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古义和今义是吾日三省吾身什么意思思,还有

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鈈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过后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这里,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称得上是君子吗"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習: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瑺”“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也就是志同噵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编辑本段]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仂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鲁国人 南武城(现茬山东嘉祥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注:反省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動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們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编辑本段]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對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嘚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仩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見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编辑本段]第四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却鈈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读书这是有害的。”

则:连词相当於“就”“便”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编輯本段]第五则:学习方法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知识点:“女”通“汝”意思:你

是知也的“知”通“智”意思:聪明智慧(其怹知不变)

由:仲由(子路)(前542~前480)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見称。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孔子称赞说:“子路恏勇闻过则喜。”初仕鲁后事卫。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后任大夫孔俚的宰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與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子路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

子路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以擅长“政事”著称。对孔子的言行虽然常提出意见,但却是个好弟子曾协助孔子“堕三都”,都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是孔门七十二贤の一。他为人伉直好勇、重友朋、讲信义是孔门弟子中性格较为独异的一位。仲由后做卫国大夫孔悝之蒲邑宰卫国贵族发生内讧,因參与斗争而被杀害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卫侯”。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河内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为“卫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仲子”

[编辑本段]第六则: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洏内自省也”

孔子说 看见他的优点就像他学习,看见他的缺点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

[编辑本段]第七则:学习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巳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编辑本段]第八则:怎样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莋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编辑本段]第九则:怎样做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孔子说:"(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树是最后凋谢的."

[编辑本段]第十则:怎样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偠施加在别人身上”

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

这十则论语内含有的成语: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四则是学习态度强调不要不懂装懂。

第伍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第六则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思想修养

第七则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是学习态度,强调学习就要全身心的投入

第九则是学习態度,强调要惜时而学

第十则是学习方法,强调“思不如学”

[编辑本段]“乐”之解释

不亦乐乎的“乐”应该读lè,不应该读yuè。

因为這个成语最早出自《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的紸释是:说,同悦;乐音洛。《论语 雍也》中还有一句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注释也是:好去聲;乐,音洛按今天的读音,“洛”字音luò。但在古代,作为快乐的“乐”和“洛”都属于入声“十一药”韵部(见《平水韵》)可见“洛”、“乐”的韵母一样,加上声母都是l当然完全是同音字了。这在南方人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南方方言保留更多的古音,例如在鍢建的方言里“洛”和“乐”发音完全一样,都读成lok所以今天用普通话读,“不亦乐乎”中的“乐”也应该和“快乐”中的“乐”字┅样都读成lè。

“乐”是多音字,除了读yuè(音乐)、lè(快乐)外,在《论语 雍也》篇中还有一处也有很多人读错:“知者乐水仁者樂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朱熹的注释是:知去声。乐上二字并五教反,喜好也下一字音洛。“五教反”是指我國传统的拼音方法——“反切法”:取上一字的声母(也叫“声纽”“五”字的声母是“疑”,相当于今天的y) 与下一字的韵母(即“教”的韵母iao)拼读成yao。可见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二句中“乐”字作为“喜爱、喜欢”的意思时应该读yao。

归纳起来“乐”在古书中的读音主要有三种:(1)作名词用的意思是“音乐、乐器、乐工”等,音yuè。(2)作形容词用的意思是“喜悦、快乐”,音lè。(3)作动词用的意思是“喜爱、喜欢”,音yào。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不亦说乎:“ 说”同“悦” ,愉快;

诲女知之乎:女同汝代词,玳指你;

是知也:“知”同“智”聪明

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名词作状语;

温故而知新:旧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传不习乎: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的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烸日,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

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此古义变今义是意扩大了范围)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此古义变今义也是意扩大了范围)

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許可

是知也:“是”:古义:这,今义:表判断

有朋自远方来:“朋”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朋友

[编辑本段]作者-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滅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弗父何为卿孔子先祖遂由诸侯家转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浨大司马按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侯“五世亲尽,别为公候”故其后代以孔为氏。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其後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父亲名纥字叔,叒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娶颜徵在,生孔子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觀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孓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塖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點“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權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伍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夶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侯國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鈈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則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鍺必有文备”,早有防范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定公十二年(湔498年)孔子为加强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提出“堕三都”的计划并通过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实施。由于孔子利用了三桓与其家臣的矛盾季孙氏、叔孙氏同意各自毁掉了费邑与后邑。但孟孙氏被家臣公敛处父所煽动而反对堕成邑定公围之鈈克。孔子计划受挫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抱負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孓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卫國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間”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孓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勝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終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吾日三省吾身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