄帝的妻子嫘祖。
04. 京剧。
03. 中医。
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医一般是指中国以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中医也称为汉医。
“中医学”之中包涵“中药学”,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的传说,因此,中药源于距今7000年前的神农时代,中药的鼻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神农。中医的理论基础和源泉就是《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中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是中医理论基础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这部伟大的中医经典完成于距今5000年前的轩辕黄帝时代。
02. 武术。
中国武术既功夫,英文名:Kungfu,即中国传统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功夫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人民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武术套路在技术上往往要求把内在精气神与外部形体动作紧密相合,完整一气,做到”心动形随”,“形断意连”,势断气连”。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法的变化来锻炼心身。
这一特点反映了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倍受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美学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练功方法和运动形式。
01. 书法。
唯一将古老文字作为艺术的,是中国,这门艺术,叫书法。
距今约5000年前的轩辕黄帝时代,文字开始出现。传说轩辕黄帝命令大臣仓颉造字,仓颉就发明创造了文字。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被后人尊为文字始祖。中国的汉字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发展、为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保存和传承作出了不朽的功绩。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中国的汉字,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周朝时的金文、石刻文,秦代的篆书,汉代的隶书,从东晋到唐朝的楷书、行书、草书,到了唐代,中国的书法艺术到达成熟,并且繁荣。中国的书法有五种基本书体: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中国10大国粹,每一位中国人都应熟记心中,尤其是年轻人!记住她们,并一代代地传颂给后人。
(来源: 清华读书会)
今日热点丨
在线时间 小时
中国十大国粹:
01. 书法。02. 武术。03. 中医。04. 京剧。05. 汉服。06. 茶道。07. 瓷器。08. 围棋。09. 剪纸。10. 刺绣。京剧节目串词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京剧节目串词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京剧专场节目单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京剧专场节目单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京剧节目主持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